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实验三-控制系统串联校正

合集下载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控制系统串联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控制系统串联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控制系统串联校正)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学院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专业方向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班级16学号1学生姓名自动控制与测试教学实验中心实验三控制系统串联校正实验目的了解和掌握串联校正的分析和设计方法。

研究串联校正环节对系统稳定性及过渡过程的影响。

实验内容设计串联超前校正,并验证。

设计串联滞后校正,并验证。

实验原理系统结构如下图所示:图SEQ 图\* ARABIC 1 控制系统结构图图中GC图SEQ 图\* ARABIC 2 控制系统模拟电路图未加校正时Gc(s)=1加串联超前校正时G给定a=2.44,T=0.26,则GCs=0.63s+10.26s+1 QUOTE加串联滞后校正时G给定b=0.12,T=83.33,则G在实验中,选取,通过Simulink模拟器产生模拟信号与实验采集的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验证自动控制理论。

实验设备HHMN-1型电子模拟机一台。

PC机一台。

数字式万用表一块。

实验步骤熟悉HHMN-1电子模拟机的使用方法。

将各运算放大器接成比例器,通电调零。

断开电源,按照系统结构图和传递函数计算电阻和电容的取值,并按照模拟线路图搭接线路,不用的运算放大器接成比例器。

将D/A1与系统输入端Ui连接,将A/D1与系统输出端Uo 连接(此处谨慎连接,不可接错)。

在Windows XP桌面用鼠标双击“自控原理实验”图标后进入实验软件系统,在项目中选择“实验三”。

分别完成不加校正,加入超前校正,加入滞后校正的实验。

观察实验结果,绘制实验结果图形。

用MATLAB绘制以上三种情况时系统的波特图,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结果原系统原系统阶跃响应曲线如下图SEQ 图\* ARABIC 3原系统时域阶跃响应曲线其阶跃响应性能参数如下σTT44.0389%0.16955.5645表格1 原系统阶跃响应性能参数原系统Bode图如下图SEQ 图\* ARABIC 4原系统Bode图超前校正系统超前校正系统阶跃响应曲线如下图SEQ 图\* ARABIC 5超前校正系统时域阶跃响应曲线超前校正后,系统阶跃响应性能参数如下σTT22.1411%0.04761.9845表格2 超前校正系统阶跃响应曲线超前校正系统Bode图如下图SEQ 图\* ARABIC 6超前校正系统Bode图滞后校正系统滞后校正系统阶跃响应曲线如下图SEQ 图\* ARABIC 7滞后校正系统时域阶跃响应曲线滞后校正后,系统阶跃响应性能参数如下σTT20.6731%2.358014.5420表格3 滞后校正系统阶跃响应性能参数滞后校正后系统Bode图如下图SEQ 图\* ARABIC 8滞后校正系统Bode图截止频率和稳定裕度计算在命令窗口输入相关命令,在得到的图形中读出系统的相角裕度γ、截止频率ωc项目系统项目系统γ/°ω原系统281.88超前校正47.42.38滞后校正54.80.449结果分析超前校正实验结果分析首先从系统频率特性曲线Bode图可以看出,经过超前校正后的系统在校正点处的性能有所改善。

实验三 (给学员)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

实验三 (给学员)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

实验三系统的校正一、实验目的掌握系统校正的方法,重点了解串联校正。

二、实验原理及内容所谓校正就是指在系统中加入一些机构或装置 (其参数可以根据需要而调整),使系统特性发生变化,从而满足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

按校正装置在系统中的连接方式,可分为:串联校正、反馈校正和复合控制校正三种。

串联校正是在主反馈回路之内采用的校正方式,串联校正装置串联在前向通路上,一般接在误差检测点之后和放大器之前。

本次实验主要介绍串联校正方法。

1.原系统的结构框图图1.3-1对应的模拟电路图图1.3-22.期望校正后系统图1.3-3对应的模拟电路图图1.3-4三、实验步骤1.将开关分别设在“方波”档和“500ms~12s”档,调节调幅和调频电位器,使得“OUT”端输出的方波幅值为1V,周期为10s左右。

2.测量原系统的性能指标。

(1) 按图1.3-2接线。

将1中的方波信号加至输入端。

(2) 用示波器的“CH1”和“CH2”表笔测量输入端和输出端。

观察响应曲线的超调量M和P 。

调节时间tS3. 测量校正系统的性能指标。

(1) 按图接线。

将1中的方波信号加至输入端。

和(2) 用示波器的“CH1”和“CH2”表笔测量输入端和输出端。

观察响应曲线的超调量MP 调节时间t,是否达到期望值。

S四、实验现象分析:下面列出未校正和校正后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

我从来就不是一个独立的人,也从没有独立生活过,直到来了加国。

然后发现,有生俱来的独立细胞瞬间苏醒,几乎可以万事不求人,独立自强到令自己刮目相看。

其实是环境使然,因为我也求不到人,举目无亲,求人不如求己。

一个人带着女儿东奔西走,上下求索,差不多半年的时间,生活才算安定下来。

有幸结识了几位华人朋友,圣诞节前第一次聚餐,说起各自的安居经历,无不感叹,加国是个锻炼人的好地方,堪堪把在座的娇娇女都变成了女汉子。

主人是一位大我两岁的姐姐,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最是热情好客,令人宾至如归。

席间说起各自的圣诞计划,我打算带女儿去夏威夷度假。

控制理论实验报告线性定常系统的串联校正

控制理论实验报告线性定常系统的串联校正

实验报告课程名称:控制理论(乙)指导老师:成绩: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名称:线性定常系统的串联较正实验类型:______________同组学生姓名:__________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七、讨论、心得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理解所加校正装置的结构、特性和对系统性能的影响;2.掌握串联校正几种常用的设计方法和对系统的实时调试技术。

二、实验设备1.THBDC-2型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平台;2.PC机一台(含“THBDC-2”软件)、USB数据采集卡、37针通信线1根、16芯数据排线、USB接口线。

三、实验内容1.观测未加校正装置时系统的动、静态性能;2.按动态性能的要求,分别用时域法或频域法(期望特性)设计串联校正装置;3.观测引入校正装置后系统的动、静态性能,并予以实时调试,使之动、静态性能均满足设计要求;4.利用上位机软件,分别对校正前和校正后的系统进行仿真,并与上述模拟系统实验的结果相比较。

四、实验原理图6-1为一加串联校正后系统的方框图。

图中校正装置G c(S)是与被控对象Go(S)串联连接。

图6-1 加串联校正后系统的方框图串联校正有以下三种形式:1) 超前校正,这种校正是利用超前校正装置的相位超前特性来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

2) 滞后校正,这种校正是利用滞后校正装置的高频幅值衰减特性,使系统在满足稳态性能的前提下又能满足其动态性能的要求。

3) 滞后超前校正,由于这种校正既有超前校正的特点,又有滞后校正的优点。

因而它适用系统需要同时改善稳态和动态性能的场合。

校正装置有无源和有源二种。

基于后者与被控对象相连接时,不存在着负载效应,故得到广泛地应用。

下面介绍两种常用的校正方法:零极点对消法(时域法;采用超前校正)和期望特性校正法(采用滞后校正)。

自动控制串联校正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串联校正实验报告

实验五线性定常系统的串联校正班级:姓名:学号:实验指导老师:成绩:实验目的:1、对系统性能进行分析,选择合适的校正方式,设计校正器模型。

2、通过仿真实验,理解和验证所加校正装置的结构、特性和对系统性能的影响;3、通过模拟实验部分进一步理解和验证设计和仿真结果,进而掌握对系统的实时调试技术。

实验内容1、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G0(s)=1/s(s+1)校正前系统的波特图:Gm =Inf Pm =12.7580 Weg =Inf Wep =4.4165由此可得,系统相角欲度r=12.758,穿越频率Wc=4.4165rad/s均低于指标要求校正前闭环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由图可得,校正前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参数如下:最大超调量为70%,调整时间为Ts=5.78s.源程序代码如下:num = [20];den = [1 1 0];g = tf(num,den)Nyquist(g)bode(g)margin(g)[Gm,Pm,Weg,Wep] = Margin(g)gf = feedback(g,1)step(gf)2、经过理论计算得到校正器模型:Gc(s)=(0.38s+1)/(0.046s+1)校正后系统的波特图为Gm =Inf Pm =59.1872 Weg =Inf Wep =7.5393 校正后的系统相角欲度为r=59.1872,穿越角频率Wc=7.5393rad/s,符合性能指标要求。

校正前后系统的波特图比较:校正后闭环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由图可得,校正后闭环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参数如下:最大超调量为15%,调整时间Ts=0.744s。

系统的稳定性和快速性得到了提高。

源程序代码如下:num = [20]den = [1 1 0]g0 = tf(num,den)gc = tf([0.38 1],[0.046 1]);g = g0 * gc;Bode(g,g0)margin(g)[Gm,Pm,Weg,Wep] = margin(g)gf = feedback(g,1);figure;step(gf)3、模拟部分3.1 根据给定的实验模型搭接校正前的模拟电路图根据传递函数绘制系统模拟电路图,搭接后系统传递函数为G0(s)=19.6/s*(s+1)在试验台上搭接模拟电路完毕后,使用模拟示波器观测校正前系统的阶跃响应,其响应曲线如下图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模拟校正前网络的阶跃响应参数为:最大超调量为68.6%,调整时间为Ts=6.185s3.2 搭建校正后系统的模拟电路图,校正环节传递函数为:Gc(s)=(0.47s+1)/(1+0.039s)在试验台上搭接校正器的模拟电路后,并引入原系统,用模拟示波器观测校正后系统的阶跃响应,其响应曲线如图所示:由图可知,校正后系统阶跃响应参数如下:最大超调量为:9%,调整时间Ts=0.344s。

(完整word版)自动控制原理线性系统串联校正实验报告五..(word文档良心出品)

(完整word版)自动控制原理线性系统串联校正实验报告五..(word文档良心出品)

武汉工程大学实验报告专业电气自动化班号指导教师姓名同组者无
SIMULINK仿真模型:
单位阶跃响应波形:
分析:由以上阶跃响应波形可知,校正后,系统的超调量减小,调节时间变短,稳定性
单位阶跃响应:
单位阶跃响应:
分析:由以上仿真结果知,校正后,系统由不稳定变为稳定,系统的阶跃响应波形由发散
单位阶跃响应:
单位阶跃响应:
由以上仿真结果知,校正后,系统由不稳定变为稳定,系统的阶跃响应波形由发要求:正文用小四宋体,1.5倍行距,图表题用五号宋体,图题位于图下方,表题位于表上方。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册实验一典型环节及其阶跃响应一、实验目的1、掌握控制模拟实验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

2、掌握控制系统时域性能指标的测量方法。

二、实验公式1、比例环节G(S)= -R2/R12、惯性环节G(S)= -K/TS+1 K= R2/R1, T= R2C3、积分环节G(S)= -1/TS T=RC4、微分环节G(S)= -RCS5、比例+微分环节G(S)= -K(TS+1) K= R2/R1, T= R2C6、比例+积分环节G(S)= K(1+1/TS) K= R2/R1, T=R2C三、实验结果1、比例环节阶跃波、速度波、加速度波依次为:2、惯性环节阶跃波、速度波、加速度波依次为:3、积分环节阶跃波、速度波、加速度波依次为:4、微分环节阶跃波、速度波、加速度波依次为:5、比例+微分环节阶跃波、速度波、加速度波依次为:6、比例+积分环节阶跃波、速度波、加速度波依次为:实验二二阶系统阶跃响应一、实验目的1、研究二阶系统的特征参数,阻尼比和无阻尼自然频率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

定量分析和与最大超调量和调节时间之间的关系。

2、进一步学习使用实验系统的使用方法。

3、学会根据系统阶跃响应曲线确定传递函数。

二、实验公式1、超调量:%=(Y MAX-Y OO)/Y OO X100%2、典型二阶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S)= (1) (s)=U2(s)/U1(s)=(1/T2)/(S2+(K/T)S+1/T2) (2)式中:T=RC, K=R2/R1由(1)(2)可得: Wn=1/T=1/RCE=K/2=R2/2R1三、实验结果R1=100K、R2=50KR1=100K、R2=100KR1=100K、R2=100KR1=50K、R2=200K实验三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一、实验目的1、观察系统的不稳定现象。

2、研究系统开环增益和时间常数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二、实验公式开环传递函数:G(S)=10K/S(0.1S+1)(TS+1)式中:K1=R3/R2 R2=100K R3=0~500K T=RC R=100K C=1uf或C=0.1uf三.实验结果第一种情况:C=1uf R3=50r3=100kr3=150kr3=200kr3=250kr3=450k第二种情况:C=0.1uf R=50kr=100k200k300k实验四系统频率特性测量一、实验目的1、加深了解系统及元件频率特性的物理概念。

北航自动控制原理实验三:控制系统串联校正

北航自动控制原理实验三:控制系统串联校正
八、收获、体会及建议
本次实验通过设计串联超前校正和串联滞后校正装置研究了串联校正环节对系统稳定性及过渡过程的影响,从直观的角度认识了串联校正环节的作用及超前校正和滞后校正的不同之处,对理论学习有一定的帮助。
附:实验数据,
成绩
自动控制原理
实验报告
院(系)名称
专业名称
学生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
2015年12月
实验二
实验时间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和掌握串联校正的分析和设计方法。
2.研究串联校正环节对系统稳定性及过渡过程的影响。
二、实验内容
1.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进行半实物实时仿真,研究其时域性能,同时从频域分析系统稳定性。
2.电子模拟机
3.万用表
4.测试导线
五、实验步骤
1.正确连接电路,分别完成不加校正、加入超前校正、加入滞后校正的实验。在系统模型上的“Manual Switch”处可设置系统是否加入校正环节,在“ ”处可设置校正环节的传递函数。
2.绘制以上三种情况时系统的波特图。
3.采用示波器“Scope”观察阶跃响应曲线。观测试验结果,记录实验数据,绘制实验结果图形,完成实验报告。
图3-1系统结构图
其中 为校正环节,可放置在系统模型中来实现,也可使用模拟电路的方式由模拟机实现。
2.系统模拟电路如图3-2所示。
图3-2系统模拟电路图
取 , , , , 。
3.未加校正时, 。
4.加串联超前校正时, 。
取 , ,则 。
5.加串联滞后校正时, 。
取 , ,则 。
四、实验设备
1.数字计算机
2.针对以上系统,设计串联超前校正装置 ,使系统的相稳定裕度 ,并进行半实物实时仿真验证,研究其时域性能,同时从频域分析系统稳定性。

自控实验报告控制系统串联校正

自控实验报告控制系统串联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III)一、实验名称:控制系统串联校正二、实验目的1. 了解和掌握串联校正的分析和设计方法。

2. 研究串联校正环节对系统稳定性及过渡过程的影响。

三、实验内容1. 设计串联超前校正,并验证。

2. 设计串联滞后校正,并验证。

四、实验原理1. 系统结构如图3-1图3-1其中Gc(s) 为校正环节,可放置在系统模型中来实现,也可使用模拟电路的方式由模拟机来实现。

2. 系统模拟电路如图3-2图3-2各电阻电容取值R3=2MΩ R4=510KΩ R5=2MΩC1=0.47μF C2=0.47μF3. 未加校正时Gcs=14. 加串联超前校正时Gcs=aTs+1Ts+1 (a >1)给定 a = 2.44 , T = 0.26 , 则 Gcs=0.63s+10.26s+15. 加串联滞后校正时Gcs=bTs+1Ts+1(0<b<1)给定b = 0.12 , T = 83.33, 则Gcs=10s+183.33s+1五、数据记录未加校正超前校正滞后校正ts实测值/s 5.90 2.3515.24 ts理论值/s 5.41 1.9215.14γ/°25.546.855.7ωc/rad∙s-1 2.11 2.430.48(1)未加校正(2)超前校正(3)滞后校正3. 系统波特图(1)未加校正环节系统开环传递函数Gs=4s2+s(2)串联超前校正系统开环传递函数Gs=2.52s+40.26s3+1.26s2+s(3)串联滞后校正系统开环传递函数Gs=40s+483.33s3 + 84.33s2+s六、数据分析1、无论是串入何种校正环节,或者是否串入校正环节,系统最终都会进入稳态,即三个系统都是稳定系统。

2、超前校正:系统比未加校正时调节时间短,即系统快速性变好了,而且超调量也减小了。

从频率角度来看,戒指频率减小,相位稳定域度增大,系统稳定性变好。

3、滞后校正:系统比未加校正时调节时间长,即系统快速性变差了,但是超调量减小了很多,甚至比加串联超前校正时的超调还小。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专业方向飞行器动力工程班级 140416学号 ********学生姓名蓝健文实验一二阶系统的电子模拟及时域响应的动态测试一、实验目的1.了解一、二阶系统阶跃响应及其性能指标与系统参数之间的关系。

2.学习在电子模拟机上建立典型环节系统模型的方法。

3.学习阶跃响应的测试方法。

二、实验内容1.建立一阶系统的电子模型,观测并记录在不同时间常数T时的阶跃响应曲线,并测定其过渡过程时间,即调节时间 t s。

2.建立二阶系统的电子模型,观测并记录在不同阻尼比ζ时的阶跃响应曲线,并测定其超调量σ%及过渡过程时间 t s。

三、实验原理1、一阶系统系统传递函数为:ϕ(s)=C(s)R(s)=KTs+1模拟运算电路如图1所示:图 1 由图 1 得U0(s) U i(s)=(R2/R1)R2Cs+1=KTs+1实验当中始终取R2=R1,则K=1,T=R2C,取不同的时间常数T,T=0.25s、T=0.5s、T=1s,记录阶跃响应曲线,测量过渡过程时间 t s。

将参数及指标填在后面数据分析部分的表1中。

2、二阶系统其传递函数为:ϕ(s)=C(s)R(s)=ωn2s+2ζωn2s+ωn2令ωn=1 rad/s,则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图 2根据结构图,建立的二阶系统模拟线路如图3所示:图 3取R2 C1=1 ,R3 C2 =1,则R4 R3=R4C2=12ζ及ζ=1 2R4C2ζ取不同的值ζ=0.25 , ζ=0.5 , ζ=1 ,观察并记录阶跃响应曲线,测量超调量σ% ,计算过渡过程时间 t s。

将参数及各项指标填入数据分析部分的表2中。

以上实验,配置参数时可供选择的电阻R值有100kΩ,470kΩ(可调),2.2MΩ(可调),电容C值有1μF,10μF。

四、实验设备1.数字计算机2.电子模拟机3.万用表4.测试导线五、实验步骤1. 熟悉HHMN-1 型电子模拟机的使用方法,将各运算放大器接成比例器,通电调零。

自动控制原理线性系统串联校正实验报告五..

自动控制原理线性系统串联校正实验报告五..

自动控制原理线性系统串联校正实验报告五..武汉工程大学实验报告专业 电气自动化 班号 指导教师 姓名 同组者 无实验名称 线性系统串联校正实验日期 20140426 第 五 次实验 一、 实验目的1.熟练掌握用MATLAB 语句绘制频域曲线。

2.掌握控制系统频域范围内的分析校正方法。

3.掌握用频率特性法进行串联校正设计的思路和步骤。

二、 实验内容1.某单位负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1()(+=s s Ks G ,试设计一超前校正装置,使校正后系统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120-=s K v ,相位裕量050=γ,增益裕量dB K g 10lg 20=。

解:取20=K ,求原系统的相角裕度。

num0=20; den0=[1,1,0]; w=0.1:1000;[gm1,pm1,wcg1,wcp1]=margin(num0,den0); [mag1,phase1]=bode(num0,den0,w);[gm1,pm1,wcg1,wcp1] margin(num0,den0) grid; ans =Inf 12.7580 Inf 4.4165 由结果可知,原系统相角裕度7580.12=r ,srad c /4165.4=ω,不满足指标要求,系统的Bode 图如图5-1所示。

考虑采用串联超前校正装置,以增加系统的相角裕度。

1010101010幅值(d b )--Go,-Gc,GoGcM a g n i t u d e (d B )1010101010P h a s e (d e g )Bode DiagramGm = Inf dB (at Inf rad/sec) , P m = 12.8 deg (at 4.42 rad/sec)Frequency (rad/sec)图5-1 原系统的Bode 图由),3,8.12,50(00000c m c Φ=Φ=+-=Φ令取为原系统的相角裕度εγγεγγ,mm ϕϕαsin 1sin 1-+=可知:e=3; r=50; r0=pm1;phic=(r-r0+e)*pi/180;alpha=(1+sin(phic))/(1-sin(phic)) 得:alpha = 4.6500[il,ii]=min(abs(mag1-1/sqrt(alpha)));wc=w( ii); T=1/(wc*sqrt(alpha)); num0=20; den0=[1,1,0]; numc=[alpha*T,1]; denc=[T,1];[num,den]=series(num0,den0,numc,denc); [gm,pm,wcg,wcp]=margin(num,den); printsys(numc,denc) disp('校正之后的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printsys(num,den)[mag2,phase2]=bode(numc,denc,w);[mag,phase]=bode(num,den,w);subplot(2,1,1);semilogx(w,20*log10(mag),w,20*log10(mag1),'--',w,20*log10(mag2),'-.'); grid; ylabel('幅值(db)'); title('--Go,-Gc,GoGc');subplot(2,1,2); semilogx(w,phase,w,phase1,'--',w,phase2,'-',w,(w-180-w),':'); grid; ylabel('相位(0)'); xlabel('频率(rad/sec)');title(['校正前:幅值裕量=',num2str(20*log10(gm1)),'db','相位裕量=',num2str(pm1),'0';'校正后:幅值裕量=',num2str(20*log10(gm)),'db','相位裕量=',num2str(pm),'0'])1010101010幅值(d b )--Go,-Gc,GoGc1010101010相位(0)频率(rad/sec)图5-2 系统校正前后的传递函数及Bode 图num/den = 0.35351 s + 1-------------- 0.076023 s + 1校正之后的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num/den = 7.0701 s + 20 -----------------------------0.076023 s^3 + 1.076 s^2 + s 系统的SIMULINK 仿真:校正前SIMULINK 仿真模型:单位阶跃响应波形:校正后SIMULINK仿真模型:单位阶跃响应波形:分析:由以上阶跃响应波形可知,校正后,系统的超调量减小,调节时间变短,稳定性增强。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实验一、典型环节的时域响应一.实验目的1.熟悉并掌握TD-ACC+(TD-ACS)设备的使用方法及各典型环节模拟控制电路的构成方法。

2.熟悉各种典型环节的理想阶跃曲线和实际阶跃响应曲线。

对比差异、分析原因。

3.了解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

二.实验设备PC机一台,TD-ACC+(TD-ACS)实验系统一套。

三.实验内容1.比例环节2.积分环节3.比例积分环节4.惯性环节5.比例微分环节6.比例积分微分环节四、实验感想在本次实验后,我了解了典型环节的时域响应方面的知识,并且通过实践,实现了时域响应相关的操作,感受到了实验成功的喜悦。

实验二、线性系统的矫正一、目的要求1.掌握系统校正的方法,重点了解串联校正。

2.根据期望的时域性能指标推导出二阶系统的串联校正环节的传递函数二、仪器设备PC 机一台,TD-ACC+(或 TD-ACS)教学实验系统一套。

三、原理简述所谓校正就是指在使系统特性发生变接方式,可分为:馈回路之内采用的测点之后和放1.原系统的结构框图及性能指标对应的模拟电路图2.期望校正后系统的性能指标3.串联校正环节的理论推导四、实验现象分析校正前:校正后:校正前:校正后:六、实验心得次实验让我进一步熟悉了TD-ACC+实验系统的使用,进一步学习了虚拟仪器,更加深入地学习了自动控制原理,更加牢固地掌握了相关理论知识,激发了我理论学习的兴趣。

实验三、线性系统的频率响应分析一、实验目的1.掌握波特图的绘制方法及由波特图来确定系统开环传函。

2.掌握实验方法测量系统的波特图。

二、实验设备PC机一台,TD-ACC+系列教学实验系统一套。

三、实验原理及内容(一)实验原理1.频率特性当输入正弦信号时,线性系统的稳态响应具有随频率(ω由0变至∞)而变化的特性。

频率响应法的基本思想是:尽管控制系统的输入信号不是正弦函数,而是其它形式的周期函数或非周期函数,但是,实际上的周期信号,都能满足狄利克莱条件,可以用富氏级数展开为各种谐波分量;而非周期信号也可以使用富氏积分表示为连续的频谱函数。

(整理)自动控制原理设计实验

(整理)自动控制原理设计实验

编号:自动控制原理Ⅰ实验课题:控制系统串联校正设计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生姓名:黎良贵学号:2008502112014 年 1 月 5 日一、 实验目的:1、了解控制系统中校正装置的作用;2、研究串联校正装置对系统的校正作用。

二、 实验基本原理:1、 滞后-超前校正超前校正的主要作用是增加相位稳定裕量,从而提高系统的稳定裕量,改善系统响应的动态特性。

滞后校正的主要作用则是改善系统的静态特性。

如果把这两种校正结合起来,就能同时改善系统的动态特性和静态特性。

滞后超前校正综合了滞后校正和超前校正的功能。

滞后-超前校正的线路由运算放大器及阻容网络组成。

2、 串联滞后校正串联滞后校正指的是校正装置的输出信号的相位角滞后于输入信号的相位角。

它的主要作用是降低中频段和高频段的开环增益,但同时使低频段的开环增益不受影响。

这样来兼顾静态性能与稳定性。

它的副作用是会在ωc 点产生一定的相角滞后。

三、 实验内容: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设计串联校正装置,使系统满足下列要求静态速度误差系数1S K -≥250ν,相角裕量045≥γ,,并且要求系统校正后的截止频率s rad c /30≥ω。

四、 实验步骤:1、 用MATLAB 软件对原系统进行仿真,讨论校正方案;2、 对校正后的系统进行仿真,确定校正方案;)101.0)(11.0()(0++=s s s Ks G3、设计原系统和校正环节的电模拟电路及元器件有关参数;4、设计制作硬件电路,调试电路,观察原系统阶跃响应并记录系统的瞬态响应数据;5、加入校正装置,系统联调,观察并记录加入校正装置后系统的阶跃响应,记录系统的瞬态响应数据。

五、MATLAB仿真:程序:K=250;G=tf(K,[0.001 0.11 1 0]);[gm,pm,wcg,wcp]=margin(G);T1=10/wcp;b=7;Gc1=tf([T1 1],[b*T1 1])G1=G*Gc1;G10=feedback(G,1);step(G10)gridfigure[mag,pha,w]=bode(G1);Mag=20*log10(mag);[gm1,pm1,wcg1,wcp1]=margin(G1);phi=(45-pm1+20)*pi/180;alpha=(1+sin(phi))/(1-sin(phi));Mn=-10*log10(alpha);wcgn=spline(Mag,w,Mn);T=1/wcgn/sqrt(alpha);Tz=alpha*T;Gc2=tf([Tz 1],[T 1])G2=G1*Gc2;bode(G,'r',G2,'g')gridfiguregrid[gm2,pm2,wcg2,wcp2]=margin(G2)G11=feedback(G2,1);step(G11)grid结果:滞后校正网络传递函数:0.2126 s + 1------------1.488 s + 1超前校正网络传递函数:0.1039 s + 1--------------0.008316 s + 1校正之后的幅值裕量,相角裕量,相角交接频率,截止频率:gm2 =5.5355pm2 =49.2677wcg2 =105.9038wcp2 =34.0080其中相角裕量,截止频率分别为49.2677,34.0080均大于题目要求的45和30,仿真符合要求。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姓名:学号:班级:实验一 一、二阶系统的电子模拟及时域响应的动态测试一、 实验目的1. 了解一、二阶系统阶跃响应及其性能指标与系统参数之间的关系。

2. 学习在电子模拟机上建立典型环节系统模型的方法。

3. 学习阶跃响应的测试方法。

二、 实验内容1. 建立一阶系统的电子模型,观测并记录在不同时间常数T 时的阶跃响应曲线,并测定其过渡过程时间Ts 。

2.建立二阶系统的电子模型,并记录在不同的阻尼比ζ时的阶跃响应曲线,并测定其超调量δ%及过渡过程时间Ts 。

三、 实验原理1.一阶系统系统传递函数为: 模拟运算电路如图1-1所示:图 1-1其中R1=R2,T=R2·C 其中电阻电容的具体取值见表1-12. 二阶系统系统传递函数为: 模拟运算电路如图1-2所示:图1-2其中R2·C1=1,R3·C2=1,R4/R3=ξ21各元器件具体取值如图1-2所示。

222()()()2n n nC s s R s S S ωζωωΦ==++()()()1C s Ks R s TS Φ==+四、实验数据1.一阶系统1)数据表格(取5%误差带,理论上Ts=3T)表1-1T/s 0.25 0.5 1 R2(R1)/Ω250k 500k 1MC/μF 1 1 1Ts实测/s 0.74 1.46 2.99Ts理论/s 0.75 1.5 3 阶跃响应曲线图1-3 图1-4 图1-5 2)响应曲线图1-3 (T=0.25)图1-4 (T=0.5)图1-5 (T=1)2. 二阶系统 1)数据表格表1-2说明:(1)0﹤ζ﹤1,为欠阻尼二阶系统,超调量理论计算公式2/1%100%eπζζσ--=⨯(2)取5%误差带,当ζ值较小(0﹤ζ﹤0.7)采用近似公式 进行估算;当ζ值较大(ζ﹥0.7)采用近似公式 7.145.6-=ξsT 进行估算.2)响应曲线图1-6 (ζ=0.25)ζ0.25 0.5 0.7 1.0 /rad/s 1 1 1 1 R 4/M Ω 2.0 1.0 0.7 0.5 C2/μF 1.0 1.0 1.0 1.0 σ%实测 43.77 16.24 4.00 0.02 σ%理论 44.43 16.30 4.600 Ts 实测/s 13.55 5.47 3.03 4.72 Ts 理论/s 14 7 5 4.75 阶跃响应曲线图1-6图1-7图1-8图1-9ns T ξω5.3=图1-7 (ζ=0.5)图1-8 (ζ=0.7)图1-9 (ζ=1)五、 误差分析1. 对一阶系统阶跃响应实验当T=0.25 时, 1.3%%10075.074.0-75.0=⨯=误差。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书姓名:薛世玮班级:076082-10学号:20081001138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指导老师:谭智力实验一 MATLAB 的基本应用一、实验目的熟悉matlab 的基本知识,会利用其与控制系统有关的函数分析和设计控制系统。

二、实验内容及结果1、系统模型如下所示,判断系统的稳定性,以及系统是否为最小相位系统。

3265432316412814110528G(s)14942117112s s s s s s s s s + ++ + + =(1)实验结果如下:(2)实验程序代码见附录1.1。

2、已知某闭环系统的传递函数为:320.1610 s + 25G(s) 1.961025s s s + +=,求其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单位脉冲响应曲线,以及输入信号为r(t)=1+t 的响应曲线。

(1)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结果如下:(2)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冲击响应:(3)输入信号为r(t)=1+t的响应曲线实验结果如下:(4)实验程序代码见附录1.2.。

3、系统结构图如下所示,画出nyquist频率曲线和伯德图,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其中16.7sG(s)(0.851)(0.251)(0.06251)s s=++。

(1)奈奎斯特曲线如下:(2)伯德图如下:(3)系统稳定性判定结果如下:(4)实验程序代码见附录1.3。

4、已知某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kG(s)(0.011)(0.021)s s s=+要求:绘制系统的闭环根轨迹,并确定使系统产生重实根和纯虚根的开环增益k。

(1)闭环根轨迹图如下:(2)系统重实根和纯虚根的开环增益如下:K = 146.45时,系统有纯虚根,交点为(0,±69.866i);K = 9.6223时,系统有重实根,交点为(-21.033,i0);0 < K < 146.45时,系统稳定。

(3)实验程序代码见附录1.4。

5、某开环系统传递函数为:o 22k(s+2)G (s)(43)s s =+ 要求绘制系统的闭环根轨迹,分析其稳定性,并绘制出当k=55和k=56时系统的闭环冲激响应。

自动控制原理校正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校正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实验报告2011- 2012 学年第 1 学期专业:班级:姓名(学号):2011 年12月5日至2011 年12月16日一.设计题目已知原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0.11)(0.011)kG s s s s =++。

试运用串联校正的方法使校正后的系统满足以下条件:(1)静态速度增益250v k ≥;(2)相角裕度'45r ≥︒; (3)穿越频率30/secc w rad ≥;二.原理分析(1)系统为I 型系统,取K=250(2)用Matlab 计算校正前的相关参数结果如下:得到校正前穿越频率'47/secc w rad = ,相角裕度013.2r =-︒MATLAB 程序:num=[250];den=[0.001 0.11 1 0]; g=tf(num,den); margin(g);[gm,pm,wj,wc]=margin(g); grid由结果可知,原系统不稳定,则应使用滞后超前校正,利用超前校正增大相角裕度,利用滞后校正改善系统的稳定性; (3)滞后超前网络的基本模型为:(1)(1)()(1)(1)ab c abs s w w G s as s w aw ++=++(4)参数的计算①由原系统转折频率可知:10/secb w rad =②设计题目要求实验要求30/secc w rad ≥故选择''34/secc w rad =,由先前的Matlab 仿真结果得原幅值曲线上对应频率为34rad/s 的点对应的幅值为 5.85d B ,由相关公式可得:'''''20lg ()20lgcc bw a L w w -++=得a=7.35.③确定滞后部分的交接频率aw :校正后系统的传递函数为:250(1)()7.35(0.011)(1)(1)73.5aas w G s ss s s w +=+++求相位裕度可知:''''''''7.3590arctanarctan 0.01arctan()ccc aaww r w w w =︒+--得:0.93a w =。

串联校正实验报告(3篇)

串联校正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串联校正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2. 掌握利用串联校正装置改善系统性能的方法。

3. 通过实验验证串联校正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串联校正是一种常用的控制系统设计方法,通过在系统的输入端或输出端添加校正装置,来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和稳态性能。

本实验主要研究串联校正对系统相位裕度和增益裕度的影响。

三、实验器材1. 控制系统实验平台2. 信号发生器3. 示波器4. 信号调理器5. 校正装置(如PID控制器、滤波器等)6. 计算机及仿真软件四、实验步骤1. 搭建实验系统:根据实验要求搭建控制系统实验平台,包括被控对象、校正装置和测量装置。

2. 设置实验参数:设置被控对象和校正装置的参数,如PID参数、滤波器参数等。

3. 进行开环实验:通过信号发生器向系统输入不同频率的正弦信号,利用示波器观察系统的输出响应,记录系统的相位裕度和增益裕度。

4. 进行闭环实验:将系统切换到闭环状态,再次输入正弦信号,观察系统的输出响应,记录系统的相位裕度和增益裕度。

5. 分析实验结果:比较开环和闭环实验结果,分析串联校正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开环实验结果:通过开环实验,可以得到系统的相位裕度和增益裕度,以及系统的频率响应曲线。

2. 闭环实验结果:通过闭环实验,可以得到系统的相位裕度和增益裕度,以及系统的频率响应曲线。

3. 分析结果:- 当校正装置的参数设置合理时,系统的相位裕度和增益裕度会得到改善,从而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 串联校正可以有效地抑制系统的振荡和超调,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

- 串联校正对系统的稳态误差也有一定的影响,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六、实验结论1. 串联校正是一种有效的控制系统设计方法,可以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和稳态性能。

2. 通过合理设置校正装置的参数,可以有效地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响应速度和稳态精度。

3.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被控对象和系统的具体要求,选择合适的校正装置和参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频率角度看,加入超前校正后,系统相角裕度增大,带宽增大;加入滞后校正后,系统相角裕度增大,带宽减小。
因此可以得到如下结论:采用串联超前校正,可以增加系统的稳定裕度,提高动态响应的快速性和平稳性;采用串联滞后校正,也可以增加系统的稳定裕度,但系统动态响应变差,调节时间变长。
2.
误差主要来源初步分析如下:
φ(jω)=
得 φ(j )= 151.9798
则相角裕度 γ=180 151.9798 =28.0202
令φ(jω)=180 ,得 =∞,得幅值裕度为∞。
2)加串联超前校正后,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G(S)Gc(S)= ,则
|G(jω).3763rad/s,代入
φ(jω)=
得 φ(j )= 132.6286
则相角裕度 γ=180 132.6286 =47.3714
令φ(jω)=180 ,得 =∞,得幅值裕度为∞。
3)加串联滞后校正后,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G(S)Gc(S)= ,则
|G(jω)Gc(jω)|=
令|G(jω)|=1,得 =0.449rad/s,代入
hold on
plot(rt_time,rt_output)
给定b=0.12,T=83.33,则Gc(S)=

1.XMN-2型电子模拟机一台。
2. PC机一台。
3. 数字式万用表一块。

1. 熟悉XMN-2电子模拟机的使用方法。
2. 将各运算放大器接成比例器,通电调零。
3. 断开电源,按照系统结构图和传递函数计算电阻和电容的取值,并按照模拟线路图搭接线路,不用的运算放大器接成比例器。
分组:
成绩:_________
北 京 航 空 航 天 大 学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实验二控制系统串联校正
2014年12月
实验时间2014.12.1同组同学无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和掌握串联校正的分析和设计方法。
2.研究串联校正环节对系统稳定性及过渡过程的影响。
二、实验内容
1.设计串联超前校正,并验证。
2.设计串联滞后校正,并验证。
φ(jω)=
得 φ(j )= 125.1945
则相角裕度 γ=180 125.1945 =54.8055
令φ(jω)=180 ,得 =∞,得幅值裕度为∞。

1.
由图像得到的 和γ值均很好的吻合了理论值。证明所设计的超前和滞后环节能够很好的改善系统特性。
从时域响应看,加入超前校正后,系统超调量显著减小,调节时间也显著减小;加入滞后校正后,系统超调量显著减小,但系统调节时间增大。

1.系统结构如下图所示:
其中Gc(s)为校正环节,可放置在系统模型中来实现,也可使用模拟电路的方式由模拟机实现。
2.系统模拟电路如下图所示:
其中
3.未加校正时Gc(S)=1
4.加串联超前校正时Gc(S)= (a>1)
给定a=2.44,T=0.26,则Gc(S)=
5.加串联滞后校正时Gc(S)= (0<b<1)

figure(1)
w=logspace(-5,5,2000);
Num=[4];
Den=[1 1 0];
G=tf(Num,Den);
[x,y,w]=bode(G,w);
Margin(x,y,w);
figure(2)
plot(rt_time,rt_input,'r')
hold on
plot(rt_time,rt_output)
figure(1)
w=logspace(-5,5,2000);
Num=[2.52 4];
Den=[0.26 1.26 1 0];
G=tf(Num,Den);
[x,y,w]=bode(G,w);
Margin(x,y,w);
figure(2)
plot(rt_time,rt_input,'r')
hold on
由图像可得 =2.39rad/s,γ=47 。
加超前校正系统阶跃响应曲线
加超前校正系统波特图
3.
由图像可得 =0.449rad/s,γ=55 。
加滞后校正系统阶跃响应曲线
加滞后校正系统波特图
4.
1)未加校正环节时,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G(S)= 则
|G(jω)|=
令|G(jω)|=1,得 =1.8791rad/s,代入
12. 在系统菜单中打开“实验项目”选择“计算机辅助分析”中的“波特图分析法”。
13. 分别确定系统不加校正,以及分别加超前和滞后校正的开环传递函数,并且按照参数设置要求填写相关参数。
14. 数据存盘,及图形打印。

1.
由图像可得 =1.85rad/s,γ=28 。
原系统阶跃响应曲线
原系统波特图
2.
9. 在“超前-滞后校正参数设置”对话框内,“输入信号幅值” 选择“2V”。
10. 在“校正参数设置”一栏填写校正参数,如不加校正,则“加校正”复选框不选即可,若加校正环节,则此框必需选。“参数”栏内,不用的参数必需填写为“0”。(如:做超前校正时,滞后校正参数必需填写为“0”)
11. 先按一下模拟机的“复位”按键,然后点击“完成”。
plot(rt_time,rt_output)
figure(1)
w=logspace(-5,5,2000);
Num=[40 4];
Den=[83.33 84.33 1 0];
G=tf(Num,Den);
[x,y,w]=bode(G,w);
Margin(x,y,w);
figure(2)
plot(rt_time,rt_input,'r')
1.电容放电不够彻底,复位键按起之后未及时编译运行程序。
2.电阻实际值与标称值之间存在偏差,用电位器替代250K欧姆,得到的实际电阻可能会和预期值有差距。
3.实验条件,如温湿度等的变化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4.万用表和实验箱的误差引入系统中。
八、收获与体会
通过本次试验,我了解和掌握串联校正的分析和设计方法,研究了串联校正环节对系统稳定性及过渡过程的影响。通过设计校正环节,亲自动手连线,测量并实践了这项实验,使我受益匪浅。尽管最开始测数据的时候误把Gc(s)当做传递函数,但后来通过分析结构图和传递函数,我明白了应该算出确切的各阶系数后才能画出所需波特图。测的数据最开始取的点数不够多,后来把N改大到2000,范围扩大到十的正负五次方,画出的图像还是令人满意的。一切终究回到正途,还是非常令我开心的。对于自动控制原理这门课程,我还是兴趣非常足的,愿意通过动手实践,总结分析去学好它,运用在工作学习中去。
4. 将信号源1(D/A)与系统输入端Ui连接,将采集输入1(A/D)与系统输出端Uo连接(此处连接必须谨慎,不可接错)。
5. 线路接好后,经教师检查后再通电。
6. 在Windows98 桌面用鼠标双击“AUTOLAB”图标后进入本实验软件系统。
7. 在系统菜单中打开“实验项目”项,选择“校正”。
8. 然后填写注册信息,即参加实验者姓名及学号,填好后点击“下一步”进入“超前-滞后校正参数设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