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新思潮的意义》

合集下载

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

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

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作者:————————————————————————————————日期:ﻩ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王伟迪13124157理科基础班)摘要:胡适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作为北京大学校长,他博学多才,在众多领域均有涉猎,获得了三十二个博士学位。

同时他最主要的贡献就是在新文化运动大力提倡白话文,在新青年上发表了许多文章。

本文首先介绍胡适的人生经历,然后说明胡适的学术成就,最后探讨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以及意义。

一:胡适简介胡适出生在安徽绩溪县,他的父亲在他三岁时就去世,所以,对于胡适而言,父亲这一角色,是缺失的。

但是在胡适的记忆中,他仍然记得父亲教他写字。

他的父亲也是一个文人,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决定赴京报国,但最终还是没有实现梦想,死在厦门。

他的母亲一直含辛茹苦的养育他。

胡适五岁开始在私塾里上学,学了九年的古文,为他后来的人生辉煌奠定了基础。

早年在梅溪学堂、澄衷学堂求学,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的思想影响。

1904年,他到上海进新式学校,接受《天演论》等新思潮。

并开始在《竞业旬报》上发表白话文章。

后来赴美留学,在康乃尔大学学习。

之后又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哲学。

1917年胡适回归祖国,在北京大学当教授,并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同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二:胡适的学术成就(1)儒学成就:胡适首先采用了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先秦哲学,把孔子和儒学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用“平等的眼光”与诸子进行比较研究,破除了儒学“独尊”的地位和神秘色彩,具有开创性的影响。

胡适并不盲目崇拜孔子和儒学,他认为,“现在大多数明白事理的人已打破了孔教的迷梦”。

(2)哲学成就:胡适在中国现代学术方面,是较早引入西方方法以来研究中国学术的。

解读 新思潮的意义(胡适)

解读 新思潮的意义(胡适)

解读<<新思潮的意义>>在读完胡适的<<新思潮的意义>>之后,我发现我感触良多.在新思潮众说纷纭的大环境下,胡先生给出了一个新思潮的明确的定义,这不但使人耳目一新,也使得当时的人们对新思潮这一新生事物有了完整的认识.同时胡先生也对新思潮运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而这也对以后的思想运动提供了一个可以依照的模板.胡先生认为新思潮运动是以重新估定一切价值为核心,通过“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这些方法来组建一个新的文化标准和道德制度.并对新思潮运动的前期作了总结对新思潮的将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胡先生给出的第一个要点是研究问题,其所指的问题是与大多数人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并详细的列出了研究问题可以产生的好处: (1)研究社会人生切要的问题,最容易引起大家的注意;(2)因为问题关切人生,故最容易引起反对。

但反对是该欢迎的,因为反对便是兴趣的表示,况且反对的讨论不但给我们许多不要钱的广告,还可使我们得讨论的益处,使真理格外分明:(3)因为问题是逼人的活问题,故容易使人觉悟,容易得人信从;(4)因为从研究问题里面输入的学理,最容易消除平常人对于学理的抗拒力,最容易使人于不知不觉之中受学理的影响;(5)因为研究问题可以不知不觉的养成一班研究的、评判的、独立思想的革新人才。

也只有研究这样的问题才能取得实际性的结果,这才是新文化运动的成绩。

也是胡适先生对那几年新思潮运动的总结.而在此胡适先生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把全副精力贯注到研究问题上去;把一切学理不看作天经地义,但看作研究问题的参考材料;把一切学理应用到我们自己的种种切要问题上去;在研究问题上面做输入学理的工夫;用研究问题的工夫来提倡研究问题的态度,来养成研究问题的人才。

所以说胡适先生对新思潮的解释和希望.归根到底就是两点:培养新型人才和解决实质性问题.在这方面的研究着重于人民的生活和利益,这也是胡适先生的思想精华所在.然后就是是整理国故, 整理国故可以理清中国的历史文化脉络,重构文化。

简评胡适的文化现代化思想_胡适不是一个_全盘西化_论者

简评胡适的文化现代化思想_胡适不是一个_全盘西化_论者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简评胡适的文化现代化思想———胡适不是一个“全盘西化”论者郭 静(聊城大学文学院,山东聊城 252059)[摘 要]胡适两次提出“全盘西化”都有特殊的背景和原因,他并不主张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他的“全盘西化”实为“全力西化”,是作为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手段而非目的。

胡适并不是真正的“全盘西化”论者,其文化现代化的思路是通过全力西化的努力,使中西文化充分交融,经过“适者生存”法则的选择,最终建立包含中西文化精华,符合世界现代化潮流的中华民族新文化。

[关键词]胡适;全盘西化;文化现代化[中图分类号]I 2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217(2009)02-0049-03[收稿日期]2009-03-15[作者简介]郭 静(1968-),女,山东莘县人,聊城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聊城建设学校高级讲师,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经过器物层面的自强运动、社会政治层面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后,以新文化运动为标志,开始楔入文化层面。

综观这一过程,作为后起外源型现代化的中国,其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向西方学习。

但是,在文化现代化这个最高级、最复杂的层面上,围绕“如何向西方学习”这个课题,从五四时期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尤其是1929年到1935年,争论非常激烈。

胡适就此发表了许多颇有影响的文章和演讲,主张全力向西方学习。

过去在评价胡适这一思想时,由于受“左”倾思想影响,加之后来胡适在政治上的反共和投靠国民党,因而武断的批判代替了允当的研究,胡适被戴上了“全盘西化论”者的帽子,甚至有人把他当作“全盘西化论”的始作俑者,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一五四前后,胡适并没有提出全盘西化。

胡适1910年至1917年在美求学,期间已涉足国内新文化运动,不断发表文章,反对封建文化。

1917年胡适在其博士论文《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①中提出,中国文化主要的问题是采取最有效的形式吸收西方现代文化。

(新)中国传统蒙学导读(1)

(新)中国传统蒙学导读(1)

二、何谓“蒙学”



4、蒙学· 小学· 大学 蒙学:从字书发轫。 小学:就是字书。后发展为传统语言文字学。 大学:《礼记·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物格而后知至,知 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 平。 《易· 蒙》:蒙以养正,圣功也。
三、怎样阅读国学典籍

读书次序:
《史记》—《汉书》—《资治通鉴》—《通 典》—《史通》

三、怎样阅读国学典籍
4、集部 集:会聚,杂合。 文:《说文》:文,错画也。 《释名》:会集众彩,以成锦绣;会集众字, 以成辞义,如文绣然也。 集部有大量非文学内容,但最能体现中国 文学精神的诗歌,主要保存在集部。
一、先秦汉魏六朝时期

4、小结 先秦汉魏六朝时期的蒙书,几乎等同于字 书,作为经部的附庸。但也确立了后来蒙 书的基本特点。比如《千字文》一直影响 到清末。
二、隋唐五代时期

1、社会发展与文化繁荣
社会:全国统一;经济发展;科举制度。 文化:儒学集成;三教共存;类书编纂。

二、隋唐五代时期
三、怎样阅读国学典籍


儒家:《荀子》,《晏子春秋》、《二程遗 书》、《朱子语类》 道家:《老子》,《庄子》,《列子》 法家:《韩非子》、《管子》、《商君书》 墨家:《墨子》 杂家:《鬼谷子》、《吕氏春秋》、《淮南子》 名家:《邓析子》、《公孙龙子》 兵家:《孙子》
三、怎样阅读国学典籍
二、为什么要弘扬国学


1、人生之本: 《论语· 季氏》:不学诗,无以言。……不学 礼,无以立。 《贞观政要》:太宗后尝谓侍臣曰:“夫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 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 此三镜,以防已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 镜矣。”

谈谈胡适新试革命的重要意义及其不足

谈谈胡适新试革命的重要意义及其不足

他指斥“律诗真乃小道尔”,公开反对旧诗词的滥调套语和呆板生硬,反对用典对仗,主张废止格律,提倡用俗语俗字写今日社会的情状。

胡适所追求的,就是要在中国掀起一场“诗体的大解放”运动,而其目的就是要“把从前一切束缚自由的枷锁镣铐,一切打破: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该怎么说,就怎么说。

这样方才可有真正的白话诗,方才可以表现白话文学的可能性。

”可以说,经过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中国文学由白话文的推广普及以及新诗的创作的风行而呈现出勃勃生机,胡适的文学主张基本实现了,可是胡适的目标不仅在此,在《新青年》上论及“新思潮的意义时”,胡适把文化革新分解为四个步骤:1.“研究问题”、2.“输入学理”、3.“整理国故”、4.“再造文明”。

他希望构建一个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良好机制,“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具体问题的研究开始,吸收西方科学理论以佐研究,在认真整理“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的基础上,“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误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

”15最后才能创造一个建立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之上而又能兼收并蓄世界先进科学理论为我所用以完善自身的新文明。

这是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为中国文化设计的发展道路,也是他这期间最主要的学术成就。

胡适发表的《谈新诗》,是我国现代文学中最早的一篇新诗理论方面的文章。

文章肯定了当时新诗的成绩,肯定了“诗体解放后诗的内容的进步”,对新旧诗的比较、新诗的音节、新诗的发展趋势,作了一些探讨,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见解。

正因为是"尝试",胡适的诗艺还不免幼稚,有明显的不足:一些作品还未脱旧诗的窠臼,甚至散发出"缠脚时代的血腥气";缺乏想象力,浅入浅出,较少余香与回味;重理轻情,阐理有余而抒情不足;有些诗平铺直叙,节奏感不强,几近分行的散文。

胡适的"尝试"有勇,而创造无力,他的才情似不近诗,这就使他的新诗创作与他的诗论倡导不相平衡。

【好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第一次模拟试题(附答案)(2)

【好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第一次模拟试题(附答案)(2)
D.1945—1949年—国共对峙,战略决战
12.与中共一大相比,中共二大最突出的贡献是( )
A.确定了民主革命纲领B.确定了以工人运动为中心的任务
C.确定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D.确定了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目标
13.胡适曾在1919年的《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新思潮的意义》:“我个人的观察,新思潮的根本意义只是一种态度,这种新态度可叫做‘评判的态度’……当时这场“评判的”运动的主要阵地是( )
11.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921年中国共产党才成立,1919年-1927年开天辟地,不正确,故A符合题意;1927—1937年是国共内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革命根据地,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故B正确,排除;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抗战开始,故C正确,排除;1945—1949年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对峙,经过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推翻了国民党统治,故D正确,排除。故此题选A。
8.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故A符合题意;红军长征胜利是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故B排除;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故C排除;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故D排除。故选A。
9.D
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D
【解析】
【分析】
C.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D.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9.民国时期有人说:“他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清道夫,他把启蒙的水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因此时被那无数吃惯孔流的老头子们跳脚痛骂,怪他不识货。”上文中“洒水清道”的“他”是

2020国考申论备考素材:改革开放名言警句及案例

2020国考申论备考素材:改革开放名言警句及案例

2020国考申论备考素材:改革开放名言警句及案例改革开放 40 年来,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新中国的明天。

改革开放话题公考类考试考查热度也比较高,今天中公教育专家就把关于改革开放相关的名言警句及部分案例整理为特辑,希望大家能够做好积累,有备无患。

一、名言警句:1、改革开放,人们过上安居乐业的小康生活,时代变迁脚步匆匆。

2、峥嵘岁月,创下丰功伟业;结束战乱,奠定幸福生活;改革开放,迎来经济腾飞;踏入世贸,生活日新月异;改善民生,百姓安居乐业;放飞神九,跃入科技强国。

3、年轻的灵魂在挫折中历练,历经风雨,经过改革开放,中国被洗刷的更加清彻,春光明媚,草长莺飞。

笔直的线杆撑起的天空下,是农民们在辛勤的播种,凤阳的锣鼓更是让土地与农民不再绑在一起。

播种后的中国,开始看到秋天的硕果。

4、一方沃土孕育了特有的风土人情,世代淳朴的人民创造了悠久灿烂的文化,改革开放的大潮书写了繁花似锦百业向荣的绚丽诗篇。

5、新中国成立七十年,国泰民安、人心齐,改革开放四十载,万象更新、百业兴。

中华儿女,团结一起,谱新章、创辉煌,国力更强盛,人民更富裕!6、如果不自强不息,那么就不能把握命运;如果不与时俱进,那么就不能跟上时代;如果不改革开放,那么就不能强国富民;如果不艰苦奋斗,那么就不能成就伟业。

7、如果可以选择,我便愿扎根在那里,让文革的厚土将我覆盖,让改革开放的春雨将我唤醒,静待时代的暖风,幻化做一片漂絮,看晚霞落尽,朝红新起。

8、改革开放犹如神奇的能量,注入中国这个东方巨人身上,使之迈出了一程又一程有力的步伐。

9、“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10、前进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不管道路如何曲折,前途一定是光明的,一个在深化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的中国,一定会更加朝气蓬勃,英姿焕发,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胡适

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胡适

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胡适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思想”股市上,陈寅恪、吴宓、顾准和胡适这些人物在自由主义的“题材”下被炒爆了,他们被戏剧化和轶事化。

陈寅恪“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已经成为了流行一时、人云亦云的门面话,这边厢思想家们纷纷出来论证自己第一个发现了顾准或者陈寅恪,正如那边厢文学界的“后主们”为“后新时期”的发明权而挥老拳。

然而,谁又真的去读他们的书,谁又真的在乎他们的思想,尤其是他们思想的脉络和语境(context)呢?这些在现代思想和文化史上似乎怎么也走不到一块的歧路一样的人物在死后是怎样被接轨到自由主义的通往天堂的大路上(因为据一位新权威主义的发言人说,所有自由的大路都是通往天堂)就更是我等所不能理解的机密了。

正如唐德刚所说的,“以前的娱乐场中有句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

’就‘看胡适’(Hu Shih watching)这宗娱乐项目来说,它和‘看梅兰芳’实在是大同小异”。

胡适是现代中国一位路标性的人物。

现代―modern,用30年代上海的俗话说,就是“摩登”。

按照唐德刚的说法:“论‘摩登’则天下之摩登莫摩登于‘我的朋友胡适之’者矣!”然而,同时代张天翼小说《从空虚到充实》(《荆野先生》)里的人物则以为,modern应该译作“矛盾”。

信然!胡的“知己”(我取“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中胡为蒋效死这个意思)蒋介石称颂他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正好说明了他人格上的modern(矛盾)。

20世纪90年代在西亚有伊斯兰教的原教旨主义,在中国则有原教旨的自由主义。

在这原教旨主义的自由主义谱系里,通常被中国的自由主义奉为祖宗的胡适也是旁逸斜出,而非正宗了,因此只能重新从哈耶克出发,接上亚当·斯密的秘宗香火。

我偶然翻阅《鲁迅全集》,有一篇厨川百村的《说自由主义》,对于自由主义与当今原教旨主义的诠释略有不同。

然而,一则译者是鲁迅,二则作者非英美人,因此他“与其完成自由主义的哲学,倒不如编纂自由主义的历史,要有效得多”的观点,我知道是作不得数的。

胡适“整理国故”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胡适“整理国故”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胡适“整理国故”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作者:付玲玲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02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对于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方面,胡适开创了用科学精神来整理研究国学的新方法,取得了令人难以企及的成就,为后学树立了严谨、务实的良好学风。

一、“整理国故”的提出1919年8月,针对守旧派以“抱残守缺”的态度来“保存国粹”的观点,胡适写了《论国故学——答毛子水》一文,初步提出自己对“整理国故”的看法:“用科学的研究法去做国故的研究。

”1919年11月,胡适在《新青年》7卷1号发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正式揭起了“整理国故”的旗帜,主张“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用无成见的态度,精密的科学方法,去寻那以往的文化变迁沿革的条理线索”,进而“看出它们原有的地位,还给它们原有的价值。

”二、胡适“整理国故”的基本观念与方法在整理国故运动中,胡适有意识地将自己的立足点与他心目中的复古派、国粹派区分开来,以批判的眼光、西方的学术观念来对国故进行系统整理,正因此,整理国故运动始终贯穿了胡适崇尚民主、科学、自由与思想解放的精神,贯穿着对旧文化所代表的价值观念强烈的质疑精神与批判眼光。

那么,到底什么是胡适反复强调的科学方法呢?1923年,在《(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中,胡适强调,我们必须在方法上“虚心采用他们的科学的方法,补救我们没有条理系统的习惯。

”文中提出的“历史的眼光”、“系统的整理”、“比较的研究”,成为当时不少新文化人公认的整理国故的“科学方法”。

1930年11月27日胡适在《介绍我自己的思想》一文中将他导师杜威的实验主义简约成他所理解的科学方法:“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这是汇通了古今中西思想精华的科学方法,并以此作为“整理国故”的法宝。

胡适发动“整理国故”运动,一定程度上也普及了国学知识,他关于中学国文教育的两次演讲,以及为清华大学学生所列的“一个国学最低书目”,得以让国学尽可能广大地普及,让治国学的法门在一般初学者中得以掌握,胡适的用心良苦在此又可见一斑了。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新文化运动胡适《新思潮的意义》(关于新文化运动的文章)素材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新文化运动胡适《新思潮的意义》(关于新文化运动的文章)素材

新思潮的意义■ 胡适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一)近来报纸上发表过几篇解释“新思潮”的文章。

我读了这几篇文章,觉得他们所举出的新思潮的性质,或太琐碎,或太扰统,不能算作新思潮运动的真确解释,也不能指出新思潮的将来趋势。

即如包世杰先生的“新思潮是什么”一篇长文,列举新思潮的内容,何尝不详细?但是他究竟不曾使我们明白那种种新思潮的共同意义是什么。

比较最简单的解释要算我的朋友阿独秀先生所举出的新青年两大罪案,其实就是新思潮的两大罪案,一是拥护德莫克拉西先生(民治主义),一是拥护赛因斯先生(科学)。

陈先生说: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

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这话虽然很简明,但是还嫌太扰统了一点。

假使有人问:“何以要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便不能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呢?"答案自然是:"因为国粹和旧文学是同德赛两位先生反对的。

”又问:“何以凡同德两位先生反对的东西都该反对呢?”这个问题可就不是几句拢统简单的话所能回答的了。

据我个人的观察,新思潮的根本意义只是一种新态度。

这种新态度可叫做“评判的态度”。

评判的态度,简单说来,只是凡事要重新分别一个好与不好。

仔细说来,评判的态度含有几种特别的要求:(1)对于习俗相传下来的制度风俗,要问:“这种制度现在还有存在的价值吗?”(2)对于古代遗传下来的圣贤教训,要问:“这句话在今日还是不错吗?”(3)对于社会上湖涂公认的行为与信仰,都要问:“大家公认的,就不会错了吗?人家这样做,我也该这样做吗?难道没有别样做法比这个更好,更有理,更有益的吗?”尼采说现今时代是一个“重新估定一切价值”(Transvaludtion of all Valuss)的时代。

“重新估定一切价值”八个字便是评判的态度的最好解释。

从前的人说妇女的脚越小越美。

现在我们不但不认小脚为“美”,简直说这是“惨无人道”了。

戏剧史上的胡适和梅兰芳

戏剧史上的胡适和梅兰芳

戏剧史上的胡适和梅兰芳作者:张耀杰来源:《民主与科学》2022年第05期胡适和梅兰芳,一个是在新文化运动中大力提倡戏剧改良的文化先驱,一个是致力于整理发掘传统戏曲文化的演艺大师。

两个人强强联手的精诚合作,不仅改良提升了传统京剧的文本格调和演艺水准,而且推动了梅兰芳赴美、赴苏的戏剧外交,为中国戏剧艺术在世界舞台争取到一席之地,也为中国戏剧史谱写出一段经典佳话。

胡适的戏剧改良观1909年11月13日,上海中国新公学回归合并于此前因为学潮而一度脱离的母校中国公学,在新公学里既是学生又是教员的胡适和其他一些同学不甘心认输屈从,只好流落社会另谋出路。

用胡适的话说:“在那个忧愁烦闷的时候,又遇到一班浪漫的朋友,我就跟着他们堕落了。

”所谓“浪漫的朋友”,指的是中国新公学的德国教员何德梅,从日本留学归来的革命党成员林君墨(恕)、但怒刚(懋辛)、唐桂梁(蟒),以及贾徵(剑龙)、吴恂昌(仲实)等人。

所谓“堕落”,就是“赌博到‘吃馆子’为止,逛窑子到吃‘镶边’的花酒或打一场合股份的牌为止。

有时候,我们也同去看戏。

林君墨和唐桂梁请了一位小喜禄来教我们唱戏,同学之中有欧阳予倩,后来成了中国戏剧界的名人。

我最不行,一句也学不会,不上两天我就不学了。

”小喜禄本名陈祥云,是春贵部的主要演员。

胡适在日记中记录了他当时与小喜禄等人的密切交往。

譬如1910年1月26日,胡适和吴仲实、贾剑龙等人前往春贵部观剧,称赞演员贵俊卿、小喜禄在《汾河湾》中的演出“神情佳绝”。

胡适早年虽然没有学戏的天赋和耐心,却是喜欢观赏戏剧演出的。

《新青年》时代的胡适和他的多数学生一样,是京调戏演员梅兰芳的热心观众。

他在北大讲授的《中国古代哲学史大纲》,反复把梅兰芳当作例证来解释哲学名词。

1918年6月出版的《新青年》4卷6號即“易卜生号”是由胡适负责编辑的,他在长篇主旨论文《易卜生主义》中较为全面地介绍了易卜生的戏剧作品和艺术追求。

“易卜生主义”是英国戏剧家萧伯纳于1891年率先提出的一个概念,到了胡适的《易卜生主义》中才被确立为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大白话来表现社会问题,并且致力于以人为本的“充分世界化”的“健全的个人主义”的人物塑造的戏剧创作本体论;以及立异创新、求同存异、改革开放的戏剧文化发展观。

胡适《新思潮的意义》

胡适《新思潮的意义》



一个时代人的苦闷和激情 “众荷喧哗”与“一枝独秀”

管窥二篇:胡适对当下的意义
两个人的评断
我的总结

当下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处境?看看胡适。 如何做学问?看看胡适。 问题重要还是主义重要?看看胡适。 怎样培养世界性眼光?看看胡适。 ××重要吗?看看胡适。 我该不该提出质疑?看看胡适。
一种态度(批判的态度) derive from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重新估定一切价值” (显性来源) 清代考据学:《尚书》既伪,又有什么理由不去怀疑一 切?(隐形来源)


观《胡适文存》,适之颇喜尼氏与叔本华之哲学,又自 著研究清代之考据学。
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阐发和运用学理(输入)

1919.8.31 《每日评论》 《四论问题与主义》 (1)输入学说时应该注意那发生这种学说的时势情形 (2)输入学说时应该注意“论主”的生平事实和他所受 的学术影响 (3)输入学说时应该注意每种学说所已经发生的效果

菲利普· 锡德尼(Philip Sidney):《爱星者与星星》 (Astrophel and Stella) 约翰· 邓恩(John Donne):《去吧,去抓住一颗流星》 (GO, and catch a falling star)

《胡适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选择》
“斯多克芒主义”
管窥一篇:五四文学思潮


两个先生——赛先生

杜威与实用主义 杜威(John Dewey,1559一1952) 是美国古典实用主义的一位重要代 表和集大成者,也是对中国抱有深 厚感情的西方哲学家。正值五四运 动轰轰烈烈展开之际,杜威来华讲 学,宣讲其实用主义哲学思想,在 中国居住两年有余。

略谈胡适的小说考证与整理国故

略谈胡适的小说考证与整理国故

略谈胡适的小说考证与整理国故作者:谢桃坊来源:《古典文学知识》2009年第03期中国在二十世纪之初发起的文学革命运动,或称新文学运动,标志古老的中国开始走上现代新文化的道路。

新文学运动的倡导者胡适于1961年发表《四十年来的文学革命》总结说:“这一运动——一般称为文学革命,但我个人愿意将它叫做‘中国的文艺复兴’——是我与我的朋友在1915年、1916年与1917年在美国大学的宿舍中所发起的。

直到1917年,这一运动才在中国发展。

”1915年胡适已形成了“活文学”的观念。

1916年他谈到中国历史上的文学革命时,以为元代以俚语创作的词曲、剧本及小说是一种真正的“活文学”出世。

1917年胡适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是文学革命运动的宣言。

这时其“白话文学”观念已经成熟,以提倡白话文学为文学革命的主要任务。

中国自《诗经》早期作品产生以来的三千年间积累了极为丰厚的文学遗产,胡适以为其中的大多数是“死文学”,只有通俗的白话文学才是“活文学”,亦是有价值的文学。

他在1918年发表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里将古典白话长篇小说《水浒》、《西游记》、《儒林外史》和《红楼梦》认为是白话文学的典范,而且以为“我们今日所用的标准白话,都是这几部白话文学定下来的”。

我们于此可见古典白话小说在新文学运动中的重要意义,而它们因托体甚卑以致长期以来被排斥于正统的文学史之外。

它们的文学价值的发现,最初是外国的文学史家。

俄国瓦西里耶夫于1880年出版的《中国文学简史》介绍了《金瓶梅》。

英国翟理斯于1900年出版的《中国文学史》简要地述及小说和戏曲。

日本笹川种郎的《历朝文学史》于1903年由上海中西书局翻译出版,论及了元明清的小说。

这些文学史论著关于中国白话小说仅有简略介绍,因关于它们的资料贫乏与历史线索模糊,故许多问题未能解决。

胡适对白话小说的推崇,并视之为白话文学的语言标准,但若要进一步阐明它们的文学价值,便必须采用新的科学方法去解决许多困难的学术问题;然而这却非新文学运动所能完成的任务,而应是当时整理国故的内容之一。

高二年级月考历史试卷(附带答案)

高二年级月考历史试卷(附带答案)

高中二年级月考历史试卷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共40个小题,每小题1.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孔子主张“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墨子崇天志、主明鬼;而老子则彻底抛弃了在鬼神问题上孔子的谨小慎微和墨子的勉力维续,罕言鬼神。

此材料主要说明( )A.墨家思想迷信色彩浓厚 B.儒家思想蕴含了早期民本思想C.儒道墨三家思想完全冲突 D.先秦诸子具有理性精神2.先秦有思想家主张:“礼起子何也?曰:人生雨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敏制礼义以分之……,是礼之所起也。

”下列选项中属于该思想家主张的是()A.顺应自然,无为而治B.人性本善,施行仁政C.施政用“仁义”和“王道”D.以“兼爱”消除亲疏、贵贱3.百家争鸣时期,农家钟情于神农时代,道家以黄帝传人自居,儒家喜欢尧舜禅让和后公礼乐,墨家崇拜夏禹治水的实干精神。

这反映出诸子百家( ) A.根据各自理论需要而改造古代的历史B.从古人身上寻找理想社会的设计方案C.形成较为完整的道德理想和行为准则D.代表了社会不同阶层的共同理想追求4.董仲舒不太强调“爱由亲始”,而更着重推崇“远之而大",主张“摆脱宗法思想的局限,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实行爱及四夷的王道政治”。

董仲舒的这些思想( )A.促成了古代民本思想的产生B.摆脱了传统“家国一体”观念束缚C.意在削弱宗法伦理思想的影响D.适应了汉朝“大一统”的政治需求5.有学者认为,汉代儒学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其试图努力去把儒家从讲起来很好听的比较迂阔的理论变为可以运作的东西.这说明汉代儒学( )A.继承了先秦儒学的神学思想B.吸收佛道思想而阐释儒学C.充满了主观唯心主义的色彩D.契合时代要求而重新整合6.朱熹曾指出:“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

希望世界和平的句子

希望世界和平的句子

希望世界和平的句子1、十岁前的我,希望长大后要当个科学家,发明好多好厉害的东西,并且就像喜欢的动画片里的主角一样,将来也要拯救地球,打跑坏人。

为了爱与正义,为了我们这个和平又美丽的世界。

2、和平应该不只存在于海峡两岸之间,希望在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两岸都不进行没有意义的恶斗。

作者:马英九3、胡适在《新思潮的意义》(1919年12月1日,《新青年》第7卷第1号)一文中提出了“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范式。

秉着“记载人类文明、沟通世界文化”的出版理念,我们推出“博雅双语名家名作”系列,既希望能够在中国人创作的和以中国为主题的博雅英文文献领域“整理国故”,亦希望在和平发展、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为“再造文明”、为“向世界说明中国”略尽绵薄之力。

作者:温源宁出处:不够知己4、世界上最美的英文单词1.mother母亲2.passion激情3.smile微笑4.love爱5.eternity永恒6.fantastic奇异的7.destiny 命运8.freedom自由9.liberty自主10.tranquillity安宁11.peace 和平12.blossom花丛13.sunshine阳光14.sweetheart情人,爱人15.gorgeous绚丽的16.cherish珍爱17.enthusiasm狂热18.hope希望19.grace优美20.rainbow彩虹。

......5、作为大韩民国的特种部队军官我将尽忠于国家和人民遵守宪法与法律忠实履行赋予我的职责与义务现在允许我从事医疗事业我庄严宣誓,将我毕生献给人类服务把病人的健康与生命放在首位无论种族、宗教、国藉和社会地位只对病人履行我的义务即使受威胁,也绝不用我的知识去做违背人道的事我以人格担保是自主而郑重的即使受威胁在任何灾难面前也绝不退缩在任何枪口面前也要保卫这片土地的和平今日无数的柳时镇与无数的姜暮烟庄严宣誓他们的宣誓在这世界的每一片土地上在这世界的每一片阳光下守卫着我希望能如此出处:太阳的后裔6、一切,都像是一场梦一样。

专题06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解析版)-冲刺2021年高考历史模拟题优选(课标全国3卷)

专题06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解析版)-冲刺2021年高考历史模拟题优选(课标全国3卷)

专题06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一、单选题1.(2021·云南昆明市·高三三模)19世纪60年代,冯桂芬在观察国际局势后指出:“(中国)人无弃材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

”并提出“采西学之善法。

法苟不善,虽古先吾斥之;法苟善,虽蛮貊吾师之。

”这种认识A.超越了“中体西用”的主张B.摆脱了夷夏观念的束缚C.意在学习西方近代法律体系D.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兴起【答案】A【详解】根据“采西学之善法。

法苟不善,虽古先吾斥之;法苟善,虽蛮貊吾师之。

”可得出其强调要学习西方的具体实用的方法,而不是表现的器物,这超越了“中体西用”只学习技术的主张,故A项正确;”摆脱了“的说法不能体现,揍他B;材料没有涉及到法律,排除C;洋务运动已经兴起,排除D。

2.(2021·云南昆明市·高三其他模拟)鸦片战争前后,国人对西学无统一称呼,多以“夷学”称之。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时人对西方文化比较广泛的称呼是“西学”。

庚子以后,越来越多的人乐于使用“新学”之名。

这种变化反映出A.中西文化融合发展B.传统文化逐渐遭到摒弃C.民族危机日益加深D.社会普遍存在崇洋心理【答案】C【详解】夷学——西学——新学——对晚清西方文化称谓变化,不仅仅是表面称谓的变更,还反映出随着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西方文化在中国传播的日益深入,时人对西方文化从抗拒到接纳、再到向往的心理历程,故选C;材料强调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无法体现中西文化融合发展,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传统文化的信息,排除B;对西方文化称谓的变化,不能说明社会普遍存在崇洋心理,排除D。

3.(2021·云南昆明市·高三其他模拟)1906年,梁启超指出,中国民智未开,必须通过渐进的道路实现民主政治,在教育普及之前必须经过开明专制的过渡期:国体是君主或共和并不重要,只要是民主政体即可。

这种认识A.反映了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主张B.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支撑C.调和了立宪派与革命派的矛盾D.指明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答案】A【详解】梁启超认为中国人民智未开,因此应当采取开明专制,只要是民主政体即可,而开明专制往往指的是君主立宪,这体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主张,A正确;1906年维新变法已经结束,排除B;梁启超依然主张采取渐进式的立宪道路,这与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采取暴力手段的革命道路有别,因此其认识不能调和两个派别之间的矛盾,排除C;资本主义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不通,排除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种态度(批判的态度) derive from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重新估定一切价值” (显性来源) 清代考据学:《尚书》既伪,又有什么理由不去怀疑一 切?(隐形来源)


观《胡适文存》,适之颇喜尼氏与叔本华之哲学,又自 著研究清代之考据学。
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阐发和运用学理(输入)

1919.8.31 《每日评论》 《四论问题与主义》 (1)输入学说时应该注意那发生这种学说的时势情形 (2)输入学说时应该注意“论主”的生平事实和他所受 的学术影响 (3)输入学说时应该注意每种学说所已经发生的效果
……
《近代知识者的撕裂》 九州出版社
《近代知识者的撕裂》 九州出版社


资料篇
《中国新文学大系》
《中国新文学大系》
《中国新文学大系》
这种裂痕是不是在五四文学思潮时期就已经有萌芽? 五四文学思潮不同于诸子百家。 定于一尊的答案?
《一颗遭劫的星》 胡适
《一颗遭劫的星》 胡适
我们是否能够透过穿越时空的这样一颗星,体会到五四时 期人们的激情?
《一颗遭劫的星》 胡适


两个先生——赛先生

杜威与实用主义 杜威(John Dewey,1559一1952) 是美国古典实用主义的一位重要代 表和集大成者,也是对中国抱有深 厚感情的西方哲学家。正值五四运 动轰轰烈烈展开之际,杜威来华讲 学,宣讲其实用主义哲学思想,在 中国居住两年有余。

他尊重宗教习俗和祈祷实践在 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功能,拒绝一切 抽象僵化的信仰,譬如人格化上帝。 杜威认为只有科学方法才能确实增 长人类的善业。
西方思潮的东方化?

不具有文化比附性。 合理性:人的觉醒、批判的态度、白话的复兴 共通点:


“以理想和诗意对抗世俗的生活”
“致人性之全的时代”(鲁迅语)
平民主义的性质

同为西方思潮的东方化,与80年代文学思潮的对比
≈为人生的思潮?

合理性:
周作人“人的文学” 鲁迅反对“吃人”与淡淡的希望 问题小说 “为人生”的文学社团与流派(新月社与湖畔派诗人)
新文明产生的先声
旧文明指的是?骈文、排律和明清两代的仿古文学是其 要推倒的旧文学。 借鉴什么? 胡适、陈独秀的文学史观与达尔文进化论 外国作品的译介朝向经典化 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借鉴“东洋某人的书本” 胡适《白话文学史》与杜威“实用主义” 《新潮》创始人是白璧德的门徒 创新?

雅俗文学的对峙、白话革命、个体本位的人权思想在文学 上首次阐发

大我:
理性:“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 非理性:将沉沦(双关:之前的行为与最后的落水)归结 为祖国不富强
矛盾运动:“理有绝对的生命意志的自由 2.文学肯定一切生命的咏唱,鼓励所有独立的创造——广 泛的精神力场和人生态度不同 3.自由多元的文学生态平衡
再造文明(怎么去理解?)
王向远 北京师范大学
再造文明(怎么去理解?)
白鹿书院:千年一梦
再造文明(怎么去理解?)
新浪:人生过客
再造文明(怎么去理解?)
杨春时 厦门大学
再造文明(怎么去理解?)

胡适提出“中国的文艺复兴”,“理性对抗传统”、 “自由对抗权威”。为了使得这一理论站住脚,进而提 出中国古代社会三次文艺复兴:8—9c 白话复兴 11— 12c 新儒学崛起 17—18c 学术复兴 陈伯达、艾思奇提出的“新启蒙”运动,本身就带有政 治的外衣 罗家伦、李长之:外借的文化运动,白璧德的人文主义 梅光迪、吴宓:反对文化比附(too skeptical,too independent,梅光迪给胡适的45封“文艺复兴乎?启蒙 运动乎?”书信原文)

反对意见:
对人性的关照之不终一性 “前左联”的文学性质:兄弟不和、“问题与主义之争”、 南社风波……
矛盾运动:“理性”中的“非理性”因素

胡适在美国的朋友称胡适为“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 其实,何止胡适? 还记得郁达夫的《沉沦》吗? 小我:

理性:熟知自己需要什么(自然欲望、在异域抬起头) 非理性:在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中沉迷
现代性与反传统思潮
阐释篇
四个方面

两个先生 一种态度 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阐发和运用学理(输入)



再造文明
两个先生——德先生

胡适到美国一年多之后,辛亥革命爆发(从1911年10月 10日武昌起义开始)。胡适有很多同学和朋友亲自参加 了辛亥革命,胡适虽然自己没有参加革命,但他自己密 切关注革命的进程,并且和同学朋友有很多通信往来论 及革命,他也曾经在很多美国人面前为革命辩护。胡适 曾于1915年初在哥伦比亚大学访友时巧遇黄兴,自认为 人生一大幸事。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贯穿了胡适留学期间的后 半段。胡适在日记中有大量篇幅论及政治与外交,并且 积极的参加了美国社会中对战事对国际关系的讨论。 胡适从威尔逊的不干涉主义更进一步,提出了自己“杀 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外交理想:不争主义。战争本身就 是一种罪恶,侵略者有罪,自卫者也有罪


一个时代人的苦闷和激情 “众荷喧哗”与“一枝独秀”

管窥二篇:胡适对当下的意义
两个人的评断
我的总结

当下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处境?看看胡适。 如何做学问?看看胡适。 问题重要还是主义重要?看看胡适。 怎样培养世界性眼光?看看胡适。 ××重要吗?看看胡适。 我该不该提出质疑?看看胡适。


再造文明(怎么去理解?)

《胡适随笔:再造文明》 北京大学出版社 (1)新生活观(贞操问题、科学的人生观……)
(2)再造心灵(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少年中国之精 神……) (3)整理记忆(追忆曾孟朴先生……)
再造文明(怎么去理解?)
整理国故与再造文明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不是一味去破坏

菲利普· 锡德尼(Philip Sidney):《爱星者与星星》 (Astrophel and Stella) 约翰· 邓恩(John Donne):《去吧,去抓住一颗流星》 (GO, and catch a falling star)

《胡适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选择》
“斯多克芒主义”
管窥一篇:五四文学思潮
胡适《新思潮的意义》之阐发
2015.3.20 2015.3.23一改
背景篇
时间定位——国内
数据来自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纪事(上)
1917 报刊与学校携手
1921 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的竞争
时间定位——平行时空
俄苏文学:“无产阶级文化协会”(1917—1932)
萧伯纳:向旧世界进行战斗的“勇敢的战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