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核心素养

合集下载

2022新课标的核心素养有哪些

2022新课标的核心素养有哪些

2022新课标的核心素养有哪些
2022新课标的核心素养是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的素养,它
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成长的核心。

2022新课标的核
心素养包括:
一是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是指学生对自己的认知,包括自我意识、自我认同、自我控制、自我反思等。

学生要学会认识自己,了解
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掌握自己的特点,培养自我调节能力,提高
自我管理能力,增强自我信心,提升自我实现能力。

二是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指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包括尊
重他人、尊重社会公德、尊重社会规范、尊重社会利益等。

学生
要学会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公德,尊重社会规范,尊重社会利益,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为社会做出贡献。

三是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学生具备的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创新态度、创新行动等。

学生要学会思考问题,培养创新思维,掌握创新方法,培养创新态度,提高创新能力,激发创新热情,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四是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是指学生具备的文化素养,包括文化认知、文化理解、文化实践等。

学生要学会欣赏文化,了解文化,
掌握文化,培养文化,提高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信,为社会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2022新课标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成长的核心。

它包括自我认知、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文化素养等,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成长的核心。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备2022新课标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国学生六大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六大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六大核心素养引言在当今世界中,中国正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全球力量。

中国学生的教育质量和素养水平对于国家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中国学生六大核心素养,这些素养不仅是学生们个人发展的基石,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学术素养学术素养是中国学生重要的核心素质之一。

学术素养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的学科知识、学术方法和思维方式。

学术素养不仅包括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还包括对学术规范和道德的理解和遵守。

一个具备优秀学术素养的学生能够在学业上取得优异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中国学生另一个重要的核心素养。

创新能力指的是学生在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时,能够独立思考、灵活运用知识,并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能够不拘一格地思考问题,不断寻找新的方法和途径,在面对变化和不确定性时能够适应和应对。

三、沟通和合作能力沟通和合作能力是中国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

沟通和合作能力指的是学生能够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他人的意思,并能在团队合作中与他人进行良好的协作。

一个具备良好沟通和合作能力的学生能够与他人进行积极的交流,理解别人的观点和需求,并能够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四、批判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是中国学生另一个重要的核心素养。

批判性思维能力指的是学生在面对信息和观点时,能够客观分析和评价,并能够判断信息和观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一个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并质疑信息,不盲从地接受观点,有效地应对各种信息的挑战。

五、文化素养文化素养是中国学生的重要一环。

文化素养指的是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一个具备文化素养的学生能够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传统,同时也能够尊重和包容各种不同的文化,有能力与世界各地的人进行交流和合作。

六、综合素养综合素养是中国学生的最高层次和综合能力。

综合素养指的是学生在各个方面的素养能够协调发展,并能够将各种素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整体。

我国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是什么

我国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是什么

中国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是什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六大核心素养敲定,看看到底是哪些?【总体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

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

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5篇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5篇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5篇第一篇: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一、社会责任。

主要是个体处理与他人(家庭)、集体、社会、自然关系等方面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

1.诚信友善。

重点是自尊自律,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等。

2.合作担当。

重点是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对自我和他人负责;履行公民义务,行使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公正等。

3.法治信仰。

重点是尊崇法治,敬畏法律;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依法律己、依法行事、依法维权;崇尚自由平等,坚持公平正义等。

4.生态意识。

重点是热爱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行动等。

二、国家认同。

主要表现为个体对国家政治制度、核心价值理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理解、认同和遵从。

5.国家意识。

重点是了解国情历史,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热爱祖国,认同国民身份,对祖国有强烈的归属感;自觉捍卫国家尊严和利益等。

6.政治认同。

重点是热爱中国共产党;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等。

7.文化自信。

重点是了解中华文明形成的历史进程;承认和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理解、欣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

三、国际理解。

主要表现为个体对国际动态、多元文化、人类共同命运等方面的认知和关切。

2022新课标四大核心素养解读

2022新课标四大核心素养解读

2022新课标四大核心素养解读随着2022年新课标的实施,四大核心素养成为了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四大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培养和发展的基本素养,分别是学科核心素养、学习方法素养、思维品质素养和情感态度素养。

这些核心素养涵盖了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所必备的能力和素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不同学科时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文素养、数学素养、英语素养、科学素养、历史素养、地理素养和艺术素养。

这些素养涵盖了学生在各个学科中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学生在学术领域中取得进步的基础。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能够有效地运用语文知识进行交流和表达。

数学素养是指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能够熟练地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推理和计算。

英语素养是指学生具备较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能够有效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和沟通。

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具备较好的科学知识和科学实验技能,能够理性地认识自然界,并具有创新科学的能力。

历史素养和地理素养是指学生具备较好的历史地理知识和相关技能,能够理性地认识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

艺术素养是指学生具备基本的音乐、美术和体育技能,能够欣赏和创作优秀的艺术作品。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取得学术成就的关键。

教师应该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扎实地掌握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努力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水平,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习方法素养学习方法素养是指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自主学习。

学习方法素养包括学习目标的设定、学习计划的制定、学习过程的规划、学习方法的选择、学习策略的运用和学习效果的评价。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三个方面六大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三个方面六大素养

综 合表 现 为 人 文 底 蕴 、 科 学 精 神 、 学 会 学 习 、 健 康 生 活 、 责 任 担 当 、 实 践 创 新 六 大
素 养 具 体 细 化 为 国 家 认 同 等十 八 个 基本 要 点 。 根据 这 一 总 体 框 架 可 针 对 学 生 年 龄


特 点 进 一 步 提 出 各 学 段 学 生 的 具 体 表现 要 求 。


和 实 践 能 力 促 进个 人 价 值 实 现 推 动 社 会发 展 进 步 发 展 成 为 有 理想 信 念 、 敢 于担 当



的人 。
5 . 责 任 担 当 。 主 要 是 学 生 在 处 理 与 社会 、 国 家 、 国 际 等 关 系 方 面 所 形 成 的 情 感 态
要 点 。
2 .
科学 精 神 。
主要是学 生在学 习
、理解


用 科 学 知 识 和 技 能 等 方 面 所 形 成 的 价
值标 准 、 思维 方 式 和 行 为 表现 。 具 体 包 括理 性 思 维 、 批 判 质疑 、 勇 于 探 究等 基本 要 点 。
( 二 ) 自 主 发 展
自 主 性 是人 作 为 主 体 的 根 本 属 性 。 自 主 发 展 重在 强 调 能 有 效 管 理 自 己 的 学 习 和 ,
生 活 认 识 和 发 现 自 我 价 值 发 掘 自 身 潛 力 有 效 应 对 复 杂 多 变 ,

生 , 发 展 成 为 有 明 确 人 生 方 向 、 有 生 活 品 质 的 人 。




有 宽 厚 文 化 基 础 、 有 更 高 精 神 追 求 的 人 。

初中阶段核心素养

初中阶段核心素养

初中阶段核心素养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知识、能力、品德和情感等多个方面的综合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证。

本文将从知识、能力、品德和情感四个方面探讨初中阶段的核心素养。

一、知识素养知识是核心素养的基础,也是学生获得其他素养的前提。

初中阶段的学生应通过学习各学科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人文、社会等方面的知识,形成扎实的知识基础。

此外,学生还应具备信息获取和处理的能力,能够主动获取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二、能力素养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培养和展现的一种能力。

初中阶段的学生应培养和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能够有效地组织学习时间和学习任务,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此外,学生还应具备信息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品德素养品德是指学生在思想、行为和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素养。

初中阶段的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学生应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尊重他人,关心他人,乐于助人。

学生还应具备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能够正确对待学习、生活和社交等方面的问题。

四、情感素养情感是指学生在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方面的素养。

初中阶段的学生应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生应具备情感表达和情感调控的能力,能够正确处理自己的情感问题,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

学生还应具备良好的情绪管理和情绪调节的能力,能够有效地应对各种情绪和压力。

初中阶段的核心素养包括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品德素养和情感素养。

学生应在学习和实践中全面发展,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核心素养。

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学生和家长也应认识到核心素养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的各种活动,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中学生六大核心素养

中学生六大核心素养

9月13日上午,北师大举行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

这项历时三年权威出炉得研究成果,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得内涵、表现、落实途径等做了详细阐释。

据透露,这份核心素养可就是事关今后得课标修订、课程建设、学生评价等众多事项哦。

这两年教育得流行语排行榜,“核心素养”榜上有名。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也被很多人替换成“有了六大素养,走遍天下都不怕”。

那六大素养都有哪些呢?我们一起去瞧瞧吧~六大核心素养敲定,瞧瞧到底就是哪些?总体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与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得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得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文化就是人存在得根与魂。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得知识与技能,掌握与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得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得人。

1、人文底蕴。

主要就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与技能等方面所形成得基本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

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与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

主要就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与技能等方面所形成得价值标准、思维方式与行为表现。

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自主性就是人作为主体得根本属性。

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得学习与生活,认识与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得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得人。

3、学会学习。

主要就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得综合表现。

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

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
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

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学生六大核心素养18个要点的内涵

学生六大核心素养18个要点的内涵

学生六大核心素养18个要点的内涵一、人文底蕴1、人文积淀重点是: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2、人文情怀重点是: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3、审美情趣重点是: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

二、科学精神1、理性思维重点是: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

2、批判质疑重点是: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

3、勇于探究重点是: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

三、学会学习1、乐学善学重点是: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

2、勤于反思重点是:具有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审视的意识和习惯,善于总结经验;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或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等。

3、信息意识重点是: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等。

四、健康生活1、珍爱生命重点是: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

2、健全人格重点是: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等。

3、自我管理重点是: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

完整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内容

完整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内容

完整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内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必备的品格和能力,以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也是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研究、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人文和科学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其中,人文底蕴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科学精神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自主发展重在强调有效管理自己的研究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成就出彩人生。

其中,学会研究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健康生活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社会参与重在强调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其中,理想信念和敢于担当是基本要点。

保持健康重点是:具有正确的健康观念和行为惯,能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和健身活动;能够合理饮食、作息,保持身心健康;能够预防疾病,及时就医,维护自身和他人的健康等。

2、情感管理重点是:具有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情感管理能力,能够理性表达情感,有效处理人际关系;能够正确处理自我情感,保持心理健康,提高生活幸福感等。

3、社会适应重点是: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素质,能够遵纪守法,尊重他人,具有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能够有效沟通,合作共赢,处理复杂问题和情境等。

责任担当1、社会责任重点是: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关注社会热点和民生问题,为社会和他人做出贡献。

2、国家认同重点是:具有爱国主义情感和国家认同感,尊重国家法律和制度,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学生 核心素养

学生 核心素养

学生核心素养
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所具备的一系列基本能力和素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并在学生未来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学生核心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学习能力: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具有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有效地获取和整合知识。

2. 沟通能力:学生具有良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能够理解和解释他人的观点。

3. 批判性思维能力:学生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能够辨别真假信息,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4. 创新能力: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和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5. 社交能力:学生能够主动与他人进行合作和交流,具有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6. 文化素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文化意识,能够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7. 心理健康: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能够适应学习和生活的压力,积极应对问题和困难。

通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环境和职业要求。

完整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全文)

完整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全文)

完整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全文)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于9月13日在北师大发布。

这项历时三年的权威研究成果详细阐释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和落实途径。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以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

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研究、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第一大素养是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第二大素养是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研究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具体包括学会研究、健康生活等基本要点。

最后一大素养是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现实,关注社会热点,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发展成为有社会意识、有社会责任的人。

具体包括公民意识、社会参与和社会责任等基本要点。

这些素养的培养将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信息获取和利用能力重点是:具有获取、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能够有效地获取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能够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评价,具有正确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等。

健康生活——身心健康1、身体素质重点是: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保持身体健康。

义务教育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核心素养是指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素养和能力。

这些素养和能力包括语文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信息素养、艺术素养、体育素养、思想道德素养和社会实践素养等八个方面。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应该掌握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语言规范,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并能够理解各种文本的含义。

数学素养是指学生应该掌握的数学基础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

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应该掌握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

学生需要了解基本的科学概念和科学原理,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实验和推理。

信息素养是指学生应该掌握的信息获取、处理和利用的能力。

学生需要了解信息的来源和获取方式,能够有效地处理和利用信息。

艺术素养是指学生应该掌握的艺术表现能力和欣赏能力。

学生需要了解基本的艺术概念和表现方式,能够进行创作和欣赏。

体育素养是指学生应该掌握的体育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

学生需要了解基本的体
育规则和技能,能够进行各种体育运动。

思想道德素养是指学生应该掌握的思想品德和道德素质。

学生需要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能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

社会实践素养是指学生应该掌握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

学生需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现实和社会问题,具备积极的社会责任意识。

总之,义务教育核心素养是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必须掌握的基本素养和能力,这些素养和能力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基础。

中小学义务教育各科课标中的核心素养

中小学义务教育各科课标中的核心素养

中小学义务教育各科课标中的核心素养1、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2、数学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一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三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3、英语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方面。

4、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

政治认同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的思想前提,道德修养是立身成人之本,法治观念是行为的指引,健全人格是身心健康的体现,责任意识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

5、科学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程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科学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方面。

6、物理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

7、化学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化学课程中的具体化。

8、历史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9、地理课程要培育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地理课程中的具体化,体现了地理课程对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少年的独特价值。

10、生物学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生物学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

11、艺术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

12、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方面。

探析中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困境与路径

探析中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困境与路径

探析中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困境与路径中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语文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科目,其核心素养培育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修辞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养。

当前中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存在着一些困境,需要找到合适的路径进行克服和解决。

一、困境分析1. 教学内容单一目前,中小学生语文教学以应试为导向,教学内容单一,注重对知识点的传授和记忆,忽略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学生只注重应试,而忽视了对语文素养的培养,从而导致了语文水平整体下降的现象。

2. 课外阅读匮乏中小学生在学校中,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受到了限制,在家庭中也很少有人引导孩子进行课外阅读。

这导致学生的语文素养无法得到有效的培养。

课外阅读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但是当前课外阅读的匮乏导致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无法全面提升。

3. 交际能力弱化在当今的信息爆炸时代,学生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了手机、电脑等新型媒体上,导致了学生的交际能力的弱化。

语文核心素养培育不仅仅是对语言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但是当前学生的交际能力却处于弱化的状态。

二、路径探索1. 多元教学方法当前,语文教学应当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接触到语文,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鼓励课外阅读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努力,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学校设置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家庭中也要有人引导孩子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提高语文素养。

3. 强化交际能力学校和家庭要共同协作,引导学生走出网络的世界,增加面对面的交流和交际机会,通过各种方式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4. 增加实践环节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不仅仅是在书本中获取知识,更需要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学校应该增加学生的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5.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学校和家庭要共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不仅仅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语文,更要学会自主学习,从而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中国小学生六大核心素养

中国小学生六大核心素养

中国小学生六大核心素养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据了解,参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订的专家阵容强大。

“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始于xx年5月,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

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

那么今后在学校教育中到底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其落实需要从整体上推动各教育环节的变革,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完整育人体系;今后将通过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教育评价等三个方面进行落实。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八个基本要点。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1)文化基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

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质与素养
• • • • • • 素质:指人的某些先天的特点,是其本来的性质。 素养: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能力和见识。 Accomplishment Attainment Outfit Quality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 • • • 语言能力 文化意识 学习能力 思维品质
•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 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 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 1:15》
• Social animal • Id, ego, super-ego
英国
英国国家课程标准,强调:
四项发展目标: • 精神方面的发展:自我成长,发展自己的潜能, 认识优缺点,具有实现目标的意志; • 道德方面的发展:明辨善恶,理解道德冲突,关 心他人,采取正确行动的意志; • 社会方面的发展:理解作为集体和社会一员自身 的权利与责任,人际关系的能力,为了共同的利益, 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 文化方面的发展:理解文化传统,具有理解和欣 赏美的能力。
培养目标
3、体 • 身心健康,体质强壮 • 理解并体验体育在形成健全人格方面的作 用和意义 • 爱好体育活动,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 • 具有基本的安全保健常识和良好的卫生习 惯 •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方 式
培养目标
4、美
• 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对自 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具有一定的感 受力、想象力、判断力和创造力
for when I tell you what precedes, you know what follows.”
(Analects 1:15)
• 子贡说:“贫穷而不谄媚,富裕而不骄横, 怎么样呢?”孔子说:“也算可以了,但 是,还不如贫穷而不失快乐,富裕而好礼 义。”子贡说:“《诗经》里有‘像切磋 兽骨象牙,像琢磨美石宝玉。’就是讲的 这个意思吧?”孔子说:“端木赐呀,我 可以开始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已 经发生的事,你已经可以据此预知未来的 事了。”
“(君子)是否该是这个样子?” “是的。但如果是那个样子就更好了。” “就跟诗经里说的一样,要精益求精?” “你能举一反三,好!”
A? A<B (AB)=C? ∵ (AB)=C ∴D
A: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如磨 D:告诸往而知来
A<B:新知识 AB:新认识 C:已有知识 (AB)=C :新旧知识关联(创新性思维) D:总结与抽象 (学习策略)
1、德 •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了解中国 国情,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具有责任感 •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 遵守社会主义道德准则、国家法律和社会行为规 范,具有民主和法制的精神 • 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具有关心和保护人类环 境的意识和行为 • 热爱劳动,关心集体,乐于助人 • 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自信、自主、自律,具有 团结、合作、协调能力、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的 能力
• Zi Gong said, “Poor without cadging, rich without swagger.
What of that?” The Master replied, “Not bad. But better still, poor, yet delighting in the way, rich, yet a student of the ritual.” Zi Gong said, “I suppose, the saying of the Songs ‘as thing cut, as thing filed; as thing chiselled, as thing polished’ actually refers to what you have just said?” The Master said, “Oh Ci, now I can really begin to talk to you about the Songs,
四方面共同的价值观:
自我:认同客观存在的自我,认识自己的长处和 短处,养成自尊心和自制力。 人际关系:承认自我与他人生存和发展的相互依 赖关系,尊重他人,诚实、可信、自信。 社会:追求自由与正义,维护权利与法的尊严, 为共同的利益而努力,重视公民的责任和家庭,尊 重宗教和文化的多样性,积极参与民主生活。 环境:把由社会和自然共同构成的环境视为生命 和变化的起源,对未来和可持续发展抱有责任感, 理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努力保持自然的平衡性与 多样性。
我国台湾地区的课程标准强调培养 学生的十项能力
1.增进自我了解,发展个人潜能。 2.培养欣赏、表现、审美及创作能力。 3.提升生涯规划与终身学习能力。 4.培养表达、沟通和分享的知能。 5.发展尊重他人、关怀社会、增进团队合作。 6.促进文化学习与国家了解。 7. 增进规划、组织与实践的知能。 8.运用科技与资讯的能力。 9.激发主动探索和研究的精神。 10.培养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
2、智 • 具有适应学习化社会所需要的基础的文化、科学 知识和读、写、算的基本技能、语言表达能力、 基本劳动技术和实际操作能力 • 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精神,形成科学态度,学会 科学方法 • 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创新意识 和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 的能力 • 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其他 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参与国际社会活动 的意识和能力。
中小学生核心素养中的 学习能力的培养
西南大学 李力 2019/2/3
― 老师,您讲的名词性从句,我觉得很简 单。 ― 是吗?你都懂了? ― 就和我们以前学的特殊疑问句一样嘛。 ― 不对。看来你还没有懂。特殊疑问句一 般需要用助动词来构成,而名词性从句 则不需要……
知识传授≠学校教育
• 工具性:培养人才 • 人文性:培养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