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第三版 (张德 着) 课后习题答案 高等教育出版社

合集下载

关培兰《组织行为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组织理论与组织结构)【圣才出品】

关培兰《组织行为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组织理论与组织结构)【圣才出品】

关培兰《组织⾏为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组织理论与组织结构)【圣才出品】第⼗五章组织理论与组织结构15.1 复习笔记⼀、组织及组织理论1.组织的定义组织是为达成某些⽬标⽽设计的集合体,是成员进⾏各种活动的基本框架。

它满⾜以下⼏个特点:(1)是社会实体;(2)有确定的⽬标;(3)有⼀定的结构和协调模式的动态系统;(4)与外部环境相联系。

2.组织的重要性(1)组织将资源组合在⼀起完成特定的⽬标。

组织能够通过运⽤现代的制造技术和新的信息技术,重新设计组织结构和管理实践以增进效率,并为创新提供条件。

(2)组织适应并影响着迅速变化的环境。

通过所有这些活动,组织为所有者、消费者和雇员创造价值。

(3)组织也必须应付和适应当今劳动⼒多样化的挑战,更加注重伦理和社会责任,改变雇员的职业⽣涯模式,找出有效的办法激励雇员完成组织的⽬标。

3.组织理论(1)组织理论研究的回顾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现代组织理论主要有以下⼏个⽅⾯的特⾊:①采⽤系统理论。

把组织视为⼀个复杂的社会技术开放系统。

传统的组织理论是⼀个封闭系统,不考虑组织与外界的联系。

实际上,组织并不是孤⽴的,外在的复杂多变的因素对组织内在因素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组织是⼀个投⼊⼀产出系统,是⼀个与环境相互作⽤、相互影响的开放系统。

②对⼈际关系⼗分重视。

改进⼈际关系,特别是管理者和职⼯的关系是现代组织理论发展的⼜⼀⼤趋势。

具体表现为:a.组织平衡理论。

参加者按照个⼈效⽤来衡量组织,组织则根据组织⽬标的完成程度来衡量成员的贡献,诱因与贡献的平衡决定成员加⼊、保留,还是退出。

b.交叉⾓⾊理论。

组织是由许许多多交叉的⾓⾊所组成的集合体。

管理者必须充分注意交叉的⾓⾊组之间、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注意其等级、希望、冲突、绩效,利⽤⾓⾊组之间的相互交叉和影响使组织充满活⼒。

c.交叉群体组织理论。

组织是由互相关联的交叉的群体组成的,这些群体是由⼏个群体交叠处的个⼈来连接的。

组织行为学(张德)x

组织行为学(张德)x

资料
一些研究者曾对100多对刚出生就分离开,并在不同 地域成长的同卵双胞胎进行了研究。如果遗传在决定人格 方面所起的作用很小,那么,在这些分开抚养的双胞胎身 上将很难发现相似性。但研究发现他们在很多方面是共同 的。比如,一对双胞胎分离了39年,在相距72.4千米的两 地成长,但研究者发现他们驾驶型号和颜色完全一样的汽 车,抽同一商标的香烟,给自己的狗起相同的名字,而且 常常去距离各自2413.9千米以外的海滨度假。
一、组织行为学的意义
1、研究个体行为与管理,可以提高管理者知人善任, 合理使用人才的水平。 2、研究群体行为与管理,可以使管理者改善人际关 系,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研究领导行为与管理,可以促使领导者改进方法, 掌握领导艺术,提高领导的有效性。 4、研究组织行为与管理,可以使管理者更好的适应 环境,进行组织变革,增强组织活力,提高组织 绩效。
低分者特征 平静、放松、不情 绪化、果敢,安全、自 我陶醉
好社交、活跃、 健谈、合群、乐观、 好玩乐、重感情
谨慎、冷静、无精 打采、冷淡、厌于做事、 退让、话少 习俗化、讲实际、 兴趣少、无艺术性、非 分析性 愤世嫉俗、粗鲁、 多疑、不合作、报复心 重、残忍、易怒、好操 纵别人
好奇、兴趣广泛、 开放性 有创造力、有创新性、 评鉴对经验本身的积极寻求和欣赏;喜 富于想象、非传统的 欢接受并探索不熟悉的经验 心肠软、脾气好、 宜人性 信任人、助人、宽宏 评鉴某人思想、感情和行为方面在同 大量、易轻信、直率 情至敌对这一连续体上的人际取向的性 质
还是来自环境?是在个体与周围 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
目前人们普遍认为, 一个成人的人格是由遗 传和环境两方面因素组 成的,同时还受到情境 条件的影响。
一、人格的概念

组织行为学(张德)第三章

组织行为学(张德)第三章
24
五. 群体规模
• 国外学者对于小群体规模的研究往往是在实验 室条件下进行的,孤立地比较不同规模的群体 在完成一些实验课题时的工作效率。 • 实验室小群体人数的上下限 :詹姆斯研究指出, 小群体的人数一般为2-7人,主张小群体的下限 为2人;一些人认为下限3人,2人不算群体, 纯感情关系,发生意见分歧或冲突时不可能自 行解决,须第三者仲裁;上限意见更为分歧, 多数认为7人为佳,也有主张20、30甚至40人。 有人提出应为72。
• 地位公平:相信地位和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 地位和等级秩序,激励因素。
23
四. 凝聚力
• 成员被群体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内的程度。群 体成员彼此之间的“粘合力”。 • 影响因素:态度和目标一致性,外部威胁,规 模和异质性,奖酬体制,班组的组合,与外界 的隔离,绩效,领导作风。 • 作用:满意感,沟通,群体意识,生产率。 • 生产率与凝聚力的关系:结果互相矛盾,主要 因素是群体的目标与组织目标是否一致。
6
1.群体角色的种类
• 角色:是指成员在群体中都表现出自己 特定的行为模式 。 • 群体角色的三种典型表现:
–自我中心角色 、任务角色和维护角色。 –自我中心角色对群体绩效起消极作用;任务、 维护角色和群体绩效之间有正比关系。
7
自我中心角色
• 处处为自己着想,只关心自己的成员。 • 包括:(1)阻碍者,在群体通往目标的道 路上设置障碍的人;(2)支配者,试图驾 驭别人,操纵所有事务,不顾对群体有 什么影响;(4)逃避者,对群体漠不关心, 似乎与自己毫无关系,不做贡献;等。
10
2.角色构成的群体类型模型
• 群体发展不同阶段角色的重要性:
–在形成阶段,监督者和建议者的角色有助于群体奠 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前者可以使每个成员都增强主 人翁责任感,后者可以为群体提出努力方向。 –在风暴阶段,总结者、信息加工者、协调者和折衷 者的角色可以帮助群体解决不可避免的冲突,顺利 进入正常化阶段。 –在群体正常化和发挥作用阶段,任务角色和维护角 色都很重要。

《组织行为学》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第一章组织与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第一章组织与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第一章组织与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组织与组织行为学知识巩固一、简答题1.什么是组织、组织行为和组织行为学?答:组织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首先,组织有明确的目标;其次,组织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必须要拥有相应的资源;最后,组织有特定的结构。

组织行为是指在一定组织环境中,全体组织成员工作时表现出来的所有行为的总和。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以组织中的个体、群体及组织自身的行为及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科,其旨在帮助管理者更好地预测、理解、引导和控制组织成员的行为,从而成就高绩效组织。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答: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心理活动是行为的内在表现,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组织行为学将两者结合起来作为统一体进行研究。

因此,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个体、群体和组织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答:观察法、谈话法、实验法、问卷法、测验法、个案研究法等。

二、不定项选择题1.B2.BC3.A4. C5. C6. C三、应用练习题1.阅读管理学相关内容,谈谈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学的差异。

答:组织行为学是一门以组织中的个体、群体及组织自身的行为及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科。

其旨在帮助管理者更好地预测、理解、引导和控制组织成员的行为,从而成就高绩效组织。

组织是管理的对象,管理是组织运营的目标。

组织行为学是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属于管理学的一门重要学科。

2运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对你所感兴趣的相关内容做一次研究。

答:略案例讨论:IDEO让互助文化深入人心对领导者来说,没有什么比倡导组织中的互助行为更重要的了。

员工在工作中互助是优秀企业的一道常见风景。

如果不考虑员工自觉性,即组织行为学者所说的组织公民行为,公司希望高效运转,就需要将所有任务完美分配,中间不能出现任何差错,任务在执行中不能随意更改,而且所有任务必须同步,不能在进度上有半分差池。

《组织行为学》练习册答案

《组织行为学》练习册答案

《组织行为学》习题集答案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体系及其发展趋势1."行为一般是可以预测的。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答案:同意这种说法。

因为:行为不是随机的,行为是由某种原因引起的,它一定指向某个目的,无论是对是错,行为者相信这目的对他自己是最有利的。

当然,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别的,即使在同样的情形下,人们的表现也不会完全一样。

但是,人们的行为中确实存在一些基本的一致性。

我们可以找出这些一致性,再加以修正,以此来反映个体间的差异。

这些基本的一致性使我们有可能预测人的行为。

在大多数有结构的情境中,预测行为是可能的(当然不总是百分之百准确)。

对行为的系统研究是作出合理准确预测的重要手段。

2.定义组织行为学,并与管理学进行比较。

答案: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

当管理者通过他人完成他的工作时,组织行为学提供了指导他人的生产率,预测人在工作的行为的工具,并且提供了管理来自不同领域的个体所需要的洞察力。

3.什么是组织?家庭是一个组织吗?请解释。

答案:组织是一个有意识的结合在一起的社会单元,有两个人或两个人以上组成,在一个相对而言持续的基础上共同努力以达成一个或一系列共同的目标。

家庭是一个组织,它拥有组织所有的特征。

有一个不同的地方是家庭的目标不那么明显,因此学生可能会为它本质上是否是组织而争论。

4.确认并对比3种一般的管理角色。

答案:60年代后期,麻省理工学院(MIT)的一位研究生亨利·明茨伯格对5位高层经理进行了一项精心研究,以确定这些管理者在他们的工作中做些什么事情。

根据他对这些经理的观察,明茨伯格得出结论:管理者扮演着10种不同而又互相关联的角色或者表现出与工作有关的10种不同的行为,这10种行为分为三大类:人际角色1.头面人物--象征性的首脑,必须履行法律性或社交性的例行义务。

2.领导者--负责激励和指导下属。

关培兰《组织行为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关培兰《组织行为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览1.1 复习笔记一、组织行为学的含义组织行为学是行为科学在管理领域的应用,是综合运用各种与人的行为有关的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它不是研究人的一般心理行为规律的,而是研究各种工作组织中人的工作行为规则的。

工作行为主要包括涉及影响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组织绩效的行为管理、差异管理、激励管理、团队管理和权力管理等。

1.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组织行为学综合了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还有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有关人的行为的知识和理论,来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行为规律。

2.组织行为学涉及的方面组织行为学涉及三个重要的方面,即观察、个体、群体。

(1)对他人行为的了解,主要通过观察获得。

观察者运用自己的五官以及皮肤直接观察人的行为,或者采用录像机和摄像机等先进手段协助观察,通过对外在行为的分析去推测人的内在心理状态。

(2)个体是组织的基石,个体行为是组织行为的核心。

研究组织行为学的规律性,首先要研究个体是如何影响组织的,同时要研究组织通过什么来影响个体的态度、价值观、积极性及意度,个体差异又如何影响其行为和工作绩效。

(3)群体是介于个体与组织之间的一级组织,它是个体直接工作的地方,个体对组织和社会的贡献是通过群体实现的。

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群体沟通等对个体行为及组织行为都有直接影响。

3.研究与学习组织行为学的目的研究与学习组织行为学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正确认识人的行为,理解人的行为,预测人的行为,引导人的行为,控制或改变人的行为,以便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组织工作绩效。

组织行为学表明了三大关系:人的行为、人和组织的关系以及组织本身。

4.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性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实际上也是组织的竞争。

组织是志同道合的一群人走到一起,干大家共同想干的事。

组织的竞争必然依赖于组织的成员,组织的竞争力也就与其成员的总体素质直接相关。

人大第三版组织行为学课后答案及术语解释上课讲义

人大第三版组织行为学课后答案及术语解释上课讲义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念:是行为科学在管理领域的应用,是综合运用各种与人的行为有关的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意义:多学科为综合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行为规律;涉及三个重要方面即个体、群体、组织;通过对组织中人的行为的研究,做到了解自己,完善自己,了解他人,理解他人,激励他人。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管理学——人际关系学(行为科学)——霍桑实验1949年,美国在芝加哥召开了一次跨学科的讨论会,会上第一次提出行为科学的名称。

1953年,美国福特基金会召集哈佛、斯坦福、密歇根、北卡罗来纳等大学的科学家开会,正式把这门综合性的学科定名为“行为科学”。

从此取代了人际关系学。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科学管理前期(1900年前)科学管理时期(1900—1945年)包括:泰勒的科学管理、法约尔和韦伯的古典组织理论人际关系学派(1927—1945年)包括:人际关系学派、行为科学权变学派(1945年—现)如何理解组织行为学的新发展(网络)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组织行为学有一些新的发展动向,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第一,组织变革已成为全球化经济竞争中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首要问题,与组织变革密切相关的是领导行为研究。

第二,组织行为学强调对人力资源的系统开发。

第三,组织行为学研究更加关注国家目标。

第四,组织行为学研究除秉承强调生产率的传统之外,更加关注工作生活质量。

第二章组织行为学的特点:组织,控制,引导,管理功能组织及其性质:为了达到某个目标,按一定规则建立起来,具有正式关系的人群集合体。

控制:30如何有效的预测、解释和控制组织中人的行为?(网络)正确预测在什么条件下人们将会高产,将会作出正确决策,将会缺勤或者将会喜欢他们的时,人们对组织行为将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组织行为学的另一个目标是解释组织中所发生的情,确定为什么人们的产量、满意程度、辞职倾向存在着差别。

对组织中发生的行为进行控制,监督、一般管理和人事管理。

清楚地了解如何预测、解释和控制行为对于有效地完成两项分析和行为—是必不可少的,管理者往往不适合分析就试图采取行动、解决问题,提高管理的分析能力,改进管理者在控制组织行为方面所做的工作。

关培兰《组织行为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知识员工的激励与管理)【圣才出品】

关培兰《组织行为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知识员工的激励与管理)【圣才出品】

第七章知识员工的激励与管理7.1 复习笔记一、人力资源管理就是知识员工管理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企业管理就是人力资源管理。

在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可以说,人力资源管理就是知识员工管理。

他认为知识型员工是指:一方面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本身具备较强的学习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

知识创新力是知识型员工最主要的特点,知识型员工兼具知识性、创造性、灵活性等方面的特征。

知识员工管理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

(1)知识员工。

主要是通过自己的创意、分析、判断、综合、设计给产品带来附加价值。

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以及销售人员都属于知识员工的范畴。

知识员工是一种智力资本,包括他们的版权、研究成果、运作良好的数据库、品牌忠诚等。

(2)知识工作也称智慧资本,它的创造过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知识员工的专业判断、主动性和创意等。

因此,知识工作有复杂、不明朗、不肯定而且风险高等特征。

这样的工作性质根本无法按照传统企业的组织方式,把工作切块由相关部门按照工作惯例来完成。

所以,知识员工的管理给传统的结构化组织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给企业的各层次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

二、知识员工的特点(1)有较强的自主性。

他们从事的大多为创造性劳动,倾向于拥有宽松的、高度自主的工作环境。

注意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自我发挥和自我管理。

过度严格的管理会被他们看作是不尊重和侮辱。

(2)具有独特的价值观。

与一般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更在意自身价值的实现,因此他们热衷于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把攻克难关看作一种乐趣,一种体现自我价值的方式,从工作中获得满足感。

(3)具有较强的成就动机。

追求卓越,不满足现状,一旦选准目标就会持之以恒,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4)有高度的使命感。

一旦他们认同自己的企业,就会将企业的生死存亡看作自己的历史使命,会渴望为自己的企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获得企业的认可和尊重。

关培兰《组织行为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组织行为学及其特点)【圣才出品】

关培兰《组织行为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组织行为学及其特点)【圣才出品】

第二章组织行为学及其特点2.1 复习笔记一、组织行为组织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有广泛的影响。

一方面,组织作为社会的创造物或发明物,影响其成员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另一方面,组织的各个成员的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又会影响组织的绩效。

1.组织与组织行为(1)组织及其性质组织是通过群体努力完成特定目标的社会创造物,它要求人而不是物的和谐。

人是组织的核心,人赋予组织意义。

(2)组织的特点①组织由个人和群体组成。

②组织适应于目标的需要。

③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作来实现目标。

(3)组织的三个层次组织分个体、群体、组织三个层次,如图2-1所示。

每个层次分析都表现出独特的观念并产生了对组织本质和功能的不同见解。

图2-1 组织行为分析的三个层次①个体。

组织定义强调组织由人组成这个事实。

从单个组织成员的角度出发的研究组织行为学的方法,把重点放在心理学的发展理论和解释的基础上,这些发展理论和解释探讨了个体行为以及个体对不同的组织政策、实践和过程的反应。

在这种研究方法中,以心理学为基础的有关学习动机、满意、领导等方面的理论用来说明单个组织成员的行为和绩效,对诸如态度、信仰、观念和个性这些因素也予以考虑,并对它们在工作中对个体行为与绩效的影响进行研究。

②群体。

人们在组织中极少完全单独工作。

如果要达到目标,组织成员就必须在工作中合作并协调他们的活动。

人们在一起工作的常规方式是小组、部门、委员会等组织形式。

因此,在组织行为学中,一个可选择的富有成效的方法是分析工作群体的功能。

组织行为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把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和理论应用于研究组织中的群体。

对这个群体层次分析所产生的见解不同于通过研究个人单独工作所产生的见解。

③组织。

某些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者把整个组织作为他们的研究目标,而不是把重点仅放在组织中的个体和群体上。

组织行为学的这种宏观方法是把重点放在社会学规律的理论和概念上。

研究者寻求理解组织与其环境之间关系的影响,正是为了获得组织的效率,并把重点放在理解组织结构和组织设计如何影响组织效率的方面。

组织行为学课后答案

组织行为学课后答案

⒈什么是知觉?感觉和知觉有何区别?知觉(Perception)是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知觉和感觉的区别在于感觉是对于对象个别属性的反映(如颜色、气味、外观等),而知觉则是对于对象的各种不同属性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

⒉什么是晕轮效应?晕轮效应(Halo Effect)是指对一个人某种特性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倾向于据此推论其他方面的特性,即“抓住一点,不顾其余”,如“一俊遮百丑”。

⒊什么是归因理论?归因理论包括三个步骤:(1)对行为的知觉;(2)对行为意图的判断;(3)对个性的归因。

归因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主要有三个:(1)因果关系归属,即对人的心理活动以及行为的原因进行归属;(2)社会推论问题,即对行为者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作出推论;(3)未来行为预测,即根据人们过去的行为,预测在今后有关情境中比较有可能表现出来的行为。

4.卡纳曼提出了哪几种常见的启发式?代表性启发式是指人们倾向于根据样本是否能代表(或类似)总体来判断其出现的概率,对于代表性越高的样本,就判断其出现的概率越高。

可得性启发式是指人们倾向于根据客体或事件在知觉或记忆中的可得性程度来评估其相对频率,容易知觉到的或容易回想起的客体或事件被判定为更常出现.锚定和调整启发式是指在判断过程中,人们最初得到的信息会产生“锚定效应”,人们会以最初的信息为参照来调整对事件的估计。

案例分析:游客拍桌子的原因1.请用凯利的归因理论对小康分析客人早餐时拍桌子的原因的针对性进行评判。

2.对游客行为的归因分析对导游解决或者缓和游客的不满和怨气有何帮助?1。

凯利认为,“归因”的思维过程有三条线索:其一,是从行为的主体来看行为是否具有“一致性”(是别人都这样做,还是只有他这样做);其二,是从时阃上来看行为是否具有“一贯性”(是不是总是这样做);其三,是从行为的对象来看行为是否具有“区别性”(是只对特定的对象这样做.还是对其他的对象也这样做).小梁对旅游者拍桌子的分析就是对凯利“三条线索"分析的活用。

新版组织行为学课后习题答案

新版组织行为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课后思考题1.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组织行为学有什么重要意义?组织行为学是通过研究组织中的个体、群体和组织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组织中人的行为的能力,以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意义:1)有利于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有助于达成个人目标,提高组织成员的工作生活质量3)有助于管理者改进管理的方式和方法,改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4)有助于提高管理者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组织行为的能力,从而提高管理水平5)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可以分为几个层次?个体行为的研究、群体行为的研究、组织行为的研究3.组织行为学是怎样产生的?1)近代管理理论的基础①理论先驱们的贡献亚当·斯密(1723—1790)。

罗伯特·欧文(1771—1858)。

查尔斯·巴比奇(1792—1871)。

汤恩。

②科学管理理论的诞生2)人群关系学说4.组织行为学产生后有哪些新发展?1)人力资源学派的出现2)组织文化研究的兴起3)“新组织”的兴起与组织过程的研究案例分析答案:1.缺少对组织中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规律的研究。

2.缺少人性化管理。

3.缺少对冲突的正确处理。

第二章课后思考题1.个体认知包括哪些内容?了解个体认知过程会给我们在管理上带来什么启示?内容:感知、注意、记忆、表象、思维、言语、智力启示:1)在识人过程中避免认知过程中干扰因素,尽量做到公正、客观。

2)在管理人的过程中,要遵循个体认知规律,因人而异采用恰当的管理方式和方法。

3)在人员培训工作中,遵循个体认知规律,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2.什么是社会知觉?社会知觉可分为哪几类?社会知觉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社会知觉是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观察、了解他人并形成判断的一种心理活动。

3.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有哪些?知觉者1)知觉者的动机2)知觉者的任务3)知觉者的兴趣4)知觉者过去的经验和期望知觉对象(1)魅力。

《组织行为学》配套参考文献示例

《组织行为学》配套参考文献示例

参考文献第一章1.张德:《组织行为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2.斯蒂芬· P ·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第十版), Prentice Hall 1997, 中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3.曾国藩《冰鉴》(上、中、下),吉林文史出版社4.美]迈克儿.L.瓦休等著:《组织行为与公共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5.[美]凯瑟琳.米勒著:《组织传播》,华夏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6.[美]彼得·圣吉著:《第五项修炼》,上海三联书店7.潘天群著:《博弈生存——社会现象的博弈论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8.俞文钊著:《管理心理学》(上、下册),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版9.德鲁克,《管理:任务、责任和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0.(美)奥特,(美)帕克斯,(美)辛普森编,王蔷,朱为群,孔晏等译,组织行为学经典文献(经典著作选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8第二章1.韦克难:《组织行为学》,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2.(美)索尔索(Solso,R.L.)等著,张奇等译,实验心理学:通过实例入门(第七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93.郭毅等:《组织行为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2002年4.徐淑英,中国企业管理的前沿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5.李新春,家族企业:公司治理与成长[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36.沙莲香,社会心理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07.郑伯埙等,组织行为研究在台湾:回顾与展望[M],台湾华泰出版,2007.88.邓桂枝,组织公平性、组织公民行为与服务公平性的关系[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69.赵红梅,组织公民行为与员工绩效关系研究:基于个人特质与个人-组织契合度的调节作用[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1110.储小平、王宣喻,职业经理的成长与民营企业的发展[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11第三章1.于斌:《组织行为学》,南京大学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年2.D.赫尔雷格尔、I.W斯洛克姆等著:《组织行为学》(第九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3.胡佩诚等译《心理学与个人成长》,中国轻工业出版社4.Jerry M.Burger:《人格心理学》,陈会昌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5.(美)坎特威茨等著,杨治良等译,实验心理学:掌握心理学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6.郁建兴、江华、周俊著,在参与中成长的中国公民社会:基于浙江温州商会的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127.邓桂枝,组织公平性、组织公民行为与服务公平性的关系[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68.郑伯埙等,華人組織行為:議題、作法及出版[M],台湾华泰出版,2006.109.吴比著,奔腾入海——30年民企人物风云史[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910.上海文广,百年商海(纪录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第四章1.柏生、顾丽梅主编:《组织行为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曹日昌主编:《普通心理学》(合订本),人民教育出版社3.沙莲香,社会心理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04.韦恩·卡西欧赫尔曼·阿吉尼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5.董志勇《行为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6.牧之、张震《心理学——经典名言的智慧》,新世界出版社7.圣吉,《第五项修炼: 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 《第五项修炼续集》8.陈晓萍、徐淑英、樊景立主编,管理和组织研究的实证方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69.(美)斯莱特著,郑雅方译,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510.郑伯埙等,组织行为研究在台湾:回顾与展望[M],台湾华泰出版,2007.8第五章1.《组织行为学》,理查德 L.达夫特(美)、雷蒙德 A.诺伊(美)著,2004年1月第4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澳]欧文· E · 休斯著:《公共管理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3.卡斯特等,《组织与管理--系统与权变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4.钱德勒,《看的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商务印书馆5.国外经济管理名著丛书:马斯洛,《激励与个人》6.国外经济管理名著丛书: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7.国外经济管理名著丛书:麦格雷戈,《企业的人事方面》8.国外经济管理名著丛书:明茨伯格,《经理工作的性质》9.国外经济管理名著丛书:梅奥,《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10.徐淑英,中国企业管理的前沿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第六章1.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精要(原书第7版)--MBA教材精品译丛》,机械工业出版社2.第七章1.Steven L.McShane;Mary Ann Von Glinow,《组织行为学(英文版)--21世纪经典原版经济管理教材文库》,电子工业出版社2.张功,赵泽编著,世界上最大的管理心理学实验,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13.杨中芳(台湾大学),如何研究中国人(心理学研究本土化论文集)[C],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14.郑伯埙等,组织行为研究在台湾:回顾与展望[M],台湾华泰出版,2007.85.(瑞典)理查德·斯威德伯格著,周长城等译,经济社会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86.沙莲香,社会心理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7.《组织行为学基础、现实与挑战》(第3版),2004年4月第4版,黛布拉• L•纳尔逊(Debra L.Nelson)、詹姆斯•坎贝尔•奎克(James Campbell Quick)著,中信出版社8.杨国枢、黄光国、杨中芳,华人本土心理学(上、下) [M] (博雅华人本土心理学丛书),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69.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名著菁华[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710.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M],海南出版社,2001第八章1.卢盛忠等,《组织行为学:理论与实践》,浙江教育出版社2.翟学伟著:《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社会学论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组织行为学》作业3参考答案

《组织行为学》作业3参考答案

《组织行为学》作业3参考答案一、论述题(共 2 道试题,共100 分。

)1.爱通公司里的员工关系明娟不再和阿苏说话了。

自从明娟第一天到爱通公司上班,她就注意到了阿苏,阿苏总是表现得冷漠疏远。

开始,她认为阿苏是憎恨她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她在公司的快速提升,或者是她的雄心壮志。

但是,明娟决心同办公室里的每一位同事都处好关系,因此她邀请他出去吃午饭,一有可能就表扬他的工作,甚至还同他的儿子保持联络。

但随着中西部地区营销主管的任命,所有这一切都结束了。

明娟一直叮着这个职位,并认为自己有很大的可能得到这个职位。

她同与她同一级别的另三位管理人员竞争这个职位。

阿苏不在竞争者之列,因为他没有研究生文凭,但是阿苏的意见被认为在高层有很大的影响力。

明娟的资历比其他的竞争者要浅,但是她的部门现在已成为公司的核心部门,而且高层管理多次对她进行褒奖。

她相信,若阿苏好好推荐的话,她能得到这个职位。

但马德最后得到了提升去了陕西,明娟十分失望。

她未能得到提升就够糟的了,使她无法忍受的是选中的竟然是马德。

她和阿苏曾戏称马德为:“讨厌先生”,因为他们都受不了马德的狂妄自大。

明娟觉得马德的中选对自己来说是一个侮辱,这使她对自己的整个职业生涯进行了反思。

当传言证实了她的猜测—阿苏对决策的作出施加了重大影响—之后,她决定把她同阿苏的接触降低到最低限度。

办公室里的关系冷了下来,持续了一个多月,阿苏也很快就放弃了试图同明娟修复关系的行动,他们之间开始互不交流,仅用不署名的小便条进行交流。

最后,他们的顶头上司威恩无法再忍受这种冷战气氛,把他们两人召集到一起开了一个会,“我们要呆在这,直到你们重新成为朋友为止。

”威恩说道,“至少我要知道你们究竟有什么别扭。

”明娟开始不承认,她否认她同阿苏之间的关系有任何变化。

后来她看到威恩是严肃认真、誓不罢休的,只得说道:“阿苏似乎更喜欢和马德打交道。

”阿苏惊讶地张大了嘴,吭哧了半天,却什么也说不出来。

威恩告诉明娟:“部分是由于阿苏的功劳,马德被安全的踢走了,而且以后你们谁也不用再想法对付他了。

组织行为学资料张德组织行为学张德

组织行为学资料张德组织行为学张德

【组织行为学资料张德】组织行为学张德1、人性假设中的经济人假设与社会人假设?答:“经济人”假设(1)一般人的天性是厌恶工作,一有可能就逃避工作。

管理部门必须抵制人的这种逃避工作的天性。

(2)因为人的特性是厌恶工作,必须对大多数人实行强制,监控指挥和用惩罚作威胁,使他们为实现组织目标作出适当的努力。

(3)一般人宁愿受指挥,一心逃避责任,相对来说没有进取心,要求安全高于一切。

“社会人”假设(1)人是“社会人”,影响人的生产积极性的因素,除物质条件外,还有社会、心理因素。

(2)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员工的士气,而士气取决于家庭和社会生活,以及企业中人与人的关系。

(3)在群体中除“正式组织”外,还有“非正式组织”。

后一种组织有某种特殊的规范,影响到群体成员的行动。

(4)提出了新型领导的必要性。

领导者在了解人们合乎逻辑的行为的同时,还必须了解不合乎逻辑的行为,要善于倾听员工的意见,使正式组织的经济需要与非正式组织的社会需要取得平衡。

2、需要及其特点?答:需要就是人对事物的欲望和要求。

指向性、多样性、层次性、潜在性、可变性、社会制约性。

3、马斯洛需要的五个层次?答:1.生理的需要,指衣食住饥渴等方面的生理机能需要。

2.安全的需要,当一个人的生理需要得到一定满足后,就自然会有安全的需要。

3.社会的需要,当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相应满足后,就会产生社会需要。

4.尊重的需要,尊重需要可分为自尊需要和他尊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人们希望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当的工作,使潜在能力充分发挥,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

4、成就需要的基本内容?答:人的需要分成三种:成就需要、友情需要和权力需要。

成就需要论的基本要点:第一、具有强烈成就需要的人,把个人的成就看得比金钱重要。

第二、具有高度成就需要的人对企业和国家都有重要的作用。

第三、人们需要用实验来发现高度成就需要的人并对他们进行分析。

第四、高成就需要的人是可以通过教育培养的。

5、正确对待挫折和受挫折的人?1、提高人们对挫折性质的认识,增强挫折容忍力2、对受挫折者的攻击行为要有容忍的态度3、改变情景4、采取精神发泄的方法6、群体的分类?如何对待非正式群体?答:1、按群体构成的原则和方式,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人大第三版组织行为学课后答案及术语解释

人大第三版组织行为学课后答案及术语解释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念:是行为科学在管理领域的应用,是综合运用各种与人的行为有关的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意义:多学科为综合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行为规律;涉及三个重要方面即个体、群体、组织;通过对组织中人的行为的研究,做到了解自己,完善自己,了解他人,理解他人,激励他人。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管理学—-人际关系学(行为科学)-—霍桑实验1949年,美国在芝加哥召开了一次跨学科的讨论会,会上第一次提出行为科学的名称。

1953年,美国福特基金会召集哈佛、斯坦福、密歇根、北卡罗来纳等大学的科学家开会,正式把这门综合性的学科定名为“行为科学”。

从此取代了人际关系学。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科学管理前期(1900年前)科学管理时期(1900—1945年)包括:泰勒的科学管理、法约尔和韦伯的古典组织理论人际关系学派(1927—1945年)包括:人际关系学派、行为科学权变学派(1945年—现)如何理解组织行为学的新发展(网络)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组织行为学有一些新的发展动向,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第一,组织变革已成为全球化经济竞争中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首要问题,与组织变革密切相关的是领导行为研究.第二,组织行为学强调对人力资源的系统开发。

第三,组织行为学研究更加关注国家目标.第四,组织行为学研究除秉承强调生产率的传统之外,更加关注工作生活质量.第二章组织行为学的特点:组织,控制,引导,管理功能组织及其性质:为了达到某个目标,按一定规则建立起来,具有正式关系的人群集合体。

控制:30如何有效的预测、解释和控制组织中人的行为?(网络)正确预测在什么条件下人们将会高产,将会作出正确决策,将会缺勤或者将会喜欢他们的时,人们对组织行为将会产生浓厚的兴趣.组织行为学的另一个目标是解释组织中所发生的情,确定为什么人们的产量、满意程度、辞职倾向存在着差别.对组织中发生的行为进行控制,监督、一般管理和人事管理。

清楚地了解如何预测、解释和控制行为对于有效地完成两项分析和行为—是必不可少的,管理者往往不适合分析就试图采取行动、解决问题,提高管理的分析能力,改进管理者在控制组织行为方面所做的工作。

组织行为学——张德主编

组织行为学——张德主编

组织行为学——张德主编组织行为学一、名词解释1.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这一概念包括以下含义:(1)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行为的规律性,但不是研究人的一般行为规律,而是集中研究在各种工作组织中的人的行为规律。

(2)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等一切与人的行为有关的学科知识和研究成果,来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的。

(3)组织行为学不是孤立地,而是系统地研究一个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的。

(4)研究组织行为学的目的,不仅是要掌握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还要在对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准确地预测人的行为发展趋势,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引导人的行为,控制人的行为。

2.能力能力指个体能够成功完成工作中各项任务的可能性,它是对个体现在所能做的事情的一种评估。

一个人的总体能力可以分为心理能力和体质能力两大类。

3.学习学习指由于经验而发生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改变。

学习是无法直接观察的,可以看到的是行为的改变。

学习的特征:学习包含了变化——这种变化应该是相对持久的;变化一定是行为上,态度和观念的变化不算;学习必须包含某种类型的经验。

4.行为塑造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指导个体的学习,塑造个体的行为,这一过程被称为行为塑造。

行为塑造有四种方法: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惩罚和忽视。

5.组织行为学校正典型的组织行为学校正方案是一个包括五个步骤的问题解决模型:识别关键行为、开发基线数据、确定行为结果、开发并实施干预策略、评估绩效改善状况。

6.价值观1.价值观代表了人们最基本的信念:从个人或社会的角度来看,某种具体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的最终状态比与之相反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状态更可取。

其内涵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解释:(1)价值观决定了事物或行为对于个人是否有意义及重要程度如何。

(2)价值观具有个体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会有所不同。

《组织行为学》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第十章 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

《组织行为学》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第十章   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

第十章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知识巩固一、简答题1.什么是组织变革?答:组织变革是组织主动、自觉地因条件变化而做出的相对反应,是组织为了实现自身的目标而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的变化对组织的现状主动地进行修正、改变和创新的过程。

2.什么是组织发展?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答:组织发展是指组织的自我更新和开发。

它将外界压力转化为组织内部的应变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改善组织效能,是组织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产物。

狭义的组织发展是指组织以行为科学研究和理论为基础,有计划、系统性地促成组织成员行为的变革;广义的组织发展还包括组织的结构变革和技术变革。

因此,组织发展的概念中已经包含了组织变革的概念。

3.简述勒温的力场分析法。

答:力场分析法是由勒温创造的考察变革过程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已经证明对注重行动的管理人员非常有用,主要用以分析变革的动力和阻力,找出变革的突破口。

力场分析法的基本观点是:改革不是一种静止的状态,而是相反方向作用的各种力量的一种能动的均衡状态。

对于一项变革,企业中存在着两种力量:一种是动力,即有利于变革实现的力量,它能引发一种变化或使变化持续下去;另一种是阻力,它扼制了变革的发生或继续进行。

当这两种力量对等时,就会达到平衡。

4.组织发展的干预技术有哪些?答:组织发展的干预技术可分为人类过程干预技术、技术结构干预技术、人力资源管理干预技术和战略干预技术四种类型。

二、不定项选择题1 .B 2.A、B 3. A、B、D 4. A、C、D 5.C三、应用练习题以某一企业为例,分析其进行组织变革的主要原因和组织变革过程中所遇到的阻力,并讨论管理者可以采取哪些方法来克服组织变革的阻力。

答:略。

具体结合组织变革相关理论来进行解释。

案例分析题X公司的组织变革X公司原来主要生产复印机,一直都是按照职能制来设计组织结构的,即由几位副总经理分管财务、销售、生产、人事、采购、工程、研究开发。

随着公司的产品系列扩大到打印机、传真机、个人计算机、手机等,公司职能制结构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无法适应市场拓展以后所带来的业务广泛性需要,而且那些阻碍各职能部门之间有效协调的“壁垒”正在不断加固。

组织行为学绪论

组织行为学绪论
统。它为组织行为学研究群体行为和组织变革提供了 重要的理论基础。而组织行为学本身研究领域侧重于 组织系统。
社会学对组织行为学的最大贡献是关于组织中群体行为的研 究,特别是正式和复杂的组织。社会学家对组织行为提供有价 值的信息,其领域包括群体动力学、工作团队设计、组织文化、 正式组织理论及结构、官僚主义、沟通、地位、权利及冲突和 群体间行为。
组织行为学
1
参考教材
教材:《组织行为学》(第三版),张德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1. 《组织行为学》(第十版), 斯蒂芬·P·罗宾斯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
2.《组织行为学》,黄维德 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2
教学形式和考核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穿插案例分析、小组 讨论、课堂游戏等环节。
早期的工业组织心理学家主要关注疲劳、厌倦和其他与工作 条件有关的因素,这些因素会妨碍工作的有效性。近期的研究 已经扩展到学习、激励、感觉、人格、培训、领导有效性员工 选聘、工作满意度、个体决策过程、绩效评估、态度测量、工 作设计及工作压力等方面。
9
3、组织行为学的相关学科
3.2 组织行为学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 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其研究领域定位于社会 系
24
4、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4.5 投射法
【经典研究】美国关于速溶咖啡的购买动机的研究
厂商为了弄清真正的原因,他们求助于美国加州大学心 理学教授海尔(M.Haire)。海尔教授认为,顾客并没有真 正说出不买速溶咖啡的理由,“味道”仅仅是一个借口, 是顾客潜在的心理意识在起抵制的作用。海尔教授决定采 用间接角色扮演法进行调查。他首先设计两张看来似乎是 家庭主妇们常用的购货单。
着上网的人群。
2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