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知识整理
初中语文中的文学常识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中的文学常识知识点归纳文学常识是指人们在学习和欣赏文学作品时需要具备的一些基本知识。
这些知识点涵盖了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传统文化、文学流派等多个方面。
对于初中生来说,掌握这些文学常识知识点,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还可以在语文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下面将针对初中语文中的文学常识知识点进行归纳。
古代文学常识知识点:1. 古代文学流派:古代文学可以分为两大流派,即骈文和诗歌。
骈文包括了散文、绝命诗、律诗、赋等,而诗歌则包括了古体诗和近体诗。
2. 古代文学的代表人物:古代文学中有很多重要的代表人物,例如杜甫、李白、白居易等,他们的作品对于古代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 古代文学作品的特点:古代文学作品追求意境的表达,注重辞章之美和意象的运用。
同时,作品中常常融入了儿女情长、山水田园等题材。
现代文学常识知识点:1. 现代文学的起源:现代文学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美国家,具有一系列现代性特征,包括个人主义、意识流写作、主观性表达等。
2. 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家:现代文学中涌现了很多杰出的作家,例如鲁迅、韩愈、郁达夫等,他们的作品展现了时代的特征和社会的问题。
3. 现代文学流派:现代文学流派繁多,包括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等。
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表达方式。
传统文化常识知识点:1. 中国经典四大名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大名著是《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
这些作品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
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学典故: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文学典故,例如“五十步笑百步”、“爱屋及乌”等,这些典故在文学作品中经常被引用和借鉴。
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诗词:中国古代的诗词集大成者是唐代,许多古诗词如《静夜思》、《春江花月夜》等都是人们熟知和喜爱的。
文学流派常识知识点:1. 红学:红学是研究《红楼梦》的学问,主要包括对小说的研究和解读,对作者的探讨以及对小说中人物和事件的分析。
初中语文必背传统文化知识之传统节日

初中语文必背传统文化知识之传统节日初中语文必背传统文化知识之传统节日汇总传统节日基本内容以下节日未特定说明皆按农历(又称夏历、阴历)来算:1,正月初一春节,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种名称2,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3,正月初五路神生日4,二月初二"春龙节"又叫龙抬头青龙节5,二月十五,花朝节6,寒食节:清明节的前一天7,三月初三上巳节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8,清明节:春分后十五日现在一般定在阳历四月五日9,四月初八日佛诞日,又有牛节之称过了这天牛就要下地了.10,五月初五端午节11,夏至节12,六月六:晒伏节"六月六,晒红绿。
""姑姑节""六月六,请姑姑",在古代还是另外一个节日,名叫天贶(赐赠的意思)节,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13,七月七日,习称七夕、七月七,乞巧节14,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又称鬼节,盂兰盆节.15,七月三十"地藏节"16,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17,九月九日为重阳节18,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19,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20冬至21,十二月八日为腊八节22,祭灶节:腊月二十三日为祀灶日,俗称“过小年”,亦称小年、小年下、小年节23,年除日,腊月的最后一天为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节夜、大尽等,民间称年三十、大年三十还有几位圣贤的诞辰日:关帝诞:六月廿四至圣先师孔子诞:八月二十七苍颉至圣先师诞:三月廿八鲁班公诞:六月十三日(五月初七):伏羲诞辰:五月十三日(传说中龙的生日)炎帝神农诞:四月二十六日黄帝诞辰:二月初二诸葛孔明诞辰:七月二十三日孟子诞辰:四月初二岳飞诞辰;二月十五老子诞辰:二月十五日释迦佛陀诞辰:四月初八屈原诞辰:正月二十一六祖慧能诞辰:二月初八附1: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祭灶腊月二十七/二十八洗浴腊月二十九小除夕正月初二祭财神正月初三烧门神纸/谷子生日/小年朝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正月初七人日/摊煎饼/吃七宝羹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正月初八谷日/顺星众星下界之日也称“祭星”、“接星”正月初十石头生日“石不动”“十不动”老鼠嫁女半年节”有六月十五日的六月十四的六月六的六月五日的也有六月初一日之说!观音诞: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十一月十九观音菩萨的信仰已经超出了佛教的范围,他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愿望每年的农历三月廿三日为妈祖的诞辰日!七月初一日,俗称开息门填仓节中国汉族民间传统祭祀节日,在农历正月二十五日。
传统文化初中(传统文化初中学校)

传统文化初中(传统文化初中学校)
今天给各位分享传统文化初中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传统文化初中学校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1、初中综素中学习体验传统文化
2、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
3、初中必考传统文化常识知识点?
初中综素中学习体验传统文化《弟子规》,是传统文化的一个浓缩。
学了《弟子规》,明日到做人要懂得感恩。
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儿女的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
学习传统文化以后,就越来越感觉到这条路越走越宽广,也希望有更多人受益。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适当开展学习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有研究表明中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学习效果更加明显。
初中必考传统文化常识知识点?初中必考的作文阅读,文言文这些都是必考传统的知识点,所以考前做好复习。
关于传统文化初中和传统文化初中学校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多关注百度文库。
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知识汇总(九)

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知识汇总(九)
1.《史记》,是西汉司马迁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以人物为中心,记述重大的历史事件。
《史记》是司马迁穷尽一生的心血创作的巨著,除了历史价值之外,文学价值也很高,采用的是散文化的笔法。
2.《资治通鉴》,是官修史书,是北宋司马光领衔,,编撰的目的主要是为皇帝提供借鉴和参考,所以叙述的主要是重大的历史事件,总结经验教训。
是编年体通史。
3.《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主要艺术手法是赋、比、兴。
4.《左传》,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旧传为春秋时期左秋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5.《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由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而成。
6.《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的历史。
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7.史书:①编年体:《左传》《资治通鉴》;②纪传体:《史记》及其他二十四史;③国别体:《战国策》《国语》。
8.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初中语文中考常考教材文化常识汇总

初中语文中考常考教材文化常识汇总初中语文作为中学阶段重要的学科之一,其考试内容除了语文知识点外,还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常识,其实这些文化常识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都有所涉及,我们只要在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即可。
下面将为大家汇总一些初中语文中考常考教材文化常识:一、国学经典相关1.《三字经》:是国学经典,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常考内容主要包括作者、作用、内容等。
2.《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一,也常作为中考阅读材料,相关内容包括作者、作用、核心价值等。
3.《孟子》:同样是儒家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本经典,常考内容主要包括作者、作用、思想等。
4.《庄子》:道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其文化价值在初中语文考试中也有涉及,常考内容主要包括作者、作用、思想等。
二、古代文学名著相关1.《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文学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文学的一部百科全书”。
常考内容包括作者、作品背景、主要人物、主要故事情节等。
2.《西游记》:同样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常考内容包括作者、作品背景、主要人物、主要故事情节等。
3.《水浒传》: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这本小说描写了农民暴动的历史事件,其文化价值得到了广泛的肯定。
常考内容包括作者、作品背景、主要人物、主要故事情节等。
4.《论语》:前面已经提到了,虽然它是国学经典的一部分,但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之一,更是中考命题人经常采用的考点。
三、汉字文化相关1.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常考内容包括四书五经的内容,以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2.成语故事:成语是中华民族汉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经常有考生在中考中遇到“成语为题”的作文,因此熟悉成语的来源和故事是必不可少的。
四、历史知识相关1.古代建筑:古代建筑是中国独有的文化遗产之一,在中考中,有时也会出现关于古代建筑的考题,要求学生对其背景和历史价值进行阐述。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初一内容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初一内容初中语文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阶段,初一内容主要包括文字的阅读、文言文的解读和写作等方面。
下面是初一语文知识点的总结。
一、古代诗词初一语文的古代诗词部分主要包括古代诗人的名篇和古代诗词的鉴赏,如《古诗十九首》、《唐诗三百首》等。
1. 《古诗十九首》中的经典诗句:《静夜思》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登鹳雀楼》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
2. 《唐诗三百首》中的经典诗句:《静夜思》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登鹳雀楼》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
古代诗词知识点总结: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通过学习古代诗词可以提高学生们的语感和鉴赏能力。
二、现代诗歌初一语文的现代诗歌部分主要包括现代诗人的名篇和现代诗歌的鉴赏,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舒婷的《再别康桥》等。
1.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2. 舒婷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现代诗歌知识点总结:现代诗歌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学习现代诗歌可以提高学生们的表达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三、古代散文初一语文的古代散文部分主要包括古代散文的名篇和古代散文的解读,如《孟子·离娄上》、《韩非子·原道》等。
1. 《孟子·离娄上》:“曾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2. 《韩非子·原道》:“原道者谓何也?曰:顺天者也。
”古代散文知识点总结:古代散文是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古代散文可以提高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四、现代散文初一语文的现代散文部分主要包括现代散文的名篇和现代散文的解读,如《冰心散文选》、《郁达夫散文选》等。
1. 冰心的《樱桃》:“粉红的樱桃儿,你瞧,像个没结婚的姑姑。
”2. 郁达夫的《野草集》:“茫茫水悠悠,永世成泡影。
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知识汇总(二)

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知识汇总(二)马的世界:“马”的汉字演变过程、关于马的成语、马的历史传说演化过程大致为: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简体。
● 赤兔马:三国时期吕布的坐骑。
● 的卢马:刘备的坐骑。
● 昭陵六骏:唐太宗李世民南征北战驰骋沙场统一全国的六匹战马。
千金买骨:燕昭王,郭隗。
孙膑赛马:齐国使者到大梁来,孙膑以刑徒的身份秘密拜见。
齐国将军田忌。
老马识途: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齐桓公和丞相管仲讨伐孤竹国。
伯乐相马: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
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家,人称伯乐。
指鹿为马:秦始皇死后,赵高和李斯专政,赵高做了宰相高职。
由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所创,和柳公权合称为“颜柳”,有“颜筋柳骨”的说法。
颜真卿是唐代与欧阳询、褚遂良和柳公权齐名的四大书法家之一。
代表作有《多宝塔碑》《颜勤礼碑》《颜家庙碑》、、《麻姑山仙坛记》等。
建筑(桥、园林)(八上)石拱桥是中国传统的桥梁四大基本形式之一,赵州桥和卢沟桥突出体现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也叫大石拱桥,坐落在河北省赵县城南五里的清水河上。
它不仅是中国第一座石拱桥,也是当今世界上第一座石拱桥,已历时1400年。
唐代文人赞美桥如“初月出云,长虹饮涧”,建于隋朝公元605年至618年,由一名普通的石匠李春所建。
卢沟桥雄踞在湍流奔突的永定河上,也经历了近700年,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
“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
黄发垂髫(八上,P166)指老人与儿童。
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指老人;垂髫tiáo:垂下来的头发,指小孩。
莲文化(关于莲的别称、成语、诗句)、白丁(平民)(八上)莲:又称荷、芙蕖、鞭蓉、水芙蓉、水芝、水芸、水旦、水华等,溪客、玉环是其雅称,未开的花蕾称菡萏,已开的花朵称鞭蕖。
更定(晚上八点左右,古时的纪时法)(八上)更(gēng)定:更,古代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文言文概述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形式,其特点是语法结构简练、词汇含义丰富、表达方式含蓄。
在初中阶段,学生需要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点,以便能够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
二、文言文的词汇1. 单音节词:文言文中大多数词都是单音节的,如“人”、“山”、“水”等。
2. 复音节词:部分词汇由两个或多个单音节词组合而成,如“君子”、“大人”等。
3. 通假字:由于古代汉字书写的不便,出现了许多通假字,即一个字可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如“知”通“智”。
4. 古今异义词:有些词汇在古代和现代有不同的含义,学习时需注意区分,如“行”在古代可表示“走”也可表示“行为”。
三、文言文的句式1. 省略句:文言文中常见的省略主语或宾语的句式,如“子曰:‘学而时习之’”。
2. 倒装句:文言文中的主谓宾顺序与现代汉语不同,常常出现倒装现象,如“吾谁与归”。
3. 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多用“者……也”结构,如“此余之所得也”。
四、文言文的修辞1. 比喻:通过类比来表达意思,如“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2. 排比:使用并列句式,增强语言的节奏和表现力,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 设问:通过提出问题引出下文或引发思考,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五、文言文的阅读技巧1. 上下文推断:利用上下文的信息来推断生词或难句的含义。
2. 注释辅助:借助课本或参考书籍中的注释来理解文言文。
3. 多读多练:通过大量阅读文言文篇章和练习,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文言文的常见文学形式1. 诗词:如《诗经》、《唐诗》、《宋词》等,是文言文中的重要文学体裁。
2. 散文:包括议论文、记叙文、描写文等,如《岳阳楼记》、《出师表》等。
3. 小说:虽然在初中阶段接触较少,但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小说也包含大量的文言文成分。
七、文言文的实用写作1. 模仿写作:通过模仿经典文言文篇章,学习其表达方式和技巧。
初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知识点

初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知识点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是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核心科目之一。
学好语文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
下面将重点介绍初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知识点。
一、文言文阅读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初中阶段的学生需要学习阅读和理解一些经典文言文著作,如《论语》、《庄子》、《孟子》等。
文言文阅读的核心知识点包括:1. 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型: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型,如“曰”、“其”、“乃”、“皆”等。
同时,还需要了解文言文常用的语序和修饰手法,如“以…者”、“非独…也”等。
2. 文言文的常用修辞手法:学生需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倒装等。
通过学习这些修辞手法,可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学生需要学会运用逐句翻译、分析句子结构和推测词义等方法,来解读文言文。
同时,还需要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如注意标点符号的运用、把握篇章结构等。
二、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是指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
初中阶段的学生需要阅读一些经典的现代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茶馆》等。
现代文阅读的核心知识点包括:1. 现代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学生需要理解现代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思想,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
通过读懂作品,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思维能力。
2. 文学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学生需要分析现代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隐喻等。
通过学习这些修辞手法,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3. 阅读理解和文学评论的能力:学生需要通过阅读理解来判断和推断作品中的细节和情节。
同时,还需要培养自己对作品的个人见解,并能够通过写作方式进行文学评论。
三、写作技巧写作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初中阶段的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包括:1. 文章写作的结构和段落组织:学生需要了解文章写作的基本结构,如开头、中间和结尾,以及段落的逻辑关系和过渡方式。
初中语文重要知识点

初中语文重要知识点一、文学常识1. 作家与作品- 了解中国古代著名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如李白、杜甫的诗歌,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的作者和主要内容。
- 学习现代作家如鲁迅、巴金、老舍等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 掌握部分外国著名作家及其作品,如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等。
2. 文体知识- 认识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描写文等基本文体。
- 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特点。
3. 文化背景- 学习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如节日、习俗、历史故事等。
-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成语、典故、诗词名句。
二、语言知识1. 词汇- 积累一定数量的词汇,包括常用词语、成语、俗语等。
- 学习词语的多种含义和用法。
2. 语法- 掌握句子的基本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
- 学习并运用各种时态、语态、句式。
3. 修辞- 认识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
- 学习在写作中恰当运用修辞手法,提高表达效果。
三、阅读理解1. 理解能力- 培养抓住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
- 提高理解文章层次结构、段落大意的能力。
2. 分析能力- 学会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 能够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和写作意图。
3. 评价能力- 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够对文章进行客观评价。
- 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写作技巧1. 写作规范- 掌握作文的基本格式,如标题、开头、正文、结尾。
- 学习使用恰当的语言和标点符号。
2. 写作方法- 学习如何选材、构思、组织文章。
- 掌握写作中的过渡和衔接技巧。
3. 写作实践- 经常练习写作,提高写作速度和质量。
- 通过写作练习,不断丰富自己的写作经验。
五、古诗文鉴赏1. 古诗鉴赏- 学习古诗的基本形式,如律诗、绝句等。
- 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理解诗歌的意象、情感和艺术手法。
2. 文言文阅读-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常用词汇。
- 学习文言文的翻译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梳理

3.文体丰富
3.文体丰富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作品采用了多种文体,如诗歌、散文、小 说、戏剧等。这些文体既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锻炼了学生的文学鉴赏 能力。
二、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传统 文化的特点
1.文学性
1.文学性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这些作品既包 括古代的经典诗词,也包括近代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具有鲜明的文学特色,语 言优美、意境深远,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
2.艺术性
2.艺术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作品还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这些作品无论 是诗歌的韵律、散文的情感,还是小说的形象、戏剧的冲突,都体现了高超的艺 术水准。通过学习这些作品,学生可以深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3.思想性
3.思想性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性。这些作品既传 达了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也体现了对社会的和思考。通过这些作品,学生可 以受到深刻的道德教育,提高自身思想修养。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 文化梳理
目录
01 一、统编版初中语文 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梳 理
二、统编版初中语文
02 教材中传统文化的特 点
三、统编版初中语文
03 教材中传统文化的意 义
04 四、结合现实
05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教材的编写与修订成为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 节。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在这一点上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尤其是在传统文化的融 入方面。本次演示将详细梳理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并深入挖掘其 特点及意义。
三、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传统 文化的意义
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知识汇总(八)

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知识汇总(八)
1、阴:山北水南阳:山南水北
2、左:东为左右:西为右。
3、河:黄河。
江:长江
4、五岳:泰山(东)、衡山(南)、华山(西)、恒山(北)、嵩山(中)中国的古称:九州、神州、赤县、华夏、九土、中华、华夏。
各种意象
花草类诗歌意象
(1)菊:隐逸、高洁、脱俗(2)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
(3)兰:高洁(4)牡丹:富贵、美好(5)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昔盛今衰)(6)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7)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8)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树木类诗歌意象
(2)黄叶:凋零、美人迟暮、新陈代谢(3)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4)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5)竹:气节、积极向上
(6)梧桐:凄苦(7)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风霜雨雪云类诗歌意象
(2)东风:春天、美好8)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
13)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14)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动物类诗歌意象
(1)子规:悲惨、凄惨(3)鸿鹄:理想、追求4)猿猴:哀伤、凄厉6)沙鸥:飘零、伤感9)(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
(10)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器物类诗歌意象
(1)玉:高洁、脱俗2)簪缨(冠):官位、名望。
初中文言文知识汇总

初中文言文知识汇总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我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对于初中生来说,掌握文言文知识不仅有助于提高语文素养,还能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下面,我们就来对初中文言文知识进行一个全面的汇总。
一、文言文实词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在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有很多,例如:“走”,在古代指“跑”,如“夸父与日逐走”;“汤”,古义为“热水”,“媵人持汤沃灌”中的“汤”就是这个意思;“去”,古义是“离开”,“太丘舍去”中的“去”便是如此。
再比如,“亡”有“逃跑”“丢失”“灭亡”等意思;“故”有“旧的,原来的”“所以”“原因”等含义;“或”可以表示“有的人”“有时”。
对于实词的理解,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通过多阅读、多积累来不断提高。
二、文言文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对文意的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
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乃”等。
“之”的用法多样,作代词时,可代人、代物、代事,如“友人惭,下车引之”中的“之”代指元方;作动词,意为“去、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里的“之”就是这个意思;作助词,有“的”“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补足音节,无实义”等用法。
“其”作代词,可代人、代物、代事,也可作语气副词,表推测、反问等。
“而”可表并列、承接、转折、修饰等关系。
“以”有“用、凭借、因为、把”等意思。
“于”常用来引出动作的时间、地点、对象等。
虚词的理解和掌握需要通过对具体例句的分析和总结,逐步积累经验。
三、文言文句式1、判断句常见的判断句标志有“……者,……也”“……,……也”“……者,……”等,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夫战,勇气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2、省略句在文言文中,常常会省略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如“(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省略了主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省略了谓语。
初中语文课本中出现的传统文化知识整理

目录1、《论语》中的年龄、儒家思想(七上,P52) (1)2、关于黄河的诗歌、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俗语(七下,P75) (2)3、戏曲(生旦净丑)(七下,P152) (3)4、马的世界:“马”的汉字演变过程、关于马的成语、马的历史传说(七下,P230) (3)5、颜体书法(七下,P261) (3)6、建筑(桥、园林)(八上,P92) (3)7、黄发垂髫(八上,P166) (4)8、莲文化(关于莲的别称、成语、诗句)、白丁(平民)(八上,P170) (4)9、更定(晚上八点左右,古时的纪时法)(八上,P201) (4)10、中秋节等节日习俗(八上,P213) (4)11、王羲之书法、《兰亭集序》特征(八上,P256) (5)12、落第(八下,P6) (5)13、稽首(臣子面见君王时所用)(八下,P58) (5)14、二十四节气(八下,P78) (5)15、端午节的习俗、美食(八下,P130) (5)16、宁波的风土人情、方言、节日、语言与风俗、少数民族风俗(八下,P161) (5)17、对联(八下,P215) (5)18、“丝”和“思”谐音双关(延伸:“柳”和“留”)(八下,P224) (6)19、唐人草书(八下,P241) (6)20、作揖(两手抱掌前推,身子略弯,表示向人敬礼)(九上,P63) (6)21、高邻、避讳、亚元、解元(九上,P158) (6)22、桑梓(九上,P163) (6)23、布衣(平民)(九上,P189) (7)24、始龀(刚刚换牙,七八岁)(九下,P180) (7)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知识整理1、《论语》中的年龄、儒家思想(七上,P52)《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代表了孔子的主要思想。
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但《论语》包涵的主要思想就是“仁”。
仁:爱人。
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
初中语文必背传统文化知识之十二生肖

初中语文必背传统文化知识:十二生肖十二生肖介绍十二生肖,又叫属相,是中国与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十二生肖的起源与动物崇拜有关。
据湖北云梦睡虎地和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简可知,早在先秦时期即有比较完整的生肖系统存在。
最早记载与今相同的十二生肖的传世文献是东汉王充的《论衡》。
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融合到相生相克的民间信仰观念,表现在婚姻、人生、年运等,每一种生肖都有丰富的传说,并以此形成一种观念阐释系统,成为民间文化中的形象哲学,如婚配上的属相、庙会祈祷、本命年等。
现代,更多人把生肖作为春节的吉祥物,成为娱乐文化活动的象征。
生肖作为悠久的民俗文化符号,古往今来留下了大量描绘生肖形象和象征意义的诗歌、春联、绘画、书画和民间工艺作品。
除中国外,世界多国在春节期间发行生肖邮票,以此来表达对中国新年的祝福。
十二生肖起源古文献记载未解决十二生肖的文化源头,古今学者对此众说纷纭。
星宿说古人将黄道与赤道附近的恒星分为“ 二十八星宿”。
二十八宿也分别代表一种动物。
古代将周天等分十二分,用十二支表示,而十二支配属生肖,生肖与二十八星宿存在对应关系。
明代大学士王鏊认为,二十八种动物配属二十八星宿,并“以七曜统之”,成“女土蝠,虚日鼠,危月燕,子也”的格局。
清代李长卿在《松霞馆赘言》认为,二十八宿配动物“即前十二属加一倍者也“,“亢金龙,辰官也,角木蛟附焉。
蛟,龙类也”,体现十二生肖为基础凑齐二十八种星宿动物。
但该说难免有附会,二八星宿配动物的记载要晚于十二生肖。
岁星说木星十二年运行一周天,从木星位置可确定年度支序。
《玉函山房辑佚书》认为每十二年,“三岁穰,三岁毁,三岁康,三岁旱”,另说是“天下六岁一穰,六岁一康,几十二岁一饥”。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被列为初中语文学科的必修内容。
通过学习文言文,可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
下面将对初中必背文言文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初中必背的一篇古文,其中包括了很多与季节、自然、人情等有关的内容。
学习这篇古文,可以了解到古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感慨,同时也能感受到古人对生活的热爱和豪情。
二、《论语·为政篇》《论语·为政篇》是孔子及其弟子对于政治和为人处世的思考和总结。
通过学习这篇古文,可以了解到古人的政治观念和为人处世的原则。
其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等词句,表达了古人对道德、智慧和品德的重视,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具有启发意义。
三、《孟子·离娄上》《孟子·离娄上》是孟子的一篇著作,主要讨论了诚实守信的重要性以及君子应具备的美德。
通过学习这篇古文,可以了解到古人对于个人品德的要求和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四、《史记·本纪》《史记·本纪》是司马迁的巨著,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
通过学习这篇古文,可以了解到古人对历史的重视和对英雄人物的赞扬。
同时也可以学习到古人的史观,了解到历史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五、《红楼梦·贾雨村渡洞庭湖》《红楼梦·贾雨村渡洞庭湖》描写了贾雨村一家人渡湖的情景。
通过学习这篇古文,可以感受到古人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家庭和睦的向往。
同时也可以体会到古人对于家庭和亲情的重视。
六、《西游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西游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是《西游记》中的一段故事,讲述了孙悟空三次打败白骨精的情节。
通过学习这篇古文,可以了解到古人对于正义和勇气的赞扬。
同时也可以学习到古人对于善恶的辨别和对于正义事业的追求。
七、《水浒传·武松打虎》《水浒传·武松打虎》是《水浒传》中的一段故事,讲述了武松打虎的英勇事迹。
初中语文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国家在长期历史过程中所积累的与生活、思维、行为、价值观等相关的传承下来的知识、技能、习俗、艺术、信仰等方面的东西。
初中语文教育中涉及的传统文化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古代文学:包括古代文言文的阅读和赏析,如《论语》、《孟子》、《红楼梦》等,以及古代诗词的学习,如杜甫、李白、苏轼等的诗词鉴赏。
2. 传统节日:了解和庆祝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学习相关的传统习俗和由来,了解其文化内涵。
3. 国学经典:学习和阅读重要的国学经典,如《左传》、《楚辞》、《尚书》等,通过阅读和课堂讲解了解其中包含的思想和价值观。
4. 传统艺术:学习和欣赏传统艺术形式,如中国书法、绘画、音乐、戏曲等,了解其艺术特点和发展历程。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此外,传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保持和传承传统文化有助于保护和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价值观念和精神文化。
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知识整理

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知识整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丰富的智慧结晶,凝聚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包括诗、书、画、礼、乐、易、科学、法律、哲学、宗教等诸多方面,它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以下将从传统节日、传统礼仪、传统乐器、传统医学等方面进行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知识整理。
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每一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习俗。
例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它代表着新一年的开始,人们会贴春联、包饺子、看春晚、放鞭炮等。
清明节是用来祭祀先祖和扫墓的日子,人们会烧纸钱、焚香拜祭等。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人们会划龙舟、吃粽子等。
中秋节是为了庆祝丰收而设立的,人们会赏月、吃月饼等。
传统礼仪中国的传统礼仪具有严谨、庄重、尊敬的特点,讲究以礼待人。
例如,见面时要行礼,拜年时要敬献红包,尊老爱幼、尊师重道等。
古代还有许多特殊的礼仪,如三拜九叩,君臣之间行拜礼等;古代宴会上有许多桌礼,如应选用的器具、应进行的祭祀和祝酒的仪式等。
传统乐器中国的传统乐器有很多种类,如古琴、古筝、笛子、二胡等。
这些乐器具有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能够表达出丰富的情感。
例如,古琴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乐器之一,弹奏时可以表达出深沉、凄美的情感。
传统医学中国的传统医学是独特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一,历史悠久,治疗疾病的方法是以整体观念为基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医主要包括针灸、中草药等疗法,强调病症的辨证施治。
中草药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利用植物的根、茎、叶、花等部分治疗疾病。
总结起来,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丰富而深厚的,包括节日、礼仪、乐器、医学等方面。
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美学情操和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增强文化自信心。
因此,在语文教育中,应该将传统文化知识融入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初中语文中考传统文化复习

1. 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花朝节、 春社节、清明节、端午节、 七夕节、重阳节、中秋节。
2、三教:佛教、道教、儒教
3、文人称谓:字---由父母命名 号---由自己命名 谥号--由王侯、文人命
名 官名--谢中书
பைடு நூலகம்
4、古代常用借代词语:
桃李--学生 庙堂--朝廷 亮
南冠--囚犯 同窗--同学 争
6、古代谦称: 自称:愚、卑、臣、仆、妾、在下 帝王自称:孤、寡 读书人自称:晚生、不才 自己亲属:家父、家母、舍弟
6、古代敬称: 对帝王敬称:万岁、陛下、天子 对将军敬称:麾下 对对方亲属:令、尊、贤、仁 令堂 、尊上、仁兄
6、唐宋八大家: 唐代:韩愈、柳宗元 宋代:苏洵、苏轼、苏澈、 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巾帼--妇女 丝竹--音乐 子
手足--兄弟 汗青--史册
婵娟--月 烽烟--战 须眉--男 桑麻--农
5、古代年龄称谓:
襁褓--婴儿 孩提--二三 齿龀--五六
垂髫--儿童 豆蔻--女子十三四岁
总角--八九到十三四 束发--男十五 加冠、弱冠--二十 而立--三十
不惑--四十 知天命-五十 花甲-- 六 十 古稀--七十 耄耋--八九十 期颐-一百岁
7、古代思想: 孔子:儒家,仁、礼 孟子:儒家,民贵君轻 老子:道家,道法自然 庄子:道家,无为而有为 墨子:墨家,兼爱、非攻 韩非子:法家,用法律实行君主专
制
京剧:原来的京剧,对于它的唱腔、行头、妆 容是十分讲究的,而到了建国以后我们就能看 到一些新的京剧,如《红色娘子军》、《红灯 记》等,从各个方面都是一个完全的创新。
1.发掘抢救 :泥人、面人、风筝、刺绣、 年画、剪纸等民间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知识整理1、《论语》中的年龄、儒家思想(七上,P52)12、关于黄河的诗歌、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俗语(七下,P75)23、戏曲(生旦净丑)(七下,P152)34、马的世界:“马”的汉字演变过程、关于马的成语、马的历史传说(七下,P230)35、颜体书法(七下,P261)46、建筑(桥、园林)(八上,P92)47、黄发垂髫(八上,P166)48、莲文化(关于莲的别称、成语、诗句)、白丁(平民)(八上,P170)49、更定(晚上八点左右,古时的纪时法)(八上,P201)510、中秋节等节日习俗(八上,P213)511、王羲之书法、《兰亭集序》特征(八上,P256)512、落第(八下,P6)513、稽首(臣子面见君王时所用)(八下,P58)514、二四节气(八下,P78)515、端午节的习俗、美食(八下,P130)616、宁波的风土人情、方言、节日、语言与风俗、少数民族风俗(八下,P161)617、对联(八下,P215)618、“丝”和“思”谐音双关(延伸:“柳”和“留”)(八下,P224)619、唐人草书(八下,P241)620、作揖(两手抱掌前推,身子略弯,表示向人敬礼)(九上,P63)721、高邻、避讳、亚元、解元(九上,P158)722、桑梓(九上,P163)723、布衣(平民)(九上,P189)724、始龀(刚刚换牙,七八岁)(九下,P180)7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知识整理1、《论语》中的年龄、儒家思想(七上,P52)《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代表了孔子的主要思想。
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但《论语》包涵的主要思想就是“仁”。
仁:爱人。
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
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
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
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
子曰:吾,有五,而志于学,三而立,四而不惑,五而知天命,六而耳顺,七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髫(tio)年:女孩七岁。
始龀(chn)、龆(tio)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岁以下。
幼学:岁。
金钗之年:女孩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三岁。
志学:五岁。
(《论语》:子曰:“吾有五而志于学……”)及笄(jī):女子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六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四岁。
而立:三岁。
不惑:四岁。
天命:五岁。
知非之年:五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岁。
(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干支”或“六花甲子”,所以六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岁。
(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古来稀。
”)耄耋(mo di):八、九岁。
期颐:百岁之人。
2、关于黄河的诗歌、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俗语(七下,P75)一条流淌着千年的河流,流转时间,流转四季,流转变迁。
唯有它依旧静静的流淌着,没有改变着自己的方向,使命!它就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l 故事1、《李闯王渡黄河》闯王李自成带领农民在陕西米脂起义,要打过黄河去,推翻明王朝的统治。
l 故事2、《鲤鱼跳龙门的传说》龙门位于壶口瀑布南面约65公里处,在晋陕峡谷的最南端。
龙门之南,就是开阔平坦的关中平原。
沿袭相传的“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就是指跳跃此处的跌水。
这个故事千百年来也激励着炎黄子孙顽强拼搏,奋斗不息。
龙门又被称为“禹门口”。
l 故事3、《冯夷当河伯的故事》华阴潼乡有个叫冯夷的人。
成为一名河伯。
l 故事4、《望洋兴叹》黄河里有一位河神,人称河伯。
在黄河的东面有个地方叫北海,那才真叫大呢。
“只懂得一些道理就以为谁都比不上自己,这话说的就是我呀。
今天要不是我亲眼见到这北海,我还会以为黄河是天下无比的呢!那样,岂不被有见识的人永远笑话。
”l 故事5、《鲁班修造将军柱》桑园峡内黄河水流湍急,激流中却有一个屹立的大石,称为将军柱。
l 故事6、《黄河的民间故事》有一个小伙子叫黄河,长得一表人才,骑得烈马,拉得硬弓,百步穿杨。
l 故事7、《黄河与长江的传说》远古时,在须弥山外的青涧洞里,住着青黄二条孪生龙,它们嫉恶如仇,常常与那作恶人间的东海之滨的“魍魉”(wǎng liǎng)作战。
直到今天,长江和黄河两岸的炎黄子孙,仍靠两条大江大河养育生生不息地繁衍着。
l 故事8、《河伯授图》大禹治理黄河时有三件宝,一是河图;二是开山斧;三是避水剑。
传说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授给大禹的。
【不到黄河心不死】比喻不达目的不罢休。
也比喻不到实在无路可走的的境地不肯死心。
【跳到黄河洗不清】比喻无法摆脱嫌疑。
【百川灌河】河:黄河。
所有的河流都流向黄河。
比喻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长江大河】指长江和黄河。
形容气势磅礴,奔腾不息。
【带砺河山】带:衣带;砺:磨刀石;河:黄河;山:泰山。
黄河细得象条衣带,泰山小得象块磨刀石。
比喻时间久远,任何动荡也决不变心。
【砥柱中流】就象屹立在黄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样。
比喻坚强独立的人能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
【负石赴河】河:指黄河。
背着石头跳进黄河。
比喻人以死明志。
【河不出图】河:指黄河。
黄河当中没有出现河图。
古代相传每当圣明之世时,黄河便出现河图。
因此黄河不出河图则不是圣明之世。
指时当乱世。
【河清海竭】黄河水清,大海干涸。
比喻难得遇到的事情。
关于黄河的谚语(俗语):1)黄河百害,惟富一套;2)是非吹入凡人耳,万丈黄河洗不清;3)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4)黄河黄,长城长,英雄百战走四方;5)河走温县城,仓头猛一穷;跳进黄河洗不清;6)黄河富宁夏,最富是吴忠;7)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8)天下黄河富宁夏;9)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泪不流3、戏曲(生旦净丑)(七下,P152)中国戏曲主要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
中国的戏曲、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
戏曲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行。
生:指男子;旦:指女子;净:指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性;丑:指演滑稽人物,鼻梁上抹白粉,称小丑、小花脸等。
4、马的世界:“马”的汉字演变过程、关于马的成语、马的历史传说(七下,P230)“马”字的演化过程大致为: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简体。
l 赤兔马:三国时期吕布的坐骑。
l 的卢马:刘备的坐骑。
l 昭陵六骏:唐太宗李世民南征北战驰骋沙场统一全国的六匹战马。
千金买骨:燕昭王,郭隗。
孙膑赛马:齐国使者到大梁来,孙膑以刑徒的身份秘密拜见。
齐国将军田忌。
老马识途: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齐桓公和丞相管仲讨伐孤竹国。
伯乐相马: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
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家,人称伯乐。
指鹿为马:秦始皇死后,赵高和李斯专政,赵高做了宰相高职。
王亥驯马:5000年前的黄帝时代,驯养动物的能手王亥。
5、颜体书法(七下,P261)由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所创,和柳公权合称为“颜柳”,有“颜筋柳骨”的说法。
颜真卿是唐代与欧阳询、褚遂良和柳公权齐名的四大书法家之一。
代表作有《多宝塔碑》《颜勤礼碑》《颜家庙碑》、、《麻姑山仙坛记》等。
6、建筑(桥、园林)(八上,P92)石拱桥是中国传统的桥梁四大基本形式之一,赵州桥和卢沟桥突出体现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也叫大石拱桥,坐落在河北省赵县城南五里的清水河上。
它不仅是中国第一座石拱桥,也是当今世界上第一座石拱桥,已历时1400年。
唐代文人赞美桥如“初月出云,长虹饮涧”,建于隋朝公元605年至618年,由一名普通的石匠李春所建。
卢沟桥雄踞在湍流奔突的永定河上,也经历了近700年,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
“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
7、黄发垂髫(八上,P166)指老人与儿童。
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指老人;垂髫tio:垂下来的头发,指小孩。
8、莲文化(关于莲的别称、成语、诗句)、白丁(平民)(八上,P170)莲:又称荷、芙蕖、鞭蓉、水芙蓉、水芝、水芸、水旦、水华等,溪客、玉环是其雅称,未开的花蕾称菡萏,已开的花朵称鞭蕖。
【步步莲花】原形容女子步态轻盈。
后常比喻渐入佳境。
【步步生莲花】形容女子步态轻盈姿。
【莲花步步生】【并头莲蒂】花或瓜果跟茎连接的部分。
并排长在同一茎上的两朵莲花。
比喻恩爱的夫妻。
【火中生莲】火里生长出来的莲花。
比喻稀有或难得。
后指深陷火炕,遭到不幸,但能洁己不毁。
莲花:【莲耦同根】比喻有血肉亲缘关系。
【柳腰莲脸】腰如柳,脸似莲。
形容女性之美。
亦代指美女。
【三寸金莲】金莲:旧指女子缠过的小脚。
封建时代美誉妇女小脚的用语。
【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比喻人才能出众也须大家的支持。
【荷橐持筹】荷橐,带着装文具的小袋;持筹,拿着记数的算筹。
谓参预筹画设计,出谋献策。
【菊老荷枯】比喻女子容颜衰老。
【藕断丝不断】比喻表面上关系已断,实际上仍有牵连。
【藕断丝连】藕已折断,但还有许多丝连接着未断开。
比喻没有彻底断绝关系。
多指男女之间情思难断。
【藕丝难杀】比喻感情缠绵,难以割断。
【舌灿莲花】形容人口才好,能言善道,有如莲花般地美妙。
白丁古义项有:原指平民百姓,也指没学问的人。
9、更定(晚上八点左右,古时的纪时法)(八上,P201)更(gēng)定:更,古代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定,完了,结束。
更定是指晚上八点左右。
10、中秋节等节日习俗(八上,P213)中秋节,农历八月五,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
中秋节的习俗有:祭月、赏月、拜月、观潮、燃灯、猜谜、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玩花灯、烧塔等。
重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
重阳节有登高、吃重阳糕、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的习俗。
11、王羲之书法、《兰亭集序》特征(八上,P256)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最杰出的书法家,被称为“书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