舞蹈艺术舞蹈胭脂扣悲之因素透析
舞蹈鉴赏1
舞蹈鉴赏期末作业——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汉语言文学三班陈梅芳20082410301 一、分析作品(1)作品名称:《胭脂扣》表现形式:独舞舞蹈种类:民族舞作品鉴赏分析:《胭脂扣》是由北京舞蹈学院青年教师张云峰根据同名小说《胭脂扣》改编而来,由北京舞蹈学院刘岩同学进行表演。
刘岩表演的舞蹈《胭脂扣》以富有特色的舞蹈动作,刻画出一个挣扎在生活与感情中的风尘女子的形象,内心的酸楚、压抑与激情都掩盖在红粉胭脂之中。
欢场女子如花与富家子弟十二少因父母百般阻挠,相约吞鸦片赴死。
但故事并未在此结束,在阴间等十二少五十年的如花一直没有等到郎君,于是决定到阳间来寻找他。
原来当初十二少未曾如誓相随,她从未想过她倾心的付出,最终结果却是“谁知负心,恩爱成灰”。
如花放下胭脂扣,决然离去。
该舞蹈把一个烟花女子在风月场上的一颦一笑与压抑以及全身心投入去爱后共赴生死的无怨无悔、死后望眼欲穿的企盼心态刻画得十分传神,整个舞蹈充斥着哀怨缠绵的气息,强调了这段悲剧性情缘的凄切情愫,诠释出一个女人对爱的独白。
舞蹈的情感表达,需要表演者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刘岩就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
在舞蹈《胭脂扣》中,开场刘岩穿着一身火红的旗袍伴着轻快的音乐欢快地跑着,尽情的展示着自己的喜悦之情,把她与十二少的爱情的甜蜜邂逅演绎得淋漓精致。
然而就是这样一段浪漫的风花雪月却经受不住时间的考验,女子要接受与所爱的人阴阳相隔是一件多么令人悲痛的事情。
因此,伴随着音乐节奏的变换,刘岩动作也变得有些沉重与迟缓,而在此同时情人对自己不离不弃,她感到自己虽受到很多委屈但是为爱情的付出是值得的。
突然,音乐一转,音乐一转,那短促而有力的音乐暗示女子的抗争达到高潮,然后,音乐又一转,暗示女子的抗争取得胜利,然而胜利并没有带给她应有的喜悦,那凄美哀怨的音乐预示了她们的爱情终究是敌不过世俗,最终在苍白的生活中结束。
在舞蹈的最后,一曲百转千回的《客途秋恨》响起,似乎在向世人讲述一个女子那段悲戚万分的爱情故事。
舞蹈《胭脂扣》“美”的构成分析
舞蹈《胭脂扣》“美”的构成分析发布时间:2021-06-17T16:13:49.263Z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7月下作者:李亚梅[导读] 当代女子独舞《胭脂扣》改编自李碧华同名小说,该作品运用了大量的古典舞的动律舞姿来刻画人物形象和主题内容,并以舞蹈中“悲剧美”的形态展现了女主人公如花的凄惨爱情故事。
西北师范大学舞蹈学院甘肃兰州李亚梅 730000摘要:当代女子独舞《胭脂扣》改编自李碧华同名小说,该作品运用了大量的古典舞的动律舞姿来刻画人物形象和主题内容,并以舞蹈中“悲剧美”的形态展现了女主人公如花的凄惨爱情故事。
舞蹈美的构成是舞蹈作品内容美与形式美的高度统一和完美结合,而舞蹈美的形态区分奠定了作品的情感基调。
这种古典舞蹈元素与旧社会时代背景的组合,为作品的本身增添了了更多的色彩与可能,也为作品中“美”的构成带来了更深层次的碰撞。
关键词:《胭脂扣》;内容美;形式美;悲剧美当代女子独舞作品《胭脂扣》改编自李碧华同名小说,由张云峰编创,刘岩表演,该作品于2004年获得第六届全国舞蹈大赛金奖。
古代市井社会各阶层按贵贱高低分为上下九流,由此可见,社会地位的高低会很大概率的影响一些人的命运走向,人生的悲喜错落也在生命的起点被埋下伏笔。
女主人公如花本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香港西塘的名妓,这种身份未来等待她的只有无尽孤独,但她却对美好的爱情产生了向往,爱上了富家子弟十二少,开始了如梦如幻的爱情。
在旧社会中,这两个地位悬殊的人之间萌生至纯至美爱情的同时,也注定了悲剧的开始。
一、内容美舞蹈美是舞蹈作品所具备的审美属性,是一种具体可感的饱含诗情、富于乐感的动态艺术美,是舞蹈内容美与形式美的完美结合和高度统一。
舞蹈美的形态划分为五类十二型,其中凡是具有悲剧性的矛盾冲突,体现了人物与事件的正义的合理性质,而又以正面人物的不幸为结局的都可划分为悲剧美,而该作品则正好符合此定义。
在笔者看来,《胭脂扣》的悲剧美更多的体现在各种差距之中,人生成长脉络的差异、社会地位的差异、旧封建思想下对两人犯错的包容程度和彼此对爱情与生死的重视程度无一不推动着作品悲剧美的发展与外延。
舞蹈作品《胭脂扣》的创作思维探析
73舞蹈艺术SONG OF YELLOW RIVER / 122020舞蹈作品《胭脂扣》的创作灵感便是香港电影《胭脂扣》,舞蹈家刘岩在表现该舞蹈时,将古典舞元素充分融合在现代舞的编创过程之中,这种跨越物种的表现形式与创作方式,为整个舞蹈带来了极为动人的魅力。
本文的主要内容便是对其创作思维进行分析,从动机、技法与环境三个角度着重探究其艺术性。
一、舞蹈作品《胭脂扣》简介舞蹈作品《胭脂扣》是著名舞蹈家刘岩女士的作品,也是第六届全国舞蹈大赛的金奖作品。
《胭脂扣》是一个长达七分钟的单人舞舞蹈作品,刻画了一个无助、有情的女人在纷乱复杂的社会中最终成为行尸走肉的悲剧故事。
刘岩本身对于这个人物形象的情感以及内心把握的极为精准,她的舞蹈动作也和人物风尘女子的身份极为契合,她也在刻画人物的同时,将其中蕴含的情感利用肢体动作传达给了观众,使这个有深度的人物栩栩如生的出现在了舞台之上。
该舞蹈主要塑造了“如花”这个风尘女子的人物形象,整个舞蹈动作将“如花”的回忆、对十二少以及爱情的憧憬、最终绝望的现实紧密连接,为观众带来极为震撼的视觉享受与心灵冲击。
二、舞蹈作品《胭脂扣》的创作思维(一)动机动机是指一个人在做某件事情时的心理状态与思想意愿,而舞蹈的创作动机本身便来自己自然、来自于生活,来自与人世间的角角落落。
编导人员在对自然或生活中的某一物品、现象进行观察后发觉自身心理上的失衡,为了追求内在平衡而产生了创作的动力,一般情况下,舞蹈的创作动机便是编导本身,当然,有时也存在例外,而舞蹈作品《胭脂扣》便是例外之一。
从动机的角度对舞蹈作品《胭脂扣》进行分析,我们能够发现,该舞蹈本身的动机性显得较为模糊。
这个舞蹈之所以会被纳入到创编进程之中,主要是因为舞蹈家刘岩为了参加比赛而找到了我国著名的舞蹈编导老师张云峰先生,在经过两人的商讨磨合与演员的刺激下,最终呈现出了这样一份美丽的答案。
这个例子说明,舞蹈创作的思维方式会受到外在动机的影响,最终将其转化成为内在动机,而间接的创作起因也会逐渐转化成为直接原因。
舞蹈《胭脂扣》随想
《胭脂扣》随想经典永远禁得起反复。
已经不知是第几次看《胭脂扣》了,每一次都能深深的陷入其中。
舞蹈《胭脂扣》是根据同名电影改编的,电影讲述了如花与十二少五十年难断的人鬼情缘。
而舞蹈《胭脂扣》,则仅仅用短短的5分钟,抽象的描绘出了女主角如花,五十年的爱恨情仇。
每当音乐声响起,我便仿佛回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那个上海。
一位身着红色旗袍,穿梭于人群之中的风尘女子焦急的寻找着什么。
编导善于运用细节表达情感,舞者内心的焦虑不安,彷徨痛苦,通过半脚尖上的快速行走得以表现;一个手袋掉落的细小动作,足以看出人物内心的失落;舞者时而嗤笑,时而又似要哭了出来,如此多变的表情动作,正体现了一个在阴间等待了五十年的痴情女子,内心的波澜。
一束追光打下,突然音乐一转,将观众包裹在了一种阴冷黑暗的氛围之中。
这一段,舞者充分展现自己身体的柔韧性,以及她特有的腿功,令观众不由为之鼓掌。
这一点也正是这个舞蹈的成功所在,这样长时间的控腿,并不令人感觉尴尬,而是配合了舞蹈情节的需要,恰当的体现出了人物的性格,表现出女主角对待爱情的那份坚定。
音乐再次转变,收音机中传出的女声令观众感觉分外的凄美…“蝴蝶儿飞去,心亦不在。
凄清长夜谁来,拭泪满腮。
是贪点儿依赖,贪一点儿爱。
旧缘该了难了,换满心哀……”最后,编导安排舞者鲜有舞台的调度,只是孤零零的一人,站在一个光圈之中,满眼的无奈。
那是对爱情的无奈,是对自己等待了五十年的爱情的一种嘲讽,她不愿再等下去了,她看清了,也最终明白了,爱情的背后就是如此的不堪一击。
最后舞者头用力后仰,胸腰半下,脚跟踮起,只有手臂的少许动作。
这一画面一直令我印象深刻,像一幅油画一般深深的烙印在我的脑海之中,却一直说不出其中到底有什么玄妙之处。
后来同学说起,感觉这画面像一个悬挂着的无头女尸,看到便不觉为之一震。
我这才顿悟,我想编导是想借此表达对旧社会残酷的现实有着种种不满,对旧制度压迫人权愤愤不平,以及,女主角如花为爱心死的那片苍凉。
从舞蹈《胭脂扣》看香港作家李碧华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从舞蹈《胭脂扣》看香港作家李碧华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摘要:李碧华的作品风格诡异,与传统的文化所传达的思想相悖。
具有高度的敏感性,经常借古讽今,我们从舞蹈作品《胭脂扣》的背景故事、创作过程、音乐特点以及动作设计等方面来分析香港作家李碧华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揭示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去探究女性的爱情和命运。
关键词:李碧华;女性形象;舞蹈形象;肢体语言;一、舞蹈《胭脂扣》的背景故事舞蹈《胭脂扣》是由北京舞蹈学院青年编导家张云峰根据香港作家李碧华的同名小说作品改编而成的一个长达七分钟的女子独舞,这个故事讲述的是20世纪30年代的香港,在“倚红楼”有一位容貌姣好的风尘女子如花,让许多男士都一见倾心,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但是如花身为风尘女子,却也有自己的骄傲,她渴望真挚的爱情,直到一天他遇见了十二少的陈振邦,他们一见钟情,坠入爱河,从此十二少便日日买醉,眷恋如花,如花也钟情于十二少,但是由于时代的原因,他和十二少的感情并不获得父母的支持,更因为十二少出身于名门,双方的家庭地位身份悬殊,如花与十二少的感情受到陈家父母的百般阻挠,如花却鼓起勇气到陈家恳求但却被认为是“邪花入宅”。
无奈之下,二人私定终身。
后因为种种原因,他们为爱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因此吞食鸦片殉情,但不曾想十二少途中退缩,被救了起来,在阴间的如花迟迟不见十二少的踪影便重返人间寻找十二少,但是时过境迁,但是现在已经是五十年之后,如花不知如何才能找到昔日的恋人十二少,最后因为机缘巧合认识了报社的记者,通过报社记者以及他女朋友的帮助,如花历经了各种磨难终于见到已经年老贫苦的爱人十二少。
舞者刘岩将如花的喜怒哀乐五味杂陈的风尘女子形象生动的展现给观众们,将传统的“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理想相悖。
整个舞蹈从女性角度出发,讲述了女主如花爱而不得最终放弃的内心世界,探究了旧时代女性的爱情和命运。
如花丰富而又复杂的内心世界,探究旧时代女性的爱情和命运。
二、李碧华作品的特点李碧华的作品风格诡异,与传统的文化所传达的思想相悖。
“舞与情相融,情与意相织”
“舞与情相融,情与意相织”作者:张凯悦来源:《艺术大观》2019年第03期摘要:任何艺术活动有蕴含有丰富的情感在其中。
而舞蹈更是如此。
对于舞蹈艺术来讲,如果缺乏了情感,那么作品就会失去灵魂。
在文中主要就对女子独舞《胭脂扣》的舞与情、情与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关键词:舞蹈艺术;情感;胭脂扣在舞蹈艺术中,情感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要创作出一部能反映思想主题立意,有完整的作品故事情节和作品结构的舞蹈作品,就必须注重情感的变化。
情感是多元的、变化的,情感的性质就是事物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每一部舞蹈作品的起承转合都能够从情感中得以体现。
以女子独舞《胭脂扣》为例,窥探“舞”“情”“意”三者关系。
一、舞与情的融合女子独舞《胭脂扣》是根据香港电影《胭脂扣》的情节改编创作的作品,舞蹈的肢体语言,音乐节奏,流动路线,道具舞美以及情感就要随之发生变化。
舞蹈的第一部分,舞者身穿大红色旗袍出现在舞台的右后角区域,她以“之”字形的流动路线移动到舞台中心区,“寻找”“擦汗”“奔跑”这些生活动作,通过韵律化、美化加工后变成了优美的舞蹈动作。
从舞者优雅妩媚的姿态和动作的节奏、速度、力度中一目了然的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根据人物性格特点,编排符合人物情绪情感的动作。
舞者的肢体动作间体现出慌张感,面部流露出焦急的情绪,神情忧郁、充满恐惧,形象的刻画出女主人公如花重返阳间寻找恋人的一幕,举手投足间体现出如花“寻不得”的失望以及无依无靠内心充斥着不安与恐慌的情感。
舞蹈的情感不仅体现在律动中,还可以通过律动所显示的环境来表现。
女子独舞《胭脂扣》中,如花回想起昔日與十二少在一起遭受百般阻难以及两人相约殉情的画面,通过下腰的动作来表现如花内心的痛苦和挣扎,动作缓慢,步伐沉重,大红色的旗袍在风扇的作用下缓缓飘动。
舞蹈结束时,舞者的脚用力踮起,手臂上下摇摆,头用力后仰,像一具无头女尸,她的大红色旗袍缓缓飘动,这一舞台效果营造出了虚幻凄凉的感觉,渲染了悲凉的舞台氛围,此时舞者的情感再次升华,由失望转变为崩溃,预示着如花幻想中的爱情最终破灭,被残酷社会所抛弃、逼迫。
舞蹈作品胭脂扣赏析
舞蹈作品《胭脂扣》赏析摘要:舞蹈作品《胭脂扣》是一个长达7分钟的女子独舞,由北京舞蹈学院青年教师张云峰根据同名小说《胭脂扣》改编创作而成的,由北京舞蹈学院著名女演员刘岩进行表演,荣获第六届全国舞蹈大赛金奖。
此作品是以一个旧社会中的一名烟花女子一生生活为题材并采用了新的创作理念与手法的民族舞作品,刻画了一个无助、有情的女人凄苦哀怨的悲剧命运。
该舞蹈把现在与过去、回忆与联想、幻觉和现实巧妙地组接在一起,带给观众独特的视觉和心灵冲击。
把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塘西妓女如花、如梦、如幻的爱情,若即若离的过去,用肢体语言诉说得淋漓尽致,仿佛旧日繁华、缱绻西塘,半个世纪前的一场悲情旧梦就在眼前。
关键词:《胭脂扣》悲民族舞蹈一、背景故事刘岩表演的舞蹈《胭脂扣》以富有特色的舞蹈动作,刻画出一个挣扎在生活与感情中的风尘女子的形象,内心的酸楚、压抑与激情都掩盖在红粉胭脂之中。
欢场女子如花与富家子弟十二少相濡以沫,但应其二人身份地位悬殊,遭到陈家父母百般阻挠,两人同居时以胭脂匣定情,相约吞鸦片殉情,故事并未在此结束,在阴间等十二少五十年的如花一直没有等到郎君,于是决定到阳间来寻找他。
原来当初十二少未曾如誓相随,她从未想过她倾心的付出,最终结果却是“谁知负心,恩爱成灰”。
如花放下胭脂扣,伤心的回阴间转世去了...二、舞蹈作品《胭脂扣》结构特点。
舞舞蹈《胭脂扣》是情绪舞,三段体结构。
《胭脂扣》第一段舞蹈表现出女主人的乱世浮华与忧郁人生。
在跳跃的3/4拍音乐中,一位神情忧郁、衣着大红色旗袍的艳丽女子踏着音乐的节拍姗姗走来,她左手挽包,右手急不可耐地擦着额头上的香汗从舞台的四点走出,在舞台上绕场走“Z”字形,停在舞台七点上原地造型。
既而大胆夸张地运用迈步和旋转等动作,生动地表现了一个风尘女子在乱世浮华中的生活状态。
《胭脂扣》第二段舞蹈表现出世态炎凉和女主人公的生活窘迫及其与命运抗争的顽强意志,这段为舞蹈高潮部分。
舞者在钢琴与小提琴沉重的演奏声中,一次次快速旋转和身体剧烈的颤动,用高难度的控腿和下后腰,舞出了对生活窘境的恐惧和挣扎,最后二人选择了双双殉情。
柳岩舞蹈胭脂扣观后感
柳岩舞蹈胭脂扣观后感柳岩,一个娱乐圈的名字,一个娱乐圈的女子。
她并不像其他娱乐圈的女明星那样颇具争议,她没有让人们关注她的绯闻,也没有令人震惊的言论。
然而,她却以自己的舞蹈胭脂扣在舞台上引起了人们的瞩目。
舞蹈,是一门艺术,通过身体的舞动来表达情感、展现美感。
然而,在娱乐圈,舞蹈往往被用来作为娱乐形式的一部分,而忽视了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度。
然而,柳岩的舞蹈胭脂扣,却在其中注入了不同寻常的灵性和情感。
当我第一次见到柳岩舞蹈胭脂扣的视频时,我被她的舞姿所吸引。
她将自己的身体与音乐融为一体,用她柔美的舞姿演绎了一段颇具辛酸和悲伤的故事。
她的每一个动作都洋溢着深深的情感,仿佛她在舞台上诉说着一段往事。
舞蹈胭脂扣,源自戏曲中的一个角色,是一个富有才情、聪明伶俐的女子。
而柳岩在舞台上的演绎,却将胭脂扣的形象提升到了另一个层次。
她通过自己的舞蹈,将这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她的每个动作都带有一种温柔而坚定的力量,让人感受到胭脂扣那个女子的痴情和坚守。
柳岩的舞蹈胭脂扣,不仅仅是一种舞蹈表演,更是一种情感的宣泄。
她通过自己的舞蹈,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绪与观众产生共鸣。
当她在舞台上挥洒着汗水,诉说着一段段动人的故事时,观众们不禁也被带入了那个世界,与她一同感受着其中的喜怒哀乐。
舞蹈,常常被用来传递快乐和欢愉,但在柳岩的胭脂扣中,舞蹈成了一种情感的释放和表达。
她通过舞蹈,宣泄自己内心的痛苦和忧伤,将这些情感透过舞姿传递给观众。
她的每个动作都充满力量,仿佛在告诉观众们,不管遭遇怎样的挫折和磨难,我们都要坚持向前。
柳岩的舞蹈胭脂扣,不仅仅具有表演性质,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演绎。
胭脂扣作为一个角色,在柳岩的舞台上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她将胭脂扣重新演绎,让这个角色走出了戏剧的舞台,走进了观众的生活。
她用自己的舞蹈向观众们传递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和魅力。
柳岩舞蹈胭脂扣,是一种融合了情感和文化的艺术表达。
她的舞蹈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对情感和人性的探索。
舞蹈作品《胭脂扣》的创作思维探析
舞蹈作品《胭脂扣》的创作思维探析作者:卞峥奇来源:《黄河之声》2020年第12期摘要:舞蹈作品《胭脂扣》作为一个极为出色的当代舞作品,其中融合7古典舞的元素与现代舞蹈的编创理念,这种结合方式使整个舞蹈显得极为新颖。
本文通过了解舞蹈作品《胭脂扣》简介,着重分析舞蹈作品《胭脂扣》的创作思维,以供参考。
关键词:舞蹈作品;《胭脂扣》;创作思维舞蹈作品《胭脂扣》的创作灵感便是香港电影《胭脂扣》,舞蹈家刘岩在表现该舞蹈时,将古典舞元素充分融合在现代舞的编创过程之中,这种跨越物种的表现形式与创作方式,为整个舞蹈带来了极为动人的魅力。
本文的主要内容便是对其创作思维进行分析,从动机、技法与环境三个角度着重探究其艺术性。
一、舞蹈作品《胭脂扪》简介舞蹈作品《胭脂扣》是著名舞蹈家刘岩女士的作品,也是第六届全国舞蹈大赛的金奖作品。
《胭脂扣》是一个长达七分钟的单人舞舞蹈作品,刻画了一个无助、有情的女人在纷乱复杂的社会中最终成为行尸走肉的悲剧故事。
刘岩本身对于这个人物形象的情感以及内心把握的极为精准,她的舞蹈动作也和人物风尘女子的身份极为契合,她也在刻画人物的同时,将其中蕴含的情感利用肢体动作传达给了观众,使这个有深度的人物栩栩如生的出现在了舞台之上。
该舞蹈主要塑造了“如花”这个风尘女子的人物形象,整个舞蹈动作将“如花”的回忆、对十二少以及爱情的憧憬、最终绝望的现实紧密连接,为观众带来极为震撼的视觉享受与心灵冲击。
二、舞蹈作品《胭脂扣》的刨作思维(一)动机动机是指一个人在做某件事情时的心理状态与思想意愿,而舞蹈的创作动机本身便来自己自然、来自于生活,来自与人世间的角角落落。
编导人员在对自然或生活中的某一物品、现象进行观察后发觉自身心理上的失衡,为了追求内在平衡而产生了创作的动力,一般清况下,舞蹈的创作动机便是编导本身,当然,有时也存在例外,而舞蹈作品《胭脂扣》便是例外之一。
从动机的角度对舞蹈作品《胭脂扣》进行分析,我们能够发现,该舞蹈本身的动机性显得较为模糊。
【参考文档】胭脂扣赏析-精选word文档 (10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胭脂扣赏析篇一:舞蹈《胭脂扣》“悲”之因素分析舞蹈《胭脂扣》“悲”之因素分析【内容摘要】舞蹈《胭脂扣》是采用了新的创作理念与手法的民族舞作品。
它将跨舞种的表演形式和创作方法相结合,在传统的民族舞基础上加以改编,融入了一些非民族舞的元素,这种新的创编方式令此作品非常新颖。
其中的主旨——“悲”的情绪表现在舞蹈独特的民族舞与当代舞相结合的表演形式、舞蹈强烈的音律情感变化、舞蹈夸张的行走动作、舞蹈强—弱—弱的音乐变化及舞蹈着装的旗袍服装等方面。
通过这样新的创编方式和表演形式使舞蹈《胭脂扣》中“悲”的色彩显得更加浓厚,耐人寻味。
【关键词】《胭脂扣》民族舞悲舞种创新舞蹈《胭脂扣》是根据电影情节创作的,获得第6届全国舞蹈大赛金奖。
它是一个长达7分钟的独舞,刻画了一个无助、有情的女人凄苦哀怨的悲剧命运。
该舞蹈把现在与过去、回忆与联想、幻觉和现实巧妙地组接在一起,带给观众独特的视觉和心灵冲击。
把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塘西妓女如花、如梦、如幻的爱情,若即若离的过去,用肢体语言诉说得淋漓尽致,仿佛旧日繁华、缱绻西塘,半个世纪前的一场悲情旧梦就在眼前。
一、舞蹈作品《胭脂扣》结构特点是三段体结构的情绪舞舞蹈《胭脂扣》是情绪舞,三段体结构。
《胭脂扣》第一段舞蹈表现出女主人的乱世浮华与忧郁人生。
在跳跃的3/4拍音乐中,一位神情忧郁、衣着醒目的艳丽女子踏着音乐的节拍姗姗走来。
她左手挽包,右手急不可耐地擦着额头上的香篇二:《胭脂扣》赏析女性视角的叙写开头的三个如花与十二少相约自杀前化妆的特写镜头就注定了这是一个女人的独白,而并非对一段爱情故事的回顾。
在电影里故事的主要叙述者都是如花,旁白是如花,主观镜头是如花的视角,就连心理描写,特写镜头也多给如花。
十二少与如花的爱情过程,从相知、相识到相爱,镜头都是站在如花的角度上观看,对唱戏是如花主动,干煎石斑也是如花的二调二放,被姐妹簇拥着出去看对联也是如花抬眼看见十二少的笑,甚至于连铜床抬进去,也是随着如花回到怡红楼,观众才知晓。
电影《胭脂扣》中的痴情和悲剧意蕴-2019年精选文档
电影《胭脂扣》中的痴情和悲剧意蕴一、痴情如花和庸常阔少基于上述评论角度,笔者发现《胭脂扣》有一些值得我们去关注的点。
这部作品探讨了关于爱情的话题。
胭脂是女人的象征,扣是女人在爱请中结下的那一个情结。
可以说,女人是爱情之重的全部承载。
更深入一点,《胭脂扣》是在探讨“痴情”这样一个命题。
扣――情结――胭脂的爱情之结,从这个联系中可以看出它实际是在讲一个关于痴情女子的命运。
胭脂是美的,它赋予这个故事最美的形在,正如影片中那位风尘胭脂――美丽的如花,她代表了一个痴情女子的美的极致。
然而,也正是这个“扣”,给如花的美无限悲凉凄婉伤感的色彩。
胭脂的悲剧是注定的。
影片呈给人一种迷离伤感,如梦如幻,却又美不胜收的旧式的美。
它那种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和意境(这里面包括如花为命运求签后所念的那些诗词),让人想起五代花间词人的浅酌低唱,如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娥眉。
”当然,它也不无20世纪90年代末香港那一代人的颓靡。
影片打破了叙述顺序,以插叙和倒叙交织的形式,在与现代生活的鲜明对比中,使这种旧式美浮现在观众眼前。
它那种昏黄灿烂,风流繁喧,那种古色古调,那种妓楼歌舞的场面,以及十二少陈振邦和如花的风华年茂,风流缠绵,痴心周旋,给观众以视觉上怀旧的审美感染。
更兼以感伤的箫音配乐,让人仿佛听到一个烟花之地痴情女子哀怨的心曲,仿佛她在对人泣诉。
剧中十二少初会如花的场景,那种萦绕全场的氛围,以及影片中间和结尾对这个片段的回放,真的会给观众以“若即若离,”“如梦如幻”的感觉。
陈振邦送给如花的那两句诗性的对联,其实也正揭示了爱情的某些本质,预示了胭脂如花的凄迷的悲剧美。
对这个故事里主人公的恩怨爱恨,是非对错,亦是在自身身份性格和外部压力作用下两人“若即若离”的关系,每个观众也可以有自己的看法。
影片中,如花是一个悲剧的形象,而十二少陈振邦则在很大程度上被观众冠以负心的罪名。
一个是风流潇洒也曾真心爱过如花的纨绔子弟,一个是善良痴情从小就背负着不公平命运的烟花美人。
舞蹈作品胭脂扣赏析
舞蹈作品胭脂扣赏析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舞蹈作品《胭脂扣》赏析摘要:舞蹈作品《胭脂扣》是一个长达7分钟的女子独舞,由北京舞蹈学院青年教师张云峰根据同名小说《胭脂扣》改编创作而成的,由北京舞蹈学院着名女演员刘岩进行表演,荣获第六届全国舞蹈大赛金奖。
此作品是以一个旧社会中的一名烟花女子一生生活为题材并采用了新的创作理念与手法的民族舞作品,刻画了一个无助、有情的女人凄苦哀怨的悲剧命运。
该舞蹈把现在与过去、回忆与联想、幻觉和现实巧妙地组接在一起,带给观众独特的视觉和心灵冲击。
把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塘西妓女如花、如梦、如幻的爱情,若即若离的过去,用肢体语言诉说得淋漓尽致,仿佛旧日繁华、缱绻西塘,半个世纪前的一场悲情旧梦就在眼前。
关键词:《胭脂扣》悲民族舞蹈一、背景故事刘岩表演的舞蹈《胭脂扣》以富有特色的舞蹈动作,刻画出一个挣扎在生活与感情中的风尘女子的形象,内心的酸楚、压抑与激情都掩盖在红粉胭脂之中。
欢场女子如花与富家子弟十二少相濡以沫,但应其二人身份地位悬殊,遭到陈家父母百般阻挠,两人同居时以胭脂匣定情,相约吞鸦片殉情,故事并未在此结束,在阴间等十二少五十年的如花一直没有等到郎君,于是决定到阳间来寻找他。
原来当初十二少未曾如誓相随,她从未想过她倾心的付出,最终结果却是“谁知负心,恩爱成灰”。
如花放下胭脂扣,伤心的回阴间转世去了...二、舞蹈作品《胭脂扣》结构特点。
舞舞蹈《胭脂扣》是情绪舞,三段体结构。
《胭脂扣》第一段舞蹈表现出女主人的乱世浮华与忧郁人生。
在跳跃的3/4拍音乐中,一位神情忧郁、衣着大红色旗袍的艳丽女子踏着音乐的节拍姗姗走来,她左手挽包,右手急不可耐地擦着额头上的香汗从舞台的四点走出,在舞台上绕场走“Z”字形,停在舞台七点上原地造型。
既而大胆夸张地运用迈步和旋转等动作,生动地表现了一个风尘女子在乱世浮华中的生活状态。
《胭脂扣》第二段舞蹈表现出世态炎凉和女主人公的生活窘迫及其与命运抗争的顽强意志,这段为舞蹈高潮部分。
舞蹈《胭脂扣》“悲”之因素分析
舞蹈《胭脂扣》“悲”之因素分析【内容摘要】舞蹈《胭脂扣》是采用了新的创作理念与手法的民族舞作品。
它将跨舞种的表演形式和创作方法相结合,在传统的民族舞基础上加以改编,融入了一些非民族舞的元素,这种新的创编方式令此作品非常新颖。
其中的主旨——“悲”的情绪表现在舞蹈独特的民族舞与当代舞相结合的表演形式、舞蹈强烈的音律情感变化、舞蹈夸张的行走动作、舞蹈强—弱—弱的音乐变化及舞蹈着装的旗袍服装等方面。
通过这样新的创编方式和表演形式使舞蹈《胭脂扣》中“悲”的色彩显得更加浓厚,耐人寻味。
【关键词】《胭脂扣》民族舞悲舞种创新舞蹈《胭脂扣》是根据电影情节创作的,获得第6届全国舞蹈大赛金奖。
它是一个长达7分钟的独舞,刻画了一个无助、有情的女人凄苦哀怨的悲剧命运。
该舞蹈把现在与过去、回忆与联想、幻觉和现实巧妙地组接在一起,带给观众独特的视觉和心灵冲击。
把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塘西妓女如花、如梦、如幻的爱情,若即若离的过去,用肢体语言诉说得淋漓尽致,仿佛旧日繁华、缱绻西塘,半个世纪前的一场悲情旧梦就在眼前。
一、舞蹈作品《胭脂扣》结构特点是三段体结构的情绪舞舞蹈《胭脂扣》是情绪舞,三段体结构。
《胭脂扣》第一段舞蹈表现出女主人的乱世浮华与忧郁人生。
在跳跃的3/4拍音乐中,一位神情忧郁、衣着醒目的艳丽女子踏着音乐的节拍姗姗走来。
她左手挽包,右手急不可耐地擦着额头上的香汗从舞台的四点走出,在舞台上绕场走“z”字形,停在舞台七点上原地造型。
既而大胆夸张地运用迈步和旋转等动作,生动地表现了一个风尘女子在乱世浮华中的生活状态。
《胭脂扣》第二段舞蹈表现出世态炎凉和女主人公的生活窘迫及其与命运抗争的顽强意志。
这段为舞蹈高潮。
舞者在钢琴与小提琴沉重的演奏声中,一次次快速旋转和身体剧烈的颤动,用高难度的控腿和下后腰,舞出了对生活窘境的恐惧和挣扎,最后二人选择了双双殉情。
《胭脂扣》第三段舞蹈是结束段,表现出女主人公对生活的失望与悲伤。
钢琴声之后,又是音乐的变化,一段流行于当时的爱情歌曲《葬心》响起。
舞蹈作品胭脂扣赏析
舞蹈作品胭脂扣赏析
《胭脂扣》是一部中国古代舞蹈作品,以其精美的编舞、精湛的舞技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
该舞蹈作品通过根据明代小说《金瓶梅》中的故事情节改编而成,将故事中的角色和场景通过舞蹈的表达形式展现给观众。
《胭脂扣》讲述了一个关于欲望与人性的故事。
故事的主要人物是潘金莲和西门庆,他们之间的情感纠葛成为了整个舞蹈作品的核心。
舞者通过优美流畅的舞姿和精确的肢体语言,将潘金莲的妩媚和诱惑、西门庆的欲望和犹豫都表达得淋漓尽致。
舞蹈作品中的编舞和音乐也是其独特之处。
编舞师通过巧妙的舞蹈动作和组合,将故事情节表现得生动形象。
舞蹈中的各种动作,如旋转、跳跃和翻滚,都展现了舞者们卓越的身体控制能力和优秀的舞蹈技巧。
而音乐则选用了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特色的乐曲,将舞蹈作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增添了其艺术魅力。
此外,在舞蹈作品中,舞台布景和服装设计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舞台布景通过精心设计的场景和道具,将观众带入了故事的背景中。
而服装则展示了古代中国社会的风俗和时尚,为舞蹈作品增添了一种古典美和文化底蕴。
总体来说,《胭脂扣》是一部具有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的舞蹈作品。
它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舞蹈的精髓,还通过故事情节和表演形式,传达了关于人性、欲望和情感的深层思考。
它的欣赏不仅是对舞蹈艺术的赞美,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古典舞作品“悲”之“思”
就 是 这样 具 有 传统 性 和 典范 性 的 中国古 典舞 ,它 悲 剧 性 的凄 凉情 愫 ,诠 释 出一个 女 人 对 于真 爱 的
的 当代 审美 追 求 ,是 建 立在 对 传统 文 化 继 承 的基 独 自。
础之 上 ,并 结 合 时代 赋 予 我们 的审美 要 求 ,具 有
“妓女 ”是人 类 社会 中存 在 的一个 弱 势群体 ,
者 )至臻至美的情感透析 ,他们让另一审美主体 的关系之上 ,没有选择爱情的权利 ,以 《胭脂扣 》
(观 众 )与 之 进行 情 感 的对 话 、心灵 的碰 撞 。爱 为 例 ,女 主 角不 顾 是 非 限制 ,勇敢 追 逐 爱情 。人
“凄” “惨” “怨” “殇”为特征 的 “悲剧 ”作 品创作热潮 。这其 中的一些代表 性作品有其独到之 处,能赢
得观众喝彩 ,但 其后 有更 多的编导屡屡 触及 此范式 , “悲剧”作 品的呈现变得屡见不鲜 ,观 赏之余 不由的会
考虑到 : “范式悲剧 性”的古典舞作品 岂能任 由其发展 ,在其创作之 时 ,我 们的创作者是否应对其做足 够的
Vo1.33 No.1 Feb.2018
中 国古 典 舞 作 品 “悲 ’’之 “思 "
王 魏 魏
(齐鲁 师范学院 教 师教 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200)
摘 要 : 中 国 古 典 舞 自上 世 纪 90年 代 末 以 悲 怨 形 象为 代 表 的 诸 多作 品横 空 问世 以 来 ,即 掀 起 了
的呐 喊之 声 。悲 的情感 是 一种 独 具 特 色 的审 美形 描 写 、表 现此 题 材 ?现 代 人看 待 爱情 的观 点 自然
态 。它 所 倾 注 的是 原 作者 (或创 作 者 )对 于爱 、 在 于两 人 处 于平 等 地位 的 自由选 择 恋爱 ,两情 相
《胭脂扣》观后感
前段时间看到了古典舞《胭脂扣》这部作品,有些不同的感受。
它由电影改变的舞蹈,描写了一名烟花女子风光有凄惨的一生。
在现在这个社会,将电影的情节改变,用舞蹈的形式诠释出来的作品应该是数不胜数,不足为奇。
可当《胭脂扣》这个舞蹈出现时,却让我们眼前一亮。
电影版的《胭脂扣》,相信人们早已耳闻目睹,它讲述了一个风尘女子“如花”将爱情作为归属,来寻找心灵上的慰藉,她追求幸福、美满的爱情,至死不渝·····而舞蹈《胭脂扣》并没有像多数改编本那样重复剧情,而是以刻画人物心理活动为主线,将“如花”的内心外化,她痛苦、无奈、压抑、烦乱、她在世人鄙夷的目光下郁闷的生活。
只有爱情,只有爱情会让她看到一丝曙光,但她的身份注定不会拥有一份天长地久的爱情,即使如此,她还是那样的坚信不移···这个舞蹈有很多版本,还是刘岩跳的更有味道。
舞蹈开始先放出了一股有一股的烟气,营造氛围。
当熟悉的《花样年华》的旋律响起时,用留声机播放出的音乐质感把我们立刻带进了旧上海的氛围之中。
这交代了时代的背景,带出人物的背景。
然而,这次的故事发生在三十年代的香港。
就像不断穿梭在烟花之地的风尘女子如花一样,舞者一开始足尖半立,双腿交替向前,快速地行走甚至跑动;时而彷徨失措,时而痛苦压抑,时而迷醉妩媚,时而优雅骄傲……紧接着用几个优美的动作和恰到好处的平转,展现了影片中如花超凡的姿色和舞者的丰姿绰约。
舞蹈是这样一个“走”开始,这便体现出了她的与众不同,她不是一般的女人,她生活在繁华、喧闹的旧上海,穿梭于灯红酒绿的霓虹灯里,在华灯初上的夜上海展现着自己虚伪的、柔媚的笑容,特殊的身份是她走路时显得有些不雅,但步伐中分明充满了沧桑和哀怨。
人们只看到她笑,又有谁知道笑的背后是怎样的苦,她为自己的身世不平,为自己的命运不平。
作者用这样一个“走”表现得淋漓尽职,是舞蹈开始就吸引了人们的目光。
论舞蹈《胭脂扣》的人物塑造
论舞蹈《胭脂扣》的人物塑造摘要:本文通过浅析舞蹈《胭脂扣》的人物塑造和编者的创作思路,帮助受众对作品有更深入的体认。
就单凭“如花”这一角来说,活脱是一种最具代表的传统女性形象。
她柔弱、痴情、含羞,是一个可被消费的妓女。
这样的女性,楚楚可怜,惹人怜爱,命途多舛,是男性角度凝视下的典型女性。
舞蹈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兼备具象与抽象的审美意境。
要想成功的把一个人物形象刻画的鲜活生动,又能使呈现出来的人物形象在观众内心深处达到一种意象化的效果,使整个舞蹈更添立体感和内蕴感着实不是一件易事。
作品《胭脂扣》,编导把现在与过去、回忆与联想、幻象与现实巧妙组接到一起,带给观者一种视觉与心灵的冲击。
一、从服装道具上舞者着一身艳红的旗袍,玉步轻盈,行色匆匆,伴着熟悉的《花样年华》的旋律响起时,留声机的音乐质感把我们立刻带进了那个朦胧年代,情景再现似的,仿佛旧日繁华、缱绻西塘,那个欢场得意的女子真切的在眼前。
舞者的服装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颜色艳红,腰身合体,高叉无袖这样的旗袍,总能让人们回想起20世纪30年代,那个时代所赋予的生活气息和怅惘与躁动。
旗袍是30年代诉说忧伤离愁,浮华烟云的有力标志,更是一种象征时代的符号,编导运用旗袍作为舞蹈服装的用意在于让观众一眼看到旗袍时,便会不自觉地把时间和空间的概念缩短,形成流畅的代入感,使舞者与观众在心灵上达成共鸣,从而把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在观众内心逐渐塑造起来。
二、从肢体语言和人物性格上第一段,舞者一开始足尖半立,双腿交替,快速地行走跑动;时而彷徨失措,时而痛苦压抑,时而迷醉妩媚,时而优雅骄傲……紧接着用几个优美的动作和恰到好处的平转,描述如花来到阳间寻找十二少时的焦急不堪以及触及伤怀,回忆起昔日的欢场得意,也嗟叹昔时的旧楼旧人已人去楼空不再还。
刻画出一个为爱情颠沛流离,痴情而柔弱,卑微而压抑形象。
第二段,舞者用几个高难度的控腿,快速的旋转和身体剧烈的颤动,以及下后腰的动作,传达出来的,是主人公在如此窘迫而昏暗的境况下对爱情的至死不渝的忠贞和顽强而坚定的立场,以及面对周遭世事的沉重打击,内心所产生的恐惧与慌乱。
舞蹈胭脂扣观后感
舞蹈胭脂扣观后感《舞蹈胭脂扣》观后感《舞蹈胭脂扣》是一部由中国优秀编剧创作的话剧作品,该剧以胭脂扣为背景,通过舞蹈和音乐的形式,展现了中国古代的宫廷生活与爱情故事。
我有幸观看了这场精彩的演出,深受触动。
以下是我的观后感。
首先,该剧在舞蹈表演方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舞蹈演员们优雅动人的舞姿和精湛的技巧,让我仿佛穿越到了古代宫廷的盛世之中。
他们身着华丽的服装,在舞台上翩翩起舞,将人们带入一个优美的梦境。
舞蹈中融入了中国传统舞蹈元素,如扇子舞、绸缎舞等,使整个演出更具民族特色。
通过身体语言的表达,舞者们将剧情和情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观众带来了美的享受。
其次,剧中的音乐也是该剧的亮点之一。
音乐伴随着舞蹈的起伏和变化,为整个表演注入了动力和情感。
剧中的音乐风格多样,既有宫廷乐曲的庄重和典雅,又有轻松愉悦的旋律,让观众在欣赏演出的同时,也能随着音乐的流淌,沉浸在剧情中。
音乐对于舞蹈的衬托和点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整个演出更加具有感染力和魅力。
此外,剧中的角色形象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胭脂扣作为剧中的主人公,勇敢、坚持、追求真爱的形象深深吸引着观众。
她不愿意顺从命运的安排,勇敢地追寻自己的幸福。
她敢于挑战传统观念,不拘一格地生活着,她的坚定和善良让观众为之动容。
此外,剧中还有一些次要角色,他们个性鲜明,生动活泼,为整个故事增添了不少趣味和喜剧效果。
剧中的情节发展也异常紧凑有趣。
从一开始的胭脂扣在宫廷中的命运之旅,到她与心上人相识相知,再到最后的幸福结局,每个环节都紧扣主线,让观众时刻保持紧张的观看状态。
剧情中穿插了一些悬念和戏剧冲突,给观众带来了不少惊喜和快乐。
综上所述,《舞蹈胭脂扣》是一部舞蹈和音乐相结合的优秀话剧作品,通过优雅动人的舞蹈、多样化的音乐和紧凑有趣的情节,将观众带入一个美丽的宫廷世界,让人享受到了艺术的魅力。
通过该剧,我不仅欣赏到了优秀的表演,也对中国古代的宫廷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我对剧中的演员们和创作团队给予了高度的赞赏和敬意,相信他们会带来更多优秀的作品,让观众们享受到更多美的享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舞蹈艺术论文:舞蹈胭脂扣悲之因素透析舞蹈艺术论文:舞蹈胭脂扣悲之因素透析
本文作者:胡玲梅单位:湖南科技学院音乐系
舞蹈《胭脂扣》的音乐及动作特点
,一,舞蹈《胭脂扣》的音乐特点舞蹈《胭脂扣》是一个三段体结构的情绪舞,为A—B—C的结构。
这个作品的音乐部分和舞蹈部分都是建筑在“同构”的节奏之上的。
正是通过音乐节奏,把空间运行的舞蹈和时间里流淌的旋律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
这三个段落都选择不同的音乐做背景。
第一段是选自《花样年华》,这首曲子的特点是3/4拍,节奏明显富有“强—弱—弱”感觉,令舞蹈中的动作更加流畅,也能将一个风尘女子的娇媚和万千风情衬托得淋漓尽致,反映女主人公对生活的无比渴望。
第二段是选自一段钢琴与小提琴演奏的音乐,通过开始的几个钢琴和弦强音,表现女主人公的命运开始转变,过去的繁华只是过眼云烟了,生活开始变得窘迫和残酷。
最后通过一连串的钢琴爬音来表现如花与陈振邦双双选择殉情后,女主人公在黄泉焦急地寻找和等候爱人的场面。
第三段是选自歌曲《葬心》,这是一首流行于20世纪30年代的凄美爱情歌曲,歌曲的特点是带有浓厚的忧伤,能够把观众的情绪也一起带入30年代。
三段不同的音乐都有不同的节奏,节奏又直接制约着舞蹈的体动节奏。
但体动节
奏并不一定直接对应音乐节奏,有时通过错位形成一种节奏落差;有时则身体各部的节奏在一种“交响”中达到和谐。
此作品是一个抒情性的舞蹈,表达女主人公的悲伤,要求舞者具有“表现力”,“表现力”与情感相关,但情感的变化其实是由体态节奏的改变来体现的。
,二,舞蹈《胭脂扣》的动作特点舞蹈《胭脂扣》中动作特点包括三种基本形态。
1.表情性动作,亦称抒情性动作,,这类动作主要功能是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描述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
这类动作特点具有一定的类型性、概括性和抽象性,“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它只能表达、描述人物的情绪、感情状态,而不能说明人物有什么样的行为目的。
2.表意性动作,亦称叙事性动作,,这类动作是展示人物行为目的和事件具体内容的动作,具有模拟性和再现性的特点,具有现实生活中生活动作的明显痕迹。
3.装饰性动作,亦称陪衬性动作,,这类动作是一种辅助性动作,类似于音乐中乐曲的伴奏部分或装饰音,在舞蹈中起烘托气氛、装饰陪衬、连接转换等作用。
舞蹈《胭脂扣》中的动作一反传统舞蹈的动作形态模式,大胆开掘,创造出更加挺拔、舒展、奔放的舞蹈动作,并在舞蹈中融入了一些非民族舞的元素。
舞蹈动作特点追求简洁、舒展、对比、匀称、衬托、连贯、变化,舞蹈中更多的是让人始料不及的动作衔接转换,让人感觉是在节奏启发下,自由地产生舞蹈动作。
其中通过简单又极富有表现力的“寻找中的行走”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情感。
舞蹈中大量运用到的旋转也有别于以往旋转的标准模式,而是在里面加入了
夸张的踢腿、甩手和跳跃等动作,从而让观众透过舞蹈看到剧中女主人公真实的内心宣泄。
舞蹈的高潮中,舞者用高难度的控腿动作造型亮相,恰恰是塑造人物的特殊手段,造型亮相的静正是“静中寓动”,带给观众对人物、情节的无限丰富的联想。
这样的表演不仅增强了作品艺术感染力,也为观众提供了新的审美视野。
舞蹈《胭脂扣》中“悲”之因素
,一,舞蹈《胭脂扣》中女主人公的坎坷人生命运十里洋场,霞飞路,一派上世纪30年代时光与爱情的韵味。
如花与十二少的故事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
在不得已的今生中,想要维系美满是进退两难的。
《胭脂扣》中女主人公如花的命运可谓是充满坎坷,悲凄交加。
首先两人的身份悬殊。
一个是头牌名妓,一个是富家少爷,封建传统的礼教是不允许一位风尘女子走进庄严的深墙大院的,这在当时是很受嘲笑和忌讳的。
如花诚心拜访陈家却被拒之千里,原因是如花出身卑微。
如花卑微的
出身便为今后的悲剧种下苦果,这也是如何都挥之不去的影子,也注定了此故事的悲剧性。
如花和十二少同居后,本可以幸福地生活下去。
可经济拮据,眼看两人的好景不长了,于是如花选择殉情,希望能在阴间续写前缘。
这样极端的选择透露出如花对十二少深厚的爱,却注定要以沉重的代价来换取。
结果更是悲哀的,两人殉情后,如花死去十二少活着,两人阴阳相隔。
痴情的如花在阴间久候不见十二少,最后上阳间寻找,找到的却是淡忘了往事的衰老十
二少。
如花用尽所有的爱和生命想换来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结局只是她的所有付出变成枉费,所有的努力仍敌不过现实的大笔一挥。
如此悲惨的结局让如花的命运画上了悲伤的句号。
,二,舞蹈《胭脂扣》把民族舞与当代舞进行编创交融来表现“悲”,充分渲染了“悲”的情绪舞蹈《胭脂扣》是一个成功的民族舞作品,而又在舞蹈中又融入了一些非民族舞的元素,这些元素包含了一些当代舞的元素。
通过民族舞与当代舞的编创规律、表演规律相结合,从而产生出新的表演形式。
今天,各类舞蹈艺术在发展中必然要“博采众长”,吸取其他舞种的特点,相互包容渗透,取长补短,以丰富自身的艺术手段,达到扩展表现领域,形成以舞蹈为核心的综合艺术概括力和表现力。
舞蹈《胭脂扣》是吸收和借鉴了民族舞和当代舞的表演形式,把民族舞朴实无华、形象生动、内容丰富与当代舞的动作形象、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相结合,最终展示出一个情感丰富、善于抒情、浪漫夸张的舞蹈作品。
这样的表演形式具有很强的抒情性,抒情性是舞蹈审美的本质属性。
“情动于衷而形于外”,这是舞蹈《胭脂扣》的情感表达依据,它将舞蹈的情感“悲”的情绪以浪漫、夸张的表现手法,以变形、虚拟、写意等舞姿和造型手段来塑造女主人公的形象。
利用了舞蹈的抒情性手法,将一个出身卑微、又追崇理想爱情、对爱情至死不渝的风尘女子形象,通过夸张、变形、升华等艺术方法转化为“艺术真实”的、特殊的舞蹈形象,让观众在欣赏舞蹈的同时,感同身受地体验出女主人公沉淀在内心深处的悲伤。
,三,舞蹈《胭脂扣》抒情性的表现风格具有鲜明的“悲”主题性按风格来讲,舞蹈《胭脂扣》是属于民族舞与当代舞结合的产物。
作品具有民族舞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等特点,又具有当代舞的动作形象、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的特点。
这样的“舞种渗透”作品,更强调的是具有鲜明的主题性和抒情性。
该作品始终贯穿其中的主题是“悲”,有意淡化故事中的叙事性情节,突出抒情性舞蹈的形式美,力图将传统民族舞蹈和当代舞形式挖掘到极致。
创作中在展示传统民族舞动作特点的同时,也融入了许多现当代建构的民族民间新舞蹈动态语汇。
该舞蹈在追求展示民族传统舞蹈语汇动作形式美的同时,也不忘它的时代走向与现代情感的表达。
例如《胭脂扣》舞蹈中大部分动作都是由在“寻找中的行走”这一动作基本舞步基础上衍变和发展而来的,打破了民族舞蹈动作的形态模式,把比民族舞更自由、连贯、始料不及的动作穿插在舞蹈里面,这更有利于表明女主人公对生活的顽强抗争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又如,在舞蹈高潮女主人公痛苦矛盾的时刻,当代舞的“手舞”与“足蹈”已经是一种必须使用的言说方式,舞者用剧烈的身体颤动和脚下“欲乱不能”的步伐来表现她的痛苦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接近了观众对“悲”的理解。
这样的舞蹈风格表现形式,更准确、生动、通俗地表现出了舞蹈的悲伤情感。
,四,舞蹈《胭脂扣》的服装表现具有浓厚的时代生活气息,能扣
动观众的心弦伴随着电影《胭脂扣》那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走入观众视野的,是
那隆重的、妩媚的、华丽而不张扬的、魅惑但不轻浮的东方旗袍,就像上世纪30年代的名曲《玫瑰三愿》:“我愿那妒我的无情风雨莫吹打,我愿那爱我的多情游客莫攀摘。
我愿那红颜常曾几何时。
”给人的感觉是一段难以忘却不断纠葛的心头之梦。
浓妆艳服、珠翠金饰,这一衣着特点是电影《胭脂扣》中女主人公的写照。
舞蹈《胭脂扣》中舞者所穿服装是精美的旗袍,颜色艳红、腰身合体,开衩较高、无袖。
这样的旗袍总能让人回想起20世纪30年代,那个时代所赋予的生活气息和怅惘与躁动。
旗袍是30年代诉说忧伤离愁、浮华烟云的有力标志,也只有旗袍才能代
表那个时代特有的忧伤与情绪。
舞蹈《胭脂扣》中服装运用旗袍的目的亦是当观众第一眼看见旗袍时,就会情不自禁地把时间和空间概念缩短,陪同舞者一起回到故事发生的30年代,这样就能与舞蹈“悲”的主题情感发生共鸣。
,五,舞蹈《胭脂扣》中音律情感表现既悲伤又遗恨,充分说明了女主人公的悲惨人生舞蹈《胭脂扣》是一个三段体结构的情绪舞,为A—B—C的结构。
这个作品的音乐部分和舞蹈部分都是建筑在“同构”的节奏之上的。
正是通过各种不同的音乐,把空间运行的舞蹈和时间里流淌的旋律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
舞蹈中三段不同的音乐分别表现了不同的情感和情绪的变化。
都是围绕舞蹈的主题“悲”呈逐次递进状态,层次清晰、结构紧密。
第一段音乐《花样年华》以平稳的3/4拍,把舞蹈有节奏、流动地推向舞台。
继续发展动作,在舞蹈
动作与音乐节奏的融合下,舞蹈的体动节奏把“动与静”“刚与柔”“放与收”等动作对立统一。
身体各部的节奏在一种“交响”中达到和谐,叙述着女主人公的前半生浮华。
第二段音乐是钢琴与小提琴的合奏。
开始的几个钢琴强音就转变了第一段音乐的叙述风格,用强音表现舞蹈情感将要开始转变,这样的变奏展示舞蹈进一步发展有很好的对比效果。
在变奏后,借用流动的钢琴声和不协和的小提琴声,讲述着女主人公悲惨的命运。
第三段音乐是歌曲《葬心》,用婉转的旋律、悲伤的唱腔和凄美的歌词诠释了女主人公内心的最后挣扎,音乐渐弱时,带走的是无限的悲伤和遗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