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丰富的图形世界》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1章《丰富的图形世界》优质教案(北师大版)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1章《丰富的图形世界》优质教案(北师大版)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复习课一、学情与教材分析1.学情分析本章内容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图形展开认识研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通过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柱体、锥体、球体等常见几何体的特征,初步形成了图形的空间观念,在此基础上所掌握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复习、整理和概括,对学生已有几何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对学生的要求较高。

2.教材分析本章内容从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入手,使学生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在展开与折叠等数学活动过程中,认识常见几何体及点、线、面的一些性质;再通过展开与折叠、切截、从不同方向看等活动,在平面图形与几何体的转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最后,由立体图形转向平面图形,在丰富的活动中使学生认识一些平面图形的简单性质。

整章内容是对学生已有几何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为以后几何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且能培养并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及想象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会辨认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等);2.了解直棱柱、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立体模型;3.能想象基本几何体的截面形状;4.会画基本几何体的形状图,会判断简单物体的形状图,能根据形状图描述几何体或实物原型;5. 掌握几何体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换,能进行几何体与其三种形状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

过程与方法:1.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进一步丰富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和感受;2.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发展思维能力,加深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形成对数学整体性的认识。

2.进一步丰富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对空间与图形学习的好奇心,增强观察能力,形成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并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点、线、面等最基本的图形与基本几何体的相互转换。

难点:在面与体的变化中如何抓住特征。

四、教法建议1、由于本章内容与学生生活结合紧密,因此,在本章课程的讲授中,应以生活中的具体模型为教具,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相关性以及数学的价值;2、本章教学应当以学生活动为主。

第一章 丰富的图形世界(教案)北师大版(2024年)数学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丰富的图形世界(教案)北师大版(2024年)数学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第1课时认识几何体1.在具体情况中,认识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2.会指出一个棱柱的棱、侧棱、顶点、侧面、底面;3.能按照几何体的特征进行分类.重点识别不同几何体的名称、形状、构造特点,能对它们进行分类.难点描述几何体的特征,对几何体进行分类.一、导入新课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情境图,提出问题:(1)图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与你在小学学过的几何体类似?(2)找出图中与笔筒形状类似的物体.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中间的几种立体图形,提出问题:这些基本图形你熟悉吗?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学生思考后举手回答.二、探究新知1.认识棱柱(1)课件出示棱柱立体模型:教师:观察这个立体图形,分别指出它的顶点、侧面、棱、侧棱、底面,并说出它们的数量.学生讨论交流后举手回答,教师点评.这个棱柱有12个顶点,18条棱,6条侧棱,2个底面,6个侧面.教师:你能给这个棱柱命名吗?学生举手回答,教师点评.有12个顶点,6条侧棱,2个底面,6个侧面的棱柱称为六棱柱.人们通常根据底面图形的边数将棱柱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六棱柱……教师:棱柱的侧棱、底面、侧面分别有何特点?学生举手回答,教师点评.棱柱的特点:①所有侧棱长都相等;②上、下底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③侧面的形状都是长方形.教师:长方体、正方体是棱柱吗?学生举手回答,教师点评.(2)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图1-4,提出问题:①图中这两个棱柱体有什么不同?②分别说出图中各个棱柱体的棱、侧棱、面、侧面、顶点的个数.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评,并进一步讲解:棱柱可以分为直棱柱和斜棱柱.直棱柱的侧面是长方形;斜棱柱的侧面是平行四边形.本书只讨论直棱柱,简称棱柱.教师:请同学们分成小组思考并讨论棱柱与圆柱有什么异同点.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点评,并进一步讲解:棱柱与圆柱的相同点:都是柱体;都有上、下两个底面,都有侧面.不同点:①棱柱的底面是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的多边形,圆柱的底面是圆;②棱柱的侧面是长方形,圆柱的侧面是曲面;③棱柱有顶点,圆柱没有顶点.2.认识棱锥课件出示棱锥立体模型:教师:观察这个立体图形,请指出它的顶点、侧面、侧棱、底面.学生举手回答,教师点评.教师:这个图形有什么特点?如何给这个棱锥命名?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进一步讲解:棱锥的侧面是三角形,底面是多边形.棱柱有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六棱柱等.棱锥也有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六棱锥等.命名几棱锥主要看底面图形,如:底面是三角形,就叫三棱锥.教师:棱锥跟圆锥有什么区别?学生:棱锥的底面是多边形;圆锥的底面是圆.3.圆锥与圆柱课件出示圆锥与圆柱的立体模型,提出问题:(1)圆柱、圆锥分别由几个面围成?(2)你能描述圆柱、圆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学生交流后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并进一步讲解:圆柱由3个面围成,其中2个面是平的,1个面是曲的;圆锥由2个面围成,其中1个面是平的,1个面是曲的.圆柱与圆锥的相同点:底面都是圆,侧面都是曲面.不同点:圆柱有2个相同的底面,并且互相平行;圆锥只有一个底面.4.几何体的分类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习题1.1第4题,提出问题:观察上面的图形,如何将它们分类呢?学生举手回答,教师点评,并进一步讲解:立体图形的分类有两种:第一种,根据底面的个数分成三类,即柱体、锥体、球体.如图中的柱体有(1)(2)(4)(6)(7);椎体有(5);球体有(3).第二种,根据面的平曲分成两类.如图中含曲面的有(3)(4)(5);只含平面的有(1)(2)(6)(7).三、课堂练习1.如图,上面是一些具体的物体,下面是一些立体图形,试找出与下面立体图形相类似的实物并连线.2.活动:请你制定一个分类标准,将这些几何体分类(以小组为单位写在展板上并由组长到前面来展示).3.教材第4页“随堂练习”第1,2题.四、课堂小结1.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立体图形?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2.说说棱柱与圆柱的异同点,圆锥与棱锥的异同点,圆柱与圆锥的异同点.3.立体图形如何分类?五、课后作业教材第6页习题1.1第1,5,6题.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立体图形,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学生在练习和应用中逐渐掌握了立体图形的名称、性质和特点,并能够解决与立体图形相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发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然而,部分学生在立体图形的命名和区分上仍存在困惑,需要进一步加强练习和巩固.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将更加注重巩固学生对立体图形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提供更多的实例和练习机会,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第2课时点、线、面、体1.能从图形的基本构成元素的角度认识常见的几何体;2.能举例说明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重点了解点、线、面、体及其相互关系.难点由平面图形想象出通过旋转得到它的相应的立体图形.一、导入新课课件出示教材第4页图1-6,提出问题:(1)找出图中的点、线、面.(2)图中哪些线是直的,哪些线是曲的?哪些面是平的,哪些面是曲的?学生思考后举手回答,教师点评,并进一步讲解:图形是由点、线、面构成的.教师:这节课,我们来认识点、线、面.二、探究新知1.认识点、线、面(1)课件出示六棱柱和圆柱图,提出问题:①六棱柱是由几个面围成的?圆柱是由几个面围成的?它们都是平的吗?②圆柱的侧面和底面相交成几条线?它们是直的还是曲的?③六棱柱有几个顶点?经过每个顶点有几条棱?学生讨论交流后举手回答,教师点评,并进一步讲解:六棱柱是由8个面围成的,它们都是平的;圆柱是由3个面围成的,其中2个面是平的,一个面是曲的.圆柱的侧面和底面相交成2条线,它们是曲的.六棱柱有12个顶点,经过每个顶点有3条棱.(2)教师:根据上面的学习,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呢?学生讨论交流后举手回答,教师点评,并进一步讲解:面有平面与曲面之分;线也有直线与曲线之分.面与面相交得到线,线与线相交得到点.2.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1)课件出示教材第4页情境图,提出问题:观察这几个图,发挥你的想象,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学生举手回答,教师点评,并进一步讲解: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2)教师:你能举出生活中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例子吗?学生举手回答,教师点评.(3)课件出示下图:教师:上面的平面图形绕着虚线轴旋转一周,能得到什么立体图形呢?你能用线把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连接起来吗?学生思考后举手回答,教师点评.三、课堂练习1.教材第5页“随堂练习”.2.现有一个长为4 cm,宽为3 cm的长方形,绕它的一边所在直线旋转一周,得到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答案】2.36πcm3或48πcm3四、课堂小结图形由哪些基本的元素构成?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五、课后作业教材第6页习题1.1第3,7,8题.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认识点、线、面,并且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对此并不陌生,能从实际生活中指出点、线、面.本节课学习了图形是由点、线、面构成的,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是:面与面相交得到线,线与线相交得到点,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通过对图形进行观察、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1.2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第1课时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1.通过充分的实践,使学生能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2.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充分经历实践、探索、交流,获得成功的体验,发展空间观念.重点掌握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判断一个平面图形是否是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难点识别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确定相对面展开的位置.一、导入新课我们小学学过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问题1: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你能得到哪些形状的展开图?问题2:你能得到图中的展开图吗?学生思考后举手回答,教师点评,并进一步讲解.二、探究新知探究一: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例1.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能展成一个平面图形吗?你能得到哪些平面图形?分组比赛.(要求:展开后每个面至少有一条棱与其他面相连)第一类:四个一行中排列,上下各一任意放,共六种.(记忆口诀:141型)第二类:一在三下任意放,二在三上露一端,共三种.(记忆口诀:132型)第三类:两两三行排有序,恰似登天上云梯,仅一种.(记忆口诀:222型)第四类:三个三个排两行,中间一“日”放光芒,仅一种.(记忆口诀:33型)重难点精讲一线不过四.()()田凹应放弃.()()()()探究二:正方体的相对面例2.下列图形可以折成一个正方体形状的盒子.折好以后,与1相邻的数是________,相对的数是________,先想一想,再具体折一折,看看你的想法是否正确.解:2,5,4,6;3方法总结:将正方体的展开图折叠,找到相对的面,再判断相应面上应填的字.合作探究:正方体相对两个面在其展开图中的位置有什么特点?①相对两面不相连,上下隔一行,左右隔一列;②相间、“Z”端是对面;③间二、拐角邻面知.三、课堂练习1.教材第9页“随堂练习”第1,2题.2.小红制作了一个如下左图所示的正方体礼品盒,其对面图案都相同,那么这个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可能是( A )A B C D3.如果“你”在前面,那么什么在后面?如果“坚”在下,“就”在后,那么“胜”“利”在哪里?【答案】3.“你”在前,“棒”在后,“坚”在下,“就”在后,那么“胜”在上,“利”在前四、课堂小结1.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有哪些?相对的两个面在展开图中的位置关系是什么?五、课后作业教材第15页习题1.2第4,8,10,11题.正方体的展开图形式有很多种,本节课在老师的操作引导下认识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通过多次的“展开——围成”活动建立清晰的表象,借助“想象——验证”的学习方式,培养空间想象力和必要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有序提升;对于学生从平面展开图折叠成立体图形的思维过程,由于受到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动手是更为有效的呈现方式.第2课时棱柱、圆柱、圆锥的展开与折叠1.了解棱柱、圆柱、圆锥的表面展开图,认识几何体展开前后各面之间的关系;2.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学会判断一个平面图形是否是一个立体图形的展开图.重点了解棱柱、圆柱、圆锥的表面展开图.难点判断一个平面图形是否是一个立体图形的展开图.一、导入新课问题1:我们已经了解了棱柱,那么棱柱之间是否还有区别呢?问题2:如果有若干个几何体,你能立刻找到棱柱吗?棱柱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特征呢?学生思考后举手回答,教师点评,并进一步讲解:通常根据底面图形的边数将棱柱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四棱柱.棱柱的特点:(1)棱柱的上、下底面是完全相同且互相平行的多边形.(2)棱柱的侧面都是平行四边形.(3)棱柱的侧棱长都相等.二、探究新知1.棱柱的表面展开图将图1-12中的棱柱沿某些棱剪开,你能得到哪些形状的展开图?教师:把从正方体学到的展开折叠知识,引用到棱柱中,能折成棱柱的平面图形的特征有哪些?想一想:以下哪些图形经过折叠可以围成一个棱柱?如果不能,适当修改使所得图形能围成一个棱柱.(1)棱柱的底面边数=侧面数;(2)棱柱的两个底面要分别在侧面展开图的两端;(3)四棱柱的平面展开图中只有5条相连的棱;(4)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5 cm,4 cm,3 cm,请画出它的展开图.2.圆柱与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教师:圆柱与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又会是怎么样的呢?学生动手实验,并给出答案,教师点评.想一想:下面几个图形是一些常见几何体的展开图,你能正确说出这些几何体的名字吗?三、课堂练习1.教材第11页“随堂练习”第1,2题.2.下面是一个几何体的展开图,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如果A在几何体的下面,哪个字母会在上面?(2)如果F在前面,B在左面,哪个字母会在上面?(3)如果C在右面,D在后面,哪个字母会在上面?【答案】2.(1)F(2)C(3)A四、课堂小结1.能折成棱柱的平面图形的特征有哪些?2.圆柱和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分别是什么?五、课后作业1.教材第15页习题1.2第1,5,12题.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主要围绕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熟悉理解棱柱和圆柱、圆锥的展开图以及图形折叠后的对应关系.教学难点和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而突破这一难点必须建立在学生动手操作、积极思考的基础上.所以教学时我通过演示包装盒的拆、合,使学生获取“平面展开图”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自行探究立体图形的展开与折叠的实验活动提供了基础,同时,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动手活动,努力想象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是如何转换的.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理性归纳一般过程,探究的方法从已知到未知,由特殊到一般,先感性再理性,使学生活动贯穿始终,设计的问题由浅入深,从不同图形的展开延伸到折叠,先易后难,学生思维得到了充分的锻炼.第3课时截一个几何体1.经历切截几何体的活动变化,体会几何体在切截过程中的变化,在面与体的转换中丰富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2.理解截面的概念,能够识别一些几何体截面的形状.重点引导学生参与用一个平面截一个正方体的教学活动,体会截面和几何体的关系.难点同一几何体不同角度切截所得截面的不同形状的想象与截法,从切截活动中发现规律.一、导入新课教师课件演示切截西瓜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截面的产生.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几何体,截出的面叫作截面.学生通过观察切西瓜的过程感知几何体与截面的关系.二、探究新知1.截正方体(1)教师: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所得到的截面会是什么形状呢?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猜测用一个平面截一个正方体所得截面的形状可能有: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等.鼓励学生积极发言.(2)教师: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来截手中的正方体模型,验证自己的猜想.教师在学生操作活动中巡视指导,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与交流中,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全班实物切截活动结束后,教师鼓励各个小组请代表发言.选取一些小组让他们进行演示说明,并积极肯定他们的做法.教师课件演示截正方体的几种方式:(3)教师:通过刚才的课件动态演示,你能得到什么规律吗?学生: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所得截面是由这个平面与正方体的若干个面相交得到的结果.若与三个面相交得三条交线,由这三条交线构成的截面图形是三角形;若与四个面相交,则截面是四边形……各小组请代表发言,说出他们所观察到的截面的各种形状产生、变化的过程,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产生不同形状的截面的原因,积极肯定学生的正确推理.2.截圆柱与圆锥教师:用圆柱能否做出如下形状的平面图形?学生先自己思考,再和同桌交流,猜测可能的图形,然后画出图形,最后教师展示学生的作品.教师课件演示圆柱与圆锥的截面情况.(1)圆柱的截面:(2)圆锥的截面:利用课件演示截圆柱、圆锥的过程,进一步验证学生的结论,深化学生对截一个几何体所产生截面形状的直观感受.三、课堂练习1.教材第12页“随堂练习”第1,2题.2.如图,用一个平面分别去截下列几何体,所得截面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D )A BC D四、课堂小结1.什么叫截面?2.正方体的截面形状有哪些?圆柱、圆锥和球呢?五、课后作业教材第15页习题1.2第2,6,7题.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经历了图形的展开与折叠的基础上,让学生经历截几何体的活动过程,体会几何体在截的过程中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充分想象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几何体所得的截面是什么形状,再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验证想象的结果与实际结果是否一致.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丰富了几何直觉和数学活动经验,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第4课时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的形状1.会画从正面、左面、上面看到的几何体的形状图;2.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合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重点会画从正面、左面、上面看到的几何体的形状图.难点根据从上面看到的形状图及其相应位置的立方块的数量,画出从正面、左面看到的形状图.一、导入新课课件出示庐山风景图,使学生切身感受从不同的方向看到的物体是不同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苏东坡的诗表现了观察庐山的几种方式:横看、侧看、远看、近看、身处山中看.从不同方向观察庐山可看成“峰”,也可看成“岭”.那么从不同方向看几何体又能看到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从不同方向看物体的形状.二、探究新知1.观察实物教师在讲台上摆放乒乓球、热水瓶、玻璃杯.教师:讲台上有乒乓球、热水瓶、玻璃杯三样物品,现在请三位学生分别站在讲台的左面、右面和正面观察它们.这三样物品从不同的方向看到的图形会一样吗?三位学生分别站在讲台的左面、右面和正面观察,其余学生想象可能看到的图形.然后让三位学生分别叙述自己所看到的图形.教师点评,并进一步讲解.2.观察几何体课件出示教材第14页图1-21,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分别画出从正面、左面、上面看到的几何体的形状图.学生动手画图,教师巡视.学生完成后举手展示所画的形状图,教师点评,并进一步讲解:画从正面、左面、上面看到的几何体的形状图的方法:(1)先确定几列(几列就横排连续画几个正方形);(2)再确定每列最高有几层(几层就竖排连续画几个正方形).3.根据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还原几何体一个几何体由几个大小相同的小立方块搭成,从上面和从左面看到的这个几何体的形状图如图1-23所示,请搭出满足条件的几何体.你搭的几何体由几个小立方块构成?三、课堂练习1.教材第15页“随堂练习”.2.如图,请画出下列几何体从正面、左面、上面看到的形状图.四、课堂小结1.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图形一样吗?2.画从正面、左面、上面看到的几何体的形状图的方法是什么?五、课后作业教材第15页习题1.2第3,8,9题.本节课的内容是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的形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实物模型、教具或多媒体课件演示给学生看,使学生直观、具体、形象地感知图形.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几何体,并得到从不同方向看物体的形状图的画法,能识别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所得到的图形.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新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丰富的图形世界 教案(全)

新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丰富的图形世界 教案(全)

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材分析】1、编排意图本节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第一节,主要内容是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及它在生活中的应用。

2、地位、作用学习本节内容,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数学活动的经验和体验,发展空间观念,促进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能力的发展,对今后的学习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学情分析】1.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看,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一定数量的几何图形,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2. 从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看,学生喜欢生动感性视觉体验,喜欢挑战,对新鲜事物感兴趣。

【设计思路】1. 理念上: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

这是整节课的一条暗线,真正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设计时,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利用网络资源制作动态图片、幻灯片、音乐、等为一体的课件,把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并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的理念。

2.问题设计上层层深入:生活中的图片、--整体上感知--局部分析--得出结论-—巩固运用—延伸—解决生活中问题3.活动上自主探究---小组交流---班内展示争做最优小组1、知识与能力: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点、线、面,初步感受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图形的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创新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审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培养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②通过视频演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认识点、线、面,初步感受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对“面动成体“的理解是难点教学中以课件展示问题设计、学生观察,独立学习学后,再组内合学,最后以动感课件及动感视频演示,疑难在班内共同讨论进行共学,达到对重难点的突破。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上课课件等.【教学策略】1.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更直观生动,便于生理解。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1.2.1展开与折叠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1.2.1展开与折叠
Fra bibliotek4.拓展阅读:
(6)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展开图和折叠图在古代建筑、现代设计等方面的应用案例,并撰写一篇简短的阅读心得。
作业要求:
1.学生需认真完成作业,确保作业质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交流,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3.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关注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鼓励。
4.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展开图和折叠图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积极主动、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
2.通过展开图和折叠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几何图形的美,提高审美素养。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其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采用分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完成,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创设探究式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展开图和折叠图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典型例子,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总结展开图和折叠图的特点和规律。
5.设计梯度性练习题,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几何直观能力。
练习题可以分为基础题、提高题和拓展题,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6.注重教学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评价可以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成果展示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4.掌握展开图和折叠图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素养。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第1课时》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第1课时》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第1课时》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主要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生活中立体图形的概念和特点。

本节课的1.1节“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第1课时)”是这一章的第一节内容,主要介绍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等基本立体图形的概念和性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和区分这些立体图形,并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他们对平面图形的认识已经比较熟悉。

但是,对于立体图形,他们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生活中的实物,帮助学生建立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加深他们对立体图形的理解和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和区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等基本立体图形,了解它们的特点和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和区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等基本立体图形。

2.难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立体图形的特点和性质,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帮助他们建立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

2.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一些生活中的实物,如牙膏盒、易拉罐、圆柱形笔筒等,用于展示和引导学生观察立体图形。

2.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立体图形的图片和动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立体图形。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物,如牙膏盒、易拉罐、圆柱形笔筒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实物是什么形状的?它们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等基本立体图形的图片和动画,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立体图形是什么形状的?它们有什么特点和性质?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尝试区分和识别这些立体图形。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 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 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第一章第四节从不同的方向看(二)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尽可能地搭出由小立方块组成的不同的几何体,并观察画出这个几何体的三视图.2.能根据每个位置的小立方块的个数及其中一种视图画出另外两种视图.(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搭建几何体的过程,从不同方向观察,并画出三视图,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实验.2.能够充分地与同学交流、合作,能比较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意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从中体味成功的快乐.教学重点1.搭建简单的几何体,通过观察画出三视图.2.通过小立方块搭建几何体的俯视图及相应位置上方块的个数,画出这个几何体的主视图和左视图.教学难点利用空间想像力,由已知搭建的几何体的俯视图及相应位置上的小立方块的个数画出这个几何体的主视图和左视图.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知道,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会看到不同的图形.什么是主视图?什么是左视图?什么是俯视图呢?从正面看到的图叫主视图;从左面看到的图叫左视图;从上面看到的图叫俯视图.现在我们每个桌子上都有5个一样大小的小立方块,你能搭出多少种几何体?观察后,你能画出它们的三视图吗?二、讲授新课现在,我们就以同桌为单位,用5个小立方块搭建几何体,要尽可能地搭出不同的几何体,再从不同的方向看一看自己所搭的几何体。

下面我们再来看同学们搭成的3种几何体,我们分3组分别画出它们的三视图,然后我们以组为单位,交流、验证画出的三视图是否合理.几何体(1)的三视图. 几何体(2)的三视图.几何体(3)的三视图.注:在没有特殊说明的情况下,俯视图应是观察者站在这个几何体的正面,从上方观察得到的图像.如果已知三视图中的俯视图及相应位置上的小立方块的个数,如何根据已知条件搭建几何体或根据已知条件画出另外两个视图呢.三、应用新知[例1]右图是几个小立方块所搭几何体的俯视图,小正方形的数字表示该位置小立方块的个数.请画出这个几何体的主视图和左视图.分析:本例对空间想像力要求较高,可让学生动手利用手中的小立方块,尝试独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要重视利用操作来帮助解决问题,然后同伴进行交流,验证结果.解法一:先摆出这个几何体,再画出它的主视图和左视图.解法二:根据俯视图联想确定主视图有3列,左视图有2列,再根据数字确定每列方块的个数.由此可得主视图、左视图如下:四、课堂作业1.如图所示的两幅图分别是由几个小立方块搭成的几何体的俯视图,小正方形中的数字表示该位置小立方块的个数.请画出相应几何体的主视图和左视图.解:左图、右图相应的主视图和左视图分别为:2.在一个仓库里堆积着正方体的货箱若干,要搬运这些箱子很困难,可是仓库管理员要落实一下箱子的数量,于是就想出一个办法:将这堆货物的三种视图画了出来,你能根据三视图,帮他清点一下箱子的数量吗?这些正方体货箱的个数为( )A.5B.6C.7D.8分析:根据左视图和主视图,可以在俯视图中标出每个位置上小立方块的个数(如图)所以货箱共有8个,或者让学生利用操作来帮助解决问题.答案:D3.下图是由几个小立方块所搭成几何体的左视图,小正方形中数字表示在该位置上小立方块的个数,请画出相应几何体的主视图和俯视图.分析:由已知可知有8个小立方块,先摆出这个几何体,你会发现这样的几何体不惟一,因此,答案不止一种,只要合理的都算正确的.解:(由于答案不惟一,在此选其中两种答案),主视图和俯视图如下:第一种:北师大版七年级第一章第五节生活中的平面图形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如多边形、扇形;了解平面图形。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 丰富的图形世界》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 丰富的图形世界》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丰富的图形世界》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的内容。

本章主要让学生初步接触和认识各种几何图形,了解图形的性质和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图形认知能力。

内容包括平面图形、立体图形以及图形的运动和变换。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各种图形的性质和特点,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初中数学,对于图形的认识大多停留在小学阶段的简单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逐步过渡到初中阶段对图形的深入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需要教师激发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和认识各种几何图形,掌握图形的性质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图形认知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各种几何图形的性质和特点。

2.教学难点:图形的运动和变换,以及立体图形的认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模型教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2.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各种几何模型和教具,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等。

2.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各种几何图形的性质和特点。

3.练习题:准备相应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建筑物、日常用品等,引导学生关注各种几何图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几何图形?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各种几何模型和教具,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等,引导学生观察和认识这些图形。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第1课时)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第1课时)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第1课时)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主要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立体图形,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空间观念形成的重要阶段,对今后的几何学习有重要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通过日常生活和前面的学习,他们对一些立体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学生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较弱,需要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操作活动来进一步丰富他们的空间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识别和命名常见的立体图形,理解立体图形的特征,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学生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对立体图形产生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识别和命名常见的立体图形,理解立体图形的特征。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发现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操作教学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模型、卡片等。

2.学具准备:学生每人一份立体图形卡片,一份练习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实例,如魔方、篮球、圆柱形饮料瓶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立体图形的定义和特征,让学生初步了解立体图形。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1.2展开与折叠(第2课时)案x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1.2展开与折叠(第2课时)案x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1.2展开与折叠(第2课时)案x一. 教材分析《丰富的图形世界》是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的第一章,本章主要让学生初步接触和认识各种几何图形,了解图形的性质和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1.2节“展开与折叠”主要让学生了解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学会通过展开和折叠的方式将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立体图形的性质和特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接触过一些几何图形,对于简单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立体图形的展开和折叠,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展开和折叠的概念,理解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2.学会通过展开和折叠的方式将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展开和折叠的概念及其实际应用。

2.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转化。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和实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展开和折叠的概念及其实际应用。

同时,结合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

2.准备一些展开图,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展开图。

3.准备一些练习题和思考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一下之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展示一些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让学生尝试将这些立体图形通过展开和折叠的方式转化为平面图形。

同时,让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每组选择一个立体图形,尝试将其展开和折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并给予适当的提示和引导。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丰富的图形世界 》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丰富的图形世界 》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丰富的图形世界》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的内容,本章主要向学生介绍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如点、线、面、角等,并通过对这些图形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本章内容是学生学习几何的基础,对于后续几何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几何学科,对于图形的认识和理解还处于初级阶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各种几何图形。

同时,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如点、线、面、角等,并学会用这些图形进行简单的几何作图。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各种几何图形的定义和性质。

2.教学难点:对各种几何图形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实际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几何图形。

2.直观教学法:利用教具、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和理解几何图形。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几何模型、挂图、幻灯片等。

2.教学素材:与本章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和案例。

3.教学环境:教室布置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形式,如座位排列以小组合作的形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如房间的布局、家具的形状等,引导学生对图形产生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能说出这些图形的名称吗?”让学生思考和交流,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丰富的图形世界。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幻灯片或挂图,向学生介绍各种几何图形的定义和性质,如点、线、面、角等。

七年级数学上册_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全部教案_北师大版

七年级数学上册_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全部教案_北师大版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全部教案第一课时§ 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

(2)、在观察、摸索、讨论中直观认识立体图形,了解球体、柱体、锥体的特征;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及探索发现能力。

( 2)、过程中,建立一种互相了解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直觉增进学生的理解力,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 2)、激发学生对丰富的图形世界的兴趣,好奇心,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直观认识规则的立体图形,正确区分各类立体图形。

难点: 1、找出各个立体图形的个性特征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而掌握对图形认知、归纳的方法。

2、研究正多面体的顶点数、棱数和面数之间的关系,得出欧拉公式。

三、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四、教具准备:一辆玩具小公交车、一架玩具小飞车、笔筒五、教学过程Ⅰ、创设现实情景,引入新课今天,我准备了“一架直升机” ,带领同学们插上想像的翅膀去飞行,我们飞向了祖国的蓝天,飞呀、飞呀,我们飞到了一座现代化大城市的上空,翻开课本看第一章的第 1 页的彩图,这个城市多漂亮啊,我们在欣赏这个城市的美景时,不妨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一下,这个美丽的城市也是我们数学世界——丰富的图形世界,你能从中发现哪些熟悉的图形?大家先看这辆车是由哪些立体图形组成的?Ⅱ、根据现实情景,讲授新课1、从生活中发现熟悉的几何体。

[议一议](1)图中有茶杯,笛子,笔筒中的笔杆是圆柱形状,提球的网把球放进去上面一部分是圆锥的形状,书架上的小帽子是圆锥的形状。

( 2)圆柱和圆锥的相同点是底面都是圆的,不同点是圆柱有上下两个底面都是圆的,而圆锥只有下底面,最上面只是一个顶点。

(3)笔筒的形状我们把它叫棱柱,老师,对不对?(4)地球是一个球体,与它形状类似的有足球。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课程设计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课程设计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如点、线、线段、射线、角、直角等;2.能够通过观察和比较几何图形的性质,发现几何图形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3.能够正确使用几何图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证明;4.能够通过绘制和分析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几何思维能力;5.发掘学生的美学潜力,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1.点2.线、线段、射线3.角、直角、等角、补角、对顶角4.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圆、椭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球等几何图形2. 几何图形的性质及其应用1.线段、角的度量和相等关系2.直线与平行线的性质3.三角形、四边形的性质4.圆的性质及其应用3. 几何图形的绘制和分析1.利用直尺、圆规等绘制几何图形2.利用纸片、活动材料等进行几何图形的制作和分析三、教学方法1.演示法:通过示范、绘制等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探究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几何图形的性质,发现几何图形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思考,分析几何图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4.实践法:通过绘制、制作几何图形的方式,巩固学生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几何思维能力。

四、教学资源准备1.教材:《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教具:直尺、圆规、纸片、活动材料等3.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五、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投影仪展示精美的几何图形图案和美术作品,启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初步的美学感受。

2. 学习环节第一部分: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1.教师通过演示和讲解,引导学生认识点、线、角、几何图形等基本概念;2.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感受点、线、角等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进行总结。

第二部分:几何图形的性质及其应用1.教师通过演示和讲解,引导学生认识线段、角度的度量和相等关系;2.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究直线与平行线性质,进行总结。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 丰富的图形世界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 丰富的图形世界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单元概览】单元名称:丰富的图形世界一.你愿意挑战吗?(单元教学目标)1.经历展开与折叠.切截以及从不同方向看等数学活动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在平面图形和几何体相互转换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3.认识常见儿何体得基本特性,能对这些儿何体进行正确的识别和简单的分类,并能从组合图形中分离出基本儿何体:4.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点.线.面的基本含义,了解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5.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图形,能辨认和画出从不同方向观察正方体及其简单组合体得到的形状图。

6.了解直棱柱,圆柱,圆锥的表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想象和制作立体模型。

7.进一步丰富数学活动的成功体验,激发对图形与几何学习的好奇心,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你需要学习什么?(单元教材分析)本章从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入手,使学生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在展开与折叠等数学活动过程中,认识常见几何体及点.线.面的一些性质;再通过展开与折叠.切截,从不同方向看等活动,在平面图形与几何体的转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1.能识别简单物体的三种视图2.会画立方体极其简单组合体的三种视图教学难点:1.能根据展开图想象和制作立体模型2.突破难点的措施:强感性认识三.你将学会什么?(单元课时安排)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2课时2.展开与折叠2课时3.接一个几何体1课时4.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的形状1课时回顾与思考1课时四.你将学会什么?(单元设计思路)1.我们生活在一个三维世界中,周围大量存在的是空间图形。

因此图形与几何的学习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生活空间。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图形预计和学习的核心目标,而“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观察到的平面图形.展开图之间的转化”是空间观念的基本内容。

整个设计的意图,不仅在于促进学生对常见几何体有关内容的理解,对操作.识图.简单画图等技能的掌握,而且在于进一步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的经验和体验,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1.2展开与折叠(第2课时)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1.2展开与折叠(第2课时)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1.2展开与折叠(第2课时)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的1.2节“展开与折叠”。

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图形展开与折叠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平面图形的折叠方法,能够将平面图形折叠成相应的立体图形,并能够运用展开与折叠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对于一些基本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的平面图形的折叠方法和折叠后的立体图形的特点可能还不够清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平面图形的折叠方法,能够将平面图形折叠成相应的立体图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平面图形的折叠方法,能够将平面图形折叠成相应的立体图形。

2.教学难点:对于一些复杂的平面图形的折叠方法和折叠后的立体图形的特点的理解和掌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到展开与折叠的存在和应用。

2.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折叠平面图形,从而理解和掌握折叠方法。

3.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共同完成一些折叠任务。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教具,如纸张、剪刀等。

2.准备一些展开与折叠的实际应用问题,如包装盒的设计等。

3.准备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展开与折叠的实例,如衣服的折叠、纸箱的折叠等,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教案 北师大版

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教案 北师大版

§1. 生活中的数学二、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例子,体会数学与我们的成长密切相关。

2.通过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归纳,感受到数学学习促进了我们的成长。

3.尝试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方式(观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效解决问题。

4.通过对数学问题的自主探索,进一步体会数学学习促进了我们成长,发展了我们的思维。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 结合具体例子,体会数学与我们的成长密切相关。

2. 通过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归纳,感受到数学学习促进了我们的成长。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例子,体会数学与我们的成长密切相关。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举例。

宇宙之大(海王星、流星雨),粒子之微(铍原子、氯化钠晶体结构),火箭之速(火箭),化工之巧(陶瓷),地球之变(陨石坑),生物之谜(青蛙),日用之繁(杯子、表),大千世界,天上人间,无处不有数学的贡献,让我们共同走进数学世界,去领略一下数学的风采,体会数学的魅力。

二、板书课题。

三、导学1. 现在让我们进入时空的隧道,回忆我们的成长历程:出生——学前——小学(板书),我们每一天都在接触数学并不断学习它,相信吗?不妨大家从不同阶段来举出一些我们身边或亲身经历的例子,试一试。

(积极鼓励)(师、生共同讨论交流,从具体事例中分析并找出数学信息。

)2.进入小学,我们正式开始学习数学,回忆一下,在小学阶段我们学习的主要数学知识有哪些?3.指定若干名学生口答,师生共同系统归纳:数与式:认识、计算、方程、解应用题;图形:图形的认识、图形的画法、图形的计算;统计知识。

4.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仅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而且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使我们变得更加聪明了。

发挥一下我们的聪明才智,尝试解决下面的2个问题:(1)小黑板展示下列问题:①计算并观察下列三组算式:②已知25×25=625,则24×26= (不要计算)③你能举出一个类似的例子吗?④更一般地,若a×a=m,则(a+1)(a-1)= 。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新)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优秀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新)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优秀教学案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利用多媒体资源、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直观地展示图形的特点和关系,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想象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发现和总结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提高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教师通过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同时,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使学生在几何学科的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生活情境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如建筑物的设计、家具的形状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几何图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给予学生反馈和建议。同时,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使学生在几何学科的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的创设:本案例通过引入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几何图形,如建筑物的设计、家具的形状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几何学科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这种生活情境的创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新)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新)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优秀教学案例,是基于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解和实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提高学生对几何图形认知和理解为出发点,设计的教学活动。本案例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将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进行整合,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丰富的图形世界》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极其解析(一)内容初中几何教学分为三个板块: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化、图形与坐标,其中后两个板块围绕第一板块,为图形性质的研究提供手段和方法.本章是初中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的第一章,本章共安排了4小节和2个选学内容.本章教学内容是初等几何学中最基本的一些知识.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物体都以其所具有的各种空间形式存在于我们周围,学习有关图形与几何知识就是帮助人们更好的认识现实空间,并把有关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和工作中.本章介绍了图形与几何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图形.基本概念包括几何图形、立体图形、平面图形、体、面、线、点等,要在本章中从现实具象的物体中抽象、归纳出来,本章研究的图形主要是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等等.本章的学习对学生后续几何知识的学习影响深远.第一节的内容首先引导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各种物体,指出物体具有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的几何特征,并从熟悉的长方体纸盒开始,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物体的外形抽象概括出长方体、长方形、线和点等几何图形的过程,认识几何图形、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二)解析第一节的内容看似简单,实则有很深远的意义.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几何研究什么?初中几何研究什么?初中几何怎么研究?”这些问题.首先,小学学习的图形,只要求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这些简单图形,只要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对几何究竟研究什么内容,没有整体的认识.其次,小学阶段对图形的学习要求只停留在观察、操作、认识和辨认的层次,而这节课要完成从物体到模型再到几何图形的抽象,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度.再者,本节课要求学生能对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关系进行深一步的思考,从而对初中阶段研究平面图形有初步的认识和认同.二.教学目标极其解析(一)内容学生通过对实物图片的欣赏和生活中物体的观察,抽象出几何图形,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学生经历对几何图形的分类过程,了解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区别,对几何图形的抽象有进一步的认识,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学生经历折纸和摸几何体的数学实验,利用不同的感官,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进行再认识;通过小组合作,描述几何体的活动,激发几何兴趣,培养几何语言,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二)解析本节课的课标要求为:通过实物和具体模型,了解从物体抽象出来的几何体、平面、线和点等.这是课标要求的知识目标,这节课承载的目标绝不止于此.1.抽象对学生来说是重点也是难点,现实空间中的各种物体都有它特有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从现实物体中观察,抽象,能激发学生对现实世界的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2.对抽象后的几何图形进行分类,需要学生对几何图形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分析,区别它们的不同点,然后制定一定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这是认识几何图形后自然生成的步骤,也是为了进一步认识几何图形,对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分类的思考,是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思考图形世界的开端.3.正确掌握几何语言是学好几何知识的必备条件,几何图形是“图形与几何”的研究对象,一般按照“实物——模型——几何图形——文字表示——符号表示”的顺序进行.其中图形是实物和模型中第一次抽象后的产物,也是形象、直观的语言,文字语言是对图形的描述和解释,符号语言是对文字语言的简化.通过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分析,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想象、交流,发现它们的联系,发展空间的观念,另一方面培养和训练几何语言,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建立语言表达的基本方式.三.教学过程设计活动一1.欣赏实物图片,聚焦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多姿多彩,比如上海外滩,北京天坛,城市雕塑,高速公路,剪纸艺术,五星红旗,它们都以自己的姿态存在于我们的世界里.观察图片中各种各样的物体,你看到了哪些图形?师:在生活中和我们今天的现场,还能找到哪些熟悉的图形,请你举例.2.观察长方体模型,抽象长方体、长方形、线和点,形成几何图形的概念.师:同学举例说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长方体的形象,那么请同学们在学具袋中,不用眼睛看,摸出一个长方体的模型.观察你手中的长方体,你对长方体有什么认识?3.认识棱柱和棱锥(视学生举例情况定).师:在几何图形的世界里,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两位新朋友,请大家看看(出示小熊饼干包装),你对这个物体抽象出来的几何图形有什么认识.师:再请大家看看另一位新朋友(出示金字塔型包装),你对这个物体抽象出来的几何图形有什么认识.4.根据图形特征,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的依据.师:请将刚刚大家列举出的几何图形进行分类,先独立思考,再和同桌交流一下,说说你分类的结果和分类的依据.师:你说说看什么立体的,什么是平面的?【设计意图】本节课教学是初中几何的开篇之课,要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生活的空间中各种各样的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空间形式,在几何研究中,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是研究的主要内容,而几何的研究对象正是从生活的空间中抽象出来的几何图形.学生在小学已经有了辨认简单几何图形的经验,已经认识了球、圆锥、圆柱、长方体、正方体、圆、正方形等等图形,本节课要在小学的基础上,一方面唤醒学生的认知,另一方面在小学的基础上在此将几何图形进行抽象.这一环节从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物体开始,分两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观察图片,让学生将眼光聚焦到数学上来,认识到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才是数学应该关注的内容;第二层次观察图片,是辨认图形的名称,并观察生活中的物体,并能说出物体的外形对应的图形.这样设计的用意是让学生的活动意图更加单一,先聚焦数学,再聚焦抽象,活动的目的明确了,学生活动的收获才会更加丰富,这一环节中,学生对图形的认识肯定还不是那么的明确,还是在小学辨认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回忆,这一环节我们可以称为学生对图形的第一次抽象,大部分学生应该停留在“模型即图形”的层面.第二环节是观察长方体,鼓励学生从整体和局部分别观察长方体,分别抽象出长方形、线和点.单独设计这一活动是因为延续上一个环节,学生在“模糊抽象”的基础上,对单一熟悉的长方体进行抽象,认识几何图形,也是因为对于点和线的抽象,学生小学没有这样的认识和意识,对于图形的抽象,到多边形后无法再进行下去,所以在这里帮助学生理解一下,便于后面活动的进行.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形成几何图形的概念.第三环节是认识棱柱和棱锥,对于这两个图形,小学没有介绍,学生即使有这样物体的形状的认识,也不知道名称,这里通过学生的观察,或类比长方体的认识过程,或类比圆柱和圆锥,得到棱柱和棱锥的外形特征,告知学生图形名称,从而完善初中简单几何体的认识.第四环节是对几何体的分类,区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并对它们的区别有不同方式的解释和理解.这一环节是学生对抽象出的几何图形的再次认识,通过学生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表述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区别.这里的难点在于表达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区别,需要学生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这两者的不同,学生的表达可能是含糊的,生活化的,教师需要逐渐的完善.活动二1.折叠棱锥和棱柱.师:我们关注到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区别,接下来请大家观察一下老师发给大家的纸片,动手折叠一下,你得到什么?由此你想到了什么?2.观察棱锥和棱柱,描述棱柱和棱锥.师:我们发现一个平面图形可以围成一个立体图形,请大家观察我们折成的三棱柱,说说三棱柱的表面包含哪些图形呢?它们的大小和位置关系又如何呢?师:我们看出,有些立体图形的表面包含着一些平面图形.反过来,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平面图形来描述立体图形,请你观察手中的模型,描述四棱锥,跟同桌交流一下.师:通过刚刚的活动,请你谈谈你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有什么新的认识.【设计意图】棱柱、棱锥是常见的立体图形,小学对它们没有认识,在活动一中,进行了对棱柱和棱锥的第一次认识,但学生对它们的特征认识不是非常的充分,也不是活动一的重点,所以在活动二中,设计了对棱柱和棱锥的第二次认识.设计一个折叠的活动,并对折叠成的棱柱和棱锥进行观察,活动的目的有两个,第一,通过唤醒小学折叠正方形回忆,让学生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联系有初步的感受,在观察、操作、想象、交流中发展空间观念;第二,观察棱柱和棱锥,对立体图形表面、截面中包含的平面图形进行描述,逐步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反过来,会用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来描述立体图形.活动三1.摸出指定的几何体(集体活动);师:请同学拿出布袋,同桌选一位代表,老师说出一个几何体的名称,请你从袋子中摸出它的模型,举起来,相互看一看.(三棱柱、四棱锥)师:请摸的最快的同学说说你是怎么摸到的.2.同桌两位学生合作,一位同学摸一个几何体模型,并描述几何体特征,另一位同学说出几何体名称(分组活动);师:请同桌两位同学合作,一位同学摸几何体模型,并描述它的特征,另一位同学猜猜它的名字,然后交替进行.老师提两个要求,第一,描述几何体的时候,注意使用数学语言,注意有条理的表达;第二,自己选择一个认为你自己描述最准确最好的几何体,准备汇报.师:我们在描述一个几何体的时候,如果这个几何体的各个面都是平面图形,我们便可以通过这些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描述,如果有的表面不仅仅是平面图形,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些面的展开图或者截面来描述.【设计意图】学生经历了前两个活动后,应该对“实物——模型——图形——语言”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这一环节中,学生将综合前面所经历的过程,利用触觉触摸模型,头脑中想象图形,用语言表达图形这样一个过程,对本节课的活动过程进行再次完整的认识和巩固.这一环节分为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对棱柱和棱锥的第三次认识,通过触觉,感受它们外形上的特征,完成触觉感知后,在头脑中想象的过程,比前一环节的观察要更高级;第二步骤是学生同桌间进行的活动,完成“摸模型——想图形——说特征”这一完整的过程,活动中学生会再一次认识到棱柱和棱锥,这是第四次认识和前面不同的其它棱柱和棱锥,也完成本节课对棱柱和棱锥的四次认识过程.活动中,学生会摸到不仅仅由平面图形围成的几何体模型,如圆柱、圆锥、球等,这时候,学生可能会用展开和折叠的方式来描述,也可能用截面的方式来描述,也可能用仅有的平面来描述,这些都是学生在活动中的闪光点.小结与提升利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向别人介绍“中国馆”的外形.【设计意图】本节课的小结没有采用问题式小结的方式,原因是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其实并不多,也不难,而让学生感受和体会的内容特别多.中国馆的外形是一个由简单几何图形组合成的建筑物,学生能自觉的将它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熟悉的长方体,可以通过名称描述它的形状,另一个部分是不熟悉的棱台,可以通过表面的平面图形或者熟悉的立体图形描述它的形状,实质就是对本节课最好的小结与提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