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献学基础知识
文献学基础知识速记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的概念:《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郑玄注:“献,犹贤也。
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宋朱熹《论语集注》:“杞,夏之后。
宋,殷之后。
征,证也。
文,典籍也。
献,贤也。
言二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以其文献不足故也。
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以证吾言也。
”文献意义的产生——《国语》:小不从文。
韦昭注:文:诗书也。
《学而》:行有余力则学文。
马融注:文者,古之遗文也。
《尔雅·释言》:献,圣也。
《玉篇·犬部》:献:贤也。
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宋元之际马端临《文献通考》这里“文献”指的是对历史的记载与人们的种种议论。
后来“文献”的概念变为单指历史上的各种有价值的文字资料。
据我国的现行国家标准“GB3792.1—83《文献著录总则》”:“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文献学是以文献为本体的学问,就其主干来看,可以说是关于文本的学问。
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第二章文献的载体1、文献的载体有哪些载体就是承载文献的物体,有甲骨、金、石、竹木、帛、纸等等。
2、甲骨文发掘及重要研究著作及意义甲骨——现存最早的文献载体清末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商都城遗址所在地,发现大量刻字甲骨。
甲骨文之父——王懿荣重要研究著作:刘《铁云藏龟》,第一次将甲骨卜辞公布于世。
1904年,孙诒让做《契文举例》两卷,成为研究甲骨文的第一人。
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一、中国古典文献学的起源与发展1. 先秦时期:古籍整理的萌芽在先秦时期,我国古籍尚处于萌芽阶段。
诸子百家争鸣,各家著作纷呈,为古典文献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当时,已有学者开始对古籍进行整理,如孔子编订《诗经》、《尚书》等。
2. 汉代:古典文献学的确立汉代是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使儒家经典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此,汉代学者对儒家经典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与研究,形成了以经学为核心的古典文献学体系。
3. 魏晋南北朝:文献学研究的多元化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传入,使得文献学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这一时期的学者们在整理儒家经典的同时,也开始关注其他领域的古籍,如道藏、佛经等。
4. 隋唐时期:古典文献学的繁荣隋唐时期,我国古典文献学进入繁荣阶段。
唐代学者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古籍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如孔颖达的《五经正义》、颜师古的《汉书注》等。
5. 宋元明清:古典文献学的深化与发展宋元明清时期,古典文献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学者们在考据、训诂、校勘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如朱熹的《四书集注》、王夫之的《读通鉴论》等。
同时,私家藏书和刻书业的兴起,为古典文献学的传播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国古典文献学作为一门研究古代文献的学科,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
在新时代背景下,古典文献学将继续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重要作用。
二、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1)古籍版本研究:探究古籍的版本源流、刊刻年代、流传过程及版本间的差异,为学术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
(2)文献目录学:整理和编纂古籍目录,揭示古籍的分类、编目、检索和利用,为学者查找资料提供便捷。
(3)校勘学:对古籍进行校对、勘误,力求恢复古籍的原貌,确保文献的准确性。
(4)训诂学:解释古书中的字词、成语、典故,阐明古书的词义和句意,帮助后人理解古代文献。
中医文献学概论
中医文献学概论第一章中医文献学概说第一节概述中国是世界历史上文明史最为久的古国之一,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
中医药学则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一朵奇葩。
在悠久的历史中,祖先为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典文献。
这些文献记录着中华民族从事社会活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和知识、创造与发明,蕴藏着人类与自然界、与疾病作斗争的丰富智慧,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巨大的精神财富。
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年移代革,沧海桑田,语言文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古籍—古代文明成果的主要载体——文字的形、音、义都发生着变化,古籍中的名物典章制度也有了古今的差异,更遑论由于战火兵燹、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简断编残,使得古文献的阅读和利用更加困难。
纵观世界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人们知道,中医药学是几千年来一直保持了其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且在现代科学、西方医学的冲击之下,仍然保持了其生命力的学科之一。
而两千多年来中医药学的理论、经验与方法,主要依赖古代医药学文献而保存。
这些记录有中医药知识的载体,统称为“中医文献”。
中医文献学是关于中医中药历史文献的编纂、校勘、注释、整理与利用的一门学问,是中国医药学与中国古典文献学相互渗透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属于专科文献学的一种。
该学科是以古典文献学理论为基本框架,以中医药文献的实际情况为具体内容构建起来的。
本章主要对文献的基本概念、作用和中医文献的概况作简要介绍。
第二节文献的基本概念与作用“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孔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徵之矣。
”东汉郑玄注:“献,犹贤也。
我不能以其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注:“文,典籍也;献,贤也。
”概而言之,“文”指文章典籍,“献”指能传述典章制度的贤士的言论。
古代学者所谓“徵文考献”,即是说要了解历史,了解一个时代的典章制度(礼),一是必须取证于典籍的记载,二是要采录宿贤耆旧的言论、评议。
古典文学专业课程
古典文学专业课程
中国古典文学基础是一门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概念、历史、流派和代表作品。
这门课
程涵盖了从先秦到明清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发展,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不同文学形式。
课程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1. 古代文学史:介绍各个历史时期文学的发展和演变,包括
文学流派的兴衰和代表人物。
2. 古代文学作品分析:分析代表作
品的主题、思想、艺术手法和风格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文学的
内涵和价值。
3. 古代文学理论:介绍古代文学理论的发展和演变,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批评和鉴赏的方法。
4. 古代文学翻译:通
过翻译古代文学作品,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
此外,这门课程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包括:
1. 古代文学研究方法:介绍文献学、版本学、校勘学等研究
方法,帮助学生进行学术研究。
2. 古代文学创作实践:鼓励学生
尝试创作古代文学作品,提高他们的文学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古典文化体验:组织学生参观古代文化遗址、博物馆等,让他们亲
身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总之,中国古典文学基础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它不仅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还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打下坚实的基础。
古典文献学的定义、知识结构与价值体现
古典文献学的定义、知识结构与价值体现古典文献学是研究经典古籍的学科,其定义可以理解为通过对古籍的
文字、文化背景、历史背景等方面的探究,达到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古籍内
容的目的。
古典文献学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
1.文献学的基础知识:古籍的分类、版本、润饰、校勘等。
2.史料学:研究古籍所反映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如经史子集中的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现象等。
3.文学学:研究古籍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如诗词、散文、小说等。
4.语言学:研究古籍的语言特点和语法规律,如音韵、词汇、语法等。
5.美学:研究古籍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创作特点,如形式美、意义美等。
6.文化学:研究古籍所反映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意义,如宗教、哲学、
道德等方面的内容。
古典文献学的价值体现在:
1.丰富人类文化:古籍是人类文化的宝库,研究古籍能够丰富人们的
文化知识和审美情趣,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
2.传承历史文化:古籍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研究古籍能够帮助人
们更好地了解历史文化,传承历史文化。
3.提高人类智慧:古籍所包含的智慧和思想具有普遍性和时代性,研
究古籍能够拓展人们的思维视野,提高人类智慧。
4.引领时代文化:古籍是时代文化的源头,研究古籍能够理解时代文化的内涵和发展脉络,引领时代文化的发展。
文献学基础知识
文献学基础知识第一讲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及文献学释义;2、文献学的研究范围;3、文献学学习目的;4、主要参考书目;5、预习:能熟悉使用常用繁体字。
第二讲古文献的载体一、古代载体1、甲骨;2、金;3、石;4、竹木;5、帛;6、域外;7、纸。
二、现代载体1、胶片;2、软盘;3、光盘;4、计算机硬盘;5、移动硬盘及U盘;6、其他形式载体。
第三讲文献的产生与流布一、文献的产生1、著作类;2、编述类;3、钞纂类;4、注释类。
二、文献的流布1、口述类;2、传抄类;3、刻印类;4、影印类;5、铅印类;6、新技术。
三、典籍的记录1、历代史部艺文志的记载(书目多据皇家图书整理而成);2、历代官私书目;3、《四库全书总目》的著录;4、现存古籍总数的几种统计。
四、熟悉四库总目及细目(含近年出四库类丛书)第四讲文献的收藏与散佚1、古籍的收藏——2、古籍的散佚——历代书厄——五厄、十厄之说,指中国古代历次书籍所遭的劫难。
第五讲文献的版本1、典籍中关于版本的记录;2、版本类型;3、善本的定义;4、版本鉴定的依据;5、历代版本学著述。
第六讲文献的目录1、目录定义;2、目录的作用;3、目录的分类;4、目录的构成;5、目录的体例。
第七讲文献的校勘1、校勘的定义;2、校勘的意义;3、校勘的具体方法;4、校勘的要求;5、校勘成果的撰写第八讲文献的辑佚与辨僞(一)文献的辑佚1、辑佚的定义;2、古书亡佚的原因;3、前人辑佚的成就;4、辑佚资料的主要来源;5、辑佚书的质量鉴定标准;6、辑佚工作的程序。
(二)文献的辨僞1、辨僞的定义;2、僞书的种类及作僞手段;3、僞书的价值;4、辨僞学著述。
第九讲文献的整理1、古文献的标点;2、古文献的注释;3、古文献的翻译。
第十讲古文献的检索利用1、常见的各类古籍目录;2、常见的检索书目;3、常见的检索方式。
第一讲文献与文献学一、文献及文献学释义“文”与“献”最初分开,后来成一词。
《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历史文献学14(目录、版本、校勘)
❖ (一)版本源流:“版本”一词,古今含义不同。 说到版本,就要弄清何为“版”,何为“本”连用 为何含义。
❖ 书之称版,称本,始于先秦,西汉已成通名,其间 已有漫长的历史发展。古人称书为版,为本,与其 书写工具和载体密切相关。版,指竹木简牍,书版 也。版的本义,就是写字的木板,又称方版。写了 字的木板就称牍。版牍就是木板书。竹制书写材料 称“简”,竹简可拼连可随意延展,比木板更灵活, 其后木板也改制成简,于是竹木简牍成了通称。竹 木简书卷收成束,称卷。书写很长的书用缣帛代替, 古人称为卷轴。这木轴就是“本”。《说文):“木 下曰本”。
❖ 关于 “版本”、“藏本”,叶德辉说: “雕板谓之板,藏本谓之本。藏本者,官私 所藏,未雕之善本也。自雕板盛行,于是板 本二字合为一名。”
❖ 综上所说,版本的定义是指同一部书在编 辑、传抄、刻板、排版、装订以及流通过程 中所产生的各种形态的本子。
❖ 所以现代学者王欣夫先生认为:“所谓版本, 并不限于雕版印刷的书籍,而实际上包括没 有雕版印刷以前的写本和以后的钞本、稿本 在内。”
❖现存的古代目录,《汉书·艺文志》 是七分法的代表,《隋书·经籍志》 是四分法的代表。从目录的发展史来 看,两汉是七分法时期,魏晋南北朝
是七分法和四分法互相争竞时期,隋唐
以后四分法完全取代了七分法,索引式 的图书馆目录成为书目的主流。传统的 七分法、四分法目录,就是古典目录。 四分法目录确立以后,目录学继续向前 发展。
❖ (1).图书馆目录。这一类是索引式的简明 目录,它通过分类和编次的顺序来揭示图书 内容,为近代图书馆听采用。它只简单地著 录书名、作者,便于寻检。
❖ (2).学术史目录。这一类目录将图书按学 派分类,反映当时的学术思想体系和流派, 是学术思想史、科学技术史相结合的形式, 研究作者学术思想,评定一部书的价值,是 目录学中最重要、同时也是最高要求。这种 目录都有提要,一览而知各书的大概内容, 其便于研究工作。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范式与方法论探析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范式与方法论探析古典文献学是一门研究古代文献的学科,旨在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和分析,揭示历史的真相和文化的内涵。
在古典文献学的研究中,研究范式和方法论对于有效开展研究、获得准确的结果非常重要。
本文将探讨古典文献学研究的范式和方法论,以期深化对这门学科的理解。
一、古典文献学的研究范式古典文献学的研究范式主要包括文献批评法、文本学和意义论。
1.文献批评法:文献批评法是古典文献学的基础方法,旨在从文献本身的角度进行研究。
通过对文献的批评和校勘,分析文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作者的动机等问题。
在这个范式下,研究者通过比较不同版本的文献,揭示其中的异同并进行推敲。
这种方法注重原始文献的准确性,对于恢复文献的原貌和真实意义十分重要。
2.文本学:文本学是古典文献学的重要研究范式,注重对文本本身的分析和解读。
研究者通过对文献中的文字、语法以及修辞等方面的研究与解码,揭示文本的意义和信息。
在文本学中,研究者可以运用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等工具,分析文本中的词汇、结构和修辞手法,以深化对文献的理解。
3.意义论:意义论考察文献中蕴含的深层意义。
研究者通过对文献的阐释、解释和理解,揭示文献所反映的社会、思想和文化背景。
这种方法注重对文献背后的普遍意义和价值观的把握。
意义论的研究范式可以运用传统的文学批评理论,如结构主义、符号学等,帮助揭示文献中的隐含意义。
二、古典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古典文献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搜集、考证、比较分析和解释。
1.文献搜集:文献搜集是古典文献学研究的基础工作。
研究者需要广泛搜集与研究对象相关的古代文献,包括书籍、手稿、碑铭等各种载体上的文献。
搜集的文献应尽可能全面,并经过严格的筛选和校勘,确保研究的可靠性。
2.考证:考证是对文献的真实性、作者和时间等方面的研究和证实。
通过对文献内部的矛盾与对外相关史实的核对,研究者可以对文献的可信度进行评估和鉴定。
考证需要运用历史学、古文字学等学科的方法,对文献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古典文献学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有哪些
古典文献学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有哪些古典文献学,作为一门研究古代文献的学科,其发展离不开一系列坚实的理论基础。
这些理论基础为研究者提供了方法、视角和指导原则,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整理、保护和利用古代文献。
首先,目录学是古典文献学中至关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
目录学就像是为古代文献编制的“地图”,它通过对文献的著录、分类和编目,使我们能够清晰地了解文献的数量、内容、版本等重要信息。
比如,我国古代的《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等目录著作,为后人研究古代学术的源流和演变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通过目录学,我们可以快速找到所需的文献,了解某一时期或某一领域的文献概况,从而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基础。
版本学也是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
在古典文献的流传过程中,由于抄写、刻印等原因,会产生众多不同的版本。
版本学研究的就是这些版本之间的差异、源流和优劣。
通过对版本的研究,我们可以确定文献的真伪、完整性和可靠性。
比如,对于一部古籍,不同的版本可能在文字、内容、排版等方面存在差异,版本学能够帮助我们判断哪个版本更接近原著,哪个版本经过了后人的篡改或增删。
这对于准确理解文献的原意至关重要。
校勘学则是保证文献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手段。
由于古代文献在流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讹误、脱漏、衍文等问题,校勘学通过对不同版本的比对、考证和订正,力求恢复文献的原貌。
校勘学家们运用各种方法,如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等,对文献中的错误进行纠正。
这种严谨的工作有助于我们获取更准确的文献信息,避免因错误的解读而得出错误的结论。
文字学和音韵学在古典文献学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古代文献往往使用古代的文字和语言书写,对于其中的生僻字、异体字、通假字等,需要借助文字学的知识来解读。
音韵学则帮助我们了解古代的读音和语音变化,对于研究古代诗歌、韵文等具有重要意义。
比如,通过音韵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诗歌的押韵规律和格律特点。
训诂学为解读古代文献中的词义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古典文献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古典文献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古典文献学,作为一门研究古代文献的学问,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
这些理论基础犹如基石,支撑着整个学科的架构和发展。
首先,目录学是古典文献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目录,简单来说,就是书籍的清单,但它绝非仅仅是一份清单那么简单。
目录学通过对文献的著录、分类、编目等工作,为学者提供了寻找和了解文献的重要途径。
它如同一个知识的地图,指引着人们在浩瀚的文献海洋中找到所需的珍宝。
比如,我国古代的《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等,就是目录学的经典之作。
它们不仅记录了当时的书籍情况,还反映了学术的源流和发展。
通过研究目录学,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文献的数量、种类、流传情况,从而对当时的文化、学术有一个宏观的把握。
版本学也是古典文献学不可忽视的理论基础。
版本,指的是同一部书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由不同的人所制作的各种本子。
由于历史的变迁、传抄、刻印等原因,同一部书可能会有众多不同的版本。
这些版本之间可能在文字、内容、装帧等方面存在差异。
版本学就是要研究这些差异,判断版本的优劣,确定版本的源流。
比如,对于一部古籍,有的版本可能经过精心校勘,错误较少;而有的版本可能是粗制滥造,错讹百出。
只有掌握了版本学的知识,我们才能选择到质量较好的版本进行研究和利用。
这对于准确理解文献的原意,避免以讹传讹至关重要。
校勘学在古典文献学中同样具有关键地位。
校勘,是对文献进行比对、校正的工作。
由于文献在流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讹误、脱漏、衍文等问题,校勘学就是要通过各种方法,如对校、本校、他校、理校等,来发现并纠正这些错误,恢复文献的本来面貌。
校勘工作需要严谨的态度和精细的方法,要对各种版本进行仔细比对,参考相关的资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
通过校勘,我们可以使文献更加准确、可靠,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
文字学和音韵学也是古典文献学的重要支撑。
古代文献大多是用文言文写成的,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汉字和音韵知识。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内容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综合运用版本、校勘、目录、注释、考证、辨伪、辑佚、编纂、检索等方面的理论与方法,科学地分析、整理、研究中国古代文献,进而探讨古代文献的产生、分布、交流和利用的规律,并总结对古代文献进行分析、整理、研究工作的规律与方法的学科。
分而析之,中国古典文献学大致包括以下分支,即:古典文献形态学、古籍版本学、古籍校勘学、古籍目录学、古籍注释学、古籍考证学、古籍辨伪学、古籍辑佚学、古籍编纂学、古籍检索学。
古典文献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本教材力图强调实践性,希望同学们能在学习本课程时,了解大量的实际例证,增加对古典文献整理与研究的感性认识。
除了思考题外,我们还设计了练习题,思考题与练习题都用繁体字,以便孥高大家对古典文献的认知能力以及对各种问题的处理能力。
练习题可以在课堂上讨论,也可以在课后做。
我们建议教师应事先熟悉这些练习题,还可以根据旦己的教学需要增加一些相关的练习题。
那些有兴趣有余力的同学(包括一些硕士生)还可以按照“进一步阅读文献”所提供的线索自学,进而拓展和加深有关方面的知识。
自学也是一种实践,大学教育最根本的特性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古典文献学是一门很古老的学问,至少可以追溯到汉代的刘向、刘歆父于。
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尤其是科技的现代化,这门古老的学问也要“与时俱进”。
当今人类社会已进入一个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无所不在的时代,电子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古典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已经或正在发生一些重大变化,本教材应适当地反映这些时代变化。
我们除了在第一章讲授电子文献的载体形式和有关问题外,还在第九章专门讲授电子文献的检索,介绍《四库全书全文检索系统》等电子文献全文检索系统。
同学们通过上机上网操作,可以大大提高对古典文献的检索和利用。
这就是本教材所强调的时代性。
该书循序渐进,继释清“文献”一词的来历、含义和“文献学”这门学科的功用后,对古典文献的载体、类型、目录、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标点、注释、检索以及出土文献的整理均有分章详尽论述。
古文字学概要
古文字学概要
古文字学是研究古代文字的学科。
它主要涉及到解读古代文字,包括使用古代文字所表达的语言、文化、历史、地理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是一门涉及跨学科的学科,以文献学、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等学科为基础,使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技术来分析、破译和解释古文字,揭示古代人类生活和认知的历史信息。
古文字学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古代汉字的破译和解释:古文字学研究的核心任务是破译和解释古代汉字,揭开古代汉字的神秘面纱,从而阐明汉字的演变和历史意义。
2. 古代文献的阅读和研究:通过研究古代文献剖析社会文化、历史和地理以及语言等方面的信息,为研究人类的社会文化历史提供重要的资料。
3. 古代文字所反映的古代社会和文化:通过古代文字对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内容进行研究,掌握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变化和演变,推测当时人们的思想、信仰、法律等方面的内容。
4. 古代文字的使用和流传:从古文字的使用和流传中深入研究古代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文化交流,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在研究古文字之前,必须掌握汉字的基础知识、语言学、历史学和考古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以及如何使用相关工具和技术进行研究。
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整理
·文献定义:文,典籍也。
献,贤也。
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文献作用:第一,文献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媒介。
(使人类的知识突破时空的局限而传之久远。
)第二,文献的内容,反映了人们在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知识水平;而文献的存在形式,又反映了当时社会科技文化发展水平。
第三,文献是科学研究的基础。
·文献在长期的流传和积累过程中,出现了三个突出的问题:一是文献的原本性和完整性的问题;二是文献的可读性和可解性的问题;三是文献的庞杂性和无序性的问题。
·现代文献学更注重于文献的产生、分布、交流、利用等规律的探讨。
·古典文献载体形式刘鹗《铁云藏龟》(1903,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孙诒让《契文举例》(1904,第一部考订甲骨文的专著)金文文献以周宣王《毛公鼎》最具有代表性。
共32行,497字,是出土青铜器铭文最长者,内容与《尚书·文侯之命》相近。
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是秦刻石鼓文。
刻四言诗。
歌咏秦国国君游猎情况,因又称为“猎碣”。
熹平石经: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蔡邕用隶书镌刻儒学七书(《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
是中国刻于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
“正始三体石径”:三国魏齐王曹芳正始(240-249)年间以三体(古文、小篆、隶书)刻《尚书》、《春秋》和部分《左传》。
每一支竹片制成的简叫简,把若干简编在一起成为策(或册)。
“汗青”、“杀青”。
木牍晚于竹简,且多见于西北地区。
汉代起,标准长度为一尺。
木牍的用途,主要是作为通信和书写短文。
汲冢竹书:晋太康二年(281年),河南汲郡人不(fōu)准盗发战国魏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凡书75篇,10万余言。
“居延汉简”:1930、1972-76两度发现,共3万多枚汉代简牍。
山东银雀山西汉墓竹简。
1972年4月发现于两座汉武帝初墓葬,出土竹简4900多枚。
包括《孙膑兵法》、《孙子兵法》等兵书。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古典文献学是指对古代文字、文献、典籍进行研究和整理的一门学科,其涵盖范围广泛,包括古文字学、版本学、校勘学、目录学、考据学等多个分支。
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解释:一、古代文字学古代文字学是古典文献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古代文字的起源、演变和构造规律。
古代文字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等古代文字载体上的文字和符号,通过对其字形、字义、书写风格等方面的研究,揭示古代社会、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信息。
二、版本学版本学是古典文献学的核心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古籍的版本类型、版式、印刷工艺、纸张、装帧等方面的知识。
版本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宋元明清等时期的古籍,通过对不同版本之间的比较和鉴别,判断版本的真伪和价值,为古籍的整理和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校勘学校勘学是古典文献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古籍的校勘方法和规则,通过对古籍中文字、标点、注释等方面的校勘,纠正古籍中的错误和疏漏,提高古籍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校勘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传世古籍和出土文献,通过对不同版本之间的比较和鉴别,发现其中的异同和疑点,为古籍的整理和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四、目录学目录学是古典文献学的关键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古籍的目录编制方法和规则,通过对古籍的分类、编目、提要等方面的研究,揭示古籍的内容和价值。
目录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历代官私目录和藏书志等文献,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了解古籍的收藏和流传情况,为古籍的整理和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五、考据学考据学是古典文献学的实用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古籍的考据方法和规则,通过对古籍中的人物、事件、制度等方面的考据,还原古籍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考据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传世古籍和出土文献,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了解古籍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为古籍的整理和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六、总结古典文献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涵盖了古代文字学、版本学、校勘学、目录学、考据学等多个分支。
古代文献学基础知识
一、古代文献学基础知识1、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
2、传统文献学又叫做校雠学,由西汉末年的刘向、刘歆所开创。
3、古典文献学的传统主干知识包括目录、版本、校勘。
4、目录学在学术研究中最大的功用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5、古典文献按照问世或流传的方式来划分,可以分为两大类: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
迄今为止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出土文献是商代的甲骨文,最早的传世文献是《易经》《诗经》《尚书》。
6、刘向开始了中国古典文献学史上第一次有政府组织的大规模有计划的文献整理工作,著有〈别录〉一书。
刘歆在刘向〈别录〉的基础上,撮其指要,著为〈七略〉。
7、两汉古典文献学的集大成者是郑玄。
8、魏晋玄学以谈论三玄《周易》《老子》《庄子》为风尚。
9、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古典文献的传播与发现上两件值得关注的大事是魏正始三体石经的刊刻和汲冢竹书的发现。
10、单行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
如《文心雕龙》《诗品》《沧浪诗话》《词律》。
11、最早的诗文总集是《文选》12、《百川学海》刻于宋度宗咸淳九年(1273),流传较广,是中国最早刻印的一部丛书。
13、《古今说海》是我国最早的小说专门丛书。
14、《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型的综合性丛书。
15、我国最早的书目是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编撰的《别录》《七略》;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书目是《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制》《四库全书总目》16、中国最早的字典和词典分别是《说文解字》《尔雅》;古代最常见的韵书是《广韵》,它代表了汉语中古语音系统。
古代规模最大的词典兼韵书是清人编撰的《佩文韵府》;收汉字最多的现代字典是《汉语大字典》。
17、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
最早的类书是魏文帝曹丕时编的《皇览》,历代著名的类书有宋代的《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玉海》,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
18、十通是指杜佑的《通典》、郑樵的《通志》、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三通)《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续文献通考》19、.我国最早的一书目录是《易·序卦传》20.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群书目录是《汉书·艺文志》。
文献学的基本知识点
复习大纲1、文献的定义及其演变如何?答:文献就是将知识,信息用文字,符号,图像,音频等记录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结合体。
演变:(1)结绳记事:古记事的一种方法,毕竟不能全面地记载复杂的事物,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被图画或文字取代(2)甲骨文:是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全称“龟甲兽骨文字”,也称“龟甲文”、“卜辞”、“占卜文字”、“契文”、“殷契”等。
(3)树皮画、帛、金、竹简等作为载体记录文献。
⑷纸质文献,活字印刷术产生⑸非纸制文献,如光盘等2、文献的一般性质和社会功能如何?答:一般特性:信息性:也称情报性、知识性,就是把知识外化了,是文献的立命之本。
人们不断地认识世界,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记录知识,不断地生产出各种文献;另外为了促进社会和生产力的发展,还必须不断地阅读各种文献,增长知识和才干。
文献最本质的属性就是知识性,有了这一性质,它才能具有保存和传递的价值,也才能发挥文献在人类各种活动中不可代替的独特作用。
载体性:文献要外化就需要载体,物质的形态,它是奠定其它性质的物质基础符号性/记录性:通过这个性质将内容和载体连接起来(客观实在性)文化性:所有人类文化活动都是文明的活动可交流性:有横向交流和纵向交流智力资源性:因为文献可反复利用价值模糊性:表现在其内容,由语言和文字的交流时效性:时效性越强,就越有价值,要强调适用性总而言之:文献数量急剧增加,形势复杂、文中多样,内容日趋分散于交叉重复,时效性增强,新陈代谢频繁。
社会功能:文献的记录——存储——积累功能;文献的交流传递功能;文献生产过程就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文献的质量是衡量社会文明的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3、简述国内外文献定义的流派。
答:国内:早期:《论语、八俏》: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
郑玄和朱熹的释义:文,典籍;献,贤也马端临《文献通考》特点:广义,图书,典籍,书籍交互使用;狭义,经文的史料现代:⑴载体论: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叫文献,这是文献的一般性定义⑵知识论:文献即知识,一切知识即文献,一切记录的内容都是文献。
研治古代文史的必备入门书籍——读黄永年先生着《古文献学四讲》(一)
研治古代文史的必备入门书籍——读黄永年先生着《古文献学四讲》(一)在现代社会中,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需要具备某些必备的基础知识,不然你无法入门。
从事中国古代文史方面的研究,则首先需要对于古代文献具有相应的了解。
道理很简单,历史已经远去,我们只能主要依靠古代文献的记载,来尽可能地接近和认识当时的面貌。
所谓古代文史,包括历史、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但严格说来都可以概括在泛义的历史学范畴之内,因为文学史、哲学史也都属于历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众所周知,史学家傅斯年是极力主张“史学即史料学”的。
他在《史学方法导论》一文中曾经讲过:“史学的对象是史料,不是文辞,不是伦理,不是神学,并且不是社会学。
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做艺术的建设,不是做疏通的事业,不是去扶持或推倒这个运动,或那个主义。
”由于“史料是不同的,有来源的不同,有先后的不同,有价值的不同,有一切花样的不同”,所以所谓整理史料的方法(实际上也就是历史学的研究方法),“第一是比较不同的史料,第二是比较不同的史料,第三还是比较不同的史料”。
傅斯年的这种主张,现在有些人或许并不赞同。
但是不管大家怎样看待历史学的性质和内容,不管研究者各自抱着什么样的历史观去从事研究,恐怕也都不能不承认,史料毕竟是史学研究最重要的基础;假如缺乏这一基础,一切古代文史研究都将无从说起。
傅斯年在这篇文章中还具体归纳列举了“比较不同的史料”的几种主要类型,如“直接史料对间接史料”,“官家的记载对民间的记载”,“本国的记载对外国的记载”,“近人的记载对远人的记载”,“不经意的记载对经意的记载”,“本事对旁涉”,“直说与隐喻”,“口说的史料对着文的史料”,等等,这些都是从事一项史学研究不可避免地要遇到的基本问题,而要想哪怕是最一般地切入这些问题,就必须首先了解有哪些相关史料以及这些史料的特点。
——所谓“史料学”就是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历史学基础分支学科。
虽然在口头上似乎大家都能够认同史料学的重要性,可是在实际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却未必都能够很好地体现这一认识。
历史文献学之整理历史文献的基础知识_注释09历史
元明 元代由于异族统治,学术遭到很大破坏。 而且本身历史比较短。而明代思想文化禁 锢加剧,学习八股文成为文人仕宦的必由 之路,传统的注释之学衰落下降到了极点。 但明末顾炎武开始提倡经世致用,在治经 时开始注重考据,开有清一代朴学风气之 先。
清代是注疏达到高峰的时代。此期对注疏研究已 走到自由王国,出现了大批文字学家和大量高质 量的注疏经史子集的著作。清人打破了对古人的 迷信,以实事求是的精神,继宋人考证出伪《古 文尚书》和伪《孔传》。又远超汉唐,纠正过去 注释中的空疏、妄说,努力用新的方法考证、注 释词义。清代由于西学传入,研究文字的方法有 改进。音韵、语法研究又促进了注释的提高。比 如清人懂得以音定义,明白假借、通假等语音现 象,解决了一些前人无法解决的疑难。
(三)章句 传注的一种。与传注比较简明不同,它往往 比较繁琐,是对古书进行逐句逐章地加以详 细注释的一种体例。它的特点除了解释词义 外,还注重以分章析句的方式串讲经文大意, 并在每章的末尾总括此章的内容要旨。清沈 钦韩《汉书疏证》称,“章句者,经师指括 其文,敷畅其义,以相教授”。王逸《楚辞 章句》为“敷畅其义”。
注释兴起还有其他原因。 古代的语言不统一,情况复杂。一是春秋 战国时期,诸侯为政,言语各异,文字异 形。除因时代不同而语言有所不同之处, 也有因地域不同而语言不同的。二是少数 民族虽经同化,也不免语言文字的相异。 三是秦统一文字,废弃与秦文不合的六国 文字,文章也成了定型,到了西汉,今文 就与古文出现差异。
章句是汉代常见的一种注释形式。如西汉 《易经》施、孟、梁丘氏各有章句,《尚 书》有欧阳章句、大小夏侯章句,《诗经》 有韦君、许氏、伏氏章句等。东汉渐衰, 自郑玄注广泛流行手,章句就几乎销声匿 迹了。直到南宋朱熹又以此形式做了两部 很有影响的章句,即《大学章句》《中庸 章句》。
学习古文字学需要具备哪些基础知识
学习古文字学需要具备哪些基础知识古文字学是一门神秘而又充满魅力的学科,它引领我们穿越时空,探寻古代文明的密码。
对于那些渴望踏入这个领域的人来说,了解学习古文字学所需要的基础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扎实的语言学基础是必不可少的。
这包括对现代汉语语法、词汇、语音的深入理解。
因为古文字与现代文字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掌握了现代语言的规律,才能更好地理解古文字的演变和发展。
在语法方面,要明白句子的结构、成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比如,主谓宾定状补这些基本的语法成分在古文字的解读中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
词汇的积累也不容忽视,了解常见的词汇含义和用法,有助于在阅读古文献时准确理解文意。
而对于语音,虽然古代的读音与现代有所不同,但一些音韵学的知识能够帮助我们推测古文字的发音,从而更好地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其次,深厚的历史知识是学习古文字学的重要基石。
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能够为解读古文字提供丰富的语境。
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文字风格和使用习惯,例如,商代的甲骨文多用于占卜记录,而周代的金文则更多地体现了礼仪和制度。
知道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以及社会制度的变迁,能够让我们在面对古文字时,更准确地判断其产生的时代和所承载的信息。
比如,通过研究战国时期各国的纷争和交流,就能理解为何某些地区的文字会出现差异和融合。
再者,古文献学的知识也是不可或缺的。
要熟悉古代文献的分类、版本、校勘、注释等方面的内容。
了解不同类型的古文献,如经史子集等,以及它们的特点和价值。
在版本方面,要知道同一文献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可能存在的各种版本差异,从而能够选择更可靠的版本进行研究。
校勘的知识能帮助我们发现和纠正文献中的错误,而注释则为我们理解古文献提供了前人的智慧和经验。
书法艺术的修养对于学习古文字学也具有很大的帮助。
古文字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书法形式,通过欣赏和练习古代书法,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古文字的形态美和书写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古代文献学基础知识1、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
2、传统文献学又叫做校雠学,由西汉末年的刘向、刘歆所开创。
3、古典文献学的传统主干知识包括目录、版本、校勘。
4、目录学在学术研究中最大的功用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5、古典文献按照问世或流传的方式来划分,可以分为两大类: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
迄今为止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出土文献是商代的甲骨文,最早的传世文献是《易经》《诗经》《尚书》。
6、刘向开始了中国古典文献学史上第一次有政府组织的大规模有计划的文献整理工作,著有〈别录〉一书。
刘歆在刘向〈别录〉的基础上,撮其指要,著为〈七略〉。
7、两汉古典文献学的集大成者是郑玄。
8、魏晋玄学以谈论三玄《周易》《老子》《庄子》为风尚。
9、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古典文献的传播与发现上两件值得关注的大事是魏正始三体石经的刊刻和汲冢竹书的发现。
10、单行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
如《文心雕龙》《诗品》《沧浪诗话》《词律》。
11、最早的诗文总集是《文选》12、《百川学海》刻于宋度宗咸淳九年(1273),流传较广,是中国最早刻印的一部丛书。
13、《古今说海》是我国最早的小说专门丛书。
14、《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型的综合性丛书。
15、我国最早的书目是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编撰的《别录》《七略》;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书目是《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制》《四库全书总目》16、中国最早的字典和词典分别是《说文解字》《尔雅》;古代最常见的韵书是《广韵》,它代表了汉语中古语音系统。
古代规模最大的词典兼韵书是清人编撰的《佩文韵府》;收汉字最多的现代字典是《汉语大字典》。
17、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
最早的类书是魏文帝曹丕时编的《皇览》,历代著名的类书有宋代的《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玉海》,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
18、十通是指杜佑的《通典》、郑樵的《通志》、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三通)《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续文献通考》19、.我国最早的一书目录是《易·序卦传》20.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群书目录是《汉书·艺文志》。
我国最早的目录书是《别录》。
21.古典文献发生错误的类型有讹、脱、衍、倒。
22.旋风装又叫做龙鳞装。
23.东汉蔡邕的《蔡中郎集》,题“汉左中郎将蔡邕伯喈撰”,“左中郎将”是官职,“伯喈”是字;三国魏曹植的《曹子建集》,题“魏陈思王曹植撰”,“陈”是封地,“陈王”是封爵名,“思”谥号;南宋张炎的《山中白云词》,题“西秦玉田生张炎叔夏”,“西秦”(今甘肃天水)是他的原籍,“玉田生”是号,“叔夏”是字。
24. 正史中只有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为私人修撰,其余均是官修。
25.辨伪的核心内容是考证认定图书文献形成的真实年代。
26.纪传本末体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27、我国著录甲骨文第一书是刘鹗的《铁云藏龟》28、金文,又叫铭文、钟鼎文、彝器款识29、孙诒让是最早研究甲骨文的学者,其《契文举例》是我国第一部考释甲骨文字的专著。
30、汉代人将《左传》与《国语》看作《春秋》的内、外传,认为皆左丘明所作。
31、古书注音方式有直音,反切,注解术语读若、读如、如字。
32.编年体史书代表作有《春秋》《左传》《资治通鉴》33.纪传体三史是指《史记》《汉书》《后汉书》34.东汉荀悦所编的《汉纪》全称《东观汉纪》,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官修国史,也是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35.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汉书》。
36.古书一般格式是小题在上,大题在下。
“周南关雎古训传第一”是小题,列于上;毛诗是大题,列于此行之下。
37.汉代人将《左传》《国语》看做是《春秋》的内外传,作者都是左丘明。
38、文献文字在传写中脱去一字或数字,称脱文,也叫夺文、阙文。
39、蜀本是指宋代四川地区所刻的书,字体多使用颜体。
40、杭本是指宋代浙江地区所刻的书,字体多使用柳体。
二、名词解释1、十家九流:「九流」是指:儒家,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法家,代表人物是李悝、慎到(重势)、申不害(重术)、商鞅(重法)、韩非;名家,代表人物是公孙龙、惠施、邓析子;阴阳家,代表人物是邹衍;纵横家,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鬼谷子;杂家,代表人物是吕不韦、淮南王;农家,代表人物是许行。
「九流」之上再加上小说家(代表人物是青史子),就是「十家」了。
由于小说家只是道听途说,没有有系统的理论,因而不大受世人重视,所以不入流,只能称做「家」。
2、本校法:就是将本书前后文字互证,比较其异同,从而断定其中的错误的校勘方法。
在没有同书别本可以对校的情况下,采用本校法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历代校勘学家根据本书的上下文义,相同的词语,相同相近的句式,校勘出本书错误的例子很多。
3、祖本:即初刻本,是最早成书刻印的版本,为后来衍生的同一著作各种不同版本的来源和依据。
4、善本:是指文物价值、艺术价值或学术价值较高的本子。
5、写本:又称手写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是指非经制版印刷而由手写成书的本子,狭义的写本是指人们约定俗成的唐以前的本子。
6、九经正义:为了统一南北经学,解决“儒学多门,章句繁杂”之弊,唐太宗命令孔颖达等人撰写《易》《诗》《书》《左传》《礼记》的义疏,书成名为《五经正义》。
高宗时作为官府教材和考试取士的标准经说。
后来又有贾公彦作《周礼疏》《仪礼疏》,杨士勋作《谷梁传疏》,徐彦作《公羊传疏》,合成九经正义。
7、别集:是指汇集某一个作者所著多种文体作品为一书的文献著作,与“总集”相对而言。
如《陆放翁全集》《韩昌黎集》《文山先生集》《杜少陵集》等。
别集比较系统地收载了某一个作者的著作,所以这就为研究该作者的生平事迹和他的创作提供了较重要的材料,为研究所涉及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也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它对保存历史文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是编辑总集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依据。
8、《十三经注疏》:宋佚名编,清阮元撰校勘记,嘉庆二十年(1815年)南昌府学刊本,中华书局1982年据原世界书局缩印本影印出版。
十三经为儒家的经典著作,历代注疏本甚多,且单独成书。
南宋绍兴间始有合刊本,共416卷。
包括:《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论语注疏》、《孝经注疏》、《尔雅注疏》、《孟子注疏》。
9、十通:是指我国古代十部著名的政书,包括:唐代杜佑根据刘秩所编《通典》,宋代郑樵编纂的《通志》,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清朝的《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皇朝(清)通典》、《皇朝(清)通志》、《皇朝(清)文献通考》和清末刘锦藻所编《皇朝(清)续文献通考》。
“十通”使我国几千年的古代典章制度有了系统完整的记载。
10、三体石经:魏正始年间在石头上刊刻的经书。
魏废帝齐王芳正始二年,按照古文、篆文、隶书三种字体刊刻儒家经典,故称三体石经或三字石经。
其中完整刊立的有《尚书》《春秋》,未刊完的有《左传》。
三体石经在古文字学和校勘学上都有很大价值。
11、蜀本:宋代四川地区所刻的书,世称“蜀本”。
蜀本特点是:字体多似颜体,字画肥劲朴厚,结构架势雄浑壮丽,版式疏朗悦目。
版心大都是白口,左右双栏,没有耳子。
版心下端多有刊工姓名。
纸张洁白,校勘精当,可与浙本相媲美。
由于在宋末元军进攻四川时大肆焚毁抢掠,因而蜀本流传至今,比浙本、建本要少得多了。
蜀本中又可分为成都本、眉山本。
12、监本:指历代国子监所刻印的书籍。
国子监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
13、叙录:又叫题解,提要,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件、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
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成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
14、辑佚:文献学中古典文献的辑佚是专指将散见于现存图书文献中的散佚、亡佚文献的残篇散句等各种佚存之文逐一摘录出来,按一定的方法原则加工后编辑成册(篇),使之集中复现流传的文献整理活动,或以此为手段的研究方法。
15、鱼尾:是指刻板中心部位所刻的折叠书页的标志。
鱼尾因其数量、形状不同,分为单鱼尾、双鱼尾、三鱼尾、黑鱼尾、白鱼尾、线鱼尾、花鱼尾、顺鱼尾和逆鱼尾等。
16、古典文献学:是指广义的校雠学,即有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所开创,又为历代学者不断发展扩充的,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17、三、指出下列文献学著作的作者及时代1.《四库提要辨证》近现代余嘉锡2.《中经新簿》晋荀勖3.《经籍籑诂》清阮元4.《水经注》北魏郦道元5.《孟子正义》清焦循、焦廷琥、焦征6.《周礼正义》清孙诒让7.《汉书补注》清王先谦8.《墨子间诂》清孙诒让9.《春秋经传集解》周左丘明传晋杜预注10.《尔雅义疏》清郝懿行11.《通典》唐杜佑12.《经传释词》清王引之13.《方言》西汉扬雄14.《七录》南朝梁阮孝绪15.《七略》汉刘歆16.《郡斋读书志》南宋晁公武17.《四库全书》清纪昀18.《文选》南朝梁萧统19. 《文献通考》元马端临20.《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21.《抱朴子》晋葛洪四、问答题1、中国早期文献包括哪些形式?简述它们在文化史上的作用和地位.答:中国早期文献形式包括甲骨文、金文、石刻等。
A:甲骨文也叫卜辞、契文、龟甲文等,它记录了和占卜相关的事情,其典册是中国最原始的书籍。
甲骨文是早期的“史书”,记载内容丰富,包括了政治、文化、军事、社会、天文、历法、医药等方面的内容,目的明确,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考古价值,保存了珍贵的早期史料。
B:金文也叫“钟鼎文”,又成为“铜器铭文”,是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文字的内容最初是统治者刻上的名字或其它符号,后来渐渐刻上带有纪念性的文字,说明作器的原因或者作器的人。
后又进一步将需要永久保存的文献也刻上。
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历史事件,并且青铜器耐磨、耐压、耐腐蚀,便于保存文献。
因此,金文在文化史上的作用和地位十分重要。
C:石刻文字的主要种类有岩画、石鼓文、玉刻文、碑文等。
它的特点是取材方面,面积大,搬运不方便但是不容易流失、毁弃,利于长期保存。
中国的这些早期文献形式都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为我们在考古、研究古代的文化、政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具有极其珍贵的价值。
2、中国现存最早的古籍目录是哪一部?特点是什么?答:是《汉书艺文志》。
是东汉班固在刘向、刘歆所撰的《七略》基础上编写的。
它的特点是:A、继承了《七略》以“六分法”为核心,以总论、叙录为辅助手段,揭示文化学术发展脉络的中国古典目录学的优良传统,并开创史志目录这一体例,使古典目录学更加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