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工业化和农业进步

合集下载

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与发展

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与发展

从寓言故事看粮食货币债券从前有两个小岛,甲岛农业发达,居民辛勤劳动,生产了大量粮食;乙岛每年能够生产不少黄金珠宝,由于甲岛居民相信黄金珠宝价值高,喜欢储存黄金珠宝,每年生产的粮食除自己消费外,就省吃俭用,从乙岛居民手里换来大量黄金珠宝,也不储存粮食备用。

乙岛居民喜欢储存粮食,除换来粮食供当年消费,每个居民还储存大量粮食。

后来乙岛居民发现黄金珠宝重量大,不便携带使用,就印刷了一种纸币,说每一元纸币与某重量的黄金是等价的,使甲岛居民相信乙岛货币价值等同于黄金,于是甲岛居民改用粮食换取乙岛货币储存。

再后来,由于乙岛发行太多货币,手里没有等量的黄金珠宝兑换,乙岛只好宣布乙岛货币与黄金不能按原定价格兑换,黄金价格浮动。

可是甲岛居民思维惯性,还是不断拿自己辛勤生产的粮食换取乙岛的货币,手里的货币越来越多,有一天,甲岛居民手里总共积累一百万万亿元乙岛货币,这样一笔庞大资金,按照巴菲特的寓言故事,似乎甲岛居民可以买下乙岛居民所有的财产,可是现在乙岛上货币贬值非常严重,一百万万亿元最多只相当于乙岛居民所有财产的万分之一。

两岛居民的生活仍然如故。

突然有一年,两个岛同时发生大旱灾,粮食颗粒无收,假设乙岛居民手里的粮食只够自己活命需要,再无剩余粮食出售,试问在这种时期发生这样的大旱,会发生什么情况?饥荒时期,历史上发生过一两黄金买不到一斤大米的情况。

据说阿拉伯首领哈里发曾被蒙古人关在自己的金银财宝仓库里饿死。

如果甲岛和乙岛都只有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情况,我相信任何一个读者作为乙岛居民都能回答这个问题,不会拿自己的性命去换黄金或号称美金的货币。

对一个国家来说,虽然道理是相同的,然而当今现实中,一般不会出现这种容易判断的特殊情况,人们就难以辨别了。

我们向国外销售货物的目的是获得我们需要的物资,在原始社会,人民通过物物直接交换,后来,发展通过黄金和货币进行交换。

外币与货币一样,只是货物交易过程中使用的一种工具,如果我们将外汇保留在手里不使用,就不能实现货物交换。

农村经济发展的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

农村经济发展的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

农村经济发展的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经济发展是每个国家和地区都面临的重要问题,农村经济发展更是构建现代化国家的关键一环。

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涉及到农业现代化,也需要进行工业化的转型。

下面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农村经济发展的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

一、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概念与关系工业化是指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民向城市转移、手工生产向机械化生产转变、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等等。

而农业现代化则是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的过程,主要包括科技创新、农业组织形式现代化、农业机械化、农业产业化等。

可以说,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整体过程,而农业现代化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二、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推动作用1.资源配置优化:工业化可以提供农业所需的机械设备、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优化了农业生产资源的配置,提高了农业效益。

2.科技进步:工业化推动了科技的发展,为农业领域提供了更多的科学技术支持,如基因工程、农业生物技术等,促进了农业现代化。

3.市场需求:工业化带来了城市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带动了对农产品的需求,农业产业化也得到了推动。

4.农民就业:工业化转型带来了更多的城市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工作,减少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农业现代化发展。

三、农业现代化对工业化的促进作用1.需求扩大:农业现代化带来农业效益的提高和农产品产量的增加,进而带动了对农产品相关加工和销售的需求,推动了工业化。

2.市场繁荣: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的推进,为工业化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促进了工业部门的发展。

3.工业产品供应:农业现代化需要农村使用大量的农机具、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推动了农机制造、化肥农药等工业产品的需求。

4.资源需求:农业现代化对水、电、能源等资源的需求增加,带动了相关的工业化发展。

四、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性1.经济持续发展: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支柱,互为推动力量,相辅相成,能够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六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毛邓三部分)

第六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毛邓三部分)

☆前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①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②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③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建立起来。

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历史必然性(或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①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然条件;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迅速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必要的条件;③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手工业,满足工业化需求,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要。

⑵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可能性(或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①政治保证:中共成为执政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以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②物质基础: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及现代工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③重要依据:土改完成后,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党积累了引导个体农民和个体手工业者走互助合作道路(在个别老解放区推广农业互助组)、经过国家资本主义道路对资产阶级进行和平改造的经验;④有利的国际形势: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显示出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并支援中国建设;中国外交政策实行“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朝鲜停战使世界的形势开始和缓。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1.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⑴从世界历史看,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主要有两条道路:①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②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⑵根据列宁关于过渡时期的学说,1953年12月《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正式完整地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①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49-1956年),这是一个过渡时期;②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课第六章习题答案

党课第六章习题答案
二、判断题,共30题,每题1.25分
51. “十一五”时期是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时期。( )
你的答案为:对,正确
52.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毫不动摇。( )
你的答案为:对,错误
53. 树立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 )
你的答案为:C,正确
44. 形成更具省活力更加开放的__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A.稳定环境 B.社会民主 C.体制环境
你的答案为:C,正确
45.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特征是__。
A.科学性
B.实践性
C.可持续性
你的答案为:B,正确
46.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__为目标。
A.人的全面发展
B.人的生活水平提高
A.人民群众
B.领导干部
C.知识分子
你的答案为:A,正确
17.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始终坚持以__为中心,以发展为主题。
A.政治建设
B.文化建设
C.经济建设
你的答案为:C,正确
18.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__的发展观。
A.全面、开放、协调
B.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
C.全面、协调、可持续
你的答案为:C,正确
9.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强调的是__。
A.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B.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你的答案为:B,正确
10.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是__。
A.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B.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C.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人文地理学讲义_第6章

人文地理学讲义_第6章

第六章人口地理学第一节人口与发展一、世界人口增长过程一般认为,人类由大约400万年前(第三纪晚期)南方古猿的一支发展进化而来。

人类进化经历了古猿-猿人-直立人-智人-现代人五个阶段。

大多数学者认为,非洲的东非高原很可能是人类最初完成从猿到人的历史性转变的地方,此后不断向亚、欧两大陆扩散。

5万年前,人类进化进入晚期智人阶段,人类文化进入旧石器晚期;大约1万年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产生最初的农业,人类开始从游牧、采集转向定居生活,世界人口增长逐渐加快;而18世纪后期开始的工业革命,极大地推进了世界人口增长的进程。

(一)农业革命前的人口农业革命前是现代人类形成的漫长时期。

原始人群过着极端分散、闭塞的流动生活,依靠采集、渔猎获得食物,这类生产活动的性质决定了当时人口的增长受到种群增长规律的强大制约。

其人口特征是:(1)极低的人口密度。

据研究,公元前1.5万年,世界总人口约300万,按狩猎采集的实际面积计,人口密度为0.08人/km2;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约4000万,人口密度为0.5人/km2。

(2) 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该阶段人口增长缓慢,人口数量受食物所能承受的界限的限制。

(3)人口的分布集中。

由于采集狩猎群体对居住场所有着较高的要求,一般选择朝阳、干燥、开阔、地势较高、接近水源、能有效抵御外来危险的场所作为固定或半固定营地,因而原始人类的分布又相对集中。

(4)开始了人口迁移。

公元前8000年,狩猎和采集者已开始迁移,逐渐覆盖了大部分大洲的一些地区,只剩南极洲还未被人类占据。

(二)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一万多年前世界上出现了农业,农牧业成为人类主要生产方式。

农业社会与采集狩猎社会的一个最大差别是它能支持更高的人口密度。

世界人口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农业社会人口呈现的特征:婴儿存活率低,阶段性的饥荒和低营养,对流行病的抵抗力差,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死亡率呈现大幅度波动状态,出生率也相应变化,平均寿命低。

大学生思政课教学案例——第六章

大学生思政课教学案例——第六章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案例1 苏联的探索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列宁从帝国主义时代的历史条件出发,论证了落后国家一国卖现社会主义革命的可能性,领导俄国劳动人民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论述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思想时,第一次明确地把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把“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称为“共产主义社会”。

列宁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提出了许多创造性的见解。

首先,他对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实际上是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认识更加具体和深刻。

认为过渡时期不能不兼有两种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和特征,是衰亡着的资本主义和生长着的共产主义彼此斗争的时期;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形式是资本主义、小商品生产和社会主义,相应的基本力量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主要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斗争,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这是阶级斗争的新形势的继续;资本主义愈不发达的社会,过渡时期就愈长,任务愈艰巨,斗争愈尖锐;过渡时期要经过若干阶段,在政策上要照顾到许多更小的过渡,估计到每一种过渡的特殊任务。

因此,他深感马克思强调新社会诞生时的那种“长久的阵痛”不是没有缘故的。

其次,他虽然没有明确社会主义社会有哪些发展阶段,但已经察觉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他说,苏维埃俄国只能“过渡到新的、还没有长出来的、还没有稳固基础的社会主义”,将来达到“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

显然,在他的思想里有“发达的社会主义”和“不发达的社会主义”之分。

而且他还有一个提法,即从资本主义“跃进到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跃进到中级阶段”,“跃进到共产主义的最高阶段”。

列宁的这些思想,反映了他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的新认识,并察觉到了社会主义是要划分为阶段的。

列宁关于过渡时期的新认识、察觉到社会主义有不同发展阶段的新提法,对于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务必从实际出发,不要超阶段很存指导意义。

考研政治毛概第六章复习要点及真题要解

考研政治毛概第六章复习要点及真题要解

考研政治毛概第六章复习要点及真题要解
复习提示
 本章也是“毛泽东思想概论”一课中比较重要的一章,每都有一定的题量和分值。

今考生在复习这一章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重点问题: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适合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陈云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毛泽东的“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的思想;为什幺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为什幺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方针?为什幺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新中国人民民主制度的一大特色和主要内容?为什幺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为什幺在思想文化领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关于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双百”方针;为什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应该接受来自党内和党外的监督?
 第一节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知识盘点。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第五章 工业化、农业进步与经济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第五章  工业化、农业进步与经济

二、工业化的理论基础
支持工业化的理论主要有: 1.恩格尔消费规律。 2.刘易斯二元经济发展模式。 3.贸易条件恶化论(由普雷维什和辛格提出)。在国际商品交换中,初级产品价 格与工业品价格相比有长期下降的趋势。 4.联系效应论(由赫尔希曼提出)。 5.库兹捏茨的实证研究。
三、工业化的发展阶段
工业化发展过程正常要经历三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初级消费品工业如食品加工、纺织、烟草、家具等是主要工业部门, 并且以比资本品工业如冶金、化学、机械、汽车等部门更快的速度发展。 在第二阶段,资本品工业增长加速进行,资本品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例 趋于上升,但这时消费品工业在产值和速度上仍然占主导地位。 在第三阶段,资本品工业以比消费品工业更快的速度增长,并渐占优势。
工业化的三个阶段理论得到了经验的支持。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Hoffman,W.G.) 对各国工业化过程中消费品和资本品工业的相对地位变化作了统计分析。 霍夫曼比例 = 消费品工业净产值 / 资本品工业的净产值 在工业化第一个阶段,消费品工业与资本品工业之间的净产值比率在6:1和4:1 之间,即5(士l.5):1。 在工业化的第二个阶段,霍夫曼比率在1.6∶1和3.2:1之间,即2.5(±1): 1。 在工业化的第三个阶段,霍夫曼比率在0.6:1到1.5:1之间,即1(±0.5): 1,换句话说,消费品工业净产值占总工业净产值的比例在33%-60%之间,而资本 品工业净产值所占比例在40%~67%的范围内。平均起来,这个阶段的两种工业净产 值是一半对一半。 得到的结论是,各国工业化无论开始于何时,一般具有相同的趋势, 得到的结论是,各国工业化无论开始于何时,一般具有相同的趋势 ,即在最初阶 消费品工业占优势;在第二个阶段,资本品工业迅速发展, 段 , 消费品工业占优势 ; 在第二个阶段 , 资本品工业迅速发展 , 消费品工业优势地 位渐趋下降;在第三个阶段,消费品工业与资本品工业达到平衡, 位渐趋下降 ; 在第三个阶段 , 消费品工业与资本品工业达到平衡 , 而有资本品工业 快于消费品工业增长的趋势。 快于消费品工业增长的趋势。 钱纳里把工业部门分为早期工业、中期工业和晚期工业三类。 钱纳里把工业部门分为早期工业、中期工业和晚期工业三类。早期工业包括食品、 皮革、纺织业等工业。中期工业包括非金属矿产品生产和加工,橡胶、木材加工和某 些化学品。后期工业包括重工业和一些在技术上虽简单但其需求只是在后期扩张的工 业如造纸与印刷业等。但经济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时,这些工业发展速度开始下降, 甚至低于GDP增长,而其他一些新发明出来的产品和新兴工业将取代重工业而迅速发 而其他一些新发明出来的产品和新兴工业将取代重工业而迅速发 展起来。 展起来。

第六章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第六章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第六章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教学目的:使学生从总体上了解近代中国历史的分期以及基本问题,从整体上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有一个宏观把握,明确中国近代化的特点,掌握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基本情况和趋势。

教学重点:近代中国历史的分期、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国近代化的特点教学难点:中国近代转型的过程,中国近代化的特点授课方式:讲授、多媒体课件教学学时安排: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传统社会的近代化一.中国近代史的范畴中国近代史的断限:时间:1)1840-1949年2)1840-1919年3)1911-1949年……划分标准:经济(生产力水平、生产方式、社会经济形态)、政治(社会制度、政治事件)中国近代史的内涵:半封建半殖民地、反帝反封、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近代化过程二.中国近代化过程近代化是17世纪开始于西欧的世界性的历史潮流。

世界上任何民族、任何国家,无论是愿意或不愿意,都不能、也不可能自外于这股大潮流。

当中国在1840年被撞开大门之后,这股大潮流便强行把中国拽入其中,迫使中国人跟着它走。

中国由此开始了一个社会变革过程。

这一过程并不像西方国家近代化那样是从涓涓细流渐汇成滔滔江河,中国近代化几乎从一开始就是一条颇为宽广的人工开掘的运河。

这是因为,中国近代化并非中国社会自然演进的结果。

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和急迫的救国救民历史任务的促逼下,近代中国人被迫以最快的速度采借西方文明,试图借用西方现成的近代化成果,作为救国救民的工具。

1、工业化,即社会经济由农业为主转变到以工业为主。

这是一个国家近代化的基本标志。

1859年太平天国领袖洪仁玕提出了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也可以说是第一个资本主义工业化)的纲领,是为中国向这个方向启动的标志。

19世纪60年代产生了近代军事工业,建成了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等。

这些不仅是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产生的标志,更重要的是,这批最早从西方移植来的近代经济植株,成为改造中国这片中世纪荒漠的第一片资本主义绿色。

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

2.5 索洛模型与哈罗德问题
索洛模型解决了第一个哈罗德问题 如不考虑折旧,索洛模型的平衡增长意味着sf(k) = nk sF ( K ) L 两边同时处以k,则sf(k)/k = n n

L
K
根据资本—产出比的定义,F(K)/K = 1/v 从而 n = s/v 这就意味着有保证的增长率等于自然增长 率,经济稳定的趋向平衡增长的轨道。原因是 在哈罗德-多马模型中,s、v、n都是外生的 常数,而在索洛模型中,资本—产出比是可变 的,经济可以调整到有保证的增长率等于自然 增长率的特定的资本—产出比上
第二个哈罗德问题

GA=Gw这种均衡是“刀刃上的均衡”。因 为一旦两者发生偏离(事实上是经常发生 的),偏离不但不会自行矫正,还会产生更 大的偏离,这也就是所谓的“不稳定原理”, 后人称其为“第二个哈罗德问题”。

举例来说,假定s=10%,Vr=4,于是Gw=2.5%, 假定实际增长率G比有保证的增长率高0.1%,为 2.6%,那么伴随2.6%的产出增长,加速器原理将 要求4×2.6%的国民收入追加投资,投资将达到 产出的10.4%,而储蓄被限制在10%,于是实际 增长率超过有保证的增长率0.1%导致投资超过储 蓄0.4%。而根据凯恩斯的理论,任何投资超过储 蓄都将带来设备短缺、存量减少、刺激更多的投 资,带来国民收入的进一步扩张。因此实际增长 率超过有保证的增长率将导致实际增长率更快增 长。反之亦成立。对均衡的偏离不是自行矫正, 而是自行加重。

罗斯托(Rostow, W. W.)提出经济起飞的必 要条件之一:生产投资从占国民收入的5%或 不足5%提高到超过10%。这一数值从何而来 呢?
推算
罗斯托假设一个处于发展初期的经济,资本— 产出率为3.5,每年人口增长率为1%-1.5%。 要使按人口计算的国民生产净值保持原有的水 平的话,国民生产也得按1%-1.5%的速度增长。 根据s = G × v,所以储蓄率必须保持在3.55.25%的水平。 在相同人口增长和资本—产出率条件下,如果 人均收入要提高到2%,国民生产值就要按33.5%的速度增长,那么储蓄率就要提高到 10.5%-12.25%(方法同上)。这就是罗斯托 10%以上比例的来源。

第六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

第六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
战略步骤: “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是要解决人民的温饱 问题;第二步是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是使人 民生活比较富裕。
意义:①“三步走”战略把小康水平和达到中等发达国家 水平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两个阶段性标志,使社会 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有了明确的内容。
②“三步走”战略把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作为重要标志, 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了具体的体现。
战略步骤:“三步走” ①第一步解决人民温饱问题
战略目标的内容
②第二步达到小康水平
Hale Waihona Puke ③第三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战略重点: ①农业;②能源和交通;③教育和科学
战略特 点:
①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②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③既坚持实事求是,又具有雄心壮志。
其他战 略问题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含义、三方面措施)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着重于人口、资源、环境三方面) 区域经济梯次推进的战略构想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战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1、如何认识3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
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极大调动了亿万农民积极 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极大改善了广大 农民物质文化生活。
⑴农村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初步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
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
⑵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依靠自己力量稳定解
决了13亿人口吃饭问题。
⑶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切实巩固了新时期工农联盟。
⑷农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 设不断加强,显著提高了广大农民思想道德 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⑸农村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有效夯实了党在 农村的执政基础。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 组织配套建设全面推进。
2、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三步走”战略步骤及其 意义。

经济发展从农业到工业的转变

经济发展从农业到工业的转变

经济发展从农业到工业的转变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经济发展经历了从农业到工业的转变,这个转变标志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智慧的发展。

无论是在古代文明的萌芽阶段,还是在现代工业革命的昌盛时期,经济的转型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经济发展从农业到工业的转变,并探讨这一转变对社会和人类进步的意义。

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初的经济形态,它以农田为基础,以种植和养殖为主要经济活动。

农业为人类提供了维持生存所需的食物和原材料,同时也极大地满足了人类对于社会稳定和安全的需求。

在农业时代,人们对土地的管理和农作物的生产方式逐渐改进,农业生产能力逐渐提高,社会经济也相应得到了发展。

然而,农业经济有其局限性。

其一,农业生产受到季节、气候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往往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其二,农业经济难以实现大规模生产和效益的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缓慢。

这导致了人口的快速增长,增加了人民之间的竞争和社会矛盾。

为了克服农业经济的局限性,人类社会开始向工业化转型。

工业经济以加工制造业为核心,依靠机械化和科技进步来推动经济发展。

工业化的出现带来了一系列的变革,首先是生产方式的转变。

随着机器的广泛应用,农业生产不再仅仅依赖人力,而是大量使用机械设备,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

其次是生产效率和产量的大幅提升,工业化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社会分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繁荣。

工业化的转型对于社会和人类进步意义重大。

首先,工业经济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工人和农民纷纷迁徙到城市,促进了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经济的发展。

其次,工业化使得商品生产和流通变得更加发达,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物质条件得到了显著提升。

此外,工业化还加速了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走向了现代化。

然而,工业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工业化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资源过度开采成为了全球性问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同时,工人阶级的出现也引发了社会阶级分化与社会不平等的问题。

第六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战略

第六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战略

第六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战略一、要点识记1、选择正确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2、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提出的战略构想,明确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根据邓小平提出的发展战略,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对新世纪前50年中国的发展提出了新的三步走的设想。

党的十六大作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决策。

3、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必须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调整产业结构,必须要寻找新的思路,实行以新型工业化为背景,由新技术革命带动的、对经济全局和长远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战略性调整。

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4、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性任务,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

要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

要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二、问题理解1、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特点(1)既具有雄心壮志,又坚持实事求是。

(2)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3)注重了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4)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2、“三步走”与“新三步走”的战略步骤在1964年12月召开的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最早提出了一个“两步走”的设想。

即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设想:第一步,用15年时间,即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20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1975年1月的四届人大一次会议重申了这个设想。

但这个设想以及整个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都没有得到落实。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强调以国民生产总值特别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作为标准。

由此,他提出了一个“小康水平”的设想。

新型工业化与农业

新型工业化与农业

新型工业化与农业
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新型工业化主要体现在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等方面,这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技术条件和支撑。

首先,新型工业化发展带来的科技进步,可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进而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

例如,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分子和信息水平上实现了现代农业的重大技术突破,如现代育种、生物农业、转基因技术等。

这些现代高科技农业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农业经营集约水平和增强耕地资源产出能力,优化了农产品品质结构,提高了商品农产品的质量。

其次,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还促进了农业专业化分工,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从而推动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随着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的一体化发展,以及生态环保、农业休闲旅游以及以农业为原料的生物化工领域的发展,使得原来的产业划分界线逐渐模糊。

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的发展,以工业生产的办法推动农业生产,从而带来了农业的革命性变化。

此外,根据刘易斯人口流动模式,在发展中国家,农业部门由于大量剩余劳动的存在,其劳动生产率远远低于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

把农业剩余劳动转移到工业部门去,更有利于工业资本的积累有助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同时,农业部门生产的粮食与原材料等产品是工业化发展的基础,农村的大量人口也为工业化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综上所述,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存在相互联动的发展关系。

工业化发展可以有效合理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农业发展提供市场、技术支撑、提供生产资料等,进而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步伐。

第六章第三节党对个体农民、手工业者和私营工商业者的思想政治教育

第六章第三节党对个体农民、手工业者和私营工商业者的思想政治教育
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农 民踊跃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对农民的教育主要集 中在关于农业合作化的方针政策和方法等方面
知识拓展
1955年1月,全国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四十八 万多个。 4月,党中央于春季决定农业生产合作社由六十 五万个发展到一百万个。 1955年7月31日至8月1日,党中央召开省、市、 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毛泽东作《关于农业合作化 问题》的报告,进一步阐明了合作化运动的具体方 针、步骤和方法,提出必须注重质量,反对盲目追 求数量,重申自愿互利原则,要求合作社要全面规 划,有计划地发展。
关于农业合作化的方针政策的教育
• 向农民群众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走农业合作 化道路的教育 • 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工农业密切结合和巩固工 农联盟的教育 • 进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不同道路的教育 • 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 • 进行党在农村中的阶级路线、贫农和中农亲密团 结的教育等
二、对手工业者的思想政治教育
实现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共产党采 取的是“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从供销入 手,实行生产改造。其组织形式由手工业生产合作 小组,到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到手工业生产合作 社。步骤是由供销入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逐 步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生产改造。
党对手工业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 关于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
知识拓展
1953年9月7日,毛泽东主席就改造资本主义工 商业问题同民主党派和工商界部分代表进行谈话。 他在谈话中系统阐明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完成对私营 工商业改造的方针政策。这次谈话有力的推动了私 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义
1.成功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 会主义改造,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民主革命胜利 之后的又一伟大壮举 2.三大改造时期,我国的农民、手工业者及资本主 义工商业者都深刻的感受到了社会主义的优势,深 刻的提高了其政治觉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提供了雄厚的群众基础

农业现代化的创新与发展

农业现代化的创新与发展

农业现代化的创新与发展第一章介绍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之一。

农业现代化具有现代化的特征,即先进的科技和管理手段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相结合,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本文将介绍农业现代化的创新和发展,探讨其在我国农业转型升级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章农业现代化的意义和方法农业现代化的意义在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解决乡村人口的就业问题,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

方法上,农业现代化包括应用现代化的科技和管理手段,如信息技术、智能化设备、精准信息、水肥一体化等,以及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农业,培养现代农业人才等多种途径。

第三章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现状随着我国高新技术的应用和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呈现出新的变化。

在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水利设施、道路建设、市场信息动态等方面有了很大进步。

特色农业和精细化农业的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我国的智慧农业和精准农业也已经蓬勃发展。

自然灾害和环境污染等外界因素对农业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在政策和技术支持下,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仍呈现良好的态势。

第四章农业现代化中的创新和发展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动力源泉,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增加附加值。

在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比如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信息智能化设备的研发以及农村电商和物流的发展等都需要创新。

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比如现代化的育种技术、精准施肥技术、智能化设备和智慧农业等都受到了广泛关注。

在政策方面,政府需要在土地流转、精准扶贫、金融支持等方面采取创新措施,以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第五章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经验和启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经验主要是从研究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在我国,一些地方已经展示出了很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如浙江的“三农”战略和北京的天津冀现代化农业示范区等。

它们都非常注重科技创新、特色产业发展以及农村公共服务和农村环境治理等方面。

农业经济学期末复习题

农业经济学期末复习题

农业经济学期末复习题第一章导论1农业的特征?答:1.一种自然再生产过程。

2. 农业生产也是一种经济再生产。

3.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过程。

2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答:1.农业支持其他国民经济部门2.工业反哺农业3农业的贡献?答:1.产品贡献 2.要素贡献 3.市场贡献 4.外汇贡献4农业的功能?答:1.环境功能2社会功能 3.粮食安全功能 4.经济功能 5.文化功能5农业经济学及研究对象?答:农业经济学主要是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在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和信息等稀缺资源的约束条件下。

农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农产品价格与市场、农业生产要素价格与市场、农业微观经济组织形式、农业宏观经济制度与政策的部门经济学科。

研究对象是1.农产品市场 2.农业生产要素 3.农业微观经济组织 4.农业保护与农业发展第二章农产品供求理论**1什么是农产品供给与需求?形成有效需求和供给的条件是什么?答:农业品供给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能够出售某种商品农产品的数量。

农产品需求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条件略。

2影响需求的因素有哪些?答:1.消费者收入水平 2.其他相关农产品的价格 3.中间需求的变化 4.人口的数量与结构 5.消费者的偏好与消费理念 6.消费者的文化习俗7.消费者对农产品未来价格的预期8.政府的消费政策。

3什么是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影响因素是什么?答: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指某种农产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反应的敏感程度,或是农产品需求量变动率与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

因素有1.消费者对某种农产品的需求程度 2.某种农产品的替代品数目及替代程度 3.某种农产品本身用途的广泛程度 4.农产品在消费者预算中所占比重的大小 5.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6.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或轻工业对某种农产品的依赖程度。

4农产品供给弹性的特点?答:1.占用土地面积大的主要农产品供给弹性小,占地小的非主要农产品供给弹性大 2.同一种农产品,在经济发达地区供给弹性大 3.农产品价格上升时供给弹性大 4.农产品临时供给弹性小于短期供给弹性,短期供给弹性小于长期供给弹性 5.畜牧业和林业产品的短期供给弹性可能小于零。

对工业化的理解

对工业化的理解

工业化是指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标志着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

工业化的实现通常伴随着技术进步、生产方式革命、城市化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等一系列变革。

下面我将从不同的角度对工业化进行详细的解析。

一、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革命:工业化的核心是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的革命,通过引入新的生产技术和机械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人们逐渐放弃了传统的手工劳动和小规模生产,转而采用机械化、自动化的生产方式。

这种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的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二、城市化和人口流动:工业化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城市化和人口流动。

工业化带来了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和城市建设,吸引了大量的农民和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形成了庞大的城市人口。

城市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也为工业化提供了人力资源和市场需求。

同时,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住房、交通、环境等方面的挑战。

三、经济结构调整:工业化使经济结构从农业主导向工业主导进行了根本性调整。

传统农业社会以农业生产为主,工业化则将经济的重心转移到工业生产上。

工业化的推进不仅带动了工业部门的迅速发展,也促使了服务业的兴起。

工业化使得国民经济结构更加多元化,减少了对农业的依赖,提高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四、社会变革和文化影响:工业化不仅对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变革。

工业化加速了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进程,形成了新的社会阶层和职业群体。

同时,工业化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惯。

例如,工业化催生了现代教育体系,提高了人们的教育水平;工业化也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推动了科技和文化的创新。

五、环境挑战和可持续发展: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也带来了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工业化过程中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和能源消耗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如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等。

因此,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工业化的重要任务之一,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环境保护措施来平衡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78年之后的中国工业化发展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全面工业化阶段,发展战
略更加成熟,吸取了前30年的经验与教训。 (1)结构调整纠正了工业化次序混乱 重工业化仍是我国工业化的主流,同时轻工业与原材料工
业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 (2)“实惠型”增长带来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乡镇企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村工业化 (4)小城镇建设带动了工业城市化 (5)对外开放提高中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1978年以后,我国经济由封闭走向开放。贸易战略由完全
2.前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列宁“没有重工业,便无法 保持国家的独立;没有重工业,苏维埃制度就会灭亡。因此我 们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 开始实行国家工业化”。
由于指导思想上过分强调发展重工业,在实践中就造成了 轻工业与重工业比例的严重失调,带来了严重后果,在重工业 内部,首先安排的是为重工业服务的生产资料的生产,未能注 意和保证为轻工业,以至为农业服务的生产资料的生产,于是 直接影响了轻工业以及农业的发展。从重工业开始的苏联社会 主义工业化,是高速度并靠内部积累资金,靠广大人民群众, 说到底主要是靠农民,于是农民负担过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受到挫伤,农业发展一直很缓慢。在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 苏联人民特别是农民是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的。
第二,与“珠江三角洲模式”和“苏南模式”不同,温州既没有毗 邻香港的地理优势,又不在城市密集,交通发达的江南水乡,远在浙江 南部山区丘陵地带,交通闭塞,资源缺乏。与内地相比,惟一的优势是 沿海,但又远离经济中心,发展经济的优势不多。
第三,不贪大求洋,从日用小商品起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把 小商品做大,把小企业做大做强,以小商品为主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 逐渐占领了国内国外相当大的市场份额,使温州本身在一定程度具有一 定的品牌效应,这是“温州模式”的突出特点。
(3)以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为基础的“温州模式” “温州模式”与“珠江三角洲模式”和“苏南模式”都不一样,是
一个自下而上由农民自发推动的、以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体、以发展 小商品起步的发展模式,其特点是:
第一,“温州模式”的发动者和创业者是千千万万的农民,农民办 企业,经营企业,承担风险,个体和私营经济的发展是“温州模式”的 核心和主体。
技术引进的主要途径 购买新设备,如购买生产液晶电视的设备 进口新产品并加以仿制或复制 购买专利或生产许可证 国外直接投资(FDI),本国人员在外资企业中接受培训 国际间的信息技术交流,比如派人去国外参观、考察,
聘请外国技术人员来本国工作,或接受国外的技术援助。 访学人员带回新技术
五、工业化和城市化 (一)为什么工业化会带来城市化
的进口替代向出口导向相结合转变。通过对外开放,发展了一 批新型工业.提高了中国工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对繁荣国内经 济起了重大作用。
中国的区域工业化模式 (1)以引进外资和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的“珠江三角
洲模式” “珠江三角洲模式”是得力于大规模引进香港等地的外
资,以外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为主体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 首先,毗邻香港的地理位置是“珠江三角洲模式”得以存
(1)重工业重、轻工业轻 (2)高速度、低效益,以规模基建投资为主导的粗放式工 业发展战略,只重投入不重产出效益的提高,每一次重工业的 大量投资和迅猛发展,都带来一次巨大的损失浪费、经济效益 下滑及劳动生产率下降
(3)重城市工业化,轻农村工业化 (4)经济总量扩张,人民消费紧缩。低工资、低物价、 低消费实现了高积累,一方面是卫星上天,大油田、大煤矿 的建成,世界上屈指可数的钢铁联合企业开始建设;另一方 面是一般工业消费品长期短缺,且产品陈旧,品种单调,在 其它工业化国家中早已普及的新型高档消费品在中国居民家 中很少见到。 (5)体制集中、分配平均 (6)国际环境孤立、实现自给自足
第六章 工业化和农业进步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工业化与经济
发展的关系,掌握工业化过程中农业的作用,了解农业的 进步的途径及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在农业进步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和重点:工业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工业化过程 中农业的重要作用。
第一节 工业化与经济发展
没有工业化,发展中国家就不可能成为现代化国家;工业化 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农业进步。 一、工业化的重要意义 (一)工业化的含义: 所谓工业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工业化,是 指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发展并占统治地位的过程,即国 民经济结构发生了以农业占统治地位向工业占统治地位的转 变,它使一个国家由传统的农业国变为现代的工业国。 广义的工业化,则是指发展或现代化。 工业化,既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也是一个世界性的概 念。
第四,工业的集聚将引致熟练劳动力和技术、管理人 才的集聚,从而产生集聚的技术效益:有利于技术协作和 分工,有利于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有利于技术的改革和发 明。这是因为集聚会引起竞争,促使工业企业积极交流技 术信息,努力进行技术革新。 (二)城市化中的问题
1.人口过度膨胀; 2.失业和过多的贫困人口、贫民区,严重的社会治安 问题。
(二)论证工业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主要理论 1.恩格尔法则 2.刘易斯人口流动模式 3.贸易条件恶化论 4.联系效应论 5.库兹涅茨关于工业化必然性的实证结论
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一般过程 (一)一般过程:
粮食加工和纺织服装工业—其它轻工业—家电(耐用 消费品)业—汽车—钢铁、炼油等 (二)不同国家工业化模式的共同性和特殊性(资源禀赋不 同、发展战略不同)
三、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在工业化中的作用 首先,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建设; 其次,为工业化制定全面规划; 第三,在财源的引导和技术的培养两个方面发挥必不可少
的作用; 第四,努力建立公营企业,完善企业运行机制。
四、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中的技术发展 自主研发与引进相结合 引进技术是必要的 引进技术的形式 引进技术应注意发展中国家的国情 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出口
第一,“苏南模式”是一种依靠“内向”型经济起步,即 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包括生产因素的聚集、产品市场的获得, 依靠地域内部和国内市场。
第二,“苏南模式”是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推 动农村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而带动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乡 镇企业的发展是这一模式的核心和主体。
第三,“苏南模式” 中乡镇企业的发展,是为大中城市 的工业配套和拾遗补缺起步,逐步推动这一区域的经济结构调 整、升级和优化。
4.中国 1978年之前的中国工业化发展特征
中国政府选择了这样一种工业发展战略:实行中央集权控 制的计划经济体制,通过抑制消费和以农补工、以轻补重的强 制性积累方式,从建立和优先发展重工业入手,高速发展国民 经济。使我国从一个工业十分落后的农业国较快步入工业化国 家行列。这一阶段的工业化发展突出地表现出以下特征。
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其次,以深圳为龙头的区域极化效应和扩展效应,是“珠
江三角洲模式”的基本动力。 第三,以出口导向和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是“珠江三角
洲模式”的基本战略。
(2)以在农村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为主的“苏南模 式”
“苏南模式”诞生在我国经济最发达、城市密集度最高的 江南水乡,其特点是:
大量吸引外资是美国实现工业化的基本手段。自1843年至 1914年,美国吸引外资稳步增加,1914年吸引的外资额相当于 1843年的33
发展进出口贸易也是美国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手段。自1790 至1914年,美国的进出口除个别年代稍有减少外,一直是增加 的。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初,美国几乎掌握了世界贸易的1/3。
1.工业扩大可以产生人口规模集聚效果。 2.城市化会给工业企业产生集聚经济效益。 首先,基础设施如铁道、公路、水运、电力、热力、 仓库等等都是工业企业所需要的,而只有众多的工业企业 集聚在一个地方,共同使用这些基础设施,才会节约大量 资金。 其次,社会服务事业的发展,在集聚的情况下,可以 产生更好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 第三,集聚可以形成市场,产生市场经济效应。
美国工业化的制度和政策选择 (1)实行土地私有制度和发明专利制度 (2)对内实行自由贸易制度,对外实行受限制的贸易保
护政策 南北战争后,美国在国内实行自由贸易制度,但对外长
(3)通过发行公债等手段,实行较积极的财政政策 (4)统一货币发行,建立中央银行制度 (5)推行现代公司制度和现代管理制度 (6)实行义务教育制度和人才引进制度
(4)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推进 1790年,美国的城市化水平只有5%,而且没有一个城市
超过5万人;1840-1850年,城市人口数量几乎翻了一番,18501860年又翻了一番。到1920年,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
按工农业中劳动力比重,工业超过农业是在1910年后。 1910年,农业劳动力占美国总劳动力的36.3%,制造业、矿业 占26.1%;1920年,上述比重分别为28%和31.2%。与制造业 就业人数不断增加相适应,1790-1950年间,美国城市人口比 重(城市化率)也不断增长,从1790年的5%迅速提高到1920 年的51%
(5)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发达 (6)国外移民展进出口贸易 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美国充分利用了其后发优势,直
接引进和利用英国等先行工业化国家的技术和人才等。如美国 大量用偷窃、抄袭和引诱技术人员等方法得到了英国、法国、 德国等的技术和机器等。
与英国相似,美国的工业革命也是从棉纺织工业开始的。 19世纪30-70年代,美国制造业开始飞速发展。因此,罗斯托 (W.W.Rostow,1959)认为,美国经济曾有过两次“起飞”: 一次是在1815-1850年间,以新英格兰地区的棉纺织业大发展 为代表;另一次是在1843-1870年间,是所谓“北方工业起 飞”,以铁路修建、重工业发展为代表。1860年,美国就成为 仅次于英国的世界第二大制造业国家。到1880年,美国工业产 值超过英、德两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1894年,美国的 工业产值相当于整个欧洲工业产值的一半。
美国工业化的特点 (1)产业结构升级在各产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进行 与其他先行工业化国家相似,美国的工业化也是一个工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