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婚姻悲剧的原因

合集下载

论安娜_卡列尼娜的悲剧成因

论安娜_卡列尼娜的悲剧成因

论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成因【摘要】列夫〃托尔斯泰塑造的典型形象安娜〃卡列尼娜是世界文学画廊里独具魅力的妇女形象之一。

安娜追求真爱与上流社会的虚伪道德之间的冲突,传统观念对她精神上形成的桎梏,母爱和情爱不能两全所造成的矛盾痛苦,以及对渥伦斯基爱情的幻灭和自身的性格等等,作者多方位、多层次地描写了安娜以生命为代价的唯美爱情悲剧, 并揭示了这一悲剧形成的必然性,本文从两个方面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成因。

【关键词】安娜;悲剧;内因;外因在世界文学的巍巍群山中,能与与莎士比亚、歌德、雨果这几座高峰并肩而立的俄国作家当首推列夫·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是一位有思想的艺术家,也是一位博学的艺术大师。

他的作品展现的社会画面之广阔,蕴含的思想之丰饶,融会的艺术、语言、哲学、历史民俗乃至自然科学等各种知识之广博,常常令人望洋兴叹。

安娜·卡列尼娜是他的一部既美不胜收而又博大精深的巨著。

小说通过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主人公安娜是一位资质优异、诚实聪慧、有文化教养、有高度人格尊严的女性。

如此一位美丽动人,有丰富内涵的女性,只不过是为了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最终却被落到卧轨自杀的悲惨结局,我们不能不为其悲剧命运扼腕叹息。

她的美,不是一般的美,而是光彩夺人,美艳绝伦的。

连对安娜一直怀有成见的列文在看到安娜的画像时,都为那画中妩媚动人的,活生生的袒肩露臂,含着笑意的嘴角,温柔美丽的眼睛所迷倒。

在交谈中,她的美貌聪慧和良好的教养,都深深打动了他,使他不由得在内心赞叹道:一个多么出色可爱,逗人怜惜的女人!这个活人身上带着一种新鲜的动人心魄的风度。

同她谈话是一种乐事,而倾听她的谈话更是一种乐事。

安娜的美不仅体现在外表,还体现在内在上。

比如她对朵丽的关切友爱对不幸的人怀有同情在追求爱情上,安娜也是一位诚实勇敢有高度人格尊严的女性当她一接受渥伦斯基的爱情后,就再也不能容忍自己原来的虚伪与欺骗的生活处境她勇敢地向丈夫挑明,与旧生活决裂甚至为了追求她心中真正的人的生活毅然抛弃了自己心爱的儿子,与渥伦斯基生活。

安娜悲剧原因浅析教学资料

安娜悲剧原因浅析教学资料

安娜悲剧原因浅析安娜悲剧原因浅析安娜是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主人公,她是一个美丽善良的贵族女子,集高贵典雅、情感真诚、外表美丽、内心丰富等优秀的品质于一身,并且还接受过资产阶级新思想的影响,可谓是秀外慧中的优秀的女子。

她大胆追求爱情,追求解放,追求幸福,但是,现实社会中各种矛盾却埋葬了她的理想,致使她最后十分痛苦,孤身一人躺在冰冷的铁轨上,绝望而又决绝的选择了死亡。

对于安娜的死亡,无数读者都觉得很是痛惜,但是悲痛之余,我们整理思路便可发现,安娜的悲剧是必然的,无法逃避的,下面简单谈一下造成安娜悲剧的原因。

安娜最后选择卧轨自杀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沃伦斯基的背叛。

沃伦斯基对安娜是一见钟情的,在火车上第一次见到安娜时便被安娜的高贵美丽所吸引,于是便展开了猛烈的追求,后来安娜与其相爱、成了他的情妇,并决定放弃自己的婚姻,抛弃自己最爱的儿子,离开贵族上流社会社交界,安娜放弃了一切,决定跟沃伦斯基在一起,但是,沃伦斯基在得到安娜的爱情之后便厌烦了这种生活,开始对安娜厌烦,开始在外面拈花惹草,这在把爱情看得至高无上、为了爱情抛弃一切的安娜看来,是多么痛心的事情啊,当她终于明白沃伦斯基的自私与虚荣以及对她的爱情之后,她便绝望了,她背叛了自己的丈夫,抛弃了自己的儿子,受到整个社交界的讽刺与不容,她全是为了他,但是,他到现在却并不能给安娜同等的爱情,相反,还表现出的厌弃以及在外胡作非为,这无疑给了安娜一剂致命的毒药,书中写道:“她想,‘我同弗伦斯基伯爵就没有这样开心过,尽管我们很想过这种开心的日子。

’安娜这是第一次明白她同他的关系,这一点她以前总是避免的。

‘他在我身上追求的是什么呀?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是满足他的虚荣心。

’她回想起他们结合初期他说过的话和他那副很想驯顺的猎狗似的神态。

现在一切都证实了她的看法。

‘是的,他流露出虚荣心得到满足的自豪。

当然也有爱情,但多半是取得胜利时的得意。

他原以得到我为荣。

今天都已过去了,没有什么值得得意的了……他爱我,但爱得怎么样?热情冷却了……’”安娜的死与沃伦斯基是无法脱离干系的,所以,以至于在安娜死后,他陷入懊悔不能自拔从而选择去参军。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原因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原因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主人公,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贵族妇女形象,是一个被虚伪道德所束缚的扼杀了的悲剧人物。

安娜的悲剧是她的个性与社会环境发生冲突的必然结果,以下将从四个方面分析安娜悲剧的原因首先,安娜的惨死是社会性的悲剧,与她的生存环境有关。

安娜处于一个农奴制受重大冲击,新兴资产阶级思想正在兴起的动荡时代。

当时的上流社会虚伪、放荡,允人们偷情但不能公开,因为公开会让贵族有失颜面。

接受新思想的安娜认为她与沃伦斯基的爱情是真正的爱情,他迫不及待想离婚想公开,可是当时卡列宁不允许、世俗不允许。

当沃伦斯基抛弃安娜后,上流社会所有人唾弃安娜,拒绝接受他,贵妇人对她施加恶言,无数双冷眼羞辱她,使安娜在这样一个环境中逐渐精神崩溃。

安娜萌发的新思想最终抵不过上流社会固有的旧思想,在新旧思想交锋失败后绝望自杀。

其次,虚幻的爱情是造成安娜悲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沃伦斯基与安娜一见钟情,安娜深爱他,为他抛夫弃子,为他承受四面八方的言语攻击,把所有的希望放在沃伦斯基身上。

可是沃伦斯基没回报给娜同等的爱,对他来说事业才是首位,安娜不过是个可以满足他情欲和上流社会虚荣心的女人,得到安娜后他的升官之路因此被阻,于是对安娜慢慢产生厌倦、厌恶。

安娜成了个被上流社会不容,又被爱人冷落的多余人。

再次,安娜自身的矛盾是造成安娜悲剧的直接原因。

作为贵族,安娜深受贵族思想的熏陶,贵族社会的道德规范深深刻在她的思想里;可她又受新思想的影响,想追求自由的爱情。

因此她一方面热烈追求自身爱情,一方面又内疚于自己行为的越轨,骂自己是个“堕落的女人”。

甚至人格分裂,恨卡列宁窒息了她的生命但又对他怀有负罪感;爱弗伦斯基但又将他看做诱使自己堕落的罪人。

内心新旧思想的矛盾至死都在折磨着她。

第四,卡列宁的自私冷漠导致安娜悲剧的一个外部原因。

卡列宁端着一副官僚架子,他主持的家是刻板而不是温暖的,他给了安娜地位富贵,却吝于爱情。

安娜卡列尼娜婚姻和个人悲剧分析5篇

安娜卡列尼娜婚姻和个人悲剧分析5篇

安娜卡列尼娜婚姻和个人悲剧分析5篇第一篇:安娜卡列尼娜婚姻和个人悲剧分析安娜卡列尼娜婚姻和个人悲剧分析正如全书来头所说“幸福的家庭全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安娜的悲剧命运的成因也有很多,我不能一一分析,一下简单从婚姻和个人两方面分析安娜的悲剧一生。

一:婚姻的不幸安娜将幸福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爱人的身上,然爱人不能使之幸福,不可寄托厚望。

安娜所爱非人。

安娜作为一个即将没落的封建贵族的一员,带有明显的贵族特点:优雅、高贵。

她同时又具有摆脱庸俗的精神追求,这形成了安娜的精神结构,这样的安娜任何一种思考和行为都带有纯粹的精神意义,当面对爱情,安娜所要求的就更加热烈、更加执着。

安娜敢爱敢恨,不顾一切,冲破种种宗法礼教的禁锢和樊篱。

安娜在少女时代就嫁给了卡列宁,过了八年没有爱情的夫妻生活。

在贵族妇女中,她不只是外貌上尤其在精神气质上远远超出她的同伴,“可惜渥伦斯基并没有决心坚持真挚的爱情,虽然他在开始与安娜热恋时比较认真,有一些颇为高尚的行为。

他自从开始追求安娜后,洗心革面,变得真诚和专一起来,为了得到和保持安娜的爱情,放弃了他的前程名誉等一切妨碍他爱情的东西,也不顾家人的反对和对他实施经济制裁,甚至在安娜面临难产危险时自杀殉情。

在安娜情绪失控的时候,也委曲求全的努力迁就安娜的无理苛求,直到安娜报复性自杀之后,依然在悲痛之余,将所有的财产变卖一空,亲自组建了一支军队奔赴战场,显示了以死殉情的一番真情。

但这些行为与安娜为追求他的真爱所付出的远远不及。

安娜所追求的、所向往的,渥伦斯基并没有给她,也没能给她以希望。

安娜为了他放弃了一切。

却没有得到她想得到的,为此她绝望了。

渥伦斯基在获得了她的爱情,即满足了自己的情欲和虚荣之后,却对她越来越冷淡厌倦了,他自己的行为越来越退缩后悔了,她清楚地看到:她面临的只是被他最终抛弃的悲惨结局。

她恐慌,只有以死来“摆脱”。

渥伦斯基不理解她献身的爱,安娜也对自己所追求的爱产生了迷惘。

分析安娜的爱情追求及失败原因

分析安娜的爱情追求及失败原因

分析安娜的爱情追求及失败原因11小教2班陈圆圆 20111202217 安娜美丽、聪慧、典雅、善良、诚实、勇敢、正直,年轻的时候由姑妈作主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省长卡列宁。

卡列宁被贵族上流社会视作有事业心的出类拔萃的人物,实际上却是沙俄时代一架典型的官僚机器。

他道貌岸然,冷酷虚伪,缺乏真正的人的感情。

婚后8年,安娜只能把全部的情爱倾注在孩子谢辽沙身上。

沃伦斯基的热烈追求,唤醒了安娜沉睡的爱情。

她决心不顾丈夫的威胁,摆脱虚伪的贵族社会,离家与所爱的人一起生活,在她心目中,妇女不是被玩弄的对象,不是男性生活的点缀品,她们是活生生的人,有感情,有渴望,应该过有人格,有尊严的生活。

安娜极力想得到超脱,追求/真正的人的生活。

她将自己的追求寄托在真挚的爱情里,企图寻到一条道路来彻底解放自己和人格,为此,她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包括她的家庭、名誉、社会地位、还有她最深爱的儿子。

安娜具有强烈的情感,这种情感有时表现为纯真的母爱,有时表现为炽热的情爱,有时表现为火样的愤怒,深深的绝望和难忍的屈辱等等。

在这些情感中表现最强烈并且贯穿始终的是安娜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真正爱情的向往。

如此一位优美的女性,她所追求的不过是真挚的爱情和母爱,可她的追求由一开始便注定了无尽的悲剧结局。

她的悲剧形成原因是复杂的,本文主要从以下几点剖析:一、社会的原因在这个贵族社会里,互相欺骗是家常便饭,几乎每个家庭都貌合神离,同床异梦,夫妻各过各的,丈夫个个有情妇,妻子人人有“外遇”。

经济拮据早已山穷水尽了,却还要打肿脸充胖子,到处充斥着肮脏和龌龊,华丽外衣下包裹着的是一个个灵魂散发着恶臭的躯体。

但他们只要表面维持着家庭的体统,上流社会就允许,并加以鼓励,他们把无耻当作“有趣”。

揭开封建贵族社会“道德”的面纱,显现出来的是糜烂透顶的内幕。

安娜可谓这坛污泥里的莲花,她爱上渥伦斯基后自以为找到真爱和幸福时,她既不想象陶丽那样委曲求全,也不想象李迪娅、培特西那样无耻淫荡。

从安娜和基蒂的人物比较分析安娜悲剧的原因

从安娜和基蒂的人物比较分析安娜悲剧的原因

从安娜和基蒂的人物比较分析安娜悲剧的原因在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和基蒂都是年轻貌美,善良聪慧的女子,并且都生活在同样的社会背景下,但是两人却是截然不同的命运和结局。

通过比较两种人物的性格、家庭环境及价值观,可以发现导致安娜悲剧更深一层次的原因。

标签:安娜;悲剧;性格;家庭环境;价值观;基蒂《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现实主义小说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三部鸿篇巨著之一。

小说反映的是俄国农奴制改革后的社会、文化和道德面貌。

关于《安娜·卡列尼娜》作品的研究,不少学者分析探讨安娜爱情悲剧形成的原因及其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比如说李婷在《论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命运的必然性》一文中就指出安娜悲剧的必然性是由安娜自身的人物性格,社会环境及时代背景共同导致的。

无可置疑,人物性格是内因,起着主导作用,时代社会环境是外因,有很重要的影响。

但是,小说中有两条线索,除了前文提到的安娜追求爱情的悲剧,另外一条是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两条线索的爱情婚姻形成鲜明的对比,毫无疑问,前者是悲剧,而后者是列文和基蒂的幸福婚姻。

小说的两位女主人公,安娜和基蒂都生活在同样的社会时代背景下,两人的命运却截然相反。

因此,本文通过人物的对比分析而不是从社会大环境的角度来更深一层次地探讨安娜悲剧的成因,这也是本论文与其他学者观点的不同之处。

一、性格差异性格决定命运,安娜和基蒂的性格差异是导致两人不同命运的根本原因。

虽然安娜和基蒂都年轻貌美,善良聪慧,但两人性格有实质性的差异。

具体来说,安娜与基蒂的性格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热情奔放与内敛安娜敢于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她勇敢地走出家庭婚姻去疯狂追求与渥伦斯基的爱情,即使在当时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

有一次,安娜与丈夫卡列宁一起看一场盛大的赛马会,在比赛中渥伦斯基从马上摔了下来,安娜情不自禁地大声惊叫,这就是她真性情的表现,毫无掩饰,而这一“不检点”的举动也将她的私情“暴露”了出来,这在当时的俄国社会,虽然上层贵族也有很多类似安娜“不检点”的行为,但安娜认为追爱真爱并没有错,并且在事后竟然还对丈夫说出了“我爱他,我是他的情妇……随你高兴怎么样把我处置吧”这样的话。

安娜悲剧的原因

安娜悲剧的原因

《安娜卡列尼娜》安娜悲剧的原因一、社会环境的戕害当时俄国所处的时代环境,是造成安娜悲剧的社会根源。

十九世纪的俄国,正是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

贵族青年男女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的渴求,无法与强大的封建专制势力相抗衡,更无力承受来自传统的封建道德制度的致命打击。

当时的社会下,封建包办婚姻制度下形成的家庭才是“合法”家庭。

安娜在其姑母的包办下,嫁给了比她大二十岁的卡列宁,过着毫无爱情的婚姻生活,所以当她与伏伦斯基邂逅,重新唤醒了她对爱情的渴望,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她渴望对伏伦斯基双宿双飞,永远在一起,可是当时那个俄国社会,允许已婚的人偷偷摸摸、不清不楚地在一起,却不能接受离婚后名正言顺地在一起,而安娜无法忍受丈夫卡列宁,选择勇敢地出走,却成为千夫所指,被她所仅有的生活圈子所抛弃、所不容。

二、安娜自身矛盾的性格安娜的悲剧,根本原因当然是当时社会环境的强加与迫害,但是安娜自身性格上的弱点无疑加剧了外界因素对自己的伤害,从而导致了最终的悲剧。

在安娜多重的、复杂的性格因素中,武断和任性、激情与偏执等因素无疑都带有一种毁灭性的力量。

安娜这种极端性格恰恰很容易使人产生自杀倾向,这也就预示了她的悲剧命运。

安娜天生美貌,从小在受宠、溺爱的环境中长大,优越感很强。

贵族血统及优越的生活环境决定了安娜性格中带有自私、狭隘、固执己见的因素,而且,随着安娜爱情追求的进展,这些因素也逐渐膨胀、增加,力量日趋强大最终致使悲剧的发生。

三、没有爱情的婚姻卡列宁从小就是孤儿,从小就缺少父母之爱的他也养成了孤僻、固执的性格,最终在叔叔的帮助,才踏上了显要的仕途。

可以说他能取得后来的社会地位,能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俄罗斯上流社会占据一席之地,靠的主要是自己的奋斗。

他害怕一不小心就会失去这个来之不易的幸福,便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身于事业上,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

尽管安娜的姑母将侄女嫁给他,更多地是出于金钱和利益的考虑,但拥有安娜这样的如花美眷,对从小缺乏家庭温馨的卡列宁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

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及其悲剧成因

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及其悲剧成因

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及其悲剧成因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及其悲剧成因人物形象安娜是追求新生活、具有个性解放特点的贵族妇女形象。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富于激情,生机勃勃,不满封建婚姻,要求个性解放,追求真挚的爱情和幸福生活;二、真诚、坦率、高尚、勇敢,向上流社会挑战,反抗腐朽堕落的社会道德;三、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内心有矛盾,有负罪感。

悲剧成因一、没有爱情的婚姻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安娜还是少女的时候,由姑母做主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省长卡列宁。

卡列宁伪善自私,过于理性化而生命意识匮乏。

他的主要兴趣在官场,是一架“官僚机器”。

相反,安娜真诚、善良、富有激情、生命力强盛。

她与这样的丈夫在一起,不知爱情为何物,这种生活窒息了她的生命活力。

二、贵族上流社会的迫害社会已宣判了她这个胆敢破坏既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人不受法律保护;上流社会拒绝接受这个“坏女人”;作为一个母亲,她因“抛弃儿子”而遭到了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说她是为了“卑鄙的情欲”而不顾家庭责任。

凡是构成她幸福生活的东西,都遭到了严厉的抨击。

三、安娜自身的矛盾性格是导致她悲剧的深层原因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说,在安娜身上出现了双重的人格。

她的内心分裂为两个自我:一个是鲜活地迸发出青春活力、要独立、要自尊,要追求爱情与幸福的女性意识;一个是贵族宗法制道德体系下的贤妻良母的女性角色——卡列宁夫人。

我们可以将前者看成是安娜身上本我的体现,后者看作安娜的超我的代表。

本我与超我,双重人格的撕扯、搏斗,也就是中国古代所说的“天人交战”,使得她一直处在痛苦矛盾的挣扎与斗争中。

四、与渥伦斯基理念的不合断灭了安娜对爱情的追求安娜为了爱情牺牲了她所能牺牲的一切,渥伦斯基成了她唯一的希望和寄托。

而渥伦斯基,作为贵族上流社会的一分子,面对他和安娜之间的爱情给自己带来的羞辱、鄙视,潮水般的漫骂攻击,无疑也会感觉到尴尬并产生深深的负罪感和羞耻感。

这也如同一瓢凉水,浇熄了他与安娜之间的爱情火焰。

读后感 论文 浅析《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悲剧的原因

读后感 论文 浅析《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悲剧的原因

浅析《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悲剧的原因《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也是19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巨著之一。

本书通过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耐着性子读完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很厚的一本书,简直可以说是磨练人耐性的一本书。

一种苍凉不觉涌上心头。

看完这本书仿佛随着书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个人生——一个平凡而又不凡的人生。

列夫托尔斯泰的文笔十分之细腻,以至于让我觉得有些情节和话语很繁琐,描写上流社会晚宴和沙龙情景,浓彩重墨,一点不逊于曹雪芹。

故事的情节安排得很是巧妙,前后呼应。

比如安娜第一次遇到弗朗斯基是在火车站,并且看到了一个卧轨自杀的女人,安娜表现出莫名的忧伤,因此弗朗斯基给那个自杀的女人家属给了些安葬费,从此两人倾慕彼此,故事的末尾则是安娜自己卧轨自杀,弗朗斯基奔去火车站见她最后一面,相逢和诀别都在火车站,此种笔触相当独到,使故事更具悲伤性。

安娜,弗朗斯基,亚历山德罗维奇,阿尔卡季奇,多莉,基季,莱温。

这七个人之间有着极为复杂的关系,安娜嫁给了亚历山德罗维奇,并且生下一子,后来遇到多莉妹妹基季的未婚夫弗朗斯基,两人相见恨晚,彼此一见倾心,坠入爱河。

后来经过安娜的调节,表哥表嫂和好如初,自己却因此陷入了尴尬境地。

阿尔卡季奇的好友莱温喜欢基季,而基季一直喜欢弗朗斯基,安娜的出现使得整个故事进入了另一种状态,基季因安娜“夺走了”她的未婚夫而憎恨她,莱温则因为弗朗斯基的出现被基季拒绝求婚而恨他,即便如此,安娜和弗朗斯基也没有放弃他们之间真挚而热烈的爱恋。

但是从道德观念出发,安娜这种抛夫“弃子”的做法确实不当,当然她没有抛弃自己的儿子,只是她的丈夫亚历山德罗维奇不愿成全她的母爱罢了。

这就是惩罚,以至于她的惨死也成了宗教惩罚的象征,对这种违背道德做法的惩罚。

浅析安娜形象及其爱情悲剧的形成原因

浅析安娜形象及其爱情悲剧的形成原因

浅析安娜形象及其爱情悲剧的形成原因第一篇:浅析安娜形象及其爱情悲剧的形成原因浅析安娜形象及其爱情悲剧的形成原因《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伟大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伟大著作,创作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

小说中塑造了众多生动的人物形象,而女主人公安娜是灿烂群星中的一个,她那美丽动人、令人心醉的风韵以及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的辉煌悲壮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安娜是资质优美,有很高文化教养的贵族女子,她聪慧、典雅、质朴、活跃、沉静、从容、单纯、高贵,拥有一个复杂多端丰富活跃的精神世界。

她的美不仅溢于言表,更富于内心,她心地善良,单纯自然,对不幸的人怀着深厚的同情。

安娜还是一个勇敢的、向上流社会提出挑战的叛逆女性,义无反顾的,最后也不愿回到沉闷的生活中去,以死抗议了没有爱情的婚姻,抗议这个毁灭真情的社会专制制度。

她就像杂草丛中的一朵奇葩,以其惊人的美貌,丰富的内心世界,充满青春活力的生命,寄托了托尔斯泰的思想。

她的悲剧形成原因是复杂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剖析:一、动荡的社会及伦理道德。

安娜·卡列尼娜生活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俄国,正是转型时的社会,当时的俄国正处于历史大变动时期,古老的封建制的俄国受到西欧资本主义浪潮的猛烈冲击。

安娜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她追求爱情自由的行动恰好和俄国社会的变动相呼应,代表了妇女争取婚姻自主的要求,反映了年轻妇女追求新生活的渴望。

她选择了原本属于她的那种人的平等权力,她有权寻找自己的欢乐而不是做卡列宁温顺的羔羊。

但是,她的行动与当时贵族社会形成了冲突,不是由于她的“红杏出墙”,而是由于她竟敢公开这种爱情,公然对贵族社会虚伪的道德观念挑战,在这个社会里,不可能给予安娜正当的生活要求的肯定与人格尊严的承认。

漫长的历史社会所形成的强大力量让安娜成为悲剧的代表。

安娜悲剧的根源便在这罪恶的社会。

二、自身性格的矛盾性与局限性安娜的内心深处存在着激烈的争取自由爱情和个人幸福与遵守贵族道德原则的冲突。

安娜悲剧命运的原因

安娜悲剧命运的原因

安娜悲剧命运的原因一:社会原因:《安娜·卡列尼娜》创作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当时俄国正处于历史变动时期,俄国文明受到了西方资本主义浪潮的猛烈冲击,在这社会大转型新旧思想交替时期,一切都混乱了,经过农奴制改革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在俄国迅速的形成,但封建统治仍然占优势,所以安娜的悲剧有一定的原因是受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压迫而造成的。

(一)尖锐的矛盾冲突安娜受包办婚姻的毒害,在少女时就嫁给了比自己大20岁的大官僚卡列宁,过了八年没有爱情的婚姻生活,这使她饱受精神上的折磨,一次在莫斯科的火车站,她与近卫军军官伏伦斯基邂逅相遇,安娜可爱的表情中,那种特别温柔亲切的意味儿使伏伦斯基为之倾倒,也唤醒了安娜沉睡的爱情。

但腐朽的制度不能容许安娜沉浸在自己的爱情梦幻世界里,弱小的新兴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要求,与强大的贵族社会思想道德相碰撞,产生尖锐的矛盾冲突,使安娜以悲剧结束。

安娜的爱情在这种社会矛盾环境下是不能得以实现和跨越的,道德败坏的男人和妇女在贵族上流社会中过着虚伪腐朽的生活,但对于一个诚实的妇女来说,即使是她拥有一个正当的理由去爱上一个男人,也是根本无法得到社会与他人的认可和属于自己未来的幸福生活。

安娜一开始的抗争就注定会以失败而告终,因为她势单力薄,可是面对的确无法想像的压力和强大的敌人。

安娜的生活盘桓于放浪声色的贵族上流社会,人们逢场作戏,以世俗,地位,名誉,金钱为生活中心,虚伪堕落的享受糜烂的生活,没有真诚,没有信任,没有彼此间的坦然,没有安娜所适应的,她厌恶憎恨这些人的八面玲珑,不分善恶,憎恨这些虚伪的人,难以和她们产生共鸣,但是安娜毫不遮掩自己的憎恨,从不遮掩对伏伦斯基的爱,真诚的面对爱情,面对自己和身边所有人,反而成为了大家眼中的罪人,不可原谅的人,当人们得知安娜追求的并非是上流社会普遍具有的那种个人的虚荣心和情欲满足,而是一种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她们并不能给予理解和帮助,更别说认同了。

论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

论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

论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摘要:《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伟大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伟大著作,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安娜是19世纪70年代俄国贵族妇女的典型代表。

也是托尔斯泰笔下的一个不朽的人物形象,她追求自由,渴望爱情,为争取真正纯洁的爱情毅然走上反叛之路。

然其大胆之举违背了上流社会的社会准则,所以对其进行严厉打击。

但追求爱情并没有让安娜获得真正的幸福,她最终走向了毁灭的悲剧道路。

安娜爱情悲剧的发生,首先和她生活在一个不能容忍爱的上流社会的时代以及没有爱情的婚姻有关,其次,和她把爱情等同于生活的爱情有关,最后和她思想深处的矛盾冲突有关。

通过分析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原因,来进一步地了解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俄国社会现实,并对安娜的爱情悲剧做出尝试性的探讨。

关键词:安娜 ;社会 ;婚姻 ;爱情悲剧目录论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1 一《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背景-------------------------3 二安娜爱情悲剧分析------------------------------------3 三结论------------------------------------------------5 参考文献------------------------------------------------7一《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背景《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伟大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著名的小说。

列夫•托尔斯泰于1828年俄历8月28日生于离图拉城不远的贵族庄园亚斯纳雅•波里亚纳。

托尔斯泰的母亲通晓四种外语,重视孩子们的文化学习,努力培养他们优良的品性。

后由姑母照顾,她性格温柔,心肠极好,对孩子们的成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844年,托尔斯泰进入了喀山大学。

在此期间,他读了卢梭的很多著作,深受卢梭思想的影响。

后又从军,一边战斗一边读大量的书,并从事写作。

安娜悲剧分析

安娜悲剧分析

1、没有爱情的婚姻是安娜悲剧的主要原因安娜与卡列宁的婚姻从外貌到内心都是极不协调的,安娜很美,而且还有气质,她态度闲雅大方,绰约自如,有同情的天性,有丰富的内心世界。

但是安娜在含苞未放之时,就遭到了摧残,17岁时在没有爱情,也不懂得爱情时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卡列宁,她嫁给卡列宁是一个错误,她的外在内在的美与卡列宁不风雅的外貌和内心的枯燥、沉闷形成鲜明的对比。

但安娜主要讨厌卡列宁的卑劣的灵魂,他们在思想和性格上的对立、分歧必须会导致家庭的分裂,两人联系的纽带不是爱情,而是责任,卡列宁只要求安娜作妻子的责任,他把家庭也当作一部机器。

而没有爱情的生活是安娜不能忍受的痛苦,她认为卡列宁摧残了她的生命,她是一个活的女人,需要爱情而卡列宁没有想到过安娜需要爱情。

没有爱情的婚姻埋下了悲剧的种子。

2、不见容于上流社会的对真诚爱情的追求是安娜悲剧的根本原因把安娜逼向死亡的当然不是一个卡列宁,而是整个上流社会。

安娜虽然接受了伏伦斯基的爱,但她摆脱不了官僚统治的那个社会,上流社会像一条绳索捆住了她,她的死是一个社会性的悲剧。

因为当安娜公开表示了对爱情生活的追求时,就把自己摆到了一个与上流社会为敌的地位上去,成了众视所对的人。

上流社会之所以憎恨她,原因不在于她背叛了丈夫,而在于产生了真挚的爱情,爱上了伏伦斯基。

也可以说,安娜不见容于上流社会,不是由于她爱上了丈夫以外的别的男子,而是由于她竟然敢于公开这种爱情。

这是对贵族社会虚伪道德的挑战,也是社会交界的人指责安娜不道德的原因。

就这样,安娜失去了贵妇人的地位,失去了上流社会,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儿子。

何况,爱情一旦幻灭,她的生存就完全失去了支柱,等待她的就只有死亡。

3、把幸福寄托在伏伦斯基身上是安娜悲剧的重要原因伏伦斯基心里是在爱安娜,但是,他从来没有真正地理解过安娜,比起安娜用整个生命爱他。

安娜是把自己的命运托付给伏伦斯基了。

她的寄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自己的悲剧,她一直处于矛盾的恐惧中,怕来自上流社会的反击,怕失去地位,更怕失去伏伦斯基的爱。

安娜悲剧原因

安娜悲剧原因

浅析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原因安娜是十九世纪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主人公,她是列夫••托尔斯泰塑造的女性人物中最富有人性光辉和魅力的形象,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具有艺术魅力的艺术形象之一。

她高贵典雅、情感真诚、外表美丽、内心丰富、接受过资产阶级新思想的影响。

她勇敢地追求解放、追求爱情、追求幸福,然而最终绝望自杀,酿成悲剧。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浅析一下酿成安娜悲剧原因。

一、新思想与旧思想交锋的失败是导致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根本原因安娜所处的那个时代是俄国社会变更动荡的时代。

旧的农奴制受到很大的冲击,新的资产阶级思想正在兴起。

在这样一个年代,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兴起,并广为传播,安娜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在上流社会的贵妇人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冲击并萌发了新观念、新思想。

当时的上流社会到处都弥漫着腐化之气,虚伪、放荡无处不在,所有的人都过着一种糜烂的生活。

上流社会允许人们偷情骂俏,可以婚外偷情但唯一的一个要求就是不能公开,因为一公开就意味着是对社会地位与荣耀的挑战,这会让上流社会的贵族感觉有失颜面。

可安娜不接受这种虚伪的要求。

当她以为自己与渥伦斯基的爱情是真正的爱情的时候,她迫不及待地想离婚、想公开,她不想虚伪地婚外偷情。

她内心深处的新思想鼓励着她勇敢地去追逐自己的自由与幸福,勇敢地去与渥伦斯基相爱,哪怕放弃一切上流社会的享乐与荣耀也在所不惜。

可就在安娜天真地以为自己能真正拥有爱情而不是婚外偷情的时候,世俗便否定了她,击碎了她的这个梦,毕竟旧思想太强大了。

她与渥伦斯基的爱情没有任何人认同。

卡列宁不同意离婚使得安娜无法光明正大地与渥伦斯基拥有主认可的婚姻。

因为如果旧思想同意了新思想的举动,那么新思想势必会对旧思想进行冲击最终瓦解旧思想,旧思想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与生存需要扼杀一切新思想。

安娜与渥伦斯基的爱情始终得不到上流社会的认同,这就意味着他们逃不脱婚外情的枷锁,这无形中为安娜的悲剧埋下了一颗隐患的炸弹。

安娜悲剧的成因(观影有感)

安娜悲剧的成因(观影有感)

论安娜悲剧的成因——观经典电影《安娜·卡列妮娜》看完电影《安娜·卡列妮娜》,长思:安娜这个形象是否可以称之为悲剧,还是现实生活中的——活该。

悲剧,特别是作为审美意义上的悲剧,不在于悲壮与否,而在于通过某些现象所表现的悲剧冲突在精神上是否具有不朽的意义。

因而,我们不必去探究影片中主人翁安娜是不是“十分善良”、“十分公正”,是不是“为非作恶”、“犯了错误”,而应该去思考安娜陷于厄运的成因,并借此去探究它的意义所在。

如果说《安娜·卡列妮娜》中的安娜是一个悲剧的话,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一、社会的悲剧人类是世界上唯一因为社会群体而生存和发展的生物,因此,探究安娜的悲剧成因首先应该放在社会这方面来考察,当是不会有什么错误的。

社会是一个庞大无比的机器,我们无法一一加以论证,在这里,就影片原著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笔触所至的几个角落加以剖析。

影片原著《安娜·卡列妮娜》书成于列氏创作的中期,即1873-1877年间,其时正值沙皇封建制没落的时代,正像卷首“奥勃朗斯基家里一切都乱了”,列文说:“一切都翻了一个身,一切都刚刚开始安排”。

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这时上流社会仍然“左右”着整个俄罗斯。

安娜悲剧的核心是上流社会的贵族阶层,安娜出生于显赫的官宦世家,安娜的丈夫出生于皇室后裔,是当时帝俄的高层官僚,安娜的情夫伏伦斯基早年就在贵胄军官学校里长大,就连作者托尔斯泰也出生在一个世袭贵族的家庭。

“彼得堡的上流社会是一个整体,但大圈子里还有小圈子。

”其一是卡列宁政府官员的圈子,……。

其二是卡列宁赖以飞黄腾达的圈子,……。

其三是真正的社交界……”(《外国文学名著选介》高等教育出版社会1994.2)上流社会借助这些圈子把安娜紧紧地圈定在悲剧的框架之中,无论安娜怎样跳跃奔突都跳不出悲剧的结果。

当然这些圈子中最有力的紧箍圈是安娜的丈夫、帝俄的高层官僚卡列宁。

虽然卡列宁是个强有力的政治家,但在处理妻子的外遇时,用的却是一把软刀子。

安娜的悲剧原因

安娜的悲剧原因

其痛苦莫过于八年虚伪婚姻所带给她的精神折磨。

卡列宁热衷于仕途,是个只知道和公文打交道的官僚,他本人就像公文一样索然无味,冷漠虚伪。

安娜痛切地感到她的丈夫“不是男人,不是人,他是木偶”,“只想功名、想升官”。

跟这样的丈夫生活在一起,她的精神、感情长期受到压抑。

她从心底里哭喊:“他是怎样摧残我的生命,摧残了我身上一切有生命的东西。

他甚至一次都没有想到过我是个需要爱情的女人。

”不过,八年精神折磨并没有把她压垮,她就像一团扑不灭的火,即使在积雪重压下也渴望着燃烧。

她要从漫长的感情的饥渴中挣脱出来。

他为了使安娜就范,就用母子之情、夫妻之情、宗法观念威胁她,维持家庭的“体面”。

当事情终于发展到纸包不住火的时候,卡列宁残酷地用安娜的另一精神支柱———爱子阿廖沙在精神上折磨她,企图让安娜回心转意。

她不能忍受偷情,要爱就光明正大地爱。

她个性“诚恳的惊人”,憎恨一切虚伪,她已受够了“虚伪”的苦了。

她既不能容忍别人欺骗自己,也不能容忍自己欺骗别人。

她对感情的追求是严肃的,她爱上渥伦斯基就敢于公开这种关系,向所有的人,包括自己的丈夫。

她冲着丈夫说:“我爱他,我是他的情妇,我忍受不了你,随你高兴把我怎么样吧。

”作为上层社会的贵妇人,她有一系列传统道德观念包括已经形成的精神枷锁要摆脱;对儿子的爱和责任感特别使她不得安生,不能一走了事。

而起初作为贵族群体的一员,现在安娜却不能见容于虚伪的贵族社会。

当安娜和渥伦斯基处于互相爱慕但未成为情人的时候,很多人加以怂恿,鼓励他们接近,把它作为一件风流韵事来促成;可当安娜不是局限于“偷情”,而是公开宣布要和渥伦斯基结合时,贵族社会各种社交场所立即对她关闭了。

对她实行制裁,目的当然是维持贵族社会的“秩序”。

“生活使我们破裂了,我使他不幸,他也使我不幸,他和我都不能有所改变。

一切办法都尝试过了,但是螺丝钉不灵了。

”安娜如是说。

但他又是一个喜欢更新生活的人。

光有爱情无法占据他整个的心灵,他的功名心———参与社会,左右周围环境的欲望在他稳固地获得爱情后又悄悄地抬起头,他无法根除这种愿望。

浅析《安娜卡列尼娜》中造成安娜悲剧的原因

浅析《安娜卡列尼娜》中造成安娜悲剧的原因

浅析《安娜卡列尼娜》中造成安娜悲剧的原因作者:张晴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4年第08期摘要:本文试从《安娜·卡列尼娜》的故事情节出发,围绕安娜内心中的理智与感情的激烈冲突同俄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尖锐矛盾的角度来分析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原因。

关键词:安娜;爱情悲剧;原因《安娜卡列尼娜》这部长篇巨著自问世以来,文学评论界就从未停止过对安娜这个悲剧形象的讨论,研究者虽然对这不名著的解读各有侧重,但无不对安娜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对安娜形象及其命运悲剧的关注也早已跨越了国界。

安娜的悲剧诚然脱离不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但是也与其自身的性格因素有关,其悲剧正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此,我们主要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来探讨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原因。

一、对安娜悲剧故事的探讨(一)安娜悲剧故事的概述《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主要讲述了女主人公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丈夫卡列宁的虚伪、情人渥伦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悲剧下场。

小说中的安娜是一个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的女性,她不仅具有优雅的人格魅力,还有着崇高的人格追求,对真爱至死不渝,安娜将爱情等同于生命,也因为爱情最终选择了死亡。

安娜的悲剧在于当时的社会舆论和道德准则不允许她的追求,她本可以像当时的贵妇人一样,偷偷摸摸地当别人的情妇,以丧失个性的人格尊严来获得上流社会的默许,但这不是她想要的,她想光明正大的追求自己的爱情,甚至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从一开始选择死亡就足以表明她对爱情的拳拳之心,而死而复生后,更加坚定了她对爱情的追求,她抛下了一切,毅然决然地跟着渥伦斯基离开了圣彼得堡,她唯一放心不下的只有自己的儿子阿廖沙,当她在此回到圣彼得堡时,周围的人对她只有指责、挑剔,这些她都不在乎,有渥伦斯基在她身边就已足矣,然而她所托非人,最终渥伦斯基也离开了她,失去爱情的她即便不选择自杀,也已经等同于死亡。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原因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原因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原因与阿历克塞结婚对安娜而言是一场灾难。

他们之间没有产生真正的爱情,安娜无法从阿历克塞身上得到精神与欲望的满足,她作为独立个体的强烈精神需求被抑制(这在文中表现为渥伦斯基在与安娜的初遇中看出她身上有被压抑的生命力),为了弥补这种缺失,她将所有的爱倾注于她的儿子谢廖沙身上。

在与渥伦斯基相遇之前,她向他人获取真正的精神满足的方式几乎只有抚养儿子并接受儿子的爱,这种情况与之后她将全部精神都投入对渥伦斯基的爱中其实是相似的:这是一种完全且偏执的爱,会使对方产生幸福但是同样也会产生压力——但作为幼儿的谢廖沙并不会产生压力,一是由于他会无意识地对安娜的爱进行完全的回报,因为安娜的世界只有他,而他的世界也只有安娜,彼此完全依赖的二人之间是没有隔阂的;二是由于年幼的谢廖沙心智尚不成熟,无法感受到安娜的爱其实是相当沉重的,没有进行“回报”的意识;三是幼儿亲近母亲的本能。

当安娜将全身情感都倾注于渥伦斯基时,渥伦斯基会感到自由被限制,会感到压力,因为他具有除爱情之外的情感需求。

他有虚荣心与事业心,当他对安娜的爱达到顶峰时他自认为前途已然不重要而抛弃了其他一切。

而当他对安娜的爱逐渐冷淡之后,就必须从其他事物上得到情感的弥补,但是同时期的安娜最主要的情感满足的途径就是他——安娜的世界只有他,但是他的世界不只有安娜。

这种根本的差异导致了安娜同样是对他人倾注完全的爱,但是遭遇却完全不同(当然,这不是唯一原因,而是根本原因),因为她托付爱的对象的精神需求是不同的。

这可以基本解释为什么安娜对两个子女态度天差地别:长子谢廖沙是她作为阿历克塞的可怜妻子时期唯一的精神满足来源;而与渥伦斯基相处时,次女安妮并不是什么重要的情感满足来源,渥伦斯基才是。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看出安娜其实具有一定的自私,尽管她的母性是强烈的,但是相比之下“个性”是更强烈的——需要注意的是,安娜的个性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总体上不断增强的。

抛弃家庭(最主要是儿子)对她而言是个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核心的矛盾是母性与个性的矛盾,社会道德与个性的矛盾(这点之后再提),最终个性战胜了两个“敌人”。

分析安娜的爱情追求及失败原因

分析安娜的爱情追求及失败原因

分析安娜的爱情追求及失败原因11小教2班陈圆圆 20111202217 安娜美丽、聪慧、典雅、善良、诚实、勇敢、正直,年轻的时候由姑妈作主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省长卡列宁。

卡列宁被贵族上流社会视作有事业心的出类拔萃的人物,实际上却是沙俄时代一架典型的官僚机器。

他道貌岸然,冷酷虚伪,缺乏真正的人的感情。

婚后8年,安娜只能把全部的情爱倾注在孩子谢辽沙身上。

沃伦斯基的热烈追求,唤醒了安娜沉睡的爱情。

她决心不顾丈夫的威胁,摆脱虚伪的贵族社会,离家与所爱的人一起生活,在她心目中,妇女不是被玩弄的对象,不是男性生活的点缀品,她们是活生生的人,有感情,有渴望,应该过有人格,有尊严的生活。

安娜极力想得到超脱,追求/真正的人的生活。

她将自己的追求寄托在真挚的爱情里,企图寻到一条道路来彻底解放自己和人格,为此,她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包括她的家庭、名誉、社会地位、还有她最深爱的儿子。

安娜具有强烈的情感,这种情感有时表现为纯真的母爱,有时表现为炽热的情爱,有时表现为火样的愤怒,深深的绝望和难忍的屈辱等等。

在这些情感中表现最强烈并且贯穿始终的是安娜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真正爱情的向往。

如此一位优美的女性,她所追求的不过是真挚的爱情和母爱,可她的追求由一开始便注定了无尽的悲剧结局。

她的悲剧形成原因是复杂的,本文主要从以下几点剖析:一、社会的原因在这个贵族社会里,互相欺骗是家常便饭,几乎每个家庭都貌合神离,同床异梦,夫妻各过各的,丈夫个个有情妇,妻子人人有“外遇”。

经济拮据早已山穷水尽了,却还要打肿脸充胖子,到处充斥着肮脏和龌龊,华丽外衣下包裹着的是一个个灵魂散发着恶臭的躯体。

但他们只要表面维持着家庭的体统,上流社会就允许,并加以鼓励,他们把无耻当作“有趣”。

揭开封建贵族社会“道德”的面纱,显现出来的是糜烂透顶的内幕。

安娜可谓这坛污泥里的莲花,她爱上渥伦斯基后自以为找到真爱和幸福时,她既不想象陶丽那样委曲求全,也不想象李迪娅、培特西那样无耻淫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安娜的悲剧爱情看一类爱情结局
——婚内出轨的悲剧性中文系语文教育1604 潘悦悦 201620101154
摘要:《安娜·卡列尼娜》里的主人公安娜是一个资质优美,有很高文化教养的贵族女子,在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里,她像芜草丛中的奇葩,但她却打破了传统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里的淫靡,充满反抗精神,敢于正面的宣泄自己爱的激情,从而被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所“流放”,导致爱情以悲剧结尾。

关键词:悲剧、爱情、安娜、社会
一、安娜爱情悲剧的原因
(一)爱的激情
1.相遇
安娜和沃伦斯基的相遇可以说是非常的偶然。

安娜为了劝解自己的哥哥和嫂子所以来到了莫斯科,在火车上与一位老人相谈甚欢。

两人共同谈论自己的儿子,在下火车事缘分的使然,沃伦斯基与安娜四目相对时爱的火花便一跃而出,一发不可收拾。

“安娜与沃伦斯基的相遇看似偶然, 实则有着必然的因素。

一个潇洒不羁, 一个热烈奔放。

一个翩翩少年, 一个婚姻不幸。

一个未娶, 一个追求爱情。

沃伦斯基为安娜可以放弃一切, 安娜为沃伦斯基可以背叛家庭。

”摘自:中国知网《安娜·卡列尼娜爱情中的悲剧色彩分析》--张晓冰
2.相爱
两个人的相爱也是情有可原的,安娜长相出众,亦有着高文化的教养,但却因为早年失去父母,借宿阿姨家因此被安排婚姻。

可想而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是没有爱情的滋养的,这类爱情不能够长久下去。

没有爱的婚姻是无法维持下去,这就是安娜婚姻的不幸。

长久的情感压抑使得安娜对于爱情的渴望,对于爱的激情是越发的膨胀。

而另一方面,沃伦斯基则是一个花花少年的形象。

他之前一直追求着吉提,却在见到安娜之后立刻抛弃了吉提。

两个为爱而相遇的人,掩藏不住自己对爱情的渴望,双双坠入了爱河。

(二)充满反抗精神
“这里试图用现代的眼光来透析安娜的形象和安娜悲剧的根源,突出对她形象的矛盾性和复杂性的理解,更加准确地把握安娜丰富独特的精神世界,真正领略安娜对提高生命和生活质量的超前的境界。

安娜悲剧的根源,除了明显的社会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其自身的性格因素和俄罗斯文化影响。

”摘自:《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及悲剧根源的现代解读》--赵萱
安娜卡列宁娜与沃伦斯基的这种爱恋不似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的低调、暗箱操作。

相对于在这个富态人的贵圈之中,大家普遍地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默认这种婚外情的存在是上流社会人士们的心照不宣。

然后,安娜卡列宁娜却打破了这个规则。

她掩藏不住自己内心的对于爱的渴求,在沃伦斯基因为骑马受伤而惊呼,在众人面前公开自己的情感,这是被世俗所不
认可的。

就连自己的丈夫卡列宁仅仅只是觉得面子挂不住,所以要求不能带到家里。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个导火索,才使得安娜真正的走到了沃伦斯基的身边。

这不得不说安娜是有自我思想的人。

她充满反抗精神,敢于对于不满的婚姻说不,敢于追求自己的爱。

二、安娜悲剧是否可以被改写?
假如安娜和卡列宁当时离了婚,和沃伦斯基结婚了。

安娜的婚姻还是一个悲剧。

材料认证观点:
1.试论安娜卡列宁娜悲剧结局的必然性--刘家容的观点是“妇女的附属地位使安娜走向悲剧结局”。

2.悲剧是这样造成的——浅析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必然性——井影无痕的观点是“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正是当时社会压迫造成的。


3.无法逾越的樊篱--安娜爱情悲剧根源--东华理工大学赖荣的观点是“爱情与环境的的尖锐冲突。


自我认证观点:
我认为安娜的婚姻还是一个悲剧--婚内出轨的恋情都是悲剧的。

首先,抛去时代的束缚,作为21世纪的女青年们,对待婚姻的态度是极为认真的。

有着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观念,现代女性认为婚姻是神圣的。

女性婚姻的另一半绝对和自己有着爱情的因素的。

是两个相互吸引的磁体,是可以冲破古代封建思想的所谓的门当户对的观念的爱情誓言。

因此这种婚姻是充满爱和希望的。

女性在自己选择的幸福婚姻里所滋润着。

然而,我们忘了一个本性难移的老话。

人们常说恋爱是有保质期的,就连男人们中流传着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一说。

正可谓是印证了这一说法,即使是当初信誓旦旦说爱你的那个男人,总有一天还是会抛弃你。

安娜婚姻依旧不幸,一部分还是沃伦斯基本性难移。

他对安娜当初是真正的爱情,但是却也是经不住考验的。

其次,不论是何种爱情,在世人的眼中观念还是一致的。

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婚内出轨是被世人所不认可的。

不管是男方还是女方,世人都会用极为污秽的语言和义愤填膺的神态去对待这对人儿。

他们会在社会的舆论压力下对于自己深信不疑、至死不渝的爱情观念而土崩瓦解。

他们的二次爱情依旧不会被祝福。

最后,即使安娜和沃伦斯基成为了合法的夫妻,他们会变得比上一次婚姻更为敏感。

因为他们深知这份感情的来历,深怕又重蹈覆辙。

因此,他们在这种怀疑中摇摆不定,两颗心越离越远。

三、结语
当代文学老师说过一句话:男人是专一的,二十岁的时候爱十八岁的女人、三十岁的时候爱十八岁的女人、四十岁的时候爱十八岁的女人...一直到八十岁的时候还是爱十八岁的女人。

这能不专一吗?可想而知,沃伦斯基亦是如此。

无论如何,安娜婚姻的悲剧性是逃不掉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