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宁自考古代汉语古文翻译
自考古代汉语 译文
1、21页《夫子至于是邦也》译文:子禽问子贡说:“孔老夫子每到一个国家,一定与闻政治,是他自己要求的呢?还是国君们要他过问的呢?”子贡回答说:“先生以他的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而得到,他要求的方式大概不同于别人的方式吧。
2、21页《贫而无谄》译文: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
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3、22页《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不越出规矩。
22页《哀公问社》:鲁哀公问宰我,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
用栗子树的意思是说:使老百姓战栗。
”孔子听到后说:“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4、22页《我未见好仁者》译文:孔子说:「我不曾见到过爱好仁德的人和厌恶不仁德的人。
爱好仁德的人,那是「最高尚,」没有再好的了。
厌恶不仁德的人,他行仁德,只是不使那种不仁德的东西加在自己身上。
有没有能够一旦使用他的力量於仁德的人呢?我不曾见过力量不够的。
「但是,为什么没有呢?」大概还是有的,只是我不曾见到吧了。
」5、23页《汝与回也孰愈》译文: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比,谁好些?”子贡说:“我怎能和他比!他能闻一知十,我只能闻一知二。
” 孔子说:“是不如,我和你都不如颜回啊!”6、23页《颜渊季路侍》译文:颜渊,季路侍奉在孔子身边。
孔子说:“为什么不说说各人的愿望呢?”子路说:“愿将车马和裘衣和朋友共用,把它们用坏了也不遗憾。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4~7章【圣才出品】
第4章古代汉语的词际关系4.1 复习笔记语言中的众多语词是彼此相关、互相制约的。
在词汇系统中,词和词之间的关系称为词际关系,其中在音与义上可以发生三种关系。
第一种,音同而义不相关;第二种义近而音相距很远;第三种,音相近,义相通。
具有第一种关系的是同音词,具有第二种关系的是同义词,而具有第三种关系的,是同源词。
与意义相关的词际关系主要是后两种,也是本章的学习重点。
一、古代汉语词的同义关系(一)同义词的定义1.同义关系群在文言文中,每个词都有数量不同的同义词,组成复杂的同义关系群;以“一”字为例,它的同义关系也是多方面的:(1)在数量这个意义上,它与“独”“特”“单”“孤”等词同义。
(2)在次第这个意义上,它与“初”“始”“太”“元”“端”“起”等词同义。
(3)在“专一”这个意义上,它与“专”同义。
(4)在“总括”这个意义上,它与“总”“统”“凡”“概”等词同义。
(5)在“整体”这个意义上,它与“满”“全”“皆”等词同义。
2.单音词的翻译问题(1)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单音词比双音词的义项更多、指向更广,所以,文言中的同义关系比现代汉语还要复杂,每个词的同义词,都要比相应的现代汉语词略多一些。
(2)文言词的同义关系,不仅直接涉及修辞、造词问题,而且直接涉及对文意、注释材料的理解,以及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的准确程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3.同义词的定义在一定条件下意义相同而语音不相关的词,互为同义词。
这个定义包含三个要点:(1)词的同义是有条件的,没有绝对的、全面的同义词,只有在某个意义上、某种语言环境下的同义词①同义词的同是就义项而言,指相关词的一个或几个义项相同,而不可能是全部义项一一相同。
②同义词不仅有义项和语言环境的条件,还有历史的条件:a.本来不是同义词的,后来可能发展为同义词。
b.起初是同义词的,后来也可能变得不同义了。
c.只有个别贯穿时间很长、历史时期可以不计的同义词。
(2)同义词的语音不相关语音相关、具备音近义通条件的,是同源词,不包括在严格的同义词范围内;同源词之间有历史的渊源关系,它们都是由一个根词直接或间接派生出来的,而同义词是意义的偶然相同,两者属于本质不同的现象。
自考2009版《古代汉语》释词1-5课
【第一课】〖释词〗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温、良、恭、俭、让:温和、善良、恭谨、节俭、谦逊。
《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磋、琢、磨:分别是加工骨器、象牙、玉器、石器的过程的名称。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诸:补充音节,无义。
贫而无谄.谄:奉承巴结。
告诸.往而知来者。
诸:“之于”的合音。
之,代词,这里指子贡。
于,介词,引进动作涉及的对象。
三十而立.立:指学问品行达到一定的境界,能在社会上立足。
四十而不惑.惑:迷惑,糊涂。
六十而耳顺..耳顺:听见什么都觉得习以为常了,不再感到什么话会逆耳了。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不踰矩:不会超越法度。
矩,法度,常规。
哀公问社.于宰我。
社:土地神,这里指社主,即社神的牌位。
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
周人以栗:周朝人用栗子树制作社主的牌位。
遂事..不誎.遂事:已为既成事实的事情。
遂,成。
誎:下级给上级提意见。
既往.不咎.往:过去的(事情)。
咎:责备。
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喜欢,喜好。
恶:讨厌。
好仁者,无以..尚之;无以:没有什么用来……。
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加:凌越,超越。
女与回也孰愈.愈:胜过。
颜渊季路侍.侍:恭敬地侍候,侍立。
盍.各言尔志?盍:“何不”的合间。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愿:希望。
“轻”字是衍文,即古文在传抄过程中误增的字。
裘:皮衣。
共:共用。
敝之而无憾.憾:抱怨,不满。
愿无伐..善,无施劳..。
无:与“毋”通用,不要。
伐:自夸,自我表白。
施:夸大。
劳:功劳。
少者怀.之。
怀:归附。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见:请求接见,求见。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有事:指采取军事行动。
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之大事”。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东蒙主:东蒙山的祭主。
主,祭主,即被祭祀者(死者)的替身。
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周任:古代的一位史官。
陈力:摆出力量,即量力。
陈,陈列,摆出来。
儒行 王宁《古代汉语》文选翻译-第三章北师大文字学考研
儒行儒者应该是这样的:有人送给他财物,用歌舞美女使他沉溺,他却能在利益面前不使自己的道义亏损;用势力威胁他,用武力恐吓他,他却能在面对死亡时不变更自己的操守,在与凶猛鸟兽搏斗时,不计算自己的勇武(而奋起反抗);举起重鼎(承担重任)的时候,不计算自己的力量(而能勇于承担);对于过去的事情不后悔,对于未来的事情不预测;过错的话不再说,谣言不深究,不抛弃自己的威信,不常用自己的计谋(光明磊落)。
他特立独行不与人同,就像这样。
儒者应该是这样的:与现代的人一起生活,却能和古代贤人志同道合。
他今世的言行,后世可以之为楷模;要是没赶上好的时代,上面无人提拔,下面无人举荐,传谣谄媚之人结党营私想要危害他,他的身体可以陷入困境,他的志向却不可更改;即使危及他的日常起居,但他最终能够使自己的志向得到伸张,(那时)他也将不会忘记平民百姓的痛苦(民间疾苦)。
他的忧民之思,就像这样。
儒者应该是这样的:他学识渊博,无穷无尽,坚定言行从不倦怠,没有做官独自居处时能够不放肆;仕途顺利、伴于君侧时不会束手束脚、明哲保身。
按照礼法要求,以和为贵,以忠为美,以柔和为法度,能推举贤才、容纳众人,身虽方正却能像圆瓦一样与众人和睦相处。
他的宽容大度,就像这样。
儒者应该是这样的:对内举荐人才不避亲属;对外举荐人才不避仇人,考察一个人的功劳,积累他所有的行为,推举贤才进而使他通达,不指望他的回报;他能实现自己的意愿,如果(有什么)对国家有利,他不贪图富贵。
他推举援助贤能,就像这样。
儒者应该是这样的:朋友之间用同样的方法契合志向,用同样的方法经营道义,地位相当,就感到愉悦;互有高低,也不会嫌弃;许久不相见,听到流言也不会相信;交朋友的出发点要方正,目标要符合道义,志向相同就进一步交往,不同就就退避疏远(进退指情感发展);他交朋友将就像这样。
拓展阅读《世说新语》:管宁、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宁(依旧)挥动着锄头,(看待金子)和瓦片石头没有区别,华歆捡起金子又(因为管宁的反应)扔到一边。
王宁《古代汉语》全册译文精准翻译完全版
郑伯克段于鄢译文: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
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
(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
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
”(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那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
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
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非法制所许,恐怕您将承受不了。
”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替他安排各地方,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对付了。
蔓延开来的野草尚且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那地位显赫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两属于自己。
公子吕说:“国家不能经得起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就请求去服待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请您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
”庄公说:“不用,他将自取灭亡的。
”太叔又把两属的边邑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
公子吕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
”庄公说:“君主不仁义,民众就不会亲近他,即使土地扩大民众增多,他也会垮台的。
”太叔修治(城郭),聚集(粮草),修整作战用的甲衣和兵器,准备步兵和兵车,将要偷袭郑国。
武姜将要为共叔段打开城门做内应。
庄公听说了公叔段偷袭郑的日期,说:“可以出击了!”命令子封率领车二百乘,去讨伐京邑。
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逃到了鄢城。
自考大学语文文言文翻译(全)
寡人之于国也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
河内地方遭了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
河东遭了饥荒,也这样办。
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
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
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
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惠王说:“不可以。
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
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
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
鸡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
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
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
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
‟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秋水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
汤誓 牧誓 《尚书》二则 王宁《古代汉语》文选翻译-第三章北师大文字学考研
汤誓(商汤在鸣条的誓师大会)伊尹辅佐汤王讨伐夏桀,从陑地背上,就和夏桀在鸣条的郊外开战,创作了《汤誓》一文(从商汤的言论改编)。
汤王说:“你们各位过来(格),都要听从我的言论,不是我小子胆敢出兵、发动暴乱,是夏朝罪恶众多,上天命令我来诛杀他。
如今你们这些人说:‘我的君王不怜悯百姓,荒废了重要的农事,为什么去讨伐夏朝?’虽然我理解你们众人的言论(表达不满、反对之情),但是夏朝有罪,我畏惧天帝,不敢不匡正天下。
现在你们大概会问:‘夏朝究竟有什么罪?’(我说),夏桀他耗尽民力,极力剥削封地,民众都痛苦懈怠,不愿再同心协力,想着:这个朝代何时能灭亡?你我(这等普通百姓)可都要灭亡了。
”夏朝的德行如此(不堪),今天我一定要去讨伐他。
(讲述战争合法性,消除军中疑虑,稳定军心)你们辅佐我这个君主,使上天的惩罚降临到夏桀身上,(到时)我一定对你们大加赏赐。
你们不要不信,我不会食言的。
你们若不听从我的话,我就把你们降为奴隶,杀掉你们,绝不赦免。
(恩威并重)”牧誓(周武王在牧野的誓师大会)周武王(调遣)三百辆战车,三千个(按《孟子》、《史记》的记载)勇士,和商纣王受在牧野开战,创作了《牧誓》。
当时是甲子日黎明时分。
周武王早早到达商国都城——朝歌的郊外牧野,然后誓师。
周武王左手拿着黄斧头右手拿着白牦旗挥动,说:“我们这些西方的人,路途实在遥远!”他说:“啊!我们友国的君主和治事的大臣,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还有庸、濮等八个诸侯国的民众,(你们要)举起你们的矛,排列你们的盾牌,竖起你们的矛,我将要宣誓了。
”(向军队问候,说明意图。
)周武王说:“古人云:母鸡不晨鸣;若是母鸡打鸣(妇人干政、管理家事),只会让这户人家倾家荡产。
如今商纣王只听信妇人(妲己)的话,昏庸无度,抛弃了祖先的祭祀,而不去按理回报,抛弃了同祖父母的其他兄弟而不去任用,反而只是对于从四方诸侯国逃来的罪人们,推崇尊敬他们,信任使用他们,然他们做大夫、卿士,任由他们对百姓残暴、虐待,在商邑为非作歹。
王宁 自考古代汉语 古文翻译
原文:子产论为政郑子产有疾。
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
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
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
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
故宽难。
”疾数月而卒。
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
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
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
”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
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
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诗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施之以宽也。
‘毋从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惨不畏明。
’纠之以猛也。
‘柔远能迩,以定我王。
’平之以和也。
又曰:‘不竞不絿,不刚不柔,布政优优,百禄是遒。
’和之至也!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简介:选自《左传·昭公二十年》。
郑国的执政大夫子产临终前告诫他的继承人子太叔:只有有德的人才能用宽缓的政策是老百姓服从,一般人治民应该以严厉为主。
孔子赞赏资产的观点,认为治民应该刚柔相济,宽严结合。
为政:执政,治理政事。
译文:郑子产生病了,对子太叔说:“我死了之后,你一定会治理政事的。
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用宽大、松缓来使百姓臣服,其他的人都不如用严厉的方法来治民。
火猛烈,百姓看了就害怕,所以很少死在火里的;水柔弱,百姓轻视它玩弄它,很多人都死在水里,所以用宽大松缓治民是很难的。
”子产病了几个月就去世了。
子太叔执政,不忍心严厉而采用宽缓的政策治民。
郑国的强盗很多,在萑苻泽劫取他人财物。
子太叔很后悔,说:“如果我早听子产的话,就不会这样。
”于是他发动步兵去攻打萑苻的强盗,把他们全部杀了,强盗才渐渐少了。
孔子说:“好啊!政策宽缓了百姓就会懈怠,百姓懈怠了就要用严厉去纠正。
施政严厉百姓会受到损害,百姓受到损害了就要用宽缓的政策。
用宽缓弥补严厉,用严厉弥补宽缓,政事因此而和谐适中。
《诗经》中说:‘老百姓真是辛劳啊,希望能得少许安宁;京城之中施仁政,来安抚四方诸侯。
汉语言文学自考本科全国《古代汉语》考试真题8【附答案】
汉语言文学自考本科全国《古代汉语》考试真题8【附答案】总分:100一、单选题(共20题,共20分)1、下列各组字,全都是形声字的一组是()(1分)A:簧錢刎B:項寘水C:發信伐D:彬箸解2、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用本义的一句是()(1分)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B:子玉之敗,子之舉也.C:寬以濟猛,猛以濟宽,政是以和.D:草木之無聲,風撓之鳴.3、下列对“飢”和“餓”的词义辨析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1分)A:情感色彩不同:“飢”是中性的;“餓”常用于贬义.B:语法功能不同:“飢”不可以带宾语;“餓”可以带宾语.C:程度轻重不同:“飢”是吃不饱,腹中空,程度轻;“餓”指没有饭吃或长时间未进食,程度重.D:范围广狭不同:“飢”词义范围宽:“餓”词义范围窄.4、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意义解释正确的一句是()(1分)A:賊民之主,不忠.(賊:杀害)B: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蔽:错误)C:重之以婚姻,申之以盟誓.(重:重视)D:昔韓娥東之齊,匱糧,過雍鬥,鬻歌假食.(鬻:唱)5、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古今意义变化属于词义特点差异的一句是()(1分)A:將軍者,國之爪牙也.B:秋水時至,百川灌河.C: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D:姜與子犯謀,醉而遺之.醒,以戈逐子犯.6、下列句中,划线部分省略主语的一句是()(1分)A:初,鄭武公娶於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B:人皆有兄弟,我獨無.C:豎子不足與謀!D:子常奔鄭,昭王奔隨.7、以下对汉字结构的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1分)A:祥,从示从羊,会意.B:羶,从羊从亶,会意.C:盃,从皿不声,形声.D:線,从糸从泉,会意.8、下列句中,属于判断句的一句是()(1分)A:穎考叔爲穎谷封人.B: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C:夫戰,勇氣也.D:甚矣,汝之不惠!9、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用作情态副词的一句是()(1分) A: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B: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C:始皇默然良久.D: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10、下列句中,数词表示分数的一句是()(1分)A:戰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里.B: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C:近塞之人,死者十九.D: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11、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句是()(1分) A:河内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内.B:竊貨曰盜,匿行曰詐,易言曰誕.C:君能補過,袞不廢矣.D: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12、下列句中,“惡”用作疑问代词的一句是()(1分)A:好榮惡辱,好利惡害.B: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C: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已.D:民食果蓏蜯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13、下列各组词全是叠韵联绵词的一组是()(1分)A:霹靂知識輾轉B:逍遙從容望洋C:綢繆伶俐唏嘘D:菡萏剛強爛漫14、古书旧注中,既解释经文又给前人的注做解释的注释类型是()(1分) A:補注B:集解C:義疏D:傅注15、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字与括号中的字是分化关系的一句是()(1分) A:文倦於事,憒於憂,而性懧(懦)愚,沈於國家之事,開罪於先生.B:左師觸龍言願見太后.太后盛氣而胥(須)之.C:郢人堊慢(漫)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斵之.D:舉儉力孝弟(悌),罰偷窳,而惰民惡之.16、古书旧注中,用两个汉字来拼读一个字读音的注音方式是()(1分) A:反切B:讀若C:讀如D:直音17、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字与括号中的字是异体关系的一句是()(1分) A:矜(鳏)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B:其謌(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C:重爭士橐(託),非下也,權重也.D:魏文侯燕(宴)飲,皆令諸大夫論己.18、许慎为“假借”下的定义是()(1分)A:視而可識,察而見意B:比類合誼,以見指撝C:建類一首,同意相受D:本無其字,依聲託事19、下列句中,有形容词意动用法的一句是()(1分)A:今君有區區之薛,不拊愛子其民,因而賈利之.B:既來之,則安之.C:黎丘之鬼効其子之狀,扶而道苦之.D: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20、下列句中,有被动表示法的一句是()(1分)A: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B:今有美堯、舜、湯、武、禹之道於當今之世者,必爲新聖笑矣.C: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D:舉公義,辟私怨,此若言之謂也.二、填空题(共6题,共6分)21、人之迷,其日固久. ,廉而不劌.(1分)22、子曰:“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1分)23、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 .(1分)24、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獻玉者曰:“ ,玉人以爲寶也,故敢獻之.”(1分)25、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豈非計久長, ?(1分)26、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1分)三、文字题(共14题,共42分)27、解释划线词的词义.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亟:(1分)28、解释划线词的词义.我決起而飛,搶榆枋,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控:(1分)29、解释划线词的词义.若受吾幣不假之道,將奈何?幣:(1分)30、解释划线词的词义.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撓:(1分)31、解释划线词的词义.民多曠者,而我取富焉,是勤民以自封也.勤:(1分)32、说明句中加下划线词的词性和语法作用.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焉:(1分)33、说明句中加下划线词的词性和作用.寡君使群臣爲魯、衛請,曰無令輿師陷入君地.爲:(1分)34、说明句中加下划线词的词性和语法作用.是氣也,寓於尋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間.也:(1分)35、说明句中加下划线词的词性和语法作用.子玉剛而無禮,不可以治民.過三百乘,其不能以入矣.其:(1分)36、说明句中加下划线词的词性和语法作用.使人更代將軍以脫其禍.以:(1分)37、解释下列句中“防”的意义,并归纳“防”的词义引申脉络.(1)視俗而施教,察失而立防.(2)吾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3)夫民心之慍也,若防大川焉,潰而所犯必大矣.(4)以防止水.(6分)38、指出下列句中的名量表示法,并归纳类型.(1)今之爲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2)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3)此車一人殿之,可以集事.(4)齊王使淳于髡之趙請救兵,齎金百斤,車馬十駟.(5)翼日戊午,乃社於新邑,牛一、羊一、豕一(6)謹使臣良奉白壁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6分)39、指出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字哪些是本字,哪些是通假字,并说明如何区分本字和通假字.(8分)(1)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2)淳于髡者,齊之贅婿也.長不滿七尺,滑稽多辯.(3)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4)晉靈公不君,厚斂以彫墙.40、用现代标点符号标点下面的文言短文.(12分)吳起者衛人仕於魯聞魏文侯賢乃往歸之文侯問諸李克李克曰起貪而好色然用兵司馬穰其弗能過也於是文侯以爲將擊秦拔五城起之爲將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臥不設席行不騎乘親裹赢糧與士卒分勞苦卒有病疽者起爲吮之卒母聞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將軍自吮其疽何哭爲母曰非然也往年吳公吮其父疽其父戰不旋踵遂死於敵吳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四、综合题(共2题,共32分)41、把下段文章中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夏,楚子使屈完如師.師退,次于召陵.齊侯陳諸侯之師,與屈完乘而觀之.齊侯曰:“豈不穀是爲?先君之好是繼!與不穀同好,如何?”對曰:“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願也.”齊侯曰:“以此衆戰,誰能禦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對曰:“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爲城,漢水以爲池,雖衆,無所用之!”屈完及諸侯盟.(12分)(1)翻译句子:師退,次于召陵(2分)(2)翻译句子:豈不穀是爲?先君之好是繼(2分)(3)翻译句子: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2分)(4)翻译句子: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2分)(5)翻译句子:楚國方城以爲城,漢水以爲池.(2分)(6)翻译句子:雖衆,無所用之.(2分)42、阅读下面一段古文,解答文后提出的问题.懷王問于賈君日:“人之謂知道者爲‘先生’,何也?”對曰:“此博号也.大者在人主,中者在卿大夫,下者在布衣之士.乃其正名,非爲‘先生’也,爲‘先醒’也.”......賢主者學問不倦,好道不厭,慧然先達于道理矣.故未治也,知所以治;未亂也,知所以亂;未安也,知所以安;未危也,知所以危.故昭然先寤乎所以存亡矣,故曰“先醒”,譬犹俱醉而獨先發也. .....昔楚莊王與晉人戰,大克.歸過申侯之邑,申侯進飯,日中而王不食,申侯請罪.王喟然嘆曰:“非子之罪也.吾聞之曰:‘其君賢君也,而又有師者,王;其君中君也,而有師者,霸;其君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者,亡.今我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也.吾聞之,世不绝賢.天下有賢,而我獨不得,若吾生者,何以食爲?”故莊王戰服大國,義從諸侯,思得賢佐,日中忘飯,可謂明君矣.此之謂先寤所以存亡,此先醒者也.(20分)(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意义.人之謂知道者爲‘先生’,何也?知道:(6分)(2)解释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意义.賢主者學問xiahua不倦,好道不厭,慧然先達于道理矣.學問:(1分)(3)解释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意义.賢主者學問不倦,好道不厭,慧然先達于道理矣.厭:(1分)(4)解释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意义.故昭然先寤乎所以存亡矣.昭然:(1分)(5)解释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意义.故昭然先寤乎所以存亡矣.寤:(1分)(6)解释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意义.其君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者.莫:(1分)(7)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加下划线词的词性与用法.(3分)此之謂先寤所以存亡.译文:之:(8)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加下划线词的词性与用法.(6分)戰服大國,義從諸侯译文:服:(9)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回答下列问题.(8分)为什么说“先生”是个“博号”?(10)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回答下列问题.(4分)为什么贾君把“先生”解释为“先醒”?1704-全国-古代汉语总分:100一、单选题(共20题,共20分)1、【考点】形声字的定义答案:A解析:许慎说:“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所谓“以事为名”,即根据事类(指意义)而造或选取一个字作为义符,再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标声,即取譬相成,构成新字.A项“簧”从竹,黄声,是形声字;“钱”从金,戔声,是形声字;“刎”从刀,勿声,是形声字.故本题答案为A.2、【考点】寡人之于国也答案:A解析:兵的本义是兵器,武器.“兵刃既接”指的是兵器已经相互碰撞上了,指战争已经开始.故A项的“兵”用的是本义.3、【考点】理性意义的差异答案:C解析:飢、餓:在表示吃不饱的意义上是同义词,但词义的轻重程度不同.“飢”是吃不饱,腹中空,程度轻.“餓”是严重的饿,指没有饭吃或长时间未进食,程度重.4、【主考点】晋灵公不君【副考点1】邹忌讽齐王纳谏【副考点2】臧文仲如齐告籴答案:A解析:A项“賊民之主,不忠”中“贼”的意思是杀害.故A项解释正确.B项“王之蔽甚矣”中“蔽”的意思是“蒙蔽”.C项“重之以婚姻”中“重”的意思是“进一步,加深”. D项“鬻歌假食”中“鬻”的意思是“卖”.5、【考点】词义特点的差异答案:C解析:词义特点的差异.即古今词义的特点不一致.“酸而不售“的意思酒酸了因而卖不出去.在古代汉语中,“售”的意义是“卖出”,其特点是强调卖的结果.现代汉语中,“售”只是表示卖这个动作,不再强调卖的结果了.6、【考点】主语的省略答案:A解析:在古代汉语里,主谓句中主语的省略是常见的现象.比较常见的是主语承前省略,即主语在上文已经出现过,为了行文简洁,后句省略主语.“初,鄭武公娶於申,曰武姜.(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上文出现“武姜”,下句主语承前省略.7、【主考点】会意【副考点】形声字的定义答案:C解析:A项“祥”是从示羊声的形声字.B项是“羶”是从肉亶声的形声字.D项“线”是从糸戔声的形声字.只有C项“盃”是从皿不声的形声字.8、【考点】主语+谓语+“也”答案:C解析:主语+谓语+“也”.由于判断句是确定事物是什么和不是什么,因此表示肯定确认语气的句尾语气词“也”常常用在判断句后煞尾,以加强判断的语气.“夫戰,勇氣也”意思是“作战是(要)勇气的”.9、【考点】古代汉语中表示肯定的情态副词有“固”“必”“诚”“乃”“果”等答案:A解析:古代汉语中,表示肯定的情态副词有“固”“必”“诚”“乃”“果”等.“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中“诚”的意思是“的确”.10、【考点】分数与倍数答案:C解析:古代汉语分数最完整的表示法是“分母+分+名词+之+分子”.其中,当分母是十(什)或百以上整数,而分子是个位数时,分母和分子中间不能用“分”或“之”,而用“分母+分子”这一形式.“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意思是接近边塞打仗的人,十个中有九个都要死.这里“十九”表示的是分数,即十分之九.11、【考点】晋灵公不君答案:C解析:C项“君能補過,袞不廢矣.”的意思是“您能弥补自己的过失,君位就废除不了啦.”,这里的“废”,古今意思都是“废除”.故选C项.12、【考点】北冥有鱼答案:B解析:惡乎:固定結構,於何.疑問代詞“惡”’作賓語,置於介詞“乎”前,“惡”表示“什么”.“彼且惡乎待哉”意思是“他們還仰賴什麼呢?”13、【考点】联绵词的语音特点答案:B解析:叠韵联绵词:指两个音节古音“韵”母相同的联绵词.这里的“韵”只包括主要母音和韵尾,不包括介音.因此,叠韵联绵词是指两个音节的韵即主要母音和韵尾相同,介音不一定相同.例如:逍遥、从容、望洋.14、【考点】古注的类别答案:C解析:义疏类:是指既解释经文又给前人的注作解释的一种古注类型.15、【主考点】分化字的定义【副考点】景公使晏子为东阿宰答案:D解析:由于词义的引申和文字的假借等原因,一个字往往承担着多项记词职能或承担着一个词的多个义项.为了使文字更明确的记录语言,人们就使用更多的字形来分担文字的记录职能,这就是文字的分化.把用来分担汉字记录职能的字形称为分化字,把原来兼有多个记录职能的字形称为源字.选项D的“弟(tì)”,意思是尊重兄长,后作“悌”.故本题选D 项.16、【考点】古代的注音方法答案:A解析:到汉末,人们发明了用两个汉字来注一字的读音方法,即反切法.反切注音的原理,简而言之就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例如,攀,普班切,普字的声母是p-,班字的韵母是-ān,两字声、韵合起来就是攀(pān)的读音了.17、【考点】异体字的定义答案:B解析:异体字是指在某一历史时期音义完全相同、记词职能也完全一样,只是形体不同的字.A、C、D项两个字之间是假借字的关系.只有B项是形符不同的异体字.18、【考点】假借答案:D解析:许慎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假借和转注一样,也不是汉字结构的类型.只是补足早期字不足的一种手段,或因为有些虚词无法造字,只好借用一个与该词同音的字来记录.19、【主考点】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副考点】以善先人者谓之教答案:D解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形容词用作动词后,主观上认为后面宾语具有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具有“认为(宾语)……”的含义.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是是:把對的看成是對的.第一個“是”是形容詞意動用法,把……看成對的.非非:把錯的看成是錯的.第一個“錯”是形容詞意動用法,把……看成錯的.20、【考点】用介词“为”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被动句式,“为……所……”式答案:B解析:用介词“为”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被动句式在先秦就已出现.其格式是:“为”+行为主动者+谓语动词.B项属于这种格式.二、填空题(共6题,共6分)21、【考点】其政闷闷答案:是以聖人方而不割解析: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22、【考点】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答案: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解析: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23、【考点】虽有佳肴答案:然後能自反也解析: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24、【考点】宋人献玉答案:以示玉人解析: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爲寶也,故敢獻之.”25、【考点】触龙说赵太后答案:有子孫相繼爲王也哉解析: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爲王也哉?26、【考点】季氏将伐颛臾答案: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解析: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三、文字题(共14题,共42分)27、【考点】阳货欲见孔子答案:亟:屡次.28、【考点】北冥有鱼答案:控:投,落29、【考点】晋献公欲假道于虞以伐虢答案:幣:礼物30、【考点】唐雎不辱使命答案:撓:屈服.31、【考点】斗且廷见令尹子常答案:勤:劳累,辛苦,这里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辛苦.32、【考点】寡人之于国也答案:焉:兼词.作补语.33、【考点】介绍动作行为关联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为谁(什么事物)或向谁(什么事物)所发答案:爲: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关联的对象.34、【考点】也答案:也:句中语气词,用在主语后面,起舒缓语气的作用.35、【考点】其答案:其:句首语气词,表示揣测的语气.36、【考点】连接动词和动词,表示前后两个动作行为是一前一后的承接关系答案:以:连词.连接两个动词性短语,后一行为是前一行为的目的.37、【考点】连锁式引申答案:(1)规范、标准(2)禁阻、防止(3)堵塞(4)堤坝“防”由本义到引申义的引申脉络是:堤坝一堵塞一禁阻、防止一规范、标准38、【主考点】数词+量词+名词【副考点1】数词+名词【副考点2】名词+数词答案:(1)数词+量词+名词.如例1.(2)数词+名词.如例2、例3.(3)名词+数词.如例5.(4)名词+数词+量词.如例4、例6.39、【主考点】通假字的定义【副考点1】秋水时至【副考点2】通假字的声音关系答案:(1)“辯”是通假字.(2)“辯”是本字.(3)“彫”是通假字.(4)“彫”是本字.本字是指专为记录某个词所造的字,它的形体与意义是有联系的.通假字是用来记录同音词的字,它的形体与所记录的词义没有联系.40、【考点】第二节古书的标点答案:吳起者,衛人,仕於魯.聞魏文侯賢,乃往歸之.文侯問諸李克,李克曰:“起貪而好色,然用兵,司馬穰其弗能過也.”於是文侯以爲將,擊秦,拔五城.起之爲將,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臥不設席,行不騎乘,親裹赢糧,與士卒分勞苦.卒有病疽者,起爲吮之.卒母聞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將軍自吮其疽,何哭爲?”母曰:”非然也.往年吳公吮其父疽,其父戰不旋踵,遂死於敵.吳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四、综合题(共2题,共32分)41、(1)【考点】齐桓公伐楚答案:军队后退,临时驻扎在召陵.(2)【考点】齐桓公伐楚答案:难道是为了我吗?是为了继续保持先君间的友好关系.(3)【考点】齐桓公伐楚答案:君王您施加恩惠向我们小国的土地神和谷神祈福.(4)【考点】齐桓公伐楚答案:君王您如果用德行安抚诸侯,谁敢不服从?(5)【考点】齐桓公伐楚答案:楚国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6)【考点】齐桓公伐楚答案:就算是人多势众,也没有用兵的地方(用武之处).42、(1)【主考点】动词【副考点】名词答案:知道:懂得道理、规律解析:知道:懂得道理、规律(2)【考点】动词答案:學問:学习求教(3)【考点】动词答案:厭:满足(4)【考点】形容词词尾答案:昭然:清楚明白的样子(5)【考点】动词答案:寤:醒悟(6)【考点】第五节无定代词答案:莫:没有什么人(7)【考点】宾语借助代词的复指而前置答案:译文:这就叫作比别人先明白存亡的道理.之:代词,代词复指前置宾语.(8)【主考点】使动关系【副考点】宾语借助代词的复指而前置答案:译文:打仗能使大国顺服,信义能使诸侯归从.服:动词,使动用法.(9)【考点】名词答案:先生是个宽泛的称号,可以称呼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最高者可以是君主,居中者可以是卿大夫,最下者可以是布衣之士.(10)【考点】名词答案:因为“先生”能够先于他人清醒地认识到天下安危存亡的道理.。
自考《古代汉语》文选部分(4)
19〔原⽂〕 尧以不得舜为⼰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忧。
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忧者,农夫也。
分⼈以财谓之惠,教⼈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者谓之仁。
是故以天下与⼈易,为天下得⼈难,孔⼦⽈:“⼤哉尧之为君!惟天为⼤,惟尧则之,荡荡乎民⽆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所⽤其⼼哉?亦不⽤于耕⽿。
〔翻译〕 尧把得不到舜作为⾃⼰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皋陶作为⾃⼰的忧虑。
把地种不好作为⾃⼰忧虑的⼈,是农民。
把财物分给别⼈叫做惠,教导别⼈向善叫做忠,为天下找到贤⼈叫做仁。
所以把天下让给别⼈是容易的,为天下找到贤⼈却很难。
孔⼦说:“尧作为君主,真伟⼤啊!只有天最伟⼤,只有尧能效法天。
⼴⼤辽阔啊,百姓不能⽤语⾔来形容!舜真是个得君主之道的⼈啊!崇⾼啊,有天下却不事事过问!‘尧舜治理下,难道不要费⼼思吗?只不过不⽤在耕种上罢了!” 20〔原⽂〕 “吾闻⽤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
北⽅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
彼所谓豪杰之⼠也。
⼦之兄弟事之数⼗年,师死⽽遂倍之!昔者孔⼦没,三年之外,门⼈治任将归,⼊揖于⼦贡,相向⽽哭,皆失声,然后归。
⼦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
他⽇,⼦夏、⼦张、⼦游以有若似圣⼈,欲以所事孔⼦事之,强曾⼦。
曾⼦⽈:”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乎不可尚已。
‘今也南蛮□⾆之⼈,⾮先王之道,⼦倍⼦之师⽽学之,亦异于曾⼦矣。
吾闻出于幽⾕迁于乔⽊者,未闻下乔⽊⽽⼊于幽⾕者。
《鲁颂》⽈:“戎狄是膺,荆舒是惩。
’周公⽅且膺之,⼦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 〔翻译〕 “我只听说过⽤中原的⽂明去改变蛮夷的,没听说过被蛮夷改变的。
陈良出⽣于楚国,爱好周公、孔⼦的学说,到北边的中原地区来学习,北⽅的学者没有⼈超过他的,他真称得上是杰出⼈物了。
你们兄弟拜他为师⼏⼗年,⽼师⼀死就背叛了他。
从前,孔⼦逝世,(弟⼦们服丧)三年后,收拾⾏李将要各⾃回去,⾛进⼦贡住处⾏礼告别,相对痛哭,泣不成声,这才回去。
自考《古代汉语》全译文(7)
自考《古代汉语》全译文(7)自考《古代汉语》全译文(7)2007-1-5 【大中小】24、《天论》(节录)——《荀子》荀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其弟子作小部分,由后人编辑)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彊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脩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故水旱不能使之饥渴,寒暑不能使之疾,袄怪不能使之凶。
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袄怪未至而凶。
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
时邪?曰: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
地邪?曰: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曰:是何也?曰:无何也。
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
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
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
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
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
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
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尽亡矣。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王宁《古代汉语》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圣才电子书 王宁《古代汉语》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指出下列汉字的古文字属于“六书”中的哪一类(每字1分,共10分。
只要指出六书中哪一类即可,分析字形不计分)例:解-----会意(从刀,判牛角)。
1.來答:象形。
2.本答:指事(从木,一在其下,表示树根)。
3.語答:形声。
从言,吾声。
4.寇答:会意。
从宀(mián)从元(人),从攴(pū)。
5.自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圣才电子书答:象形。
小篆字形。
象鼻形。
6.及答:会意。
从又从人。
7.責答:形声。
从貝朿聲。
8.徒答:形声。
从辵土声。
9.鴻答:形声。
从鸟江声。
10.淼答:会意。
从三水。
又作“渺”。
二、名词解释(每题2.5分,共20分)1.读为答:读为是古书注解中的一种标识通假字的术语。
它和“读曰”一样,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如:《诗经·卫风·虻》:“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郑笺:“泮读为畔。
”“泮”是假借字,“畔”是本字。
2.曰、为、谓之答:曰、为、谓之都是古书注解的术语。
使用这几个术语时,被释的词总是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
这几个术语的作用相同,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
如《尔雅·释天》:“榖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
”3.反切答:反切是指中国传统注音法中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
有时单称反或切。
用反切注音时,被注音字称为被反切字,简称被切字。
反切的基本原则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包括介音)和声调相同,上下拼合就是被切字的读音。
如“坛,徒干切。
”4.正义答:正义是指为经书的传注作官方的注释,在唐代便称为正义。
如孔颖达等人受唐太宗之命为五经作新注,合称为《五经正义》。
分別为:《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
5.偏义复词答:偏义复词是指在一个复音词中,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音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的词。
自考《古代汉语》全译文(2)
自考《古代汉语》全译文(2)自考《古代汉语》全译文(2)2007-1-5 【大中小】7、《祭十二郎文》——韩愈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
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
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
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
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
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妆又不果来。
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
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
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彊者夭而病者全乎?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天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彊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彊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呜呼哀哉!呜呼哀哉!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
必考背诵段落《自考00536古代汉语》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论语·爲政》译文: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而乐知天命,六十岁能从言语辨明真假是非,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不越出规矩。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论语·季氏將伐顓臾》译文:无论是诸侯或大夫,不担心财富少,而担心财富不均;不担心人口少,而担心境内不安定。
若是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境内和睦,便不会担心人少;境内安定,便不会倾危。
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徕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
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
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
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穀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译文:不违背农时规律,粮食就会吃不完,不用密网入池塘里捕鱼,鱼鳖水产就会吃不完,按照一定的时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
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
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
雖有佳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故曰教學相長也。
《兌命》曰:“學(xiào)學半。
”其此之謂乎?《礼记·学记》雖有佳餚译文: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学习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
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
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尚书·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古代汉语》真题
《古代汉语》
43.舉其偏,不爲黨 44.建一官而三物成 45.夫唯善,故能舉其類 六、古文标点题:本大题 12 分。 46.请将下面文言文抄到答题卡上,并用现代标点符号标点。 靈公好婦人而丈夫飾者國人盡服之公使吏禁之日女子而男子飾 者裂其衣斷其带裂衣斷帶相望而不止晏子見公問曰寡人使吏禁 女子而男飾裂斷其衣帶相望而不止者何也晏子對曰君使服之於 内而禁之於外猶懸牛首於鬥而寶馬肉於内也公何以不使內勿服 則外莫敢爲也公曰善使內勿服逾月而國莫之服 七、古文阅读题:本大题共 11 小题,共 20 分。 阅读下面一段古文,解答文后提出的问题。
27.疾:厌恶,讨厌
28.勝:尽
29.篤,专一
30.毁:恶名,坏名声
31.濟:振救
(二)(评分参考)本题共 5 分,每小题 1 分,其中说明词性 0.5 分,解释意义或语法作用
0.5 分。
32.局:句末语气词,表反问语气。
33.也:句中语气词,起提顿作用,使语气舒缓。
34.之: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结构变为名词性偏正结构。
A.此亡秦之續耳。竊爲大王不取也!
B.湯有七年之早,而國亡捐瘠者,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
C.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塗。
D.離桓之罪,以亡於楚。
8.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古今意义变化属于色彩褒贬差异的一句是( )
A.厲王虐,國人(謗)王。
2
《古代汉语》
B.故(子)生三月則父名之。
C.匪來貿絲,來(即)我謀。
A.王如知此,則<無>(毋)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B.北<冥>(溟)有魚,其名曰鲲。
C.若皋之所觀,天機也,得其精而忘其<麤>(粗)。
古代汉语(王宁版)书本课后题阅读译文
原文:《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选(书本第39页)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翼幸君之一悟③,俗之一改也。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於郑袖,外欺於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於秦,为天下笑。
此不知人之祸也。
翻译:屈原对子兰的所作所为,也非常痛恨。
虽然身遭放逐,却依然眷恋楚国,怀念怀王,时刻惦记着能重返朝廷,总是希望国王能突然觉悟,不良习俗也为之改变。
他总是不忘怀念君王,复兴国家,扭转局势,所以在一篇作品中多次流露此种心情。
然而终究无可奈何,所以也不可能再返朝廷,于此也可见怀王最终也没有醒悟。
作为国君,不管他聪明还是愚蠢,有才还是无才,都希望找到忠臣和贤士来辅佐自己治理国家,然而亡国破家之事却不断发生,而圣明之君、太平之国却好多世代都未曾一见,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其所谓忠臣并不忠,其所谓贤士并不贤。
怀王因不知晓忠臣之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
结果使军队惨败,国土被侵占,失去了六郡地盘,自己还流落他乡,客死秦国,被天下人所耻笑。
这是由于不知人所造成的灾祸。
《易经》上说:“井已经疏浚干净,却没人来喝水,这是令人难过的事。
国君若是圣明,大家都可以得到幸福。
”而怀王是如此不明,那里配得到幸福啊!原文:《列子·说符》选(书本第56页)晋国苦盗,有郄雍者,能视盗之貌,察其眉睫之间而得其情。
恶侯使视盗,千百无遗一焉。
晋侯大喜,告赵文子曰:“吾得一人,而一国盗为尽矣,奚用多为?”文子曰:“吾君恃伺察而得盗,盗不尽矣,且郄雍必不得其死焉。
”俄而群盗谋曰:’吾所穷者郄雍也。
“遂共盗而残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文:子产论为政郑子产有疾。
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
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
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
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
故宽难。
”疾数月而卒。
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
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
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
”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
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
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诗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施之以宽也。
‘毋从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惨不畏明。
’纠之以猛也。
‘柔远能迩,以定我王。
’平之以和也。
又曰:‘不竞不絿,不刚不柔,布政优优,百禄是遒。
’和之至也!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简介:选自《左传·昭公二十年》。
郑国的执政大夫子产临终前告诫他的继承人子太叔:只有有德的人才能用宽缓的政策是老百姓服从,一般人治民应该以严厉为主。
孔子赞赏资产的观点,认为治民应该刚柔相济,宽严结合。
为政:执政,治理政事。
译文:郑子产生病了,对子太叔说:“我死了之后,你一定会治理政事的。
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用宽大、松缓来使百姓臣服,其他的人都不如用严厉的方法来治民。
火猛烈,百姓看了就害怕,所以很少死在火里的;水柔弱,百姓轻视它玩弄它,很多人都死在水里,所以用宽大松缓治民是很难的。
”子产病了几个月就去世了。
子太叔执政,不忍心严厉而采用宽缓的政策治民。
郑国的强盗很多,在萑苻泽劫取他人财物。
子太叔很后悔,说:“如果我早听子产的话,就不会这样。
”于是他发动步兵去攻打萑苻的强盗,把他们全部杀了,强盗才渐渐少了。
孔子说:“好啊!政策宽缓了百姓就会懈怠,百姓懈怠了就要用严厉去纠正。
施政严厉百姓会受到损害,百姓受到损害了就要用宽缓的政策。
用宽缓弥补严厉,用严厉弥补宽缓,政事因此而和谐适中。
《诗经》中说:‘老百姓真是辛劳啊,希望能得少许安宁;京城之中施仁政,来安抚四方诸侯。
’这是施政宽和。
‘不要放纵欺诈者,来警戒不善之人;制止抢夺残暴者,他们从不惧法度。
’这是用严厉的方法来纠正。
‘怀柔安抚远人和近邻,用此安定我王室。
’这是用宽和来安定国家。
又说:‘不急躁不舒缓,不刚猛不柔弱,施政宽和,百种福禄全都聚集。
’这是宽和达到了极点。
”等到子产去世,孔子听说了这个消息,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传下来的有仁爱的人。
”原文:楚人献鼋于郑灵公。
公子宋与子家将见。
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
”及入,宰夫将解鼋,相视而笑。
公问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
子公怒,梁指于鼎,尝之而出。
公怒,欲杀子公。
子公与子家谋先。
子家曰:“畜老,犹惮杀之,而况君乎”反谮子家,子家惧而従之。
夏,弑灵公。
书曰:“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夷。
”权不足也。
君子曰:“仁而不武,无能达也。
”凡弑君,称君,君无道也;称臣,臣之罪也。
简介:选自《左传·宣公四年》。
郑灵公因为食鼋小事与大夫公子宋斗气,,最后阴谋弑君。
公子家不能及时制止,仁而不武,最终背上弑君恶名。
译文:楚国人献给郑灵公一只癞头鼋。
公子宋和子家将要朝见晋灵公。
(去进见的途中),公子宋的食指自己动了起来,他就把它给子家看,说:“以往我遇到这种情况,一定可以尝到美味。
”等到进去以后,厨师正准备切开鼋,两人互相看着而笑起来。
郑灵公问他们为什么笑,子家就把刚才的情况告诉郑灵公。
等到郑灵公把癞头鼋赐给大夫们吃的时候,把公子宋召来但却不给他吃。
公子宋发怒,用手指头在鼎里蘸了蘸,尝到味道后才退出去。
郑灵公发怒,要杀死公子宋。
公子宋和子家商议先下手。
子家说:“牲口老了,尚且不忍心杀它,何况是国君呢”公子宋就反过来诬陷子家。
子家害怕就跟着他干,夏季,杀死了郑灵公。
《春秋》记载说:“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夷。
”这是由于子家的权力不足的缘故。
君子说:“仁爱而不勇武武断,是不能实现仁爱的。
”凡是杀死国君,如果只记载国君的名字,这是由于国君无道;如果记载臣下的名字,这就是臣下有罪过。
原文: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
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
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
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王曰:“虽然,必告不谷。
”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
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修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
所以报也。
”王曰:“晋未可与争。
”重为之礼而归之。
简介:选自《左传成公三年》。
鲁宣公十二年,晋国和楚国交战,晋国战败,晋大夫知罃被俘。
成公三年,双方交换战俘,楚王释放知罃,故意询问他对自己的态度,知罃不卑不亢,据理应对,赢得了楚王的尊重。
知罃,是荀首的儿子。
译文:晋国人将楚国公子谷臣连同连尹襄老的尸首归还给楚国,要求交换知罃。
这时知罃的父亲荀首担任中军佐了,所以楚国人就答应了他们。
楚共王为知罃送行,说:“你大概怨恨我吧”知罃回答说:“两国交战,下臣无能,不能胜任自己的任务,因此作了俘虏。
君王的侍从不以我的血涂鼓,使我回国受死,这是君王的恩惠。
下臣实在无能,又敢怨恨谁呢”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你感激我吗”知罃回答说:“两国为自己的国家着想,(设法)谋求缓解自己百姓的痛苦,各自克制自己的忿怒,求得相互谅解。
双方释放战俘,用来达成友好关系。
两国友好,下臣不曾参与其间,又敢感激谁呢”楚王说:“你回去,用什么来报答我”知罃回答说:“下臣不承受怨恨之名,君王也不承受恩惠之名,下臣无恨,君王无恩,不知道报答的事。
”楚王说:“虽然如此,也一定要告诉我。
”知罃回答道:“凭借您的威信,拘囚之臣得以将骸骨带回到晋国。
敝国国君如果将下臣加以诛杀,死了也是忠于晋国的。
如果由于君王的恩惠而得到赦免,将下臣赐还君王的外臣荀首,荀首将会请示敝国国君,而将下臣在宗庙加以诛杀,死后也是忠于晋国的。
如果得不到敝国国君的批准,仍让下臣继承祖宗的职位,依次轮到下臣参与国事,率领一部分军队去守卫疆界,那时即使遇到您,也不敢回,将竭尽全力去拼死,没有二心,以尽到臣下的本分,这就是下臣所要报答您的。
”楚王说:“晋国不可与它相争。
”隆重地为他举行了礼仪,把他送回晋国。
原文: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
称解狐,其仇也。
将立之而卒。
又问焉。
对曰:“午也可。
”于是羊舌职死矣,晋侯曰:“孰可以代之”对曰:“赤也可。
”于是使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佐之。
君子谓祁奚于是能举善矣。
称其仇,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
《商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其祁奚之谓矣!解狐得举,祁午得位,伯华得官,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
夫唯一善,故能举其类。
《诗》云:“惟其有之,是以似之。
”祁奚有焉。
简介:选自《左传襄公三年》。
晋国中军尉祁奚告老退职,晋悼公向他询问继任者。
祁奚不避亲仇,唯贤是举,受到世人称赞。
祁奚,就是祁黄羊,晋国大夫。
译文:祁奚请求告老还乡。
晋悼公问祁奚谁可接任,祁奚推荐解狐,解狐是他的仇人。
正要立解狐,解狐却死了。
晋悼公又去征求意见,祁奚说:“(我的儿子)祁午也可以。
”正当此时,祁奚的副手羊舌职也死了。
晋悼公问道:“谁可接任”祁奚答道:“其子羊舌赤适合。
”晋悼公便让祁午做中军慰,羊舌赤佐助他。
有德行的人称赞祁奚,说这件事足可说明他很能推荐贤人。
推举仇人,不算是诌媚;拥立儿子,不是出于偏爱;推荐直属的下级,不是为了袒护。
商书说:“没有偏爱,没有偏袒,王道坦坦荡荡,公正无私。
”大概说的就是祁奚了。
解狐被举荐,祁午接任,羊舌赤任职:立了一个中军尉而做成了三件好事,真是能举荐贤人啊。
正因为自己为善,所以能举荐与自己一样的贤人。
《诗经》上说:“只有自己有美德,因此才举荐和自己才能相似的人。
”祁奚有这样的美德。
原文: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子犹驰而造焉。
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
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
君子食之,以平其心。
君臣亦然。
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
故《诗》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
鬷嘏无言,时靡有争。
’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
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
君子听之,以平其心。
心平,德和。
故《诗》曰:‘德音不瑕’。
今据不然。
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
若以水济水。
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简介:选自《左传昭公二十年》。
晏婴认为,“同”与“和”是不同的。
执政更需要“和”。
“同”是同一,没有差别;“和”是和羹,像和乐,是经过调剂以后形成的适中和平和。
译文:齐景公从打猎的地方回来,晏子在遄(音“团”)台随侍,梁丘据驾着车赶来了。
齐景公说:“只有梁丘据与我和谐啊!”晏子回答说:“梁丘据也只是相同而已,哪里能说是和谐呢”景公说:“和谐与相同有差别吗”晏子回答说:“有差别。
和谐就像是菜羹,用水、火、醋、酱、盐、梅来烹调鱼和肉,用柴火烧煮。
厨工调配味道,使各种味道恰到好处;味道不够就增加调料,味道太重就减少调料。
君子吃了这种肉羹,用来平和心性。
国君和臣下的关系也是这样。
国君认为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不可以,里下进言指出不可以的,使可以的更加完备;国君认为不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可以的,臣下进言指出其中可以的。
去掉不可以的。
因此。
政事平和而不违背礼,百姓没有争斗之心。
所以《诗经》中说:‘还有调和的好羹汤,五味完备又适中。
敬献神明来享用,当时上下和睦不争斗。
’先王使五味相互调和,使五声和谐动听,用来平和心性,成就政事。
音乐的道理也像味道一样,由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各方面相配合而成;由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迅速、高下、出入、周疏各方面相调节而成。
君子听了这样的音乐,可以平和心性。
心性平和,德行就协调。
所以,《诗经》说:‘美好音乐没瑕疵。
’现在梁丘据不是这样。
国君认为可以的,他也说可以;国君认为不可以的,他也说不可以。
如果用水来调和水,谁能吃下去如果用琴瑟老弹一个音调,谁听得下去不应当相同的道理,就像这样。
”原文: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