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综述

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综述

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综述在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背景下,意识形态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也是当前我国所面临的重要安全挑战之一。

意识形态安全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在新时代,我国加强了对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视,积极推进意识形态安全的研究和防范工作,取得了诸多成果。

一、意识形态安全的定义意识形态安全是指维护国家和政治制度、基本道德价值体系、国家文化及思想教育的安全和稳定。

具体来说,意识形态安全包括政治安全、文化安全、宗教安全等多个方面,并涉及到国家组织的政治理论、教育、宣传等多个方面。

1.丰富多彩的意识形态文化新时代我国在积极推动文化创新和呈现丰富多彩的意识形态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不仅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也在文艺作品创作和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

2.信息化时代的意识形态安全挑战当前,我国面临着新的信息化时代的意识形态安全挑战,即信息化和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已经成为当前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针对网络安全的攻击和破坏也越来越多。

3.意识形态争议的增多意识形态争议是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另一个特点。

2018年的中美贸易摩擦,美国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攻击就是较为明显的例子。

1.政策制定和督导为了强化对意识形态安全的监管和防范,我国政府已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包括《国家公祭仪式条例》等多个政策法规。

政府还建立了专门的督导机构来监督意识形态工作和防范工作。

2.加强网络安全网络安全已经成为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加强网络安全,我国政府推出了多个政策措施,包括制定安全技术规范、开展网络安全公共服务等。

3.加强教育工作意识形态安全与教育工作密不可分,因此,我国政府也加强了意识形态与教育工作的联系。

政府鼓励学校多开展大型主题活动、意识形态培训等形式,同时也加强了校园网络安全的防范和监管。

四、需要进一步加强的方面1.法治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在当前的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我国还需要加强法治意识形态安全建设。

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综述

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综述

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综述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崛起,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变得日益重要。

意识形态安全不仅仅是关于意识形态的控制和管理,更是一种国家安全的维护和保障。

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综述,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意识形态安全的意义和作用,还可以为我们制定更好的意识形态安全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

一、意识形态安全的概念和特点意识形态安全是指国家在政治、文化、思想、宗教等领域的安全。

意识形态安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多维性。

意识形态安全不仅仅是政治安全,还包括文化安全、宗教安全、思想安全等多个方面。

2. 长期性。

意识形态安全是一种持续的、长期的战略安全,需要长期的治理和维护。

3. 敏感性。

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往往与国家和民族的核心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具有极大的敏感性。

二、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1. 外部挑战。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意识形态的竞争加剧,外部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干扰不断增加。

2. 内部挑战。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和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我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多样性增加,极端思想和意识形态冲突成为内部挑战。

3. 技术挑战。

新技术的发展为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网络信息安全、虚假信息、技术渗透等问题成为了意识形态安全的新难点。

在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凸显无疑:1. 国家安全。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方面,国家的政治稳定和发展需要保障意识形态安全。

2. 社会稳定。

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影响。

3. 民族团结。

意识形态安全关系到民族的认同感和团结度,对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团结有着重要作用。

在新时代,我国对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一系列进展:1. 学术研究。

我国学者对意识形态安全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概念和观点,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

2. 调查研究。

我国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深入了解了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现状和问题,并为政策制定提供了数据支持。

意识形态概念界定范式研究综述

意识形态概念界定范式研究综述

比如 俞 吾 金老 师 的 《意识 形 态 论 》 (1993)就 是 “国内第一部 用 马克思 主义 观点 系统论 述意 识形 态 概念发展史 的著作 ” (辛 梓 良语 )”。紧随其后 ,又 有了一大批研究 意识形态 概念发展 史优秀专著 和文 章 的发表 .国 内 目前 在这方 面 的综 述文 献也 不少 , 且很具有学 术价值 。第 二个分支 的研究距离厘 定概 念这一理想 旨趣倒是 近了许 多 ,他 们 留下 了基于意 识形态概念 意群意 义上的概念史研 究成果 ,也就是 说 ,当这些 学者发 现 ,他们根本无 法做 到通过 已有 的意识形 态定义 “来收获关 于意识形态是 什么 的准 确 信息 ”②的时候 。他们 选择进 行意识 形态 概念界 定 范式的研究 .从 而寻找 出相对一致 的意识形态概 念 界定范式 。而本 文也正是 沿着后者 这一学术路径 继续 前行 .意 欲对 目前 国内外有关 意识 形态概念 界 定范式的研 究做一个较为完整地梳理 。
有不可通 约性 .但 是这种 不可通 约性是建 立在范式 然曼海姆 自己认 为 , “撰 写意识形 态概念含 义 的变
间研究模 式本身 而言 。并 没有 “非此 即彼 ” 的竞 争 化也 不是 我们 的任 务 ”,即曼 海姆 明确 提 出 自己 的
性 。
着眼点不 是意识形 态概念史 梳理 ,但 是我们 无法 忽
的非此 即彼性,在他看来在 社会科学 的不 同范式之 间 态 ”术 语 分 析 ,引 出一个 著 名 的结 论 : “意识 形
有着 更为 鲜 明的继 承性 或包 容性 ”④,正是基 于 这 态 ”这个 术语总 的来说有 两个截然 不 同的和可 区分
应该说 ,本文 的范式其 实更符 合美 国社 会学 家 视 “曼海 姆是严 格意义上 意识形 态概念史 研究 的第

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综述

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综述

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综述随着中国的发展与壮大,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备受关注。

意识形态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长治久安、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学者研究和决策者制定政策提供参考。

1. 意识形态多元化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开放,人们的思想观念不再受限于传统的意识形态,而呈现出多元、多样的特点。

这种多元化意识形态对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2. 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不断提高,中国的意识形态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影响。

国外意识形态对我国的渗透和影响日益增强,对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了新的挑战。

3. 传统意识形态的困境传统的意识形态在新时代逐渐失去了一些吸引力,民众的思想观念趋向于多元、开放,而传统意识形态的教育和宣传手段愈发困难。

这对意识形态的传承和发展构成了挑战。

二、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存在的问题1. 多元化意识形态的挑战多元化意识形态给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各种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形态在社会中滋生蔓延,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了威胁。

2. 对外意识形态的渗透影响国外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影响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了新的挑战,外部势力通过各种手段对我国的意识形态进行渗透和影响,对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了实质性的威胁。

1. 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加强对意识形态传承的教育和宣传工作,注重对当代年轻人的思想引导和培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

2. 完善意识形态安全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意识形态安全法律法规,对于渗透和影响我国意识形态的外部势力进行有效的防范和打击,确保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

3. 提升意识形态宣传内容的吸引力针对传统意识形态宣传内容的老化和不足,创新意识形态宣传手段和内容,提升其吸引力和影响力,使其更好地符合当代社会的需求。

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内涵研究综述

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内涵研究综述

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内涵研究综述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是指用于表述、传播和组织意识形态的词汇、语法、语义和逻辑结构的总体。

它是由意识形态的核心理论、价值观和立场导向所构成的,包含了一系列的概念、观念和论述。

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核心理论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核心理论是意识形态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它包括意识形态的本质、作用、来源、形态和发展规律等方面的理论。

例如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是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理论,而资本主义的核心理论是自由市场经济和个人主义。

二、价值观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中的价值观是评价和指导社会生活的标准和准则。

它关注的是人和社会的目标和意义,包括人的尊严、自由、平等、权利和义务等方面的价值取向。

例如民族主义的价值观是民族自豪感、民族精神和民族团结。

三、立场导向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立场导向是意识形态的政治性质的体现。

它是对社会阶层和政治利益的倾向和表达。

立场导向代表了一个政治团体或个人在某个问题上的态度和选择。

例如社会主义的立场导向是为工人阶级争取权益、实现社会公正和平等、发展经济、保障国家安全。

四、概念、观念和论述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中的概念、观念和论述是构成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基本要素。

它们是通过各种语言形式来表达和组织意识形态的内涵,包含了一系列的概念、观念和论述。

例如民主的概念、自由的概念、革命的观念、社会公正的观念、阶级斗争的论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论述。

总之,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内涵涉及了核心理论、价值观、立场导向、概念、观念和论述等多个方面,它们相互交织、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

这个话语体系是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传播和弘扬的,包括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它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情境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西方学术界关于意识形态若干问题的研究综述

西方学术界关于意识形态若干问题的研究综述

西方学术界关于意识形态若干问题的研究综述廖胜刚(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 要: 意识形态 自法国大革命时期特拉西创立以来就争议不断,一直是西方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辩论的焦点。

对西方学术界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近几十年关于意识形态社会功能、意识形态批判、意识形态的终结、意识形态与科学关系、苏联解体的意识形态原因等问题进行梳理,强调全面、辩证认识意识形态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批判 意识形态中心论 、 意识形态终结论 、 历史终结论 。

关键词:西方学术界; 意识形态; 西方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终结论; 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B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43(2007)01-0033-05The Research Summary about Many Questions on Ideology in the W estern Academic C irclesLI AO Sheng-gang(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 w ,Central China N ormal University ,Wuhan,H ubei 430079)Abstract : Ideology has been disputed constantly since i t was established by Destutt de Tracy in the period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It has continuously been a focal point in dispute in the western philosophy,soci ological and the politics circles.In this article I card the viewpoin ts of the western academic circles specially the wes t Marxism thinkers in the several dozens years on the social function of ideology,the ideological critiq ue,the end of ideolog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deology and science,the ideology reason of Soviet Union disintegrating and so on,emphasize to understand comprehensively and dialectically the vital role of ideology in contemporary society,criticize the theory of ideological cen ter , the theory of ideological end and the theory of historic end .Key words :western academic circles; ideology ; wes t Marxism; the theory of ideological end; research su mmary收稿日期:2006-12-10作者简介:廖胜刚(1964-),男,湖南泸溪人,吉首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

互联网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综述

互联网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综述

互联网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综述【摘要】在互联网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以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性。

随后探讨了互联网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特点,分析了互联网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

然后深入讨论了互联网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建设的路径和策略。

最后展望未来互联网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发展方向,并进行总结。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互联网时代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相关问题,为我国推进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引言、正文、特点、影响、挑战、路径、策略、结论、展望、总结。

1. 引言1.1 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互联网时代的背景是指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沟通交流、工作学习的重要工具。

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改变了传统的社会模式,打破了信息传播的壁垒,让信息更加便捷地传播和获取。

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全球各地发生的事件,与遥远的朋友保持联系,进行在线购物、在线学习等。

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互联网开辟了新的思想交流平台,更加深入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在互联网空间中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只有充分认识到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和影响,才能更好地指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使其更具时代性和针对性。

1.2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性还表现在面对当下世界各种挑战和危机时的应对能力。

在当前全球经济不稳定、地区冲突频发、社会不公等问题日益凸显的情况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的答案。

其价值观念注重公平、协作、可持续发展,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社会道德责任,为化解矛盾、促进和平与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意识形态研究综述

意识形态研究综述

模块一:研究概况意识形态问题是一个现实性很强而又敏感的理论课题。

在当代世界的各种政治理论文献中,以及我们日常的政治生活中,意识形态这个概念被广泛使用着。

近年来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意识形态领域中各种思想、观点的争论、斗争始终存在,因此,正确认识意识形态及其功能问题,是坚持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需要,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理论界一些专家、学者对意识形态问题进行了较为广泛深入的研究,一批有影响的论著相继问世,为创立独立的意识形态理论研究领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总体来说,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讨论主要涉及到这样一些问题:一是关于意识形态的内涵。

学者们普遍对传统教科书的意识形态概念提出了疑问,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各自的意识形态的概念。

二是关于意识形态的特征。

学者们分别提出了“二特征说”、“四特征说”、“五特征说”和“六特征说”。

三是关于意识形态的功能。

许多研究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考察了意识形态的功能。

归纳起来,意识形态的功能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社会整合功能;合法性功能;经济功能;社会管理功能和控制性功能。

四是关于当代意识形态理论的阐释模式。

学者们根据对意识形态定位及阐释角度的不同,将当代意识形态理论划分为四种模式:意识形态革命论;意识形态批判论;意识形态终结论和意识形态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决定论模式。

五是关于意识形态与科学的关系。

这一问题是理论界长期争论未决而又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的问题。

其中核心的问题就是意识形态是否是科学的争论,这一争论直接涉及到如何评价马克思主义这种意识形态的科学性。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学者虽然不正面否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但在具体阐述一般意识形态与科学性的关系时却对意识形态是否具有科学性持怀疑、甚至是否定态度,从而间接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六是关于全球化下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问题。

学者们具体论述了意识形态面临现代性转化问题、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新趋向、入世后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挑战等问题。

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综述

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综述

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综述【摘要】本文通过对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的综述,探讨了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现状以及研究趋势。

针对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复杂形势,提出了加强研究和分析的必要性,指出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应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提高理论水平,加强实践应用。

结论中强调了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的重要意义,同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强调需要加强国内外交流合作,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提供更多有益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支撑。

通过这些研究成果的不断积累,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将能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复杂挑战,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

【关键词】关键词: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重要性、挑战、现状、趋势、意义、展望。

1. 引言1.1 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综述在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人们对意识形态安全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升。

意识形态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对于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实现民族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传播的广泛化,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考验。

在这一背景下,对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进行综述,意义重大而深远。

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研究,不仅需要关注意识形态对国家安全的影响,还要深入分析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领域存在的挑战和问题。

对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的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深入探讨,可以为我国未来的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对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的综述,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形势,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支持。

2. 正文2.1 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格外突出。

意识形态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人们价值观念、信仰观念和道德观念的总和,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

意识形态安全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它关系到国家的政治安全、文化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直接影响国家的政治生态、社会环境和国民思想观念。

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综述

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综述

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综述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

在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成为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对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和应对策略进行综述分析。

一、研究现状近年来,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学者们对意识形态的内涵和特点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不少创新性的理论观点。

政府部门也加大了对意识形态安全的研究和管理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提升意识形态的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知识分子和舆论界也积极参与到意识形态安全的研究和讨论中来,为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和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存在的问题尽管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研究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意识形态的变化和多样性给研究带来了挑战,如何理解和应对这种多元化的现象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议题。

意识形态安全在全球化背景下面临来自外部的影响和挑战,我国如何应对国际意识形态的冲击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由于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社会矛盾,意识形态安全也面临着一些内部的困难和挑战,如何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保障意识形态的安全,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三、发展趋势在新时代,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研究将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将不断扩大,涉及到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形成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新格局。

媒体和网络的发展将为意识形态安全的传播和宣传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渠道,提升我国的意识形态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随着国家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将加大对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促进意识形态研究的创新和发展。

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研究将更加注重实践应用和问题导向,服务于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和管理工作,为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应对策略为了更好地应对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应对策略。

意识形态研究综述

意识形态研究综述
结” 论逐渐形成 。终结论 者认 为一个没有利益冲突的世界 即 将到来 , 因而无需再有对政 治方面的要 求。西方马克思主义 学者特里 ・ 伊格 尔顿认为 , 意识 形态是利 益斗争和权 力斗争
们从不 同的角度 出发 , 根据马克思思想 中的不同 内容来分析
马克 思 意 识 形 态 的 观念 。 麦克里兰认为 , 在这段时间里 , 马 克
技 术 的对 立 作 为研 究 的 出发 点 。二 是 予 以 肯 定 的 回答 。比如
象逐渐增强 , 并 因此 给予了它更 多的注意和重 视。” 也就是 说, 在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破产后 , 诸如卢卡奇 、 葛兰西等一些 思想家不光总结了革命 失利的经验教训 , 并且开始把研究 的
重 点 变 为 马克 思 的意 识 形 态 理论 。
和巩固 自身的阶级利益 , 也就 是说 意识 形态对维护统治有着
重要作用 。然而 自 2 0 世纪 5 0年代 以来 , 以学者雷蒙 ・ 阿隆 、
自马克思恩格斯 的著作《 德 意志意识形 态》 问世后 , 国外
学者对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进入 了一个空前 的鼎盛 时期 。 他
爱德华 ・ 希尔斯 、 李 普赛 特和 贝尔等 为代 表的 “ 意 识形 态终
发展 , 在诸如葛兰西和阿尔都塞等西方的马克思主义者当中 ,
意识形态是 比迄 今可 以想 见的更为强 大而独立 的力 量的 印
但并没有包括科学技术 。 也就是说 , 在马克思看来 , 科学技术
是被排除在意识形 态概念之外 的。 实证主义学派认 为应 当把 意识形态和科学放在两个互相对立 的位置 上 , 结构主义 的马 克思 主义者阿尔都 塞也 明确 区分 了二者 之间的 区别 。可 以 说, 除法兰克福 学派之外 , 大多数学者都 把意识形 态和科学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问题研究综述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问题研究综述

科技视界Science&Technology VisionScience&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1新媒体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研究国内针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研究专著、文章很少见,已有的少数研究散见于期刊、论文中,研究结论体现一家之言,没有形成系统的定论。

相关文献有王婷婷、张水莲的《思政课增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机制研究》、韩茹的《新媒体对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意识引导的作用研究》等。

曹俊萍指出培养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而且是大学生个人和高校创新发展的需求”。

曹姗、牟艳娟提出高校应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将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置于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位置。

王玲认为新媒体的兴起和发展有利于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视野,增强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

王芝兰则认为我们必须高度警惕网络话语差异可能导致的大众对马克思主义认同感的消解,作者建议从加强主题网站建设、营造规范化的媒体氛围两个方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新媒体下高校意识形态控制和建设的研究近几年来,国内研究新媒体条件下高校如何加强意识形态控制和建设的文章相对较多。

相关的文献有魏建国的《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董鹏、贾联哲的《基于新媒体视域下的意识形态建设规律探索》、王金玲的《论网络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机遇与挑战》、陈华的《网络背景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分析》、陈第华的《新媒体境遇中高校主流意识形态高势位建设研究》等。

邓国林认为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必须遵循“党的领导、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兼容并蓄”四项原则。

葛晨光提出新形势下高校要做好意识形态建设工作,要积极构建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握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动权以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

杜艳梅、鲍雪松指出新媒体环境下党应深化意识形态建设规律探索,创新意识形态传播格局,强化队伍建设,提升公众新媒体素养等。

互联网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综述

互联网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综述

互联网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综述【摘要】本文通过对互联网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研究综述,深入探讨了其特点、现状、传播与塑造、挑战与机遇以及路径探讨。

在互联网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面临着种种挑战和机遇。

本文指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在互联网时代的重要性,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的方向。

通过本文的综述,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互联网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现状与趋势,为今后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特点、现状分析、传播、塑造、挑战、机遇、路径探讨、重要性、未来展望1. 引言1.1 互联网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综述在互联网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成为当前中国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便利,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这也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和塑造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互联网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需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不断推陈出新。

必须认识到,互联网虽然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会,但同时也存在着信息泛滥、虚假信息传播等问题,这就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和塑造,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同价值追求。

本文将从互联网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特点、现状分析、传播与塑造、挑战与机遇、路径探讨等方面展开研究,旨在全面、系统地总结互联网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展望和建议。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希望可以为当前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互联网时代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特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互联网时代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和特点。

互联网时代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更加开放和多元化。

国外政党意识形态建设研究综述

国外政党意识形态建设研究综述


回顾历 史 : 苏联 政 党意识 形 态 模式 的解 体
对 苏 联这 座 社 会 主 义大 厦 的 解 体 , 目前 国 内 外 已有 大 量 相 关 文 献 研 究 , 如 :左 凤 荣 的 《 苏 共
【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1 1 . 0 8 【 作 者 简 介】 张 莉( 1 9 8 6 - ) , 女, 四川泸州泸县人 , 西 南石 油 大学 马 克 思主 义学 院讲 师 , 西 南财 经 大 学 马 克 思 主 义学 院 博 士 生 , 研 究 方 向 为 党 建 与 思 想 政 治 工作 。
败 亡 的关 键 何在 》 、 周 尚文 著 《 苏联兴亡史》 、 美 国学 者 彼 得 . 施魏 策尔 的 《 里根 政 府 是 怎样 搞 垮 苏 联 的》 等, 这些文 献从政治 、 经济、 文 化 等 角 度 分析苏联解体 的原 因, 这 其 中, 我 们 无 法 回 避 的 是, 苏联 政 党 意 识 形 态 的 崩 溃 是苏 联解 体 的重 大
特征 , 它所指 向的并非是空洞之物 , 而 是 现 实 的
切 实 贯彻 和 提 高执 政 党 执 行力 , 即代 表 最 大 多 数 人 民并 为 之 服 务 的 能力 。 可 以说 , 政 党 意 识 形 态
生活 , 它 包 含 着 丰 富 的形 式 ( 如: 政 治思想 、 法 律 思想、 经济思想、 文化 思想 、 伦理 、 哲学、 宗教等) ,
但值得注意的是苏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解体是苏联政党对马克思主义非科学化运用的结果而并非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失败对此美国学者保罗也强调苏东剧变与马克思主义虽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是那时马克思的思想已经被变而反思苏联解体的原因挖掘其政党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为关键的在于吸取教训并肯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发展性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主流意识形态更好地指导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一典型分析

意识形态研究综述

意识形态研究综述

第十一卷 第二期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6月Vo.l11,No.2 J OUR NAL OF ANHU I ELECTR I CAL ENGI NEER I NG PROFESS I ONAL TECHN I QUE COLLEGE Jun e2006意识形态研究综述汤家玉*(蚌埠坦克学院,安徽 蚌埠 233013)[摘 要] 本文全面地总结了当代学者对意识形态研究的成果,认为意识形态是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是统治阶级的价值理论体系。

[关键词] 意识形态;思想上层建筑;价值理论体系[中图分类号] D693.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9706(2006)02-0007-07The V iewpoi nts of Schl ars on Ideol ogyTANG Jia-yu(Bengbu Tank I nstitute,Bengbu233013,Ch i n a)[A bstract] The dissertati o n takes m ak i n g c l e ar t h e ach ieve m ents that the researchers have m ade abou ti d eo l o gy.The author th i n ks that ideo logy is the m ental superstr ucture of the society and theax i o logy syste m of the ruli n g c lass.[Key words] ideo logy;m ental superstructure o f the society;ax i o logy syste m o f the ruling class意识形态是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学者们对此展开了深入、广泛的研究,出版了一些专著,发表了大量的论文。

国内学术界“政党意识形态”研究综述

国内学术界“政党意识形态”研究综述

魂 , 往往 为政 党 的政 治 行 为 提供 鲜 明 的价 值理 念 并 和有力 的合 法性依 据 。一 个政党 奉行 什么样 的意识
形态, 是一个 政党 在政 治 理 论 和思 想 文 化上 公 开树 立起 来的一 面旗 帜 , 因而 也 是 判 断一 个 政党 性 质 的 重要 标志之 一 。因此 , 党 意 识形 态 研 究往 往 是政 政 党研究 中不可或 缺的一部 分 。 J 国内学术界对 于“ 党意识 形态 ” 政 领域 投入 了较


关 于 政 党 意 识 形 态 的 定 位
政党 意识形 态的定 位是 指政党 意识形 态在整 个 社会意识形 态体 系 中的地 位 和政党 与意识 形态 的关 系, 是政党 意识形 态 研究 者 在 研 究政 党 意 识形 态 时 面临的理论前 提 , 管很 多政 党 意识 形 态 的研 究 者 尽
二 、 于 政 党 意 识 形 态 的 涵 义 和 特 征 关
( ) 党 意 识 形 态 的 涵 义 一 政
著 , 已有多篇有 代 表性 的专 门论 及 这 一 主题 的 学 但 术论文 出现 , 并且 在 一些 政 党 理 论及 政 治 学理 论 等 专著 中已有 不少 辟 出专 章 、 节 进 行讨 论 。这 些研 专 究中 出现 了不少 有代 表 性 的 观点 和 看法 , 基本 上形
的, 是历史 唯物 主义 还是历史 唯心 主义 , 是英 雄史观 还是 群众史 观等 等 ; 二是 思想信 仰层 次 , 信奉 资本 是 主义 、 会 主义还 是 共 产主 义 以及 与 此 相 关 的价 值 社
成 了包 括 对 政 党 意 识 形 态 的定 位 、 义 、 性 、 构 、 涵 特 结 功 能 、 型 、 整 以 及 政 党 意 识 形 态 观 等 在 内 的么 是“ 政党 意识形 态” 如何科学 地定 义“ 党 , 政 意识 形态 ” 是摆 在“ , 政党 意识 形态” 究者 面前 的首 研 要问题 。 国内学 术界 根 据 自己 的研 究取 向 , 出 了 提 不 同的观点 。

意识形态研究报告

意识形态研究报告

意识形态研究报告意识形态研究报告摘要: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严重社会影响的思想体系,是社会心理现象与社会文化的结合。

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的研究方法,对意识形态的定义、特点以及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对于意识形态的合理引导和管理建议。

一、引言意识形态是指在特定社会时代中,人们在意识、思考和价值观念上共同具有的特定社会意识形态体系,它既反映着社会阶层的利益,又表现了社会历史的前进方向和人民的追求。

意识形态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运行起着重要作用。

二、意识形态的特点1. 强调思想的意义:意识形态强调思想的力量和权威,认为思想可以影响行为和社会秩序。

2. 可塑性强:随着社会发展,意识形态也会改变和转变,不同社会时期的意识形态存在差异。

3. 阶级性:意识形态往往反映特定社会阶层的利益和思想倾向。

4. 统一性:意识形态要求社会成员具有统一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以达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三、意识形态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1. 团结凝聚力量:正确的意识形态能够团结社会成员,提高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

2. 传承历史文化: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思想体系,能够传承和保护社会的历史文化遗产。

3. 指导社会发展:意识形态反映社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能够为社会提供正确的引导和决策依据。

4. 平衡不同利益:意识形态在社会中起到平衡不同利益的作用,避免利益冲突和社会动荡。

四、引导和管理意识形态的建议1. 平衡多元意识形态:鼓励多元意识形态的存在,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和思想多样性。

2. 培养正确价值观:加强教育和文化引导,培养社会成员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

3. 加强媒体监管:加大对媒体的监管力度,防止意识形态宣传的滥用和误导。

4. 促进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通过科技进步来引导和管理意识形态。

结论:意识形态是社会发展和运行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其特点和作用对于社会稳定和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合理引导和管理意识形态,可以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实现人民的全面发展。

意识形态专项研究报告

意识形态专项研究报告

意识形态专项研究报告意识形态专项研究报告一、背景意识形态是指在特定时空背景下形成的、对于社会和个体非常重要的一种思想观念体系。

意识形态在社会文化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信仰体系及行为方式。

因此,研究意识形态对于了解社会文化、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标本研究的目标是深入分析当前社会中不同意识形态的形成和演变,探讨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的理论和实践资料,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和比较分析,以准确全面地梳理意识形态的发展和影响。

四、研究内容1. 意识形态的定义和分类通过对不同学者对意识形态的定义和分类进行比较和分析,明确意识形态的概念和内涵,并对其进行系统分类。

2. 意识形态的形成和演变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案例进行研究,分析意识形态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探讨其受到的外部和内部影响因素。

3. 意识形态对社会的影响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对不同意识形态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包括但不限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4. 意识形态的问题和解决措施针对当前社会中存在的意识形态问题,如狭隘的思维、对立的对立、极端化等,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五、预期成果通过对意识形态的深入研究,预计可以得出以下成果:1. 对意识形态的概念和内涵进行深入理解和阐释;2. 分析意识形态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揭示其受到的外部和内部因素;3. 探讨不同意识形态对社会的影响机制和路径;4. 提出解决当前意识形态问题的相应措施。

意识形态研究报告

意识形态研究报告

意识形态研究报告意识形态研究报告意识形态是指人们对于阶级、政治、社会问题的根本观点、信仰、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本文对意识形态进行研究,分析了其定义、特点以及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

意识形态的定义:意识形态是指人们在不同社会背景、历史条件以及政治经济制度下所具备的一定价值观念、认识体系和行为准则。

它是由一系列信仰、思想和意见组成的,影响着个体和社会群体的行为和发展。

意识形态的特点:1. 主导性:意识形态具有主导性,它决定了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和行动指导,是一种支配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力量。

2. 社会性:意识形态是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不是个体主观能力的产物,而是一个社会共同体的共同意识形态构成的。

3. 阶级性:意识形态反映了不同阶级的利益、观点和意愿,不同阶级所持有的意识形态是相互对立的。

4. 动态性:意识形态是历史的和发展的,随着社会变革和时代的发展,意识形态也会发生变化和演进。

意识形态对社会的影响:1. 社会改革:意识形态是社会改革的动力之一,它塑造人们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和评价,推动社会变革的发生。

2. 社会稳定:意识形态也能够维护社会的稳定,通过传承和强化某种意识形态,能够激发社会成员的凝聚力,减少社会冲突的发生。

3. 社会控制:意识形态也可以被政治权力用来控制社会,通过意识形态的传播,政治权力可以塑造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实现对社会的控制。

意识形态对个人的影响:1. 个人行为:意识形态影响着个人的行为准则和行为选择,个人会在观念、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方面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

2. 个人身份:意识形态也决定了个人的社会身份,不同的意识形态代表着不同的社会身份,通过接纳某种意识形态,个人可以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

3. 个人认知:意识形态会塑造个人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决定了个人对于社会问题的解读和观点,造成不同个体对同一事件有不同的理解。

综上所述,意识形态既是社会集体的共同思想、信仰和行为准则,也是个人思想价值观的基石。

意识形态研判总结汇报

意识形态研判总结汇报

意识形态研判总结汇报意识形态是一种观念体系和思想信仰,它涉及到价值观、政治立场、社会观点等方面。

在现代社会中,意识形态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影响非常深远。

因此,对意识形态进行研判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旨在对意识形态进行研判总结,并提供一份1000字的汇报。

意识形态的研判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历史背景、主要观点、传播途径、实践影响和未来发展。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意识形态的历史背景。

意识形态的产生和发展是与人类社会历史密不可分的。

从古代的宗教信仰到近现代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意识形态。

“正统意识形态”是指由统治阶级或权力机构主导的意识形态,它通常用来维护特定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秩序。

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反体制意识形态”,它试图推翻或改变正统意识形态。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不同意识形态的主要观点。

不同的意识形态代表着不同的价值观和政治立场。

例如,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强调个人自由、市场经济和民主制度,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调公有制、社会平等和集体主义。

每种意识形态都有其独特的观点和理论体系,它们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行为产生深远影响。

然后,我们需要了解意识形态的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对于意识形态的影响至关重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意识形态的传播变得更加容易和广泛。

互联网、社交媒体和传统媒体成为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渠道。

政治家、学者、宗教领袖和社会活动家等都可以通过这些渠道将自己的观点传递给更多的人。

接下来,我们需要了解意识形态的实践影响。

意识形态不仅仅是一种观念体系,它也会对社会产生实际的影响。

例如,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下,政府可能会实行计划经济,鼓励工人阶级的权益保护和促进社会公平。

另一方面,在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下,市场经济可能更加发达,个人权利和自由受到更多的保护。

因此,意识形态对于制定政策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最后,我们需要展望意识形态的未来发展。

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意识形态的发展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块一:研究概况意识形态问题是一个现实性很强而又敏感的理论课题。

在当代世界的各种政治理论文献中,以及我们日常的政治生活中,意识形态这个概念被广泛使用着。

近年来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意识形态领域中各种思想、观点的争论、斗争始终存在,因此,正确认识意识形态及其功能问题,是坚持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需要,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理论界一些专家、学者对意识形态问题进行了较为广泛深入的研究,一批有影响的论著相继问世,为创立独立的意识形态理论研究领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总体来说,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讨论主要涉及到这样一些问题:一是关于意识形态的内涵。

学者们普遍对传统教科书的意识形态概念提出了疑问,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各自的意识形态的概念。

二是关于意识形态的特征。

学者们分别提出了“二特征说”、“四特征说”、“五特征说”和“六特征说”。

三是关于意识形态的功能。

许多研究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考察了意识形态的功能。

归纳起来,意识形态的功能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社会整合功能;合法性功能;经济功能;社会管理功能和控制性功能。

四是关于当代意识形态理论的阐释模式。

学者们根据对意识形态定位及阐释角度的不同,将当代意识形态理论划分为四种模式:意识形态革命论;意识形态批判论;意识形态终结论和意识形态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决定论模式。

五是关于意识形态与科学的关系。

这一问题是理论界长期争论未决而又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的问题。

其中核心的问题就是意识形态是否是科学的争论,这一争论直接涉及到如何评价马克思主义这种意识形态的科学性。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学者虽然不正面否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但在具体阐述一般意识形态与科学性的关系时却对意识形态是否具有科学性持怀疑、甚至是否定态度,从而间接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六是关于全球化下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问题。

学者们具体论述了意识形态面临现代性转化问题、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新趋向、入世后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挑战等问题。

另外,一些学者还强调了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策略、方法和途径的问题。

模块二:论点摘要一、关于意识形态的内涵有的学者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教科书中关于意识形态的论述提出疑问。

传统上,把意识形态看成是同社会意识形式同一序列的从属类型性的概念,即社会意识按水平高低的不同划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两个层次。

意识形态具有两个方面的规定性。

其一是水平层次上的,是一种高水平的社会意识,是从社会牛活中概括提炼出来的一种有系统的、自觉的、理论化的反映形式,以此区别于社会心理。

其二是类型上的,属于受经济基础及政治制度直接影响和支配的那种社会意识形式,即成为社会意识形式属下的种概念,以此区别于自然科学、语言学、形式逻辑等。

由此,“意识形态”成为人类社会意识形式的合称或代名词。

当把它的内涵定义为“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时,实际上等于说•它是政治、法律、哲学、宗教、道德、艺术等等这些社会意识形式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似乎它本身不是一个与此相独立的实体范畴。

但是,如果这样理解意识形态,则在进行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斗争时,某些表述将大成问题。

例如,“非意识形态化”的主张,就会被理解为“非哲学化”、“非艺术化”,但其实质却是“非意识的社会性质化”。

有学者指出,意识形态的定义应该是,意识形态是直接在一定社会经济形态基础上形成的、由全部意识因素构成的,表现在特定领域中的社会意识的整体样式态。

意识形态表示一定社会意识的整体样态,同社会意识形式是纵横交叉的关系,是一个独立的坐标。

从社会意识形式的横向性讲,每一意识形式都可在不同社会形态中存在,并表示出该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这是它的普遍性;从意识形态的贯穿性讲,每一特定的意识形态都要在各个意识领域即各个社会意识形式中表现出来,这是它的具体性。

意识形态同经济形态是对应的,其划分要以经济形态的划分为基准,因此意识形态同经济形态是直接相联、紧密衔接的。

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艺术等等各是社会意识形式之一,这是从它们稳定性的分上方面而言的;它们同时也各是意识形态的形式之一,这是从它们具有表现出意识形态性的功能方面而言的。

因此,社会意识形式不等于意识形态,促以各种形式存在的社会意识,则必然具有意识形态性。

还有学者认为,对于意识形态的这种传统界定不够完善。

这种界定把意识形态看作是依赖于并服务于社会经济基础的东西固然没借,但并非只有意识形态才是依赖并服务于经济基础的,其他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如自然科学理论和社会心理等等,归根结底也同样依赖并服务于社会经济基础。

而且,“经过了思维的加上提炼,是一种较高水平的社会意识”,这也并非意识形态所独有,自然科学之类的非意识形态理论也是经过思维的加工和提炼的、较高水平的社会意识。

因此,对于意识形态的定义,要明确一条原则,即,作为“意识形态”的定义,应当既表明意识形态作为社会意识形式之一而具有的与其他社会意识间的共性,又能表明它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而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比较而言的特征。

循此原则,意识形态的定义应该是,意识形态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存在基础上形成的反映一定社会事物的、带有一定鲜明的利益观点或价值评价意义的比较定型的理论化、系统化的思想观点或思维模式体系。

这一定义表明:第一,意识形态具有派生性。

意识形态和其他的社会意识一样,不是先天的或凭空产生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存在基础上产生的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第二,意识形态具有理论化和系统性特点,意识形态是经过思维加工提炼的、理论化、系统化的高层次的社会意识、从而不向于低层次的自发的社会意识即社会心理;第三,意识形态具有价值观念导向性特点。

意识形态总是对一定的社会事物带有一定利益观点或价值评价意义的社会意识,并不是无论什么思想观念都可以叫做意识形态。

也有学者认为,意识形态作为社会哲学和政治哲学的基本范畴,是一定社会结构中反映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是一定阶级的意识形态阶层根据本阶级的根本利益和要求,经过社会实践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作用于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思想武器。

意识形态是由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诸形式组成,旨在保存或改变现存社会制度的理论体系,并表现为一定社会的指导思想、世界观、价值观。

有学者从社会意识最本质的规定出发,认为社会意识(通过政治法律观点、科学、文学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等形式表现出来的作为社会整体或一定社会集团的思想观点)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是人的精神创造物,是历史的产物,归根结底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的出现和发展归根结底要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得到说明。

有学者认为,意识形态是一定共同体基于自己特定的历史地位和根本利益,以理论形态表现的对现存社会关系的一定态度的思想与观念的总和,是社会意识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还有学者从社会意识的价值性角度来规定社会意识形态范畴,认为社会意识形态属于较高水平的社会意识,它以理论的形式反映着社会存在中利益和价值关系方面,并且通过政治的、法律的、哲学的、道德的、艺术的、宗教的等社会意识形式表现出来。

意识形态作为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归根结底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并且反映的是社会存在中的价值关系。

价值观念体系构成社会意识形态的实质和核心。

二、关于意识形态的特征关于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有的学者认为意识形态的一般特征表现在:意识形态的基础在于社会存在,因而应从人们的现实物质生活过程去理解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具有历史继承性和自己特有的规律;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机制;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有学者认为,意识形态具有六个基本特征:反映一定的社会存在并随社会存在的变化或早或迟地发生变化;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在阶级社会中具有强烈的阶级性;与一定社会中的政治上层建筑以及相应的社会制度相关联;是一定社会的政治观点、学说的体系;意识形态诸形式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并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发展;意识形态通过实践环节解释并改造世界。

有学者指出,意识形态具有五个特征:第一,实践性。

意识形态并不是纯粹空洞的东西,它具有意向性,即它总是指向现实的;人们之所以接受意识形态的教化,努力与意识形态认同,正是出于实践的目的。

第二,总体性。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意识形态是由各种具体的意识形式构成的有机的思想体系,即马恩理解的意识形态并不是各种具体的意识形式的机械的总和,而是一个有一定结构的、有活力的总体。

第三,阶级性。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并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

第四,掩蔽性。

意识形态与现实的关系不是一种真实的相契合的关系,而是一种不真实的、掩蔽的关系。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完整的理论形式,其目的不是揭示现实生活的真相,而是竭力把这种真相掩蔽起来,以维护它所支持的统治阶级的统治。

第五,相对独立性。

意识形态并不是经济关系的消极的伴生物。

它是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一个能动的组成部分。

它不仅给予经济关系以巨大的反作用。

而且表明自己具有相对独立性。

也有学者提出意识形态具有的五种特征:第一,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的观念形态,是物质生产领域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精神力量。

它规定着每一时代与统治阶级物质力量相适应的精神形式及内容。

意识形态在实际社会生活中,不仅是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的政治文化,而且是政治文化核心观念的思想基础。

第二,意识形态的虚假性。

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反映在以下两个层面:意识形态的本质决定了它自身没有历史,没有发展,它只是物质生产内核的精神外壳;意识形态总是把统治阶级的思想赋予普遍的意义,把特殊利益说成普通利益。

第三,意识形态的合法性。

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灌输作用,迫使全社会认同国家、法和意识形态的权威。

自觉认同或被迫认同正是意识形态教化的结果,也是意识形态合法性的生动表现。

第四,意识形态的整合性。

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运用特殊优势功能,把分散的、单个的社会意识形态统一起来;把对立的意识形态形式分化或销蚀为合意识形态的观念形式,把未建立或未完善的观念形式体系化或逐步意识形态化,从而使意识形态体系成为高效率的、有统摄人的社会统治观念形态。

第五,意识形态的控制性。

意识形态运用物质和观念的元素、工具对社会制度和人们思想的驯化及牵引。

使社会秩序保持在意识形态的整体框架内,把意识形态冲突限制在一定的秩序之内,并使人们把意识形态内化为自身的信念、价值被则和行为规范。

还有学者从意识形态的理论性和价值性两个方面论述意识形态的特征。

一是意识形态的价值性。

价值观念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也是它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本质区别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