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理解并朗读《诗经·关于寒冷时节的古诗三首》•掌握诗歌朗读的基本技巧•学会欣赏和感悟古诗的美2. 教学内容•《诗经·关于寒冷时节的古诗三首》(《秋风辞》、《关雎》、《静女》)3.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在开始新的课堂之前,通过一个小小的故事或情境导入课程,让学生对古诗有初步的了解和兴趣。

教师可以开始讲述一个关于寒冷季节的小故事,如冬天的雪景、人们生活的变化等。

或者通过展示一些描绘寒冷的图片,让学生产生对诗歌的好奇和兴趣。

步骤二:诗歌朗读教师先朗读《秋风辞》,然后和学生一起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感受,引导学生感受到秋天的凉意和风的声音。

接着,教师逐句朗读《关雎》并解释其中的生词和句意。

最后,教师朗读《静女》,并询问学生对于古代女子的想象和感受,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隐喻和寓意。

接着,教师分组让学生自主朗读这三首诗歌,并提醒学生注意语调、停顿和抑扬顿挫等朗读技巧。

步骤三:诗歌欣赏和感悟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诗歌欣赏环节,播放配有背景音乐和图片的诗歌朗读视频。

学生们可以仔细观察图片、听诗歌朗读和音乐,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和美。

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感悟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你觉得这些古诗有什么共同之处?”、“你觉得古诗中的景物和情感有哪些联系?”等。

步骤四:巩固与拓展在教学的最后阶段,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拓展任务,如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一首古诗进行朗读或背诵,并分享自己对于诗歌的感悟。

4. 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朗读表现、参与讨论的情况以及拓展任务的完成情况等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于诗歌的理解。

二、教学反思《21.古诗三首》是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古诗欣赏课文。

在教学设计中,我通过导入新课、诗歌朗读、诗歌欣赏和感悟等环节,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并感受到古诗的美。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古诗三首《夏日绝句》人教(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古诗三首《夏日绝句》人教(部编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背诵的成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夏日绝句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Biblioteka 时5分钟)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夏日绝句》的基本内容、诗句的朗读和背诵,以及诗中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夏日景色描绘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和描绘自然美景。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最后,总结回顾环节,我觉得可以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例如,让一些学生来总结今天学到的知识点,这样既能检验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能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诗歌鉴赏:分析诗中的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如“翠色和烟老,波光共影流”,体会其艺术效果。
2.教学难点
-朗读节奏:学生往往难以把握古诗的朗读节奏,需要教师通过示范、指导,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节奏感。
-词语理解:对于一些生僻词语,如“鬼雄”、“翠色”,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含义,教师需提供具体的语境解释,帮助学生理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朗读与背诵:《夏日绝句》的朗读节奏和韵律,以及诗句的准确背诵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通过示范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背诵全诗。
-诗意理解:把握诗中描绘的夏日景象和作者的情感表达,理解诗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情怀。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第21课 古诗三首 课堂实录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第21课 古诗三首 课堂实录

《出塞》课堂实录一、检查预习,交流资料1.我们常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充分的预习可以使课堂上的你学得更轻松。

关于王昌龄、关于这首诗的背景,你想和大家分享什么?预设:生1:我知道,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

师:你很善于归类总结,有做学问的潜质。

生2:我知道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师:是的,呆会就要了解为什么称为“压卷之作”。

生3: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

匈奴和中原之间的战争从秦朝开始,到汉朝,到唐朝,一直没有间断。

师:你也是做历史学家的好苗子。

谢谢你们的资料,这对我们理解古诗很有帮助。

二、读通诗歌,理解诗意1.出示整首诗:接下来,请大家亮开嗓子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生1读师:也许你不是读得最动听的,但你是这个教室里最勇敢的;生2读师:字正腔圆,向你学习;生3读师:很有自信,继续发扬。

2.师:读古诗不但要读正确,读出节奏,而且要尽可能地读出诗的韵味来。

谁来学学王昌龄,一展诗情?指三名学生读。

师相应评价:这是一个含蓄深沉的王昌龄;这是一个激情澎湃的王昌龄;这是一个从容平和的王昌龄。

3.师:“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诗多读几遍,意思也会渐渐浮出水面的。

现在,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

师:谁先来?生1:“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时期的明月依然照亮着边关,)师:这里明明说的是秦朝的明月,汉朝的边关呀?怎么?生: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语言结构彼此拼合,相互补充,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内容。

师:你真会读书(板书:互文明月边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秦朝时期明月照着边关,汉朝时候明月依旧照着边关。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出塞》课堂实录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出塞》课堂实录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出塞》课堂实录一、课前铺垫1. 课堂背景介绍教学内容本节课教授的是人教四年级上册语文课程中的古诗《出塞》。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这首古诗,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塞北边疆的风土人情,感受古代边塞风光,了解诗人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2.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备课教材、课件、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学生准备:课本、笔、笔记本等学习用具。

3. 课堂氛围营造在课前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对学习古诗《出塞》充满期待和兴趣。

二、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在引入古诗《出塞》之前,教师可以通过提问、音乐、图片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古代边塞的环境和历史背景,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 朗读诗歌让学生轮流朗读古诗《出塞》,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注意语调、抑扬顿挫等诗歌的朗诵技巧,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3. 分析诗歌通过解读诗歌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境、形象及语言运用,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诗情,体会诗人的创作意图。

4. 联想启示通过与学生共同探讨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让学生主动表达自己对古诗《出塞》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反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个人表达等形式展示对古诗《出塞》的理解和感悟,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深化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三、课堂总结1. 知识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对古诗《出塞》有所了解,能够感受到古代边塞风情的独特魅力。

2. 想象迁移在总结课堂内容的同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古代边塞的生活场景,让学生思考诗人创作古诗的初衷和意义。

四、课后作业本节课的课后作业为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写一篇感悟古诗《出塞》的读后感,展示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

以上为本节课《古诗三首《出塞》课堂实录》的教学内容,希望学生能在学习中体验语文之美,感悟生活情感,在诗词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成为有情怀、有责任感的优秀人才。

21《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21《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内容《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包括《寻隐者不遇》、《池上》、《小儿垂钓》三首古诗。

这三首古诗都是唐代诗人创作的,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了解唐代诗人的风采,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对古诗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意义,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简单的解释和描述。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三首古诗,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古诗阅读技巧,如注重韵律、理解意境、品味词句等,培养对古诗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三首古诗,学生能够感受到古诗的美妙之处,培养对古诗的热爱和欣赏能力,同时也能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对生活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感: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需要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来培养。

2. 古诗的意境和词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词句理解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需要通过讲解和引导来帮助学生理解。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古诗朗读录音、黑板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三首古诗的作者和创作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朗读:播放古诗朗读录音,让学生跟读并注意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感。

3. 讲解:逐句讲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词句。

4. 背诵:让学生分组背诵三首古诗,培养对古诗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5.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2. 内容:三首古诗的作者、创作背景、基本内容、意境和词句理解等。

七、作业设计1. 朗读和背诵:回家后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注意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感。

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出赛》听课记录

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出赛》听课记录

四年级上册语文《21 古诗三首:出塞》听课记录一、导入(1.1)教师行为:1.教师以富有感情的语调朗诵一首边塞诗,如《凉州词》,营造一种边塞的氛围。

2.随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边塞吗?你们能想象到边塞的生活是怎样的吗?”3.接着,教师简要介绍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及其特点,引出本课的主题:“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一首著名的边塞诗《出塞》。

”学生活动:1.认真聆听教师的朗诵,感受边塞诗的韵味。

2.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与同桌或小组交流自己的想象。

3.聆听教师的介绍,对即将学习的古诗《出塞》产生浓厚的兴趣。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教师的朗诵和提问,成功激发了学生对边塞诗的兴趣,为学生理解《出塞》这首古诗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教学过程(1.2)教师行为:1.朗读古诗:教师先示范朗读《出塞》,注意停顿、重音和节奏,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字词解析:对古诗中的生字词进行解释,确保学生理解无障碍。

3.诗意解析:1.逐句解析古诗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每句诗的含义。

2.重点关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两句,解释其中的历史背景和深层含义。

3.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边塞将士的同情和赞美,以及对战争的反思。

4.情感体会:通过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体会古诗中的情感。

5.拓展延伸: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思考古诗中的主题和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学生活动:1.认真聆听教师的朗读和讲解,做好笔记。

2.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互动交流。

过程点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通过朗读、解析、讨论和拓展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情感。

同时,教师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板书设计(创意式)《出塞》创意板书复制代码《出塞》一、背景- 秦时明月→ 历史的长河- 汉时关→ 边塞的壮丽二、诗意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21 古诗三首-教学实录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21 古诗三首-教学实录

《出塞》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极力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悟字词,联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课前热身:古诗新唱教学过程:一、巧设背景介绍——知人论世解诗境师: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于是就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

在边塞诗中,你知道哪些?生:(自由发言)师:王昌龄的《出塞》大家早已是耳熟能详了,谁能亮开嗓子,美美地吟诵一遍?生:(读古诗)师:提到边塞,你想到哪些?(生畅所欲言)师:说着说着,老师想了解边塞,走进边塞的心情是越来越迫切了,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这烽火连连的战场。

关于这首诗的历史背景,有谁与大家分享?(生根据课前资料相互交流)二、精于字词推敲——细读文本品诗意师:环境恶劣,生活艰苦,这就是征人们的生活!他们不由得发出感叹(出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轻轻地读一读,看看这两句诗中哪个词最牵动你的心,牵动你魂?生1:明月。

师:是啊,明月从来都是思念的代名词——明月夜夜照边关,征人哪夜不思乡啊!请你仰起头,来表达你的思念之情吧!(生读)生2:关,边关师: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连春风都不能到达的边关,也阻隔了家人的一切消息,怎能不牵肠挂肚啊!请你代征人诉说内心的委屈吧!生读诗句生3:长师:从秦朝,到汉朝,到诗人所在的唐朝,一千多年的历史啊!透过这个“长”字,你仿佛看到些什么?——生发挥想象,自由描述,个性朗读生4:未师:一个“未”字,饱含了多少辛酸与失望啊!师:听着听着,我们的心越发变得——生1:沉重生2:凄凉生3:悲哀师::真是百般滋味在心头啊!让我们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一起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师:人未还,心相系。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1.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1.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1.古诗三首》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的背景和韵律特点。

2.掌握古诗《静夜思》、《悯农》、《春晓》的内容和意境。

3.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喜爱和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
1.掌握《静夜思》、《悯农》、《春晓》的诵读和理解。

2.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古诗《静夜思》、《悯农》、《春晓》的课文资料。

2.预先制作好古诗内容相关的图片或幻灯片。

3.准备适当的学习活动和讨论问题。

四、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师生共同朗读《静夜思》、《悯农》、《春晓》。

–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介绍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2.导入:
–向学生提出“什么是古诗”、“为什么要学古诗”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学习活动:
–分段解读《静夜思》、《悯农》、《春晓》,让学生理解诗句含义。

–通过分组讨论或小组合作,学生互相交流对古诗的理解。

–老师与学生共同朗读古诗,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节奏感。

4.拓展延伸:
–让学生自行选择一首古诗进行解读,展示或朗读。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下对古诗的感受和理解。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古诗教学,学生从中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了语文修养和审美情趣。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古诗赏析和唐诗宋词的学习,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1《古诗三首》--《出塞》优质课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1《古诗三首》--《出塞》优质课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21《古诗三首》--《出塞》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出塞》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表达了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幸福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研读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能力,陶冶情趣。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40分钟时间,让学生多读,并且积累词句,减轻学生负担。

教学目标:1.结合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的思想,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教学过程:一、破题而入,简析背景.1.读诗题师:告诉老师,诗题中的“塞”指什么?生:关塞、边塞师:从诗题中你知道这首诗应该是写什么内容的吗?生:反映边塞生活或战事诗。

2.简单介绍边塞诗课件出示: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这一单元包含了《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和《绝句》三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这些诗篇都是我国古代诗人用以表达自己对大自然、对生活、对社会的感悟和情感。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感受到诗人们高尚的情操和独特的见解。

同时,这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在语文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能够理解和欣赏一些简单的诗歌。

但是,对于古诗的韵律、意境和表达技巧等方面可能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领略古诗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诗文的内容,掌握诗歌的基本韵律和节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诗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培养自己的情操,激发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文的内容。

2.难点:学生能够领悟古诗的意境,欣赏古诗的韵律美,理解诗人们的思想感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动画等媒体,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诗意的教学情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激发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古诗。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古诗的文本、图片、音乐、动画等。

2.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古诗鉴赏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教学。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播放《登鹳雀楼》的动画,让学生在富有诗意的环境中初步感受古诗的魅力。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21《古诗三首》--《出塞》优质课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21《古诗三首》--《出塞》优质课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21《古诗三首》–《出塞》优质课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出塞》的基本意境与诗意,学会正确朗读和背诵这首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古诗文的兴趣,感受其中所抒发的壮志豪情。

二、教学准备
•课件:包含《出塞》的全文及注释、图片等。

•教具:黑板、粉笔、录音设备等。

•课外材料:与《出塞》相关的历史背景、注释等资料。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或简短视频引入《出塞》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习古诗《出塞》(15分钟)
•逐句讲解《出塞》,包括诗人的抒情情感和对出塞题材的描写技巧。

3. 听读诗文(10分钟)
•让学生依次朗读《出塞》,指导其准确把握语调与节奏。

4. 分析诗歌(15分钟)
•引导学生分析《出塞》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增进对诗歌的理解。

5. 背诵与操练(15分钟)
•分段指导学生背诵《出塞》,并进行诗歌朗诵比赛。

6. 总结与讨论(10分钟)
•结合学生的表现,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与不足,鼓励学生发表课后感想。

四、教学反思与改进
•课堂的互动程度可以进一步提高,增加学生对于《出塞》的深入探讨。

•调整课堂时间分配,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充分的参与机会。

五、作业布置
•让学生继续背诵《出塞》,并撰写一篇《出塞》的读后感。

六、延伸拓展
•组织学生赴博物馆、历史文化展览等活动,加深对于出塞题材的理解。

以上为教学设计内容,希望能够帮助您进行《出塞》这首古诗的优质课教学!。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21.古诗三首《夏日绝句》人教(部编版)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21.古诗三首《夏日绝句》人教(部编版)

21.古诗三首——《夏日绝句》课堂实录一、背景导入、质疑解题多媒体播放南宋历史背景。

师:时任京城知府的正是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他见大势已去,便携妻子李清照从北向南逃跑,当他们逃至今安徽省和县乌江口时,在这里停顿下来,李清照见民族屈辱、山河破碎,面对浩浩江水,感慨万千,随口吟出《夏日绝句》。

师:范读古诗。

学生将课本翻到90页根据读书提示由读课文。

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说说从课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生:夏天写的一首绝句。

师:什么是绝句?生:一种文学体裁。

师:同学们都收集了哪些李清照的资料?生:李清照是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今山东济南人。

生:她写的诗很婉约。

师:李清照写诗多与家国命运有关,公元1128年以后因国家战乱,写诗多激昂,代表作有《夏日绝句》。

二、合作探究、吟诵释意师:生齐读课文,并为古诗划节奏。

生:读古诗,划节奏再读古诗。

师:李清照站在乌江口,之所以信手拈来《夏日绝句》,是因为哪个历史人物跳入了她的脑海?生:项羽。

师:通过诗中的哪个字看出来的?生:思。

师:项羽何许人也?为何李清照此刻会思念他呢?生:项羽,秦末汉初的西楚霸王,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拔剑自刎而死。

师:对于李清照来说,项羽已成为历史人物,为何李清照此时此刻会独独思念他呢?生1:因为这是项羽兵败自杀的地方。

生2:李清照想项羽死都不肯逃跑,而自己国家的皇帝、大臣都逃跑了,李清照是借项羽来说出自己的怨恨,她恨自己国家的哪些当权派太不像个男人了。

生3:李清照是要借古讽今。

师:你读出了李清照的心声。

师:项羽就这样死了,是他不愿意、不会、不能还是不想活了呢?生4:不会活了。

生5:不想活了。

师:我们在古诗中找找答案吧。

生:是“不肯”。

师:好一个“不肯”。

体现了项羽怎样的气节?生6:死也不肯投降的英雄气节。

生7:不当亡国奴的气节。

生8: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

师:假如你是项羽,你会选择拔剑自刎而死还是选择逃过江东呢?生9:选择生,因为好汉不吃眼前亏。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 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 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 古诗三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示儿》、《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的作品,既有文学价值,又有教育意义。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可以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同时,他们对于古诗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适当的教学活动,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古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中的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把握其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了解古诗的背景知识,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引导学生从古诗中汲取智慧,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中的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把握其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了解古诗的背景知识,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2.难点: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从中汲取智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形式,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2.互动式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分享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古诗的意义和价值。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和相关的参考资料。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乐、视频等资料。

3.教学用具,如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与课文相关的音乐或展示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他们对古诗的兴趣。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本节课通过学习古诗三首——《满江红·怒发冲冠》、《静夜思》、《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内涵和意蕴,培养学生的诗词欣赏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

2. 教学内容《满江红·怒发冲冠》、《静夜思》、《赋得古原草送别》三首古诗的教学。

3. 教学重点掌握三首诗的基本内涵和意境。

4. 教学难点理解和感受《赋得古原草送别》的文化内涵,谈谈诗歌中的感慨和感情。

5.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比较研读法、朗读比赛法、小组讨论法。

6. 教学过程及内容安排1.情境呈现(5分钟)老师将屏幕投影到黑板上,用图片简单描述三首古诗中有关情境。

(图片应该是与课文相关,例如《静夜思》可以用月亮图片来呈现。

)2.比较研读1(10分钟)老师分别朗读三首古诗,并带领学生朗读。

然后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让各个小组分别学习一首诗,有几个步骤:第一步:学生朗读自己研读的古诗;第二步:学生脱口而出自己对古诗的感受和理解;第三步:学生和小组成员进行互动,总结出自己对古诗的共同理解。

3.比较研读2(10分钟)此时,三个小组要来到一起,互相交流自己学习到的内容,并对古诗的内涵和意境进行比较研读。

4.朗读比赛1(10分钟)老师邀请各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针对所学习的古诗进行朗读比赛。

得分较高的学生将有机会在总结汇报中朗诵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5.情境还原(10分钟)老师根据图片和描述将情境还原,学生听一听老师的解说,用自己的词语,描述古诗中的喜怒哀乐。

6.情感表达(5分钟)此部分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让学生自由发挥,结合老师之前介绍的内容,表达自己对古诗的感受,或者亮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解。

(这一部分的时间可以适当延长)7.总结汇报(10分钟)老师就此给出整堂课的总结并进行汇报。

此时,各位学生需要展示自己的朗诵技巧,朗读自己心中最喜欢的古诗。

二、教学反思这一节课教学方法较多,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多角度地接触古诗,更好地了解文化内涵。

部编版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三首》

部编版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三首》

部编版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三首》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熟读古诗三首,了解其内涵和意境。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审美情感。

二、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背诵古诗,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韵律感。

三、教学难点•理解古诗中的隐喻和象征。

•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古诗描绘的画面。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古诗相关视频或音频,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世界,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学习古诗一《登鹳雀楼》(20分钟)1.学生跟读古诗,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2.讲解古诗中的词语和意义,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

3.分组讨论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呈现讨论结果。

3. 学习古诗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0分钟)1.学生齐读古诗,感受诗人对友情的描写。

2.引导学生分析古诗中的情感表达,思考诗人的感慨。

3.学生讨论古诗中的寓意和象征,进行展示和分享。

4. 学习古诗三《江南逢李龟年》(20分钟)1.学生合唱古诗,感受诗人对故乡的眷恋。

2.教师讲解诗句中隐含的意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情感。

3.学生分角色朗读古诗,展示古诗中的场景和氛围。

5. 小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学习的三首古诗,回顾所学内容,强化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体会。

五、课堂延伸1.给学生布置古诗朗读任务,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语感。

2.让学生自由创作一首古诗,体验古诗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六、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背诵古诗《登鹳雀楼》。

2.要求学生写一份课后反思,总结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古诗的领悟和欣赏能力得到提升,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在后续教学中,需要继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最新人教统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第1课时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统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第1课时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统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第1课时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塞、秦”等4个生字,会写“塞、秦”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4.利用整合、比较和拓补等策略,加深对诗歌的领悟。

5.通过对关键字词的品味,体会诗中的英雄精神和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1.利用整合、比较和拓补等策略,加深对诗歌的领悟。

2.通过对关键字词的品味,体会诗中的英雄精神和家国情怀。

教学过程一、简介常识,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诗歌发展到唐朝达到了顶峰,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诗人,比如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唐诗还出现了很多类型,比如:描绘自然田园风光的田园诗、表达人们离愁别绪的离别诗、表现边塞军旅生活的边塞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三首》,前面两首就是边塞诗。

一首是——《出塞》,还有一首是——《凉州词》。

2.简介《出塞》《凉州词》这两首诗题目的含义。

出示:塞,指边塞、关塞。

从广义上说,并不都在边疆,也泛指某些军事重地。

唐代诗人用《塞上》《塞下》《出塞》《入塞》等乐府旧题为诗者甚多,内容大多写我国东北、西北和北方地区的战斗、生活。

凉州词,又称“凉州曲”,是凉州歌的唱词,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凉州,今武威市,古西北首府,六朝古都。

凉州词(曲)内容丰富,情感真挚,有描写战争、抒发爱国情怀的,有表达浓烈的思乡、思亲之情的,有描述奇丽的边地自然风光的,有展现凉州独特的异域文化的……是边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简介两首诗的作者。

二、诵读古诗,把握节奏1.请大家根据以往学习古诗的经验,自由诵读这两首诗。

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生自由练习诵读。

师巡视指导。

3.指名朗读,相机评议。

如有必要,则老师示范。

4.师生合作诵读。

形式一:师读第一句,生读第二句,以此类推,或交换。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
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感受古诗的韵味。

2. 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了解古代文化传承。

二、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是《古诗三首》,本课时教学重点是《题西林壁》。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1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最喜欢的一首古诗是哪一首?”
学生回答后,教师自然过渡到本节主题,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呈现给学生。

2. 呈现新课(15分钟)
教师先示范诵读《题西林壁》,让学生在吸收诗歌意境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语言的音韵之美。

接着,教师结合诗歌形式、语言风格、词句等方面,向学生解释《题西林壁》的内容和意义,鼓励学生自己进行诗歌朗读练习。

3. 分组讨论(20分钟)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自由组合,完成《西林壁》这首古诗的深入探讨和解读。

教师在旁边监督和引导,让学生认真思考、发现问题,并在交流讨论中得以思维碰撞、交流分享。

4. 总结(10分钟)
展开全班讨论,“你们对《西林壁》这首诗有什么感悟和领悟?”
学生们回答后,教师则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评价。

四、教学效果反思
在本堂课中,教师通过呈现新课、分组讨论、总结等环节,提高了学生对古诗的关注度和兴趣,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收获。

同时,教师还不断与学生进行互动,引
导学生自驱学习、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阅读专注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育资料】四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21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_人教版学习专用

【教育资料】四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21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_人教版学习专用

四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21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人教版(2019)(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快要来临,知道它的来历吗?生:不知道。

师: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

病愈之后,决心出去访仙学艺。

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

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师讲故事,生静听)生:哦,九月初九就是重阳节。

师:关于这个节日,你知道什么?生:我知道要观赏菊花。

生:我知道要吃重阳糕、生:我知道要饮菊花酒。

师:留心生活,学会倾听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今天咱们一起去了解古人是怎样过重阳节的?(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体悟诗情师:看老师板书古诗,你们解决不认识的字。

生:(拿出字典,解决字音)师:试着朗读,要求正确。

(抽读)师:谁来评评?生:“茱萸”没有读准确。

请大家跟我读。

(学生跟读)师:谁再来试试?(一学生自告奋勇来读)师:怎样才能读出古诗的味道?生:把声音放轻,速度减慢。

师:那咱们试试。

(生自由练读)师:如果你能读好这首诗,就请你举手。

(一生读)谁来评评?生:他读得慢,有一点诗的味道了。

师:在读诗时,你感受到什么?生:我感受到王维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师:是啊,“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是表达思念的千古名句。

(齐读这两句)师:诗人一个人冷冷清清地过着节日,心里更加地思念亲人。

速度再慢一点,声音再低沉一点,把诗人的心情读出来。

(生读)师:王维思念亲人的同时,他发现故乡的兄弟在干什么?生:兄弟在登高远望,还分插茱萸。

生:插茱萸时兄弟们发现少了一人。

师:那是谁?生:是王维。

师:通过古诗我们了解了古人是怎样过重阳节的?生:遍插茱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古诗三首
名师教学片段实录
◆挖掘典故,感悟情怀(教学重点)
师:项羽是秦朝末年出名的起义军领袖,曾率领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败,不愿屈服投降、苟且偷生,在乌江边自刎。

师:在诗中,诗人李清照用了一个字直接表达了对项羽的情感,我们看谁的眼睛最亮能找出来,到底是哪个字呢?
生:思。

师:李清照为什么“思”项羽?谁能用诗句来回答?
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师:项羽这位乱世英雄,一生有很多传奇的故事。

其中《霸王别姬》被拍成了电影,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吧!
课件播放:《霸王别姬》片段。

师:谁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纷纷发言)
师:好一个“不肯过江东”!其实他本可以渡过乌江逃生的,可是他不愿苟且偷生,最终选择乌江自刎,死也死得壮烈。

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

项羽这位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放弃了生的希望,“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行”,这就是“士可杀不可辱”的英雄气概,这就是“死不惧而辱不受”的壮志豪情!所以李清照赞颂他。

来,咱们一起来赞颂项羽:齐读古诗。

师:楚汉战争以项羽的失败而告终,李清照,一个怯懦的女子为什么要去思念一位千年以前失败的英雄呢?这和她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直接的关系。

下面我们回到民不聊生的北宋末年!
课件展示:靖康二年(1127),金兵攻破北宋都城,掳走徽、钦二帝,正值国家危亡的时刻,但是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身为知府,没有奋勇抗敌,却临阵逃跑。

李清照为丈夫的行为感到羞辱,同时南宋统治者逃跑妥协的行为也使李清照愤怒,于是在行至乌江时,有感于项羽的壮烈,写下了这首诗。

师:国破家亡,风雨飘摇,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饮酒作乐,歌舞升平,不思恢复中原。

面对这样的统治者,诗人李清照用诗句借古讽今,让我们大声齐诵《夏日绝句》!
赏析:《夏日绝句》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诗的开头两句是针对贪生怕死、不思收复失地的南宋统治者而说的。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的意思,举一个历史人物继续发挥。

李清照用项羽的骨气来强调自己“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观点。

全诗围绕一个“思”字,借用典故,直抒胸怀,写出了英雄对待生死的态度,特别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已经成为格言警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读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