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引导协调联动机制的构建

合集下载

网络舆论引导体制机制研究

网络舆论引导体制机制研究

网络舆论引导体制机制研究随着移动互联的“微”时代全面开启,以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为代表的“两微一端”舆论场已成为当代中国舆论新重心。

以自媒体为载体构筑的舆论场,人们在进行社交、公关、营销等传播活动的同时,不良的舆情信息传播,导致舆论危机的现象日益频繁且加剧。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战略的高度对当前的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作出了重大部署,是新时期历史阶段如何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的纲领性文件。

因此,如何顺应时代变迁,构建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新格局,不断提升网络舆论引导力,建立健全正确网络舆论导向体制机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摆在社会治理者及其当代学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本文综合运用了当前“互联网+”时代最新的关于网络舆论传播的相关前沿理论和国家政策决策依据,灵活使用历史研究、理论研究、案例研究及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国内外网络舆论引导的体制机制现状进行整体分析,对中国当下网络舆论引导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把握,对我国网络舆论引导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重点研究,对网络舆论引导体制机制构建的当代社会实践进行现实分析,从而不断提升新形势下网络舆论引导能力,为构建新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提供参考价值。

其主要内容包括六部分。

“引言”主要从研究背景与研究价值、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架构与研究路径进行简要介绍;第一章主要从国内外网络舆论引导体制机制基本概况进行分析,以期对中国的网络舆论引导体制机制进行深入把握和思考;第二章主要对网络舆论引导的相关理论进行阐述,为后文的体制机制提供分类依据;第三章主要从完善网络管理领导体制,健全网民政治参与制度,推行网络安全审查制度和优化网络实名登记制度等四个方面对网络舆论引导的管理体制进行重点研究;第四章主要从加强网络媒体监管机制、建立网络媒体自律机制、优化网络新闻发布机制、健全网络素养教育机制、网络舆论风险应对机制等五个方面对网络舆论引导的运行机制进行重点研究;最后一章主要从社交网络媒体的当代价值定位并选取正、反两个具体案例对网络舆论引导的具体社会实践进行分析,是网络舆论引导体制机制的现实运用。

构建高校网络舆情多部门联动机制

构建高校网络舆情多部门联动机制

构建高校网络舆情多部门联动机制作者:孙祺来源:《人力资源管理》2015年第01期摘要:本文分析了高校加强网络舆情控制的意义,通过个案研究、全过程研究,总结出高校处理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构建高校网络舆情多部门联动机制,科学控制高校网络舆情发展。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多部门;;联动机制一、高校加强网络舆情控制的意义随着网络新媒体的诞生和迅猛发展,新闻舆论传播的受众变成多重身份,即是受众也是新闻源。

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网民,他们通过聊天工具、贴吧、论坛、微博、QQ空间等渠道,表达自己对高校、社会和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感,这形成了高校特有的网络舆情。

但由于大学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易于受到煽动出现过激行为和言论,表达出错误的舆论立场。

如最近香港“占中”事件,香港高校有不少学生参与罢课和集会,此次事件,严重干扰了香港市民的日常生活,严重影响了香港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因此,对不良网络舆情的密切监控和及时处理,有利于控制不良思想转化为破坏性行动,能及时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高校的稳定。

研究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和发展,做好高校网络舆情监控,这是高校相关管理部门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

引导网络舆情健康有序发展,对于构建文明和谐校园乃至稳定的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由高校网络舆情个案全过程研究,分析高校处理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笔者以某高校疑似触电事故为例,对高校网络舆情的个案进行全过程研究。

该事故发生后,随之的一个月内,舆情发展经历了井喷期—发展期—淡化期几个阶段。

首先由传统媒体进行报道,网络媒体争相转发该新闻。

同时学生们在该校的百度贴吧、BBS、学生自己的微博、QQ等网络媒体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言辞偏激,对学校进行了一定的批评和指责,整个舆情酝酿发酵对学校声誉了造成不小冲击力,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所幸事件在学校相关部门的及时、妥善处理下,得以圆满解决,网络舆情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帖子数量渐渐减少,人们对此事件的讨论也呈递减的趋势。

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及应对预案

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及应对预案

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及应对预案1. 简介网络舆论引导机制是指一系列的措施和策略,旨在引导和管理网络舆论,以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

本文将探讨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的重要性,并提供应对网络舆论危机的预案。

2. 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的重要性网络舆论在现代社会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传播速度。

因此,建立健全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至关重要。

2.1 舆论引导的目的网络舆论引导的目的是在社会公众中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减少虚假信息、谣言和不良影响的传播,确保社会舆论的健康发展。

2.2 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的实施可以有效防止网络谣言的传播,减少社会恐慌和不稳定因素的产生,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公共秩序。

3. 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的主要措施网络舆论引导机制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和措施来实施舆论引导,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措施:3.1 舆论监测和预警建立舆论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分析网络舆论动向,对可能引发危机的舆论进行预警,为后续应对措施提供数据支持。

3.2 正面宣传和引导通过发布正面宣传信息,引导公众关注正能量的内容,增加公众对正面信息的接触和认同,从而减少负面信息的传播。

3.3 舆论引导培训组织舆论引导培训,提升公民的媒体素养和辨别能力,增强公众对网络舆论的理性认知和判断能力。

3.4 舆论引导危机应对针对网络舆论危机,建立应对预案和行动方案,及时采取措施应对危机,避免危机扩大化和不良后果的产生。

4. 应对网络舆论危机的预案网络舆论危机可能对个人、组织和社会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制定应对网络舆论危机的预案至关重要。

4.1 快速反应和回应在网络舆论危机爆发时,应迅速做出反应,并采取有效措施回应舆论,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消除不实谣言,保护个人或组织的声誉。

4.2 危机管理与危机公关建立完善的危机管理机制,通过危机公关策略,积极与媒体和公众沟通,及时解释和回应疑虑,降低舆论危机对个人或组织的负面影响。

4.3 合法合规原则在应对网络舆论危机过程中,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坚持合法合规原则,避免采取违法违规的手段或行为,以免进一步加剧危机。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舆情研判与舆情引导的协调机制完善与提升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舆情研判与舆情引导的协调机制完善与提升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舆情研判与舆情引导的协调机制完善与提升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舆情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表达观点的重要渠道。

然而,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网络舆情也容易引发各种问题和负面影响。

为了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和舆论秩序,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网络舆情综合治理机制,并提升舆情研判与舆情引导的协调能力。

一、网络舆情综合治理机制的构建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关键在于建立一套完备的机制,涉及舆情监测、舆情研判、舆情引导和舆情评估等环节。

首先,需要建立全面、多元的舆情监测系统,通过数据采集和分析,了解网络舆情的动态和趋势。

其次,应建立专业的舆情研判团队,对舆情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判断,把握其发展趋势和影响力。

然后,应制定相应的舆情引导措施,通过舆情引导,引导公众的情绪和行为,促进舆论的和谐发展。

最后,需要对舆情治理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和优化治理措施。

二、舆情研判的重要性与挑战舆情研判是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核心环节,其准确性和及时性对于治理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舆情研判需要兼顾客观性和主观性,既要准确把握事实,又要理解公众情绪和需求。

同时,舆情研判还面临着信息爆炸和谣言传播的挑战,需要依靠专业团队和先进技术的支持。

三、舆情引导的策略与方法舆情引导的目标是引导公众情绪和行为,遏制消极情绪的扩散,促进正能量的传播。

为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用多种策略和方法。

首先,应加强舆情解读和解答,通过权威发布、专家解读等形式,消除公众的疑虑和误解。

其次,可以通过组织有利于舆情引导的活动和宣传,增加公众的参与和正能量的传播。

此外,还可以利用新闻媒体、社交媒体等渠道,积极传播积极向上的信息和故事,引导公众的关注和参与。

四、协调机制的完善与提升为了确保网络舆情的综合治理效果,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协调机制。

首先,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与配合,建立跨部门的协调机制,形成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合力。

其次,要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共同维护网络环境的良好和谐。

浅析如何完善政府部门对网络舆论的处理机制

浅析如何完善政府部门对网络舆论的处理机制

浅析如何完善政府部门对网络舆论的处理机制作者:刘晔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10期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成为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的重要阵地,网络民意的“力量”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

因此必须规范制度和程序,强化舆论信息的处理。

一、建立和完善网络发言人制度(一)建立熟悉网上互动特点和要求的网络发言人队伍体系各级政府部门原则上要尽快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配备网络发言人和若干网络评论员,为开展网络互动工作和培训提供必要条件。

网络发言人一般由本单位宣传部门负责人担任,网络评论员可由若干名综合办事机构和业务机构负责人担任,协助网络发言人开展工作,形成责任团队。

网络发言人和网络评论员应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政策水平、责任意识、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写作能力,熟悉网络传播特点并能熟练掌握网络表达方式。

(二)明确网络发言人的职责根据政务公开与网络问政的特点,网络发言人的职责是:1、做好单位门户网站上的政务公开工作。

定期或不定期在单位门户网站上发布本单位职能范围内的政务信息。

如出台的各项规划、各种规章制度和各类重大建设项目,凡能公开的,都应在网上及时公开,让网民提出意见和建议,接受网民监督。

2、在线受理、答复和处理网民反映事项。

积极登录相关网站的互动式栏目,及时受理、答复和处理网民涉及职能范围内工作的投诉、意见和建议,做到“反映即受理,受理即处理”。

3、组织开展网上宣传引导活动。

各单位要结合工作实际,对收集研判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进行网上宣传,对网上影响较大、议论较多的舆情发表权威言论,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和话语权。

对重大突发事件所引起的网上舆情及严重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舆情,网络发言人单位要遵循属地管理、分工负责、快速反应等原则,积极联同有关网络宣传管理部门进行监控、研判,并加强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

4、加强和完善对相关网站版块的管理。

各单位要组织网络评论员对本单位、本区内网民活跃的网站(版块)进行动态跟踪,对重大的舆情信息要及时向上级网络宣传管理部门报告,网络宣传管理部门要及时跟踪并加强管理,并依据《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组织审帖、删除违规帖子等。

学校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制度

学校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制度

学校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制度学校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制度总则为了提高学校网络管理水平,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发挥网络互动优势,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导向,营造有利于学校健康发展的舆论和社会环境,根据相关规定,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校园网络上与校园内相关的舆情管理。

舆情信息来源包括但不限于新闻评论、博客、论坛、聚合新闻RSS、贴吧等。

领导机构一)健全组织机构。

校党务部负责指导、协调、各处(室)和归口管理全校网络舆情处理工作。

各系(部)应积极配合做好网络舆情的引导和处理工作。

二)加强队伍建设。

各系(部)、各处(室)应至少确定一名网络信息员,具体负责各部门网络舆情的收集、反馈和回复工作。

网络信息员要加强业务培训和政治理论研究,提高引导网络舆情的能力。

三)落实工作责任制。

建立舆情责任追究制,对重要舆情信息迟报、漏报、瞒报的,对重要舆情回复不及时、处置不力的应追究其责任。

四)建立联动机制。

加强与学工处、保卫处等部门的联系,畅通沟通渠道,形成联系顺畅、反应灵敏、配合有力的工作格局。

发现重大舆情时,应及时沟通,统一步调,形成舆情处置整体合力。

工作原则一)加强监控,严格管理制度。

按照分工协作、归口处置、集中应对的原则,由校党务部统一协调指导,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确保信息畅通和快速处理。

校党务部应派专人重点监控所有涉及学校的网络舆情。

二)坚持公开透明。

以坦诚的态度,如实反映事件真相,争取大家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除涉密事项外,能公开的尽量公开,切实保障大家的知情权。

三)坚持快速反应,限时反馈,加强舆情督办。

对于涉及学校的网络舆情,应及时介入并核实,要求责任部门在规定期限内向校党务部回复材料,回复材料需由责任部门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

如情况特殊,无法在规定期限内处理完毕的,应于规定期限内向校党务部反馈表态性回复。

四)坚持依法处置。

依照党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党内的有关规定,开展舆情引导,做到科学、依法、有效处置。

【经营管理】网络舆情管理体系建设

【经营管理】网络舆情管理体系建设

【经营管理】网络舆情管理体系建设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

公司遵循网络舆情规律,结合供电企业特点,开展了供电企业网络舆情管理体系建设。

在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先后完成了组织、制度、技术三大体系建设,形成了联动、应急、改进三项工作机制,在企业与公众之间形成了互相信任、互相理解的良性互动格局,使企业舆论环境大为改观,切实维护了企业形象。

一、组织机制建设,确保网络舆情工作统一管理公司在博客、微博等公共社交媒体开始流行之初就意识到网络舆情的重要性,高度重视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成立的专门的领导机构对网络舆情管理进行统一管理。

公司网络舆情管理组织机构可分为决策层和执行层,决策层主要负责网络舆情管理相关方面工作的决策、重大舆情事件处理工作的决策等,由党委书记任组长、党委副书记任副组长,成员主要包括媒体业务室主任、下属各县供电公司以及信息通信公司的相关分管领导。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网络舆情管理常规工作、以及监督和协调工作,是网络舆情管理的实际牵头部门,办公室挂靠在媒体业务室。

网络舆情管理的执行层由各主要由担负网络舆情相关具体工作部门的工作组组成,负责网络舆情的汇总、上报、评估和组织处置,以及相关技术支持工作。

这些负责具体工作的部门主要有媒体业务室、各县公司以及信息通信分公司,媒体业务室具体负责舆情信息汇总上报和评估处置工作;各县公司负责本地舆情信息的搜集;信息通信分公司负责相关技术的支持工作,并成立网络监测班,负责本地舆情信息的搜集、新制度、新技术等的试点应用等,实行7×16小时值班制度。

建立职责权限清晰的组织机构,为网络舆情管理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二、制度体系建设,确保网络舆情管理规范开展在专业管理方面,为确保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在国家电网公司统一领导下,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先后制订下发了一系列文件,公司根据这些文件的要求,起草修订了《新闻信息查新管理办法》、《企业微博管理细则》、《重大舆情应急处置工作管理办法》等制度,规范了网络舆情管理和日常工作流程。

建立网络舆情管控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

建立网络舆情管控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

建立网络舆情管控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

为进一步加强网络舆情预管控处置工作,有序引导网络舆论,有效预防、减少和消除网络舆情造成的负面影响,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经研究,决定成立网络舆情预管控处置工作领导小组,
具体成员名单如下:
一、网络舆情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二、工作机构
形成上下联动机制。

1.建设舆情日常工作机制
面对网上实时都在更新地舆情信息,为了确保能够实时了解舆情问题和现在,就需将舆情问题落实到常态化,通过建立网络舆情日常工作机制,收集当地主要新闻网站、重要网络论坛、当地有影响力的社交媒体账号号上所涉及本地的舆情和敏感信息及新闻报道等。

2.建设舆情预警机制
舆情可能随时产生和突发,对此,为了做到及时预防,需建
立并实施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对敏感对象、敏感舆区、敏感领域有选择的重点巡查预警等。

3.建设舆情应急联动机制
为了在舆情突发时,能够更加高效的应对,需通过建设舆情应急联动机制,如组建一支专业的舆情应急小组协调配合社区的应对工作,在日常负责了解和掌握网络舆情,做好信息通报和共享工作。

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及应对预案

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及应对预案

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及应对预案一、网络舆论引导机制1.1 网络舆论的概念网络舆论,就是在互联网环境下,公众对某一事件、问题或现象产生的共识观点。

它是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背景下的新型舆论形态,具有开放性、平等性、互动性、即时性等特点。

1.2 网络舆论引导的重要性在信息化社会,网络舆论对社会舆论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一方面,网络舆论可以及时、快速地传播信息,反映社会民意;另一方面,由于网络舆论的开放性和即时性,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

因此,对网络舆论进行有效引导,对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二、网络舆论引导机制构建2.1 建立合理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为了实现有效的网络舆论引导,必须建立合理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

这包括制定网络舆论引导的政策法规,明确网络舆论引导的主体和对象,建立网络舆论引导的组织体系,以及完善网络舆论引导的技术手段等。

2.2 制定网络舆论引导政策法规政策法规是网络舆论引导的基础。

应当制定完善的网络舆论引导政策法规,强化互联网企业的责任,规范网络舆论引导行为。

2.3 明确网络舆论引导主体和对象网络舆论引导的主体应该是政府、互联网企业和社会公众。

网络舆论引导的对象是网络舆论。

需要明确各主体的职责和权利,协调各主体的关系,以实现网络舆论的有效引导。

2.4 建立网络舆论引导的组织体系网络舆论引导的组织体系应包括政府主导的网络舆论引导机构、互联网企业的网络舆论引导部门、社会公众参与的网络舆论引导平台等。

2.5 完善网络舆论引导的技术手段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实现网络舆论的快速采集、智能分析和有效引导。

三、网络舆论应对预案3.1 监测预警通过技术手段,建立网络舆论监测预警系统,实时监测网络舆论动态,对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的网络舆论进行预警。

3.2 应急处理对于已经出现的网络舆论问题,应按照预定的应对预案进行处理。

包括发布权威信息,引导公众理性看待问题,通过法律手段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处理等。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构建舆情舆论引导机制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构建舆情舆论引导机制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构建舆情舆论引导机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舆情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网络舆情的产生和传播,不仅对社会稳定和公众安全产生影响,还对政府和企业的形象和声誉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因此,构建舆情舆论引导机制成为了当代社会治理的重要课题。

一、网络舆情的特点和挑战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利用社交媒体、新闻网站等渠道形成的公共舆论倾向。

相对于传统媒体,网络舆情有着更快的传播速度、更广泛的传播范围和更强的互动性。

这些特点给舆情引导和治理带来了许多挑战。

首先,网络舆情形成和消亡的速度非常快。

网络信息传播的迅猛发展使得舆情事件的爆发和蔓延变得前所未有地迅速。

这就要求舆情舆论引导机制能够及时回应和引导网络舆情,以防止虚假信息和谣言的扩散。

其次,网络舆情的传播范围广泛。

与传统媒体不同,互联网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和发布信息。

这就使得网络舆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

因此,舆情舆论引导机制需要更加灵活和全面地采取措施,以适应不同的网络平台和用户群体。

最后,网络舆情具有强烈的互动性。

互联网的互动特点使得用户能够更加方便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绪。

而一旦舆情事件产生,用户可以通过评论、点赞、转发等方式迅速参与进来,形成更加复杂的舆论场。

面对这种情况,舆情舆论引导机制需要更加灵活和主动地与用户进行互动,引导用户积极参与讨论,保持对网络舆情的有效控制。

二、舆情舆论引导机制的构建为了有效治理网络舆情,构建舆情舆论引导机制势在必行。

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该机制的构建。

1. 政府引导和干预政府在网络舆情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和干预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发布权威信息、设立专门部门、打击谣言等方式,有效引导和控制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

同时,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网络舆情的传播和上网行为,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2. 媒体监督和报道媒体在网络舆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媒体既是舆情事件的传播渠道,又是舆情信息的采集和发布者。

高校网络舆论存在的问题及引导策略 舆论引导的策略包括

高校网络舆论存在的问题及引导策略 舆论引导的策略包括

《高校网络舆论存在的问题及引导策略舆论引导的策略包括》摘要:摘要:校园网络舆论已成为高校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网络舆论成为高校舆论传播的重要方式舆论是大众传播的主要内容,构建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引导长效机制的具体措施一是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舆论环境摘要:校园网络舆论已成为高校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

当前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引导主要存在互动不足、沟通不畅、机制不顺、管理无序等问题。

构建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引导长效机制,要从营造舆论环境、重视社区建设、建立协调机制几个方面着手。

关键词:引导舆论传播网络高校网络舆论成为高校舆论传播的重要方式舆论是大众传播的主要内容。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舆论在大众传播中异军突起。

所谓网络舆论,是指“公众(指网民)以网络为平台,通过网络语言或其他方式,对某些公共事务或焦点问题所表现出的意见的总和”。

网络舆论在近年来多起社会大事件中成为事件发展的主导力量,日益显示出其在信息渠道、互动空间和生活平台中的重要价值。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群众工作,善于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而在新时期,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看成新时期“群众观点”的集散地,如果对网络舆论处理得当,就能更好地深人群众,为人民服务。

若不了解其规律,处置不当,就会带来较为严重的问题,甚至引发危机事件,导致工作的被动。

网络的发展十分迅速,特别是新时期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络融合速度越来越快,而一向被视为社会“弄潮儿”的高校大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非常娴熟,对“手机互联网”的使用十分普遍,甚至随时随地“挂”在网上,因此他们可以非常便捷地接入网络,受到舆论的影响,并自发地将校园网与校外网络实施连接,其自身也往往成为网络传播的重要环节和链条。

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在使用校园网的过程中存在以下明显特点:一是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特性及功能的认识趋于一致:二是大学生参与网络舆论行为的盲目性大于理性;三是网络舆论影响不容忽视:四是网络舆论引导不可或缺。

(完整版)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及应对预案

(完整版)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及应对预案

(完整版)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及应对预案1. 引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舆论逐渐成为重要的影响社会稳定和公众意见的因素。

然而,网络舆论的广泛传播和高度匿名性也给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为了有效引导网络舆论,保障社会和谐稳定,我们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并制定相应的应对预案。

2. 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网络舆论引导机制是指政府、媒体、企业和公众等各方共同参与,通过各种手段有效引导舆论走向的机制。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 政府引导:政府可以通过发布官方声音、加强网络言论监管、设立舆情应对机制等方式引导网络舆论。

- 媒体引导:媒体可以通过真实全面地报道相关事件、提供不同观点的平台、加强自律等方式引导网络舆论。

- 企业引导:企业可以通过积极回应用户关切、提供真实信息、维护品牌形象等方式引导网络舆论。

- 公众参与:公众可以通过发表自己的观点、参与社会讨论、合理批评等方式参与网络舆论引导。

3. 应对预案为了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网络舆论危机和事件,我们应制定相应的应对预案。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应对预案:- 制定危机管理计划:建立统一的网络舆论危机管理计划,明确责任分工,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 高效的信息发布机制:及时、准确地发布信息,防止谣言传播。

建立信息发布渠道,确保信息的可信度和透明度。

- 迅速回应:对网络舆论事件及时作出回应,积极采取行动,解决问题。

及时回应用户的质疑和批评,积极改进不足之处。

- 舆论引导:通过舆论引导机制,引导网络舆论走向。

积极培育正面舆论,减少虚假信息的传播,确保舆论的公正性和健康发展。

- 强化监管与管理:加强网络舆论的监管和管理力度,加大对恶意传谣和网络霸凌的打击力度,维护网络环境的良性发展。

4. 总结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的建立和应对预案的制定,是保障社会稳定和公众利益的必要措施。

各方应积极参与网络舆论引导,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

同时,政府、媒体、企业和公众也应加强沟通合作,共同应对网络舆论事件,构建和谐稳定的网络舆论氛围。

如何应对基层民警工作中的网络舆情与社会热点

如何应对基层民警工作中的网络舆情与社会热点

如何应对基层民警工作中的网络舆情与社会热点在当今社会,网络舆情和社会热点问题日益突出,给基层民警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压力。

作为基层民警,如何妥善应对网络舆情和社会热点问题,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信息搜集、分析处理、舆情引导等方面提供一些建议和方法,以帮助基层民警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和社会热点问题。

一、信息搜集有效的信息搜集是应对网络舆情和社会热点问题的第一步。

基层民警应时刻关注社会大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及时了解网络舆情动态。

具体操作上,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搜集信息:1.媒体监测:通过关注新闻报道、报纸杂志、电视节目等传统媒体平台,及时了解社会热点问题的最新进展和争议焦点。

2.网络监测:通过关注各大门户网站、新闻客户端、社交媒体平台等网络渠道,掌握网络舆情的动态和变化,了解群众的思想倾向和情绪。

3.调查研究:主动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深入社区、街道、学校等基层单位,了解民众对网络舆情和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和态度。

二、分析处理基层民警在搜集到信息后,需要进行准确的分析和处理,以便更好地应对网络舆情和社会热点问题。

具体应采取以下措施:1.客观分析:基层民警应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深入分析,确保对问题的了解准确无误。

2.研判态势:根据信息分析结果,准确判断网络舆情和社会热点问题的态势发展趋势,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风险。

3.制定应对策略:针对不同类型的网络舆情和社会热点问题,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并明确责任分工和具体措施。

三、舆情引导基层民警需要在应对网络舆情和社会热点问题时,积极引导舆论,稳定社会大众情绪,维护社会稳定。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舆情引导方法:1.正面引导:积极引导舆论关注正能量、积极向上的内容,宣传正面的社会新闻和事件,增强社会的正面情绪。

2.宣传教育: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普及法律知识,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提高社会大众的法制观念和法治意识。

3.发布信息:基层民警可以通过自己的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发布信息解答疑惑,回应热点问题,引导公众正确看待事物。

【用好新媒体,,构建互联网舆论导控新体系】新媒体舆论

【用好新媒体,,构建互联网舆论导控新体系】新媒体舆论

【用好新媒体,,构建互联网舆论导控新体系】新媒体舆论用好新媒体构建互联网舆论导控新体系**县委宣传部(2013年5月)**县地处****渝三省交界,总面积3131平方公里,全县辖34个乡镇(街道),434个行政村,总人口约58万人,管辖范围广,全县人口多,是**州一个舆情多发、频发的县。

近年来,我县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积极搭建网络宣传平台,建立网上导控队伍,强化技术保障,建立协同工作机制,成功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10余起,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一、搭平台,及时有效解决网上民生问题。

一是建立了**新闻网。

2011年4月21日,红网**分站(**新闻网)正式开通。

红网**分站是红网在**州设立的第一家县级分站,是由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主办,县委宣传部承办的**新闻门户网站,也是以对外宣传为主的新闻综合性网站。

网站成立以来,依托红网百姓呼声、问政**和**论坛等互动功能较强的品牌栏目,**新闻网不仅成了**县对内对外宣传的主要平台和载体,更是成了**县群众网上解决民生问题、**县发布重大信息发布的重要载体。

二是利用网络问政解决民生问题。

我们将红网百姓呼声栏目设置在网站首页醒目位置,充分发挥栏目品牌效应,将涉县舆情有意识的引导到百姓呼声和问政**栏目中来同时,编印舆情简报,及时送相关领导审核签批,一大批百姓关注的民生问题在网上得到了解决,理顺了群众情绪,消减了负面影响,**新闻网也成了群众网上合理述求、解决实际困难、官民真情沟通的重要渠道。

截至2013年4月底,我县共回复处理红网百姓呼声栏目和问政**栏目涉县舆情600余条,解决群众困难100多个。

此外,我县还建立了**新闻网——**论坛,开通网上交流沟通互动平台。

在**论坛上通过有意识地设计主题或话题,突出宣传正面内容,营造主流强势,把网民的注意力引导到特定的方向上来,形成积极稳定的舆论气氛,让网民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启示,接受引导。

网络舆情管理办法

网络舆情管理办法

网络舆情管理办法网络舆情是指在网络平台上广泛传播的涉及公共利益或引起公众关注的信息和舆论。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舆情对社会各界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因此,加强网络舆情管理成为当务之急。

为了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网络健康发展,各国和地区开始出台网络舆情管理办法。

一、背景和意义网络舆情管理办法的出台是在保障公共利益、维护社会稳定的背景下,以应对网络舆情对社会产生的挑战。

它的实施对于塑造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网络媒体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管理责任的明确1.政府部门的责任网络舆情管理主要由政府部门负责,需要建立健全的机制,明确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责与权限。

政府部门应制定与网络舆情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网络舆情信息的监控和分析,及时采取措施应对不良舆情的传播。

2.网络媒体的责任网络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平台,承担着引导公众舆论、传递正确信息的责任。

网络媒体应建立完善的内容审核制度,加强事前审查和事后监管,对虚假、低俗、侮辱性言论等有害信息进行限制和过滤。

三、信息发布和传播的规范1.实名制管理网络舆情管理办法要求用户在网络平台上发布信息时必须使用真实身份信息,这样可以减少虚假信息的传播,保护公众利益。

2.诚信原则网络舆情管理办法倡导网络空间的诚信原则,禁止发布谣言、虚假信息、诽谤等有害信息,保障公众权益和社会安宁。

3.敏感信息的管理网络舆情管理对于敏感信息的传播要进行严格的管理。

政府部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限制或审查涉及国家安全、民族团结等重要领域的舆情信息。

四、公众参与和监督1.公众参与机制网络舆情管理办法鼓励公众参与网络舆论的监督和管理。

政府部门应建立信息公开机制,及时公布相关政策和措施,接受公众的监督和建议。

2.舆情监测和分析政府部门应加强舆情信息的监测和分析能力,及时掌握公众的关注点和舆论动向,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引导正能量的传播。

五、联动机制的建立1.政府部门的协调网络舆情管理办法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形成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合力。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促进舆情调控与引导机制创新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促进舆情调控与引导机制创新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促进舆情调控与引导机制创新网络舆情已成为社会公共管理领域的重要议题,对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而言,如何准确理解舆情、妥善引导舆情,以及有效调控网络舆论,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核心是不仅依靠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更要促进舆情调控与引导机制的创新。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探讨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在促进舆情调控与引导机制创新方面的作用。

一、倾听公众声音,积极回应舆情关切网络舆情的关键在于有效管理和回应公众的关注和舆论关切。

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应当从积极倾听公众声音的角度出发,建立完善的舆情监测和分析机制,及时了解公众的诉求和心声。

并且在回应舆情关切时,要及时公开信息,提供真实、准确的情况说明,以增强公众的认同感和信任度。

这种以公众为中心的管理方式,不仅可以有效调控网络舆论,更能够推动舆情调控与引导机制的创新。

二、加强网络舆情预警与评估,提前制定应对策略在网络舆情中,倡导预防为主的原则可以减少舆情的负面影响。

在提前预判可能发生的舆情风险的基础上,积极建立和完善舆情预警与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和分析舆情脉络的变化。

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应当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和措施,以规避舆情风险和降低舆情危机的发生概率。

舆情调控与引导机制的创新需要在预警和评估的基础上,提前做好信息和资源调配,以便在舆情爆发时能够及时回应和处理。

三、加强舆情的引导与引导能力的提升,实现舆论引导机制创新网络舆情的管理并非仅仅通过管控手段来实现,更要注重舆情的引导和引导能力的提升。

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应该加强对舆情的引导工作,通过提供真实、准确、丰富的信息,引导公众正确理解和评估舆情事件,进而形成理性和务实的舆论氛围。

舆情调控与引导机制的创新需要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渠道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以更加合理和有效的方式引导和调控舆情。

四、推动多方合作,实现舆情治理机制的协同创新网络舆情综合治理需要各方共同参与和合作,形成舆情治理的协同创新机制。

完善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

完善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

FORUM
PARTY&GOVERNMENT
当代行政
对危机所采取的必要、有效行动。 网络舆情的预警流程主要包括以下 环节: 1.制定危机预警方案。针对各 种类型的危机事件,制定比较详尽 的判断标准和预警方案,做到有所 准备,一旦危机出现便有章可循、 对症下药。 2.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保持对 事态的第一时间获知权,加强监测 力度。 3.及时传递和沟通信息。与 舆论危机涉及的政府相关部门保持 紧密沟通,建立和运用信息沟通机 制,已经成为网络舆情管理部门的 重要经验。以上海为例,无论在涉 日舆情、地铁调价,还是普陀城管 打人等“网络热点舆情”处理上, 各部门协同作战、相互配合,判断 危机走向,对预案进行适当修正和 调整,以符合实际所需是危机应对 的重要措施。 网络舆情预警的意义在于,及 早发现危机的苗头,及早对可能产 生的现实危机的走向、规模进行判 断,及早通知各有关职能部门共同 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危机预警能 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能否从每天 海量的网络言论中敏锐地发现潜在 危机的苗头,以及准确判断这种发 现与危机可能爆发之间的时间差。 这个时间差越大,相关职能部门越 有充裕的时间来准备,为下一阶段 危机的有效应对赢得宝贵的时间。 2005年8月15日是反法西斯战 争胜利60周年纪念日,日本首相 小泉纯一郎于当天参拜靖国神社的 举动引起网民极大愤慨。为有效控 制、理性引导网上涉日舆情,上 海市网络舆情管理部门未雨绸缪, 8月11日起就密切关注境内外中文新 闻类网站、外电有关报道和评论、 网民留言情况,及时把握媒体对小
Hale Waihona Puke 尽管如此,由于网络传播是新 事物,而网络舆情更是一个全新的 课题,尤其当出现重大突发网络舆 情危机时,在很多方面因缺乏足够 的经验而尚待改进。 1.对网络舆情监测范围有待扩 展。很多城市,对网络舆情危机的 日常监测,目前主要集中于卫生、 教育等与老百姓日常生活联系密切 的领域。事实上,社会生活中的任 何领域,都有可能引发大的负面网 络舆论,进而形成危机事件。 2.预案大多是原则性规定, 缺少具体的操作指导和演练。从现 有情况看,在制定网络舆情危机预 案时,还有相当部分预案比较粗线 条,也缺乏对预案内容的日常培训 和演练。一个优秀的预案,就是一 本好的操作手册,对危机发生时的 具体步骤,都作了明确而细致的规 定。当预案制定后,要不定期地进 行演练,提高警惕性和实战能力。 3.信息公开要进一步提高。长 期以来,一些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 在信息传递方面欺上瞒下,报喜不 报忧,致使内部信息渠道严重阻塞 或扭曲;与此同时,政府部门缺乏 规范、及时的信息披露制度,宣传 主管部门习惯用传统粗暴的方式管 理大众传媒,媒体缺少必要的法律 保护,致使媒体的信息传递作用和 社会监督作用受到极大限制。再加 上部分政府机构为了“保稳定”, 部分官员为了“保乌纱帽”,以及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过分看重吸引外 资、发展旅游等方面的近期局部利 益,使得一些政府部门在危机处理 中信息透明度较差。 四、完善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 制的措施 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中, 监测、预警、应对三个环节,既有 先后顺序、也有交叉混合。监测

构建跨部门联动、社会共治的网络舆情治理体系

构建跨部门联动、社会共治的网络舆情治理体系

构建跨部门联动、社会共治的网络舆情治理体系构建跨部门联动、社会共治的网络舆情治理体系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舆情对社会稳定和民生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

为了有效治理网络舆情,构建跨部门联动、社会共治的网络舆情治理体系势在必行。

本文将从政府、媒体、企业和公众四个方面探讨如何构建这样的网络舆情治理体系。

首先,政府是网络舆情治理的主导力量,具有制定舆情治理政策和法规的职责。

政府应建立跨部门联动机制,加强沟通和合作,形成共同治理网络舆情的合力。

政府部门之间应加强信息共享,建立网络舆情信息的快速传递机制,及时掌握并解决网络舆情事件。

政府机构还应建立科学的数据分析和评估体系,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和预警,为政策制定和舆情应对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媒体是网络舆情治理的重要参与方,媒体应当承担起舆情传播的社会责任。

媒体应加强舆情报道,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助力公众了解事实,避免网络谣言的蔓延。

在网络舆情应对过程中,媒体应发挥主动引导作用,引导公众正确理解舆情事件并形成正确舆论。

同时,媒体也应对自身进行规范和约束,遵循职业道德,避免散播虚假信息和制造舆论影响。

企业作为社会主体之一,对网络舆情治理同样承担着重要责任。

企业应建立健全舆情管控机制和危机公关机制,加强与政府、媒体的沟通和合作。

在面对网络舆情事件时,企业应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及时公开信息,采取有效措施修复和维护企业形象。

同时,企业应积极开展公益活动,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增强公众对企业的信任和好感。

最后,公众是网络舆情治理的核心,公众应积极参与网络舆情治理,发挥舆情监督的作用。

政府和媒体应加强对公众舆论的引导和教育,提高公众网络素养和辨别能力,避免过度炒作和信任谣言。

公众也应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不参与网络暴力和恶意传播。

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应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积极参与网络舆情治理,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的秩序和稳定。

综上所述,构建跨部门联动、社会共治的网络舆情治理体系涉及政府、媒体、企业和公众等多方面的合作。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舆情传播与舆情引导的合作机制优化与提升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舆情传播与舆情引导的合作机制优化与提升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舆情传播与舆情引导的合作机制优化与提升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舆情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网络舆情具有迅速、广泛、即时的特点,它对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为了更好地治理网络舆情,需要建立综合合作机制,优化舆情传播与舆情引导。

本文将从机制建立以及优化与提升两个方面,探讨网络舆情治理的相关问题。

一、机制建立在建立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机制时,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1 群众参与网络舆情的传播和引导往往涉及到社会各界的利益,因此需要广泛动员和鼓励群众参与。

可以通过建立网络舆情监测平台,邀请广大网民参与舆情的监测和分析工作,发掘和引导有价值的网络舆情,形成更加立体化和全面的治理机制。

1.2 部门协作网络舆情综合治理需要多个部门协同合作。

政府、企事业单位、媒体以及社会组织应加强沟通和协作,共同制定网络舆情传播与舆情引导的合作机制。

此外,可以成立专门的网络舆情综合治理机构,负责协调和领导相关部门的工作。

1.3 风险评估与应对在网络舆情综合治理中,需要及时进行风险评估,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应对措施可以包括建立起舆情应急预案,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处置和引导能力,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维护社会稳定。

二、优化与提升网络舆情综合治理除了建立机制外,还需要不断进行优化与提升,以应对日益复杂和多变的网络环境。

以下是一些优化与提升的措施:2.1 技术手段的应用在网络舆情综合治理中,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分析等手段,提高舆情监测和分析的效率和准确性。

通过这些技术手段,可以更好地捕捉和分析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和民意变化,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2.2 加强舆情引导舆情的发生往往是因为信息传播不准确、不全面或偏颇,因此应加强舆情引导,及时发布公正客观的信息,引导公众正确理解和评价网络舆情。

同时,要注重增加公众对网络舆情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公众的舆情素质和舆情意识。

2.3 提升监管能力为了更好地治理网络舆情,监管部门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监管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舆论引导协调联动机制的构建随着公民政治素质的提高,人们参与政治的热情不断高涨,人们更多地通过网络媒介发表自身对某些社会现象、公共政策乃至突发事件的看法和意见。

这使得政府能更为直接和便利地掌握社情民意,有利于做出更加贴近民意的公共决策,大大增强了决策的透明化、民主化、科学化。

网络舆论还可以加强公众对政府官员的监督,对于各级政府树立执政形象、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办事效率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网络的快速发展,给党和政府的新闻管理,特别是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

能否处理好政府与网络媒体的关系,引导网络舆论和谐,进而增进党群和谐、干群和谐和社会和谐,将成为衡量各级地方政府及领导干部领导和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

创新网络舆论引导的治理结构
首先,政府一方面要扶持主流舆论网站的建设,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力度,贯彻“突出重点、办出特色、形成合力”的原则,以建立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力的网站,使之在网络舆论中充当“领头羊”的角色,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另一方面,要坚决克服多家齐头并管的局面,多头管理只会造成部门间互相推诿、职责不明确、责任不落实的尴尬和被动局面。

其次,网络媒体是网络舆论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党和政府对网络舆论管理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指导性意见都要通过网络媒体才能起作用,他们的态度和责任感与网络舆论的引导有直接的关系。

最后,特别是我国未实行网络实名制,政府对人的管理要实现“从虚拟到现实”是不切实际的。

所以,引导网民自发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操守,特别要发挥中国互联网协会的管理作用,要继续加强组织、协调工作,进一步完善行业自律规范,为会员需要服务,为行业发展服务,为政府决策服务,为我国的互联网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健全网络事件的处理机制
首先,健全网络舆情常态预警机制。

对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苗头要及时反馈,做好预警防范。

一方面,建立信息报送工作制。

我网络舆情中心设立了舆情信息监看与报送小组,每
天至少安排3名工作人员重点负责当天网上舆情信息收集和报送工作。

每周编印《网络舆情周报》报送自治区主要领导和本部领导,还不定期编报《网络舆情专报》和《网络舆情参考》,基本上做到突发性、敏感性舆情快事快报,专事专报。

其次,健全舆情危机事后处理机制。

一要对网络热点舆论发生、传播和处置情况进行总结、梳理,编写典型案例,反思工作得失,形成书面报告和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

二要对舆情中发现的问题,不护短、不回避、不推诿,深入剖析原因,建章立制,堵塞漏洞,从根源上减少舆情危机的发生。

三要对网络舆情引导控制不力、发生重大网络舆情事故、造成工作被动、损害党和政府形象的单位和个人严肃处理。

尊重网络舆论引导的基本规律
首先,遵守“弱效果理论”规律。

该规律认为,宣传可以强化公众原来的偏好,但是并没有、而且可能也不能够改变它们。

鉴于此,进一步改进硬性管理方法,同时更多地通过柔性手段来管理媒体,研究运用新闻语言,遵循媒体规律,潜移默化地影响媒体,实现宣传目标。

特别是由党和政府主管的主流媒体,要尊重传媒规律,改革话语符号系统,调整言说方式,提高新闻业务水平,提供更多高品质的分析性新闻,才能提升主流媒体的竞争力,承担起主流媒体本应肩负的引导舆论、教育民众、服务人民的重任。

其次,遵守“第一时间效应”规律。

正面的声音如果跟不上,负面信息就会乘虚而入。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党和政府主管的网络媒体要利用网络传播快捷性特点,及时与相关部门主动沟通,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做到关键时候不“失语”。

同时,针对网民最为关心、质疑最多的问题,请专家学者解答,或请相关部门直接与网民对话交流。

总之,网络媒体通过准确、客观、全面的报道,满足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层次的信息需求,消除可能产生负面舆论热点的信息盲点。

再次,重视“沉默的螺旋”理论。

比如有些网民经常会盲目附和多数人的观点,而不会提出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即便有少数网民表达出了自己的不同于他人的观点,也可能会受到其他网民的群起反对,于是“沉默的螺旋”中强势的声音逐渐成为主流意见,最终导致“群体极化”(群体中形成极端观点的一种现象),使网络舆论发展走向极端。

为了尽量避免这
种情况的出现,我中心通过培养“意见领袖”和建设“网络评论员”队伍以达到网络舆论引导的最佳效果。

网络媒体中的“意见领袖”和“网络评论员”以自己深邃的思想、独到的言论和个性化的写作风格而成为网络中的强势话语者,有较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尤其是当受众面对大量的无法分辨真伪的网络信息和一些偏颇的极端言论时,就更加需要“意见领袖”来分析解惑,强化主流舆论,争取中性舆论,孤立不良言论,从而避免网民盲目跟从他人意见。

最后,强化“网络把关人”作用。

网络信息的爆炸性增长极易导致信息失控,大量虚假性、非理性信息充斥网络,不仅误导网络舆论导向,而且对社会及其文化的正常发展带来了负面效应。

因而,“网络把关人”在信息选择、引导舆论方面至关重要。

但网络把关人应当讲究把关的方式:变“把关”为“指路”,变网上“堵截”为“疏导”,实现“堵、疏、督”三结合。

网络编辑应该借助于所要表达意见本身的说服力,以及说服的技巧来把握和引导舆论的走向。

同时,要运用理性力量和情感因素来进行舆论引导,通过所报道的事实和评论来引导网民思考,以条分缕析的解剖、睿智豁达的阐述,帮助网民走出暂时存在的“视觉盲区”和“认识误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使之产生认同与共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