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_产业转移—以珠江三角洲为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专题:产业转移教案
高中地理专题:产业转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及其意义。
2. 使学生掌握产业转移的原因和影响。
3. 培养学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产业转移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产业转移的概念与分类2. 产业转移的原因3. 产业转移的影响4. 我国产业转移的现状与趋势5. 产业转移案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产业转移的原因、影响及我国产业转移的现状与趋势。
2. 难点:产业转移的原因分析,以及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产业转移现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典型产业转移案例为载体,引导学生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原因和影响。
2. 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产业转移的差异。
3.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产业转移的相关图像和数据,增强学生对产业转移现象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引发学生对产业转移的思考。
2. 产业转移的概念与分类:讲解产业转移的定义,以及按照转移方向、规模等分类。
3. 产业转移的原因:分析推动产业转移的各种因素,如劳动力、市场、政策等。
4. 产业转移的影响:探讨产业转移对转移地、接受地以及全球经济的影响。
5. 我国产业转移的现状与趋势:结合我国国情,分析我国产业转移的特点和趋势。
6. 产业转移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产业转移案例,如我国沿海地区产业向内陆转移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产业转移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产业转移现象。
六、教学活动1. 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教材和网络资源,了解产业转移的背景知识。
2.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产业转移的原因和影响,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
3. 案例分析:分组分析不同产业转移案例,探讨其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产业转移概念的理解。
鲁教版(2019)产业结构转型地区的发展——以珠三角地区为例教案
第二单元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第三节产业结构转型地区的发展——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二、教学目标以某产业转型地区为例,分析该类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及原因。
三、教学重难点产业结构升级四、教学过程教学指导教学检测及课堂展示知识点一:珠三角的产业转变一、从传统农业到加工制造业1.传统农业:_________是当地生产经营特色,随着城镇化发展,逐渐变成了_________。
2.加工制造业(1)区位优势:_________政策、沿海、毗邻_________等。
(2)发展特点:承接港澳地区的___________产业,发展加工贸易,乡镇企业发展迅速。
(3)工业部门:_________、制鞋和电子工业等。
二、从加工制造业到高新技术产业1.转型升级的原因:_________优势不明显,_________成本优势丧失,劳动密集型产业缺乏_________。
2.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1)地理背景:发达国家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珠三角地区的区位、___________和政策优势。
(2)发展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高新技术产业逐渐成为主导产业。
三、第三产业的发展1.第三产业以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为主要功能,具有能耗__________、污染_______、效益________的特点。
2.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________、会展业、物流业、信息服务业________、商务服务业、外包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
3.珠三角地区与港澳地区在现代服务业领域深度合作、________发展。
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1.范围:由珠三角地区九市和_____、_____组成的城市群。
2.建设意义:建设世界级_____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
【即时训练】读下图,完成1~2题。
领开放之先,珠江三角洲现实占优;得开放之利,珠江三角洲成为中国大陆经济的增长极。
据此完成1-2题。
1.20世纪80年代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是①工业基础雄厚,产值高②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③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④良好的区位条件⑤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⑥煤、石油等资源丰富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③④⑤⑥2.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主导产业分别是A.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市场导向型产业B.原料导向型产业、动力导向型产业C.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D.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知识点一:产业结构升级1.产业结构升级(1)产业结构与经济水平的关系①经济发达地区:资金、技术、知识、人才密集,推动经济发展的创新活动优势明显,第三产业比重高。
珠江三角洲教学反思
珠江三角洲教学反思1外向型经济对于一个区域的发展扬起的作用关于对外向型经济,学生不大了解,但学生通过学习以前的知识,多少都有所认识,如台湾的出口导向型经济(进口——加工——出口)港澳地区自由贸易经济,香港也是世界上最自由贸易地区,现在课文提到外向型经济,只要教师讲清楚即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广东省的东南部,珠江的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隔海想望,这一点非常重要,是老师引导学生切入学习珠江三角洲经济特点重要入口处,因为我国在80年代初搞经济建设,缺乏的就是资金和人才,所以引进外资来珠江三角洲投资设厂,所制造的工业产品又向外销售,这样学生大致明白什么叫外向型经济,而有74%的外资是港澳地区,另一个优势就是著名的侨乡,有着重要的通商史。
这样外向型经济带动了整个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而且发展迅速成为我国最发达的地区。
2.区际联系对于区域经济的重要意义珠江三角洲位于珠江两岸,狭义主要包括广州、佛山、江门、中山、珠海、东莞、深圳、惠州肇庆。
而广义还包括香港和澳门,就是因为这样的地缘关系,在经济发展方面,实行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实现了珠江三角洲与港澳地区共羸的关系,珠江三角洲的是土地资源,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水资源和电力资源,为前来投资办厂的港商提供了所需的条件,而珠江三角洲正好为港澳地区所提供的。
珠江三角洲与港澳地区合作,正好“前店后厂:的合作模式,珠江三角洲扮演的是工厂,进行产品的加工,配套和包装,而港澳地区负责承接海外订单和销售,它们的联系对于整个区域发展起了共利作用。
3.对教材的整合原来的教材是这样编写的,对外开放的前沿(包括位置和范围、引进外资占全国的比例、著名侨乡)——外向型的经济(外资的主要来源,合作模式”前店后厂“)——城镇的发展农业用地与非农业用地,民工潮)。
经过整合的教材变成了:位置和范围(海陆和纬度位置,相对位置,交通条件)——高速发展的经济(外向型经济,吸引外资的比例,合作模式”前店后厂“)——高速发展的城市化(深圳新旧景观的变化,民工潮,城镇发展的利与弊)——珠江三角洲发展的探秘(区位因素,人文因素,政策因素),当然经过整合后的教材,融合了大量的家乡的元素,如图片、视频、材料等。
高中地理_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2017级教学指导建议】举例说明产业转移的含义;以某两个区域为例,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对迁出区和迁入区的影响。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学习过程可划分为四个步骤。
一是介绍产业转移的概念、分类;二是找出产业转移的原因;三是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教材给出20世界下半叶东亚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主要对象国的变化图,出口加工区企业生产组织示意图,我国汽车销售量条形图,并在每幅图后面提出相应的思考题,学生根据这些问题能够较为深入的认识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因素;最后是分析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学情分析】在必修2中学习了工业区位、工业化与城市化相关知识,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基本大势有所了解。
在必修3前面四章学习中对区域联系有一定认识,对区域分析、区域发展规划的一般方法有所了解,形成本章节学习的基础。
由于部分内容间隔时间较长,学生会有遗忘,在新课开始前可以让学生复习以下必修二相应的知识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实例,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和分类;利用图表,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讨论并归纳出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完成导学案等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阅读图表信息,了解产业转移过程并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时政消息和现实事例的充分利用,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生活处处有地理;通过地理视角看待产业转移现象,由现象到本质,提成他们全面、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1.教法:(1)多媒体辅助教学(情景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展现图文资料,使教学更贴近生活。
(2)比较和归纳相结合法。
通过事例让学生探究重难点。
2.学法(1)自学导引法。
讲课前,留给学生一定的自学时间,通过设置重点案例,让学生对产业转移过程建立宏观认识;勾画出关键语句,并标记处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积极、主动独立思考。
高中地理专题:产业转移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高中地理专题——产业转移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和原因;2. 掌握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和途径;3. 分析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产业转移的概念、原因、方式和影响。
教学难点:产业转移的区位选择、影响因素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教学设备、相关产业转移案例资料。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引发学生对产业转移的思考。
2. 讲解:介绍产业转移的概念、原因、方式和途径。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产业转移案例,如我国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东南亚转移的过程及影响。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5. 总结:归纳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产业转移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性。
二、产业转移的概念与原因1. 产业转移的概念:产业转移是指企业将生产活动从一地转移到另一地的现象。
2. 产业转移的原因:(1)寻求更低的生产成本:包括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等;(2)拓展市场:企业为了扩大市场份额,向需求更大的地区转移;(3)优化资源配置:企业为了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生产效率,选择转移。
三、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与途径1. 主要方式:(1)国内转移:企业在国家内部不同地区间的转移;(2)国际转移:企业跨国界转移,常见于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布局。
2. 主要途径:(1)投资建厂:企业在转移地投资建设新的生产基地;(2)并购重组:企业通过收购或合并转移地的企业,实现产业转移;(3)授权经营:企业将品牌、技术等授权给转移地的企业,进行生产销售。
四、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1.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移可以带动转移地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提高税收等;2. 改变区域产业结构:产业转移可能导致转移地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3. 引发区域竞争:各地为吸引产业转移,可能出现优惠政策竞争,影响区域经济秩序;4. 环境压力:产业转移可能给转移地带来环境污染和资源压力。
高三地理产业转移教案课后反思范文7篇
高三地理产业转移教案课后反思范文7篇高三地理产业转移教案课后反思范文7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不墨守成规,能继往开来,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高三地理产业转移教案课后反思教学目标1.通过典型事例,使学生了解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我国农业发展的条件。
2.通过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成就和问题。
3.通过填图使学生掌握我国主要粮、棉、油、糖等基地的分布。
4.使学生懂得应根据我国国情,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并初步了解农业区划划分的科学依据。
教学重点1.我国农业发展的条件以及我国农业生产中还存在的问题。
2.“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和“因地制宜,适当集中,发挥地区优势”这两个基本方针。
教学难点1.我国农业发展的条件以及我国农业生产中还存在的问题。
2.“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和“因地制宜,适当集中,发挥地区优势”这两个基本方针。
教学媒体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农业区划示意图、我国粮食和主要经济作物增长折线图、我国温度带图、降水量图、土地资源分布图和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
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复习提问】解决世界粮食问题有哪些途径?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解决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控制人口增长、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粮食生产。
【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世界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一节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
【板书】一、我国农业在世界上的地位【提问】阅读课文第一、第二自然段,说一说我国农业的世界之最。
【归纳】我国南方的水稻栽培和黄河流域的谷子栽培都为世界最早;我国是大豆的原产地,栽培养蚕和栽培养茶树的故乡;我国棉花、油菜籽、猪牛羊肉的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糖料、大豆、茶叶、花生等产量居世界前列。
【板书】二、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讨论】为什么我国将农业放在战略重点的首位?【归纳】刚才大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归纳大家的意见:①利用只占世界7%的耕地,基本解决了占世界22%的庞大人口的吃饭问题;②工业中有大量原料需农业供应;③农产品出口换取的巨额外汇可支援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其他部门;④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保证实现四化的根本条件。
高中地理 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教案 中图版必修3
【课题】必修3第一章第三节《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时】1课时。
【课标要求及分析】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标分析:要求学生通过实例的分析,认识产业转移对产业迁出区和迁入区地理环境不同的影响。
标准的重点是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会产生哪些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教材及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本节是继认识区域地理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基础后,从产业转移方面认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材以珠江三角洲两次产业转移为例,分析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直接点明课标要求,但教材对产业是如何转移或为什么要转移寥寥数语。
为了学习能达到课标要求,教学设计对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作了详细的补充,并设置新的热点材料和案例,增强学习的有效性。
学情分析: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工业区位因素分析能力,因此要求学生提前做好复习工业区位知识、预习产业转移相关知识方面的工作。
教学辅以多媒体教学,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领会产业转移的基本概念、分类;2.学生能够理解并能分析归纳出影响产业转移的一般因素有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政策等;3.在新的案例中,学生能够从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分析产业转移对区域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影响;4.学生能从给出的材料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用地理语言准确表达出来。
过程与方法:1.尝试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与他人合作开展探究,做出评价,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2.运用对比、归纳等方法和手段,通过案例探究,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能够学会分析产业转移对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启示。
2.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思考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与启示。
3.通过学习,学生逐渐养成关注身边的地理事物,热爱祖国,关心家乡建设,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高中地理_产业转移—以珠江三角洲为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学情分析学生为高二的在校生,经过高一一年的地理学习,他们对于研究区域发展特点已经非常熟悉,也掌握了一定的研究方法和技巧,并且高二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工业区位、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相关知识,有了区域联系、产业结构升级的知识储备,又对区域分析、区域发展规划的一般方法有所了解,都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学生对产业转移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让学生想思考,敢探究,进而使学生学会用地理的思维方式进行分析和表达。
效果分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达到了该节课的学习目标。
首先,学生基本上掌握了从材料和图表中提取和归纳信息的能力,这也是地理学习中所必须要掌握的基本能力之一。
其次,在分析产业转移发生的过程中,能够结合必修二所学习的影响工业发展的区位因素,通过自主学习,来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达到了迁移应用,融会贯通的效果。
最后,基本理解和掌握了产业转移带来的影响,在后期图1 的学习中,还需要通过题目和结合实际情境,继续深化和落实知识。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鲁教版必修三《以珠江三角洲为例研究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最后一章的内容,是对前面几个章节,包括对必修一和必修二内容的升华与提升。
而对于《产业转移》这一部分,教材只是在知识窗中以一段拓展材料的形式出现,这就需要在讲解过程中适时得添加对本节内容背景知识和材料的补充。
同时,教材以时间为尺度,划分了两次产业转移的过程,对于这一部分学生可以自主学习,而课标要求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掌握产业转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这一模块需要带领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背景知识来一起分析,重点掌握。
当堂练习-产业转移与地理环境近年来,中国产业转移“西进运动”渐成燎原之势。
富士康集团从深圳到郑州等地设立新工业园,惠普公司关闭上海工厂,在重庆设立电脑制造基地……,据此回答1-2题。
1. “西进运动”( )A.以生产成本的地区差异为主要驱动力B.是西部地区交通条件改善的必然结果C.代表了工业由分散走向集中的发展方向D.反映了市场需求对工业的影响减弱2. “西进运动”的有利影响有( )A.促进西部逆城市化的发展B.导致东部工业化水平降低C.带动人口大规模向西迁移D.促进东、西部产业结构调整“黑灯工厂”就是工厂可以关着灯,照样在生产。
产业转移教学反思(精选5篇)
产业转移教学反思(精选5篇)第一篇:产业转移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在教材的处理上,把握新课标要求,突出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及产业转移对区域环境的影响等重点、难点内容,对教材则有选择地进行取舍,并补充了大量生动、实时的案例,以点拨思路,启导分析,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考空间,开拓学生思路与视界,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2、设置分层次的材料,引发学生质疑和讨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并各有收获,取得个性化的发展。
3、通过材料逐层呈现,使学生深入感受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与挑战,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教学实践表明,这一环节,学生的表述和教师预设出入较大,教师需要不断引导,实施有一定难度。
今后进一步加强培养学生提取信息能力,和准确的表述能力。
最后的探究活动,使学生感觉到身边充满着地理知识,体现了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的理念。
这节课的设计思路:这节课我通过小品导入,运用典型案例激发探究思考欲望,学生与教师共同感受当前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世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在教学设计上主要采用“问题-发现法”,力求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第二篇:产业转移教学反思随笔地理教学随笔——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我国古代有“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的至理名言。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仅仅教给学生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础知识是不够的,若能教给学生独立获取地理知识的技能,那么学生就会终生受用不尽了。
1、运用地图获取知识。
初中地理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各种地理事物、现象的空间形象,如大洲、大洋、国家、地区的轮廓、界限,某地的地形区、气温的高低变化等,它们是难以用语言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的。
借助于地图,便能一目了然,要求学生身边时常备有地图,对各地理事物、现象能形成准确、牢固的印象,避免了诸如世界各国名称、气候类型等的混淆现象,尝到运用地图好处的同学是对地图常看常新,新知越积越多。
在初一新生第一节地理课时,我就要告诉学生运用好地图是学好地理的重要工具之一,要养成经常读图的习惯。
“产业转移”教学设计与反思
“产业转移”教学设计与反思作者:高海波来源:《湖南教育·D版》2017年第12期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今天,我们处处都能感受到国际产业和区域产业转移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因此在进行《产业转移》这节课教学设计时,我们不仅要关注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还要通过对生活中学生熟知且生动的地理案例分析,帮助学生了解世界经济发展的背景和趋势,了解家乡地理区位的优势和不足,学会客观全面分析问题的方法,提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家国情怀。
本节课围绕3则关于苹果手机生产的新闻报道引领学生进行阅读和分析,充分考查了学生阅读和提取信息、阐释地理现象、运用地理原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借助问题的设计和探究,让知识问题化、问题情景化,学生通过分享合作,实现教学目标的自然达成。
以下是具体教学流程的设计和剖析。
【教学过程】首先是情景导入。
教师通过苹果手机背后的英文“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 Assembled in China”(加州苹果公司设计,中国组装)创设情景,学生很容易被吸引并参与讨论。
接下来继续设问:“这句话传递了什么信息?”大多数学生从字面意思去分析。
其实,这句话中的“Assembled ”在告诉大家:中国完成的主要是组装工作,而其中的零部件生产来自全球。
这样,马上就可以生成和引出产业转移的概念。
由于不同学生生活背景不尽相同,让学生来分享身边产业转移的案例,可以强化大家对产业转移的理解。
然后,通过全体学生朗读教材对该部分内容的描述,实现课堂的动静转化,促进学生对教材的熟悉和理解,营造课堂学习氛围,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做好铺垫。
接着,采取问题呈现和案例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思考、讨论和分析。
第一,图片演示,学生思考:1.从地域变化的范围看,两次产业转移有什么不同?2.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看,产业转移呈现什么规律?3.主要是什么类型的产业呈现这样的转移规律?4.为什么一个国家或地区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对象国或地区变成转移国或地区?5.企业的这种举措,目的是什么?通过学生的表述来完成产业转移的分类、规律和目的等知识目标,帮助学生了解产业转移的基本概况。
产业转移教学设计与反思
产业转移教学设计与反思【教材分析】本章第一节以我国的西气东输为例,介绍资源跨区域调配;第二节以东亚的产业转移为例介绍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和地理环境的巨大影响。
前面四章主要探讨区域内地理环境联系对区域经济影响;本章提升到区际间地理环境对区际经济影响。
教材将产业转移单列一章安排在最后,从加强区际联系和区域协调角度,使学生的视角从区域内扩大到区际之间。
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賃軔。
【学情分析】知识学情:在必修 2 中学习了工业区位、工业化与城市化相关知识,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基本大势有所了解。
在必修 3 前面四章学习中对区域联系有一定认识,对区域分析、区域发展规划的一般方法有所了解,形成本章节学习的基础。
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祸測。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简述产业转移的基本概念、分类。
2、学生分析归纳出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3、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影响。
4、能从书本图表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并用地理语言准确表达出来。
原因:1、大量产业转移至中国,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是受哪些因素影响?然而产业转移是一把双刃剑,它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对输入地而言环境危害亦很严重。
学生能正确找出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辩证理解产业转移给区域带来的影响。
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婭骒。
2、地图是地理的语言,地理学课最大的特色就是大量地理的知识附着在图表上,所以读图和析图能力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
平时多加训练,使学生今后面对各种地理测试能不慌不忙,熟练运用。
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顧荭。
过程与方法:渗透区域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对比法、归纳法等方法的学习指导。
通过对实例材料的思考、探究、讨论与合作分析,使学生确实感受和构建知识规律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诒尔。
情感态度、价值观:1、分析产业转移对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启示。
2、讨论产业转移对苏州发展的影响与启示。
原因:使学生养成关注身边的地理事物,热爱祖国,关心家乡建设。
同时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地理事物的发生和发展,惹事到产业转移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还有环境问题所引发的严重后果。
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高二地理人教版必修3教案 第5章第2节《产业转移(第1课时)》反思
《产业转移》教学反思地理科组蔡清辉《产业转移》属于必修3区域地理部分,这节书内容浅显,结构清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难度不大,开始给人的感觉是简单易讲。
但是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却发现要将简单的内容上得出彩、有特色,难度很大。
在备课的过程中,在不破坏知识结构的前提下,我对教材的案例重新进行了设计、整理,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让学生去探索、发现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并迁移运用到身边的具体案例中.这节课,我重点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案例教学贯穿课堂.案例教学是必修3的一大特色,而本节书的课标要求为“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所以本节教材也呈现了许多典型案例.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本人对课本的案例进行了重新整理,删除了部分学生认知度较低的案例,添加学生耳熟能详的案例。
如在课堂引入时引用了“周大福”企业的产业转移,再结合美国鞋类进口市场份额的变化情况和一汽大众设立第四工厂等案例分析得出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最后再让学生去分析佛山传统产业的转移情况,突破教材内容设置问题—- “假如佛山传统产业不转移,还有其他方法取得成功吗"等。
通过4个具体案例,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理解了课本的主干知识,加深了学习印象,效果较好。
第二、结合乡土地理,探究地理规律。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有用的地理知识”、“身边的地理知识”,注重地理经验的生成而不是灌输。
将地理课程资源生活化、乡土化,利用身边的案例探究地理知识和规律,能拉近生活与地理的距离。
在备课过程中,本人充分利用佛山本地工业化程度较高,产业转移现象频繁的特点,选取了佛山本地的典型案例,展示了“筑巢引凤-腾笼换鸟-凤凰涅槃-佛山腾飞(佛山轮廓像凤凰)”的佛山产业发展历程,引发学生共鸣,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和主人翁精神,培养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关注社会的意识。
听课老师将其形象地概况为“鸟的故事”。
第三、设计两条线索,建构知识体系。
为更好地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本人在教学设计中设置了两条线索,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高中地理_第二节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产业转移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从产业转移的概念着手,大量利用图文资料、数据表格,采用阅读、思考、活动等手段和方式,重点分析了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体现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
本节课内容在高考中所占比重较大,是一节比较重要的课程,我们身边有很多关于产业转移的新闻,高考往往会抓住这些新闻,用这些新闻资料做材料考察学生的综合分析、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同时本节内容也是热点内容,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产业转移必将越来越热。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及难点: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2.解决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案例分析,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并能运用这些因素来分析具体案例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耐克到中国投资建厂以及富士康到郑州投资建厂的案例,总结归纳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并运用这些因素解决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活动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增强热爱学习、科技强国的意识。
教学过程:导入: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资源分布不均,会导致跨区域的资源调配;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产业结构不同,分导致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产业转移。
师:播放视频《中原午报》并展示耐克工厂资料,很多美国人认为耐克是中国品牌!耐克为什么成了中国货?生:在美国几乎看不到耐克加工厂。
师:NIKE在中国的运动鞋制造工厂主要集中在华南地区以及东部沿海地区,比较有代表性的便是福建大丰集团旗下的多家鞋类制造厂和山东省青岛的泰光鞋业集团。
这些大型的生产工厂与散落在中国其他地区的NIKE制造厂所生产的NIKE运动鞋,占到了NIKE在全世界球鞋市场的90%以上。
同时, NIKE所有的高端产品生产线也都集中在中国的工厂。
这种现象叫什么?生:产业转移过渡:像图中展示的外资或合资工厂,在我国何止成千上万?在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也或多或少存在。
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现象,即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这种现象就是产业转移。
珠江三角洲教学设计与反思
《珠江三角洲》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根据初一学生探究欲强烈,逻辑能力加强,但综合思维能力还较弱的情况,设计以兄弟闯荡珠三角为情景线索,设计阿新租地发展基塘特色高产农业,阿明接手服装加工厂转型为手机配件生产厂的情节,巧妙地将珠三角工农业发展串成连贯故事,让学生沉浸式学习,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在情境中,提供适当、充分的研究材料,用导学案方式,更好承载丰富的新闻、案例材料,材料呈现清晰,贯穿整个课堂,问题逻辑环环相扣,为学生高效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提供良好的材料支撑。
因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劳动力密集型经济的发展条件、与港澳的合作模式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所以通过小组合作再加上丰富的认知材料来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学生通过自主和小组合作分析新闻、案例材料更能深入理解知识点,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生本教学理念,通过学生自主讨论探究、小组合作等生成式学习,高效突破重难点。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可分为三部分,“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说明本区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以及农业的发展条件。
“外向型经济”说明了当地经济的优势、劣势,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原因的条件。
第三部分“区际联系与共同发展”讲述了香港和澳门这两个特别行政区长期以来与内地优势互补,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为了使课堂的逻辑更为顺畅,我将打破课本框架,按逻辑线索将课堂分为“地理位置”、“农业发展”、“工业发展”三个部分,将粤港澳之间的合作变化通过故事中阿明的工厂转型表现出来,学生更能顺畅理解珠三角的经济发展变化过程,培养发展的思辨眼光。
三、学情分析知识基础学生通过之前六个区域的学习,已经学会区域分析的基本方法和可以自主建构知识框架了,因此可以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发挥其能动性,突破学习的重难点。
思维特征学生思维正从具体向抽象过渡,归纳能力有限,需通过资料辅助学生获取知识。
心理特征学生求知欲强,但有畏难情绪,需要激发学生好奇心,通过合作探究来突破难点。
产业转移教学设计
产业转移教学设计产业转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我国境外投资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的分析、思考、讨论,学生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和分类。
2.以东亚产业转移为例,联系当地实例,通过分析、思考、探讨,学生深刻理解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3.在产业转移理论的指导下,学生能够简单地解释当地发生的产业转移现象和转移规律,今后为家乡建设服务。
4.学生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1.学生对一些产业转移实例有简单的感性认知。
2.在学习“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时,学生对产业转移有浅显的零散知识积累。
3.由于地处中西部地区农村,学生对产业转移的典型案例所知较少。
三、重点、难点:重点:产业转移的概念、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产业转移理论与当地实例的联系、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难点:工厂的区位选择指的是什么、辨别产业转移对象国或地区和转移国或地区的区别、什么是内部交易成本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我国境外投资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的分析、思考、讨论,学生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和分类。
2.以东亚产业转移为例,联系当地实例,通过分析、思考、探讨,学生深刻理解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3.在产业转移理论的指导下,学生能够简单地解释当地发生的产业转移现象和转移规律,今后为家乡建设服务。
(二)学时重点:1.产业转移的概念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3.产业转移理论与当地实例的联系(三)学时难点1.工厂的区位选择指的是什么2.辨别产业转移对象国或地区和转移国或地区的区别3.什么是内部交易成本(四)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世界名车到中国(约1分半钟)幻灯片1教师:许多人喜欢名车,这是上海大众汽车,1985年中德合资。
幻灯片2—5辨别世界名车车徽。
学生:大众、奥迪、宝马、奔驰、兰博基尼……教师:这些汽车企业到中国投资建厂的现象,我们称作什么呢。
学生:产业转移。
活动2【活动】感性认识家乡的产业转移(约1分钟)幻灯片6教师:近几年,滑县也吸引了一些产业转移,同学们知道哪些?学生:赢德化工、凤凰光伏,中原服装城、旺旺起重……活动3【活动】分析、思考、讨论“我国三家境外投资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示意”图,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和类型(约8分钟)幻灯片7教师:这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吸引的三家境外投资工厂。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产业转移-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高考一轮复习产业转移—-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仪征中学李玉军【考试说明要求】【设计思路】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有着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和有利的地理条件。
可以说,它的发展阶段与产业转移密切相关。
本节课的复习思路一是对学生的前认知进行诊断;二是建构“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知识框架;三是进行解题训练和解题方法归纳.本节课利用自主探究、分组合作等形式来突破重点、难点,利用“典型例题"和“拓展训练”环节,暴露学生答题时的思维障碍,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灵活迁移地理知识的能力。
【知识构建】考试说明关于本课的“考试要点”是“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其具体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业转移的概念、分类.二是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三是产业转移对转出地区和转入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
转出区—趋利避害【教学目标】1.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分类;学生能够根据材料,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能够灵活辨证的分析产业转移对转出地区和转入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
2.通过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查漏补缺、巩固知识,积极地在头脑中建模,初步掌握研究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影响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利用近几年高考卷或模拟卷中的典型试题进行解题训练,归纳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4.通过典型例题分析,使学生学会运用工业区位因素和可持续发展观点评价产业转移的影响。
【重难点分析】1.复习重点依据考试说明和近年高考的实际情况,本课重点是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和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2.复习难点本课涉及的内容本身难度不大,难的是结合具体案例对相关知识进行迁移和灵活运用.【课前准备】精心编制导学案,提前发给学生,对学生做过的导学案进行认真批阅,了解学生对本部分内容的认知状况,分类整理出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在导学案中提出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教师再寻找最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案例或例题,并设计好整个教学步骤,以便在最恰当的时候将恰当的案例或例题呈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书设计
学情分析
学生为高二的在校生,经过高一一年的地理学习,他们对于研究区域发展特点已经非常熟悉,也掌握了一定的研究方法和技巧,并且高二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工业区位、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相关知识,有了区域联系、产业结构升级的知识储备,又对区域分析、区域发展规划的一般方法有所了解,都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学生对产业转移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让学生想思考,敢探究,进而使学生学会用地理的思维方式进行分析和表达。
效果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达到了该节课的学习目标。
首先,学生基本上掌握了从材料和图表中提取和归纳信息的能力,这也是地理学习中所必须要掌握的基本能力之一。
其次,在分析产业转移发生的过程中,能够结合必修二所学习的影响工业发展的区位因素,通过自主学习,来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达到了迁移应用,融会贯通的效果。
最后,基本理解和掌握了产业转移带来的影响,在后期
图1 的学习中,还需要通过题目和结合实际情境,继续深化和落实知识。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鲁教版必修三《以珠江三角洲为例研究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最后一章的内容,是对前面几个章节,包括对必修一和必修二内容的升华与提升。
而对于《产业转移》这一部分,教材只是在知识窗中以一段拓展材料的形式出现,这就需要在讲解过程中适时得添加对本节内容背景知识和材料的补充。
同时,教材以时间为尺度,划分了两次产业转移的过程,对于这一部分学生可以自主学习,而课标要求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掌握产业转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这一模块需要带领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背景知识来一起分析,重点掌握。
当堂练习-产业转移与地理环境
近年来,中国产业转移“西进运动”渐成燎原之势。
富士康集团从深圳到郑州等地设立新工业园,惠普公司关闭上海工厂,在重庆设立电脑制造基地……,据此回答1-2题。
1. “西进运动”( )
A.以生产成本的地区差异为主要驱动力
B.是西部地区交通条件改善的必然结果
C.代表了工业由分散走向集中的发展方向
D.反映了市场需求对工业的影响减弱
2. “西进运动”的有利影响有( )
A.促进西部逆城市化的发展
B.导致东部工业化水平降低
C.带动人口大规模向西迁移
D.促进东、西部产业结构调整
“黑灯工厂”就是工厂可以关着灯,照样在生产。
从原材料进去,中间的制造过程,检测、包装,最后成品,完全是无人化。
据此完成3~4题。
3.“黑灯工厂”最适宜用于
A .原料指向型工业
B .技术指向型工业
C .劳力指向型工业
D .市场指向型工业
4.“黑灯工厂”的推广普及将
A .加快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进程
B .减少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费量
C .促进世界经济体之间的联系
D .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异
图1是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箭头所示的生产要素及其流动方向,符合区际关系的是
图4
图3 上海 杭州 苏州 无锡 扬州 南京
芜湖 合肥 六安 徐州 郑州
武汉 宣城
黄山 安庆 池州
马鞍山
滁州
宿州 亳州
淮北
淮南 阜阳 蚌埠
黄 海 长 江 城市 省界 市界 皖江城市带 范围及界线 ①为资金 ②为技术 ③为劳动力 ④为原料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6.关于两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欠发达地区应全面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以促进区域发展
②发达地区应将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到欠发达地区,以降低生产成本
③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逐步转移第二产业,有利于两区域的产业结构优化
④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促进欠发达地区城市化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7、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标志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材料二 图3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图 。
材料三 图4是经济活动不同环节的附加值示意图。
(1)皖江城市带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区位优势有哪些?
(2)产业区域转移对皖江地区经济发展有哪些积极影响?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发展产品制造业会存在哪些问题?皖江城市带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课后反思
由于在课前提前介绍了珠江三角洲的自然环境特点以及社会经济条件,所以学生在分析影响两次产业转移发生的条件时,并没有太大的难度,完成得较好。
自主学习时,对材料进行了充分的解读和分析,概括要点也比较全面。
而在第二个部分,分析产业转移的影响时,由于学生的辩证思维有所欠缺,所以对于积极和消极影响概括的不是
很到位,在今后要注意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的习惯,同时,还要继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课表分析
根据新修订的《2017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必须培养他们的地理地理核心素养,即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以及区域认知。
对于本节课来说,新课标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是,产业转移分别给迁入地和迁出地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基于在前面的章节中所学习到的分析区域经济的发展条件,在人地协调观方面需要达到的目标为,通过分析产业转移对迁入地的消极影响,树立可持续发展观,谋求经济、生态、社会的协调发展。
在综合思维方面,指导学生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待和分析问题。
在区域认知方面,运用区域—空间的观点来分析问题。
在地理时间力方面,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真实情景中更好得感悟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