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常礼举要讲记(处世)
04常礼举要讲记(处世)
(寅)处世(根据前贤老师讲稿整理,非本人智慧,仅供参考,如有不妥,祈望批评指教)前面讲孝顺父母,在家庭里面应该注意那些细节:在学校,应该注意的除了遵守礼节以外,还有学习的态度,以及自修的方法,这个都是很切合实用的。
那么,今天就是讲处世,就是我们怎么样在社会上和人家来往,这个要靠大学问。
除了理论的知识外,还要靠经验、阅历。
我们这里是这么讲,但是要里面的内容啊,还是要靠大家随时注意。
就是说,我们跟各种人物接触的时候,你要随时留意他的反应。
(举例:人在社会上,士农工商各种类型都不同,职业不同,心理也不同,心理上不同,你跟他交往的方法也就不一样,说话也不是一样的,拿一种话跟任何人讲是讲不通。
比如我上课,有时候要讲的通俗一点,有时候又要讲的有文采一点,比如引用一些古文啊什么的。
)(举例:在学校里说得是读书人的话,你到乡下跟种田的农夫讲文诌诌的话,他就是格格不相入。
你在商场里讲的话带到学界谈,这也是不行的,所以这个要多注意。
这个是包括整个求学的问题。
)(举例:求学啊很难啊,譬如说我们老师(指李炳南老师),他老人家非常慈悲,希望我们都有成就。
最低限度,我们拿古人注解的本子,我们自己能够看懂,能够有所辨别。
这个辨别,是怎么个辨别法呢?就拿《论语》集解来说,历代批注这么多,如果不是老师指出要点出来,那么我们很难选择。
《论语》如此,其他的各经也是如此,都是这个样子。
《礼记》、《春秋》、《书经》、《易经》、《诗经》,你翻开深入研究的话,笔墨官司打得凶得很呢。
)一、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本质:不自赞毁他处世第一条我们一看就明了了,不要说人家的短处,反过来说,不要说自己的长处。
虽是这么简单,可是做起来非常不容易!(举例:《论语》〈卫灵公〉那一篇里面,孔子曾讲:「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孔子自己讲,我对于人,对于一般人,我毁谤了谁了、誉是夸奖人家,我又夸奖了谁呢?毁,圣人是不会毁谤人的;但是夸奖人,圣人有时候有的,假如有所赞誉的,对某人有所赞誉,「如有所誉者,其所有试实。
常礼举要讲记
《常礼举要》讲记(注:本《讲记》是台湾大德李炳南老居士的讲解记录)《常礼举要》讲记1讲前勉辞2子、居家3一、「為人子不晏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
」3二、為人子坐不中席、行不中道。
4三、為人子出必告、反必面。
5四、長者與物,須兩手奉接。
5五、徐行後長,不疾行先長。
6六、長者立不可坐,長者來必起立。
7七、不在長者座前踱來踱去。
8八、立不中門,過門不踐門限8九、立不一足跛,坐勿展腳如箕,睡眠不仰不伏,右臥如弓。
8十、同桌吃飯,不另備美食獨啖。
10十一、不挑剔食之美惡。
10十二、食時不歎,不訓斥子弟。
10丑、在校11寅、处世11卯、聚餐20辰、出門29巳、访人36午、会客43未、旅行50申、对众56酉、馈赠59戌、庆吊61亥、稱呼類65最後總明65讲前勉辞先立根本講一種東西,不是容易的。
中國的學問才上來都有根本,就與栽樹栽植物一樣,先有根,再談其他,學問沒有根本、飄飄浮浮的道聽塗說。
孔聖人說過這個,在道路上走著聽見什麼,這一趟街還沒走完,碰見熟人、說我有了學問,聽見什麼、聽見什麼等等,還沒走完,再接上又弄出去了,這是口耳之學,連根都沒有,枝葉什麼還不明白,一知半解都談不上,已扔掉了。
中國學問講究根抵,無論學什麼,念中國書有這麼一句話「通一經通全經」,一本古人聖賢的典籍要真懂了,其他一些你都懂得。
譬如說佛家一本薄薄的阿彌陀經,要是懂了,三藏十二部經典都懂了,這是實在話。
這一本你還不懂,其他如八大人覺經、四十二章經你也不懂得,這是說讀書。
就是農、工、商、法、醫也是如此。
從前,不管哪一行,你問台灣的一些老人,當木匠、鐵匠,不論幹什麼,他剛學的時候,苦頭就吃了不少,不如此,便紮不住根的。
紮不住根,老師就不讓他出師,怕的是出去到外面出醜,出醜倒還罷了,頭一句是罵:「什麼人教你的?」你聽這句話吧。
沒上學、在家裡,你是誰的孩子?孩子有了壞事,外人先罵父母。
上了學以後,出去無禮,就先罵老師,聽明白了嗎?所以是老師當不得,父母也當不得,一當就得盡上十二分力量。
常礼举要笔记
常礼举要——处世篇笔记一、无道人之短,无道人之长。
无道人之短:不诽谤他人有关对方能力、品性、地位、学养、长相、优缺等;【弊端】:对方是贤者,破坏于之感情,并有损自己的口德;对方是小人:惹祸上身无道人之长:不夸耀自己的长处【申】:(1)在团队中,领导者要要将功劳归于团队。
(2)道人之长,可乎?对方是贤者,须道对方真正的长处,目的在于向其学习;对方是小人,则误导他人,败坏社会风气,有损自己的口德。
故要辨别对方的本性,谨慎为之。
(3)他人道我之短:对方是君子,则我改正;对方是小人,忽视。
(4)他人到我之长:要探究其用心。
若其旨在勉励,则努力达成;若其修自身之赞叹法,则与我无关。
(5)说自己之短:对方是贤者,可以得到教诲、提携的机会;对方是小人,会被抓把柄(6)何时可以说人之短?用心在提携后辈,好友劝谏、史评等二、家庭之事,不可向外人言。
“外言不入内,内言不出阃”。
家里事向外说,会破坏门风、家风,遭人看轻。
【申】:(1)有趣的事、引导风气的事可以向外说,并对方是君子,能守口如瓶(2)若他人向你说家中事,要守口如瓶,帮助分析、劝谏,听听即可,不要好奇(3)外言不入内:会影响小孩的成长。
故要创造好的环境,找好的老师,朋友。
三、口为祸福之门,话要经一番考虑再说。
口为祸福之门,故要多考虑,严把关。
【相关警言】言多必失;一言兴邦亦可丧邦;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君子可以由一句话表现他的智能,也可以由一句话表现出他的不明智,所以说话不可以不谨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申】:(1)吉人话少:严谨,不轻易讲话。
言语有次第,且语气恬淡,有宁静状。
(2)躁人辞多:此相为急躁、心浮气躁,则言不达意。
另,喜欢发牢骚,道人是非、隐私、八卦、他人之短,开玩笑者皆为此相。
从养生角度,急躁不利养生。
白天少言,说话要心平气和。
(3)何为福门?幽默的话,利众生的话,守信,在道理上说的话等。
(4)说了以后做不到:会失信。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常礼举要》处世篇第二章、第三章学习心得分享
常礼举要》处世篇第二章、第三章学习心得分享家庭之事,不可向外人言】非礼勿言您会说话吗?我想大家是会而不会。
会,人的本能;不会,是不知道怎样在合适的时候对合适的人说合适的话,并在这个过程中借着言语去趋吉避凶、利益他人……会说话可以积很大的福;反之,受其祸。
言语是把双刃剑:伤人亦可伤己。
“外言不进阃,内言不出阃”出自《礼记•曲礼》我们今天学习的“家庭之事,不可向外人言”即是内言不出阃。
为什么家庭的事容易向外说?1、想要得到他人的建议、帮助;2、肚子的苦水想向人倾诉;3、有的人纯粹就是喜欢说,不信您到公园里听听部分老人们说话,谈话内容总离不开家庭中的琐碎乃至私密的事——这是有些人快乐的来源,这是很难改的,但这是很不好的,因这是祸患的来源。
家庭之事包括什么事?1、家庭财务情况;2、自己心中对家人的不满;3、雪公(李炳南老先生)说甚至包括家人的行踪:什么时候出去、什么时候回来、家中会有两天没人等等。
家庭之事向外人说会有什么祸患呢?* 家庭财务情况的透露会导致:招贼。
* 家庭纠纷(包括对家人不满)的透露会导致:1、外人没办法解决清官难断家务事;2、让人对你的家族、家庭是看轻的;3、使门风变坏,不利于教导下一代;4、容易得罪家人,因为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也许说的人只是轻描淡写,他人转述就变严重了。
家人的行踪为什么不能对外人说? 1 、涉及到这个外出家人的安全; 2 、家中顶梁柱不在,涉及家中其他人的安全; 3 、如果被心怀不轨的人知道家中这两日没人,此人就会乘机入室偷盗等。
现在的媒体把人家家很负面的事情很详细去说,对社会风气是一个极大的伤害,对这一家的名声也伤害很大,且舆论压力容易造成当事者精神崩溃以至自我了断,此类事若雪公谈及时总是稍稍点到且并不要别人补充,若有人补充,雪公会讲:你当我老年痴呆吗?!”例外情况:1、有问题需要找人解决,对方人品好、见解正确,确能帮到自己;2、需有人作为第三方在场做见证;3、向心理医生诉说;4、家长对老师谈孩子情况,便于老师制定教导孩子的方案。
《常礼举要》详解知识讲解
《常礼举要》
• 《常礼举要》由李炳 南老居士著解,主要 讲述一些日常生活中 大家都需要知道的日 常礼节。全文共分12 章节,分别为:居家、 在校、处世、聚餐、 出门、访人、会客、 旅行、对众、馈赠、 庆吊、称呼。
(卯)聚餐
一、座有次序,上座必让长者。 二、入座后不横肱,不伸足。 三、主先举杯敬客,客致谢辞。 四、主人亲自烹调,须向主人礼谢后食。 五、主人敬酒毕,正客须回敬主人。 六、举箸匙,必请大家同举。 七、用箸夹菜,只取向己之一方者,不立起向他角器中取菜。 八、箸匙不向碗盘顶心取菜取汤。 九、公食之器,不用己箸翻搅。 十、匙有余沥必倾尽,方再入公食器中。 十一、自己碗中之肴菜,不可反回公器中。 十二、箸匙所取肴菜,不倍于他人。 十三、食勿响舌,咽勿鸣喉。 十四、公食以不言为原则,须言亦应避免唾沫入公器中。 十五、咳嗽必转身向后。 十六、勿叱狗,不投骨于狗。 十七、碗中不留饭粒。 十八、不对人剔牙齿。 十九、客食未毕,主人不先起。 二十、起席,主逊言慢待,客称谢。 二一、宴毕,主人进巾进茶。
绝则灭。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
耻。 ——《管子》
•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
•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 子曰:“不知礼,无—仁义礼智信
李炳南
• 李炳南(1889~1986)山东济 南人。名艳,字炳南,号雪庐。
古之“礼”
常礼举要讲记
《常礼举要》讲记(注:本《讲记》是台湾大德李炳南老居士的讲解记录)《常礼举要》讲记错误!未定义书签。
讲前勉辞错误!未定义书签。
子、居家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為人子不晏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
」 3二、為人子坐不中席、行不中道。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為人子出必告、反必面。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長者與物,須兩手奉接。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徐行後長,不疾行先長。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長者立不可坐,長者來必起立。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七、不在長者座前踱來踱去。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八、立不中門,過門不踐門限错误!未定义书签。
九、立不一足跛,坐勿展腳如箕,睡眠不仰不伏,右臥如弓。
错误!未定义书签。
十、同桌吃飯,不另備美食獨啖。
错误!未定义书签。
十一、不挑剔食之美惡。
错误!未定义书签。
十二、食時不歎,不訓斥子弟。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丑、在校错误!未定义书签。
寅、处世错误!未定义书签。
卯、聚餐错误!未定义书签。
辰、出門错误!未定义书签。
巳、访人错误!未定义书签。
午、会客错误!未定义书签。
未、旅行错误!未定义书签。
申、对众错误!未定义书签。
酉、馈赠错误!未定义书签。
戌、庆吊错误!未定义书签。
亥、稱呼類错误!未定义书签。
最後總明错误!未定义书签。
讲前勉辞先立根本讲一种东西,不是容易的。
中国的学问才上来都有根本,就与栽树栽植物一样,先有根,再谈其它,学问没有根本、飘飘浮浮地道听涂说。
孔圣人说过这个,在道路上走着听见什么,这一趟街还没走完,碰见熟人、说我有了学问,听见什么、听见什么等等,还没走完,再接上又弄出去了,这是口耳之学,连根都没有,枝叶什么还不明白,一知半解都谈不上,已扔掉了。
中国学问讲究根抵,无论学什么,念中国书有这么一句话「通一经通全经」,一本古人圣贤的典籍要真懂了,其它一些你都懂得。
譬如说佛家一本薄薄的阿弥陀经,要是懂了,三藏十二部经典都懂了,这是实在话。
这一本你还不懂,其它如八大人觉经、四十二章经你也不懂得,这是说读书。
学习心得分享:《常礼举要》处世篇第七章至第九章
学习⼼得分享:《常礼举要》处世篇第七章⾄第九章分享学员:王利利【前⾔】—— 你真的够理性吗如何让思维变得更理性——因为我们思维中有些盲点是很容易、很本能犯的。
1、基本特征谬误系统性⾼估⼈的影响,低估情境因素,我们本能会将90%的精⼒⽤来关注⼈,只⽤10%的精⼒关注情境。
如对于⼀⽀明星球队取得的胜利,我们会关注主教练、关注王牌球星⽽忽略其他因素。
如我们会认为希特勒发动了第⼆次世界⼤战,但事实上⼆战发⽣的各种⽅⾯因素极其复杂,⽽不是仅是希特勒这个⼈的原因。
但⼈喜欢简化,且会把焦点放在⼈上⾯。
如⼀个企业经营好转或下滑,⼤家会认为是这个企业CEO的缘故,⽽不去考量整个⼤环境。
所以说⼈会本能忽略情境因素。
2、框架效应就因为表达⽅式不同,就会对同样的事情做出不同的反应(表⽰我们不是理智的)。
如99%不含脂肪VS 1%含脂肪其实是⼀样的,但你会觉得前者更健康;如98%不含脂肪VS 1%含脂肪前者含脂肪量是后者两倍,但你会觉得前者更健康。
您看,这表⽰我们其实是很不理性的,是很感性的。
对思维的课程,我个⼈很喜欢……《常礼举要》处世篇那什么是处世?跟⼈打交道。
处世篇第⼀⾄六条讲⾔语上的讲究,⾔语上讲究会得到他⼈的好感,得到很多福报。
第七条讲特殊情况——【与残疾⼈会⾯,须格外恭敬】 —— 处世篇第七章与残疾⼈会⾯,须格外恭敬。
(⼤家笑)。
⽼师引导:《常礼举要》好像很简单,不⽤解释就会懂,其实⼤家有很多地⽅不懂。
残:⾝体缺陷;疾:病。
⽐如偏瘫、⽩癜疯、⿇疯病。
残疾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
⼀般⼈会对什么尊敬?年长者、有钱⼈、有地位的⼈……⽐如现在中国⾸富王健林进来,你跟他没有任何⽠葛,你也知道他不会因为你恭敬他就给你钱,但你就是会对他格外恭敬。
但你看到残疾⼈呢?⽐较少的⼈会升起恭敬⼼,有的⼈甚⾄⽣厌恶⼼,⼤部分⼈是不容易起恭敬⼼的。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有残疾⼈⼋千五百万。
孔⼦今天碰到残疾⼈会怎样?《论语》卫灵公第⼗五【师冕见。
常礼举要讲记
这句话的意思是礼仪是用来规范人的行为举止的,而行为举止的规范是为了 更好地处理事情和与人交往。礼仪不仅仅是一种表面的形式,更是人们内心的修 养和对外界的尊重。通过遵守礼仪,我们可以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更好地与他 人合作共事。
这句话的意思是礼仪的作用在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遵守礼仪,我们可 以减少冲突和误解,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合作。
书中的每一章都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比如,在对待长辈的态度上,我曾经认为他们只是比我们更有经验的人,但在书 中我明白,尊重长辈,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年龄和经验,更是因为他们是我们生 命中的重要人物,他们的智慧和经验是我们成长的宝贵财富。
再比如,在与人交往中,我曾经认为只要真诚就好,但在书中我了解到,真 诚固然重要,但表达方式也同样重要。有时候,一句不经意的话可能会伤害到别 人,这就需要我们在表达时要有分寸、有礼貌。
阅读感受
在我人生的某个阶段,我遇到了《常礼举要讲记》这本书。那时的我,正处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对于如何与人交往、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如何对待长辈和 晚辈等问题,感到十分困惑。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盏明灯,为我照亮了前行的 道路。
这本书并不是一本普通的礼仪指南,而是一本深入人心的读物。它从中国古 代的《周礼》《仪礼》《礼记》中汲取养分,不仅介绍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礼节, 更是对于“礼”这一中华文化核心概念的深度解读。在书中,我读到了恭敬、尊 重和关爱,也读到了对家族、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这些,都是我在日常生活中 常常忽视,却又十分重要的内容。
在内容上,《常礼举要讲记》首先强调了礼仪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性。礼仪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 现,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通过遵守礼仪,人们可以展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进而促进人际 关系的和谐。这本书详细地列举了各种场合下应有的礼仪,包括家庭、学校、职场、公共场所等, 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在不同环境中应有的行为规范。
常礼举要大字注音版讲课稿
常礼举要大字注音版(一)居jū 家jiā■ 为wéi 人rén 子zǐ 不bù 晏yàn 起qǐ,衣yī 被bèi 自zì 己jǐ 整zhěng 理lǐ,晨chén 昏hūn 必bì 定dìng 省shěng 。
■ 为wéi 人rén 子zǐ 坐zuò 不bù 中zhōng 席xí,行xíng 不bù 中zhōng 道dào。
■为w éi 人rén 子zǐ 出chū 必bì 告gào ,反fǎn 必bì 面miàn 。
■长zhǎng 者zhě 与yǔ 物wù,须xū 两liǎng 手shǒu 奉fèng 接ji ē。
■徐xú 行xíng 后hòu 长cháng ,不bù 疾jí 行xíng 先xiān 长cháng 。
■长zhǎng 者zhě 立lì 不bù 可kě 坐zuò,长zhǎng 者zhě 来lái 必bì 起qǐ 立lì。
■不bú 在zài长zhǎng 者zhě 座zuò 前qián 踱duó 来lái 踱duó 去qù。
■立lì 不bù中zhōng 门mén ,过guò 门mén 不bù 践jiàn 门mén 限xiàn。
■立lì不bù 一yī 足zú 跛bǒ,坐zuò 勿wù 展zhǎn 脚jiǎo 如rú 箕jī,睡shuì眠mián 不bù 仰yǎng 不bù 伏fú,右yòu 卧wò 如rú 弓gōng 。
常礼举要大字注音版
(一)居jū 家jiā■ 为wéi 人rén 子z ǐ 不bù 晏yàn 起q ǐ,衣yī 被bèi 自zì 己j ǐ 整zhěng 理l ǐ,晨chén 昏hūn 必bì 定dìng 省shěng 。
■ 为wéi 人rén 子z ǐ 坐zuò 不bù 中zhōng 席xí,行xíng 不bù 中zhōng 道dào。
■为wéi 人rén 子z ǐ 出chū 必bì 告gào ,反f ǎn 必bì 面miàn 。
■长zh ǎng 者zhě 与y ǔ 物wù,须xū 两li ǎng 手sh ǒu 奉fèng 接jiē。
■徐xú 行xíng 后hòu 长cháng ,不bù 疾jí 行xíng 先xiān 长cháng 。
■长zh ǎng 者zhě 立lì 不bù 可kě 坐zuò,长zh ǎng 者zhě 来lái 必bì 起q ǐ 立lì。
■不bú 在zài长zh ǎng 者zhě 座zuò 前qián 踱duó 来lái 踱duó 去qù。
■立lì 不bù中zhōng 门mén ,过guò 门mén 不bù 践jiàn 门mén 限xiàn 。
■立lì 不bù 一yī 足zú 跛b ǒ,坐zuò勿wù 展zh ǎn 脚ji ǎo 如rú 箕jī,睡shuì 眠mián 不bù 仰y ǎng 不bù 伏fú,右yòu 卧wò 如rú 弓gōng。
常礼举要讲解
《常礼举要》讲解《常礼举要》是由台湾李炳南老教授讲解的,主要是一些日常生活中大家都需要知道的日常礼节。
全文共分十二章节,分别为:居家、在校、处世、聚餐、出门、访人、会客、旅行、对众、馈赠、庆吊、称呼。
人们对礼仪的重视日益增高,礼仪教育从儿童抓起的观念已经深入到越来越多的家庭之中。
《常礼举要》因其简洁的语言、丰富的内容,成了儿童礼仪教育的首选教材。
同样,对于成年人,《常礼举要》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李炳南(1889~1986),山东济南人。
名艳,字炳南,号雪庐。
为衍圣公孔奉祀官府秘书长。
初学唯识于梅光羲,于禅、净、密等,皆曾修习,后归依印光大师,专修净土。
此外,亦精中医。
抗日期间,随孔德成于重庆,并助太虚大师弘法。
后卜居台湾,除仍任职孔奉祀官府外,并兼任中国医药学院及中兴大学教授,业余则致力于弘扬佛法。
于台中讲经说法数十年,以“李老师”之名著称于台湾佛教界。
先后创办台中佛教莲社、菩提树杂志社、慈光图书馆、慈光育幼院、菩提医院、菩提救济院等弘法及慈善机构。
1986年4月13日逝世,享年九十八岁。
礼节这件事,在人群中是决不能少的;就是野蛮的民族也有他们的一套礼节。
人与人交流感情,事与事维持秩序,国与国保持常态,都是礼节从中周旋。
自从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人们反对礼教、主张把它打倒以后,大家就对礼节不重视了,自己不去做,也不肯再去教导子弟做。
这就成了后来家庭中夫妇失和、子弟不孝、兄弟反目、邻里纷争等不良社会乱象屡见不鲜的社会问题。
今天客来了,明天访客去,这里来馈赠,那里请聚餐,东街庆吊,西街嫁娶,都是有一定礼节的。
如果你不照着去做是会受人诟病的,什么少教育、少见识、粗鄙不堪、不近人情、没见过世面、讨厌、可笑、远着他、少来往,一连串的词就都会加在你头上。
为避免上诉问题的出现而给我们人生带来不快。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常礼举要》:子、居家“为人子不晏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
”“为人子”指小孩子,作为年轻人,“不晏起”,不要晚起床,衣被自己整理。
【免费下载】01 常礼举要讲记序 根据徐醒民教授讲记整理
常礼举要讲记徐醒民老师著教案王红波整理2014.11.04常礼举要一、释常礼举要所谓常礼举要,就是常用的重要的礼仪,把这些礼仪拿出来讲。
「常礼」所谓「常」,示礼、礼之大要,举共礼之大要。
(举例:马加爵的案件,讲话无礼,酿成大祸。
同学雪中送炭,躲过一劫。
)二、简释礼所谓「礼」与佛家的戒律是一样的,要执持。
佛家的戒律在家人当然马虎一点,出家的有定时的诵戒,为什么要定时的诵戒呢?就是每诵一遍自己检讨自己任何事照着这个戒律做到了没有,它有这个意思。
三、常礼举要的出处我们学礼也是如此,礼在五经里(现在讲十三经)有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从国家到个人讲得很详细、非常多。
这本《常礼举要》是从那边摘录出来的这简单条文,虽然简单,但现在学起来都是实用的。
老师给我们编这些条,都是看现在都能用得上的,就写下来,我们一边研究,一边就照着这样办。
四、礼的重要性1.以前:从孔子讲礼一直到清朝都讲礼。
举例:孔门弟子研习礼。
《史记》孔子世家里最后讲到「赞」,他曾经说他自己到山东曲阜孔庙参观,那个时候是汉朝,他还看到孔子一代一代传下的学生,还经常在孔庙里研习礼:「诸生以时习礼其家。
」这是司马迁在孔子世家赞里有这么一句话。
可见从孔子讲礼,一直到汉历代,以至于到清朝都是讲礼。
2.今天:我们应懂一条,就做一条。
按照礼来做我们在社会上做事情或做学问,都有很大的帮助,对修行也有很大的帮助。
(举例:1.早上睡觉突然起来穿西装的业务员。
衣着会影响人的心理状态,礼仪会影响人的心理状态。
言行一致,是最好的处世之道。
2.面试翻阅档案的大学生。
)3.礼是科学的办事方法,更是合乎自然的法则礼就是秩序。
办事和研究学问都要讲究秩序,拿现在来讲,一般是说科学的办事精神,名词不同,事实上都是一样的。
现在来讲是科学的办事方法,科学的办事精神。
对过去的中国文化来讲,就是讲礼,礼就是有条不紊,无论是在人事、自然界都是有条理、有秩序。
A.天讲礼。
古人讲的礼在十三经《礼记》注疏讲过,就拿天下来讲,天文、星象都是不乱的,若乱了,这星球碰那星球这还了得啊!这就是天地间自然的一种理。
《常礼举要》
《常礼举要》《常礼举要》,我们将从居家、处世、聚餐、出门、旅行、庆吊六个方面,为大家分享。
01居家长者与物,须两手奉接。
徐行后长,不疾行先长。
不在长者座前踱来踱去。
食时不叹,不训斥子弟。
①长辈给的东西,晚辈要用双手恭恭敬敬去接②和长辈一起走路,要走在长辈的身后,不要快步走在长辈前面③不要在长辈面前不停地走来走去④吃饭的时候不叹气,吃饭的时候不训斥晚辈02处世家庭之事,不可向外人言。
与残疾人会面,须格外恭敬。
于肩挑小贩苦力,莫讨便宜。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①自己家庭里的事,不要和家人以外的外人宣扬②和残疾人见面,要更加尊重他们的感受③世上有很多生活艰辛的劳动者,这类人的便宜不要占④生活中一定要注意避嫌,瓜田里不弯腰提鞋,李树下不举手整理帽子03聚餐举箸匙,必请大家同举。
公食之器,不用己箸翻搅。
食勿响舌,咽勿鸣喉。
客食未毕,主人不先起。
①吃饭的时候,大家要一起动筷子②公共餐具不要用自己的私筷犯搅③吃饭不要吧唧嘴,不要发出异响④客人没有吃完饭,主人不要先起身04出门登高不呼,不指,不招呼。
路上不吸烟,不嚼食物,不歌唱。
不立在路上久谈。
一人不入古庙,两人不看深井。
①登山的时候不要大声呼叫,不要随便指划,不要大声喧哗②走路时不吸烟,不吃咀嚼东西,不唱歌③不站在路上长时间地交谈④一个人的时候不独自进入古庙,两个人的时候不靠近深井05旅行将远行,必辞亲友,祭祖辞亲。
归来必谒亲友,或略送土物。
入境问禁,入国问俗,入门问讳。
入国不驰,入村里必下车马。
①出远门前一定要和亲友辞行,祭祀祖先并告别双亲②从远方归来一定要拜见亲友,简单送去一些远方的土特产③去别的地方要知道当地的风土人情,风俗忌讳,不要违犯④进入闹市不要开快车,进入村庄一定要慢慢行驶06庆吊参加吉礼,不谈衰丧话,不戚容,不啼泣。
临丧不笑。
里有殡,不巷歌。
佩会葬徽章者,礼终即卸去,不佩带他往。
①参加喜庆的事情不要说不吉利的话,不要面色难看,不要啼哭②参加葬礼不要笑③邻里有丧事,不再附近放声唱歌④葬礼上佩戴的徽章配饰,葬礼结束后立马摘掉,不要戴着去别处除了这些板上钉钉的规矩还有一些口耳相传约定俗成的讲究吃饭时不要把筷子插碗中间写信不用红笔写,不用红笔署名过节送礼不送钟表(钟和终谐音)有客人在,不打扫家里晚辈不能直呼长辈姓名不能用手指人、指神像、佛像这些讲究和忌讳是民间约定俗成的规矩和长辈一起走路,要走在长辈的后面,这就叫规矩。
《常礼举要》[续]处世篇(六)
《常礼举要》[续]处世篇(六)【交浅不可言深,绝交不出恶声。
】再来,“绝交不出恶声”,朋友之间绝交往往是有的,绝交是绝了原来交往的朋友。
朋友是五伦当中的一伦,也是道义的结合,跟家人父子不同。
家庭中的父子、夫妇、兄弟,这是天伦,是不会分散的。
君臣、朋友这两伦的交往,则是以道义来维持,彼此志同道合,当然交情会一天一天维持下去。
如果有任何一方违背了道义,对方当然要劝告他,但始终劝告不来,只好作罢,那就绝交了。
绝交后是否和现在一样,两个人互相对骂一顿,或对打一顿,然后彼此也就不往来了?小人才是如此啊,小人彼此骂了一顿,三天之后又为利害而相互结合,又言归于好,好了一阵子以后,利害又冲突,又互相骂一顿,这不是君子之道。
君子绝交是在不得已的时候,对方稍微有能够挽回的情势,他不轻易绝交,实在没办法挽回了再绝交,到了绝交时不出恶声,一句让对方听了有恶感的话也不讲,彼此也不过是淡淡的疏远而已。
精选-常礼举要(李炳南老师编述,徐醒民老师讲述)往期精彩文章点击标题直接阅读1、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2、爱的真谛️3、南無阿彌陀佛的真實義️4、开光与供奉的意义5、佛家供鲜花、水果、供水、供灯、蜡烛、上香的真实义6、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7、看破、放下8、什么是修行9、扎儒释道三条根《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的重要性10、樹德立人,教子之道(一)11、树德立人,教子之道(二)12、树德立人,教子之道(三)13、树德立人,教子之道(四)14、树德立人,教子之道(五)15、树德立人,教子之道(六)16、德行天下之中華德育故事(全36集)17、母亲节 | 母教,贤孝子孙之端18、妈妈,节日快乐!19、母亲节 | 开启自性宝藏的金钥匙20、首播 | 法音宣流(第十四集)21、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一)22、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二)23、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三)24、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四)2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五)26、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六)27、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七)28、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八)29、好心好話好榜樣為人為己為和平 | 聽師父說30、四维八德(一)31、四维八德(二)32、四维八德(三)33、四维八德(四)34、四维八德(五)35、四维八德(六)36、四维八德(七)37、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一)38、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二)39、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三)40、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四)41、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五)42、一分诚敬,一分利益(一)43、一分诚敬,一分利益(二)44、一分诚敬,一分利益(三)45、一分诚敬,一分利益(四)46、一分诚敬,一分利益(五)47、一分诚敬,一分利益(六)48、一分诚敬,一分利益(七)49、一分诚敬,一分利益(八)50、现在缺乏真正的教育(一)51、现在缺乏真正的教育(二)52、现在缺乏真正的教育(三)53、现在缺乏真正的教育(四)54、现在缺乏真正的教育(五)55、现在缺乏真正的教育(六)56、现在缺乏真正的教育(七)57、现在缺乏真正的教育(八)58、现在缺乏真正的教育(九)59、现在缺乏真正的教育(十)60、现在缺乏真正的教育(十一)61、现在缺乏真正的教育(十二)62、现在缺乏真正的教育(十三)63、现在缺乏真正的教育(十四)64、现在缺乏真正的教育(十五)65、现在缺乏真正的教育(十六)66、父親節快樂67、传统教育的效果(一)68、传统教育的效果(二)69、传统教育的效果(三)70、传统教育的效果(四)71、传统教育的效果(五)72、传统教育的效果(六)73、端午吉祥74、传统教学需要笃行(一)75、传统教学需要笃行(二)76、传统教学需要笃行(三)77、传统教学需要笃行(四)78、传统教学需要笃行(五)79、传统教学需要笃行(六)80、传统教学需要笃行(七)81、传统教学需要笃行(八)82、传统教学需要笃行(九)83、传统教学需要笃行(十)84、家道的传承(一)85、家道的传承(二)86、家道的传承(三)87、家道的传承(四)88、家道的传承(五)89、家道的传承(六)90、家道的传承(七)91、家道的传承(八)92、家道的传承(九)93、家道的传承(十)94、老师的地位和作用(一)95、老师的地位和作用(二)96、老师的地位和作用(三)97、老师的地位和作用(四)98、老师的地位和作用(五)99、老师的地位和作用(六)100、老师的地位和作用(七)101、知识和智慧的差别(一)102、知识和智慧的差别(二)103、知识和智慧的差别(三)104、知识和智慧的差别(四)105、文言文是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一)106、文言文是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二)107、文言文是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三)108、文言文是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四)109、文言文是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五)110、文言文是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六)111、文言文是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七)112、文言文是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八)113、文言文是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九)114、中国教育特色:以孝治天下(一)115、中国教育特色:以孝治天下(二)116、中国教育特色:以孝治天下(三)117、中国教育特色:以孝治天下(四)118、中国教育特色:以孝治天下(五)119、中国教育特色:以孝治天下(六)120、中国教育特色:以孝治天下(七)121、中国教育特色:以孝治天下(八)122、东西方教育的差异(一)123、东西方教育的差异(二)124、东西方教育的差异(三)125、东西方教育的差异(四)126、东西方教育的差异(五)127、东西方教育的差异(六)128、东西方教育的差异(七)129、东西方教育的差异(八)130、东西方教育的差异(九)131、东西方教育的差异(十)132、东西方教育的差异(十一)133、科学技术是福还是祸(一)134、科学技术是福还是祸(二)135、科学技术是福还是祸(三)136、科学技术是福还是祸(四)137、科学技术是福还是祸(五)138、科学技术是福还是祸(六)139、善恶有报,自我约束(一)140、善恶有报,自我约束(二)141、善恶有报,自我约束(三)142、善恶有报,自我约束(四)143、善恶有报,自我约束(五)144、善恶有报,自我约束(六)145、善恶有报,自我约束(七)146、善恶有报,自我约束(八)147、善恶有报,自我约束(九)148、師父說 | 恢復祠堂祭祖明德149、宗教要回归到教育(一)150、宗教要回归到教育(二)151、祝天下教師節日快樂152、宗教要回归到教育(三)153、宗教要回归到教育(四)154、宗教要回归到教育(五)155、宗教要回归到教育(六)156、宗教要回归到教育(七)157、《常礼举要》缘起158、《常礼举要》笔记159、《常礼举要》居家篇(一)160、《常礼举要》[续]居家篇(一)161、《常礼举要》居家篇(二)162、《常礼举要》[续] 居家篇(二)163、《常礼举要》居家篇(三)164、《常礼举要》居家篇(四)165、《常礼举要》居家篇(五)166、《常礼举要》居家篇(六)167、《常礼举要》居家篇(七)168、《常礼举要》居家篇(八)169、《常礼举要》居家篇(九)170、《常礼举要》居家篇(十)171、《常礼举要》居家篇(十一)172、紀念大成至聖先師孔子誕辰2571年173、他的思想,是人类的大宝藏174、《常礼举要》在校篇(一)175、喜迎國慶176、和谐家国,从我心做起177、《常礼举要》在校篇(二)178、《常礼举要》在校篇(三)179、《常礼举要》[续] 在校篇(三)180、《常礼举要》处世篇(一)181、《常礼举要》处世篇(二)182、《常礼举要》处世篇(三)183、《常礼举要》处世篇(四)184、《常礼举要》[续] 处世篇(四)185、《常礼举要》处世篇(五)186、《常礼举要》处世篇(六)。
常礼举要大字注音版
(一)居jū 家jiā■ 为wéi 人rén 子zǐ 不bù 晏yàn 起qǐ,衣yī 被bèi 自zì 己jǐ 整zhěng 理lǐ,晨chén 昏hūn 必bì 定dìng 省shěng 。
■ 为wéi 人rén 子zǐ 坐zuò 不bù 中zhōng 席xí,行xíng 不bù 中zhōng 道dào。
■为wéi 人rén 子zǐ 出chū 必bì 告gào ,反fǎn 必bì 面miàn 。
■长zhǎng 者zhě 与yǔ 物wù,须xū 两liǎng 手shǒu 奉fèng 接jiē。
■徐xú 行xíng 后hòu 长cháng ,不bù 疾jí 行xíng 先xiān 长cháng。
■长zhǎng 者zhě 立lì 不bù 可kě 坐zuò,长zhǎng 者zhě 来lái 必bì 起qǐ 立lì。
■不bú 在zài长zhǎng 者zhě 座zuò 前qián 踱duó 来lái 踱duó 去qù。
■立lì 不bù中zhōng 门mén ,过guò 门mén 不bù 践jiàn 门mén 限xiàn 。
■立lì 不bù 一yī 足zú 跛bǒ,坐zuò 勿wù 展zhǎn 脚jiǎo 如rú 箕jī,睡shuì 眠mián 不bù 仰yǎng 不bù 伏fú,右yòu 卧wò 如rú 弓gōng 。
《常礼举要》全文(李炳南教授编述)
《常礼举要》全文(李炳南教授编述)常礼举要李炳南教授编述缘起(一)居家(二)在校(三)处世(四)聚餐(五)出门(六)访人(七)会客(八)旅行(九)对众(十)馈赠(十一)庆吊(十二)称呼(附说)缘起礼节这件事,在人群中,是决不能少的;就是极野蛮的民族,亦有他们的一套礼节。
人与人交通感情,事与事维持秩序,国与国保持常态,皆是礼节从中周旋的力量。
自从一般人,不察实际,好奇务怪,起来反对礼教,硬说礼教是吃人的猛兽,主张把他打倒以后,大家就对礼节,存了轻视的心理,自己不去做,也不肯再去教导子弟。
这个问题,并不简单,决不是中国人单独的问题。
行得通,行不通,却也不敢断定了!但是现在还是行不通。
请看今天客来了,明天访客去,这里来馈赠,那里请聚餐,东街庆吊,西街开会。
仔细一考查,还是把那些礼节,一套跟着一套的排演。
有人说这些事没有学过,谁能晓得。
那怕你不晓得,你只管不去做,过后请去听吧!七言八语,讪笑讥诮,丝毫不客气的,都发表出来了。
什么某人岂有此理,未曾受过教育、没有常识、粗卑不堪、不近人情、没见过场面、真讨厌、极可笑、远着他、少来往,一连串的这些名词,就都给你加在头上。
你的前途,一切一切,也怕因此受到影响!再看那些反对礼教的人,见了比他地位高的人,他也是脱帽鞠躬;见了外国人,也是去拉手;不经通报,你直跑进他的房里去,他也是不高兴;他送你东西,你不说谢谢,他也是不痛快。
这真矛盾,为什么他嘴里反对礼教,他还去拘泥这些形迹呢?可见他们是空倡怪论,自己也不能实行,专去欺骗他人,尤其是欺骗天真烂漫的青年人。
深刻一点说,简直是损害青年人的社会事业发展!我是在社会里碰过壁的人,也是吃过无限亏的人。
知道没有礼节,万事行不通。
我深恐青年同胞,不懂礼节,也免不了到处碰壁吃亏,特意检出通常用的几条来,贡献给大家,做个参考。
要知礼节是不妨人的美德,是恭敬人的善行,也是自己一种光荣的徽章,是必要通达的!编者谨识(一)居家一、为人子不晏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
常礼举要(李炳南 老居士地讲解记录簿)
(注:本《讲记》是台湾大德李炳南老居士的讲解记录)讲前勉辞先立根本讲一种东西,不是容易的。
中国的学问才上来都有根本,就与栽树栽植物一样,先有根,再谈其他,学问没有根本、飘飘浮浮的道听涂说。
孔圣人说过这个,在道路上走着听见什么,这一趟街还没走完,碰见熟人、说我有了学问,听见什么、听见什么等等,还没走完,再接上又弄出去了,这是口耳之学,连根都没有,枝叶什么还不明白,一知半解都谈不上,已扔掉了。
中国学问讲究根抵,无论学什么,念中国书有这么一句话「通一经通全经」,一本古人圣贤的典籍要真懂了,其他一些你都懂得。
譬如说佛家一本薄薄的阿弥陀经,要是懂了,三藏十二部经典都懂了,这是实在话。
这一本你还不懂,其他如八大人觉经、四十二章经你也不懂得,这是说读书。
就是农、工、商、法、医也是如此。
从前,不管哪一行,你问台湾的一些老人,当木匠、铁匠,不论干什么,他刚学的时候,苦头就吃了不少,不如此,便扎不住根的。
扎不住根,老师就不让他出师,怕的是出去到外面出丑,出丑倒还罢了,头一句是骂:「什么人教你的?」你听这句话吧。
没上学、在家里,你是谁的孩子?孩子有了坏事,外人先骂父母。
上了学以后,出去无礼,就先骂老师,听明白了吗?所以是老师当不得,父母也当不得,一当就得尽上十二分力量。
以前的原则不会变,即使变了也不是原则变,这一点孔圣人书上有「百变不能离乎宗」的说法。
譬如佛家讲万法皆假、皆空,但本性却是不生不灭,也是常的,这是佛家的主张。
老子有说,天不变、道也不变,说的都一样,圣贤主张都一样。
可是现在变了吗?现在变了,竟然也有人杀父母的,这个大家都知道,其实是教育界的缺失。
有一本书竟然这么说:母亲把孩子生下来,就如同豆子离开豆荚,与那个豆荚毫无关系。
我也不必提出什么书来,你看,都是现在的书啊。
畜牲没上过学,这种没天理的事,畜牲还做不出来。
我给诸位说,咱们学佛又学儒家,有人问为什么要学儒家?儒家铺了底子,然后才能以学佛。
可是现在呢?要打倒孔老二,没有儒家,中国文化就没了,我们学佛也就没根底了。
常礼举要大字注音版
(一)居j ū 家ji ā■ 为w éi 人r én 子z ǐ 不b ù 晏y àn 起q ǐ,衣y ī 被b èi 自z ì 己j ǐ 整zh ěng 理l ǐ,晨ch én 昏h ūn 必b ì 定d ìng 省sh ěng 。
■ 为w éi 人r én 子z ǐ 坐zu ò 不b ù 中zh ōng 席x í,行x íng 不b ù 中zh ōng 道d ào 。
■为w éi 人r én 子z ǐ 出ch ū 必b ì 告g ào ,反f ǎn 必b ì 面mi àn 。
■长zh ǎng 者zh ě 与y ǔ 物w ù,须x ū 两li ǎng 手sh ǒu 奉f èng 接ji ē。
■徐x ú 行x íng 后h òu 长ch áng ,不b ù 疾j í 行x íng 先xi ān 长ch áng 。
■长zh ǎng 者zh ě 立l ì 不b ù 可k ě 坐zu ò,长zh ǎng 者zh ě 来l ái 必b ì 起q ǐ 立l ì。
■不b ú 在z ài长zh ǎng 者zh ě 座zu ò 前qi án 踱du ó 来l ái 踱du ó 去q ù。
■立l ì 不b ù中zh ōng 门m én ,过gu ò 门m én 不b ù 践ji àn 门m én 限xi à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寅)处世(根据前贤老师讲稿整理,非本人智慧,仅供参考,如有不妥,祈望批评指教)前面讲孝顺父母,在家庭里面应该注意那些细节:在学校,应该注意的除了遵守礼节以外,还有学习的态度,以及自修的方法,这个都是很切合实用的。
那么,今天就是讲处世,就是我们怎么样在社会上和人家来往,这个要靠大学问。
除了理论的知识外,还要靠经验、阅历。
我们这里是这么讲,但是要里面的内容啊,还是要靠大家随时注意。
就是说,我们跟各种人物接触的时候,你要随时留意他的反应。
(举例:人在社会上,士农工商各种类型都不同,职业不同,心理也不同,心理上不同,你跟他交往的方法也就不一样,说话也不是一样的,拿一种话跟任何人讲是讲不通。
比如我上课,有时候要讲的通俗一点,有时候又要讲的有文采一点,比如引用一些古文啊什么的。
)(举例:在学校里说得是读书人的话,你到乡下跟种田的农夫讲文诌诌的话,他就是格格不相入。
你在商场里讲的话带到学界谈,这也是不行的,所以这个要多注意。
这个是包括整个求学的问题。
)(举例:求学啊很难啊,譬如说我们老师(指李炳南老师),他老人家非常慈悲,希望我们都有成就。
最低限度,我们拿古人注解的本子,我们自己能够看懂,能够有所辨别。
这个辨别,是怎么个辨别法呢?就拿《论语》集解来说,历代批注这么多,如果不是老师指出要点出来,那么我们很难选择。
《论语》如此,其他的各经也是如此,都是这个样子。
《礼记》、《春秋》、《书经》、《易经》、《诗经》,你翻开深入研究的话,笔墨官司打得凶得很呢。
)一、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本质:不自赞毁他处世第一条我们一看就明了了,不要说人家的短处,反过来说,不要说自己的长处。
虽是这么简单,可是做起来非常不容易!(举例:《论语》〈卫灵公〉那一篇里面,孔子曾讲:「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孔子自己讲,我对于人,对于一般人,我毁谤了谁了、誉是夸奖人家,我又夸奖了谁呢?毁,圣人是不会毁谤人的;但是夸奖人,圣人有时候有的,假如有所赞誉的,对某人有所赞誉,「如有所誉者,其所有试实。
」我所夸奖的人,一定是名符其实,实实在在的,不是虚伪恭维他。
虚伪恭维他,圣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所以孔夫子不但不毁谤人,而且也不轻易地夸奖人。
自己说自己的长处,那孔子更不必说了。
孔子明明是圣人,他从来没有说自己是圣人。
(举例:孔子曾与子路、颜渊这几位坐在一起谈天的时候,孔子叫他们「盍各言尔志?」你们说自己的志向。
颜渊说:「愿无伐善,无施劳。
」所谓伐善,就是不要自夸自己,也就是说,不要说自己的长处。
所以我们看这句话这么简单,为什么颜老夫子讲这个?其他人却很少讲到这一点,子路都不知道讲这句话。
)我们想想看,可见得真正不说自己的长处,是相当有修养的功夫,为什么呢?普通人自己有了某种特殊的学问,特殊的技能,或自己在品德方面,比较高人一等,不知不觉当中,自己显露出来,有点自己夸奖自己的情况,一般人都有这种情况。
所以在孔门当中,颜子在说他志向的时候,特别说出毋伐善,不要夸奖自己的好处。
(举例:没有高度的修养,不说自己的长处难,不说人家的短处也难。
我们在跟人谈话当中,也是不知不觉说着说着,就把人家的短处说出来。
这个我们各位之间,平时没有留意这方面,就不知不觉。
你念了这两句书,从现在开始,我们一天跟人家谈话当中,自己检点检点,是否有这种情形?或者自己警觉之后,还没说出口,就先提醒自己。
不要在不警觉时,让不该说的话冲出口。
)说人家的短处,说自己的长处有什么不好?说人家短处,是妨碍人家,说自己的长处,是损了自己的德性。
(况且弟子规有云: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做)所以学佛叫人不要自赞毁他,自己赞叹自己,毁谤他人,这个是不许可的,一个学佛的人自赞毁他就完了。
(举例:常常背后说人家短处,他的功夫怎么样?不但是没有功夫,而且还造口业,这个有因果关系。
我们说人家一句坏话,人家不会不知道的。
我们两个人在房间谈话,谈某某人的不好,人家不在这里,怎么知道呢?不要这样想法。
只要一句话出口,总之对方是了解的。
所以《大学》里面曾子讲:「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无论是在心里,或是口里的话,要时时有这样的警觉。
就如同有十个人眼睛在看我们,在监视我们,我们不能一点不注意。
)(举例:如果给别人知道我们说人家的坏话,对方不管有没有修养,总是不太高兴,有修养的人放在心里面,没修养的人,他就要对你报复了,你说他一句坏话,他就要说你十句坏话。
这样我们社会上遭遇的麻烦可多了,我们想做一点好事,人家也把我们破坏掉了。
)(举例:咱们在社会上跟人交往,同学之间交往,背后不要讲他人坏话,特别是女同学爱东揭长西揭短、七个长八个短的,结果我们说完人家还得接上,不接上你不够意思啊。
别人跟着你一起讲人过失,结果容易大家都伤了和气。
)这个一定要注意,特别要防范这个事情。
二、家庭之事,不可向外人言【内言不出于阃】家里的事是好事,是坏事都不要跟外人说。
所以《礼记》〈曲礼〉称谓「外言不入阃,内言不出于阃。
」阃就是门坎的意思。
(举例:古时候,妇女都是住在家里面,不出门的,是闺中的。
这就是说,古时候,男子不在外面把家里的事往外面说。
外面的事情呢?也不准许带回家来,跟家里妻子说。
就是内外不要互相这么说。
为什么不要这么说呢?比如家务事,古人有一句话「家丑不外扬」,家里有很多事情向外面宣扬,向外面说,总是不合适。
你向外面说,人家也不能给你解决问题,毫无用处。
)有时不但问题不能解决,反而引起更多家庭纠纷。
所谓家庭之事,包括很广,有夫妻之间的事,家庭之间的事,对父母的孝顺、对兄弟的友爱、家里的财产,经济的问题种种。
你把这些家庭的事跟外人讲,往往破坏自己的门风,让人家看轻你家里的家教。
古时候家有门风,家有家规,家务事在家里有家长作主处理。
(举例:家里的财产,你把它说出来了,外面不良的份子,他知道你家的底细,家务情形都了解了,他就找出机会来妨害你家里的事情。
)(举例:家人的行踪,也不必让人家了解,男主人是什么时候出门,什么时候上班,主妇什么时候上街买菜,什么时候回来,这一天家里什么时间没人,真空状态,或是什么时候,我有一笔收入,这些情形一讲,小偷摸得清清楚楚,就选在这个时候偷劫,这是最显而易见的。
所以这些事情不必跟外人讲。
)举例:我们现在当然不能避免的,在古时候,妇女没有重大的事情,比如说,结了婚就是住在丈夫家里,非有大故,不能回娘家。
大故是什么?娘家有丧事,或是重大的喜事,可以回娘家。
没有这种情形,出了嫁就是在夫家,娘家都不轻易回家,何况是到别人家走动的,所以很少出入。
拿现在拿讲,好像关在家里是不好的。
其实关在家,有它的道理,她在家里,就是教育子女,子女从小就在家里受家庭教育,到了上学的年龄,就到学校受学校教育,这当中是一贯的,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是一贯的。
这一贯的教育,从父母到师长,他们所说的话,所表现的行为,所做的示范,都是好的。
苏洵夫人程氏相夫教子,辅佐出丈夫苏洵,两个同事考中进士的苏轼和苏辙。
苏轼中进士时年仅20岁,苏辙就更小了,才19岁。
)【外言不入阃】这个人到了能够辨别是非的程度,然后才能看其他的书籍,接触外面的事情,他已经是定了型了,没有问题了,所以在这个时候,家里的事固然不必对外面讲,外面的事情也不用拿到家里来讲。
(举例:讲给家里的小孩听到没有好处。
外面社会的事情很多,罪恶的事、抽烟的事情、杀人的事情、放火的事情、很多很多。
大新闻在家里一讲,听起来这是奇闻啊!但是在心理上就受了影响。
儿童的心理像一张白纸,听了什么,心理就有个印象,他就自己表演出来,就模仿了。
电视机、网络是不是都是外面的事往家里说啊。
之前常常听说山里的孩子单纯,那现在还单纯吗?有个大魔王,电视。
这个“外言不入阃”古人非常重视,现在我们请了电视机、网络来专门干这个事。
)所以古时候,人心厚道、风俗淳厚,他在心志没有定型时,不让他与外面接触。
当然现在就很难了,现在一点点大的小孩子就看电视,这就没办法了。
小的不懂,大小孩子在外面看看报纸,看看新闻,回来跟小的讲,这是没法避免的,家长就要注意家庭教育,这要多费点心思,所以现在讲家庭教育很困难,外面的事情不在家里面讲,事实上办不到。
现在那一家没有电视,没有新闻报纸?这就很难了。
这是上一段,家里的事不对外面讲,这是避免很多的麻烦。
三、口为祸福之门,话要经一番考虑再说。
(李炳南老师之解释:这口最了不得,是祸福之门。
譬如说,战国时的六国成天闹乱子,都是苏秦与张仪拨弄的。
苏秦与张仪什么也没有,东也拨弄,西也拨弄,各国互相打战,他从中取利,现在国际上就这么一套。
)这话看起来也很简单,很容易了解,但做起来就不容易。
口是祸福之门,一个人的吉凶祸福,大半就决定在口。
大家现在要学孔子的谨言慎行,少说话。
(举例:李炳南老师讲《论语》的时候,他引用《易经》里面的:「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
」他老人家说,一个人说话太多了,他的前途不会乐观,一辈子没有大发展,也办不了好事情。
而且寿命也不会太长。
见了面就说个不停,送到门外到街上还说,那有这么多话?未说话以前,礼记有说要「安定辞」,心里先打好稿子,何者在前,何者在后,要有次序,总之,说话要简要详明。
)(举例:听了之后,当时一想,回忆我所接触的人,的确是如此,无论过去在社会上,在一般场合中,凡是碰到人自己就滔滔不绝,讲个没完的人,这就是烦躁之人。
这种躁人,多半是前途不平,遭遇很多的挫折,而且想活到很高的寿命是不容易的。
)事实上确实是如此,李炳南老师讲不是纯粹的理论,是经过事实观察,和经验累积得来的。
我们一个人的身体是四大假合,是因缘生法,因缘和合起来。
这种因缘和合,在道家来讲,我们人身体有,精、气、神三种要素,精力、气体、无形的神这三种。
同样的人应该都是一样,为什么有人寿命高,有的人寿命短。
所以道家讲养生之道,要注重收敛,收敛自己的三要素。
这种收敛,无论白天,或是夜间,他都讲这个用功的方法。
夜间:在夜间睡眠前面讲过,老师也提示过,不要仰着,不要张口,气吐得那么大,这是不够卫生的。
白天:在白天也是这样,在白天没有必要的时候,要闭着嘴,用鼻子呼吸,很均匀、很调和、很柔和的呼吸,我们一个人心理不正常,很急促,或是运动后很急促呼吸,很不正常,那对一个人身体里细胞损失很多。
所以在白天没有必要时,不要多说话,把呼吸调得很均匀。
做事:在做事的时候,心理也要很定,不要浮燥。
有些人他一面做事,一面心里着急,有些人做心里不想做的事情,越是不高兴,越是在做,心身两方面都是亏本。
讲话:在遇到人的时候,把心里面一股闷气发泄出来到处讲,这个受到的损失更大。
一个人要是真修,要做到心平气和,心里很平,气也很和,在心理很柔和,在生理方面也不会伤气。
所谓这个口,话说得越少越好,说话不要多。
说话的内容,无非是表达自己的心里,讲人、讲事,凡是牵涉到人与事,就关系到人的利害,关系事情的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