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管理考试知识点
管理学原理考试重点
管理学原理考试重点(一) 管理与管理学1。
识记:(1)管理的概念:(P5)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2) 管理的基本职能:(P6)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2. 领会:(1)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蔡P5)管理学的一般规律。
(2)管理二重性:(蔡P15)与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和与生产关系相关联的社会属性。
(3)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蔡P3)科学性:A、管理是有一定的规律可以遵循的;B、管理要以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
艺术性:在管理实践中,必须灵活运用管理理论和方法,经验和技巧都很重要。
统一性:在管理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相辅相成。
(4)管理者的角色:(P7)A、人际角色: a代表人 b 领导者c联络者;B、信息角色:b传播者a监督人c发言人;C、决策角色:a企业家b冲突管理者c资源分配者d谈判者(5) 管理者的技能:(P8)a 技术技能b人际技能c概念技能(二)、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1. 识记:(1)霍桑试(实)验:(P18)是指梅奥作为一位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他领导了1924-—1932年在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试验。
包括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工作场所照明试验;第二阶段,继电器装配室试验;第三阶段,大规模访谈;第四阶段,接线板接线工作室试验。
梅奥在总结霍桑试验成果的基础上写出了《工业文明中的人的问题》一书,并于1933年出版。
梅奥开创了人际关系学说,并为后续的行为科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如下: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3、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2)学习型组织:(P22)是指具有持续不断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彼得圣吉认为,判断一个组织是否是学习型的组织,具有以下四条基本标准:1、人们能不能不断检验自己的经验;2、人们有没有生产知识;3、大家能否分享组织中的知识;4、组织中的学习是否和组织的目标息息相关.(3)核心资源:是指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完全模仿和不完全替代的资源,它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管理学期末必考知识点总结
管理学期末必考知识点总结一、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内部各个部门、岗位之间的关系和协调。
常见的组织结构包括功能结构、分工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等。
在组织结构的设计中,需要考虑到工作的分配、职权的划分、决策的流程等,以促进组织的高效运转。
此外,组织结构还需要考虑到组织的规模和发展阶段,以适应不同阶段组织的需要。
二、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获取、培养和管理组织所需要的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包括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选拔、培训与发展、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关系管理等。
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潜力,提高组织的绩效。
三、领导与决策领导是指通过激励、指导和管理来影响他人的行为。
领导的核心内容包括领导风格、领导能力以及领导与管理的区别。
在领导的过程中,需要向员工传递组织的愿景和目标,并激励员工去实现这些目标。
而决策是指从多种可能中选择一种或几种行动方案的过程。
决策的过程包括问题定义、信息收集、方案制定、评估和选择等。
四、沟通与协作沟通是组织内部成员之间交换信息、共享意见和观点的过程。
良好的沟通可以促进组织内部的信息流动和协作。
沟通的方式包括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而有效的沟通需要遵循准确性、清晰性、及时性和可靠性等原则。
协作是指不同个体之间通过共同努力来完成共同目标的过程。
协作的核心内容包括团队合作、冲突管理和协同技能。
五、组织变革与创新组织变革是指组织内部结构、流程或文化上的重大改变。
组织变革的原因包括外部环境的变化、组织自身的问题或机会等。
组织变革的过程包括变革的动因、变革的策略和变革的实施等。
创新是指通过开发新产品、服务或业务模式来满足市场需求的过程。
创新的核心内容包括创造性思维、创新的组织文化和创新的管理方法。
六、战略管理战略管理是指组织通过分析内外环境,确定长期目标,并制定相应战略来实现目标的过程。
战略管理的核心内容包括战略分析、战略选择、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估。
管理学-期末考试重点知识点汇总
管理学-期末考试重点知识点汇总第⼀章管理基础管理的概念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管理者通过执⾏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整合组织中的各种资源,实现组织既定⽬标的活动过程。
管理职能的基本内涵1、计划职能---预测未来并制订⾏动⽅案。
2、组织职能---建⽴组织的物质结构和社会结构。
3、领导职能---管理者为了实现组织⽬标⽽对被管理者施加影响的过程。
4、控制职能---保证组织中进⾏的⼀切活动符合预先制订的计划。
管理者的概念管理者是在组织中通过执⾏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带领其他⼈为实现组织⽬标⽽共同努⼒的⼈。
管理者的⾓⾊⼈际⾓⾊——代表⼈⾓⾊、联络者⾓⾊和领导者⾓⾊信息⾓⾊——监听者⾓⾊、发⾔⼈⾓⾊和传播者⾓⾊决策⾓⾊——企业家⾓⾊、处理混乱的⾓⾊、谈判者⾓⾊和资源分配⾓⾊管理者的技能1、概念技能---管理者对事物的洞察、分析、判断、抽象和概括的能⼒。
2、⼈际技能---与⼈共事、与⼈打交道的能⼒。
3、技术技能---管理者从事⾃⼰管理范围内的⼯作时所需运⽤的技术、⽅法和程序的知识及其熟练程度。
管理者的层次⾼层管理者---负责战略的制定与组织实施中层管理者---直接负责或协助管理基层管理⼈员及其⼯作,发挥承上启下的作⽤基层管理者---负责管理作业⼈员及其⼯作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对三种不同技能的要求各不相同。
管理者的层次越⾼,对概念技能的要求也越⾼;越是基层管理者,越需要掌握与业务有关的技术技能,⽽对概念技能的要求也越少。
第⼆章管理理论的产⽣与发展西⽅早期典型的管理思想p141.劳动分⼯的观点斯密认为,劳动分⼯导致劳动⽣产率提⾼。
2.经济⼈观点斯密认为,所有的经济现象都是具有利已主义的“经济⼈”的活动所产⽣的。
西⽅古典管理理论(简答)主要代表⼈物是美国的弗雷德⾥克·温斯洛·泰勒。
他创建了科学管理理论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1.⼯作定额---⽅法:把⼯⼈的操作分解为基本动作,将每⼀个动作、每⼀道⼯序所使⽤的时间记录下来,去掉多余的动作和不必要的时间。
管理学考试必备知识点
管理学考试必背知识点管理的定义: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是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管理者的分类:高层、中层、基层管理者的角色:1、人际角色: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2、信息角色:监听者、传播者、发言者3、决策角色:企业家、混乱驾驭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管理者的技能:1、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2.人际技能:管理者在与人沟通,激励、引导和鼓舞人们的热情的技能。
3、概念技能: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管理环境:宏观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微观顾客、供应商、竞争者、政府组织管理理论:1、罗伯特·欧文(空想社会主义)2、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工作定额、标准化、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差别计件、计划与执行相分离)贡献:在管理中提倡科学方法。
创造有助于改善管理的技术和方法。
局限:假定工人为“经纪人”。
不重视人群社会的因素。
没有解决企业组为一个整体该如何管理的问题。
3、法约尔:劳动分工、权利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合理的报酬、适当的集权与分权、跳板原则、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行为管理理论:梅奥。
理论前提:影响决策者进行决策的不仅有经济因素,还有人的行为表现,如态度、情感、经验和动机等“有限理性”标准和“满意度”原则贡献:1.工人是“社会人”而非“经纪人”。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群体”。
3.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意度。
决策决策的原则:满意原则决策的分类:(按时间划分)1.长期决策:事关组织发展反方向的长圆形、全局性的重大决策。
短期决策:为实行长期战略目标而采取饿短期策略手段。
(重要性划分)2.战略决策、管理决策、业务决策。
(决策的主体)3.集体决策与个人决策(按决策的起点)4.初始决策和追踪决策(所涉及的问题)5、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问题所处的条件)6.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非确定型决策决策的方法:集体决策法:1、头脑风暴 2.名义小组3.德尔菲法有关经营方向的决策方法:1.四象限法(业务增长率和相对竞争地位) 2.九象限法(经营单位的竞争能力、市场前景)(重点)有关活动方案选择的决策方法:1.确定型决策方案 2.风险型决策方案3.不确定型决策方案(重点)计划 愿景和使命:1.核心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组织持久的和本质的原则),核心目标(核心目标是企业存在的理由和目的,而不是具体的目标和公司战略。
管理考试知识点总结
管理考试知识点总结1. 管理概念与管理学说管理是一种协调、组织和控制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学说包括科学管理学说、人际关系学说、行为科学管理学说、系统管理学说、量化管理学说等。
2. 组织理论与结构组织理论包括传统理论、现代理论和新兴理论。
组织结构包括功能结构、分工结构、分部结构、矩阵结构等。
3. 经营计划与目标管理经营计划包括战略计划、战术计划和操作计划。
目标管理包括确定目标、分解目标、具体化目标、评价目标等。
4. 组织领导与沟通组织领导包括权力领导、特质领导、情境领导、转换领导等。
沟通包括垂直沟通、水平沟通、下行沟通、上行沟通等。
5. 组织文化与变革管理组织文化包括创新文化、创业文化、安全文化、学习型组织等。
变革管理包括变革需求、变革目标、变革策略、变革评价等。
6. 战略管理与竞争优势战略管理包括环境分析、战略选择、战略实施、战略评价等。
竞争优势包括成本领先、差异化、专注战略等。
7. 绩效评价与激励管理绩效评价包括目标设定、绩效标准、绩效评价、绩效反馈等。
激励管理包括物质激励、非物质激励、正向激励、负向激励等。
8. 项目管理与团队建设项目管理包括项目规划、项目实施、项目控制、项目总结等。
团队建设包括团队动机、团队氛围、团队凝聚力等。
9. 决策管理与风险管理决策管理包括决策环境、决策者、决策过程、决策风险等。
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评估、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应对等。
10.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员工关系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包括员工招聘、员工培训、员工激励、员工评价等。
员工关系包括员工福利、员工权益、员工沟通、员工关怀等。
以上是管理考试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完整word版)管理学----考试知识点整理
管理学-------考试知识点整理案例分析题:扁鹊答:“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
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时。
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里。
而我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
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答: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
领导者要能处理突发事情,更要事防于未然。
领导者最重要的才能是作出正确的判断。
引入到管理学里面体现了控制管理的重要性。
管理学中控制的定义控制又分为3类1、预先控制。
2、实时控制(现场控制)。
3、反馈控制前馈控制:就是观察那些作用于系统的各种可以测量的输入量和主要扰动量,分析它们对系统输出的影响关系,在它们还没有产生不利影响以前,采取预防措施。
前馈控制的目的:防止所使用的各种资源在质和量上产生偏差。
现场控制:主管人员通过深入现场亲自监督检查、指导和控制下属人员的活动。
现场控制的特点:纠正措施是作用在正在进行的计划执行过程。
反馈控制:是以系统输出的变化信息作为馈入信息,纠正偏差。
反馈控制的目的:防止已经发生或将出现的偏差继续发展或今后再度发生三种控制的主要区别•馈入信息不同前馈控制是以系统的输入信息为馈入信息反馈控制是以系统的输出信息为馈入信息现场控制是以系统计划执行信息为馈入信息•目的不同前馈控制是对系统的输入控制反馈控制是对系统的输出控制现场控制是对系统的作业控制通俗来说,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
而很多企业往往等到决策重大失误时,才寻求弥补,这时“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所以,企业应力图在运行的初始阶段就预计到可能发生的问题,并采取措施,以保证事后进行纠正的需要降到最低。
防火大于救火。
一、管理的含义1、管理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的,是一个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过程。
2、管理工作要通过综合运用组织中的各种资源来实现组织的目标。
管理学基础知识考试题库(附含答案)
管理学基础知识考试题库(附含答案)一、单选题1. 管理是指在一定环境下,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动员和运用有效资源而进行的()。
A.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社会活动B. 计划、组织、领导、创新等社会活动C.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社会活动D. 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社会活动【答案】C2. 最早提出“管理就是决策”观点的是()。
A. 泰勒B. 韦伯C. 法约尔D. 西蒙【答案】D3. 下列属于管理职能的是()。
A. 领导职能B. 创新职能C. 激励职能【答案】D4. 管理的载体是()。
A. 人B. 组织D. 信息【答案】B5. 管理职能中最基本的是()。
A. 组织职能B. 计划职能C. 领导职能D. 控制职能【答案】B6. 管理者就是()。
A. 领导者B. 基层工作者C. 任何一个人D. 组织中从事管理活动、担负管理职能的人【答案】D7. 下列哪一项不是管理的基本特征?()A. 动态性B. 权威性C. 科学性D. 艺术性【答案】B8. 管理的核心是()。
A. 人B. 组织D. 信息【答案】A9. 下列哪一项不是管理者的基本条件?()A. 权力B. 责任C. 利益D. 职位【答案】C10. 在决策过程中,组织为决策制定并选择方案的是()。
A. 决策机构B. 决策人员C. 决策对象D. 决策环境【答案】A二、多选题1. 管理的职能包括()。
A. 计划职能B. 组织职能C. 领导职能D. 控制职能【答案】ABCD2. 管理者应具备的能力包括()。
A. 决策能力B. 组织能力C. 领导能力D. 沟通能力【答案】ABCD3. 管理的四大基本特征是()。
A. 动态性B. 权威性C. 科学性D. 艺术性【答案】ABCD4. 管理者应具备的素质包括()。
A. 思想政治素质B. 专业知识素质C. 业务能力素质D. 个人品质素质【答案】ABCD5. 管理具有的性质包括()。
A. 两重性B. 实践性C. 创新性D. 综合性【答案】ABCD三、判断题1. 管理活动是管理者协调和监督他人活动的过程。
管理学基础总复习资料全
第一章绪论、选择填空题判断题1.企业的特征:⑴经济社会组织⑵以营利为目的⑶实行独立核算⑷依法设立2.企业发展经过的时期:⑴手工业生产时期⑵工厂生产时期⑶企业生产时期;生产规模空前扩大,产生了垄断企业组织。
3.泰罗的代表做《企业管理原则》一书的出版,标志着企业从传统经验型管理进入科学管理阶段.4.三次重大的技术革命,第一次技术革命兴起于18 世纪中叶,主要标志是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第二次技术革命兴起于19 世纪中叶到20 世纪初,基本标志是电动机的发明和电的使用;第三系技术革命发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特别是战后,在电子、能源、空间等三个基本技术领域均发生重大变革。
5.企业分类:⑴按企业的经济性质,可将企业分为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私营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
⑵按出资者的身份不同,可将企业划分为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
⑶按企业的法律地位,可将企业划分为法人企业、非法人企业。
⑷按照企业的生产规模的不同,可将企业划分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
⑸按照生产要素所占的比重,可将企业划分为为劳动密集型企业、资金密集型企业。
知识密集型企业。
企业的基本组织形式通常有三种,即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企业。
公司具有组织形式有五种基本类型:无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两合公司、股份、股份两合公司。
我国法律规定的公司形式仅有有限责任公司、股份两种类型。
效率涉及的是活动方式,而效果涉及的是活动的结果。
管理的二重性:管理的自然属性;管理的社会属性。
管理是一门科学;管理又是一门艺术;管理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
管理学研究的容是:一是研究管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二是管理学发展的历史;三是管理职能;四是管理技术与方法。
管理的职能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西欧许多国家把管理、科学、技术称为现代社会的三大支柱。
企业管理的容可以从纵横两个不同角度去考察分析。
⑴横向分析是从企业管理涉及的方面这个角度去进行研究,分为经营管理、生产管理、科技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⑵纵向分析是从过程的角度来考察企业管理容,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项工作的过程。
管理基础知识点重点归纳
管理基础知识重点归纳(全)一、管理■含义:1.管理是由管理者引导的活动2.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3.管理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4.管理需要有效地动员和配置资源5.管理具有基本职能6.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管理的特性:1.管理的二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首先是指管理的生产力属性和生产关系属性。
管理工作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
2.管理具有目标性。
3.管理具有组织性。
4.管理具有创新性。
■管理的基本职能:计划组织(组织设计、人员配备、组织运行)领导控制■管理的类型:按公共领域和非公共领域划分,现代管理分为公共管理和企业管理。
■管理者的层次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础管理者。
同时整个组织还包括一层作业人员。
■按管理人员的领域分为综合管理人员和专业管理人员。
■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者角色、联络者角色)、信息角色(信息监视者、信息传播者、发言人)、决策角色(企业家、故障处理者、资源配置者、谈判者)。
■管理者应具备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管理环境之组织环境的分类:外部环境(一般环境和特殊环境);内部环境(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和信息资源和各项管理手段完善与协调的程度)■外部环境:一般环境(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自然环境)特殊环境(产品的用户、竞争对手、供应商、政府机构、社会团体)■两种程度四种环境状况,美国的邓肯的静态(稳定)—动态(不稳定),简单—复杂得来。
■SWOT(内外部环境综合分析):S优势、W劣势、O机会、T威胁。
二、决策■决策的本质:1.决策应有明确合理的目标;2.决策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但只能采取其中一个;3.必须知道采用每种方案后可能出现的各种后果;4.最后选取得方案,只能是“令人满意”或“足够好的”,而不可能是最优的。
5.决策的实质是为了谋求企业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和经营目标之间的动态平衡而作出的努力。
■决策的特征:前瞻性;目标性;选择性;可行性;过程性;科学性;风险性。
管理学考前重点知识点总结
管理学考前重点知识点总结管理学考前重点知识点总结管理学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它是管理实践和管理科学的理论基础,涵盖了组织、领导、决策、沟通、协调等方面的内容。
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在考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需要我们熟练掌握其核心知识点。
下面将对管理学考前重点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和备考。
一、组织与管理组织是管理的基础,它包括了组织的定义、组织结构以及组织的功能和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内容。
1. 组织的定义:组织是通过合乎某种要求的协同行动来实现一定的目标的社会系统。
2. 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是组织中各个部门、岗位及其之间关系的总和,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两个方面。
垂直结构是指组织中各个层级之间的关系,包括顶级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水平结构是指组织中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包括单一指挥型、职能型和矩阵型等。
3. 组织的功能:组织的功能主要包括生产功能、决策功能、计划功能、控制功能等。
4. 组织的运行机制:组织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管理层级、信息传递和决策流程等。
二、领导与领导力领导是管理的核心要素之一,它包括了领导的定义、领导风格以及领导力的培养等方面的内容。
1. 领导的定义:领导是指通过影响他人的行为,使其成为组织目标的支持者和实现者。
2. 领导风格:领导风格是指领导者在与员工之间形成的相互影响及沟通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行为方式和态度。
常见的领导风格有权威型、民主型和自由型等。
3. 领导力的培养:领导力的培养包括自身素质的提升和行为技能的锻炼两个方面。
自身素质的提升包括个性特质、情商和智商等;行为技能的锻炼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决策能力等。
三、决策与决策模型决策是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包括了决策的特点、决策模型以及决策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1. 决策的特点:决策具有明确目标、多目标、不确定性、风险和时间限制等特点。
2. 决策模型:决策模型是指解决决策问题的系统化的方法论。
常见的决策模型有经验法则模型、效用分析模型和行为模型等。
中国管理类联考知识点总结
中国管理类联考知识点总结一、管理概论1. 管理的定义、特点和要素2. 管理的职能、过程和层次3. 管理思想及其发展历程4. 经济全球化对管理的影响5. 现代企业制度转变中的管理问题二、管理科学基础1. 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2. 领导学的基本概念3. 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理论4. 组织发展的基本理论5. 管理决策的基本理论三、组织管理1. 组织设计2. 组织目标与绩效管理3. 组织变革与创新4. 组织文化建设与管理5. 组织与工作环境6. 组织生态学7. 组织中的人际关系8. 组织中的权责制度9. 组织危机管理10. 组织中的团队建设四、人力资源管理1. 人力资源规划2. 岗位设计3. 员工招聘与选拔4. 培训与开发5. 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6. 绩效管理7. 薪酬管理8. 福利管理9. 劳动关系管理10.员工转型与开发五、市场营销管理1. 市场分析与定位2. 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3. 市场营销策略4. 客户关系管理5. 市场营销组织与管理6. 服务管理7. 网络营销与电子商务8. 市场营销环境9. 市场营销会计10.市场营销的国际化六、财务管理1. 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2. 财务战略3. 财务分析4. 财务决策5. 财务风险管理6. 财务预算与控制7. 税收管理8. 国际金融管理9. 投资决策10.融资决策七、生产管理与物流管理1. 生产系统与生产管理2. 供应链管理3. 物流管理4. 生产计划与控制5. 生产质量管理6. 供应商管理7. 生产成本管理8. 生产技术管理9. 库存管理10.生产组织与行为八、信息系统管理1. 企业信息化2. 信息系统规划3. 企业信息化管理战略4. 信息系统开发5. 信息系统维护与管理6. 企业资源规划7. 信息系统安全8. 知识管理9. 数据库管理10.信息系统的国际化九、战略管理1. 战略管理基本概念2. 竞争战略3. 合作战略4. 创新战略5. 国际化战略6. 组织文化与战略7. 战略实施8. 追求卓越9. 战略风险与控制10.战略管理环境十、创新管理1. 创新的内涵和特点2. 创新与创造力3. 创新管理组织4. 创新战略管理5. 企业内部创新环境6. 创新领导7. 创新者的职业生涯8. 创新成果评价9. 创新组织发展10.创新管理的未来十一、风险管理1. 风险的定义和分类2. 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3. 风险识别与评估4. 风险应对与控制5. 风险管理的组织机制6. 风险管理的国际化7. 风险管理的信息化8. 风险管理的法律制度9. 风险管理的金融制度10.风险管理的未来十二、危机管理1. 危机的内涵与特点2. 危机管理的基本原则3. 危机预警与预防4. 危机应对与处理5. 危机管理的组织机制6. 危机管理的信息化7. 危机管理的法律制度8. 危机管理的金融制度9. 危机管理的组织文化10.危机管理的未来以上是中国管理类联考知识点的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完整版)管理学知识点总结
管理学知识点总结1、管理学概论1、概念:管理学是在一定的环境下,为有效的达到组织的目标,通过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的发挥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进行有意识的有组织不断的协调活动。
特征:目的性、人本性、组织性、有效性创新性。
性质:二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2、基本职能:计划、决策、组织、领导、控制。
3、管理者与管理对象分类:高层、中层、低层管理者(地位不同)综合、职能、直线、参谋人员(性质与范围不同)4、管理者的角色①人际角色来自于正式权利,并必须处理与组织成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②信息角色:依靠建立起来的组织内外的关系网,管理者成为组织的神经中枢并获得和传递信息(监督者、传播、发言人)③决策角色:全面信息做出决策、组织成员按计划行事,分配资源,保证计划的实施和完成。
(企业家、干扰对付者、资源分配者)5、管理者的素质与技能素质:良好的思想品德、德才兼备;身体素质好;良好的信息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
技能:技术技能、具有解决专业技术问题的能力;人际技能:管理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能理解激励他人;概念技能:管理者具有观察、理解和处理各种全局性的复杂关系。
6、管理的对象:人、财、物、时间信息和无形资产。
2、管理思想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古典管理理论①科学管理之父--泰罗A 科学管理的出发点: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配备第一流的工人;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
;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工人和雇主双方都必须来一次“心理革命”;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方法为科学工作方法,实行职能工长制;在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B 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遵循的原则: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报酬合理、集权与分权、等级链与跳板、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
②韦伯行政组织理论主要内容三种权力类型:1)理性—合法的权力2)传统的权力3)超凡的权力韦伯—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的特点:1)明确的分工2)自上而下的等级体系3)人员的考评和教育4)职业管理人员5)遵守规则和纪律6)组织中人员之间的关系2、行为管理理论霍桑试验—四个阶段①工作场所照明实验②继电器装备室实验③大规模访谈研究④接地板接线实验梅奥在霍桑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其主要内容有三1)职工是“社会人” 2)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管理学原理(初级)考核知识点
管理学原理(初级)考核知识点本文依据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管理学原理(初级)》2023年白瑷峥版和管理学原理(初级)(课程代码13126)自学考试大纲编写。
作者分析历年真题整理出了考核知识点并标记了重点,供大家参考。
1.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1.1.管理概述★★管理是组织为了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而对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协调的一系列活动过程。
(1)管理是对组织的管理,组织是管理的载体(2)管理是一项有目的的活动,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目标(3)管理是一个追求有效的动态过程(4)管理的实质是协调1.2.管理的职能★★(1)计划是对组织未来活动进行的预先筹划和安排。
(2)组织是为了完成计划而对分工协作关系所做的整体安排。
(3)领导是指挥和影响下属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的过程。
(4)控制是为了保证组织按预定要求运作而进行的一系列监督检查工作。
1.3.联系实际说明管理的必要性★管理是组织不可缺少的要素,有组织就需要管理,管理与组织如影相随。
管理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1)管理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物质力量。
(2)管理是任何组织不可缺少的活动。
(3)管理活动具有普遍性。
总之,无论从宏观的国家角度分析,或是从微观的组织角度阐述,还是从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工作、生活、学习方面考虑,管理都有其重要作用,忽视管理就不可能有效率和效果。
所以,管理成为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组织成功的重要力量,管理无处不在。
1.4.管理的特征★管理活动不同于作业活动管理工作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1.5.管理者的概念与分类★★管理者是指在组织中行使管理职能、通过协调他人活动以实现组织目标的人。
(1)按管理者所处层次可以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①高层管理者,对组织负有全面责任的管理人员,例如董事长、首席执行官、总裁或者总经理及其它高级经理人员。
②中层管理者,负责制定具体的计划,是对某一部门或某一方面负有责任的管理人员。
现代企业管理考试知识点重点(完整版)
现代企业管理考试知识点重点(完整版)名词解释:1、企业:指集合着各种生产要素,为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以盈利为目的,具有法人资格,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盈利性的经济组织或经济实体。
2、管理幅度:是指一名上级管理者直接管理的下级人员的人数3、法人:是社会组织的人格化,是相对于自然人而言的,是指依法成立,并能独立行使法定权力和承担法律义务的社会组织。
1、现代企业制度:指适应社会化大生产需要,符合市场经济规范,具备现代企业特征的企业基本制度体系。
2、企业治理制度:指维护以股东为核心的权益主体的利益,对企业的权力制衡关系和决策系统所做出的制度安排。
1、企业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协调企业中以人为中心的资源与职能活动,以有效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活动。
2、企业文化:指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条件下,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过程中所创造或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作风和团体氛围的总和。
1、目标管理:是以制定和实现目标为中心的,被管理者自主控制达标过程,管理者实行最终成果控制的一种现代管理思想与管理方法。
2、决策:是指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为未来的行动确定目标,并在多个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3、管理控制:指管理者为保证实际工作与计划一致,有效实现目标而采取的一切行动。
1、人力资源(微观):指企业可以利用的且能够推动企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劳动者数量的总和。
2、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企业所从事的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养、使用及组织等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
3、激励:管理者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刺激被管理者的需要,激发其动机,使其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
1、公共关系:社会组织运用双向信息传播手段,遵循社会利益之上、平等互惠原则,协调与公众的关系,以树立良好组织形象的一种现代管理职能。
2、企业的总体形象:企业通过其经营和社会活动在其公众心目中形成的综合化、系统化印象。
管理基础知识(全)
第一章管理概述第一节管理的概念与特性一、管理的概念管理是人类社会协作劳动和共同生活的产物。
到了资本主义阶段,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社会分工和生产的社会化达到了空前规模,社会和政治结构高度分化,在此背景下,管理活动逐步趋向于专业化、科学化,并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罗宾斯和库尔塔(1996)认为,管理是指和其他人一起并通过其他人来有效地完成工作的过程。
美国小詹姆斯•H•唐纳利认为,管理就是一个或多个人来协调他人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在他们看来,第一,管理的中心是协调和指导他人的活动,管理工作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他人的活动来进行的;第二,管理人员必须同时考虑两个方面:①他人的活动。
②他人。
前苏联波波夫认为,管理是一定的组织、经济、技术及工具的职能的总和,它要解决保证生产过程顺利进行的全部任务。
徐国华等(1998)指出,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
”杨文士和张雁(1994)认为,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对管理界定的共同之处:管理具有特定的目的;管理需要对有效资源进行动员和配置;管理具有特定的职能;管理是一种实践活动等。
管理就是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为了实现特定目标,动员和运用有效资源而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社会活动。
管理具有六点基本含义:1、管理是以管理者为主体进行的活动。
2、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
3、管理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
4、管理需要动员和配置有效资源。
5、管理具有基本的职能。
6、管理是一种社会时间活动。
管理主体呈现多样性的特点:包括政府的领导者,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以及由他们以各种形式委托的代理人,也包括各种非政府公共组织的领导者。
管理主体可以以个人形式存在,也可以以集体形式出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信息链事实---数据---信息--知识--情报---智能 b2.信息化(P14)信息化就是知识化,即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知识信息的生产率和吸收率的提高过程。
信息化即信息资源的空前普遍和空前高效率的开发、加工、传播和利用;人类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空前获得解放。
信息化的本质是生产力的进步信息化是社会形态向信息社会转变的动态过程。
信息技术是信息化的内在动力。
信息化是人类开发利用信息资源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3.信息社会(P16)①概念的来源及含义信息社会也称信息化社会,是一种新型的社会模式,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信息产业为支柱,以信息价值的生产为中心,以信息产品为标志的社会。
②衡量标准a.定性指标连接所有村庄,并建立社区接入点;连接所有大学、学院、中学和小学;连接所有科研中心;连接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中心、博物馆、邮局和档案馆;连接所有医疗中心和医院;连接所有地方和中央政府部门,并建立网站和电子邮件地址;根据国情,调整所有中小学课程,以应对信息社会的挑战;确保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能得到电视和广播服务;鼓励内容开发并创造技术条件,使世界上所有语言均能在因特网上得到体现和使用;确保世界一半以上的居民在可及范围内获得信息通信技术。
b.定量指标&信息系数:指的是与信息有关的消费占全部家庭开支的比例信息系数超过50%&信息产业和信息从业人员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信息产业的产值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信息部门的从业人员超过全部就业人口的一半以上。
③信息社会的五大定律摩尔定律:是由因特尔名誉董事长戈登·摩尔经长期发现得之。
关于摩尔定律有三种“版本”:①集成电路芯片上所集成的电路数目,每隔18个月就翻一番。
②微处理器的性能每隔18个月提高一倍,而价格下降一倍。
③用一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每隔十八个月翻两番。
总之,“摩尔定律”归纳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揭示了半导体和计算机工业为信息产业内部的动力,以指数形式实现持续变革的作用。
梅特卡夫定律:指网络的价值与其节点的平方成正比.即网络的价值V=K×N^2(K为价值系数,N为网络节点数).此定律是用以太网络的发明人罗伯特·梅特卡夫的名字命名的。
按照这一规律,网络、软件、标准、游戏等使用者越多,其价值就越高,也能吸引更多的使用者,因此系统开发者可以利用低价(或免费)来吸引使用者,一旦使用者数量达到临界点,网络效用以几何级数增长后,开发者就可以提高使用者的费用。
梅特卡夫效应使传统经济的“报酬递减定律”被数字经济的“报酬递增定律”取代。
扰乱定律:指出社会体制以渐进的方式成长,但是科技却以几何级数发展,当这两者之间的鸿沟越大时,就可能产生革命性的改变。
这一定律是赖利·康斯与梅振家提出的。
吉尔德定律:也称胜利者浪费定律。
由乔治·吉尔德提出,最为成功的商业运作模式是价格最低的资源将会被尽可能的消耗,以此来保存更昂贵的资源。
雅虎法则:是由upside杂志主编richadl.brandt在网上专栏inside upside中提出来的,指只要当雅虎继续控制着史无前例的价格/收入比,互联网将继续是投放金钱的巨大场所。
其核心是金钱(财富流量)与信息名义价格和货币收入之比间的内在关系。
“雅虎法则”进步的地方在于注重信息资产对获得财富的决定作用以及信息资产对货币资产的支配。
4.知识管理(P24)A.概念知识管理是协助企业组织和个人,围绕各种来源的知识内容,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知识的生产、分享、应用以及创新,并在企业个人、组织、业务目标以及经济绩效等诸个方面形成知识优势和产生价值的过程。
•行为学派•技术学派•经济学派•战略学派行为学派代表人物:卡尔·斯威比野中郁次郎知识管理是利用组织的无形资产创造价值的艺术。
注重对组织中的人进行管理,强调个体能力的学习和管理或对组织学习的研究。
技术学派代表人物:托马斯·H·达文波特知识管理真正显著的方面分为两个类别:知识的创造和知识的利用。
注重借助信息技术进行知识管理,主要是通过建立信息系统,利用人工智能、群件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对知识进行标识、组织、加工与传递。
经济学派代表人物:托马斯·H·达文波特托马斯·A·斯图尔特知识管理是帮助认识谁和什么是公司真正的资源,正如企业的设备、机器、资金和人力资源,企业的知识资产也同样需要管理以取得最大的投资回报。
侧重于通过知识管理求得经济效益。
战略学派代表人物众多(沃纳菲尔特、格兰特、帕维特德等)内涵:一种战略和方法;知识的沉淀、共享、发布和发掘;以提供业绩为目的;是一个过程;知识、管理与技术的结合。
外延:知识在个人、群体、组织和跨组织产业甚至一个国家内关于知识的创造、交流、共享和利用的各个领域。
侧重面向不同组织的不同战略目标。
B.特征:在管理理念上:知识管理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人力资源管理成为组织管理的核心。
在管理对象上:知识管理以无形资产管理为主要对象,比以往任何形式管理形式都更加强调知识资产的重要性。
在管理内容上:要遵循“知识积累—创造—应用—形成知识平台—再积累—再创造—再应用—形成新的知识平台”的循环过程。
在管理范围及重点上:知识管理包括显性知识管理和隐性知识管理,但以隐性知识管理为重点,并注重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共享与转换。
在管理目标和策略上:以知识管理创新为直接目标,以建立知识创新平台为基本策略,智力性和创新性是知识管理的标志性特点。
在组织结构上:与以往其他管理形式所采取的金字塔式的等级模式不同的是,知识管理采取开放的、扁平式管理的学习型组织模式。
C. 知识转化模型——SECI模式IT(信息技术)4性质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加工深度一次信息二次信息三次信息0次:零次信息是信息直接获取者获取并形成为原始记录的信息或直接通过信息直接获取者的表象形态(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等)传递的原始信息。
从信息理论来讲,零次信息是信息的一个部分,是一切信息产生的源信息。
即客观存在于社会生活中,通过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形成的言语、神情、动作、气氛等表象形式。
其主体是口头信息及行为表现,包括广义的网络语言。
零次信息是经过人的眼、耳、鼻、口等感觉器官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的思维及其表象形式。
例如:一个物体在运动,人们眼睛看到这一现象且传输到头脑中形成思维,说明这个物体在运动的这个过程,就是零次信息形成的过程,其表象形式可能就是具体的一句话:“这个物体在运动。
”这一句话,就是一个零次信息。
该信息的发源体就是这个被人们认为在运动的物体。
1次:一次信息又称为原始信息,它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产生或得到的各种数据、概念、知识、经验及其总结。
一次信息在整个文献中是数量最大、种类最多、所包括的新鲜内容最多、使用最广、影响最大的文献,如期刊论文、专利文献、科技报告、会议录、学位论文等等,这些文献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和学术性等明显特征。
2次:它是一种按照信息的生产过程和加工深度进行对信息进行分类的,是指根据特定的需求,对原始信息资源(一次信息)进行加工、分析、改编、重组、综合概括生成的信息。
二次信息用文献方式表达,便成了二次文献。
最典型的二次文献是文摘期刊、文摘报、索引期刊和通报、简报等等。
3次:三次信息是指根据二次信息提供的线索,查找和使用一次信息以及其他材料整合后产生的信息,如研究报告、综述、述评等。
三次信息的文献表达方式是三次文献。
典型的三次文献是各种手册,指南工具书、词典,年鉴和其它专题资料集等。
5.信息资源管理(P91)配套资源信息信息资源管理管理6.卫生信息管理7.“3251”工程(见背面)信息拉取:用户请求通过浏览器发向Web服务器,服务器将Web回传信息发送回用户端信息推送:用户向某个网络信息中心提供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由中心定期或不定期地将相关主题的信息直接发送给用户信息推送方式:频道式推送、邮件式推送、专用软件式推送关键问题:对信息的分类处理、个性化推送⏹信息源:一般指组织或个人为满足其信息需要而获得信息的来源。
(P87)9.信息采集的原则 11.信息采集的途径可靠性原则自然观察描写针对性原则社会调查走访及时性原则文献检索查阅系统性原则网络信息获取经济性原则信息采集的方法预见性原则观察法信息采集策略社会调查法✓全采集策略信息采购与交换法✓选择性采集策略信息检索与捐赠法✓“呈缴本制度”式采集策略信息检索法✓委托式采集策略咨询法✓分布式信息采集策略信息征集法10.信息组织的基本方法(选择题)语法信息组织(常用方法)语用信息组织(常用方法)①字顺组织法重要性大小组织法②代码组织法权值组织法③地序组织法概率组织法④时序组织法特色组织法⑤其它组织法语义信息组织(常用方法)①分类组织法②主题组织法12.信息描述(P106):信息描述是指根据组织和检索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描述规范或规则对信息的主题内容、形式特征进行全面分析、选择和记录的过程。
信息揭示(P107):信息揭示是指对信息内容特征进行深层次揭示并转换成主题标识的过程。
信息组织:信息组织即信息的有序化与优质化,也就是利用一定的科学规则和方法,通过对信息外在特征和内容特征的表征和排序,实现无序信息流向有序信息流的转换,从而使信息集合达到科学组合实现有效流通,促进用户对信息的有效获取和利用。
信息组织具有:类聚性,系统性,动态性,多重性,综合性信息标引:信息标引是指在分析文献内容的基础上,用某种检索语言把文献主题以及其他有意义的特征标识出来作为文献存储与检索依据的一种文献处理过程。
依照标引的依据可以将信息标引分为分类标引和主题标引。
13.信息交流基本原理(P120)申农模型七要素:信源信道信宿信息符号反馈环境14.信息交流类型内向交流人际交流组织交流大众交流15. 大众传播的基本功能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
大众传播的负功能✓造成受众依赖媒介来选择世界,逐渐远离现实,被传播者左右,或是满足于这种间接了解的方式,把积极地参与事件变成了消极旁观;✓信息过量淹没了有用信息,使受众对信息感到麻木、冷淡;✓受众过多依赖媒介带来的间接交流,人际交往、互动减少,与社会、群体逐渐疏远;✓大众传播中的低级趣味内容降低了受者的平均审美水平和鉴赏力甚至诱发了许多偏离或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随着大众传播技术的发展,大众传播带来了文化、思想、政治冲击,对社会制度构成威胁。
16.拉斯韦尔的5w模式17.信息交流障碍(举例、扩充)(P136)•信息交流发生障碍(信源)信息无序与利用有序产生的障碍信息时滞障碍•信息交流传递障碍交流渠道障碍干扰障碍管理障碍•信息交流接收障碍(信宿)接受需求障碍接收语言障碍(自然语言障碍学科专业语言障碍检索语言障碍)接受技能障碍•信息交流环境障碍(大环境)政治因素法律法规因素经济因素科技因素文化因素教育因素18.医患交流障碍语言障碍时间障碍沟通心理障碍19.层次分析法评价医院的好坏(P152)(见书)测定核心期刊评价科技人才指导信息收藏管理测定检索工具的完整性研究信息利用规律21.影响因子(P161)主要在研究科技期刊时使用,等于期刊在规定时间内(一般是两年)论文被引量与可引论文总数之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