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气候形成因子人教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 第4课 全球气候变化学案4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7课全球气候变化教学目标1、了解气候变化及全球变暖的原因。
2、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了解人类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
重点1、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措施。
难点1、全球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暖的辨析。
2、建立从全球气候变化到地理环境变化再到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分析思路。
教学过程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一)气候变化:虽然气候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但当气候因子发生改变时,气候也会有变化。
1、气候:某个地区多年的大气平均状况或统计状态2、概念: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3、表现: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4、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1)地质时期:时间跨度最大,变化周期最长的气候变化出现过3次大冰期,气温呈趋势,冰期之间为间冰期,气温呈趋势。
(2)历史时期:距今一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有温暖和寒冷期之分。
(3)近代(19世纪以来):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变化世界气温变化特点。
(二)过去一万年的气温变化:全球气温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三)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看图2、26分析: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什么?气温升高,平均升高了0.6℃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一)气候变暖的机制:CO2浓度增加 CO2强烈吸收地面放出的气温(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1、人为原因:①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排放大量的②、特别是的破坏。
③氟氯烃化合物等其他温室气体2、自然原因: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地壳运动等(三)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1、全球变暖引起威胁海平面上升的原因①②2、影响农业生产案例:(1)中纬度温带地区(2)高纬度地区3、影响水循环①蒸发增强②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③增加降水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三、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一)对策:1、2、3、(二)手段:1、2、3、(三)技术:1、2、3、能力·思维·方法【例1】读“地球温室效应影响图”回答:(1)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物质有和。
气候-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气候-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气候的概念和气候的分类方法。
2.掌握影响气候的因素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了解中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4.掌握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进行气象观测。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气候的分类方法。
2.了解气候的影响因素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能够区分和描述中国不同地区气候类型。
4.了解气象设备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天气、气候等现象,进入气候相关知识的学习。
2. 概念解释(10分钟)由教师介绍气候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可以通过温度、降水等要素来衡量。
3. 分类方法(15分钟)简单介绍气候的分类方法,偏重于气温、降水量和季节的判断依据,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不同的气候类型。
4. 影响因素(20分钟)通过讲解地球自转、气候带、洋流和地形等因素的作用,引导学生理解各种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针对每一种因素,可以举例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5. 中国气候(25分钟)介绍中国气候的分布特点,列举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可以通过PPT 等多媒体方式展示相关图片和图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6. 气象观测(20分钟)介绍学生如何进行气象观测,包括温度计、雨量计等气象设备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和实操演练,让学生亲身体验气象观测的过程。
7. 总结(10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简单回顾和总结,强调学生应掌握的重点和难点,确保学生对气候相关知识有较好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解、演示、讨论、实操等多种教学方式,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和图表等方式,让学生更形象地了解气候相关内容。
五、教学评价1.通过讨论、实操等方式,考察学生对气象设备的使用方法以及对气候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2.通过作业等方式,考察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3.通过课堂反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收获和困惑,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步骤和方法。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含解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地理学就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会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本单元讲述的内容都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联系起来,阐明大气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影响。
本课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实际就是讲述大气运动的主要形式,大气运动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本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在这里,教材着重研究大气环流的重要作用,它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课程标准要求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其意义,而要分析这些内容,首先要认识大气环流的一般特点。
因此.教材第一目分析了三圈环流的形成,三圈环流各自闭合、彼此联系,形成了高、低空大气的运动状况和近地面的七个气压带和风带。
还有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气压带和风带也随着发生南北移动。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2、运用“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图”比较各气压带、风带的特性。
3、引导学生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初步形成地理的空间思维。
第一目大部分内容,通过课本讲述和两个活动,介绍全球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原因,最后通过图示说明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也随季节移动。
二、教学思路设计本节内容比较抽象且逻辑性较强,由于学生尚未形成空间思维能力,教学时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例和活动内容,活动时应在课前准备好材料,讲清具体要求,指导活动全过程,让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模型介绍其过程与方法、感想与体会。
因此,教学时一定要按照高一学生的身心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手段和教学思路。
地理:2.2《气候类型及其判读》(新人教版必修1)
(二)受气压带与风带控制的气候类型
赤道低气压带——— 热带雨林气候 副高或信风带——— 热带沙漠气候 单一控制 西风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 极地高气压带或极地东风——— 极地气候
副高与西风带——— 地中海气候
交替控制 赤道低气压带与信风带—— 热带草原气候
(三)受季风影响而形成的气候类型(大陆东岸) 温带季风气候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甲、乙两区域面积不同,试从下垫面的影 响对其做出解释。(6分) 不同:乙(美国)面积大于甲(澳大利亚)。 原因是:①海陆热力差异:美国(乙)陆地面积 大,海陆热力差异比澳大利亚(甲)大,季风显 著;(2分) ②地形:澳大利亚(甲)受大分水岭的影响,海 洋水汽较难深入内陆;美国中部平原广阔,海洋 水汽可深入内陆;(2分) ③洋流:墨西哥湾暖流是世界上最强的暖流,东 澳大利亚暖流势力较弱。(2分)
考点3
气候类型及其判读
指出影响下列各地气候的主要因素 (1)海南岛终年如夏,降水较多; 纬度位置 黑龙江北部冬季漫长,多冰雪。 (2)两极地区降水稀少。 气压带、风带 (3)新疆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同纬度的北京 气候比较湿润。海陆位置 地形 (4)青藏高原纬度较低,但是气候寒冷; (5)摩尔曼斯克港位于北极圈以内, 却是终年不冻港。 北大西洋暖流
热雨 气候 热草 类型 热沙 热季
亚季、 地中海气 温季、 温大 候、 温海
亚寒 带针 叶林 气候
极地 气候
第三步:以水定型 ----锁定目标
雨型 降水变化特点 气候类型及年降水量(mm) 年雨型 季节分配均匀 热雨> 2000 温海700—1000 热草750-1000 夏雨型 夏季多雨,冬 热季1500—2000 季少雨或干旱 亚季> 800 温季500-600 冬雨型 冬季多雨, 地中海气候300-1000 夏季干旱 少雨型 热沙<200、温大<300、亚 终年降水稀少 寒带针叶林气候、极地气候 <250
气候-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气候-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气候的定义;2.掌握气候要素和气候类型的概念;3.了解不同气候类型对人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气候要素;2.不同气候类型的特征。
三、教学内容1. 气候的定义气候是指长时间(至少30年)内某地区的天气状况和气象要素的平均值和变化规律。
2. 气候要素气候要素指影响气候形成和变化的各种因素,包括:•温度:指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热量的数量,通常使用摄氏度或华氏度表示。
•降水量:指单位时间内降水的数量,通常使用毫米或英寸表示。
•气压:指大气压强,通常使用毫巴或千帕表示。
•风向和风速:指风的方向和风的速度,通常使用米/秒或公里/小时表示。
•湿度:指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通常使用相对湿度表示。
3. 气候类型生物圈上大多数地区的气候分类方式有很多种,其中最广泛使用的是柯本气候分类法。
柯本气候分类法将地球上所有地区的气候分为五大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
4. 不同气候类型对人类的影响不同的气候类型对人类的影响不同。
下表列举了不同气候类型对人类的影响:气候类型对人类的影响热带雨林气候生物多样性丰富,但人类活动受限热带草原气候适合农业和畜牧业,但周期性的干旱可能会导致饥荒热带沙漠气候人类生活受限,但适合开发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温带海洋性气候适合农业和渔业,但会有周期性的暴风雨等自然灾害大陆性气候干燥、寒冷,但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四、教学方法1.演示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不同气候类型的特征,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气候;2.比较法:让学生比较不同气候类型对人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3.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不同气候类型下的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评估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本地气候类型及其特征,并绘制气候图;2.课堂练习:出示多张气候图,要求学生根据图表分析对应的气候类型。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气候的概念、要素和分类方式深入理解,同时也了解了不同气候类型对人类的影响。
单元活动 世界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与判读
……
受气压带或风带 交替控制的气候
热草原气候 地中海气候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山地气候类型--高原山地气候
分布规律:高大的山地、高原
气候成因:海拔高,地势起伏大 气候特征:终年低温垂直变化明显 典型地区:青藏高原、南美洲安 第斯山脉
……
……
▋课堂活动-- 认识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和气候特征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
……
【合作探究】 几种易混气候类型的比较:
由于风带的气流运动方向的差异性,不同风带控制的地 区,气候类型不同
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气 流,气温由高变低,水 汽容易凝结,降水较多
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气 流,气温由低变高,水 汽不易凝结,降水较少
……
……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
……
▋气压带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干冷特征(性质) 温湿特征(性质) 干燥特征(性质) 干燥特征(性质) 温湿特征(性质) 干冷特征(性质)
东岸
冰原气候
苔原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50°
温带
40°
海洋性气候
温带 大陆性气候
温带 季风气候
地中海气候
30°
热带沙漠气候
20°
亚热带 季风气候
热带
热带草原气候
季风气候
10°
0°
热带雨林气候
……
……
冰原气候 12
70°
苔原气候 11
70°
60°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10
温带海洋性气候
8
40°
地中海气候 5
GO
2022 B U S I N E S S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地球的运动1、地球运动的特点:地球运动围绕中心方向周期速度自转运动,地轴自西向东,北逆南顺恒星日(真正周期)太阳日(昼夜更替的周期)角速度:15°/小时线速度:赤道,向两级递减公转运动太阳自西向东恒星年(真正周期)回归年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慢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书本18页图1—3—5)黄赤交角:概念: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度数:目前是23°26′产生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图自画)(书本19页图1—3—6)回归年:是以春分日为参考点的。
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日的时间间隔。
…………………………………………23°26′N0°………………………………………23°26′S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晨昏线晨线:由到1)产生昼夜更替昏线:由到昼夜更替周期:意义:使地面白天增温不至于过分炎热,夜晚冷却时不至于过分寒冷,保证了地球上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2)产生地方时①定义: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叫地方时。
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②特点:东早西晚15°/时4°/分钟③计算公式: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时差(东“+”西“—”)④区时:①定义:每一时区,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该区区时。
②计算公式: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东“+”西“—”)③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120°E地方时3)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偏移规律:沿运动方向,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无偏转4)地球呈椭球体也和地球自转有一定关系5、地球公转与自转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地理意义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2城市功能分区1、功能分区组成区位特点中心商务区大商场、公司、大银行(例上海外滩和浦东陆家嘴)一般位于市中心:①建筑密集,高楼林立②交通便捷,通信发达③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④内部存在明显分区商业区商业街、百货商店、金融中心:①市中心②CB外侧③街道两侧①交通便捷,多层大厦②人口密度、流量大③人口昼夜差异大④土地利用最集约工业区同类工厂:①城市边缘②交通干线两侧①厂房巨大,烟囱高耸②交通便利,多有污染住宅区成片住宅楼和配套服务设施:①企业单位职工住宅②市政统一规划住宅①环境不好②商品房,环境好行政中心区行政机构:①单独区域②与其他功能区混杂人口昼夜差异大文化区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图书馆距工业区远,交通便利,通信发达,自然环境好郊区卫星城、农业区、住宅城市外围为城市服务:①占有空间的是住宅区②最主要的三种是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
地理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上册2.2气候第一课时教案
2.2气候(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阅读图文资料,说出我国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2.运用地图找出1月0°C等温线的大致位置。
3.在地图上指出我国主要温度带,并说出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重点:我国气温分布的特点和原因。
难点:气温差异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读图指导法、活动探究法、讲授法、小组谈论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图片——追赶花期的养蜂人,我国每年油菜花开放时间的差异较大,图片展示了一年中养蜂人追随花期的移动路线,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判断花期南北差异的原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课讲授:一、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1. 气温分布特点活动1:学法指导教会学生读图的步骤与方法活动2:引导学生阅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判断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
通过观察图例、读数值、看延伸、算差值等,总结我国冬季的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越往北气温越低。
活动3: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找出0°等温线的位置。
请同学们在课本上找出并加粗0°等温线,教师强调与秦岭淮河一线基本一致,帮助学生记忆。
说一说:你知道哪些冬季南北差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谈感受,教师展示漠河与海南冬季景观的差异。
合作探究1: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教师给出图文信息提示,我国1月份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和我们的冬季风示意图,由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议一议:冬季“避寒”好去处让同学们结合教师给出的图片信息,找出冬季“避冬”好出去,学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活动4:引导学生阅读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判断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
通过观察图例、读数值、看延伸、算差值等,总结我国夏季的气温分布特点:全国普遍高温,除青藏高原外。
探究2:青藏高原夏季气温偏低的原因教师给出图文信息提示,我国7月份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和山地气温垂直变化示意图,由学生讨论,得出结论: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平均气温低。
议一议:夏季“避暑”好去处让同学们结合教师给出的图片信息,找出夏季“避暑”好出去,让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讲解:第二章第4节全球气候变化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讲解:第二章第4节全球气候变化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1.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
2.全球气候变暖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具体分析如下: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温室气体(CO2、CH4、O3)浓度增加,使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增强,增加了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作用增强,导致气温上升。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1.使海平面上升:改变海岸线,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影响,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海平面上升时对环境影响:港口、航道功能受影响;陆地污水排放受阻;土地盐碱化;海岸侵蚀加强;风暴潮作用加剧;海水入侵形成咸潮,淹没土地;洪涝灾害加剧等。
)2.影响农业:(1)有利:气候变暖预示着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提高作物产量。
(2)不利:温度升高伴随着干旱加重,供水不足,使农作物减产。
3.影响水循环:可能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三、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两个方面:1.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①控制排放②增加吸收 2.适应气候变化具体措施:跟踪训练“地球工程”包括:发射反光板到地球运行轨道、人工造云、人工制造巨型“树木”、人造“火山”向空中释放硫化物等。
2010年10月29日联合国宣布在全球延缓实施“地球工程”。
回答1~2题。
1.“地球工程”旨在遏制哪种环境问题恶化的趋势( )A.大气污染B.湿地丧失C.物种灭绝D.全球变暖2.依据整体性原理,联合国延缓实施“地球工程”的理由不可能是( )A.影响生物多样性B.增强太阳辐射强度C.影响气候及生态系统D.增强自然灾害风险解析:“地球工程”包括:发射反光板到太空挡走阳光、造云阻挡阳光、人工制造巨型“树木”用以过滤二氧化碳、人造“火山”向空中释放硫化物用以反射阳光,减弱太阳辐射强度。
答案:1.D 2.B图甲和图乙表示某地区不同季节的风向变化。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第2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3课时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第3课时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教材借助气候类型分布图、示意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等,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完成从特征到成因的学习,加强学生对气候特征及影响要素的分析能力,并渗透“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教学理念。
教材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的角度,分析了影响我国气候的因素,并且通过分析季风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强化学生对季风气候这一重点和难点的认知,在分析中使学生体会到地理要素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学生在七年级学习世界地理的时候已经学习了世界的气候类型及分布、气候特征的相关知识。
学习本节内容虽然有一定的基础,但教学时也不可以忽视,重要知识点要仔细讲解、强调,并且注意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高和体会地理要素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教学重点: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利用气温曲线与降水柱状图判断气候类型的特点;季风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一、导入新课活动导入:多媒体展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三条有关地理现象的俗语,让同学们猜一猜各反映了哪一个地方的哪一种气候类型,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一)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1.学生阅读教材P 38图2.24“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完成以下任务:(1)我国分布有哪几种气候类型?分析我国东部和西部气候类型的差异。
(2)归纳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3)找出图中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提示:(1)我国有五种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山地气候。
东部地区自北向南依次是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西北地区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西南的青藏高原分布着高原山地气候。
(2)两大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3)沿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到秦岭—淮河一线。
2.探究活动:学生分组完成教材P39“活动”,认识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
2025年高考一轮总复习地理(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课时规范练: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气候与自然景观
解析 第9题,结合图中信息可知,甲地主要是受到副热带高压带和东北信风带 的控制,因此应为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是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 制形成的;地中海气候是受到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温带海 洋性气候是终年受到西风带控制形成的。第10题,结合题图可知,乙地受到副 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控制,应为地中海气候,冬季多雨,夏季降水较少,因此 乙地若在北半球,河流流量1月大于7月,若在南半球,河流流量7月大于1月;丙 地终年受到盛行西风的影响,全年温和湿润;乙地为地中海气候,植被应为常绿 硬叶林;丙地终年温和湿润,丙地的森林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第11题,丙地 终年受到西风带控制,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结合选项,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全年温 和湿润,适合发展城郊乳畜业;温带海洋性气候的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降水均匀,因此河流径流季节变化较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解析 第7题,读图可知,①地位于10°S附近,5—10月为该地区的冬季,此季节 降水量不足125毫米,不是年降水量不足125毫米;由所学知识可知,该地为 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两季;该地5—10月为干季,降水少。 第8题,①地成为该时期少雨中心的原因是气压带、风带北移,该地此时受 东南信风影响;读图可知,东部地区降水量多,且等降水量线分布密集,可知 东部地势较高,形成迎风坡降水,而①地受东部地形阻挡,降水较少;此处为 巴西高原,不是平原地形;该地位于内陆地区,不受洋流影响,且东部大洋上 是暖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图为甲、乙、丙三地大气环流年内控制时长分配示意图。据此完成
9~11题。
9.甲地气候类型为( B )
A.热带草原气候
人教版高中地理的知识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的知识点人教版高中地理的知识1行星地球1、(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河外星系(2)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由里向外的顺序是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其中小行星带是位于火和木之间。
(3)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其特殊性在于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其原因是①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稳定的光照条件、大小行星运动有序、安全;②地球自身的条件:日地距离适中,质量、体积适中,原始大洋形成,即具备温度、大气、水等条件。
2、(1)太阳主要成分是氢和氦,表面温度为6000K,太阳能量的来源是: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其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出来。
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少。
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典型城市拉萨,太阳辐射能贫乏区:四川盆地,典型城市成都。
(2)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
它们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和色球,其活动周期为11年,它们同步起落体现了太阳活动的整体性。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干扰电离层、扰动地球磁场、极地出现极光、产生自然灾害。
3、(1)比较自转公转晨昏线(圈):昼夜半球的分界线。
时间计算:东加西减。
(加减)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
经度每相差1度,时间相差4分钟。
600E为10时,则800E为11时20分时区:为了统一标准,国际上把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
区时:各时区的都已本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使用的时刻,相邻时区相差1小时。
本初子午线为8时,则北京时间为16时,纽约为3时。
(4)地转偏向力的规律: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
(5)地球自转的平面叫赤道面如3(选填1、2、3)地球公转的平面叫黄道面。
如2黄赤交角为23°26′。
如b(选填a、b)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为66°34′,如a(6)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原因:黄赤交角存在,地球的公转(自转或公转)运动。
【人教版】地理8年级上册2.2《气候》教材分析
《气候》教材分析【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1.等温线是地图上气温值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平滑曲线。
同一条等温线上的各点气温值相等。
等温线密集的地区,表示气温差异大;等温线稀疏的地区,表示气温差异小。
等温线延伸方向与纬线平行,表示气温随纬度而变化明显;等温线延伸方向与等高线一致,表示气温随海拔高度而变化明显。
2.温度带是依据各地冷热状况的不同并结合农业生产实际而划分的。
温度带的分布范围因纬度、地形等而有所不同,由于温度的差异,各温度带内的耕作制度也不同,一般来说,热带地区可以一年三熟;亚热带地区一年两熟至三熟;暖温带地区一年一熟至两年三熟;中温带地区一年一熟;寒温带地区一年一熟;青藏高原垂直温度带部分地区可以一年一熟。
3.各温度带内有着不同的代表性农作物:热带地区以水稻、甘蔗、、热带经济作物为主;亚热带地区主要是水稻、冬小麦、棉花、油菜、茶树、亚热带经济作物;暖温带地区以冬小麦、玉米、棉花、花生、温带水果为主;中温带地区则是以春小麦、亚麻、大豆、甜菜为主;寒温带地区主要是春小麦、马铃薯;青藏高原垂直温度带代表作物就是青稞。
4.提供相关文字资料,给学生提示:气温的南北差异对水果生产和民居建筑的影响;请学生查阅资料,思考不同温度带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c这一要求,就使活动不只停留在对所给资料的理解层面,学生通过资料的收集,自然进行了知识的迁移,通过这样的发散,学生对温度带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关系会认识得更加深入。
【东西干湿差异显著】1.等降水量线是地图上降水量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平滑曲线。
同一条等降水量线上的各点降水值相等。
等降水量线延伸方向与海岸线平行,表示水汽来自海洋,距海越远,降水越少;等降水量线延伸方向与等高线一致,表示降水受地形影响显著。
2.干湿地区是依据各地的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划分的。
干湿地区的分布与降水量的分布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但由于各地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差异,干湿状况与降水多少不一定是正相关关系。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上册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教学目的:1.了解气候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掌握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3.用发展的观点,了解气候的历史变化。
教学重点: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全球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气候类型的成因判别。
教学用具: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景观图片及相关的影视资料。
教学方法:采用理论推导和图片结合的措施,增强直观性了解其特点。
教学过程:前几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大气的基本运动规律和天气系统,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学习气候方面的基本知识,它的基础则来源于以上内容。
一、气候形成因子:1.气候的概念:某一地区在多年内的大气平均状况或统计状态。
与天气相比有两点注意:时间尺度和统计状态。
2.影响气候的因子:a.太阳辐射:大气运动最根本的能源。
b.大气环流:促进高低纬、海陆间的热量与水分的交换,此外它本身就是一种气候现象。
c.下垫面性质: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影响大气性质。
d.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越来越大。
上述因子相互联系,共同作用,又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从而形成世界纷繁复杂的气候。
二、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其气温和降水的特点不同。
我们用气候形成的因子可分析气候类型的一般方法:1.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a.不同纬度带,接受太阳热量的多少不同,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b.同一纬度带内,由于下垫面性质不同,气温状况不尽相同,影响范围较大的下垫面是海洋和陆地。
2.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a.赤道地区气流以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回归线附近受副高控制,常年干旱少雨。
b.大陆的东岸、中部、西岸各自的气团与大气环流一样,干湿状况有很大差异。
总之,根据上述气候因素中的气温与降水两大要素,可把全世界划分为若干气候类型,大致有10种主要类型,如图2.28所示。
根据其不同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性质等,要指导学生准确掌握每一种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分布地区、气候特点,可给学生列表进行对比,相关图形和表格附后。
三、气候的变化地球上各种自然现象都在不断变化之中,气候也不例外。
《气候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
《气候》导学案
导学目标:
1. 了解气候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气候形成的原因;
3. 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4. 探讨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导学内容:
一、气候的定义和特点
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在一段时间内的天气状况的统计结果。
气候通常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风向等因素。
气候是地球上某一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的总和,是一个地区的气候特点在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内的平均表现。
二、气候形成的原因
气候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大气圈、海洋等因素。
地球自转导致地球表面的不均匀受热,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带;地球公转使得不同地区的太阳辐射不均匀,导致气候变化;大气圈和海洋对气候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三、气候变化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人类和环境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增多,影响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海平面上升导致沿海地区受灾;冰川融化导致水资源减少等问题。
四、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应对气候变化是举世性的挑战,需要举世各国共同尽力。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清洁能源、加强环境珍爱、提倡低碳生活等都是有效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导学任务:
1. 请简要描述气候的定义和特点。
2. 请列举气候形成的原因。
3. 请分析气候变化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4. 请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并谈谈你的看法。
拓展进修:
1. 请调查一下你所在地区的气候特点,并简要描述。
2. 请了解一些关于气候变化的新闻,分享给同砚们。
3. 请就气候变化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进行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人教版地理必修教学课件气候形成因子及其应用复习
第二十四页,共28页。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bǐjiào)(北半球)
气候类别
气温日 气温年 较差 较差
最高气 温月
最低气 温月
降水量
大陆性 大 海洋性 小
大
7月
1月
降水少,季节 (jìjié)
分配不均
小
8月
2月
降水多,季节(jìjié 分配比较均匀
第二十五页,共28页。
B 美国西部沿海
C 非洲西南沿海 D 南美洲西南沿海
(2)若P点季节性受西风影响,则该
地的气候类型是
()
A 亚热带季风气候(jìfēngqìhòu) BC温带海洋性
气候
C 地中海气候
D 热带沙漠气候
第十一页,共28页。
2、读图,A地和B地的气候相比较(bǐjiào),正确的D说法是
高温(gāowēn)不同期,多雨不同期 高温(gāowēn)同期,多雨不同期
第十八页,共28页。
结(xiǎojié): 大气
气候
太阳辐射 (tài yánɡ fú shè)
下垫面
人类活动
气候的基本特征是由气候因子长期相互作用 形成的。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和下垫面影响气候; 人类活动既能通过大气和下垫面影响气候,又能 直接(zhíjiē)影响气候。在大气与下垫面之间,人 类活动与大气和下垫面之间,又相互影响、相互 制约,从而构成了世界纷繁复杂的气候。
B 高温(gāowēn)同期,多雨同期 D 高温(gāowēn)不同期,多雨同
第十二页,共28页。
3、读澳大利亚(图甲)和南美洲的气候(qìhòu)分布图
(乙), 回答下列各题:
(1)图甲中字母分别代表各种 气候(qìhòu)类型中,B代表哪种气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气候形成因子
gensanr@
一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是形成气候最基本的因素。
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及各地气候的季节交替,主要是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及其随时间变化的结果(如下图)
太阳辐射不仅能影响各地气候差异和季节交替,而且也是大气运动最根本的能源,通过大气运动(大气环流),输送热量和水分,影响和改变世界各地的气候。
二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具有双重性质。
大气环流不但对气候的形成起直接的控制作用,而且是形成复杂多变气候的主要原因,可以从下面两方面来说。
1.大气环流了促进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发生热量和水分交换,调整全球热量和水分的分布,显著地影响各地气候。
(如下图):
2.大气环流本身也是一种气候现象,在不同环流形势下气候不同
①低纬度热带地区赤道地区终年在赤道低压带控制下,盛行上升气流,形成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区南北两侧,在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下,形成湿季高温多雨、干季炎热干燥的热带草原气候。
②中纬度的亚热带地区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形成季风气候。
大陆西岸,冬季受西风影响,湿润多雨;夏季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炎热干燥,形成地中海气候(如下图)。
地表分布不均各地气候差异
随时间变化气候季节交替
太
阳
辐
射
气
候
差
异
③中高纬度的温带地区大陆西岸,终年盛吹从较低纬海洋上吹来的西风,形成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大陆东岸(亚欧大陆东岸除外),西风从陆地内部吹来,形成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三地面状况
下垫面是大气(对流层)的直接热源和水源,故地面状况不同,对气候的影响很大。
①海洋和陆地
海洋的热容量比陆地大,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造成在同纬度上由于海陆分布不同,气候差异十分显著,形成海洋性和大陆性两种不同的气候.其差别如下表:
②平原和山地
地势越高,气温越低,高大的地形区都成为局部的低温区。
③裸地和植被覆盖地
地面状况不同,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不同,使地面获得的热量有多有少。
例如南极大陆出现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就与极冰的强反射率有关。
④迎风坡与背风坡
山地迎风坡降水丰沛,背风坡降水稀少。
例如,喜马拉雅山南侧的乞拉朋齐因位于迎风坡而成为世界“雨极”,其北侧因位于背风坡而少雨。
⑤暖流与寒流
洋流能促进高、低纬度间热能的输送和交换,对全球热量平衡有重要意义。
暖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具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例如,西欧海洋性气候、马达加斯加岛东侧的热带雨林气候,沿岸暖流有巨大的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沿岸寒流都起了一定的影响。
四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过程改变大气成分和水汽含量,向大气释放热量;改变地表的物理特性和生物学特性都可以对气候产生影响。
例如,人类活动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排放出大量的CO2,使大气中的CO2含量不断增加,增强了大气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的能力,使全球气温不断增高,气候逐渐变暖。
总之,气候的基本特征是由上述气候形成因子长期相互作用形成的: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和下垫面影响气候;人类活动既能通过大气和下垫面影响气候,又能直接影响气候;在大气与下垫面之间,人类活动与大气和下垫面之间,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从而构成了复杂的气候,如图所示。
因此,分析气候成因要从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下垫面及人类活动各方面分析,并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