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第2单元推荐作品

合集下载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版选修第二单元第1课《春江花月夜》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版选修第二单元第1课《春江花月夜》教案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春江花月夜》是人教社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赏析示例文章,作者凭借着对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尽情赞颂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扩展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宇宙精神的探究结合在一起,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优美深邃的意境。

教学设计时紧扣“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把握意象,品味《春江花月夜》的意境。

学情分析学生学完必修教材后已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关于月意象的诗歌已经储备不少,《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学生理解起来不是太困难,引导学生把握意象,体会《春江花月夜》景理情交融的意境是这节课的重点。

学习目标1.把握意象,品味《春江花月夜》的意境。

2.学习诗歌“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学习重难点1.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2.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探究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有这样一首诗千百年来广为传颂,闻一多先生读后,评价它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它就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来品味《春江花月夜》的意境之美。

二.作者介绍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治所在今江苏扬州)人。

曾任兖州兵曹。

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等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其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

《全唐诗》仅存2首,其一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另一首诗是《代答闺梦还》。

三.配乐范读教师用自己声音和情绪来感染学生,让他们快速进入意境。

四.整体感知在那样一个美好的夜晚,诗人伫立江边,欣赏无边的美景。

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的内心波澜起伏,一会儿思索月亮的形成、人类的起源等高深的哲学问题,一会儿又联想到游子和思妇相思相爱的情形。

可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春江花月夜 课件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春江花月夜  课件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同”如出一辙,张若虚感叹江月长明而人生短促,个人的生
命是短暂易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 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
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
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
追求与热爱。这里“代”的叠用、“年”的叠用,有一种音节
自主学习
• 此时,他感到自己易朽的躯体,如同一叶扁 舟,被潮水的韵律推涌着,在水天一色的月 光里,飘向一个永恒的境界,载着人间的情 爱、思念、期待。 • 然而,张若虚是伤感的。相思或者离愁,淡 淡的惆怅袭上心头。自古多情伤离别,张若 虚在此刻,一定是想起了谁。会是谁呢?在 很远的地方,连接着他的一处爱情吧。“谁 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仿佛是 他的爱情,仿佛又不是。爱情真是一件甜蜜 却又令人心碎的事情。
自主学习
1.字音识记
①扁.舟(piān) ④霰.(xiàn ) ⑦青枫浦.( pǔ )
预习作业
②滟滟.( piān) ⑤纤.尘(xiān ) ⑧汀.(tīnɡ )
③衣砧.(zhēn ) ⑥碣.石( jié )
自主学习
2.辨形组词 ①宛婉宛歼转灭 ④浦蒲江蒲浦草
②纤歼委皎婉白 ⑤徘悱徘徘徊徊
③皎 姣纤姣尘美
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
• 诗歌之部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第6课 春江花月夜
温馨晨读
•安 详 • 我很喜欢、很向往的一种状态,叫做安详。 • 常常抱怨旁人不理解自己。人人都渴望理解, 这正说明理解并不容易,被理解就更难。用 无止无休的抱怨、辩论、大喊大叫去求得理 解,更是只会把人吓跑。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合作探究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第2单元夜归鹿门歌 注释及译文 人教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第2单元夜归鹿门歌 注释及译文  人教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夜归鹿门歌》注释及译文
词句注释
⑴鹿门:山名,在襄阳。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成了隐逸圣地。

⑵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⑶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

《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

”喧:吵闹。

⑷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

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⑸岩扉:石门。

⑹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白话译文
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

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

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精心校对版。

人教版-语文-高二-新课标《贺新郎》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高二-新课标《贺新郎》教学设计
新课标高二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贺新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情感;
2.品味诗韵,鉴赏情感表达的艺术技巧
重点目标:艺术技巧
【教学过程】
1、背景介绍:词作于1923年11-12月间,调寄《贺新郎》,无副标题,是写夫妻别情的。1920年冬,杨开慧与毛泽东在长沙结婚,翌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共湘区委会建立,毛泽东亲任书记,杨开慧亦于是年入党,在湘区委协助工作,1922年生长子岸英。1923年4月毛泽东调中央工作,告别长沙,赴上海;是年夏杨开慧亦去上海。6月毛泽东去广州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局委员、中央局秘书。会后复回上海。9月经武汉返长沙。杨开慧亦返长沙,11月生次子岸青。刚刚生产不久,毛泽东奉中央通知,由长沙到上海,再转广州,准备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此词即作于这次离开长沙的时候,是写给夫人杨开慧的,革命激情与儿女柔情有机结合,成就了一首真挚的革命爱情诗。这首词最早发表于1978年9月9日《人民日报》。
2.问题导读:
⑴词的上片是怎样抒情的?其中的“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表现出人物怎样的心情?
参考答案:词的上片通过“挥手从兹去”点明离别,“凄然相向、苦情、恨、人有病”等文句直抒胸臆,渲染离情,营造笼罩全词的伤感依恋之情。“眼角眉梢都似恨”以夸张笔法极写离别的痛苦之情,把抽象的离情具体展示到“眼角眉梢”,然后用“热泪欲零还住”的细节表现爱人强忍悲哀,坚强的不让眼泪落下的感人形象。
抒写离别,歌咏爱情,在毛泽东诗词中,这是仅见的一首,弥足珍贵。仅只一首,也足以说明共产党人,决然不是像一般论客所指说的铁石心肠。他们尽如常人,也有悲欢离合,也有哀婉愁苦,也有凄凉感伤。因为他们也同样具有生命意识,渴望在这有限的意识中,多一些圆满,少一些遗憾,每遇生离死别,自亦悲莫悲兮。不过更真挚,更灼热,且得将之升华到宇宙人生境界,结晶于改天换日的伟大事业中去,而不会为凄凄惨惨戚戚所陷溺。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2单元菩萨蛮(其二)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2单元菩萨蛮(其二)

【答案】 (1)从孔乙己的穿着来看,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 人”。这一句话简洁地概括了孔乙己喝酒的方式及其服饰,表明孔乙己既不 属于咸亨酒店里喝酒的“长衫”主顾,又不同于“短衣帮”,他介于两者之 间,有其特殊的地位。长衫“脏”,表明他懒,长衫“破”,写出他的穷困。 透过这一肖像,我们可以了解孔乙己的处境及其生活状况。反映了封建文化 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肖像描写 《菩萨蛮》是韦庄到南方避乱时所写的一首词,描绘了江南水乡秀丽的 景色和曼妙的人物,表达了词人热爱江南的真挚感情。这首词既直抒胸臆, 表达对江南山水的依恋、陶醉;又对江南山水、人物具体描摹,其中对人物 的肖像描写极富感染力。
定义:肖像描写也称外貌描写,是对人物的外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 衣着、神情、体型、姿态等)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 爱憎的手法。
3.“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对应考点:考查把握词人的思想感情]
【答案】 这两句词的意思是:人人都说江南好,确实如此,到江南来 做客的人应该在这儿住上一辈子。结合全词来看,韦庄是北方人,在中原一 片战乱中来到了江南,而在江南,韦庄只是一个游人客子,却想在江南终老, 这里既沉郁委婉地表达了词人有家不能归的苦衷,也由衷地表达了词人对江 南水乡的依恋之情。
但江南的雪,却总也是新鲜的,它是江南的冬天里开放的昙花,美丽且 短暂。所以江南人士,也总是要怀着赏花的心情看雪,对那忽然一夜间白茫 茫的山野感到无比的新奇。即便是北方人,怕也会要对江南的雪发生别样的 心情。因为这里的雪,它生得很嫩,像小鸡小鸭的雏儿的绒毛,很轻很轻地 覆盖在山野上,稍有阳光的触摸,它们就承受不住,会融为清清的水滴,洗 出泥土上的新绿。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素材第二单元《秋歌 给暖暖》写作特色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素材第二单元《秋歌 给暖暖》写作特色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秋歌——给暖暖》写作特色
1.意象朦胧含蓄
《秋歌——给暖暖》创造了朦胧含蓄的意象。

诗歌虽然化用了很多古典的诗歌意象,但是其情绪是现代化的,两者的有机结合使诗歌古典雅致而又意象朦胧,给人无限的遐想。

文中主体意象是“暖暖”。

我们可以感受到“我”对暖暖的深情与依恋,欣喜与呵护,但却对“暖暖”是谁,颇费猜度。

2.妙用通感
通感手法的巧妙运用,给诗歌增加了韵味。

如“歌人留下破碎的琴韵/在北方幽幽的寺院”,琴韵原是只能通过听觉感知,诗人却以破碎形容它,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让人在古典的雅致中,感受一种破碎的惆怅,读之余味无穷。

精心校对版本。

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配人教版)教学课件单元整合2

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配人教版)教学课件单元整合2

语文 选择性必修 上册
第二单元
2.察“对话”,明句读。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道、白、对、 谓”等字眼,这些对话标志,也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此类字, 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内容的起止。两人对话, 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 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厘清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语文 选择性必修 上册
第二单元
朱子感其言,故其精察妙契,著书立言,莫不由此。足下所示程子“涵 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之两言,固学者求道之纲领。然所谓致知,当 求其所以知,而思得乎知之至,非但奉持“致知”二字而已也,非谓知 夫理之一,而不必求之于分之殊也。朱子所著书,盖数十万言,巨细精 粗,本末隐显,无所不备。方将句而诵,字而求,竭吾之力,唯恐其不 至。然则举大纲、弃万目者,几何不为释氏之空谈也?近日学者盖不免 此失矣。吾侪其可踵而为之乎?
第二单元
学派 核心概念 例句
内涵
出处
故天下兼相爱 平等与博爱,不分血缘关系的
墨家 兼爱 则治,交相恶 亲疏、身份等级的高低,普遍 《墨子》
则乱。
平等地相爱互助。
2.请结合校园楼宇建筑的特征及用途,从本单元选文中提炼先哲 思想对其命名,并阐释其理由及意义。
【答案】略。
语文 选择性必修 上册
第二单元
二、学习文言文断句的方法 1.通大意,先断易。 文言文断句的根本,在于对语段意义的准确理解。首先默读一至两 遍(默读时,可把文本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当主观断句题对待),在熟读文 段、把握文意后,凭借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遵循先 易后难的原则,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把握不准的部分,对于暂时难 以确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后重点斟酌。

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配人教版)课件第二单元整合教考融通

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配人教版)课件第二单元整合教考融通

2.多义实词,语境确定 多义实词虽然有多个义项,但在具体句子中只能有一个义项切合。因此,要 学会利用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确定该实词的准确义项。在语境中确定多 义词的义项,特别要注意一词中几个相近而又易混的义项。如“爱”,义项中 的“爱护”“爱怜”“爱惜”较难区分;“坐”,义项中的“犯罪”与“判罪”易混等。 不管多么易混,只要到了语境中,就只有一个义项是最恰当的。这时,只有 细辨语境,代入检验来确定了。
1.字字落实。即要求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 它有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2.直译为主。即要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直接翻译,字不离词,词不离 句,句不离章。
3.意译为辅。即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来 重新调整语序,使句意更通顺、流畅。
二、找准三处“着眼点” (一)关键实词的翻译 1.活用实词,套用格式 ①作状语的名词大都要在前面加上适当的介词,如 “像……”“用……”“在……”。 ②活用为一般动词的名词,大都要带上该名词再加一个动词。如“填然鼓 之”中的“鼓”应译为“擂鼓”。 ③意动用法要用“认为(以为)……”或“以(把)……为(看作、作为)……”的 格式进行翻译。 ④使动用法要按照“使(让)……怎样”的格式翻译。
篇目
《兼爱》
主要论证方法 主要修辞手法
论述效果
正反对比论证
排比、反 复、设问
突出了论点;体现了逻辑的严 谨和结构的层次感;加强了论 述的气势。
(二)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 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是高考文言文的必考考点。理解翻译文言句子即 用现代汉语准确表达文言文句子的含义。文言文翻译题考查的是阅读文 言文的综合能力,涉及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特殊句式、古代文化常识等 多方面的知识,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重点,也是难点。 一、文言文翻译“三原则” 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求直译,即原文的字字句句都要落实到译文中。译文 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最好表达方式也与原文保持一致。只有 难以直译或直译无法传达原文意思的时候,才适当考虑意译。因此,文言文 翻译必须遵循三大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 推荐作品一、课内双基1.下列加点的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辋.(wǎng)川 东菑.(zī) 朝槿.(jǐn) B .危樯.(qiáng) 铜钲.(zhèng) 西崦.(yān) C .饷.(xiǎng)春耕 初霁.(jì) 荠.(qí)麦 D .怆.(cāng)然 豆蔻.(kòu) 窥.(kuī)江 【答案】 A(B 钲:zhēng ,C 荠:jì,D 怆:chuàng)2.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 )A .淳熙丙申..至日 丙申:就是指冬至这一天 B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戍角:驻军的号角声 C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重:着重 D .渐黄昏清角吹寒..吹寒:吹出了寒气 【答案】 B(A 丙申:指年,至日指冬至这一天;C “重(chóng)”,应为“重新,又”;D 吹寒:在寒风中吹着)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积雨空林烟火迟.太子迟.之 B.⎩⎪⎨⎪⎧ 危.樯独夜舟危.乎高哉 C.⎩⎪⎨⎪⎧ 名.岂文章著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D.⎩⎪⎨⎪⎧予怀.怆然,感慨今昔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壁,从径道亡 【答案】 B(两个“危”字都当“高”讲。

A.迟:①晚,②以……为迟。

C.名:①名声,②叫做。

D.怀:①心情,②怀中揣着)4.下面对《积雨辋川庄作》颔联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述夏木茂密,境界幽深。

B .水田与白鹭两种景象互相映衬、配合,画面就显得开阔而深邃,渲染了积雨天气空蒙迷茫的色调和气氛,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C .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在视觉上形成色彩浓淡的差异。

D.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取动态,一取声音。

【答案】B(无“画中有诗”)5.下面对《旅夜书怀》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前两联写景,诗眼在“独夜舟”三字上,其余全属烘托。

舟泊于岸,所以首句写岸,次句写舟。

称“独舟”者,仅此一舟之谓也;“夜”,用于点明泊舟时间。

这两句勾画了这样一个境界:河边孤零零地泊着一只小船,桅杆高耸;岸上只见小草,不见人家,冷寂得很。

B.第三、四句承“夜”字写诗人所见景色:远处,星空低垂,原野辽阔无边;近处,明朗的月光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

这难免使诗人感到,在这样的境遇中,一叶小舟显得何等孤单、渺小,它的命运可以听凭大自然的摆布;而江水的奔流更使他联想到时光的迅速消逝……C.后四句即景抒怀: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自己的矢志。

“官应老病休”是说官职本来应该因自己年老多病而罢休。

对此诗人并未有什么不满。

D.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

此诗鲜明深刻地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感慨。

【答案】C(“官应老病休”本是反话,诗人的本意是说官并非因“老病休”,此句表现了诗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赏析姜夔的《扬州慢》一词,仔细品味词句,回答下列各题。

6.对词中表现“黍离之悲”的诗句所作的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A.“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一个“名”字,表明扬州是人们向往的大都市;“竹西佳处”,以杜牧诗句进一步表明扬州的声名远播。

总之,开篇8字,即写出耳闻目睹的扬州繁盛景象。

B.“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春风十里”,引杜牧诗句,想象往昔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热闹兴旺;“尽荠麦”,则表明今日映入诗人眼帘的,竟是一片荒凉。

C.“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诗人赋物以人格化,一个“废”字,深刻揭露金兵罪恶的铁蹄对扬州的践踏,对繁华的破坏;如今连水和树都憎恶侵略战争,更况人乎?D.“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如果说上面所写均是视觉与感觉形象的话,此句则写了听觉与感觉——一座空城,更映衬出“清角吹寒”的凄冷和荒凉,更凸现了“黍离之悲”的主题。

【答案】A(A项的表述,不符合试题的要求——试题要求“表现《黍离》之悲”,而本项所表述的则是昔日扬州的繁华,可见与题意相悖;再者,昔日的繁华,完全是诗人想象中的境界,但本项中却用了耳闻目睹....一词,显然错位了)7.对《扬州慢》一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扬州在隋、唐、北宋,确为淮左名都,以李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与“杜郎俊赏”可证;但在南宋初年,竟遭金兵两次洗劫,“都在空城”今昔对比,诗人“黍离”之悲便油然而生,从而表达出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B.写作《扬州慢》时,姜夔才21岁,可谓风华正茂之时,词人的知识积淀,与对现实的观察,撞击出心灵的火花,使词章显现出他横溢的才华,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

C.表现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和伤感,本是个大主题,词人则以扬州为点,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想象中的昔日繁华图景与今日目睹的残破现象对接起来,让读者似乎听到了那破碎山河的呼唤!D.诗人极善于以独特的眼光选材,极善于摘取所闻、所见、所感的细节来开掘出大的主题。

比如,为了凸显“空城”这个“词眼”,姜夔选取的素材是:荠麦,胡马,废池,豆蔻,青楼,二十四桥以及桥边红药……【答案】D(D项对词人的评价,其观点准确无误;但例证却纰漏甚多,如“胡马”、“豆蔻”、“青楼”,如何证明“空城”)8.下面对《长相思》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上片从“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来说明此时离故乡并不太远,只是走过了一段山,一段水。

第三句点明身处之地及方向,“身”与心相对,“身向榆关”,而心却在关内,表明作者心系故园。

B“夜深千帐灯”,夜深人静,帐篷里点上了灯,“千帐灯”点明了军帐之多,此行队伍之庞大;在这羁旅野外的深夜,思乡之意更浓。

C. 下片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渲染作者此时的孤寂情怀。

风雪打断了他思乡之梦,懊丧之余,他更加怀念故园的宁静祥和。

D.“故园无此声”卒章显志,表现了军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答案】A(“山一程,水一程”说明离故乡之远)二、语段精读阅读这首诗,回答问题。

新城道中(其一)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9.这首诗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拟人、比喻、对偶。

10.在表达方式的运用上有何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写景与叙述相结合。

前三联以写景为主,后一联以叙述为主。

1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表达了诗人出巡路上的喜悦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第12题。

长相思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思乡之情。

三、课外延伸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3~14题。

己亥岁①(二首录一)曹松泽国②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③。

凭君莫话封侯事④,一将功成万骨枯。

①己亥岁:指唐末乾符六年。

②泽国:指江汉流域。

③樵苏:打柴割草。

④封侯事:乾符六年,镇海节度使高骈在镇压黄巢起义军中以“功在杀人多”而封赏。

13.从首联的“战图”上,你能联想到怎样的社会现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江汉流域被绘入“战图”是委婉的说法,由之我们可以想象到战乱蔓延、兵荒马乱、生灵涂炭的社会现实。

14.末句为何触目惊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句揭示了这样的事实:将军封侯是靠杀人如麻、士卒牺牲的代价换取的。

并且此句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一”与“万”、“成”与“枯”的对照,皆令人触目惊心。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相思李煜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15.词中“相思枫叶丹”与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都写了枫叶,两者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李词通过“枫叶丹”来写秋之深,进而烘托相思之愁;杜诗用春天的“二月花”来衬托枫叶,一扫常见的凄凉暗淡,透露出欣喜昂扬之情。

16.词的下片“菊花开,菊花残”两句对表现主题有哪些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点明时令是秋季,从花开到花落的时间长,说明相思之久;②用“残”字渲染萧瑟冷清的气氛,衬托愁苦的心情,花开无人赏,花落无人怜,借花烘托思妇的孤寂凄苦。

(答出两点即可)四、高考热点17.请用15字以内的一句话概括以下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并提出相关建议。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新浪网,对219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对于当下的电视娱乐节目,71.0%的受访者认为“大多不适合”孩子观看,另有18.3%的人认为“大多都适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