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污染源普查技术规定

合集下载

全国农业污染源普查技术规定共40页文档

全国农业污染源普查技术规定共40页文档
永远 适用的 宪法, 甚至一 条永远 适用的 法律。 ——杰 斐逊 52、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 格索尔
53、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 一种的 网,触 犯法律 的人, 小的可 以穿网 而过, 大的可 以破网 而出, 只有中 等的才 会坠入 网中。 ——申 斯通 5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 夏,庇 护着我 们大家 ;它的 每一块 砖石都 垒在另 一块砖 石上。 ——高 尔斯华 绥 55、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 ——罗·伯顿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3.2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技术规定(三-九)

3.2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技术规定(三-九)

附件一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技术规定之三工业源及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普查技术规定为规范全国工业污染源(以下简称工业源)及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的普查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通知》和《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方案》,制订本规定。

一、目的(一)规范工业源及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普查工作,保证普查工作质量。

(二)确定工业源及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普查的具体对象、技术路线、方法、内容和步骤。

(三)指导工业源及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普查表式的设计和普查软件的开发应用。

二、普查对象(一)普查对象工业源的普查对象为《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中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个门类39个行业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的普查对象为各类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运营单位。

产业活动单位包括(1)经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登记,领取《营业执照》的各类工业企业生产单位;(2)未经有关部门批准但实际从事工业生产经营活动、有或可能有污染物产生的产业活动单位。

(二)普查对象的确定1、工业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一律按照属地原则确定普查对象,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划分属地的基本区域。

(1)大型联合企业所属二级单位,一律纳入该二级单位所在地普查。

(2)同一企业分布在不同区域的厂区,纳入各厂区所在区域普查。

(3)大型公共供暖企业按照企业各生产场所或生产设施(锅炉)所在区域,纳入区域普查。

2、至2007年12月31日以前新建已验收的企业纳入本次普查;投入试生产、试运行,已造成事实排污累计30天及以上的新建项目,纳入本次普查;试生产、试运行不足30天的新建项目,不纳入本次普查。

2007年12月31日以前投入运行、试运行的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包括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场)、危险废物处置厂和医疗废物处置厂),不论是否通过验收,均纳入本次普查。

3、在2007年度停产的产业活动单位,纳入本次普查。

4、2007年12月31日以前关闭的产业活动单位,不纳入本次普查。

农业污染源普查现场调查阶段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实施技术标准和手册

农业污染源普查现场调查阶段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实施技术标准和手册

农业污染源普查现场调查阶段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实施技术标准和手册一、适用范围本手册为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中的种植业、畜禽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业水污染物,地膜使用量和残留量,秸秆产生量和利用量的入户调查与抽样调查的技术规范。

二、术语与定义2.1 总体调查对象的全体。

2.2 样本按一定程序从总体中抽取的一组(一个或多个)个体(或抽样单元)。

2.3 样本量样本中所包含的个体(或抽样单元)的数目。

2.4 筛选条件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地膜、秸秆等各专题的调查对象需要满足的调查条件。

2.5 配额及配额条件、配额数量为保证某专题调查选中的样本有足够代表性,需要细分调查样本的种类并规定各类样本的样本量比例,这个设计过程称为“配额”。

配额过程应尽可能覆盖所有细分种类,配额时用于分类/分层的标志性条件/特征,为配额条件。

每个细分种类所应调查的样本数量,为配额数量。

三、工作机制和内容概述3.1 责任机构及分级机制农业污染源普查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工作由各级农业源普查机构负责,分四级进行,即县(区)级农业源普查机构组织对自身调查工作的质量自查,地市级农业源普查机构组织对县(区)级调查工作的质量抽查,省级农业源普查机构组织对地市级调查工作的质量抽查,国家质控组组织对省级调查工作的质量抽查。

抽查结果作为评估各级调查数据质量和调查工作的主要依据。

3.2 核心工作内容3.2.1 进度控制与进度保证各省农业污染源普查机构每半个月上报本省普查工作进展情况,汇总普查工作进度,并提交质量控制报告。

国家质控组结合管理需要选取核查省份,每个省份抽查3—5个县(市、区、旗),采用多种方式开展核查,核查结果作为评价该区域抽样调查质量的依据。

3.2.2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应从调查的准备工作,各项基础数据的来源、依据、填报的真实性、完整性、一致性和准确性等方面详细审核,提出书面审核意见。

具体内容包括:(1)国家、省级、地市级、县(区)级农业源普查机构逐级开展资料查验,查验内容包括工作计划方案的准备及落实情况、工作队伍建设情况、工作工具/材料准备情况等;(2)对数据收集过程进行复核,对提交的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地膜、秸秆等五项调查的数据库进行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估,确保调查数据真实、准确、规范、完整、一致。

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制度农业污染源综表

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制度农业污染源综表

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制度农业污染源综表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制度农业污染源综表国务院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国家统计局批准2018年8月本普查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有关规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七条规定: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体工商户和个人等统计调查对象,必须依照本法和国家有关规定,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提供统计调查所需的资料,不得提供不真实或者不完整的统计资料,不得迟报、拒报统计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九条规定: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对在统计工作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应当予以保密。

县(区、市、旗)种植业基本情况单位负责人:统计负责人(审核人):填表人:联系电话:报出日期:20年月日说明:1.本表由县(区、市、旗)农业部门根据统计数据填报;2.规模种植指一年一熟制地区露地种植农作物的土地达到100亩及以上,一年二熟及以上地区露地种植农作物的土地达到50亩及以上,设施农业的设施占地面积25亩及以上,园地面积达到100亩及以上;3.审核关系:(1)08=09+10+11+12;(2)13=17+23=14+15+16;(3)17=18+19;(4)20=21+22;(5)23=24+25+26+27。

指标解释区划代码为统计用12位区划代码。

农户总数用于登记农业经营户、居住在农村且有确权(承包)土地的住户。

以居住地或从事农业经营活动的生产地为原则登记。

农村劳动力人口指乡村人口中经常参加集体经济组织(包括乡镇企业、事业单位)和家庭副业劳务的劳动力的人数之和。

也指有劳动能力的农民的数量。

化肥施用量是指2017年每个县(区、市、旗)实际用于农业生产的化肥实物总量,单位为吨。

氮肥施用折纯量、含氮复合肥施用折纯量是把施用的不同种类氮肥或含氮复合肥按含氮百分比成份(含氮折纯率)进行折算后的数量之和,单位为吨。

氮肥、含氮复合肥种类名称和含氮折纯率见表1。

污染源普查条例(一)

污染源普查条例(一)

污染源普查条例第一章总那么第一条为了科学、有效地组织实施全国污染源普查,保障污染源普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污染源普查的任务是,掌握各类污染源的数量、行业和地区分布情况,了解主要污染物的产生、排放和处理情况,建立健全重点污染源档案、污染源信息数据库和环境统计平台,为制定经济社会开展和环境保护政策、规划提供依据。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污染源,是指因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或者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场所、设施、装置以及其他污染发生源。

第四条污染源普查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那么组织实施。

第五条污染源普查所需经费,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共同负担,并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按时拨付,确保足额到位。

污染源普查经费应当统一管理,专款专用,严格控制支出。

第六条全国污染源普查每10年进展1次,标准时点为普查年份的12月31日。

第七条报刊、播送、电视和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应当及时开展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宣传报道。

第二章污染源普查的对象、范围、内容和方法第八条污染源普查的对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有污染源的单位和个体经营户。

第九条污染源普查对象有义务承受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普查人员依法进展的调查,并如实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按照要求填报污染源普查表。

污染源普查对象不得迟报、虚报、瞒报和拒报普查数据;不得推诿、拒绝和阻挠调查;不得转移、隐匿、篡改、毁弃原材料消耗记录、生产记录、污染物治理设施运行记录、污染物排放监测记录以及其他与污染物产生和排放有关的原始资料。

第十条污染源普查范围包括。

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和其他产生、排放污染物的设施。

第十一条工业污染源普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企业根本登记信息,原材料消耗情况,产品生产情况,产生污染的设施情况,各类污染物产生、治理、排放和综合利用情况,各类污染防治设施建立、运行情况等。

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技术规定

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技术规定

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技术规定LT—2——3——4—目录工业污染源普查技术规定 (5)工业园区普查技术规定 (17)农业污染源普查技术规定 (20)生活污染源普查技术规定 (25)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普查技术规定 (29)移动源普查技术规定 (41)—5—工业污染源普查技术规定为规范全国工业污染源(以下简称工业源)的普查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通知》(国发〔2016〕59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7〕82号)要求,制定本规定。

放射性污染源普查技术规定按《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伴生放射性矿普查监测技术规定》(国污普〔2018〕1号)执行。

一、目的明确工业源普查对象、范围、内容、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核算方法,指导工业源普查报表填报和普查工作实施。

二、对象与范围工业源普查范围为《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中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普查对象为3个门类中40个行业的全部工业企业,即行业大类代码为06-45的,包括经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登记,领取《营业执照》的各类工业企业以及未经有关部门批准但实际从事工业生产经营活动、有或可能有废水污染物、废气污染物或工业固体废物(包括工业危险废物)产生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

对可能伴生天然放射性核素的8类重点行业15个类别矿产采选、冶炼和加工产业活动单位进行放射性污染源调查。

—5—按照在地原则确定普查对象,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划分在地的基本区域。

(1)大型联合企业所属二级单位,一律纳入该二级单位所在地普查。

(2)同一企业分布在不同区域的厂区,纳入各厂区所在区域普查。

(3)大型公共供暖企业按照企业各生产场所或生产设施(锅炉)所在区域,纳入所在区域普查。

2017年12月31日以前新建已验收或已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企业纳入普查范围;处于调试阶段但已造成事实排污累计30天及以上的新建项目,纳入普查范围;调试阶段不足30天的新建项目,不纳入普查范围。

3.2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技术规定(三-九)

3.2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技术规定(三-九)

附件一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技术规定之三工业源及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普查技术规定为规范全国工业污染源(以下简称工业源)及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的普查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通知》和《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方案》,制订本规定。

一、目的(一)规范工业源及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普查工作,保证普查工作质量。

(二)确定工业源及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普查的具体对象、技术路线、方法、内容和步骤。

(三)指导工业源及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普查表式的设计和普查软件的开发应用。

二、普查对象(一)普查对象工业源的普查对象为《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中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个门类39个行业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的普查对象为各类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运营单位。

产业活动单位包括(1)经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登记,领取《营业执照》的各类工业企业生产单位;(2)未经有关部门批准但实际从事工业生产经营活动、有或可能有污染物产生的产业活动单位。

(二)普查对象的确定1、工业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一律按照属地原则确定普查对象,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划分属地的基本区域。

(1)大型联合企业所属二级单位,一律纳入该二级单位所在地普查。

(2)同一企业分布在不同区域的厂区,纳入各厂区所在区域普查。

(3)大型公共供暖企业按照企业各生产场所或生产设施(锅炉)所在区域,纳入区域普查。

2、至2007年12月31日以前新建已验收的企业纳入本次普查;投入试生产、试运行,已造成事实排污累计30天及以上的新建项目,纳入本次普查;试生产、试运行不足30天的新建项目,不纳入本次普查。

2007年12月31日以前投入运行、试运行的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包括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场)、危险废物处置厂和医疗废物处置厂),不论是否通过验收,均纳入本次普查。

3、在2007年度停产的产业活动单位,纳入本次普查。

4、2007年12月31日以前关闭的产业活动单位,不纳入本次普查。

农业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

农业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

农业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一、制定背景我国农业资源丰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农药、化肥、畜禽粪污等农业污染源也日益增多。

这些污染源不仅会严重危害生态环境,也会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

因此,开展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是迫切需要的。

二、实施目标本次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的目标是全面了解我国农业污染源的性质、种类、分布、污染源强度等情况,为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为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做出贡献。

三、实施内容1.农业污染源清单作为本次普查的基础资料。

2.调查对象包括农药、化肥、畜禽粪污、养殖污水等农业污染源。

3.据实地调查,记录农业污染源的数量、性质、产生源头、排放与处理情况以及周边环境影响等信息。

4.统计分析所收集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质量分析,对不合格数据进行修正和筛选,形成高质量的农业污染源普查数据。

5.利用普查数据,开展农业污染源的评估和分级,形成《农业污染源分级评估技术导则》,为政府部门对农业污染源进行分类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6.除了完成普查数据之外,针对普查结果,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规定和措施,减少或遏制农业污染源的产生、排放和传播。

四、实施流程1.安排组织架构――建立普查小组,并制定相关工作计划和方案。

明确每个成员的工作职责,包括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等。

2.农业污染源清单的整理、修订和完善工作――建立农业污染源清单,并对其进行修订和完善,确保污染源清单的完备性和准确性。

3.信息收集与调查实施――根据污染源清单,对各类农业污染源进行实地调查,准确掌握污染源的名称、数量、发生地点、周边环境条件以及排污情况等相关信息。

4.统计分析普查数据――通过统计分析收集的普查数据,形成图表,并对不合格数据进行修正和筛选,形成高质量的普查数据。

5.农业污染源评估和分级――利用普查数据,对农业污染源进行评估和分级,并形成相应技术导则。

6.政策制定和措施执行――根据普查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减少或遏制农业污染源的产生、排放和传播。

农业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

农业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

农业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农业发展的迅猛,农业污染问题也随之加剧。

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农业污染源普查就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本文将介绍一下农业污染源普查的实施方案。

一、普查的目的和意义普查的目的是全面了解我国各地农业生产中产生的污染物种类、分布和数量,找出污染源,为制定和实施污染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此外,还可以帮助农民掌握科学的农业管理知识,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质量。

二、普查的内容和方法1、内容(1)污染种类:普查的对象包括地面水、地下水、农作物、土壤以及畜禽等农产品所受到的污染。

(2)污染源:主要包括化肥和农药、畜禽的粪便污染以及饲料等。

(3)普查数据:主要分为实地调查和实验室检测两个方面。

实地调查主要是了解污染情况的来源、分布、种类、排放量等问题。

实验室检测是对采样样品进行分析,获得机理分析和数据支撑。

2、方法(1)实地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现场观察和口头询问等方法,获取污染来源、分布、种类、排放量等信息。

(2)宏观调查:利用遥感技术、卫星遥感图像等高效快捷的技术,获取农业污染资源信息。

(3)实验室检测:对采样物样品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与国家标准或相关法规进行对比或评价。

三、普查的实施方案1、前期准备(1)组建普查小组成立普查小组,由相关专业人员组成,可以邀请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和环保方面的专家作为顾问参与普查。

(2)确定普查区域根据当地政策和农业的发展情况,确定普查的范围和调查的区域。

(3)制定普查计划在普查小组的共同努力下,制定普查计划,明确调查的目标、任务、方法、时间等。

2、实施方案(1)实地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现场观察和口头询问等方法,获取污染来源、分布、种类、排放量等信息。

(2)宏观调查:利用遥感技术、卫星遥感图像等高效快捷的技术,获取农业污染资源信息。

(3)实验室检测:对采样物样品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与国家标准或相关法规进行对比或评价。

(4)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信息和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形成调查报告。

5、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清查技术规定

5、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清查技术规定

代码 标识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业企业或产业活动 单位清查表
【排污许可证编号】指已经正式核发的 排污许可证22位编号。已经正式核发排 污许可证的企业或产业活动单位必须填 写,其他企业或产业活动单位不需要填 写。
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业企业或产业活动 单位清查表
• 对象
• 2017年12月31日以前新建的企业或单位,已验收的和尚未验收但
已造成事实排污的均须纳入清查范围。 • 工业企业或产业活动单位名称、运行状态、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或组织机构代码)、生产地址、联系人及联系方式、行业类别。
• 内容
• 可能伴生天然放射性核素的8类重点行业15个类别矿产资源采选、 冶炼和加工产业活动单位开展放射性水平初测。 • 对于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中的工业园区(产业园区),要登记园 区名称、管理机构联系人及联系电话
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 清查技术规定
2018年4月
参考文件
2018年3月20日,国务院第二次全国污染源 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第二次全 国污染源普查清查技术规定>的通知》印发, 明确了清查工作目的,原则和要求,对象、 范围和内容及组织实施。省普查办对此文进 行了转发,提出了我省清查工作的具体要求。
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业企业或产业活动 单位清查表
【曾用名】用于标识企业或单位是否有曾 用名。有曾用名的按照曾用名的全称填写, 无曾用名的此项不填。 【运行状态】用于标识产业活动单位运行、 停产或关闭状态。在运行的标记为“运 行”;暂时停产、间歇性停产、阶段性停 产的标记为“停产”;生产设施已移除或 厂区已废弃的标记为“关闭”。 【生产地址】指企业或单位所在地详细到 村镇、街道、门牌号的地址,按实际生产 地址填报,注册登记地址和生产地址不在 同一区域的按照生产地址进行登记。

鹤山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农业源普查服务要求及技术指标

鹤山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农业源普查服务要求及技术指标

鹤山市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农业源普查服务要求及技术指标一、项目简介1.项目概况本项目为大型环境保护调查项目。

根据《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规定,国务院决定于2017年开展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

全国污染源普查是重大的国情调查,是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

作为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的一部分,本次农业源普查要摸清农业污染源基本信息,了解和掌握不同农业污染物区域分布和产排情况,为农业环境污染防治提供决策依据。

通过掌握种植业、畜禽养殖业生产过程中主要污染物流失量、产生量、排放量及其去向;查清地膜的使用量和残留量、秸秆的产生量和利用量;获取农业生产活动基础数据,建立农业污染源资料档案,完善农业污染源信息数据库和监测管理平台,为管控农业污染源监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明确农业污染源排放规律和主要影响因子,阐明农业污染物的动态变化趋势和分布特征,为控制农业污染,指导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按照国家对本次污染源普查要求,本次普查标准时点为2017年12月31日,时期资料为2017年度资料。

2018年为全面普查阶段,各地组织开展普查,通过逐级审核汇总形成普查数据库,年底完成普查工作。

2019年为总结发布阶段,重点做好普查工作验收、数据汇总和结果发布等工作。

国务院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组织实施普查。

同时,按照信息共享和厉行节约的要求,充分利用有关部门现有统计、监测和各专项调查等相关资料,借鉴和采纳国家有关经济普查、农业普查等成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成立相应的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按照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的统一规定和要求,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污染源普查工作。

本项目工作内容为:通过组织培训、入户发表调查、数据录入审核、数据汇总、现场核查、数据修正上报市确认、编写技术报告与工作报告、协助完成项目验收等。

2.项目目的本次普查要摸清农业污染源基本信息,了解和掌握不同农业污染物区域分布和产排情况,为农业环境污染防治提供决策依据。

全国农业污染源普查技术规定 共39页

全国农业污染源普查技术规定 共39页
农药施用情况:污染重、用量大、难降解、未禁用的农药 (如毒死蜱、阿特拉津、氟虫腈、吡虫啉、克百威、2, 4-D 丁酯、涕灭威、丁草胺、乙草胺等)。
农膜:包括地膜使用量、回收状况等。
秸秆:包括秸秆产生量、丢弃量、田间焚烧量、还 田量、饲料利用量、燃料利用量、堆肥利用量、原料 利用量等 。
2、普查对象分类
规模化养殖场 养殖小区 养殖专业户
普查规模界 定
规模化养殖场
生猪500(出栏) 奶牛100头(存栏) 肉牛200头(出栏) 蛋鸡20000羽(存栏) 肉鸡50000羽(出栏)
养殖小区
在统一规划的区域内,由多个养殖业主共同 组成、按照统一操作规程进行养殖、管理的养殖 方式。
六、普查内容
(一)种植业污染源
1、普查分区 2、普查对象和规模 3、普查内容
(二)畜禽养殖业污染源 (三)水产养殖业污染源 (四)重点流域农村生活域
(一)种植业污染源
主要针对粮食作物(谷类、薯类和豆类) 、经济 作物(棉花、麻类、桑类、油料、糖料、烟草、茶、花 卉、药材、果树等)和蔬菜作物(根茎叶类、瓜果类、 水生类 )的主产区开展肥料、农药、农膜和秸秆污染 的调查。
全国农业污染源普查 技术规定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办公室 二〇〇七年十一月
一、普查依据 二、普查目标 三、普查时点 四、普查污染物种类 五、总体思路 六、普查内容
一、普查依据
1.《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通知》 (国发〔2019〕36号)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方 案的通知》(国办发[2019]37号)
规模化农场:耕地和园地总面积在10000亩以上(以下 同),每2000~5000亩调查一个典型地块(或棚室)。对 于耕地和园地总面积在10000亩以下的小型农场,每1000 亩调查一个典型地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北方高原山地区
主要包括青海中北部、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东北和华北山地,共252个县,耕地面积1618万ha,土壤类型以草甸土、栗钙土、黄绵土为主。本区降雨量较少,肥料、农药用量低,主要考虑水土流失造成的肥料、农药流失以及地膜残留污染。
(6)南方山地丘陵区
包括西南、江南和华南山地的秦巴山地、川鄂湘黔丘陵山地、云贵高原、川西高原、浙闽丘陵山地、闽南与南岭山地以南至沿海的粤桂大部、海南岛及云南西双版纳,共计857个县,耕地面积1601万ha。土壤类型以红壤、紫色土、砖红壤、黄壤、黄棕壤、水稻土为主。本区降雨较丰富,肥料、农药用量中等偏高,主要考虑由于水土流失造成的肥料、农药径流流失。
(3)南部区
包括云南、贵州、西藏、四川、重庆、广西、广东、海南、福建共九个省(市、区)。本区主要养殖种类有鲢鱼、鳙鱼、鲤鱼、鳊鱼、鲫鱼、罗非鱼、泥鳅、鲶鱼、鳗鲡、鲟鱼、黄鳝、鳜鱼、鲈鱼、河蚌和龟鳖等,养殖方式主要有池塘养殖、网箱养殖和围栏养殖和工厂化养殖。
(4)中南区
包括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和海南6省(区)。本区规模化养殖水平高,5万头以上的超大规模养猪场占全国的1/3。由于水资源丰富,清粪方式以水冲式为主,部分经过一定处理后排放、回用农田或池塘。
(5)西南区
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5省(市、区)。本区生猪养殖量大,但规模化水平较低,以家庭饲养为主,粪便污水部分采用沼气处理,多数直接排放,容易随地表径流进入环境。
种植业:包括以地表径流途径流失的总氮、硝态氮、铵态氮、总磷以及1~2种农药(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从上述农药中选择,以下同),或以地下淋溶途径流失的总氮、硝态氮、铵态氮以及1~2种农药。
畜禽养殖业:污水包括化学需氧量、铵态氮、总磷、总氮、铜、锌、pH等;固体废物包括有机质、含水率、全磷、全氮、铜、锌等。
养殖基本情况:包括养殖品种、养殖模式、养殖水体、养殖类型、养殖面积/体积、投放量、产量、水体排放量及去向、水体交换情况、换水频率、换水比例等。
投入品使用情况:包括饲料名称、主要成分及含量、使用量,肥料名称、主要成分及含量、施用量、施用方法,渔药名称、主要成分及含量、施用量、施用方法等。
(三)普查污染物种类
2、普查报表
(1)普查对象分类
依据地块经营权属的不同,将种植业污染源普查对象分为分散农户和规模化农场两类。其中,分散农户的耕地、园地数量没有限制,规模化农场的耕地和园地总面积应在10000亩以上(以下同)。对于耕地和园地总面积在10000亩以下的农场按分散农户对待。
(2)普查规模
种植业污染源普查以乡镇或规模化农场为基本单位组织实施,以地块为基本单元抽样调查。
每个典型地块进行基本情况、肥料施用情况和农药施用情况调查。
(二)畜禽养殖业污染源
1、普查分区
根据我国行政区划将全国分为六大区域,以规模化养殖的猪、奶牛、肉牛、蛋鸡、肉鸡为普查对象,开展畜禽养殖业污染源普查工作。
(1)华北区
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和内蒙古等5省(市、区)。华北区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养殖专业户共存,由于水资源相对缺乏,清粪方式以干清粪为主,粪便、污水处理率较低。
在此基础上,依据各区在全国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以及在农业源产、排污负荷中所占的比重,遵循分类抽样原则,明确全国各省、市、县农业污染源普查结构、普查规模,全面开展普查工作,核算农业源污染物产、排数量。普查流程见图1。
四、普查方法
(一)种植业污染源
1、普查分区
在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划、作物布局和种植制度区划、全国土壤普查等已有工作的基础上,针对影响肥料、农药和农膜污染的主要因素,将种植业污染源普查划分为六大区域。其中,4个区域以平原为主,2个区域以山地、丘陵为主。六大分区如下:
(二)普查内容
1、种植业污染源:主要普查我国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蔬菜作物主产区在种植业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流失情况。普查内容主要包括:
地块基本情况:包括地块面积、类型、坡度、种植方向、耕作方式、排水去向等。
肥料:主要针对肥料(包括化肥和有机肥)的施用和流失情况开展普查。其中,化肥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有机肥包括商品有机肥、畜禽粪便等。调查内容包括肥料名称、有效成分及其含量、施用量、施用方法等。
秸秆:主要针对粮食作物(谷类和豆类)和经济作物(棉花和油菜)生产过程中的秸秆及其去向开展普查。普查内容包括秸秆产生量、丢弃量、田间焚烧量、还田量、饲料利用量、燃料利用量、堆肥利用量、原料利用量等。
2、畜禽养殖业污染源:主要普查猪、奶牛、肉牛、蛋鸡、肉鸡在规模养殖条件下污染物的产生、排放情况。普查内容主要包括:
(2)西北干旱半干旱平原区
包括内蒙古河套灌区、宁夏引黄灌区、甘肃河西走廊灌区和新疆内陆灌区等四大灌区,共152个县,耕地面积434万ha,土壤类型以灌淤土为主。本区地膜使用普遍,肥料、农药投入水平中等偏上,由于降雨量少,多为人工灌溉,很难产生地表径流,故主要考虑地膜残留污染,兼有肥料、农药淋溶污染。
(6)西北区
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5省(区)。本区降雨少,气候干燥。奶牛和肉牛养殖以放牧和小区饲养为主,饲料主要为饲草和秸秆,饲养成本较低,奶牛粪便污水基本不进行处理,部分贮存后用于农田。
2、普查报表
(1)普查对象分类
依据养殖组织模式的不同,将畜禽养殖业分为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养殖专业户三类。规模化养殖场是指饲养数量达到一定规模的养殖场,其中:生猪≥500头(出栏)、奶牛≥100头(存栏)、肉牛≥200头(出栏)、蛋鸡≥20000羽(存栏)、肉鸡≥50000羽(出栏)。养殖小区是指在统一规划的区域内,由多个养殖业主共同组成、按照统一操作规程进行养殖、管理的养殖方式;养殖专业户是指畜禽饲养数量达到一定数量的养殖户:生猪≥50头(出栏)、奶牛≥5头(存栏)、肉牛≥10头(出栏)、蛋鸡≥500羽(存栏)、肉鸡≥2000羽(出栏)。
农药:主要针对污染重、难降解、用量大、未禁用的农药(如毒死蜱、阿特拉津、氟虫腈、吡虫啉、克百威、2,4-D丁酯、涕灭威、丁草胺、乙草胺等,以下所指农药均相同)施用和流失情况开展普查。普查内容包括施药目的、农药名称、有效成分及其含量、施用量、施用方法等。
农膜:主要针对地膜残留污染开展普查。普查内容包括地膜使用量、回收状况等。
(4)南方湿润平原区
包括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皖中平原、太湖平原、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以及东南沿海平原,共611个县,耕地面积1876万ha,水田占70%,旱地占30%,土壤类型以水稻土、潮土、红壤、紫色土为主。本区降雨丰富,河网密布,肥料、农药用量高,主要考虑因地表径流造成的肥料和农药流失,保护地中存在淋溶污染,地膜污染相对较轻。
凡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的所有乡镇和规模化农场均需进行普查,目的在于明确乡镇或农场耕地和园地的数量、类型、坡度、耕作方式、种植方向以及主要种植模式,为实地调查中的地块抽样提供指导。
(3)典型地块实地调查
对于规模化农场,按照每2000~5000亩调查一个典型地块(或棚室),具体抽样数量可根据农场规模、种植制度等因素确定。对于耕地和园地总面积在10000亩以下的小型农场按每1000亩抽取一个典型地块开展调查。
(一)规范农业源普查工作,保证普查工作质量;
(二)确定农业源普查的对象、范围、内容、技术路线、方法等;
(三)指导农业源普查表式的设计和普查软件的开发应用。
二、普查对象、范围和内容
(一)普查对象和范围
普查对象包括种植业污染源、畜禽养殖业污染源和水产养殖业污染源。
种植业污染源主要针对粮食作物(包括谷类、豆类和薯类)、经济作物(包括棉花、麻类、桑类、油料、糖料、烟草、茶、花卉、药材、果树等)和蔬菜作物(包括根茎叶类、瓜果类、水生类)的主产区开展肥料、农药、农膜和秸秆污染普查。
畜禽养殖基本情况:包括饲养目的、畜禽种类、存栏量、出栏量、饲养阶段、各阶段存栏量、饲养周期等。
污染物产生和排放情况:包括污水产生量、清粪方式、粪便和污水处理利用方式、粪便和污水处理利用量、排放去向等。
3、水产养殖业污染源:主要普查鱼、虾、贝、蟹等在规模化养殖条件下污染物的产生情况。普查内容主要包括:
畜禽养殖业污染源以舍饲、半舍饲规模化养殖单元为对象,针对猪、奶牛、肉牛、蛋鸡和肉鸡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畜禽粪便和污水开展普查。
水产养殖业污染源以池塘养殖、网箱养殖、围栏养殖、工厂化养殖以及浅海养殖、滩涂养殖等有饲料、鱼药、肥料投入的规模化养殖单元为对象,针对鱼、虾、贝、蟹等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开展普查。
农业污染源普查技术规定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技术规定之四
农业污染源普查技术规定
为规范全国农业污染源(以下简称农业源)普查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通知》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方案》,制订本规定。
一、编制目的
农业源普查是摸清农业污染底数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是做好农业环境管理的重要基础。通过此次普查,全面了解和掌握不同农业源污染物的区域分布、污染类型、产生量、排放量及其去向,为农业环境污染防治提供决策依据。编制本技术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水产养殖业:水产养殖过程中进入自然水体中的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COD)、铜、锌、渔合的方法,测算农业源污染物产生、排放数量。
根据我国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的区域布局,在综合考虑影响农业源污染物产生、排放因素的基础上,确定全国农业污染源普查分区,分区、分类监测农业源污染物产生、排放数量,获得不同分区主要类型农业源的产、排污系数。
分散农户经营是当前我国种植业生产的主要形式。对于分散农户,一般有多个分散地块,可调查符合普查抽样要求、且面积最大或最能代表其种植水平的地块或棚室。考虑到各普查分区的农户经营规模以及污染物流失的空间变异特性等方面的差异,确定本次普查抽样比例为:西北平原区和东北平原区农户抽样比例为%,黄淮海平原区和南方平原区为%,北方高原山地区和南方山地丘陵区为%。
(2)东北区
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3省。本区畜禽养殖数量多,粪便产生量大,且基本不进行处理,贮存后直接用于农田;用水量和污水排放量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