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修订版[1]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PPT课件

6
三、刑法学研究方法
1、根本方法: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 主义 阶级分析法、历史分析法、理论联系实 际法
2、具体方法: 注释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 社会学研究法、案例分析法
7
第一节 刑法的概念、性质 和功能
一、刑法的概念
形式意义上的刑法和实质意 义上的刑法。 狭义的刑法和广义的刑法: 前者指刑法典,后者包括 刑法典、单行刑法和附属 刑法。 普通刑法和特别刑法。
13
(三)1997.4—至今
1.单行刑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 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 决定》(1998.12.29)
2.立法机关共做出了九个立法解释 (1)刑法第93条第2款“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
人员” (2)刑法第228条、第342条、第410条“违反土
地管理法规” (3)刑法第384条第1款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 (4)刑法第294条第1款“黑社会性质的组织”
14
(5)刑法第313条“对人民法院的判决、 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
(6)有关渎职罪主体适用问题 (7)有关信用卡规定 (8)有关文物的规定适用于具有科学价值
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古人类化石 (9)有关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
15
3.立法机关先后颁布八了个刑法修正案。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1999.12.2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二)(2001.8.3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三)(2001.12.29) (4)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四)(2002.12.29) (5)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五)(2005.2.28) (6)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六)(2006.6.2) (7)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2009.2.28) (8)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2011.2.25)
三、刑法学研究方法
1、根本方法: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 主义 阶级分析法、历史分析法、理论联系实 际法
2、具体方法: 注释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 社会学研究法、案例分析法
7
第一节 刑法的概念、性质 和功能
一、刑法的概念
形式意义上的刑法和实质意 义上的刑法。 狭义的刑法和广义的刑法: 前者指刑法典,后者包括 刑法典、单行刑法和附属 刑法。 普通刑法和特别刑法。
13
(三)1997.4—至今
1.单行刑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 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 决定》(1998.12.29)
2.立法机关共做出了九个立法解释 (1)刑法第93条第2款“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
人员” (2)刑法第228条、第342条、第410条“违反土
地管理法规” (3)刑法第384条第1款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 (4)刑法第294条第1款“黑社会性质的组织”
14
(5)刑法第313条“对人民法院的判决、 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
(6)有关渎职罪主体适用问题 (7)有关信用卡规定 (8)有关文物的规定适用于具有科学价值
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古人类化石 (9)有关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
15
3.立法机关先后颁布八了个刑法修正案。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1999.12.2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二)(2001.8.3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三)(2001.12.29) (4)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四)(2002.12.29) (5)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五)(2005.2.28) (6)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六)(2006.6.2) (7)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2009.2.28) (8)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2011.2.25)
刑法ppt课件

刑罚的适用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
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罪刑相适应原则
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刑罚个别化原则
根据犯罪人的个人特点、罪行性质、社会危害程度等因素,对犯罪人判处适当的刑罚。
刑罚的执行与消灭
刑罚执行
指将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所确定的刑罚付诸实施的活动。
定罪分析
根据案件事实和证据,可以认定该官员构成 贪污受贿罪。
量刑考虑因素
受贿金额、手段狡猾程度、对社会的危害程 度等。
案例三:非法拘禁罪的定罪与量刑
01 02 03
非法拘禁罪的构成要件:非法剥夺 他人人身自由。
案例描述:某男子因债务纠纷,强 行扣留他人,限制其人身自由。
定罪分析:根据案件事实和证据, 可以认定该男子构成非法拘禁罪。
$number {01}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2
刑法ppt课件
目录
• 刑法概述 • 犯罪论 • 刑罚论 • 刑法分则各罪详解 • 刑法中的特殊制度与规定 • 刑法实践案例分析
01 刑法概述
刑法的定义与性质
刑法的定义
刑法是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 法律规范的总称。
刑法的性质
刑法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社会 利益的重要法律,具有强制性和 惩罚性。
。
犯罪预备
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 制造条件,但由于意志 以外的原因未能着手实
行犯罪的形态。
犯罪既遂
指已经完成犯罪并达到 既遂标准的形态。
03 刑罚论
刑罚的概念与种类
刑罚的概念
刑罚是刑法规定的,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人适用的限制或剥夺其某种权 益的强制性制裁方法。
刑法教学课件ppt

案例二:盗窃罪案例分析
总结词
探讨盗窃罪的犯罪构成、量刑标准及辩护要 点
详细描述
通过对一起盗窃罪案例的深入剖析,讲解盗 窃罪的犯罪构成、量刑标准以及在辩护过程 中应注意的要点,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盗窃罪 的法律适用和辩护技巧。
案例三:贪污罪案例分析
总结词
探讨贪污罪的犯罪构成、量刑标准及辩护要 点
详细描述
量刑制度
总结词
量刑制度是指审判机关在审理案件时 ,根据犯罪人的罪行、犯罪情节、悔 罪表现等因素,依法决定对犯罪人适 用的刑罚幅度的制度。
详细描述
量刑制度需要考虑犯罪人的罪行、犯 罪情节、悔罪表现、前科情况、自首 立功等因素,以决定对犯罪人适用的 刑罚幅度。量刑制度还包括从轻、减 轻、免除刑罚等规定。
02 犯罪论
犯罪的定义和构成要件
犯罪的定义
犯罪是违反刑法规定,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 行为。
构成要件
犯罪的构成要件包括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 、犯罪客观方面和犯罪客体。
犯罪主体
犯罪主体是指实施了犯罪行为并依法应承担刑事 责任的人。
犯罪主观方面
犯罪主观方面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所 持的心理态度,包括故意和过失。
刑法的目的和任务
总结词
刑法的目的和任务是制定和实施刑法的重要指导思想,包括刑法的立法目的、司 法目的和社会目的等。
详细描述
刑法的目的在于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和维护国家安全等;而刑法的任务 则是通过惩罚犯罪、预防犯罪和教育改造罪犯等方式来实现这些目的。
刑法的基本原则
总结词
刑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导刑法立法、司法和执法的核心 准则,包括罪刑法定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和适用 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等。
刑法基本知识PPT课件

1、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 会危害性 2、犯罪是违反刑法的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 3、犯罪是应受刑罚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具有 应受惩罚性。
.
16
一、 犯罪和犯罪构成
2、犯罪的构成
(1)犯罪客体 (2)犯罪的客观方面 (3)犯罪主体 (4)犯罪的主观方面
.
17
一、 犯罪和犯罪构成
2、犯罪的构成
.
25
二、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条件
(1)起因条件:有需要避免的危险
(2)时间条件:危险必须正在发生
(3)对象条件:为了保全一个较大的合法 权益,而将其面临的危险转嫁给另一个较 小的合法权益
(4)主观条件:行为人必须有避险意图
(5)限制条件:只能是出于迫不得已
(6)限度条件:不能超过必要限度,造成
刑法基本知识
.
1
第四章 刑法
第一节 刑法概述
第二节 犯罪
第三节 刑罚 第四节犯罪种类
.
2
第一节 刑法概述
一、刑法的概念和任务 二、刑法的基本原则 三、刑法的适用范围
.
3
一、刑法的概念和任务
1、刑法的概念
广义:一切刑事法律规范的总和 狭义:刑法典
2、刑法的任务
第一、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 会主义制度。
第二、保护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第三、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它权利。
第四、维护社会秩序 .
4
二、刑法的基本原则
1、罪刑法定原则 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没有先例没有处罚
2、罪刑相适应原则
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 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
16
一、 犯罪和犯罪构成
2、犯罪的构成
(1)犯罪客体 (2)犯罪的客观方面 (3)犯罪主体 (4)犯罪的主观方面
.
17
一、 犯罪和犯罪构成
2、犯罪的构成
.
25
二、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条件
(1)起因条件:有需要避免的危险
(2)时间条件:危险必须正在发生
(3)对象条件:为了保全一个较大的合法 权益,而将其面临的危险转嫁给另一个较 小的合法权益
(4)主观条件:行为人必须有避险意图
(5)限制条件:只能是出于迫不得已
(6)限度条件:不能超过必要限度,造成
刑法基本知识
.
1
第四章 刑法
第一节 刑法概述
第二节 犯罪
第三节 刑罚 第四节犯罪种类
.
2
第一节 刑法概述
一、刑法的概念和任务 二、刑法的基本原则 三、刑法的适用范围
.
3
一、刑法的概念和任务
1、刑法的概念
广义:一切刑事法律规范的总和 狭义:刑法典
2、刑法的任务
第一、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 会主义制度。
第二、保护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第三、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它权利。
第四、维护社会秩序 .
4
二、刑法的基本原则
1、罪刑法定原则 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没有先例没有处罚
2、罪刑相适应原则
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 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新刑法课件

刑法的基本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
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 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这是一条宪法原则 罪刑均衡(相适应)原则: 罪刑均衡(相适应)原则: 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罪刑相当,罚当其罪. 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罪刑相当,罚当其罪.
犯罪是指严重危害社会,触犯刑法并应 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 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情节显著轻微危 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特征: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 罚惩罚性.
直接客体: 直接客体:指某一 个具体犯罪行为直 接侵害的具体社会 接侵害的具体社会 关系. 关系.直接客体又 分为简单客体和复 杂客体; 杂客体; 复杂客体又分为主 要客体和次要客体. 要客体和次要客体.
犯罪客观方面 犯罪的客观方面是指犯罪活动的客观事 实的外在表现. 实的外在表现.
危害行为: 危害行为:犯罪必须 是危害社会的行为. 是危害社会的行为. 分为: 分为: 作为: 作为:指行为人以积 极的身体举动实施刑 法禁止的行为. 法禁止的行为. 不作为: 不作为:即消极的行 动,指行为人不实施 其依法有义务实施的 某种行为, 某种行为,触犯了刑 法. 危害结果: 危害结果:是指危害行为对刑 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造成的具体侵害事实. 造成的具体侵害事实. 1,区分既遂与未遂 , 2,区分罪与非罪(危害结果 ,区分罪与非罪( 程度,深圳机场案 深圳机场案) 程度 深圳机场案 3,区分此罪与彼罪(特定的 ,区分此罪与彼罪( 危害结果,怀柔案 怀柔案) 危害结果 怀柔案 4,区分是否从重处罚(法定 ,区分是否从重处罚( 条件) 时间 地点,方法等 时间,地点 方法等) 条件)(时间 地点 方法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PPT课件

10
.
5
.
刑法的目的
刑法的目的在于界定国家对于公民的 刑罚权。
6
.
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
一)罪刑法定原则。即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 无明文规定不处罚。什么行为构成犯罪、构成什 么罪及处何种刑罚,均须由法律明文规定。
二)罪刑相当原则。它是指犯罪社会危害性程度 和应负刑事责任的大小,是决定刑罚轻重的主要 依据,重罪重罚、轻罪轻罚、无罪不罚、罪刑相 当、罚当其罪。
2
.
3
.
刑法的渊源
在各类部门法当中,刑法的历史可以说是 最为悠久。近代大陆法系的刑法遵循罪刑 法定原则。刑法的渊源主要为刑法典,单 行刑法,附属刑法。
4
.
什么叫刑法
刑法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 根据自己的意志,以国家的名义颁布的,规定犯 罪、刑事责任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简言之, 刑法就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刑法有广义和 狭义之分,狭义的刑法是指规定犯罪和刑罚的一 般原则和具体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刑法典; 广义的刑法是指刑法典和单行刑事法律及非刑法 规范性文件中的刑事规范。
三)适用刑法一律平等原则。对任何人犯罪,不 论其社会地位、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宗教 信仰、财产状况如何,在适用刑法上一律平等,
7 任何人都不得有任何超越法律的特权。 .
刑罚制度
刑罚是指由刑法规定的由国家审判机关 依法对犯罪人所适用的限制或剥夺其某 种权益的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方法。
8
.
刑罚的体系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刑罚体系由主刑和附加刑 构成。
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 死刑;
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驱逐出境
9
《刑法》完整课件(精品课件).ppt

刑事 责任
饭中。邓某吃饭后在午睡时毒发身亡。经查, 何某在作案时正好是14岁生日这一天。
年龄 问题:14周岁生日当天投毒杀人的该不该定罪?
精品ppt课件,下载后可编辑
第二节 犯罪
二、犯罪构成 犯罪主体
自然 人主
体
பைடு நூலகம்
分析:根据我国刑法第17条的规定,不满14
周岁的未成年人属于完全不负刑事责任的年龄 阶段,对于其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一律 不追究刑事责任。根据有关司法解释,刑事责
令其停车。被告人不仅不停车,反而加速行驶,中
途两次急刹车,将贾某摔下。李某见贾某被摔后,
不仅不停车,反而驾车离开现场。贾某被摔成重型
闭合性颅脑损伤,抢救无效而死亡。
精品ppt课件,下载后可编辑
罪过
第二节 犯罪
二、犯罪构成 犯罪主观方面
问题:李某的行为是故意杀人吗?
分析:李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李某
行为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 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醉酒的人犯罪, 应当负刑事责任精品。ppt课”件,下载后可编辑
第二节 犯罪
二、犯罪构成 犯罪主观方面
概念
犯罪主体对于他所实施的危 害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抱的心理 态度。包括罪过、犯罪目的和犯 罪动机等因素。
精品ppt课件,下载后可编辑
精品ppt课件,下载后可编辑
第二节 犯罪
二、犯罪构成 犯罪客体
犯 是刑法所
罪 保护的而
客 体
为犯罪行 为所侵害 的社会主
概 义社会关
念 系。
犯罪客体是刑法 所保护的那一部 分社会关系。
犯罪客体是犯罪 行为所侵害的社 会关系。
正正 确确 定量 罪刑
刑法ppt课件

单位犯罪的概念
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或者以单位名义 为本单位全体成员或多数成员谋取非法利益,由单位的决策机构按照单位的决策程序决定 ,由直接责任人员具体实施,且刑法明文规定单位应受刑罚处罚的犯罪。
单位犯罪的处罚原则
对单位犯罪一般采取双罚制,即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 任人员判处刑罚。
犯罪的形态
犯罪的完成形态
犯罪的完成形态是指犯罪既遂, 即行为人故意实施的犯罪行为已 经具备了刑法分则规定的全部构
成要件。
犯罪的未完成形态
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包括犯罪预备 、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是指行 为人已经着手实施犯罪,但由于 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完成犯罪
的状态。
犯罪形态的认定
认定犯罪形态需要综合考虑行为 人的主观意图、行为进展程度、
后果等因素。
侵犯财产罪
侵犯财产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 目的,攫取公私财物或者故意 毁坏公私财物的行为。
包括抢劫、盗窃、诈骗、抢夺 等侵犯财产的犯罪行为,以及 故意毁坏财物等破坏财物的犯 罪行为。
处罚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 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处罚的 轻重取决于犯罪行为的性质、 情节和后果等因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量刑制度
量刑原则
根据犯罪行为的性质、情节、社 会危害程度以及被告人的个人情 况等因素,依法确定对犯罪人的 刑罚。
量刑情节
包括从轻、减轻、从重等情节, 以及法定和酌定的量刑情节,这 些情节会影响对犯罪人的量刑决 定。
执行制度
执行机关
监狱、看守所、拘留所等是国家法定 的刑罚执行机关,负责执行对罪犯的 刑罚。
03
处罚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处罚的轻重取决于犯罪行 为的性质、情节和后果等因素。
刑法ppt课件

诈骗罪
抢夺罪
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欺骗方法, 骗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公然夺取公私财 物的行为。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妨害公务罪:是指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 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行为。
聚众斗殴罪:是指聚集众人进行斗殴的行为。
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 :是指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 印章的行为。
犯罪客观方面
指犯罪行为的具体表现,包括 行为、行为对象、行为结果等 要素。
犯罪客体
指刑法所保护的、犯罪行为所 侵害的社会关系或社会利益。
犯罪形态
故意犯罪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 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犯罪。
过失犯罪
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 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 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犯罪。
未完成形态
犯罪未完成形态包括犯罪预备、犯罪未遂和犯罪中 止。
共同犯罪
共同犯罪的概念
两人以上共同故意实施犯罪行为。
共同犯罪的分类
按照共同故意的内容不同,可分为简单共同犯罪和复杂共同犯罪;按照各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不 同,可分为一般共同犯罪和特殊共同犯罪。
03
刑罚论
刑罚的概念和种类
刑罚的概念
破坏易燃易爆设备罪
是指故意破坏燃气或者其他易 燃易爆设备,危害公共安全的 行为。
投放危险物质罪
是指故意投放毒害性、放射性 、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
公共安全的行为。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是指生产、销售伪劣产品,销 售金额较大的行为。
走私罪
2024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PPT课件

犯罪终止
在犯罪过程中,因出现某种法定情形或者基于某种法定事由而使犯罪停 止下来所呈现的状态。如行为人死亡、被抓获、自动放弃等。
03
犯罪中止与犯罪终止的区别
主要在于前者是自动放弃或防止犯罪结果发生,而后者则是因某种原因
而被迫停止。
共同犯罪与单位犯罪
共同犯罪
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的,是共同犯罪。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 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PPT课 件
目录
• 刑法概述 • 犯罪论 • 刑罚论 • 犯罪形态论 • 刑法分则概述 • 常见罪名解析
01
刑法概述
刑法的定义与作用
刑法的定义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 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刑法的作用
保护社会利益,维护社会秩序,制 裁犯罪行为,预防犯罪。
刑法的体系结构
01
01 03
故意伤害罪
02
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
侵犯财产罪
盗窃罪
抢夺罪
抢劫罪
诈骗罪
聚众哄抢公私财物 罪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扰乱公共秩序罪
01
03 妨害国(边)境管理罪
危害公共卫生罪
05
妨害司法罪
02
妨害文物管理罪
04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数罪并罚
先减后并、先并后减。
量刑情节
法定情节、酌定情节。
累犯与自首
累犯从重处罚,自首从轻或减轻处罚。
刑罚的消灭与赦免
01
刑罚消灭的原因
超过追诉时效期限、经特赦令 免除刑罚、告诉才处理的犯罪
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等。
02
赦免的种类
在犯罪过程中,因出现某种法定情形或者基于某种法定事由而使犯罪停 止下来所呈现的状态。如行为人死亡、被抓获、自动放弃等。
03
犯罪中止与犯罪终止的区别
主要在于前者是自动放弃或防止犯罪结果发生,而后者则是因某种原因
而被迫停止。
共同犯罪与单位犯罪
共同犯罪
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的,是共同犯罪。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 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PPT课 件
目录
• 刑法概述 • 犯罪论 • 刑罚论 • 犯罪形态论 • 刑法分则概述 • 常见罪名解析
01
刑法概述
刑法的定义与作用
刑法的定义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 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刑法的作用
保护社会利益,维护社会秩序,制 裁犯罪行为,预防犯罪。
刑法的体系结构
01
01 03
故意伤害罪
02
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
侵犯财产罪
盗窃罪
抢夺罪
抢劫罪
诈骗罪
聚众哄抢公私财物 罪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扰乱公共秩序罪
01
03 妨害国(边)境管理罪
危害公共卫生罪
05
妨害司法罪
02
妨害文物管理罪
04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数罪并罚
先减后并、先并后减。
量刑情节
法定情节、酌定情节。
累犯与自首
累犯从重处罚,自首从轻或减轻处罚。
刑罚的消灭与赦免
01
刑罚消灭的原因
超过追诉时效期限、经特赦令 免除刑罚、告诉才处理的犯罪
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等。
02
赦免的种类
刑法学ppt课件.ppt

P10 刑法的性质
阶级性质 法律性质
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范围更 为广泛
刑法的强制性最为严厉
P13 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刑法典正式诞 生
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通过:1979年7月1日。 公布:1979年7月6日。
施行:1980年1月1日。
P18 新刑法的颁布
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通过:1997年3月14日。 公布:1997年3月14日。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基本要求:
(一)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立法要求P41 (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司法要求P42
施行:1997年10月1日。
法律根据 P19
实践根据 P20
关键字:非刑事法律
我国刑法第101条规定:“本法总则适用于其他有刑
罚规定的法律,但是其他法律有特别规定的除外。”
以宪法为根据,并且通过惩治犯罪行为, 保障宪法的实施
宪法
刑 法
行 政 法
民 法
· · · · · ·
劳 动 法
练习题(单项选择):
1、刑法与其他部门法相比,除了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 广泛性以外,还具有的特点是:( C )
A 强制性 B 阶级性 C 处罚手段的严厉性 D 处罚程序的法定性 2、我国有权进行司法解释的主体是( B )
A 全国人大常委会 B 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
C 高级人民法院 D 承办刑事案件的法官
第二章 刑法的基本原则
界定和意义 罪刑法定原则 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重点问题
刑法基本原则的含义和主要特征
罪刑法定原则的含义和基本要求
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的含义和基本要求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含义和基本要求
2024年度《刑法》完整ppt课件

2024/3/23
徇私枉法、民事枉法 裁判、执行判决裁定 失职与滥用职权罪
24
05
刑法分则的适用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2024/3/23
25
量刑情节与量刑方法
量刑情节
包括法定情节和酌定情节,法定情节如自首、立功、累犯等,酌定情节如犯罪动机、手段、社会危害性等。
附则
规定刑法的生效时间、解释权等。
5
刑法的基本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 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 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 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 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
犯罪客观方面
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 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是指刑法所规定的,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 护的社会关系的侵犯性,而为成立犯罪所 必须具备的客观事实特征。
犯罪主体
犯罪主观方面
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 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是指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犯罪行为以及犯 罪结果的心理态度。
20分类
犯罪既遂
是指行为人所实施的行 为已经具备了刑法分则 所规定的某一犯罪的全
部构成要件。
2024/3/23
犯罪预备
是指为了犯罪,准备工 具、制造条件的行为。
犯罪未遂
是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 ,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 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形
态。
10
犯罪中止
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 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 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
刑法修正案解读PPT

完善20项犯罪的罪刑内容 二、完善20项犯罪的罪刑内容
18、完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 18、 19、完善非法采矿罪 19、 20、完善协助老年人和未成年人加强保护 2、规定社区矫正的服刑方式 3、延长死缓和无期的实际服刑期 4、明确规定了减轻处罚的方式 5、完善累犯制度 6、完善自首制度 7、完善数罪并罚制度 8、完善缓刑制度
6、取消信用证诈骗罪死刑 7、增加单位犯集资诈骗罪、票据诈骗罪、信用 增加单位犯集资诈骗罪、票据诈骗罪、 证诈骗罪对自然人进行处罚时并处罚金的规定 8、取消虚开、伪造并出售伪造增值税专用发票 取消虚开、 罪死刑 9、完善强迫交易罪的规定 10、完善强迫劳动罪的规定 10、
完善20项犯罪的罪刑内容 二、完善20项犯罪的罪刑内容
11、完善盗窃罪的规定 11、 12、完善敲诈勒索罪的规定 12、 13、完善寻衅滋事罪的规定 13、 14、完善黑社会性质犯罪的规定 14、 15、取消传授犯罪方法罪死刑规定 15、 16、取消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罪死刑 16、取消盗掘古文化遗址、 规定 17、取消盗掘古人类化石、古脊椎动物化 17、取消盗掘古人类化石、古脊椎动物化 石罪死刑规定 石罪死刑规定
刑法修正案八的主要内容
一、增设 一、增设6个新罪 增设6 1、危险驾驶罪 2、虚开普通发票罪 3、持有伪造发票罪 4、组织他人出卖人体器官罪 5、恶意欠薪罪 6、食品监管失职罪
完善20项犯罪的罪刑内容 二、完善20项犯罪的罪刑内容
取消13个死刑罪名 取消13个死刑罪名 (1)走私犯罪 具体包括:走私文物罪,走私贵重金属 罪,走私珍贵动物、珍贵动物制品罪,走私普通货物、物 品罪; (2)金融票据诈骗犯罪 具体包括:票据诈骗罪、金融 凭证诈骗罪,信用证诈骗罪; (3)发票犯罪 具体包括: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 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罪,伪造、出售伪造的增值 税专用发票罪, (4)盗窃犯罪 具体包括:盗窃罪、盗掘古文化遗址、 古墓葬罪,盗掘古人类化石、古脊椎动物化石罪。 (5)传授犯罪方法罪
刑法ppt课件

刑罚的概念和种类
刑罚的概念
刑罚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社会秩 序和利益,对犯罪人施加的剥夺 或限制其权益的法律制裁。
刑罚的种类
包括生命刑、自由刑、财产刑、 资格刑等,根据犯罪性质和情节 的严重程度,选择适当的刑罚种 类进行处罚情节、后果等因素 ,综合考虑犯罪人的主观恶性、人身 危险性和社会危害性,依法确定适当 的刑罚。
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 私财物的行为。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妨害公务罪
01
是指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
行为。
聚众斗殴罪
02
是指聚集众人进行斗殴的行为。
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
03
是指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行为。
贪污贿赂罪
贪污罪
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 有公共财物的行为。
量刑情节
包括从轻、减轻、从重、不减轻等情 节,量刑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用 。
执行制度
执行机关
刑罚的执行机关包括人民法院、监狱、社区矫正机构等。
执行程序
包括判决生效后的交付执行、执行过程中的减刑、假释等程序,确保刑罚的正 确执行。
04 刑法分论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01
02
03
故意杀人罪
按照是否具有特定目的分类
可以将犯罪分为目的犯和非目的犯。
犯罪形态
完成形态
是指行为人已经实施了完整的犯 罪行为,并造成了相应的危害结
果。
未完成形态
是指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过程中,由 于某种原因而未能完成全部犯罪行 为。
共同犯罪形态
是指二人以上共同实施犯罪的行为 ,包括共同正犯、教唆犯和帮助犯 等。
《刑法》完整 ppt课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
《刑法》
2018.5.30
《刑法》完整
第一节 刑法概述 第二节 犯罪 第三节 刑罚 第四节 几种常见的犯罪及其处罚 第五节 几种常见职务犯罪
《刑法》完整
一、刑法的概念 二、刑法的基本原
则 三、刑法的效力范
围
《刑法》完整
一、刑法的概念
概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
念
罚的法律。
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范围
特
更加广泛
点
刑法的强制性最为严厉
《刑法》完整
二、刑法的基本原则
案例:甲系某县机械厂职工,与女工乙在同一车
间上班。两人有不正当的关系,但两人都已结婚,也 不想离婚。两人的奸情后来被乙的丈夫发现,并向该 县法院告发。经该县法院审理,以通奸罪判处甲有期 徒刑一年。甲不服判决,提起上诉。
问题:通奸是不是犯罪?
《刑法》完整
一、犯罪的概念
犯 罪
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 社会危害性。
的 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即具有
特
刑事违法性。
征 犯罪是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即具有应受惩罚性。
《刑法》完整
二、犯罪构成
案例:某甲是一个瘦削脸庞的男青年,23
岁,精神正常,在元旦的晚上,隐藏在僻静 的胡同里,当他发觉一个妇女,手提黑色皮 包,匆匆从胡同口走过来,他就迎上去,一 拳把那妇女打倒,抢得皮包后撒腿就跑。
《刑法》完整
二、刑法的基本原则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刑法第4条规定:“对任何人犯罪,在适
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 律的特权。”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是指对任何公民,不论其民 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 程度、财产状况等有何不同,都应当一律平等地适用 刑事法律的有关规定。包括:定罪上平等、量刑上平 等、行刑上平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刑法》
2018.5.30
《刑法》完整
第一节 刑法概述 第二节 犯罪 第三节 刑罚 第四节 几种常见的犯罪及其处罚 第五节 几种常见职务犯罪
《刑法》完整
一、刑法的概念 二、刑法的基本原
则 三、刑法的效力范
围
《刑法》完整
一、刑法的概念
概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
念
罚的法律。
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范围
特
更加广泛
点
刑法的强制性最为严厉
《刑法》完整
二、刑法的基本原则
案例:甲系某县机械厂职工,与女工乙在同一车
间上班。两人有不正当的关系,但两人都已结婚,也 不想离婚。两人的奸情后来被乙的丈夫发现,并向该 县法院告发。经该县法院审理,以通奸罪判处甲有期 徒刑一年。甲不服判决,提起上诉。
问题:通奸是不是犯罪?
《刑法》完整
一、犯罪的概念
犯 罪
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 社会危害性。
的 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即具有
特
刑事违法性。
征 犯罪是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即具有应受惩罚性。
《刑法》完整
二、犯罪构成
案例:某甲是一个瘦削脸庞的男青年,23
岁,精神正常,在元旦的晚上,隐藏在僻静 的胡同里,当他发觉一个妇女,手提黑色皮 包,匆匆从胡同口走过来,他就迎上去,一 拳把那妇女打倒,抢得皮包后撒腿就跑。
《刑法》完整
二、刑法的基本原则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刑法第4条规定:“对任何人犯罪,在适
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 律的特权。”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是指对任何公民,不论其民 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 程度、财产状况等有何不同,都应当一律平等地适用 刑事法律的有关规定。包括:定罪上平等、量刑上平 等、行刑上平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某县的杜凌怀疑妻子代芳与他人通 奸,多次引发夫妻争吵。2月25日晚8时许,双方又因此争吵, 杜凌指责代芳:“丢尽老公的脸面,我没脸再活下去了”。 代芳觉得自己深受委屈,也被激怒了,她当即找来绳子和椅 子,对杜凌说:“你没脸活就去上吊,工具我都给你准备好 了,你敢吗?像你这样小气的男人,活在世上真没意思。” 杜凌见妻子这样一说,不假思索拿起绳子当场悬梁自缢。气 头上的代芳站在一旁,既没有制止,也未解救。过了一会儿, 见杜凌停止挣扎后,代芳才喊人来救人,但为时已晚,杜凌 已死亡。
3、犯罪对象并非在任何犯罪中都受到了侵害或者威胁。 例如,盗窃犯将他人的电视机盗走,侵犯了主人的财产权利,但作为犯罪
对象的电视机本身则未必受到损害。而一般情况下,盗窃犯总是把窃来
4、犯罪对象不是犯罪分类的根据,而犯罪分类则是犯罪分类的根据。
2、犯罪客观要件,是刑法规定的,说明行为对 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侵犯性, 而为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客观事实特征; 它说明某种犯罪是通过什么行为、在什么情 况下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了什么后 果。
❖ 刑事违法性是司法机关认定犯罪的法律标准。
3、应受刑罚处罚性:是指犯罪是应当受刑罚处 罚的行为
注意:从立法角度而言:即使刑法明文禁止某 种行为,但只要刑法没有对其规定刑罚(法 定刑)后果,该行为就不是犯罪。 从犯罪行为的一般性质而言;即构成犯 罪的行为通常会受到刑罚处罚。但是,这不 意味着任何犯罪都必然受到刑罚处罚。
其内容包括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危害 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1)危害行为:是指在人的意识支配下 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身体活动(客观、外 在)。
首先,危害活动是人的身体活动或动作, 是客观外在的。
思考:思想;言论
其次,危害行为是人的意识支配的产物, 或者是意识的外在表现。
思考:睡梦中的行为;精神错乱下的举动
❖ 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的区别: 1、犯罪对象一般不决定犯罪的性质;犯罪客体决定犯罪的性
质。
例如,同样是盗窃电线,某甲盗窃的是库房里备用的电线,某乙盗窃的是 输电线路上正在使用中的电线,那么前者构成盗窃罪,后者则构成破坏 电力设施罪,两者的区别就在于犯罪对象所体现的社会关系不同:一是
2、犯罪对象是某些犯罪的构成要件;而犯罪客体是一切犯罪的共同构成要 件。
保小孩安全的义务。 4、行为人的先前行为引起的义务。如汽车司机交通肇事撞伤
行人,有义务送伤者去医院抢救
牛刀小试:
1、甲带其3岁的侄子出去玩,结果因照料不慎 小孩跌入沼气池,甲因嫌脏不愿下池援救, 致使其侄子死亡。
❖ 问:甲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 2、一日,王某的儿子在玩耍时不慎掉到井中, 围观的人中,只有身材瘦小的甲能下井救人, 甲拒不救助,最终导致王某的儿子失血过多 死亡。
的补充规定。
❖ 二、刑法的基本原则: ❖ 1、罪刑法定原则 ❖ “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
定不处罚”。 ❖ 2、罪刑相当原则 ❖ 3、适用刑法一律平等原则
牛刀小试:
1、甲男与乙女于某日中午公开在某公园内发生 性关系,引起游客的极大愤慨,造成恶劣的 社会影响。对甲、乙的行为应如何认定? ()
刑法
第一章 刑法概说
❖ 一、刑法的概念: (一)概念:刑法是以国家名义颁布的,规定犯罪及其法 律后果(主要是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二)现行刑法: 1、1979年7月1日通过,1980年1月1日起施行 2、1997年3月对旧的刑法典进行了修订,形成了新的刑法典 3、截止2007年底,共通过了六个刑法修正案,以作为新刑法
❖ (2)甲某(15岁)借自己身体强壮经常在学 校打骂其他同学,一日,甲见乙拿了一部新 手机上学便上前索要把玩,遭到拒绝后,甲 便从乙手中抢夺,乙拽住手机不放,甲便一 脚将乙踹翻在地,将手机夺走。后在老师的 帮助下,乙将手机要回。对于甲的行为应当 如何处理?
2、刑事违法性:或称刑法的禁止性,即犯罪行 为是违反刑法的行为,是刑法所禁止的行为。
❖ 由于社会危害性是对法益的侵犯性,所以,只有当 某种行为对法益造成了侵害或者有造成侵害的危险 时,该行为才有社会危害性。但是并非具有社会危 害性的行为都是犯罪。
牛刀小试:
(1)甲心胸狭隘,因琐事与乙产生矛盾后,怀 恨在心,用稻草扎了一个小人,上写乙的名 字,每日用针扎稻草人,并念咒语诅咒乙, 甲的行为构成犯罪吗?
❖ 二、犯罪构成
❖ (一)概念:犯罪构成是刑法规定的,决定 某一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 为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客观要件与主 观要的有机整体。
❖ (二)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
犯罪客体、犯罪客观要件、犯罪主体、犯罪主 观要件。
❖ 1、犯罪客体: ❖ (1)概念:是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
犯的社会关系。
❖ (2)与犯罪对象的区别:
❖ 犯罪对象是犯罪行为所作用的,社会关系的 主体或者物质表现。
(1)特定的犯罪对象在某些犯罪中是构成要件, 行为只有作用于特定的对象,才能构成犯罪, 如拐卖儿童罪。
(2)特定的犯罪对象在某些犯罪中影响此罪与 彼罪的区分,如盗窃财物与盗窃枪支
判断:
贿赂;赌资;行为人伪造的文书;走私、运 输、贩卖的毒品;用于诈骗的伪造信用卡; 受雇杀人后取得的酬金。
A、聚众淫乱罪 C、寻衅滋事罪
B、组织淫秽表演罪 D、无罪
❖ 2、某妇女甲于1999年8月将某男乙(1985年 6月出生)拐骗并卖给他人,甲的拐卖行为能 否构成犯罪?
第二章 犯罪
一、概念:犯罪是指具有社会危害性、刑事违 法性、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 1、社会危害性:是指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 系的侵犯性,即刑法第13条所列举的对国家利益、 公共利益、集体利益以及公民合法权益(或者法益) 的侵犯性。一个行为是否构成犯罪,首先取决于它 是否具有社会危害性。
例如刑法典第152条的走私淫秽物品罪,其犯罪对象只能是具体描绘性行为 或者露骨宣扬色情的诲淫性的书刊、影片、录像带、录音带、图片及其 他淫秽物品,否则就不可能构成此罪。而像偷越国(边)境罪,脱逃罪, 违反国境卫生检疫规定罪,非法集会、游行、示威罪等,就很难说有什 么犯罪对象。但这些犯罪无疑都侵害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具有犯罪客体。
危害行为的表现形式:
1、作 为:禁止做而去做 举刀杀人,投毒下锅等 2、不作为:有义务且能实施某行为而未实施,如果造
成严重危害性构成犯罪。
义务的来源:
1、来自法律、法规的明文规定。如:遗弃罪。 2、职务或业务上的要求。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履行相应职
责的义务;值勤的消防人员有消除火灾的义务。 3、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如受雇为他人照顾小孩的保姆有确
3、犯罪对象并非在任何犯罪中都受到了侵害或者威胁。 例如,盗窃犯将他人的电视机盗走,侵犯了主人的财产权利,但作为犯罪
对象的电视机本身则未必受到损害。而一般情况下,盗窃犯总是把窃来
4、犯罪对象不是犯罪分类的根据,而犯罪分类则是犯罪分类的根据。
2、犯罪客观要件,是刑法规定的,说明行为对 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侵犯性, 而为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客观事实特征; 它说明某种犯罪是通过什么行为、在什么情 况下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了什么后 果。
❖ 刑事违法性是司法机关认定犯罪的法律标准。
3、应受刑罚处罚性:是指犯罪是应当受刑罚处 罚的行为
注意:从立法角度而言:即使刑法明文禁止某 种行为,但只要刑法没有对其规定刑罚(法 定刑)后果,该行为就不是犯罪。 从犯罪行为的一般性质而言;即构成犯 罪的行为通常会受到刑罚处罚。但是,这不 意味着任何犯罪都必然受到刑罚处罚。
其内容包括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危害 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1)危害行为:是指在人的意识支配下 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身体活动(客观、外 在)。
首先,危害活动是人的身体活动或动作, 是客观外在的。
思考:思想;言论
其次,危害行为是人的意识支配的产物, 或者是意识的外在表现。
思考:睡梦中的行为;精神错乱下的举动
❖ 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的区别: 1、犯罪对象一般不决定犯罪的性质;犯罪客体决定犯罪的性
质。
例如,同样是盗窃电线,某甲盗窃的是库房里备用的电线,某乙盗窃的是 输电线路上正在使用中的电线,那么前者构成盗窃罪,后者则构成破坏 电力设施罪,两者的区别就在于犯罪对象所体现的社会关系不同:一是
2、犯罪对象是某些犯罪的构成要件;而犯罪客体是一切犯罪的共同构成要 件。
保小孩安全的义务。 4、行为人的先前行为引起的义务。如汽车司机交通肇事撞伤
行人,有义务送伤者去医院抢救
牛刀小试:
1、甲带其3岁的侄子出去玩,结果因照料不慎 小孩跌入沼气池,甲因嫌脏不愿下池援救, 致使其侄子死亡。
❖ 问:甲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 2、一日,王某的儿子在玩耍时不慎掉到井中, 围观的人中,只有身材瘦小的甲能下井救人, 甲拒不救助,最终导致王某的儿子失血过多 死亡。
的补充规定。
❖ 二、刑法的基本原则: ❖ 1、罪刑法定原则 ❖ “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
定不处罚”。 ❖ 2、罪刑相当原则 ❖ 3、适用刑法一律平等原则
牛刀小试:
1、甲男与乙女于某日中午公开在某公园内发生 性关系,引起游客的极大愤慨,造成恶劣的 社会影响。对甲、乙的行为应如何认定? ()
刑法
第一章 刑法概说
❖ 一、刑法的概念: (一)概念:刑法是以国家名义颁布的,规定犯罪及其法 律后果(主要是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二)现行刑法: 1、1979年7月1日通过,1980年1月1日起施行 2、1997年3月对旧的刑法典进行了修订,形成了新的刑法典 3、截止2007年底,共通过了六个刑法修正案,以作为新刑法
❖ (2)甲某(15岁)借自己身体强壮经常在学 校打骂其他同学,一日,甲见乙拿了一部新 手机上学便上前索要把玩,遭到拒绝后,甲 便从乙手中抢夺,乙拽住手机不放,甲便一 脚将乙踹翻在地,将手机夺走。后在老师的 帮助下,乙将手机要回。对于甲的行为应当 如何处理?
2、刑事违法性:或称刑法的禁止性,即犯罪行 为是违反刑法的行为,是刑法所禁止的行为。
❖ 由于社会危害性是对法益的侵犯性,所以,只有当 某种行为对法益造成了侵害或者有造成侵害的危险 时,该行为才有社会危害性。但是并非具有社会危 害性的行为都是犯罪。
牛刀小试:
(1)甲心胸狭隘,因琐事与乙产生矛盾后,怀 恨在心,用稻草扎了一个小人,上写乙的名 字,每日用针扎稻草人,并念咒语诅咒乙, 甲的行为构成犯罪吗?
❖ 二、犯罪构成
❖ (一)概念:犯罪构成是刑法规定的,决定 某一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 为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客观要件与主 观要的有机整体。
❖ (二)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
犯罪客体、犯罪客观要件、犯罪主体、犯罪主 观要件。
❖ 1、犯罪客体: ❖ (1)概念:是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
犯的社会关系。
❖ (2)与犯罪对象的区别:
❖ 犯罪对象是犯罪行为所作用的,社会关系的 主体或者物质表现。
(1)特定的犯罪对象在某些犯罪中是构成要件, 行为只有作用于特定的对象,才能构成犯罪, 如拐卖儿童罪。
(2)特定的犯罪对象在某些犯罪中影响此罪与 彼罪的区分,如盗窃财物与盗窃枪支
判断:
贿赂;赌资;行为人伪造的文书;走私、运 输、贩卖的毒品;用于诈骗的伪造信用卡; 受雇杀人后取得的酬金。
A、聚众淫乱罪 C、寻衅滋事罪
B、组织淫秽表演罪 D、无罪
❖ 2、某妇女甲于1999年8月将某男乙(1985年 6月出生)拐骗并卖给他人,甲的拐卖行为能 否构成犯罪?
第二章 犯罪
一、概念:犯罪是指具有社会危害性、刑事违 法性、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 1、社会危害性:是指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 系的侵犯性,即刑法第13条所列举的对国家利益、 公共利益、集体利益以及公民合法权益(或者法益) 的侵犯性。一个行为是否构成犯罪,首先取决于它 是否具有社会危害性。
例如刑法典第152条的走私淫秽物品罪,其犯罪对象只能是具体描绘性行为 或者露骨宣扬色情的诲淫性的书刊、影片、录像带、录音带、图片及其 他淫秽物品,否则就不可能构成此罪。而像偷越国(边)境罪,脱逃罪, 违反国境卫生检疫规定罪,非法集会、游行、示威罪等,就很难说有什 么犯罪对象。但这些犯罪无疑都侵害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具有犯罪客体。
危害行为的表现形式:
1、作 为:禁止做而去做 举刀杀人,投毒下锅等 2、不作为:有义务且能实施某行为而未实施,如果造
成严重危害性构成犯罪。
义务的来源:
1、来自法律、法规的明文规定。如:遗弃罪。 2、职务或业务上的要求。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履行相应职
责的义务;值勤的消防人员有消除火灾的义务。 3、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如受雇为他人照顾小孩的保姆有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