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综合论和本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眼中的综合论与本体论
很多人觉得,电影和当代艺术、诗歌、绘画、雕塑等是不同质的东西。无论是他们的艺术本体还是艺术外延,都没有必要去混淆。安德烈巴赞对电影美学以及长镜头理论的贡献,更加确定了电影作为第七艺术之于其他艺术本体绝对独立的存在。在国内电影理论界号称激进和异端的周传基教授曾经激烈抨击“不要问电影是什么,只要问电影怎样为人民服务”之类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综合论”。以长镜头的运用为起点的遵循影像记录性、本体性、客观性、连续性的革命深刻的影响了世界电影的格局。在彻底区分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指导思想、以电影作为政治造势宣传工具、以导演主观思想强制施于影像的拼贴和组接的蒙太奇后,“本体论”终于成为了名门正派,而“综合论”日渐式微了。
电影究竟是自成本体的第七艺术,还是早先国内影视艺术院校普遍教授的综合艺术呢。其实电影和文学、当代艺术、绘画、雕塑之间的关系,并不存在相斥还是相吸。综合论者和本体论者的论战,很多时候都是牛头不对马嘴的相互扯皮。电影作为视觉艺术的一种,还不都是遵循似动现象和视觉心理学的表达方式与表现形式。以其他艺术来肢解电影或者以电影来排拒其他艺术,在我看来都是无耻的。
电影本体之外的探索和考究,有时候远远盖过电影本身。电影文学化以及对影片的文本解构就是这个时候提出来的。同时电影和电视两个不同质的东西合并为目前通称的“影视”,以及提出将电影艺术和商业结合,也都是综合论指导思想下的一种趋向和潮流。因此,国内有着主旋律电影、人文电影、电视电影之类在电影本体之外加入前缀后缀的莫名其妙的东西。周传基老师一派的学者认为:探究光、声、影、时间、空间等构成电影的基本要素,以及镜头之间的拼贴组接,镜头内部的信息延展、镜头语言的画面表达等电影技法之外,没必要将人文情怀、主题思想、社会现实意义这种专属于成片之后的“非本体”意义冠以崇高之名,甚至凌驾于本体之上。当然,这种论调略嫌偏激。不过,从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一点端倪。
综合论指导思想下的中国电影,曾经闹过很大的笑话。意大利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的记录片《中国》于1972年上映之后,遭到了中国文化界一片整齐的声讨。且不谈大师在境内拍摄遭遇的多方阻拦和精细掩盖,就连他的拍摄行程都是当地政府特别设置和规定的,哪些地方可以拍,哪些地方不能拍事先都知会好了。在这种情况下,大师
还是以自己敏锐的影像触觉捕捉到了中国最不为人知的角落。镜头记录了上个实际六七十年代中国人民生活的原生态,没有任何的修改和矫饰,是忠实于拍摄客体和影像本体的绝优作品。对于这部片子,当时的中国影评人口径惊人般统一。自1974年以来全国报刊杂志发表的中国影评人批判安氏的文章凡43篇集结成了一本叫《中国人民不可侮——批判安东尼奥尼的反华影片《中国》文辑》的天下奇书。我们不禁佩服综合论指导下中国影评界的高效和无脑。看见没,连“标题党”都是人家玩剩下的。摘录几个:
“这个所谓的‘纪录片’,每一个镜头都有评论,这是借用反动艺术手法污蔑和丑化中国的极其恶毒的政治评论,是肆无忌惮地公开露骨地反华反共反革命的政治评论。”(《恶毒的用心卑劣的手法》)“党和毛主席大力培养我们敢于反潮流的革命精神。我们正在同革命的教师们一起向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开火,批判孔孟之道,批判林彪的反革命罪行。在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风浪中,我们一点也不安静。你安东尼奥尼拍摄反华影片,进行反革命活动,我们就要批判你,同你斗争到底。”(《我们红小兵的愤怒》)
“这铁一般的事实,你就是再有多少‘欧洲人的自傲’,也是无法否认的。你所偷拍的‘军舰’的镜头和似乎很俏皮的解说,丝毫无损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伟大;相反,只能证明你不过是一只把脑袋藏到沙堆里的鸵鸟,顶多不过是一个戈培尔式的造谣专家而已!”(《中国人民解放军坚不可摧》)
这样的影评根本与电影没有任何关系,只是一篇篇阶级斗争的讨伐檄文而已。直到现今,理论界的遗毒还一直在蚕食着中国的电影批评。难怪综合论千夫所指,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但是,本体论就真的完美无缺吗?我倒是提不出什么反驳意见。不过任何一种理论,只要不是完美的,就一定会有所流毒。本体论的核心观点通俗一点就是:电影就是电影,其他的以视听语言为基础的电影艺术,在理论界定义构成其完部的细部元素的时候显得模棱两可。本体论的一派学者提倡摒弃非影像元素,非电影语言的手段和技法。他们在教授学生的时候就要求去旁白,去音响,去字幕,以纯影像训练自己。姑且不论这种教法是否正确,要拎着自己跑出默片时代去欣赏肢体动作。在视听技术发达的今天,很多人会不能接受这一套。在观影习惯上,本体论者又给普通影迷留下了一个自诩精英囤于学术的印象。比方说我看了洒狗血似的悲剧泪流满面,或者被假大空的口
号式电影煽动得义愤填膺,那也是我情我愿。一天工作累了,回到家,翘着脚就会想着看看冯式喜剧或者日剧韩剧,谁有空抱着一文艺大闷片在那研究似动还是三一律?很多人观影就是为了享受。谁能给他享受,谁的片子就是好片。在周传基教授和沈如冰教授就本体论和综合论各执一词激辩论战的时候,我发现批判周教授的阵营中很多并不是学院派的人,反而是普普通通的观影群众。本体论的后遗症在于它更容易造就一批“伪本体论”者,也就是时下流行的装逼文艺小青年。装逼可以自己装,但是不要动辄批判这个太流俗批判那个太商业。观众的审美情趣是由观众自己决定的,不需要别人来代言。可以说,本体论者往往犯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态度。他们的无意识的居高临下,只会让自己离电影本体越来越远。
事实上,两者的焦点无非停留在“道”与“术”上。即电影本体的地位以及电影的内涵外延究竟是高于或低于或与之平行的地位。对于影像的内在体认究竟是以影像为首要关注对象还是影像作用于心理产生的影像之外的东西呢。若是如此,电影的旁白、字幕、配乐、配音以及推拉摇移,是该归属于电影本体呢还是综合论的讨论范畴呢。综合论往往将电影扣上了训导教化的帽子,而事实上电影本身并没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和义务,那是影片之外要讨论的问题。综合论者像是一个拥有着奉献精神的平均主义者,不独电影甚至其他艺术也是为其“大道”而服务。但是综合论者也不是一无是处的。他们提倡借鉴其他艺术的语言和手法来丰富电影的语言和手法。吸收其他艺术的表现形式加以融合成为电影新的技法和流派。
因此不要陷入繁文缛节的笔墨官司,把当代性做到极致,自然就是好作品了,综合论和本体论各执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