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传》阅读练习
【精编范文】朱熹,阅读答案-范文word版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朱熹,阅读答案篇一:朱熹《读书之法》阅读答案及翻译读书之法朱熹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①,则亦虚心静虑,勿遽②取舍于其间。
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③,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
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④而无以立矣。
大率⑤徐行却立⑥,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⑦;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选自朱熹《童蒙须知》)[注释]①纷错:纷繁错杂。
②遽(j?SPAN:仓促。
③之所之:到所要去的地方,即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
④夺于公论:被公认的见解所更改。
⑤大率:大多。
⑥却立:后退站立,形容小心谨慎。
⑦节目:木头节子,即关键之处。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然后可以有得尔▲ (2)则其尤无义理者▲(3)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 (4)复以众说互相诘难▲10.下列加点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勿遽取舍于其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十则》)B.以验其通塞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C.而求其理之所安何陋之有(《陋室铭》)D.则似是而非者长跪而谢之(《唐雎不辱使命》)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翻译:▲12.选文先提出▲ 的观点,接着分析了如何读书,最后运用两个比喻分别论证了▲ 和▲ 的读书方法。
(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9.(4分)(1)这样(2)特别,尤其(3)屈服(4)再,又(每小题1分,意对即可 10.(2分)B 11.(2分)如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有所不通的地方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
《宋史·朱熹传》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朱熹,字元晦,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
孝宗即位,诏求直言,熹上封事言:“帝王之学,必先格物致知,以极夫事物之变,而可以应天下之务。
”隆兴元年,复召。
入对,其一言:“今日所当为者,非战无以复仇,非守无以制胜。
”洪适为相,主和,论不合,归。
淳熙元年,始拜命。
五年,史浩再相,除知南康军,降旨便道之官,熹再辞,不许。
明年夏,大旱,诏监司、郡守条其民间利病,遂上疏言:“今宰相、台省、谏诤之臣皆失其职,而陛下所与亲密谋议者,不过一二近习之臣。
名为陛下独断,而实此一二人者阴执其柄。
”上读之,大怒曰:“是以我为亡也。
”熹以疾请祠,不报。
熹以前后奏请多所见抑,幸而从者,率稽缓后时,蝗旱相仍,不胜忧愤。
复奏言:“为今之计,独有君臣相戒,痛自省改。
其次惟有尽出内库之钱,诏户部免征旧负,遴选贤能,责以荒政,庶几犹足下结人心,消其乘时作乱之意。
”光宗即位,改知漳州。
奏除属县无名之赋七百万,减经总制钱四百万。
以习俗未知礼,采古丧葬嫁娶之仪,揭以示之,命父老解说,以教子弟。
土俗崇信释氏,男女聚僧庐为傅经会,女不嫁者为庵舍以居,熹悉禁之。
宁宗即位,有旨修葺旧东宫,为屋三数百间,欲徙居之。
熹奏疏言:“四方之人但见陛下亟欲大治宫室六军万民之心将有扼腕不平者矣前鉴未远甚可惧也疏入不报,然上亦未有怒熹意也。
始,宁宗之立,韩侂胄自谓有定策功,居中用事。
熹忧其害政,数以为言,在讲筵复申言之。
赵汝愚既相,收召四方知名之士,中外引领望治,熹独惕然以侂胄用事为虑。
汝愚方谓其易制,不以为意。
及汝愚亦以诬逐,而朝廷大权悉归韩侂胄矣。
庆元四年,熹以年近七十,申乞致仕,五年,依所请。
明年卒,年七十一。
(节选自《宋史·朱熹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熹奏疏言/四方之人但见陛下亟欲大治/宫室六军/万民之心/将有扼腕不平者矣/前鉴未远/甚可惧也/B.嘉奏疏言/四方之人但见陛下亟欲大治宫室/六军万民之心/将有扼腕不平者矣/前鉴未远/甚可惧也/C.嘉奏疏言/四方之人但见陛下/亟欲大治宫室/六军万民之心/将有扼腕不平者矣/前鉴未远/甚可惧也/D.熹奏疏言/四方之人/但见陛下亟欲大治宫室/六军/万民之心将有扼腕不平者矣/前鉴未远/甚可惧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封事,是指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奏事时,为防止有泄漏,用皂囊封缄,故称。
与长子受之朱熹阅读答案(精编版)
与长子受之朱熹阅读答案朱熹教子珍惜学习机会,对儿子的良苦用心清楚可见;发人深醒。
下面是收集整理关于《与长子受之》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参考学习。
《与长子受之》阅读原文与长子受之朱熹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不待远离膝下,千里从师。
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
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于俗务,不得专意。
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
及无朋友闻见,故令汝一行。
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
不然,则徒劳费。
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又只是伎俩人物,不知汝将何面目。
归见父母亲戚乡党故旧耶?念之!念之!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在此一行,千万努力。
《与长子受之》阅读题目一,解释加点的词1.在家足可读书作文()2.汝既不能如此()3.然今遣汝者()4.汝若到彼()5.则吾犹可望()6.不然,则徒劳费()二,辨析下列短语中的故字,选出正确的意义A.所以,因此B.故意C.老朋友D.旧有的,原来的1.力改故习()2.故令汝一行()3.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故旧耶()4.故弄玄虚()三,写出然今遣汝的原因.(用文中原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朱熹《与长子受之》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朱熹《与长子受之》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A.劝戒儿子珍惜时间,不要虚度人生.B.批评儿子不求上进,学业无成.C.希望儿子改掉旧习,发愤学习,有所作为.D.想让儿子摆脱家庭,改变学习环境.五,文中奋然勇为之义为________________.《与长子受之》阅读答案一,1.足够,充分 2.既然3.打发,让走4.从师的地方5.希望.6.这样二,1.D2.A3.C4.B三,恐你在家汩于俗务,不得专意;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四,C五,奋发图强,有所作为.《与长子受之》阅读译文如果你努力学习,在家里也可以读书写文章,弄明白言论或文章的内容和道理,用不着远离父母,千里迢迢地去跟从老师学习。
【精品文档】朱熹《诗集传序(节选)》阅读答案及译文-实用word文档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朱熹《诗集传序(节选)》阅读答案及译文诗集传序(节选)【宋】朱熹曰:“然则其所以教者,何也?”曰:“诗者,人心之感物而形于言之余也。
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行有是非。
惟圣人在上,则其所感者无不正,而其言皆足以为教。
其或感之之杂,而所发不能无可择者,则上之人必思所以自反,而因有以劝惩之,是亦所以为教也。
昔周盛世时,上自郊庙朝廷,而下达于乡党闾巷,其言粹然无不出于正者。
圣人固已协之声律,而用之乡人,用之邦国,以化天下。
至于列国之诗,则天子巡守,亦必陈而观之,以行黜陟之典。
降自昭、穆而后,寖以陵夷,至于东迁,而遂废不讲矣。
孔子生于其时,既不得位,无以行帝王劝惩黜陟之政,于是特举其籍而讨论之,去其重复,正其纷乱。
而其善不足以为法,恶之不足以为戒者,则亦刊而去之;以从简约,示久远,使夫学者即是而有以考其得失,善者师之,而恶者改焉。
是以其政虽不足行于一时,而其教实被于万世,是则诗之所以为教者然也。
”曰:“然则国《风》《雅》《颂》之体,其不同若是,何也?”曰:“吾闻之,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
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
惟《周南》《召南》,亲被文王之化以成德,而人皆有以得其性情之正,故其发于言者,乐而不过于淫,哀而不及于伤,是以二篇独为风诗之正经。
自《邶》而下,则其国之治乱不同,人之贤否亦异,其所感而发者,有邪正是非之不齐,而所谓先王之风者,于此焉变矣。
若夫《雅》《颂》之篇,则皆成周之世,朝廷郊庙乐歌之词,其语和而庄,其义宽而密,其作者往往圣人之徒,故所以为万世法程而不可易者也。
至于雅之变者,亦皆一时贤人君子,闵时病俗之所为;而圣人取之,其忠厚恻怛之心,陈善闭邪之意,犹非后世能言之士所能及之。
此《诗》之为经,所以人事浃于下,天道备于上,而无一理之不具也。
朱熹《宋若水传》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上海市高考题)
朱熹《宋若水传》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上海市高考题)(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
(20分)宋若水传(宋)朱熹①宋公讳若水,字子渊,成都府双流县人。
自幼即知刻苦为学。
从州举试外省,得奏名,对策廷中,切直无所避,考官不说,犹以冠乙科。
授嘉州龙游县主簿。
②移知神泉县,始至,承废弛之余,首罢追胥①之扰,但以幅纸书负租,与民为期,无敢后者。
不数日,尽偿前令宿逋②。
邑产黄雀,岁供诸司百万计。
公请罢之,民用不扰,而物生亦遂,至今为法。
诸司知其治行,徙知嘉州犍为县。
神泉民相率留之,不能夺也。
③除秘书丞,公为书数万言,历数当时刑赏之缪,宰相闻之怒,出公提举江东常平等事。
上称公诚实,俾移福建。
汀州远且多盗,又名瘴乡,常时使者按行多避不往。
至是群盗甫平,死伤横道,疫疠大作,公独慨然引车深入,煮药自随,亲问病者饮之。
④除湖南提点刑狱公事。
衡山浮户③有与土人不相中者,曰:“衡山,国之寿岳④。
祠城东故有溪,并城南出。
后或凿城北址,导水使西,不能无断地脉。
请筑山决水,使复故道。
”公曰:“水西出岁久,故道皆为民居。
今欲东之,则是数百家者不无荡析离居之苦。
且寿岳之云,无所经见。
就如其言,则国家中兴在西流之后,尤不宜妄有改作。
”事乃得已。
⑤被旨摄帅事,飞虎军素骄悍,白昼掠人,吏不敢问。
公一以军律绳之赏信罚必士民以是得安其居而军吏亦皆悦服。
〔注〕①追胥:追租的公差。
②前令宿逋:前任县令拖欠上级官府的赋税。
③浮户:没有固定户籍的人口。
④寿岳:指庇佑国运昌盛,福寿绵延的山。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2分)⑴不能夺也()⑵俾移福建()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⑴民用不扰,而物生亦遂()A.通达B.严厉C.舒展D.长成⑵历数当时刑赏之缪()A.逐一B.严厉C.清楚D.反复17.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6分)至是群盗甫平,死伤横道,疫疠大作,公独慨然引车深入,煮药自随,亲问病者饮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名句阅读答案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名句阅读答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名句,后人常用它来赞美忠贞的爱情,歌颂无私奉献的精神。
你可曾想到,这诗句之中,也包含着十分有趣的力学现象。
蚕丝究竟是怎样形成的,是蚕“吐”出来的吗?蚕卵孵化成蚁蚕后,经过30天左右成为熟蚕。
这时蚕腹内充满了黏液体——丝液,也就是蚕丝的原料。
让我们观察蚕作茧的过程:蚕先把嘴里的丝液粘到某个相对稳固的物体上,通过嘴上的“调节口”调节丝液的流量,头按照∞字形左右摇摆,把丝液拉成丝线,并靠丝线表面上的丝胶将其粘到茧的内侧,慢慢地做成了茧。
有人做了这样的实验:让粘着丝液的这个物体也随着蚕的脑袋一起摆动,结果蚕就“吐”不出丝线来了。
或者将拉出的丝线剪断,蚕也难以继续拉丝,它的头会在空中摇晃,想再找一个拴线的地方。
这说明,蚕丝不是“吐”出来的,而是“拉”出来的。
通过力的作用把丝液拉成丝线,这种现象叫“牵引凝固”。
研究者还发现,如果将作茧的蚕捏住头尾,猛地一下左右拉开,会拉出一条直径约1毫米、长约30厘米透明结实的丝线。
蚕的丝液是黏性液体,主要成分是丝蛋白,丝蛋白的链状分子是线团状态。
这些线团状分子呈圆球状,没有拉力或拉力不够时,圆球分子之间常常只滑动,没有其他变化。
一定的牵引拉力,会使各个分子还来不及流动就被抻开了。
被拉开的丝蛋白链状分子有了新的排列,产生了变异,相互靠近的分子之间产生了很强的结合力,就形成了很结实的蚕丝。
蚕腹的丝液如果借助蚕嘴拉出,丝线纤细而漂亮,直径可细到0.002毫米,长度可达1200米左右。
在现代化学纤维工业中,人们模仿蚕,用“拉伸”的办法来制造尼龙和涤纶等合成纤维,但现在还不能只靠拉牵就能制出漂亮而结实的丝线。
除了桑蚕,柞蚕和天蚕等也都是拉丝的。
蜘蛛结网也是这样,它肚子里有“蛛丝液”,从腹部末端拉出丝来,织成网。
蜘蛛网很有弹性,布满黏液珠,用来粘住飞虫供蜘蛛饱餐。
宋代诗人范成大的诗句“静看檐蛛结网低,无端妨碍小虫飞”,正是对这一情景的描述。
朱熹《与长子受之》(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朱熹《与长子受之》(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与长子受之朱熹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①,不待远离膝下②,千里从师。
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
然今遣汝者,恐你在家汩③于俗务,不得专意。
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
及无朋友闻见④,故令汝一行。
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
不然,则徒劳费。
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又只是伎俩⑤人物,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⑥故旧耶?念之!念之!“夙兴夜寐,无忝⑦尔所生!”在此一行,千万努力。
(选自《朱子大全》)【注释】①义理:指讲求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
②膝下:借指父母。
③汩(ɡǔ):搅乱,扰乱。
④闻见:这里指相互探讨,增长见识。
⑤伎俩:原指不正当的手段,这里是不务正业的意思。
⑥乡党:乡里、家乡的人。
⑦无忝(tiǎn):不要辱没。
忝,辱。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盖汝好学 / 盖大苏泛赤壁云 B.千里从师 / 齐师伐我C.即是自不好学 / 是故谋闭而不兴 D.然今遣汝者 / 然徒步则汗出浃背10.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分)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
11.用自己的话说说朱熹让儿子离家千里从师的原因。
(3分)答案:9. D(A.如果/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
B.老师/军队。
C.表肯定判断,是/指示代词,这。
D.表转折,但是。
)10. (3分,每错、多、少1处扣1分)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
11. (3分,每点1分,意对即可)①担心儿子在家里被俗务缠身,不能专心读书;②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儿子,影响父子关系;③担心儿子在家里没有朋友一起探讨,增长见识。
【参考译文】如果你努力学习,在家里也完全可以读书写文章,弄明白言论或文章的内容和道理,用不着远离父母,千里迢迢地去跟从老师学习。
你既然不能这样,就是自己不好学,也不能指望你懂得这个道理。
但是现在让你出外从师的原因,是担心你在家里为俗务所缠身,不能专心读书学习。
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之宋代人物传记《朱熹》训练题含答案
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之宋代人物传记《朱熹》训练题含答案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
父松字乔年,中进士第。
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
”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
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
”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
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
主泉州同安簿,选邑秀民充弟子员,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禁女妇之为僧道者。
罢归请祠,监潭州南岳庙。
明年,以辅臣荐,与徐度、吕广问、韩元吉同召,以疾辞。
孝宗即位,诏求直言,熹上封事言:“圣躬虽未有过失,而帝王之学不可以不熟讲。
朝政虽未有阙遗,而修攘之计不可以不早定。
利害休戚虽不可遍举,而本原之地不可以不加意。
陛下毓德之初,亲御简策,不过风诵文辞,吟咏情性,又颇留意于老子、释氏之书。
夫记诵词藻,非所以探渊源而出治道;虚无寂灭,非所以贯本末而立大中。
帝王之学,必先格物致知,以极夫事物之变,使义理所存,纤悉毕照,则自然意诚心正,而可以应天下之务。
”次言:“修攘之计不时定者,讲和之说误之也。
夫金人于我有不共戴天之仇,则不可和也明矣。
愿断以义理之公,闭关绝约,任贤使能,立纪纲,厉风俗。
数年之后,国富兵强,视吾力之强弱,观彼衅之浅深,徐起而图之。
”次言:“四海利病,系斯民之休戚,斯民休戚,系守令之贤否。
监司者守令之纲,朝廷者监司之本也。
欲斯民之得其所,本原之地亦在朝廷而已。
今之监司,奸赃狼藉、肆虐以病民者,莫非宰执、台谏之亲旧宾客。
其已失势者,既按见其交私之状而斥去之;尚在势者,岂无其人,顾陛下无自而知之耳。
”隆兴元年,复召。
入对,其一言:“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
陛下虽有生知之性,高世之行,而未尝随事以观理,即理以应事。
是以举措之间动涉疑贰,听纳之际未免蔽欺,平治之效所以未著。
”其二言:“君父之仇不与共戴天。
今日所当为者,非战无以复仇,非守无以制胜。
”且陈古先圣王所以强本折冲、威制远人之道。
文言文《宋史朱熹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
父松字乔年。
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
”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
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
”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
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
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
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
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
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
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
纳粟赏行,遂受职名。
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辏。
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
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
凡丁钱、和买、役法、榷酤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
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
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
”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
家故贫,箪瓢屡空,晏如也。
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率与之共。
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
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
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
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究圣贤之经训。
所著书皆行于世。
熹没,朝廷以其《大学》、《语》、《孟》、《中庸》训说立于学官。
平生为文凡百卷,生徒问答凡八十卷,别录十卷。
庆元二年,沈继祖为监察御史,诬熹十罪,诏落职罢祠,门人蔡元定亦送道州编管。
四年,熹以年近七十,申乞致仕,五年,依所请。
明年卒,年七十一。
(节选自《宋史·朱熹传》,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B. 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C. 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D. 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八卦,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概念,也指一种内含八组阴阳的形而上的哲学符号。
【宋】朱熹《诗集传序》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宋】朱熹《诗集传序》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宋】朱熹《诗集传序》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诗集传序(节选)【宋】朱熹曰:“然则其所以教者,何也?”曰:“诗者,人心之感物而形于言之余也。
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行有是非。
惟圣人在上,则其所感者无不正,而其言皆足以为教。
其或感之之杂,而所发不能无可择者,则上之人必思所以自反,而因有以劝惩之,是亦所以为教也。
昔周盛世时,上自郊庙朝廷,而下达于乡党闾巷,其言粹然无不出于正者。
圣人固已协之声律,而用之乡人,用之邦国,以化天下。
至于列国之诗,则天子巡守,亦必陈而观之,以行黜陟之典。
降自昭、穆而后,寖以陵夷,至于东迁,而遂废不讲矣。
孔子生于其时,既不得位,无以行帝王劝惩黜陟之政,于是特举其籍而讨论之,去其重复,正其纷乱。
而其善不足以为法,恶之不足以为戒者,则亦刊而去之;以从简约,示久远,使夫学者即是而有以考其得失,善者师之,而恶者改焉。
是以其政虽不足行于一时,而其教实被于万世,是则诗之所以为教者然也。
”曰:“然则国《风》《雅》《颂》之体,其不同若是,何也?”曰:“吾闻之,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
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
惟《周南》《召南》,亲被文王之化以成德,而人皆有以得其性情之正,故其发于言者,乐而不过于淫,哀而不及于伤,是以二篇独为风诗之正经。
自《邶》而下,则其国之治乱不同,人之贤否亦异,其所感而发者,有邪正是非之不齐,而所谓先王之风者,于此焉变矣。
若夫《雅》《颂》之篇,则皆成周之世,朝廷郊庙乐歌之词,其语和而庄,其义宽而密,其作者往往圣人之徒,故所以为万世法程而不可易者也。
至于雅之变者,亦皆一时贤人君子,闵时病俗之所为;而圣人取之,其忠厚恻怛之心,陈善闭邪之意,犹非后世能言之士所能及之。
此《诗》之为经,所以人事浃于下,天道备于上,而无一理之不具也。
”……问者唯唯而退,余时方辑《诗传》,因悉次是语以冠其篇云。
淳熙四年丁酉冬十月戊子新安朱熹书。
朱熹字元晦阅读题答案
朱熹字元晦阅读题答案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朱熹,字元晦》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朱熹,字元晦》阅读原文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
父松字乔年。
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
”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
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
”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
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
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
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
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
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
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
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
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
纳粟赏行,遂受职名。
熹始拜命,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
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
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
凡丁钱、役法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
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
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
”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
家故贫,箪瓢屡空,晏如也。
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率与之共。
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
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
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
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究圣贤之经训。
所著书皆行于世。
熹没,朝廷以其《大学》、《语》、《孟》、《中庸》训说立于学官。
平生为文凡一百卷,生徒问答凡八十卷,别录十卷。
《朱熹,字元晦》阅读题目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学规》俾守之俾:颁布B.会浙东大饥会:适逢C.有短朱熹者短:诋毁D.家故贫故:一向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天之上何物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B.引进士子与之讲论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C.复以纳粟人未推赏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D.而道统之传始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朱熹从小就聪慧过人,刚能讲话时所提出的问题就让父亲觉得惊奇。
201X年中考语文 文言人物传记押题训练 朱熹(《宋史》卷四百二十九)
朱熹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
父松字乔年,中进士第。
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
”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
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
”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
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
主泉州同安簿,选邑秀民充弟子员,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禁女妇之为僧道者。
罢归请祠,监潭州南岳庙。
明年,以辅臣荐,与徐度、吕广问、韩元吉同召,以疾辞。
孝宗即位,诏求直言,熹上封事言:“圣躬虽未有过失,而帝王之学不可以不熟讲。
朝政虽未有阙遗,而修攘之计不可以不早定。
利害休戚虽不可遍举,而本原之地不可以不加意。
陛下毓德之初,亲御简策,不过风诵文辞,吟咏情性,又颇留意于老子、释氏之书。
夫记诵词藻,非所以探渊源而出治道;虚无寂灭,非所以贯本末而立大中。
帝王之学,必先格物致知,以极夫事物之变,使义理所存,纤悉毕照,则自然意诚心正,而可以应天下之务。
”次言:“修攘之计不时定者,讲和之说误之也。
夫金人于我有不共戴天之仇,则不可和也明矣。
愿断以义理之公,闭关绝约,任贤使能,立纪纲,厉风俗。
数年之后,国富兵强,视吾力之强弱,观彼衅之浅深,徐起而图之。
”次言:“四海利病,系斯民之休戚,斯民休戚,系守令之贤否。
监司者守令之纲,朝廷者监司之本也。
欲斯民之得其所,本原之地亦在朝廷而已。
今之监司,奸赃狼藉、肆虐以病民者,莫非宰执、台谏之亲旧宾客。
其已失势者,既按见其交私之状而斥去之;尚在势者,岂无其人,顾陛下无自而知之耳。
”隆兴元年,复召。
入对,其一言:“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
陛下虽有生知之性,高世之行,而未尝随事以观理,即理以应事。
是以举措之间动涉疑贰,听纳之际未免蔽欺,平治之效所以未著。
”其二言:“君父之仇不与共戴天。
今日所当为者,非战无以复仇,非守无以制胜。
”且陈古先圣王所以强本折冲、威制远人之道。
时相汤思退方倡和议,除熹武学博士,待次。
乾道元年,促就职,既至而洪适为相,复主和,论不合,归。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宋史-朱熹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宋史•朱熹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朱熹,字元晦,徽州婺源人。
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
”熹问曰:“天之上何物?”父异之。
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
乾道五年,除知南康军,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
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
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熹始拜命,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
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
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
知台州唐仲友与王淮同里为姻家,吏部尚书郑丙荐之,迁江西提刑,未行。
熹行部至台,讼仲友者纷然,按得其实,章三上,淮匿不以闻,熹论愈力。
宁宗之立,韩侂胄居中用事。
熹忧其害政,数以为言,且约吏部侍郎彭龟年共论之。
会龟年出护使客,熹乃上疏斥言左右窃柄之失,在讲筵..复申言之。
御批云:“悯卿耆艾..,恐难立讲,已除卿宫观。
”提举南京鸿庆宫。
庆元五年致仕。
熹登第五十年,任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
家故贫,箪瓢屡空,晏如也。
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率与之共。
自熹去国,侘胄势益张。
何澹为中司,首论专门之学,文诈沽名。
刘德秀仕长沙,首论留正引伪学之罪,“伪学”之称,盖自此始。
攻伪日急,至上书乞斩熹。
方是时,士之绳趋尺步、稍以儒名者,无所容其身。
从游之士,特立不顾者,屏伏丘壑;依阿巽懦者,更名他师,过门不入,甚至变易衣冠,狎游市肆,以自别其非党。
而熹日与诸生讲学不休,或劝以谢遣生徒者,笑而不答。
嘉泰初,学禁稍弛。
淳佑元年正月,上视学,手诏以周、张、二程及熹从祀孔子庙。
(选自《宋史•卷四百二十九•列传第一百八十八•道学三》,有删改)1.【考点:文言断句】下列对文中画曲线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B.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C.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D.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朱熹谈读书阅读题
朱熹谈读书阅读题朱熹谈读书阅读题及答案人有从学者②,遇③不肯教,云④:必当先读百遍。
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⑤渴⑥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⑦问三余之意。
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注释:①从:跟随②者:的人③遇:董遇,人名④云:说⑤苦:苦恼⑥渴:迫切地⑦或:有的人【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2 分)(1)其义自见________________(2)苦渴无日__________________【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 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小题3】文章反映了关于学习的哪两方面的道理?(2 分)答案【小题1】(1)通现,显现、显露(2)时间【小题1】读书上百遍,书的意义自然显现【小题1】一是书要反复诵读,意义就自然显现;二是读书要巧妙运用时间。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理解文言词语要精准,这里应注意,(1)见通现,显现、显露(2)古今义,这里是时间。
考点:这是对文言文实词识记与理解考点点评:识记和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之一。
具体要求有准确理解实词的常用义;辨别通假字及其本字,并解释其意思;正确理解一词多义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准确理解古今异义词的古义等。
当然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能用已学过的文言词语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文句应注意关键词和文言句式,这里应注意义见等词语的理解。
考点:这是对文言文语句的理解与翻译考查点评:理解并翻译文言文语句,就是把文言文在尽可能地保留原意和风格的情况下用现代汉语的形式表达出来。
翻译文言文要遵循信达雅三个原则。
翻译文句是各级各类考试的重点类型题之一,掌握翻译技巧是重要的得分手段。
【小题1】试题分析: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表明书要反复诵读,意义就自然显现;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告诉我们读书要巧妙运用时间。
考点:这是文言文中内容与手法理解考点。
《精品》2019年中考语文文言人物传记押题训练朱熹宋史卷四百二十九0
朱熹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
父松字乔年,中进士第。
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
”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
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
”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
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
主泉州同安簿,选邑秀民充弟子员,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禁女妇之为僧道者。
罢归请祠,监潭州南岳庙。
明年,以辅臣荐,与徐度、吕广问、韩元吉同召,以疾辞。
孝宗即位,诏求直言,熹上封事言:“圣躬虽未有过失,而帝王之学不可以不熟讲。
朝政虽未有阙遗,而修攘之计不可以不早定。
利害休戚虽不可遍举,而本原之地不可以不加意。
陛下毓德之初,亲御简策,不过风诵文辞,吟咏情性,又颇留意于老子、释氏之书。
夫记诵词藻,非所以探渊源而出治道;虚无寂灭,非所以贯本末而立大中。
帝王之学,必先格物致知,以极夫事物之变,使义理所存,纤悉毕照,则自然意诚心正,而可以应天下之务。
”次言:“修攘之计不时定者,讲和之说误之也。
夫金人于我有不共戴天之仇,则不可和也明矣。
愿断以义理之公,闭关绝约,任贤使能,立纪纲,厉风俗。
数年之后,国富兵强,视吾力之强弱,观彼衅之浅深,徐起而图之。
”次言:“四海利病,系斯民之休戚,斯民休戚,系守令之贤否。
监司者守令之纲,朝廷者监司之本也。
欲斯民之得其所,本原之地亦在朝廷而已。
今之监司,奸赃狼藉、肆虐以病民者,莫非宰执、台谏之亲旧宾客。
其已失势者,既按见其交私之状而斥去之;尚在势者,岂无其人,顾陛下无自而知之耳。
”隆兴元年,复召。
入对,其一言:“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
陛下虽有生知之性,高世之行,而未尝随事以观理,即理以应事。
是以举措之间动涉疑贰,听纳之际未免蔽欺,平治之效所以未著。
”其二言:“君父之仇不与共戴天。
今日所当为者,非战无以复仇,非守无以制胜。
”且陈古先圣王所以强本折冲、威制远人之道。
时相汤思退方倡和议,除熹武学博士,待次。
乾道元年,促就职,既至而洪适为相,复主和,论不合,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熹传》阅读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
父松字乔年。
熹幼颖悟,
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
”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
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
”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
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
主泉州同安簿,选邑秀民充弟子员,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禁女妇之为僧道者。
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
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
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诣郡学引进大子与之进论访白鹿洞书院址奏复其旧为《学规》倪守之。
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荼盐公事,即日单车
就道。
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
纳栗赏行,遂受职名。
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躅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
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
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
凡丁钱、役法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单之。
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
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
”
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
家故贫,箪瓢屡空,晏如也。
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半与之共。
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
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
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
晦。
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究圣贤之经训。
所著书皆行于世。
熹没,朝廷以其“四书”训说立于学官。
平生为文凡百卷,生徒问答凡八十卷,
别录十卷。
庆元二年,沈继祖为监察御史,诬熹十罪,诏落职罢祠,门人蔡元定亦送道州编管。
四年,熹以年近七十,中乞致仕。
五年,依所请。
明年卒,年七十一。
(选自《宋史·朱熹传》,有删改) 【注】①荒政:赈济灾荒的措施。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 《学规》俾守之
B. 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
C. 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所欲
旧/为《学规》俾守之
D. 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登旧/为《学规》俾守之
11.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
B. “九考”指古代官吏三年一考绩,九考则为二十七年,每年秋天,
各州举行,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省试当年进行殿试。
C. “四书”,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它们都是儒家经典。
D.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与“乞骸骨”“下车”同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朱熹自小聪慧过人。
读《孝经》,只看过一遍,就知道为人的是与非;和小伙伴玩耍,只有他能画出八卦图形,他的父亲感到惊奇。
B. 朱熹注重人才培养。
任同安县主簿时挑选德才优异之人做学生,
每天给他们传授古圣先贤提升自身修养之事和治理人民的学问。
C. 朱熹关心民众疾苦。
浙东闹大饥荒,在朝廷奖赏救荒之人后,他才肯再次受职赴任,并随即写信召募米商,免商税,征粮救灾。
D. 朱熹一生著书颇丰。
认为古代圣贤的思想学说流散在典籍之中,
于是,他竭尽精力,深入探究圣贤的思想准则,并著书共一百卷。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
(2)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
【答案】10. B 11. D 12. A
13. (1)朱熹每天出外调查访问人民的疾苦巡察走遍浙东全境都是单人独车不带随从,所到之地人们都不知他是什么人。
(2)(朱熹)常常(需要)向别人开口借钱来维持生活,但是对于不合道义的钱却一分不取。
参考译文: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徽州婺源人。
他父亲朱松字乔年。
朱熹从小聪慧过人,刚能够讲话时,父亲指着天告说:“这就是天。
”朱熹问道:“天的上面是什么?”父亲觉得十分惊奇。
到他入学跟从老师读书时,老师教他读《孝经》,他看过一遍,就在书上写道:“不能像这样去做就不能算作一个人!”他曾经和一群小孩子在沙上玩耍,独自一人端端正正坐着用手指在沙地上画,别人一看,原来是一幅八卦图形。
十八岁参加乡贡考试,后考中绍兴十八年进士。
在岀任泉州同安县主簿期间,他挑选本县德才优异的人当自己的学生,每天给他们讲授古圣先贤讲求自身修养和治理人民的学问,他还下令禁止妇女出家当尼姑道士。
淳熙五年,朱熹受命掌管南康军。
到任后,兴利除弊,正值当地一年不下雨,他十分重视赈济灾荒的措施,很多百姓得以保全性命。
事情结束后,朱熹上表请求按照规定的标准奖赏献粮救灾的人。
他还经常到州郡的学校去,召集学生给他们讲学。
还找到了白鹿洞书院的遗址,奏请朝廷重新修复,并亲自制订《白鹿洞书院学规》,让学生们遵守。
当时浙东发生大饥荒,宰相王淮上书请求改任朱熹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要求他当天轻车前往就任。
(然而)又因为朝廷对南康主动献
纳粮食救荒的人没有给予奖赏,朱熹辞谢了这一职务,等到朝廷的奖赏颁发后,他才受职赴任。
朱熹就任后,立刻给其他州郡写信,召集米商,免除他们的商税,等朱熹到达浙东,外地商船运来的粮食已经聚集了很多。
朱熹每日查访民情,到州县巡行考察,单车独行,不带随从,所到之地,人们都不知道他的身份。
郡县的官吏害怕他的严峻的作风,有的甚至弃官离去,辖区之内秩序肃然。
所有丁钱、役法这类规定条款,如对百姓不利,他全部整理出来加以革除。
朱熹在赈济灾荒之余,还按照实际进行规划,一定为百姓做长远的打算。
有人毁谤朱熹,说他政务荒疏,皇上对王淮说:“朱熹政绩却是大有可观啊。
”
朱熹在考中进士后的五十年里,外地做官只有二十七年(古代官吏三年一考绩,九考则为二十七年),在朝中做官才四十日。
家境一向贫寒,以至常常断粮,但他却能安然处之。
有的学生从远方来向他请教,他就用豆饭藜汤来招待,并和他们一起吃饭。
朱熹常常(需要)开口向别人借钱以维持生活,但是,对于不合道义的钱,却一分不取。
朱熹做学问,大致通过深入探究事物的原理,掌握其内在规律,并自我检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
他曾说过,古代圣贤的思想学说流散在典籍之中,由于圣贤经书的宗旨没有阐明,圣贤思想学说的传授也就含混隐晦。
于是,朱熹竭尽精力,深入探究圣贤的思想准则。
他所写的书在世上广泛流传。
朱熹死后,朝廷把他的《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作注的书作为学校的教材。
朱熹一生写的文章共一百卷,他的学生的问答一共八十卷,还有别录十卷。
庆元二年,沈继祖任监察御史,上书诬告朱熹,罗列了朱熹十大罪状,皇帝下诏免掉了朱熹的职务,也取消
了朱熹的祠官俸禄,朱熹的学生蔡元定也被流放到道州,在地方官吏监管下居住。
庆元四年,朱熹以自己快满七十岁为理由,申请退休。
庆元五年,皇上同意了他的请求。
庆元六年,朱熹逝世,享年七十一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