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善任的汉高祖刘邦
刘邦知人善任的议论文800字

刘邦知人善任的议论文800字汉高祖——刘邦,历来就是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有人说,汉高祖是个泼皮无赖;也有人说,汉高祖是位雄才霸主。
而我对他却有自己的一孔之见。
我认为刘邦是一个胸怀鸿鹄大志、抱负非凡的人,这一点他同陈胜、项羽一样。
陈胜在起义时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至今仿佛回荡在我们的耳畔。
项羽见秦始皇游览会稽时竟说:“彼可取而代之也”;而刘邦在见到秦始皇出行的车队时,他没像常人一般诚惶诚恐,却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可见他志存高远,胸怀天下,可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就是他和那些浑噩度日的流氓、草寇的根本区别。
刘邦知人善用,从谏如流。
在他与项羽争霸天下时,单以个人能力而言刘邦远非项羽的对手。
但刘邦却胜了,成功了,他胜在用人上。
刘邦虽胸无大谋、不善统兵攻城,但是他却能够虚怀若谷、知人善任。
所以他身边汇集了如张良、韩信、萧何等各类精英人才。
刘邦除了会用人之外,还会驾驭人。
郦生进谏,知错就改,听取正确的意见,袭击陈留,截获秦军的粮仓,为汉军攻秦提供有力的保障。
秦国灭亡后,他坚持韩信的主张,乘项羽解散诸侯军、汉军士气高昂之机,乘胜追击,取得了垓下之战的胜利,夺取了天下。
他奖励功臣,激发斗志,因而战场上,一个个奋不顾身的去东征西讨、攻城掠地。
而项羽则相反,刚愎自用、嫉贤妒能、刻薄寡恩,导致自己的阵营上下离心、人人自危。
最终落得个身首异处的可悲下场。
他爱护百姓,从而赢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他攻克秦国后,没有屠城,百姓利益秋毫无犯,可见他的仁爱之心。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一个君王能够体恤百姓的疾苦,才会有“国泰民安”的盛世。
刘邦又犹如一根绿竹般坚韧,可谓百折不挠。
楚汉之争中,他虽屡次被项羽击败,但他从未灰心丧气,总是重整旗鼓,挥师复来,而项羽则不然,垓下一败竟让他一蹶不振、伏剑自刎,让人万分感叹。
我们可以说汉高祖刘邦是个无赖,是个酒色之徒。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同样也是个胸怀天下、深得民心、知人善任、驭下有方的一代雄君霸主。
知人善用

知人善用
事业成功者,无不是知人善用者。
汉高祖刘邦就是一位善用人的人。
刘邦手下有三位杰出的人物:张良、萧何、韩信。
张良深谋远虑,但热心不足。
往往刘邦请教他才说,且不管采不采纳。
萧何热诚细致,只要是对刘邦有利,便不惜苦求。
韩信有勇有谋,但心高气傲目空一切。
这三位人物有所长也有所短。
刘邦知人善用:他让张良跟随左右,随时请教。
让萧何筹办军饷,管理后方。
让韩信统兵打仗,少有干涉。
结果是:张良运筹帷幄,往往临危定计,决胜千里。
萧何催粮办草,保障后勤,稳定后院。
韩信挥手放脚,恣意挥师,所向披靡。
倘若刘邦让萧何带兵,让韩信管钱粮,又不把张良放在身边,随时主动请教,那恐怕也就没有汉室江山了。
知人善用可贵;不知人乱用是水平问题;知人而不用,甚至不用其长,而用其短,则可悲矣。
这样的人必不能成大事也,弃之不足惜!。
知人善任:刘邦高超的用人术

知人善任:刘邦高超的用人术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在总结夺取天下的经验时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任何读这段文字的人,都会对张良、萧何、韩信的文韬武略佩服得五体投地。
其实真正值得崇敬和景仰的,当首推汉高祖刘邦。
知人善任,对很多人来说,践行之委实不易。
而刘邦却恰恰做到了这一点。
刘邦年少“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才混了个泗水亭长的升斗小吏,在“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大洗牌中,他居然力挫群雄,最终建立了西汉王朝。
他成功的法宝是什么呢?一句话,张良、萧何、韩信等人才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汉王朝建立的整个过程证明:张良在辅佐刘邦建立汉朝中起到了“参谋长”的作用,是西汉王朝的开国大功臣。
萧何输送士卒粮饷,支援前线作战,起到了“后勤部长”的作用。
韩信用兵如神,多多益善,屡建奇功,在垓下大败项羽,一战定乾坤,起到了“总司令”的作用。
文言文翻译_留候论

昔者汉高祖刘邦,起于布衣,逐鹿中原,终成帝业。
然其功臣,莫若留侯张良。
良者,颍川人也,少时游学,结交天下豪杰,故有济世之志。
尝从高祖起事,历尽艰险,辅佐高祖定天下,功勋卓著。
良性宽厚,知人善任,尝谓高祖曰:“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非一人之天下也。
”高祖深以为然,遂委以重任。
良尝曰:“吾闻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因其善变,故能适于天下;仁者乐山,因其固守,故能安于天下。
”高祖闻之,大悦,曰:“善哉,良之言也!”良尝以奇策助高祖,使其功业日益显赫。
高祖尝曰:“吾所以有天下者,皆赖良之力也。
”良谦逊曰:“此非良之能,乃天命也。
”高祖封良为留侯,赐以良田美宅,良辞而不受,曰:“吾闻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良虽不才,愿效此道。
”留侯居留,乐善好施,广结善缘,人称“留侯善士”。
时有盗贼横行,良乃出奇计,使盗贼皆归顺。
后高祖崩,太子刘盈继位,是为惠帝。
惠帝年幼,吕后专权,朝政混乱。
良闻之,乃献策惠帝,使其罢黜吕后,朝政得以安定。
吕后崩,惠帝崩,太子刘启继位,是为景帝。
景帝时,吴楚七国之乱爆发,天下动荡。
良乃再次献策,使七国叛乱得以平定。
景帝封良为安阳侯,良辞而不受,曰:“吾闻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良虽不才,愿效此道。
”良居留,不求名利,专心修身养性。
时有游子路过留,见良之宅,叹曰:“吾闻留侯张良,世间奇才也。
今观其居,如此简朴,真乃高洁之士也。
”游子归去,传扬良之名,天下皆知留侯张良之贤。
留侯张良,生逢乱世,辅佐汉室,功勋卓著。
然其不求名利,乐善好施,修身养性,堪称后世楷模。
吾辈当以留侯为榜样,追求高洁,为民造福,方能不负此生。
留侯论,非论留侯一人,乃论天下之贤士。
古往今来,多少贤士,如留侯张良,以天下为己任,为民造福,虽不求名利,却成就了千古英名。
愿吾辈铭记先贤,砥砺前行,共创美好未来。
译文:从前,汉高祖刘邦,出身布衣,在中原逐鹿,最终成就帝业。
然而他的功臣,没有谁能比得上留侯张良。
张良是颍川人,年轻时游学,结交天下豪杰,因此有济世之志。
史记人物小故事

《刘邦记仇》汉高祖刘邦向以豁达大度、虚怀若谷、知人善任而著称于世。
刘邦共有兄弟四人,大哥刘伯早年亡故。
当初刘邦身为平民时,终日游手好闲,贪杯好色,结交了一群地痞混混儿。
刘邦时常带这些人到大嫂家吃饭。
大嫂非常讨厌这个小叔子。
一次,小叔子又带一群不三不四的人前来蹭饭,大嫂就故意用勺子把锅边刮得很响,假装羹汤吃完了。
刘邦的那些哥们儿因而都离去了。
刘邦偷偷去查看,发现锅里原来还有羹汤,从此就怨恨上了大嫂。
等到刘邦终于做了皇帝,分封众兄弟亲族,却唯独不封大哥的儿子,太上皇询问原因,这位开国之君振振有词地道:"我并不是忘记封他,因为他的母亲太不像个长辈了。
"太上皇一再讲情,刘邦才封大哥之子为"羹颉"侯(颉,就是'刮'的意思)。
《荆轲刺秦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在这个故事里,被歌颂最多的历来是荆轲。
当然,他是故事的主角。
但在我看来,更值得尊敬的是故事中很少被后人提起的两位:田光和樊於期。
秦国人快打过来了,燕太子丹让田光帮着出主意,田光就向他推荐了荆轲。
临别,太子丹小里小气地对田光说:"我跟你说的可都是国家大事呀,可千万不能泄露出去呀。
"结果田光回去对荆轲说: "太子这是不相信我啊,我一把岁数的人了,做事不能让人信不过。
你告诉他,就说田光已死,不会泄露什么了!"---遂自刎。
樊於期本是秦国的将军,不知道怎么得罪了秦王,九族被诛,只身逃到了燕国,秦王还不罢休,悬赏千金要他的头;荆轲欲刺秦,苦于无法取信于秦王,便径直找到樊於期,说:"我要是能把你的头献给秦王,他一定肯见我,我左手揪住他的袖子,右手给他一刀,你觉得怎么样?"樊於期说:"这正是我天天咬牙切齿想干的啊,多谢你教我这一招!"--遂自刎。
《齐威王的水煮肉片》齐威王当上齐国第一把手成为"核心"后不理朝政,把权力下放给手下的干部们。
知人善任,人尽其才

知人善任,人尽其才
“能成事者善用人,善用人者能成事”这是汉高祖刘邦的名言。
刘邦自认文不及萧何,武不及韩信,但靠着知人善任的本领,最终在楚汉争霸中打败了强大的楚霸王项羽,建立了汉王朝。
知人善任,是一种超人的智慧,只有对人才的合理安排,才能使得效率倍增。
一个高明的领导者,会高度重视知人善任的重要性,一个人才能能够多大程度上得到发挥,取决于自己是不是担任了合适的工作。
有没有人才要看用人者的发掘能力;人才能够创造出多大效益,能够出怎样的惊人伟业,也要看用人者知人善任的水平有多高。
三国演义中的就是一位知人善任的政治家,在合肥之战中曹操深知张辽、李典、乐进的特点,张辽勇猛、乐进谨慎,因此留下锦囊妙计,令张辽主动出战、乐进守城,使张辽、李典、乐进三位将领团结一心,只用几千人马就打败了东吴的数万军队。
“大匠无弃材,寻尺各有施”韩愈的话说明要“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一个成功的企业,都能够聚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人才的资源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但仅仅拥有人才还不够,还必须能够加以充分利用。
能最大程度的利用人才,才能使自己的人才资源就真正的财富。
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获得一捉对企业认同的向心力。
正确的使用人才、满足人
才,你就能从他们身上得到更多。
佛教中有个传说,弥勒佛和韦陀各自在一座庙中,由于弥勒佛笑口常开,香客多,但管理不善,所以寺庙入不敷出。
韦陀一脸严肃,香客少,难以为继。
佛祖将他们两个放在一个庙中弥勒佛笑脸迎客,韦陀铁面管理,因此寺庙香火旺盛。
人才都有缺点,在使用时我们要注意扬长避短。
汉高祖刘邦简介汉朝开国皇帝

汉高祖刘邦简介汉朝开国皇帝汉朝第一位皇帝汉高祖刘邦简介,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前195年),字季,号沛公,谥号高皇帝,庙号高祖。
沛郡丰邑中阳里(现属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人氏。
生于周赧王五十九年即公元前二五六年二月初八日。
他在兄弟四人中排行第三。
性情豁达大度,知人善任。
公元前二一六年,时年三十一岁,为泗水亭长。
公元前二○九年壬辰岁九月,参加由陈胜,吴广带领的起义,后加入楚国的阵营,趁另一位将军项羽,和秦的大军打拉锯战,没有秦国主力和他的军队对阵之余,第一个攻进秦国的首都咸阳,灭了秦朝,被楚霸王项羽封为汉王.并以蜀地为基地,和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刘邦在文有张良,武有韩信,后方有萧何的辅助下,终于把项羽的军队包围在垓下设下十面埋伏,项羽突围不果,自杀于乌江边.刘邦消灭了项羽后,统一了中国。
公元前二○六年乙未岁称帝于洛阳,建立汉王朝,自此中华帝国在地理上再次统一,为以后的强大建立了基础.后迁都于长安(今西安市)在位十二年,卒于公元前一九五年丙午岁四月二十五日(甲辰日)。
享年六十一岁,葬于陕西省西安咸阳县东,称长陵。
妣吕雉,卒于公元前一七九年壬戌岁,葬于长安咸阳县东陵。
早期经历公元前256年冬月,刘邦出生于沛丰邑中阳里,和卢绾同年同月同日生,两家非常要好。
幼时和卢绾交好。
高祖长的额头高高隆起,鬓角和胡须很漂亮,左边大腿有七十二颗黑痣。
[24] 年龄稍长后,也不喜欢下地劳动,所以常被父亲训斥,说他不如自己的哥哥会经营,日后在统一天下之后,刘邦还拿此事和刘太公开玩笑:“您看我和刘仲(刘邦的哥哥)到底谁创下的基业大?”大人们都认为刘邦没有大志,不能治理商业,也不能干活,没有收入。
但刘邦依然我行我素。
刘邦少慕魏公子信陵君无忌的为,很想投入信陵君门下。
于是西行至大梁,但信陵君已死,而故信陵君门客张耳亦召纳门客,于是至外黄投入到张耳门下,两人结成知己。
及魏国灭亡,张耳成为秦廷通缉犯,门客皆散去。
刘邦回到家乡沛县。
《史记》中刘邦的智勇双全

刘邦在政治斗争中, 也展现出敢于冒险 的勇气,如与项羽 结盟、争取其他诸 侯的支持等,这些 都需要冒着一定的 风险。
勇往直前的决心
刘邦在起义初期,不畏强敌,率领义军奋勇抗争。 在彭城之战中,刘邦面对项羽大军,毫无惧色,亲自领兵出征。 刘邦在战争中多次身处险境,但始终保持镇定,展现出超凡的勇气和决心。 刘邦在垓下之围中,率领少量亲兵突围成功,展现出惊人的战斗力和决心。
善于决策
刘邦在战争中能够 准确判断形势,采 取合适的战略战术
刘邦能够听取谋 士意见,做出明 智的决策
刘邦在政治上善于 运用权谋,实现自 己的政治目标
刘邦在治理国家时 能够推行有效的政 策,促进国家的发 展
善于应变
刘邦在面对危机 时胜
刘邦善于观察形 势,把握机会
勇猛果敢的行动
刘邦率军攻占咸阳,推翻秦朝统治 在鸿门宴上,刘邦勇敢地面对项羽的威胁,成功脱身 刘邦在彭城之战中,率领少量亲兵突袭项羽大军,获得胜利 刘邦在平定英布叛乱时,果断出击,成功平定叛乱
Part Three
刘邦的智勇双全的表现
战胜项羽的关键因素
刘邦善于用人,能够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 刘邦具备卓越的军事才能,能够灵活运用兵法。 刘邦在政治上高瞻远瞩,能够制定出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政策。 刘邦善于化解危机,能够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策。
刘邦的智勇双全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XX
目 录
Part One.
刘邦的智慧
Part Two.
刘邦的勇敢
Part Three.
刘邦的智勇双全 的表现
Part One
刘邦的智慧
善于用人
刘邦善于发掘人才,知人善任,能够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 刘邦能够听取谋士的意见,灵活运用计策,展现出高超的智慧。 刘邦在用人方面不拘一格,能够跨越阶层和背景,任人唯贤。 刘邦在战争中善于运用策略,以智取胜,展现出卓越的智慧和谋略。
刘邦用人智慧在现代职场的运用

刘邦的用人智慧在现代职场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关于刘邦用人智慧在现代职场中的运用:
1.知人善任:刘邦能够识别和了解人才的特点和能力,并能够根据他们的优点和特长来合理安排职位和任务。
在现代职场中,领导者需要具备类似的能力,要了解团队成员的优势和劣势,根据他们的特点来分配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
2.坦诚相待:刘邦与下属之间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关系,他能够真诚地与下属沟通交流,从而获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
在现代职场中,领导者也需要建立与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关系,坦诚相待,让团队成员感受到尊重和信任,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
3.激励人才:刘邦能够通过各种方式激励人才,让他们感到受到重视和支持。
在现代职场中,领导者需要了解如何激励员工,通过奖励、鼓励和认可等方式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4.善于沟通:刘邦能够听取下属的意见和建议,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
在现代职场中,领导者需要善于倾听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并能够从中汲取有益的智慧和启示。
同时,领导者也需要及时反馈和调整工作方向和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和业务需求。
5.团队合作:刘邦能够将不同的人才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强大的团队,共同实现目标。
在现代职场中,领导者需要具备团队合作的能力,要善于协调和沟通,将不同背景和专业的人才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高效、协作的团队。
总之,刘邦的用人智慧可以为现代领导者提供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通过知人善任、坦诚相待、激励人才、善于沟通和团队合作等方面的努力,领导者可以建立一个高效、团结的团队,为公司的发展和成功奠定基础。
汉高祖知人善任文言文翻译

知人善任文言文:“高祖置酒雒阳南宫。
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
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
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知人善任文言文翻译:鞠咏做进士,凭借文学功底跟从王公化基学习,到王公主管杭州,咏及第,升咏做大理评事,主管杭州仁和县。
鞠咏将到任,先把书和自己作的诗寄给王公,来感谢往常对自己的激励,现在又做官吏,借此可以文字互相娱乐,王公不答应。
到了咏到任后,王化基对他一点也不加礼遇,而是非常急切地考核其公务。
鞠咏大失所望,于是不再把他当作知已,而专门学习做官吏的事,那以后,王化基升为参知政事,没有把咏推荐,有人间原因,回答说:“凭咏的才能,不用担心将来不显达,担心的是盛气骄人,我所以压抑他,来成全他的德行罢了。
”鞠咏听到以后,开始把王化基当作真正相知的朋友。
如何做到知人善任:要慧眼识人在选人的过程中,要求管理者要摘掉有色眼镜,尽可能以平和的心态、立足于企业的未来发展来对待人才的识别和引进。
选人要与具体工作任务以及工作任务的发展相互结合,合理确定工作任务对人之专长的需求。
要理性育人企业要舍得在人才培养方面投入,只有合理投入才能有合理的回报,同时要打通人才的内部成长通道,为每一位做出贡献的员工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并与员工共同设计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当员工能力确实超出企业的现有需求,而企业现有资源和能力又难以满足员工发展的需求的时候,企业要有勇气放员工出去去实现自己的追求。
要专注用人更主要的是要专注于用人之长,在用人过程中尤其要充分发挥员工的专长,并根据有关变化及时调整,动态的实现人的专长能力与工作任务的合理匹配。
刘邦成功的主要原因

刘邦成功的主要原因历经春秋战国分崩离析,刘邦在中原疆域上开辟了一个大一统的汉室王朝,令后世无数英雄豪杰竞相顶礼膜拜。
那么刘邦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关于刘邦成功的主要原因,希望对你有帮助。
刘邦成功的主要原因分析刘邦的成功可以归纳为三个原因,其一是识人善任。
刘邦本是一方泼皮无赖,平日游手好闲,好耍嘴皮子,卖弄小聪明。
但这种社会阅历带来的本事叫读心术,他善于琢磨他人性格,发现他人优点并为自己所用,很快他身边集结了一帮能人异士。
韩信有勇,张良有谋,萧何搞后勤有一手。
有这三股势力在,灭秦才变得势如破竹。
刘邦成功原因其二是懂得分享。
其实,这还是与他早年的混迹社会经历相关。
他亲自与手下士卒出生入死,身先士卒的行为极容易激励斗志。
每每打下胜仗,他就毫不吝啬,大肆封赏犒劳部下。
豪爽的行为自然使手下对他感恩戴德原因其三叫虚心纳谏。
刘邦军队攻下咸阳城后,面对阿房宫里如山的金银,如云的美人早已神魂颠倒,跃跃欲试。
在心腹樊哙和张良的劝解下,他很快清醒过来,敌军未灭万不能轻举妄动。
封存金银,不近女色。
这对于一个早年生活淫乱的流氓来说实属不易。
可见他不仅能虚心纳谏,还有很强的自控力。
刘邦成功的原因除了识人善任,懂得分享,虚心纳谏。
还有不少外因,如良好的发兵时机,楚霸王项羽的战略失误等。
但成功终究离不开刘邦个人的努力。
刘邦的用人之道刘邦能够在与项羽的争斗中取得胜利,从而建立起大一统的汉室大业,善于用人是很关键的一点。
韩信就曾指出自己可以领很多的兵马,刘邦最多只能统领十万,但是刘邦却可以包括自己在内的很多将领。
刘邦拥有一套现在很多管理者都值得学习的用人之道,能让有才之人发挥所长。
第一,刘邦识人善用,唯才是用。
他能够洞察部下的长处,萧何善于管理内务、财政,就派他负责安抚百姓、运送粮饷;韩信作战英勇,深谙用兵之道,就派他带兵百万攻占各地;张良、陈平很会统筹布局,谋划战略,就采用他们的计策。
刘邦本人只需把握大方向就可以了,其他的只要相信部下交给部下去做。
刘邦用人之道

刘邦用人之道汉高祖刘邦,以一介布衣而提三尺剑,崛起于秦末乱世,诛暴秦,抗强敌,定天下,创立了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统一王朝,一生的丰功伟绩深为后世人赞许。
汉高祖的成功,与其在用人方面的过人之处有很大的关系。
●知人善任汉高祖的知人善任在历史上非常有名,汉高祖用萧何治财政,用张良、陈平出良谋,用韩信征天下,部下的优点,都能被汉高祖挖掘出来。
这是汉高祖用人成功的最大的一个原因。
韩信曾经对汉高祖刘邦说,“臣所将兵”,“臣将兵,多多益善”,而“大王能将将”。
刘邦之所以能将将,就在于其能知人善任。
人各有缺点,各有优点,用人者当取其长,而舍其短。
萧何能“镇国家,扶百姓,结馈饷,不绝粮道”;张良可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韩信英勇善战,足智多谋,用其“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
这些人的才能刘邦都能认识到,并且能根据各人的优点,委以重任。
内政交于萧何,刘邦不干涉;军事托付给韩信,刘邦信之任之;谋略由张良、陈平来定,刘邦言听计从。
他只要求自己在大局上把握好,至于细节问题,都交给臣下去做。
正因为此,刘邦能成为核心人物。
孔子曾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辰就是北极星,居于正中央,众星拱之。
刘邦非常明确地把自己放在北辰的位置,善于利用部下的智慧,使得以刘邦为中心的军政集团能够有机、高效的运作。
这是刘邦最大的长处。
●不拘一格刘邦出身于社会下层,为人落拓不羁,交游面广,了解各类人才的情况。
他能对各种人才兼容并包,兼收并蓄,用人所长,容人小过。
刘邦的用人思想非常开放,在选择辅佐大臣时,能真正的做到不拘一格。
刘邦所用的人中,各种各样的人都有。
张良是贵族之后,陈平是游士,萧何本来和刘邦一样,是个小小的吏员;韩信曾受胯下之辱;智囊陈平曾有盗嫂受金之嫌;舞阳侯樊哙原为街头屠夫,以猪狗为业;绛侯周勃曾以编蚕箔为生,兼做丧事中的吹鼓手;关内侯娄敬是车夫;良王彭越曾以打鱼为生;淮南王英布,曾是秦朝受黥面之刑的犯人。
正因如此,刘邦手下才能猛将如林、谋士如云,四方豪杰趋之若鹜,天下英才都乐为刘邦所用。
史记故事的四字成语都有哪些

史记故事的四字成语都有哪些《史记》人物小故事系列刘邦记仇汉高祖刘邦向以豁达大度、虚怀若谷、知人善任而闻名于世。
刘邦共有兄弟四人,大哥刘伯早年亡故。
当初刘邦身兼平民时,终日游手好闲,贪杯好色,广交了一群地痞混混儿。
刘邦时常拎这些人至大嫂家喝茶。
大嫂非常喜欢这个小叔子。
一次,小叔子又带一群不三不四的人前来蹭饭,大嫂就故意用勺子把锅边刮得很响,假装羹汤吃完了。
刘邦的那些哥们儿因而都离去了。
刘邦偷偷去查看,发现锅里原来还有羹汤,从此就怨恨上了大嫂。
要到刘邦终于搞了皇帝,封地众兄弟亲族,却唯独不封大哥的儿子,太上皇查问原因,这位上开国之君振振有词地道:“我并不是忘掉封他,因为他的母亲太不像是个长辈了。
”太上皇一再讲情,刘邦才追封大哥之子为“羹颉”侯(颉,就是‘擦’的意思)。
可爱的孔子小思想家孔子,为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躲避艰苦,率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奔波游说。
一日来到卫国,寄住在一个名叫蘧伯玉的家中。
卫国君主灵公,有个叫南子的美貌夫人,仰慕孔子,想要见他,就派人对孔子说:“各国的君子,凡是想和我们国君交朋友的,一定会拜见我们南子夫人,我们南子夫人也想见见您。
”孔子辞谢客套一番,不得已就跟来人去了。
南子夫人趴在葛布帷帐中等候。
孔子进屋后就跪拜行礼,美貌绝伦的南子夫人也在帐中盈盈回拜,行动时,所穿环佩玉器收到叮当喷发的悦耳响声,此情此景,令谨尊礼法的孔圣人也不免心中怦然。
事后,孔子再见到弟子们就有些讪讪的,自己解释说:“我本来就不愿意见她,既然迫不得已见了,就得还她以礼嘛。
”子路不快乐听到,孔子急得誓言:“我假若不对的话,上天一定鄙视我!上天一定鄙视我!”一天,孔子来到郑国,和弟子们走散了。
孔子一个人站在城郭东门,郑国有一个人看见了孔子,就对孔子的学生子贡说;“东门有一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郑国国卿子产,可是腰部以下比禹短了三寸,一副狼狈不堪,没精打采的样子,像一条丧家狗。
”子贡与孔子见面后,就把原话如实交待了一遍,孔子哈哈大笑道:“他形容我的相貌不一定对,他说道我像是丧家狗,对极了!对极了!”一次,孔子路过一个叫蒲的地方,正遇上公叔氏占据蒲地反叛卫国。
知人善任的正反例子

知人善任的正反例子
知人善任的正反例子有很多,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例子:正面例子:
1. 刘邦知人善任: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他善于知人善任,能够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
他看中了韩信的军事才能,任命他为将军,最终韩信帮助刘邦打败了项羽。
2. 曹操知人善任:曹操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奠基人,他善于知人善任,提拔了很多有才能的人。
他看中了崔琰和毛玠的作风正派和清正廉明,让他们去主持组织部和干部部的工作,选拔官员,结果他们选拔推荐上来的都是德才兼备的。
3. 毛泽东知人善任: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之一,他善于知人善任,能够发掘并培养年轻的将领。
在抗日战争时期,他任命粟裕为华中野战军司令员,最终粟裕率部3万人迎战国民党军12万人,七战七捷,表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
反面例子:
1. 赵括纸上谈兵: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将领,他的父亲是赵奢,赵括自幼学习兵法,善于纸上谈兵。
然而,在实际战斗中,赵括却指挥不当,导致赵军全军覆没。
这个例子是知人善任的反面例子。
2. 马谡言过其实:马谡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将领之一,诸葛亮对他寄予厚望。
然而,马谡言过其实,在街亭之战中违背
诸葛亮的命令,导致蜀军大败。
这个例子也是知人善任的反面例子。
以上是知人善任的正反例子的一些示例,通过这些例子可以看出,正确地知人善任对于一个组织或国家的成功至关重要。
刘邦的性格特点刘邦的用人之道

刘邦的性格特点刘邦的用人之道提起刘邦,大家都所熟知,他开创了汉朝,对于他的性格特点,褒贬不一,有人说是奸诈小人,也有人说是胸怀大志,那么我们就来谈谈刘邦的真实的性格特点以及他的用人之道。
陈道明版刘邦刘邦的性格特点1、抱负远大好多人认为他是个游手好闲好色又嗜酒的人,就连他的爸爸都觉得他不会称气候,《史记——高祖本纪》中就有记载:高祖常繇咸阳,纵阳,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这能说明刘邦这人还是有抱负的!2、知错就改,虚心纳谏史料记载,有一位叫郦食其的,自认为德才兼备,然后向刘邦进言。
可是刘邦却坐在床上让侍女伺候自己洗脚,郦食其就说了:“您如果想消灭残暴无道的秦国,不应坐着接见长者。
”刘邦听罢就起来,向郦食其道歉。
还有次,刘邦攻入咸阳以后,暴露出了贪财好色不好的一面,但是经过大臣们的劝说,就翻然悔过,还和百姓约法三章,赢得了大家的信任。
3、知人善用刘邦下面有很多情同手足的兄弟,这和他知人善用的有点分不开,比如:萧何、张良、彭越、樊哙、韩信等人,没有他们,如何成就刘邦的霸业?4、过河拆桥疑心强刘邦称帝后,总以为他的那些诸侯要造反,就以谋反罪处死了韩信等人,最后他的异姓诸侯各个人心惶惶,有的受不了压力叛逃匈奴,但还是被刘邦给诛杀了。
5、虚荣心强,粗俗鄙陋刘邦登基后,和群臣白酒设宴,宴席上,他问父亲:“从前您常说我没出席,比不上二哥,现在您看,我与二哥,谁厉害?”黄宗羲在《原君》中予以评击:众臣面前,戏弄其父,粗俗鄙陋。
人无完人,纵观历史,虽然刘邦的许多性格令人不齿,但是他还是有些英雄气概和智慧的。
刘邦的用人之道影视剧中的刘邦1、知人善任人尽其才刘邦很擅于挖掘部下的优点,他用萧何治财政,用韩信征天下,让张良,陈平等人出计谋,他的知人善任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
人各有长处,所以用人就该取其长,舍其短,根据个人,委以重任,正因如此,他才成就一番伟业。
2、不拘一格用人所长刘邦出身在社会低级,但是他的交友面很广,了解各类人的特点,所以他就不拘一格的兼容这些人才,用人所长,容人小过。
有关刘邦知人善任的发言稿

有关刘邦知人善任的发言稿各位领导、嘉宾,亲爱的同事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刘邦知人善任”。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以其卓越的智慧和出色的领导才能将秦末的乱世带入了新的篇章。
而他卓越的治国之道之一,就是能够善于辨析人才的优点与缺点,并且用心去任用他们。
刘邦的用人智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刘邦注重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他认为人才是一支强大的力量,是实现自己理想的关键。
他明确指出:“治国为重者,必与天下治者之贤达也。
”刘邦精心挑选人才时,不以出身为重,更注重其为人和才华。
他深信“君子所图不快,其才非一朝一夕之所能明也。
”因此,当刘邦在山东担任地方官时,他选拔了很多乡村中的普通百姓,并为他们设立了夜校,晚上教授文化知识,培养各级干部。
这些干部后来成为他的得力助手,为他建立了强大的政权。
其次,刘邦注重个人的品德和忠诚度。
他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决定了他的行为和态度,也决定了他能否胜任重要的职位。
因此,刘邦每次选拔人才时,都会考察对方的品德、忠诚度和与他的契合度。
他曾经对群臣说:“吾虽非大人,然肆观天下之士,有不肖者莫若富贵者。
”在刘邦的带领下,大家尽职尽责,用心为国家服务,形成了强大的团队合作精神。
第三,刘邦注重激励和奖励。
他懂得用人的艺术,并善于激励和奖励下属。
在刘邦的眼里,下属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
因此,他会赏识下属的优点,同时也会给他们一些适当的鼓励和奖励。
正是因为这种激励和奖励的方式,使得大家有了更多的动力去为国家和民族奉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刘邦注重团队协作。
他认为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通过合作和团队的力量才能实现更大的目标。
因此,他鼓励大家互相学习和借鉴,共同努力,共同成长。
他曾经说:“世间最愚痴的事情就是觉得自己聪明而不肯向别人学习。
”正是因为刘邦的推崇和倡导,使得大家形成了团结一致的集体,齐心协力地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刘邦的治国之道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块金字招牌,他的智慧与胆识也得到了世人的敬佩。
刘邦的八个用人之术,让他成了天下最会当领导的人!

刘邦的八个用人之术,让他成了天下最会当领导的人!提到善于用人的领导,很多人都会想起刘邦。
让韩信带兵、让张良谋划、让萧何治国,知人善任,让人才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是刘邦用人的核心。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刘邦的用人之道同样值得借鉴。
本文总结了刘邦用人的8个特点,希望能对阅读本文的您有所启发。
刘邦作为统帅,知道把手下的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比如让韩信带兵、让张良谋划、让萧何治国,人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
在刘邦看来,用人是最重要的成功之道,也就是他的领导艺术,有以下8个特点:一、知人善任我认为知人善任,首在于知人,其次是善任。
知人当中首在于知己,其次在知彼,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最大的聪明。
这个确实很难。
而刘邦却恰恰是有一个自知之明的人,而且他也非常清楚地知道,一个领导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呢?是调动部下的积极性,是知道自己的下属都有什么才能,他的才能是哪些方面的,有什么性格,有什么特征,有什么长处,短处,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
领导不是说要自己亲自去做什么事,事必躬亲的领导绝非好领导,你只要掌握了一批人才,把他们放在适当的位置上,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作用,你的事业就成功了。
这个根本道理刘邦懂,所以刘邦就成为他这个集团的一个核心。
孔子治理国家讲施政,他有这样一句话,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辰就是北极星,众星拱之,北极星是永远不动的,北极星外面的北斗七星,围绕着北极星旋转。
领导核心就是不动的,让别人动起来。
刘邦就是他们这个军事集团的北极星。
萧何,张良、韩信、陈平、樊哙、周勃、曹参(can)这些人就是他的北斗七星。
所以刘邦能够取得成功。
二、不拘一格刘邦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这样的人往往也会有知人之明,所以他也很了解别人。
而且他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他不拘一格的使用人才,所以刘邦的队伍里面什么人都有:张良是贵族,陈平是游士,萧何是县吏,樊哙是狗屠,灌婴是布贩,娄敬是车夫,彭越是强盗,周勃是吹鼓手,韩信是待业青年。
人有自知之明的例子

人有自知之明的例子
1、汉高祖刘邦,就是非常有智慧的,他是大智若愚的类型。
他说过这样一句震撼人心的话,可以说是对他自己真实的写照。
他在即位的庆功宴上说,我之所以能有今天,主要在用人上,我能知人善任,任人唯贤,其实,我自己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全靠大家的帮助才有今天。
比如说,萧何在治国安邦上胜过我,张良在深谋远虑上也胜过我,而韩信在用兵之道上也胜过我。
他们能为我效命,其实是我的福气。
有了大家的鼎力相助,我才有今天。
刘邦的智慧就体现在这种自知之明上。
2、乾隆的时候,一次殿试,有两个人的文采难分伯仲,于是这皇帝亲自出了一上联,让他们对下联.此上联是:烟锁池塘柳。
考生甲一看就脸色大变,然后快速离去。
考生乙皱眉思索一会儿,也怏怏地离开了,后来考生甲就被钦点为状元,乙为榜眼。
众臣不解,皇帝说我这个对联看似简单但却包含了金木水火土(偏旁),实属难对。
甲一看便知,才高于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人善任的汉高祖刘邦
作者:陈昌熙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不如部下张良;抚慰百姓供应粮草,他不如部下萧何;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他不如部下韩信。
但能做到知人善任,发挥这些人的才干,这才是刘邦取胜的真正原因。
刘邦究竟是谁?在他背后究竟有什么传奇故事?
刘邦一届布衣起事,攻克了战无不胜,勇猛善战的霸王项羽,绝非偶然。
一个没多少文化的“粗人”,正是因为用对人,会用人,才创下了汉室天下。
刘邦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学家认为是“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
刘邦性格豪爽,我行我素,行事洒脱,不拘常理。
他心志很大,在去咸阳的路上,看到秦始皇坐在华丽的车上威风八面,不由脱口而出:“大丈夫就应该这样啊”。
野心,注定他会成就霸王大
业,也使他不甘于现状而奋发图强。
这一年,他正值青年,正是花开之时。
公元前209年,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陈胜,吴广攻占陈后,建立了:“张楚政权”。
百姓们对平日残害他们的沛县县令非常不满,于是杀了县令,开城迎接刘邦,推举他为沛公,领导大家一起起事。
这一年,刘邦48岁。
起义开始的时候,刘邦杀到了秦国首都咸阳城楼下,秦王子婴见大势已去,只得献城投降,秦朝灭亡。
刘邦进入咸阳城,以关中王自居,他和当地百姓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偷盗者抵罪;其他秦朝的法律一律废除,这使他得到了百姓的支持。
身为领导者,他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天时地利只是一时之利,得人和美名则千古不朽。
刘邦心里清楚:若争天下,必除项羽。
他亲赴鸿门宴,走过鬼门关,面对这些,他毫不畏惧,大义凛然。
面对项羽的分封,他欣然接受,他不甘为下人,而是以待时变。
刘邦将通向汉中的栈道全部烧毁,麻痹项羽。
十月,刘邦点将出征,拜韩信为大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以为义帝发丧为名,公开声讨项羽,从此,楚汉战争拉开序幕。
刘邦东进后,首先拿下了河南,继而攻克洛阳。
最后一鼓作气,攻下了彭城。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最终,项羽趁刘邦举行庆功宴时,在清晨发动进攻,一天之内便将刘邦打败,刘邦撤退时,项羽又追杀消灭了几十万汉军。
项羽还捕获了刘邦的妻子、父亲,逼迫刘邦就范,说如果刘邦在不撤兵
就把他们煮成肉羹。
俗话说:自古功孝难两全。
刘邦果真是个狠角色,说:“到时候别忘了分给我一碗”。
刘邦退到荥阳后,得到了萧何部队的增援,韩信也收拢被打散的军队会合。
汉军重整旗鼓,在荥阳南边打败了项羽军队,两军在荥阳对峙。
有关中和蜀地的支援,刘邦渐渐占了上风,而项羽则兵源、粮草不足。
最终,项羽与刘邦讲和,项羽领兵东撤,刘邦很多部下劝刘邦在这个时候杀掉项羽。
公元前202年10月,刘邦追上了项羽,项羽将汉军击溃,刘邦只得坚守不出。
最终,汉军会和援军共三十万,和项羽决战垓下。
最终,项羽兵败如山,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于乌江,楚汉战争结束。
公元前202年,刘邦正式称帝,建立汉朝。
统一中国建立汉朝后,刘邦以文治天下,征用儒生,诏令天下,广泛求贤。
汉朝的制度基本上是秦朝的延续,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地方实行郡县,同时废除了秦朝的苛刻法律。
另外,汉朝还实行分封制。
最初,分封的是异姓王,如韩信等人。
不过,后来当帝王的刘邦,开始对曾经的部下大肆杀戮。
杀韩信,为了巩固皇权;疑萧何,为了向群臣示威,杀到最后只剩长沙王吴呙。
消灭了异姓王,刘邦开始分封同性王,被分封的基本上都是刘邦的儿子,并誓言永远不分异姓王。
(但是东汉末年,曹操在挟天子以令诸侯后,汉献帝不得已封曹操为魏王)。
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同姓王也不见得保险,该添乱的时候也“当仁不让”,而且情节更为恶劣。
法律思想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发家思想为辅,取消秦朝“严刑俊罚”的策略,废除连坐法和夷三族,提出了“德主刑辅”。
即以教化为主,刑罚为辅,达到了宽柔相济、严松相当的统治效果。
刘邦采取宽松无为的政策,不仅安抚了人民,凝聚了中华,而且促进了汉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使饱受战乱的中国得以修生养息,为以后开创“文景之治”,和汉武帝反击匈奴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195年,刘邦病逝,终年62岁,谥号高皇帝,庙号高祖。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布衣天子,从此走完这一不平凡的人生。
让我们记住这位英雄,他开创了汉室天下,使中国历史揭开了朝气蓬勃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