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带答案
人教版高三语文上册兵车行知识点及练习题
![人教版高三语文上册兵车行知识点及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45263214da38376bae1fae1a.png)
人教版高三语文上册兵车行知识点及练习题本篇文章为同学们,文章中包括兵车行原文、译文、注释、作者简介及课后练习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吧。
原文:兵车行唐代:杜甫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耶娘一作:“爷”)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译文:车辆隆隆响,战马萧萧鸣,出征士兵弓箭各自佩在腰。
爹娘妻子儿女奔跑来相送,行军时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以致看不见咸阳桥。
拦在路上牵着士兵衣服顿脚哭,哭声直上天空冲入云霄。
路旁经过的人问出征士兵怎么样,出征士兵只是说按名册征兵很频繁。
有的人十五岁到黄河以北去戍守,纵然到了四十岁还要到西部边疆去屯田。
到里长那里用头巾把头发束起来,他们回时已经白头还要去守边疆。
边疆无数士兵流血形成了海水,武皇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没停止。
您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百千村落长满了草木。
即使有健壮的妇女手拿锄犁耕种,田土里的庄稼也长得没有东西行列。
更何况秦地的士兵又能够苦战,被驱使去作战与鸡狗没有分别。
尽管长辈有疑问,服役的人们怎敢申诉怨恨?就像今年冬天,还没有停止征调函谷关以西的士兵。
县官紧急地催逼百姓交租税,租税从哪里出?如果确实知道生男孩是坏事情,反而不如生女孩好。
生下女孩还能够嫁给近邻,生下男孩死于沙场埋没在荒草间。
您没有看见,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战死士兵的白骨没人掩埋。
新鬼烦恼地怨恨旧鬼哭泣,天阴雨湿时众鬼凄厉地发出啾啾的哭叫声。
注释:兵车行:选自《杜诗详注》。
高中语文兵车行阅读练习 人教版
![高中语文兵车行阅读练习 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c90b27eba1c7aa00b52acb9c.png)
高中语文兵车行阅读练习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谢公亭注李白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
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
注:谢公亭:位于宣城城北,南朝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曾在这里送别诗人范云。
1.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借眼前之景,抒心中之情。
“愁”字储满情思:思古人而恨不见,想今日备觉孤独。
B.颔联把怀斯人而不见的怅惘情绪融合在景物中,景物空寂清冷,诗人的心情也空寂清冷。
C.颈联由冷色过渡到暖色,对春花秋竹的描写,说明诗人已经得到解脱。
D.尾联表述了作者与谢公在精神上的契合,更表述了作者自身的高远志趣。
解析:C.颈联的暖色只是作为冷色的反衬,风景虽佳,人却寂寞。
答案:C2.这首诗的颔联“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营造了空寂清冷的氛围,下列诗句表现了类似氛围的一项是()A.花月楼台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壶。
——郑谷《席上贻歌者》B.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王维《鸟鸣涧》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D.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抒怀》解析:A.繁华热闹;B.宁静幽美;D.雄浑阔大。
答案:C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3~4题。
送友人入蜀李白见说蚕丛①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②。
注:①蚕丛:传说中的蜀国开国君主,此代指蜀国。
②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卖卜为生。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先从蜀道之难写起:听说蜀道崎岖险阻,路上处处是重峦叠嶂,不易通行。
本联语意平缓自然,似娓娓交谈。
B.颔联具体描绘蜀道之险峻,山崖峭壁宛如迎面而来,从人的脸侧重叠而起,云气仿佛傍着马头升起翻腾。
C.颈联近景与远景上下配合,上联写山岩峭壁上“芳树”枝叶浓茂,笼罩栈道的近景,下联则写山下春江环绕蜀城奔流的远景,从而构成了一幅瑰玮的蜀道山水画。
2019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兵车行 含答案
![2019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兵车行 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5ddff340b4e767f5acfceb6.png)
课时跟踪检测(七) 兵车行一、基础巩固1.下列选项中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哭声直上干.云霄武皇开边意未已.A.至谷中森然干.霄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B.刑天舞干.戚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C.东郭先生将此适中山干.仕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D.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我闻琵琶已.叹息2.下列选项中,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确实)知生男恶B.烟涛微茫信.(的确)难求C.低眉信.(随意)手续续弹D.孤不度德量力,欲信.(讲信用)大义于天下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词义相同的一句是( )A.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B.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C.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D.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牵衣顿足拦道哭,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武皇开边意未已。
(3)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_。
(4)君不见,青海头,________________(5)万里悲秋常作客,________________。
二、拓展阅读5.(北京高考)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杜甫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 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
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
②禁:消受。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2)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
兵车行阅读题
![兵车行阅读题](https://img.taocdn.com/s3/m/2ab22efb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a4.png)
兵车行阅读题
(最新版)
目录
1.兵车行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兵车行的主要内容
3.兵车行的文学价值和影响
4.兵车行的现代意义和启示
正文
兵车行是中国古代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它的创作背景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战乱频仍、社会动荡的时期。
兵车行通过描写战场上的兵车行进景象,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对士兵、百姓的影响,具有很高的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
兵车行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兵车行进的描写,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荒凉。
诗中写到,“兵车行,车轮如水,马蹄如飞”,形象地描绘了兵车行进的景象。
同时,诗中还写到,“道路泥泞,车辆难行,人人痛苦,个个悲伤”,揭示了战争对人们的影响和痛苦。
兵车行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国古代战争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对后世的战争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兵车行的文学价值也体现在它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批判上,它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荒凉,呼吁人们反对战争,追求和平。
虽然兵车行描写的是古代战争,但它对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
在今天的世界,战争依然存在,人们依然在承受着战争的痛苦。
兵车行的现代意义在于,它提醒我们珍惜和平,反对战争,同时,它也启示我们要关注战争对社会、对个人的影响,要尽力避免战争对人类的伤害。
总的来说,兵车行是一首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的诗歌,它揭
示了战争的残酷和荒凉,呼吁人们反对战争,追求和平。
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课时跟踪检测(七) 兵+车+行+Word版含解析.doc
![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课时跟踪检测(七) 兵+车+行+Word版含解析.doc](https://img.taocdn.com/s3/m/e3397beb84254b35eefd3474.png)
课时跟踪检测(七)兵车行一、基础巩固1.下列选项中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哭声直上干.云霄武皇开边意未已.A.至谷中森然干.霄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B.刑天舞干.戚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C.东郭先生将此适中山干.仕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D.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我闻琵琶已.叹息解析:选A例句,干:冲;已:停止。
A项,干:冲;已:停止。
B项,干:兵器;已:已经。
C项,干:追求;已:医治。
D项,干:河岸;已:已经。
2.下列选项中,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信.(确实)知生男恶B.烟涛微茫信.(的确)难求C.低眉信.(随意)手续续弹D.孤不度德量力,欲信.(讲信用)大义于天下解析:选D D项,“信”同“伸”。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词义相同的一句是()A.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B.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C.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D.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解析:选D A项,妻子:古指妻子、儿女,今指妻子;B项,行人:古指从军出征的人,今指行路之人;C项,县官:古指官府,今指县里的官员。
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牵衣顿足拦道哭,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武皇开边意未已。
(3)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_。
(4)君不见,青海头,________________(5)万里悲秋常作客,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哭声直上干云霄(2)边庭流血成海水(3)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4)古来白骨无人收(5)百年多病独登台二、拓展阅读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对雪①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兵车行阅读题
![兵车行阅读题](https://img.taocdn.com/s3/m/b01c81f9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47.png)
兵车行阅读题
【实用版】
目录
1.兵车行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兵车行的文学价值和特点
3.兵车行的主要内容和故事情节
4.兵车行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正文
兵车行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的成熟和发展。
兵车行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它以浓墨重彩的笔触描绘了唐代征战西域的场面,展现了中国军队的强大和英勇。
兵车行的文学价值和特点主要体现在其真实的历史描绘和细腻的情
感表达上。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以真实反映社会生活而著称。
兵车行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它通过描绘唐代征战西域的场面,反映了当时中国军队的强大和英勇,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
兵车行的主要内容和故事情节是以唐代征战西域为背景,描绘了中国军队在征战过程中的英勇和坚韧。
故事主要讲述了唐代军队在征战西域的过程中,兵车行的重要作用以及士兵们的英勇表现。
故事情节曲折动人,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充满了现实主义的色彩。
兵车行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在于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珍贵,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
同时,兵车行也展现了中国军队的强大和英勇,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操。
这些都是兵车行的重要价值所在,也是它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的原因。
总的来说,兵车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它以真实的历史描绘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杜甫《兵车行》译文注释及赏析答案
![杜甫《兵车行》译文注释及赏析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5849509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32.png)
杜甫《兵车行》译文注释及赏析答案《兵车行》是由杜甫所创作的,诗人用“君不闻”三字领起,以谈话的口气提醒读者,把视线从流血成海的边庭转移到广阔的内地。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兵车行》的译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兵车行》唐朝:杜甫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兵车行》古诗简介《兵车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名篇之一。
全诗分两段,首段摹写送别的惨状,是纪事;问行人以下为第二段,传达征夫的诉苦,是纪言。
此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借征夫对老人的答话,倾诉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和它所带来的痛苦,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在艺术上也很突出,诗人自创乐府新题写时事,为中唐时期兴起的新乐府运动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兵车行》翻译/译文车辆隆隆响,战马萧萧鸣,出征士兵弓箭各自佩在腰。
爹娘妻子儿女奔跑来相送,行军时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以致看不见咸阳桥。
拦在路上牵着士兵衣服顿脚哭,哭声直上天空冲入云霄。
路旁经过的人问出征士兵怎么样,出征士兵只是说按名册征兵很频繁。
有的人十五岁到黄河以北去戍守,纵然到了四十岁还要到西部边疆去屯田。
去的时候到里长那里用头巾把头发束起来,他们回时已经白头还要去守边疆。
边疆无数士兵流血形成了海水,武皇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没停止。
您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百千村落长满了草木。
即使有健壮的妇女手拿锄犁耕种,田土里的庄稼也长得没有东西行列。
《兵车行》的脑筋急转弯
![《兵车行》的脑筋急转弯](https://img.taocdn.com/s3/m/36a74700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01.png)
《兵车行》的脑筋急转弯
好的,让我们来尝试用《兵车行》的内容来创作一个脑筋急转弯。
问题:《兵车行》中,为什么兵车行驶得如此缓慢?
回答:因为兵车行驶时,车上载满了出征的士兵和他们的装备,车辕被压得弯弯的,车轮也深深地陷进泥土里。
兵车行驶的路线崎岖不平,车轮滚过,尘土飞扬,遮天蔽日,连咸阳西北横跨渭水的大桥都被遮没了。
兵车为什么行驶得如此缓慢?不是因为车夫驾驭无力,而是因为那沉重的负载和艰难的路况。
出征的士兵们怀着沉痛的心情,他们明白,这一去,可能再也无法回来。
他们的家人,他们的朋友,都在为他们的安危担忧。
这份沉重的心情,这份对家乡和亲人的眷恋,都使得兵车的行驶变得缓慢而沉重。
这个脑筋急转弯的答案并不直接,而是需要理解《兵车行》的背景和内涵。
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文字游戏,更是对《兵车行》这首诗歌的深入解读和理解。
通过这样的脑筋急转弯,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兵车行》中的情感和意境,也可以激发我们对古代战争和人民生活的思考。
以上就是我根据《兵车行》创作的脑筋急转弯,希望能够满足你的需求。
如果你还有其他的问题或者需要更多的帮助,欢迎随时向我提问。
兵车行阅读答案
![兵车行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d0333fed15abe23482f4daf.png)
3、解题
“行”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文体。乐府诗中诗题称“歌”或“行”的很多。这种诗体,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多用五言、七言或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歌行体的诗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古代有“从军行”的乐府旧题,但杜甫却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自拟乐府新题创作《兵车行》,继承并革新了乐府民歌体。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杜甫不采用绝句、律诗那种格律严整的形式,而选用了灵活多变的句式,或三言,或五言,或七言,节奏疾徐顿挫,极富表现力。杜甫的《兵车行》是即事名篇。
c、中国固有精神文明的核心是什么?中国固有文明的实质是什么?
4、阅读《张中丞传后叙》中的一段: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
回答:a、文中的“城”指哪里?
b、本段运用的论据类型和论证方法是什么?
请回答:
a、“那边”指哪里?“血和灰”、“阴暗”是什么意思?
b、“辽远的一角”指哪里?
c、该段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0、阅读Leabharlann 尔基《鹰之歌》中的一段文字:“在浪涛的狮吼声中,轰隆隆地响着颂赞那高傲的鸟的歌声,山岩被浪涛冲击得发抖,天空被那威严的歌声震撼得战栗了:
我们歌颂勇士们的狂热的精神!“
请回答:a、“高傲的鸟”、“天空”象征什么?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
以抗上,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回答:a、盘庚之迁的典故说明了什么?
《兵车行》阅读题阅读附答案
![《兵车行》阅读题阅读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dc1d0fd1a37f111f1855bf7.png)
《兵车行》阅读题阅读附答案兵车行唐栋六月的喀嘲昆仑山依然贼冷。
风襄起细碎的砂粒,拍打得车体啪啪作响。
“同志,请开快一点。
”司机慢慢地扭头看了我一眼:“这车,不能开快。
”“真见鬼啦!”“你!”司机的脸冷峻得像块冰岩,但很快又恢复了常态,你不知道,这车……只能跑这么快。
”“耽误了病员怎么办?”司机神情坚毅沉稳,催促是没用了。
我把头往后一靠,想像看病中的上官星。
不知这次领导怎的开了恩,竟派车专程送我。
一辆军车静静等候在卫生队院子里,车厢用帆篷严严实实地罩着,夜色下犹如一块巨大的岩石。
这不是上官星的卡车吗?车子颠了,司机竟如临大难,绕车察看了一圈,发现一切完好无损才不安地驾起车缓缓前进。
“自己班长的病一点也不急,车上的东西倒这么经心!”我嘀咕着,心想,这车要是上官星开,早就飞起来了…那是我第一次接到去5700哨卡处理病员的命令,司机就是上官星。
车子呼地窜了出去,罗盘上的指针一下就指到了八十。
“开这么快干什么!”“不是去救护战友吗?哪能慢慢腾腾!”一团旋风旋起高高的尖柱,在山谷间游动。
我感到头有点疼痛“不大好受吧?这儿是死人沟,海拔四千米以上。
”“你少唬人!谁不知道前面是个兵站”他哈哈大笑起来,“那不是灯火,是鬼火,一代代的商队和朝圣者留下的,我们哨卡就守卫在这条丝绸之路上,多有意思!”车灯下,路两旁尽是片片白骨。
我胸口直跳,只想快点走出这死人沟……司机突然停车,看看路线,才漫慢开过河。
磨磨蹭蹲,上官星的病……我想起过河的情形他会不会是自那以后病倒的呢?那天水势真吓人!只记得上官星挠着脑袋思索片刻,一咬牙:要闯了他像尊铁塔稳操着车艰难推进。
突然,车熄火了;江刻,冰抉撞击着车体,水从门縫缝直往驾驶室灌!忽地,我闻到股浓浓的酒味——上官星举着酒瓶咕咕嘟地猛喝!这深的水,冷的冰,怎么可以……他光身站在齐腰深的水中,用手摇柄狠劲地摇着发动机,摇柄猛击着水面,整个车都在晃动。
我仿佛觉得站在水中的不是他,而是我自己;那冰冷的水似无数把锥子,直往骨头缝里钻……车发动了!他磕碰着牙踏进驾驶窒,我只管为他擦身上的冰水,忽然,他咳嗽了,先是一声两声,很快成了一串…………车子开始登山了。
(高二语文)《兵车行》预习作业答案
![(高二语文)《兵车行》预习作业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393f7b32f60ddccdb38a056.png)
《兵车行》预习作业答案一、1.lín gān shùjiūqǐ2.行人:指出征战士耶娘妻子:父、母、妻子、儿女。
耶,同“爷”,父亲。
干:冲点行频:频繁地点兵出征。
与裹头:给他们束发。
古代男子十五岁用头巾束发。
这里指出征者年龄很小,提前束发。
开边:用武力扩张领土。
山东:指华山以东。
陇:陇,同“垄”。
申:诉说。
县官:官府。
信:确实。
比邻:邻居3.(1)离开家乡去打仗时里长给有的壮丁裹头巾束发,他们回来时头发已经白了还要去守边。
(2)边境上的战士,鲜血已经流成海水,皇上拓边的野心,仍然没有停止。
(3)生下女孩还能够嫁给邻居,生下男孩死于沙场埋没在荒草间。
二、(一)1.视觉和听觉。
2.牵、顿、拦、哭。
(二)1.理由: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全国田亩荒芜的根源;从一个征夫出征的场面,推及到过去已经发生“多次”;而“点行频”的原因是“武皇开边意未已”,其结果是田园荒废,民不聊生。
2.从一个征人的人生遭遇可以看出“点行频”的内涵本质,表现了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3.(1)由点到面;或时间和空间。
(2)从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来揭露“开边未已”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三)1.武皇开边意未已。
2.千村万落生荆杞。
3.深刻批判封建统治者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
4.这两句写社会心理的变化。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重男轻女,生男则喜,生女则悲;可是现在不同了,反以生男为“恶”,生女为“好”。
这种变化是由繁重的兵役负担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实造成的,反映了人们心灵受伤害之深。
上句是自我宽慰之辞,下句是哀叹之辞。
以自我宽慰衬托哀叹,突出哀叹之深。
这样的心理变化也是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有力控诉。
三、1.略。
2.(1)第一层(开头四句):边城军情紧急,派人飞马传递文书,要求增兵。
第二层(“白日”以下四句):京城里却是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
第三层(“借问”至“岂全生”):先写征兵缘由,次叙应征战士告别亲人时的惨状。
高中语文兵车行练习与解析 人教版.
![高中语文兵车行练习与解析 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8a1bcc5b5acfa1c7aa00cc7f.png)
高中语文兵车行练习与解析1.下列各组诗句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组是( )A.车辚辚.,马萧萧(lín) B.千村万落生荆杞.(qǐ) C.哭声直上干.云霄(ɡān) D.天阴雨湿声啾啾.(qiū) 解析:D.“啾”应读为“jiū”。
答案:D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句是( )A.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 B.耶娘妻子..走相送 C.尘埃..不见咸阳桥 D.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解析:A.“山东”:古,函谷关以东的州;今,山东省。
B.“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方的配偶。
D.“县官”:古,官府;今,县里的最高行政长官。
答案:C3.下列句子中关于通假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耶娘妻子走相送耶:通“爷”,父亲。
B.边庭流血成海水 庭:通“廷”,屋前空地。
C.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匪:通“非”,不是。
D.禾生陇亩无东西陇:通“垄”,耕地上的土埂。
解析:B.“庭”无此通假现象。
答案:B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①行人但.云点行频 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①或.从十五北防河 ②而或.长烟一空,上下天光…… ①耶娘妻子走相.送 ②两岸青山相.对出 ①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②敢.教日月换新天 解析:A.均为副词,相当于“只”。
B.①无定代词,相当于“有的人”;②无定代词,相当于“有时”。
C.①代词,相当于“他”,指征夫;②副词,相当于“互相”。
D.①副词,相当于“怎么敢”;②副词,相当于“敢于”。
答案:A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①道旁过者....问行人..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A.“长者”即“道旁过者”,“役夫”即“行人”。
B.“长者”即“道旁过者”,“役夫”不是“行人”。
C.“长者”不是“道旁过者”,“役夫”不是“行人”。
A. B. C. D.D.“长者”不是“道旁过者”,“役夫”即“行人”。
兵车行练习题及答案
![兵车行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fa66d6e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c2.png)
第六单元30课兵车行学习目标1.了解写作背景,赏析并积累名句;2.理解诗人在诗中控诉战争的情感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真正理解战争与和平;课前预习方案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⑴耶娘妻子走.相送:⑵哭声直上干.云霄:⑶或.从十五北防河:⑷纵有健妇把.锄犁:⑸况复秦兵耐.苦战:2.本诗是一首叙事诗,它叙述了一件什么事3.“行人”的直接倾诉,从哪几个方面表现了不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作者: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新课 标第一网xkb1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释题:“行”的读音x íng;“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这首诗属于歌行体;歌行体的诗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车辚辚—干云霄”: 一幅震人心魄的送别画面兵车行“道旁过者问行人—结尾”:叙述行人的答话 古今异义:行人..弓箭各在腰古义:行役之人;今义:在路上走的人 爷娘妻子..走相送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妻子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古义:华山以东的地方;今义:山东省1.“行人但云点行频”的意思是频繁地征兵,许多唐诗研究专家认为,这“点行频”是全篇的“诗眼”;请分析其理由;解析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亩荒芜的根源;从一个征夫出征的场面,推及到过去已经发生多次;而“点行频”的原因则是“武皇开边意未已”,其结果是田园荒废,民不聊生;2.杜甫为什么让役夫讲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这样的话呢 是不是重男轻女的观念真正变了呢 课堂学习方案解析如果说在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观念属于“正常”,那么重女轻男则是“反常”;这种反常观念是战祸未已,征兵不断,“边庭流血成海水”所造成的,是异常的苦难造成了“正常”观念的被扭曲,而不是封建意识的真正改变;诗人这种翻案之笔,反常之语,正最大限度地道出了役夫们内心的愤激和控诉;是不是真的生女儿好呢诗人没有说,也不必说;因为如果都是生女儿的话,无可嫁之“比邻”;退而言之,纵然“生女犹得嫁比邻”,可是比邻之男何处寻呢由此可见,生男生女都无法摆脱悲惨的命运;诗人留给读者的思考是多么深刻啊新课标第一网xkb1限时课堂训练一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车辚辚..荆.杞声啾啾..生男恶.2、翻译下面句子⑴武皇开边意未已:⑵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3、诗句填空⑴问君能有几多愁⑵昨夜雨疏风骤,阅读整首诗,回答问题4.“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这4句诗是从两个角度描写送别场面的;这两个角度是:和 ;5.“走”是跑的意思;诗中哪些动词表现出“走”的动作答:6.诗中例举一个十五岁出征,四十岁还在戍边的“行人”;这一事例是非常典型的;为什么说是“非常典型”的呢请简答;答:7.从“边庭流血成海水”写到“汉家山东二百州”,对表现主题有什么好处8.“未休关西卒”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诗回答;9.“租税从何出”与哪一诗句照应限时课堂训练二阅读文段,回答问题不是军人,我却拥有一把军刀;塑品;军刀出字一位军旅雕塑家之手,赠雕塑家淮河酒,“砰”一声插在我俩对饮的桑木桌上;河,他给我讲述了一则关于军刀的故事;1933年3月,子赶下山去,筹划出一个出奇制胜、品军刀,并挑选五百士兵组成大刀队;脚下,五百男儿巍巍出列,在金属上,五百钢刀发出铮铮雷韵;一个,轻得像刚刚抽叶的红高粱,面:飞雪,长城,一只盘旋在长城上空的鹰劳作,还是在学堂里学习,如果不是日本侵略,此刻,夕阳西下,暮色将临,五百位母亲不是正依倚在五百扇门边,殷殷嘱盼着五百个孩子回家吃晚饭吗,可是如今……想到这里,宋哲元突然停下了脚步;为什么停下脚步,他自己也不知道;他只觉得,面对这个士兵有话要说;大额头,方嘴唇,一副聪慧与质朴的自然结合——宋哲元心头怦然一动;他问:“你叫什么名字”回答:“报告军长——一班班长侯万山;”他问:“你身上背的是什么”回答:“报告军长——是大刀;”他问:“背着大刀去干什么”回答:“报告军长——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他问:“不简单,还是个诗人;在家读过书”回答:“报告军长——临上轿扎耳眼:我们队长现教的;”他问:“队伍明天就要出发,有话要说吗”一听这话,侯万山热泪泉涌,“砰”的一声给宋哲元跪下了;宋哲元冷峻如铁:“你是男子汉吗”侯万山仰面作答:“报告军长——是男子汉;”宋哲元说:“男儿膝下有黄金,更何况抗日军人;”侯万山含泪站起作答:“我侯万山别无牵挂,只是家有一个临产之妻,如果我壮烈了,孤儿寡母能得军长体恤,我也就死而瞑目了;”听完,宋哲元望着侯万山那双闪烁在大额头和方嘴唇之间的眼睛,之后,蓦然转脸作狮子吼:“军务处;”军务处高声报告:“在”宋哲元说:“把侯万山的话记下来,也把大刀队全体官兵的要求记下来;”说完面对侯万山也面对他的五百壮士,久久,久久,只轻轻讲了一句:“你们放心去吧;”之后,他庄重立定缓缓把手掌举向帽檐,在巍巍盘旋的苍鹰翅膀下,立成一座雪人;喜峰口战役,侯万山牺牲在长城脚下的罗文峪中;目击者说,他一人砍死七个鬼子,直到军刀卷刃;遵照诺言,宋哲元对烈士遗愿一一妥做安排;他派人到侯万山老家,接来烈士的妻子和一对刚刚出世的双胞胎,把他们安置在自己家里,还请来两个奶妈哺育幼婴;他对部下郑重交代:侯万山的孩子就是29军的孩子,就是我宋哲元的孩子;这两个孩子一个就叫做宋记峰,一个叫做宋记峪,作为对喜峰口和罗文峪的纪念;十八岁后,他们还跟随他们的父亲,改姓为侯;我问:“从哪里的来这么一个动人的故事;”他答:“家父所言——他当时是29军军务处的副官,侯万山的遗属,就是他去接的;”说到这里雕塑家连喝三盅,热泪顺着面颊落下,滴滴溶进桑木桌上那条北方的河;军刀兀自孓立,锃锃闪动冷峻的光;10.读完这篇小说,你内心产生的最深感受是什么请用两个成语四字短语或一句诗词歌词来表达这种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第三节中,画线部分属于_______________描写,用40个字左右的文字补写出省略号处省略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你最欣赏“宋哲元”或“侯万山”的哪一种品质简要举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从全文看,如果不写“我”和“雕塑家”的有关内容,小说的故事也完整,作者现在这样安排的意图是什么简要说说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预习作业1.⑴奔走⑵冲⑶有人..⑷用手握住⑸能够2.它讲的是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穷兵黩武,为了和南诏继续作战,在长安一带大肆征兵所造成的惨痛后果;3.三个方面:从时间方面,不义战争消耗了一个人一生的时间和精力;从人员伤亡方面,不义战争造成死伤惨重的后果;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方面,不义战争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灾难;课堂训练1. lín jīng jiū wù2.⑴武皇用武力开拓疆土的意图还没有停止;⑵确实知道生男孩儿不好,还是生女孩儿好;3、⑴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⑵浓睡不消残酒;4. 视觉和听觉;5.牵、顿、拦、哭;6. 从一个征人的人生遭遇可以看出“点行频”内涵本质,反映可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7. 从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来揭露“开边未已”给劳动人民所造成的苦难;8.“武皇开边意未已”9.与前面的“千村万落生荆杞”相照应;10. 列举如下:壮烈:如可歌可泣惊心动魄壮怀激烈豪气冲天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责任: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勇敢:如生当作人杰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感动:如震撼人心催人泪下热泪盈眶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的眼泪在飞; 敬仰:如浩气长存肃然起敬人情美: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11心理这一切都变了,这五百个家庭妻离子散,这五百条汉子抛家别母义无返顾,眼下又将血洒疆场;12宋哲元:体恤下属,爱兵如子信守诺言富有人情味;侯万山:英勇无畏深明大义富有责任感既对国家.又对家庭13意图一:“军刀”故事由雕塑家述说,且点明“家父所言”,增加故事的真实性;意图二:对“我”与雕塑家喝酒谈“刀”描写是铺垫,突出故事的悲壮或为故事烘托悲壮的气氛;意图三:标题是“军刀”,小说以军刀为线索串起故事,建立起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深化主题;意图四:雕塑艺术品“军刀”既是后人对抗日军人的纪念,对这段壮烈历史的价值认定,也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扬,如果不写艺术感染力会大受影响;。
30兵车行练习题及答案
![30兵车行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e243c768bd63186bdebbc91.png)
第六单元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30课兵车工部。
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1.了解写作背景,赏析并积累名句。
2.理解诗人在诗中控诉战争的情感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真正理解战争与和平。
课前预习方案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
⑴耶娘妻子走.相送:⑵哭声直上干云霄:⑶或从十五北防河:⑷纵有健妇把锄犁:⑸况复秦兵耐.苦战:2.本诗是一首叙事诗,它叙述了一件什么事?3.“行人”的直接倾诉,从哪几个方面表现了不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
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释题:“行”的读音x ng。
“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这首诗属于歌行体。
歌行体的诗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
作者: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在成都时被课堂学习方案“车辚辚一干云霄”:一幅震人心魄的送别画面兵车行V“道旁过者问行人一结尾”:叙述行人的答J话古今异义:行人弓箭各在腰(古义:行役之人;今义:在路上走的人)爷娘妻子走相送(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妻子)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古义:华山以东的地方;今义:山东省)之,纵然“生女犹得嫁比邻”,可是比邻之男何处寻呢?由此可见,生男生女都无法摆脱悲惨的命运。
诗人留给读者的思考是多么深刻啊!学习目标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1•“行人但云点行频”的意思是频繁地征兵,许多唐诗研究专家认为,这“点行频”是全篇的“诗眼” 。
请分析其理由。
【解析】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亩荒芜的根源;从一个征夫出征的场面,推及到过去已经发生多次;而“点行频”的原因则是“武皇开边意未已”,其结果是田园荒废,民不聊生。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配套文档:专题四 兵车行 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配套文档:专题四 兵车行 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74b108af8c75fbfc77db2b9.png)
专题导语杜甫与李白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峰并峙的高峰,杜甫也是盛唐最后一位伟大的诗人。
他一生坎坷,却忧国忧民。
他的诗歌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称为“诗史”。
他集前代诗歌艺术之大成,形成了韵律完美、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学习这个专题,要初步了解杜甫的生平事迹,能借助注释鉴赏本专题中杜诗的代表作品,并能初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及其内涵。
学习杜甫诗歌,首先要了解杜甫出生的历史背景和漂泊的人生经历,知道杜甫生于天下瓦解、遍地哀号的苦难中;其次要诵读,体会思想感情,理解杜甫诗情感的忧愤、深沉,语意和结构的顿挫。
同时注意把握形成沉郁顿挫的艺术手段,如反复、重叠、对比、衬托等。
兵车行一、诗人名片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是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35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三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有《杜工部集》传世。
二、诗词故事早弱而早慧的杜甫杜甫幼时,母亲去世了,寄养在姑母家里,他自小多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兵车行
学习目标
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作者生平和本诗的创作背景
1、关于作者
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出生于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的历史过程,风格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
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五百字》,
组诗“三吏”:、、。
“三别”:、、。
2、创作背景:见课本第27页。
学习流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写出几句我们学过的杜甫的名句: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
二、赏析诗歌内容
1、请学生自由朗读,并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
2、诗歌展现出哪些触目惊心的画面?我们犹如听到哪些扣人心弦的诉说?这样写有怎样的效果?
看到的画面有咸阳桥头悲惨送别图、田亩荒芜健妇犁耕图、青海头上苍苍的白骨。
似乎可以听到“行人”的怨言、冤鬼的哭诉。
悲惨的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悲切的言辞,又是诗人亲耳所闻,增强了诗歌的真实感。
3、造成这一切苦难的根源又是什么?
“点行频”,频繁征兵的意思。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4、这是一首古体诗,它是侧重于叙事的。
它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要抓住这件事的几大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前因,后果。
并说明全文的基调是怎样的?
唐玄宗天宝年间,唐王朝穷兵黩武。
为了和吐蕃继续作战,在长安一带大肆征兵,造成老百姓生离死别的惨痛后果。
本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深受其害。
诗人的情绪是怨愤的,这是全诗的基调。
5、请概括各段的内容。
(1)送别场面
(2)征夫控诉,天怒人怨
(3)悲惨生活
6、找出诗歌的诗眼。
7、“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最高统治者的强烈抗议,表达自己的悲愤之情。
8、试对“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进行一定的评析。
先翻译,其次分析四个动词,再口述场景,最后加入作者情感。
连续的四个动作,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的细腻入微,诗人笔下,灰尘弥漫,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直冲云天,震耳欲聋!集中展现了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也表现了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对人民命运的关切。
9、“未休关西卒”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诗回答。
原因是“武皇开边意未已”。
10、“租税从何出?”与哪一诗句照应?
与前面的“千村万落生荆杞”相照应。
11、诗人在诗中说: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
重男轻女,是封建社会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这里反映出来的是一种不正常的社会心态。
诗人描写这种不正常的社会心态的目的是什么?
这种变化是由繁重的兵役负担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实造成的,反映了人们心灵受伤害之深。
上句是自我宽慰之辞,下句是哀叹之辞,以自我宽慰烘托哀叹,更显出哀叹之深。
这样的心理变化也是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有力控诉,而不是封建意识的真正改过。
12、文章结尾写到苍苍的白骨、冤鬼的哭诉对全文有何作用?这里采用什么表现手法?
哀怨的鬼哭与悲惨的人哭形成鲜明强烈的对照,也呼应开篇,诗人饱满的激情得到充分发挥,唐王朝的罪恶被揭露得淋漓尽致。
5、前人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依你看,这首诗中的警策应是哪两句?并说说理由。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两句,既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苦难,又指出了苦难的根源,可以概括本诗主旨;且锋芒直指最高统治者,显示了诗人的勇气,应视为诗中警策。
6、第三段“君不见”之后描写战场景象,作者怎样使之具有更广阔的内涵?
结尾描写青海战场,环境阴森恐怖,令人毛骨悚然;作者又从现实延伸到历史,以历史推证现实,同时增加了批判的深广度。
随堂练习:
1.注音
车辚辚()干云霄()戍边()荆杞()()2、解释
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
哭声直上干云霄:役夫敢申恨:
行人但云点行频:去时里正与裹头:
禾生陇亩无东西:信知生男恶:
3、翻译下面句子。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