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沟通分析理论
人际沟通理论
人际沟通理论一、人际需求理论威廉·舒茨1952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舒茨(William Schutz)的人际需求理论,包括情感需求、归属需求、控制需求。
①归属(inclusive)需求:个人能被他人认同接纳,在群体情境中产生归属的需求,想要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②情感(affection)需求:个人有付出情感与获得情感的期望,并且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表达情感,和他人建立关系并维持情感需求。
③控制(control)需求:个人希望能成功地影响周遭人事的欲望,在权力问题上与他人建立并维持满意关系的需要。
二、社会交换理论20世纪60年代布劳这一理论主张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因此,人类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人们在社会交换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也是一种交换关系。
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认为虽然大部分人类行为是以对于社会交换的考虑为指导的,但并不是所有的人类行为都是这样受到交换考虑的指导,社会交换只是人类行为的一部分。
他提出了使行为变为交换行为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一是该行为的最终目标只有通过与他人互动才能达到;二是该行为必须采取有助于实现这些目的的手段”。
布劳把社会交换界定为“当别人作出报答性反应就发生,当别人不再作出报答性反应就停止的行动”。
个体之所以相互交往,是因为他们都从他们的相互交往中通过交换得到了某些需要的东西。
PS:所以人际关系是借由彼此互动所获得的报酬和代价而来例:我们通常会倾向于从事预期会出现报酬的人际行为。
报酬与代价之间的差额称之为‘利润’,我们会设法获取最高的利润。
假如利润令双方满意,人们就会认为这个互动是愉快的,关系才会继续,影响满意度的三个主要原因:报酬,成本与代替方案三、公平理论1965 约翰·斯塔希·亚当斯该理论是研究人的动机和知觉关系的一种激励理论,理论认为员工的激励程度来源于对自己和参照对象的报酬和投入的比例的主观比较感觉。
《人际沟通》第二章第三节人际认知理论
第二章人际沟通相关理论
第三节人际认知理论
2、人际认知的特征
1)知觉信息的选择性 2)认知行为的互动性 3)印象形成的片面性
第三章人际关系基础理论
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
(二) 人际认知的内容
1、自我认知:是指在社会实践中,对 自己的生理、心理、社会活动以及 对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进行认知。 2、他人认知:是指对交往对象的正确 认识。
认经验。
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
(二)认知形成的心理效应◎
7、投射效应:
是指在人际交往中,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着相同特性的
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其他人身上。典型的投射效应 就是人们常说的”推己及人“,认为别人与自己一样有着相同 好恶、相似的观点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所谓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反应的就是投射效应的一个侧面。
(三)赞许动机 ◎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总是通过与他人的交往, 来增加对自己的认识。所谓赞许动机,是指交际 的目的能得到对方的鼓励和称赞,从而获得心理 上的满足。赞许动机实质上是 一种取得成就而得 到他人或组织的尊重、承认和赞扬的需要。赞许 动机对于人际交往行为的成效是有直接影响的。 我们在实际交往中,要诚恳、不失时机、恰当地 使用赞誉,强化人的交际动机,激励人的积极行 为。
人们对别人做评价时。常喜欢从好的坏的局部印象出发,
扩散出全部的好货坏的整体印象,就像月晕一样,从一个中心
点组建扩散成一个越来越大的圆圈,所以也称月晕效应。
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
(二)认知形成的心理效应◎
3、人的外表具有明显的晕轮效应。晕轮效应对恋爱
的双方其更明显的作用,正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
晕轮效应所产生的认知偏见从已知推及未知、由片面 看全面,往往导致不正确的评价。人际交往中应避免, 但同时也可利用这一点增加自身的吸引力。
人际沟通的心理学理论分析
二、交流分析理论的基本内容
(3)儿童状态:其特片征是“情绪的”、“冲动 的”“自发的”,常常是凭感觉。这种状态一方面 表现为服从性,另一方面表现为任性胡闹,有时令 人爱,有时又令人厌。
第三章
二、交流分析理论的基本内容
(3)成人状态:其物质征是“理性的”、“逻辑的” 注意事实资料的搜集,能够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冷静 地分析,而不是受“父母状态”和“儿童状态”的 干扰。
第三章
二、交流分析理论的基本内容
(2)交叉型沟通:刺激和反应来自不同的自我状态。相 互作用是交叉的、矛盾的。在这种情况下,易造成交流 的中断,甚至是冲突。
P
P
A
A
C
C
“ 快点把你的床收拾一下?” “你不能指使我做这做那,你没 有这个权利!”第三章ຫໍສະໝຸດ 二、交流分析理论的基本内容
(2)交叉型沟通:刺激和反应来自不同的自我状态。相 互作用是交叉的、矛盾的。在这种情况下,易造成交流 的中断,甚至是冲突。
第三章
阅读材料
第三章
第三章
交流分析理论中自 我理论与弗洛伊德
自我理论的比较
父母我————超我
成人我————自我
儿童我————本我
第三章
二、交流分析理论的基本内容
2.沟通形态 自我的三种状态汇合在成人的性格中,蕴藏在人
的潜意识中。每个人3种状态的比例不同。我们需要 研究的是3种自我状态的哪一部分引起刺激和反应。 据此有3种交流的形态。
P
P “你看到我的书包了吗?”“我是专门给你看包的
吗?”
A
A
C
C
第三章
二、交流分析理论的基本内容
(2)交叉型沟通:刺激和反应来自不同的自我状态。相 互作用是交叉的、矛盾的。在这种情况下,易造成交流 的中断,甚至是冲突。
萨提亚人际沟通理论中有效沟通
萨提亚人际沟通理论中有效沟通失去和谐的双赢
萨提亚马斯基尔的人际沟通理论是指相互接触,礼貌交流和诚实沟通的三种形式,即合作性沟通(劝告),竞争性沟通(争论)和斗争性沟通(冲突)。
它旨在重新定义人际关系中有效沟通,发展一种多重合作精神,真正理解和尊重不同观点。
首先,要以合作性沟通为准。
这种方式是两个或多个参与者就某事建立共同理
解的最基本方式。
互动双赢,使用温和语言,倾听,充分发挥个人知识和经验,根据双方的言行和态度来判断,有助于拓宽视野,发展一种更为和谐的共融气氛,最终取得双赢的结果。
其次,要有竞争性沟通。
双方谈话时发生不同意见,有几个要素值得注意,即:强调表达个人观点时要保持尊重;注意控制言辞;避免偏见;善于发现对方的需求;合理调整自己的立谈,以渐进的方式实现目标和特殊情况的平衡;及时审视双方的相互作用,并寻求自由平等的交流结果,以通过相互理解取得双赢。
最后,用斗争性沟通来处理矛盾。
处理冲突时应充分尊重双方的言论和表达,
有利于更加谨慎和全面地认识问题,努力维护双赢局面,本着尊重信任和互惠互利的原则,实现深层次的沟通,以及寻求双方满意的解决方案。
总之,萨提亚人际沟通理论则主张通过多方协商达成的权衡,即旨在追求共赢
的双赢结果,实现可持续发展。
希望人们能够以这种理论为核心,真正理解,尊重和维护彼此之间真诚而建设性的沟通,以达到失去和谐的双赢。
能有效提升人际沟通能力的TA理论
一个学生的感言
• 有一次,妈妈和我聊天,无意中说起爸爸有时会忽略她。听到妈妈说 她的委屈,我突然想到TA理论中有关安抚的内容。我告诉妈妈,爸爸 并非不关心她,只是表达的方式不明确或不是妈妈想要的方式而已, 妈妈完全可以直接告诉爸爸自己的想法,这并没有什么丢面子的。
害的我”;“要不是为了你……”(有些父母对孩子的说法)。 • 还有一种被动攻击型,表面上他什么都不说,但是,他做出的委屈、
忍让、顺从、讨好等在外人看来他是受害者,其实当事人知道他是迫 害者。 • 2.受害者对迫害者 • *“看你对我做了什么……?”(和对方生气时,自己故意不按时吃 饭或者不吃饭;故意让自己着凉……) • 3.受害者对拯救者 • *“是,但是……”; • *“我不能……”,“我没有办法……”,“可怜可怜我”; • 4.拯救者对受害者 • *我只是试着帮你呀!
在一个人的健康成长中有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此外, 任何形式的安抚都比完全没有安抚要好。因此为了满足安 抚饥渴,人宁愿接受负面安抚也不愿意没有安抚,因为对 人而言,负面安抚至少说明我们存在并且别人知道我们存 在。
• 安抚就像是两个人之间的一座桥,通过这座桥, 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通过这座桥,输送出 我们对另一方的关心和爱心,通过这座桥,接受 对方给予我们的关爱;通过这座桥,每个人都不 再孤独。
人际沟通的理论与技巧
人际沟通的理论与技巧第一章:人际沟通的概要人际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以口头或非口头的方式交流和传递信息以达到相互理解的过程,是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人际沟通的成功与否决定了我们的私人关系、商业关系和政治关系等方面的发展和成就。
因此,学习和掌握人际沟通的理论和技巧对于任何一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章:人际沟通的重要性人际沟通的重要性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 帮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人际沟通,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彼此的需求和期望,进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 促进工作进展:在职场中,人际沟通可以帮助员工更好地协调工作,避免冲突和误解,促进工作进展。
3. 提高个人效率:通过明确的沟通可以节省时间和资源,提高个人效率。
4. 让你的想法被听到:学会有效的沟通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在社交场合获得更多的关注。
第三章:人际沟通的理论人际沟通的理论可以归纳为三个层面,分别是个人、人际关系和社会文化。
个人层面的理论包括自我概念和自尊,这决定了我们与他人沟通的方式和方法。
在人际关系层面上,交流情境和交流的目的是非常重要的。
交流的情境包括时间、地点、职位、和语境等方面。
而沟通的目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了信息的传递方向和方式。
在社会文化层面上,文化差异和社区属性也会对人际沟通带来影响。
第四章:人际沟通的技巧1. 积极倾听积极倾听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沟通技巧,它体现了你对对方的尊重和理解。
积极倾听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言辞和情感,并为你的回应打下基础。
2. 发表清晰的观点发表清晰的观点可以帮助避免错解和误解,并且能让对方更好地理解你的意图和观点。
3. 多样化的沟通方式多样化的沟通方式不仅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表达自己,还可以根据对方的情况和需求来改变你的交流方式。
例如,你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电话、或面对面交流的方式来与不同的人群进行交流。
4. 充分准备和规划在沟通之前,充分准备和规划可以帮助你更好地掌握交流的重点和方式,从而轻松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人际沟通分析理论
人际沟通分析理论(T A)沟通分析法在理论的架构上,虽是承精神分析学派而来,从本我、自我、超我的观念里,提出父母、成人、儿童的三种自我状态的看法,强调的不再是生物性的驱力,反而偏重于感觉和情绪,并且这三种自我状态是具体可观察的,不似精神分析学派,对于本我、自我、超我的说法是抽象性的概念,在这一方面,沟通分析法是有其突破性的成功之处。
TA在人格结构的看法,由父母、成人、儿童的三种自我状态,继续其理论的延续,若此三种状态能顺利转换,便可形成良好的适应人格,假如其中产生混淆、污染、排除的情形,不适应的行为会因此而生。
从沟通方面来说,若在三种自我状态下,能以互补式沟通进行,那么沟通是顺利、延续性的,但出现交错式、暧昧式的沟通则会使沟通产生问题。
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治疗者的任务是要帮助当事人认清其自我状态为何,以及使当事人发现自己无益或破坏性的沟通方式,进一步改善当事人的沟通型式。
TA理论的概念里,强调人的发展过程中,父母扮演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和影响力的作用,父母的教养方式与态度,会左右小孩子的早年决定、人生地位以及人生脚本的形成。
所以在生长的过程中,父母若多是以命令(injunctions)的方式教养,少给予抚慰(strokes)的需求,即使小孩子生而OK,这些成长过程的负向生活经验却会主宰了小孩子早年决定的关键因素,人生地位、人生脚本的不当也因此根深柢固地形成。
在治疗的过程中,分析便成为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从结构分析、沟通分析、脚本分析、心理游戏分析等,无非是让当事人去察觉、了解到自己目前的自我状态、人生脚本为何,透过检视的过程,帮助当事人去重新做决定,并且选择建立新的生活态度与人生脚本,这也是TA在人性观中强调“人是有改变决定的能力”带来积极、乐观的态度,使人能更加地掌握自己,朝健康地成长与发展方向迈进。
总体来看,TA虽然有精神分析的影子在,但它的精神却是同于阿德勒与完形学派---相信人是主动的行为者、决定者,其人生脚本的概念也近于阿德勒所提的生活方式,是决定一个人往后生活的方向,而生活方式与人生脚本的不当,是可以透过治疗历程的觉察,有所改变。
7 人际沟通的理论汇总
2.表演框架(游戏规则) 人们内化了的现存的社会规范和社会准则, 是一系列的惯例和共同理解,是人们在社会 生活舞台上进行演出的依据。 诸如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伦理道德、人际 礼仪等等
约哈里之窗:人的内心世界被分为开放区、盲目区、隐秘 区、未知区四个区域。 开放区(公开):自己知道,他人也知道的区域; 盲目区(盲点):他人知道而自己不知道的区域; 隐秘区(隐私):自己知道而他人不知道的区域; 未知区(潜意识):自己不知道,他人也不知道区域。
(二)边界管理的主要内容 决定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向谁透露必要 的信息,以及如何回应对方的要求以保持恰当 的边界。 (三)影响边界管理的常见因素 文化背景 性别差异 个人动机 情境需求 风险评估
三、戈夫曼的戏剧理论 (一)基本观点 探讨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运用 符号设计、展示自己的形象, 即如何利用符号进行表演,并 使表演取得良好效果。
“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舞 台,所有红尘男女均 只是演员罢了。上场 下场各有其时。每个 人一生都扮演着许多 角色,从出生到死亡 有七种阶段 。” (莎 士比亚:《皆大欢 喜》) 在恋爱关系开始的头 三个月,你并不是你 自己,而是你的形象 大使。
(二)三个假设 人根据意义来行动; 意义是在互动过程中产生的; 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
(三)主要论点 心灵、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 语言是心灵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 心灵是社会过程的内化 行为是个体在行动过程中自己“设计”的 个体的行为受自身对情境的定义的影响 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是主我(I)和客我(Me)互 动的结果
(一)基本观点 《思想、自我与社会》 符号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人 际关系是通过符号互动实现 的。符号互动的实质是意义 的生产、流通、交换、消费。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际交往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际交往一、心理学与人际交往的关系心理学上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过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
现代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社会,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不可避免要和这样或者那样的人交往,那么人际关系的处理在现实生活中已经至关重要了。
在和别人的交往过程中,我们总会有不同的相处方式,而这种现象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我们的心理变化。
人际关系心理学认为,在与不同的人相处我们会有不同的心理态度。
二、人际交往的心理依据(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它们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可以看出,人们生理需要满足后,安全的需要成为最重要的一种需要。
人作为一种高级动物,需要一个安全的环境,该环境不仅包括物理意义上的,也包括心理意义上的。
真诚的交往带给双方的是对彼此行为的预见性。
通过真诚的交往,彼此可以加深了解,每个人都可以对对方下一步的行为作出正确的估计,这就形成了心理上的一种安全感。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可以容忍别人的缺点和失误,但却无法忍受虚伪和欺骗。
如果一个人常常失信于人,必然会引起他人的反感、厌恶,阻碍正常的交往。
唯有真诚的态度才有助于交往的有效进行,它能够给别人提供一个安全和自由的气氛,使双方可以没有任何戒心、放心大胆地进行交流。
(二)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心理学家霍曼斯早在1974 年就提出社会互动是一种类似于商品交换的行为,这里的交换不止是物质商品的交换,还包括诸如赞许、荣誉或是声望之类的非物质商品交换。
人际交往中物质上的互利很是常见,人们往往会考虑和衡量自己在交往中的付出是否有价值,如果付出多回报少,那么他就会心理失衡,会感觉不合算,交往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甚至会选择主动结束交往。
人际交往中的精神互利是指交往双方互相理解、信任、接纳、认同,从态度、行为到观念意识等方面都能达成一致,并能从交往中获得精神层面的满足和愉悦。
(三)阿伦森等人的人际吸引水平增减实验该实验安排巧妙,让互不相识的被试分别参加一系列合作性活动,并且让被试每次都可以听到合作伙伴怎样评价自己。
PAC沟通分析理论
PAC沟通分析理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人格旳三个基本概念本我,自我和超我。
以此为基础,艾律克·伯恩(EricBerne)提出了出名旳有关人格构造旳PAC理论。
PAC理论又称互相作用分析理论、人格构造分析、交互作用分析、人际关系心理分析、沟通分析。
该理论旳核心观点是:人类个体旳人格特性有三种心理状态构成:Parent、Adult、Child。
P是父母旳第一种英文字母,A是成人旳第一种英文字母、C是小朋友旳第一种英文字母,因此简称PAC理论。
人旳人格特性是由“父母”“成人”“小朋友”这三种心理状态构成旳,这三种状态在每个人类个体上都交互存在着,就像个体内部有不同旳成员在人际对话中浮现,这三种状态构成了人类个体旳多重人格构造特性。
他觉得每个人身上都存在这三种不同状态,只但是这三种状态在每个人身上所占比例不同,这就形成了千差万别旳人格特性。
三种状态相比较,每个人身上总有一种状态占优势,不同性格特性旳人在不同旳状况下会不自主地选择不同旳状态。
每当父母、成人、小朋友这三种心理状态分别占主导地位时,就会浮现与此相应旳行为体现方式和言语行为方式。
当P(父母)型状态在人格构造中占优势时,其行为体现方式一般是:凭主观印象办事,独断独行,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甚至滥用权威,一般体现出统治、谴责、支配、教训、责骂等家长作风或其他权势作风。
在人际对话中常用“你必须”“你应当”“你不能”之类旳言语行为方式。
当A(成人)型状态在人格构造中占优势时,其行为体现方式一般是:注重事实根据,分析问题客观理智,善于从经验中估计多种也许性然后做出理性决策,待人接物客观冷静、慎思明断、尊重别人、言语谦逊。
这种人在人际对话中常用“我个人旳想法是”“客观地讲”“理性地看”“科学旳措施是”等言语行为方式。
当C(小朋友)型状态在人格构造中占优势时,其行为体现方式一般是:服从,冲动,任性,任人摆布;一会儿逗人爱慕,一会儿又突发脾气;无主见,遇事退缩,感情用事,喜怒无常,易激怒。
人际沟通分析理论及其应用
人际沟通分析理论及其应用国际税收PAC理论PAC理论又称为相互作用分析理论、人格结构分析理论、交互作用分析、人际关系心理分析,Eric Berne于1964年在《人们玩的游戏》一书中,提出了这个著名的理论。
是一种针对个人的成长和改变的有系统的心理治疗方法。
这种分析理论认为,个体的个性是由三种比重不同的心理状态构成,这就是“父母”、“成人”、“儿童”状态。
取这三个间的第一个英文字母而简称人格结构的PAC分析。
“P-A-C”理论把个人的“自我”划分为“父母”、“成人”、“儿童”三种状态,这三种状态在每个人身上都交互存在,也就是说这三者是构成人类多重天性的三部份。
“父母”状态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通常表现为统治、训斥、责骂等家长制作风。
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P成分占优势时,这种人的行为表现为凭主观印象办事,独断独行,滥用权威。
“成人”状态表现为注重事实根据和善于进行客观理智的分析。
这种人能从过去存储的经验中,估计各种可能性,然后作出决策。
“儿童”状态象婴幼儿的冲动,表现为服从和任人摆布。
一会儿逗人可爱,一会儿乱发脾气。
根据PAC分析,人与人相互作用时的心理状态有时是平行的,如父母--父母。
在这种情况下,对话会无限制地继续下去。
如果遇到相互交叉作用,如成人--儿童状态,人际交流就会受到影响,信息沟通就会出现中断人际交往实例实例一:宿舍内某同学甲在近期的周末社会实践中担任队长,且其队员皆非本宿舍同学。
一日,他问宿舍同学乙:“乙,你觉得我怎么才能分配好任务,组织采访***专家?”乙却只是很不在意的说了一句:“那不关我的事。
你是你们对的队长,该由你来做主啊。
”甲没做声,但是很明显,他很不快。
这时甲又过来问丙:“丙,你觉得我应该怎么做呢?”丙思忖了一会,说:“我觉得为了效率还有成果,你应该根据他们不同的专长给他们划分任务,并且要保证你作为队长只是统筹大局,而不是做最细微的工作。
例如·····”然后甲又和丙讨论了很长时间。
2 人际沟通之PAC
人际沟通理论(TA)
人际沟通之TA理论
• 交互作用(transaction):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
用就是沟通。
• 包括:刺激与反应。
• 人际沟通分析学(Transactional Analysis,也译作
交互作用分析学等,简称TA)就是通过分析人 们相互间刺激与反应的表现去观察并了解人们, 以发现不同的人格状态所导致的不同交往规律, 并从中提取健康的自我成长与交互作用模式。
Hale Waihona Puke 儿童自我状态• 当一个人处于儿童自我状态时,他的行为、思
想和情感都是其童年经历的重演。每个人在自 己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小小的儿童,当一个人 以儿童自我状态与人交往时,他的表现就像个 孩子一样,其反应多少情绪性的。具有儿童自 我状态者倾向于感情用事,希望得到他人的赞 同和批准,喜欢即时的满足,同时又非常具有 创造力。
成人自我状态
• 当一个人处于成人自我状态时,其思想、行为
和情感都是针对此时此地的事情的反应,并能 够利用现有的资源去思考、评估、选择和做决 定。成人自我状态有可能出现在任何年龄层次 的人身上,比如说“少年老成”就是指成人自我 状态比例较大的孩子。当前大学生自我成长的 任务之一就是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成人自我状态, 降低对父母和他人的依赖,学习独立思考和自 立。
“自我状态(ego states)”
• 自我状态是指在某一时期,一个人的思想、感
人际沟通分析理论
人际沟通分析理论人际沟通分析理论(Transactional Analysis,简称TA)是由心理学家埃里克·伯恩(Eric Berne)在20世纪50年代开发的一种心理学理论和治疗方法。
TA认为,个体的行为和思维可以通过分析交易(即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来理解和解释。
个体的交易行为受到童年时期所形成的“生活脚本”和“自我状态”所影响。
下面将对人际沟通分析理论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人际沟通分析理论强调个体间的交易行为是通过“自我状态”来实现的。
自我状态是指一个人在自己思考和表达观点时所处的心理状态。
TA将自我状态分为三个部分:父亲状态、成年人状态和孩子状态。
父亲状态包括内在的价值观、道德和规则,成年人状态包括事实和逻辑的思考方式,孩子状态包括情感、直觉和创造力。
这三个状态在交际过程中互相交互和影响。
其次,人际沟通分析理论还强调每个个体都有独特的“生活脚本”,它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一种对自己和他人的期望和行为模式。
生活脚本是通过童年家庭环境、经历和教育方式来塑造的,它对个体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分析个体的生活脚本,可以洞察其行为模式和自我认知,从而帮助个体解决一些自我意识和人际关系问题。
此外,人际沟通分析理论还提出了交易分析的概念。
交易是指一个人的言语和行为与另一个人的言语和行为之间的互动。
交易可以是成熟的、正面的,也可以是幼稚的、消极的。
通过交易分析,可以发现个体间的互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或困扰,并寻找解决办法。
交易分析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之间的交流方式,从而改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九大理论总结解读
人际关系的九大理论总结解读人际关系的九大理论主要是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和沟通进行系统性研究的理论框架。
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分析了人际关系的形成、发展和维系,并为人们理解和改善人际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下面将对这九大理论进行总结解读。
1.社会信息处理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在处理社会信息时,会根据自身的认知和判断来解释、评估和回应他人的行为。
个体的认知机制、差异和情绪等因素都会对人际关系产生影响。
这一理论提示人们要充分了解自己和他人的认知机制,以提高沟通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2.互惠理论:该理论认为人际关系中的互动是建立在互相给予和回报的基础上的。
人们在交往中会根据彼此的贡献和获取来维持平衡,并通过互惠的方式增强关系的稳定性。
建立良好的互惠机制可以促进关系的和谐与互信。
3.社会交换理论:该理论认为人际交往中是基于成本和效益的最大化来决定关系的建立和维持。
人们会衡量自己在交往中的成本和收益,以求得最大化的满足。
了解社会交换机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管理人际关系,避免过度投入。
4.社会认识理论:该理论关注个体如何通过观察、评估他人的行为和情感来理解和解释社会情境。
人们的观察能力和情感反应会影响对他人行为的理解和感知。
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认知过程有助于减少误解和冲突,提高交流效果。
5.社会比较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在评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时,会主要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
个体会和周围的人比较自己的成就、地位和能力,以获取自尊和自信。
了解社会比较机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关系。
6.自我揭示理论:该理论关注个体如何在交往中主动向他人揭示自己的信息和隐私,以及揭示的方式和程度。
人们通过揭示自己的信息来增加亲近感和信任,但同样也要注意隐私保护。
恰当的自我揭示可以促进关系的发展和加深。
7.人际依恋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在人际关系中的依恋模式会对其交往方式和关系质量产生影响。
根据早期亲密关系的经历,个体形成了安全、焦虑或回避的依恋风格。
TA人际沟通分析学(一)基本概念
TA人际沟通分析学(一)基本概念什么叫TA?TA(transaction analysis),全名人际沟通分析学,这是一种人格理论,是一种针对个人的成长和改变的有系统的心理治疗方法。
首先,了解TA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自我状态在TA的定义中,沟通中的人们分为三种自我状态,分别是父母自我状态(P)、成人自我状态(A)、儿童自我状态(C),这三种自我状态的意义是:“父母”自我状态(P):主要来自于我们的父母和权威人士的形象(有点接近为精神分析里的超我)。
父母在我们成长过程中对我们的教导被我们内化成自己内部的声音,影响了我们的思想感觉和行为。
一般来说,父母自我状态又分为“控制父母”,习惯发号施令、指导别人、发现并指责别人的错误。
这种状态的积极一面是有权威感,坚持原则,道德感强;消极一面是过分强求苛责别人,惩罚多于保护,高高在上。
另一种是“养育父母”,有很多的安抚行为,将对方视为需要照顾的孩子,关系爱护鼓励甚至处处替代。
这种状态的积极一面是关心他人,有奉献精神,关心别人多过自己;消极一面是看不到别人的潜力,对别人过分保护。
“儿童”自我状态(C):是儿童成长时期的内心感受形成的人格部分,出现在沟通中经常会让人感到童年的经历重演(有点像精神分析里的本我)。
儿童状态也分为两种,一是“适应儿童”,听话,顺从。
积极的一面是执行力强,服从度高;消极一面是缺乏创造力灵活性,不能承担大的责任。
另一种是“自由儿童”,任性、冲动、缺乏理性,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它的积极一面是友好合作、灵活想象力丰富、创造力强,乐观;消极一面是以自我为中心,过度挑战规则和传统。
“成人”自我状态(A):是认真负责地对待当下发生的事情,分析情况,做出合适恰当的反应(有点像精神分析里的自我)。
“成人”状态的功能是适应的,且在社交过程中是必需的。
但因为成人状态过于一板一眼缺乏情感,有时会显得乏味。
二、漠视在人际沟通中,我们会习惯性过滤掉一些东西,这种过滤会让我们无意识地忽略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各种资讯,这在TA中叫做“漠视”。
萨提亚人际沟通理论
萨提亚人际沟通理论1.讨好型试图远离对自己产生压力的人或减轻自己因某些人所带来的压力。
言语——同意:"这都是我的错" ,"我想要让你高兴";情感——祈求:"我很渺小","我很无助" ,恳求的表情与声音,软弱的身体姿势;行为——举动:过分的和善,道歉,请求宽恕、谅解,哀求与乞怜,让步;内心感受——"我一无是处" "我觉得自己毫无价值";心理反应——神经质、抑郁、自杀倾向;躯体反应——消化道不适、胃疾、恶心呕吐。
糖尿病,偏头痛,便秘等。
2.指责型试图表明不是自己的过错,让自己远离压力的威胁。
言语——不同意:"你永远做不好任何事情" "你到底怎么搞的?" "都是你的错";情感——指责:"在这里我是权威";行为——攻击:独裁、批评、吹毛求疵;身体姿势——很有权力的样子,僵直;内心感受——隔绝:"我很孤单和失败";心理反应——报复、捉弄、欺侮;躯体反应——肌肉紧张、背部酸痛。
循环系统障碍、高血压、关节炎、便秘、气喘等等。
3.超理智型逃避现实的任何感受,也回避因压力所产生的困扰和痛苦。
语言——极端客观:使用抽象字眼及冗长的解释;"什么事都与学术有关";"我只关心事情合不合乎规定或正不正确";"人一定要有理智";情绪——顽固、疏离:"不论代价,人一定要保持冷静、沉着、决不慌乱";行为——威权十足:顽固、不愿变更、举止合理化、操作固执刻板。
身体姿势——僵硬。
表情很优越;内心感受——"我感到空虚与隔绝";"我不能露出任何感觉";心理反应——强迫心理,社会性病态、社交退缩、固步自封;躯体反应——内分泌疾病,癌症、血液病、心脏病、胸背痛。
《人际沟通》第二章第三节人际认知理论
04
CATALOGUE
人际认知理论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理论面临的质疑与反驳
主观性
人际认知理论强调个体对他人认知的 主观性,但不同个体对同一情境的认 知可能存在差异,导致理论在解释人 际互动时存在主观偏见。
缺乏实证支持
忽视社会文化因素
人际认知理论在解释人际互动时,未 能充分考虑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认知 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普 适性。
思维
个体对感知和记忆的信 息进行加工处理,形成 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
维活动。
想象
个体运用已有的感知、 记忆和思维成果,创造
出新的形象或意象。
人际认知的动态过程
信息获取
个体通过感官获取外部信息,并对这些信息 进行初步的筛选和处理。
信息加工
个体将初步处理过的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加工 处理,形成对外部世界的认知。
概念
人际认知理论认为,个体在人际交往中会根据自身的认知和经验,对交往对象 进行感知、判断和解释,并据此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以实现有效的沟通。
理论起源与发展
起源
人际认知理论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 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最初关注个体在 社会环境中的认知过程和行为反应。
发展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际认知理论逐渐 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开始关注 人际关系中的认知过程和互动机制, 并逐渐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
对干预措施的指导有限
由于人际认知理论未能提供具体的干预措施,因此在指导人际沟通 实践方面存在局限性。
未来研究的方向与展望
跨文化研究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不同文 化背景下个体对他人认知的差异 ,以检验人际认知理论的普适性 和适用性。
实证研究
通过实证研究方法,进一步验证 人际认知理论在不同情境下的应 用效果,为理论提供更多支持。
心理学中的人际沟通理论研究
心理学中的人际沟通理论研究人际沟通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与他人的相处、交流和理解都离不开良好的人际沟通。
心理学家们通过对人际沟通的研究,提出了多种理论来解析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本文将介绍几种主要的人际沟通理论,包括交际适应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和互惠理论,帮助读者了解人际沟通的本质和背后的心理机制。
一、交际适应理论交际适应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加里·潘恩提出的,该理论主要强调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努力去适应对方,以保持和谐的关系。
根据潘恩的理论,人们在交际中会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和语言,以适应对方的需求和期望。
这种适应行为有助于增进双方的关系,促进有效的沟通。
交际适应理论还提到了交际亲和度的概念,即人们对交际对象的喜好程度。
如果双方的交际亲和度较高,他们会更愿意相互适应,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
另外,交际适应理论还强调了人际差异对交际适应的影响。
不同个体在交际中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偏好,需要灵活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他人。
二、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是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的,主要研究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是如何处理信息和进行认知评估的。
根据班杜拉的理论,人们在交际中会收集大量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和解读,从而形成对他人的认知印象。
社会认知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归因,即人们对他人行为原因的解释。
在交际中,人们倾向于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语言和环境来判断他们的动机和意图。
这种归因过程直接影响了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印象和交际策略的选择。
社会认知理论还强调了心理理论,即人们尝试理解他人的内心状态和想法。
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人们试图推断他们的情感、意图和态度,以便更好地与他们进行交流。
这种心理理论的形成是人际沟通中重要的认知过程。
三、互惠理论互惠理论是由社会心理学家约瑟夫·沃尔德提出的,该理论主要研究人们在交际中如何通过互惠行为来维持关系和增进合作。
互惠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以同等的方式回应他人的行为,以维持交际关系的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分析(Structure Analysis)
TA专业详解
沟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简介
The Philosophy of TA(沟通分析的理念)
(I)每个新生儿均有与生俱来的能力,能了解自己和别人是好的 (我好,你也好)。 (II)每个人都俱有思办的能力,且都想成长和发展。
(III)每个人都需要得到他人的注意才能生存。
(IV)每个人在童年早期为了活得最好,便做了生命中一些关键性的决定。长大后,这些早期决定可能不适用,此时只有你自己有能力改变并做出新的决定。
(V)沟通分析是一种奠基于合约的方法。亦即使用沟通分析模式来达到成长和改变的目标均要很清楚、能接受的、一致认同的方式。
事实上所谓沟通分析只是沟通分析理论中的一部份,在沟通分析理论系统中,有四个主部份:
人际沟通分析理论(TA)
沟通分析法在理论的架构上,虽是承精神分析学派而来,从本我、自我、超我的观念里,提出父母、成人、儿童的三种自我状态的看法,强调的不再是生物性的驱力,反而偏重于感觉和情绪,并且这三种自我状态是具体可观察的,不似精神分析学派,对于本我、自我、超我的说法是抽象性的概念,在这一方面,沟通分析法是有其突破性的成功之处。
TA理论的概念里,强调人的发展过程中,父母扮演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和影响力的作用,父母的教养方式与态度,会左右小孩子的早年决定、人生地位以及人生脚本的形成。所以在生长的过程中,父母若多是以命令(injunctions)的方式教养,少给予抚慰(strokes)的需求,即使小孩子生而OK,这些成长过程的负向生活经验却会主宰了小孩子早年决定的关键因素,人生地位、人生脚本的不当也因此根深柢固地形成。在治疗的过程中,分析便成为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从结构分析、沟通分析、脚本分析、心理游戏分析等,无非是让当事人去察觉、了解到自己目前的自我状态、人生脚本为何,透过检视的过程,帮助当事人去重新做决定,并且选择建立新的生活态度与人生脚本,这也是TA在人性观中强调“人是有改变决定的能力”带来积极、乐观的态度,使人能更加地掌握自己,朝健康地成长与发展方向迈进。总体来看,TA虽然有精神分析的影子在,但它的精神却是同于阿德勒与完形学派---相信人是主动的行为者、决定者,其人生脚本的概念也近于阿德勒所提的生活方式,是决定一个人往后生活的方向,而生活方式与人生脚本的不当,是可以透过治疗历程的觉察,有所改变。当然,每个学派都有其优缺点和被批评之处,不同的是,TA能收集各派的优点和长处,形成一套新颖、独特、易懂的理论,一般人也能由自修的方式学得这些概念,对自己有所帮助与成长,我想这是TA应该可以被提出来说明其最有贡献的佐证。
TA在人格结构的看法,由父母、成人、儿童的三种自我状态,继续其理论的延续,若此三种状态能顺利转换,便可形成良好的适应人格,假如其中产生混淆、污染、排除的情形,不适应的行为会因此而生。从沟通方面来说,若在三种自我状态下,能以互补式沟通进行,那么沟通是顺利、延续性的,但出现交错式、暧昧式的沟通则会使沟通产生问题。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治疗者的任务是要帮助当事人认清其自我状态为何,以及使当事人发现自己无益或破坏性的沟通方式,进一步改善当事人的沟通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