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
【红对勾】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练习:第二单元综合评估(基础巩固卷)
其次单元综合评估(基础巩固卷)考试用时:12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 题序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1.下列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秦王还柱而走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秦伯说,与郑人盟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C.⎩⎪⎨⎪⎧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张良出,要项伯 D.⎩⎪⎨⎪⎧旦日不行不蚤自来谢项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2.下列加点词语古今词义不同的一项是( ) A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 .秦兵旦暮..渡易水 C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D .太子及来宾..知其事者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B.⎩⎪⎨⎪⎧①吾其.还也②君知其.难也 C.⎩⎪⎨⎪⎧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D.⎩⎪⎨⎪⎧①吾属今为.之虏矣②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4.从句式角度看,下列不同类的一项是( ) A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B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D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 (2)今者项庄拔剑舞,__________________。
(《鸿门宴》) (3)大行不顾细谨,__________________。
(《鸿门宴》) 二、阅读理解(43分)(一)阅读材料,完成6~8题。
(9分,每小题3分) 永久的烛之武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
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
郑国最终转危为安。
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灵。
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反顾赴敌营的信念和士气都值得我们学习。
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一同步练习:2.5 荆轲刺秦王 Word版含答案
5 荆轲刺秦王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王翦.(jiǎn)燕.国(yàn)拜谒.(yè)涕.泣(tì)B.骨髓.(suǐ)袒.护(tǎn)顷.刻(qǐnɡ)衣冠.(guàn)C.切.齿(qiē)慷慨.(kǎi)目眩.(xuàn)叱.责(chì)D.兴.兵(xīng)蛮.夷(mán)惶.急(huáng)箕.踞(jī)解析:A项,“燕”应读“yān”;B项,“冠”应读“guān”;C项,“切”应读“qiè”。
答案:D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兵旦暮..渡易水旦暮:白天黑夜。
B.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陵:被欺侮。
C.以试人,血濡缕..濡缕:沾湿衣缕。
D.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宽容、原谅。
解析:A项,“旦暮”,早晚,极言时间短。
答案:A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辞:告别。
B.恐惧不敢自陈.陈:陈述。
C.比诸侯之列.列:行列。
D.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最终。
解析:D项,“卒”通“猝”,突然。
答案:D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秦王还柱而.走②图穷而.匕首见③乃以.手共搏之④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解析:①连词,表修饰;②连词,表顺承。
③④句中的“以”,都是介词,表凭借,翻译为“用”。
答案:C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愿足下更.虑之更:更加。
②人不敢与忤.视忤:迎着目光看。
③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被:表被动关系。
④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惧怕。
⑤给贡职.如郡县职,职任,职责。
⑥乃欲以生劫.之劫:强迫,威逼。
⑦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谢,感谢。
高中语文 荆轲刺秦王备课补充资料 人教版必修1
人教版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备课补充资料专诸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与其交好。
后来,吴公子光欲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
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于是隐太湖学治鱼三月。
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
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烛庸均被派出征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
要离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被推为天下勇士。
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士,接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
公子庆忌骨腾肉飞,走逾奔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
因此阖闾日夜忧虑。
时伍子胥又荐赢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
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
〔典故“壮士断臂〞即来源于此〕专诸和要离成就了一代霸主吴王阖闾〔春秋五霸之一〕。
聂政战国时期魏国人,原居轵地深井,因得罪乡里,带母及其姐窨避居齐国都城临淄,乃吴起好友。
后吴起因私利将其荐给豪富严遂,聂政到达韩国都城平阳后,成功的刺杀了忘恩负义的韩相国侠累。
荆柯战国末期燕赵人,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杀秦王赢政,功败垂成。
他的故事家喻户晓,也就不多写了。
其友高渐离被后世尊为“乐圣〞,高渐离的师傅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的娥。
后高渐离以灌满铅的筑刺杀秦始皇未遂,被施以瞎眼之刑。
四大刺客《史记·刺客列传》里记载着好多刺客侠士的事迹,其中有四位特别突出,常被人称为“四大刺客〞。
他们的信条都是“士为知己者死〞。
他们以视死如归的气魄和撼动山河的壮举,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侠义之名。
一、专诸——鱼腹藏剑专诸〔?—前514〕,吴国堂邑人,今无锡鸿声乡鸿山西走马港人。
屠户出身,英武有力,对母亲非常孝顺。
一次,专诸与一大汉厮打,众人力劝不止,其母一唤,他便束手而回。
伍子胥恰巧路过此地,见之深为敬佩,随结为八拜之交。
伍子胥知公子姬光想杀吴王僚,于是便把专诸推荐给公子姬光。
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1:5 荆轲刺秦王 测评练习
荆轲刺秦王一、基础积累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遏.(è)制遒.(qiǔ)劲峥.(zhēng)嵘百舸.(gē)B.颓圮.(qí) 彳亍..(chì chù)笙.(shēng)箫长蒿.(gāo)C.夜缒.(zhuì)给予.(jǐ yǔ)瞋.(chēn)目卮.(zhī)酒D.忤.(wǔ)视提.(tí)防箕踞..qióng)音..(jī jù)跫(解析 A. 遒(qiú)劲百舸(gě)B. 颓圮(pí) 长蒿(hāo)D.提(dī)防答案C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亲:接近B.以试人,血濡.缕濡:浸湿C.至易水上,既祖.,取道祖:祭祀祖先D.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被:遭受解析C项“祖”应“祭路神”。
答案C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相同的一项是( )A.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B.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C.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D.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解析A项,“无信”,今义,不讲信用;古义,没有信物。
B项,“流涕”,今义,流鼻涕;古义,流眼泪。
C项,古今同义词。
D项,“穷困”,今义,贫穷;古义,处境艰难,走投无路。
答案 C4.对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秦王还柱而.走②图穷而.匕首见③(秦王)乃以.手共搏之④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解析①连词,表修饰关系;②连词,表承接关系;③④均为介词,用,拿。
答案D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使工以药淬之B.卒起不意C.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D.往而不反者解析B项,“卒”通“猝”;C项,“振”通“震”;D项,“反”通“返”。
答案 A6.对下列各句句式特点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状语后置句)B.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句)C.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判断句)D.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动句)解析A项应为定语后置句。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语文第5课荆轲刺秦王学案2
高中语文第5课荆轲刺秦王学案2新人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1.能找出并判断文中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2.能根据所学知识翻译课文重要语句自学指导:.根据文言基础知识链接,结合书下注释和工具书完成学案学习过程:一. 问题情境设计1.指出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释义(1)进兵北.略地( ) (2)秦兵旦暮..渡易水( )(3)丹不忍以己之私.( ) (4)樊於期乃前.曰( )(5)又前.而为歌曰( ) (6)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7)其人居远.未来( ) (8)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9)皆白.衣冠以送之( ) (10)士皆垂泪涕.泣( )(11)发尽上.指冠( )2.分析句式类型(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 (4)见燕使者咸阳宫( )(5)给贡职如郡县( ) (6)燕王拜送于庭( )(7)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 (8)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3.翻译重点文句(1)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重点译对“诚”“见”“有以”)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重点译对“遇”“深”“为”)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5【同步练习】《荆轲刺秦王》(人教)
《荆轲刺秦王》同步练习1.下列加点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樊於期..(wūqī)忤.视(wū)提.轲(tí)谒.见(yè)B.夏无且.(qiě)戮没..(lùméi)揕.击(zhèn)唱和.(hè)C.瞋.目(tián)惊愕.(è)中庶.子(shù)被八创.(chuànɡ)D.箕踞..(jījù)目眩.(xuàn)贻.笑大方(yí)2.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全不正确的一项是()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谒,拜见。
②.人不敢与忤.视。
忤:逆。
③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被:表被动关系。
④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惧怕。
⑤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
职,职任、职责。
⑥.士皆瞋目..。
瞋目:形容发怒时瞪大眼睛的样子。
⑦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谢,谢罪。
⑧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就,成功。
A.①③⑤⑦ B.①②③④ C.⑤⑥⑦⑧ D.②④⑥⑧3.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此臣拊心日夜切齿也,乃今得闻.教③顾.计不知所出耳②燕王拜送书于庭,使使以闻.大王④荆轲顾.笑武阳A.两个“闻”字不同,两个“顾”字相同B.两个“闻”字不同,两个“顾”字也不相同C.两个“闻”字相同,两个“顾”字相同D.两个“闻”字相同,两个“顾”字不相同4.对下面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有是()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解释:知道荆轲出使目的的太子和他的宾客,都穿着白色的丧服来给荆轲壮行。
B.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解释:今天前去不讲信任,那么秦王就不可能亲近。
C.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解释:今日前行却不能好好活着回来复命的人,是没用的无能鼠辈。
D.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解释: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他的头。
5.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的项是()A.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练习答案123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练习答案优选资源--校对打印版必修一情境默写资料《沁园春·长沙》1、点明时间地点环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湘江秋景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写远望之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描写仰望与俯瞰之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表现诗人雄心壮志和博大胸怀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引起诗人对往夕生活回忆的过渡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蔑视权贵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表现革命者关注国家大事的言行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表现革命者力量强大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寄寓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静中有动、生气勃勃的场面描写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雨巷》丁香姑娘与我擦肩而过后,我目送她渐渐远去的情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别康桥》1、我与康桥离别时的“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的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再别康桥》中诗人借用对柳影的描写,表达了这种情感,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再别康桥》中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出油油的青草,多情可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康河的流水和水草呈现出的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徐志摩心向往之的境界,《再别康桥》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便直接抒发了这种情感。
201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测试题
黑龙江省孙吴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测试题一,《战国策》就是汉代( )编辑整理的,就是( )史书,我们知道的一些成语如:狐假虎威,狡兔三窟,( ),( )等都就是出自这里。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穷困:古义( );今义( )长者:古义( )今义( )(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深:( )今义( )(3)、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涕:( )今义(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可以:古义( )今义( )(5)、将军岂有意乎?有意:古义( )今义( )(6)、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偏袒:( )今义( )(7)、于就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于就是:( )今义( )(8)、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所以:( );今义,( )(9)、于就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以不顾不顾( )今义( )(10)、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 )今义( )(11)、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郎中:( )今义( )(12)、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走:古义( )今义( )(13)、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柯提:古义( )今义( )(14)、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左右:古义( )今义( ) (15)、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股:古义( )今义( )(16)、今行而无信无信:古义( )今义( )(17)、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宾客:古义( )今义( )(18)、愿大王稍微假借之假借:古义( )今义( )三,指出下列句子的词类活用(1)、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北:(2)、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前为谢曰前:(3)、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封,燕王拜送于庭函:(4)、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远:(5)、顷之未发,太子迟之∕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迟:(6)、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7)、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上:(8)、使使以闻大王闻:(9)乃朝服,设九宾朝服:(10)、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怪:(11)、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箕:。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语文第五课荆轲刺秦王第3课时导学案
高中语文第五课荆轲刺秦王第3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一、提问背诵易水诀别一段二、人物形象分析1、荆轲:①荆轲的“智”:a) 私见樊於期 b) 顾笑秦武阳 c) 为自己解围 d) 荆轲有所待 e) 厚遗秦蒙嘉②荆轲的“勇”:a)顾笑武阳年十二杀人——色变振恐(侧面衬托) b)勇逐秦王c)倚柱而笑箕踞而骂——目眩良久(正面描写)不畏强秦,不怕牺牲——镇定自若,从容不迫结论:荆轲粗犷豪迈,沉着勇敢,见义勇为,不畏强暴,不怕牺牲,面对强秦,镇定自若,从容不迫,千载以下,还令人感到凛然而有生气。
行刺秦王虽然失败,但他那种刚毅不屈,慷慨赴难的精神,千秋万载令人感奋。
2、太子丹:不以燕国弱小无力抵御秦国的侵略而坐待灭亡,急起奋发,图谋保卫国家。
孤注一掷,诚不得已也。
但急于求成,“始速祸焉”。
欲速则不达。
3、樊於期:身为秦将,但因得罪秦王,“父母宗族,皆为戮没”,逃亡燕国。
他对秦国之恨,是刻骨铭心的。
但是为了报仇,能不能献出自己的头,这确是一个考验。
樊将军为解燕国之患,为报自己之仇,毅然决然自刎。
不失为一个反抗强暴的英雄。
4、高渐离:是荆轲的朋友。
易水送别时,他只是“击筑”。
从他击筑的情调,可以看出他是相当激奋的。
荆轲刺秦王失败,五年后,前二二二年,燕国为秦所灭。
秦兼并天下之后,下令捉拿太子丹和荆轲的客人。
高渐离逃到宋子(今河北赵县东北)给人家做佣工。
一天听到堂上客人击筑,他在旁批评,主人命他击筑,才露出本相。
秦始皇知道后,命人用马粪燻瞎他的眼睛,教他击筑给秦始皇听。
高渐离把铅放在筑里,举筑击秦始皇,替燕国报仇,没有打中,被杀。
这都反映了六国人民反抗强暴的要求。
5、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但毕竟是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所以“至陛下”,“色变振恐”。
这是一个少年的性格特点。
三、拓展探究:应该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古人对荆轲的评价——非议:苏轼:“始速祸焉”鲍彪:“轲不足道”朱熹:“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肯定:司马迁:“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为哉”左思:“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陶潜:“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课后作业与练习】一、文本阅读(18分)阅读下文,完成1~4题。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5荆轲刺秦王习题含解析1
5 荆轲刺秦王一、课文精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
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兵北略.地略:掠夺,夺取。
B.诚.能得樊将军首诚:如果,假使。
C.秦之遇.将军遇:会面,碰到。
D.今闻购.将军之首购:重金征求。
项,“遇”,对待。
2。
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B.“卿”,古代高级官职或爵位的称谓.文中称荆轲为“荆卿”是对他的敬称。
C.“足下”是我国古代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D。
“长者”,我国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对年纪大、辈分高、德高望重的人称“长者”。
项,“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错。
其他儿子称“皇子".《现代汉语词典》注释“太子”为“帝王的儿子中已经确定继承帝位或王位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全册同步练习试题及答案整理
人教版语文必修1同步练习及答案目录1-1《沁园春-长沙》2-1《雨巷》1-1-2-2《再别康桥》1-3《大堰河一我的保姆》2-4《烛之武退秦师》5《荆轲刺秦王》2-2-6《鸿门宴》3-7《刘和珍君》3-8《小狗包弟》3-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4-10《别了,“不列颠尼亚”》10《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4-11《包身工》4-4-12《飞向太空的航程》1.1《沁园春长沙》同步练习A【同步达纲练习】基础知识强化:1.下面加黑字的音、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廖廓(1i a o k u d)百舸(k&)碧(bi)透B.苍茫(can g man g)沉浮(f u)携(x i e)带C.峥蝶(z hen g r on g)遒(q i u)劲挥斥(chi)D.惆怅(ch6u c han g)遏(仓)阻激(ji)扬橘(j11)子洲竟-(j i n g)自由岁月稠(c h6u)万户侯(h6u)2.下列语句朗读节奏错误的一项是()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B.忆往昔/峥峰/岁月稠C.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D.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3.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说明错误的一项是()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夸张)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反问)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对偶)D.粪土当年万户侯(比喻)4.词受格律的制约,与散文的句法有较大的差别,“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如用散文表述,其语序应是()A.寒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凝望着滚滚北去的湘江B.我独自站在寒秋之中,凝望着从橘子洲头流过的滚滚北去的湘江C.寒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滚滚北去的湘江边的橘子洲头D.,我独自站在寒秋之中,湘江滚滚北去,从橘子洲头流过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
分行的主要根据是节奏,而不是内容。
B.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以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句、诗余等。
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5荆轲刺秦王同步训练(含解析)
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5荆轲刺秦王同步训练(含解析)一、语基落实1.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荆卿.岂有意哉卿:现代对人的敬称。
B.至易水上,既祖.,取道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C.持千金之资币.物币:钱币。
D.诸郎中..执兵郎中:宫廷的侍卫。
思绪解析:C项,〝币〞,礼品。
答案:C2.以下句子中都含通假字的一项为哪一项()①卒起不意,尽失其度②往而不反者,竖子也③偏袒扼腕而进④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⑤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⑥进兵北略地⑦唯大王命之A.①③④B.②⑤⑥C.②④⑦D.①②④思绪解析:①〝卒〞通〝猝〞;②〝反〞通〝返〞;④〝振〞通〝震〞。
答案:D3.以下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反的一项为哪一项()ABCD思绪解析:A项,①连词,表修饰;②连词,表递进。
B项,①介词,表主动;②动词,召见。
C项,都表〝……的缘由〞。
D项,①连词,来;②介词,由于。
答案:C4.以下语句中加点的〝以〞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①可以.解燕国之患②日以.尽矣③不敢兴兵以.拒大王④以.次进⑤而乃以.手共搏之⑥皆白衣冠以.送之A.①③/②/④⑤/⑥B.①⑤/②/④/③/⑥C.①③⑥/②④/⑤D.①④/②/③⑤/⑥思绪解析:①⑤介词,用;②副词,通〝已〞,曾经;③目的连词,来,用来;④介词,依照;⑥相当于〝而〞,表顺承。
答案:B5.对以下加点的〝为〞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②乃令秦武阳为.副③为.变徵之声④又前而为.歌曰⑤嘉为.先言于秦王曰⑥愿举国为.内臣A.①/②③④⑥/⑤B.①②/③/④⑤⑥C.①/②⑤/③④⑥D.①②③/④⑤⑥思绪解析:①读〝wéi〞,表主动;②读〝wéi〞,动词,做,担任;③读〝wéi〞,动词,收回;④读〝wéi〞,动词,作;⑤读〝wèi〞,介词,替;⑥读〝wéi〞,动词,做。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有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情境默写练习《沁园春·长沙》(毛泽东)2.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写景的角度多样。
远看:“,”;近观:“,”。
仰视:“”;俯瞰:“”。
总结:“”。
5.概括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的句子是:,;,。
,,。
《雨巷》(戴望舒)1.写雨巷特点的诗句是:,,。
2.行走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诗人希望遇到一个怎样的姑娘?。
《再别康桥》(徐志摩)《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战国策》)1.2.通过音乐渲染凄凉悲怆氛围的句子是:,。
3.通过音乐渲染慷慨悲壮氛围的句子是:。
4.5.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荆轲慷慨赴难、为国捐躯的精神的句子是:,。
6.表现宾客在与荆轲临别时悲伤的句子是:。
7.表现宾客同仇敌忾的画面的句子是:,。
8.通过动作描写表现荆轲义无反顾精神的句子是:,。
9.写易水送别场面时,借助对大风和河水的描写来烘托慷慨悲壮气氛的名句是:,。
《记念刘和珍君》(第2、4节)(鲁迅)1.评论“真的猛士”的句子是:,,。
2.批判“庸人”的句子是:,,。
3.作者面对反动派的下劣无耻而无法忍受的句子是:,;,。
5.作者对“沉默”作出预言,召唤人民起来反抗的选择复句是:,。
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情境默写练习《沁园春·长沙》(毛泽东)2.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写景的角度多样。
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仰视:“鹰击长空”;俯瞰:“鱼翔浅底”。
总结:“万类5.概括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的句子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雨巷》(戴望舒)1.写雨巷特点的诗句是: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2.行走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诗人希望遇到一个怎样的姑娘?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再别康桥》(徐志摩)《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战国策》)1.2.通过音乐渲染凄凉悲怆氛围的句子是: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3.4.5.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荆轲慷慨赴难、为国捐躯的精神的句子是:风萧萧兮8.通过动作描写表现荆轲义无反顾精神的句子是: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教案新部编本:第二单元第5课《荆轲刺秦王》_Word版含答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荆轲刺秦王》教案小韩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整体感知课文。
②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③学习结合事件,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2、情感与态度:正确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学会历史而辩证地评价人物。
重点难点:分析人物形象,评价历史事件(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善于把握和调控课堂气氛,增加课本知识容量和密度。
)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二课时)1、看注释,了解《战国策》2、朗读,初步感知,并正音正字。
3、自读,口译全文。
(课下预习,课堂口译,教师点评。
要求抓住知识点批注)4、齐读全文,整体感知,理清梗概,把握思路:(一课时)①写了什么?荆轲刺秦王②围绕“刺”理清思路,概括事件:概括段落:(1—1)行刺缘起(2—2)计议行刺(3—9)行刺准备(10—17) 廷刺秦王(18—18)刺败身亡问题讨论一:按照事件发展过程拟小标题:秦军北略║——计议行刺——求取信物—购买匕首——配备副手——怒叱太子—易水辞别║——计见秦王—顾笑舞阳—图穷匕见—廷刺秦王—倚柱笑骂║——刺败身亡二、分析讨论:5、问题讨论二:荆轲是怎样一个人?结合文本,紧扣事件,分析思考:荆轲是怎样一个人?(1、本课的教学,不要给人物帖标签,要着重指导学生掌握语言材料,让学生在课文中圈点批画,自己得出结论,养成独立思考的读书习惯。
2、分析时要求学生先说表现了荆轲的什么特点,再说从文章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样的特点。
这样才可以强调学生言之有据,言之有理的文本意识。
)提示:秦军压境荆轲的挺身而出,为国纾难。
计议行刺勇而多谋、城府很深准备信物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侠士风度怒叱太子士可杀而不可侮,性格中刚烈易水辞别重义轻生英雄气概廷刺秦王:计见秦王”,厚遗蒙嘉”,行事周密。
练习9:知识梳理1(《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高中课内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与练习
练习9:知识梳理1(《荆轲刺秦王》+《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一、荆轲刺秦王《荆轲刺秦王》是选自《》的一篇叙事性文言文。
该选文记述了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这一悲壮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表现了重义轻生、反抗暴秦、勇于牺牲的精神。
【艺术特色】1.善于通过冲突来写人物。
如文中两个主要人物太子丹和荆轲,就是放在秦、燕冲突的大背景上来表现;写荆轲,又是通过他与太子丹的矛盾冲突来刻画;最后,是以与秦王的尖锐斗争来完成荆轲的性格塑造。
这些矛盾、冲突、斗争,都为人物的性格表现提供了空间,并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紧张感。
2.善于通过人物的表情、神态、语言和动作来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精神面貌。
如樊於期的“仰天太息流涕”和“偏袒扼腕而进”,太子丹的“伏尸而哭”和对荆轲的疑虑,秦武阳的“人不敢与忤视”和“色变振恐”,都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特别是荆轲。
他对太子丹的承诺,同樊於期的交谈,对太子丹疑虑的怒斥以及毅然出发,易水上的高歌,为秦武阳“色变振恐”的解释,直至同秦王的短兵相接,英勇就义,都写得有声有色,富有表现力。
3.善于用衬托手法,使荆轲的形象更加鲜明。
樊於期的乐于献首,太子丹的无知浮躁,易水边送行者的“垂泪涕泣”、“瞋目,发尽上指冠”,蒙嘉为荆轲牵引进言,秦武阳的临场惊恐,秦王的“目眩良久”,都起了反衬作用,使荆轲的重义、机智、刚毅、深沉、镇静、勇敢和自我牺牲的性格特征更加凸现出来。
4.善于描写悲壮感人的场面,集中展示人物风貌。
如“易水送别”的“白衣冠”“击筑”“和而歌”“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终已不顾”各种形象综合成一个充满悲壮气氛的场面,有极为强烈的感人力量。
荆轲的内心世界也因此得到充分展现,一个勇往直前的悲剧英雄跃然纸上。
又如秦廷行刺,荆轲的动作,秦王的惊惧,荆轲的穷追不舍,秦王的环柱而逃,群臣的惊愕,侍医的掷囊,左右的惊呼,一直到荆轲“被八创”,“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在极短的时间里,写了秦廷上下的情状,动作、表情、高呼、怒骂,组织成一个惊心动魄的壮烈场面,生动地再现了荆轲这个不畏强暴的孤胆英雄的形象。
人教版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一第5课荆轲刺秦王同步练习(I)卷
人教版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一第5课荆轲刺秦王同步练习(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7题;共14分)1. (2分)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 百舸(ɡě)漫溯(shuò)潭柘寺(zhè)混混沌沌(dùn)B . 衾枕(qīn)泡桐(pāo)迫击炮(pǎi) 长歌当哭(dànɡ)C . 干禄(ɡàn)梵文(fàn)汗涔涔(cén)面面相觑(qù)D . 贵胄(zhòu)降服(xiánɡ)万应锭(diàn)戕害生灵(qiāng)2. (2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 . 宾主尽东南之美潦水尽而寒潭水清B . 识盈虚之有数弈之为数,小数也C . 气凌彭泽之樽会当凌绝顶D . 纤歌凝而白云遏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3. (2分) (2020高一上·牡丹江期末)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 . 所以游目骋怀B . 列坐其次C .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D . 亦将有感于斯文4. (2分) (2018高一上·大庆期中) 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一致的一项是()例:是寡人之过也A . 以其无礼于晋。
B . 何厌之有?C . 此天子气也。
D . 若属皆且为所虏5.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 危樯独夜舟危:高。
B . 可怜光彩生门户可怜:可爱,可羡。
C . 势拔五岳掩赤城拔:超出。
D . 径须沽取对君酌取:拿出。
6. (2分) (2018高一下·舟山开学考)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A .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
B . 《六国论》和《过秦论》的“论”都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
C . 苏洵的《嘉祐集》之“嘉祐”二字取自苏洵的书斋名。
部编版2020高中语文 第05课 荆轲刺秦王(第01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第05课荆轲刺秦王(第01课时)1.《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作者已不可考。
后经过西汉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篇,分编辑。
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二百三十多年。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长于,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2.给括号前面的字注音。
长侍()足下樊於()期燕()国切齿拊()心匕()首忤()视夏无且()被八创()箕()踞以骂目眩()3.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________,________。
)(2)日以尽矣。
(“以”通________,________。
)(3)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通________,________。
)(4)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________,________。
)(5)请辞决矣。
(“决”通________,________。
)(6)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________,________。
)(7)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________,________。
)(8)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________,________。
)(9)卒起不意。
(“卒”通________,________。
)(10)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________,________。
)3.(1)“悦”高兴(2)“已”已经(3)“凌”凌辱(4)“返”返回(5)“诀”诀别(6)“震”震慑(7)“现”显现(8)“捧”双手捧着(9)“猝”仓促,突然(10)“环”绕1.复述故事,梳理情节。
(1)序幕(“秦将王翦破赵”——“至燕南界”):简介背景,秦军大兵压境,燕国危在旦夕。
(2)开端(“太子丹恐惧”——“愿足下更虑之”):太子丹请荆轲商量对策,荆轲提出办法,太子丹又不愿执行。
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学案博苑08-18 0742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________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秦王还柱而走 ________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秦王必说见臣 ________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________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________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 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拜谒()督亢()戮没()淬火()忤逆()拊心()瞋目()箕踞()目眩()创伤()三. 解释下列词在文中的含义。
(参考课后习题二)(1)偏袒(2)郎中(3)穷困(4)涕(5)币(6)提(7)股(8)左右既前,斩荆轲()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
①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②又前而为歌曰()③乃朝服,设九宾()④顷之未发,太子迟之()⑤使使以闻大王()⑥箕踞以骂曰()⑦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⑧皆白衣冠以送之()⑨ 进兵北略地()五. 翻译下列句子。
(1)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3)人不敢与忤视(4)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六.“以”的用法(部分)。
(1)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方法,可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等。
(2)表原因,可译为“因为”。
(3)表目的,前一个动作行为是后一个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来”“用来”“以便”。
(4)同“已”,相当于“已经”。
(5)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3.丹不忍以己之私()4.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5.使工以药淬之()6.日以尽矣()7.皆白衣冠以送之()8.不敢兴兵以拒大王()9.使使以闻大王()10.以次进()11.以故荆轲逐秦王()12.而卒惶急无以击轲()13.而乃以手共搏之()14.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15.遂拔以击荆轲()16.箕踞以骂()17.乃欲以生劫之()18. 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19.以其无礼于晋()20.敢以烦执事()21.越国以鄙远()22.焉用亡郑以陪邻()23.阙秦以利晋()24.以乱易整()七.填空。
海南省海口市第十四中学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荆轲刺秦1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海南省海口市第十四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一学案第二单元荆轲刺秦1刺奏王的意义。
2、目标2【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知识链接】1、关于《战国策》的知识课文节选自国别体史书(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战国策·燕策》。
初中语文第六册的基本课文《唐雎不辱使命》节选自《战国策·魏策》。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2、背景介绍: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燕太子丹访得荆轲,即尊为上卿,然后派他到秦国行刺,其目的是要荆轲“劫秦王,使悉返诸侯侵地”,如不成,使“因而刺杀之”。
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还是毅然前往,当事败后,荆轲身被八创却“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壮烈而死.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3、两位主人公: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轲,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
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高一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同步人教版课内阅读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 ”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目真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1 . 下列句中加点字,有的是多音字,有的是异读字 ( 古音异读、通假异读、破音异读 ) ,请按多音字和各种异读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a . 荆轲和而歌b .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c . 汝识之乎d . 为变徵之声e . 噌者,周景王之无射也f .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g . 沛公欲王关中 h . 君子生非异也i . 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
A . a / bde / cfh / giB . ac / bf / deg / hiC . ad / be / cfh / giD . ag / bc / edh / fiC解析:ad是多音字;be是古音异读;cfh是通假异读;gi是破音异读。
故选C。
2 . 与例句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又前而为歌A .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B .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C .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 .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A是名词话用作状语;B是名词活用作状语;C形容词活用作名词;D名词活用作动词。
例句中的“前”是名作动,故应选D。
3 . 选项中的“而”与例句中“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荆轲和而歌A . 又前而为歌。
B . 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C .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进。
D .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A项的“而”是表承接关系;B项是表修饰关系;C项是表并列关系;D项则是表转折。
例句中的“而”是表修饰,故应选B。
4 . 与“太子及其宾客知其事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B . 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
C .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D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A项是判断句;B项是宾语前置,“言未发”应为“未发言”;C项是省略句;D项是定语后置句。
因例句是定语后置句,“宾客知其事者”应为“知其事之宾客”,故应选D。
5 . 对下面几篇文章的标题作两次筛选,每次选出不同于其他几篇的一项 ( )A . 《赤壁之战》B . 《唐睢不辱使命》C . 《窦娥冤》D . 《邹忌讽齐王纳谏》E . 《荆轲刺秦王》第一次选 ( ) 第二次选 ( )第一次应该选C;因为C是戏曲,其余为史料;第二次应选A,因为A出自《资治通鉴》,其余则出自《战国策》。
6 . 对选段句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太子和宾客都“白衣冠”送行,说明这是非常悲壮的生离死别,以示任务重大和艰巨。
B . “为变徵之声”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歌声,创造了悲怆的氛围。
C . “复为慷慨羽声”由悲哀转向激昂,同仇敌忾。
给壮士以信心和力量。
D . 这个场面描写,是全文情节的高潮。
应该选D,因为选择是刺杀准备阶段的高潮,全文的情节高潮应该是行刺秦王。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拔剑,剑长,操其室。
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愿大王少假借之(2)自引而起,绝袖(3)秦王还柱而走(4)而卒惶急无以击轲(1)稍微(2)断(3)跑(4)没有用来……的办法2. 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秦武阳奉地图函(2)发图,图穷而匕首见(3)秦王还柱而走(4)卒起不意,尽失其度(5)秦武阳色变振恐(1)“奉”通“捧”(2)“见”通“现”(3)“还”通“环”(4)“卒”通“猝”(5)“振”通“震”3. 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并指出其用法。
(1)秦武阳奉地图函,以次进(2)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3)因左手把秦王之袖(4)卒起不意,尽失其度(1)以:按照,做介词(2)之:他,做代词;于:在,做介词(3)因:于是,做连词;之:的,做助词(4)其:他们的,做代词4.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愿大王少假借之少:稍微。
B.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发:发放。
C.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引:举起。
D.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被:受。
B 发:打开。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B. 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而乃以手共搏之C.愿大王少假借之群臣怪之D.而乃以手共搏之乃引其匕首提秦王A两者均为连词,表并列。
(B项,前者为介词,按照;后者为介词,用。
C项,前者为代词,代人,代指秦武阳;后者为代词,代事,代“秦武阳色变振恐”这一表现。
D项,前者为副词,“仅”;后者为副词,“于是”。
)6.当秦武阳“色变振恐”,眼看事情要败露时,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对这一情节在刻画荆轲形象中的作用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A.荆轲原来对秦武阳的怀疑是正确的,有先见之明。
B. 荆轲对秦武阳的怯懦早有准备,沉着冷静。
C.荆轲急中生智,表现自若,口才超人。
D.荆轲临危不乱,镇定自若,具有超人的胆略和非凡的气质。
7.《荆轲刺秦王》一文中,写荆轲“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写秦王“卒惶急不知所为”,事后“目眩良久”。
从艺术手法上看,对文章如此描绘的作用,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A.详写荆轲为其结局作必要的铺垫,略写秦王淡化其无能的形象。
B. 正面表现荆轲的勇武,更以秦王的窘态和后怕加以反衬。
C.分叙两人在事件中的经过和结果,使读者得到完整的印象。
D.以荆轲的连续进击和秦王的手足无措,来渲染一种紧迫的气氛。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A. 今行而无信信:相信。
B. 顾计不知所出耳顾:不过,只是。
表示轻微的转折。
C.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喜欢,高兴。
D. 进兵北略地略:掠夺、夺取。
2. 从后两段文字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D )A. 擅长辞令,一席话以诚感人,终使樊将军甘心自刎献首。
B. 果断坚决,见太子丹“不忍”,便“私见樊於期”以促成其事。
C. 工于心计,正确判断行刺秦王的关键在于取信秦王。
D. 心狠手辣,为取“信物”诱使樊将军自刎。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1)就是太子不说,我也要来拜见您了。
(只是)现在空着手没有什么凭信,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2)这样,将军的仇就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就除掉了。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
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
”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不反者,竖子也。
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今太子迟之。
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⑤,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畏,慕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唯大王命之。
”1、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A、太子迟之迟:认为……晚了B、请辞决矣请:请求C、今日往不反者反:反复D、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给2、下列划线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其人居远未来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C、入不测之强秦D、复为慷慨羽声3、下列句中的“之”与例句所以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是例:慕大王之威A、千金之资币物B、太子迟之C、皆白衣冠送之D、顷之未发遂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之头,及献燕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柙,以次进。
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慴。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取舞阳所持地图。
”轲既取图奏之。
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
拔剑,剑长。
操其室。
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
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乃逐秦王。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