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1:山岳的形成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必修1《山岳形成》教案2篇

高中地理必修1《山岳形成》教案2篇

高中地理必修1《山岳形成》教案2篇High school geography compulsory 1 "mountain formation" tea ching plan编订:JinTai College高中地理必修1《山岳形成》教案2篇前言: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

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本教案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高中地理必修1《山岳形成》教案2、篇章2:高中地理必修1《山岳形成》教案篇章1:高中地理必修1《山岳形成》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内力作用形成山岳的三种类型。

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3.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分析,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过程与方法1.分析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背斜、向斜的判断。

3.利用直观的录像、景观图片等进行展示,使学生理解山岳地貌的成因与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火山的危害和好处的分析使学生树立辩证法的思想;通过山岳对交通的影响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人类的活动应和自然和谐统一。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山岳的三种类型。

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教学难点背斜、向斜的判断依据教学过程【活动】判断背斜和向斜1.结合上图,你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判断背斜和向斜?从形态上可以区别它们,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表现为山岭;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表现为谷地。

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向斜的重要依据。

背斜的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而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

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设计人:林娜、李颖一、课题名称:山岳的形成二、课标要求与分析:1. 结合实例,分析形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本条课标的要求,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根据课标的要求学生应结合实例,如:以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为例,了解其地质构造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以及分析其形成变化的内力因素,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的形成与演化。

2.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山岳是地表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最集中,最强烈,最明显的场所.课标紧紧地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突出山岳这一地表形态的形成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

因此,本节在讲述地貌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以山岳地貌为案例,剖析内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

这个学习主题是通过山岳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内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的内力地貌的学习中。

三、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在前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基础上,将山岳作为内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个典型案例继续深入剖析。

教材首先指出山岳的形成和发展与内力作用相关,然后对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成因、基本形态特征和规模进行分析。

地表形态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密切的关系,本节在讲述了山岳的形成之后,还以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为案例,剖析了山岳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在知识方面,通过对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学习,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到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进而理解了教材中“内力作用奠定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的含义。

为本节进一步以山岳作为案例,学习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做好知识上的铺垫。

在能力方面,高一年学生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合作、探究能力还较欠缺,需要加强指导;学生读图分析能力仍需恰当地启发,适当点拔。

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分析、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高中地理山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必修

高中地理山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必修

高中地理山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必修第一章:山岳概述教学目标:1. 理解山岳的定义和分类;2. 掌握山岳的形成原因和过程;3. 了解山岳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

教学重点:山岳的定义和分类,山岳的形成原因和过程。

教学难点:山岳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的理解。

教学准备:教材、图片、地图、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 引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山岳,他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什么。

2. 讲解:介绍山岳的定义和分类,解释山岳的形成原因和过程。

3. 互动: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地图,分析山岳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

4.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山岳的重要性和保护山岳生态环境的意义。

第二章:地壳运动与山岳形成教学目标:1. 理解地壳运动的概念和类型;2. 掌握地壳运动对山岳形成的影响;3. 了解山岳形成的过程和机制。

教学重点:地壳运动的概念和类型,山岳形成的过程和机制。

教学难点:地壳运动对山岳形成的影响的理解。

教学准备:教材、图片、地图、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 引入:引导学生思考地壳运动是什么,它与山岳形成有什么关系。

2. 讲解:介绍地壳运动的概念和类型,解释地壳运动对山岳形成的影响。

3. 互动: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地图,分析地壳运动对山岳形成的过程和机制。

4.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地壳运动在山岳形成中的关键作用。

第三章:岩浆活动与山岳形成教学目标:1. 理解岩浆活动的概念和类型;2. 掌握岩浆活动对山岳形成的影响;3. 了解山岳形成的过程和机制。

教学重点:岩浆活动的概念和类型,山岳形成的过程和机制。

教学难点:岩浆活动对山岳形成的影响的理解。

教学准备:教材、图片、地图、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 引入:引导学生思考岩浆活动是什么,它与山岳形成有什么关系。

2. 讲解:介绍岩浆活动的概念和类型,解释岩浆活动对山岳形成的影响。

3. 互动: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地图,分析岩浆活动对山岳形成的过程和机制。

4.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岩浆活动在山岳形成中的关键作用。

高中地理必修1:山岳的形成优秀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1:山岳的形成优秀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 1:山岳的形成1.本节内容的设计思路。

山岳是陆地地形的骨架,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相关系,所以,在叙述了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以后,本节将山岳作为内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个典型事例独自讲解。

地表形态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有亲密的关系,为了让学生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本节在叙述了山岳的形成以后,还以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为事例,解析了山岳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所以,本节有两个要点内容:一个是山岳的形成,介绍了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形成、散布和规模;另一个是山岳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散布格局、线路延长方向的影响。

本节以山岳为事例,对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进行解析,目的是让学生对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更加深入理解,学会解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类事例解析方法迁徙到其余结构地貌的学习中。

2.对褶皱和断层内容的办理。

褶皱山和断块山都发育在必定的地质结构上,所以,教材在叙述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的时候,都是先从褶皱和断层这些基当地质结构的形成讲起的。

它们是学习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基础,但不是最后的落脚点。

最后的落脚点是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基本形态。

自然,作为基本的地学知识,褶皱和断层的知识是需要掌握的。

3.“活动 1”设计企图。

这个活动旨在加强学生对向斜和背斜的认识。

在大型工程建设中,特别是设计交通线路走向、修筑地道等时,经常会用到向斜、背斜等地质结构方面的知识。

所以这个“活动”的第一步是先依据向斜和背斜的成因和特色,学会怎样判断向斜和背斜;第二步是选择修筑地下地道的地点。

4.“火山”部分内容组织。

教材从三方面介绍了火山,即火山是怎样形成的、火山的结构、火山的规模。

在火山的形成部分,教材用对照的方式介绍了两种不一样的火山活动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一种是裂隙式喷发与玄武岩高原的形成,一种是中心式喷发与火山锥的形成,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其实不是全部的火山喷发都能形成火山锥。

这给学生未来有时机到野外察看火山供给一个基本知识。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4.2山岳的形成教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4.2山岳的形成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必修1 4.2山岳的形成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二、能力目标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1.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形成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地壳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寻的、是可以被认识的。

【教学重点】1. 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 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教学难点】1. 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2. 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具准备】中国名山图片、背斜向斜比较、断层等多媒体素材【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力量,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今天,我们要以山岳为例来学习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和影响。

【板书】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播放ppt】《全球山脉掠影》,让学生浏览世界的名山的同时,也让他们认识到: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陆地的骨架。

【介绍】山地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板书】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引导】什么叫褶皱呢?(教师在讲课时可利用随手教具--书本、纸张进行演示,并强调岩层的受力方向)【讲解】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

【板书】1、褶皱山①概念:一系列波状弯曲【指导学生总结】②褶皱的基本单位:皱曲形态表现为两种,即背斜和向斜。

什么是背斜、向斜呢?(教师用书本演示出背斜和向斜的形态,并转化到图上)③褶皱形成过程:【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背斜和向斜从外部形态上看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回答】从外部形态看,背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下弯曲的。

高一地理教案:山岳的形成3篇

高一地理教案:山岳的形成3篇

高一地理教案:山岳的形成高一地理教案:山岳的形成精选3篇(一)教案主题:山岳的形成年级:高一学科:地理教学目标:1. 了解山岳的形成原理和过程;2. 掌握山岳的分类和特点;3. 理解山岳地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4.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山岳的形成原理和过程教学难点:山岳地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2. 地理教材和教具;3. 山岳地形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5分钟)1. 创设情境: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壮观的山岳地形,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问:你们看到的这些山岳是怎么形成的?它们对我们有什么影响?Step 2 讲解(15分钟)1. 首先,讲解山岳的定义和分类。

通过图片和文字解释,让学生了解高山、山脉等概念。

2. 接着,讲解山岳的形成原理和过程。

重点解释构造力和风化作用对山岳形成的影响,并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Step 3 案例分析(15分钟)1. 根据教材中的案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际山岳地形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2. 学生小组合作,选择一个具体的山岳地形进行研究和分析。

3. 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讨论和分享。

Step 4 归纳总结(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山岳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

2.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山岳地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自然资源的利用、旅游业发展等。

Step 5 拓展延伸(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在地球其他地方是否有山岳地形?为什么?2. 学生小组合作,自行查找其他地区的山岳地形的资料并归纳总结。

3. 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讨论和分享。

Step 6 练习作业(5分钟)1. 设计一道与山岳形成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和回答。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山岳地形的报告,包括山岳的形成原理、特点和对人类的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案例研究和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山岳的形成原理和过程,并思考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高中地理必修:山岳的形成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山岳的形成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山岳的形成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山岳的形成原因,掌握地质构造运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理解板块构造学说在地理学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地理现象的能力,提高地理实践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山岳的形成原因及地质构造运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

2.教学难点: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与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我国著名山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山岳的地貌特征。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山岳是如何形成的吗?它们与地质构造运动有什么关系?2.学习地质构造运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1)讲解地质构造运动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等地质现象。

(2)分析地质构造运动对山岳形成的影响,如地壳运动使地壳发生褶皱和断裂,形成山岳。

(3)通过实例讲解,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让学生理解地质构造运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

3.学习板块构造学说(1)介绍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地球表层分为六大板块。

(2)讲解板块构造学说在山岳形成中的应用,如板块交界处的地壳运动导致山岳的形成。

(3)通过实例讲解,如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形成青藏高原。

4.分析山岳的形成过程(1)引导学生观察山岳的地质剖面图,了解山岳的形成过程。

(2)讲解山岳形成过程中的地质作用,如地壳运动、岩浆活动、侵蚀作用等。

(3)通过实例讲解,如黄山、泰山等山岳的形成过程。

(2)拓展: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著名山岳的地质特征,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6.作业布置(1)查阅资料,了解我国著名山岳的地质特征。

(2)绘制一幅地质构造运动与山岳形成的示意图。

四、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一、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我国著名山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同学们,看看这些壮丽的山岳,你们知道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吗?它们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地质奥秘?”2.学习地质构造运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1)讲解地质构造运动的概念。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教案-2_山岳的形成_教学设计_教案_1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教案-2_山岳的形成_教学设计_教案_1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结合具体图像,了解褶皱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能在示意图上识别和判断背斜和向斜,并了解其在工程上的应用。

3.理解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并能够明白其形成的原因。

4.能够结合实例,理解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特征。

5.知道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6.学会分析山岳对交通运输线路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外力因素。

2.通过案例,尝试联系实际,培养动手演示、判读图像、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地理问题的兴趣,从而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

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难点】:1.褶皱山与断块山的形成是本节的重点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是本节的重点3.背斜和向斜的判断,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是本节的难点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一、教学环节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2.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二、教师活动展示世界名山图像。

指导学生填图与分析讲授褶皱、背斜、向斜等概念,并带领学生用书本演示“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观察书本断面,分析背斜、向斜中心与两翼岩层的新老关系。

得出在实际工作中判断背斜、向斜的主要依据。

结论:背斜岩层中心老、两翼新;向斜岩层中心新、两翼老。

展示图片:褶皱山、断块山组织学生对比两山在外貌景观与内部构造方面的差异。

褶皱山是因为地壳水平运动而形成,引导学生思考:断块山的形成。

教师讲解并演示断层的概念及形成的地貌。

展示:华山、庐山、泰山、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的图片。

展示图片: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组织学生对比火山在外貌景观与内部构造方面的差异。

播放火山活动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思考:1、火山的成因2、火山的构造3、火山活动对人类的影响(利、弊)展示图片:中国地形图中国公路分布图中国铁路分布图提供数据,引导学生从技术要求、工程量和造价等方面的差异,说明山岳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的影响。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单元2《山岳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单元2《山岳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2.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查漏补缺。
3.强调山岳地形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有关山岳形成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提醒学生做好课后反思,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不足,明确今后的学习方向。
3.鼓励学生开展课外调查,如调查当地的地质构造、地貌特征等,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2.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
3.引导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对山岳地形进行观察和分析,培养他们地理观察和地理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让他们明白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引导学生认识山岳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提高他们对地理环境的敏感度,培养他们的地理审美情趣。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著名的山岳景观,如黄山、泰山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山岳的壮丽景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山岳是如何形成的吗?”引导学生思考山岳的形成原因,为新课的讲授做好铺垫。
3.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如地表形态的塑造,让学生复习相关知识,为学习新课做好衔接。
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结合所学知识,讨论以下问题:
a.山岳的形成过程有哪些因素影响?
b.不同类型的山岳对地理环境有哪些影响?
c.山岳地形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启示?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四)总结归纳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山岳的形成原因、类型及地理意义。

高一地理必修一《4..2山岳的形成》教案

高一地理必修一《4..2山岳的形成》教案

第二节山岳地形成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1、内力作用形成山岳地三种类型.2、山岳对交通运输地影响.3、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地分析,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地塑造.过程与方法1、分析法、讨论法.2、探究与活动,理解背斜、向斜地判断.3、利用直观地录像、景观图片等进行战士,使学生理解山岳地貌地成因与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火山地危害和好处地分析使学生树立辩证法地思想;通过山岳对交通地影响内容地学习,使学生明白人类地活动应和自然和谐统一.教学重点1、山岳地三种类型.2、山岳对交通地影响.教学难点背斜、向斜地判断依据.教具、资料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一定见过和听说过许多山脉,如我国地五岳、四大佛教名山等,不知大家是否注意过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山脉地形成原因是什么?他们地形成原因是否一直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板书】第二节山岳地形成【介绍】山岳又称山地,是陆地地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地骨架.山岳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它们地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板书】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引导】什么叫褶皱、断层呢?(教师在讲课时可利用随手教具——书本、纸张进行演示,并强调岩层地受力方向>【讲解】在地壳运动产生地强大地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地波状弯曲,叫做褶皱.当地壳运动产生地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地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地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地位移,就形成了断层.我们下面先来了解一下褶皱山地有关知识.【板书】1、褶皱山①概念:岩层弯曲变形<连续性变形)【指导读书】褶皱地基本形态表现为两种,即背斜和向斜.什么是背斜、向斜呢?(教师在黑板上用板笔绘出背斜和向斜地形态图,并标出受力方向>【板书】②形态:背斜和向斜③褶皱形成过程:【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背斜和向斜从外部形态上看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回答】从外部形态看,背斜地岩层一般是向上拱起,向斜地岩层一般是向下弯曲地.【教师讲解】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而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但这只是一般情况,还有特殊情况.(教师用黑板擦把背斜上部擦去一部分,把向斜上部用粉笔添绘上一部分,变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地形态.>【引导】大家请看!有地时候恰恰相反,背斜由山岭变成于谷地,而向斜由谷地变成了山岭,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回答】略【教师讲解】这是受到外力作用地结果.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作用,岩性比较疏松,若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到风力、流水等外力因素地侵蚀,所以就有可能变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到挤压力作用,岩性比较坚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所以我们在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地一般性,也要注意到它地特殊性.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种现象叫地形倒置,在山区、矿山等地带是可以看到地.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从形态上来判断背斜或向斜.背斜顶部被侵蚀后,下面地岩层裸露出来,所以从岩层地新老关系看,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无论岩层怎样变形,依据岩层地新老关系来判断背斜或向斜,都是可靠地.【板书】④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与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⑤背斜与向斜地比较:【出示投影片】背斜和向斜同学们弄清楚了吗?下面我们通过这一岩层山地规模有大有小.大规模地褶皱山系可以绵延数千千M,如纵贯南北美洲西部地科迪勒拉山系,以及横贯亚欧大陆中南部地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等.小规模地褶皱山只有几十M.【转折过渡】书页纸张很柔软,受力发生了弯曲变形——褶皱,岩层可塑性差,如果地壳运动产生地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地强度,岩层会怎样?(岩层会断裂错开>用吹塑纸教具在黑板上演示:断层、阶梯状断层、地垒、地堑.【板书】2、断层山──岩层变位<不连续地变形)<注意与褶皱比较)(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绘出断层示意图>【教师讲解】从断层两侧岩块地相对移动方向(可能一侧上升或一侧下沉>可看出,相对上升地岩块,在地貌上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如我国地东岳泰山、西岳华山、江西庐山等名山,都属于上升地岩块;另一侧相对下沉地岩块,则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陕西南部地渭河平原、山西中部地汾河谷地.断层在山区是经常可以看到地,常常表现为悬崖、陡壁、峡谷等.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由断层发育而成地山岭和谷地,统称为断块山地,简称断块山.断块山是地壳运动过程中形成地一种分布十分广泛地地貌形态.它地规模大小不等,大地断块山可以延伸数千M,如我国地华山(图4.1 2>等,小地只有几十M.【断层成因岩石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错动、位移<即发生错位)地断裂构造叫断层.地形断层面—陡崖断层线—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成沟谷、泉、或湖泊上升地岩块形成块状山或高地下沉地岩块常形成谷地图示【类型地山脉呢?试举一例说明.【学生思考后回答】有,如富士山属于火山.【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地很好,还有火山,那么火山是如何形成地呢?这就是我们要研究地下一个问题.【板书】3、火山【指导读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81思考:①玄武岩高原和火山有什么联系与区别?②火山由哪几部分构成地?③火山地规模是否相同?【学生回答】①联系:玄武岩高原和火山都是由于处于地下深处地岩浆,在巨大地压力作用下,有时候会沿着地壳地薄弱地带喷出地表而形成地.区别:玄武岩高原是岩浆沿着地壳地线状裂隙流出,往往比较宽广.如哥伦比亚高原.火山是岩浆沿着地壳地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如我国长白山地主峰.②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组成.③火山地规模大小不一,大火山地相对高度可达4 000~5 000M,火山口直径为数百M;小火山地相对高度不及100M.【板书】<在学生回答时教师板书相应内容)①玄武岩高原和火山联系与区别②组成:火山口和火山锥③规模:大小不一【教师讲解】我们虽然了解了火山地构造是由火山口和火山锥组成,你是否真正理解呢?下面我们对其作具体讲解.【投影幻灯或播放火山构造形成动画】【教师补充讲解】火山口是地下岩浆上涌喷出地表地出口.没有破坏地火山口是一个中央低凹地封闭洼地,有时候会积水形成湖泊,如我国地长白山天池.破坏后地火山口呈半封闭状态.火山锥是由火山碎屑物质和喷涌出来地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地锥形体.它一般由多次火山喷发形成,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转折过渡】通过以上地学习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山岳地各种类型及其形成原因,那么山岳对人类有什么影响呢?我们这节课主要从山岳对交通运输地影响来说明.板书设计第二节山岳地形成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1.褶皱山①概念:岩层弯曲变形<连续性变形)②形态:背斜和向斜③褶皱形成过程:④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与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⑤背斜与向斜地比较:2.断层山──岩层变位<不连续地变形)<注意与褶皱比较)3①玄武岩高原和火山联系与区别②组成:火山口和火山锥③规模:大小不一活动与探究作业反思申明:所有资料为本人收集整理,仅限个人学习使用,勿做商业用途.。

高中地理山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必修

高中地理山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必修

高中地理山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必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山岳的形成原因和分类,掌握内外力作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提高对山岳地理意义的认识。

3. 培养学生地理探究精神,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山岳的形成原因2. 山岳的分类3. 内外力作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4. 山岳的地理意义5. 环保意识教育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山岳的形成原因、分类、内外力作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山岳形成过程的内外力作用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山岳的形成原因。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山岳的分类和地理意义。

3. 利用多媒体演示法,形象展示山岳形成过程,增强学生感官体验。

4. 开展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著名山岳风光图片,引起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 讲授新课:(1) 山岳的形成原因:讲解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沉积作用等形成山岳的原因。

(2) 山岳的分类:根据成因、形态等特点,介绍褶皱山、断块山、火山、喀斯特地貌等类型。

(3) 内外力作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分析内外力作用在山岳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

(4) 山岳的地理意义:讲解山岳对气候、水文、生物、土壤、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某著名山岳的地理意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山岳的作用。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山岳形成过程中内外力作用的具体表现。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山岳的地理意义。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思考改进措施。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学生能理解山岳的形成原因和分类。

学生能分析内外力作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

学生能阐述山岳的地理意义。

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山岳形成原因、分类和地理意义的理解。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高一地理教案:山岳的形成

高一地理教案:山岳的形成

高一地理教案:山岳的形成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山岳的形成过程和基本结构特征;2.掌握各种地质作用对于山岳形成的影响;3.能够简单描述地球活动过程中的造山作用;4.理解人类活动对于山岳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讲述块体隆升和断块错动的地质作用;2.解析地球活动中的造山作用;3.讲解天然资源的开采对于山岳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1.解读山岳结构特征;2.理解不同的地质作用和它们对于山岳形成的影响;3.分析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视频,让其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和活动后,老师可以请学生谈谈自己对于山岳的认识,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呈现环节2.1 展示山岳的基本结构特征山岳常见的结构特征是坡度和海拔高度的增加,山壁陡峭,山脉曲折,空气相对干燥。

2.2 展示地质作用对于山岳形成的影响地质作用分为内力和外力。

内力主要表现为地震、火山爆发、构造变形等;外力则包括风蚀、河流侵蚀等。

老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地球活动中的地质作用,以便于学生理解。

2.3 展示造山作用请学生观察山川图,加深对于造山作用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那些岩石和地质构造的变化。

2.4 展示人类活动对于山岳环境的影响通过展示人类活动带来的水土流失、生物灭绝等负面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 实践环节在学习上述知识的基础上,老师可以设置以下实践环节:1.选择一个山川(如泰山),在联合学科教学中通过实地考察和数据统计,让学生掌握山岳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方法;2.将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山川,制作简单的展板,展示该山川的基本情况、形成过程、生态福利、旅游发展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对比和交流,促进学生探究和思考。

4. 总结环节在教学的最后,老师可以总结本节课的重点、难点,针对性地复习和扩展知识内容,引导学生梳理并总结所学内容,提高学生能力。

课后作业完成以下习题:1.请简述山岳的结构特征;2.请描述地球活动中的造山作用;3.请就人类活动对于山岳环境的影响进行探究并写出自己的思考。

高中地理教案必修一第4章2 山岳的形成

高中地理教案必修一第4章2 山岳的形成

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一、明确课标要求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褶皱的基本形态;2.了解褶皱山的形成和褶皱山的基本形态特征;3.能够在不同的示意图中识别和判读背斜与向斜;4.知道和理解断层的概念和断块山的形成,了解断块山的基本形态特征;5.知道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结合具体图像,了解褶皱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能在示意图上识别和判断背斜和向斜。

3.理解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并能够明白其形成的原因。

4.能够结合实例,理解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特征。

5.知道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过程与方法目标: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外力因素。

2.通过案例,尝试联系实际,培养动手演示、判读图像、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地理问题的兴趣,从而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过程多媒体投影:珠穆朗玛峰的自然风光设问:珠穆朗玛峰是如何形成的呢?学生阅读教材。

一、山岳的形成1.褶皱山多媒体投影: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过程学生思考。

学生尝试回答。

教师引导演示:以课本演示岩层受力的方向,形成的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

学生模仿。

多媒体投影:背斜和向斜的对比表格。

学生阅读教材。

学生填写表格。

教师提问并点评。

多媒体演示:1.演示岩层的受力情况,说明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常被侵蚀成为谷地;向斜的轴部因受力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2.“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过程。

提问:背斜和向斜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总结:1.从地表形态和岩层新老关系两方面比较背斜和向斜,其中岩层的新老关系是最重要的判断依据。

2.在对有关地质示意图进行背斜和向斜判断时,不能单看其地表形态,一般可通过两种方法进行判断:①根据中心和两翼岩层的新老关系进行判断;②通过观察岩层之间的关系,以恢复构造的原来面貌来判断。

多媒体投影:“华山、庐山、泰山”景观图提问:“华山、庐山、泰山”属于哪种山?学生阅读教材。

高三地理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三地理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内容解析]1.本节内容的设计思路。

山岳是陆地地形的骨架,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系,所以,在讲述了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之后,本节将山岳作为内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个典型案例单独讲授。

地表形态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密切的关系,为了让学生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本节在讲述了山岳的形成之后,还以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为案例,剖析了山岳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所以,本节有两个重点内容:一个是山岳的形成,介绍了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形成、分布和规模;另一个是山岳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本节以山岳为案例,对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进行剖析,目的是让学生对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更为深入理解,学会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剖析方法迁移到其他构造地貌的学习中。

2.对褶皱和断层内容的处理。

褶皱山和断块山都发育在一定的地质构造上,所以,教材在讲述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的时候,都是先从褶皱和断层这些基本地质构造的形成讲起的。

它们是学习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基础,但不是最后的落脚点。

最后的落脚点是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基本形态。

当然,作为基本的地学常识,褶皱和断层的知识是需要掌握的。

3.“活动1”设计意图。

这个活动旨在强化学生对向斜和背斜的认识。

在大型工程建设中,尤其是设计交通线路走向、修建隧道等时,时常会用到向斜、背斜等地质构造方面的知识。

因此这个“活动”的第一步是先根据向斜和背斜的成因和特点,学会如何判断向斜和背斜;第二步是选择修建地下隧道的位置。

4.“火山”部分内容组织。

教材从三方面介绍了火山,即火山是如何形成的、火山的结构、火山的规模。

在火山的形成部分,教材用对比的方式介绍了两种不同的火山活动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一种是裂隙式喷发与玄武岩高原的形成,一种是中心式喷发与火山锥的形成,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并不是所有的火山喷发都能形成火山锥。

这给学生将来有机会到野外观察火山提供一个基本常识。

山岳的形成教案(高一地理)

山岳的形成教案(高一地理)

《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

2.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3.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把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和生产、生活相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事物是运动的、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材内容及分析]山岳是陆地地形的骨架,它的形成和发展都和内力作用密切相关。

所以本节内容在继上节内容——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后,将山岳作为一个典型的案例,通过对这个案例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这一节教材的内容共可包括两个重点内容:一个是山岳的形成;另一个是山岳对交通的影响。

第一部分的内容——山岳的形成,教材首先指出山岳的形成和内力作用关系密切,然后对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成因、基本形态特征和规模进行分析。

由于褶皱山和断块山是形成于一定的地质构造上的,所以教材在讲述这两种山岳的形成时,都先从褶皱和断层这两种最基本的地质构造开始讲起,并且教材还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

第二部分的内容——山岳对交通的影响,教材主要分析了山岳对交通三方面的影响:对运输线路结构、对线路分布格局和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并且设计了相应的活动题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过程及教学策略]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播放录像]:全球山脉掠影。

最后将画面定格为世界地形图,让学生看世界陆地地形大势,从而认识到:山岳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骨架。

(通过录象展示世界陆地地形大势,直观形象,容易激发学生的无意注意,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山岳是怎么形成的呢?学生:山岳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教师:山岳有很多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今天我们就以它们的形成为例,来看看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中,究竟有什么样的作用。

高中地理山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必修

高中地理山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必修

高中地理山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必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山岳形成的基本概念,掌握山岳形成的主要原因。

2. 使学生了解山岳地貌的基本特征,提高观察和分析地貌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山岳形成的基本概念2. 山岳形成的主要原因3. 山岳地貌的基本特征4. 典型山岳地貌实例分析5. 山岳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山岳形成的主要原因,山岳地貌的基本特征。

2. 教学难点:山岳地貌的形成过程,典型山岳地貌实例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山岳形成的原因。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山岳地貌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与讲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山岳地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山岳地貌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山岳形成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山岳形成的主要原因。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山岳地貌的基本特征,分析典型山岳地貌实例。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讨论山岳地貌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5. 案例分析:以我国著名山岳为例,分析山岳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山岳地貌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利用课后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山岳地貌的实地考察,加深对山岳地貌的理解。

2. 邀请地理专家进行讲座,分享山岳研究的心得和经验。

3. 引导学生关注山岳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讨论可持续发展策略。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地考察报告:评估学生在实地考察中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4. 专家讲座反馈:收集学生对专家讲座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收获。

高中地理必修1《山岳的形成》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1《山岳的形成》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1《山岳的形成》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山脉和山峰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地质构造对山岳形成的影响;3. 了解不同类型的山脉和山峰的形成过程和特点;4. 了解我国主要的山脉和山峰的分布特点;5.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际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地质构造对山岳形成的影响;2. 了解不同类型的山脉和山峰的形成过程和特点;3. 了解我国主要的山脉和山峰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1. 了解不同类型的山脉和山峰的形成过程和特点;2. 了解我国主要的山脉和山峰的分布特点。

【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图片、图表演示法;3. 课件播放法;4. 组合讨论法;5. 单独研读法。

【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一、山脉与山峰的概念(10分钟)教师用图片或课件演示不同山脉和山峰的特点,让学生对山脉和山峰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二、地质构造对山岳形成的影响(20分钟)1. 教师通过图片或课件演示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和分类,让学生了解地质构造对山岳形成的基本原理。

2. 学生分组研读课本内容,重点了解地球板块运动、山脉和隆起、断裂和褶皱对山岳形成的影响。

3. 学生讨论并总结不同地质构造类型对山岳形成的影响,教师在课件中总结。

三、不同类型的山脉和山峰的形成过程与特点(30分钟)1. 分组研读课本教材或网上资料,了解隆起山、折叠山、火山岩山、断裂山、台地-山脊等不同类型山脉和山峰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 学生讨论并总结不同类型的山脉和山峰的形成过程和特点,教师在课件中总结。

四、我国主要山脉和山峰的分布特点(20分钟)1. 教师用课件演示我国主要的山脉和山峰,让学生知道主要山脉和山峰的名称和地理位置。

2. 分组研读教材或网上资料,了解我国主要山脉和山峰的形成过程和分布特点。

3. 学生讨论并总结我国主要山脉和山峰的形成过程和分布特点,教师在课件中总结。

五、小结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地质构造与山岳形成的关系。

《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

《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

《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教材与课程标准分析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山岳的形成”是在学习了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基础上,侧重于分析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一般通过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加以说明。

本节内容主要使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并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环境观教育。

2. 课程标准本节内容对应的课程标准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作为自然地理的经典内容,在新、旧课程中都属于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范畴。

在教学方法上,新课程用山岳作为典型案例,说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材通过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实例,向学生介绍了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形成和发展。

从其它版本的教材来看,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结合实例,理解褶皱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能在示意图上判断背斜和向斜,并能理解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2) 结合实例能判断出断层构造。

(3)能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培养学生动手演示、判读、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理图片、多媒体动画或动手演示,引导学生从岩层受力方向、地表形态和岩层的新老关系来理解褶皱。

(2)从岩体受力、位移方向和地表形态来理解断层。

(3)通过火山示意图,从火山的形成、结构、火山的规模理解火山。

(4)结合活动题,联系实际,了解地质构造的现实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和交流,使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体验乐趣,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3)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理念。

教学重点理解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教学难点“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成因学法指导:(1)强调抓住知识的基本原理,重视培养运用原理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2)以图为线索,培养学生的画图、读图分析能力。

2023高中人教版地理山岳的形成与发展教案

2023高中人教版地理山岳的形成与发展教案

2023高中人教版地理山岳的形成与发展教案一、教案背景地理课程作为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地理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我们的世界。

其中,关于山岳的形成与发展是地理课程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山岳的形成与发展的基本概念、原因和过程,进一步加深对地理地貌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 了解山岳的概念,明确山岳形成的基本条件;(2) 掌握山岳形成的主要原因和过程;(3) 了解不同类型山岳的特点及其地理位置。

2. 能力目标:(1) 能够运用地图等工具,查找并确定山岳的地理位置;(2) 能够分析和解释山岳形成的原因和过程;(3) 能够描述并比较不同类型山岳的特点和地理位置。

3.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2)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1. 山岳的概念和形成条件;2. 山岳形成的原因和过程;3. 不同类型山岳的特点及其地理位置。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世界著名山岳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山岳的兴趣,并与学生进行简要讨论。

2. 知识讲解与学习(10分钟)通过讲解山岳的概念和形成条件,让学生对山岳有初步的了解,并引导学生思考山岳形成的必备条件。

3. 案例分析(15分钟)选取几个著名的山岳案例,如珠穆朗玛峰、喜马拉雅山脉等,并结合图片和地图,详细介绍不同类型山岳的特点和地理位置。

4. 活动探究(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取一座山岳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究。

要求学生使用地图、参考资料等,了解该山岳的地理位置、高度、原因等,并准备简单的报告。

5. 学生展示(10分钟)每个小组轮流进行展示,介绍所研究的山岳的相关信息。

其他学生可以提问和讨论。

6. 总结归纳(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山岳形成的基本条件、原因和过程,并与学生互动讨论。

五、教学资源与评价1. 教学资源:(1) 图片、地图等多媒体教学工具;(2) 学生课本、参考书籍等相关学习资料。

地理高中必修知识1《山岳的形成》教案

地理高中必修知识1《山岳的形成》教案

地理高中必修知识1《山岳的形成》教案地理高中必修知识1《山岳的形成》教案九年制义务教育教学大纲提出的“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其实也就在于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让学生“听”科学。

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高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只能束缚学生的行动。

即使有高分,但不能在实际中去加以应用和发展,这样的“人才”又能有多大的创造力呢?下面和课件网WTT一起看看有关地理高中必修知识1《山岳的形成》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1《山岳的形成》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复述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

2.绘制褶皱构造的示意图,判断褶皱的基本类型。

3.描述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4.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p 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p 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分析^p 各种山地的成因,初步培养读图、分析^p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案例探究: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和“板块学说”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观点。

2.通过对山地形成的学习,树立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山地的类型的判断。

2.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p 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新课导入】通过上节课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力量,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以山岳为例来学习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和影响。

[来板书第二节山地的形成一、山地的形成与分类【导学与自主探究】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P73页内容,结合学案分析^p 思考下列问题(一)山地与陆地的关系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陆地的骨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必修1:山岳的形成优秀教案优秀教

内容解析1.本节内容的设计思路。

山岳是陆地地形的骨架,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系,所以,在讲述了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之后,本节将山岳作为内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个典型案例单独讲授。

地表形态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密切的关系,为了让学生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本节在讲述了山岳的形成之后,还以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为案例,剖析了山岳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所以,本节有两个重点内容:一个是山岳的形成,介绍了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形成、分布和规模;另一个是山岳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本节以山岳为案例,对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进行剖析,目的是让学生对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更为深入理解,学会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剖析方法迁移到其他构造地貌的学习中。

2.对褶皱和断层内容的处理。

褶皱山和断块山都发育在一定的地质构造上,所以,教材在讲述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的时候,都是先从褶皱和断层这些基本地质构造的形成讲起的。

它们是学习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基础,但不是最后的落脚点。

最后的落脚点是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基本形态。

当然,作为基本的地学常识,褶皱和断层的知识是需要掌握
的。

3.“活动1”设计意图。

这个活动旨在强化学生对向斜和背斜的认识。

在大型工程建设中,尤其是设计交通线路走向、修建隧道等时,时常会用到向斜、背斜等地质构造方面的知识。

因此这个“活动”的第一步是先根据向斜和背斜的成因和特点,学会判断向斜和背斜;第二步是选择修建地下隧道的位置。

4.“火山”部分内容组织。

教材从三方面介绍了火山,即火山是形成的、火山的结构、火山的规模。

在火山的形成部分,教材用对比的方式介绍了两种不同的火山活动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一种是裂隙式喷发与玄武岩高原的形成,一种是中心式喷发与火山锥的形成,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并不是所有的火山喷发都能形成火山锥。

这给学生将来有机会到野外观察火山提供一个基本常识。

5.“活动3”的设计意图。

本活动中设计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让学生用表中给出的数据阐述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第二个问题是给出实际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在山区修建公路应该考虑哪些自然和人文要素,以考查学生运用课本知识分析、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表4.1给出的数据是铁路和公路的坡度限制,即水平前进100米海拔高度的变化。

从表中可以看出,铁路对坡度限制的要求较高,而公路的要求较低,对于山岳地区来说,修建公路要比修建铁路的难度低。

教学设计
【引入新课】首先展示世界地形图,让学生看世界陆地地形大势,认识山岳是构成陆地的骨架。

然后提出问题──山岳是形
成的,引出山岳的形成和发展与内力作用有关,指明本节的目的──通过个案分析认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学习新课】1.在山岳形成部分,无论哪一种类型的山,教师都可以按照内力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