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古诗词鉴赏(浙江)2008-2019真题

合集下载

2008——2017年全国卷1-高考语文古诗歌鉴赏汇集

2008——2017年全国卷1-高考语文古诗歌鉴赏汇集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①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

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2009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1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2010高考语文详解全国卷112。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咏素蝶诗刘孝绰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

2019年高考真题——语文(浙江卷)附答案解析

2019年高考真题——语文(浙江卷)附答案解析
C.苗绣日常服饰的图案包括鸟、鱼、花、果子、龙、大象、狮子等,在表现刺绣对象时,苗绣呈现造型上的呆萌特点。
D.苗绣这本“书”罗列事物看似随意,但实际上表现的内容经过严格选择,不乏思想深度,苗族人从小就可以从中学习文化。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苗绣中的一些图案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如黔东南苗绣图案中的蝴蝶多被解释为与神话传说中的图腾有关。
(摘编自罗丹《民间手工艺遗产基于移动终端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7.下列对材料中“苗绣”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楚绣是苗绣、湘绣、汉绣共同的“祖先”,苗绣主要用于装饰衣服,古代苗族妇女养蚕主要是为了获得制作刺绣使用的丝线。
B.黔东南苗族的盛装刺绣部位特别,妇女先制成与装饰部位大小相同的绣件,再将其以栏杆形式缀在肩膀、袖口、裤脚和鞋面。
B.苗绣在20世纪后半叶逐渐被人们发现,主要是因为它与时俱进,改变了自身的审美特质,契合了读图时代的审美趣味。
C.苗绣的文化形态丰富,它的传播形式也应多样化,除了依托传统出版物和博物馆等媒介,还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网。
D.借助视频手段记录和还原苗族刺绣的复杂过程,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传承的一种形式,其优点是人们可以反复观看。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然后比对选项,找出选项间的不同之处再比较。本题A项,“当……的情况下”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应改为“在……的情况下”或“当……的时候”。B项,谓语残缺,“精良艺术品质”前应加“具有”。C项,“文明是遗址的见证者”不合逻辑,应是“遗址是文明的见证者”。故选D。

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浙江卷)

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浙江卷)

2008年⾼考语⽂试题及参考答案(浙江卷)2008年普通⾼等学校招⽣全国统⼀考试(浙江卷)语⽂试题(答案详解)第I 卷(共42分)⼀、(18分.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完全相同的⼀组是A.删.除膻.味籼.⽶潸.然泪下B.信笺.歼.灭缄.默间.不容发C.飙.升鱼鳔.剽.悍彪.炳青史D.⾎.缘戏谑.噱.头空⽳.来风1.B【解析:A.删、膻、潸都读“shān”,籼读“xiān”;B.笺、歼、缄、间、都读“jiān”;C.飙、彪念“biāo”,鳔念“biào”,剽念“piāo”;D.⾎、谑读“xuè”,噱、⽳读“xué”。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项是A.书刊要装帧,门⾯要装潢,居室要装修,营造⼀个舒适温馨⽽⼜⼝味⾼雅的家可以说是⼯薪阶层中许多⼈的梦想。

B.舞台上,弟弟的朗颂声情并茂,姐姐的伴奏锦上添花;母亲⼼中的那丝担忧很快便烟消云散了。

C.2008年1⽉以来,中国居民物价指数CPI出现了明显的涨幅,不少低收⼊家庭倍感通货膨涨的压⼒。

D.在骄阳的曝晒下,牵⽜花堰旗息⿎,美⼈蕉慵倦⽆⼒,矜持的牡丹也耷拉下了⾼贵的头颅,失去了先前的神采。

2.A【解析:B颂—诵,C涨—胀,D堰—偃。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能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且不改变句意的⼀项是A.中国⾼等教育⽤不到⼗年的时间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众教育的跨越,但⼤发展过程中,难免会泥沙俱下....,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鱼龙混杂)B.她不属于学院派,⾃然少受那些清规戒律....的约束,其创作往往天马⾏空,充满神奇瑰丽的想象。

(⾦科⽟律)C.最近,浙江⼿机上⽹资费全⾯下调,⼴⼤⽤户对此额⼿称庆....。

专家预测,未来通过⼿机收看体育赛事或许会成为⼀种潮流。

(弹冠相庆)D.NBA季后赛中,由于缺少了主⼒姚明,⽕箭队内线空虚,在防守上往往顾.此失彼...,实⼒明显削弱。

(捉襟见肘)3.D【解析:A泥沙俱下:泥⼟和沙⼦⼀起随河⽔流下来,⽐喻⼈或事物不论好坏都⼀齐显现出来;B鱼龙混杂:鱼和龙混合搀杂在⼀起。

浙江语文高考古诗词鉴赏2008-2019真题含解析

浙江语文高考古诗词鉴赏2008-2019真题含解析

浙江高考——古诗词鉴赏【2019年浙江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

(8分)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唐)王建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兼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19.诗题中“过”字的意思是。

首联中“”一词点出了李将的地位。

(2分)20.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6分)【2018年浙江高考】(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送王昌龄李颀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①,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①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1)“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体现出诗人的心情。

(2)这首诗与柳水《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采地黄者白居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餱粮。

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注】①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

②插:也同“锸”。

铁锹。

(1).本诗前八句叙写,后六句叙写,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

(2分)(2)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做赏析。

(6分)【2016年浙江高考】(7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北来人二首(宋)刘克庄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

饥锄荒寺菜,贫着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

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①东都:指北宋都成汴梁。

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1)赏析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元)张伯淳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

2019诗歌鉴赏高考真题汇编语文(解析版)

2019诗歌鉴赏高考真题汇编语文(解析版)

专题05:诗歌鉴赏【2019年高考】一、【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答案】14.C15.“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解析】14.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故C错误。

15.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意、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

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

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

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

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

《高考真题》2019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高考真题》2019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2019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语文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不甘庸碌,不墨守成规,不畏挫.(cuō)折,以全部精力和才情奔向既定目标,赴汤蹈火,不达目的决不(ju àn)介不羁之气是多么一致。

罢休,这与激荡在他内心的狷B.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彤“.(dān)云密布,朔.(shuò)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也许,《水浒传》中最美丽传情的文字就是雪了。

C. “历史”并非噱(xué)头,而是“历史文化名城”的依托,一旦历史印记被急功近利的行为粗暴抹.(mǒ)去,“文化”气息将荡然无存,“名城”必然岌岌可危。

D. 如果一个人能够用爱心拥抱世界,那么整个世界的灿烂和澄.(chéng)净都会水驻心中,即便身形赢.(l éi)弱,也会因内心的丰盈而精神焕发、神采熠熠。

【答案】 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及字形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的,然后逐项识别字音正误。

A 项,挫cuò;B 项,彤t óng;D 项,熠——奕。

干的要求,选正确的还是有误赢——羸,故选C。

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物馆为出。

该节目以博点亮突近两年,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播出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国家宝藏》可谓扮主题,以文物为线索,每件文物绑定一位与之气质相符的嘉宾,他们或娓道来....地讲述文物的历史,或《国表示,从.国宝故事,串联起国宝的前世今生。

近两年来,该节目收获了大量粉丝。

许多观众成古人演.绎家宝藏》中看到了文化自信。

”的调引你【甲】近期发布的《中国文化综艺白皮书》显示,在关于“文化综艺节目的什么要素最吸1查里,“精神内涵”“价值导向”成为受访者的首选,选择“节目创新性”的比例也接近六成。

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词鉴赏)2

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词鉴赏)2

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词鉴赏)2十、(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日暮倚杖水边(金)王寂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此诗颔联以和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整。

(2分)答案屈原白居易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4分)答案内容漂泊的旅思;谪官的愁思;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年华易逝的伤感;宦海浮沉的厌倦。

特点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以“羁绪”领起全篇。

十一、(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鹜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十二、(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小孤山[宋]谢枋得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

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敢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2019年浙江古诗词比较鉴赏

2019年浙江古诗词比较鉴赏

总结:遵循“求同辨异”的原则,
用相同去鉴赏不同。
针对练习: 2 3 5
古诗词之比较鉴赏题
学习目标:
1.明确比较鉴赏的出题方式; 2.能从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思想情感上遵循“求同辨异”的方 法分析。
近4年浙江高考题
2018年李颀《送王昌龄》 19. “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体现出诗人______________的心情。 20. 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 的点染手法。 2017年白居易《采地黄者》 19.本诗前八句叙写 ,后六句叙写 ,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 的社会现实。(2分) 20.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做赏析。(6分) 2016年刘克庄《北来人二首》 21.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3分) 2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4分) 2015年[元]张伯淳《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 (1)下片“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 匹配的相关诗句。(2分) (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5分)
1.美丽、勤劳、活泼。(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2.同:两句诗都表现了采莲女面色红润的美好模样。 (1分)
异:“女儿妆面花样红”运用比喻的手法,将镜 湖女红润的面色比喻成荷花,表现镜湖女的美丽。 (手法1分,赏析1分)
“芙蓉向脸两边开”用衬托的手法,描绘出 一群采莲女拨开满池荷花划船前行,荷花映衬着 脸颊的情景。明写荷花,实则为了村托人之美。 (手法1分,赏析1分)
1.第一首中“春风永巷闭娉婷”的“闭”字,有什么 表达效果?(2分) 2.有人说,这两首诗语意蕴藉,都含有感慨“国士佳 人,一般难遇”的弦外之音。请结合每首末两句分别 简析。(6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久城KuJou浙江高考——古诗词鉴赏【2019年浙江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

(8分)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唐)王建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兼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19.诗题中“过”字的意思是。

首联中“ ”一词点出了李将的地位。

(2分)20.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6分)【2018年浙江高考】(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送王昌龄李颀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①,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①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1)“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 ,体现出诗人的心情。

(2)这首诗与柳水《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久城KuJou采地黄者白居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餱粮。

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注】①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

②插:也同“锸”。

铁锹。

(1).本诗前八句叙写 ,后六句叙写 ,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

(2分)(2)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做赏析。

(6分)【2016年浙江高考】(7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北来人二首(宋)刘克庄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

饥锄荒寺菜,贫着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

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①东都:指北宋都成汴梁。

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1) 赏析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元)张伯淳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

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

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

写出天然律吕①,扫空眼底蓁②筝。

落红。

天气暖犹轻。

洗耳为渠听。

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

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

相见今朝何处,语溪③乍雨初晴。

【注】:①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

②蓁,一种弦乐器,如筝。

③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1)下片“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

①②(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2014年浙江高考】(7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唐)李端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峡吟(宋)徐照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①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1)这两首诗都以来写愁。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

秦中吟歌舞(唐)白居易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

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

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

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

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

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

秋宫为主人,廷尉居上头。

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

岂知阌乡①狱,中有冻死囚。

①阌(wén)乡:旧县名。

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详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

(1)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名句“,”一脉相承。

(2)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

【2012年浙江高考】(7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未展芭蕉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唐)钱珝(金)元好问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状态的植物,均以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

(2分)(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5分)【2011年浙江高考】(7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蝶恋花·出塞[清]纳兰性德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

(4分)定林①[宋]王安石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

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

②仍:又。

(1)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

(3分)(2)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3分)【2009年浙江高考】(6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踏莎行雪中看梅花(元)王旭两种风流,一家制作。

雪花全似梅花萼①。

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

雪花不似梅花薄。

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注】①萼:花萼。

这里指花瓣。

22.词中的“两种”指的是,“一家”指的是。

(2分)23.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

(4分)日暮倚杖水边①(金)王寂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1.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

(4分)2.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3分)参考答案【2019】(1)(2分)造访朱门(2)(6分)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兼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

②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

③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

【2018】(1)久留;依依不舍;(2)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

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

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2017】(1)采地黄卖地黄(2)叙述: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

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

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对比: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

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2016】【分析】(1)此题考查了鉴赏诗歌的语言.(2)此题考查了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解答】(1)赏析佳句答题思路:含义题要阐明语表义,还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作用题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还要答结构作用,赏析句子既要答其内容,还要分析写法特点,甚至句子作用.此句明显使用了拟人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要加以分析.(2)题干问有何特色,首先思考的是艺术手法,此两首诗对比手法较为明显,要加以分析.其次一切叙事都是为了抒情,要分析诗人通过叙事传递的情感.答案:(1)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融.(2)①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比,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沉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②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③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点评】赏析句子大致要注意先要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握住其内容、情感的内涵.这是从句子的内容、情感方面出发的,也是赏析句子的前提.对于个别句子,尤其是脍炙人口的句子,其内容有精深之处,情感有共通性,它们本身就是赏析的对象.再要注意从语言特点出发:有的句子倒装,有种错位的美;有的句子对仗,有种整饬的美;有的句子互文,有种开合的美;有的句子长于炼字,有种凝练的美.从这个角度说,立足于语言的赏析就是平日里做的炼字题.(1)①浔阳江头夜送客(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②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2)【分析】此题考查了诗歌的意象、表达技巧:(1)认真审题,扣住“浔阳”“月色”;(2)此题的角度应从”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入手.【解答】(1)解答此题,要熟悉白居易《琵琶行》的相关语句,从中找出和“浔阳”“月”相关的诗句.抓住“浔阳”这个表地点的词来找答案;抓住“月色”这个意境找答案,即找有“月”的诗句.(2)解答此题,要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进行,注意根据词的上下阙描写的内容进行分析,注意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作者对“关塞风寒,浔阳月色”这两种曲调,两个意象特别敏感.即使在“天气暖犹轻”的“落红”暮春季节,孤冷心绪被琵琶女的“旧谱与新声”挑拨得愈发凄楚.答案:(1)①浔阳江头夜送客(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②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2)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赏析:张伯淳系由宋入元的士子,其前朝情结不易轻去.早年即由科举仕进的阅历,使他在南宋败亡后深深怀抱一种被弃无靠的漂泊感.听到曲终,“怀抱转分明”,这是一种知音感,一种借酒浇愁之后的欣慰满足感,尽管其愁仍未消却.昭君出塞是“去国”,浔阳江头商人妇是“弃妇”,张伯淳从中觅得了通同的感受,于是“红颜”薄命与“青衫”落魄,真也“同是天涯沦落人”了.唯其如此,他盛赞之为“天然律吕”,因弹奏出了真情,远非嘈杂的虚假热闹的“秦筝”之声可以比拟.而且认为不论“百喙春和”地烦人还是“群喧夜寂”地沙漠一片,有此琵琶曲“老凤孤鸣”就足够了.读此词,不能轻忽“幽情”的“寄”字,“似醉还醒”的“想”字.曲调传情,是词心所在.【点评】可以用书本的知识来解答考题,如琵琶表演的描写角度可结合初中学习的《口技》一文,文中是有正面描写,有从宾客的反应来写口技人的表演,那是从侧面进行描写,所以,平时学习时要认真研读书本.【2014】(1)猿(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

【分析】此题是比较阅读,考查了诗歌的意象、手法:(1)寻找共同意象;(2)对应比较,一二句对一二句,三四句对三四句.【解答】(1)两首诗放在一起考查时,往往要找共同的意象.“共听一声猿”“啼猿不自愁”中都提到了“猿“.(2)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以“那堪”提示情感的抒发;“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未直接表达情感,而是通过说理来表情.“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昏、繁”暗示“愁”之情感;“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没有暗示情感的词语,而是通过典故表达情感.答案:(1)猿声(2)①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②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译文:日暮时分,群山淹没在昏暗之中,接着,又有一阵密集的暮雨袭来.今夜,你我怎能忍受宿于两地却听着同样凄厉的猿鸣.长江三峡丽山秀水连绵七百里,两岸广泛地生长着深幽的青枫林.林中的猿啼声本身没有愁苦之情,愁苦的其实是行人自己的心情.赏析:标题“三峡吟”,意为“吟三峡”,也即把“三峡”当作“吟”的对象,因而整首诗类似“咏物”之作,“咏物”可以抒情,也可以说理.这首诗是借吟咏三峡来阐明某个道理.“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并非实写“三峡”景致,只是笼统交代三峡的概貌:距离多少,植被怎样.这里用到了《楚辞•招魂》的字句,意即碧深的江水映着天青色,江边上有一片片红叶,眼睛看到很远的地方,但映入眼中的只有秋天的枫树,为已经离去的春天感到忧伤.这里诗人暗用典故,意在借三峡周围狭长幽深、山高林密的环境烘托出一种萧森凄凉的气氛,以此映衬行人凄婉哀伤的心情.“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是说猿猴并不是因为有什么哀愁而啼叫,只是因为行人心里忧愁因而觉得此声哀愁.这首诗以猿声来写愁.其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以理写愁,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徐照这首诗意在说理,告诉读者三峡一带的猿啼本身没什么愁苦之说,“行人”听了觉着愁苦,是因为“行人”心里本身有愁苦,是人愁,而不是猿愁,这就是“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的蕴义.【点评】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等.【2013】(1)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脉相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