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基础理论知识
热处理基本知识培训
热处理基本知识培训1、常用的淬火方式有哪些,说明不同淬火方式的使用原则?单液淬火——在淬火介质中冷却到底部的过程,单液淬火组织的应力热应力比较大,淬火变形大。
二液淬火——目的:在650~Ms之间快速冷却,使V>Vc,在Ms以下缓慢冷却以减轻组织应力。
碳钢:先水后油。
合金钢:先空气后油。
分级淬火——在一定温度下取出工件,使工件内外温度均匀,然后空冷的工艺。
空冷时出现M相,内应力较小时发生阶梯淬火。
奥氏体回火——指在贝氏体温度区等温温度,发生贝氏体相变,内应力减小,变形小。
淬火方法选择的原则应尽可能兼顾性能要求和淬火应力,避免淬火变形和开裂。
2、化学气相沉积与物理气象沉积技术有什么区别,主要应用领域是什么?化学气象沉积主要是CVD方法。
含有涂层材料元素的反应介质在较低温度下汽化,然后送入高温反应室与工件表面接触,产生高温化学反应,析出的合金或金属及其化合物工件上表面形成涂层。
CVD法的主要特点:(1)可以沉积各种结晶或无定形无机薄膜材料。
(2)纯度高,集体力量强。
(3)沉积层致密,孔隙少。
(4)均匀性好,设备和工艺简单。
(5)反应温度高。
应用:钢铁、硬质合金、有色金属、无机非金属等表面各种应用的薄膜,主要有绝缘体薄膜、半导体薄膜、导体和超导薄膜、耐腐蚀薄膜等。
物理气象沉积:将气态物质直接在工件表面沉积成固体薄膜的过程称为PVD法。
基本方法有真空蒸镀、溅射镀膜和离子镀三种。
应用:耐磨涂层、耐热涂层、耐腐蚀涂层、润滑涂层、功能涂层装饰涂层。
3、解释疲劳断口的微观形态和宏观形态。
显微:是在显微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条状图案,称为疲劳条或疲劳辉光,疲劳条具有延展性和脆性。
疲劳条有一定的间距,在某些条件下,每个条纹对应一个应力循环。
宏观:其他情况下具有脆性断裂特性,肉眼看不到宏观变形。
典型的疲劳断裂由裂纹源区、裂纹扩展区和最终瞬时断裂区组成,疲劳源面积小而平坦,有时为明亮的镜面,裂纹扩展区为河滩或贝壳纹,部分节距不同的疲劳源为中心平行弧线,瞬时断裂带的微观形状取材料的特征载荷模式和尺寸,可以是酒窝或准解离、沿晶体断裂解离或混合形状。
钢的热处理原理和工艺
A1—Ac1—Ar1
Acm —Accm —Arcm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临界温度
2.奥氏体的形成(以共析钢为例)
(1)奥氏体晶核的形成; (2)奥氏体晶核的长大;
(基本过程)
(3)残余渗碳体的溶解;
(4)奥氏体成分的均匀化。
共析钢中奥氏体形成过程示意图
a)形核;b)长大;c)残余渗碳体溶解;d)奥氏体均匀化
铁素体+渗碳体
组织特征:
铁素体 ——长成针片状,互不平行,有一定角度,形成分枝; 渗碳体 ——呈粒状或细小短条状分布在铁素体片内。
a)形成温度范围
350℃ ~ Ms
b)组织——下贝氏体(B下)
形态呈黑色针叶状
C)性能
硬度可达45 ~ 55HRC 具有较高的强度及
下贝氏体组织 630 ×
良好的塑性和韧性。
奥
4秒
氏
体
6秒
形
成
示
8秒
意
图
15秒
对于亚共析钢、过共析钢的奥氏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过程: 1.亚共析钢:
F+P→F+A→A 2.过共析钢:
Fe3C + P → Fe3C + A → A
3.奥氏体晶粒的长大 晶粒的长大主要是依靠较大晶粒吞并较小
晶粒和晶界迁移的方式进行的。
晶粒的吞并与长大过程 为了防止晶粒长的粗大,严格控制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
一、表面淬火 1.定义
是将钢件的表面层淬透到一定的深度,而心部仍 保持未淬火前状态的一种局部淬火方法。 2.方法(快速加热)
火焰加热、感应加热、电接触加热、激光加热等 表面淬火方法。 目前生产上最常用是:
热处理基本知识及工艺原理
2
钢的热处理工艺
1 渗碳
目的:提高表面硬度(62-68HRC),耐磨性,而使心部仍保持一定 的强度和良好的塑性 和韧性。 分类:气体渗碳、液体渗碳及固体渗碳 气体渗碳原理:在高温(900~950℃)气体介质中的渗碳
碳原子的分解
基本组元: Fe、C
基本相:
铁素体 C在体心立方α-Fe (α或 F ) 中的间隙固溶体;
0.0218%(727℃)
强硬度低; 塑韧性好; 与工业纯铁相同
奥氏体 (γ或 A )
渗碳体 (Fe3C)
C在面心立方γ-Fe 中的间隙固溶体
强硬度较低;
塑性较好, 变形抗力较低, 易于锻压成形; 顺磁性。
Fe与C形成的金属化 强度低;硬度高;
金 含碳量为2.11%—6.69%的铁碳合金。
白口铸铁
共晶白口铸铁: 含碳量为4.3% ; 亚共晶白口铸铁:含碳量在2.11%—4.3%之间; 过共晶白口铸铁:含碳量在4.3%—6.69%之间;
1
金属学与热处理原理
二 热处理基本原理
1 热处理基本概念与知识 定义:在一定介质中,通过加热、保温、冷却以使金属的组织发生转变
650-400℃,快,避免C曲线 400℃以下,慢,减轻相变应力
T
A1
MS 水 理想 油
t
2
钢的热处理工艺
5.淬透性与淬硬性 淬透性:淬火条件下得到M组织的能力,取决于 VK(上临界 冷却速度) 淬硬性:钢在淬火后获得硬度的能力,取决于M中C%, C%↑→淬硬性↑
2
钢的热处理工艺
淬透层深度:由工件表面→半马氏体点(50%M)的深度。
公共基础知识热处理工艺基础知识概述
《热处理工艺基础知识概述》一、引言热处理工艺作为材料加工领域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在提高材料性能、延长使用寿命、改善加工工艺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古代的简单金属加工到现代的高科技材料处理,热处理工艺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对热处理工艺的基础知识进行全面综合的概述,包括基本概念、核心理论、发展历程、重要实践以及未来趋势等方面,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系统而深入的了解。
二、基本概念1. 定义热处理是指将材料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以适当的速度冷却,以改变材料的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工艺过程。
通过热处理,可以改善材料的硬度、强度、韧性、耐磨性、耐腐蚀性等性能,满足不同工程应用的要求。
2. 分类热处理工艺主要分为普通热处理和表面热处理两大类。
普通热处理包括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表面热处理包括表面淬火和化学热处理。
(1)退火:将材料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缓慢冷却。
退火的目的是降低材料的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消除残余应力,稳定尺寸等。
(2)正火:将材料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保温一段时间,然后在空气中冷却。
正火的目的与退火相似,但冷却速度较快,得到的组织比退火的更细,强度和硬度也较高。
(3)淬火:将材料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保温一段时间,然后快速冷却。
淬火的目的是提高材料的硬度和强度,但淬火后材料的脆性增加,需要进行回火处理。
(4)回火:将淬火后的材料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冷却。
回火的目的是降低材料的脆性,提高韧性和塑性,稳定组织和尺寸。
(5)表面淬火:通过快速加热材料表面,使其达到淬火温度,然后迅速冷却,使表面获得高硬度,而心部仍保持较好的韧性。
(6)化学热处理:将材料置于一定的化学介质中加热,使介质中的某些元素渗入材料表面,改变材料的化学成分和组织结构,从而提高材料的表面性能。
三、核心理论1. 相变理论热处理过程中,材料的组织结构会发生相变。
相变是指物质从一种相转变为另一种相的过程。
金属学及热处理基础知识
第一章金属学及热处理基础知识一、金属的基本结构金属材料的化学成分不同,其性能也不同。
但是对于同一种成分的金属材料,通过不同的加工处理工艺,改变材料内部的组织结构,也可以使其性能发生极大的变化,可见,金属的内部结构和组织状态也是决定金属材料性能的重要因素。
金属和合金在固态下通常都是晶体,因此首先要了解其晶体结构。
1、金属的原子结构及原子的结合方式(1)金属原子的结构特点最外层的电子数很少,一般为1~2个,最多不超过4个,这些外层电子与原子核的结合力很弱,很容易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变成自由电子,此时的原子即变为正离子,而对于过渡族金属元素来说,除具有以上金属原子的特点外,还有一个特点,即在次外层尚未填满电子的情况下,最外层就先填充了电子。
因此,过渡族金属的原子不仅容易丢失最外层电子,而且还容易丢失次外层的1~2个电子,这就出现了过渡族金属化合价可变的现象。
当过渡族金属的原子彼此相互结合时,不仅最外层电子参与结合,而且次外层电子也参与结合。
因此,过渡族金属的原子间结合力特别强,宏观表现为熔点高。
强度高。
由此可见,原子外层参与结合的电子数目,不仅决定着原子间结合键的本质,而且对其化学性能和强度等特性也具有重要影响。
(2)金属键处以集聚状态的金属原子,全部或大部将它们的价电子贡献出来,为其整个原子集体所公有,称之为电子云或电子气。
这些价电子或自由电子,已不再只围绕自己的原子核转动,而是与所有的价电子一起在所有原子核周围按量子力学规律运动着。
贡献出价电子的原子,则变为正离子,沉浸在电子云中,它们依靠运动于其间的公有化的自由电子的静电作用而结合起来,这种结合方式叫做金属键,它没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3)结合力与结合能固态金属中两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包括:正离子与周围自由电子间的吸引力,正离子与正离子以及电子与电子间的排斥力。
结合能是吸引能与排斥能的代数和,当形成原子集团比分散孤立的原子更稳定,即势能更低时,在吸引力的作用下把远处的原子移近所做的功是使原子的势能降低,所以吸引能是负值,相反,排斥能作用下把远处的原子移近平衡距离d 0时,其结合能最低,原子最稳定。
热处理工初级
初级一填空题 (A)1. {KHD:基础理论知识,th=60}感应加热的特点之一是表面硬度高、耐磨性好,并且表面存在——。
使疲劳强度大大提高。
a.压应力b.拉应力c.热应力答文:a选择题 (A)1. {KHD:基础理论知识,th=31}拉伸试验时,试样拉前能承受的最大应力称为材料的——。
a .屈服点 b.抗拉强度 c.弹性极限答文:(b)2. {KHD:基础理论知识,th=32}金属材料在外力的作用下产生塑性变形而不破裂的能力称为——。
a.弹性b.塑性c.韧性答文:(b)3. {KHD:基础理论知识,th=33}抗拉强度的表示符号为——。
a.δeb.δbc.δ-1答文:(b)4. {KHD:基础理论知识,th=34}金属在加热或冷却的过程中,发生相变的温度称为——。
a.临界点b.凝固点c.过冷点答文:(a)5. {KHD:基础理论知识,th=35}合金固溶强化的基本原因是——。
a.晶格类型发生改变b.晶粒变细c.晶格发生畸变答文:(C)6. {KHD:基础理论知识,th=36}从奥氏体中析出的渗碳体为——。
a.一次渗碳体b.二次渗碳体c.共晶渗碳体答文:(B)7. {KHD:基础理论知识,th=37}渗碳体的合金结构为——。
a.间隙固溶体b.机械混合物c.金属化全物答文:(C)8. {KHD:基础理论知识,th=38}合金组织大多数都属于——。
a.金属化合物b.单一固溶体c.机械混合物答文:(C)9. {KHD:基础理论知识,th=39}08F钢中,08表示其碳的质量分数平均数为——。
a.0.08%b.0.8%c.8%答文:(a)10. {KHD:基础理论知识,th=40}在下列的三种钢中,——钢的弹性最好。
a.T10钢b.20钢c.65Mn答文:(c)11. {KHD:安全与环保知识,th=41}钢中常存在杂质元素,其中——是有益元素。
a.Si;Mnb.P;Sc.Mn;S答文:(a)12. {KHD:基础理论知识,th=42}作为普通渗碳零件应选用——钢。
必学-金属材料热处理轧制原理基本理论知识
必学-金属材料热处理轧制原理基本理论知识金属材料及热处理、金属塑性变形与轧制原理基本理论知识金属材料及热处理部分一、金属材料的种类材料是人类用来制造各种有用物件的物质。
工程材料是指具有一定性能,在特定条件下能够承担某种功能、被用来制取零件和元件的材料。
工程材料的种类繁多,分类方法也不同,但均可分为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两大类。
金属材料通常分为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两大类,黑色金属包括钢、铸铁、锰、铬及其合金,有色金属材料是除黑色金属之外的所有金属及其合金。
在铸铁中,由于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可使石墨呈现不同的形式。
根据石墨形态的差别,将铸铁分为下列几种:普通灰铸铁(石墨呈片状)、蠕墨铸铁(石墨呈蠕虫状)、可锻铸铁(石墨呈团絮状)、球墨铸铁(石墨呈球状)。
二、金属的结构1,金属的晶体结构金属和合金在固态下通常都是晶体。
内部原子或离子在三维空间呈周期性有规则的重复排列的固体称为晶质体(晶质)。
习惯上,将具有几何多面体外形的晶质称为晶体,相应地,将不具有几何多面体外形的晶质称为晶粒。
由一个核心(晶核)生长而成的晶体称为单晶体,在单晶体的不同方向上测量其性能时,表现出或大或小的差异,这就是晶体的各向异性。
金属材料通常由许多不同位向的小晶粒所组成,称为多晶体;多晶体中各晶粒的各向异性互相抵消,故一般不显示各向异性,所以在工业用的金属材料中,通常见不到各向异性特征,称之为伪各向同性。
工业上使用的金属元素中,除了少数具有复杂的晶体结构外,绝大多数都具有比较简单的晶体结构,其中最典型、最常见的金属晶体结构有三种类型,即体心立方结构,面心立方结构和密排六方结构。
2,金属的同素异构转变大部分金属只有一种晶体结构,但也有少数金属如Fe、Mn、Ti、Co等具有两种或几种不同的晶体结构,即具有多晶型。
当外部条件(如温度和压力)改变时,金属可能由一种晶体结构转变成另一种晶体结构。
这种固态金属在不同温度下具有不同晶格的现象称为多晶型性或同素异晶性。
金属学和热处理知识大全
⾦属学和热处理知识⼤全⾦属的晶体结构(物质是由原⼦组成的)根据原⼦在物质内部的排列⽅式不同,可将物质分为晶体和⾮晶体两⼤类。
凡内部原⼦呈规则排列的物质称为晶体。
所有固态⾦属都是晶体。
凡内部原⼦呈不规则排列的物质称为⾮晶体。
如:玻璃,松⾹,沥青等。
电⼦显微镜观察到晶体内部原⼦各种规则排列,称为⾦属的晶体结构。
晶体内部原⼦的排列⽅式称为晶体结构。
⾦属原⼦是通过正离⼦与⾃由电⼦的相互作⽤⽽结合的,称为⾦属键。
常见纯⾦属的晶体结构有:体⼼⽴⽅晶格、⾯⼼⽴⽅晶格、密排六⽅晶格。
什么是晶格?晶格:⽤假想的直线将原⼦中⼼连接起来所形成的三维空间格架。
直线的交点(原⼦中⼼)称结点。
晶胞:能够完整地反映晶格特征的最⼩⼏何单元。
体⼼⽴⽅晶胞Body Centered Cubic Lattice(BCC)体⼼⽴⽅晶胞中的原⼦数为1/8x8+1=2个,致密度为0.68。
体⼼⽴⽅:Cr铬、W钨、V钒、Cb铌、Ta钽、Mo钼、钢铁(α-Fe、δ-Fe)。
⾯⼼⽴⽅晶胞Face Centered Cubic Lattice(FCC)⾯⼼⽴⽅晶胞中的原⼦数为1/8x8+1/2x6=4个,致密度为0.74。
⾯⼼⽴⽅:Al铝、Cu铜、Au⾦、Pb铅、Ni镍、Pt铂、Ag银、钢铁(γ-Fe)。
密排六⽅晶胞Hexagonal Close Packed Lattice(HCP)密排六⽅晶胞中的原⼦数为1/6x12+1/2x2+3=6个,致密度为0.74。
密排六⽅:Zn锌、Mg镁、Zr锆、Ca钙、Co钴、Mn锰、Ti钛。
冲击韧度是指材料在外加冲击载荷作⽤下断裂时消耗能量⼤⼩的特性。
体⼼⽴⽅晶格的冲击韧性值会急剧降低,具有脆韧转变温度。
实际使⽤的⾦属是由许多晶粒组成的,⼜叫多晶体。
每⼀晶粒相当于⼀个单晶体,晶粒内的原⼦的排列是相同的,但不同晶粒的原⼦排列的位向是不同的。
晶粒之间的界⾯称为晶界。
⾼温的液态⾦属冷却转变为固态⾦属的过程,是⼀个结晶过程态,即原⼦由不规则态(液态)过渡到规则状态(固态)的过程。
正火、退火、淬火、回火的区别联系与热处理基础知识
正火、退火、淬火、回火退火与回火的区别在于:(简单地说,退火就是不要硬度,回火还保留一定硬度)。
退火、正火、淬火、回火对比和区别1、退火、正火、淬火、回火是整体热处理中的四种基本工艺,称为“四把火”,其中的淬火与回火关系密切,常常配合使用,缺一不可。
整体热处理是对工件整体加热,然后以适当的速度冷却,以改变其整体力学性能的金属热处理工艺。
2、退火:是将工件加热到适当温度,根据材料和工件尺寸采用不同的保温时间,然后进行缓慢冷却,目的是使金属内部组织达到或接近平衡状态,获得良好的工艺性能和使用性能,或者为进一步淬火作组织准备。
3、正火;是将工件加热到适宜的温度后在空气中冷却,正火的效果同退火相似,只是得到的组织更细,常用于改善材料的切削性能,也有时用于对一些要求不高的零件作为最终热处理。
4、淬火;是将工件加热保温后,在水、油或其它无机盐、有机水溶液等淬冷介质中快速冷却。
淬火后钢件变硬,但同时变脆。
为了降低钢件的脆性,将淬火后的钢件在高于室温而低于710℃的某一适当温度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再进行冷却,这种工艺称为回火。
了解退火、淬火、回火的差异和作用: 1.退火概念:所谓退火,就是将金属或合金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随炉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其实质是将钢加热奥氏体化后进行珠光体转变。
退火目的和作用:(1)降低钢的硬度,提高塑性,以利于切削加工及冷变形加工;(2)细化晶粒,消除因锻、焊等引起的组织缺陷,均匀钢的组织成分,改善钢的性能或为以后的热处理作准备;(3)消除钢中的内应力,以防止变形或开裂。
2.淬火概念:淬火就是将钢加热到Ac3或Ac1点以上某一温度,保持一定时间,然后以适当速度冷却获得马氏体和(或)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淬火目的和作用:淬火的目的是使过冷奥氏体进行马氏体(或贝氏体)转变,得到马氏体(或贝氏体)组织,然后配合以不同温度的回火,获得所需的力学性能。
(注: 淬火态工件不允许直接投入现场使用,通常在此之后必须实时进行1~2 次或以上之回火加工,以调整其组织及应力等。
钢的热处理原理
三、钢的珠光体转变
(A1 ~550℃)
• 1 珠光体的组织形态 片状珠光体与球(粒)状珠光体
a)片状珠光体
b)球状珠光体
(1)
片状珠光体
• A1~650℃ 粗珠光体P S0=0.6 -1.0μm • 650~600℃ 索氏体S S0=0.25-0.3μm • 600~550℃ 屈氏体T S0=0.1 -0.15μm 转变温度↓(即过冷度△T↑), 片层间矩(S0)↓。 P片层间距↓,相界面↑,塑性变形抗 力↑,故强度和硬度↑。塑性、韧性↑。
• 临界点温度
• 1.平衡临界点:A1、A3、Acm • 2. 加热临界点:A c1、Ac3、Accm
• 3. 冷却临界点:Ar1、Ar3、Arcm
三、固态相变的特点
(一)相变阻力大
新旧两相比体积不同 相界面不匹配引起的弹性畸变 扩散速度慢
(二)新相晶核与母相之间存在一定的晶体学位向关系
(三)母相晶体缺陷对相变起促进作用 (四)易于出现过渡相
• 测定方法: • ① • ② • ③ 制成许多小试样(Φ10×1.5); 加热到Ac1以上A化; 取出投到Ar1以下某一温度等温;
• ④
• ⑤
每隔一定时间取出一个试样淬火;
在金相显微镜下进行金相分析;
• ⑥ 观察组织,凡在等温时未转变的A水冷后变成马氏体 和残余A,在组织中呈白亮色,而等温转变产物在水冷后 被原样保留下来。以转变产物量为1%,作为转变开始, 转变产物量为99%时作为转变终了。
共析钢中奥氏体形成示意图
上一级
5 亚共析钢、过共析钢的奥氏体化过程
亚共析钢:F + P → F + A → A
过共析钢: Fe3C + P → Fe3C + A → A
热处理知识大集合
一.退火的种类完全退火、等温退火、球化退火、均匀化退火、去应力退火和再结晶退火、光亮退火等。
1. 完全退火和等温退火
完全退火又称重结晶退火,一般简称为退火,这种退火主要用于亚共析成分的各种碳钢和合金钢的铸,锻件及热轧型材,有时也用于焊接结构。一般常作为一些不重工件的最终热处理,或作为某些工件的预先热处理。将工件完全奥氏体化后缓慢冷却,获得接近平衡组织的退火。加热温度为Ac3+(30~50)℃1)目的 细化组织,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消除内应力。组织与性能完全退火后可获得接近平衡状态的组织,一般为铁素体加珠光体。用途 主要用于中碳非合金钢和中碳合金钢铸、焊、锻、轧制件等。也可用于高速钢、高合金钢淬火、返修前的退火
1850~1880年,对于应用各种气体(如氢气、煤气、一氧化碳等)进行保护加热曾有一系列专利。1889~1890年英国人莱克获得多种金属光亮热处理的专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十世纪以来,金属物理的发展和其它新技术的移植应用,使金属热处理工艺得到更大发展。一个显著的进展是1901~1925年,在工业生产中应用转筒炉进行气体渗碳 ;30年代出现露点电位差计,使炉内气氛的碳势达到可控,以后又研究出用二氧化碳红外仪、氧探头等进一步控制炉内气氛碳势的方法;60年代,热处理技术运用了等离子场的作用,发展了离子渗氮、渗碳工艺;激光、电子束技术的应用,又使金属获得了新的表面热处理和化学热处理方法。
把压力加工形变与热处理有效而紧密地结合起来进行,使工件获得很好的强度、韧性配合的方法称为形变热处理;在负压气氛或真空中进行的热处理称为真空热处理,它不仅能使工件不氧化,不脱碳,保持处理后工件表面光洁,提高工件的性能,还可以通入渗剂进行化学热处理。
表面热处理是只加热工件表层,以改变其表层力学性能的金属热处理工艺。为了只加热工件表层而不使过多的热量传入工件内部,使用的热源须具有高的能量密度,即在单位面积的工件上给予较大的热能,使工件表层或局部能短时或瞬时达到高温。表面热处理的主要方法有火焰淬火和感应加热热处理,常用的热源有氧乙炔或氧丙烷等火焰、感应电流、激光和电子束等。
钢的热处理
这一章主要给大家介绍一下有关钢的热处理的一些知识。
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来改变钢的组织,从而改变钢机械性能的工艺,称为热处理。
热处理是强化金属材料,充分发挥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的工艺,是改善材料加工性能的重要手段。
利用不同的加热温度和冷却方式,可以改变钢的组织。
钢的组织不同,其力学性能就有差异。
按照加热温度和冷却方法的不同,热处理可分为:退火,正火,淬火及回火。
此外,还有通过改变钢表面的化学成分,从而改变其组织和性能的化学热处理。
●热处理的这三个阶段,可以用工艺过程曲线来表示。
第一节钢在加热时的转变一、加热温度的确定●热处理的第一道工序就是加热。
●铁碳合金相图是确定加热温度的理论基础。
●钢的加热程度就是奥氏体的形成过程,这种组织转变可以称为奥氏体化。
●在奥氏体化中,原来的铁素体、珠光体、贝氏体、马氏体、渗碳体等转化为奥氏体组织。
●注意:加热时,钢的组织实际转变温度往往是高于相图中的理论相变温度;冷却时,也往往低于相图中的理论相变温度。
●在热处理工艺中,不加热时的临界点分别用AC1、AC3、ACCm表示;而冷却是的临界点分别用Ar1、Ar3、Arcm表示。
二、奥氏体化过程以共析钢为例珠光体转变为奥氏体是一个从新结晶的过程。
由于珠光体是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晶包类型不同,含碳量差别很大,转变为奥氏体必须进行晶包的改组和铁碳原子的扩散。
奥氏体化大致可分为四个过程,如图所示。
1.奥氏体形核奥氏体的晶核上首先在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相界面上形成的。
2.奥氏体长大奥氏体一旦形成,便通过原子扩散不断长大。
3. 残余渗碳体溶解由于铁素体的晶格类型和含碳量的差别都不大,因而铁素体向奥氏体的转变总是先完成。
当珠光体中的铁素体全部转变为奥氏体后,仍有少量的渗碳体尚未溶解。
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这部分渗碳体不断溶入奥氏体,直至完全消失。
4.奥氏体均匀化刚形成的奥氏体晶粒中,碳浓度是不均匀的。
原先渗碳体的位置,碳浓度较高;原先属于铁素体的位置,碳浓度较低。
热处理基本原理
Al-Mg固溶体的应力-应变曲线
固溶强化的实质:晶体结构中的弹性交互作用、 电 交互作用和化学交互作用。其中最主要的是:溶质 原子与位错的弹性交互作用阻碍了位错的运动。
不同溶质原子在位错周围的分布状态
Cotrell气团模型:溶质原子与位错弹性交互作用的结果, 使溶质原子趋于聚集在位错的周围,以减小点阵畸变, 降低体系的能量。(它对位错有“钉扎”作用)
塑性材料的强度 通常以σb表示
大部分金属材料属于塑性材料,其塑性变形是靠位
错的运动而发生的,因此,任何阻止位错运动的因素都
可以成为提高金属材料强度的途径。
固溶强化:
当合金由单相固溶体构成时,随溶质原子含量的增 加,其塑性变形抗力大大提高,表现为强度和硬度上升, 塑性和韧性值下降。
σb
δ
δ
Cu-Ni固溶体的机械 性能与成分的关系
的第二相; 2)也可通过共晶化合物进行热压力加工获得; 3)还可通过共析反应获得; 4)另外还可通过粉末冶金方法获得。
第二相在基体中的形态及分布: 以钢中Fe3C的形态与分布为例: a:过共析钢中, Fe3C呈连续网状分布在α晶界上。 塑性、强度下降。 b:珠光体中, Fe3C与铁素体呈平行间隔分布。 塑性、强度较高。(要求珠光体细小,片层间距小) c: 共析钢或过共析钢经球化退火后,Fe3C呈颗粒 状分布在α晶界上。 强度下降,塑性上升,便于加工。
随着淬火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淬冷剂对淬火 质量的影响。三国蜀人蒲元曾在今陕西斜谷为诸葛亮打 制3000把刀,相传是派人到成都取水淬火的。这说明中 国在古代就注意到不同水质的冷却能力了,同时也注意 了油和尿的冷却能力。
中国出土的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4)中山靖王墓中 的宝剑,心部含碳量为0.15~0.4%,而表面含碳量却达 0.6%以上,说明已应用了渗碳工艺。但当时作为个人 “手 艺”的秘密,不肯外传,因而发展很慢。
热处理理论知识汇总
热处理理论知识汇总1、钢按照化学成分的分类?低碳钢为≤0.25%;中碳钢为0.25%-0.6%;高碳钢为≥0.6%2、合金钢按照合金元素的分类?低合金钢为≤5%;中合金钢为5%-10%;高合金钢为≥10%3、布氏硬度的单位?常用的力为?换算成标准的力为?常用的钢球直径为?常用的洛氏硬度的单位?布氏硬度的单位为HB,常用力为3000kgf,换算成标准的力为29.4KN,常用的钢球直径为10mm,洛氏硬度的单位为HRC4、L80的最低屈服强度为?美国的长度单位为in?换算成标准单位为多少毫米?L80的最低屈服强度为552MPa,1in换算成标准单位为25.4mm5、4140的国家牌号为?1340的国家牌号为?1045的国家牌号为?4140的国家牌号为42CrMo或40CrMnMo,1340的国家牌号为40Mn2,1045的国家牌号为456、米重的计算公式?对于规格为273*40mm的钢其米重为?0.02466*S*(D-S),其中S为壁厚,D为外径规格为273*40的钢其米重为0.02466*40*(273-40)=229.8kg7、API的意思是?API表示美国标准学会8、API 5CT是什么的标准?API 5CT是指油管和套管的标准9、国家标准为开头?国军标以开头?国家标准是以GB开头,国军标以GJB开头10、常用的力学性能包括?常用的力学性能有: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延伸率、断面收缩率、冲击韧性、硬度等11、代表综合的力学性能是?代表综合力学性能:硬度12、布氏硬度的注意事项?温度为10-30℃,表面要求光滑,保压时间为10-15S13、珠光体的表示符号为?马氏体的表示符号为?珠光体的表示符号为P,马氏体的表示符号为M14、Q235A中Q代表?A代表?Q代表屈服强度,其屈服强度为235MPa,A代表质量等级为A级15、画出热处理的温度曲线图,并描述热处理为把钢加热到一定的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以一定的冷却速度冷却到室温的工艺16、按照冷却速度划分常用的热处理工艺分为4种即“四把火”,“四把火”是哪四种工艺?其冷却速度的快慢划分为?四把火是指:淬火、正火、退火、回火冷却速度为淬火>正火>退火17、软化退火的目的是,加热温度为?软化退火主要是为了降低硬度,加热温度为Ac1以下20-30℃18、对于低碳钢一般通过什么工艺来改变切削加工性能,中碳钢和高碳钢一般通过什么工艺来改变切削加工性能?最佳的切削加工硬度为?低碳钢通过正火改变切削加工性能,中碳钢和高碳钢通过退火改变切削加工性能,最佳的切削加工硬度为170-230HB19、常用的三种退火工艺为?其加热温度从高到低为常见的三种退火工艺为:完全退火,球化退火和低温退火,其中低温退火包括去应力退火和软化退火,加热温度从高到低为:完全退火、球化退火、低温退火20、淬火的前提最重要的是?冷却速度在临界区的冷却速度要大于临界冷却速度,在危险区的冷却速度要足够小21、淬透性和淬硬性的差别?淬透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淬硬层深度的大小淬硬性是指淬火后形成的马氏体组织所达到的硬度,主要取决于马氏体的含碳量22、淬火的常用淬火介质有?其冷却速度大小顺序?常用的淬火介质有:盐水、水、聚合物淬火液、油;其冷却速度排序为:盐水>水>聚合物淬火液>油23、淬透的依据是?42CrMo淬火最高硬度为?淬透的最低硬度为?淬透的依据是硬度>50%马氏体的硬度,最高硬度为30+50*0.42=51HRC;淬透时最低硬度为24+40*0.42=40.8HRC24、Ac1、Ar1和A1的关系?A1是指加热或冷却速度极缓慢情况下的相变开始线或相变结束线。
热处理工技师(中级)理论知识试卷(附答案)
热处理工技师(中级)理论知识试卷(附答案)试题编制:李培德一、填空题(请将正确答案填在横线空白处,每题1分,共20分)1、金属的机械性能主要包括强度、硬度、塑性、_____、疲劳强度等指标。
答案:韧性2、工程中常用的特殊性能钢有不锈钢、耐磨钢、______。
答案:耐热钢3、按冶炼浇注时脱氧剂与脱氧程度分,碳钢分为沸腾刚、镇静钢和________。
答案:半镇静钢4、实际金属晶体的缺陷有间隙原子、位错、_______答案:空位5、金属的断裂形式有脆性断裂和____ 两种。
答案: 延性断裂6、常用的回火方法有低温回火、中温回火和_____。
答案:高温回火7、为了消除枝晶偏析,需要进行专门的热处理,这种热处理叫做()。
答案:扩散退火8、将钢加热到奥氏体相区并保温一定的时间后在静止空气中冷却,这种热处理称为()。
答案;正火9、正火处理在()介质中冷却。
答案: 静止空气10、将钢加热到奥氏体相区后迅速在介质中冷却到室温,这种热处理称为()。
答案: 淬火11、将钢加热到奥氏体相区并保温一定的时间后缓慢冷却到室温,通常是随炉冷却,这种热处理称为()。
答案: 退火12、将具有马氏体组织的钢加热到共析温度以下改善其性能,这种热处理称为()。
答案: 回火13、轴承钢的预备热处理采用的是哪种工艺?()答案:球化退火14、工件焊接后应进行( )。
答案:去应力退火15、完全退火主要用于()。
答案:亚共析钢16、工模具用钢在球化退火前有时要先进行一次正火处理,其目的是()。
答案:消除网状或片状碳化物17、弹簧钢淬火后要进行中温回火,以获得高的弹性极限,回火后的组织是()。
答案:回火屈氏体18、钢丝在冷拉过程中必须经( )退火。
答案:去应力退火19、对于低碳钢要获得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应采用何种热处理工艺?()答案:淬火+低温回火20、对于中碳钢,要获得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应采用何种热处理工艺?()答案:淬火+高温回火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1、二次硬化属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2片状马氏体
铁系合金中出现的另一种典型的马氏体组织是片状马氏体,常见于淬火高、中碳钢中。这种马氏体的空间形态呈双凸透镜片状,因与试样磨面相截而在显微镜下呈现为针状或竹叶状,故又称为针状马氏体或竹叶状马氏体。
亚共析钢(含碳量<0.77%C)
共析钢(0.77%C)
过共析钢(0.77~2.11%C)
铁碳合金的组织与它的含碳量关系极大,所以它的性能也随含碳量的多少而变。合金的室温组织是铁素体和滲碳体构成的机械混合物,随合金含碳量增加,合金中的滲碳体量愈来愈多,滲碳体的分布也随之发生变化。
2.奥氏体
铁-滲碳体相图是研究铁碳合金热处理的基础。例如,钢加热到A1温度以上时,将发生组织转变,形成奥氏体,而随后进行冷却时,会因冷却速度值不同而获得稳定组织、不稳定组织和介于两者之间的所谓亚稳定组织。这就说明,经过加热和冷却这样的处理之后,可使钢材表现出不同的性能。
4.3.2奥氏体化条件对Ms点的影响
加热温度和时间对Ms点的影响较为复杂。加热温度和时间的增加有利于碳和合金元素进一步溶入奥氏体中,会使Ms点下降。但是,随加热温度升高,又会引起奥氏体晶粒长大,如果排除了化学成分的变化,即在完全奥氏体化条件下加热温度的提高和时间的延长将使Ms点有所提高(约在几度到几十度范围内)。
下图是45#钢在冷却时的转变,我们用等温转变图(TTT图)来说明:
从图中看,把钢迅速冷却到临界点以下各种不同温度,并保温,过冷奥氏体要经历一段时间后才开始转变,这段时间叫孕育期,过冷到“鼻子”以上Ar1以下温度区的奥氏体将转变为珠光体,这样的转变叫珠光体转变,在Ms线以下,过冷奥氏体发生马氏体转变,这个温度区叫马氏体转变区。此外,钢的马氏体开始转变温度(Ms线),随钢的含碳量升高而降低。并且,共析钢的过冷奥氏体是最稳定,在它的等温转变图上,转变曲线离温度轴最远,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其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较低,造成等温转变曲线向左方偏移。
钢在冷却过程产生的应力有两种
一种是它从高温冷却时由于热胀冷缩,从表面到心部产生的内部力(压应力),叫热应力。
一种是冷却过程中进行组织转变时,由于体积变化产生的内部力(拉应力),叫组织应力。钢在淬火时所形成的残余应力,使这两种力作用的综合结果。
当零件形状差异较大或薄壁件淬火时,将产生很大的应力,引起变形开裂。因此,我们在处理如滑套、衬套、拨叉等零件时,采取热油淬火,以减少淬火时热应力和组织应力。
奥氏体化学成分对Ms点的影响十分显著。一般来说,Ms点主要取决于钢的化学成分,其中又以碳含量的影响最为显著,随着含碳量的增加,马氏体转变温度下降。并且含碳量对Ms和Mf的影响并不完全一致。对Ms点的影响基本上呈连续的下降。对Mf点的影响,在含碳量小于0.6%左右时比Ms的下降更显著,因而扩大了马氏体的转变温度范围;当碳含量大于0.6%时,Mf点下降很缓慢,且因Mf点已降到0℃以下,致使这类钢在淬火冷至室温的组织中将存在较多的残留奥氏体。
第一类属于非(或弱)碳化物形成元素。他们对过冷奥氏体转变的影响在性质上与碳的影响相似,即减慢珠光体和贝氏体的形成,降低Ms点。这类合金元素中最重要的是Ni和Mn。Cu和Si的影响较小。
第二类属于碳化物形成元素。其中的大多数减慢铁素体-珠光体形成的作用大于减慢贝氏体形成的作用,同时也降低Ms点。
5.2奥氏体晶粒尺寸的影响
影响临界冷却速度的因素:
6.1碳含量 低碳钢随含碳量增高,Vc显著降低;但是,从0.3%C增加到约1.0%C,Vc降低不多;碳含量超过约1.0%C后,Vc增高。大部分合金元素(除Co外)在溶入奥氏体时,都增大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降低Vc。如有未溶解或未完全溶解则反而使Vc趋于增大。
6.2奥氏体晶粒度 随着奥氏体晶粒尺寸增大,Vc降低。奥氏体晶粒度对抑制珠光体转变的临界冷却速度的影响较大,而对抑制贝氏体转变的临界冷却速度的影响较小。
钢经奥氏体化后快速冷却,抑制其扩散性分解,在较低温度下发生的转变称为马氏体转变。马氏体转变是钢件热处理强化的主要手段。由于钢的种类、成分不同,以及热处理条件的差异会使淬火马氏体的形态和内部精细结构及形成显微裂纹的倾向性等发生很大变化。这些变化对马氏体的机械性能影响很大。据其特征,大体可分两类。
4.1板条状马氏体
超细的奥氏体晶粒(13.5级)会加速过冷奥氏体向珠光体转变,而对贝氏体转变的影响较小;粗大的奥氏体晶粒(3.5级),显著推迟珠光体转变,而对贝氏体转变仅稍有推迟作用。
5.3原始组织、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的影响
工业用钢在相同加热条件下,原始组织越细,越容易得到较均匀的奥氏体,使等温转变曲线右移,Ms点降低;当原始组织相同时,提高奥氏体化温度或延长奥氏体化时间,将促使碳化物溶解、成分均匀和奥氏体晶粒长大,也会使等温转变曲线右移。
2.3残余碳化物(渗碳体)溶解珠光体转变为奥氏体刚结束时,钢中还保留一些未溶解的碳化物(渗碳体)。
由于渗碳体的晶体构造和含碳量都与奥氏体差别很大,所以渗碳体向奥氏体溶解速度低于铁素体向奥氏体转变速度,铁素体总是比渗碳体先消失。残余的渗碳体需要一定的时间,随着时间的增长,残余渗碳体继续溶解于奥氏体中,直至全部溶解。
N对Ms点有类似C的影响
钢中常见合金元素如Mn、V、Cr、Cu、Mo、W、Ti等,均有使Ms点降低的作用,但效果不如C显著。只有Al和Co有使Ms点提高的作用。降低Ms点的元素按其影响强烈的顺序排列为:Mn、Ni、Cr、Mo、Cu、W、V、Ti。其中W、V、Ti等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在钢中多以碳化物形式存在,淬火加热时一般溶于奥氏体中甚少,故对Ms点影响不大。若钢中同时加入几种合金元素,则其综合影响比较复杂,如:钢中含碳量增加时,Cr、Mn、Mo降低Ms点的作用也增大。碳钢中Si含量高时,Si降低Ms点的影响很弱;而Ni-Cr钢中Si含量高时,Si会引起Ms点明显下降。
对碳钢而言,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的TTT图的形状基本上与共析钢相似。但是,亚共析钢奥氏体在低于A3的某一温度范围内等温时,首先析出先共析铁素体(F3C)。在C曲线左上方有一条先共析铁素体开始析出线,随着碳含量增加,该线向右下方移动。
与亚共析钢相似,过共析钢(包括合金钢)在Acm 以上奥氏体化时,等温转变曲线的左上方有一条先共析碳化物析出线,且随含碳量增加逐渐向左上方移动。
奥氏体的形成 当把钢加热到Ac1温度时,组织中的珠光体即开始转变为奥氏体,一般将奥氏体的形成过程分为生核、长大、剩余滲碳体溶解和奥氏体成分均匀化四个阶段。
2.1奥氏体形核,奥氏体的晶核通常优先地产生于珠光体中铁素
体与渗碳体的相界面上。
因为在相界面上空位密度较高,原子排列较不规整,容易获得形成奥氏体所需要的能量和浓度的条件。
2.2奥氏体长大 奥氏体晶核形成后,一面与渗碳体相接,另一面与铁素体相接。在靠近铁素体处的碳含量较低,因此在奥氏体中出现了碳浓度梯度,引起了碳在奥氏体中不断地由高浓度向低浓度的扩散。随着碳扩散的影响,奥氏体与铁素体接触处的碳浓度增高,而使奥氏体与渗碳体接触处碳浓度降低,因此失去平衡。为了恢复平衡,渗碳体势必不断地溶解,又有碳原子溶入奥氏体,使其含碳量升高而恢复到奥氏体碳的最大溶解量,与此同时发生奥氏体的碳原子又向铁素体扩散,促使这部分铁素体转变为奥氏体,并使其自身的碳含量又下降,回复到奥氏体碳的最低溶解量。这样碳浓度再一次失去平衡和恢复平衡这种反复循环过程,就使奥氏体一方面逐步向渗碳体长大,另一方面向铁素体长大,直至铁素体消失,全部转变为奥氏体。
7.钢在回火时的转变
钢件淬火后获得的组织,主要是马氏体或马氏体加残留奥氏体。在室温下,这两种组织都处于亚稳定状态之下,并趋于向铁素体加渗碳体(碳化物)稳定状态转化。会或就是采用加热等手段,是亚稳定的淬火组织,向相对稳定的回火组织转化的工艺过程。回火温度,根据钢件的性能要求和淬火钢的性质而定,而且都在A1温度以下。
片状珠光体是由一层铁素体与一层渗碳体紧密堆叠而成的。根据其层间距,我们又细分出屈氏体和索氏体。
粒状珠光体是在铁素体基体上分布着粒状渗碳体的组织。
工业上采用以上热处理工艺,是为了使钢获得比较均匀、稳定的组织。这类热处理方法,可以作为预先热处理,为后续的冷、热成型加工顺利进行做好显微组织准备。
4.马氏体
6.3奥氏体化温度 多数钢在高温加热时,会使奥氏体晶粒增大,促使碳化物及其他非金属夹杂物溶入和奥氏体成分均匀化,这将推迟过冷奥氏体的扩散型转变和降低Vc。
6.4奥氏体中非金属夹杂物和稳定碳化物 硫化物、氧化物、氮化物及难溶入奥氏体的稳定碳化物等都阻碍加热保温时奥氏体晶粒的长大,而且在淬火时可以促使非马氏体组织的形成,从而增大Vc。
4.3影响Ms点的主要因素
Ms点在生产实践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如分级淬火的分级温度,水油淬火的转油温度都应在Ms点附近。Ms点还决定这马氏体的亚结构和性能。Ms点的高低还决定着淬火后得到的残留奥氏体量多少,而控制一定量的残留奥氏体则可以达到减小变形开裂,稳定尺寸及提高产品质量等不同目的。
4.3.1化学成分对Ms点的影响
4.3.3淬火速度对Ms点的影响
在研究高速淬火对马氏体转变的影响时,发现很多铁基合金中Ms点过随淬火速度增大而升高。在淬火速度低时,看不到Ms点随淬火速度的变化。
5.钢的过冷奥氏体转变
钢的热处理过程基本上包括加热和冷却两个阶段。热处理后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冷却时奥氏体转变产物的类型和形态。
将奥氏体迅速冷至临界温度以下的一定温度,并在此温度下进行等温,在等温过程中所发生的相变称为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图综合反映了过冷奥氏体在不同过冷度下等温转变的过程:转变开始和终了时间、转变产物和转变量与温度和时间的关系。由于等温转变图的曲线通常呈“C”形状,所以又称C曲线。
从Fe-Fe3C相图看,亚共析钢在Ac1以上温度,组织中珠光体仍按上述过程转变为奥氏体,而只有把亚共析钢加热到Ac3以上才能获得单相奥氏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