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基本知识点
2024年苏教版七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2篇)

2024年苏教版七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一、数与式1. 自然数、整数、有理数的认识和比较2. 分数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3. 数的运算:加法、减法、乘法、除法4. 整数的四则运算5. 分数的加减运算及混合运算6. 数的乘方和乘法运算律7. 简单的代数式二、比1. 比的定义和性质2. 比例和比例的性质3. 比例中的四则运算4. 百分数与百分数的运算5. 比例的应用三、形状与运动1. 平面图形:点、线、面、角的基本概念2. 直线与角3. 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性质4. 平行线与它们的性质5. 梯形、菱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6. 圆的基本性质四、数据和图表1. 数据收集与整理2. 图表的读取和分析3. 表格的制作和应用4. 统计的基本概念和统计图的绘制5. 常见统计图形的分析五、方程与不等式1. 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不等式2. 代数式与方程式的应用3. 做运算与解方程之间的关系六、正比例与反比例1. 直接比例与反比例2. 比例线性方程和反比例函数图形的认识3. 比例线性方程和反比例函数的应用七、整式的加减1. 代数式的加减法则和乘法法则2. 积的分配率和提公因式3. 化简代数式八、三角形的面积1. 三角形的面积及其性质2. 面积公式的推导和应用3. 相似三角形与面积的计算九、数与式的应用1. 问题的变式及解法2. 数与式的应用问题3. 代数方法解决应用问题十、数据和不等式1. 数据和不等式的综合应用2. 数据的分析、预测和预测误差3. 解决实际问题以上是____年苏教版七年级数学的主要知识点,总结如上,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024年苏教版七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2)七年级数学是学生初步接触中学数学的一年,主要内容包括整数、分数、小数、代数等方面的知识。
下面是苏教版七年级数学的知识点总结。
一、整数1. 整数的概念:正整数、负整数、零和绝对值。
2. 整数的大小比较及表示:同号相加取绝对值、异号相加取较大数的符号。
3. 整数的加法、减法: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减法的定义和计算。
(完整版)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苏华世七年级数学教学体系7.1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7.3图形的平移7.4认识三角形第八章幂的运算8.1同底数幂的乘法8.2幂的乘方和积的乘方8.3同底数幂的除法第九章从面积到乘法公式9.1单项式乘单项式9.2单项式乘多项式9.3多项式乘多项式9.4乘法公式9.5单项式乘多项式法则的再认识)9.6乘法公式的再认识-因式分解(二)二元一次方程组10.1二元一次方程10.2二元一次方程组10.3解二元一次方程组10.4用方程组解决问题5.1相交线[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激发好奇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出示一块布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两个把手之间的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剪刀张开的口又怎么变化?教师点评: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问题,二.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 1.学生画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用 几何语言准确表达延长线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有一条公共边与OA ,AOD AOC ∠∠; BOD AOC ∠∠与有公共的顶点O ,而且AOC ∠的两边分别是BOD ∠两边的反向延长线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结论:相邻关系的两个角互补,对顶的两个角相等) 3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两条直线相交所形成的角分类 位置关系数量关系教师提问:如果改变AOC∠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4.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和对顶角的性质三.初步应用练习:下列说法对不对(1)邻补角可以看成是平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2)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是邻补角(3)对顶角相等,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学生利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解释剪刀剪布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四.巩固运用例题:如图,直线a,b相交,∠,求4401=∠的度数。
数学七年级下册苏教版第十章《二元一次方程组》全章教案

第十章二元一次方程组10.1 二元一次方程(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经历分析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2、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会判断一组数据是否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3、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勇于发现、合作交流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认识。
难点:探求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三、教学方法:引导探索法,讲练结合,探索交流。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悟新知情境一根据篮球的比赛规则,赢一场得2分,输一场得1分,在某次中学生比赛中,一支球队赛了若干场后积20分,问该队赢了多少场?输了多少场?情境二某球员在一场篮球比赛中共得了35分(其中罚球得10分),问他分别投中了多少个两分球?多少个三分球?情境三小亮在“智力快车”竞赛中回答10个问题,小亮能答对几题、答错几题?(学生自己先思考5分钟后,再讨论。
最后由4个人一小组中的一位同学说出讨论结果.)(二)探索活动,揭示新知1、如果设该队赢了x场,输了y场,那么可得方程:()2、你能列出所有输赢的所有可能情况吗?3、如果设投中了()个两分球,()个三分球,根据题意可列方程:()4、请你设计一个表格,列出这名球员投中两分球和三分球的各种情况,根据你所列的表格回答下列问题:(1)这名球员最多投中了()个三分球(2)这名球员最多投中了()个球(3)如果这名球员投中了10个球,那么他投中了()个三分球,()个两分球列出上面三小题的方程:(1)设该队赢了x场,输了y场,2x+y=20(2)设赢了x场,输了y场,2x+3y=35-10(3)设答对x题,答错y题,x+y=10观察方程:(1)这三个方程有哪些共同的特点?(2)你能根据这些特点给它们起一个名称吗?引导学生和以前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相联系,观察方程中有几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几次?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几次?得出结论:像这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完整版)苏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适合打印)

1.一般性质(角)⑴内角和:360°⑵顺次连结各边中点得平行四边形。⑶外角和:360°
推论1:顺次连结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各边中点得菱形。
推论2:顺次连结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各边中点得矩形。
2.特殊四边形
⑴研究它们的一般方法:
⑵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等腰梯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
3.三角形的主要线段
讨论:①定义②××线的交点—三角形的×心③性质
①高线②中线③角平分线④中垂线⑤中位线
⑴一般三角形⑵特殊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4.特殊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5.全等三角形
⑴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ASA、AAS、SSS)⑵特殊三角形全等的判定:①一般方法②专用方法
⑵追及问题(同时出发):
若甲出发t小时后,乙才出发,而后在B处追上甲,则
⑶水中航行: ;
1.配料问题:溶质=溶液×浓度2.溶液=溶质+溶剂3.增长率问题:
4.工程问题:基本关系: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常把工作量看着单位“1”)。
5.几何问题:常用勾股定理,几何体的面积、体积公式,相似形及有关比例性质等。
二、实数的运算
运算法则(加、减、乘、除、乘方、开方)
运算定律(五个—加法[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运算顺序:A.高级运算到低级运算;B.(同级运算)从“左”到“右”(如5÷ ×5);C.(有括号时)由“小”到“中”到“大”。
第二章 代数式
1.代数式与有理式
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结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代数式。整式和分式统称为有理式。
6.三角形的面积⑴一般计算公式⑵性质: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7.3 图形的平移 知识点

7.3 图形的平移知识点一、平移的概念1、平移的定义:在平面内,把一个图形沿着一定的方向平行移动而达到另一个位置,这种图形的平行移动简称为平移。
2、平移的两个要素:(1)平移方向;(2)平移距离。
3、对应点、对应线段、对应角一个图形经过平移后得到一个新的图形,这个新图形与原图形是能够互相重合的全等形,我们把互相重合的点称为对应点,互相重合的线段称为对应线段,互相重合的角称为对应角。
4、平移方向和距离的确定(1)要对一个图形进行平移,在平移前必须弄清它的平移方向和平移距离,否则将无法实现平移,那么怎样确定这两点呢?A.若给出带箭头的线段:从箭尾到箭头的方向表示平移方向,而带箭头的线段的长度,表示平移距离,也有时另给平移距离的长度。
B.若给出由小正方形组成的方格纸:在方格中的平移,从方向上看往往是要求用横纵两次平移来完成(有特殊要求例外),而移动距离是由最终要达到的位置确定的。
C.具体给出从某点P到另一点P’的方向为平移方向,线段PP’的长度为平移距离。
D.给出具体方位(如向东或者西北等)和移动长度(如10cm)(2)图形平移后,平移方向与平移距离的确定。
图形平移后,原图形与新图形中的任意一对前后对应点的射线方向就是原平移方向,这对对应点间的线段长度就是原平移距离。
例:如图为一只小兔,将图进行平移,得到的图形可能是下列选项中的()A.B.C.D.【分析】根据平移的性质,图形只是位置变化,其形状与方向不发生变化,进而得出即可.【解答】解:如图为一只小兔,将图进行平移,得到的图形可能是下列选项中的C.故选:C.【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生活中的平移现象,正确根据平移的性质得出是解题关键.知识点二、平移的性质图形平移的实质是图形上的每一点都沿着同一个方向移动了相同的距离。
平移后的图形与原图形①对应线段平行(或在同条一直线上)且相等;②对应点连线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③图形的形状与大小都不变(全等);④图形的顶点字母的排列顺序的方向不变。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基础) 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基础) 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5845eee66f1aff00bed51e91.png)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重难点突破知识点梳理及重点题型巩固练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基础)知识讲解【学习目标】1.理解不等式组的概念;2.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并会利用数轴正确表示出解集;3.会利用不等式组解决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感受不等式组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要点梳理】要点一、不等式组的概念定义:一般地,关于同一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如2562010xx->⎧⎨-<⎩,7021163159xxx->⎧⎪+>⎨⎪+<⎩等都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要点诠释:(1)这里的“几个”不等式是两个、三个或三个以上.(2)这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必须含有同一个未知数.要点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几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要点诠释:(1)找几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的方法是先将几个不等式的解集在同一数轴上表示出来,然后找出它们重叠的部分.(2)有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的各不等式的解集可能没有公共部分,也就是说有的不等式组可能出现无解的情况.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方法步骤:(1)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2)利用数轴求出这些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即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要点三、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应用题的步骤为:审题→设未知数→找不等关系→列不等式组→解不等式组→检验→答.要点诠释:(1)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不等关系.(2)列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时,求出不等式组的解集后,要结合问题的实际背景,从解集中联系实际找出符合题意的答案,比如求人数或物品的数目、产品的件数等,只能取非负整数.【典型例题】类型一、不等式组的概念1.某小区前坪有一块空地,现想建成一块面积大于48平方米,周长小于34米的矩形绿化草地,已知一边长为8米,设其邻边为x ,请你根据题意写出x 必须满足的不等式.【思路点拨】由题意知,x 必须满足两个条件①面积大于48平方米.②周长小于34米.故必须构建不等式组来体现其不等关系.【答案与解析】解:依题意得:8482(8)34.x x >⎧⎨+<⎩【总结升华】建立不等式组的条件是:当感知所求的量同时满足几个不等关系时,要建立不等式组,建立不等式组的意义与建立方程组的意义类似.【第二讲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370096 例2】举一反三:【变式】直接写出解集:(1)2,3x x >⎧⎨>-⎩的解集是______; (2)2,3x x <⎧⎨<-⎩的解集是______; (3)2,3x x <⎧⎨>-⎩的解集是_______;(4)2,3x x >⎧⎨<-⎩的解集是_______. 【答案】(1)2x >;(2)3x <-;(3)32x -<<;(4)空集.类型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2. 解下列不等式组(1) 313112123x x x x +<-⎧⎪⎨++≤+⎪⎩①② (2)213(1)4x x x +>-≥-.【思路点拨】解不等式组时,要先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每个不等式的解集,然后画数轴,找它们解集的公共部分,这个公共部分就是不等式组的解集.【答案与解析】解:(1)解不等式①,得x <-2解不等式②,得x ≥-5故原不等式组的解集为-5≤x <-2.其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如图所示.(2) 原不等式可变为:213(1)3(1)4x x x x +>-⎧⎨-≥-⎩①② 解①得:4x <解②得:12x ≥- 故原不等式组的解集为142x -≤<.【总结升华】确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常用方法有两种:(1)数轴法:运用数轴法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就是将不等式组中的每一个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然后找出它们的公共部分,这个公共部分就是此不等式组的解集;如果没有公共部分,则这个不等式组无解,这种方法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既直观又明了,易于掌握.(2)口诀法:为了便于快速找出不等式组的解集,结合数轴将其总结为朗朗上口的四句口诀: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无解了.举一反三:【变式】(2015•江西样卷)解不等式组,并把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答案】 解:,∵解不等式①得:x≤1,解不等式②得:x >﹣2,∴不等式组的解集为:﹣2<x≤1.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组的解集为:类型三、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3. “六·一”儿童节,学校组织部分少先队员去植树.学校领到一批树苗,若每人植4棵树,还剩37棵;若每人植6棵树,则最后一人有树植,但不足3棵,这批树苗共有多少棵.【思路点拨】设有x 名学生,则由第一种植树法,知道一共有(4x +37)棵树; 第二种植树法中,前(x-1)名学生中共植6(x-1)棵树;最后一名学生植树的数量是:[(4x +37)- 6(x-1)]棵,这样,我们就探求到第一个不等量关系:最后一人有树植,说明第二种植树法中前(x-1)名学生植树的数量要比树木总数少,即(4x +37)>6(x-1);第二种植树法中,最后一名学生植树的数量不到3棵,也就是说[(4x +37)- 6(x-1)]<3,或者理解为:[(3x +8)- 5(x-1)]≤2,这样,我们就又找到了第二个不等量关系式. 到此,不等式组即建立起来了,接下来就是解不等式组.【答案与解析】解:设有x 名学生,根据题意,得:4376114376132x x x x +>-⎧⎨+--<⎩()()()()(), 不等式(1)的解集是:x <2121;不等式(2)的解集是:x >20,所以,不等式组的解集是:20<x <2121,因为x 是整数,所以,x=21,4×21+37=121(棵)答:这批树苗共有121棵.【总结升华】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读懂题意,找到关键描述语,进而找到所求的量的等量关系. 举一反三:【变式】一件商品的成本价是30元,若按原价的八八折销售,至少可获得10%的利润;若按原价的九折销售,可获得不足20%的利润,此商品原价在什么范围内?【答案】解:设这件商品原价为x 元,根据题意可得: 88%303010%90%303020%x x ≥+⨯⎧⎨<+⨯⎩ 解得:37.540x ≤<答:此商品的原价在37.5元(包括37.5元)至40元范围内.4.(2015•桂林)“全民阅读”深入人心,好读书,读好书,让人终身受益.为满足同学们的读书需求,学校图书馆准备到新华书店采购文学名著和动漫书两类图书.经了解,20本文学名著和40本动漫书共需1520元,20本文学名著比20本动漫书多440元(注:所采购的文学名著价格都一样,所采购的动漫书价格都一样).(1)求每本文学名著和动漫书各多少元?(2)若学校要求购买动漫书比文学名著多20本,动漫书和文学名著总数不低于72本,总费用不超过2000元,请求出所有符合条件的购书方案.【思路点拨】(1)设每本文学名著x 元,动漫书y 元,根据题意列出方程组解答即可;(2)根据学校要求购买动漫书比文学名著多20本,动漫书和文学名著总数不低于72本,总费用不超过2000元,列出不等式组,解答即可.【答案与解析】解:(1)设每本文学名著x 元,动漫书y 元, 可得:, 解得:,答:每本文学名著和动漫书各为40元和18元;(2)设学校要求购买文学名著x 本,动漫书为(x+20)本,根据题意可得:, 解得:,因为取整数,所以x 取26,27,28;方案一:文学名著26本,动漫书46本;方案二:文学名著27本,动漫书47本;方案三:文学名著28本,动漫书48本.【总结升华】此题主要考查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不等式组的应用,关键是弄清题意,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与不等关系,列出方程组与不等式组.【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409416 例2】举一反三:【变式】A 地果农收获荔枝30吨,香蕉13吨,现计划租用甲、乙两种货车共10辆,将这批水果全部运往B 地. 已知甲种货车可装荔枝4吨和香蕉1吨,乙种货车可装荔枝香蕉各2吨.(1)若要安排甲、乙两种货车时有几种方案?请你帮助设计出来.(2)若甲种货车每辆要付运输费2000元,乙种货车每辆要付运输费1300元,那么选择哪种方案使运费最少?运费最少是多少?【答案】解:(1)设租甲种货车x 辆,则租乙种货车(10x -)辆,依题意得:42(10)302(10)13x x x x +-≥⎧⎨+-≥⎩,解得57x ≤≤, 又x 为整数,所以5x =或6或7,∴有三种方案:方案1:租甲种货车5辆,乙种货车5辆;方案2:租甲种货车6辆,乙种货车4辆;方案3:租甲种货车7辆,乙种货车3辆.(2)运输费用:方案1:2000×5+1300×5=16500(元);方案2:2000×6+1300×4=17200(元);方案3:2000×7+1300×3=17900(元).∴方案1运费最少,应选方案1.。
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7.2 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知识点

7.2 探索平行线的性质知识点知识点一、平行线的性质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PS:只有当两直线平行时,才会有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以及同旁内角互补.例:如图,将长方形纸片ABCD沿对角线BD折叠,点C的对应点为E.若∠CBD=35°,则∠ADE的度数为()A.15°B.20°C.25°D.30°【分析】根据折叠的性质和平行线的性质,可以得到∠ADB和∠EDB的度数,然后即可得到∠ADE的度数.【解答】解:由折叠的性质可得,∠CDB=∠EDB,∵AD∥BC,∠CBD=35°,∴∠CBD=∠ADB=35°,∵∠C=90°,∴∠CDB=55°,∴∠EDB=55°,∴∠ADE=∠EDB﹣∠ADB=55°﹣35°=20°,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平行线的性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知识点二、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的区别条件结论作用判定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由角的数量关系确定直线的位置关系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从角的关系得到两直线平行,是平行线的判定;从平行线得到角相等或互补关系,是平行线的性质. 例:下列说法中:①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②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③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就是这个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④同一平面内两条不相交的直线一定平行.其中正确的有()A.1个B.2个C.3个D.4个【分析】依据平行公理,平行线的判定,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判定即可.【解答】解:①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故本选项错误;②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故本选项正确;③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就是点到直线的距离,故本选项错误;④同一平面内两条不相交的直线一定平行,故本选项正确,综上所述,说法正确的有②④共2个.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等,熟记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巩固练习一.选择题(共12小题)1.如图,将长方形纸片ABCD沿EF折叠后,点C,D分别落在点C′,D′处,若∠AFE=68°,则∠C′EF等于()A.68°B.80°C.40°D.55°2.将一张长方形纸片(足够长)折叠成如图所示图形,重叠部分是一个三角形(△ABC),BC为折痕,若∠1=42°,则∠2的度数为()A.48°B.58°C.60°D.69°3.如图,直线a∥b,直线l与a、b分别相交于A、B两点,过点A作直线l的垂线交直线b于点C,若∠1=60°,则∠2的度数为()A.60°B.40°C.30°D.20°4.如图,AB∥CD,∠EGB=50°,∠CHF=()A.25°B.30°C.50°D.130°5.如图,将矩形纸片ABCD沿BD折叠,得到△BC′D,C′D与AB交于点E,若∠1=40°,则∠2的度数为()A.25°B.20°C.15°D.10°6.如图,已知直线AB∥CD,直线EF分别与AB、CD交于点M、N,点H在直线CD上,HG⊥EF于点G,过点作GP∥AB.则下列结论:①∠AMF与∠DNF是同旁内角;②∠PGM=∠DNF;③∠BMN+∠GHN=90°;④∠AMG+∠CHG=270°.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A.1个B.2 个C.3个D.4个7.如图,CD∥AB,点O在AB上,OE平分∠BOD,OF⊥OE,∠D=120°,∠AOF的度数是()A.20°B.30°C.40°D.60°8.如图,l1∥l2,则∠1、∠2、∠3关系是()A.∠2>∠1+∠3 B.无法确定C.∠3=∠1﹣∠2 D.∠2=∠1+∠39.如图,给出下列条件:①∠1=∠2;②∠3=∠4;③AB∥CE且∠ADC=∠B;④AB∥CE且∠BCD=∠BAD;其中能推出BC∥AD的条件为()A.①②B.②④C.②③D.②③④10.如图,AC∥BD,AE平分∠BAC交BD于点E,若∠1=64°,则∠2=()A.116°B.122°C.128°D.142°11.如图,AB∥CD,∠1=∠2,∠3=130°,则∠2等于()A.30°B.25°C.35°D.40°12.如图,AD∥BC,∠D=∠ABC,点E是边DC上一点,连接AE交BC的延长线于点H.点F是边AB 上一点.使得∠FBE=∠FEB,作∠FEH的角平分线EG交BH于点G,若∠DEH=100°,则∠BEG的度数为()A.30°B.40°C.50°D.60°二.填空题(共12小题)13.如图,已知a∥b,∠2=95°,∠3=140°,则∠1的度数为.14.一副三角板按如图所示放置,AB∥DC,则∠CAE的度数为.15.如图,点F在∠BAC的平分线AP上,点E在AB上,且EF∥AC,若∠BEF=40°,则∠AFE=°.16.如图,直线AB∥CD,∠A=60°,∠D=40°,则∠E=.17.如图,一束光线从点C出发,经过平面镜AB反射后,沿与AF平行的线段DE射出(此时∠1=∠2),若测得∠DCF=100°,则∠A=.18.将一把直尺和一块含30°角的三角板ABC接如图所标的位置放置,如果∠CDE=42°,那么∠BAF的度数为.19.如图,若AB∥CD,BF平分∠ABE,DF平分∠CDE,∠BED=90°,则∠BFD=.20.如图,如果∠1=∠3,∠2=64°,那么∠4的度数为.21.如图,AB∥CD,∠A=50°,则∠1=.22.如图,已知AM∥CN,点B为平面内一点,AB⊥BC于B,过点B作BD⊥AM于点D,点E、F在DM 上,连接BE、BF、CF,BF平分∠DBC,BE平分∠ABD,若∠FCB+∠NCF=180°,∠BFC=3∠DBE,则∠EBC的度数为.23.如图,已知AB∥DE,∠ABC=76°,∠CDE=150°,则∠BCD的度数为°.24.如图,已如长方形纸片ABCD,O是BC边上一点,P为CD中点,沿AO折叠使得顶点B落在CD边上的点P处,则∠OAB的度数是.三.解答题(共6小题)25.几何说理填空:如图,F是BC上一点,FG⊥AC于点G,H是AB上一点,HE⊥AC于点E,∠1=∠2,求证:DE∥BC.证明:连接EF∵FG⊥AC,HE⊥AC,∴∠FGC=∠HEC=90°().∴∥().∴∠3=∠().又∵∠1=∠2,∴∠1+∠3=∠2+∠4.即∠DEF=∠EFC∴DE∥BC().26.如图,∠1=∠BCE,∠2+∠3=180°.(1)判断AC与EF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2)若CA平分∠BCE,EF⊥AB于F,∠1=72°,求∠BAD的度数.27.如图,∠ABC=∠ADC,BF平分∠ABC,DE平分∠ADC,∠1=∠2.问AB与CD,AD与BC平行吗?请说明理由.28.如图:已知,∠HCO=∠EBC,∠BHC+∠BEF=180°.(1)求证:EF∥BH;(2)若BH平分∠EBO,EF⊥AO于F,∠HCO=64°,求∠CHO的度数.29.如图,直线AB∥CD,CD∥EF,且∠B=30°,∠C=125°,求∠CGB的度数.30.已知EM∥BN.(1)如图1,求∠E+∠A+∠B的大小,并说明理由.(2)如图2,∠AEM与∠ABN的角平分线相交于点F.①若∠A=120°,∠AEM=140°,则∠EFD=.②试探究∠EFD与∠A的数量关系,并说明你的理由.(3)如图3,∠AEM与∠ABN的角平分线相交于点F,过点F作FG⊥BD交BN于点G,若4∠A=3∠EFG,求∠EFB的度数.一.选择题(共12小题)1.如图,将长方形纸片ABCD沿EF折叠后,点C,D分别落在点C′,D′处,若∠AFE=68°,则∠C′EF等于()A.68°B.80°C.40°D.55°【分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以得到∠CEF的度数,然后根据折叠的性质,即可得到∠C′EF的度数,本题得以解决.【解答】解:∵∠AFE=68°,AD∥BC,∴∠AFE=∠CEF=68°,由折叠的性质可得,∠CEF=∠C′EF,∴∠C′EF=68°,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平行线的性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2.将一张长方形纸片(足够长)折叠成如图所示图形,重叠部分是一个三角形(△ABC),BC为折痕,若∠1=42°,则∠2的度数为()A.48°B.58°C.60°D.69°【分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以得到∠1=∠4,∠4=∠5,再根据∠1=42°和折叠的性质,即可得到∠2的度数,本题得以解决.【解答】解:如右图所示,∵长方形的两条长边平行,∠1=42°,∴∠1=∠4=42°,∠4=∠5,∴∠5=42°,由折叠的性质可知,∠2=∠3,∵∠2+∠3+∠5=180°,∴∠2=69°,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平行线的性质、折叠的性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3.如图,直线a∥b,直线l与a、b分别相交于A、B两点,过点A作直线l的垂线交直线b于点C,若∠1=60°,则∠2的度数为()A.60°B.40°C.30°D.20°【分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1+∠2+90°=180°,由∠1=60°可求解∠2的度数.【解答】解:∵a∥b,∴∠1+∠2+∠BAC=180°,∵∠ABC=90°,∠1=60°,∴∠2=30°,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平行线的性质,掌握平行线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4.如图,AB∥CD,∠EGB=50°,∠CHF=()A.25°B.30°C.50°D.130°【分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EHD=∠EGB=50°,再利用对顶角的性质可求解.【解答】解:∵AB∥CD,∠EGB=50°,∴∠EHD=∠EGB=50°,∴∠CHF=∠EHD=50°.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平行线的性质,对顶角的性质,属于基础题.5.如图,将矩形纸片ABCD沿BD折叠,得到△BC′D,C′D与AB交于点E,若∠1=40°,则∠2的度数为()A.25°B.20°C.15°D.10°【分析】根据矩形的性质可得CD∥AB,∠1+∠CBD=90°,可求解∠CBD的度数,由平行线的性质可求解∠ABD的度数,结合折叠的性质可得∠2+∠ABD=∠CBD,进而可求解.【解答】解:在矩形ABCD中,∠C=90°,AB∥CD,∴∠1+∠CBD=90°,CD∥AB,∵∠1=40°,∴∠CBD=50°,∠ABD=∠1=40°,由折叠可知:∠2+∠ABD=∠CBD,∴∠2+∠ABD=50°,∴∠2=10°.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矩形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折叠与对称的性质,由折叠得∠2+∠ABD=∠CBD 是解题的关键.6.如图,已知直线AB∥CD,直线EF分别与AB、CD交于点M、N,点H在直线CD上,HG⊥EF于点G,过点作GP∥AB.则下列结论:①∠AMF与∠DNF是同旁内角;②∠PGM=∠DNF;③∠BMN+∠GHN=90°;④∠AMG+∠CHG=270°.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A.1个B.2 个C.3个D.4个【分析】由平行公理的推论可求AB∥CD∥GP,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和三角形的外角性质依次判断可求解.【解答】解:∵∠AMF与∠DNF不是同旁内角,∴①错误;∵AB∥CD,GP∥AB,∴AB∥CD∥GP,∴∠PGM=∠CNM=∠DNF,∠BMN=∠HNG,∠AMN+∠HNG=180°,故②正确;∵HG⊥MN,∴∠HNG+∠GHN=90°,∴∠BMN+∠GHN=90°,故③正确;∵∠CHG=∠MNH+∠HGN,∴∠MNH=∠CHG﹣90°,∴∠AMN+∠HNG=∠AMN+∠CHG﹣90°=180°,∴∠AMG+∠CHG=270°,故④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垂线的性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定义,掌握平行公理的推论是本题的关键.7.如图,CD∥AB,点O在AB上,OE平分∠BOD,OF⊥OE,∠D=120°,∠AOF的度数是()A.20°B.30°C.40°D.60°【分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AOD=60°,易得∠DOB=120°,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DOE=60°,由角的和差易得结果.【解答】解:∵CD∥AB,∠D=120°,∴∠AOD+∠D=180°,∴∠AOD=60°,∠DOB=120°,∵OE平分∠BOD,∴∠DOE=60°,∵OF⊥OE,∴∠FOE=90°,∴∠DOF=90°﹣60°=30°,∴∠AOF=∠AOD﹣∠DOF=60°﹣30°=30°.故选:B.【点评】此题考查平行线的性质,关键是根据平行线的性质解答.8.如图,l1∥l2,则∠1、∠2、∠3关系是()A.∠2>∠1+∠3 B.无法确定C.∠3=∠1﹣∠2 D.∠2=∠1+∠3【分析】过∠2的顶点,作射线l,使l∥l1,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得到∠1、∠2与∠α、∠β的关系,从而得出∠1、∠2、∠3关系.【解答】解:过∠2的顶点,作如图所示的射线l,使l∥l1,∵l1∥l2,l∥l1,∴l1∥l2∥l.∴∠1=∠α,∠2=∠β.∵∠α+∠β=∠2,∴∠1+∠3=∠2.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作l与l1平行并利用平行线的性质是解决本题的关键.9.如图,给出下列条件:①∠1=∠2;②∠3=∠4;③AB∥CE且∠ADC=∠B;④AB∥CE且∠BCD=∠BAD;其中能推出BC∥AD的条件为()A.①②B.②④C.②③D.②③④【分析】根据平行线的判定条件,逐一判断,排除错误答案.【解答】解:①∵∠1=∠2,∴AB∥CD,不符合题意;②∵∠3=∠4,∴BC∥AD,符合题意;③∵AB∥CD,∴∠B+∠BCD=180°,∵∠ADC=∠B,∴∠ADC+∠BCD=180°,由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可得BC∥AD,故符合题意;④∵AB∥CE,∴∠B+∠BCD=180°,∵∠BCD=∠BAD,∴∠B+∠BAD=180°,由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可得BC∥AD,故符合题意;故能推出BC∥AD的条件为②③④.故选:D.【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关键是掌握判定定理: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10.如图,AC∥BD,AE平分∠BAC交BD于点E,若∠1=64°,则∠2=()A.116°B.122°C.128°D.142°【分析】根据邻补角定义可得∠3+∠4的度数,再根据角平分线定义可得∠4的度数,根据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即可求出∠2的度数.【解答】解:∵∠1=64°,∴∠3+∠4=180°﹣64°=116°,∵AE平分∠BAC,∴∠3=∠4=116°÷2=58°,∵AC∥BD,∴∠2+∠4=180°,∴∠2=180°﹣58°=122°.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平行线的性质.11.如图,AB∥CD,∠1=∠2,∠3=130°,则∠2等于()A.30°B.25°C.35°D.40°【分析】先根据平行线的性质求出∠GAB的度数,再根据邻补角的定义求出∠BAE的度数,最后根据∠1=∠2求出∠2即可.【解答】解:∵AB∥CD,∠3=130°,∴∠GAB=∠3=130°,∵∠BAE+∠GAB=180°,∴∠BAE=180°﹣∠GAB=180°﹣130°=50°,∵∠1=∠2,∴∠2∠BAE50°=25°.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12.如图,AD∥BC,∠D=∠ABC,点E是边DC上一点,连接AE交BC的延长线于点H.点F是边AB 上一点.使得∠FBE=∠FEB,作∠FEH的角平分线EG交BH于点G,若∠DEH=100°,则∠BEG的度数为()A.30°B.40°C.50°D.60°【分析】AD∥BC,∠D=∠ABC,则AB∥CD,则∠AEF=180°﹣∠AED﹣∠BEG=180°﹣2β,在△AEF中,100°+2α+180°﹣2β=180°,故β﹣α=40°,即可求解.【解答】解:设FBE=∠FEB=α,则∠AFE=2α,∠FEH的角平分线为EG,设∠GEH=∠GEF=β,∵AD∥BC,∴∠ABC+∠BAD=180°,而∠D=∠ABC,∴∠D+∠BAD=180°,∴AB∥CD,∠DEH=100°,则∠CEH=∠F AE=80°,∠AEF=180°﹣∠FEG﹣∠HEG=180°﹣2β,在△AEF中,在△AEF中,80°+2α+180﹣2β=180°故β﹣α=40°,而∠BEG=∠FEG﹣∠FEB=β﹣α=40°,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平行线的性质,涉及到角平行线、外角定理,本题关键是落脚于△AEF内角和为180°,即100°+2α+180°﹣2β=180°,题目难度较大.二.填空题(共12小题)13.如图,已知a∥b,∠2=95°,∠3=140°,则∠1的度数为125°.【分析】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外角的关系,可以求得∠5的度数,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即可得到∠1的度数,本题得以解决.【解答】解:∵∠3=140°,∠3+∠4=180°,∴∠4=40°,∵∠2=95°,∠2=∠5+∠4,∴∠5=55°,∵a∥b,∴∠1+∠5=180°,∴∠1=125°,故答案为:125°.【点评】本题考查平行线的性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14.一副三角板按如图所示放置,AB∥DC,则∠CAE的度数为15°.【分析】根据题意和图形,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可以得到∠BAE的度数,再根据∠2=30°,即可得到∠CAE的度数.【解答】解:由图可知,∠1=45°,∠2=30°,∵AB∥DC,∴∠BAE=∠1=45°,∴∠CAE=∠BAE﹣∠2=45°﹣30°=15°,故答案为:15°.【点评】本题考查平行线的性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15.如图,点F在∠BAC的平分线AP上,点E在AB上,且EF∥AC,若∠BEF=40°,则∠AFE=20°.【分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和角平分线的性质,可以得到∠AFE的度数.【解答】解:∵AP平分∠BAC,∴∠BAP=∠CAP,∵EF∥AC,∴∠EF A=∠CAP,∴∠BAP=∠EF A,∵∠BEF=40°,∠BEF=∠BAP+∠EF A,∴∠BAP=∠EF A=20°,即∠AFE=20°,故答案为:20.【点评】本题考查平行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16.如图,直线AB∥CD,∠A=60°,∠D=40°,则∠E=20°.【分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以得到∠1的度数,再根据∠1=∠E+∠D,即可得到∠E的度数.【解答】解:∵AB∥CD,∠A=60°,∴∠A=∠1=60°,∵∠1=∠E+∠D,∠D=40°,∴∠E=∠1﹣∠D=60°﹣40°=20°,故答案为:20°.【点评】本题考查平行线的性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17.如图,一束光线从点C出发,经过平面镜AB反射后,沿与AF平行的线段DE射出(此时∠1=∠2),若测得∠DCF=100°,则∠A=50°.【分析】由平行线的性质可得∠1=∠2=∠A,由外角的性质可求解.【解答】解:∵DE∥AF,∴∠2=∠A,∵∠1=∠2,∴∠1=∠2=∠A,∵∠DCF=∠A+∠1=2∠A=100°,∴∠A=50°,故答案为:50°.【点评】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掌握平行线的性质是本题的关键.18.将一把直尺和一块含30°角的三角板ABC接如图所标的位置放置,如果∠CDE=42°,那么∠BAF的度数为12°.【分析】由DE∥AF得∠AFD=∠CDE=42°,再根据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可得答案.【解答】解:由题意知DE∥AF,∠CDE=42°,∴∠AFD=∠CDE=42°,∵∠B=30°,∴∠BAF=∠AFD﹣∠B=42°﹣30°=12°,故答案为:12°.【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平行线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与三角形外角的性质.19.如图,若AB∥CD,BF平分∠ABE,DF平分∠CDE,∠BED=90°,则∠BFD=45°.【分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和角平分线的性质,可以求得∠BFD的度数,本题得以解决.【解答】解:∵AB∥CD,∴∠ABE=∠4,∠1=∠2,∵∠BED=90°,∠BED=∠4+∠EDC,∴∠ABE+∠EDC=90°,∵BF平分∠ABE,DF平分∠CDE,∴∠1+∠3=45°,∵∠5=∠2+∠3,∴∠5=∠1+∠3=45°,即∠BFD=45°,故答案为:45°.【点评】本题考查平行线的性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20.如图,如果∠1=∠3,∠2=64°,那么∠4的度数为116°.【分析】根据∠1=∠3,可以得到AB∥CD,从而可以得到∠2=∠5,再根据∠5+∠4=180°,即可得到∠4的度数.【解答】解:∵∠1=∠3,∴AB∥CD,∴∠2=∠5,∵∠2=64°,∴∠5=64°,∵∠5+∠4=180°,∴∠4=116°,故答案为:116°.【点评】本题考查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21.如图,AB∥CD,∠A=50°,则∠1=130°.【分析】由平行线的性质可得出∠2,根据对顶角相得出∠1.【解答】解:如图:∵AB∥CD,∴∠A+∠2=180°,∵∠A=50°,∴∠1=∠2=180°﹣∠A=180°﹣50°=130°.故答案为:130°.【点评】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能够根据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和对顶角相等进行分析解答.22.如图,已知AM∥CN,点B为平面内一点,AB⊥BC于B,过点B作BD⊥AM于点D,点E、F在DM 上,连接BE、BF、CF,BF平分∠DBC,BE平分∠ABD,若∠FCB+∠NCF=180°,∠BFC=3∠DBE,则∠EBC的度数为105°.【分析】先过点B作BG∥DM,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出∠ABF=∠GBF,再设∠DBE=α,∠ABF=β,根据∠CBF+∠BFC+∠BCF=180°,可得(2α+β)+3α+(3α+β)=180°,根据AB⊥BC,可得β+β+2α=90°,最后解方程组即可得到∠ABE=15°,进而得出∠EBC=∠ABE+∠ABC=15°+90°=105°.【解答】解:过点B作BG∥DM,如图:∵BF平分∠DBC,BE平分∠ABD,∴∠DBF=∠CBF,∠DBE=∠ABE,由(2)可得∠ABD=∠CBG,∴∠ABF=∠GBF,设∠DBE=α,∠ABF=β,则∠ABE=α,∠ABD=2α=∠CBG,∠GBF=β=∠AFB,∠BFC=3∠DBE=3α,∴∠AFC=3α+β,∵∠AFC+∠NCF=180°,∠FCB+∠NCF=180°,∴∠FCB=∠AFC=3α+β,△BCF中,由∠CBF+∠BFC+∠BCF=180°,可得(2α+β)+3α+(3α+β)=180°,①由AB⊥BC,可得β+β+2α=90°,②由①②联立方程组,解得α=15°,∴∠ABE=15°,∴∠EBC=∠ABE+∠ABC=15°+90°=105°.故答案为:105°.【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的运用,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作平行线构造内错角,运用等角的余角(补角)相等进行推导.余角和补角计算的应用,常常与等式的性质、等量代换相关联.解题时注意方程思想的运用.23.如图,已知AB∥DE,∠ABC=76°,∠CDE=150°,则∠BCD的度数为46°.【分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以求得∠BCF和∠DCF的度数,从而可以得到∠BCD的度数.【解答】解:过点C作CF∥AB,∵AB∥DE,∴AB∥DE∥CF,∴∠ABC=∠BCE,∠CDE+∠DCF=180°,∵∠ABC=76°,∠CDE=150°,∴∠BCF=76°,∠DCF=30°,∴∠BCD=46°,故答案为:46.【点评】本题考查平行线的性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24.如图,已如长方形纸片ABCD,O是BC边上一点,P为CD中点,沿AO折叠使得顶点B落在CD边上的点P处,则∠OAB的度数是30°.【分析】根据折叠,得出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根据中点得出DP AP,进而得出∠DAP=30°,再根据折叠对称,得出答案.【解答】解:由折叠得,∠BAO=∠OAP,AB=AP,∵长方形纸片ABCD,∴AB=CD,∠D=∠DAB=∠B=90°,∵P为CD中点,∴PC=PD CD AP,在Rt△ADP中,∠DAP=30°,∴∠OAB=∠OAP(90°﹣30°)=30°,故答案为:30°.【点评】考查矩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折叠轴对称的性质等知识,根据折叠对称相等的角和线段,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三.解答题(共6小题)25.几何说理填空:如图,F是BC上一点,FG⊥AC于点G,H是AB上一点,HE⊥AC于点E,∠1=∠2,求证:DE∥BC.证明:连接EF∵FG⊥AC,HE⊥AC,∴∠FGC=∠HEC=90°(垂直的性质).∴FG∥HE(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4(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又∵∠1=∠2,∴∠1+∠3=∠2+∠4.即∠DEF=∠EFC∴DE∥B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分析】要证明DE∥FC,可证明∠DEF=∠EFC,由于∠1=∠2,可证明∠3=∠4,需证明EH∥FG,可通过垂直的性质得到.【解答】证明:连接EF∵FG⊥AC,HE⊥AC,∴∠FGC=∠HEC=90°(垂线的性质).∴FG∥HE(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4(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又∵∠1=∠2,∴∠1+∠3=∠2+∠4.即∠DEF=∠EFC∴DE∥B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故答案为:垂线的性质;FG,HE,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4,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点评】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并学会分析是解决本题的关键.26.如图,∠1=∠BCE,∠2+∠3=180°.(1)判断AC与EF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2)若CA平分∠BCE,EF⊥AB于F,∠1=72°,求∠BAD的度数.【分析】(1)由∠1=∠BCE,可得到直线AD与EC平行,可得到∠2与∠4间关系,再由∠2+∠3=180°判断AC与EF的位置关系;(2)由(1)的结论及垂直可得到∠BAC的度数,再由平行线及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到∠2的度数,利用角的和差关系可得结论.【解答】解:(1)AC∥EF.理由:∵∠1=∠BCE,∴AD∥CE.∴∠2=∠4.∵∠2+∠3=180°,∴∠4+∠3=180°.∴EF∥AC.(2)∵AD∥EC,CA平分∠BCE,∴∠ACD=∠4=∠2.∵∠1=72°,∴∠2=36°.∵EF∥AC,EF⊥AB于F,∴∠BAC=∠E=90°.∴∠BAD=∠BAC﹣∠2=54°.【点评】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垂直的性质等知识点,综合性较强,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是解决本题的关键.27.如图,∠ABC=∠ADC,BF平分∠ABC,DE平分∠ADC,∠1=∠2.问AB与CD,AD与BC平行吗?请说明理由.【分析】先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到∠2∠ABC,∠CDE∠ADC,由于∠ABC=∠ADC,则∠2=∠CDE,根据∠1=∠2,可得∠1=∠CDE,然后根据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得到AB∥CD,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由AB∥CD得到∠ADC+∠A=180°,由于∠ABC=∠ADC,则∠ABC+∠A=180°,再根据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可判断AD∥BC.【解答】解:AB与CD,AD与BC平行.理由如下:∵BF平分∠ABC,DE平分∠ADC,∴∠2∠ABC,∠CDE∠ADC,∵∠ABC=∠ADC,∴∠2=∠CDE,∵DE∥BF,∴∠1=∠2,∴∠1=∠2=∠CDE,∴AB∥CD,∴∠ADC+∠A=180°,∵∠ABC=∠ADC,∴∠ABC+∠A=180°,∴AD∥BC.【点评】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28.如图:已知,∠HCO=∠EBC,∠BHC+∠BEF=180°.(1)求证:EF∥BH;(2)若BH平分∠EBO,EF⊥AO于F,∠HCO=64°,求∠CHO的度数.【分析】(1)要证明EF∥BH,可通过∠E与∠EBH互补求得,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说明∠EBH=∠CHB 可得结论.(2)要求∠CHO的度数,可通过平角和∠FHC求得,利用(1)的结论及角平分线的性质求出∠FHB 及∠BHC的度数即可.【解答】证明:(1)∵∠HCO=∠EBC,∴EB∥HC.∴∠EBH=∠CHB.∵∠BHC+∠BEF=180°,∴∠EBH+∠BEF=180°.∴EF∥BH.(2)∵∠HCO=∠EBC,∴∠HCO=∠EBC=64°,∵BH平分∠EBO,∴∠EBH=∠CHB∠EBC=32°.∵EF⊥AO于F,EF∥BH,∴∠BHA=90°.∴∠FHC=∠BHA+∠CHB=122°.∵∠CHO=180°﹣∠FHC=180°﹣122°=58°.【点评】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角平分线的性质等知识点,理解题意学会分析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29.如图,直线AB∥CD,CD∥EF,且∠B=30°,∠C=125°,求∠CGB的度数.【分析】根据平行公理的推论可得直线AB∥CD∥EF,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BGF=∠B=30°,∠C+∠CGF=180°,求出∠CGF=55°,即可得出答案.【解答】解:∵AB∥CD,CD∥EF,∴AB∥CD∥EF,∵∠B=30°,∠C=125°,∴∠BGF=∠B=30°,∠C+∠CGF=180°,∴∠CGF=55°,∴∠CGB=∠CGF﹣∠BGF=25°,【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以及平行公理的推论,牢记“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等平行线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30.已知EM∥BN.(1)如图1,求∠E+∠A+∠B的大小,并说明理由.(2)如图2,∠AEM与∠ABN的角平分线相交于点F.①若∠A=120°,∠AEM=140°,则∠EFD=60°.②试探究∠EFD与∠A的数量关系,并说明你的理由.(3)如图3,∠AEM与∠ABN的角平分线相交于点F,过点F作FG⊥BD交BN于点G,若4∠A=3∠EFG,求∠EFB的度数.【分析】(1)过A作AQ∥EM,判定AQ∥BN,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求解;(2)①由(1)的结论可求解∠ABN=100°,利用角平分线的定义可求∠DEF=70°,∠FBC=50°,再结合平行线段的性质可求解;②可采用①的解题方法换算求解;(3)设∠EFD=x,则∠A=2x,根据4∠A=3∠EFG列方程,解方程即可求解.【解答】解:(1)过A作AQ∥EM,∴∠E+∠EAQ=180°,∵EM∥BN,∴AQ∥BN,∴∠QAB+∠B=180°,∵∠EAB=∠EAQ+∠QAB,∴∠E+∠EAB+∠B=360°;(2)①由(1)知∠AEM+∠A+∠ABN=360°,∵∠A=120°,∠AEM=140°,∴∠ABN=100°,∵∠AEM与∠ABN的角平分线相交于点F,∴∠DEF=70°,∠FBC=50°,∵EM∥BN,∴∠EDF=∠FBC=50°,∴∠EFD=180°﹣∠DEF﹣∠EDF=180°﹣70°﹣50°=60°,故答案为60°;②由(1)知∠AEM+∠A+∠ABN=360°,∴∠ABN=360°﹣∠AEM﹣∠A,∵∠AEM与∠ABN的角平分线相交于点F,∴∠DEF∠AEM,∠FBC∠ABN,∵EM∥BN,∴∠EDF=∠FBC∠ABN,∴∠EFD=180°﹣∠DEF﹣∠EDF=180°∠AEM∠ABN=180°(360°﹣∠A)∠A,即∠A=2∠EFD;(3)设∠EFD=x,则∠A=2x,由题意得4•2x=3(90+x),解得x=54°,答:∠EFB的度数为54°.【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角平分线的定义,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注意方程思想的应用.。
(完整版)苏教版初中数学大纲

苏教版初中数学大纲七年级上●第1章数学与我们同行1.1生活数学1.2活动思考●第2章有理数2.1正数与负数2.2有理数与无理数2.3数轴2.4绝对值与相反数2.5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2.6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2.7有理数的乘方2.8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数学活动算“24”小结与思考复习题●第3章代数式3.1 字母表示数3.2 代数式3.3代数式的值3.4合并同类项3.5去括号3.6整式的加减数学活动月历中的数学小结与思考复习题●第4章一元一次方程4.1从问题到方程4.2解一元一次方程4.3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数学活动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的调查小结与思考复习题●第5章走进图形世界5.1丰富的图形世界5.2图形的运动5.3展开与折叠5.4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数学活动设计包装纸箱小结与思考复习题●第6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一)6.1线段、射线、直线6.2角6.3余角、补角、对顶角6.4平行6.5垂直数学活动测量距离小结与思考复习题课题学习制作无盖的长方体纸盒数学活动评价七年级下●第7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二)7.1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7.3图形的平移7.4认识三角形7.5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数学活动利用平移设计图案●第8章:幂的运算8.1同底数幂的乘法8.2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8.3同底数幂的除法数学活动生活中的“较大数”和“较小数”●第9章: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9.1单项式乘单项式9.2单项式乘多项式9.3多项式乘多项式9.4乘法公式9.5多项式的因式分解数学活动拼图.公式●第10章:二元一次方程组10.1二元一次方程10.2二元一次方程组10.3解二元一次方程组10.4三元一次方程组10.5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数学活动算年龄●第11章:一元一次不等式11.1生活中的不等式11.2不等式的解集11.3不等式的性质11.4解一元一次不等式11.5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问题11.6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数学活动一元一次不等式问题的调查●第12章:证明12.1定义与命题12.2证明12.3互逆命题数学活动由已知探索未知八年级上●第1章全等三角形1.1 全等图形1.2 全等三角形1.3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数学活动关于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小结与思考复习题●第2章轴对称图形2.1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2.2轴对称的性质2.3设计轴对称的图案2.4线段、角的轴对称性2.5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数学活动折纸与证明小结与思考复习题●第3章勾股定理3.1勾股定理3.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3.3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数学活动探寻“勾股数”小结与思考复习题●第4章实数4.1平方根4.2立方根4.3实数4.4近似数数学活动有关“实数”课题研究小结与思考复习题●第5章平面直角的坐标系5.1物体位置的确定5.2平面直角坐标系数学活动确定藏宝地小结与思考复习题●第6章一次函数6.1函数6.2一次函数6.3一次函数的图像6.4用一次函数解决问题6.5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6.6一次函数、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数学活动温度计上的一次函数小结与思考复习题课题学习关于勾股定理的研究数学活动评价表八年级下●第7章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7.1 普查与抽样调查7.2 统计图的选用7.3 频数和频率7.4 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数学活动丢弃了多少塑料袋小结与思考复习题●第8章8.1 确定事件与随机事件8.2 可能性的大小8.3 频率与概率数学活动摸球试验小结与思考复习题●第9章中心对称图形——平行四边形9.1 图形的旋转9.2 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9.3 平行四边形9.4 矩形、菱形、正方形9.5 三角形的中位线数学活动设计对称图案小结与思考复习题●第10章分式10.1 分式10.2 分式的基本性质10.3 分式的加减10.4 分式的乘除10.5 分式方程数学活动分式游戏小结与思考复习题●第11章反比例函数11.1 反比例函数11.2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11.3 用反比例函数解决问题数学活动反比例函数实例调查小结与思考复习题●第12章二次根式12.1 二次根式12.2 二次根式的乘除12.3 二次根式的加减数学活动画画算算小结与思考复习题课题学习心率的调查数学活动评价表九年级上●第1章一元二次方程1.1 一元二次方程1.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3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1.4 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问题数学活动矩形绿地中的花圃设计小结与思考复习题●第2章对称图形——圆2.1 圆2.2 圆的对称性2.3 确定圆的条件2.4 圆周角2.5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2.6 正多边形与圆2.7 弧长及扇形的面积2.8 圆锥的侧面积数学活动图形的密铺小结与思考复习题●第3章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3.1 平均数3.2 中位数与众数3.3 用计算器求平均数3.4 方差3.5 用计算器求方差数学活动估测时间小结与思考复习题●第4章等可能条件下的概率4.1 等可能性4.2 等可能条件下的概率(一)4.3 等可能条件下的概率(二)数学活动调查“小概率事件”小结与思考复习题课题学习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探索规律数学活动评价表九年级下●第5章:二次函数5.1二次函数5.2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5.3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二次函数表达式5.4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5.5用二次函数解决问题数学活动校园景观设计●第6章图形的相似6.1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6.2黄金分割6.3相似图形6.4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6.5相似三角形的性质6.6图形的位似6.7用相似三角形解决问题数学活动测量两地间的距离●第7章:锐角三角形7.1正切7.2正弦、余弦7.3特殊角的三角函数7.4由三角形数值求锐角7.5解直角三角形7.6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问题数学活动测量建筑物的高度●第八章:统计和概率的简单运用8.1中学生的视力情况调查8.2货比三家8.3统计分析帮你做预测8.4抽签方法合理吗8.5概率帮你做估计8.6收取多少保险费才合理数学活动香烟浸出液对种子发芽的影响小结与思考复习题课题学习制作“动画片”数学活动评价表。
七年级苏教版数学复习要点考点专题二:整式化简求值及应用(教师用,附答案分析)

七年级苏教版数学复习要点考点专题二:整式化简求值及应用知识点一 整式化简求值1.求代数式的值的一般方法(1)直接代入法:直接将字母的值代入代数式进行计算.(2)间接代入法:先计算出对应的字母的值,再把求得的值代入代数式进行计算.(3)整体代入法:先求出含一个字母或多个字母的整体值,然后将代数式变形为含有此整体的代数式并进行计算.注意:化简求值的扩充方法 ①设k 法遇到连等式、连续比例式的题,解决这类题型的最佳方法是设k 法. ②赋值法在解题过程中,对于难以化简求值问题,我们也可以通过给未知数赋一些特殊值来解决问题. 例1(玄武区期中)已知223A x mx x =+-,21B x mx =-++,其中m 为常数,若2A B +的值与x 的取值无关,则m 的值为( ) A .0B .5C .15D .15-【解答】解:已知223A x mx x =+-,21B x mx =-++,222232(1)A B x mx x x mx +=+-+-++, 2223222x mx x x mx =+--++,52mx x =-+因为2A B +的值与x 的取值无关,所以510m -=解得15m =.故选:C . 例2(溧水区期中)已知代数式2x y +的值是2,则代数式124x y --的值是( ) A .1- B .3- C .5- D .8-【解答】解:根据题意得:22x y +=, 方程两边同时乘以2-得:244x y --=-,方程两边同时加上1得:124143x y --=-=-,故选:B .知识点二 整式运算应用一、常见找规律基本类型 1.等差型规律相邻两项之差(后减前)等于定值的数列.例如:4,10,16,22,28…,增幅是6,第一位数是4,所以,第n 位数为:()41662n n +-⨯=-. 2.等比型规律相邻两项之比(后比前)等于定值的数列.例如:3,6,12,24,48…,比值是2,第一位数是3,所以,第n 位数为:132n -⨯. 3.符号型规律符号型数列的特点是,正数与负数交替出现;解决方法:先不考虑符号,找到数列的规律,并用含n 的式子表示,然后再乘以()1n-或()11n +-.补充:①平方型规律;②求和型规律;③周期型规律二、定义新运算:是用某些特殊的符号,表示特定的意义,从而解答某些特殊算式的运算. 在定义新运算中的※,,∆……与+、-、⨯、÷是有严格区别的.解答定义新运算问题,必须先理解新定义的含义,遵循新定义的关系式把问题转化为一般的 +、-、⨯、÷运算问题.注意:①新的运算不一定符合运算规律,特别注意运算顺序.②每个新定义的运算符号只能在本题中使用.三、程序框图运算:程序框图运算是定义新运算中的一种特殊类型,解题的关键是要准确理解新程序的数学意义,进而转化为数学问题. 注意:程序框图中的运算是由前到后....依次进行的,不存在先乘除后加减的问题.例1(建邺区期中)一组有规律排列的数:1、3、7、______、31⋯⋯,在下列四个数中,填在横线上最合理的是( )A .9B .11C .13D .15 【解答】解:3121=⨯+,7321=⨯+,15721=⨯+,311521=⨯+, ∴后一个数是它前一个数的2倍加上1,故选:D . 例2(鼓楼区期末)小红在计算2320201111()()()4444+++⋯+时,拿出1张等边三角形纸片按如图所示方式进行操作.①如图1,把1个等边三角形等分成4个完全相同的等边三角形,完成第1次操作;②如图2,再把①中最上面的三角形等分成4个完全相同的等边三角形,完成第2次操作;③如图3,再把②中最上面的三角形等分成4个完全相同的等边三角形,⋯依次重复上述操作.可得2320201111()()()4444+++⋯+的值最接近的数是( )A .13B .12C .23D .1【解答】解:设2320201111()()()4444S =+++⋯+,则232019111141()()()4444S =++++⋯+, 2020141()4S S -=-,2020131()4S =-,202011()1433S -=≈,故选:A . 例3(建邺区期中)有一列数1a ,2a ,3a ,4a ,5a ,n a ⋯,从第二个数开始,等于1与它前面的那个数的差的倒数,若13a =,则2019a 为( )A.2019B.23C.12-D.3【解答】解:依题意得:13a=,211132a==--,3121312a==+,413213a==-;∴周期为3;20193673÷=所以2019323a a==.故选:B.例4(溧水区期中)如图,一个长方形运动场被分隔成A、B、A、B、C共5个区,A区是边长为am的正方形,C区是4个边长为bm的小正方形组成的正方形.(1)列式表示每个B区长方形场地的周长,并将式子化简;(2)列式表示整个长方形运动场的周长,并将式子化简;(3)如果40a m=,20b m=,求整个长方形运动场的面积.【解答】解:(1)2[()()]2()4()a b a b a b a b a m++-=++-=(2)2[()()]2()8()a ab a a b a a b a a b a m++++-=++++-=(3)解:(22)(22)4()()S a b a b a b a b=-⨯+=+-m,当40a=,20b=时原式4(4020)(4020)4800=+-=m,答:整个长方形运动场的面积为4800 m.【提优训练】一、单选题(共6小题)1.(苍溪县期末)已知一个多项式与239x x+的和等于2341x x+-,则此多项式是() A.2651x x---B.51x--C.2651x x-++D.51x-+【解答】解:由题意得:22341(39)x x x x+--+,2234139x x x x=+---,51x=--.故选:B.2.(常熟市期中)已知代数式2245x x-+的值为9,则272x x-+的值为()A.5B.6C.7D.8【解答】解:根据题意得:22459x x-+=,方程两边同时减去5得:2244x x-=,方程两边同时乘以12-得:222x x-+=-,方程两边同时加上7得:272725x x-+=-=,故选:A.3.(江阴市期中)已知2a b-=,2d b-=-,则2()a d-的值为()A.2B.4C.9D.16【解答】解:2a b-=,2d b-=-,()()4a b d b∴---=,则4a b d b--+=,4a d-=,2()16a d∴-=.故选:D.4.(姑苏区期末)如果a 和14b -互为相反数,那么多项式2(210)7(23)b a a b -++--的值是( ) A .4- B .2- C .2 D .4【解答】解:由题意可知:140a b +-=,41a b ∴-=-,∴原式242071421b a a b =-++-- 3121a b =--3(4)1a b =--31=--4=-,故选:A .5.(路北区三模)完全相同的6个小矩形如图所示放置,形成了一个长、宽分别为n 、m 的大矩形,则图中阴影部分的周长是( )A .6()m n -B .3()m n +C .4nD .4m 【解答】解:设小矩形的长为a ,宽为()b a b >,则3a b n +=,阴影部分的周长为22()2(3)222264224n m a m b n m a m b m n n m +-+-=+-+-=+-=,故选:D . 6.(宿豫区期中)下列图形都是由同样大小〇的按一定的规律组成的,其中第1个图形一共有4个〇,第2个图形一共有9个〇,第3个图形一共有15个〇,⋯则第70个图形中〇的个数为( )A .280B .349C .2485D .2695【解答】解:第①个图形中基本图形的个数1(11)4312⨯+=⨯+, 第②个图形中基本图形的个数2(21)8322⨯+=⨯+, 第③个图形中基本图形的个数3(31)11332⨯+=⨯+, ⋯∴第n 个图形中基本图形的个数为(1)32n n n ++当70n =时,707137026952⨯⨯+=,故选:D .二、填空题(共5小题)7.(海州区期中)如果23x x -的值是1-,则代数式2396x x -+-的值是 . 【解答】解:根据题意得:231x x -=-, 方程两边同时乘以3-得:393x x -+=,方程两边同时减去6得:396363x x -+-=-=-,故答案为:3-. 8.(邗江区一模)若1m n -=-,则2()22m n m n --+= .【解答】解:1m n -=-,2()22m n m n ∴--+2()2()m n m n =---2(1)2(1)=--⨯-12=+3=.9.(无锡期末)若代数式22x x -的值为5,则代数式2363x x --的值为 . 【解答】解:2363x x --23(2)3x x =--225x x -=,∴原式353=⨯-12=.故答案为:1210.(凤山县期末)如图所示的运算程序中,若开始输入的x 值为100,我们发现第1次输出的结果为50,第2次输出的结果为25,⋯,则第2019次输出的结果为 .【解答】解:由设计的程序,知依次输出的结果是50,25,32,16,8,4,2,1,8,4,2,1⋯,发现从8开始循环.则201942015-=,201545033÷=⋯,故第2019次输出的结果是2.故答案为:2 11.(秦淮区期中)如图所示的数表是由从1开始的连续自然数组成的.观察数表特征,第n 行最中间的数可以表示为 .(用含n 的代数式表示)【解答】解:由图中的数字可知,第n 行第一个数字是2(1)1n -+,最后一个数字是2n ,则第n 行最中间的数可以表示为:222(1)112n n n n -++=-+,故答案为:21n n -+.三、解答题(共2小题)12.(海州区期中)化简或求值 (1)化简:3(2)2(3)a b a b --+(2)先化简,再求值:22225(3)4(3)a b ab ab a b --+;其中1a =,12b =-.【解答】解:(1)原式(63)(26)632649a b a b a b a b a b =--+=---=-;(2)原式22222215541239a b ab ab a b a b ab =---=-,当1a =,12b =-时,原式3915244=--=-.13.(玄武区期中)如图是小江家的住房户型结构图.根据结构图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用含a 、b 的代数式表示小江家的住房总面积S ;(2)小江家准备给房间重新铺设地砖.若卧室所用的地砖价格为每平方米50元;卫生间、厨房和客厅所用的地砖价格为每平方米40元.请用含a 、b 的代数式表示铺设地砖的总费用W ; (3)在(2)的条件下,当6a =,4b =时,求W 的值.【解答】解:(1)小江家的住房总面积:83S a b =-;(2)3(8)508(3)40W b a =-⨯+-⨯1200150320960b a =-+-320150240a b =-+; (3)当6a =,4b =时32061504240W =⨯-⨯+1920600240=-+1560=.。
苏教版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七年级数学公式大全1 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2 1倍数×倍数=几倍数几倍数÷1倍数=倍数几倍数÷倍数=1倍数3 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4 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5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6 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7 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8 因数×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9 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 正方形C周长 S面积 a边长周长=边长×4 C=4a面积=边长×边长S=a×a 2 正方体 V:体积 a:棱长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 3 长方形C周长 S面积 a边长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 S=ab 4 长方体V:体积 s:面积 a:长 b: 宽 h:高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2)体积=长×宽×高 V=abh 5 三角形 s面积 a底 h高面积=底×高÷2 s=ah÷2三角形高=面积×2÷底三角形底=面积×2÷高 6 平行四边形 s面积 a底 h高面积=底×高 s=ah 7 梯形s面积 a上底 b下底 h高面积=(上底+下底)×高÷2s=(a+b)× h÷2 8 圆形S面积 C周长∏ d=直径 r=半径 (1)周长=直径×∏=2×∏×半径C=∏d=2∏r(2)面积=半径×半径×∏ 9 圆柱体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c:底面周长(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3)体积=底面积×高 (4)体积=侧面积÷2×半径 10 圆锥体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体积=底面积×高÷3 总数÷总份数=平均数和差问题的公式(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和倍问题和÷(倍数-1)=小数小数×倍数=大数 (或者和-小数=大数) 差倍问题差÷(倍数-1)=小数小数×倍数=大数 (或小数+差=大数) 植树问题七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统计科学记数法:一个大于10的数可以表示成A.10N的形式,其中1小于等于A小于10,N是正整数。
(完整版)苏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

初中数学知识点1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7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15 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16 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20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22边角边公理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3 角边角公理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4 推论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5 边边边公理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6 斜边、直角边公理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2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3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高互相重合3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3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6 推论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39 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40 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4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42 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43 定理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44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45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46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b=c4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b=c,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48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4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5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51推论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5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5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54推论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55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56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7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8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9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 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60矩形性质定理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61矩形性质定理2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62矩形判定定理1 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63矩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64菱形性质定理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65菱形性质定理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66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67菱形判定定理1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68菱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69正方形性质定理1 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70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71定理1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72定理2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73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7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7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7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7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78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79 推论1 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80 推论2 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81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82 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L=(a+b)÷2 S=L×h83 (1)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a:b=c:d,那么ad=bc 如果ad=bc,那么a:b=c:d84 (2)合比性质如果a/b=c/d,那么(a±b)/b=(c±d)/d85 (3)等比性质如果a/b=c/d=…=m/n(b+d+…+n≠0),那么(a+c+…+m)/(b+d+…+n)=a/b86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87 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88 定理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89 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90 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91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 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SA)92 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93 判定定理2 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SAS)94 判定定理3 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SS)95 定理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96 性质定理1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97 性质定理2 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98 性质定理3 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99 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100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101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102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103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104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105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106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07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108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离相等的一条直线109定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条直线110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111推论1 ①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②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③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112推论2 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11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114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115推论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116定理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117推论1 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118推论2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119推论3 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120定理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121①直线L和⊙O相交d﹤r ②直线L和⊙O相切d=r ③直线L和⊙O相离d﹥r122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123切线的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124推论1 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125推论2 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126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127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128弦切角定理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129推论如果两个弦切角所夹的弧相等,那么这两个弦切角也相等130相交弦定理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131推论如果弦与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径所成的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132切割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133推论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条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134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135①两圆外离d﹥R+r ②两圆外切d=R+r③两圆相交R-r﹤d﹤R+r(R﹥r) ④两圆内切d=R-r(R﹥r) ⑤两圆内含d﹤R-r(R﹥r) 136定理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两圆的公共弦137定理把圆分成n(n≥3):⑴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n边形⑵经过各分点作圆的切线,以相邻切线的交点为顶点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外切正n边形138定理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139正n边形的内角都等于(n-2)×180°/n140定理正n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n边形分成2n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141正n边形的面积Sn=pnrn/2 p表示正n边形的周长142正三角形面积√3a/4 a表示边长143如果在一个顶点周围有k个正n边形的角,由于这些角的和应为360°,因此k×(n-2)180°/n=360°化为(n-2)(k-2)=4144弧长计算公式:L=n∏R/180145扇形面积公式:S扇形=n∏R/360=LR/2146内公切线长= d-(R-r) 外公切线长= d-(R+r)。
苏教版初一数学知识点完整版

第一章有理数
1正数、负数、有理数、相反数、科学记数法、近似数
2数轴:用数轴来表示数
3绝对值: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是零
4正负数的大小比较:正数大于零,零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绝对值大的负数值反而小 。
5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减小的绝对值;
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为零;
一个数加上零,仍得这个数。
6有理数的减法(把减法转换为加法)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7有理数乘法法则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零。
乘积是一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
1 几何图形:平面图和立体图
2 点、线、面、体
3 直线、射线、线段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4 角
角的度量度数
角的比较和运算
补角和余角:等角的补角和余角相等
初一下册
第五章相交线和平行线
1 相交线:对顶角相等
2 垂线
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垂线段最短)
8有理数的除法(转换为乘法)
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9有理数的乘方
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零的任何次幂都是负数;
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10混合运算顺序
(1)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
(2)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
七年级苏教版数学复习要点考点专题四:立体图形及三视图(教师用,附答案分析)

七年级苏教版数学复习要点考点专题四:立体图形及三视图知识点一常见立体图形1.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①有些几何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等)的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立体图形.②有些几何图形(如线段、角、三角形、长方形、圆等)的各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平面图形.3.常见立体图形的分类曲面体圆柱、圆锥、球体按是否有顶点是棱柱、棱锥、圆锥否圆柱、球体总结:在对几何体分类时首先确定分类的标准,分类标准不同,结果也就不同,不论选择哪种分类标准,都要做到不重、不漏.4、点、线、面、体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棱锥都是几何体,几何体也称体.面:包围着体的是面.面有平面和曲面两种.线:面和面相交的地方形成线.点:线和线相交的地方是点.用运动的观点来看: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例1(中山区期末)三角形ABC绕BC旋转一周得到的几何体为()A.B.C.D.【解答】解:由图形的旋转性质,可知ABC旋转后的图形为C,故选:C.例2(邳州市期末)如图,在下列图形中,绕铅垂线旋转一周可得到如图所示几何体的是()A.B.C.D.【解答】解:A、是直角梯形绕高旋转形成的圆台,故A正确;B、是直角梯形绕底边的腰旋转形成的圆柱加圆锥,故B错误;C、绕直径旋转形成球,故C错误;D、绕直角边旋转形成圆锥,故D错误.故选:A.例3(皇姑区期末)下面是一个正方体,用一个平面去截这个正方体截面形状不可能为下图中的()A.B.C.D.【解答】解:无论如何去截,截面也不可能有弧度,因此截面不可能是圆.故选:D.知识点二几何体的表面展开图1.展开图:有些几何体的表面可以展开成平面图形,这个平面图形称为相应几何体的表面展开图.2.常见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1)圆柱的表面展开图是两个相同的圆面和一个长方形组成的;(2)圆锥的表面展开图是由一个圆面和一个扇形组成的;(3)棱柱的表面展开图是由两个相同的多边形和一个长方形组成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
(完整版)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期末数学重点初中题目经典及解析

(完整版)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期末数学重点初中题目经典及解析一、选择题1.下列计算正确的是()A.x2÷x2=0 B.(x3y)2=x6y2C.2m2+4m3=6m5D.a2•a3=a6答案:B解析:B【分析】根据同底数幂的乘除法法则,积的乘方法则以及合并同类项法则逐一判断各个选项,即可.【详解】解:A. x2÷x2=1,故该选项错误;B.(x3y)2=x6y2,故该选项正确;C. 2m2与4m3不是同类项,不能合并,故该选项错误;D. a2•a3=a5,故该选项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整式的运算,掌握同底数幂的乘除法法则,积的乘方法则以及合并同类项法则是解题的关键.2.如图,直线EF与直线AB,CD相交.图中所示的各个角中,能看做∠1的内错角的是()A.∠2 B.∠3 C.∠4 D.∠5答案:B解析:B【分析】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的角中,若两个角都在两直线的之间,并且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两旁,则这样一对角叫做内错角.根据内错角的边构成“Z”形判断即可.【详解】解:由图可知:能看作∠1的内错角的是∠3,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定义,关键是掌握同位角的边构成“F”形,内错角的边构成“Z ”形,同旁内角的边构成“U ”形.3.由方程组63x m y m +=⎧⎨-=⎩可得出x 与y 的关系式是( ) A .x +y =9 B .x +y =3 C .x +y =﹣3 D .x +y =﹣9 答案:A解析:A【详解】63x m y m +=⎧⎨-=⎩①②将②代入①,得36x y +-=9x y ∴+=故选A .4.若a>b ,则下列式子成立的是( )A .3a>3bB .-b<-aC .a+4<b+4D .a 22b < 答案:A解析:A【分析】根据不等式的性质解答.【详解】∵a>b ,∴3a>3b ,-b>-a ,a+4>b+4,a 22b > , 故A 正确;故选:A.【点睛】此题考查了不等式的性质:不等式的两边加或减去同一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不等式的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熟记不等式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5.若关于x 的不等式组2+74+12x x x k >⎧⎨-<⎩的解集为x <3,则k 的取值范围为( ) A .k >1 B .k <1 C .k ≥1 D .k ≤1答案:C解析:C【分析】求出原不等式组的解集为32x x k<⎧⎨<+⎩,再利用已知解集为3x <,可知23k +≥,即可求出k 的取值范围.【详解】由27412x xx k+>+⎧⎨-<⎩,解得:32xx k<⎧⎨<+⎩,又∵不等式组的解集为3x<,∴23k+≥,∴1k.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解不等式组.根据不等式组的解集列出关于k的不等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6.下列命题中,真命题的个数是()①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②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③内错角相等;④垂线段最短.A.3 B.2 C.1 D.0答案:C解析:C【分析】根据平行公理、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垂线段的性质判断即可.【详解】解: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①是假命题;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②是假命题;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③是假命题;垂线段最短,④是真命题,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命题的真假判断,正确的命题叫真命题,错误的命题叫做假命题.判断命题的真假关键是要熟悉课本中的性质定理.7.规定:符号[x]叫做取整符号,它表示不超过x的最大整数,例如:[5]=5,[2.6]=2,[0.2]=0.现在有一列非负数a1,a2,a3,…,已知a1=0,当n≥2时,a n=a n﹣1+1﹣5([15n-]﹣[25n-]),则a2020的值为()A.1 B.2 C.3 D.4答案:D解析:D【分析】先由a1=0和当n≥2时,a n=a n-1+1-5([15n-]﹣[25n-]),求得:a2,a3,a4,a5,a6,a7的值,则可得规律:a n每5次一循环,又由2020÷5=404,可知a2020=a5,则问题得解.【详解】解:∵a 1=0,且当n ≥2时,满足a n =a n -1+1-5([15n -]﹣[25n -]), ∴a 2= 0+1-5([215-]﹣[225-])= 0+1-5([15]﹣[0])=0+1-5×(0-0)=1, a 3= 1+1-5([315-]﹣[325-])= 1+1-5([25]﹣[15])=1+1-5×(0-0)=2, a 4=2+1-5([415-]﹣[425-])= 2+1-5([35]﹣[25])=2+1-5×(0-0)=3, a 5=3+1-5([515-]﹣[525-])=3+1-5([45]﹣[35])=3+1-5×(0-0)=4, a 6=4+1-5([615-]﹣[625-])= 4+1-5([55]﹣[45])=4+1-5×(1-0)=0, a 7=0+1-5([715-]﹣[725-])=0+1-5([65]﹣[55])=0+1-5×(1-1)=1, …,∴a n 每5次一循环,∵2020÷5=404,∴a 2020=a 5=4.故选D .【点睛】 此题考查了新定义,以及数字的变化规律,解题的关键是找到规律:a n 每5次一循环. 8.如图,在△ABC 中,∠C =90°,沿DE 翻折使得A 与B 重合,∠CBD =26°,则∠ADE 的度数是( )A .57°B .58°C .59°D .60°答案:B解析:B【分析】求出∠CDB 的度数,再根据翻折求出∠ADE 的度数即可.【详解】解:∵∠C =90°,∠CBD =26°,∴∠CDB =90°-∠CBD =64°,∴∠ADB =116°,由翻折可知,∠ADE=∠BDE=58°;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轴对称和三角形内角和,解题关键是明确翻折角相等的性质,熟练运用三角形内角和解决问题.二、填空题9.计算:184xy x ⋅=____________. 解析:22x y【分析】根据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乘法法则计算即可.【详解】21188244xy x x x y x y ⋅=⨯⋅⋅=;故答案为22x y . 【点睛】本题考查了整式的乘法公式,解题的关键熟练掌握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乘法法则. 10.下列命题中,①对顶角相等;②同位角相等;③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④若22a b >,则a b >.是真命题的是______.(填序号)解析:①③【分析】根据两条直线相交对顶角相等,可判断①正确;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缺少平行条件,可判断②错误;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可判断③正确;22||||a b a b >⇒>,当a 和b 都为负数时,a b <,可判断④不正确.【详解】①对顶角相等符合对顶角性质,故此命题正确②两条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故此命题错误③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符合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故此命题正确④22||||a b a b >⇒>,因此当a 和b 都为负数时,a b <,故此命题错误故答案为①③【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命题的判断、对顶角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平行公理及推论、实数的大小比较,运用性质逐一判断即可求解.11.已知一个正多边形的每个内角都是150°,则这个正多边形是正__边形.解析:十二【分析】一个正多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相等,根据内角与外角互为邻补角,因而就可以求出外角的度数.根据任何多边形的外角和都是360度,利用360除以外角的度数就可以求出外角和中外角的个数,即多边形的边数.【详解】解:外角是:180°﹣150°=30°,360°÷30°=12.则这个正多边形是正十二边形.故答案为:十二.【点睛】考查了多边形内角与外角,根据外角和的大小与多边形的边数无关,由外角和求正多边形的边数是解题关键.12.若x 2﹣ax ﹣1可以分解为(x ﹣2)(x +b ),则a =_____,b =_____. 解析:32 12 【分析】根据因式分解的意义,把一个多项式转化成几个整式积的形式,可得答案.【详解】解:∵x 2﹣ax ﹣1=(x ﹣2)(x +b )=x 2+(b ﹣2)x ﹣2b ,∴﹣2b =﹣1,b ﹣2=﹣a ,b =12,a =32, 故答案为:32,12.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因式分解,熟练掌握因式分解的方法是解题的关键.13.若关于x ,y 的二元一次方程组3331x y x y a +=⎧⎨+=+⎩的解满足x +y <2,则a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解析:a <4【分析】原方程组两式相加可得x y +的值,根据满足x +y <2列式求解即可.【详解】解:3331x y x y a +=⎧⎨+=+⎩①②, ①+②得,x +y =1+4a , ∵x +y <2,∴1+4a <2, 解得a <4.故答案为:a <4.【点睛】本题考查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以及一元一次不等式,根据题意得出x +y =1+4a 是解本题的关键.14.如图,△ABC 的边长AB =3 cm ,BC =4 cm ,AC =2 cm ,将△ABC 沿BC 方向平移a cm (a <4 cm ),得到△DEF ,连接AD ,则阴影部分的周长为_______cm .答案:A解析:9【分析】根据平移的特点,可直接得出AC 、DE 、AD 的长,利用EC=BC -BE 可得出EC 的长,进而得出阴影部分周长.【详解】∵AB =3cm ,BC =4cm ,AC =2cm ,将△ABC 沿BC 方向平移a cm∴DE=AB=3cm ,BE=a cm∴EC=BC -BE=(4-a )cm∴阴影部分周长=2+3+(4-a )+a =9cm故答案为:9【点睛】本题考查平移的特点,解题关键是利用平移的性质,得出EC=BC -BE .15.如图,六边形ABCDEF 的各角都相等,若//m n ,则12∠+∠=__________︒.答案:【分析】根据六边形ABCDEF 的各角都相等,可得六边形ABCDEF 的对边平行;延长DC ,交直线n 于点G ,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解答即可.【详解】解:连接DF ,延长DC ,交直线n 于点G ,∵六边解析:180︒【分析】根据六边形ABCDEF 的各角都相等,可得六边形ABCDEF 的对边平行;延长DC ,交直线n 于点G ,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解答即可.【详解】解:连接DF ,延长DC ,交直线n 于点G ,∵六边形ABCDEF是正六边形,∴每个内角为:(6-2)×180°÷6=120°,∴∠E+∠EDC+∠EFA=360°,∵∠E+∠EDF+∠EFD=180°,∴∠FDC+∠DFA=180°,∴AF∥DC,∴∠2=∠3,又∵m∥n,∴∠3+∠4=180°,∵∠4=∠1,∴∠1+∠2=180°,故答案为:180.【点睛】本题考查了多边形的内角与外角以及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得出AF∥DC是本题的关键.16.如图,△ABC中,AD为BC边上的中线,E、F分别是AD、CD的中点,连接EF、BE,若△BEF的面积为6,则△ABC的面积是_____.答案:【分析】连接EC,根据三角形的一条中线把这个三角形分为面积相等的两部分计算即可.【详解】解:连接EC,∵点D是BC的中点,∴△BED的面积=△CED的面积,∵点F是CD的中点,∴△解析:【分析】连接EC ,根据三角形的一条中线把这个三角形分为面积相等的两部分计算即可.【详解】解:连接EC ,∵点D 是BC 的中点,∴△BED 的面积=△CED 的面积,∵点F 是CD 的中点,∴△DEF 的面积=△FEC 的面积,∴△BED 的面积=2×△DEF 的面积,∵△BEF 的面积为6,∴△BDE 的面积为4,∵点E 是AD 的中点,∴△BEA 的面积=△BDE 的面积=4,∴△BDA 的面积为8,∵点D 是BC 的中点,∴△ABC 的面积=2△ABD 的面积=16,故答案为:16.【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掌握三角形的一条中线把这个三角形分为面积相等的两部分是解题的关键.17.计算:(1)()()1202111 3.142π-⎛⎫-+-︒- ⎪⎝⎭(2)()()34212a a a -+-(3)()()()22y x x y y x ---÷- 答案:(1)-2;(2);(3)【分析】(1)根据实数及负指数幂的运算法则计算即可;(2)根据多项式乘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利用乘法分配律依次相乘即可; (3)根据多项式乘以多项式及负指数幂的乘法法则解析:(1)-2;(2)42842a a a -+-;(3)()5y x -【分析】(1)根据实数及负指数幂的运算法则计算即可;(2)根据多项式乘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利用乘法分配律依次相乘即可;(3)根据多项式乘以多项式及负指数幂的乘法法则,将()y x -看作一个整体,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1)()()12021011 3.142π-⎛⎫-+-- ⎪⎝⎭ 112=-+-2=-;(2)()()34212a a a -+- 42842a a a =-+-;(3)()()()22y x x y y x ---÷-()()()22y x y x y x -=--÷-()()32y x y x -=-÷-()5y x =- 【点睛】题目主要考察计算能力,包括实数、多项式乘以单项式、负指数幂的运算等,掌握运算技巧及法则是计算准确的关键.18.把下列各式进行因式分解:(1)2(x ﹣y )﹣(x ﹣y )2;(2)﹣x 2+8x ﹣16;(3)8m 3n +40m 2n 2+50mn 3;(4)a 4﹣b 4.答案:(1);(2);(3);(4)【分析】(1)利用提公因式法因式分解即可;(2)先提出负号,再利用完全平方公式法因式分解即可;(3)先提公因式,再利用完全平方公式法因式分解即可;(4)先运用解析:(1)()(2)--+x y x y ;(2)()24x --;(3)22(25)+mn m n ;(4)22()()()a b a b a b ++-【分析】(1)利用提公因式法因式分解即可;(2)先提出负号,再利用完全平方公式法因式分解即可;(3)先提公因式,再利用完全平方公式法因式分解即可;(4)先运用平方差公式法分解为()()2222a b a b +-,再运用平方差公式法分解()22a b -,即可求解. 【详解】解:(1)2(x ﹣y )﹣(x ﹣y )2()()2x y x y =--+ ;(2)﹣x 2+8x ﹣16()2816x x =--+()24x =-- ; (3)8m 3n +40m 2n 2+50mn 3()22242025mn m mn n =++()2225mn m n =+ ; (4)a 4﹣b 4()()2222a b a b =+- 22()()()=++-a b a b a 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多项式的因式分解,熟练掌握多项式的因式分解的方法——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是解题的关键.19.解方程组(1)3211x y x y -=-⎧⎨-=⎩(2)2345319x y x y +=⎧⎨-=⎩ 答案:(1);(2).【分析】(1)由①+②,可求得,再代入②,可求出 ,即可求解;(2)由①+②,可求出,再代入,求出,即可求解.【详解】解:(1),由①-②×2,得: ,将代入②,得:解析:(1)34x y =-⎧⎨=-⎩;(2)23767x y ⎧=⎪⎪⎨⎪=-⎪⎩. 【分析】(1)由①+②,可求得3x =-,再代入②,可求出4y =- ,即可求解;(2)由①+②,可求出237x =,再代入,求出67y =-,即可求解. 【详解】 解:(1)3211①②-=-⎧⎨-=⎩x y x y , 由①-②×2,得: 3x =- ,将3x =-代入②,得:31y --= ,解得:4y =- ,所以原方程组的解为34x y =-⎧⎨=-⎩; (2)2345319①②+=⎧⎨-=⎩x y x y , 由①+②,得:723x = ,解得:237x =, 将237x =代入①,得:232347y ⨯+= ,解得:67y =- , 所以原方程组的解为23767x y ⎧=⎪⎪⎨⎪=-⎪⎩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熟练掌握用加减消元法,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是解题的关键.20.解不等式组:2042(25)3(42)x x x -⎧<⎪⎨⎪-≤+⎩①②,并写出该不等式组的整数解. 答案:,整数解为-2,-1,0,1【分析】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两不等式的解集,找出解集的公共部分,确定出不等式组的整数解即可.【详解】解:由①得.由②得,不等式组的解集为,则不等式组的整数解为解析:22x -≤<,整数解为-2,-1,0,1【分析】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两不等式的解集,找出解集的公共部分,确定出不等式组的整数解即可.【详解】解:由①得2x <.由②得2x ≥-,∴不等式组的解集为22x -≤<,则不等式组的整数解为-2,-1,0,1.【点睛】此题考查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以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整数解,熟练掌握运算法则是解本题的关键.三、解答题21.(1)填写下列空格:已知:如图,//,BE CF BE CF 、分别平分ABC ∠和BCD ∠.求证://AB CD .证明:BE CF 、分别平分ABC ∠和BCD ∠(已知),112∴∠=∠ ,122∠=∠ ,( ) //BE CF (已知)12,∴∠=∠( )1122ABC BCD ∴∠=∠ ABC BCD ∴∠=∠(等式的性质)//AB CD ∴( )(2)说出(1)的证明中运用了哪两个互逆的真命题.答案:(1);;角平分线的定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等量代换;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与“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分析】(1)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1=∠2,根解析:(1)ABC;BCD;角平分线的定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等量代换;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与“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分析】(1)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1=∠2,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ABC=∠BCD,再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即可得出AB∥CD;(2)在两个命题中,如果一个命题的结论和题干是另一个命题的题干和结论,则称它们为互逆命题.【详解】解:(1)∵BE、CF分别平分∠ABC和∠BCD(已知)∴∠1=12∠ABC,∠2=12∠BCD(角平分线的定义)∵BE∥CF(已知)∴∠1=∠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12∠ABC=12∠BCD(等量代换)∴∠ABC=∠BCD(等式的性质)∴AB∥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故答案为:ABC;BCD;角平分线的定义;已知;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等量代换;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两个互逆的真命题为: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的运用,解题时注意:平行线的判定是由角的数量关系判断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线的性质是由平行关系来寻找角的数量关系.命题都是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22.某单位为响应政府号召,准备购买A、B两种型号的分类垃圾桶,购买时发现,A种型号的单价比B种型号的单价少50元,用2000元购买A种垃圾桶的个数与用2200元购买B 种垃圾桶的个数相同.(1)求A、B两种型号垃圾桶的单价各是多少元?(2)若单位需要购买分类垃圾桶6个,总费用不超过3100元,求出所有不同的购买方式?答案:(1)、两种型号垃圾桶的单价是500元和550元;(2)购买A种型号垃圾桶为4个,B种型号垃圾桶为2个;A种型号垃圾桶为5个,B种型号垃圾桶为1个;A种型号垃圾桶为6个,B种型号垃圾桶为0个.【分解析:(1)A、B两种型号垃圾桶的单价是500元和550元;(2)购买A种型号垃圾桶为4个,B种型号垃圾桶为2个;A种型号垃圾桶为5个,B种型号垃圾桶为1个;A种型号垃圾桶为6个,B种型号垃圾桶为0个.【分析】(1)设A 、B 两种型号垃圾桶的单价分别为x 元,y 元,由题意列方程2000220050x x =+,求出x 的值即为A 种型号垃圾桶的单价,再由50x +求出B 种型号垃圾桶的单价.(2)设购买A 种型号垃圾桶a 个,则由题意,列式()50055063100a a +-≤,解出a 的范围,分类讨论即可.【详解】(1)设A 、B 两种型号垃圾桶的单价分别为x 元,y 元,由题意列方程:2000220050x x =+ 解得:500x =经检验知:500x =是原方程的解,符合题意∴50550x +=即A 、B 两种型号垃圾桶的单价是500元和550元.(2)设购买A 种型号垃圾桶为a 个,则:()50055063100a a +-≤解得:4a ≥,又∵单位需要购买分类垃圾桶6个∵46a ≤≤且a 为整数,∴4,5,6a =所以购买A 种型号垃圾桶为4个,B 种型号垃圾桶为642-=个;A 种型号垃圾桶为5个,B 种型号垃圾桶为651-=个;A 种型号垃圾桶为6个,B 种型号垃圾桶为660-=.综上所述,共有三种购买方式,即购买A 种型号垃圾桶为4个,B 种型号垃圾桶为2个;A 种型号垃圾桶为5个,B 种型号垃圾桶为1个;A 种型号垃圾桶为6个,B 种型号垃圾桶为0个.【点睛】本题考查分式方程的应用,以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根据相关知识点列出关系式是解题关键.23.阅读材料:形如2213x <+<的不等式,我们就称之为双连不等式.求解双连不等式的方法一,转化为不等式组求解,如221213x x <+⎧⎨+<⎩;方法二,利用不等式的性质直接求解,双连不等式的左、中、右同时减去1,得122x <<,然后同时除以2,得1112x <<. 解决下列问题:(1)请你写一个双连不等式并将它转化为不等式组;(2)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双连不等式2235x ≥-+>-;(3)已知532x -≤<-,求35x +的整数值. 答案:(1)见解析;(2);(3)或【分析】(1),转化为不等式组;(2)根据方法二的步骤解答即可;(3)根据方法二的步骤解答,得出,即可得到结论.【详解】解:(1),转化为不等式组;(2解析:(1)见解析;(2)142x <;(3)4-或3- 【分析】 (1)325x <-<,转化为不等式组3225x x <-⎧⎨-<⎩; (2)根据方法二的步骤解答即可;(3)根据方法二的步骤解答,得出54352x -+<-,即可得到结论.【详解】解:(1)325x <-<, 转化为不等式组3225x x <-⎧⎨-<⎩; (2)2235x -+>-,不等式的左、中、右同时减去3,得128x -->-,同时除以2-,得142x <; (3)532x -<-, 不等式的左、中、右同时乘以3,得15932x -<-, 同时加5,得54352x -+<-,35x ∴+的整数值4-或3-. 【点睛】本题考查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参照方法二解不等式组是解题的关键,应用的是不等式的性质.24.(1)如图1,∠BAD 的平分线AE 与∠BCD 的平分线CE 交于点E ,AB ∥CD ,∠ADC =50°,∠ABC =40°,求∠AEC 的度数;(2)如图2,∠BAD 的平分线AE 与∠BCD 的平分线CE 交于点E ,∠ADC =α°,∠ABC =β°,求∠AEC 的度数;(3)如图3,PQ ⊥MN 于点O ,点A 是平面内一点,AB 、AC 交MN 于B 、C 两点,AD 平分∠BAC 交PQ 于点D ,请问ADP ACB ABC∠∠-∠的值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求出其值;若改变,请说明理由.答案:(1)∠E=45°;(2)∠E=;(3)不变化,【分析】(1)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得∠D+∠ECD=∠E+∠EAD ,∠B+∠EAB=∠E+∠ECB ,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ECD=∠ECB=∠解析:(1)∠E =45°;(2)∠E =2βα-;(3)不变化,12【分析】(1)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得∠D+∠ECD=∠E+∠EAD ,∠B+∠EAB=∠E+∠ECB ,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ECD=∠ECB=12∠BCD ,∠EAD=∠EAB=12∠BAD ,则可得∠E= 12(∠D+∠B ),继而求得答案;(2)首先延长BC 交AD 于点F ,由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可得∠BCD=∠B+∠BAD+∠D ,又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即可求得答案.(3)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得90ADP ACB DAC ∠+︒=∠+∠ADP DFO ABC OEB ∠+∠=∠+∠,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与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可得答案.【详解】解:(1)∵CE 平分∠BCD ,AE 平分∠BAD∴∠ECD=∠ECB=12∠BCD ,∠EAD=∠EAB=12∠BAD , ∵∠D+∠ECD=∠E+∠EAD ,∠B+∠EAB=∠E+∠ECB ,∴∠D+∠ECD+∠B+∠EAB=∠E+∠EAD+∠E+∠ECB∴∠D+∠B=2∠E ,∴∠E=12(∠D+∠B ), ∵∠ADC=50°,∠ABC=40°,∴∠AEC=12 ×(50°+40°)=45°;(2)延长BC 交AD 于点F ,∵∠BFD=∠B+∠BAD ,∴∠BCD=∠BFD+∠D=∠B+∠BAD+∠D ,∵CE 平分∠BCD ,AE 平分∠BAD∴∠ECD=∠ECB=12∠BCD ,∠EAD=∠EAB=12∠BAD , ∵∠E+∠ECB=∠B+∠EAB ,∴∠E=∠B+∠EAB -∠ECB=∠B+∠BAE -12∠BCD =∠B+∠BAE -12(∠B+∠BAD+∠D ) = 12(∠B -∠D ), ∠ADC =α°,∠ABC =β°,即∠AEC=.2βα-(3)ADP ACB ABC ∠∠-∠的值不发生变化,1.2ADP ACB ABC ∠∴=∠-∠理由如下:如图,记AB 与PQ 交于E ,AD 与CB 交于F ,,PQ MN ⊥90,DOC BOE ∴∠=∠=︒90ADP ACB DAC ∠+︒=∠+∠①,ADP DFO ABC OEB ∠+∠=∠+∠②,∴ ①-②得:90,DFO ACB ABC DAC OEB ︒-∠=∠-∠+∠-∠90,DFO OEB DAC ACB ABC ∴︒-∠+∠-∠=∠-∠90,,ADP DFO OEB EAD ADP ∠=︒-∠∠-∠=∠AD 平分∠BAC ,,BAD CAD ∴∠=∠,OEB CAD ADP ∴∠-∠=∠2,ADP ACB ABC ∠=∠-∠ 1.2ADP ACB ABC ∠∴=∠-∠【点睛】此题考查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外角的性质以及角平分线的定义.此题难度较大,注意掌握整体思想与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25.如图1,点O 为直线AB 上一点,过点O 作射线OC ,使120AOC ∠=︒,将一把直角三角尺的直角顶点放在点O 处,一边OM 在射线OA 上,另一边ON 在直线AB 的下方,其中30OMN ∠=︒.(1)将图1中的三角尺绕点O 顺时针旋转至图2,使一边OM 在AOC ∠的内部,且恰好平分AOC ∠,求CON ∠的度数;(2)将图1中的三角尺绕点O 顺时针旋转至图3,使ON 在BOC ∠的内部,请探究BOM ∠与CON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3)将图1中三角尺绕点O 按每秒10︒的速度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一周,旋转过程中,在第_____秒时,边MN 恰好与射线OC 平行;在第_______秒时,直线ON 恰好平分锐角BOC ∠.答案:(1)150°;(2)∠BOM-∠CON=30°;(3)9秒或27秒,6秒或24秒【分析】(1)根据邻补角的定义求出∠AOC=120°,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COM ,然后根据∠CON=∠CO解析:(1)150°;(2)∠BOM -∠CON =30°;(3)9秒或27秒,6秒或24秒【分析】(1)根据邻补角的定义求出∠AOC =120°,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COM ,然后根据∠CON =∠COM +90°解答;(2)用∠BOM 和∠CON 表示出∠BON ,然后列出方程整理即可得解.(3)分别分两种情况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和旋转的性质求出旋转角,然后除以旋转速度即可得解.【详解】解:(1)∵∠AOC =120°,∴∠BOC =60°,又∵OM 平分∠AOC ,∴∠COM =12∠BOC =60°,∴∠CON =∠COM +90°=150°;(2)∵∠MON =90°,∠BOC =60°,∴∠BON =90°-∠BOM ,∠BON =60°-∠CON ,∴90°-∠BOM =60°-∠CON ,∴∠BOM -∠CON =30°,故∠BOM 与∠CON 之间的数量关系为:∠BOM -∠CON =30°.(3)∵∠OMN =30°,∴∠N=90°-30°=60°,∵∠BOC=60°,∴当ON在直线AB上时,MN∥OC,如图,则旋转角为90°或270°,∵每秒顺时针旋转10°,∴时间为9秒或27秒;当直线ON恰好平分锐角∠BOC时,则旋转角为90°-30°=60°或90°+150°=240°,∵每秒顺时针旋转10°,∴时间为6秒或24秒.【点睛】本题考查了旋转的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平行线的性质,读懂题目信息并熟练掌握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难点在于(3)要分情况讨论.。
(完整版)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七章 平面图形的认识(二)一、知识点:1、“三线八角”① 如何由线找角:一看线,二看型。
同位角是“F ”型;内错角是“Z ”型;同旁内角是“U ”型。
② 如何由角找线:组成角的三条线中的公共直线就是截线。
2、平行公理: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平行。
简述: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补充定理: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也平行。
简述: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3、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 判定定理 性质定理 条件结论 条件 结论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两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 同旁内角互补 两直线平行 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4、图形平移的性质:图形经过平移,连接各组对应点所得的线段互相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并且相等。
5、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若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a 、b 、c ,则b a c b a +<<-6、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三角形的高、角平分线、中线。
注意:①三角形的高、角平分线、中线都是线段。
②高、角平分线、中线的应用。
7、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3个内角的和等于180°;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意一个内角。
8、多边形的内角和:n 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第八章幂的运算幂(power)指乘方运算的结果。
a n指将a自乘n次(n个a相乘)。
把a n看作乘方的结果,叫做a的n次幂。
对于任意底数a,b,当m,n为正整数时,有:am•a n=a m+n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am÷a n=a m-n (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am)n=a mn (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ab)n=a n a n (积的乘方,把积的每一个因式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a0=1(a≠0) (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等于1)a-n=1/a n (a≠0) (任何不等于0 的数的-n次幂等于这个数的n次幂的倒数)科学记数法:把一个绝对值大于10(或者小于1)的整数记为a×10n的形式(其中1≤|a|<10),这种记数法叫做科学记数法.复习知识点:1.乘方的概念:a中,a 叫做底数,求n 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
苏教版七年级数学重要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七年级数学重要知识点总结七年级数学知识点变量之间的关系一理论理解1、若Y随X的变化而变化,则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自变量是主动发生变化的量,因变量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量,数值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3、若等腰三角形顶角是y,底角是x,那么y与x的关系式为y=180-2x.2、能确定变量之间的关系式:相关公式①路程=速度×时间②长方形周长=2×(长+宽)③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④本息和=本金+利率×本金×时间。
⑤总价=单价×总量。
⑥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二、列表法:采用数表相结合的形式,运用表格可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列表时要选取能代表自变量的一些数据,并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列出,再分别求出因变量的对应值。
列表法的特点是直观,可以直接从表中找出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对应值,但缺点是具有局限性,只能表示因变量的一部分。
三.关系式法:关系式是利用数学式子来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等式,利用关系式,可以根据任何一个自变量的值求出相应的因变量的值,也可以已知因变量的值求出相应的自变量的值。
四、图像注意:a.认真理解图象的含义,注意选择一个能反映题意的图象;b.从横轴和纵轴的实际意义理解图象上特殊点的含义(坐标),特别是图像的起点、拐点、交点八、事物变化趋势的描述:对事物变化趋势的描述一般有两种:1.随着自变量x的逐渐增加(大),因变量y逐渐增加(大)(或者用函数语言描述也可:因变量y随着自变量x的增加(大)而增加(大));2.随着自变量x的逐渐增加(大),因变量y逐渐减小(或者用函数语言描述也可:因变量y随着自变量x的增加(大)而减小).注意:如果在整个过程中事物的变化趋势不一样,可以采用分段描述.例如在什么范围内随着自变量x的逐渐增加(大),因变量y逐渐增加(大)等等.九、估计(或者估算)对事物的估计(或者估算)有三种:1.利用事物的变化规律进行估计(或者估算).例如:自变量x 每增加一定量,因变量y的变化情况;平均每次(年)的变化情况(平均每次的变化量=(尾数-首数)/次数或相差年数)等等;2.利用图象:首先根据若干个对应组值,作出相应的图象,再在图象上找到对应的点对应的因变量y的值;3.利用关系式:首先求出关系式,然后直接代入求值即可.初一下册数学《三角形》知识点一、目标与要求1.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意义,认识三角形的边、内角、顶点,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2023年苏教版七年级数学全册知识点总结

苏科版数学知识点第二章:有理数一、实数与数轴1、整数分为正整数,0和负整数。
正整数和0统称自然数。
能被2整除旳整数称为偶数,被2除余1旳整数叫作奇数。
2、分数:可以写成两个整数之比旳不是整数旳数,叫做分数。
分数都可以转化为有限小数或循环小数。
反之,有限小数或循环小数都可以转化为分数。
3、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4、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称为无理数。
5、实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无理数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正整数整数有理数实数0 6、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旳直线称为数轴。
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是数轴旳三要素。
7、数轴上旳点和实数旳对应关系:数轴上旳每一种点都表达一种实数,而每一种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旳唯一旳点来表达。
实数和数轴上旳点是一一对应旳关系。
二、绝对值与相反数8、绝对值:在数轴上表达一种数旳点与原点旳距离,叫做这个数旳绝对值。
设数轴上原点为O,点A表达旳数为a,则a A =O ,设数轴上点A 表达旳数为a ,点B 表达旳数为b,则b a -=AB9、一种正数旳绝对值等于它自身,一种负数旳绝对值等于它旳相反数,0旳绝对值为0.反过来,绝对值等于它自身旳数为非负数(正数或0),绝对值等于它旳相反数为非正数(负数或0).10、相反数:符号不一样,绝对值相等旳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0旳相反数是0.在数轴上互为相反数旳两个数表达旳点,分居在原点两侧,并且到原点旳距离相等。
相反数等于自身旳数只有0.在一种数前面添上“+”号还表达这个数,在一种数前面添上“—”号,就表达求这个数旳相反数。
二、实数大小旳比较11、在数轴上表达两个数,右边旳数总比左边旳数大。
12、正数不小于0;负数不不小于0;正数不小于一切负数;两个负数绝对值大旳反而小。
三、实数旳运算13、加法:(1)同号两数相加,取本来旳符号,并把它们旳绝对值相加;(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旳加数旳符号,并用较大旳绝对值减去较小旳绝对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二)一、平行线1、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定义两条线(a,b)被第三条(c)直线所截,在截线的同旁,被截两直线的同一方,把这种位置关系的角称为同位角(corresponding angles)如图:∠1与∠8,∠2与∠7,∠3与∠6,∠4与∠5均为同位角。
两条线(a,b)被第三条(c)直线所截,两个角分别在截线的两侧,且在两条被截直线之间,具有这样位置关系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
如图:∠1与∠6,∠2与∠5均为同位角。
两条线(a,b)被第三条(c)直线所截,两个角都在截线的同一侧,且在两条被截线之间,具有这样位置关系的一对角互为同旁内角(interiorangles of thesame side)。
如图:∠1与∠5,∠2与∠6均为同位角。
2、平行线的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3、平行线的判定(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4)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4、平移平移是指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着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图形的平移(translation),简称平移。
5、平移的性质经过平移,对应线段平行(或共线)且相等,对应角相等,对应点所连接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平移变换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和方向(平移前后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1)图形平移前后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变化,只是位置发生变化;(2)图形平移后,对应点连成的线段平行且相等(或在同一直线上)(3)多次平移相当于一次平移。
(4)多次对称后的图形等于平移后的图形。
(5)平移是由方向,距离决定的。
(6)经过平移,对应线段平行(或共线)且相等,对应角相等,对应点所连接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二、三角形1、由三条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依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的性质1)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由此得三角形的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2)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度(在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角大于等于60度,也至少有一个角小于等于60度)(一个三角形的3个内角中最少有2个锐角)3)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4)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与它不相邻的内角)5)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的中线,底边的高重合,即三线合一6)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三条高线的所在直线交于一点,三条中线交于一点7)三角形的外角和是360°8)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9)三角形的任意一条中线将这个三角形分为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10)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3、三角形的分类1)按边分①不等边三角形②等腰三角形(含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2)按角分①锐角三角形②直角三角形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可统称为斜三角形)4、三角形的有关定义1)三角形的高:在三角形中,从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为高。
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一点,这一点叫三角形的垂心。
垂心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2)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也叫三角形的内角平分线。
)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都在三角形的内部,并交于一点,这一点叫三角形的内心。
三角形的内心到三边的距离相等。
3)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的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三角形的三条中线在三角形的内部,并交于一点,这一点叫三角形的重心。
每条三角形中线分得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三、多边形1、多边形:由三条或三条以上的线段首位顺次连接所组成的封闭图形叫做多边形。
按照不同的标准,多边形可以分为正多边形和非正多边形、凸多边形及凹多边形等。
2、n边形内角和为(n-2)*180°3、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4、正n边形的一个外角为360°/n5、n边形具有不稳定性(n>3)第八章幂的运算幂(power)指乘方运算的结果。
ɑn指将ɑ自乘n次(n个ɑ相乘)。
把ɑn看作乘方的结果,叫做ɑ的n次幂。
对于任意底数ɑ,b,当m,n为正整数时,有ɑm•ɑn=ɑm+n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ɑm÷ɑn=ɑm-n (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ɑm)n=ɑmn (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ɑb)n=ɑnɑn (积的乘方,把积的每一个因式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ɑ0=1(ɑ≠0) (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等于1)ɑ-n=1/ɑn (ɑ≠0) (任何不等于0 的数的-n次幂等于这个数的n次幂的倒数)科学记数法:把一个绝对值大于10(或者小于1)的整数记为a×10n的形式(其中1≤|a|<10),这种记数法叫做科学记数法.第九章从面积到乘法公式一、单项式、多项式、整式1、代数式:由数和表示数的字母经有限次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等代数运算所得的式子,或含有字母的数学表达式称为代数式。
单独一个数或者字母也是代数式。
2、单项式:由数字与字母或字母与字母的相乘组成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字或字母也是单项式)。
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
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1)分母含有未知数的式子不属于单项式。
因为单项式属于整式,而分母含有未知数的式子是分式。
例如,1/x不是单项式。
2)单独的一个数字或字母也是单项式。
例如,1和x2y也是单项式。
如果一个单项式,只含有字母因数,如果是正数的单项式系数为1,如果是负数的单项式系数为-1.3)单项式书写规则:数与字母相乘时,数在字母前;乘号可以省略为点或不写;除法的式子可以写成分数式;带分数与字母相乘,带分数要化为假分数3、多项式:若干个单项式的和组成的式子叫做多项式(减法中有:减一个数等于加上它的相反数)。
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这些单项式中的最高次数,就是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4、整式是有理式的一部分,在有理式中可以包含加,减,乘,除四种运算,但在整式中除数不能含有字母。
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5、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次数也分别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6、合并同类项: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可以合并,叫做合并同类项,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的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7、去、添括号法则1)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后,原括号里各项的符号都不改变。
2)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后,原括号里各项的符号都要改变。
(改成与原来相反的符号)3)若括号前是数字因数时,应利用乘法分配律先将数与括号内的各项分别相乘再去括号4)遇到多层括号一般由里到外,逐层去括号,也可由外到里.数"-"的个数.8、单项式乘单项式,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9、单项式乘多项式,就是根据乘法分配律,用单项式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10、多项式乘多项式,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二、乘法公式1、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2、平方差公式:(a+b)(a-b)=a2-b23、完全立方公式:(a±b)3=a3±3a2b+3ab2±b34、立方和公式:a3+b3= (a+b)(a2+ab+b2)立方差公式:a3-b3= (a-b)(a2+ab+b2)三、因式分解1、公因式:各项都含有的公共的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2、因式分解(分解因式)Factorization: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最简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也叫作分解因式。
3、因式分解的方法:⑴提公因式法:如果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到括号外面,将多项式写成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⑵运用公式法:运用乘法公式把一个多项式因式分解的方法叫运用公式法。
⑶分组分解法:把各项适当分组,先使分解因式能分组进行,再使分解因式在各组之间进行.⑷十字相乘法:有些二次三项式,可以把第一项和第三项的系数分别分解为两个数之积,然后借助画十字交叉线的方法,把二次三项式进行因式分解,这种方法叫十字相乘法.4、因式分解和整式乘法是互逆的两种运算。
5、通常,把一个多项式分解因式,应先提公因式,再应用公式法,或者其他方法。
进行多项式因式分解时,必须把每一个因式都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
第十章二元一次方程组1、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linear equations of two unknowns) 。
2、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两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3、二元一次方程组中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4、代入消元法:把二元一次方程中一个方程的一个未知数用含另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来,再带入另一个方程,实现消元,进而求得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这种方法叫做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5、加减消元法:当方程中两个方程的某一未知数的系数相等或互为相反数时,把这两个方程的两边相加或相减来消去这个未知数,从而将二元一次方程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最后求得方程组的解,这种解方程组的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6、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可概括为“审、找、列、解、答”五步,即:(1)审:通过审题,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分析已知数和未知数,并用字母表示其中的两个未知数;(2)找:找出能够表示题意两个相等关系;(3)列:根据这两个相等关系列出必需的代数式,从而列出方程组;(4)解:解这个方程组,求出两个未知数的值;(5)答:在对求出的方程的解做出是否合理判断的基础上,写出答案.第十一章图形的全等1、能完全重合的图像叫做全等图形。
两个图形全等,它们的形状和大小都相同。
2、两个能重合的三角形叫全等三角形。
3、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4、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三组对应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SSS或“边边边”)。
2)有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或“边角边”)。
3)有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或“角边角”)。
4)有两角及其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或“角角边”)5)三条中线(或高、角平分线)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