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针灸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
【名解】实验针灸学: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作用基础、针灸作用规律、针灸效应及机理的一门学科,是传统针灸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兴交叉学科,是针灸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章只考案例
【案例】找出所给实验设计的主要错误之处:有无随机分组,有无对照。如果是你会怎么设计。
第二章重点主要考简答题
【选择】穴位的结构:皮肤、皮下组织、神经、血管、淋巴、筋膜、肌肉、肌腱
【简答】穴位的病理反应:
1.感觉异常(痛觉过敏(即穴位疼痛或出现压痛));
2.组织形态改变(色泽(瘀点、白斑);形态(可见:凹陷、隆起、丘疹、脱屑。可触:皮下硬结、条索状反应物));
3.生物物理化学特性改变(电学(井、原、耳穴的导电量增高、降低、左右失衡);光学(背腧穴发光分布不对称);经皮CO2释放量(左右失衡较大))
【填空】穴位的功能:感受刺激、反映病证。
【名解】经穴-脏腑相关:刺激体表一定的经穴,可对相应的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起到调节作用。【简答】同经异治与异经同治:
在躯干部,腧穴功能主治的神经节段特性表现为“分段”性特点,即同一条经脉的腧穴,由于所处神经节段的不同,可有不同的主治,表现为“同经异治”;虽属不同经脉,但其腧穴如在同一神经节段上,则其主治病症大体相同,表现为“异经同治”。
【判断、选择】单肌节与多肌节:只有少数肌肉是由单肌节组成的,e.g.头后小直肌、头斜肌、颏舌肌、甲状软骨肌均来自C1肌节,由C1节段来的神经纤维所支配。大多数肌肉是由多肌节合并而成的,当单独一条神经根损伤时,对多肌节合成的肌肉常不引起运动障碍,只显示功能减退。
【名解】经络现象: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沿古典医籍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出现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包括循经感传、循经皮肤病、循经感觉障碍和经物理、化学等手段检测出的循经现象等。
【名解】循经感传现象:针刺、电脉冲或其他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的一种酸、胀、麻等特殊感觉
从受刺激的穴位开始,沿古典医籍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传导的现象。
【选择】经络现象:
循经感传现象:生理性,可感知。
循经感觉障碍(循经性疼痛):病理性,可感知。
循经性皮肤血管功能反应(红线、白线、丘疹、水泡、皮下出血带、发汗、立毛):生理性,可观察。
可检测的经络现象(循经生物物理现象、循经生物化学现象):生理性、可检测。
循经皮肤病(先天性(痣、汗孔角化、鳞状毛囊角化、单纯性血管瘤);后天性(神经性皮炎、扁平苔藓、湿疹、过敏性紫癜、硬皮病、银屑病、线状色素沉着、带状疱疹、皮下脂肪萎缩)):病理性,可观察。【选择】经络现象机制的依据:
中枢兴奋扩散观点:感传以皮质感觉功能为基础、幻肢感传、自发感传、气功诱导入静后出现感传。
外周动因激发观点:感传路线特殊、感传可阻滞、感传可改道、伴随感传的客观现象。
可观测的,可感知的,客观测量的,循经感受。生理病理分别有哪些。分清生理病理经络现象。(选择1-2题)
【选择】经络实质的假说:
1.经络是以神经系统为主要基础,包括血管、淋巴系统等已知结构的人体功能综合调节系统。
2.经络是独立于神经、血管、淋巴系统等已知结构之外(但又与之密切相关)的另一个功能调节系统。
3.经络可能是既包括已知结构,也包括未知结构的综合功能调节系统。
第三章
【选择】毫针刺的作用和机理:
毫针针法属于机械刺激,毫针属于物理应激疗法的范畴。针刺入穴位后,通过一定的针刺手法使穴位感受器达到一定阈值,从而产生传入冲动,在脊髓内换元后,其二级冲动主要经腹外侧索向高位中枢传递。针刺信息经脊髓上行入脑后,经过丘脑换神经元上行到大脑皮层后才能最后形成针感,经中枢整合调节后,通过传出途径对脏腑器官的活动和痛反应进行调节和控制。
【选择】艾灸温热刺激参数:温度幅值、温度升降速度、温热刺激作用面积、壮数、时间。
【选择】电针不同频率对机体作用效应:
连续波:低频(痿证,肌肉、关节、韧带、肌腱损伤);高频(镇静、止痛、针刺麻醉、缓解痉挛)
疏密波:疼痛、扭挫伤、关节周围炎、坐骨神经痛、面瘫、肌无力、局部冻伤。
断续波:脑血管意外、乙脑、小儿麻痹症等后遗症、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肌肉萎缩性疾病、电体操训练。【判断】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TEAS)是将欧美国家的经皮电神经刺激疗法(TENS)与针灸穴位相结合,经过皮肤将特定的低频脉冲电流输入人体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判断】激光穴位照射效应作用特点:
632.8nm氦氖激光、650nm半导体激光:刺激作用,模拟针刺。
10.6μm二氧化碳激光:热效应,模拟艾灸的温热刺激。
第四章
【名解、选择】针灸作用基本特点:
1.整体性:针灸对机体作用具有多层次、多水平、多靶点的调整特点,即可以在不同水平上同时对机体多个器官、系统的功能产生综合调节作用,这与中医的整体观念相一致。
2.双向性:针灸作用具有兴奋或抑制的双重效应,即在机体功能状态低下时,针灸可使之增强,机体功能状态亢进时,针灸又可使之降低。
3.功能性、早期性:针灸只能激发机体自身的调节潜力,调动机体自身的生物学功能而达到治疗的目的。【简答、论述】针灸作用的影响因素:
1.穴位因素:a.穴位作用普遍性(牵一穴而动全身);
b.穴位作用特异性(穴位与非穴位作用不同、异经之穴作用不同、同经异穴作用不同);
c.穴位配伍(上下配、左右配、前后配、远近配、本经配、表里配、同名经配、子母经配)。
2.刺激方法及参数:得气是针刺效应的衡量标准,也是施针者针刺技术标志之一。
3.时间因素:a.针灸的时效特点(留针时间、间隔时间、疗程);
b.针灸时机(人体节律、疾病发生发展的不同病理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