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哲学思考

合集下载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全面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全面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全面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全面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是党的十六大确立的我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

这个目标展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壮丽前景,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结合哲学常识,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认识。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1、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的依据和意义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正确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因此,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发挥正确意识对客观事物的促进作用。

当人类社会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我们党依据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的深刻分析,依据对我们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正确把握而提出来的,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必将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奋发图强,昂首阔步,奋勇前进。

2、运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的意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重要形式,二者相互影响,不可分割。

因此,我们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办事情既要从整体着眼,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又要重视局部的作用,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谈谈你对全面小康社会的认识

谈谈你对全面小康社会的认识

谈谈你对全面小康社会的认识全面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目标,也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

它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性成就和时代性要求的高度概括。

全面小康社会的理念,实质上是要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让全国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首先,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需要经济的全面发展。

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GDP增长迅猛,人均收入稳步提高。

然而,我们不能仅仅关注经济的增长速度,还要关注发展的质量和公平性。

全面小康社会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改善民生,减少贫困和分配差距,促进各个阶层的共同富裕。

其次,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过程中,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至关重要。

这包括了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的问题。

全面小康社会要求我们建设全民教育体系,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让每个人都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从而提高整个国家的人力资源素质。

同样,医疗保障体系也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医疗水平,使每个人享受到公平、可及、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此外,全面小康社会还要求我们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为了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环保措施,降低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倡导绿色发展理念。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护好我们的家园,给后代留下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需要我们克服许多困难和挑战。

首先,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必然会伴随着一系列的难题。

我们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全面发展。

其次,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也需要不断完善。

我们需要加大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力度,建立健全的社会救助体系,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基本的福利。

最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也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应该为之努力奋斗,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繁荣的社会环境。

总的来说,全面小康社会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高度概括,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哲学思考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哲学思考

内容摘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课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有着深刻的国内外历史背景,从国内背景看,是既要积极地抓住既有的发展成果,紧紧地抓住发展机遇,又要积极应对发展问题、发展矛盾和发展风险;从国际背景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的主题,多极化的格局正在形成,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一方面,它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产物,无论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还是从其战略措施、战略部署来看,都包含着丰富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另~方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倡科学的发展观,选择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坚持了马克恩主义的唯物史观。

“小康社会”有着丰富的内涵。

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概念;既有质的规定性,也有量的规定性;既是目的,又是过程。

我们在考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候,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时空观,用全面的观点把握“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内在的逻辑的联系,它是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经阶段,是建成“够格的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重点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

必须坚持两点论:既抓好物质文明,又抓好精神文明;既搞好城市又搞好农村:既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又发展西部内陆地区。

必须坚持系统论:注重经济、政治、教育科学文化、国防、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必须坚持处理好内外因辨证关系:内要不断深化改革,外要继续扩大开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程告诉我们,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面◎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充分说明,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才能不断走向成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功将昭示我们,坚持辩证方法分析事物,正确认识和对待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我们的事业将无往不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功也将昭告世人,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宽广眼界看问题,充分认识中国实现小康社会的全球意义。

全面建设小康体会与感悟

全面建设小康体会与感悟

全面建设小康体会与感悟摘要:一、导语:对全面小康的定义和理解二、正文:全面建设小康体会与感悟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成为我们共同的目标。

在这个历程中,我们见证了国家的繁荣昌盛,感受到了生活的日新月异。

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下自己对全面小康的体会与感悟。

首先,我们要明确全面小康的定义和内涵。

小康社会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

它不仅仅是经济的繁荣,更是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升。

在这个意义上,全面小康既是一种发展目标,也是一种发展理念。

其次,回顾全面小康的建设历程,我们为之自豪。

多年来,我国政府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总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从温饱不足到小康水平,再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这些成就,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党的领导下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

在这个进程中,全面小康的实质与特点日益显现。

它强调全面发展,各领域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它突出人民至上,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它倡导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这些特点,为我国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世界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对于个人而言,全面小康意味着更好的生活条件、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全面小康的背景下,我们不仅享有丰富的物质生活,还能在精神文化层面得到满足。

我们的人生道路变得更加宽广,实现梦想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收获着幸福,也为国家的繁荣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全面小康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还对国家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它有助于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有助于推动世界发展,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

面对未来,我们要继续推进全面小康建设。

一方面,政府要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确保各领域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全体人民要共同努力,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读后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读后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本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著作。

该书详细阐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意义、历程和经验,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深刻认识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首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经济取得了惊人的发展成就,但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其中之一就是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农村地区的发展滞后于城市地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旨在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缩小贫富差距,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其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这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投入,也需要企业和个人的积极参与。

书中提到的一些成功案例,如企业家回乡创业、志愿者扶贫等,都展现出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只有每个人都能够为实现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才能够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最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需要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只有坚持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才能够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一点在书中也有所提及,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总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籍,它为我们展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程和经验,也提醒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我相信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和贯彻其中的思想和精神,就一定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的贡献。

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识

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识

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第一个百年计划的目标,这也是全中国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深刻认识到了小康社会对于祖国建设的重要性,也非常愿意为之做出自己的贡献。

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国情的要求,也是人民生活幸福的基础。

只有满足了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才能更好地提高消费水平,转变消费结构,提高生活质量。

因此,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人民自身的愿望。

在党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指导下,我国推出了精准扶贫、智力扶贫、一对一帮扶等扶贫政策,帮助贫困地区脱贫,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作为一个家乡脱贫的见证者,我深深感受到了扶贫政策的重要性。

特别是研究补助金这种方式,不仅能解决教育问题,还能促进小康社会的建设,推动经济的增长,拉动社会的整个GDP的增长。

小康社会的建设需要全民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全民素质素养的提高。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之努力,为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摘编自徐晓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哲学意义

摘编自徐晓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哲学意义

摘编自徐晓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哲学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徐晓风先生的重要论述,它不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蓝图,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意义。

本文将深入剖析这一论述的哲学内涵,以期对我们理解并实践这一目标提供理论支持。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体现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这一哲学理念对于指导我们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徐晓风先生在论述中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以人为本。

这一理念源于我国古代儒家“民为邦本”的思想,强调发展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关注人的需求,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确保了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三、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公平正义,这体现了我国古代“天下为公”的哲学追求。

公平正义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只有实现公平正义,才能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在追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要努力解决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等问题,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四、改革创新的精神动力徐晓风先生在论述中强调,改革创新是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

这一观点源于我国古代“穷则思变”的哲学思想,认为改革是解决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继续深化改革,勇于创新,不断推动社会进步。

五、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体现了我国古代“五行相生”的哲学观念。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强调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实现全面发展,确保各个方面相互促进、相互支持。

这一发展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发展方向,实现高质量发展。

总结:徐晓风先生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不仅为我国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且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意义。

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哲学思考

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哲学思考

我 们 党 从 提 出 小 康社 会 这 个 概 念 到 确 立 全 面 建 设 小 康 社会 。 再 到 提 出 全 面 建 成 小 康 社 会 的 目标 , 经 历 了艰 辛 的探 索 历 程 .这 其 中饱 含 着 我 们 党 一 切 为 了 人 民 的不 懈 追 求 和 全 心 全 意 为 人 民服 务 的 宗 旨。 从 “ 全面建设 ” 到“ 全 面建 成 ” 虽 一 字 之 差 。却 表 明 了我 们 党 对 全 面 实 现 小 康 社 会 坚 定 执
尽管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对环境的综合治理取而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于它的全面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环境污染所导致的后果积重难返我们性它强调的不仅是经济指标的提高而且也包括各方面的绝不能走资本主义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应考虑社会发指标共同提高
2 0 1 4年 第 1期
理 论 观 察
Th e o r e t i c Ob s e r v a t i o n
而 党 的 十八 大提 出 的全 面 建 成 小 康 社 会 关 键 在 于 它 的 全 面 性, 它 强 调 的不 仅 是 经 济 指 标 的 提 高 , 而 且 也 包 括 各 方 面 的 指标共同提高。 全 面建 成 小 康 社 会 中的 “ 全面 ” 其含义 , 一 是 它 不 是 使 少 数人 获益 的小 康 社 会 .而 是 使 全 国 各 族 人 民 共 同获 利 的 小 康 社 会 :二是 说 它 绝 不 仅 仅 是 一 个 只 注 重 经 济 和 生 活 质 量 提 高 的 指标 .而 且 是 一 个 包 括 物 质 文 明 和 精 神 文 明在 内的 较 高 水 准 的 生 活状 态 ,是 一 种 较 高 水 平 的社 会 形态 , 其 发 展 目标 包 括 经 济 、 政治 、 文化 、 社会 、 生态 、 教育 、 科技 、 国防、 祖 国统 一 、 党 的 自身 建 设 在 内 的 全 方 位 的 社 会

推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思考

推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思考

推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思考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了国家的重要目标。

小康社会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思考,下面将探讨一些推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思路。

一、经济发展与小康社会经济发展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基础。

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人民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同时也为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因此,我们要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提高国家整体实力,为小康社会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育与小康社会教育对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我们需要关注教育公平,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改革力度,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提高教育的质量和可及性,使每个孩子都能够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

三、社会保障与小康社会一个小康社会应该是人人有保障的社会。

我们需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这包括加强社会保险制度,提供完善的医疗服务和养老保障,解决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问题,以及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帮扶和关爱。

只有让每个人都能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公平,才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四、环境保护与小康社会环境保护是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们需要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为人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同时,我们也要加强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动可持续发展,为未来的世代留下更好的地球。

五、民主法治与小康社会民主法治是小康社会建设的基本保障。

我们要建立一个公正、民主、法治的社会环境,加强法律的实施和司法的公正,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通过深化改革,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高政府的公信力,让人民真正参与到国家的决策和管理中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六、文化建设与小康社会文化建设是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需要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培育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创意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提高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读后感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读后感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读后感: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重要的目标,旨在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读完这一主题后,我深受启发和鼓舞。

首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

它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

同时,它也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谐发展。

其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这不仅强调了人民的主体地位,而且突出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重要性。

因此,我们应该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的需求和期望。

最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加强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只有坚持党的正确领导,才能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方向不偏移、任务不走样。

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

总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和信心,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和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对现在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感所思所想所悟学生

对现在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感所思所想所悟学生

对现在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感所思所想所悟学生作为一个学生,对于现在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感想和所思所想所悟可能会有以下几点:
1.历史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的重大历史性成就,标志着中国亿万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努力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这是对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让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

2.共同富裕的目标实现:小康社会的建成意味着绝大多数人口已经实现了相对富裕,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全体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全面小康的目标并不是终点,仍需继续努力,确保全体人民共享全面小康成果。

3.生态环境问题: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生态环境问题。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一些环境污染和资源压力,需要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

4.创新和发展:小康社会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我们应该坚持创新和发展,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

5.国际合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倡议,为世界和平与繁荣作出贡献。

总体而言,现在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发展的里程碑,是中国人民奋斗的结果。

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面临的挑战和任务依然很多,需要持续努力,共同推动中国发展进步,实现更高层次的目标。

作为学生,我们应该珍惜时代机遇,努力学习,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幸福生活贡献自己的力量。

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考

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考

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考在新时代的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任务和目标,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准确把握工作重点和方向,扎实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

首先,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于要切实保障人民的权益和利益,让人民群众可以感受到生活的改善和社会的进步。

我们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并以此为目标不断完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政策和举措。

其次,我们要加强制度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保障。

制度的调整和优化必不可少,需要尽快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稳定的制度环境。

特别是要加强社会保障、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的制度建设,让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公正、可持续的发展机会和无忧生活保障。

再者,我们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

市场的作用和价值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非常重要,必须充分发挥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吸引更多的投资、创业和创新,进一步提升中国科技和产业的国际地位。

同时,要强化监管,监测市场运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加大处罚力度,确保市场秩序的公正和规范。

最后,我们要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

改革和开放是中国发展过程的根本动力和源泉。

要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化、法制化和国际化的方向,不断攻坚克难,把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特别是要着力解决发展中的结构性难题,加快多元化、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的发展,推进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总之,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考,离不开深刻的理论思维,实践经验的积累,更需要不断的努力和实践。

只有不断做出科学的决策,把各项工作扎实推进,才能更好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使命。

202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心得体会

202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心得体会

202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心得体会2024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中华民族长期追求的目标,也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要目标。

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公民,我对于2024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深深的感受和体会。

首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经济的现代化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经济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只有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才能保证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才能让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更加有话语权。

在过去几年的发展中,我亲眼目睹了国家经济的迅速崛起,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更进一步确保每个人都能过上美好的生活。

其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人民的福祉得到了充分保障。

建设小康社会是为了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公平、公正的发展机会,让每个人都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大幅提升,看到了贫困地区的改善和农村地区的发展,看到了老百姓的健康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得人民的福祉得到了充分保障。

再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在我们的国家发展过程中,社会稳定是发展的重要保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我们要持续推进改革开放,要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要建设法治社会,要化解矛盾和冲突。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的社会将更加稳定和和谐,每个人都能享有平安和安定的生活。

最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国家的崛起和民族的复兴。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民族,我们有着雄厚的文化底蕴和伟大的民族精神。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步重要的目标,也是我们为了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目标。

通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将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和世界和平的实现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党的领导的重要作用。

党的领导是我们国家发展的根本保证,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

党的领导使得我国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福祉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使得我们能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继续前进。

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几点思考

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几点思考

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几点思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奋斗目标。

这个目标是人民的幸福之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对当代中国发展阶段的科学定位。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江泽民同志在“5.31”讲话中指出,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20多年的艰苦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

一个12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丰硕成果,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定位准确,鼓舞人心,完全符合小平同志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现代化的思想。

反映了我党对世情、国情、民情认识的深化。

对于我们扎扎实实地立足于初级阶段,集中力量加快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对重要战略机遇的正确把握。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趋势愈加明显,科技、文化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还待于解决。

这些给我们带来了新挑战和新的发展机遇。

我们要把握这个机遇期,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通过扎扎实实地工作,推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们正在建设的全面小康社会是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必然唤起广泛的社会认同和巨大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热情。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目前我们国家还处在低水平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还只是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人们的住、行、文化等多方面的需求还没有得到充分满足。

小康不仅仅是人民的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而是人与社会得到全面发展。

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内涵的思考

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内涵的思考

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内涵的思考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与意义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国民经济的连续快速增长,中国已经在2010年前后完成了自改革开放以来30年最大的“跨越式发展”,但是这种发展模式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资源环境逐渐紧张,区域发展不平衡等。

因此,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内涵,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必要。

这个新内涵就是在经济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全面推进社会进步、加强生态保护等,建设起更为全面、繁荣、公平、安全的小康社会。

二、既往小康社会建设的经验与不足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中国小康社会建设粗略地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基本实现温饱,二是全面实现小康。

这两个阶段的发展,各自有其特点和成效,但也都存在着一些不足。

在基本实现温饱的阶段,经济增长较为迅速,但城乡、地区之间发展极不平衡;在全面实现小康的阶段,社会问题逐渐浮现,例如房地产泡沫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及措施作为小康社会建设的新内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应当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实现这个新目标,需要从加快转型升级、优化产业布局、加大文化建设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出发,通过积极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实现。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内涵的影响和启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内涵,对于中国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

与此同时,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内涵,也对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启示,提醒其他国家不能一味地追求经济发展,而应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将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发展纳入考虑。

五、未来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未来建设小康社会,将面临一系列复杂的挑战,例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环境和资源问题、人口老龄化和社会保障等。

因此,需要从加快产业升级、创新文化思维、深化改革和加强社会保障等方面出发,制定应对策略,使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能够顺利进行下去。

相关案例:1、乡村振兴战略中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政府近年来推出的重要战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哲学之思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哲学之思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哲学之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

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

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四个全面的内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为基石的,反映了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的重要作用的地位,所以我们在当代社会应加大重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

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这个时代,我们应如何平衡人们对物质追求和自己真实生活物质实际需要的心态,面对人的存在主义焦虑,人应学会定义自己存在的意义来面对存在的焦虑,人在人类文明中如何找寻自己的历史存在?生产力增长是物质生产速度的变革,人维持自己生活的需求是本能,物质生产满足人类需要是人类文明发展以来推动历史衍进的动力,所以其内化为欲望,外化为物质生产,但从社会意识来看,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在一定情况下,社会意识也会沉溺于外化的物质生产的内在欲望,所以它就会反作用与社会存在,所以要從社会意识入手追寻人类的精神境界,追溯孕育自己的自然和宇宙的规律,由此入手改善人类的存在主义焦虑,因为人不仅有生的欲望,也有追溯本真的欲望,人不仅满足于追求自己的生存欲望,还要思考如何自己存在以及前因后果之间的联系,这就是本真的发问,就像孩童时期人都有很多哲思一样,只不过成长之后沉溺于现实的利欲追逐之中,因为人是一种包含诸多矛盾的主体,人既有物质欲望的追求,也有精神境界的回归和追溯的追求。

202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心得体会范文

202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心得体会范文

202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心得体会范文202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战略目标,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重要标志。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和人民的共同梦想,也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追求。

在实现这一目标的道路上,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我认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和发展。

首先,要在经济领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内外部环境的复杂影响和严峻挑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思路。

一方面,通过坚持国家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高我国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另一方面,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发展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

其次,在政治方面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

我国的政治体制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领导水平和先进性。

同时,要加强依法治国,完善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全体人民依法平等地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

再次,在文化领域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注重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首先,要扩大文化产业规模,推动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

其次,要加强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提高我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最后,要加强文化传播和物质文化建设,让全体人民共享文化成果,提高人民的精神素质和文化水平。

最后,在社会领域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获得感。

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确保全体人民享有基本的教育、医疗、住房等福利。

要加强就业创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让每个人都有工作可做、有尊严可守。

同时,要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确保人民的安居乐业。

从哲学视域看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及启示

从哲学视域看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及启示

从哲学视域看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及启示
从哲学视域看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及启示
在这新的一百年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在积极实施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实
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从哲学视角理解这一目标,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首先,我们倡导一种新的社会思维方式。

以小康社会为目标,是高度进步的理想,重视全民共同发展,倡导共同奋斗,教育每个公民认识到责任,实现社会公平、同等发展,而非只着眼于个人的利益最大化。

其次,在实现小康目标的过程中,务必强调理性思维。

因为这是一个极其复杂
的社会动态过程,需要从解决当下问题、维护当下权益、把握当下脉搏、引领当下趋势等多个层面出发。

只有理性治理,才能实现长远平稳发展。

此外,百年奋斗尤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发展和传承,即传承一代又一代的历史
使命,发扬价值观,积极拥护自己的祖国,积极推进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

这是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我们从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小康社会,归纳出其哲学启示
正是:构建新的社会思维方式,倡导理性思维,传承和发扬价值观,以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哲学思考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们先实行了实现小康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经济建设,初步实现了“日子比较好过”的生活。

这是我们党选择了正确的路线和方针政策的彰显。

在完成小康之路的建设之路上,我们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为基础,要建成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生活殷实、人民安居乐业、综合国力强盛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五位一体”的社会。

关键词:小康社会;社会主义建设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从古至今,小康是我们关乎理想的状态,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是我们为之努力的方向,是我们奋进向前的动力。

自1979年,由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小康之家”,我们开始了建设小康之路。

从十六大界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到十七大的“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再到十八大“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显示着小康的观念对我们现代生活的影响。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们先实行了实现小康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经济建设;在完成小康之路的建设之路上,我们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为基础,要建成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五位一体”的社会。

一、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五位一体”的社会
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社会,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的社会,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社会,是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全面提高的社会,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社会。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如期完成目标的各项指标:从经济发展指标看,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从民主法治指标看,民主制度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从文化建设指标看,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从人民生活水平指标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从资源环境指标看,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目标明确的完成各项指标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目的。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提
坚持科学发展观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是实现前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提条件。

发展经济是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所必须的步骤,因此,科学发展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保证,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

科学发展观是适应我国国情的发展战略。

我国是个人口众多,国土面积大,种族众多的国家,因此,各地区的发展都有制约条件,并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不同程度的得以发展,按着自己的步伐实现小康社会的进程。

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在逐步减小,为达到一个发展均衡的全面小康社会这一共同目标而努力。

未来综合指标的完成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准备。

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各项综合指标的完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准备条件,才能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不断的向前推进。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
第一,发展科学技术教育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

“科教更加进步”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之一。

现代教育是提高个人科学和道德的工具,教育水平普遍提高,使未来一代既能在创新科技水平上有显著提升,又能提高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从而形成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提高教师水平,学生的水平也会随之提高,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在社会不同领域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能创造出更好的成绩,发挥更大的作用,使各个行业得到更大的拓展和提高,而实际的发展又能进一步反馈到教育中去,这样,一个良性的循环模式的形成,使社会更快的得到全面的发展。

在实行科学教育的同时,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从根本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诠释准确的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方向,从而更好的实现个人在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满足程度,也是小康社会得以全面建成的条件。

第二,实行“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十八大明确指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在经济建设上,加快经济发展速度。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

在政治建设上,加强民主法治。

在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今天,加强民主法治是人民充分享受到人权、得到保障的基本要求,更好的行使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在文化建设上,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因素。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单是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保证。

精神文明建设是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基础,是实现个人与社会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是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共同一致的必要准备。

在社会建设上,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

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个人与社会的匹配程度体现了社会全面发展的进程。

当个人内心的追求与社会需求达到一致时,全面建成小康之路也就随之实现了。

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全面的小康社会是生态文明同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社会,实现人与生态自然的和谐共处。

我们要尊重自然资源,节约资源,才能实现民族的延续与发展。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系统论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

其中没有一个事物孤立的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

第一,十六大报告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还提出了生态文明发展道路。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发展又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要全面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经济发展的成果必须体现在社会各个领域以及社会关系的完善上。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注重物质生活提高,还特别注意人们的精神生活、所享受的民主权利,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等方面,更加注重社会意义上的全
面社会进步,追求的是物质、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社会和谐的发展。

第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发展目标可概括为“增长。

强国,富民,提高国际竞争力”四个方面。

加速经济增长、提高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是强国目标,提高人民生活、共同富裕、消除贫困是富民目标。

这四大目标构成了密不可分的、相互作用的发展目标体系:强国是富民的基础,富民是强国的目的,提高国际竞争力则是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

第三,全面渺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竞争的社会。

随着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经济已经与世界经济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我们迫切需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促进我国经济的更大发展。

学习国外一些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做法,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促进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第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强化区域协调发展的思想。

积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努力使全国的发展速度和水平能逐步趋于平衡。

必须始终注意处理好东部地区先发展起来和帮助西部地区赶上来这两个大局的关系。

第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继续认真地解决好农业、农民、农村问题,研究农村小康建设的新思路和新措施。

总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现阶段发展的重大变化,是奠定民族地位的基础。

飞速发展的经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要条件;我们每个个体与社会群体的共同发展,是建成小康社会要实现的目标;社会群体与生态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活状态;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不可少的因素,是我们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步骤,是我们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体验,是我们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J].中国合作经济,2012,(11):04-20.
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编写组.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15-16,07-12.
张梅龙,刘书文.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04):91.
张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N].人民日报,2012.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