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体系和锥体外系损害如何鉴别7
锥外系统疾病及其鉴别诊断
临床表现
1、2/3患者发生于5~15岁儿童,女多于男, 1.5~3.2:1,
病前常有上呼吸道咽喉炎等A组B溶血性链 球菌感染史。
急起或缓慢起病。
2、舞蹈样动作常为双侧性,20%为 一侧性。
①肢体:舞蹈样动作表现为一种极快的、不规则 的、无目的和急速的不自主运动。常先起于某一 肢体,上肢比下肢明显,远端重于近端,上肢各 关节交替伸直、屈曲、扭转、手指不停地做伸直、 屈曲、内收等动作,下肢表现为行走摇晃,肢体 舞蹈样动作睡眠时消失,安静时减轻。
②病因治疗:青霉素,除急性期应用青霉 素外,以后也要用。
一、舞蹈
Ⅱ、亨廷顿(Huntington)舞蹈病
亦称遗传性慢性进行性舞蹈病,是常染色体显性 遗传的缓慢进行性变性病,其相关基因位于4号染 色体短臂上4P16.3,
主要病理改变是尾状核、壳核明显萎缩、核内的 小神经元广泛缺失、星形细胞增加。大脑皮质、 苍白球、丘脑、黑质小脑上橄榄核下丘脑也发生 变性,
临床表现
3、精神症状 ①情绪障碍:以抑郁为常见。 ②精神症:可出现精神分裂症样综合征。 ③自杀:自杀率为5.6%。 ④强迫症:与基底节及额叶病损有关。 ⑤认知障碍:注意力减退,记忆力降低,
进行性智力减退,计算、理解、判断均下 降。
⑥人格与行为异常:多在神经症状及认知 障碍前数年已有人格改变。
4、秽语症: 发声性性抽动在不适当 的地点和场合以无礼方式大声表达淫 秽字语,大多与性有关或咒骂则称为 秽语症,患者多有良好的自知力,但 难以自我控制,偶有秽语手势的行为 多为下流姿势。
5、精神行动紊乱:
①学习能力和成绩下降,与注意力不集中、 涣散有关。
②躁动不安,过分敏感,易激惹。
③有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如反复洗手, 数数字,难以自制的触摸物体或他人,触 摸危险物品如火、烫铁板或机体上与性有 关的部位。
椎体系与椎体外系
雅安二医院急诊科
张亮杰
一、什么是椎体系?
• 锥体系是大脑皮层下行控制躯体运动的最 直接路径。主要是管理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锥体系主要由中央前回的锥体细胞的轴突 所组成。这些纤维下行经内囊、大脑脚底、 脑桥基底、延髓锥体等结构,其中中途终 于脑干者称为皮质脑干束,继续下降进入 脊髓者称为皮质脊髓束。因此锥体系统 (锥体系)包括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 束两部分。
• • • • • • • • • •
发生于神经系统中锥体外系的 相关疾病主要包括: (1)帕金森病及各类帕金森综合征; (2)小舞蹈病; (3)慢性进行性舞蹈病或称Huntington (4)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 (5) 肌紧张异常; (6)秽语抽动综合征; (7)迟发性运动障碍; (8)投掷样舞动; (9) 阵发性手足徐动征或阵发性运动源性舞蹈手足徐动征、 扭转痉挛等。
脑桥一小脑系
• 由大脑皮质额叶起始的纤维组成额桥束;由顶、枕、颞叶 起始的纤维组成顶枕颞桥束;这些纤维下行经内囊、大脑 脚底的两侧,进入脑桥终止于同侧脑桥核。脑桥核发出的 纤维越过中线,经对侧小脑中脚进入小脑,主要终止于新 小脑皮质。小脑皮质发出纤维,终于齿状核。齿状核发出 的纤维经小脑上脚经被盖交叉后终于对侧的红核和背侧丘 脑的腹中间和腹前核。由红核发出的纤维经被盖前交叉后 组成红核脊髓束,下行终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下达的神 经冲动最后经脊神经至骨骼肌。由丘脑腹中间核和腹前核 发出的纤维至大脑皮质运动区,形成皮质一脑桥一小脑一 皮质环路。
• 新纹状体病变则引起另外一组肌张力减低,运动 过多综合征。例如亨廷顿氏舞蹈病时纹状体神经 显著变性,壳、尾状核及黑质中γ-氨基丁酸 (GABA)显著减少,基底节中可催化GABA合成的谷 氨酸脱羧酶亦显著减少,GABA为抑制性介质, 其缺乏可致多动症,基底节多巴胺含量增高、乙 酰胆碱减少均可诱发多动症状,故亨廷顿氏舞蹈 病可用阻滞多巴胺受体的药物(如氟哌啶醇、三 氟拉嗪、奋乃静)、增加中枢GABA的药物(如 异烟肼)及加强乙酰胆碱的药物(如氯化胆碱) 治疗。
神经系统检查:椎体外系
黑质 苍白球 豆状核 纹状体 基 底 神 经 节 壳核 新纹状体 旧纹状体
肌 高 | 运 少 征
帕 金 森 病
尾壮核
杏仁核 古纹状体 屏状核
肌 低 | 运 多 征
舞蹈症 手足徐动症
谢谢!
• 椎体外系在不同阶段损伤其症状不同。内囊以 上的病变常与锥体系病变不易区分。基底节 病变产生震颤麻痹和不自主运动。 • 震颤麻痹:肌张力增强-运动减少综合症: “铅管样”或“齿轮样强直”(苍白球和黑质) • 舞蹈病及手足徐动症:肌张力减低-运动增多 综合症。(尾状核和壳核)
• 舞蹈样运动:(壳核)为面部肌肉及肢体的快速、 不规则、无目的的、不对称的不自主运动,表 现为作鬼脸、转颈、耸肩、手指间断性伸曲、 摆手和伸臂等舞蹈样动作,睡眠时可减轻或消 失。 • 手足徐动:(尾状核)为手指或足趾的一种缓慢持 续的伸展扭曲动作。 • 偏侧投掷运动:(丘脑底核)表现为一侧肢体 大幅度、有力的活动。见于风湿性舞蹈症、肝 豆状核变性。
锥体外系
• 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运动、维 持和调整体态姿势和进行习惯性及节律性动作 等。
基底神经节
基底神经节
• 一.纹状体:包括 • 1.尾状核:呈“c”形弯曲,分头、体、尾3部分, 围绕豆状核和背侧丘脑,延伸于侧脑室前角、 中央部和下角的壁旁。 • 2.豆状核:位于尾状核和背侧丘脑的外侧,岛 叶的深部。在水平面呈三角形,底向外侧,尖 向内侧。豆状核被白质分成3部,外侧部最大 称壳;内侧的2部合称苍白球。
运动传导通路
锥体外系
锥体系
锥体系:主要司骨骼肌的随意运 动,由两级神经元组成。 • 上运动神经元:是由中央前回的 锥体细胞组成。 • 下运动神经元:为脑神经运动核 和脊髓前角运动细胞。
运动传导路(Moterpathway)
2.如果仅仅损伤大脑皮质运动中枢或延髓锥体(即单 纯锥体系),则临床表现除病理征(+)和晚期肌萎缩(废 用性)外,其余表现则与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的软瘫体征 一致。
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的随意运动瘫痪:
(2)经过内囊后肢下行。 (3)躯干肌受双侧支配,肢体肌受对 侧支配。 (4)皮质脊髓束有易化浅反射的作用, 若受损,则浅反射消失。 (5)皮质脊髓束抑制原始反射。正常 人:病理征阴性(2岁前可阳性);若 皮脊束受损,则病理征(+)。
3.皮脊束受损后的表现: (1)锥体交叉以上受损(如脑溢血、
脑血栓时): 对侧上、下肢硬瘫,浅反射消失,腱
2.躯干肌和大部分头面部骨骼肌受双侧大脑皮质支 配,但肢体肌、面神经核下半及舌下神经核只接受对 侧大脑皮质支配。
3.运动传导路两级神经元之间多有中间神经元,只 有支配精细运动(如肢端肌)的上、下运动元之间才为 单突触直接联系(约占20%)。
(四)锥体系的功能
1.控制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2.易化浅反射:刺激皮肤或 粘膜,引起相应部位的肌肉产 生收缩的现象称为浅反射。如 角膜反射、腹壁反射和提睾反 射。 当锥体束损伤后,易化浅反 射的作用消失,则浅反射减弱 或消失。
早期出现 (营养性)
病例分析: 患者男性,36岁,自述“半身不遂”,看东西有两
个像,检查结果为:①右侧上、下肢瘫痪,肌张力增 高,腱反射亢进,肌肉不萎缩;②右侧腹壁反射和提 睾反射消失,病理反射阳性;③左眼向下方斜视,眼 睑下垂;④左眼瞳孔较右眼大;⑤发笑时口角偏向左 侧、面肌不萎缩;⑥伸舌时偏向右侧,舌肌不萎缩; ⑦全身感觉及其他无明显异常。
锥体束及锥体外系
锥体束及锥体外系锥体束:是下行运动传导束,包含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
因其神经纤维主要发源于大脑皮质的锥体细胞,故称为锥体束。
此中部分纤维下行到脊髓,直接或经中继后间接止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称为皮质脊髓束;另一部分纤维止于脑干内躯体运动核和特别内脏运动核,称为皮质核束。
锥体束在走开大脑皮质后,经内囊和大脑脚至延髓(大多数神经纤维在延髓下段交错到对侧,而进入脊髓侧柱),终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
病损经常出现上运动神经元麻木(亦称中枢性麻木或强直性麻木)及锥体束征等。
锥体束征:为上运动神经元伤害出现的原始反射。
当锥体束病损时,大脑失掉了对脑干和脊髓的克制作用而出现的异样反射。
1 岁半之内婴少儿因为锥体束还没有发育完美,能够出现上述反射现象,不属于病理。
成年病人若出现则为病理反射。
包含种类:1、 Babinski 征(巴宾斯基征):患者仰卧,下肢挺直,用钝头竹签由后向前轻划足底外侧至小趾根部 ,再转向拇指侧掌关节处。
正常反响为各趾向跖面屈曲,若拇指背伸,其他四趾呈扇形睁开,为椎体束受损的体征,见于脑出血,脑肿瘤等。
2、 Oppenheim 征(奥本海姆征):医生用拇指及食指沿患者胫骨前缘使劲由上向下滑压,阳性表现同Babinski 征。
3、 Gordon 征(戈登征):检查时用手以必定力量捏压腓肠肌,阳性表现同Babinski 征。
4、 Chaddock 征(查多克征):竹签在外踝下方由后向前划至趾跖关节处为止,阳性表现同Babinski 征。
5、 Gonda 征(冈达征):紧压足外侧两趾向下,数秒钟后忽然放松,阳性表现同Babinski 征。
6、 Schaffer 征(夏菲征):用拇、示指捏压病人跟腱,出现拇趾背屈为阳性。
7、掌下颌反射:用尖利物体刺划手掌大鱼际皮肤时,出现同侧下颏部的肌肉反射性缩短。
正常人 7%出现,当锥体束伤害时出现。
锥体束征阳性:提示锥体束伤害。
一侧阳性:代表同侧椎体束伤害或高位中枢的伤害。
内科学_各论_症状:锥体外系损害_课件模板
内科学症状部分:锥体外系损害>>>
检查项目: 颅脑CT检、脑多普勒、脑电图检、颅脑超 声。
内科学症状部分:锥体外系损害>>>
相关症状:
后脑勺疼 舞蹈样步态 舞蹈样不自主运动 握力减退 震颤性肌强直,运动徐缓。
内科学症状部分:锥体外系损害>>>
相关疾病: 老年人帕金森病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 帕金森病。
谢谢!
内科学症状部分:锥体外系损害>>>
诊断:
纹状体系统指,纹状体,红核,黑质,丘 脑底核,总称基底节。它的功能是维持及 调节身体的姿势和保障动作时必需的肌张 力,并担负那些半自动性的刻板的及反射 性的运动。
锥体外系病变能引起肌张力变化和不 自主运动两大类症状。肌张力变化有增强, 减低和游走性增强及减低。不自主运动有 舞蹈样运动,
内科学各论症状部分 锥体外系损害 内容课件模板
内科学症状部分:锥体外系损害>>>
t;>>
科室: 体检、保健科 病理科 神经内科。
内科学症状部分:锥体外系损害>>>
简介:
锥体外系疾病(extrapyramidal diseases) 发生于神经系统中锥体外系的疾病。主要 表现肌张力障碍(肌张力过高或过低)和运 动障碍(包括震颤、手足徐动、舞蹈样动 作、扭转痉挛等)。 锥体系损害表现为痉 挛性瘫痪,而锥体外系损害主要表现为不 自主运动、肌强直、运动缓慢,而非真正 的瘫痪。
内科学症状部分:锥体外系损害>>>
病因:
锥体外系是运动系统的组成部分。在种系 发生上属神经系统的古老部分。主要功能 是在大脑皮质的控制下调节肌张力,维持 和调整身体姿势,掌管习惯性和节律性动 作(如行路的双臂摆动、模仿、手势、面 部表情动作、某些防御性反应运动等)。 在完成复杂的运动功能时,锥体外系与锥 体系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只有
椎体系与锥体外系
表现为屈肌和伸肌的肌张力增 高一致, 检查时呈齿轮状或
铅管状。通常不伴有瘫痪,病 理反射阴性。可有不自主运动 如静止性震颤、舞蹈症、手足 徐动症和扭转痉挛等。体征变 化不恒定,不自主运动常在睡 眠时消失。
何为锥体外系: 在锥体系之外,另有连系大脑皮质 与脑、脊神经运动核的躯体运动传 导途径,统称为锥体外系。临床上, 锥体外系仅指皮层下某些核团(尾 核、壳核、苍白球、黑质、红核等) 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的调节系统。目 前认为这些核团不仅接受大脑皮层 下行纤维的联系,同时还经过丘脑
主要是发动和管理骨骼肌的随意 运动,调节精细动作,保持运动 的协调性。
在锥体束中位于大脑皮层的中央 前回的神经元,称为上运动神经 元。位于脊髓前角和脑神经运动 核的神经元,称为下运动神经元。
目前知道,80%~90%的锥体束 纤维与下运动神经元之间有一个 以上的中间神经元接替,亦即是 多突触的联系。只有10%~20% 的纤维与下运动神经元发生直接 的单突触联系。电生理研究指出, 这种单突触联系在支配前肢的运 动神经元比支配后肢的运动神经
功能是协调一致的。锥体外系结 构较复杂,涉及脑内许多结构, 包括大脑皮质、纹状体、背侧丘 脑、底丘脑、中脑顶盖、红核、 黑质、脑桥核、前庭核、小脑和 脑干网状结构等,通过复杂的环 路对躯体运动进行调节,确保锥 体系进行精细的随意运动。锥体 外系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和
协调肌的活动等,在保持肌的协调 和适宜的肌张力的情况下,锥体系 得以进行精细的随意运动。
两者在完成复杂运动的功能上, 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可以认 为,只有在锥体外系对骨骼肌 保持稳定,并给以适宜的肌张 力和协调的情况下,锥体系才 能执行随意的精细活动。
2 锥体外系反应:为神经系统的 组成部分,若发生病变可致肌张 力改变和不自主运动症状,常见 临床表现有:①急性肌张力障碍, 患者呈现扭转痉挛和(或)痉挛性 斜颈症状;②肌阵挛,患者出现 单个肢体肌阵挛发作和(或)颈强 直发作现象;
神经系统-运动传导路
-14-
核下瘫
舌下神经瘫(核下瘫)
• 舌下神经核上瘫,舌 向前伸时,舌尖偏向 病灶的对侧(健侧), 但舌肌不萎缩。
• 舌下神经核下瘫时, 患侧舌肌瘫痪、伸舌 时舌偏向患侧,核下 瘫时间长久时,就会 出现舌肌萎缩。
-15-
运动传导路
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的异同点
异同点 中枢部位
内囊 交叉
皮质脊髓束 中央前回上2/3 中央旁小叶前部
变。双侧大脑及脑干病变时,还伴有语言、意识障碍及球麻痹。 高位颈髓损害表现为痉挛性四肢瘫,伴有传导束型感觉障碍及尿便障碍; 颈膨大损害时出现双上肢迟缓性瘫痪,双下肢痉挛性瘫痪,伴有传导束型感 觉碍及尿便障碍; 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时表现为迟缓性四肢瘫,常伴有手套、袜套型感觉障碍。 交叉瘫:病变侧颅神经周围性瘫痪和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脑干损害引起。
上运动神经元各部位损害时瘫痪特点: 1)皮质型:皮质运动区呈一条长带,面积较大,局限性病变可出现一个肢 体的中枢性瘫痪(单瘫)。 2)内囊型:內囊是感觉、运动、视觉传导集中地,损伤出现“三偏”。 3)脑干型:交叉瘫即病变侧颅神经周围性瘫痪及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 4)脊髓型:脊髓横贯性损害时出现双侧肢体瘫痪(截瘫或四肢瘫)。
简述锥体外系反应的表现和处理
锥体外系(Extrapyramidal system)是大脑中与运动控制相关的一组神经通路,它与大脑皮层的锥体系(Pyramidal system)相区别。
锥体外系通常涉及基底核和相关的结构,负责调节和协调运动,控制肌肉的调节力和身体姿势。
锥体外系的损伤或功能紊乱通常会导致一系列疾病或症状,包括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等。
锥体外系反应通常是对某些药物尤其是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
以下是锥体外系疾患的一些典型表现:1. 震颤:不自主的节律性运动,通常影响手部。
2. 僵硬:肌肉僵直感,尤其是在运动的时候,肌肉会出现粘滞的感觉或阻力。
3. 运动迟缓:动作变得迟缓和费力,日常活动如起床、穿衣可能变得困难。
4. 姿势不稳:可能出现平衡问题,导致姿势不稳定,容易跌倒。
5. 不自主运动:这些包括了面部的抽搐、手部扭动、鞭打状运动或舞蹈样运动等不自主快速运动。
6. 肌张力障碍:通常表现为肌肉持续收缩引起的异常姿势。
7. 失语:说话困难,话语可能变得缓慢或迟缓。
处理锥体外系反应通常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调整用药:若是药物引起的锥体外系反应,要首先考虑调整或更换药物,减少副作用。
需要与医生合作,绝不可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
2. 使用抗胆碱能药物:例如苯海索(Benztropine)或曲马多(Trihexyphenidyl)可以用于控制药物引起的锥体外系副作用。
3.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师可能会建议进行特定的运动以增强肌肉,改善运动协调能力和平衡。
4. 言语疗法:如果患者有说话困难,可通过言语疗法来帮助改善。
5. 心理支持:锥体外系疾病常常会给患者带来沮丧和焦虑等情绪问题,心理支持和辅导对于患者维护良好的心态很有帮助。
请注意,由于锥体外系反应可能与许多不同的原因相关,所以正确的处理办法应当根据具体原因和病情由医生提供。
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应尽快求医告诉医生详细情况以获得相应的治疗。
锥体系
锥体系锥体系是大脑皮层下行控制躯体运动的最直接路径。
主要是管理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锥体系主要由中央前回的锥体细胞的轴突所组成。
这些纤维下行经内囊、大脑脚底、脑桥基底、延髓锥体等结构,其中中途终于脑干者称为皮层延髓束,继续下降进入脊髓者称为皮层脊髓束。
因此锥体系统(锥体系)包括皮层脊髓束,和皮层延髓束两部分。
在锥体束中位于大脑皮层的中央前回的神经元,称为上运动神经元。
位于脊髓前角和脑神经运动核的神经元,称为下运动神经元。
目前知道,80%~90%的锥体束纤维与下运动神经元之间有一个以上的中间神经元接替,亦即是多突触的联系。
只有10%~20%的纤维与下运动神经元发生直接的单突触联系。
电生理研究指出,这种单突触联系在支配前肢的运动神经元比支配后肢的运动神经元多,而且支配肢体远端的肌肉的运动神经元又比支配近端肌肉的运动神经元多。
由此可见,运动愈精细的肌肉,受大脑皮层单突触联系支配也愈多锥体系:pyramidal system1.锥体系是指由皮层发出并经延髓锥体抵达对侧脊髓前角的皮层脊髓束和抵达脑神经运动核的皮层脑干束。
锥体系的皮层起源主要是大脑皮层4区,10%~20%的纤维与脊髓运动神经元形成单突触联系。
锥体系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作用是发动随意运动,调节精细动作,保持运动的协调性。
2.锥体外系:是指除锥体系以外的一切调节躯体运动的下行传导系。
主要作用是调节肌紧张,配合锥体系协调随意运动。
神经运动系统由四个部分组成。
1下运动神经元,2上运动神经元,即锥体系统,3锥体外系统,4小脑系统。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的特点,大脑皮质运动区或锥体束受损引起的对侧肢体单瘫或偏瘫,也叫中枢性瘫痪。
特点。
瘫痪肌肉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浅反射消失,出现病理反射,瘫痪肌肉不萎缩,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正常,无失神经电位,肌张力增高的特点,上肢的屈肌比伸肌肌张力高,下肢的伸肌比屈肌肌张力高。
因此,作被动运动检查肌张力时。
伸直上肢及弯曲下肢所遇的阻力大,被动运动快比被动运动慢阻力大。
锥体束及锥体外系
锥体束及锥体外系锥体束:是运动,包括脊髓束和核束。
因其神经纤维主要起源于皮质的锥体,故称为锥体束。
其中纤维下行到,直接或经中继后间接止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称为皮质脊髓束;另一部分纤维止于脑干内躯体运动核和特殊内脏运动核,称为皮质核束。
锥体束在离开大脑皮质后,经内囊和大脑脚至延髓(大部分神经纤维在延髓下段交叉到对侧,而进入脊髓侧柱),终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
病损时常出现上运动神经元麻痹(亦称中枢性麻痹或强直性麻痹)及锥体束征等。
锥体束征:为损害出现的。
当病损时,大脑失去了对和脊髓的抑制作用而出现的异常反射。
1岁半以内婴幼儿由于尚未发育完善,可以出现上述反射现象,不属于病理。
成年病人若出现则为。
包括类型:1、Babinski征(巴宾斯基征):患者仰卧,下肢伸直,用钝头竹签由后向前轻划足底外侧至小趾根部,再转向拇指侧掌关节处。
正常反应为各趾向跖面屈曲,若拇指背伸,其余四趾呈扇形展开,为椎体束受损的体征,见于脑出血,脑肿瘤等。
2、Oppenheim征(奥本海姆征):医生用拇指及食指沿患者胫骨前缘用力由上向下滑压,阳性表现同Babinski征。
3、Gordon征(戈登征):检查时用手以一定力量捏压腓肠肌,阳性表现同Babinski征。
4、Chaddock征(查多克征):竹签在外踝下方由后向前划至趾跖关节处为止,阳性表现同Babinski征。
5、Gonda征(冈达征):紧压足外侧两趾向下,数秒钟后突然放松,阳性表现同Babinski 征。
6、Schaffer征(夏菲征):用拇、示指捏压病人跟腱,出现拇趾背屈为阳性。
7、掌下颌反射:用尖锐物体刺划手掌大鱼际皮肤时,出现同侧下颏部的肌肉反射性收缩。
正常人7%出现,当损伤时出现。
锥体束征阳性:提示锥体束损伤。
一侧阳性:代表同侧椎体束损伤或高位中枢的损伤。
两侧阳性:代表下运动神经元传导通路病变,双侧失去上位抑制。
一侧椎体束阳性时,还需做运动感觉等检查,以定性定位评估病变位置。
椎体外系损伤评定方法
椎体外系损伤评定方法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椎体外系损伤是指椎体及其附近软组织的受损,是脊柱外伤中的一种常见类型。
锥体外系损害
锥体外系损害词条已锁定锥体系损害表现为痉挛性瘫痪,而锥体外系损害主要表现为不自主运动、肌强直、运动缓慢,而非真正的瘫痪。
目录1病因2诊断3鉴别4预防1病因锥体外系是运动系统的组成部分。
在种系发生上属神经系统的古老部分。
主要功能是在大脑皮质的控制下调节肌张力,维持和调整身体姿势,掌管习惯性和节律性动作(如行路的双臂摆动、模仿、手势、面部表情动作、某些防御性反应运动等)。
在完成复杂的运动功能时,锥体外系与锥体系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只有在锥体外系使肢体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适当的肌张力及协调的条件下,锥体系才能支配精确的随意运动。
运动障碍及肌张力障碍产生的原因是:在人脑内纹状体中含有多种神经递质,其中以多巴胺和其代谢产物高香草醛酸(HVA)含量最高,还含有高浓度的乙酰胆碱、γ-氨酪酸、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
脑内有两个主要的上行多巴胺能神经通路。
最大的为黑质纹状体束,其神经元位于黑质致密部,主要功能与动作的发动、控制有关。
另一个为中脑边缘脑通路。
多巴胺是纹状体的乙酰胆碱系统抑制性介质,而乙酰胆碱呈纹状体兴奋性介质,两种介质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
若黑质发生病变,则上行多巴胺能神经通路阻断,多巴胺的减少或丧失使纹状体失去抑制作用,乙酰胆碱兴奋性作用相对增强,临床上表现震颤。
运动功能的调控是由锥体系统、基底核和小脑密切配合才能得以完成的,这三者并非是各不相关的独立系统,而在功能上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运动障碍疾病(即锥体外系疾病),主要源于基底核功能紊乱。
2诊断锥体外系损害临床表现与治疗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肌张力障碍和运动障碍。
肌张力障碍表现为肌张力增高或减低;运动障碍包括震颤、手足徐动,舞蹈样动作,扭转痉挛等。
锥体外系疾病所产生的肌张力减低,常与不自主运动(运动过多) 并存。
病人表现为不规则且无节律的连续活动和缓慢复杂的不随意运动。
这种动作于清醒时出现,情绪激动时增加,安静时减少,睡眠时消失。
典型病例为舞蹈症。
锥体系锥体束锥体外系及锥体外束的区别
锥体系、锥体束、锥体外系及锥体外束的区别锥体系锥体系锥体系是大脑皮层下行控制躯体运动的最直接路径。
主要是管理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锥体系主要由中央前回的锥体细胞的轴突所组成。
这些纤维下行经内囊、大脑脚底、脑桥基底、延髓锥体等结构,其中中途终于脑干者称为皮质脑干束,继续下降进入脊髓者称为皮质脊髓束。
因此锥体系统(锥体系)包括皮质脊髓束,和皮层延髓束两部分。
在锥体束中位于大脑皮层的中央前回的神经元,称为上运动神经元。
位于脊髓前角和脑神经运动核的神经元,称为下运动神经元。
锥体系与椎体外系对比1.锥体系是指由皮层发出并经延髓锥体抵达对侧脊髓前角的皮层脊髓束和抵达脑神经运动核的皮层脑干束。
锥体系的皮层起源主要是大脑皮层4区,10%~20%的纤维与脊髓运动神经元形成单突触联系。
锥体系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作用是发动随意运动,调节精细动作,保持运动的协调性。
2.锥体外系:是指除锥体系以外的一切调节躯体运动的下行传导系。
主要作用是调节肌紧张,配合锥体系协调随意运动,维持机体姿势平衡。
锥体束锥体束是下行运动传导束,包括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两种。
因其神经纤维主要起源于大脑皮质的锥体细胞,故称为锥体束。
锥体束在离开大脑皮质后,经内囊和大脑脚至延髓(大部分神经纤维在延髓下段交叉到对侧,而进入脊髓侧柱),终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
病损时常出现上运动神经元麻痹(亦称中枢性麻痹或强直性麻痹)及锥体束征等。
锥体外系1.简介锥体系以外与躯体运动有关的传导通路统称为锥体外系,在种系发生上比较古老,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协调肌的运动、维持体态姿势、担负半自动的刻板运动和反射性运动等。
锥体系与锥体外系两者不可截然分割,功能是协调一致的。
锥体外系结构较复杂,涉及脑内许多结构,包括大脑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底丘脑、中脑顶盖、红核、黑质、脑桥核、前庭核、小脑和脑干网状结构等,通过复杂的环路对躯体运动进行调节,确保锥体系进行精细的随意运动。
锥体外系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和协调肌的活动等,在保持肌的协调和适宜的肌张力的情况下,锥体系得以进行精细的随意运动。
锥体外系损害
锥体外系损害锥体外系损伤是指锥体外的大脑结构受到损害,这种损害可能会对个体的各种认知和运动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锥体外系损伤的原因、症状和治疗方法。
锥体外系损伤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是脑外伤。
脑外伤可由于交通事故、跌倒、运动伤害或其他暴力行为引起。
脑外伤会导致脑组织受到挤压或剪切力,从而损坏锥体外系。
其他导致损伤的因素还包括脑出血、良性或恶性肿瘤、脑血栓等。
锥体外系损伤也可能是先天性的,即个体在出生时就存在结构异常或功能失调。
锥体外系损伤的症状因个体而异,取决于受损程度和损害位置。
一般来说,患者可能会经历运动障碍、感觉异常、认知障碍和情感问题。
运动障碍包括肌张力增加、肌肉僵硬、肢体无力以及失去某些运动技能。
感觉异常可能表现为触觉、视觉或听觉感受不准确。
认知障碍可以影响患者的记忆、思维、语言和注意力。
情感问题包括抑郁、焦虑、易激动等。
治疗锥体外系损伤的方法有多种。
首先,早期的治疗重点是保持患者的呼吸和循环稳定,以最大程度减轻进一步损伤。
然后,患者需要接受康复治疗,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和改善。
康复治疗可以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和职业治疗等。
物理治疗旨在帮助患者恢复肌肉功能和运动技能。
语言治疗可以帮助改善患者的言语和语言理解能力。
职业治疗则旨在帮助患者重新适应日常生活和工作。
除了康复治疗外,药物治疗也常用于改善锥体外系损伤的症状。
例如,抗抑郁药可以帮助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而抗痉挛药可以减轻肌肉僵硬和肢体无力。
然而,药物治疗的效果因个体而异,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总之,锥体外系损伤是一种常见的大脑损伤类型,影响个体的各种认知和运动功能。
这种损伤可能由脑外伤、脑出血、肿瘤等因素引起,导致运动障碍、感觉异常、认知障碍和情感问题等症状。
治疗锥体外系损伤的方法包括康复治疗和药物治疗,旨在促进患者的恢复和改善生活质量。
然而,每个患者的情况都是独特的,因此治疗方法需要个体化,并且可能需要长期的康复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锥体系和锥体外系损害如何鉴别7
(1)锥体系损害的病变在锥体通路上,表现有瘫痪,精细的随意运动功能丧失。
这在手、指和面部
最易发现。
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反射阳性。
其肌张力增高表现伸屈肌不一致,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的肌张力增高分别占优势,检查呈折刀状。
无不自主运动.体征比较恒定。
(2)锥体外系损害的病变在基底神经节,基底神经节包括
纹状体(尾状核、壳核和苍白球)、 考医网
红核、黑质和丘脑底核。
表现为屈肌和伸肌的肌张力增高一致,检查时呈齿轮状或铅管状。
通常不伴有瘫痪,病理反射阴性。
可有不自主运动如静止性震颤、舞蹈症、手足徐动症和扭转痉挛等。
体征变化不恒定,不自主运动常在睡眠时消失。
原文地址: /neike/shenjing/32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