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地球教学设计(完整资料).doc
《认识地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观察地球仪,思考一下它和地球真实的原貌的不同
听讲,观察地球仪
自主思考3分钟
梳理知识,加强巩固。
理解掌握口诀,并且能够熟练运用
听讲,观察地球仪
自主思考3分钟
梳理知识,加强巩固。
理解掌握口诀,并且能够熟练运用
完成练习
学以致用,完成活动,加强巩固。
作业
【课后作业布置】动手制作一个简易的地球仪
教学反思
亮点一:能够很好地用好地球仪这个工具,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点。
亮点二:课堂上使用了自制的微课节选,一方面真正发挥了微课的作用,另一方面,很好地帮助学校建构了立体空间思维。
亮点三:线上授课的形式不能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也不能及时得到学生的有效反馈,对于优化教学设计提升效果,程度有限。
【观察地球仪活动】请你观察一些地球仪,思考一下它和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不同?
【认识地球仪】介绍南北极点,地轴
【初识纬线】介绍概念,并且手动描出一条纬线,介绍赤道——最长的纬线圈。
【探究纬线特征】纬线有哪一些重要特征呢?请同学们带着老师的问题,结合课本、地理图册和手边的地球仪进行思考。
【实验视频分享】用橘子研究纬线的微课视频。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并能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教学难点
经纬度的变化规律。
学情分析
1.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地理,对地理学科的认知有限,地理素养和地理思维仍在培养中。
2.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同学们理解起来不容易,运用地球仪能一定程度上辅助教学,但是仍存在一定的难度。
《认识地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地球仪。
2.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小学科学四下认识地球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四下认识地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1)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
(2)知道地球的表面由陆地和海洋组成。
知道陆地的地形主要有丘陵、山地、高原、盆地五种类型。
(3)了解地球内部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组成。
2、科学探究。
口)能通M膜究实验,依据现象推理得出地球是一个球体。
(2)通过观察,能用关键词描述五种地形类型的主要特征。
3、科学态度。
(D培养对研究地球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并收集相关信息。
(2)关心我国的基本地形情况,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通过实验知道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球体,地球内部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组成。
2、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的地形探究兴趣。
二、教学准冬°展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小船、雨伞、地球仪、中国地形图、煮熟的鸡蛋、橡皮泥。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海边,几个小朋友在看驶向远方的帆船,帆船离得很远,看不到船身,只能看到船帆,琪琪问:“为什么只看见船帆而看不见船身呢?”学生之前已经具有“地球是一个球体”的感念,但怎么能证明呢,引发学生思考“这与地球的球体特征是否有关?”驱动任务:地球是球体吗?二、活动一:了解地球的形状提问:如果地球是方的,会出现这种情况吗?让学生模拟平地效果,用伞面模拟球体效果,使用模拟小船从观察者的进出拉向远处。
在桌面模拟实验中,小船会再尽头突然整个消失不见,在伞面消失时船帆还能看见。
这样,学生就能直观并深刻地感受到地球是一个球体。
三、活动二:认识地表的特征课件播放图片,认识陆地的地形特征,认识丘陵、山地、高原、平原、盆地等五种地形。
四:活动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视频播放地球的内部结构短片。
认识地壳、地幔和地核。
板书:认识地球地球的表面特征:山地一一海拔较高、坡度陡、起伏大丘陵一一坡度和缓、山顶浑圆,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平原一一海拔较低、宽广、平坦高原一一海拔较高、边缘陡峭、地面平坦开阔盆地一一四周被山地环绕、中间地势较低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地壳、地幔、地核课后反思:实验操作、对比反思,让学生深刻理解地球是球体,再通过图片和视频播放认识地表特征和地球的内部结构,对地形有初步的认识。
《认识地球》教学设计
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学要求1.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2.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3.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4.观察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5.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内容点析1.对图1.1的解读。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教材选取了四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十分概括地表达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从猜想到实践,从不科学到科学)。
图中绿色箭头表示了四幅图的顺序。
前两幅图是古代人们对地球形状的猜测。
显然,“天如斗笠,地如覆盘”之说,比“天圆地方”之说有了很大的进步。
而这种猜想的进步,又是基于人们对很多现象的观察。
教材设计了两个“活动”,让学生站在古代人的角度,实验、观察和思考大地的形状。
麦哲伦环球航行是在前人猜想的基础上的一次伟大的实践。
地球的卫星照片,最有力地说明了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形状早已被人们熟知,因而重点不在于让学生知道地球是球形的,而是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从中受到科学观的教育。
2.在描述地球大小的时候,人们往往使用“平均半径”这个概念。
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 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 378千米。
实际上北极半径与南极半径还不相同。
当然,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还是微不足道的。
例如,赤道半径的长度只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
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3.设计探讨地球形状的活动有两层意思:一是用实际例子,并通过学生动手、动脑,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的;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试想一下,地球是圆的或圆柱形,观察的结果可能相同)。
(1)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1《认识地球》教案.docx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材分析】《地球与地球仪》一节是选自湘教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中的第一章:《地球与地图》,它从静态的角度来研究地球和地球仪,它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创造了条件。
因此在学习自然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之前,必须先学习地球知识,它是地理知识的基础部份。
本课时主要让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经线和纬线等知识。
【学生情况分析】初一学生对地球知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都很少,空间思维能力较弱。
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故在学习过程中设计学生自学自画、合作互助等环节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学习掌握地理知识、培养地理技能。
本节课将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分享、列表对比知识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3、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4、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牛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重点】(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启发法【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准备:分小组、每小组至少准备一小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等。
2.教学器材:教学地球仪。
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学牛讨论、小组交流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提问、引导,师牛共同总结。
学生举例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
学生看图“地球的大小”,读出地球的大小地球的模型一一地球仪观察地球仪,制作简易地球仪引导、指导、评定、表扬纬线和经线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看图思考、回答。
指图、引导,边提问、边启发、边与学生讨论,让学生分析、归纳规律,并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
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认识地球》教案、教学设计
4.设计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如地理小游戏、角色扮演等,增强学生对地球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地理学科,对地球产生浓厚兴趣,激发他们探索地球奥秘的欲望。
2.通过学习地球的结构、自转公转等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地球的神奇与伟大,培养他们的敬畏之心。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要认真完成作业,保持字迹工整,注意图文并茂。
2.家长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协助学生完成手工作品,鼓励孩子积极探索地球知识。
3.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教师进行反馈和评价,指出错误原因,帮助学生纠正。
4.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解题方法,提高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地球的结构、自转和公转等知识点。
2.强调地球运动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看法,共同探讨地球运动对生活的影响。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地球运动的重要性。
4.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加深对地球运动知识的理解。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地球运动知识的掌握程度。
2.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3.及时反馈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他们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关注人类与地球的和谐共生。
七年级地理上册《认识地球》教案、教学设计
3.讲解经纬度的划分及其在地图上的应用,引导学生掌握经纬网的基本原理。
4.分析地球上的主要地理要素,如陆地、海洋、气候、生物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接着,通过播放一段科普视频《认识地球》,让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大小、位置等基本概念有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入新课——认识地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讲解地球的形状、大小、位置等基本概念,结合地球仪、卫星图片等实物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地球观念。
2.梳理地球上的主要地理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强调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强调保护地球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环保意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绘制一张手抄报,主题为“我们的地球”。要求包含地球的基本概念、地球运动、经纬度划分和应用等内容,形式不限,图文并茂,展示你对地球的认识。
6.家庭作业:与家人一起观看一部与地球相关的纪录片,如《地球脉动》、《蓝色星球》等,共同了解地球的美丽与脆弱,增进对地球的关爱。
作业布置要求:
1.请同学们认真对待每一次作业,按时完成,保持作业整洁、美观。
2.鼓励同学们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勇于创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3.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协助孩子完成作业,共同培养孩子的地理素养。
4.教师将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认识地球》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同学们在看到给出的经纬网地图中,如果给出了0°经线和0°纬线时,我们可以很快判断出南北纬和东西经,以0°纬线为界,“上北下南”,以0°经线为界,“左西右东”。
那如果遇到给出的经纬网地图中,没有给出0°经线和0°纬线时,我们如何判断出南北纬和东西经呢?(PPT展示经纬网地图)同学们你会如何判断出A点经纬度?(请暂停视频,在本子上写出A点经纬度)给出答案后,总结:根据经度度数变化规律,经度度数往东增加的是东经,往西增加的是西经。纬度度数往北增加的是北纬,往南增加的是南纬。
思考和观察地球仪
新课讲授
无数条经线和纬线共同构成经纬网,我们如何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坐标呢?来和老师一起学学判读方法。首先我们先判断,东西经和南北纬。在经纬网图中,一般两条经线(纬线)间隔都是相同的经度(纬度)。展示图片,讲解。
找0°经线,0°经线向东经度度数增加的是东经,向西经度度数增加的是西经。比如,A点的经度,你可以判断出是东经还是西经度数吗?(给10秒钟学生思考和判读)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经纬网的存在意义,知道地球上任意地点都有唯一的经纬度坐标。同学们通过学习地球仪的经纬网,掌握在地球仪上说出某地பைடு நூலகம்的经纬度坐标,懂得判断两地点方位的方法。
教学内容分析
1.课标要求:
初一地理认识地球教学设计
初一地理认识地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1.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并能够使用相关的地理术语描述地球的形貌;2.认识地球的运动方式,包括自转和公转;3.了解地球的各个部分的名称和特点,如大陆、海洋、气候等;4.了解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和环境问题,培养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地球的形状、结构和运动方式。
难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其影响。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地球的模型或图片、PPT、地理教材、黑板、粉笔等。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地理教材相关内容。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地球的兴趣,并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呈现地球的形状和结构(10分钟)通过展示地球的模型或图片,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引导学生用地理术语描述地球的形貌,如赤道、南北极等。
并简要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如地壳、地幔和地核。
3.讲解地球的运动方式(15分钟)通过PPT和地理教材,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和影响。
说明地球自转产生的日晷现象和时间的概念,以及公转引起的四季变化。
4.讲解地球的各个部分(15分钟)介绍地球上的各个部分,如大陆和海洋的划分、名称和特点等。
引导学生认识地球上的山脉、平原、河流、湖泊和海洋等自然地理现象。
5.分组探究地球上的自然资源(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通过讨论和研究,了解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及其分布情况。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自然资源,进行深入调查,并准备小组报告。
6.小组报告和讨论(15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报告他们的研究成果,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从环保的角度出发,讨论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地球上的自然资源。
7.总结归纳(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的形状、结构、运动方式以及地球上的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环保活动,传播环保知识。
五、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讨论中的提问;2.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初中地理认识地球教案
初中地理认识地球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和结构,掌握地球的基本地理概念。
2. 了解地球仪的作用,学会使用地球仪进行地理观察和分析。
3. 掌握纬度和经度的概念,了解纬度和经度在地理导航和定位中的应用。
4.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 地球的形状、大小和结构。
2. 地球仪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3. 纬度和经度的概念及应用。
教学难点:1.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的理解。
2. 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教学准备:1. 地球仪教具。
2. 地球仪使用说明书。
3. 地球仪相关图片和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地球仪,提问学生对地球仪的认识和了解。
2. 学生分享对地球仪的了解,教师总结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认识地球》。
二、地球的形状(10分钟)1. 教师通过地球仪教具,展示地球的形状,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球体形状。
2. 教师讲解地球的赤道、极半径、赤道半径等基本概念,并引导学生理解地球的椭圆形状。
3. 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加深对地球形状的理解。
三、地球的大小(10分钟)1. 教师通过地球仪教具,展示地球的大小,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表面积、平均半径等基本数据。
2. 教师讲解地球的大小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球是一个庞大的星球。
3. 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加深对地球大小的理解。
四、地球仪的作用和使用方法(10分钟)1. 教师讲解地球仪的作用,如地理观察、分析、导航等。
2. 教师演示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如如何找到特定的地点、如何读取经纬度等。
3. 学生分组进行地球仪的操作练习,加深对地球仪使用的理解和掌握。
五、纬度和经度的概念及应用(10分钟)1. 教师讲解纬度和经度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纬度和经度在地理导航和定位中的应用。
2. 教师通过地球仪教具,展示纬度和经度的划分和表示方法。
3. 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加深对纬度和经度的理解和掌握。
六、总结和作业(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仪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及纬度和经度的概念及应用。
大学认识地球教案
标题:认识地球:大学教案一、课程简介《认识地球》是一门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包括地球的形成、结构、大气层、水文、生态、资源、环境问题等方面,使学生认识到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增强学生保护地球、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成、结构、大气层、水文、生态、资源、环境问题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地球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成与结构2. 大气层与气候变化3. 水文循环与水资源4. 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5. 地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6. 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掌握地球问题的本质。
3.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4. 实践活动法: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增强环保意识。
五、教学安排1. 地球的形成与结构:介绍地球的起源、地球的结构特点、地球的运动等。
2. 大气层与气候变化:讲解大气层的组成、气候变化的原因与影响、全球变暖等。
3. 水文循环与水资源:阐述水文循环的过程、水资源的重要性、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4. 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介绍生态系统的概念、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与保护。
5. 地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探讨地球资源的种类、开发与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6. 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解决途径,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的40%。
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地球知识的掌握程度,占总评的30%。
3. 实践报告:学生撰写实践报告,分析地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占总评的30%。
七、教学资源1. 教材:《认识地球》教材。
2. 课件:教师自制的课件。
3. 网络资源:相关网站、论文、报道等。
认识地球-教学设计稿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学习目标:1、知道地球的真实形状。
2、通过收集资料,掌握地球的大小,加深对地球的认识和理解。
3、能够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4、用乒乓球制作简易的地球仪模型,培养动手操作、演示的能力。
5、通过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展示,发挥学生的主体认知作用,感悟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科学态度的形成。
6、通过课堂小组讨论、自制学具、互相提问等方法,逐步形成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的学习方式。
教学策略:教法:多媒体电教手段、地理课堂讨论法、观察、想象法、问题解决式地理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学法:1、引导学生学会收集、利用资料,分析地理问题、交流学习结果。
2、课堂展开小组讨论,学会合作学习。
3、引导学生自制地球仪,在动手中学会学习。
4、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分给出学生想象的空间,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学习重点:探索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习难点:举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地球仪、学生收集的资料、制作地球仪的材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课件展示:美丽的地球面貌)边展示边激情朗诵:在浩渺的宇宙中,有一颗美丽的星球,她披着蓝色的面纱,载着无数的生灵,环绕着太阳在不断地转动,这就是我们生活的地球。
作为地球的孩子们,让我们来认识地球妈妈的面貌,了解自己的家园。
二、探索过程活动一:探索、感悟前人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师:同学们一定对地球的形状有所了解。
谁能告诉大家地球的真实形状?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地球是一个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师:可是在很久以前的古代,人们对地球形状却有很多不同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
现在,就让我们沿着前人的足迹,穿越时空隧道,来探索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生:阅读课本上的材料;把自己搜集的有关地球形状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
然后班内交流。
第二章认识地球 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单元教学主题第二章认识地球学科地理年级七年级上册单元第二章授课人Xxx单元内容一、本单元主要内容本章主要安排了“地球与地球仪”和“地球的运动”两部分内容。
在“认识地球”这一节中,教材从地球在宇宙中、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球仪、纬线与纬度、经线与经度、经纬网的几个方面,较全面地介绍了地球,使学生对人类的家园地球有一个粗略的认识。
地球运动安排了地球的自转和地球的公转以及实践与探究——探索太空、筑梦航天。
二、本单元内容的逻辑结构三、本单元内容可开发的教学活动与资源(一)活动主题《探索地球运动与竹竿影子变化的关系》(二)项目背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导致了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从而引起物体影子长度和方向的改变。
通过在校园中测量影子,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和理解地球运动的原理。
(三)核心素养1.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太阳高度角的影响。
(综合思维)2.掌握测量影子长度和方向的方法。
学会记录和分析数据。
(地理实践力)3.通过实际测量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综合思维)4.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人地协调观)(四)活动准备(每个小组必备以下工具)1.一根笔直且长度适中的竹竿。
情景设置达成评价表单元目标单元评价内容区域认知(25分) 1.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和纬线,说出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
2.在地球仪上识别两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3.用经纬度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所在地的位置。
综合思维(25分) 1.结合实例,说出地球自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结合实例,说出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25分)通过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人类认识地球形状和地球运动的过程,受到科学史的教育,激发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促进科学态度的形成。
认识地球的优秀教学设计
学生背景:教学对象是初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共性是年龄偏小,刚刚接触地理学科,对地理有较强的好奇心,学习地理的热情较高,思维还不够广泛,地理视野较窄,在课堂上教学资料的选择上尽可能丰富和多元化,符合年龄特点,弥补学生认知上的缺憾,以丰富感性知识,把抽象内容详细化,深化简出,开展学生地理逻辑思维。
一、教学目的1,知识目的:会读经纬网地图上某点的经纬度;根据经纬度找到某地点;根据两地经纬度判断互相的方向。
2,才能目的:帮助学生建立学生建立纬线与经线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观察、比拟地理事物的才能;培养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会灵敏运用经纬网地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培养学生主动探所、克制困能的意志,激发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二、教学材料:七年级?地理?上册〔湘教版〕第二章?地球的相貌?第一节?认识地球?〔3〕、地球仪三、教学重点、难点会读经纬网地图上某点的经纬度;根据经纬度找到某地点;根据两地经纬度判断互相的方向四、教学方法和工具:师生互动法讲练结合法问题解决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五、学法浸透学会读经纬网地图上某点的经纬度;学会根据经纬度找到某地点;学会根据两地经纬度判断互相的方向;学会各种不同形式的经纬网,解决各类以上问题。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首先,老师利用经纬网模型讲述经纬网的概念,讲解示“班级座位表〞,让学生明确如何用排,行确定自己在教室中的座位,后给排、行填上相对应的排及行确定一个点的位置,老师利用此原理和经纬网模型讲述经纬网的概念,然后开展以下游戏活动。
(1) 老师念出几排几列,请位于此位置的同学站起来。
(2) 用此原理讲解如何判断东西经,南北纬,结合上节课学的“十六字箴言〞:北增北纬,南增南纬,东增东经,西增西经,判断各种形态经纬网上某点的经纬度。
以及补充了一些世界著名景点的位置。
期间多媒体教学优化了课堂容量,提升了课堂效率。
第二,游戏后,老师创设如下问题情境:2018年第22号台风“山竹〞,于9月7日14时,在西北太平洋洋面生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认识地球
教学内容
具体教学内容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的运动,同时包含着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和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加深对地球的认识和理解。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能够指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等。
3.掌握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并能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
4.认识地球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
过程与方法
本节内容的教学,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引导学生对地球形状进行更进一步的认识。
采取合作探究、讨论、动手画示意图等参与性强的学习形式开展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使其科学态度的形成,同时注意强调科学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性。
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演示能力。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纬网的使用、地球的运动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难点
地球仪和经纬网的使用、地球的运动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突破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建议通过让学生主动说出自己所了解的信息,最终汇总出教学结论。
设置一些启发性强的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如:假如你是一个2000年前的古代学者,你会如何去猜测和验证地球的形状?通过什么方法来测量
“天有多大?地有多厚?”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掌握地球形状和大小。
地球仪和经纬网,之所以成为难点,主要因为学生对立体几何知识还未深入接触,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尚有不足,所以需要利用实物地球仪进行难点突破,最终让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个包含主要要素的地球仪模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组织分组和组长选举,以便课堂组织讨论。
2.学生每人发放一个小地球仪,教师准备大地球仪,并在赤道处利用透明胶固定红色线绳,在南北极点间连接两
条黑色线绳,并使之可以根据需要转动位置。
学生准备
1.每人准备三根40厘米左右,颜色各异的醒目线绳,一个乒乓球、色笔。
2.查找有关地球形状和大小方面的资料。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导入新课。
1.思考地球形状方面自己所
知所疑。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地球形状及认识过程和方法。
2.角色扮演,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
3.环球航行就能证明地球是球体吗?3.学生放飞思维,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4.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地球仪4.学生观察地球仪,提出问
的作用和基础知识。
引导学
题。
生提出相关问题。
一、地球的形状
本课总结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有科学与迷信的较量,也有方法与技术的进步,更有人类对真理不
畏艰辛的追求。
从“盖天说”到“浑天说”,再到麦哲伦环球航行,最终到人类太空遨游,才真正认识到地球是一个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并精确的制作出地球的模型,这是人类进取精神的充分体现。
板书设计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
一、地球的形状
盖天说→浑天说→麦哲伦环球航行→宇宙观测→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
1.地球平均半径:
千米
6371千米
2.赤道周长:约4万
千米
3.表面积:5.1
三、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地轴和南北两极
2.赤道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在古代,已经有学者通过观察一些现象就断定脚下的大地是
个球形,甚至有人还大致测量了地球的大小,与今天人类用高科
技手段获得的数据基本吻合。
请查找资料,用电脑制作演示文稿
或出一期墙报的形式向大家介绍一下。
教学步骤(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学生提出与地球仪有关
的问题。
2.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学习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
2.学生对照地球仪,总结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及表示方法。
3.重要经线、纬线的地理意义。
3.在教师指导下制作完成地球仪模型。
4.创设情境,利用经纬网定位。
地球的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4.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互测掌握情况。
一、纬线和纬度
本课总结
地球仪和经纬网是地理学习和应用的重要工具。
赤道是纬度的起点,本初子午线是经度的起点。
经线是地球仪表面连接南北两极的线,是长度相等的半圆,指示南北方向。
纬线是与赤道平行的圆圈,越往南北两极越小,最终缩小成点,指示东西方向。
经纬网的确立,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
板书设计(接第一课时)
3.纬线和纬度
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赤道
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4.经线和经度
本初子午线(00经线)
东西半球的划分:200W、1600E
四、经纬网
1.经纬网的用途
2.经纬网的使用
五.地球的运动
示意图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如果国际社会没有统一制定一条00经线作为全球使用的本初子午线,想象一下这样会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思考课本20页图2-13中格陵兰岛看上去比却比澳大利亚大的原因是什么?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环球航行,证实了“大地球形说”;地球是一个稍扁,略鼓的球体。
2.地球的平均半径是千米,赤道周长大约千米,表面积为平方千米。
3.纬度的最大值是度,经度的最大值是度,0度纬线称为,0度经线称为。
4.划分东西半球的经线是和,划分南北半球的纬线是。
5.填写下表,对比经线和纬线:
经纬线
纬线经线
特点
形状
6
北半球,则该点的是:
A 经度00,纬度00
B 经度1800,纬度00
C 东经1600,纬度00
D 西经200,纬度00
7.请参考上题,编写一个类似的选择题
8.关于经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经线、纬线长度都相等
B 每条纬线都是半圆、经线是圆圈
C 纬线有180条,经线360条
D 所有纬线都相互平行、经线则相交于两极
9.由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
①昼夜交替②四季变化③昼夜长短变化④日月星辰东升西落⑤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时间差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D.④⑤
个性练习设计
1.读下图,填空:
(1)A点位于半球(东或西);B点位于(南或北)半球。
(2)A点位于B点的方向。
(3)A点的经纬度位置是:纬度、经度。
(4)若甲乙两人分别从B、C两地出发,匀速向南运动,那么两人在附近距离最远,在相会。
2.与1300E相对的经线是
A 500E
B 1300W
C 2300E
D 500W
3.符合东半球、北半球、中纬度特点的地点是
A 200W、250N
B 250E、250S
C 1450W、450S
D 1450E、450N
4 .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
A.本初子午线B.北回归线C.赤道D.南极5.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
A.昼夜更替B.四季变化C.太阳的东升西落D.全球变暖教学探讨与反思
“地球形状”这部分内容,空间概念很强,教学中应特别注意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思维模型。
学习参与程度决定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大小,所以教师应多创设一些利于学生参与的情境,多提一些利于学生积极思考讨论、能够诱导学生充分展现已知知识的问题,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成功,在讨论中展示才能,享受思维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