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项院感质控指标DOC 文档
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版).
医院感染“不存在”指:
( 1)过去发生的感染,在4月15日已经痊愈的病人或部位; ( 2)没有感染的病人。
调查对象:
纳入调查(分母): 排除调查:
√ 4月15日0:00-24:00在院的病人 √ 包括15日0:00-24:00出院、转科及死亡的病人 × 不包括15日0:00-24:00的新入院病人
病区:确定时段曾住过该病区的住院患者总人数。同期
一位住院患者两次入院均住该病区,病区住院人数计为2;同 期一位住院患者一次住院期间多 次入该病区,病区住院人数 计为1。
2. 医院感染现患(例次)率
定义:
确定时段或时点住院患者中,医院感染患者(例次)数
占同期住院患者总数的比例。
现患率包括了新、老病例,所以其总是大于同期发病率。
同期住院患者总数 日)在院人数;此数字也等于同期(月)入院人数+ (2015年版质控标准)
此数字等于同期(月)出院人数+期 末(当月最后一 期初(单月第一天)在院人数。
分母 — 住院人数
全院:确定时段曾住院的住院患者总人数,即同期出院
人数+确定时段末在院人数。同期一位住院患者两次入院,全 院住院人数计为2。
2. 医院感染现患(例次)率
2014年全国医院感染现患率初步调查报告
2. 医院感染现患(例次)率
3. 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率
定义:
应当报告而未报告的医院感染病例数占同期应报告医院感染病例总 数的比例。
数据来源:
目前很多医疗机构监测靠人工报,才会有漏报率。
若开展前瞻性监测工作,疑似院感病例都诊断了,监测系统或
定义:
多重耐药菌主要包括: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
院感控制指标
院感控制指标院感控制指标是指医疗机构对院内感染进行监测和控制的一系列指标和措施。
院内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内接受医疗或者护理过程中,患者因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新发感染。
院感控制指标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医疗质量至关重要。
1. 感染监测指标:- 感染发生率:根据感染发生的部位和类型,统计不同感染发生率,如手术部位感染率、呼吸道感染率等。
- 感染病原学分布:统计不同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情况,如细菌、真菌、病毒等。
- 抗生素耐药性监测:监测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及时调整抗生素使用策略。
2. 感染控制指标:- 手卫生率:监测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手卫生行为,确保手卫生的合规性。
- 消毒灭菌合格率:对医疗器械、设备和环境进行消毒灭菌的合格率监测,保证消毒灭菌的有效性。
- 隔离措施使用率:监测隔离措施的使用情况,如隔离衣、隔离病房等,确保感染源的有效隔离。
3. 感染防控指标:- 医务人员培训率:监测医务人员接受感染防控培训的比例,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防控意识和技能。
- 患者教育率:监测患者接受感染防控教育的比例,提高患者的自我防护能力。
- 感染防控手册编制和更新率:监测医疗机构的感染防控手册的编制和更新情况,确保感染防控工作的规范性和及时性。
4. 感染处理指标:- 感染处理及时率:监测感染发生后的处理及时性,确保感染的及时处理和控制。
- 感染处理合理性:监测感染处理方案的合理性,如抗生素的选择和使用等,提高感染治疗的效果。
以上仅为示例,具体的院感控制指标需要根据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和国家相关标准进行制定。
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感染控制委员会,负责制定和监测院感控制指标,并定期进行评估和改进。
通过科学有效的院感控制指标,可以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医院感染质量控制指标
医院感染质量控制指标引言概述: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中,患者在接受医疗护理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而感染的情况。
医院感染不仅给患者带来健康风险,还增加了医疗机构的负担。
因此,医院感染质量控制指标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障患者安全和提高医疗质量至关重要。
一、感染发生率指标1.1 感染发生率的定义与计算方法感染发生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医院内发生的感染事件的数量与患者总数的比例。
常用的计算方法包括每千入院患者感染率、每千患者日感染率等。
感染发生率的计算可以帮助医院了解感染的程度和趋势,为制定感染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1.2 常见感染发生率指标常见的感染发生率指标包括院内感染发生率、手术部位感染率、血流感染率等。
院内感染发生率是评估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要指标,手术部位感染率是评估手术室感染控制工作的指标,血流感染率是评估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控制工作的指标。
1.3 监测与报告医院应建立感染监测与报告系统,定期收集、统计和分析感染发生率指标数据,并及时报告给相关部门和管理层。
监测与报告的目的是及时发现感染问题,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避免感染的蔓延和危害。
二、感染控制措施指标2.1 感染控制手卫生手卫生是感染控制的基本措施之一,包括正确洗手、使用洗手液或酒精消毒剂等。
医院应建立手卫生行为监督与反馈机制,培训医务人员正确的手卫生操作方法,并定期进行手卫生合规率的监测。
2.2 感染预防与控制培训医院应定期开展感染预防与控制培训,包括感染控制基础知识、手卫生、无菌操作、消毒灭菌等方面的培训。
培训内容应根据不同岗位的需求进行个性化设计,并通过考核评估培训效果。
2.3 隔离措施对于患有传染性疾病或携带多重耐药菌的患者,医院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单间隔离、空气隔离、接触隔离等。
隔离措施的执行应符合相关规范和操作指南,并进行监测和评估。
三、感染监测与报告指标3.1 感染监测指标感染监测指标包括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病原菌分布等。
通过监测这些指标,可以了解感染的类型、发生的部位和病原菌的分布情况,为感染控制提供依据。
医院感染质量控制指标
医院感染质量控制指标引言概述: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治疗期间因各种原因导致的感染。
医院感染对患者的康复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因此医院感染质量控制指标的制定和执行至关重要。
在医院感染质量控制中,各项指标的监测和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一、感染率指标1.1 感染发生率:指在一定时间内,医院内发生感染的病例数与入院病例数之比。
1.2 感染种类:包括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伤口感染等。
1.3 感染来源:主要包括内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
二、感染控制指标2.1 感染预防措施:包括手卫生、消毒灭菌、隔离措施等。
2.2 感染监测:定期对医院内各科室进行感染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感染事件。
2.3 感染管理:建立感染管理团队,负责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三、感染处理指标3.1 感染事件处理:对发生的感染事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问题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3.2 感染处理流程:建立感染事件处理流程,确保感染事件得到及时处理。
3.3 感染处理效果评估:对感染事件处理后的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处理措施。
四、感染培训指标4.1 医护人员培训:对医院内的医护人员进行感染控制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的防控意识。
4.2 感染防控知识宣传:开展感染防控知识的宣传活动,提高患者和家属的感染防控意识。
4.3 感染培训效果评估:对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感染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培训内容。
五、感染质量评估指标5.1 感染质量评估标准:建立医院感染质量评估标准,对医院感染控制工作进行评估。
5.2 感染质量评估周期:定期对医院感染质量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5.3 感染质量评估结果应用:将感染质量评估结果应用于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中,持续改进医院感染质量。
结论:医院感染质量控制指标是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要依据,通过对各项指标的监测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医院感染控制水平,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医院应加强对感染质量控制指标的执行,不断完善感染控制工作,提高医院感染控制水平。
感染十三项填报指标
附件1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填报说明一、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月报告)定义:医院感染新发病例是指观察期间发生的医院感染病例,即观察开始时没有发生医院感染,观察开始后直至结束时发生的医院感染病例,包括观察开始时已发生医院感染,在观察期间又发生新的医院感染的病例。
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是指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新发病例(例次)的比例。
计算公式: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医院感染新发病例(例次)数/同期住院患者总数×100%。
意义:反映医院感染总体发病情况。
一般指月发病(例次)率和年发病(例次)率。
说明:1、报告周期:以月为统计时段,每月报告一次。
2、分子:确定时段发生的医院感染的患者人数(例次)之和;分母:确定时段曾住院的患者总人数,即同期出院人数+确定时段末在院人数。
时段内一个患者两次入院,患者数计为2。
3、患者医院感染例次的感染时间应在患者住院期间;对于患者在医院内感染,出院后发病的感染例次,感染时间应为患者出院时间。
4、手术部位感染统计比较特殊,统计时按照对应的手术例次的手术日期,保证手术例次和手术感染一致。
出院后30天内(无植入物手术)或出院后1年内(有植入物手术)发生的手术部位感染,感染时间应为对应的手术例次的手术日期。
二、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率(月报告)定义:应当报告而未报告的医院感染病例数占同期应报告医院感染病例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率=应当报告而未报告的医院感染病例数/同期应报告医院感染病例总数×100%。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对医院感染病例报告情况及医院感染监测、管理情况。
说明:1.报告周期:以月为统计时段,每月报告一次。
2.分子:确定时段临床医生应报告但未上报确认的医院感染病例数;临床医师的医院感染病例的上报截止时间为患者出院时间,上报时间为患者出院之后的,则算漏报,分子记为1;以医院感染例次的医院感染日期作为归属统计时段的标准。
3.分母:确定时段应报告医院感染病例数为专职人员通过监测发现的医院感染病例+临床医生主动上报的病例,若某一位住院患者既是专职人员发现又是临床医生主动上报,记为1。
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13项指标详细解读
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13项指标详细解读指标1.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1.定义:医院感染新发病例是指观察期间发生的医院感染病例,即观察开始时没有发生医院感染,观察开始后直至结束时发生的医院感染病例,包括观察开始时已发生医院感染,在观察期间又发生新的医院感染的病例。
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是指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新发病例(例次)的比例。
2.意义:反映医院感染总体发病情况。
一般指月发病(例次)率和年发病(例次)率。
3.指标要求:三级综合医院服务能力指南(2016年版)要求≤10%4.计算公式:指标2.医院感染现患(例次)率1.定义:确定时段或时点住院患者中,医院感染患者(例次)数占同期住院患者总数的比例。
2.意义:反映确定时段或时点医院感染实际发生情况,为准确掌握医院感染现状,判断变化趋势,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及干预效果评价提供基础。
3.指标要求:医院感染监测规范WS/T 312—2009要求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年版)要求≤10%4.计算公式:5.计算方法:以调查日凌晨0点时全院住院患者人数为分母,处于医院感染状态的人数(例次数)为分子。
指标3.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率1.定义:应当报告而未报告的医院感染病例数占同期应报告医院感染病例总数的比例。
2.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对医院感染病例报告情况及医院感染监测、管理情况。
3.指标要求:三级综合医院服务能力指南(2016年版)要求≤10%4.计算公式:指标4.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发生率(不同于2015版)1.定义:多重耐药菌主要包括:五类七种第一类: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①大肠埃希菌;②肺炎克雷伯菌;第二类:③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第三类: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④粪肠球菌;⑤屎肠球菌;第四类:⑥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A)第五类:⑦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CRPAE)。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例次)发生率是指住院患者发生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发病频率。
医院感染质量控制指标
医院感染质量控制指标一、背景介绍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接受医疗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新发感染。
医院感染是医疗质量安全的重要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为了提高医院感染控制水平,保障患者的安全,制定医院感染质量控制指标是非常必要的。
二、医院感染质量控制指标的定义医院感染质量控制指标是衡量医院感染控制效果的定量指标,用于评估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通过监测和分析这些指标,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感染控制工作中的问题,提高感染控制水平。
三、常见的医院感染质量控制指标1. 感染发生率:指单位时间内医院感染的发生数量,通常以千人次或者百万人次为单位。
感染发生率是评估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以反映医院感染的整体水平。
2. 感染部位分布:指医院感染发生的部位分布情况,如呼吸道感染、血液感染、尿路感染等。
通过分析感染部位分布,可以了解不同部位感染的发生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感染控制策略。
3. 病原菌分布:指医院感染中病原菌的种类和分布情况。
通过监测病原菌分布,可以了解不同病原菌的感染风险,采取相应的感染控制措施。
4. 抗菌药物使用率:指医院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包括使用频率、使用种类等。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环节,通过监测抗菌药物使用率,可以评估医院感染控制措施的效果。
5. 感染控制措施执行率:指医院感染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如手卫生、消毒灭菌等。
感染控制措施的正确执行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通过监测执行率,可以及时纠正不足之处,提高感染控制效果。
四、医院感染质量控制指标的应用1. 监测和评估:通过定期监测和评估医院感染质量控制指标,可以了解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和控制效果,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感染控制水平。
2. 制定感染控制策略:通过分析医院感染质量控制指标,可以了解感染的发生部位、病原菌分布等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感染控制策略,提高感染控制效果。
3. 比较和交流:通过比较不同医院的感染质量控制指标,可以了解医院之间的差距,促进经验交流和借鉴,提高感染控制水平。
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完整版本)
附件6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版)一、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定义:医院感染新发病例是指观察期间发生的医院感染病例,即观察开始时没有发生医院感染,观察开始后直至结束时发生的医院感染病例,包括观察开始时已发生医院感染,在观察期间又发生新的医院感染的病例。
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是指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新发病例(例次)的比例。
计算公式: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 ×100%意义:反映医院感染总体发病情况。
一般指月发病(例次)率和年发病(例次)率。
二、医院感染现患(例次)率定义:确定时段或时点住院患者中,医院感染患者(例次)数占同期住院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医院感染现患(例次)率= ×100%意义:反映确定时段或时点医院感染实际发生情况,为准确掌握医院感染现状,判断变化趋势,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及干预效果评价提供基础。
三、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率定义:应当报告而未报告的医院感染病例数占同期应报告医院感染病例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率= ×100%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对医院感染病例报告情况及医院感染监测、管理情况。
四、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现率定义:多重耐药菌主要包括: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A)、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CRPAE)。
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现率是指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数(例次数)与同期住院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现率= ×100%意义:反映医院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情况。
五、多重耐药菌感染检出率定义:多重耐药菌检出菌株数与同期该病原体检出菌株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多重耐药菌感染检出率= ×100%意义:反映医院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总体情况和某种特定菌种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
六、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定义:受调查的医务人员实际实施手卫生次数占同期调查中应实施手卫生次数的比例。
院感13项质控指标数据分析总结
医院感染管理重点质控制监测情况
一、每250张实际使用病床配备1名医院感染专职人员。
我院380张床配备2名医院感染专职人员。
二、医院感染发生率≤0.4%没超出标准要求。
三、开展医院感染监测,
院感13项质控指标数据分析总结
1、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0.4%
2、医院感染现患(例次)率:
3、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率:
4、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现率:0.9%
5、多重耐药菌感染检出率:75%
6、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95%;
7、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60%;
8、抗菌药物(限制、特殊)治疗使用前病原学送检率大于:30(50、80)%%;
9、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1.5%;
10、Ⅰ类手术切口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30%;
11、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
12、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
13、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发病率:?‰;
监控指标应该根据各个医院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现状、专业设置等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指标。
院感质量控制指标的目标值如何计算和监控
院感质量控制指标的目标值如何计算和监控?是不是每年医院感染管理科都在计划制定医院内各科质控指标的目标值?目标值如何制定才更科学更符合科室实际?一、医院感染管理监控指标有哪些?《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版)(国卫办医函〔2015〕252号)中列出13项院感核心指标,是必须进行监测和监控的指标。
医院感染质量控制指标很多,13项医院感染质量控制指标是最核心指标,为结果监测指标,能够比较全面的反映出医院感染变化趋势、感控管理成效和管理水平。
目前使用了院感信息化监控系统中,已设置了13项院感质控指标,广东省要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向省医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上报这13项指标数据。
国家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与院感相关的指标)二、什么是目标值?如何设置目标值?(一)什么是目标值?目标值是表示各项目标应达到的水平和程度。
《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版)列出的13项既是院感核心指标也是敏感指标,如何进行监控评价,监测值升高还是降低?因此,要设立目标值进行对比,监控指标控制在目标值以内,还是超出目标值,甚至超过预警值?感染趋势如何?用什么方式进行展示比较更直观?医院感染管理设置目标值的目的及意义?设置目标值是为了建立感染控制的评价标准;有了目标值,才能使感控工作有明确的目标;质量监控也有了可参考的依据和衡量的标准。
目的是监测监控,将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指标控制在目标值以下;如果医院感染监测值达到或超过预警值要进行分析干预。
(二)如何设置目标值?1.参考国家已有院感指标,确定本院目标值。
如: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率≦60%;I类手术切口感染率≦1.5%;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50%;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送检率不低于80%;------等等上面是国家规范和文件的指标要求,依据这些标准结合医院实际监测值计算新一年各科室的目标值,基本原则是本院的目标值不能高出国家的目标值,如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就不要设置为≤30%。
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2019年版)
一、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定义:医院感染新发病例是指观察期间发生的医院感染病例,即观察开始时没有发生医院感染,观察开始后直至结束时发生的医院感染病例,包括观察开始时已发生医院感染,在观察期间又发生新的医院感染的病例。
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是指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新发病例(例次)的比例。
计算公式: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 医院感染新发病例(例次)数同期住院患者总数×100%意义:反映医院感染总体发病情况。
一般指月发病(例次)率和年发病(例次)率。
二、医院感染现患(例次)率定义:确定时段或时点住院患者中,医院感染患者(例次)数占同期住院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医院感染现患(例次)率= 确定时段或时点住院患者中医院感染患者(例次)数同期住院患者总数×100%意义:反映确定时段或时点医院感染实际发生情况,为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2019年版)准确掌握医院感染现状,判断变化趋势,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及干预效果评价提供基础。
三、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率定义:应当报告而未报告的医院感染病例数占同期应报告医院感染病例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率=应当报告而未报告的医院感染病例数×100%同期应报告医院感染病例总数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对医院感染病例报告情况及医院感染监测、管理情况。
四、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现率定义:多重耐药菌主要包括: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A)、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CRPAE)。
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现率是指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数(例次数)与同期住院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100%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现率=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数(例次数)同期住院患者总数意义:反映医院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情况。
五、多重耐药菌感染检出率定义:多重耐药菌检出菌株数与同期该病原体检出菌株总数的比例。
医院感染质控标准
医院感染质控标准(一)医院感染发病率100张床位以下的医院<7%:100-500张床位的医院<8%;500张床位以上的医院<10%。
(二)一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100张床位以下的医院<1%;100—500张床位的医院<0.5%;500张床位以上的医院<0.5%。
(三)常规物品消毒灭菌合格率常规物品消毒灭菌合格率为100%(四)医院感染漏报率应<20%(五)使用中的消毒剂细菌菌落总数应≤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六)无菌器械保存液不得检出任何病原菌。
(七)血液透析系统监测进水口细菌菌落总数<2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出水口细菌菌落总数<2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八)抗菌药物使用率力争控制在50%以下。
(九)医院感染病例标本送检率力争达到70%。
(十)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使用中灯管应≥70μw/cm2,新购进灯管不得低于90μw/cm2。
(十一)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接触破损皮肤、黏膜的医疗用品必须无菌。
(十二)接触黏膜的医疗用品细菌菌落总数应≤20cfu/g或100cm2: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十三)接触皮肢的医疗用品细菌菌落总数应≤20cfu/g或100cm2;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十四)使用中的消毒物品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十五)各类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及医护人员手的细菌菌落总数卫生标准以上不得检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他致病性微生物。
在可疑污染情况下进行相应指标的检测。
母婴同室、早产儿室、婴儿室、新生儿室及儿科病房的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上不得检出沙门氏菌。
院感质控考核标准
院感质控考核标准一、背景介绍院感质控考核是指对医疗机构院内感染防控工作进行评估和监测的一项重要工作。
通过对院内感染防控工作的考核,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方式,提高院内感染防控水平,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二、考核指标1. 感染预防措施的执行情况- 手卫生:评估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操作是否规范,包括洗手、消毒或戴手套等。
- 消毒灭菌:评估医疗器械、设备和环境的消毒灭菌操作是否符合规范。
- 隔离措施:评估医务人员对可能传播感染的患者是否采取了适当的隔离措施。
- 注射操作:评估医务人员对注射操作的规范程度,包括注射部位的选择、消毒和穿刺技术等。
2. 感染监测与报告- 感染监测:评估医疗机构是否建立了感染监测系统,并对感染事件进行及时记录和分析。
- 感染报告:评估医疗机构是否按照规定要求上报感染事件,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3. 培训与教育- 培训计划:评估医疗机构是否制定了感染防控培训计划,并对医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
- 培训内容:评估培训内容是否涵盖了感染防控的基本知识、操作技能和应急处理等方面。
- 培训效果:评估医务人员对培训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情况。
4. 设施与设备- 环境清洁:评估医疗机构的环境清洁情况,包括病房、手术室、检验室等区域的清洁程度。
- 医疗器械维护:评估医疗机构对医疗器械的维护情况,包括清洗、消毒和维修等方面。
- 感染防控设备:评估医疗机构是否配备了必要的感染防控设备,如洗手液、消毒剂、隔离衣等。
三、考核方法1. 审查文件资料:对医疗机构的相关文件资料进行审查,包括感染防控制度、培训记录、感染监测报告等。
2. 现场观察:对医疗机构的感染防控工作进行实地观察,包括手卫生操作、消毒灭菌操作、注射操作等。
3. 采访调查:对医务人员进行采访调查,了解他们对感染防控工作的理解和应用情况。
四、考核结果与评价1. 考核结果:根据考核指标的执行情况和考核方法的结果,给出相应的评价,包括优秀、良好、一般和差等级别。
院感专业质量管理控制指标及提取说明
医院感染质量管理控制指标及提取说明指标1 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医院感染发病率【质量控制指标集合】医院感染监测质量控制指标集。
【质量控制指标编号】IIHAI-1【定义】住院患者中新发生医院感染的频率。
【意义】反映医院感染总体发病情况。
【指标来源/文件】●《WS/T312-2009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版)》【公式】医院感染发病率=新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人数/同期住院患者人数×100%。
【计算细则】●全院:分子:确定时段全院住院患者中同期新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人数。
分母:确定时段曾住院的患者人数,即同期出院人数加上期末在院人数之和。
统计时段内同一位住院患者曾N次入院,统计全院住院人数时计为N。
●病区:分子:确定时段监测目标病区住院患者中同期新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人数。
分母:确定时段曾在监测目标病区住院的患者人数。
统计时段内同一位住院患者曾N次入院均入住监测目标病区,统计病区住院人数时计为N;统计时段内同一位住院患者在一次住院期间曾N次入住监测目标病区,统计病区住院人数时计为1。
【分子说明】●除手术部位感染外,统计医院感染人数或医院感染例次数归属时段以住院患者医院感染例次的“医院感染日期时间”为准。
●手术部位感染归属时段的统计比较特殊,应以手术部位感染例次对应手术例次的“手术开始日期时间”为准。
因为无植入物的手术患者在术后30天内或有植入物的手术患者在术后1年内发生的手术部位感染的时间多为患者出院之后,若按照“医院感染日期时间”统计,会造成计入分子中的感染患者未被计算在分母中的情况。
●除手术部位感染外,住院患者医院感染例次的“医院感染日期时间”应在住院患者一次住院的“入院日期时间”到“出院日期时间”之间,否则,应为错误数据。
对于住院患者在医疗机构内感染,出院后发病的情况,该医院感染例次的“医院感染日期时间”计为住院患者的“出院日期时间”。
●统计住院患者医院感染例次归属病区应根据住院患者医院感染例次的“医院感染日期时间”和住院患者入、出病区记录确定。
院感控制指标
院感控制指标院感控制指标是评估医疗机构院内感染控制工作效果的重要指标体系。
它通过收集、分析和监测相关数据,评估医疗机构在院内感染控制方面的表现,并为改进院内感染控制工作提供依据。
下面是院感控制指标的标准格式文本:一、指标定义院感控制指标是评估医疗机构院内感染控制工作效果的定量指标体系。
它包括感染发生率、感染源控制、感染预防措施、感染处理和感染监测等方面的指标。
二、指标分类1. 感染发生率指标- 院内感染发生率:评估医疗机构内发生的各类院内感染的比例。
- 特定感染发生率:评估特定类型院内感染的发生情况,如呼吸道感染、血流感染等。
2. 感染源控制指标- 感染源控制率:评估医疗机构对感染源的控制情况,包括患者、医护人员和环境等。
- 感染源消除率:评估医疗机构对感染源的消除情况,如手卫生、消毒灭菌等。
3. 感染预防措施指标- 预防措施执行率:评估医疗机构对感染预防措施的执行情况,如手卫生、穿戴个人防护用品等。
- 预防措施合规率:评估医疗机构对感染预防措施的合规情况,如操作规范、消毒灭菌规程等。
4. 感染处理指标- 感染处理率:评估医疗机构对感染患者的处理情况,包括隔离措施、抗感染治疗等。
- 感染处理效果:评估医疗机构对感染患者的处理效果,如感染控制、病情恢复等。
5. 感染监测指标- 感染监测覆盖率:评估医疗机构对感染监测的覆盖情况,包括监测范围和监测频率等。
- 感染监测报告时效:评估医疗机构对感染监测报告的及时性,如报告周期、报告方式等。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1. 数据收集- 通过医疗信息系统、感染监测系统等收集相关数据,包括患者基本信息、感染发生情况、感染源控制情况、预防措施执行情况、感染处理情况等。
- 定期进行数据审核,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数据分析- 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项指标的数值。
- 进行趋势分析,评估医疗机构在院感控制方面的改进情况。
- 制定改进措施,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感染十三项填报指标
附件1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填报说明一、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月报告)定义:医院感染新发病例是指观察期间发生的医院感染病例,即观察开始时没有发生医院感染,观察开始后直至结束时发生的医院感染病例,包括观察开始时已发生医院感染,在观察期间又发生新的医院感染的病例。
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是指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新发病例(例次)的比例。
计算公式: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医院感染新发病例(例次)数/同期住院患者总数×100%。
意义:反映医院感染总体发病情况。
一般指月发病(例次)率和年发病(例次)率。
说明:1、报告周期:以月为统计时段,每月报告一次。
2、分子:确定时段发生的医院感染的患者人数(例次)之和;分母:确定时段曾住院的患者总人数,即同期出院人数+确定时段末在院人数。
时段内一个患者两次入院,患者数计为2。
3、患者医院感染例次的感染时间应在患者住院期间;对于患者在医院内感染,出院后发病的感染例次,感染时间应为患者出院时间。
4、手术部位感染统计比较特殊,统计时按照对应的手术例次的手术日期,保证手术例次和手术感染一致。
出院后30天内(无植入物手术)或出院后1年内(有植入物手术)发生的手术部位感染,感染时间应为对应的手术例次的手术日期。
二、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率(月报告)定义:应当报告而未报告的医院感染病例数占同期应报告医院感染病例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率=应当报告而未报告的医院感染病例数/同期应报告医院感染病例总数×100%。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对医院感染病例报告情况及医院感染监测、管理情况。
说明:1.报告周期:以月为统计时段,每月报告一次。
2.分子:确定时段临床医生应报告但未上报确认的医院感染病例数;临床医师的医院感染病例的上报截止时间为患者出院时间,上报时间为患者出院之后的,则算漏报,分子记为1;以医院感染例次的医院感染日期作为归属统计时段的标准。
3.分母:确定时段应报告医院感染病例数为专职人员通过监测发现的医院感染病例+临床医生主动上报的病例,若某一位住院患者既是专职人员发现又是临床医生主动上报,记为1。
院感控制指标
院感控制指标院感控制指标是评估医疗机构院内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要依据,它能够帮助医疗机构监测和评估院内感染的发生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下面是院感控制指标的标准格式文本:一、指标名称:院感控制指标二、指标定义:院感控制指标是评估医疗机构院内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要依据,通过监测和评估院内感染的发生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三、指标内容:1. 院内感染发生率:反映医疗机构院内感染的发生情况。
以每千例住院患者发生的院内感染病例数作为指标,常见的院内感染包括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血流感染等。
2. 感染控制措施执行率:衡量医疗机构是否严格执行感染控制措施的指标。
包括手卫生操作规范的执行率、消毒灭菌操作规范的执行率、使用抗生素的合理性等。
3. 医疗器械感染率:反映医疗器械使用过程中感染的发生情况。
以每千例医疗器械使用次数发生的感染病例数作为指标,常见的医疗器械感染包括导尿管感染、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等。
4. 患者满意度:反映患者对医疗机构院内感染控制工作的满意程度。
通过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评估,包括患者对医务人员手卫生、环境清洁等方面的满意度。
四、指标计算方法:1. 院内感染发生率计算方法:将医疗机构每月发生的院内感染病例数除以住院患者总数,再乘以1000,得到每千例住院患者发生的院内感染病例数。
2. 感染控制措施执行率计算方法:将医疗机构每月执行感染控制措施的次数除以应执行感染控制措施的总次数,再乘以100,得到感染控制措施执行率。
3. 医疗器械感染率计算方法:将医疗机构每月发生的医疗器械感染病例数除以医疗器械使用总次数,再乘以1000,得到每千例医疗器械使用次数发生的感染病例数。
4. 患者满意度计算方法:将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中满意度选项的总分除以满分,再乘以100,得到患者满意度百分比。
五、指标参考标准:1. 院内感染发生率:根据医疗机构的类型和病种特点,参考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标准进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