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人教版历史 选修1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检测题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测试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测试试题(含答案)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下列提出“君者舟也,庶民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著名论断的思想家是A.老子 B.孔子 C.荀子 D.墨子2.有学者谈到先秦诸子百家时说:① 思想是保守的,认为社会是退化的,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② 思想是逃避的,视人生富贵尊荣为浮云;③ 思想是一种统御术,认为崇古是一种罪恶,最好的时代是现在。
三处空格上分别是A.①儒家、②道家、③法家 B.①法家、②道家、③儒家C.①道家、②法家、③儒家 D.①儒家、②法家、③道家3.商鞅在变法中制定了秦律,秦律的突出特征是A.强调社会和谐 B.倡导公平公正 C.维护农民利益 D.实行轻罪重罚4.某历史探究小组就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展开了探究性学习,其以下观点正确的是A.内容相同,性质相反B.都改变了所在国家的社会性质C.都增加了本诸侯国的实力D.结果都废除了奴隶制,确立了封建制5.商鞅变法规定:私自移动田界,将被处以“赎耐”之刑(强制剔去须鬓,以羞辱之)。
此规定的目的是()A.奖励耕织B.重农抑商C.维护净田制D.保护私有财产6.下列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在经济方面沉重打击了旧贵族的是A.“燔诗书而明法令” B.“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C.“为田开阡陌封疆,平赋税” D.“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7.“人无于水监(通“鉴”,以水为镜),当于民监。
”与此话相吻合的是百家中的A.法家 B.道家 C.儒家 D.阴阳家8.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听信谗言,下令逮捕商鞅。
商鞅在逃亡途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
店主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
”无处可去的商鞅最后被逮捕处死。
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秦国A.变法深入人心 B.法治代替人治 C.变法违背民意 D.变法最终失败9.战国初期,楚国虽地广人多,但国力萎靡,后吴起至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掀起了变法的热潮这一时期的变法主要适应了()A. 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B. 法家推崇者的需要C. 新兴农民阶级的需要D. 宗法贵族们的需要【答案】A【解析】战国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封建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强烈要求掌握国家政权各诸侯国掀起了变法的热潮正好适应了地主阶级的这一要求故A正确变法适应了地主阶级的需要与法家推崇、新型农民阶级无关排除BC变法的热潮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利益排除D故选A2.商鞅变法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主要表现在()①统一度量衡②废除“世卿世禄制”③实行二十等爵制④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主要体现在废除“世卿世禄制” 实行二十等爵制和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故②③④正确统一度量衡主要是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与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关系不大故①错误故B项正确3.商鞅变法给我们的启示包括()①只有改革才能生存②只有改革才能促发展③只要适应历史发展改革都会一帆风顺④改革者往往要面临巨大的风险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启示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说明只有改革才能求生存故①正确秦国商鞅变法反映了只有改革才能促发展故②正确只要适应历史发展改革都会一帆风顺过于绝对改革往往是曲折的故③错误商鞅的结局说明改革者往往要面临巨大的风险故④正确故选C4.《管子》曰“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为人君者倍(通背)道弃法而行私谓之乱”材料强调()A.君臣等级关系B.突出法的作用C.私法盛行致乱D.国家治乱兴衰【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君臣关系‘皆从法’才能‘大治’ 如‘倍(通背)道弃法’就会生‘乱’” 这突出强调了“大治”或“生乱”的关键在于法是否得到尊崇和维护故选B5.下列各项对于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相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都有利于思想文化的创新和繁荣B. 都对后世政治制度产生深远影响C. 都打破贵族依据血缘垄断政权局面D. 采取的措施都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答案】A【解析】梭伦经营的民主社会造就了后来的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商鞅“燔诗书而明法令” 开后世帝王禁锢思想的先河故A错误符合题意梭伦改革中设立“公民大会”、“陪审法庭”等民主机构奠定了西方民主基础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等措施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奠定基础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梭伦改革的“财产等级制度” 商鞅变法的“军功爵制” 打破了贵族依据血缘垄断政权局面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梭伦改革“鼓励发展工商业” 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6.许多学者认为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官僚政治”的最基本特点应该是()A. 颁布《秦律》以法治国B. 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C. 丞相掌握大权D. 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系统【答案】B【解析】秦朝建立后废分封行郡县官员不再世袭没有封土把地方官员的任免权收归了中央故B正确AC项与官员任职方式无关D项只是说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也末说明官员的任职特点故ACD均错误故选B7.商鞅热衷于法家学说有强烈的从政愿望他建功立业的首先目标是战国初年最先崛起的()A. 齐国B. 魏国C. 秦国D. 赵国【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商鞅热衷于法家学说有强烈的从政愿望他起初投身魏国丞相公叔痤门下以图施展政治理想所以他建功立业的首先目标是战国初年最先崛起的魏国故B项正确商鞅并没有投奔过齐国和赵国故可排除AD商鞅离开魏国后才来到秦国所以秦国并不是他首先的目标故可排除C8.商鞅在《商君书•说民》中指出“故贫者益之以刑则富富者损之以赏则贫治国之举贵令贫者富富者贫”商鞅意在强调()A. 人民富裕有利于国家稳定B. 抑制商业发展的合理性C. 维持贫富均衡的重要性D. 统治者应以严刑峻法治国【答案】C【解析】“故贫者益之以刑则富富者损之以赏则贫治国之举贵令贫者富富者贫”表明商鞅意在强调维持贫富均衡的重要性故C正确ABD材料未体现排除9.吴起治楚规定“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废公族疏远者” 商鞅治秦“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这些变革意在()A. 构建官僚等级秩序B. 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C. 强化血缘亲疏关系D. 延续百家争鸣的影响【答案】A【解析】“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废公族疏远者”“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表明这些变革意在构建官僚等级秩序故A正确BC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A10.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在中国古代改革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但其改革得罪了秦国的贵族贵族诬告他谋反商鞅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旧贵族利益的是()A. 改革户籍制度B. 奖励军功C. 推行县制D. 严明法度【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中的奖励军功规定立了军功的人按照军功的大小封爵没有军功的贵族子弟就没有爵位这严重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11.下面是关于“马”字写法的发展演变图这种变化反映出()A. 政治局面影响文化整合B. 文化的发展具有多样性C. 文字书写艺术不断发展D. 文化交流推动百家争鸣【答案】A【解析】A.材料反映的是秦朝统一文字的表现是为了巩固统一的政治环境体现了政治局面影响到文化的整合B.材料不是强调发展的多样性而是强调统一性C.材料体现不出书法艺术的发展D.秦朝百家争鸣逐渐结束故选A12.电视剧《大秦赋》中秦庄襄王对少年嬴政说“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莫不是因分封过度世族林立臣子位高权重而悖主篡国如今天下行将一统为万民不再受裂土之苦战乱之祸须将天下权柄操于王者一人之手”此段剧情的历史依据是()A. 分封制历来是巩固统治的障碍B. 秦朝确立君主独尊的皇帝制度C. 战国后期专制集权政治的初成D. 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答案】C【解析】13.有学者指出春秋时期各国执政都是出身于特定的世卿家族国君基本上无权任命执政而战国宰相等高官多是由本国国君任命宰相或者由国君最亲近的子弟姻亲担任或者由出身寒微的士人担任这反映了()A. 血缘宗法制度完全被破坏B. 中央集权制度的全面建立C. 各国出于富国强兵的需要D. 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加强【答案】C【解析】战国时期血缘宗法制并未全面破坏 A项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中“全面”说法过于绝对化中央集权制度全面建立是在秦朝排除随着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的激烈各国采取多项措施招揽人才既有姻亲也有更多的出身寒微的士人出将入相这反映了各国出于富国强兵改革的需要故C项正确虽然宰相等高官由国君任命但不能说明君主专制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是在秦朝排除D项故选C14.农战理论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商鞅强调“利出一空(孔)” 即让人们只能从一条途径上满足自己的名利欲望他得出的结论是国家必须控制全部的“利”源“开公利而塞私门” 商鞅“利出一空”的主张()A.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 实际上是一种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C. 不利于富国强兵的现实需要D. 强调官府需垄断工商业的经济利益【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国家必须控制全部的‘利’源” 能反映出商鞅主张国家控制和干预经济故B项正确这种国家控制经济的做法有利于集中财富实现富国强兵故排除A材料并未强调工商业的经济利益由国家垄断故排除D项15.某博物馆收藏了一块砖此砖正面以凸线划分为12个方格每格内有一阳文秦篆砖文写有“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 该砖经学者推测为秦朝文物该文物印证了秦朝()A. 疆土辽阔臣民众多B. 国家统一皇帝集权C. 社会稳定人民富裕D. 法律严苛覆盖全国【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秦朝统一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初步确立了“大一统”的局面因此出现了“海内皆臣”的现象因此B项符合题意其它选项与“海内皆臣”不符故排除ACD故选B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16.(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时代背景评述商鞅重农的目的和直接影响16.(2)根据材料二从经济、宗教、政治三个方面概括启蒙思想家们提出的主张依据所学知识指出产生这些主张的历史条件16.(3)关于实业救国思潮的历史作用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试结合史实扼要论述(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答案】(1)目的商鞅处于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发的战国时期认为只有发展农业国家才能强大百姓从事农业则易于治理和驱使这是赢得战争的保证影响通过变法重农成为秦的国策促进了秦国农业发展和国力强盛奠定了统一中国的基础【解析】(1)由材料“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自保)也则众力不足也故诸侯挠其弱乘其衰……”可知商鞅处于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发的战国时期认为只有发展农业国家才能强大由材料“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治理)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可知百姓从事农业则易于治理和驱使这是赢得战争的保证【答案】(2)主张经济方面自由放任宗教方面信仰自由政治方面强调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英、法等中央集权民族国家形成近代科学兴起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作了思想上的准备【解析】(2)第一小问由材料“他们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可知经济方面是自由放任由材料“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很可能会变得专横……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可知宗教方面是信仰自由由材料“在政治方面卢梭认为“所有公民在建立一个政府的过程中把他们的个人意志熔合成一个共同意志……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可知政治方面是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第二小问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即可【答案】(3)赞同① 促进民族工商业发展一定程度抵御列强经济侵略增强民众爱国心和民族凝聚力为中国进一步政治变革与思想革新提供了经济基础赞同② 促进民族工商业发展一定程度抵御列强经济侵略但没有意识到变革社会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没有认识到近代民主民族革命的时代主题【解析】(3)两种看法任选一种结合史实简要论述即可17.(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17.(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答案】(1)商鞅重农抑商梭伦农商并重【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可以概括出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由“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可以概括出难以实现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中将处于不利地位第二问结合材料和所学不难概括出重农抑商的政策【答案】(2)危害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难以实现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中将处于不利地位理解逐步消除贵族特权为雅典民主政治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基础【解析】(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可以概括出促进雅典经济的发展由“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可以概括出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18.(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治国理政思想并结合时代背景指出其目的18.(2)结合商鞅变法说明材料二反映的治国理政思想有何意义【答案】(1)思想使人民富裕注重社会教化目的面对社会大变革时期礼崩乐环为了缓和矛盾稳定社会秩序【解析】(1)根据材料“富之”“教之”可知孔子的治国思想是使人民富裕注重社会的教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秩序混乱孔子希望人民富裕减少阶级矛盾通过教化来维护社会秩序【答案】(2)材料二提出重农抑商和富国富民思想商鞅变法采取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的措施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为国家富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解析】(2)根据材料“必先禁末作文巧”体现的是重农抑商思想“必先富民”“粟多则国富”体现的是富国富民的思想商鞅变法是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创立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都起了重要作用。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单元检测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单元检测一、单选题1.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
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
公元前343年,周天子派人送礼给秦孝公,各诸侯国也都派人来称赞。
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秦国最先进行了变法改革B.秦国的社会风尚为之一新C.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强国D.各国害怕秦发动兼并战争2.“富贵之门必出于兵,是故民闻战而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
”此说若作为主流社会价值观,最早出现在A.秦国后期B.西汉前期C.西汉后期D.宋朝前期3.战国时期,各国贵族都豢养大批门客为己所用,“以客出仕”成为当时最流行的一种仕进制度。
据此可知,当时A.士阶层崛起利于官僚政治的形成B.旧贵族对官位的垄断被彻底否定C.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加速社会转型D.学术下移推动百家争鸣局面产生4.“该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商鞅变法中这一措施最重要的意义是A.促进秦国的商业贸易B.打破了原有的土地界限C.承认井田制的合法性D.以法律确立土地私有制5.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纷纷进行变法改革的直接动力是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B.确立封建专制统治C.争取兼并战争胜利D.阶级斗争异常尖锐6.下列有关春秋时期的历史现象,按因果关系排列正确的是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③人身依附关系削弱④社会阶级关系变化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③①②④D.④②①③7.“历史意见”指的是在那制度实施时代的人们所切身感受而发出的意见。
这些意见,比较真实而客观,待时代隔得久了,该项制度早已消失不存在,而后代人单凭后代人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史上以往的各项制度,那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
下列属于时代意见的是A.“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东汉·王充《论衡》)B.(实行均田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C.(王安石变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名为爱民,其实病民,名为益国,其实伤国”(宋·司马光《乞去新法之病民伤国者疏》)D.(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单元练习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练习——商鞅变法一、单选题1.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
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
公元前343年,周天子派人送礼给秦孝公,各诸侯国也都派人来称赞。
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秦国最先进行了变法改革B.秦国的社会风尚为之一新C.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强国D.各国害怕秦发动兼并战争2.秦国在正式变法前,秦孝公主持就是否变法问题进行争论,商鞅针对当时守旧势力的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辩驳,下列观点属于他的是A.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B.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C.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D.民贵君轻3.吴起治楚,规定“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废公族疏远者",商鞅治秦,“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这些变革意在A.强化血缘亲疏关系B.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C.构建官僚等级秩序D.延续百家争鸣的影响4.历史学者张金光指出:“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对家庭制度严厉推行分户析居的改革政策,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把家庭单位析到骨肉之间已无可再析的地步为止。
”秦国进行家庭制度变革的主要目的是A.彻底否定宗法制度B.确立土地私有制度C.改变家庭内部关系D.增加政府财政收入5.《韩非子·定法》中提到:“(商君之法)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
”“今治官者,智能也;今斩首者,勇力之所加也。
以勇力之所加而治智能之官,是以斩首之功为医匠也。
”据此可知A.军功爵制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B.商鞅的军功爵制存在弊端C.韩非子对商鞅变法持否定态度D.秦人具有强悍尚武的性格6.秦简出现的单行法规名称已达三十多种,史载李悝著《法经》六篇,“商鞅受之,入相于秦”。
秦律所载的法律条文数量之多、内容之丰,也是前所未见。
由此可知秦国立法()A.善于借鉴别国的法规B.内容繁杂不利于使用C.已经形成了完整体系D.以经济为其立法核心7.商鞅变法与同时代的吴起、李悝变法相比,其突出的特点在于A.以法家思想为变法的指导思想B.适合时代需要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方面的创新C.通过变法沉重地打击了旧势力D.全面彻底地扫荡了旧制度并确立了新的封建制8.清人洪亮吉在其文集中曰:“春秋时,列国皆用同姓,惟秦不然。
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练习:第2单元 商鞅变法 单元检测(2)
[高中历史]绪论: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
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
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
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
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
”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
”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
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1)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 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 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 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 《 商鞅变法》单元检测题(包含答案)
《商鞅变法》单元检测题一、单选题1.有学者将《左传》中出现的516人,见于战国典籍的197人作为考察对象,划分为公子、卿大夫和士三个集团,发现从春秋至战国,公子集团比例由53%骤减至10%以下,卿大夫集团由44%上升至74%后又跌至55%,士集团由32%上升至60%。
这一趋势表明了A.西周宗室子弟的日益多元化 B.春秋战国政治的相对稳定性C.春秋战国社会的高度流动性 D.社会转型时期政治的复杂性2.史学家认为构成史学的三要素是“史实”、“史论”、“史识”。
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叙述中属于“史论”的是A.春秋战国时期,哲学流派纷呈,社会各阶层都对社会变革提出自己的主张B.韩非子“法不阿贵”的思想在战国时期有利于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C.对诸子百家思想要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实现其古为今用D.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商鞅变法中提到“燔诗书而明法令”,这一措施的实质是A.宣传法家思想 B.以法治国C.诗书的传播不利于统治 D.思想文化上的专制4.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相当发展,其根本原因是()A.封建制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诸侯国争霸需要发展生产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农民的地位比奴隶有所提高5.秦国商鞅变法规定:“改帝王之治,除井田,民得买卖”。
这实质上A.从法律上确定土地私有制B.禁止自由买卖土地C.承认了井田制的合法性D.违背历史发展潮流6.战国时期的变法与春秋时期的改革相比,主要的不同点是A.是否加速井田制瓦解 B.是否涉及赋税制度C.是否涉及军事制度 D.是否触及上层建筑7.在编演“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扮演孟子的同学所说的台词应当是A.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B.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天行有常8.《吕氏春秋》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其内容驳杂,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同时又宣扬“一则治,异则乱”。
-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测试卷
-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测试卷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测试卷一、选择题(共共25 小题)1.有学者认为“用现代的说法,可以说战国的军队在硬件上大都相同,即弓弩、青铜武器与盔甲。
可是秦国在软件上更胜一筹”。
秦国“软件”是指() A.有效的管理制度B.优越的地理位置C.承继了西周疆土D.首创了郡县制度2.下列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B.连坐法的推行,加重了人民的痛苦C.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D.变革了社会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3.公元前 4 世纪中叶,秦国颁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即分家)者,倍其赋”。
也就是说,“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实行“诸子有份”。
此规定( ) A.受分封制影响的产物B.推动了郡县制的建立C.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制D.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4.商鞅变法加强了中央集权,下列措施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 ) A.移风易俗B.富国强兵C.推行县制,国君掌握任免权D.重农抑商5.中国古代最早提出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是() A.魏文王B.李悝C.吴起D.商鞅6.《容斋随笔》说:“七国虎争天下,莫不招致四方游士。
然六国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国人。
独秦不然。
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力也。
”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任用外来人才是秦国统一全国的原因之一B.秦国对人才的待遇高于其他六国C.战国时人才不能自由流动D.秦国只任用外来人才7.如果张三是商鞅变法法令颁布时秦国的平民,因外出经商而被逮捕,最有可能的后果是() A.证据不足,无罪释放B.执法者进行说教后释放C.因邻里说情而减刑D.因触及法令禁止的内容而被重罚8.“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这一条法令是商鞅变法中的() A.奖励军功B.废除“世卿世禄制” C.连坐制度D.“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9.据《吴子·料敌》载:“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战。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 《 商鞅变法》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
1.史载,商鞅在变法失败后的逃亡中投宿旅店遭拒绝。店主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最后商鞅被抓捕并处死。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折射出
A.秦国民众对变法内容的遵守B.商鞅变法最终人亡政息
C.秦国社会法制观念深入人心D.商鞅自身富有牺牲精神
——《商君书·外内》
材料二 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熙宁五年(1072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财产作抵押,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
20.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死,秦法未败”。造成这种现象的最根本因素是
A.变法顺应了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历史潮流B.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和拥护
C.变法顺应了从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需要D.变法促进了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简答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C.保障了兼并战争的胜利D.有利于法家思想的传播
7.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纷纷进行变法改革的直接动力是
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B.确立封建专制统治C.争取兼并战争胜利D.阶级斗争异常尖锐
8.《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B.春秋时期井田制已经开始瓦解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 《 商鞅变法》单元检测题
B.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少,社会流动则变少
C.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多,社会流动则变小
D.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少,社会流动则变大
11.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该主张实质上是
A.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B.歌颂商鞅变法的成效
C.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D.反对变法的因循守旧思想
12.战国时期学者常用“有对”“有两”“有耦”等来揭示事物本身普遍存在着对立面,齐人邹衍以阴阳两极揭示天地万物间的变动。这说明当时( )
商鞅变法之前,秦人的尚武精神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的重要表现就是私斗成风。经过商鞅变法,引导人们在对外战争中争取功名爵禄。杀敌立功,成为秦人追名逐利的基本手段,……从而大大提高了秦国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
秦人重功利、轻伦理的价值观,表现在斤斤计较于个人利益、轻视道德修养等方面,商鞅对此加以改造,提出实力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他以重刑厚赏的严密措施,把人民的力量集中到“农战”方面来。在秦国的文化传统中,宗法观念相对淡薄,商鞅利用这一点,对反对变法的太子势力严厉镇压,限制和削弱贵族的世袭特权,推行郡县制和官僚政治,建立君主的绝对权威。
(1)概括材料中涉及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2)从材料中我们不难看出商鞅变法并非不讲策略的蛮干,依据材料概括出商鞅变法“策略性”的表现。
三、材料分析题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修正型的改革,就是在同一社会形态,主要是封建社会这样一个形态内部,统治阶级他为了调整、修补、完善他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制度方面而进行的改革,所以我们叫它为修正型的改革。这种改革,它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发生在每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之初的改革。……这种改革,它的出现往往是在大规模的、激烈的阶级斗争之后。……这些改革可以说大多数都取得了成功,它对于稳固新建立的政权都起了重要的作用。……第二种情况,就是发生在某一封建王朝的中后期的改革。……这个时候各种社会矛盾逐渐激化,社会危机一触即发,封建王朝统治难以为继了,……改革者为了缓和这种社会矛盾,挽救封建王朝的统治,就不得不调整或者改变某些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制度。……所以这种改革大多数是以失败而告结束的……。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单元测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商鞅变法规定,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其目的除了改革旧的社会习俗,还有()A.增加赋税收入B.提高军队战斗力C.严格控制人民D.打击贵族势力2.《诗》中描写秦国“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反映出当时的秦国()A.政治清明B.经济发达C.民风强悍D.矛盾重重3.商鞅变法开始于()A.公元前3世纪初B.公元前3世纪末C.公元前4世纪中期D.公元前4世纪末4.商鞅在变法法令中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以国家法令的形式把小家庭固定化,主要是为了( ) A.顺应时代发展潮流B.保证政府的赋税收入C.稳定农村社会秩序D.显示政府的变法决心5.下图所显示的时代内容是()A.农业生产得到极大发展B.土地所有制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C.政府鼓励农民开垦荒地D.当时人们已经重视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6.先秦诸子中有人认为:“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过分),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为此,他得出的结论是()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弱者,道之用”C.“法古无过,循礼无邪”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7.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逐渐掌握主动权,取得重大胜利,其原因主要是()A.“为田开阡陌封疆”B.奖励军功C.实行连坐法D.改革社会风俗8.春秋战国时代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A.促进井田制的瓦解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9.“夫秦卒与山东之卒,犹孟贲之与怯夫;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夫战孟贲、乌获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异垂千钧之重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
”(注:孟贲、乌获均为勇猛的力士)。
统一六国前的秦国,出现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秦人素来骠悍B.秦地与山东自然条件不同C.秦国士兵过于霸道D.变法使秦国军事力量强大10.“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 《 商鞅变法》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商鞅变法》单元检测题一、单选题1.战国中期,诸侯国国君对各级官吏的报酬,一般不采取分封土地的办法,而给以一定数量的粮食或钱币;战国后期,诸侯国国君已普遍用玺、符作为凭证,用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调遣军队等。
这说明战国中后期A.频繁的变革阻碍社会发展 B.儒家思想受到重视C.专制集权制度已有所体现 D.井田制开始遭破坏2.冯天瑜在《中华文化史》中记载了一个“打破贵族的垄断、在思想界呈现出‘以民本思潮’等为代表的私学文化”的时期,这一时期A.处于中央集权的鼎盛时期B.孟子提出“民贵君轻”学说C.各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只有贵族子弟享受教育权利3.春秋时期“公室”与“私室”之间的斗争激烈。
不少国家私家势力逐渐上升,公族势衰。
鲁国出现了“公室卑,三桓强”的局面,而晋国和齐国的公族势力先后退出历史舞台,出现了“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这反映出A.政治体制与经济发展发生矛盾 B.王权未完全确立C.诸侯国内部政治失序道德大废 D.私有制逐渐建立4.西周时期,天下有道,征伐礼乐自天子出,春秋时期,天下无道,征伐礼乐自诸侯出,而到了战国时,则是征伐礼乐自卿大夫出,这反映出A.宗法制的逐步瓦解 B.自天子至诸侯势力衰微C.君主专制制度奔溃 D.五霸七雄的局面形成5.战国时期,齐国在国都临淄的稷门附近开办了一所学校,称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当时最著名的文化与学术中心,这里名士云集,他们常常就时政各抒己见,进行讨论和争鸣。
出现“稷下争鸣”的主要社会原因是A.齐国国王喜好结交天下名士B.稷下学宫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C.“士”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知识分子D.社会处于变革时期,各家提出治国救世之道6.秦王赢政读韩非子著作后大为惊叹:“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秦王赢政如此惊叹的主要原因是韩非子A.主张以严刑峻法教化百姓 B.推崇削弱宗法观念C.提出了君主专制的构想 D.主张实行郡县制7.《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儒家学派的基本文献,后来被称做“六经”。
2020-2021学年历史高中人教版选修一单元素养评价 第二单元 商 鞅 变 法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单元素养评价(二)(第二单元)(6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2020·曲靖高二检测)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这些影响包括( )①促进井田制瓦解②导致地主阶级兴起③周王室的统治衰微④儒家思想成为时代主流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选A。
井田制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新兴的地主阶级和旧贵族的矛盾越来越深,要求政治上的变革。
针对社会变革,出现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儒家是当时百家之一,但没有成为时代主流,所以排除④,即排除B、C、D。
故选A。
2.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增强国力,都不同程度地进行改革。
管仲在齐国推行了“相地而衰征”的土地政策;鲁国也实行了“初税亩”。
这些政策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有( )①有利于增加国家税收②有利于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③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④有利于限制土地兼并A.①②③④B.①②C.③④D.①②③【解析】选D。
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都承认了土地私有,不利于限制土地兼并,所以排除④。
“相地而衰征”是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实施的一项土地赋税改革,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不同的赋税,实际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是对农业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从而加速了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初税亩”是春秋时期鲁国实行的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①②③均符合题意,故选D。
3.(2020·北京高二检测)梭伦改革确定财产等级制、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其共同的作用是( )A.强化了君主的权力B.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C.打破了贵族世袭特权D.奠定了民主政治基础【解析】选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打破了贵族世袭特权,梭伦改革是用财产打破,商鞅变法是用军功打破,C符合题意。
2020—2021学年高中人民版历史选修1专题二《商鞅变法》单元测试卷
专题二《商鞅变法》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孙膑兵法》说:“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商君书》也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可见兵家和法家都主张重视战争、赢得战争……他们出现这种思想的社会根源是()A.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B.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繁C.思想学术自由,出现“百家争鸣”D.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重视2.秦惠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出逃至一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
”这个故事主要说明()A.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B.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C.守旧贵族反攻倒算D.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3.商鞅变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①统治集团内部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①宗室地主的地位不断上升①军队战斗力不断提高①秦国完成统一的趋势不可阻挡A. ①①①B. ①①①①C. ①①①D. ①①①4.战国时期,诸侯国先后推行“授田制”,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贵族,而是直接分配给奴隶和农民耕种,或赏给有军功的贵族。
这一制度有利于()A.推广精耕细作B.推动社会转型C.抑制土地兼并D.改变地租形式5.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地图,其中这一时期在①所示位置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是()A.商鞅变法B.焚书坑儒C.迁都洛邑D.陈桥兵变6.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的国君纷纷信奉法家思想,推行变法,其初衷()A.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社会生产B.实现富国强兵,避免成为别国兼并的对象C.压制其他派别,实现思想统一D.顺应历史潮流,适应社会制度变革要求7.中国古代有一场改革发生于图中的地区①。
下列经济措施属于这场改革的是()A.废井田B.均田令C.坊市制D.免役法8.商鞅变法时规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这表明商鞅变法()A.要取消贵族特权B.模糊了社会等级界限C.使贵族体制发生转变D.以废除奴隶制为重要目的9.在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宗室成员要想进一步加官晋爵,就必须()A.发展商业B.学习儒家经典C.多立战功D. “为田开阡陌封疆”10.商鞅变法中为新的社会制度的确立而产生决定影响的措施是()A.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B.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C.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D.重农抑商,奖励耕织11.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它所产生的历史影响包括()①进一步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①促进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的建立①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①使法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A. ①①①①B. ①①①C. ①①①D. ①①①12.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最主要目的是()A.吸引商人把钱财投入农业B.鼓励人民从耕织中求功名C.防止商人和高利贷者兼并土地D.满足发动兼并战争的需要13.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逐渐掌握主动权,取得重大胜利,其原因主要是()A. “为田开阡陌封疆”B.奖励军功C.实行连坐法D.改革社会风俗14.“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魏文侯变法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选拔官吏“尽地力”充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废沟洫”铲除井田疆界以便兴修水利制定《法经》六篇包括《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据此可知该变法()A. 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B. 有效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 建立了成熟的官吏选拔制度D. 制定了中国古代最完备的法律【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次变动为李悝变法变法使魏国首先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和个体小农济制“尽地力”充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废沟洫”铲除井田疆界以便修兴水利法令有利于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提高农民劳动生产积极性故B项符合题意李悝变法为封建性质的变法 A不符合题意变法中以军功作为官吏选拔依据 C不符合题意D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题意故选B2.秦王嬴政继位时统一的条件基本成熟这表现在()①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民族地域之间联系加强②长期战乱统一成为人心所向③商鞅变法比较彻底秦国实力增强④齐、楚等六国出现政治危机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是经济发展的需要符合了人民的愿望商鞅变法促使了秦的强大为其统一奠定了基础故①②③正确齐楚等国当时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没有出现严重的政治危机④错误故A正确故选A3.秦在兼并六国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强制迁徙的措施灭赵后迁赵王于房陵(今湖北房县)灭齐后迁齐王建于共(今河南辉县)秦采取这做法旨在()A. 强化对反秦势力的监视B. 加快军事统一的进程C. 消灭反秦的残余势力D. 削弱地方割据的根基【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秦在统一过程中对所灭诸侯国采取强迁各诸侯离开原都城目的是消弱诸侯在地方的势力防止再形成割据势力故D正确秦灭诸侯国的目的是为了完成统一在巩固统一的过程中防止各诸侯国势力东山再起是重要目的和任务因此A项不是其主要目的只是表现故A排除材料与加快统一的进程无关故B排除材料中不是消灭残余势力而是把原诸侯迁出原都城故C排除故选D4.我国在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的子产铸“刑书” 此后晋国也铸刑鼎这些法都以刑为主以法律强制庶民履行义务其作用就是“诘奸除暴、惩贪黜邪” 据此关于上述中国古代法律表述正确的是()A. 着重调整社会经济生活B. 法律成为“可以做”的文本C. 法律成为压制性的力量D. 权利是统治的基本观念【答案】C【解析】材料中各国的这些法都以刑为主以法律强制庶民履行义务主要是用来“诘奸除暴、惩贪黜邪” 这体现了法律对社会的压制性作用 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着重调整社会经济生活 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法律的压制性作用不是成为“可以做”的文本 B项错误D项材料无法体现和说明故选C5.《战国策》载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废止“田里不鬻(指土地有封赐而无交易)”的原则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私田开垦越来越多B. 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C. 土地兼并现象得到遏制D. 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答案】D【解析】材料中“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废止“田里不鬻(指土地有封赐而无交易)”说明土地公有制向私有制转变实际上是生产关系的变化故D项正确A项体现的是现象不是实质排除B项属于原因排除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兼并现象出现的原因遏制说法错误排除C故选D6.《商君书》载“圣人立天下而无刑死者非不刑杀也行法令明白易知为置法官、吏为之师以道之知万民皆知所避就避祸就福商皆以自治也故明主因治面终治之故天下大治也”材料强调()A. 严刑峻法天下大治B.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C. 普及法律教民守法D. 道法结合与民自治【答案】B【解析】材料的意思是所以圣人掌握政权天下没有受刑被杀的人并不是他不用刑不杀人而是圣人推行的法令更明白易懂又给人民法官、法吏作他们的老师教他们懂得法令从而万民都知道应躲避什么、亲近什么怎样躲开祸患接近幸福而且都能自治明君在人民自治的基础上来从事国家的治理天下就大治了由此可知材料强调的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7.据历史记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将土地按照一定标准直接分给个体农户耕种向农户征收赋役其包括制土分民、计户授田、计亩征税等几个方面这一举措()A. 适应了土地国有的时代变异B. 标志着井田制开始瓦解C. 有利于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型D. 推动了牛耕技术的发明【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将土地按照一定标准直接分给个体农户耕种这有利于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型即小农经济的形成故C符合题意战国时期土地国有制度已经被废除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瓦解春秋时期已经出现牛耕技术排除ABD故选C8.战国时期商鞍变法以法律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这种做法()A.导致传统宗法关系开始瓦解B. 增加了农民的赋税负担C.反映了统治者推行严刑峻法D.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导致宗法开始瓦解的不是商鞅变法中的令大家庭分解的措施而是实行郡县制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增加农民赋税负担的内容排除B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中“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其目的在于实行小规模生产确立以小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经济鼓励各自谋生努力从事生产从而刺激小农户数量增加发展了小农经济故D项正确故选D9.公元前221年我国政治文明历程出现拐点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 从分裂割据到实现统一B. 从分封制发展为郡县制C. 从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D.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结束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秦朝建立后在地方废分封实行郡县制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故BC两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公天下”到“家天下”是指王位世袭制的出现是在夏朝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10.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肯定的措施是()A. “相地而衰征”B. “劝民耕农利土”C. “依军功行田宅”D. “除井田民得买卖”【答案】D【解析】A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措施排除B是鼓励农民垦荒排除C是奖励军功排除D废除井田制肯定土地私有制故D正确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1.(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管仲的经济思想与后世有何不同11.(2)依据材料说明孔子与司马迁评价管仲的相同与不同之处【答案】(1)不同管仲认为四民职业有区分但都是国家的柱石后世对工商业者歧视管仲重视商业以商业兴国后世重农抑商管仲认为百姓的物质利益及经济生活是道德的基础后世重义轻利管仲主张顺应民心和人性制定政策后世往往空谈心性和义理【解析】(1)依据材料“四民分业士(兵士)农工商”“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可为国家柱石的人民)也”“齐国百姓公之本也”结合所学后世的经济思想分析即可【答案】(2)相同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不同孔子批评管仲的奢侈、享受和僭越“礼” 司马迁肯定管仲顺应潮流是贤臣【解析】(2)依据材料“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管仲相桓公霸诸侯”可知两者的相同之处为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依据材料“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可知司马迁肯定管仲顺应潮流是贤臣依据材料“管氏有三归(府邸)官事不摄焉得俭”“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放酒杯的台)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可知孔子批评管仲的奢侈、享受和僭越“礼”12.(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的富国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对农业的积极影响12.(2)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价【答案】富国措施废除井田制按亩纳税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积极影响根本变革了农业生产关系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解析】第一小问措施据材料一“以前贵族圈地分区小规模的井地不得不解放”得出废除井田制据材料一“视其田亩之实收而抽收额定之比率”得出按亩纳税据材料一“民田得自由买卖而土地所有权…成为耕者所自有”得出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得出根本变革了农业生产关系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注意从对生产力、生产关系角度回答【答案】指导思想重视农战评价适应了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激烈的形势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不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为后来秦的暴政埋下祸根【解析】第一小问思想据材料二“使民致身于农战之二事”得出重视农战第二小问评价据材料二“列国环伺时相侵凌非有富强之国力则亦无以自存”得出适应了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激烈的形势结合所学得出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据材料二“几乎欲举一国之学术文化而摧毁扫荡之” 结合所学得出不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为后来秦的暴政埋下祸根从正反两个角度回答即可13.(1)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他的变法法令中对后世行政管理制度影响最大的措施是什么?13.(2)从材料二的图片中你能获取什么历史信息?13.(3)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社会大变革中华文化开始勃兴古圣先贤纷著书立说在思想领域出现了怎样的繁荣局面?13.(4)材料三是哪一历史人物的言论?其核心思想是什么?他的教育贡献主要有哪些?13.(5)根据以上材料归纳这-时期的时代特征【答案】(1)富国强兵郡县制【解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商鞅变法在地方推行县制对后世行政管理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答案】(2)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解析】(2)从材料二的图片中获取的历史信息是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了农业的发展【答案】(3)百家争鸣【解析】(3)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不同见解涌现出一批作出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形成思想领域百家争鸣的局面【答案】(4)孔子“仁” 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主张“无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等【解析】(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孔子的观点其思想的核心是“仁” 他的教育贡献有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主张“无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等【答案】(5)政治上王室衰微各国纷纷变法实力增强经济上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大大提高文化上百家争鸣【解析】(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政治上王室衰微各国纷纷变法实力增强经济上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大大提高文化上百家争鸣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8世纪的欧洲人阅读中国历史时他们感觉这个帝国从早期到晚期好像没多大变化于是就产生了“停滞”的说法……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国历史前后期的各种变迁不断被揭示出来“传统——现代”成为观察历史的基本参照系“停滞论”被“分期论”取代了不过“停滞论”虽有不当但却不是向壁虚构它也是基于一定史实的有感而发这在20世纪更多地被表述为“连续性” 与“停滞”不同“连续”的提法不含贬义可以容纳“发展”和“变迁”——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阅读材料选取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政加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答案】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体现了连续性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经济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基本模式在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等方面取得不断进步思想儒家学说产生后,通过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得以发展、更新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中华两千多年传统文化的主流总之中国历史在连续性的基础上渐进地推动社会的发展与变迁【解析】无。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测试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测试试题(含答案)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下列提出“君者舟也,庶民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著名论断的思想家是A.老子 B.孔子 C.荀子 D.墨子2.有学者谈到先秦诸子百家时说:① 思想是保守的,认为社会是退化的,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② 思想是逃避的,视人生富贵尊荣为浮云;③ 思想是一种统御术,认为崇古是一种罪恶,最好的时代是现在。
三处空格上分别是A.①儒家、②道家、③法家 B.①法家、②道家、③儒家C.①道家、②法家、③儒家 D.①儒家、②法家、③道家3.商鞅在变法中制定了秦律,秦律的突出特征是A.强调社会和谐 B.倡导公平公正 C.维护农民利益 D.实行轻罪重罚4.某历史探究小组就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展开了探究性学习,其以下观点正确的是A.内容相同,性质相反B.都改变了所在国家的社会性质C.都增加了本诸侯国的实力D.结果都废除了奴隶制,确立了封建制5.商鞅变法规定:私自移动田界,将被处以“赎耐”之刑(强制剔去须鬓,以羞辱之)。
此规定的目的是()A.奖励耕织B.重农抑商C.维护净田制D.保护私有财产6.下列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在经济方面沉重打击了旧贵族的是A.“燔诗书而明法令” B.“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C.“为田开阡陌封疆,平赋税” D.“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7.“人无于水监(通“鉴”,以水为镜),当于民监。
”与此话相吻合的是百家中的A.法家 B.道家 C.儒家 D.阴阳家8.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听信谗言,下令逮捕商鞅。
商鞅在逃亡途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
店主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
”无处可去的商鞅最后被逮捕处死。
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秦国A.变法深入人心 B.法治代替人治 C.变法违背民意 D.变法最终失败9.战国初期,楚国虽地广人多,但国力萎靡,后吴起至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2小题每题3分共计36分)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商鞅变法后果与影响的是()A. 秦国的边陲已有中央直接任命的官吏B. 秦国的儒士盈庭C. 秦国已出现阶层的流动D. 秦国的农民勤于耕种战士勇猛作战【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推行“燔诗书而明法令” 烧毁宣扬一些儒家思想、不符合新兴地主利益的诗书所以秦国不会出现儒士盈庭故B符合题意为本题答案商鞅变法奖励耕战加强中央集权 A、C、D均是商鞅变法的后果与影响故排除2.《商君书·更法篇》言“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遵循)?礼法以时而定制(制度)令(政策法令)各顺其宜”材料意在强调()A. 克己复礼的重要性B. 历史进步的必然性C. 传统文化的继承性D. 与时俱进的必要性【答案】D【解析】“礼法以时而定制(制度)令(政策法令)各顺其宜”体现了法令制度要与时俱进不是一成不变的 D项正确ABC并非材料的主要意思排除故选D3.“商君虽死秦法未亡”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 变法满足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B. 变法顺应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历史潮流C. 变法迎合了从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必然趋势D. 变法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君虽死秦法未亡”的根本原因是变法顺应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历史潮流故B正确A、C、D三个选项只是具体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排除4.观察《战国形势图》判断以下表述成立的是()A. 战争频繁推动商业经济发达B. 楚王问鼎严重威胁晋国地位C. 中原地带居于全国经济重心D. 长城众多说明民族关系紧张【答案】C【解析】5.商鞅要求君主必须带头遵守国家法令制度做到“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 他还提出了“故有道之国治不听君民不从官”的观点其主要目的是()A. 限制君主的一切权力B. 构建稳固的统治秩序C. 维护百姓的切身利益D. 削弱贵族的世袭特权【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使秦国富国强兵为君主服务不是限制君主权力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商鞅变法的要求是为了使秦国构建稳固的统治秩序从而使其强大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为地主阶级的改革主要目的不是维护百姓利益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对贵族世袭特权的削弱故D项错误故选B6.战国初期李悝在魏国为相他将无功而食禄者称为“淫民” 主张“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李悝此举()A. 终结了分封制度B. 体现了“民本”思想C. 顺应了时代潮流D. 强化了“尚武”理念【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可知李悝改革打击了贵族的特权顺应了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潮流故C项正确李悝改革不是分封制终结的标志故A项错误材料与民本思想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尚武”理念故D项错误故选C7.秦统一中国后中央政府组织“实关中” “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 以每户6口计总数在70万以上其主要目的是()A. 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统治B. 促进全国经济协调发展C. 强化关中地区中心地位D.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答案】C【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中央政府迁天下富豪到关中以充实关中地区的经济实力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是强化关中地区作为都城所在地的中心地位故C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材料中中央政府迁天下富豪到关中是为增强关中地区的经济实力而不是协调全国经济故B排除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与材料无关材料只是强调增强关中地区的经济实力故D排除故选C8.战国中后期统一逐渐成为当时人们的共识下列属于秦朝统一的客观条件的是()A. 商鞅变法使得秦国日益强盛B. 长期战乱使得人民渴望统一C. 历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D. 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物产丰富【答案】B【解析】9.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建二十等爵制使得()①有军功的农民可以得到官爵成为中小地主②军功定尊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③中央集权建立起来④贵族失去了通过军功加官进爵的机会A. ①②B. ③④C. ③D. ④【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爵制规定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人们按照爵位的高低占有不同数量的田宅、奴婢故①②正确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建二十等爵制和中央集权没有关系故③错误贵族如有军功仍然可以加官进爵故④错误故A项正确10.秦国史书中将本国历史上接于同样兴起自关中的周自称为“夏” 而称关东诸国为“蛮夏” 从而构建起“受命于天的秦理当继周人之业而征服蛮夏”的历史叙事秦国这一举动()A. 为兼并战争寻找历史依据B. 扩大秦国在关东的影响力C. 传播华夏认同的文化观念D. 重构历史以承继政治正统【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秦国史书记载本国承袭周人之业征服关东诸国目的在于为当时的兼并统一战争寻找历史依据故A正确B项扩大影响力错误C项传播华夏认同是客观作用而不是主观目的D项重构历史表述错误与材料不符故选A11.《管子》曰“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为人君者倍(通背)道弃法而行私谓之乱”材料强调()A.君臣等级关系B.突出法的作用C.私法盛行致乱D.国家治乱兴衰【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君臣关系‘皆从法’才能‘大治’ 如‘倍(通背)道弃法’就会生‘乱’” 这突出强调了“大治”或“生乱”的关键在于法是否得到尊崇和维护故选B12.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于国有害并采取了焚烧诗书的措施这一措施()A. 打击了旧贵族阶层特权B. 强化了人们的法律意识C. 保证了改革的顺利推行D. 加强了国内的思想统一【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商鞅下令焚烧“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典籍是因为他认为“于国有害” 故这一措施是为了巩固秦的统治加强了国内的思想统一 D正确AB项材料中未涉及排除焚烧诗书是商鞅变法的内容之一并不是保证改革顺利推行排除C故选D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3.(1)阅读材料一说明每次建立民主政治机遇出现的过程及其最终命运13.(2)材料二认为中国经济现代化在历史上曾经错失三次重大机遇请分别说明错失机遇的原因13.(3)材料三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具体史实指的是什么?【答案】(1)辛亥革命时期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但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帝国主义支持北洋军阀窃取胜利果实实行封建专制独裁辛亥革命的民主成果荡然无存国民革命时期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叛变革命建立起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政府实行一党专政民主政治无从谈起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坚持独裁、内战方针撕毁政治协商决议发动全面内战建立民主政治的希望彻底破灭【解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时期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但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帝国主义支持北洋军阀窃取胜利果实实行封建专制独裁辛亥革命的民主成果荡然无存国民革命时期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叛变革命建立起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政府实行一党专政民主政治无从谈起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坚持独裁、内战方针撕毁政治协商决议发动全面内战建立民主政治的希望彻底破灭【答案】(2)第一次封建专制制度和闭关政策自然经济的阻碍第二次封建顽固势力的镇压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阻挠第三次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的包围和封锁; 中国“左”倾的政治运动和经济政策【解析】(2)根据材料二“1793年”、“1842—1860”年、“1957—1976”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是因为封建专制制度和闭关政策自然经济的阻碍第二次是由于封建顽固势力的镇压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阻挠第三次是因为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的包围和封锁; 中国“左”倾的政治运动和经济政策【答案】(3)三个节奏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1992年十四大做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解析】(3)根据材料三“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二十一世纪初期”并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可知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1992年十四大做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4.(1)指出材料一史料对于研究秦朝(秦国)的历史价值14.(2)材料二中“秦朝既是帝国的模范又是被批判的标靶”说法是否矛盾?请用相关史实加以说明【答案】(1)两则史料都是研究秦的第一手资料图一秦士兵家书能够解读出秦人尽孝道等风俗可以印证秦实行全民兵役制费用自理等历史信息图二是秦朝时期刻石能够印证秦朝统一、实行郡县制等史实但存在溢美之词两则史料分别为隶书和篆书书写为研究秦朝文字使用提供一定史料价值【解析】(1)依据“黑夫寄益就书曰遗黑夫钱毋操夏衣来……黑夫等直佐淮阳攻反城久伤未可智(知)也愿母遗黑夫用勿少”结合所学知识可概括得出能够解读出秦人尽孝道等风俗可以印证秦实行全民兵役制费用自理等历史信息依据“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能够印证秦朝统一、实行郡县制等史实但存在溢美之词同时两则史料分别为隶书和篆书书写为研究秦朝文字使用提供一定史料价值【答案】(2)不矛盾秦统一后所创立的一系列制度和维护统一的措施为以后各朝代所长期沿用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历史上汉承秦制就说明了秦朝既是帝国的模范秦朝二世而亡引发后世以史为鉴如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暴政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解析】(2)依据“这些批评都属于服务于汉朝利益的政治宣传与秦的政策或它的灭亡没有关系事实上汉朝政府起先毫无保留地沿用了秦代的政策对少数政策做了更改比如对法律的简化以及建立分封制但都迅即被摒弃了”结合所学回答即可15.(1)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哪一家的思想?依据材料一、二分析商鞅新法得以推行的原因有哪些?15.(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句)15.(3)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商鞅变法产生了哪些主要的社会影响?15.(4)根据材料四分析导致商鞅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对此你有何认识?【答案】(1)理论基础法家思想(或“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或现实社会的需要)秦孝公的支持公平无私、赏罚分明【解析】(1)第一小问的派别依据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可知派别是法家思想第二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一可以得出秦孝公的支持依据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避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可以得出公平无私、赏罚分明结合所学可以得出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答案】(2)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奖励耕织限制工商业者的活动削夺旧贵族特权废井田、开阡陌【解析】(2)本小问的内容依据材料一“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在小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收为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可以得出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奖励耕织限制工商业者的活动削夺旧贵族特权依据材料三“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可以得出废井田、开阡陌【答案】(3)社会秩序安定国力(或经济、军事实力)增强旧的奴隶制度(或井田制度)被废除社会各阶层的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解析】(3)本小问的影响依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可知影响是社会秩序安定国力增强旧的奴隶制度被废除社会各阶层的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答案】(4)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政治支柱认识改变旧制度的变革总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改革者往往要付出血的代价才能换取社会的进步【解析】(4)第一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四可以得出原因是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政治支柱第二小问的认识依据第一小问的原因和所学可知说明改变旧制度的变革总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改革者往往要付出血的代价才能换取社会的进步16.(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 并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16.(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朱熹二人加强和制约君权主张上的不同并分析形成不同的原因【答案】(1)机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积极作用稳定政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解析】(1)由材料“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依仗宗族纽带”“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等信息可以得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政治秩序的稳定和维护政治联系方面来分析出这一机制的积极作用【答案】(2)不同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朱熹主张三纲五常即天理把君主专制上升到天理高度董仲舒通过灾异学说、天人感应劝诫君主实行德政朱熹则通过正君心要求君主“存天理灭人欲”而行德政原因董仲舒主要吸收了阴阳五行家思想朱熹主要吸收了具有思辨化的佛教和道教思想【解析】(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加强君权是通过君权神授而朱熹加强君权是把君主专制的合理性上升到天理高度董仲舒约束君权是通过天人感应学说而朱熹约束君权则是通过正君心。
2020-2021部编本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阶段性测试题 新选修1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60分)1.司马迁说:“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
”下列选项中,与司马迁观点相符的是( )A.历史可以重演,应当以史为鉴B.历史不会重演,不能以史为鉴C.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无须学习古人D.历史事实情同而势异,不能照搬历史经验解析:这句话的大意是说:历史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揣摩兴亡更替、荣辱盛衰的规律。
历史既有着惊人的相似和轮回,也有着新的变化和发展。
不知道历史,不明白客观规律要不得,但是完全相信故去的经验和办法,也不见得行得通,故选D项。
A项错在“历史可以重演”,B 项错在“不能以史为鉴”,C项错在“无须学习古人”,因此排除。
答案:D2.春秋时期,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
”以下对这则材料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①县的地位比郡高②在战争中所获的新领土上设置县、郡③县的出现比郡早④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有利于中央集权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解析:根据材料中“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可知,在春秋争霸战争中,在战争中所获的新领土上设置县、郡,并且县的地位比郡高。
③县的出现比郡早,④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有利于中央集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本题选A项。
答案:A3.商鞅变法以农求富,以增强经济实力,下列与之相关的措施不包括( )解析:B项反映的内容是军事方面的改革,与增强经济实力、以农求富无关。
答案:B4.商鞅变法规定:私自移动田界,将被处以“赎耐”之刑(强制剔去须鬓,以羞辱之)。
此规定的目的是( )A.奖励耕织B.重农抑商C.维护井田制D.保护私有财产解析:根据题中“私自移动田界,将被处以‘赎耐’之刑”可知,商鞅变法严禁私自移动田界,这就以法律形式确定土地所有权,体现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所以本题选D项。
答案:D5.公元前4世纪中叶,秦国颁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即分家)者,倍其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检测题一、选择题(共20小题)1.《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这条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作用B.春秋时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C.国君承认了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D.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2.吴起在楚国变法时宣布封君子孙传三世即收其爵禄,裁撤无用、不急的官,并迁徙部分贵族到边远地区从事开发。
这些措施( )①适应了集权统治的需要①反映了法家思想在楚国盛行①易遭到世袭贵族的反对①有利于楚国边远地区的开发A. ①①①B. ①①①C. ①①①D. ①①①3.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施以车裂之刑。
但是,“商鞅虽死,秦法不败”。
上述现象说明()①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①商鞅变法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①变法者多数没有好结果①商鞅实行严苛的法律自食其果A. ①①①B. ①①①C. ①①D. ①①①①4.商鞅变法中堪称我国两千多年封建官僚制度开端的是( )A.废除井田制B.建立户籍制C.推行县制D.统一度量衡5.《诗》中描写秦国“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反映出当时的秦国()A.政治清明B.经济发达C.民风强悍D.矛盾重重6.《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
”这主要是因为()A.允许工商业者入仕为官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D.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7.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肯定的措施是()A. “相地而衰征”B. “劝民耕农利土”C. “依军功,行田宅”D. “除井田,民得买卖”8.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社会转型起决定性作用的是()A. “燔诗书而明法令”B.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C.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D. “为田开阡陌封疆”9.商鞅主持变法使秦国由弱变强,但他自己却因变法而惨遭杀害。
变法内容中,为他招来杀身之祸的是( )A.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B.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C.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D.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10.正因有了秦孝公的广纳贤才,才有了商鞅的投奔秦国;也正因有了商鞅的投奔秦国,才有了后来整个中国的大一统。
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深远的是()A.废井田,开阡陌B.实行县制C.奖励耕织,废除贵族特权D.限制工商业者的活动11.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的措施主要适应了()①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①自耕农阶层的要求①奴隶主阶级的要求①商人阶层的要求A. ①①B. ①①C. ①①D. ①①12.据说,商鞅到秦国时,随身携带着一本书,他视这本书为珍宝,并借鉴该书的内容,为秦国制定了《秦律》。
他携带的应是()A.《诗经》B.《孙膑兵法》C.《法经》D.《道德经》13.“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
行之二岁,秦旧俗败。
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A.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以调动劳动积极性B.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C.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D.有利于刺激士兵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14.“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主要是因为( )A.秦孝公的大力支持B.贵族的势力被铲除C.取信于民D.改革成效显著15.“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的直接作用是()A.促进了铁器使用和牛耕推广B.导致土地所有制发生重大变化C.加快了新兴封建制度的确立过程D.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16.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A.奖励军功B.奖励耕织C.焚烧诗书D.连坐法和告奸制度17.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
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
”据此可知,李悝主张()A.精耕细作B.奖励耕织C.土地私有D.重农抑商18.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 )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B.农民与地主的矛盾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D.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有人认为19.《国语》载:“宗庙之牺,为田亩之勤”,这反映了()A.西周时期祭祀活动盛大B.春秋时牛耕技术应用C.战国时铁器广泛使用D.战国时期农业发展20.观察下图,战国时期,秦国从一个落后的边陲之国到拥有“威武的秦军”,这主要得益于商鞅()A.奖励耕织B.实行县制C.统一度量衡D.推行军功爵制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2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
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
——《汉书·食货志》材料二……为楚悼王立法,卑减大臣之威重。
罢无能,废无用。
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一楚国之俗……——《史记·蔡泽列传》请回答:(1)这两则材料分别反映的是哪两次重要改革?(2)材料一说明的是哪一项改革措施?其目的是什么?(3)这两次改革有何共同的作用?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政治特征?22.材料一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最辉煌的篇章。
作为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从而收到大的成效,取得大的成功,不但帮助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正确道路,为秦国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
——《中国古代史资料》材料二(变法)行之十年……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一年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作战65次。
——摘编自粟劲《秦律通论》(1)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特点。
(2)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商鞅变法的特点和作用。
2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商鞅强调“轻罪重罚”,主张“以刑去刑”,对此韩非子评论道:“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
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其所难,此治之道。
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
”——《韩非子》材料二“连坐”也称相坐、随坐、缘坐,是一种存在已久的株连政策。
商鞅变法使该政策更加确定化,并将其与什伍制度相结合,以后代代相传。
秦始皇时,百姓不堪统治的残暴,在陨石上刻“始皇死而地分”等字。
秦始皇抓不到案犯,便将在陨石附近居住的百姓全部诛杀,这也是一种“连坐”。
材料三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虫。
他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统统毁灭。
请回答:(1)韩非子对商鞅“轻罪重罚”持何种态度?(2)材料二所反映的连坐法有何特点?其直接目的是什么?(3)材料三中商鞅认为“六虱”应该统统毁灭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4)以上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商鞅变法的措施对秦国以后的历史发展造成了怎样的消极影响?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变化的一组图片。
材料二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哪些历史史实?(2)根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措施,并简评这些措施的历史作用。
(3)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一两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25.材料一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山泽各致其时,则民不苟……无夺民时,则百姓富;牺牲不略,则牛羊遂。
——《国语·齐语》材料二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
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
——《汉书·食货志》材料三……为楚悼王立法,卑减大臣之威重,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
一楚国之俗…… ——《史记·蔡泽列传》探究思考(1)材料一中“相地而衰征”的内容及实质是什么?(2)材料二说的是哪一项改革措施?其目的是什么?(3)这三则材料分别反映的是哪三次重要改革?这三次改革有何共同的作用?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时代特征?答案解析1.【答案】D【解析】“公作”指的是井田制下的奴隶集体劳动,“分地”指的是封建生产方式。
2.【答案】C【解析】据材料“收其爵禄,裁撤无用、不急的官”可知,变法措施削弱贵族权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当然也会遭到贵族的反对,故①①正确;吴起以法家思想变法,但并不能说明整个楚国法家思想流行,故①错误;迁徙部分贵族到边远地区从事开发,有利于边远地区的发展,故①正确,C 项符合题意。
3.【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商鞅变法深层次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题干的前半部分说明商鞅变法损害奴隶主贵族的利益,而“秦法不败”说明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同时也说明变法者往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但并不能说明变法者“多数”没有好结果,故C项正确。
4.【答案】C【解析】封建官僚制度主要是指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对地方官吏垂直管理的制度,始于商鞅变法中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免的规定,即推行县制,故选C。
5.【答案】C【解析】“兴师”“修我戈矛”都是强悍尚武的反映。
6.【答案】D【解析】题干中材料的意思是,商鞅变法引起了旧贵族的怨恨,A项与变法内容不符,可排除;B、C、D三项均为变法的内容,D项与旧贵族利害关系最密切,故选D项。
7.【答案】D【解析】注意题目要求“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肯定的措施”。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故D符合题意。
8.【答案】D【解析】解答本题应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角度来思考,这里的“社会转型”是指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商鞅变法中“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了井田制,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制的经济基础,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这对社会转型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9.【答案】B【解析】10.【答案】A【解析】解题关键词是“影响最深远”。
据所学知识,A项废除了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确立了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实现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
11.【答案】A【解析】“废井田,开阡陌”使新兴地主和自耕农对土地的所有权在法律上得到了认可,得到了他们的拥护和支持。
12.【答案】C【解析】商鞅热衷于法家思想,主张变法改革。
在题目给定的四个选项中,属于法家著作的仅有C 项。
A项是儒家经典,B项是兵家的代表作,D 项是道家的代表作。
13.【答案】C【解析】“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的效果是增加户口数,从而达到提高政府赋税收入的目的。
14.【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秦卒行其法”可知,商鞅变法取得了巨大成效,秦国大力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