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岩石学复习资料

岩石学复习资料

岩石学复习资料岩石学复习思考题:1、岩石学的概念岩石学是研究地球,主要是地壳中或地表各类岩石的学科。

具体讲,岩石学主要研究岩石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分类命名、形成条件、分布规律、成因、成矿关系以及岩石的演化过程等。

2、岩相学和岩理学的研究内容的差异性?岩石学包括了岩相学和岩理学两部分,岩相学是主要研究岩石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结构、产状及分类、命名,以及了解岩石的成因、各种岩石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演变等。

岩理学为岩石的分类叙述。

岩理学主要研究岩石的成因岩相学是研究岩石学的基础3、地球的层圈构造,一级圈层和次级层圈构造的分层依据是什么?各圈层的物质组成有何差异?根据不连续面的存在,人们间接地知道地球内部具有圈层结构。

A.地壳大洋底部一般缺少硅铝层;下层由较重的硅镁物质组成,称为硅镁层。

大洋地壳主要由硅镁层组成B 地幔介于地壳与地核之间,又称中间层。

自地壳以下至2900公里深处。

地幔一般分上下两层:从地壳最下层到100—120公里深处,除硅铝物质外,铁镁成分增加,类似橄榄岩,称为上地幔,又称橄榄岩带;下层为柔性物质,呈非晶质状态,大约是铬的氧化物和铁镍的硫化物,称为下地幔。

了解地幔结构与物质状态,有助于解释岩浆活动的能量和物质来源,及地壳变动的内动力。

C地核地幔以下大约5100公里处地震横波不能通过称为外核,推测外核物质是“液态”,但地核不仅温度很高,而且压力很大,因此这种液态应当是高温高压下的特殊物质状态;5100—6371公里是内核,在这里纵波可以转换为横波,物质状态具有刚性,为固态。

整个地核以铁镍物质为主。

它主要由橄榄岩组成,故也称橄榄岩圈。

地壳的厚度约33公里,上部由沉积岩、花岗岩类组成,叫硅铝层,在山区最厚达40公里,在平原厚仅10余公里,而在海洋区则显著变薄,大洋洋底缺失。

地壳的下部由玄武岩或辉长岩类组成,称为硅镁层,呈连续分布,在大陆区厚可达30公里,在缺失花岗岩的深海区厚仅5—8公里。

岩石学期末复习

岩石学期末复习

一、名词解释:1、岩浆:是上地幔和地壳深处形成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炽热、粘稠、含有挥发份的熔融体。

2、柱状节理构造:指喷出岩中,特别是中—基性熔岩和某些次火山岩中发育的呈多角柱状的节理。

3、柱粒结构:主要矿物中性斜长石、角闪石呈自形柱粒状相互紧密嵌布。

4、气孔构造:在岩浆喷出过程中,气体上移,在岩流顶部汇集,气体逸出,冷凝后形成的孔洞构造。

5、间粒结构:不规则排列的斜长石微晶所组成的空隙中,充填有若干个辉石、磁铁矿颗粒。

6、文象结构:许多石英往往呈一定的外形(如尖棱形、象形文字形等),有规律地镶嵌在钾长石中。

7、花岗结构:生成酸性岩的一张结构,暗色矿物自形程度较好,长石次之,石英呈他形充填在不规则的空隙中。

8、岩石:天然产出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或火山玻璃、生物遗骸、胶体组成的固态集合体。

9、同化混染作用:岩浆熔化了周围的围岩或捕虏体或与其反应叫同化作用;同时改变岩浆成分,使岩浆成分受到混染叫混染作用。

10、岩浆岩: 它是由地壳深处或上地幔中形成的高温熔融的岩浆,在侵入地下或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岩石。

也可称之为火成岩。

或简单地说,由岩浆冷凝固结而成的岩石称为岩浆岩。

11、分离结晶作用:在岩浆结晶作用过程中,早期晶出的晶体与熔体分离,导致岩浆成分改变,而形成一系列岩浆岩的结晶分异作用。

12、辉长结构: 种结构是辉石和斜长石晶形发育(自形)程度相近,或均为半自形晶粒,或均为他形晶粒,这表明辉石和斜长石同时从岩浆中共结晶的结果。

13、母岩浆:在一定的构造条件下,在一个岩浆区中,一定阶段只有一种起着母体作用的岩浆叫母岩浆。

母岩浆分异可形成各种派生岩浆。

14、辉绿结构:基性斜长石自形程度高,一颗辉石呈它形粒状充填在斜长石的空隙中,为辉绿岩的特征结构。

15、原生岩浆:由地慢或地壳岩石经熔融或部分熔融作用形成的成分未发生变异的岩浆。

16、海绵陨铁结构: 基性侵入岩的典型结构,早期晶出的硅酸盐矿物,晶形为橄榄石、辉石等比较完整,金属矿物(如磁铁矿、钛铁矿等)大多充填于硅酸盐矿物晶粒间呈他形胶结状产出而形成的结构,又称陨石结构。

岩石学总复习

岩石学总复习

岩石学总复习一、解释1.岩石P.1 岩石是由天然产出的矿物或类似矿物的物质(如有机质、玻璃、非晶质等)组成的固体集合体。

2岩浆及其主要物理性质P.5 岩浆是由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岩石部分熔融产生的、含有挥发分也可含少量固体物质、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高温粘稠的熔融体。

主要物理性质有温度、黏度和密度。

3.超基性岩P.50、基性岩P.54、中性岩P.62、酸性岩P.74 超基性岩是SiO2含量<45%的火成岩,基性岩是SiO2含量在45%—52%的火成岩,中性岩是SiO2含量在52%—63%的火成岩,酸性岩是SiO2含量>63%的火成岩。

4.辉长岩-辉绿岩-玄武岩P.54 基性岩、闪长岩-闪长玢岩- 安山岩P.62 中性岩、花岗岩-花岗斑岩-流纹岩P.74酸性岩。

深成相侵入岩—浅成相侵入岩—喷出相火山岩5.辉长结构-辉绿结构P.54、斑状结构-似斑状结构P.29 辉长结构表现为辉石和基性斜长石粒度相近,自形程度相同,均呈半自形-他形等轴粒状;辉绿结构是先结晶的较自形的斜长石板状晶体搭成的近三角形空隙中充填他形辉石颗粒。

组成岩石的矿物颗粒大小显著不同,明显可以分成大小两群,大者称斑晶,小者称基质,与不等粒结构的区别在于无中间大小的颗粒。

当基质为微粒结构、隐晶质结构或玻璃质结构时,称为斑状结构,斑状结构的斑晶和基质形成于不同的环境中,同种矿物分属于两个世代,斑晶结晶早,基质结晶晚;基质为中-细粒结构或粗粒结构时,成为似斑状结构,似斑状结构的斑晶和基质是在相同或几乎相同的条件下形成的,属同一世代。

6.斑晶P.29-变斑晶P.269 火成岩斑状结构中组成岩石的矿物颗粒中大的一群颗粒称斑晶,变质岩变晶结构斑状变晶中粒度较细的各种矿物集合体(基质)中含有粒度明显属于另一等级的较大斑状晶体称变斑晶。

7.气孔构造-杏仁构造P.42当岩浆喷溢到地表时,围压降低,其中所含的挥发分达到过饱和而从岩浆中逃逸出来,形成大量气泡。

岩石学复习资料

岩石学复习资料

岩⽯学复习资料第1讲绪论1. 岩⽯:天然产出的,由⼀种或多种矿物或⽕⼭玻璃、⽣物遗骸、胶体组成的固态集合体。

3.三⼤岩类:岩浆岩(⽕成岩):它是由地壳深处或上地幔中形成的⾼温熔融的岩浆,在侵⼊地下或喷出地表冷凝⽽成的岩⽯。

4.沉积岩:它是由地壳风化产物、⽣物有关物质、⽕⼭碎屑物等,在外营⼒作⽤下搬运、沉积、固结⽽成的岩⽯。

变质岩:由岩浆岩、沉积岩经变质作⽤转化⽽成的岩⽯。

岩浆岩和变质岩⼜可统称为结晶岩。

6. 岩浆岩及其研究意义:(1)岩⽯类型及其鉴别特征(2)岩⽯系列与组合(3)岩⽯成因(4)岩浆作⽤与构造环境(5)⽕成岩岩⽯探针与当代地球科学前缘7.岩浆:岩浆是上地幔和地壳深处形成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炽热、粘稠、含有挥发份的熔融体(熔体)。

岩浆的成份:主要成分为硅酸盐。

以氧化物形式表⽰SiO2, Al2O3, FeO, Fe2O3, MgO, CaO, Na2O, K2O, H2O。

SiO2 = 40%~75%。

挥发份(<6%)H2O, CO2, CO, N2, SO2, SO3, H2S, HCl, H2F。

成矿⾦属元素。

岩浆的温度:a.观察现代熔岩流的温度:通常:700℃~1200℃。

基性熔岩:1025℃~1225℃。

酸性熔岩:735℃~890℃。

挥发份可以使起熔温度和液相线温度明显下降。

8.影响粘度的因素:a.氧化物:SiO2,Al2O3,Cr2O3的存在使粘度增加,尤其 SiO2。

基性岩粘度⼩,以溢流为主;酸性岩粘度⼤,多以爆发形式为主。

b.挥发份:其存在将显著降低岩浆粘度。

挥发份增加,粘度降低。

c.温度:温度升⾼,粘度降低。

d.压⼒:对于不含⽔的⼲岩浆,压⼒升⾼,粘度增加;对于富⽔岩浆:I. 压⼒增加,挥发份溶解度增加,粘度降低; II. 压⼒达到⼀定值,挥发份饱和,粘度随压⼒升⾼⽽增加9.岩浆作⽤: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其挥发份和地质应⼒的作⽤下,沿构造脆弱带上升到地壳上部或地表,岩浆上升运移过程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不断地改变⾃⼰的成分,最后凝固成岩浆岩的过程称为岩浆作⽤。

岩石学复习重点

岩石学复习重点

岩石学复习重点岩浆岩部分1.岩浆的概念、岩浆的成分(主要成分,挥发份),挥发份存在的意义(降低岩浆粘度和矿物的熔点),不同成分岩浆的温度范围(基性、中性、酸性),影响岩浆粘度的因素(氧化物,挥发份,温度)(1)岩浆的概念:是地球内部形成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炽热、粘稠、富含挥发分的熔融体(2)岩浆的成分:①主要成分——O, Si, Al, Fe, Mg, Ca, K, Na, Mn, P②挥发份———H2O, CO2, SO2, O2, N2, H2, 其中水60-90%挥发份的作用:A. 降低粘度,使得岩浆易于流动B. 可以降低矿物的熔点,延长结晶时间,甚至结晶出含有挥发份的矿物(3)不同成分岩浆的温度范围:一般温度范围:600-1200°C;不同深度——火山口愈深,愈高温;不同含水性——含水多,则温度低①基性岩浆:1000-1200°C②中性岩浆:900-1000°C③酸性岩浆:600-700°C(4)影响岩浆粘度的因素:①成分(氧化物)——SiO2,Al2O3增加,粘度增加②温度-增加可降低粘度③挥发份-含量高,降低粘度2. 岩浆岩中矿物按含量划分(主要矿物/决定大类划分、次要矿物/决定种属、副矿物),按成分和颜色划分(硅铝/铁镁矿物或浅色/暗色矿物),色率的定义(1)按含量划分:①主要矿物——含量多,是划分岩石大类的依据②次要矿物——含量较少,<15%, 是划分种属依据③副矿物——很少,<1%,对岩石定名不起作用,如磁铁矿、磷灰石、锆石等(2)按成分和颜色划分:①硅铝矿物(浅色矿物):SiO2和Al2O3高,不含FeO和MgO;石英,长石类,似长石类②铁镁矿物(暗色矿物):FeO和MgO高,SiO2含量低;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3)色率:暗色矿物在火成岩中的体积百分含量(体积百分数)3. 岩浆岩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的岩石类型变化中,SiO的范围、硅铝矿物、铁2镁矿物、颜色、色率、酸性程度和基性程度是如何变化的?(见表1-1)4. 岩浆岩中最主要的7种造岩矿物(橄,辉,角、黑,斜,钾,石英)(见图1-1)5. 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的概念(1)结构:岩石的组成部分(矿物和玻璃质)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绝对大小和相对大小)、自形程度及其相互关系(2)构造:岩石中不同矿物集合体之间的排列方式和填充方式6. 岩浆岩的结构按结晶程度、矿物颗粒绝对大小、相对大小、矿物自形程度分别分成几种类型(1)按结晶程度:全晶质、半晶质、玻璃质(2)按矿物绝对大小:显晶质结构(伟晶结构 >10 mm、粗粒结构 >5 mm、中粒结构 5-2 mm、细粒结构 2-0.2 mm、微粒结构 <0.2 mm),隐晶质结构(3)按矿物相对大小:等粒结构、不等粒结构、斑状结构(斑晶+隐晶质或玻璃质)、似斑状结构(斑晶+显晶质)(4)按矿物自形程度:自形结构、半自形结构、它形结构(5)组成岩石颗粒的相互关系:文象结构、条纹结构、蠕虫结构、反应边结构、环带结构、嵌晶结构7. 岩浆岩的构造的主要类型(块状、斑杂、带状、气孔和杏仁,流纹、枕状等)快状构造、斑杂构造、带状构造、气孔和杏仁构造、流纹构造、珍珠构造、石泡构造、枕状构造、流面和流线构造、柱状节理8. 岩浆岩的产状概念,侵入岩的6种产状,喷出岩的3种产状(1)岩浆岩的产状:指岩浆岩体的大小、形状、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形成时的地质构造环境、距离地表的深度等。

岩石学复习资料全

岩石学复习资料全

一,名词解释:1.岩浆岩:岩浆在力地质作用的影响下,由深处侵入地壳表层或喷出地表,并经过冷凝固结而形成的岩石。

2.岩浆岩的产状:侵入岩的产状主要是指侵入体产出的形态、大小、与围岩的关系以与侵入时的构造环境等等。

3.斑状结构:岩石中所有矿物颗粒可分为大小截然不同的两群,大的称为斑晶,小的称为基质,其中没有中等大小的颗粒。

4.条带状构造:石的颜色、成分或结构不同的平行条带交替而出现的构造。

5.变质岩的结构:由岩石组分的形状、大小和相互关系等反映的岩石构成方式,它着重于矿物个体的性质和特征。

6.花岗结构:在花岗岩类岩石中,暗色铁镁矿物和斜长石相对为自形,碱性长石大多为半自形,而石英为它形晶充填于不规则结晶间隙中,这种大部分矿物的半自形粒状结构称为花岗结构。

7.岩浆的结晶作用:岩浆中各种离子和络阴离子团围绕一些结晶中心,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排列,并按照一定的结晶顺序结晶出各种晶体矿物的作用。

8.气化水热液变质作用:具有化学活动性的气态或液态溶液,对岩石进行交代而使岩石发生变质的一种作用,这些溶液既可来自岩浆体的挥发份,也可来自地壳与岩浆体无关的区域性分布的热水。

9.暗色矿物:带有深暗不同的各种颜色,在成分上富含Fe、Mg的硅酸盐矿物。

10.岩浆:在地下深处形成的,含有挥发物质的、高温、高压、炽热而粘稠的硅酸盐熔融体。

11.变质作用:由于地球力作用而引起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从而使地壳中原有岩石的化学组分、矿物组成、结构构造等方面在原岩基本保持固态的情况下所发生的转化作用,称为变质作用。

12.变晶结构:是指原岩在变质作用过程中,以固态方式使原来的物质发生重结晶和变质结晶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结构类型。

二,填空题:1.按岩浆岩生成环境不同,可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类。

2.按照矿物的颜色,可分为浅色矿物和暗色矿物;而色率是指:岩石中暗色矿物所占百分含量,是岩浆岩分类和鉴定的重要标志之一。

3.根据矿物在岩浆分类和命名中的作用,可分为:主要矿物、次要矿物和副矿物。

岩石学复习

岩石学复习

1.岩石; 2.岩浆及岩浆岩;4.主要矿物;5.岩浆矿物; 6.岩浆岩的结构;7.斑状结构; 8.似班状结构;9.花岗结构; 10.辉长结构;11.岩浆岩的构造; 12.岩浆岩的产状;14.流纹构造;15.岩浆及岩浆作用;21.斑岩与玢岩; 22.超基性岩;28.块状构造;30.斑状结构;31.玄武岩; 32.闪长岩;33.安山岩; 34.石英闪长岩;35.斜长角闪岩; 36.花岗岩;37.流纹岩; 38.花岗质岩石及花岗岩;39.正长岩; 40.粗面结构;41.粗面岩; 42.霞石正长岩;44.脉岩;45.煌斑结构; 46.煌斑岩;1.沉积岩; 2.风化作用;6.同生作用;7.成岩作用; 8.后生作用;9.表生成岩作用; 10.压固作用;11.胶结作用; 12.沉积分异作用;13.沉积岩的构造;21.沉积岩结构; 22.砂状结构;23.砾状结构;27.碎屑岩; 28.内碎屑;29.鲕粒; 30.球粒;31.杂基; 32.粗碎屑岩;33.分选性; 34.砾岩及角砾岩;35.砂岩及杂砂岩; 36.砂岩及粉砂岩;37.石灰岩及白云岩; 38.粘土岩;39.硅质岩; 40.碳酸盐岩及碳酸岩;.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2.变质作用因素;3.正变质岩和副变质岩; 4.动力变质作用;5.热接触变质作用; 6.区域变质作用;7.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8.等物理系列;9.等化学系列; 10.变质岩的结构;11.变质岩的构造; 12.碎裂结构;13.变晶结构; 14.残余结构;15.交代结构; 20.特征变质矿物; 22.变余构造;23.板状构造; 24.千枚状构造;25.片状构造; 26.片麻状构造;27.动力变质岩; 28.糜棱岩;29.碎裂岩; 30.角砾岩及角岩;31.热接触变质岩; 32.矽卡岩;33.云英岩; 34.区域变质岩;35.板岩; 36.千枚岩;37.片岩; 38.片麻岩;39.混合岩; 40.混合岩化作用;2.简述岩浆岩由超基性至酸性化学成分与矿物成分的关系。

岩石学复习资料

岩石学复习资料

岩石学复习资料岩石学教案(火成岩部分)第一章岩浆(magma)和岩浆作用(magmatism)1、岩浆的概念:岩浆是天然形成于地壳深部和上地幔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富含挥发份的、高温粘稠的熔融体。

岩浆的概念指出了岩浆形成的天然属性、化学属性和物理属性。

2、硅酸盐岩浆的化学成分:(1)、常量元素:O、Si、Al、Fe、Mg、Ca、Na、K、Mn、Ti、P、H、C等,其中O最多。

在岩浆结晶过程中这些元素相互结合,组成各种矿物。

岩浆的主要化学成分通常以氧化物形式来表示:如SiO2 、Al2O3 、Fe2O3 、FeO 、MgO、CaO、Na2O、K2O、MnO、TiO2、P2O5、H2O、CO2 等。

但实际上在岩浆中这些元素并非以氧化物形式存在,而多是呈离子、原子或离子团的形式存在,如:Mg2+、Na +、[SiO4]4-。

硅酸盐岩浆化学成分以SiO2含量最多,举例说明岩浆中SiO2的含量与其它氧化物之间存在一定的消长关系。

※根据SiO2含量将硅酸盐岩浆分成4种类型:①酸性岩浆SiO2 > 63%(wt%)②中性岩浆SiO2 52~63%(wt%)③基性岩浆SiO2 45~52%(wt%)④超基性岩浆SiO2 < 45%(wt%)(2)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微量元素:Li、V、Cr、Co、Ni、Cu、Pb、Th、U、Zn、Rb、Sr、Ba、Zr、Nb、T a、Au、Ag、Pt、W、Sb、Bi、Sn稀土元素:La、Ce、Pr、Nd、Sm、Eu、Gd、Tb、Dy、Ho、Er、Tm、Yb、Lu、Y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虽然在岩浆中的含量很少,但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富集形成许多重要金属矿产(举例);②稀土元素和一些重要的微量元素比值对研究岩浆起源、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举例)。

(3)挥发分:主要是H2O和CO2 ,其次是SO2、SO3 、CO 、N2、HCl、Cl2、F、H2S 、CH4 ,其总量一般<10%。

岩石学复习资料

岩石学复习资料

岩浆岩021辉长岩岩石呈暗灰色,全晶质中粒结构,主要造岩矿物粒度在1-4mm之间。

块状构造。

主要造岩矿物为斜长石(55%)和辉石(40-45%)。

斜长石为板状或不规则粒状,白色,大小多为1-4mm之间。

可见两组解理,偶见聚片双晶,玻璃光泽。

硬度大。

辉石为短柱状或粒状,大小多为2-4mm之间。

可见阶梯状解理面。

黑绿色、解理面上为玻璃光泽。

放大镜下偶见片状黑云母。

定名为暗灰色中粒辉长岩。

043花岗闪长岩灰色,中粒结构,块状构造。

主要由斜长石、钾长石和角闪石构成,其次为石英,较少黑云母、榍石等。

斜长石灰白色、板状,大小2-3mm,解理发育,玻璃光泽,含量约45%。

角闪石黑色、柱状,长约2mm左右,可见斜交的两组解理,玻璃光泽,含量约14%。

石英无色透明,粒状,粒度较细,小于0.5mm,油脂光泽,含量约10%。

黑云母黑色,片状,大小0.5-1mm,玻璃光泽,含量约5%。

榍石褐黄色,粒状,大小1mm左右,油脂光泽,含量小于1%。

058石英闪长岩灰色,细粒结构,块状构造。

主要由角闪石、斜长石、钾长石和少量石英构成。

角闪石黑色、柱状,柱长一般2-3mm,最长15m,横断面菱形,边长0.5-1.0mm,柱面玻璃光泽,均匀分布,无定向排列,含量30%。

斜长石灰白色,钾长石浅黄或带淡红色,粒状,大小1-2mm为主,常见平整解理面,并显玻璃光泽。

斜长石含量50%,钾长石含量约15%。

石英灰白色或烟灰色,粒状,大小在0.5mm以下,油脂光泽,含量约5%。

058黑云母花岗岩浅灰红色。

中粒结构。

块状构造。

主要由黑云母、长石、石英构成。

另有少量角闪石、榍石、磁铁矿等。

黑云母黑色,板状,大小约1-2mm,有一组极完全解理,玻璃光泽,含量约10%。

角闪石黑色,短柱状,长约2mm左右,可见纵向的平整解理面,玻璃光泽,含量约5%。

长石灰白色或浅肉红色,粒状或宽板状,大小3-5mm 为主,解理发育,玻璃光泽,含量约55%。

石英灰白色或烟灰色,粒状,大小约1mm左右,有时聚集成团,油脂光泽,含量约30%。

岩石学复习资料

岩石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结晶篇1、晶体:内部致电内部质点的三维空间呈周期性平移重复排列而形成格子构造的固体。

科塞尔理论:在理想的情况下,晶体的生长将是长完了一个行列再长相邻的另一个行列,长满了一层面网再长另一层新的面网,晶体(最外层面网)是平行向外推移的,这就是科塞尔理论。

布拉维法则:在晶体生长过程中,面网密度的小的晶面将逐渐缩小以至消失,面网密度大的晶面则相对增大成为实际晶面,因此,实际晶体往往倍面网密度大的晶面所包围,称之为布拉维法则。

(1、空间格子的要素包括结点、行列、面网、平行六面体。

2、格子构造决定了晶体和非晶体的本质区别,因而晶体具有一些共同性质:自限性、均一性和异向性、对称性、一定的熔点、最小内能和稳定性。

3、晶体的形成过程就是由一种相态转变成晶质固相的过程,其形成方式主要有由气相转变为晶体、由液相转变为晶体、由固相转变为晶体。

)2、单形:由同形等大的晶面组成的晶体。

聚形: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形按照一定对称规律组合起来构成的晶体的几何多面体;双晶:是指同种晶体的规则连生,相邻的两个单晶体间互成镜像关系,或其中一个单晶体旋转1800后与另一个重合或平行。

3、三个晶族、七个晶系的划分原则是什么?答:依据晶体的对称型可将晶体分为32个晶类,进而根据高次对称轴的有无和高次轴的数量,将32个晶类划分为高级、中级和低级三个晶族。

再根据晶族中各晶类的对称要素特点,把三个晶族划分为7个晶系。

低级晶族的对称特点是没有高次对称轴,这里包括三斜、单斜和斜方三个晶系。

中级晶族的对称特点是有一个高次对称轴,按高次轴的轴次划分为三方、四方和六方三个晶系。

高级晶族以具多个高次对称轴为其对称特点,晶系名称是等轴晶系。

三斜晶系只有一个L1或C;单斜晶系有一个L2或P;斜方晶系L2或P多于一个. 三方晶系有一个L3 ;四方晶系有一个L4 或 Li4 ;六方晶系有一个L6 或 Li6 ;等轴晶系有4 L3.4、根据双晶个体间的连生方式不同,可将双晶的类型分为哪几种?其定义是什么?并相应举例说明。

岩石学 复习 知识点 总结 最全

岩石学 复习 知识点 总结 最全

中粒结构:d = 2~5mm 细粒结构:d = 0.2(0.1)~ 2mm 微粒结构: d = 0.02(0.01)~ 0.2 (0.1) mm
※ d=1~3cm 的矿物称为巨晶: d > 3cm 的矿物称为伟晶 2)隐晶质结构:肉眼不能够分辨矿物颗粒(d <0.02mm)
2. 依据矿物颗粒的相对大小:等粒结构、不等粒结构、斑状结构、似斑状结构。 ♀等粒结构:岩石中同种主要矿物颗粒大小大致相等。 ♀不等粒结构:岩石中同种主要矿物颗粒大小不等。 ♀似斑状结构:岩石由两群大小不同的矿粒组成,基质为显晶质,与斑晶为同一世代的产物。 结构相区别:斑晶与基质间没有中等大小的颗粒)
☆文象结构 石英呈一定的外形(如象形文字)有规律地镶嵌在钾长石中,这些石英在正交偏光下同时消光。肉眼可见的 叫文象结构,镜下才能见到的叫显微文象结构。成因:文象结构是长石和石英在共结点同时结晶形成的。 ☆蠕虫结构 许多细小的形似蠕虫状或指状的石英穿插生长在长石中,其中石英的消光位一致。 成因:固溶体分离和交代(交代是指斜长石交代钾长石,使多余的 SiO2析出,生成蠕虫状石英,被包裹于斜 长石中)。 ☆反应边结构 早生成的矿物或捕掳晶,与岩浆发生反应,当反应不彻底时,在早生成矿物的边缘形成一种新矿物,完全或 部分包围早结晶的矿物。常见的类型有橄榄石的辉石反应边,辉石的角闪石、黑云母反应边。 ☆环带结构 固溶体矿物从中心向边缘具不同的组成而成环带,镜下显示不同的消光位。斜长石中常见。 ☆包含结构(又称嵌晶结构) 在较大的矿物颗粒中包含较小的另一种矿物颗粒。被包裹的矿物结晶较早,而包裹它的矿物结晶较晚,可作 为分析岩浆中矿物结晶顺序的证据。 ☆填隙 (间) 结构 辉石等暗色矿物以及隐晶质、玻璃质充填于微晶斜长石粒间空隙形成的结构。见于浅成相或喷出相火ft岩基 质。玻基斑状结构:基质全为火ft玻璃;玻璃质结构→斑晶少于5%

岩石学最全知识点 完整版

岩石学最全知识点  完整版

岩石学总结知识点岩石学期末复习资料一、1、岩石是天然产出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包括火山玻璃、生物遗骸、胶体)组成的固态集合体。

2、岩浆是在上地幔和地壳深处形成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炽热、粘稠、富含挥发物质的熔融体。

3、沉积岩是地表及地表不太身的地方形成的地质体。

它是在常温常压条件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某些火山作用产生的物质经搬运、沉积和成岩等一系列地质作用而形成的。

4、层理是沉积物沉积时在层内形成的成层构造,它由沉积物的成分.结构颜色及层的厚度.形状等沿垂向的变化而显示出来。

5、由地球内力作用促使岩石发生矿物成分及结构构造变化的作用称为变质作用。

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叫变质岩,二、填空(共20分)1、组成沉积岩的沉积物有母岩的风化产物、生物物质、火山物质及宇宙物质。

2、岩石的种类很多,按其成因可分为三大类(1)岩浆岩,(2)沉积岩,(3)变质岩3、按造岩矿物在岩浆岩中的含量和分类中作用分为主要矿物、次要矿物、副矿物。

4、粒屑的颗粒类型包括:内碎屑、鲕粒、骨粒、团粒、团块。

5、侵入岩的产状包括:岩床、岩盆、岩盖、岩脉、岩株、岩基。

6、磨园度可分为四级:棱角状、次棱角状、次圆状和圆状。

7、基性岩类的代表性侵入岩是辉长岩、浅成岩类是辉绿岩;喷出岩是玄武岩。

8、火山碎屑物按内部组分结构可分为岩屑、晶屑与玻屑三种。

9、变质作用的外部因素包括:1、温度;2、压力;3、具化学活动性流体;4、时间。

10、变质作用的方式包括:重结晶作用,变质结晶作用,交代作用,变质分异作用,变形作用和碎裂作用三、判断对错(共20分,将错的部分打×)1、陆源碎屑岩的分类及粒度为:砾岩:碎屑直径>2mm;粉砂岩:碎屑直径0.0063-0.004mm;砂岩:碎屑直径2-0.0063mm;泥质岩:碎屑直径<0.004mm。

2、内源沉积岩按成分可分为八类:1、铝质岩类;2、铁质类岩,3、镁质岩类,4、磷质岩类,5、蒸发岩类,6、可燃有机岩类,7、石英岩类,8、碳酸盐岩类。

岩石学复习资料

岩石学复习资料

岩石学复习解答名词解释:1.岩石: 天然产出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或火山玻璃、生物遗骸、胶体组成的固态集合体。

岩石构成了岩石圈,即整个地壳和地幔的固态局部。

2.火成岩:又称岩浆岩,是由来自地球深部炽热的岩浆固结成岩的岩石。

包括侵入岩和喷出岩。

例如花岗岩、玄武岩。

3.沉积岩:是在地表条件下,主要由成层堆积的松散碎屑沉积物固话而成的岩石。

占大陆面积的75%以及大局部的海底沉积,例如砂岩、砾岩。

4.变质岩:是指由于温度、压力、活动性流体参与,使原先岩石发生物质形态变化而形成的岩石。

多在地壳深处形成,与岩浆岩一起占地壳体积的95%。

例如XX岩。

5.岩浆:是上地幔和地壳深处形成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炽热、粘稠、含有挥发份的熔融体〔熔体〕。

岩浆的温度高达1300C以上,压力可达数千个大气压。

6.岩浆作用:自岩浆的产生、上升到岩浆冷凝固结形成岩的全过程。

7.原生岩浆:由地幔或地壳岩石经熔融或局部熔融形成的成分未发生变异的岩浆。

原生岩浆的类型:橄榄岩岩浆、玄武岩岩浆、安山岩浆、花岗岩岩浆8.母岩浆和派生岩浆:能够通过各种作用〔如分异作用、同化作用、混合作用等〕产生派生岩浆的独立液态岩浆称为母岩浆。

9.分异作用:指原来成分均匀的岩浆,在没有外来物质参加的情况下,依靠本身的演化,最终产生不同组分的火成岩的全部作用。

10.熔离作用:原来均一的岩浆,随着温度和压力的降低使其分为互不混溶的两种岩浆。

11.风化作用:指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由于温度变化、水及水溶液的作用、大气及生物等的作用下发生的机械崩解及化学变化过程。

风化作用一般分三类: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

物理风化作用——由各种因素造成岩石发生机械破碎,而没有成分的改变。

化学风化作用——母岩的矿物在富含O2、CO2、H2O和有机质等条件下发生化学分解,一局部被带走,一局部形成新生矿物,这种作用叫做化学风化作用。

常见的化学风化作用有氧化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和酸解作用。

岩石学复习

岩石学复习

岩石学晶体光学部分1.光性均质体:光波在均质体中传播时,其传播速度不因振动方向不同而变化,也就是说,均质体的折射率不因光波在晶体中的振动方向不同而变化,其折射率值只有一个。

2.自然光入射均质体后,仍然为自然光;偏振光入射均质体后,仍然为偏振光。

3.自然界的气体、大多数液体、非晶质体和高级晶族的晶体都是光性均质体。

4.光性非均质体:光波在非均质体中传播时,其传播速度和折射率值随振动方向不同而改变,其折射率值不只一个。

5.光波入射非均质体,除特殊方向以外,都要发生双折射,分解成振动方向互相垂直,传播速度不同,折射率不等的两种偏光6.光波沿非均质体的某些特殊方向传播时,不发生双折射,基本不改变入射光波的振动特点和振动方向。

在非均质体中这种不发生双折射的特殊方向称为光轴。

7.中级晶族-只有1个光轴方向,低级晶族有2个光轴方向。

8.中级晶族(一轴晶):三方晶系、四方晶系、六方晶系9.斜方晶系:低级晶族(二轴晶)、单斜晶系、三斜晶系10. 光波射入一轴晶矿物(非均质矿物)时,发生双折射并分解形成两种偏光:常光o —ordinary,方向垂直C轴,各个方向速度和N相同——折射率为No非常光e —extraordinary,平行C轴与传播方向构成的平面,且振动方向不同,速度和N不同——折射率为Ne11.两种偏光的折射率值之差,称为双折射率。

问题:如冰洲石测得折射率No=1.658,Ne=1.486,两种折射率值之差为0.172,此值即为冰洲石的双折率值。

12.光率体是表示光波在晶体中传播时,光波振动方向与相应折射率值之间关系的一种光性指示体。

13.均质体的光率体是一个圆球体。

14.一轴晶光率体(1)形状:以Ne轴为旋转轴(平行C轴)No(垂直C轴)为半径组成的旋转椭球体。

(2)结构要素:A. 2个主轴——Ne和NoNe No,代表一轴晶两个主要光学方向,又称光学主轴,即Ne轴和No轴;轴的长短就是N 的大小。

B. 2个主折射率——常光的为No,No C非常光的为Ne,Ne//C(3)光性符号:一轴正晶,标记为:一(+)Ne>No,如石英旋转轴为长轴Ne,呈沿C轴拉长的光率体。

岩石学 复习资料

岩石学 复习资料

岩石学复习资料岩石学复习资料岩石学是地质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地球上各种岩石的形成、组成、结构和变化过程。

对于学习岩石学的同学来说,复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岩石学的复习资料,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门学科。

一、岩石分类岩石学的第一步就是学习岩石的分类。

根据岩石的成因和组成,岩石可以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1. 火成岩:火成岩是由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地壳或地表冷却凝固形成的。

根据岩浆的成因和凝固方式,火成岩可以分为深成岩和浅成岩。

深成岩是在地壳深部形成的岩石,如花岗岩、辉长岩等;浅成岩是在地壳浅部形成的岩石,如安山岩、玄武岩等。

2. 沉积岩:沉积岩是由岩屑、有机物等在水或风的作用下沉积而成的。

根据沉积环境的不同,沉积岩可以分为陆相沉积岩和海相沉积岩。

陆相沉积岩主要有砂岩、泥岩等;海相沉积岩主要有石灰岩、页岩等。

3. 变质岩: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下,原有岩石发生了结构、组成和矿物的变化而形成的。

根据变质程度的不同,变质岩可以分为低变质岩、中变质岩和高变质岩。

低变质岩主要有片麻岩、云母片岩等;中变质岩主要有角闪岩、石榴子石岩等;高变质岩主要有麻粒岩、榴辉岩等。

二、岩石的组成了解岩石的组成对于理解岩石的性质和形成过程非常重要。

岩石的组成主要包括矿物和岩石的结构。

1. 矿物:矿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成分,是自然界中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的物质。

常见的岩石矿物有石英、长石、磁铁矿等。

了解常见的岩石矿物的性质和特征,对于岩石的鉴定和分类非常有帮助。

2. 岩石的结构:岩石的结构是指岩石中矿物的排列方式和相互关系。

常见的岩石结构有块状结构、层状结构、片状结构等。

不同的岩石结构反映了岩石形成的不同环境和过程。

三、岩石的变质岩石在地球深部的高温高压环境下会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了解岩石的变质过程对于理解地壳演化和岩石的形成机制非常重要。

1. 变质作用的类型:变质作用可以分为热变质、压力变质和流体作用三种类型。

岩石学复习资料

岩石学复习资料

第一篇绪论第一章岩石及其地质分布(一)岩石及其成因分类岩石:民间俗称“石头”“Stone”、“Rock”是天然产出的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包括火山玻璃、生物遗骸、胶体)组成的固态集合体。

它以岩层或岩体形式构成地球地表及地幔的固态部分。

是地球内力和外力地质作用的产物。

岩石按成因有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之分。

火成岩(Igneous Rocks)亦称火成岩(Magmatic Rocks)是高温熔融的岩浆在地下或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

沉积岩(Sedimentary Rocks)主要是地表的风化剥蚀产物,火山碎屑物质等经外力搬运,沉积和生物参与下固结而成的岩。

变质岩(Metamorplic Rocks)由先生成的火成岩、沉积岩或变质岩经变质作用转化而成的岩石。

火成岩和变质岩又有统称为结晶岩,由地表-地下16km范围内,结晶岩占95%,沉积岩占5%,但地表沉积岩约占大陆面积的75%,海底几乎全部为沉积物覆盖。

(二)岩石学及其学习的目的岩石学(Petrology)是研究地球地壳、地幔及其它星体产出的岩石分布、产状、成分、结构、构造、分类、命名、相关矿产、成因及演化等方面的学科。

一般说来,岩石学的研究的对象是地球上部的岩石。

火成岩岩石学(Magmatic petrology):是研究岩浆的起源、活动、演化、结晶及火成岩的分布、产状、组成、结构构造、分类命名,共生组合、成因机理及与构造、矿产关系等的一门独立科学。

沉积岩岩石学(Sedimentary petrology)研究沉积物质的形成、搬运、沉积、成岩和后生变化,沉积岩的组分、结构、构造、分类、命名、沉积建造、沉积环境、与矿产的关系等的一门独立科学。

目前更与全球构造变化研究相联系。

变质岩岩石学(Petrology of metamorphic Rocks):研究不同类型变质岩的岩性特征及其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规律。

探讨其成因和形成条件,寻找与其有关的各种矿产等一门独立学科。

岩石学复习

岩石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1.岩石是天然产出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包括火山玻璃、生物遗骸、胶体)组成的固态集合体。

2.岩浆是在上地幔和地壳深处形成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炽热、粘稠、富含挥发物质的熔融体。

3.岩浆岩指主要由地壳深处或上地幔中形成的高温熔融的岩浆,在侵入地下或喷出地表冷却而形成的岩石。

4.辉绿结构斜长石和辉石颗粒大小相差不多,由它形单个辉石颗粒填充于较自形板状斜长石晶体所构成的近三角形空隙中。

5.脉岩是指充填构造裂隙呈脉状产出的火成岩类。

6.沉积岩是地表及地表不太身的地方形成的地质体。

它是在常温常压条件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某些火山作用产生的物质经搬运、沉积和成岩等一系列地质作用而形成的。

7.层理是沉积物沉积时在层内形成的成层构造,它由沉积物的成分.结构颜色及层的厚度.形状等沿垂向的变化而显示出来。

8.变质岩:由地球内力作用促使岩石发生矿物成分及结构构造变化的作用称为变质作用。

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叫变质岩。

9.变质作用是地壳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由于地壳的变化或地壳与地幔相互作用引起的一种重要地质作用。

它基本是在固态条件下,由于温度,压力或应力作用使原来岩石的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发生改变,同时形成相应的变质岩石。

10.直径大于2mm的陆源碎屑,其含量在50%以上的沉积岩称为砾岩。

11.砂岩是指粒度为2-0.0625毫米的砂占全部碎屑颗粒的50%以上的碎屑岩。

12.矿物:自然界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形成的天然物体。

大多数为结晶的单质或化合物。

13.页岩指具有纹理及页理的泥质岩。

14.风化作用就是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温度变化、大气、水、生物等因素作用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一种作用。

15.内碎屑是盆内弱固结的碳酸岩沉积物,经岸流.潮汐及波浪等作用剥蚀破碎并经过再沉积的碎屑。

16.片状构造指岩石中所含大量的片状和粒状矿物都呈平行排列。

17.侵入岩指侵入作用所形成的岩石为侵入岩。

18.斑状结构,岩石中矿物颗粒分为大小截然不同的两群,大的为斑晶,小的及不结晶的玻璃质的为基质。

普通岩石学复习资料

普通岩石学复习资料

普通岩⽯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格⼦双晶—微斜长⽯卡斯巴双晶—钾长⽯聚⽚双晶—斜长⽯单偏光:形态颜⾊解理突起正交镜:双晶延性消光⼲涉⾊⼲涉⾊:正交偏光下⽤⽩光观察时,⾮均质体矿⽚呈现的各种颜⾊正延性:长条状矿物切⾯,其延长⽅向或解理缝⽅向与光率体椭圆长半径Ng或Ng′平⾏或其夹⾓⼩于45°负延性:长条状矿物切⾯,其延长⽅向或解理缝⽅向与光率体椭圆短半径Np或Np′平⾏或其夹⾓⼩于45°。

(对于平⾏消光的矿⽚需要测定矿⽚的延性符号,⽽对于斜消光的矿⽚,不需要再测定延性符号)均质体:⾼级晶族(等轴晶系)矿物及⾮晶质物质的光学性质各个⽅向相同⾮均质体:中级晶族和低级晶族的矿物,其光学性质随⽅向⽽异光轴:光在⾮均质体中某⼀个或两个特殊⽅向传播时,不发⽣双折射,这种特殊的⽅向,就称为光轴。

⾃形:矿物边界全为晶⾯,表现为切⾯边界平直,所有的切⾯形状均为多边形半⾃形:矿物部分界⾯为晶⾯,其余为⾮晶⾯,表现为切⾯部分边界平直,部分边界不规则。

他形:矿物边界⽆完整晶⾯,所有切⾯形态均为不规则状边缘:矿物的轮廓。

贝克线:矿物边缘⼀条⽐较明亮的细线矿物糙⾯:矿物表⾯光滑程度不同的现象闪突起:单偏光下,旋转载物台,矿物的突起发⽣改变的现象消光:矿物在正交偏光镜间呈现⿊暗的现象四次消光:⾮均质体除垂直光轴以外的切⽚,光率体为椭圆,转动物台360°,光率体椭圆长、短半径与上、下偏光振动⽅向有四次平⾏的机会,出现四次消光消光位:⾮均质体除垂直光轴以外的切⽚,在正交偏光镜间处于消光时的位置⾊率:超基性岩⾊率为60%-100%,基性岩⾊率为40%-60%,中性岩⾊率为20%-40%,酸性岩⾊率为0-20%岩浆岩的结构: 是指组成岩浆岩的矿物(包括玻璃质)结晶程度、晶粒⼤⼩、晶体形态、⾃形程度及其相互关系的特征。

岩浆岩的构造: 是指岩⽯中不同矿物集合体之间的排列⽅式和充填⽅式。

间粒结构: 在不规则排列的长条状斜长⽯微晶间隙中,充填若⼲个粒状辉⽯和磁铁矿物的细⼩颗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石学复习解答名词解释:1.岩石: 天然产出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或火山玻璃、生物遗骸、胶体组成的固态集合体。

岩石构成了岩石圈,即整个地壳和地幔的固态部分。

2.火成岩:又称岩浆岩,是由来自地球深部炽热的岩浆固结成岩的岩石。

包括侵入岩和喷出岩。

例如花岗岩、玄武岩。

3.沉积岩:是在地表条件下,主要由成层堆积的松散碎屑沉积物固话而成的岩石。

占大陆面积的75%以及大部分的海底沉积,例如砂岩、砾岩。

4.变质岩:是指由于温度、压力、活动性流体参与,使原先岩石发生物质形态变化而形成的岩石。

多在地壳深处形成,与岩浆岩一起占地壳体积的95%。

例如岩。

5.岩浆:是上地幔和地壳深处形成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炽热、粘稠、含有挥发份的熔融体(熔体)。

岩浆的温度高达1300 C以上,压力可达数千个大气压。

6.岩浆作用:自岩浆的产生、上升到岩浆冷凝固结形成岩的全过程。

7.原生岩浆:由地幔或地壳岩石经熔融或部分熔融形成的成分未发生变异的岩浆。

原生岩浆的类型:橄榄岩岩浆、玄武岩岩浆、安山岩浆、花岗岩岩浆8.母岩浆和派生岩浆:能够通过各种作用(如分异作用、同化作用、混合作用等)产生派生岩浆的独立液态岩浆称为母岩浆。

9.分异作用:指原来成分均匀的岩浆,在没有外来物质加入的情况下,依靠本身的演化,最终产生不同组分的火成岩的全部作用。

10.熔离作用:原来均一的岩浆,随着温度和压力的降低使其分为互不混溶的两种岩浆。

11.风化作用:指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由于温度变化、水及水溶液的作用、大气及生物等的作用下发生的机械崩解及化学变化过程。

风化作用一般分三类: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

物理风化作用——由各种因素造成岩石发生机械破碎,而没有成分的改变。

化学风化作用——母岩的矿物在富含O2、CO2、H2O和有机质等条件下发生化学分解,一部分被带走,一部分形成新生矿物,这种作用叫做化学风化作用。

常见的化学风化作用有氧化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和酸解作用。

生物风化作用——由生物不同造成的岩石风化,即有机械破碎,又有化学分解。

12.自生颗粒:复合沉积作用形成的中间产物,粉砂或以上级别的较粗粒实体。

13.成岩作用: 沉积物从沉积下来的那一时刻起一直到变质或风化之前在其表面或部发生的一切作用。

14.压实作用:静压力下沉积物排气、排水、体积缩小、孔隙度降低、密度增加。

15. 压溶作用:压力下沉积物颗粒间或沉积岩部发生溶解。

16.胶结作用:孔隙水过饱和沉淀出矿物质(胶结物),将沉积物粘结成岩石。

17.重结晶作用: 岩石在基本保持固体状态下的矿物重新组合和通过化学反应形成新矿物的过程。

重结晶前后,岩石总化学成分不变(除H2O、CO2外,封闭系统)。

18.交代作用:固体岩石在化学活动性流体作用下通过组分带入带出而使岩石总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发生变化的过程。

岩石在交代过程中保持体积不变(开放系统)。

19.变质作用:在地壳形成和发展、演化过程中,早先形成的岩石(包括岩浆岩、沉积岩以及先存的变质岩)在地壳一定深处,在基本保持固态的条件下发生的矿物组成、结构构造甚至化学成分的变化。

20.等物理系列:指同一变质条件下形成的所有岩石,其矿物组合的不同是由原岩化学成分决定的。

21.等化学系列是指具有同一原始化学成分的所有岩石,其中矿物组合不同是由变质作用类型和强度决定的。

22.浊流:由悬浮沉积物扩散引起的一种含有大量泥沙,在重力作用下沿着盆地底部流动,形成的水下沉积物重力流或水下密度底流。

23.紊流——湍流,一种充满了漩涡的多湍流的流体,流体质点的运动轨迹极不规则,其流速大小和流动方向随时间而变化,彼此相互掺混。

24.杂基:又称基质,它是指充填于碎屑颗粒之间的细小机械混入物,一般为粉砂和粘土物质,还有细粉砂和碳酸盐灰泥,粒度小于0.03mm 。

25.鲕粒:呈球—椭球状的颗粒,由一圈或数圈规则的同心纹层围绕一个核心组成,其核心常是一个碳酸盐颗粒或陆源碎屑。

直径小于2mm ,大于2mm 称为豆粒。

26.辉长结构:基性斜长石与辉石自行程度几乎相等。

均呈半自形—他形粒状。

27.辉绿结构:基性斜长石自形程度较高,一般呈长板状,辉石呈他形粒状充填于长石构成的近三角形的空隙中。

颗粒大小相近。

28.粒序层理:又称粒级层理、递变层理,是韵律层理的一种类型。

它的特点是在每一个沉积单元中都表现出颗粒大小的逐渐变化,通常是从沉积单元的底部到顶部,颗粒由粗逐渐变细,这种粒序性称之为正粒序。

如果自底到顶表现为由细粒过渡为粗粒,则称为逆粒序。

另一特点是成岩物质颗粒粒度由底至顶逐渐变细,其间无明显界线。

但是在两个相邻的粒序层之间在粒度或成分上有明显的不同。

29.里特曼指数:里特曼指数:根据岩石中全碱(Na2O+K2O)与SiO2含量的相对关系:σ越大,碱性程度愈强σ越大,碱性程度愈强σ越大,碱性程度愈强根据计算结果,若里特曼指数<3.3称为钙碱性岩, 3.3-9称为碱性岩,>9称为过碱性岩。

30.片麻状构造:以粒状变晶矿物为主,其间杂以鳞片状、柱状变晶矿物断续定向分布而成。

它们的结晶程度都比较高,是片麻岩中常见的构造。

31.羽状交错层理:只上下相邻层系中的纹层倾斜方向相反的一种交错层理,也称青刺状或双向交错层理,多出现在板状或楔形状交错层理中。

形成于流向可以反转的环境,如三角或潮汐带。

简答题:1. 岩浆的性质以及影响因素:43)(2222-+=SiO o k o Na σ(1) 岩浆的温度:一般为700-1200℃,玄武岩1025-1225 ℃,安山岩900-1000 ℃,流纹岩 700-900 ℃。

1.含水的岩浆比不含水的岩浆温度低。

2.在深处正在结晶的岩浆比喷出地表的岩浆温度低,这是因为地下深处的岩浆富含挥发分,挥发份可以使起熔温度和液相线温度明显下降(2) 岩浆的粘度:粘度:是液体或半流体流动的难易程度。

单位:Pa.S(帕斯卡秒,相当于20 °时水的粘度的1000 倍)a.氧化物:SiO2, Al2O3, Cr2O3 的存在使粘度增加,尤其SiO2。

因此,基性岩粘度小,以溢流为主;酸性岩粘度大,多以爆发形式为主。

b. 挥发份:其存在将显降低岩浆粘度。

挥发份增加,粘度降低。

c. 温度:温度升高,粘度降低。

d. 固体物质含量:其数量越多,岩浆粘度就越大。

e. 压力:对于不含水的干岩浆,压力升高,粘度增加。

对于富水岩浆,较为复杂:(3) 岩浆的密度:a、化学成分:基性岩浆密度大,酸性岩浆密度小;b、压力增加,岩浆密度增大。

例如:玄武质岩浆 p=1×105pa时,ρ=2.63g/cm3;p=17×108pa 时,ρ=2.90g/cm3c、熔体中含水时,岩浆密度降低。

(4)岩浆的挥发分以H2O为主,约占60%—90%。

其次是CO2、S、F、Cl等。

a、挥发分不仅能降低岩浆的粘度,使之易于流动,而且还能降低矿物的熔点,延长岩浆的结晶时间,并结晶出含有挥发分的矿物。

b、在爆发式火山喷发过程中,由于喷发管道的贯通使压力急剧降低,原先溶解于岩浆的挥发分由于过饱和而突然释放;这种现象称为火山的脱气现象,它通常是火山喷发的先导过程。

当挥发分在近地表聚集时,由于强烈的膨胀,会引起岩浆爆裂成火山灰,促进更猛烈的火山爆发。

2. 岩浆形成的基本条件:①源区的岩石,即岩浆发生之前已经存在于地幔或地壳的岩石作为熔融岩浆的母岩;②足够的热能累积;③时间积累④其他因素:地幔或地壳部由于粘性剪切力的作用也可以导致局部增温诱发岩浆熔融。

3. 岩浆上升侵位的机制:1)底辟作用2)顶蚀作用3)岩墙扩展作用4)火口沉陷作用4. 岩浆的演化:1)岩浆从开始产生直到固结成岩,始终处在不断的变化程中。

2)岩浆演化的基本过程是通过分异作用和同化作用,由少数几种岩浆形成多种多样的岩浆岩。

5. 岩浆的分异作用:分异作用是指原来成分均匀的岩浆,在没有外来物质加入的情况下,依靠本身的演化,最终产生不同组分的火成岩的全部作用。

包括:平衡结晶,分离结晶,液态不混溶。

6. 侵入岩的产状:侵入岩的产状主要是指侵入体产出的形态,包括侵入体的形态、大小与围岩的关系以及侵入时的构造环境等等。

1)、整合侵入体侵入体的接触面基本上平行于围岩层理或片理,是岩浆以其机械力沿层理或片理等空隙贯入形成。

包括以下主要产状类型:(1)、岩盆:岩浆侵入岩层之间,中部受岩浆静压力使底板下沉断裂,形成中央微凹的盆状侵入体。

(2)、岩盖:上凸下平的穹窿状水平整合侵入体。

(3)、单斜岩体:单斜岩层间的整合侵入体。

(4)、岩床(岩席):厚薄均匀的近水平产出的与地层整合的板状侵入体。

(5)、岩鞍:产于强烈褶皱区。

褶皱过程中,岩浆挤入褶皱顶部软弱带—背斜鞍部或向斜槽部所形成的同生整合侵入体。

2)、不整合侵入体:(1)、岩墙:厚度比较稳定近于直立的板状侵入体,是岩浆沿断裂贯入的产物。

(2)、岩脉:一般指规模比较小,形态不规则,厚度小且变化大,有分叉及复合现象的脉络状岩体。

(3)、岩株:是一种常见的不整合的规模较大的侵入体,平面上近于圆形或不规则等轴形,接触面陡立,似树干状延伸,又称岩干,出露面积小于100km2。

岩株边部常有一些不规则的岩枝、岩镰、岩瘤。

(4)、岩基:属巨型侵入体,面积大于100km2,平面上通常呈长园形。

侵入岩的相:侵入岩相的划分主要是以岩石形成的深度为纲,深度不同,影响到岩浆的温度、压力、冷却快慢,挥发份的散失等一系列物化条件的差异,而这些条件与岩石的成因及岩石外貌,成分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7. 侵入岩相的划分:目前一般将侵入岩分为三种相:浅成相(0~3km)、中深成相(3~10km)、深成相(>10km)。

浅成相与次火山相特征很相似,区别是看它们是否与火山岩有成因联系,如果与火山岩为“四同”关系(同空间、同时间、同成分、同演化规律),则为次火山相;否则就是浅成相.8. 火山的喷发方式:1)裂隙式喷发:是指岩浆沿线状的大断裂或裂隙群通道上升喷出地表的,也可以是由沿断裂带密集排列的多个火山口近同时喷发的。

2)中心式喷发:来自同一岩浆房的岩浆沿着颈状管道上升经火山口喷发,又称点式喷发。

3)熔透式喷发:岩浆熔透地壳而形成大面积的熔岩流,一般认为,在太古时期,地壳较薄,常发生熔透式喷发。

9. 破火山口的成因方式:是指经过破坏的火山洼陷.其成因有三:(1)侵蚀破火山口:是火山口被侵蚀加大的结果.(2)爆发破火山口:是火山强烈爆发、崩毁火山口上部大量岩石而形成。

大者称爆发洼地。

(3)崩塌破火山口:是由于岩浆物质大量喷发后,岩浆房空虚,而火山口附近上覆物质增多,因支撑不住而崩塌沉陷形成的火山构造.10. 火山岩常见产状类型:火山岩常见的产状有: 熔岩高原、熔岩台地、熔岩流、熔岩脊、熔岩被、熔岩瀑布、熔岩丘、熔岩锥、熔岩针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