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型社会与环境保护

合集下载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内涵1、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本内涵。

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

2、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内涵。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以对生态环境无害的方式进行。

由于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时期,就业压力大,经济增长具有强大的内在冲动。

但是,我国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达到自然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极限,为了使经济增长可持续,必须解决巨大的环境压力,必须寻找在不破坏生态平衡,不污染环境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增长的路径。

也就是必须以环境友好的方式推进经济增长。

环境友好排除了先污染后治理的环境保护观,要求必须从源头预防污染产生。

因此,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是保护生态,从源头预防污染产生。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必然性1、这是由我国的具体国情所决定的。

众所周知,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物质保证。

现实告诉我们,如果不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如果不在全社会进行强化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经济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的约束,人民的生存环境会越来越恶化,这将直接影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2、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保障。

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经济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工业化不断推进,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城市化步伐加快,资源需求持续增加,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将越来越大。

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加快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既是当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

3、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生活中突出矛盾的重要指导思想。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项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正在激励着全国人民为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而上下一心,团结奋斗。

2005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以国家规划的形式,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战略目标。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中央作出的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重大的战略性选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的全局性任务,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与发展方向。

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我们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作出的一项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理论。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古老的中华民族,节约理念深入人心,节约之风代代相传。

共和国走过的58年光辉历程,无不有力地证明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对社会主义中国迅速崛起的巨大作用。

节约,体现的是一种忧患意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深谋远虑,是为子孙后代着想的未雨绸缪之举。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为国家的中长期发展制定了一项宏伟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节约能源资源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切实做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如何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如何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定义:(1)什么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2)什么是资源节约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资源节约观念、资源节约型主体、资源节约型制度、资源节约型体制、资源节约型机制、资源节约型体系等。

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紧迫性(背景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也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基本国策,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提出,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资源环境保障能力,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适时提出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战略目标,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指针,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

”。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转变现有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关键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和实践形式,是我国当前阶段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政策目标。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建设上已经取得了惊人成就。

但现有的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却有着不可持续的局限性。

什么是两型社会

什么是两型社会

什么是两型社会两型社会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前者包含了探索集约用地方式、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深化资源价格改革;后者则囊括了建立主体功能区,制定评价指标、生态补偿和环境约束政策和完善排污权有偿转让交易制度等。

十七大之后,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家确定为“两型社会”试验区并被赋予先行先试的政策创新权。

这方面集工业、能源、农业和交通优势于一体的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无疑具有很高的试验价值,以“两型社会”试验为突破口,将全面提高两大城市圈的整体素质,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东北部,湖北、湖南均以湖泊众多闻名,东湖、梁子湖、洪湖以及大别山地区是武汉城市圈两大生态板块,环洞庭湖地区和湘西地区是长株潭城市群两大生态板块,两地共有近900公里的长江防洪堤。

长株潭城市群南北之间以及武汉与周边城市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经济发展结构差异,东西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经济发展梯度差。

比如,武汉与黄冈人均GDP相差近5倍,武汉拥有良好产业基础和科教研发实力,周边城市腹地则拥有较为宽松资源和较低开发成本。

如何按主体功能区要求,根据资源环境承载条件,进行科学合理开发、综合利用、集约使用资源,如何把中心城市发展同周边城市腹地开发与保护生态结合起来,如何统筹城乡发展逐步实现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既是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需要及时面对、寻求突破性破解的重大问题,也是湖北、湖南两省乃至中部地区和全国其他区域需要共同探索的重大问题。

一是重视规划。

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均根据区域发展现状、发展要求及承载能力,按主体功能区要求划分禁止开发、限制开发、远景开发、规划期内可建设和已建成五类区域进行有序开发,按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进行分类管理。

二是强调集约。

如长株潭摒弃了传统的摊大饼模式,按照紧凑布局、生态隔离的组团式、友好型、集约化发展的新理念,将核心区规划为以长沙为主,株洲、湘潭为副,相关地区保留大片绿地的“一主两副环绿心”结构,构成组团特色鲜明、内在联系紧密的大都市区。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标语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标语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标语1.珍惜资源,建设美丽家园。

2.节约用水,保护地球。

3.省电光明,绿色生活。

4.减少碳排放,爱护环境。

5.垃圾分类,环保行动。

6.共建绿色城市,共享清新空气。

7.践行绿色生活,创造美好明天。

8.少买少扔,多利用多回收。

9.嘱托青山绿水,保育生态环境。

10.低碳生活,人人有责。

11.拒绝浪费,追求简约。

12.推行绿色出行,减少汽车污染。

13.珍惜每一滴水,保卫蓝天白云。

14.多种植绿色植物,共享清新空气。

15.享受大自然,不破坏大自然。

16.减少塑料使用,保护海洋生态。

17.垃圾与财富一线之差,分类做到扬汤止沸。

18.绿化城市,美化家园。

19.爱护自然,人人有责。

20.多步行少开车,环保非常有效。

21.节约用电,让清洁能源更有用。

22.绿色环保,绘出美好生活。

23.零废弃,碳减排。

24.保护森林,保护生态平衡。

25.废物再利用,实现资源循环。

26.珍爱地球,拥抱绿色家园。

27.减少石油消耗,选择可再生能源。

28.爱护水源,崇尚绿色生活。

29.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链。

30.过上简约生活,传递环保理念。

31.拥抱新能源,告别碳排放。

32.少用塑料袋,保护地球家。

33.摒弃浪费,珍惜每一份资源。

34.减少用纸,保护森林。

35.美丽的地球,是我们的责任。

36.手牵手,共守绿色家园。

37.保持环境清洁,从我做起。

38.踏踏实实做事,节约从我做起。

39.人人行动绿色行,构建美好家园。

40.垃圾分类,环保从我做起。

41.践行低碳生活,筑造污染减少的明天。

42.绿意盎然,和谐生活。

43.树木遮天蔽日,环境变更糟糕。

44.爱护大自然,保护原生态。

45.破坏环境,害人害己。

46.轮流驾驶,减少碳排放。

47.增加绿化,净化城市空气。

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概念和意义

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概念和意义

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概念和意义一、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定义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就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资源节约观念、资源节约型主体、资源节约型制度、资源节约型体制、资源节约型机制、资源节约型体系等。

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

反过来,良好的环境也会促进生产、改善生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骑型社会在我国的现实紧迫性(一)我国人口多给资源环境带来重大压力人口过多,大大增加了对资源的索取量和对自然界的排放量,从而使人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与日俱增。

(二)我国资源相对不足、资源消耗高、资源利用效率低已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1)我国资源相对不足。

水、耕地、电、石油等短缺、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人均资源占有量,石油等一些重要矿产资源对外依赖程度不断上升。

(2)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消耗高浪费大。

例如,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108立方米,比国际平均水平高 5 倍,而美国是8 立方米,日本只有6立方米。

我国单位GDF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单位工业产值固体废物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10 倍。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在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的前提下,社会再生产的生产、流通、消费环节中,通过健全机制、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加强管理、宣传教育等手段,动员和激励全社会节约和高效利用各种资源,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支撑全社会较高福利水平的可持续的社会发展模式。

在这里,“节约”有两层涵义:一是杜绝浪费,即要求我们在经济运行中减少对资源消耗的浪费;二是在生产消费过程中,用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创造相同的、甚至更多的财富。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既要尽可能少地消耗资源,并且能够尽量循环利用,又要保证全社会较高的福利水平。

因此,建设节约型社会实质上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和长远战略方针。

二:提出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背景1、是由我国人均资源较少的基本国情决定的:(1).我国虽然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是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水平,其中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和天然气分别为世界水平的1/3、1/4、1/5、1/10和1/22,是世界上人均资源占有水平较低的资源小国之一,资源相对不足、环境较弱,众多人口对有限资源的压力将愈来愈大。

(2).我国条件复杂,资源种类齐全,但资源质量不高,自然生产力低。

(3).我国资源分布不平衡,资源之间不匹配,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协调。

(4).后备资源供给不足,潜伏着更大的资源危机。

如果不能在方面强化投入并取得突破性进展,我国石油、天然气、将严重衰竭。

总之,我国人口持续增长,耕地不断减少,供水能力紧张,能源紧缺愈加深重,不足,后备资源基础薄弱,资源迅速扩大,各类资源供应长期紧缺,是我国人口与资源、经济增长与资源供给矛盾的基本格局,资源短缺将长期成为遏制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从我做起

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从我做起

環境保護:節能減排從我做起
一、从日常生活做起,节约用水
在当今社会,水资源的稀缺性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为了保护环境,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日常生活做起,节约用水。


家里,我们可以修理漏水的水龙头,减少洗澡时间,合理利用洗衣
机等措施来节约用水。

在外面,我们可以选择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减少开车的次数,减少尾气排放,保护大气环境。

二、减少塑料使用,保护海洋环境
塑料制品是目前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特别是海洋环境。

为了保护海洋环境,我们可以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如塑料袋、塑料吸管等。

可以选择使用环保袋、不锈钢吸管等可重复使用的物品,减少对海洋环境的污染。

三、推广绿色能源,减少碳排放
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的使用不仅会导致资源枯竭,还会产生
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为了减少碳排放,我们可以推广使用绿色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

在家庭中,可以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等设备,减少对
传统能源的依赖,保护环境。

四、倡导低碳生活,建设美丽家园
低碳生活是一种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通过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我们可以选择步行、骑行代替开车,选择购买环保产品,减少垃圾产生等方式来倡导低碳生活。

只有每个人都积极参与,才能共同建设美丽的家园,保护环境。

环境保护是每个人的责任,只有每个人都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才能共同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让我们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为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愿我们的家园更加美丽,愿我们的未来更加美好!。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3)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充分发挥主动能动性,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
(4)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坚持联系的观点。建设资源节 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的关系,做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5)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培养创新精神,促使新事物的 成长。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依靠科技进 步和创新,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技术支撑体系。
界人均水平的比重(%) 比重(%)
国家的倍数
耕地 森林 淡水 矿产
钢 铁
石 油


美国
法国
日本
33.3 16.7 33.4 50 44 50 30 58 4.3 11.5 7.7
材料二: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
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央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 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 务。(3)从唯物论的角度,谈谈如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7)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对我国能耗高、资源浪费 严重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促进资源的节约, 提高资源利用率。 (8)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能源的再生和可持续利用。
(9)树立科学消费观,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 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
总之,建设节约型社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人 与自然和谐发展。
哲学角度分析
(1)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 是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建设资源节约 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做到人 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 的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树立以 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摘要: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党中央从我国国情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本文从国家相关政策出发,研究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重点探讨了建设两型社会中应着力解决的几方面重点工作。

关键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经济,生态保护我国资源相对紧缺,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经济已经保持了30多年的持续快速增长,现实告诉我们,如果不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不在全社会强化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经济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环境的约束,将直接影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环境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2005年3月举行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也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基本国策,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及系列相关举措,包括“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等发展目标。

2011年3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如何推进

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如何推进

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如何推进在当今社会,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已经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话题。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资源短缺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因此,如何有效地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已经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首先,加强宣传教育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

我们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向广大民众普及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知识和理念,让大家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和资源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例如,可以在学校开设相关课程,从小培养孩子们的环保和节约意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广泛传播环保和节约的信息和案例;在社区、企业等组织开展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其次,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是推进工作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当制定更加严格和完善的法律法规,对破坏生态环境和浪费资源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同时,出台一系列鼓励和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政策,如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引导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到相关工作中来。

在产业发展方面,要加快转型升级,推动绿色发展。

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必须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消耗。

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绿色产业,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

例如,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发和应用更加节能环保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支持新能源汽车、太阳能、风能等产业的发展,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科技创新也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关键因素。

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领域的科研投入,鼓励科研人员开展相关研究,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技术支持。

例如,研发更加高效的污水处理技术、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提高资源的回收利用率;开发新型的节能设备和材料,降低能源消耗。

在资源管理方面,要加强对资源的合理规划和统筹配置。

建立健全资源的监测、评估和预警机制,及时掌握资源的动态变化情况,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国家
(1)要继续坚持立足国内的基本方针,加大国内资源勘探开发。 同时,要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 场、两种资源。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 展循环经济,解决能源资源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走科技含量 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3)要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法律体系,查 处这类违法行为。 (4)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深化 改革,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一方面,要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 和市场化改革进程,逐步建立体现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 另一方面,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 护的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手段。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 因
1、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人口众 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 须走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路子。 2、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有 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贯彻落 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 环境的关系,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较快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3、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 障。有利于缓解资源供求矛盾,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资源需求持续增加,资源供需 矛盾和环境压力将越来越大,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节约 资源。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 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 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 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

两型社会的基本知识

两型社会的基本知识

两型社会的基本知识文德高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什么是资源节约型杜会节约,意味着节减、节省、节俭、控制,与浪费相对;节约是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也是一种价值取向;节约不是限制消费,而是提倡健康消费、文明消费;节约更是经济学范畴,是用最少投入获得最大产出。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相对于资源浪费、资源过度使用的社会而言的。

本文认为,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同内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节约理念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措施,依靠科技进步,动员和激励全社会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循环再生利用废弃物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取最大可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终实现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形态。

在传统经济社会形态中,资源是无限的,形成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经济范式,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恶化、生态危机。

在资源节约型社会新经济形态中,资源是有限的,形成投入减量化、消费健康化、废弃物资源化的经济范式,达到经济、生态环境、社会效益多赢,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什么是环境友好型社会友好,意味着亲近、和睦、协调、和谐。

环境友好侧重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效率,其根本要求就是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与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发展。

它体现了对自然价值多样性的深刻认识,以及人、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具体来说,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有序开发,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组成
•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环境友好型技术、环 境友好型产品、环境友好型企业、环境友 好型产业、环境友好型学校、环境友好型 社区等组成。
主要包括:
• 有利于环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 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技术、工艺和产品; • 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不利影响的各种开发 建设活动; • 符合生态条件的生产力布局; • 少污染与低损耗的产业结构; • 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 • 人人关爱环境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
环境友好型社会
• 定义: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 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 社会的和谐。 • 核心内涵: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 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 核心目标:将生产和消费活动规制在生态承载力、 环境容量限度之内,通过生态环境要素的质态变 化形成对生产和消费活动进入有效调控的关键性 反馈机制,最终降低社会经济系统对生态环境系 统的不利影响。
资源节约型体系
• 资源节约型体系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产业为 标准划分的资源节约型产业体系,主要包括:重 效益、节时、节能、节约原材料的工业体系,规 划科学、设计优良、节地省材、质量过硬的基本 建设体系,节水、节地、节时、节能的“二高一 优”节约型农业体系,节时、节能、重效益的节 约型运输体系,适度消费、勤俭节约的节约型生 活服务体系;另一类是战略资源节约型体系,即 有关战略资源从生产、流通、分配到消费的各个 环节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有机节约整体。
•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资源节约观念是指人 们从节省原则出发,克服浪费,合理使用 资源的意识。节约意识(观念)作为客观 存在的反映,是建立在对资源严重稀缺的 认识基础上的。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必 须在全社会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形成节 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气,养成人人 都乐于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一 粒米、一块煤的良好习惯。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

2006年竭泽而渔之路不能走――如何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怎样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怎样理解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如何谱好资源、环境、发展的协奏曲?循环经济之路怎么走?竭泽而渔,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成语,讲的是把湖水排干来捕鱼。

鱼倒是全捕着了,但湖水排干了,就再也不会有鱼了。

它告诉我们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如果违反自然界的规律,急功近利,过度索取,看似取之不尽的资源就会用尽。

同样,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如果我们只注重经济的发展、消费的增长,而忽视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忽视对环境的有效保护,那就等于竭泽而渔。

我们党十分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并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

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

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也是保障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决策。

怎样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我们经常用“地大物博”来描述祖国的广袤与富饶。

从大的方面看,这样讲当然没有问题,但并不等于说我们国家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的。

相反,目前我国乃至全球的资源形势日益紧张,不容乐观。

从全球来看,有关研究表明,地球上的森林正在以每年1600万公顷的速度继续减少;现有石油储量不足2万亿桶,可供开采时间不超过百年;到2025年,全世界2/3的人口将遭受用水短缺的威胁。

伴随人类社会发展和需求增加,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正在日益减少。

从我国来看,一方面,由于人口众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非常少。

比如,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为2370立方米,仅相当于世界人均的1/4;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5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大多数矿产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另一方面,生产和消费方式不合理的问题比较突出,导致资源不足的矛盾进一步凸显。

过去,我们比较多的是依靠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导致资源消耗过大,浪费的现象也比较严重。

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关系如何

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关系如何

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关系如何在当今社会,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已经成为了人们日益关注的重要议题。

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首先,环境保护是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前提。

我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各种资源,如土地、水、森林、矿产等。

然而,如果我们不注重环境保护,过度开发和滥用资源,就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和失衡。

比如,过度砍伐森林会引发水土流失、物种灭绝;过度开采矿产会造成资源枯竭、地质灾害。

当生态环境恶化到一定程度时,资源的再生和可持续利用将变得极为困难。

因此,只有通过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保护好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才能为资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创造良好的条件。

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又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

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

如果我们不采取节约资源的策略,无节制地消耗资源,必然会加大对环境的压力。

例如,大量消耗能源会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加剧气候变化;粗放式的用水方式会造成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

相反,通过推广节能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等措施,能够减少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

以工业生产为例,如果企业能够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降低原材料的消耗,不仅可以节约成本,还能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降低对环境的危害。

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在经济发展方面也有着密切的关联。

过去,一些地区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增长,采取了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了经济成效,但却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最终也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走绿色发展之路,实现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才能促进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一方面,良好的环境质量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提升地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节约资源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例如,一些注重环保和资源节约的企业,通过开发绿色产品和服务,满足了消费者对环保的需求,赢得了市场份额,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背景材料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重要途径、工作重点和措施。

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大力节约能源资源,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推进能源资源节约,明年务必取得明显成效。

①要大力推进以节能降耗为主要目标的技术改造,抓好钢铁、有色、电力、建材等高耗能行业和企业的技术改造,降低这些行业的资源消耗水平;②在重点行业、领域、产业园区和城市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

③同时,要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推进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工作,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

二、角度分析▲(一)从《经济生活》角度思考1、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平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仍存在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环境污染严惩等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走集约发展之路。

2、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形成长效机制。

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和教育等多种手段,促进能源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

3、树立科学的消费观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调节着生产。

消费观念是否正确,它关系到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新的市场的开拓。

这就要求每个消费者必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二)从《生活与哲学》角度思考1、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弱。

这种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路子。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含义
资源节约型社会:
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
是人与自然核心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二、为什么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中国与世界人均自然资源比较表
2、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怎样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1、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内在要求;
2、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
3、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节约型社会与环境保护
[日期:2007-06-27] 来源:作者:[字体:大中小] 节约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出现的问题:
1)近年来由于我国资源需求增长加快,资源消耗量高,使得能源短缺现象严重,资源约束矛盾不断加大。

2)资源利用效率明显偏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3)环境污染严重,并没有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4)严重的环境污染造成了高昂的经济成本和环境成本,并对公众健康产生明显的损害。

原因:
1)从我国国情来看,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

虽然我国资源总量不少,但人均资源相对贫乏,资源紧缺状况将长期存在。

2)我国的生产经营方式不合理。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来看,我们走的是依靠高消耗资源、粗放式经营的经济发展之路,存在着高投入、低产出和浪费严重的现象。

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突出。

3)我国在对能源的社会管理制度上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在能源、资源、环保这些方面没有提出更为严格的产业准入的标准和制度,对高耗能的落后工艺、落后技术和落后的社会没有实行强制淘汰。

因此,要缓解我国资源约束的矛盾,就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充分考虑资源承载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解决的对策:
根据我国资源紧缺的基本国情,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选择一条与发达国家不同的资源组合方式,即非传统的现代化道路,关键在于促进资源的节约,杜绝资源的浪费,降低资源的消耗,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生产率和单位资源的人口承载力,以缓解资源的供需矛盾。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提倡绿色生产方式和文明消费,倡导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生产模式,大力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鼓励和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

2)国家应加强宏观指导和规划,建立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

要选择和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

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的重要内容。

3)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资源节约的技术支撑体系。

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

推广应用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

大力支持资源节约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建设。

4)着力深化改革,建立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的作用,注重运用价格、财税、金融手段和产业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外贸政策,促进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

5)强化监督管理,坚决制止一切浪费资源的行为。

建立资源节约的统计制度和信息发布制度,促进各行各业改进工作,堵塞浪费资源的漏洞。

6)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资源节约的法律法规体系。

制定更加严格的节能、节材、节水、节地等各项国家标准,建立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强制淘汰制度。

加大资源保护和节约的执法力度。

环境保护专题
存在问题: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存在问题如下:
一、环境破坏在有些地方仍未得到有效遏制。

近些年来,环境保护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一些地方对环境保护监管不力,有的地方不执行环境标准,违法违规批准严重污染环境的建设项目;有的地方对应该关闭的污染企业下不了决心,动不了手,甚至视而不见,放任自流;还有的地方环境执法受到阻碍,使一些园区和企业环境监管处于失控状态。

二、环境技术开发创新能力不强。

企业缺少原创性的开发,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集成。

三、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薄弱。

我国大部分农村缺乏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废水、废气、固废(含危废)没有相应的处理设施或管理措施,污染环境的诸多因素仍然存在。

原因:
一、相关部门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

主要是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局部与全局的关系。

一些地方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只顾当前,不计长远,考虑局部利益多,考虑全局和整体利益少。

二、企业技术开发投入严重不足,以企业为主体的环境技术开发创新体系建设进展迟缓,科研、设计力量薄弱,尚未形成拥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著名品牌、市场占有率高、能够提供较多就业机会的优势环保骨干企业队伍。

三、政策体系不够完善。

引导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尚未健全,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管理措施、机制和手段不足。

对策:
一、加强对环境执法的监督。

形成群众、政府主管部门、企业内部以及新闻媒体等多渠道的、多层次的监管机制,使监督机制真正发挥作用。

二、完善政策体系,加大投入力度。

创建多元化的产业投资环境。

加大各级政府对环保产业的投资力度,拓宽投资渠道,建立完善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多元化环保产业投融资机制。

三、促进环境科技创新,提升环保技术水平。

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支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

四、做好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建立“三废”处理设施,进一步完善管理措施。

五、做好环境宣传教育及培训工作,提高公众环保意识,鼓励公众参与环保活动和监督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