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孙禄堂武学录》
《孙禄堂武学集注 拳意述真》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程廷华先生
第三章 太极拳家小传
武禹襄[2]先生
杨露禅[1]先生
郝为桢[3]先生
第四章 形意拳
01
述郭云深先 生言 十四 则
02
述白西园先 生言 一则
03
述刘奇兰先 生言 三则
04
述宋世荣先 生言 三则
06
述张树德先 生言 一则
05
述车毅斋先 生言 一则
述刘晓兰先生言 一 则
述李镜斋先生言 一 则
《孙禄堂武学集注 拳意 述真》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思维导图PPT模板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功夫
内家
郭云深
家
宋世荣
武学
廷华
先生
意述
拳 太极
许占鳌
小传
孙禄堂
郝为桢
炉 张树德
程
孙禄堂嫡
01 拳意述真序
目录
02 拳意述真自序
03 序[1]
04 第一章 形意拳家小传
05 第二章 八卦拳家小传
06 第三章 太极拳家小传
拳意述真序
拳意述真自序
序[1]
第一章 形意拳家小传
01
李洛能[1] 先生
02
郭云深[7] 先生
04
宋世荣先生
06
张树德先生
03
刘奇兰先生
05
车毅斋[17] 先生
刘晓兰先生 李镜斋先生
李存义[21]先生 田静杰先生
李奎垣先生 耿诚信先生
周明泰先生 许占鳌先生
第二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卦拳家小传
董海川先生
07 第四章 形意拳
目录
08 第五章 八卦拳
“孙禄堂《拳意述真》探微”系列之二 孙氏武学“内劲”论(下)
探微天下功夫(接上期)五、内劲之应用有哪些类型?李存义先生把拳术内劲之应用分为四种类型:即明刚、暗刚、明柔、暗柔。
尚未交手时,其人周身动作、神气都充分显露出来;两人相搏,手用力一抓,则如同钢钩一般,气力似透于骨,被抓之人身体如同被人捆住一般,无法自由动转。
这就是明刚中之内劲。
其人动作看起来平平常常,和顺自然,似无稀奇之处;交手时,其手指看似柔若无骨,然而用意一抓,神气透于骨髓,牵连心中,被抓之人如同遭到电击一般。
这就是暗刚中之内劲。
其人形式动作,看似身体柔软,毫无气力,然而“身体动作,身轻如羽,内外如一,神气、周身并无一毫散乱之处”;与其交手时,抓之似有,打时似无,其人又没有丝毫要打人的意思。
这是明柔中之内劲。
其人神气威严如同泰山,若与人相较,其转动如钢球,身体看似硬,一用力打去,身体又极灵活,手如同鳔胶,胳膊如钢丝条,能将人黏住或缠住,让对手感觉无招可用,其人又从没有格外用力,始终是一气呵成而已。
这就是暗柔中之内劲。
四类内劲,如以个性鲜明的水浒英雄作不恰当的比喻,则:勇武好斗、率直鲁莽的黑旋风李逵为明刚;看似柔而实刚的浪子燕青为暗刚;柔非无力,有仁人君子之心的及时雨宋江为明柔;侠骨柔肠、忠肝义胆的花和尚鲁智深属于暗柔。
当然,这里的比喻主要是指他们性情上的,并非指他们的武技水平。
四类内劲应用方式并非内劲的四个层次,除了明刚稍嫌“低级”外,后三者彼此之间并无高下之分,更多地与施为者的性格、品德、涵养以及体型的高矮胖瘦有关。
六、内劲与人的品性修养有何关系?宋世荣先生云:“内劲者,内为天德;外法者,外为王道。
”天德,指天的德性。
语出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人副天数》:“天德施,地德化,人德义。
”董氏认为上天的道德在给予。
至宋代程朱理学,则以纲常伦理为天德。
谓仁、义、礼、智、信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美德。
德在于人的内心,故“内为天德”。
于拳术而言,内劲,即太极一气也、无一法也,仁义礼智信存于其内。
积蓄内劲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和完善人们固有的伦常美德的过程。
一生的心血——孙禄堂先生武学文章五篇。
一生的心血——孙禄堂先生武学文章五篇。
孙禄堂先生武学文章:1、论拳术内外家之别2、拳术述闻3、练拳经验及三派之精意4、详论形意八卦太极之原理5、八卦拳学序----佚文手稿论拳术内外家之别——孙禄堂今之谈拳术者,每有内家外家之分,或称少林为外家,武当为内家;或以在释为外家,在道为内家。
其实皆皮相之见也。
名则有少林武当之分,实则无内家外家之别。
少林,寺也;武当,山也。
拳以地名,并无轩轾。
至竞言少林而不言武当者亦自有故。
按少林派之拳,门类甚多,名目亦广,辗转相传,耳熟能详。
武当派则不然,练者既少,社会上且有不知武当属于何省者,此非予之过言也。
浙之张松溪,非武当派之嫡传乎?迄今浙人士承张之绪者,何以未之前闻也?!近十年来,人始稍稍知武当之可贵矣。
少林武当之一隐一现者其故在此,安得遽分内外耶?或谓拳术既无内外之分,何以形势有刚之判?不知一则自柔练而致刚,一则自刚练而致柔,刚柔虽分,成功则一。
夫武术以和为用,和之中智勇备焉。
予练拳术亦数十年矣。
初亦蒙世俗之见,每日积气于丹田,小腹坚硬如石,鼓动腹内之气,能仆人于寻丈外,行止坐卧,无时不然。
自谓积气下沉,庶几得拳中之内劲矣。
彼不能沉气于丹田小腹者,皆外家也。
一日,山西宋世荣辈,以函来约,余因袱被往晋。
寒暄之后,因问内外之判,宋先生曰:“呼吸有内外之分,拳术无内外之别,善养气者即内家,不善养气者即外家。
故善养浩然之气一语,实道破内家之奥义。
拳术之功用,以动而求静;坐功之作用,由静而求动。
其动中静、静中动,本系一体,不可歧而二之。
由是言之,所谓静极而动,动极而静。
动静既系相生,若以为有内外之分,岂不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我所云呼吸有内外者,先求其通而已。
通与不通,於何分之?彼未知练拳与初练拳者,其呼吸往往至中部而止,行返回,气浮于上,是谓之呼吸不通。
极其弊则血气用事,好勇斗狠,实火气太刚过燥之故也。
若呼吸练至下行,直达丹田,久而久之,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火气不至炎上,呼吸可以自然,不至中部而返。
孙禄堂武学集注形意拳学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精神
增强
形意拳
提高
基础
先生
方法
集注
身体
练习 五行
不断
形意拳
强调
力量
内外
培养
通过
集注
内容摘要
形意拳是一种注重内外兼修的武术,它强调以意领气,以气运身,以身行拳,达到身体与精神的 和谐统一。孙禄堂先生在《形意拳学》中指出,形意拳的本质在于“炼形养神”,通过不断地练 习和修炼,使身体逐渐变得强健有力,同时也能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
这一章总结了《孙禄堂武学集注形意拳学》的主要内容,并对未来武术的发 展进行了展望。孙禄堂先生强调了武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武术 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他还提出了自己对未来武术发展的期望和建议。
《孙禄堂武学集注形意拳学》的目录涵盖了形意拳的各个方面,从基本理论 到实践应用,从招式解析到训练方法,无所不包。通过阅读该书的目录,读者可 以全面了解形意拳的基本概念、技术、实战应用和养生康复等方面的知识。孙禄 堂先生的精湛武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 学习资源和启示。
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中国武术经典之作。如果大家对中国武术感兴 趣,或者想要提高自己的身体健康和精神修养,那么这本书绝对是大家不可错过 的选择。
目录分析
《孙禄堂武学集注形意拳学》是一本关于中国武术,特别是形意拳的重要著 作。该书的目录详尽且深入,覆盖了形意拳的各个方面,从基本理论到实践应用, 从招式解析到训练方法,几乎无所不包。以下是对该书的目录的详细分析。
孙禄堂“拳与道合”的武学理论与实践——以《八卦拳学》为例
>>八卦拳是“以八卦之身,练八卦之数”1916年,孙禄堂出版了《八卦拳学》一书,这是第一部公开出版的八卦拳专著,也是孙禄堂继《形意拳学》(1915年出版)之后的第二本著作。
在《形意拳学》总纲中,孙禄堂就提出了八卦拳与形意拳具有相同的“会合阴阳二气,使阴阳调合”的功能和作用。
而《八卦拳学》在承袭《形意拳学》以“无极”为孙禄堂﹃拳与道合﹄的武学理论与实践——以《八卦拳学》为例孙禄堂(1860~1933)是中国近现代武学史上的集大成者,他先后公开出版了《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拳意述真》《八卦剑学》等著作,并创立了风格独特的孙氏太极拳。
孙禄堂在武学理论上会通儒释道三家之学,提出了“拳与道合”的武学理念。
曾任浙江求是书院舆地学(地理学)教授、清史馆篡修的陈微明说:“微明游京师,遇完县孙禄堂先生,授以内家拳术,以为先生乃幽燕豪侠之流也;及其处之既久,乃知先生人品之高,道术之深,有非士大夫所能及者!”哲学家梁漱溟曾见孙禄堂的著作出版日久“少见流传”,而“惧其湮没失传,由是有志为之重印出版”,同时称赞孙著“透彻地揭示出内家拳为道家学,有非一般练习拳脚者之所知”。
文学家华钟彦曾言:“余尝读其著作,观其所述,又从海内外大量武术家言,亲见其武功佚事中,想见其人,信乎其出于艺而进于道矣。
”由此可见,孙禄堂作为一代武学宗师,无论是武技实践方面,还是在道学理论方面,都为人所称颂。
本文以《八卦拳学》为例,对孙禄堂在书中首次提出的“拳术之理,亦所以与圣道合而为一者也”的理论进行探讨。
◎张新明纲领的主旨之上,认为八卦拳“始于无极,终于八卦,中分两仪、四象,先天、后天,缩力、顺行、正变、互错,无不具备”。
但与《形意拳学》所表达不同的是,孙禄堂在《八卦拳学》中首先对八卦拳的名称进行了阐释。
他结合易学“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理念和方法,将人体的各个部分命以卦名,又进一步区分为先天“身体八卦”和后天“四肢八卦”。
武学经典孙禄堂《八卦拳学》图片版,喜欢的赶紧收藏
武学经典孙禄堂《八卦拳学》图片版,喜欢的赶紧收藏
孙禄堂(1861?-1933)集拳术之大成,是有清一代最为耀眼、最为杰出的武术家,他继承了传统武学中的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等绝学,在功夫上的造诣独步当时武林,其在武术理论上的建树也颇丰,所著述的《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形意述真》《八卦剑学》等武学著作,如同耀眼的灯盏,照亮了同时代及后世的武术路径。
孙禄堂的八卦掌师从于一代八卦掌宗师程廷华,尽得程廷华所掌握的八卦理法、点穴、轻功、八卦剑、七星杆等武学绝技真传。
他是一通百通,其高超的拳术技艺让同行都纷纷翘起大拇指,中央国术馆编审处处长、八卦掌名家姜容樵就说,“孙禄堂的技艺无一不精,刀枪剑戟都比别人来的高妙,所以南北驰名,差不多要压倒那些老前辈。
人家就送他一个绰号,叫做万能手,也真称呼得起盖世英豪”
小编在学习经典过程中,将这位令人景仰的武学大师的著作《八卦拳学》做成图片,分享给喜欢八卦拳的朋友们,希望大家都能从中汲取到营养。
仔细看图吧,48个页码,能一口气读完的,就是大神!先点赞收藏吧!。
孙禄堂武学著作选编太极拳学 自序
孙禄堂武学著作选编太极拳学自序
无
【期刊名称】《搏击》
【年(卷),期】2010(000)009
【摘要】乾坤肇造,元气流行,动静分合,遂生万物,是为后天而有象。
先天元气,赋于
后天形质,后天形质,包含先天元气,故人为先后天合一之形体也。
人自有知识情欲,阴阳参差,先天元气渐消,后天之气渐长,阳衰阴盛,又为六气所侵(六气者,即风、寒、暑、湿、燥、火也),七情所感。
故身躯日弱,而百病迭生。
古人忧之,于是尝药以怯其病,
静坐以
【总页数】5页(P72-76)
【作者】无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52.11
【相关文献】
1.不朽的武学思想划时代的武学宗师--纪念孙禄堂逝世七十周年 [J], 童旭东
2.孙存周武学著作选编内家拳概述 [J], 无
3.“孙禄堂《拳意述真》探微”系列之二孙氏武学“内劲”论(下) [J], 李子蔚
4.“孙禄堂《拳意述真》探微”系列之三孙氏武学“太极一气”论(上) [J], 李子
蔚
5.“孙禄堂《拳意述真》探微”系列之五孙氏武学与“三教”密切相关论(下) [J], 李子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孙禄堂武学对儒释道思想的融摄(二)
溯 。 … 尢 檄 爪 撇 , 人 小 然 的 , 【 f 『 『 能 … . 1 J  ̄ 1 得 刊 培 商 和 发 刖 , 心之I 太 I 劲 i h L I 自 出。 为擎
亦 从 ¨ 咀 形地返 舭 川 、 I f ' r计 ㈨ 体 , 常汁 江 。 - 顺神 二 , ; ~ 外芥种 r洒精 劲养内 , 乃 , 卡说孙通道 离町 形 一之坝 , 家 数 仪成之巾术 的小 学之 , 境思 撇道 三 三 体形 \ J 拔 道 进 协
太 极。太极 动而生 阳,静而 生f { } _ J ,静
极 复 动 … … 五 行 一 阴 阳 也 , 阴 阳 一 太
体 。拳 术 顺 逆 的 修 习 与 圆 融 一 体 不
要 在 说 明 卦 象 的 演 绎 与 生 成 。 两 者 都 可 以 归 结 为 一 种 宇 宙 生 成 论 , 即 以太 极 或 无 极 之 道 为 天 地 宇 宙 的 生 成 之 源 , 万 事 万 物 部 以此 本 源 状 态 为 开 端 而演化币 l 1 发 展 。汉 代 哲 学 重 视 元 气 论 ,
町能 一 蹴 而 就 , 顺 逆 的 练 习 是 一 个先 后夫卡 } J 交 相 应 而 逐 渐 浑 然 一 体 的 过 程 。 拳 术 顺 逆 之 开 始 的 练 习 应 注 重 顺
中 用逆 , 其 意 在 缩 , “ 用规 矩 之 法 则 ,
极 也 , 太极 本 无 极 也 。 ” 孙 碌 堂 正 是 在 吸 收 儒 家 道 家 无极 太 极 宇 宙 生 成 论 思 想 的 础 j 一 , 叉结 合 丹 道 的 修 行 论 , 从 而 建 立 起 由 无 极 —— 太 极— — 阴 阳—— 三 体 四象 —— 万 物 八 卦 的 一 套 动 态 整 体 生 成 论 之 武 学体系 。 孙 禄 堂 的 形 意 无 极 学 对 无 极 的 解 释 为: “ 无 极 者 , 当 人 未 练 之 先 , 无 思 无 想 , 无 形 无 象 , 无 我 无 他 , 胸 中
孙禄堂以武入道思想是对中华传统武学的最大贡献
孙禄堂以武入道思想是对中华传统武学的最大贡献孙禄堂以武入道思想是对中华传统武学的最大贡献祖国传统文化之深奥,主张大道不离人间,文武之艺皆为入道之途,终至道艺合一之境界。
故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其实不仅艺可入道,职业亦可入道。
如《庄子》中之庖丁、轮扁以职业入道。
《坛经》有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诚如是也。
以武入道,以道证武,是千年来传统武学及道家文化之传统,很多武术大师通过习武达到“道”的境界,彻悟道之真谛。
民国时期的孙禄堂先生就是最早提出以武入道,以道证武的先驱。
他为武术一般的技击武者讲求以强打弱,以快打慢,高明的武术家则以柔克刚,以静制动。
前者在临敌时往往心急紧张,气血上涌,恨不得一拳一脚把对方击倒在地,看看现在擂台上的选手多是这样。
而上乘的武者在面对强手时却能做到神情自若,心平气静,从容不迫,以逸待劳,后发制人。
武圣孙禄堂还说过:“江河随地转,海水知天寒”,这也是天道环境之必然。
生命的气血要随脏腑和筋骨转,“手足五官和皮肤”,能知寒热和环境的变化!进退变化灵妙与否,须靠感知下功夫!孙禄堂《太极拳学》里说:“先天元气,赋于后天形质,后天形质,包含先天元气,故人为先后天合一之形体也。
”此话有“练形就是练气”的道理!又说:“达摩东来讲道豫之少林寺,恐修道之人,久坐伤神,形容憔悴,故作《易筋》、《洗髓》二经,教人习之以壮其体。
”所以佛道两家都练“动中求静”的武术!此言对迷于练“静功”的人应以为戒!孙禄堂《太极拳学》还说:“人自赋性含生以后,本藏有养生之元气,不仰不俯,不偏不倚,和而不流,至善至极,所谓中和之气是也。
”这是孙禄堂对热衷练“练内练气”的学友再三地衷告!“动静中和”说明,万物有动就有静,“动以静为体,静以动为用”。
二者缺一不可,有外来铭言曰:“生命在于运动”,但没有说出运动的强度。
而孙禄堂的观点是“生命在于动静中和”,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是中国武学圣人孙禄堂给予人类最珍贵的贡献!伏羲先皇说:“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手上有全身的信息点。
《孙禄堂武学大全》
《孙禄堂武学大全》
身如拨浪鼓,手是击鼓捶;
力出肌肉缩,扭踝抽胯根;
前手欲发力,后沉跷跷棍;
身如虎扑羊,全身起动能;
劲起后脚掌,借力催身形;
臀胯松又坐,避免身前倾;
身如坦克车,动如江河涌;
前进后足跟,半步催山崩;
六合钢铁铸,顺逆形不分;
起腿意念平,坐胯自调中;
支撑小腿静,垂直勿颤动;
双踢动态稳,意在三节整;
内空而不空,太极在身中;
胸腹如气缸,外圆刚柔平;
自然如流水,拿劲变无穷;
颈如雄鸡唱,胸虚腰腹松;
肘膝阴阳抱,中正忌猫腰;
极限是死道,中和寿命增;
孙玉奎。
论孙禄堂武学对儒释道思想的融摄(上)
论孙禄堂武学对儒释道思想的融摄(上)编者:此文曾发表于《少林与太极》2017年第8、9期。
作者简介:张翅飞,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博士生。
研究方向:宋明理学、武术文化。
摘要:作为民国时期的武术大师,孙禄堂通过三拳合一的武学实践而融汇吸收大量的儒释道思想精华:如对道家道教之先后天思想的吸收为其拳道合一的判教标准;以无极太极两仪之顺逆两途的演化建立起动态整体的拳学生成论;以涵摄儒释道的中和思想对拳术之内劲理论进行提炼等。
孙禄堂由此融摄吸收传统文化思想精华,使得其拳学成为一种修身体道之学。
清末民初是我国传统武术发展之高峰时期。
这个时期武术的发展,无论在技击实践层次还是在理论研究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而此一时期的武术大师孙禄堂先生,不但精研形意、八卦、太极三大内家拳技术,且广泛学习吸纳儒释道三教思想精华,并融汇贯通于其三拳合一的武学理论之中,最后创立孙氏太极拳。
孙禄堂本身为独创一派的武术大师,又自觉以儒释道思想提炼其武学理论,由此使得其武学研究成为民国武学理论的代表。
孙禄堂武学作为民国武学理论的高峰,对于保存与恢复中国传统武术,对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孙禄堂看来,形意、八卦、太极等内家拳虽然在肢体表现形式上各异,但其修习都是为了求得内劲,其修习之路径皆为“还虚之道”,即要求达到中和虚灵的体道境界。
故孙禄堂并不视拳术为一般健体技击之小术,而认为拳道一体,拳术锻炼的本质在于心性的修炼和生命境界的提升。
“夫道一而已矣,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拳术曰内劲。
所以内家拳术有形意、八卦、太极三派,形式不同,其极还虚之道则一也。
”孙禄堂武学以内劲为拳术之本质而会通三拳,并认为其与性、命、物、理相通。
这样孙氏武学就超越了普通的健体技击之小术,而成为蕴含儒释道思想精华的进道之学。
先后天的区分与武学之判教孙禄堂武学以内劲为拳术的本质,认为内劲乃是由修习“还虚之道”即返还虚静大道所得,是道性在拳术中的体现,由此重视虚静大道的道家思想成为孙禄堂武学的基础和根本所在。
太极拳大师孙禄堂之——大师迅速掌握太极拳的奥秘
太极拳大师孙禄堂之——大师迅速掌握太极拳的奥秘作者:李通国孙禄堂先生学习太极拳是在他五十三岁知天命的年纪。
相比民国诸多太极拳名家,这个开始练太极拳的时间实在是晚的很,但是孙禄堂却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迅速掌握太极拳。
他跟随郝为桢学习太极拳的时间也不过几个月,跟陈秀峰学习的时间多长尽管无法确定,但从《拳意述真》中记述了陈秀峰较少的言论中约略可知,这个时间也不会太长。
就是在这样有限的时间里,孙禄堂掌握了太极拳技术并达到了高水平的境界。
不惮如此,六年后他还创造了自己的太极拳,并且成了流芳后世的一个著名太极拳流派。
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后世攻讦孙禄堂者,常常说孙禄堂没有深厚的太极拳功底,或者说孙禄堂太极拳技术不纯正。
可是,倘若我们肯深入地了解孙禄堂禀赋和天性,了解掌握功夫的一般规律,或许,我们会少一点无端的指责,多一点敬仰之心呢!那么,他有何等让人拍案惊奇的本领,让他做出了卓然不群的事情呢?孙禄堂练习形意拳一一条道儿走到黑孙禄堂热爱武术,从他结识武术的那一刻开始,武术在他的人生中与他形影相随,宛若永恒钟情的情人,始终不离不弃。
大约十二三岁时,孙禄堂拜在一位少李姓拳师门下,学习少林拳术。
他的女儿孙剑云回忆说,父亲十二岁时在邻村李各庄拜李姓师父为师学习花拳,兼做零工维持生活。
孙禄堂在他的第一部著作《形意拳学》自序中说“余习艺四十余年矣”,孙禄堂出生于1861年,十二三岁时是1872、1873年,《形意拳学》的出版写自序的时间是1915年,正好四十一、二年,所以这个时间与相互的说法比较一致。
也许此时的孙禄堂是一边学拳,一边给师父干活做事,用干活来来替代交学费。
这一刻是他与武术缘定的开始。
无法追溯他为什么喜欢武术,为什么终身都喜欢武术!那是一个人基因中天生排序的注定,他的人生中注定要做这件事,无论他生来与武术的空间距离有多么遥远,无论他人生的境遇也许并不具备习武的物质条件,一切外在的际遇都无法阻挡一个人的基因对那个冥冥之中存在的事物的碰撞和交融。
孙禄堂的五大武学贡献(2)
孙禄堂的五大武学贡献(2)第二章创立了以中和为原则的武学基本理论回溯数千年的武史长河,武技的繁衍可谓千支百脉,形式更是万种千姿。
不同门派之间存在的不同的形式和各自修为特点,使那些“惟我独尊”者为了门派的荣誉而争执不断。
可以说,直到二十世纪初,也没有哪家拳派具有完备的拳学理论(太极拳的情况虽略好一些,但限于个别流派),更没有谁的拳理能得到大家的共同承认。
那么、各个拳派间有没有共同的理论基础?如果有,是什么?孙禄堂先生以《易》为指导,通过自身的武学实践并结合总结前人的经验,完整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建立了传统武学共同的基本理论:以中和为原则的武学体用理论。
孙先生的武学理论由六项成果组成。
六项成果是:(一)揭示出内劲的本质和修为机制——中和;(二)创立了以中和为原则的拳学修为的基本理论;(三)创立了以中和为用的道艺技击理论;(四)创立并最终完成了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这三门拳学各自的技术、理论系统;(五)创立了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合一的武学理论,建立并完成了传统拳学的基本理论与技术系统:(六)揭示出拳学之中和与道家的表里关系。
六项成果包括五大理论成就:(一)揭示出拳术修为的核心和基础是内劲,并阐明了内劲的本质及其形成与作用机制,揭示出内劲的功能与效用、内劲的进阶基础与进阶规律。
(二)揭示出拳术修为合乎自然法则的基本原则(中和)和理论方法(先后天八卦合一理论、以修道进阶为基础的拳学进阶理论)(三)揭示出技击能力的本质(适应能力)、作用机制(感应一一协同机制)和功能结构(三球模型);(四)揭示了完备的技击能力的标准(神行机圆)并建立了理论方法(明劲、暗劲、化劲理论及三拳合一理论) ;(五)揭示出拳术与宇宙的基本法则、与传统哲学之间的表里关系。
因此,孙禄堂先生以中和为原则的武学体用理论,是武学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理论成就,为武术成为一门具有独到功能的文化体系建立了完备的理论基础。
从而,孙禄堂先生历史性地完成了传统武术统一的基本理论的建构。
孙禄堂三拳合一武学体系揭秘(下)
孙禄 堂 三拳 口— 一 — 武 学体 系揭 秘
文 :童 旭为 ( 北京 ) 责任编辑 :乔议
( 接 上期 )
同样 ,在 《 国术统 一 月刊 》的 “ 孙 禄堂 先生传 ” 中 也 评价他 “ 道德 极高 ” “ 千秋 金鉴 ” 、 “ 道德 极高 ” ,这 是 只有 在 评价圣
、
可谓评 价得 当。 践 、技击 功夫 、学 识修 养 、文化 建 没等 五个 片面 .皆 以
物 、化学 、博 物等学 科的 课程 。孙 禄堂 先生 这么
孙 禄堂 先生所 获成就 最高 ,独 步绝 巅 孙禄堂 先生 集立
德 、立功 、立 言于一 身 .无愧是 中国武 学领 域里最 杰 出 的代表 人物 。可 以i 兑在世 界范 围 ,近 代 以来在 文化成 就 上唯 一堪称 大宗师 的华 人就是孙 禄堂 先生 为孙禄 堂 先生 开 创 了一 个 崭 新 的人 文 领 域一 一 擎 与道 合之 武 学 ,他 通过对 中华 武学 的建构 与提 升 ,为人类提供 r一 个新的认 I } { 自我 、实现 自我和 认泌世 界的维度与途径 、 从 这个 角度 ,我们就 不难理 解 为什 么由孙禄 雀先 生最终 完成 了三 拳合一武学体 系的创建
么是太极 拳?然 后回答何谓孙 氏太极 拳?
不过 ,毫 无疑 『 ¨ 】 .孙 禄堂 先生的道 德境 界极 高 ,这
他他 成 为L } l 历 史上一 位屈指 可数 的文化 圣 贤 ,他 以 自 已身体 力行 的成就 .实现 了他 的武学 理想 ,成 为一全 知
一
、
伺谓 太极、何谓 太极拳 、何 谓孙 氏太 极拳
因此 .历 史逻 辑 、文 化 土 壤 、家 学 渊 源 、从学 机
孙禄堂谈太极拳入门三害九要
孙禄堂谈太极拳入门三害九要孙禄堂先师在《武学录》里提到初练八卦拳要注意的三害九要,对于我们练习杨氏太极拳同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俺也发现孙禄堂的三害九要与杨澄甫的经验之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谓“大道至简,万法归一”,天下内家拳本是一家,每个人学习的拳术派别不同只是个人的机会因缘不同,如能抛弃狭隘的门户派别之成见,共同进步,我想那也是张三丰祖师在天之灵感到欣慰的,佛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修一切善法”也是告诉我们不要拘泥于形不要着相。
太极拳练精气神到最后是守其“神”的阶段——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入门三害 :三害者何?一曰努气,二曰拙力,三曰挺胸提腹。
用努气者,太刚则折,易生胸满气逆,肺炸诸症。
譬之心君不和,百官自失其位。
用拙力者四肢百骸,血脉不能流通,经络不能舒畅,阴火上升,心为拙气所滞,滞于何处,何处为病,轻者肉中发跳,重者攻之疼痛,甚之可以结成疮毒诸害。
挺胸提腹腹逆气上行,不归丹田,两足无根,轻如浮萍,拳体不和,即万法亦不能处时中地步。
故三害不明,练之可以伤身,明之自能引人入圣,必精心果力,剔除净尽,始得拳学入门要道,故书云:树德务滋,除恶务本。
练习诸君,慎之慎之。
入门九要 :九要者何?曰:塌、扣、提、顶、裹、松、垂、缩、起钻落翻分明。
塌者,腰往下塌劲,尾闾上提督脉之理;扣者,开胸顺气,阴气下降任脉之理也;提者,谷道内提也;顶者,舌顶上腭,头顶,手顶是也;裹者,两肘往里裹劲,如两手心向上托物,必得往里裹劲也;松者,松开两肩如拉弓然,不使膀尖外露也;垂者,两手往外翻之时,两肘极力往下垂劲也;缩者,两肩与两胯里根,极力往回缩劲也;起落钻翻者,起为钻,落为翻,起为横,落为顺,起钻是穿,落翻是打,起亦打,落亦打,打起落,如机轮之循环无间也。
以丹田为用根,以意气力为用,以九要为准则,遵而行之,虽不中不远矣。
拳术中的“三害”、“九要”指的是什么?“三害”即“努气”、“努力”、“颠胸提腹”为什么称之为“三害”呢?这是因为:努气须憋气,憋气容易造成胸满气涌,过之久之可以伤肺。
论孙禄堂《太极拳学》中的太极拳功夫境界,究竟有多厉害
论孙禄堂《太极拳学》中的太极拳功夫境界,究竟有多厉害根据《孙禄堂武学录》一书所记录,孙禄堂于1914年亲炙太极拳于郝为真,1918年写著《太极拳学》,1919年公开出版,按照作者自述“余受教于【郝】为真先生,朝夕习练,数年之久,略明拳中大概之理”。
这是孙禄堂《太极拳学》中的太极拳公开面世时的概况。
我们来看孙禄堂太极拳的练法,那是一种实腿实足转身的练法。
书中凡有向左或向右转身的动作,都是“将足尖仰起,足后跟着地,亦如同螺丝轴旋转之意,向着左边【或右边】扭转,扭至足正直。
身子扭转要一气”云云。
这样的练法实质上就是劲起于足、足下生根的练法,这样的太极拳功夫境界,究竟有多厉害呢?孙禄堂在其另一部著作《拳意述真》里,有记录了其师郝为真的太极拳练拳三层境界。
一层是如同水底行走,这就必须足下生根,劲起于足;二层是如同水中游泳,这必须是足下漂浮,劲起于手;三层是如同水面上行走,那种蹑手蹑脚、手足轻灵、戒慎恐惧的状态可以想象了。
两相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孙禄堂《太极拳学》中的太极拳功夫境界,就是郝为真练拳三层境界的初层境界,孙禄堂真实地记录了他的练习方法,至于二层、三层的练习方法,孙禄堂是怎么练的没有文字记载。
再看自民国到如今的近百年,绝大多数的太极拳大师们,都是练的实腿实足转身的练法,而且还是从年轻到年老一层不变的、守一而终的练法,这就造成一种现象,我们看到的太极拳却与《太极拳谱》记载的理论形象相差甚远。
这个没有对或错,但有高下之分。
如果以实腿实足转身、足下有根的练法为练阳,以足下无根、虚腿虚足转换的练法为练阴,那么阴阳相济合二为一才是太极,才是高级境界。
只有实腿实足转身的一种练法,就是孤阳无阴,也难以成就太极境界的大业。
有多少的太极拳大师们,终其一生所练的拳架都是实腿实足转身的练法,终生都沉迷在太极拳的初层境界里,迷而不悟,曷胜浩叹!这些终生从事于太极拳、誉满天下的人尚且如此,遑论其他的人呢?《太极拳天下第一门》也禁不住为太极拳叹惜,为太极拳忧。
孙氏太极拳四篇第一篇孙禄堂先生著书立说与太极拳
总第347期2019/07孙氏太极拳四篇文:童旭东(北京)责任编辑:乔汉本文作者拳照第一篇硯录堂先生著书立说与太极拳1900年庚子之乱,不仅加速了清朝的覆灭,也再一次给中国文化以巨大的冲击,尤其是义和团运动的负面影响,社会上尤其是文化界对习武者普遍鄙夷,甚至认为拳与匪儿为同类,乃至对武术这种文化载体予以排斥。
孙禄堂先生感到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武术就不可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所以,他著书的目的首先是为了彰显武术的修身价值,通过阐扬武术学理并与练拳实效之间的相互印证,使人们认识到武术具有与文一理、与道同符的至高文化地位。
孙禄堂先生著书始于民国初年,但他的这种思考要早得多。
尤其是义和团运动后,他重新思考武术的价值与功用,于是把修身定位为武术未来的主要社会功能,根据他的《八卦拳学》原自序,1901年他已着意研究太极拳。
有些人总喜欢把孙禄堂先生研究太极拳这件事说成为太极拳如何能“打”的证据,但这个说法只是反映了这些人自己的意愿而已,并非事实。
孙禄堂研究太极拳并不是因为太极拳多么能“打”而要研究太极拳,实际上从一开始他就发现那些太极拳并不怎么能“打”。
因此,在1900年之前,他并没有把太极拳作为自己研修的重点纳入自己的武学体系中。
190()年后他开始重视研究太极拳,是因为他看到了太极拳背后所隐藏的修身价值与哲理,他后来宣扬太极拳也是因为这个。
同时因为当时他就发现了原有的太极拳在技击技能上存在结构性缺陷(后来1928年中央国术馆首届国术国考、1929年的浙江国术游艺大会擂台赛及上海国术大赛擂台赛都一再证明了这一点),用孙禄堂先生自己的话说就是与他自己所习各家之劲皆不能相合,所以孙禄堂从一开始就着重探究太极拳的所以然之理,以便改良当时太极拳的技术结构与法理,使之能够经得起技击实践的印证,由此促生了融合形意、八卦之意于一体的孙氏太极拳的创立。
毫无疑问,孙禄堂先生为了阐扬武术与文一理、与道同符这一宗旨,有意避免节外生枝,因此在他的著述中有意不提或回避他所接触的那些太极拳在技击技术结构与理法上存在缺陷的问题,反而对这些太极拳的代表人物给予了高度评价,于是有了他在《拳意述真》中把杨露禅、武禹襄与董海川、李能然并列的那段评述.这不能不说是为了鼎革立新,更是当时为了提升武术文化地位避免武林内部矛盾所采取的一种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孙禄堂武学录》今天搜索《太极》无意找到了《孙禄堂武学录》看看对此人的评价:“孙禄堂深通黄老、易学、丹经,并博学百家,习武修文殆有天授,故能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武技于一体,提出“拳与道合”的武学思想,并以此为指导完成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合一的理论和修为体系。
自1915年至1932年,孙禄堂前后撰写出《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拳意述真》、《八卦剑学》、《八卦枪学》(未出版)、《论拳术内外家之别》、《详述形意、八卦、太极之原理》等重要专著和文章,影响极为深远。
孙禄堂通透形意、八卦、太极三门拳术之真谛,而且于内功修养、点穴、轻功、枪、剑诸艺皆精纯入化,披糜宇内。
时人评曰:孙禄堂武功已至“依乎天理、批大郤、道大窾”,神乎之游刃的武学最高境地。
为当时武术界之领袖人物。
形意、八卦名家张兆东晚年对友人曰:“以余一生所识,武功堪称神明至圣登峰造极者,惟孙禄堂一人耳。
”把《孙禄堂武学录》下载了匆匆浏览了一遍发现和最近在研究的王正龙的讲座、火神派的学说有不谋而合之处中国传统文化果然是相通的随手摘录了一些段落《形意拳学》丹书云:“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张。
”《八卦拳学》无极形式者,当人未学之先,心中混混沌沌,一气浑沦,举动之间,但由天然之性也。
而旋转无度,起落无节,外失诸修,内失诸养,知顺之所往不知逆之所来,以至体质虚弱,阳极必阴,阴极必死,往往归于无可如何之地。
是摄生之术,讲求无方,良可慨也。
惟圣人知逆运之机.修身之本,还元之道,总之,不外形意、太极、八卦诸拳之理。
一气伸缩之道,明善复初之功,求立于至善之极点,以复先天之元气。
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可与后世做法,亦可为万物立命,此之谓无极而生太极之式也。
李东垣先生曰:人自虚而无生神,积神而生气,积气而生精,此自无而之有也。
练精而化气,练气而化神,练神而化虚,此自有而之无也。
拳术之道,生化之理,其即此意也夫。
太极形式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左旋之而为阳,右转之而为阴,旋转乃一气之流行。
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也。
以体言则为太极,以用言则为一气。
时阳则阳,时阴则阴.时上则上,时下则下,阳而阴,阴而阳,一气活活泼泼,有无不立,开阖自然,皆在当中一点子运用也。
这一点子即是拳中左旋右转、开阖动静、阴阳相交之中枢也。
中枢者,为人性命之本、造化之源,丹田之气,八卦拳之根蒂也。
此气是天地之根.阴阳之母,即太极是也。
故两仪由此而生焉。
两仪者.是一气伸缩之理。
左旋之则为阳仪,右转之则为阴仪也。
故前太极之式,一气走去,如图流行不息者,则为太极阳仪,是为气之伸也。
譬如圆图八卦,阳左升为日,阴右降为月。
日来则月往,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四时生焉。
换身右转流行不已,如图则为太极阴仪,是气之缩也。
圣人云:鬼神之为德.日月之升降,皆属天地自然之变化。
而拳中两仪右转,左右有序.何莫非一气之往来屈伸乎。
故两仪再生,而四象出焉。
四象者,两仪各生一阴阳也。
太极生两仪者,八卦拳之奇偶也,复于两仪之中,各加一奇一偶,以象太阴、太阳、少阴、少阳而名为四象。
四象即本拳之奇偶.各加一阴一阳,而分为金木水火也。
在腹内则为心肝肺肾,在拳中则为前后左右,俗称名为双换掌也。
言四象不及土者,太极即土也。
拳中起钻落翻,动而未发谓之横.横者亦土也,因其生生不息谓之土.因其一气运用谓之太极。
太极也,土也,一而已,故不及土,仅言四象者,而土已在其中矣。
夫四象既有阴阳,则八卦相交,彼此相荡,一卦可荡于八卦之上.八卦相荡更可重为六十四卦。
按易一卦六画,下三画象天地人三才也,上三画相荡,因而重之,象天地人三才各有阴阳也。
以明拳中各法左旋右转,皆有阴阳之式也。
故左旋象下三画,头手足象天地人三才也,右转象上三画,因天地人三才各有阴阳也。
八卦即四象之阴阳.六十四卦即阴阳配合之生气,八卦成列,因而重之,则阴阳相交,自可生生无已,岂第六十四卦哉。
虽至千卦万卦,总不出乎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总是八卦,八卦总是四象,四象总是两仪,两仪总是一气之流行也。
紫阳读《参同契》云:一自虚无兆质,两仪因一开根。
四象不离二体.八卦互为子孙.六十四卦于此而生,万象变动于此而出。
城哉斯言,可为此拳之鉴矣。
先哲云:道之伸缩流行.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
亦即此拳之意义也。
《太极拳学》乾坤肇造.元气流行,动静分合,遂生万物,最为后天而有象。
先天元气,赋予后天形质,后天形质,包合先天元气,故人为先后天合一之形体也。
人自有知识情欲.阴阳参差,先天元气渐消,后天之气渐长。
阳衰阴盛,又为六气所侵(六气者,即风、寒、暑、湿、燥、火也),七情所感。
故身躯日弱,而百病迭生。
古人忧之,于是尝药以祛其病,静坐以养其心,而又惧动静之不能互为用也,更发明拳术,以求复基虚灵之气。
迨达摩东来讲道豫之少林寺,恐修道之人久坐伤神,形容憔悴,故以顺逆阴阳之理、弥纶先天之元气,作易筋洗髓二经,教人习之,以壮其体。
至宋岳武穆王,益发明二经之体义,制成形意拳,而适其用,八卦拳之理,亦含其中,此内家拳术之发源也。
元顺帝时,张三丰先生,修道于武当,见修丹之士兼练拳术者,后天之力用之过当,不能得其中和之气,以致伤丹,而损元气。
故遵前二经之义,用周子太极图之形,取河洛之理,先后易之数,顺其理之自然,和太极拳术,阐明养身之妙。
此拳在假后天之形,不用后天之力,一动一静.纯任自然,不尚血气,意在练气化神耳。
其中本一理、二气、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等奥义,始于一.终于九,九又还于一之数也。
一理者,即太极拳术起点腹内中和之气,太极是也。
二气者,身体一动一静之式,两仪是也。
三才者,头、手、足,即上、中、下也,四象者,即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也。
五行者,即进、退、顾、盼、定也。
六合者,即精合其神、神合其气、气合其精,是内三合也;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是外三合也,内外如一,是成为六合。
七星者,头、手、肩、肘、胯、膝、足共七拳.是七星也。
八卦者,棚、履、挤、按、采、挒、肘、靠,即八卦也。
九宫者,以八手加中定,是九官也。
先生以河图洛书为之经,以八卦九宫为之纬,又以五行为之体,以七星八卦为之用,创此太极拳术。
其精微奥妙,山右王宗岳先生,论之详矣。
太极拳之名称人自赋性含生以后,本藏有养生之元气,不仰不俯,不偏不倚,和而不流,至善至极,是为其阳,所谓中和之气是也。
其气平时洋溢于四体之中,浸润于百骸之内,无处不有,无时不然.内外一气,流行不息。
于是拳之开合动静即根此气而生;放伸收缩之妙,即由此气而出。
开者为伸、为动;合者为收、为缩、为静;开者为阳,合者为阴;放伸动者为阳,收缩静者为阴。
开合像一气运阴阳,即太极一气也。
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
以体言,则为太极;以用言,则为一气。
时阳则阳,时阴则阴,时上则上,时下则下。
阳而阴,阴而阳。
一气活活泼泼,有无不(并)立,开合自然,皆在当中一点子运用,即太极是也。
古人不能明示于人者,即此也。
不能笔之于书者.亦即此也。
学者能于开合动静相交处.悟澈本原,则可在各式圜研相合之中,得其妙用矣。
圜者,有形之虚圈“O ”是也,研者,无形之实圈“●”是也。
斯二者,太极拳虚实之理也。
其式之内,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矣。
此气周流无碍,圆活无方,不凹不凸,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变无穷,用之不竭.皆实学也。
此太极拳之所以名也。
无极者,当人未练拳术之初,心无所思.意无所动,目力所视,手足无舞蹈.身体无动作,阴阳未判,清浊未分,浑浑噩噩,—气浑然者也。
夫人生于天地之间,秉阴阳之性,本有浑然之元气,但为物欲所蔽,于是拙气拙力生焉,加以内不知修,外不知养,以至阴阳不合,内外不一,阳尽生阴,阴极必敝,亦是人之无可如何者。
惟圣人有逆运之道,转乾坤,扭气机,能以后天返先天,化其拙气拙力,引火归原,气贯丹田、于是有拳术十三势之作用,研求一气伸缩之道,所谓无极而能生太极者是也(原注:一气者即太极也)。
十三势者,棚、履、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
棚、履、挤、按(原注: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
采、捌、肘、靠(原注: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亦即八卦之理也。
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也(原注: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
合上述之四正四斜为十三势,此太极拳十三势之所由名也。
其中分为体、用,以太极架子,进、退、顾、盼、定言,谓之体。
以棚、履、挤、按、采、挒、肘、靠言,谓之用。
又或以五行谓之经,八卦谓之纬。
总而言之曰,内外体用一气而已。
太极者,在于无极之中。
先求一至中和至虚灵之极点,其气之隐于内也,则为德,其气之现于外也,则为道。
内外一气之流行,可以位天地,孕阴阳。
故拳术之内劲,实为人身之基础。
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技曰内家拳术。
名称虽殊,其理则一,故名之曰太极。
古人云:“无极而太极。
”不独拳术为然,推而及于圣贤之所谓执中,佛家之所谓圆觉,道家之所谓谷神,名词虽殊,要皆此气之流行已耳。
故内家拳术,实与道家相表里,岂仅健身体、延年寿而已哉。
先贤云:“固灵根而静心,谓之修道。
养灵根而动心,谓之武艺。
”《拳意述真》自序夫道者,阴阳之根,万物之体也。
其道未发,悬于太虚之内;其道已发,流行于万物之中。
夫道一而已矣,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拳术曰内劲。
所以内家拳术有形意、八卦、太极三派,形式不同,其极还虚之道则一也。
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若偏阴偏阳皆谓之病。
”夫人之一生饮食之不调,气血之不和,精神之不振,皆阴阳不和之故也。
故古人创内家拳术,使人潜心玩味,以思其理.身体力行,以合其道,则能复其本来之性体。
然吾国拳术,门派颇多,形式不一,运用亦异,毕生不能穷其数,历世不能尽其法。
余自幼年好习拳术,性与形意、八卦、太极三派之拳术相近,研究五十余年,得其概要.曾著形意、八卦、太极拳学,已刊行世。
今又以昔年所闻先辈之言,述之于书,俾学者得知其真意焉。
三派拳术形式不同,其理则同。
用法不一.其制人之中心.而取胜于人者则一也。
按一派拳术之中,诸位先生之言论形式,亦有不同者,盖其运用.或有异耳。
三派拳术之道,始于一理,中分为三派.末复合一理。
其一理者,三派亦各有所得也,形意拳之诚一也,八卦拳之万法归一也,太极拳之抱元守一也。
古人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灵.得其一而万事毕也。
”三派之理,皆是以虚无而始,以虚无而终。
所以三派诸位先生所练拳术之道,能与儒释道三家诚中、虚中、空中之妙理,合而为一者也。
余深恐诸位先生之苦心精诣,久而淹没,故述之以公同好。
惟有愧学术谫陋元文.或未能发挥诸位先生之妙旨,望诸同志随时增补之,以发明其道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