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2020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热点话题精练:家国情怀
2020年高考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文分析与试题详解
2020年高考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文分析与试题详解一、2020年高考全国卷Ⅰ论述类文章阅读【原文】提示:红色划去字体为删除内容,括号内黑色字体为添加内容。
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的和谐。
如何(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这就需要有家庭伦理。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
这些伦理规范(他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
从《礼记》中,我们可以看到有着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等等,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家庭伦理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得“礼”制度化。
所以中国古代社会是一“礼法合治”的社会。
因而,“伦理”规范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是非常重要的。
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
《孝经·三才章》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当然,孔子是否说过这段话,在此且不论。
)这是说“孝”是“天道”之常规;是“地道”有利于万物的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
为什么“孝”会有这样大的意义?我认为,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
我(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
要较好的维护家庭中的长幼、尊卑的秩序,要使其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适应(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族伦理规范,而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以至庶人的伦理规范,而构成一套整个社会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在《孝经》中对此都有详说。
在我国古代往往又把这些伦理规范制度化,这就表现在种种“礼制”中,这点可以从我国历朝各代典章制度的文献中表现出来。
“孝”既然为我国古代社会所需要,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此伦理规范又通过各种礼仪,(并进)而成为社会应遵守的伦理制度,但这种伦理规范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礼仪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
《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辨。
新高考语文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 2020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语文分类训练(教师版含解析)
专题01:论述类文本阅读【2020年高考】一、【2020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
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
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
《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
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
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
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
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
《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辩。
”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
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
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
“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
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
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看成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可以理解的。
一方面,它体现了孔子“爱人”(“泛爱众”)的精义;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
因此,“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25个家国情怀素材,助力中高考(金句+事例+范文)
一、名言金句01.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司马迁02.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岳飞03.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詹天佑04.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而已。
——刘伯坚05.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
——陈毅06.君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厉。
——孙中山07.我生平优点不多,但自谓爱国不敢后人。
即使把我烧成了灰,我的每一粒灰也还会是爱国的。
——季羡林08.个人的痛苦与欢乐,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与欢乐里。
适用主题:家国情怀/人生价值/使命感09.当我们爱脚下的泥泞时,说明我们已经拥有了一种精神。
适用主题:家国情怀/民族精神/热爱10.人既发扬踔厉矣,则邦国亦以兴起。
适用主题:青年担当/使命感/责任感11.平凡比非凡可能更有价值,或者说平凡乃是非凡的极限。
适用主题:平凡与伟大者/敬业奉献12.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适用主题:家国情怀/坚守本心/无私奉献13.捧出一颗丹心,献与亿万生灵。
适用主题:家国情怀/执爱祖国/丹心报国14.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华之责任,置于自身之肩上。
适用主题:家国情怀/青年使命/心系祖国15.江山不负英雄泪,且把利剑破长空。
适用主题:有关英雄、爱国激流勇进、时代担当等话题二、人物事例与精彩语段01.梁思礼“两弹一星”功臣梁思礼是梁启超最小的儿子。
1949年,他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后毅然回国效力,而他的同窗好友林桦选择留在美国。
几十年后,林桦成了波音宇航公司的首席科学家,梁思礼成了航天部的总工程师,梁的工资只有林的百分之一。
但梁思礼一点不后悔,“他干的导弹是瞄准中国的,我干的导弹是保卫祖国的。
”“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以用大事。
”父亲梁启超的这句话,梁思礼用一生来铭记和践行。
02.顾方舟“糖丸爷爷”顾方舟,在研制出第一批小儿麻痹症疫苗时,不惜冒着终生瘫痪的风险亲自试喝。
后来需要在儿童身上试验,他又给刚满月的儿子喂下了疫苗。
(江苏专版)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群文通练家国情怀(含解析)
群文通练家国情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家国情怀与忧患意识张倩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内忧外患的挤压之下、在东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之中开启了近代化的进程。
中国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也开始反省自身,开始自觉不自觉地更新文化传统。
在这个过程中,深厚绵长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在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中互相支撑,互相影响,均衍生出新的内容,可以称为“近代互构”。
“忧患意识”最初是针对殷商时期人们听凭鬼神来决定自己生活的习俗而提出的,其基本内容是:个体在面对广阔的外在世界和种种困难时,应在敬畏之心的基础上,通过谨慎的态度、坚毅的行为来解决问题,积极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并保持对潜在危机的洞见和预防,在政权与民生的关系讨论中,衍生出深刻的文化批判功能。
与之相应,“家国情怀”是个体对其所生活的家庭、家族以及邦国共同体的认同、维护,表现为情感和理智上热爱共同体,并自觉承担共同体责任,其核心也是责任意识。
在周初统治者“敬德”“保民”的道德意识中,已经洋溢着浓厚的忧患意识,这也成为统治者家国情怀的重要内容。
“始于家邦,终于四海”(《尚书·商书》),即是君王家国情怀的集中表达。
伴随着古代文明的演进,家国情怀与忧患意识一起,成为知识精英所具有的核心思想,并通过教化系统影响普通民众。
《孝经》《大学》等经典中建构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体系是对传统家国情怀的凝练表达。
《颜氏家训》《曾文正公家训》等传世家训中,均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宗旨,从立志、养德、行为等层面进行引导,表达士大夫阶层的文化诉求;而在百姓中广为流布的村规、民约,也把培育人们勤奋豁达的德性、持守道义的原则、居安思危的态度、和睦邻里的作风视为核心内容。
这种家国情怀在传统社会中,满足了国家稳定、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礼制的维护下,具有极强的稳定性。
忧患意识奠定家国情怀的人文底蕴。
第一,忧患意识是人努力把握自身命运、维系生活共同体的自觉,在中国文化的生命初期就奠定了重视主体性的品质,蕴含着“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是推动中国文化自我发展的动力。
【高考语文】2020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热点话题精练:家国情怀
2020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热点话题精练——家国情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人诗歌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从整个的中国文学史看来,唐代诗歌无疑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特殊地位。
不但它声韵的铿锵和格调的度化集诗歌的大成,为后来的学诗者所效法,而那个时代——唐代的诗坛有一种特别的趋势,就是描写民族战争文学的发达,在别的时代可说决没有这样多的。
如西汉中世,富贵化的古典词赋甚发达,北宋二百年只有描写儿女柔情的小词盛达。
在唐代却不然了,初唐诗人的壮志,都具有并吞四海之志,投笔从戎,立功塞外,他们都在做着这样的悲壮之梦,他们的意志是坚决的,他们的思想是爱国主义的,这样的诗人才可称为“真正的民众喇叭手”!中唐诗人的慷慨激烈,亦大有拔剑起舞之概!他们都祈祷祝颂战争的胜利,虽也有几个非战诗人哀吟痛悼,诅咒战争的残忍;但他们诅咒战争,乃是国内的战乱,惋惜无辜的死亡,他们对于与别个民族争雄,却都存着同仇敌忾之志。
如素被称为非战诗人的杜少陵,也有“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 看吧!唐代的诗人怎样的具着“民族自信力”,一致地鼓吹民族精神!和现在自命为“唯我派诗人?”“象征派诗人?” 只知道“蔷薇呀!”“玫瑰呀!”“我的爱呀!”坐在“象牙之塔”里,咀嚼着“轻烟般的烦恼”的人们比较起来,真令人有不胜今昔之感呢!唐代诗坛的特质既如上述,但我们要问为什么唐代的诗歌都含着民族意味?为什么民族诗人在唐代不断地产生?研究中国历史的人们,谁都知道唐代的国势之强,唐代的武功,至今外人话及,尚有谈虎色变之概!因为唐代除了它的没落时期——晚唐,其余一二百年,差不多都注意于对外的民族斗争。
在这种威加四夷,万邦慑服的时代里,当然能陶冶得出“有力的民族诗歌”!养成“慷慨的民族诗人”了!一个时代的创始,正和人的少年时候一样,带着一种活泼的朝气。
初唐是唐代三百年的开创时期,代表初唐统治者的唐太宗,无论文治、武功都超越古今。
而那时候的诗人,也能一洗六朝靡靡的风气,他们都具有高远的眼光,把握着现实生活,他们都有投笔从戎、立功海外的壮志,抒写伟大的怀抱,成就壮美的文学。
高中语文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轮复习:家国情怀专练
2020年论述类文本阅读二轮复习:家国情怀专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在中国,国家从来被视为一个伦理性的实体。
在近代西方,霍布斯和洛克所倡导的自然主义的契约国家,卢梭、康德、费希特所倡导的道德主义的契约国家中,国家都没有积极的功能。
国家只是一个警察,唯一的职责是维持秩序;它不是一个导师,不负有引导人们向善之职,那是宗教所管的事。
中国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天下,在伦理关系上环环相扣,连为一体。
“民惟邦本”,国家作为伦理性的实体,除去负责保障民众的个人权利、督促民众履行个人义务之外,还负责教化民众尤其是从君主到各级官吏,“孝、悌、忠、信”“仁、爱、诚、敬”“礼、义、廉、耻”,作为国家伦理的基本观念,规定了一个人在现实中应该怎样行动,应该禁止哪些行为。
正因为如此,国家不仅要保护从个人到家庭,再到社会的责任伦理,而且自身要率先履行自己的责任伦理,成为履行责任伦理的示范者。
孔子说:“为政先礼。
礼,其政之本与!”说明礼治在伦理型国家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对国家而言,包括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在内的各项礼仪,不仅是宣示价值观、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教化人民特别是掌控权力的各级官吏的有效方式,而且是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积极推进国际交往的重要手段。
历史早已证明,只要家庭、社会、国家这些伦理性实体继续存在,礼所表达的这些责任伦理就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礼自身也一直在发展变化之中。
礼根植于人们的生活实践,根植于人们的日常习俗,因时间、空间条件不一样,它们会产生许多差异。
今日之中国,现代、前现代、后现代并存,而基本取向则是每个人一方面自主性、独立性越来越强,另一方面又越来越为世界性联系中的巨量信息所左右;以父家长为中心的传统家庭已普遍瓦解,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成为主流,在市场化、契约关系冲击下,婚姻与家庭变数激增;人们的社会交往范围,在实际领域和虚拟领域都空前扩大也更加不确定,各类新型的社会自组织影响已大大超过传统的社会自组织;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都面临全新的挑战。
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III)及答案
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III)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文观止》是一个文章选本,“观止”本于《左传》记载季札在鲁国看乐舞时赞美的话:“观止矣!”这个选本是清朝吴楚材、吴调侯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选定的,它备受读者喜欢是有原因的。
第一,一般说来,它体现了比较进步的文学主张。
古代的选本,梁朝萧统的《文选》也很著名。
那时的文学主张,认为哲理散文和历史散文都不能入选。
《文选》除诗歌外,选的主要是骈文,是一种讲究辞藻、对偶、声律的文章。
唐朝韩愈起来提倡古代的散文,称为古文,用来反对骈文。
这种主张是进步的。
《古文观止》正是贯彻了韩愈以来的古文家的主张。
第二,一般说来,入选这个选本的文章丰富多彩,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比较高的。
自从韩愈提倡古文以后,古文的选本在《古文观止》前早已有了,像宋朝真德秀的《文章正宗》选录《左传》《国语》到唐朝末年的作品,《古文观止》的选文从《左传》开始,就是本于《文章正宗》。
不过真德秀是道学家,他用封建伦理的眼光来选文章,忽略了文章的艺术性,所以他的选本不受欢迎,《古文观止》所选,像先秦的历史散文《曹刿论战》《鲁仲连义不帝秦》,表现当时人的智慧和品德;两汉文《治安策》和《出师表》,反映出当时政治上的重大矛盾,表现出作家的远见和忠诚;唐文《捕蛇者说》,深刻暴露封建统治者“苛政猛于虎”的罪恶;宋文《岳阳楼记》,通过不同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这些名篇,都是古今传诵。
这个选本所选文章的丰富多彩,也表现在文章的体制上。
选本也选了几篇韵文、骈文。
严格讲起来,古文跟骈文是对立的。
但就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讲,古文由散体趋向骈体,再由骈体回复到散体,完全不选骈体,就看不出这种变化来。
第三,这个选本的编选体例也有它的好处。
萧统的《文选》分很多门类,烦琐不堪;真德秀的《文章正宗》古文部分分辞令、议论、叙事三类。
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语文课件:家国情怀(论述类 小说)
操舵兵立刻点头。 “就朝那儿开!” 操舵兵回头诧异地看着他:“朝那漩涡开?” “是的,执行命令!” 没有犹豫,舰艇马上左拐三十度,猛一加速,一下子冲进了那片有漩涡 的海面。 好像,舰身变得平稳起来。 肖海波长吁了一口气:又一次判断正确。 现在舰艇到了台风的中央,这里风力是最小的。那海面上的漩涡,正如 他的判断,不是海流汇出来的,是风在水面吹出来的假象。
一二
钱氏家礼文化。这里所说的“家礼”有别于家德规范的家庭礼仪,即狭 义的家礼。以礼相待、以仪寓教是家礼文化的宗旨。家庭礼仪的教化熏 陶对家庭生活秩序维系、家庭成员关系调适以及子弟品德培育发挥着重 要的作用。钱氏家礼教育除了在宗族学堂、义学和祠堂进行,还利用嫁娶、 生子、祝寿、祭祀、聚会、升迁、求学等重要活动载体和礼仪规程来实 施教育,尤其注重长辈以身示范的教育和引导。
一二
解析 C项,“认为兄弟关系是最重要的”无中生有﹐原文“兄弟如手足”“兄弟 相同,上下和睦”是《八训》告诫子孙的内容,没有表达“兄弟关系是最重要 的”意思。
一二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5分) 文本一
归航 陆颖墨 巨浪猛扑过来,掠过右甲板,迎头浇盖了整个舰桥。舰长肖海波心头一 凛,死死盯着右边的海面。一个巨浪更加猛烈地狂扑过来。他冷笑:“果然 是你!”紧接着,舰身大幅度左斜。他扶牢站稳,对那个把身躯捆在铁座椅上 的操舵兵果断下令:“右满舵!” 海情这么糟,一切都在预料之外。从日本海过来的“丽莎”台风,原来预 测是九级,没想到,风力骤升到十一级,上级命令所有航行的舰艇迅速撤离。 偏偏,肖海波的舰艇却无法离开,在台风中来回打转。
一二
舰桥里的几个兵,管舵向的、管速度的、管航线的、管报务的,都回过 了神,用钦佩的目光看着他们的舰长,肖海波羞于接受这种钦佩。“暂时是 安全了,但依然在最危险的地方。下一步怎么办?”忽然,他心中一阵发空。
2020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热点话题精练:文化传承
2020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热点话题精练——文化传承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①中华文化很注重中庸之道。
国家太大,治理需要依靠精英,这样的精英有一个特点,在孔子那里就是讲求“中庸”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我称之为中庸理性主义,既不要过于峻急,也不要过于迟缓,应当恰到好处,掌握分寸,留有余地。
《论语》最大的特点就是恰如其分。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他鄙弃不义得来的富贵,但他只是说“如浮云”,像浮云那样一晃而过,并没有说其他丑恶的词,这体现了孔子语言的分寸感。
在孟子的时代,认为精英就当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庄子是从另外的角度说的,他强调有至人,有真人。
②中华文化很早就提出“化”的观点,《周易》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什么事情碰到钉子,无计可施了,这就是“穷”,穷就要变,变了才有出路,才可维持下来。
到了庄子的时代,更喜欢用的字是“化”—与时俱化。
“化”与“变”相比,有些悄悄发生变化的意思。
所以,千万不要以为中华文化讲仁义道德、一和同、天下定于一、吾道一以贯之,似乎很呆板。
其实中华文化一点儿都不呆板,比如中国人承认有多种多样的选择性。
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如果我没有条件,我就把自己管好了,如果我有条件了,我就为天下百姓与君王效劳。
孙子说:“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
”充分理解战争的人,永远不会让自己变成殉葬者。
孟子评价孔子,说他是“圣之时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孔子生活的时代千变万化,民不聊生,国无宁日,孔子如果不随时调整自己,把握分寸的话,他早就灭亡了。
③老庄主张以退为进、以弱胜强、以无胜有。
老子甚至主张,柔弱是生命的特色,坚强是死亡的特色。
当然,这个说法我们是存疑的。
但从侧面说明,中华文化从来都不是僵硬的文化。
20世纪后半期,当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进入改革的时候,西方的一些政要,比如撒切尔夫人,基辛格等人都对某些国家的改革不看好,而上述这些人却说,改革唯一可能成功的是中国,原因之一是中国有独特的文化,该坚持的继续坚持,该改革的就改革,化之于无形。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3,含解析)(1)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3)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
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
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
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
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
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
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
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
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3,含解析)
绝密★启用前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3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题型分类突破 热点母题一 家国情怀
热点母题一家国情怀母题构建★母题内涵《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中,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小家”与“大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命相依。
正因为感念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所以我们主动融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于一体,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的义务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担当。
家国情怀宛若川流不息的江河,汇聚着民族的精神血液,滋润着每个人的精神家园。
“家国情怀”首先表现为对民族和国家前途命运的观照。
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国家,不能只把目光集中在个人身上,要关心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家国情怀”同时也表现为一种责任担当。
今天的青年是未来祖国崛起的力量担当,在学习和实践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实现自我发展的同时,要想到自己身上还肩负着建设国家的重担,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家国情怀”还表现为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而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奋斗。
为国效力并不是一个宏大得让当代青年难以实现的目标,并不是只有著名的科学家、企业家才能“为国效力”。
学生在学校里认真学习知识,努力提升能力,为将来能够担负起自己的责任而时刻准备着,这也是我们“为国效力”的具体实践。
“家国情怀”更是一种生命自觉和家教传承。
无论是《礼记》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还是《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抑或是陆游“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忠诚执着,家国情怀从来都不只是摄人心魄的文学书写,更是你我内心的精神归属。
那种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壮怀,那种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来自那个叫作“家”的人生开始的地方。
★立意拓展1.家国情怀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不绝的内因家国情怀是流淌在中华民族血液中的基因,是中华民族永恒的传承。
战国时秦赵交恶,面对匈奴却可默契抗敌;秦始皇逐匈奴七百里,筑长城以御外敌;两汉四百余年,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壮志,有“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情;唐征突厥,成就“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之威名;宋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陆游;明有太祖“驱除胡虏,恢复中华”;及至近代国共合作,抗日图存。
家国情怀阅读练习及答案
家国情怀阅读练习及答案家国情怀,与其说是心灵感触,毋宁说是生命自觉和家教传承。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家国情怀阅读练习及答案,希望能帮到你。
《家国情怀》阅读材料家是游子的心灵港湾,是浓得化不开的情结。
然而古往今来,少小离家建功立业,几乎成为一以贯之的文化传统。
人生选择与内心情感逆向行驶,并非是因为不眷顾家园亲情,而在于炽烈情怀早已从乡土走向家国。
家国情怀,与其说是心灵感触,毋宁说是生命自觉和家教传承。
无论是《礼记》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还是《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抑或是陆游“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忠诚执着,家国情怀从来都不只是摄人心魄的文学书写,更近乎你我内心之中的精神归属。
那种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壮怀,那种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就来自那个叫做“家”的人生开始的地方。
《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命相依。
正因为感念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所以我们主动融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为一体,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的义务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担当。
家国情怀宛若川流不息的江河,流淌着民族的精神道统,滋润着每个人的精神家园。
家庭是精神成长的沃土,家国情怀的逻辑起点在于家风的涵养、家教的养成。
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为基础,以治国平天下为旨归,把远大理想与个人抱负、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熔融合一,是古人的宏愿,亦是今人传承家风和家教的本分。
在传承优良家风中筑牢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在正家风、齐家规中砥砺道德追求和理想抱负,在履行家庭义务中知晓责重山岳、公而忘私的大义,正是家风传承中所蕴藏的时代课题。
“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
”责任和担当,乃是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
2020届高考作文:最新经典社会热点素材“家国情怀”
2020届高考作文:最新经典社会热点素材“家国情怀”押题预测及素材范文【押题导练】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2010年底,正在国外留学发展的徐峰接到母校西安交大的电话,母校诚挚邀请他回校任教。
徐峰毫不犹豫地放弃了欧美的高薪待遇,毅然回国。
他说:“个人的发展要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
”6年后,他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皮肤与牙热—力—电耦合行为机理”填补了国际空白,被西方学者点赞。
材料二:2018年春节,一则来自连云港的短视频纷纷被人民日报、新华社、澎湃新闻、新华网、央广新闻、人民网等200多家媒体头条转载,网上获赞百万次。
视频记录了105岁母亲给74岁女儿发压岁钱的温馨一幕。
视频的背后,是这个五世同堂家庭的子孙贤孝,是百岁老人的幸福晚年。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这是一道多材料作文题,两则材料的侧重点不相同。
材料一表现的是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面前,徐峰以国家利益为上,凸显的是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怀;材料二中的视频展现的是百岁老人五世同堂的温馨画面,凸显家庭的温暖。
像这样的多材料作文,如果它们的内涵有重合或交叉,可以用“去异求同”的方法,从它们的“交集”入手,寻求立意最佳角度;如果内涵不同,可以单独立意。
写作本题,可以从其中的一则材料入手,紧扣“爱国”或“爱家”构思立意,如“爱国当从足下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家是温暖的港湾”“我爱我家”等;也可以综合两则材料立意,书写浓浓的“家国情怀”,如“国之不存家将焉附”“爱小家,爱大家,更爱国家”“国家富强,家庭才能幸福”。
【立意角度】1.常规角度爱国爱家是为人起码的品德修养。
一个人呱呱坠地,首先感受到的是家的温暖,在家人的呵护下成长。
长大后,在祖国的怀抱里求知,成才,有所作为。
2.核心角度爱国需要有担当意识和奉献精神。
爱国不是一句口号,它需要我们敢于担当,乐于奉献,在国家需要时挺身而出,义无反顾,为国家利益贡献聪明才智。
2022年老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群文通练 高频主题3 家国情怀
周频主题3:家国情怀一、(2021.安徽模拟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学记》把教育的社会功能概括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在教育问题上,中华优秀传统支化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思想资源。
对此,我们应始终保持必要的温情与敬意,善于汲取其中的智慧,让教育“归于自然”,回归教育真谛。
教育应以家为载体。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教从家始,“正家而天下定矣"。
家庭教育以孝道为核心,孝是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起点,百签孝为先。
孝道教育主要是通过家来完成的,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中国人的家是基于血缘的以尊亲为结构的共同体,家既是生活共同体,又是道德共同体。
家既解决了“你是谁”的问题,又回答了“你从哪里来"的问题,还明辨了“你要到哪里去,,的问题。
中国古代教育主要是依托家这个共同体来完成的,通过家庭的人文教化来立德树人。
家书、家风与家训等旻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主要形式。
长辈通过家书把道德修养、人格风范等传授给子孙,教给孩子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否则就会受到家规惩罚。
家风与家训构成了''道德共同体中国古代的孝道教育中,祭祀之礼常常发挥着激发与唤醒人性之善的作用。
在中国古代各种礼仪中,祭祀是最重要的活动。
祖先崇拜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最基本的传统信仰,但是,中国人对祖先的崇拜并不是一种宗教信仰,而是日常要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祭祖活动中“以丈化人''的教育意义较为显著,"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传统节日中的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都与祭祀有关。
祭祀不仅寄托了对先人的怀念,同时也告诫今人饮水思源、珍惜生命、感恩敬畏、不忘初心。
祭祀活动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恩教育与生命教育,这种教育形式虽然不能让孩子在当时就能够真正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底蕴,但是,为孩子以后健康成长播下了唤暇的种子。
教育要从童年读国学经典抓起。
2021届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轮复习:”家国情怀“主题练(含答案)
2021届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轮复习:”家国情怀“主题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国历史,上,家教是促成社会主流价值观社会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渠道,对基层社会治理起着有益的作用。
如今,吸收借鉴古代家教在传承主流价值观方面的有益经验,对更好发挥家教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十分有意义。
(一)传承家训:主流价值观的通俗化。
家训是家庭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家庭内部施教,最主要的特点是通俗易懂。
家训大都是训主结合个人成长生活经历对人伦亲情、世道人心、社会变化做的深入阐述,说理透彻明了,读来亲切可感。
历史上的很多家训,不仅对训主一家一时产生了影响,且还泽被后世。
有"古今家训,以此为祖”之誉的《颜氏家训》,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家训专著,内容十分广泛。
从中可以看出,文人士大夫著训立说的主要用意和家教的基本内容,也为后世家训树立了样本。
清人王钺曾说:“北齐黄门颜之推《家训》二十篇,篇篇药石,言言龟鉴,凡为人子弟者,当家置一册,奉为明训,不独颜氏。
”整体看来,《颜氏家训》体现了进德修业的理念、知行结合的家教方法、A 教崇化的价值诉求,对主流价值观的社会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遵行家礼:主流价值观的日用化。
古人认为,“不学礼,无以立。
”把学礼、弊礼看作人立身处世的重要依托。
家礼是传统中国人优良教养的载体,我们常说一个人教养好,是与家庭范围内遵礼行礼分不开的。
家礼的内容不单涉及家庭成员行为处世的言行要求,且还对家庭生活中的冠婚、丧、祭等事宜的具体开展、实施做出了仪式化的要求,说明了相关的程式和具体操作规仪,这也是家礼中最主要的内容。
古人制定家礼,最主要的SJ标就是落实''名分之守、爱敬之实” 和“纪纲人道之始终”,即夯实人伦亲情。
古人认为要使人伦亲情和谐有序,就需从家庭生活中的点滴言谈举止入手,通过时常练习行为规仪,方能做到临事自然应对。
对整个社会而言,千千万万家庭遵行家礼,有助于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环境,起到化民成俗的作用。
高考语文试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分类汇编(及答案)50优选
高考语文试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分类汇编(及答案)50优选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戏剧和小说一样,在当代人的探索和实验中,出现过淡化情节、不要故事的倾向,但在外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上似乎很难找到没有故事和情节的伟大小说或经典戏剧。
英国小说家佛斯特曾强调“小说是说故事”。
王国维曾断言:“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高尔基说:“对戏剧的基本要求是:戏剧应该是现实的、有情节的、充满着行动的。
”小说、戏剧同为叙述艺术,都是讲故事的艺术。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人物在舞台上面对观众表演故事。
小说和戏剧的不同在于,小说是讲故事,戏剧是演故事。
而戏剧对于剧作家而言,还是讲故事,只是和小说家讲述的方式不同而已。
因此,当代剧作家沈虹光坚持:“戏剧需要讲故事。
”中外戏剧史上的经典戏剧所讲述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俄狄浦斯王》《哈姆莱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窦娥冤》《赵氏孤儿》《梁山伯与祝英台》《暗恋桃花源》……无不情节精彩,故事感人。
《雷雨》的经典首先就体现在它戏剧故事的经典性上,虽然仅有精彩的故事情节并不足以使一出戏剧成为一部经典,但精彩的故事情节却是一部伟大的戏剧不可缺少的要素,是其成功的基础和具有顽强舞台生命力的前提。
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第一次对悲剧进行理论阐释和总结时,曾把情节列为悲剧艺术的“六个成分”的首位,指出“情节乃悲剧的基础,又似悲剧的灵魂。
”亚里士多德是在考察了古希腊戏剧创作实践的基础上作出这样的判断的。
他举例说:“情节的安排,务求人们只听故事的发展,不必看表演,也能因那些事情的结果而惊心动魄,发生怜悯之情;任何人听见《俄狄浦斯王》的情节,都会这样受感动。
”亚里士多德谈的是悲剧,但适合于不同体裁的戏剧,如喜剧和正剧。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以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重点讨论的“情节”指的是经过布局安排的故事情节,实际包含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戏剧故事和戏剧结构。
故事情节之于戏剧之所以重要,原因之一,是故事情节乃是剧作家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深入思考、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进而呈现于戏剧中的现实的或历史的人物状态。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母题作文素材一 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含答案可编辑)
第十章作文母题作文素材一:家国情怀,责任担当【主题解读】“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
所谓的“家国情怀”,是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并促使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
其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其实现路径强调个人修身、重视亲情、心怀天下。
它既与行孝尽忠、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乡土观念、天下为公等传统文化有重要联系,又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超越。
“家国情怀”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建设幸福家庭、提高公民意识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铭刻于骨、融化于血,既体现为一种民族大义,也是赓续传承的文化传统。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戚继光抗倭、保家卫国……回溯既往,从神话故事到历史典故,浓浓的家国情怀之中,都体现着民族大义。
《礼记·大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家国情怀世代相传,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基因。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爱国观念,是一种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高尚情操。
它是使国家或民族傲然挺立,即使处于苦难困境也能获得希望的精神支柱。
“家国情怀”,是苏武留节不辱、颜真卿祭侄季明、岳飞怒发冲冠、文天祥过零丁洋式的爱国爱家,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安得广厦千万间”、“但悲不见九州同”、“我以我血荐轩辕”时的忧国忧民,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忧患意识。
正是有了这种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才赋予国人一种大国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使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奋发图强,在忧患中坚忍不拔、昂扬向上,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
”责任和担当,乃是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对时代新人寄以殷切期望,明确指出时代新人身上肩负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热点话题精练——家国情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人诗歌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从整个的中国文学史看来,唐代诗歌无疑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特殊地位。
不但它声韵的铿锵和格调的度化集诗歌的大成,为后来的学诗者所效法,而那个时代——唐代的诗坛有一种特别的趋势,就是描写民族战争文学的发达,在别的时代可说决没有这样多的。
如西汉中世,富贵化的古典词赋甚发达,北宋二百年只有描写儿女柔情的小词盛达。
在唐代却不然了,初唐诗人的壮志,都具有并吞四海之志,投笔从戎,立功塞外,他们都在做着这样的悲壮之梦,他们的意志是坚决的,他们的思想是爱国主义的,这样的诗人才可称为“真正的民众喇叭手”!中唐诗人的慷慨激烈,亦大有拔剑起舞之概!他们都祈祷祝颂战争的胜利,虽也有几个非战诗人哀吟痛悼,诅咒战争的残忍;但他们诅咒战争,乃是国内的战乱,惋惜无辜的死亡,他们对于与别个民族争雄,却都存着同仇敌忾之志。
如素被称为非战诗人的杜少陵,也有“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 看吧!唐代的诗人怎样的具着“民族自信力”,一致地鼓吹民族精神!和现在自命为“唯我派诗人?”“象征派诗人?” 只知道“蔷薇呀!”“玫瑰呀!”“我的爱呀!”坐在“象牙之塔”里,咀嚼着“轻烟般的烦恼”的人们比较起来,真令人有不胜今昔之感呢!唐代诗坛的特质既如上述,但我们要问为什么唐代的诗歌都含着民族意味?为什么民族诗人在唐代不断地产生?研究中国历史的人们,谁都知道唐代的国势之强,唐代的武功,至今外人话及,尚有谈虎色变之概!因为唐代除了它的没落时期——晚唐,其余一二百年,差不多都注意于对外的民族斗争。
在这种威加四夷,万邦慑服的时代里,当然能陶冶得出“有力的民族诗歌”!养成“慷慨的民族诗人”了!一个时代的创始,正和人的少年时候一样,带着一种活泼的朝气。
初唐是唐代三百年的开创时期,代表初唐统治者的唐太宗,无论文治、武功都超越古今。
而那时候的诗人,也能一洗六朝靡靡的风气,他们都具有高远的眼光,把握着现实生活,他们都有投笔从戎、立功海外的壮志,抒写伟大的怀抱,成就壮美的文学。
总之,初唐摆脱六朝的靡靡文风,开启全唐的民族诗歌,继往开来,我们名之为——民族诗歌的萌芽时期。
到了盛唐,国家对外战争的次数更多,社会的组织,也渐渐呈现不安状态,所谓“安史之乱”也在这时埋下了种子。
那时期的诗人,目击“外患内扰”,他们一方面诅咒内战,一方面却都存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壮志。
盛唐的诗人,无论哪一个,至少也得吟几首出塞诗。
可见,“出塞曲”在当时诗坛上占着极重要的位置。
在研究中国文学史的人看来,“出塞曲”可称为唐代民族诗歌的结晶。
但究竟什么叫作“出塞曲”呢?胡云翼在他的《唐代的战争文学》里写道:“班马萧萧,大旗飘飘,军笳悠扬,军行离开长安——唐时的首都很远了;渡过黄河以北了,渐渐渡过陇头水,越过陇西,出玉门关了;或由河北直上,过了黑水头,过了无定河,渐近燕支山了,渐近受降城了。
”总之,民族诗歌到了盛唐,非但在意识上已较初唐更进一步,而音调的铿锵,格律的完善,犹非初唐诗歌所及。
再加上诗歌的普及化,上至武将,下至鄙人,都有一首以上的歌咏民族精神的诗歌。
无疑,民族诗歌到了盛唐是成熟的时期了。
自中唐以后,唐朝开始向衰亡之路走去,藩镇跋扈,宦官窃柄,内乱外患,相逼而至。
在这样的国运危险万分之际,晚唐的诗人是应该怎样本着杜少陵的非战文学,积极地反对内战!应该怎样继着初唐,盛唐的诗人的出塞从军的壮志,歌咏慷慨的民族诗歌!然而事实是使我们失望的。
晚唐的诗坛实际上充满着颓废,堕落及不可救药的暮气;他们只知道沉醉在女人的怀里,呻吟着无聊的悲哀。
我们读了晚唐诗人的诗歌,不得不佩服他们对于修辞学的讲究,字句的美术化,使我们觉得十分满意,而音律的婉转抑扬,真可谓“弦弦掩抑声声思”了!然而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和千百万人民都在流离失所的时候,他们尚在那儿“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只管一己享乐,忘却大众痛苦,那就失掉诗人的人格了。
唉,颓废的晚唐诗人,没落的晚唐诗人!(有删节)1.下列对第一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声韵的铿锵,格调的高昂和描写民族战争文学的发达,使唐代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拥有了重要的地位。
B.和西汉中世以及北宋的诗人相比,初唐诗人具有并吞四海的豪情和爱国主义的思想,他们才是“真正的民众喇叭手”。
C.对于与别个民族争雄,中唐诗人大都慷慨激烈,同仇敌忾,只有少数的几个非战诗人除外。
D.“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
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
”杜少陵作为非战诗人,仍然鼓吹民族精神,具有强烈的民族自信力。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民族诗歌的萌芽时期,初唐诗人抒写伟大的怀抱,成就壮美的文学,这是与唐太宗统治的时代分不开的。
B.班马萧萧,飒飒秋风,胡笳短笛,将士出征,热血澎湃,大旗飘飘:“出塞曲”常常描写这样悲壮的情景。
C.盛唐之所以能成为民族诗歌的成熟期,不仅在于其音调的铿锵,格律的完善,还在于民族诗歌的大众化、普及化。
D.在诗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晚唐的诗坛充满着颓废,堕落及不可救药的暮气,令人失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和唐代诗人相比,现代诗人只是坐在“象牙之塔”里,咀嚼着“轻烟般的烦恼”,缺失了民族自信力和民族精神。
B.威加四夷,万邦慑服的初唐和盛唐孕育了“有力的民族诗歌”和“慷慨的民族诗人”,而晚唐诗人却在国运危难之时,颓废没落了。
C.在盛唐时期,歌咏民族战争不仅仅是诗人的专利,就连百姓,武夫也都以诗抒怀。
D.身处内乱外患时期的晚唐诗人既没有继承非战文学的主张,也没有歌咏出塞从军的慷慨,只知道沉醉在女人的怀里,呻吟着无聊的悲哀。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家国天下”观念滥觞于西周时期。
西周从国家制度来看,施行的是分封制;从社会制度来看,施行的则是宗法制。
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因而家国天下观念得以萌生。
秦以后分封制改为郡县制,贵族制变为官僚制,但家国天下的观念经历代儒家发扬光大,逐渐成为了中国人的人生信念与精神追求。
如今制度化儒家已然解体,社会形态、家庭结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弘扬家国天下观念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仍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家国天下观念强调家庭的重要性,这在今天仍不过时。
孟子曰“天之本在家,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治家是治国的起点,家庭有序,国家才能稳固,家庭和睦,国家才能兴旺。
现代社会、公共生活的强势导致家庭私生活式微,家教逐渐被社会道德教化替代,家风也慢慢淡出现代社会文化评价视野。
现代社会的秩序不单单靠宏观制度保障,也需要个人美德支撑,个人美德的养成关键在家庭,因此,在家庭与私人领域,仍需大力弘扬孝悌之道,提倡忠恕爱敬之德,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让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其次,家国天下观念是现代中国社会伦理的重要维度。
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儒家所追求的国家秩序,实质上是家庭秩序的扩大反映,爱国和爱家有高度的一致性。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各种价值观念不断碰撞,但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家国天下的教化塑造了中国人的人格精神,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责任意识。
这种认同感和责任意识在今天常表现为个体对国家的热爱,对民族统一的追求,对国富民强的企盼。
最后,家国天下观念有助于当下中国建构互助型社会。
儒家主张把基于血缘关系的爱推及大众乃至万物,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践行“泛爱众”的理想。
《礼记》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论语》又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视天下为一家,这让儒家的仁爱观念具有超越个人和家庭局限的可能,达到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仁民爱物”的境界。
当今中国经济腾飞,竞争加速,价值观冲突激烈,人们容易处于焦躁不安、互不信任乃至相互算计的人际危机之中。
秉承儒家的家国天下观念,发扬儒家“仁民爱物”的精神有利于人们处世冷静达观,在竞争中存互利互惠之心,于合作中求共赢发展,从而助力当下建构互助型社会。
世易时移,但家国天下观念仍然为我们的个体生命带来精神关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积极的精神动力,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和弘扬。
(摘编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经过儒家思想的长期教化,家国天下观念不断影响并塑造了中国人的品格。
B.儒家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如今已然解体,但其思想对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意义。
C.家国天下观念有助于家庭伦理建设,但对处理现代社会公共领域事务价值不大。
D.儒家注重家庭伦理秩序和家庭关系和睦,这种秩序与和睦通过“孝道”即可实现。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围绕家国天下观念的当代价值,展开多角度论述,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
B.文章多处引用儒家经典言论,是为了更好地阐释家国天下观念的内涵及价值。
C.文章第二段采用正反对比论证,突出家国观念对当代家庭伦理建设的重要性。
D.文章把回顾历史和关照现实统一起来,既有历史的纵深感,也有现实针对性。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弘扬孝悌之道,提倡忠恕爱敬之德,要注意对传统家庭伦理观批判性继承,使之对现代家庭建设有积极意义。
B.家国天下观念影响并塑造了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人格精神,明代顾炎武所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为佐证。
C.家国天下观念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兴旺相关联,凝聚社会成员的价值共识,让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完全一致。
D.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扩展为天下为公的意识,使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所谓家国天下,乃是以自我为核心的社会连续体。
每一个自我都镶嵌在从家国到天下的等级性有机关系之中,从自我出发,逐一向外扩展,从而在自我、家族、国家和天下的连续体中获得同一性。
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关系,不是用以契约为核心的法来调节,而是以伦理性的礼乐制度为基础的。
家国一体的礼乐制度,来自西周的分封制。
天子封诸侯为立国,诸侯分封土地和人民给卿大夫为立家,进而形成金字塔形的封建等级制度。
所谓家国天下,就是由这种宗法分封制联为一体的卿大夫、诸侯与天子。
天子代表天下(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国),诸侯代表列国(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地方),卿大夫代表采邑(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家乡);家国天下之间,通过层层分封与效忠而形成血缘—文化—政治共同体,既是亲戚,又是君臣,如同一个大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