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讲座题目:苏轼和他的诗词
课件13:第5课 苏轼词两首
相关知识链接 1.作家作品
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 “三苏”。嘉祐进士。神宗时,苏轼曾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 徐州、湖州。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 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居至礼部尚 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最后北还,病死于常州。他在政治 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4.古今异义
(1)大.江.东去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
(2)千古风.流.人物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
(3)回首向.来.萧瑟处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
苏轼词两首
黄州的东坡居士虽然经受着物质与精神生活的煎熬,但他 对黄州赤壁的咏唱却带给我们美的享受、真的思考与善的情怀。 被贬黄州是苏轼政治生涯中的一个低谷,但也是他精神历程中的 一次升华。在这座远离政治中心的江边小城里,苏轼一方面积极 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一方面认真反思性格上的弱点,闭塞的环境 反而成就了伟大的心灵,黄州也成为苏轼文学创作的一个圣地。 面对滚滚东逝的江水,回想世事变迁、宦海沉浮的人生历程,苏 轼把对历史和人生的感悟都凝聚在了长江边的赤壁上。赤壁,成 了苏轼思想的高峰,铸就了苏轼的辉煌。
《定风波》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是苏轼因“乌 台诗案”被贬谪黄州的第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 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愤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 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 然处之”的心境。
《东坡志林》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 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 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而这首《定风波》的小序则 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 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显然,这首词是借“道中遇雨” 一事,来抒写作者当时“余独不觉”的心境的。这“余独不觉” 不就是“泰然处之”吗?
课件5:第5课 苏轼词两首
解词释句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不是写眼前景, 而是想心中事,因为“雨具先去”,当时并无蓑 衣,而“烟雨”则是江湖上烟波浩渺、斜风细雨 的景象,故而这一句是表达了苏拭想退隐江湖、 自在地度过一生的心愿。“任”字含放任自由之 意。
上片小结
• 途中遇风雨 —— 泰然处之 • 竹杖芒鞋轻胜马——闲散江湖胜官场 • 一蓑烟雨任平生——退隐江湖、自由自在
下片小结
• 微风吹拂、雨过天睛、斜阳晚照——政治 风雨令人更加清醒。
• 向来萧瑟,归去,无风无雨——心存归隐 无惧风雨。
• 词的下片写出了词人对风雨变幻的领悟, 表达了词人面对人生风雨超然洒脱的心态。
内容述评
在苏轼的思想体系中,儒佛道是兼容并蓄的。 他祟尚老庄哲学,深受禅学影响,颂扬陶渊明的 人生态度,因而在仕途上屡遭挫折后产生隐逸思 想是很自然的事情。然而苏轼一生始终没有真的 归隐过,这说明,即使严遭挫折,他的基本思想 还是在儒家的用世观念界内。因此,对苏轼的归 隐意向,只能看作是一种自我心理调节,自我心 理宽慰,这充分体现出苏轼淡薄功名的宽阔胸襟 和旷达通脱的人生态度。
三、以小寓大,言外无穷
《定风波》以道中遇雨,隐喻仕途风雨,并进而借 雨后“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景象,寄托隐逸江湖后就 无挂累于风雨阴晴的超然心境,这都是即景生情、以 小见大。而且这个“大”是难以穷尽的:不仅有通雨、 吟啸、竹杖、芒鞋、寒风、酒醒、斜阳、晚照这一系 列历历在目的自然真景,还有苏轼仕途坎坷、遭贬黄 州、一蓑烟雨、超然物外等一系列在想象中展开的社 会人生景象,不仅表现出苏轼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 在仕途风险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在醒悟 中心仪归隐等一系列复杂而深微的情致,而且渗滤出 放开眼量、洞达事理、自我调节、旷达通脱等一系列 人生哲理。写眼前景有限,想心中事无限,这就是隐 喻寄托所追求的艺术效果,也最终体现了这首《定风 波》的成功之处。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5课《苏轼词两首》ppt课件
消极成分,与豪壮情调不合,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
答 :
栏 目 链 接
“多情”是古代诗词中的一个常用语,有多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含意,这里主要是指作者建功立业的愿望。“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 究 与 点 拨
(3)有人说,《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结尾抒情含有
栏 目 链 接
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探 究 与 点 拨
(2)烘托和映衬。 《念奴娇· 赤壁怀古》这首词中作者所要塑造的人物 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
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
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 —— 他的感慨主要是因 周瑜而发。词中有两种映衬:一种是实景和虚景相互映 衬,实景是赤壁的险要形势,虚景则是火烧曹营,二者 虚实相济;另一种是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
栏 目 链 接
险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在醒悟中心仪
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均是作者壮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未酬而产生的苍凉情感。因此,可以说这首词豪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略见苍凉,而苍凉只是豪放的补充,二者并不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盾。
苏轼最经典的三首古诗文
苏轼最经典的三首古诗文
苏轼的经典古诗文有很多,以下选取三首:
1. 《题西林壁》:这是一首著名的哲理诗,苏轼在诗中描述了自己在庐山游玩时的所见所感,并通过对于庐山形状的描绘,表达出了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
2.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是苏轼在望湖楼上醉酒时所写,描述了他在醉酒中看到的西湖美景,以及他在美景中寻找自我、感悟人生的过程。
3.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是苏轼写的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诗中把西湖比作四大美女之一的西子,无论是淡妆还是浓妆都非常好看,而西湖也是如此,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别有一番风味。
以上只是苏轼众多经典古诗文中的三首,他的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苏轼词两首》课件1
栏目导航
2.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品析】
这几句具体写赤壁之景。先写江岸石壁,“乱”写出险怪, “穿”写出高峻。再写江面波涛,“惊”写汹涌,“拍”描绘出水 石相搏的情状。“卷”句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异景,声 音、色彩、姿态,无不逼真。这几句,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惊涛、 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 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 们的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栏目导航苏轼词Fra bibliotek首上片写景
念奴娇•赤壁怀古 赤壁奇景:山势险峻 巨浪惊险 江水汹涌 感慨: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承上启下)
下片写情
怀 周 瑜 :年轻得意 儒将风度
抒己感慨 :人生如梦
英俊潇洒 非凡胆略 壮志未酬
栏目导航
定风波 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 下片: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表达了作者洒脱、达观的人生态度
栏目导航
3.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品析】 这句话的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
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其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 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这是一语双关的手 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栏目导航
《念奴娇·赤壁怀古》
写景、怀古、抒怀,三者完美结合,浑然一体
这首词在写作方法上的主要特点是结合写景和怀古来 抒发感情。如上半阕对赤壁的描写和赞美,寓情于景,情 景交融。下半阕刻画周瑜形象倾注了作者对历史英雄的敬 仰。最后借“一尊还酹江月”表达自己的感慨。全词意境 开阔,感情奔放,语言也非常生动形象。
栏目导航
《定风波》
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转下页)
课件23:第5课 苏轼词两首
4.作者在下片后五句中是怎样抒发人生感慨的? 参考答案:“故国神游”承接上文,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 的热诚向往。但想到自己头发斑白,空有才华,一事无成,作者用自 嘲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伤感,最终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以呼应 首三句。英雄人物与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所以最后诗人以 酒酹月,表达自己的伤感。
佛经里有“一空万有”和“真空妙有”的禅理,生活中也有“胸 无城府”和“虚怀若谷”的赞美之言。如果说人生如茶,只要能 空杯以对,就有喝不完的好茶,就有装不完的欢喜和感动;如果说 人世纷纭,只要能虚怀以对,就有看不完的风景,听不完的歌声。
T 谢谢观看 HANK YOU!
下片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进一步深化 主题,写出词人对人生经验的深刻体会,面对人生的晴雨宠辱偕 忘、超乎物外。
技法借鉴
借事说理 技法指导 借事说理是议论常用的方法,在写作中借助具体的事情,通过对这些事情 的记叙、描述、议论,使人们弄懂抽象而深刻的道理。借事说理的好处 是,用生活现象讲道理,浅显易懂,人们容易接受。善于从日常生活中的小 事发掘人生哲理是《定风波》一词的最大特点。这首词描述的是苏轼在 沙湖道中遇雨一事,表现的却是词人被贬黄州后对生活的认识和心情。 途中遇雨实属小事,词人却在常事之中体现出了自己的平生学养和处世 精神,表现出不为外物所累、不为忧患所扰的心情和洒脱、旷达的性格
5.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含义和作者寄寓其中 的情感? 参考答案:人生就像一场梦这样短暂,得失算得了什么,任何英雄伟 业都会被时间淘洗消失,不变的只有江月。表现了苏轼从惆怅失 意中解脱出来,情怀开始变得旷达洒脱。
【任务的内容是相互对应的,请根据序的内容,
苏轼词两首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豪 放派词人代表。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 苏”,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在艺术表现方 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很 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他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 四家”。诗文集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课件20:第5课 苏轼词两首
雨和人生险途。“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好像什么事也没有 发生过。不管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普照,一旦过去就都化为虚 无。这反映了作者不因物而悲喜的旷达胸襟,也反映了他超凡脱 俗的人生态度。
文本图解
谢谢观看
豪放派,中国宋词风格流派之一。其特点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 气象恢宏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典较 多,不拘守音律。其前驱是范仲淹。北宋时期,以苏轼为首的一 批诗人打破传统的词风,以“豪放”评词写诗。到了南宋时期, 文人已明确地把苏轼、辛弃疾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以后遂相沿用。 豪放派词意境雄奇阔大,风格豪迈,语言流利畅达,把词的艺术 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名句点评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点评:开篇即大气包举,笼罩全篇。这里的“大江”,既是眼前 实景,又蕴含象征意义,使人联想到汹涌澎湃的历史潮流,反映 出作者的主导思想:历史上的“风流人物”都免不了要被浪花 “淘尽”,更何况无声无息的碌碌凡夫!无穷的兴亡之叹,高唱 入云。更可体会到作者兀立江岸,凭吊胜地、豪杰所引发的起伏 激荡的心潮,气魄雄浑,笔力非凡。
基础知识梳理
1.识字注音
(1)浪淘尽(táo)
(2)纶巾(guān)
(4)樯橹(lǔ)
(5)早生华发(huā)
(7)料峭(qiào)
(8)萧瑟(sè)
2.通假字
一尊还酹江月:“尊”,同“樽”,酒杯。
(3)公瑾( jǐn) (6)酹江月(lèi)
3.词类活用 (1)大江东去:名词作状语,向东。 (2)樯橹灰飞烟灭:名词作状语,像灰一样;像烟一样。 (3)已而遂晴:形容词作动词,放晴。 (4)竹杖芒鞋轻胜马:名词作动词,骑马。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点评:“乱”“穿”体现了山崖的不平、险峻、直插云霄;“惊” 写出了波涛的气势,使人惊心动魄;“千堆雪”是比喻,形象地 描绘出江水拍打江岸后飞溅起的浪花的颜色和形态。这三句,有 仰视之所见,有俯视之所得;有远景,有近景;有色彩,有涛声。 全词只这三句正面描写赤壁,写得意态纵横、精神饱满。古战场 的声势被和盘托出,渗透到全篇的每一角落,只待人物出场了。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苏轼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苏轼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处,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东坡是在苦难之中完成了自己的一个人物。
他把自己的悲慨融合在开阔博大的景色之中,融合在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是悲哀,是感慨之中有一种通脱,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
所有的古今才志之士,他们的成功和失败,“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东坡无论是在顺达之时,无论是在朝廷之中,还是贬谪在外地州县之中,他处处为人民做了很多事情。
可是,他也知道,我苏东坡毕竟是要过去的。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赤壁有四处:一个是周瑜破曹的赤壁,在湖北嘉鱼县;一个是苏东坡所游的“赤壁怀古”的赤壁,在黄冈。
另两个,一在武昌,一在汉阳。
“故垒西边”,有残余的战垒,“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我没有说这一定是破曹的赤壁,是当地这么流传。
再看他的结构:“大江东去。
”,是个大的场景。
“故垒西边。
”,收缩,像拍电影照一个故垒,不但集中到一个小的景物,而且有一个人物在里边出现了。
然后,再放开镜头写景物,“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大江波涛汹涌的样子。
用字非常有力。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么美的江山,当时有多少豪杰!苏东坡把江山与古今历史结合起来,突出了一个“三国周郎”。
写周瑜当年风流的姿态是“羽扇纶巾”。
就是说,指挥作战的带兵将军,不只是勇武将军而已,而且是读书的儒将。
二三十岁的周公瑾拿着羽扇,戴着纶巾,在谈笑之中,就把强大的号称几十万的曹军,火烧战船,灰飞烟灭了。
可是,你要体会苏词中的复杂情绪。
周公瑾这么大的功业,也成了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了。
再看“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故国”指谁?“多情”指谁?这首词题目是赤壁怀古。
一诗(词)一课—苏轼《永遇乐?明月如霜》《南乡子?送述古》《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
一诗(词)一课—苏轼《永遇乐•明月如霜》《南乡子•送述古》《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永遇乐•明月如霜【宋】·苏轼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如三鼓,铮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译文】月光皎洁像给大地铺上轻霜,秋风送爽犹如流水一般清凉,这清秋的夜色令人如此沉醉。
还曲的港湾鱼儿跳出了水面,圆圆的荷叶露珠儿晶莹流转,天然如此的寂寞却是无人见。
三更鼓响砰然飘零一叶铿然,黯沉沉梦里倩影突然惊散了。
夜色茫茫无处重寻梦里悲欢,醒来后走遍小园心中多惆怅。
客游天涯已经赶到十分厌倦,我一心想归隐到山林之中去,但是故园遥遥令人望眼欲穿。
燕子楼空佳人今日又在何处?空锁了楼中梁上的那些燕子。
古往今来如梦和人曾梦中醒,只因为有旧欢新怨缠绵不断。
他人后人面对这黄楼的夜景,为我发出人事变迁的长叹息。
【注释】[彭城]今江苏徐州。
[燕子楼]唐徐州尚书建封为其爱妓盼盼在宅邸所筑小楼。
[紞如]击鼓声。
紞读dǎn。
[铿然]清越的音响。
[梦云]夜梦神女朝云。
云,喻盼盼。
典出宋玉《高唐赋》楚王梦见神女:“朝为行云,暮为行雨”。
[惊断]惊醒。
[心眼]心愿。
[黄楼]徐州东门上的大楼,苏轼徐州知州时建造。
【作品介绍】《永遇乐·明月如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是作者夜宿燕子楼感梦抒怀之作,上片以倒叙笔法写惊梦游园,描写了燕子楼小园的无限清幽之景;下片抒写凭吊燕子楼,登高远眺,直抒感慨。
这首词深沉的人生感慨包含了古与今、倦客与佳人、梦幻与佳人的绵绵情事,传达了一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空幻、淡漠感,隐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词中“燕子楼空”三句,千古传诵,深得后人赞赏。
苏轼词两首教学课件
苏轼运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将写实与虚构相结合 ,使词作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风格特点
苏轼的词作风格豪放、豁达、洒脱,表现出强烈的 个性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03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解析
词作背景
苏轼与王弗的爱情故事
苏轼与王弗的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 之言,两人却十分恩爱。王弗的早逝 给苏轼带来了巨大的悲痛。
内容结构
上阕以月为线索,通过对明月 和酒的描写,表达出对人生离 合的无奈和感慨;下阕则通过 想象与月宫仙子对话,表达出 对人生和宇宙的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明月、酒、琼楼玉宇等意象, 营造出空灵、清寒、美丽的意 境,使词作具有强烈的艺术感 染力。
词作艺术特色
语言特点
苏轼的语言自然流畅,善于运用典故和修辞手法, 如比喻、拟人等,使词作语言生动形象。
感谢聆听
80%
语言质朴自然
词中语言平实,不事雕琢,却能 直抒胸臆,表达出真挚的情感。
100%
意境深远
词中描绘的梦境和现实相互交织 ,营造出一种凄美、哀婉的意境 ,令人感慨万千。
80%
情感真挚
词人通过梦境和现实的描绘,表 达了对亡妻深深的思念和无尽的 哀悼,情感真挚动人。
04
苏轼词风特点
豪放与பைடு நூலகம்约并存
苏轼的词既有豪放的一面,也有婉约的一面。他的作品常 常表现出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深刻思考,以及豁达、超 脱的人生态度。
在豪放方面,苏轼的词奔放、豪迈,敢于突破传统形式的 束缚,语言生动、形象,气势磅礴。而在婉约方面,他的 词则细腻、柔美,情感真挚,表现出对生活、对人生的热 爱和感慨。
语言平易近人
苏轼的词语言质朴自然,不矫揉造作,也不 刻意雕琢。他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和 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得读者能 够更加容易地理解和感受他的作品。
古诗词课件71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题西林壁》
第七十一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题西林壁》你们吃过东坡肉吗?苏东坡曾经在杭州作官,当时西湖被葑草淹没了大半,他发动数万民工除葑田、疏湖港,老百姓为了赞颂苏东坡的功德,到了春节时就给苏东坡送猪肉,以表示自己的心意。
苏东坡收到了猪肉,就叫家人把肉切成方块,用自家的烹调方法烧制,连酒一起送给每家每户。
但家人烧制时,把“连酒一起送”领会成“连酒一起烧”,然而烧制出来的红烧肉,更加香酥味美,食者盛赞之,此后被人们命名为“东坡肉。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三苏(文学):苏轼、苏洵、苏辙。
•唐宋八大家(古文运动):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苏辛(词人):苏轼和辛弃疾。
•宋代四家(书法):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熙宁五年,诗人在杭州任通判,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西湖奇妙的湖光山色,后到望湖楼上饮酒作此诗。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翻墨:形容云层很黑。
遮:遮盖,遮挡。
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
忽:突然。
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云翻、雨泻、风卷、天晴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首句写乌云突至,像打翻了的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
●次句用“跳”和“乱”两字写暴雨袭来时的状况。
●第三、四句用一个“忽”字表现出江南地区瞬息万变的气候,乌云过后,望湖楼下已是一片汪洋。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课件12:第5课 苏轼词两首
背景助读 相关链接 知识梳理
一蓑烟雨任平生(动词,任凭)
恐不任我意(动词,听任) (3)任
简能而任之(动词,使用)
王甚任之(动词,相信) 山头斜照却相迎(连词,表转折)
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副词,回头) (4)却
却坐促弦弦转急(动词,退回)
却匈奴七百余里(动词,使……退回)
首页
X 新知导学 INZHI DAOXUE
首页
X 新知导学 INZHI DAOXUE
Z 重难探究 HONGNAN TANJIU
D 读写拓展 UXIE TUOZHAN
背景助读 相关链接 知识梳理
1.注字音
加点字
故垒.
酹.
一蓑.烟雨
尽
浪淘尽. 尽.管
读音 lěi lèi suō jìn jǐn
加点字 樯.橹 吟啸. 料峭. 纶纶 涤.巾 纶.
首页
X 新知导学 INZHI DAOXUE
Z 重难探究 HONGNAN TANJIU
D 读写拓展 UXIE TUOZHAN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鉴赏 文本对译
1.《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的豪壮情调体现在哪些地方?
提示:
观点一:表 现在对赤 壁景物的 描写上。
观点二:表 现在对周 瑜形象的 塑造上。
首页
X 新知导学 INZHI DAOXUE
Z 重难探究 HONGNAN TANJIU
D 读写拓展 UXIE TUOZHAN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鉴赏 文本对译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苏轼评价最多的就是“旷”:“东坡之词旷,稼 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请以《定风波》为例, 说说词人的“旷达”情怀是如何体现的。
苏轼《和董传留别》古诗词PPT
诗人典故
东坡美食
苏轼与美食的渊源,首推“东坡肉”,它起源于徐 州,成名于黄州,扬名于杭州。苏轼任徐州知州时 率领百姓抗洪后,百姓送来酒肉感谢苏轼,苏轼便 将肉加工熟后回赠给百姓。后来苏轼被贬黄州时生 活贫苦,侍妾王朝云便时常买来便宜的五花肉给苏 轼补充营养。苏轼任杭州知州时,号召杭州军民疏 浚西湖,百姓们踊跃参与,送来酒肉,苏轼便命人 将五花肉切成大块,加入各种调料,慢火细焖煨制 成红烧肉,分送给大家吃,赢得众人一致的赞扬。 此后“东坡肉”就名扬杭州,成为杭州名菜。苏轼 在徐州除了发明回锅肉之外,还有金蝉戏珠、五关 鸡、醉青虾三道菜,后人将这四道菜称为“东坡四 珍”。
诗词赏析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这两句是 说董传的志向,不甘心过贫苦的日子,希望通过科 举出人头地。老儒是指年老的学人。“烹瓠叶”是 用典。《诗经·小雅·瓠叶》,首章二句为“幡幡 瓠叶,采之亨之”。瓠叶味苦,诗中以瓠叶言其宴 席上菜肴的粗陋和简约,但主人并没有以其微薄而 废礼,而是情真意挚地“采之亨之”(“亨”同 “烹”)。
基本内容
诗词翻译
虽然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但胸中有学 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 不喜欢陪伴着年老的学人一块清谈过“烹瓠叶” 那样的苦日子,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 虽不能像孟郊那样骑马看花,但却有机会被那 “选婿车”包围,让自己眼花缭乱。 中举仍然可以向世俗之人夸耀,诏书上如鸦的黑 字新写着你的名字呢。
作者简介
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苏轼转任湖州(今浙 江吴兴)知州。苏轼离开徐州时,百姓送行数十 里,感激他在防洪中做出的贡献。四月,苏轼到 达湖州,按照惯例,苏轼上表进谢,苏轼在表中 发了一些牢骚,嘲讽了一些支持变法的幸进之人。 这份《湖州谢上表》引发了王安石一党的何正臣、 舒亶、李宜之、李定对苏轼的弹劾,并从当时流 传的苏轼诗集中挑选出一些“诽谤君上”的文字 作为证据。宋神宗一连接到四份状纸,只好命御 史台将苏轼拘捕入京审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讲座题目:苏轼和他的诗词
主要内容:
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它似一杯美酒,香醇而清冽;似一曲绝唱,温馨而久远。
而古诗词正是中国古代文化长河中绽放的一朵旷世奇葩。
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横空出世,以他的天才、灵动,他的超逸、多情,为后人留下一笔笔精神财富。
然而,这些令我们着迷的诗句究竟是如何写出来的?其中又蕴含着苏轼怎样具体的人生况味?千百年来,苏轼如此受到人们的喜爱,他的人格魅力究竟体现在哪里?
传奇人物的出生总是伴随着一连串的传奇故事,苏轼也不例外。
传说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的一天,四川眉山县原本郁郁葱葱、百草丰茂的彭老山,不知为什么忽然花草凋零,树木枯萎;更奇怪的是,六十多年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的某一天,荒芜多年的彭老山忽然又重放光彩,恢复了蓬勃的生机。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据当地人说,在彭老山草木忽然败落的景祐三年,苏轼在眉山诞生了,彭老山的钟灵毓秀就都集中到苏轼的身上,被他带走了;而建中靖国元年,苏轼在江苏常州去世,这些钟灵毓秀就又回到了彭老山,彭老山又重新焕发了生机
苏轼的家庭是个典型的小康之家、耕读之家,家里有丰富的藏书。
父亲苏洵一共有六个子女,三男三女。
苏轼和苏辙的前面还有一个哥哥三个姐姐,但他们都不幸早逝,而恰恰就是苏家硕果仅存的这兄弟二人,日后竟然成为苏氏家族中最著名的人物。
这兄弟俩可不得了!他们都是大文学家,与父亲苏洵一起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选,父子三人同在文坛上大放光彩,这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不多见的。
同时,苏轼、苏辙兄弟在政治上也拥有很高的地位!苏辙曾经担任门
下侍郎,相当于副宰相,二品大员。
为什么苏轼兄弟会在文化与政治领域都取得如此耀眼的成绩呢?关键在于家庭教育。
怎样的家庭教育才造就了这样两个优秀的儿子?这首先要归功于他们的父亲苏洵。
苏洵虽然一辈子没做过什么大官,但他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学者。
苏洵对他这两个儿子的要求非常严格,苏轼曾经在一首诗中记叙了小时候父亲监督自己读书的情景:
夜梦嬉戏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
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粗及桓庄初。
怛(dá)然悸寤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
……(《夜梦》)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晚上梦见自己小时候贪玩儿的事,父亲对学习监督得很严格,按照学习计划,当天本来应该读完《春秋》这部史书,结果才读到桓公庄公部分,不及全书的三分之一。
心里担心父亲来检查家庭作业,所以感到提心吊胆总是不踏实,好像嘴里挂了鱼钩的小鱼一样焦虑不安。
父亲的言传身教,一方面使苏轼兄弟接受了正规而良好的文学艺术教育,另一方面也赋予了他们不拘礼教、开拓进取的卓然之气。
与此同时,来自母亲程氏的教育对苏轼兄弟的成长也至关重要。
苏轼的母亲程夫人出身官宦之家,文化素养深厚,个性仁慈而果断。
她对苏轼的人格教育也很值得我们学习。
在《宋史·苏轼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苏轼十来岁的时候,程夫人给他读《后汉书·范滂传》中的故事。
范滂是东汉时代的著名政治家,他查办贪官污吏,铁面无私,结果遭到奸臣陷害,被判处极刑。
上刑场前他与母亲诀别,说:"母亲,我对不起您。
今后只有靠弟弟尽孝心了,我就要跟随
父亲在九泉之下。
生者和死者,都各得其所。
只求您舍弃难以割断的恩情,不要增加悲伤。
"他母亲深明大义,对他说:"你今天能够与忠义之臣齐名,死有何恨!既已享有美名,又要盼望长寿富贵,岂能双全?我支持你为了理想舍弃生命。
"
这真是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
我们想想看,苏轼听完这个故事会有怎样的反应?当时,十岁左右的苏轼站起身来,激动地说:"母亲,倘若我也要做一个范滂这样的人,您同意吗?"
程夫人很平静地说:"你如果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什么叫人格教育?什么叫道德教育?什么叫潜移默化?什么叫以身作则?为什么苏轼一辈子疾恶如仇、光明磊落、爱憎分明、百折不回?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仰慕苏轼的人格魅力?良好的家庭教育,尤其是父母的人格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实在是太重要了!
三咏赤壁大江东去。
与前后《赤壁赋》相比,《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似乎更加著名,也更具有广泛的民间影响力: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声宏伟的叹息,一个壮阔的悲哀,一次飞越历史的翱翔。
无论是惊心动魄的美丽,还是潇洒多情的感伤,都是一种深情的执着、深情的眷恋、深情的向往。
而这,不正是苏轼所要极力超脱、极力超越的束缚吗?不要再为自己的老大无成而悲伤、叹息,要知道,个人的情感无论多么强烈,在宏阔壮烈的历史巨变中,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那么矫
揉造作,那么可怜可笑。
所以不必为此再徒劳地感伤,应当享受人生,笑傲江湖。
苏轼就在这种个人与历史的强烈对比中获得了对人生的自觉,从而真正做到超然物外、达观世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