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高中语文一单元中国古代短篇小说2《促织》:变形的故事学案(含解析)粤教版选修《短篇小说欣赏》
2019精选教育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短篇小说欣赏》第2 课《促织》:变形的故事(教案).doc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短篇小说欣赏》第2课《促织》:变形的故事(教案)李建辉教学要点1 理清课文思路,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2 分析小说的思想主题重难点1 理清课文思路,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2 分析小说的思想主题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内容理清思路,把握小说情节步骤一快速串译课文,提示学生注意课文有关的文言词句(给学生提供了课文翻译,《第二教材》中有较详细的文言词句的归纳)二结合课后的练习一,讨论如下:1 故事发生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明确:故事发生在背景是,朝廷以斗蟋蟀为时尚,各级官员通过征集蟋蟀而盘剥百姓,而社会上游手好闲的恶人借机把蟋蟀囤积居奇,从中鱼肉百姓,经常是征集一只小小的促织,就要弄得几户人倾家荡产。
)2 里正与里胥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成名被迫充当了里正的苦差役?为了这差役成名结果怎样?(明确:“里正”相对于现在的村民小组长,负责帮助上面征收计划生育罚款的人,如果没有能从村民手上征收到,完不成上面下达的任务,那就只有自己垫付;而“里胥”相对于现在的村里的蹲点拿国家工资的干部。
成名因为平时循规蹈矩为人忠厚老实,因此被里胥上报做了这个专门得罪人的苦差。
为了应付这苦差,成名赔光了自己的家产,还亲自去寻觅促织,没有找到,结果被县宰打得两腿之间脓血淋漓,躺在床上连路都走不了。
)3 成名妻子到村中的一个巫婆处求到一张图,按照这图的提示,成名找到一只促织,对此,他怎样了?(明确:成名一家欢天喜地,认为只小虫价值连城,便精心地饲养起来。
)4 成名的儿子好奇结果把这只关系全家性命的虫子弄死了,结果成名对此又怎样了?(明确:成名先是愤怒地要找儿子算账,可是当发现儿子已经跳井身亡后,又化怒为悲;后来要去埋葬儿子时,发现儿子还有气息,又转悲为喜,可是望见那装蟋蟀的笼子是空空的时,又非常失落,也就不再把儿子的死活放在心上了。
)5 正在成名情绪低落时,突然听到蟋蟀的鸣叫,结果他又几经曲折找到了一只怎样的蟋蟀?(明确:找到了一只个子很小长得也很难看但却似乎很通人性的蟋蟀,于是他也就把它收养起来,想以此献给公堂,又害怕担心它不符合要求,就先试着让它比斗一下,看看它的能耐。
语文选修粤教版短篇小说欣赏《促织》教案2

教学目标:1、赏析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情节。
2、了解作者借前朝故事来揭露自己所处清朝“盛世”黑暗现实的创作意图。
3、赏析人物的心理描写。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的创作构思。
2、掌握本文的情节特点。
3、理解故事喜剧结尾的意义。
4、理解篇末评论的作用。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检查预习,了解故事情节,赏析人物心理描写。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王安石《促织》:金屏翠幔与秋宜,得此年年醉不知;只向贫家促机杼,几家能有一絇丝?帷幔的质地也是丝的,都是耗费了劳动妇女无数心血的产物。
可是富贵人家“得此”甚易,并且用来做为遮风挡寒的工具,那些醉生梦死的老爷们年复一年安于这种舒适的处境之中,完全感觉不到秋天寒冷的威胁。
偏偏就在这个季节,无情的蟋蟀(即促织)却向贫家鸣叫不已,催促他们赶快劳动,却不想想穷苦人家多少门户连“一絇丝”也没有,让他们拿什么去织呢?“金屏翠幔”和“一绚丝”不仅是成品和原料的对比,而且是生活的豪奢与贫瘠的对比,是物质的珍贵与寒伧的对比,甚至在数量上也是悬殊的。
在诗人笔下就是这样一只小小的虫子却把讽刺矛头指向了豪门贵族,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刻同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也是因为这小小的蟋蟀让一家人为他哭、为他死,却也因他而飞黄腾达的文章!板书:促织二、介绍本文教学目标及本节课教学要点。
三、检查预习。
1、你所了解的蒲松龄作者蒲松龄生于明代末年,一生主要活动时间是在康熙年间。
他本是一个有多方面文学才华的人,诗、文、俚曲都有作品传世。
但他一生的遭遇却很不幸运,连个举人都没考上,做了近40年的清苦塾师。
2、所知道的《聊斋志异》:为什么叫《聊斋志异》?”聊斋”是作者的书斋名,“志异”就是记述花妖狐鬼及其他一些荒诞不经的奇闻异事。
为什么要写这样的奇闻异事?因为通过这些离奇虚幻的故事,便于大胆地揭露社会多方面的黑暗现实,便于赞美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樊篱的精神,也便于抒发作者自己的满腔“孤愤”。
《促织》教案(粤教版高二选修)

《促织》教案 (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1、鉴赏本文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和细腻逼真的心理描写,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2、归纳文言现象,把握文言词句的学习规律。 教学重点:曲折跌宕的情节、细致入微的人物心理描写。 教学难点:“神示佳虫”和“魂化促织”的理解和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蒲松龄的自勉诗(科举路)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2、郭沫若题联 (话聊斋) 写人写鬼,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二、讲故事,知内容 1、全文是以什么为线索?(促织,即“虫”) 2、指名一学生讲故事,(提示:围绕标题“促织”展开复述,只简述故事梗概,不细叙具体细节,所谓梗概,包括故事发生的背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其他同学边听,边紧扣线索给每段加一个标题。 学生讲故事,最后明确:征促织--捕促织--卜促织--得促织--失促织--化促织--斗促织--进促织--议促织 3、按小说情节发展来分析,明确《促织》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让学生体会故事一波三折的特点。 阅读课文,编写情节提纲 情节起止段 所写内容 序幕(起因)第1段 朝廷征促织 开端第2段 成名被摊派交纳促织 发展第3~4段 成妻卜促织 成名按图索促织 高潮第5~7段 成子毙促织 化促织 斗促织 结局第8段 成名献促织 尾声第9段 作者评促织 文章始终围绕促织一条主线,成名一家忽悲忽喜,喜而转悲,悲而复喜。围绕这条主线情节具体有几次波折?体会这样安排有何妙处?其情感变化可用如下曲线表示: 神卜得虫--征虫受刑--儿毙促织--魂化促织 故事情节一波三折,作者如此安排,让成名的命运(独是成氏子以蠹贫(操童子业,久不售),以促织富。)随着促织的得失而起伏不定,意在揭示封建社会中百姓的命运行同草芥一般任人宰割,让读者在惊心动魄的陡转中体会到统治阶级的残酷。 4、细读课文第六段从文中找出能体现成名心理变化的词依次填入横线上,并体会心理描写的妙处和作用(每条横线只填一个字)。 成名听说儿子误毙促织则 怒 ,得子尸于井则转而为 悲 ,见子气息惙然则转而为 喜 ,但顾蟋蟀笼虚则又转而为 愁 。忽闻门外虫鸣则既 惊 且 喜 ,然见促织短小则认为它 劣 ;视之,意似良,又转而为 喜 。将献公堂,不知能否合官老爷意,心中又 恐 。可见,一只小小蟋蟀竟然 牵 动 着主人公的心, 主 宰 着主人公的命运,这 细 致 入 微 、 曲 折 变 化 的心理描写与行动描写融于一炉,有力揭示了皇帝 荒 淫 ,官 贪 吏 虐 ,致使老百姓 家 破 人 亡 的罪恶现实。 三、鉴赏、讨论: 1、指名让学生朗读课文第9段,再对照朗读第1段。读后提问:“每责一头,辄尽数家家产。”造成这种后果的罪魁祸首是谁?请从第1段和第9段中找出证据。 讨论。明确:造成这种后果的罪魁,是以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者。第1段提出“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说明祸患起宫廷,统治者为满足宫中享乐而“岁征民间”。未段尖锐地指出:“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由于最高统治者的荒淫无耻,贪官对上的阿谀奉承,“科敛丁口”,老百姓就只能落入“贴妇卖儿”、倾家荡产的悲惨命运。 2、既然如此,为什么作者给故事安排一个喜剧的结局?要从课文中找出佐证的句子说明所以。 讨论。明确: ①这个结局是虚幻的,当时的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其一,从全文看,作者以血淋淋的事实告诉读者:成名因无法纳贡而“忧闷欲死”,继又“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甚至“转侧床头,唯思自尽”;接着成名子因死一蟋蟀而吓得投井自尽,成名夫妇“抢呼欲绝”,“茅舍无烟,相对默然”,这正是统治者为一小虫而逼得成名家破人亡。其二,成子化蟋蟀,大家都清楚这是不可能的。作者写此虚幻的事实,其意图在于证明,成子以自身性命化小虫去让皇帝玩赏,这正是鞭笞皇帝视民命如玩小虫。这个“结局”非但没有削弱本文的批判力量,而是从更高的层次上强化了批判力量。 ②退一步讲,成名“因祸得福”即使是真,也是偶然的。结尾明明指出“独是”以促织富,“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这有力地说明,百姓的生死祸福,竟系之于区区小虫,封建统治的腐败已到何种程度! ③“喜剧”的结局,实际上是嘲讽了一出丑剧,请看“成名裘马扬扬”,连“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思泽”,这岂不荒唐可笑! 综上所述,本文结尾以及异史氏的评论,是在揭露封建统治的罪恶和当时政治的腐败黑暗。有人把异史氏的一段评论说为“以因果报应来规劝人,无异是愚民,无异是助纣为虐”。这种观点是不符合事实的。 四、归纳文言现象: 1、通假字 (1)昂其直 “直”通“值” (2)手裁举 “裁”通“才” (3)翼日进宰 “翼”通”“翌” 2、词语活用 岁征民间 名作状,每年 得佳者笼养之 名作状,用笼子 早出暮归 名作状,早上、晚上 取儿稿葬 名作状,用草席 日与子弟角 名作状,每天 旬余,杖至百 名作动,打板子 大喜,笼归 名作动,用笼子装 上于盆而养之 名作动,放 仙及鸡犬 名作动,成仙 此物故非西产 名作动,特产 试使斗而才 名作动,显示才能 裘马扬扬 名作动,穿着皮衣、骑着高头骏马 昂其直 形容使动,使……高 而高其直 形容使动,使……高 辄倾数家之产 动词使动,使……倾尽 成然之 形容意动,认为……对 益奇之 形容意动,觉得……奇特 成以其小,劣之形容意动,认为……劣 而心目耳力俱穷形作动,用尽 近抚之 形作动,走近 蟹白栗黄 形作名,白肉、黄粉 成述其异 形作名,非凡本领 以塞官责 动作名,差役 3、特殊句式 (1)定语后置句 如,“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2)被动句 如,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3)省略句 如,“又试之鸡” “试之鸡” 即“试之以鸡”或“以鸡试之” 4、一词多义 ① 回头看,如“成顾蟋蟀笼虚”(《促织》) ② 看,环视,如“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促织》) (1)顾 ③ 转折连词,相当于“但是”,如“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促织》) ④ 顾虑,考虑,如“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⑤探望,拜访,如“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① 索取,如“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促织》 (2)责 ② 责任,差使,如“留待期限,以塞官责”(《促织》) ③ 责令,如“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促织》) ④ 责罚,如“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促织》 ① 无,没有,如”靡计不施,讫无计”。(《促织》) (3)靡 ② 败退,如“试与他虫斗,虫尽靡”。(《促织》) ③ 倒下,如“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曹刿论战》) ① 打开,如“窥父不在,窃发盆”。(《促织》) ② 挖,如“于败堵丛草中,探石发穴”。(《促织》) (4)发 ③ 丝毫,如“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促织》) ④ 射出,如“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 ⑤ 抒发,如“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 ⑥征发,派遣,如“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 5、归纳本课中出现的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 找出下列表时间的词并解释其含义 1、俄见小虫跃起。 俄:不久,一会儿 2、旋见鸡伸颈摆扑。旋:随即,跟着就。 3、少间,帘内掷一纸出。 少间:一会儿。4、斯须就毙。斯须:一会儿。 5、未几,成归。 未几:没多久。 6、无何,宰以卓异闻。 无何:没多久。 7、既而得尸于井。 既而:不久,随后。8、食顷,帘动。食顷:吃一顿饭的工夫。 五、总结拓展 读下面一则与《促织》相关的《野史》,与课文作比较,有哪几处不同? 宣宗(宣德)酷好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郡遣觅得一头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夫归,伤其妻,亦自经焉。(吕毖《明朝小史》) ① 《野史》是一大悲剧,蒲松龄改写的《促织》却是“喜剧” ; ② 《野史》为骏马来换蟋蟀; ③妻失促织,惧而自缢; ④鸡啄食促织;⑤夫亦自经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短篇小说2促织:变形的故事检测粤教版选修短篇小说欣赏

2 《促织》:变形的故事他用入骨三分的笔触,通过一只蟋蟀牵动着主人公的心,主宰着主人公的命运,抒写了一段由悲到喜、由喜转悲、悲极复喜的传奇。
一只蟋蟀,究竟是仙人的指使,还是魔鬼的化身?一个幸福的家庭从此变故丛生,生生死死,离别聚首,绝壁里的欢喜,欢喜中的眼泪,这一切,究竟是谁在摆弄?据说他在二十几岁时就开始了《聊斋》的创作。
这对于一个致力于科举的人来说,是不合时宜的。
因为科举黑暗,这固然是一方面的原因。
但另一方面,八股文与艺术创作是截然不《促织》结尾漫议吴九成关于《促织》的结尾,历来存在争议。
一些持否定观点的人认为:《促织》最后拖了一条“光明的尾巴”,作者“庸俗地给他(指成名)安排发财致富的结局”,削弱了作品的批判力量;《促织》“并没有把矛头指向封建帝王”,“丝毫没有表现被压迫者的反抗”,“更不想触动封建制度的一根毫毛”,末尾的议论“只是立足于劝诫”。
这种观点,很有必要议一议。
先说那条“光明的尾巴”。
为了研讨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必须从作品本身的实际出发,弄清以下几点:成名的“喜剧”结局是现实的,还是虚幻的?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是普遍性的,还是个别性的?《促织》的结局到底是“喜剧”还是丑剧?作者对这场丑(或“喜”)剧是颂扬还是批判?弄清了这几点,也就容易明白这条“光明的尾巴”到底有什么作用了。
作者以血淋淋的事实告诉读者,成名因无法贡纳促织而“忧闷欲死”,后又被“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转侧床头,唯思自尽”;成子因蟋蟀“股落腹裂”,吓得投井而死,成名夫妇“抢呼欲绝”,终日“茅舍无烟”。
统治阶级为了一只小虫逼得成名家破人亡,这是活生生的现实。
可是,成子身化促织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却是根本不可能出现的,由此而带来的荣华富贵,当然也就是子虚乌有了,作者本人也未尝不了解这一点。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在此处“弄虚”呢?“弄虚”是为了“写实”。
作者的意图就是想证明:成子以自己的身家性命变作一只小虫去让皇帝赏玩,可见皇帝所玩之小虫者,实为民命也;皇帝玩民命如玩小虫,何等可恶!如若成子不用生命化作小虫,则其父之老命必送矣——“杖至百”和“唯思自尽”的前文不是交代得一清二楚了吗?很明显,成名“喜剧”结局的虚幻性,正强化了成名悲剧发生的现实性。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第2课《促织》变形的故事课件 粤教版选修5

材
积
累
山东水浒书业有限公司·
优化方案系列丛书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短篇小说
基
础
自 主
【赏析】 这首诗开篇就写松风,
知 能
学
案
“撼远潮”将风声比作摇天撼地的海
优 化 演
练
课 堂
潮,有声势,有威力,使读者耳有所
互
动 探
闻,眼有所见,感受松风的力量。第
美
究
文
二句写由风带来的疏雨潇潇而下,和
互
动 探 究
(2)手裁.举,则又超乎而跃
美 文
_“___裁__”__同__“__才__”___
写 作 素
佳 作 欣 赏
材
积
累
山东水浒书业有限公司·
优化方案系列丛书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短篇小说
基
础
自 主
(3)成妻具赀.诣问
知 能
学
案
___“__赀__”__同__“__资__”__,__钱__财_______
美
满庭疏雨响潇潇。
文 佳
作
陇头禾黍知何似?
欣 赏
槛外新抽几叶蕉。
山东水浒书业有限公司·
优化方案系列丛书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短篇小说
基
础
自 主
【注】 口号:古人常用的诗题,意
知 能
学
案
为随口吟成的诗。久旱逢雨,诗人随
优 化
演
课
口吟成此诗。
练
堂
互
动
探
美
究
文
佳
写 作 素
作 欣 赏
探
美
究
过“槛外新抽几叶蕉”感受到诗人喜的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2《促织》:变形的故事检测 粤教版选修《短篇小说欣赏》

2《促织》:变形的故事他用入骨三分的笔触,通过一只蟋蟀牵动着主人公的心,主宰着主人公的命运,抒写了一段由悲到喜、由喜转悲、悲极复喜的传奇.一只蟋蟀,究竟是仙人的指使,还是魔鬼的化身?一个幸福的家庭从此变故丛生,生生死死,离别聚首,绝壁里的欢喜,欢喜中的眼泪,这一切,究竟是谁在摆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美字体赏美文寂寞蒲松龄文河郞蒲松龄是寂寞的。
据说他在二十几岁时就开始了《聊斋》的创作.这对于一个致力于科举的人来说,是不合时宜的.因为科举黑暗,这固然是一方面的原因.但另一方面,八股文与艺术创作是截然不同的两码子事,它们的思维方式本来就井水不犯河水,我个人认为,蒲松龄科举的不得意也与《聊斋》的创作有关。
有时我想,才华盖世如曹雪芹,如果参加科举,也未必真的会蟾宫折桂。
农村生活一向枯燥无味,蒲松龄的生活并不富裕。
偏僻,寂静,荒凉,这样的环境氛围在《聊斋》中曾经反复出现。
从他的词作《大江东去·寄王如水》中,我们看出他的日常生活状态是“数卷残书,半床寒烛,冷落荒宅里”。
一个典型的落魄书生的生活。
在生活态度上,他与陶渊明不同,对陶渊明而言,田园生活是一种如鱼得水的回归;在功名利禄上,他与曹雪芹不同,对曹雪芹而言,荣华富贵是一种过眼云烟的虚幻。
蒲松龄在心理上和生活上都不如意。
他对女性是欣赏的.在很大程度上,作为那样一个时代的男人,他对女人,也体现了一种超越时代的尊重。
但总的说来,他缺少曹雪芹的那种大爱和悲悯。
作家应该慈悲为怀,他在才华上是不输于曹雪芹的,一个作家应有的想象力,虚构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他都屈指可数。
二十岁左右的蒲松龄春风得意,在现实中是满怀希望的.但三十而立而未立,四十不惑却更惑,我想,《聊斋》不是一下子变成“孤愤之书"的,只是到后来,它才慢慢成了蒲松龄的生命寄托吧。
但就是“生命的寄托",一直到死,他也没能看到他得以印刷出版。
寂寞是蒲松龄命运的基调。
《促织》教案(粤教版高二选修)

《促织》教案(粤教版高二选修)教学目标:1、鉴赏本文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和细腻逼真的心理描写,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2、归纳文言现象,把握文言词句的学习规律。
教学重点:曲折跌宕的情节、细致入微的人物心理描写。
教学难点:“神示佳虫”和“魂化促织”的理解和评价。
第二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1、蒲松龄的自勉诗(科举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2、郭沫若题联(话聊斋)写人写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二、讲故事,知内容1、全文是以什么为线索?(促织,即“虫”)2、指名一学生讲故事,(提示:围绕标题“促织”展开复述,只简述故事梗概,不细叙具体细节,所谓梗概,包括故事发生的背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其他同学边听,边紧扣线索给每段加一个标题。
学生讲故事,最后明确:征促织--捕促织--卜促织--得促织--失促织--化促织--斗促织--进促织--议促织3、按小说情节发展来分析,明确《促织》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让学生体会故事一波三折的特点。
阅读课文,编写情节提纲情节起止段所写内容序幕(起因)第1段朝廷征促织开端第2段成名被摊派交纳促织发展第3~4段成妻卜促织成名按***索促织高潮第5~7段成子毙促织化促织斗促织结局第8段成名献促织文章始终围绕促织一条主线,成名一家忽悲忽喜,喜而转悲,悲而复喜。
围绕这条主线情节具体有几次波折?体会这样安排有何妙处?其情感变化可用如下曲线表示:神卜得虫--征虫受刑--儿毙促织--魂化促织4、细读课文第六段从文中找出能体现成名心理变化的词依次填入横线上,并体会心理描写的妙处和作用(每条横线只填一个字)。
成名听说儿子误毙促织则怒,得子尸于井则转而为悲,见子气息惙然则转而为喜,但顾蟋蟀笼虚则又转而为愁。
忽闻门外虫鸣则既惊且喜,然见促织短小则认为它劣;视之,意似良,又转而为喜。
将献公堂,不知能否合官老爷意,心中又恐。
《促织》教案(粤教版高二选修)

《促织》教案 (粤教版高二选修)教学目标:1、鉴赏本文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和细腻逼真的心理描写,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2、归纳文言现象,把握文言词句的学习规律。
教学重点:曲折跌宕的情节、细致入微的人物心理描写。
教学难点:“神示佳虫”和“魂化促织”的理解和评价。
第二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1、蒲松龄的自勉诗(科举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2、郭沫若题联(话聊斋)写人写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二、讲故事,知内容1、全文是以什么为线索?(促织,即“虫”)2、指名一学生讲故事,(提示:围绕标题“促织”展开复述,只简述故事梗概,不细叙具体细节,所谓梗概,包括故事发生的背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其他同学边听,边紧扣线索给每段加一个标题。
学生讲故事,最后明确:征促织--捕促织--卜促织--得促织--失促织--化促织--斗促织--进促织--议促织3、按小说情节发展来分析,明确《促织》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让学生体会故事一波三折的特点。
阅读课文,编写情节提纲情节起止段所写内容序幕(起因)第1段朝廷征促织开端第2段成名被摊派交纳促织发展第3~4段成妻卜促织成名按图索促织高潮第5~7段成子毙促织化促织斗促织结局第8段成名献促织尾声第9段作者评促织文章始终围绕促织一条主线,成名一家忽悲忽喜,喜而转悲,悲而复喜。
围绕这条主线情节具体有几次波折?体会这样安排有何妙处?其情感变化可用如下曲线表示:神卜得虫--征虫受刑--儿毙促织--魂化促织故事情节一波三折,作者如此安排,让成名的命运(独是成氏子以蠹贫(操童子业,久不售),以促织富。
)随着促织的得失而起伏不定,意在揭示封建社会中百姓的命运行同草芥一般任人宰割,让读者在惊心动魄的陡转中体会到统治阶级的残酷。
4、细读课文第六段从文中找出能体现成名心理变化的词依次填入横线上,并体会心理描写的妙处和作用(每条横线只填一个字)。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2《促织》:变形的故事检测 粤教版选修《短篇小说欣赏》

2 《促织》:变形的故事他用入骨三分的笔触,通过一只蟋蟀牵动着主人公的心,主宰着主人公的命运,抒写了一段由悲到喜、由喜转悲、悲极复喜的传奇。
一只蟋蟀,究竟是仙人的指使,还是魔鬼的化身?一个幸福的家庭从此变故丛生,生生死死,离别聚首,绝壁里的欢喜,欢喜中的眼泪,这一切,究竟是谁在摆弄?据说他在二十几岁时就开始了《聊斋》的创作。
这对于一个致力于科举的人来说,是不合时宜的。
因为科举黑暗,这固然是一方面的原因。
但另一方面,八股文与艺术创作是截然不【课内挖掘】摆茶摊蒲松龄回到家乡以后,为了谋生,到本乡的有钱人家当了一名教书先生。
连他自己也没想到,从此竟一连教了四十年书。
但是,他最大的乐趣,还是写故事。
为了收集更多的故事材料,他经常在村外的路口旁边,摆个茶水摊,自己坐在席子上,招呼过往的行人:“歇歇脚吧,喝口水,抽袋烟。
”“谢谢啦。
您这茶水多少钱一碗?”客人问。
“水随便喝,烟随便抽,不要钱。
”“噢?有这么好的事?”“不过,您要是有什么新鲜的故事,就请讲给我听听。
”蒲松龄诚恳地说。
客人奇怪地问:“您这么爱听故事吗?喜欢听什么样的呢?”“讲什么都行。
”蒲松龄爽快地说,“当然越奇怪越好,神啊鬼呀的,更欢迎。
我最爱听奇闻。
宋朝的苏东坡,不就喜欢听别人讲鬼的故事吗?我跟他一样。
”客人们见他这么有趣,也就天南海北地聊起来。
他们中间有出外干活的汉子,有做买卖的商人,还有云游四方的文人,见多识广,讲的故事五花八门。
不管什么故事,蒲松龄听得都十分认真,回到家里,还把听到的记下来,等有了时间,再编成完整的故事。
有一回,蒲松龄听一个木匠讲了这么一个新奇的故事:有个皇帝喜欢斗蟋蟀(就是蛐蛐)玩。
地方官吏就逼老百姓每年捉蟋蟀上贡。
有个人因为交不出蟋蟀,被官府打得死去活来,还罚了很多钱。
后来,那个人好不容易捉住一只又大又凶的蟋蟀,不料又被他的小儿子弄死了。
小儿子害怕父亲打他,就悄悄地投了井。
全家人正哭得死去活来,忽然见到一只大蟋蟀,忙捉住它献给皇帝,全家人才免遭灾难。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短篇小说2促织课时作业粤教版选修《短篇小说欣赏》

2 促织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操.童子业(从事……) 抢.呼欲绝(碰撞)俾.入邑庠(使) 细疏.其能(梳理)B.久不售.(卖) 虫集.冠上(聚集)业根..(罪恶) 又劣弱不中于款.(款式、要求)C.蹑迹披.求(拨开) 掭.以尖草(撩拨)冥.搜未已(深) 直龁.敌领(咬)D.抚军亦厚赉.成(赏赐) 无毫发爽.(差错)掇.置笼中(拾取) 径造.庐访成(建造)【答案】C(A.疏:臣子向君主陈述事情的一种公文,在这句中作动词用,释为“分条陈述”。
B.售:考取的意思。
集:止的意思。
D.造:到)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均为词类活用,试选出分类正确的一项( )①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②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③虫集冠上,力.叮不释④旬余,杖.至百⑤成以其小,劣.之⑥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⑦而高.其直,亦无售者⑧日将暮,取儿藁.葬A.①②③⑧/④/⑤/⑥/⑦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C.①③/②⑧/④⑦/⑤⑥D.①③⑧/②⑥/⑤⑦/④【答案】A(①②③⑧均为名词作状语,④名词作动词,⑤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⑥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⑦形容词用作动词)3.与“会征促织”的“会”字意思相同的一句是( )A.会.不相从许B.渠会.永无缘C.会.长老,问民之所疾苦D.会.其怒,不敢献【答案】D(例句与D项均为碰上、恰逢。
A.能。
B.相会。
C.会见)4.下列句子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令以.责之里正②留待限期,以.塞官责③各各竦立以.听④欲居之以.为利⑤思试之斗以.觇之⑥折藏之,归以.示成⑦掭以.尖草,不出⑧一鸡瞥来,径进以.啄⑨复之以.掌,虚若无物A.①③⑤⑦ B.①④⑥⑧C.②⑥⑦⑨ D.②⑤⑥⑧【答案】C(②⑥⑦⑨都是“拿、用”,①把,③表修饰,④⑤表目的,⑧表顺承)二、文本阅读阅读课文的最后两段,完成后面的题。
5.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中的“闻”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无何,宰以“卓异”闻.B.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C.博闻.强志D.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答案】D(例句与D项均为听说。
粤教版语文选修短篇小说欣赏课件:2促织

2.为什么作者给故事安排一个喜剧的结局?从课文中找 出佐证的句子说明。
提示:“喜剧”的结局,实际上是嘲讽了一出丑剧!这个 结局是虚幻的,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其一,从全 文看,作者以血淋淋的事实告诉读者:成名因无法纳贡而“忧 闷欲死”,继又“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甚至“转侧床 头,惟思自尽”;接着成名子因死一蟋蟀而吓得投井自尽,成 名夫妇“抢呼欲绝”,“茅舍无烟,相对默然”,这正是统治 者为一小虫而逼得成名家破人亡。其二,成子化蟋蟀,大家都 清楚这是不可能的。
考点透视
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断句题在2014年、2015年、2016年的高考新课标卷 中持续出现,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要方式之一。虽然考纲没 有直接对断句提出明确的考查要求,但由于断句能够考查考生 文言文理解、文言句式特征及相关文化常识等方面的能力,它 已经逐渐成为文言文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 基本了解文章大意,是断句的基础。因此断句前要注意反 复阅读全文,把握全文大意。同时要注意结合实词、虚词、动 词谓语和结构句式等进行断句。
即时小练
请认真阅读下面这首唱词,然后将“回首西山月又斜,天 涯孤客真难渡”扩写为一段文字。
林冲忍无可忍,奋起反抗,杀死了差拨、富安、陆谦,投 奔梁山。对林冲投奔途中的情形,前人曾吟唱道:登高欲穷千 里目,愁云低锁衡阳路。鱼书不至雁无凭,几番空作悲愁赋。 回首西山月又斜,天涯孤客真难渡。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 到伤心处。
(4)久不售.( 古义:考取;今义:出售 )
5.词类活用
(1)岁.征民间( 名词作状语,每年 ) (2)得佳者笼.养之( 名词作状语,用笼子 ) (3)旬余,杖.至百( 名词作动词,打板子 ) (4)大喜,笼.归( 名词作动词,用笼子装 ) (5)试使斗而才.( 名词作动词,显示才能 ) (6)裘.马.扬扬( 名词作动词,穿着皮衣、骑着高头骏马 ) (7)昂.其直(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高,抬高 ) (8)辄倾.数家之产(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倾尽 )
四川省射洪县高中语文 促织教案 粤教版选修《短篇小说欣赏》

2、《促织》教学重点:1、疏通文义,积累知识,把握文章内容。
2、赏析文章的情节、描写特色及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教学设想:1、课文较长,故事情节曲折多变,但语言较浅近,可以让学生借助课文提示、注释,查阅词典,通读课文,理清脉络,编写情节提纲。
2、为使学生学得生动有趣,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引一则跟它相类的野史作比较,使学生了解同旨异体的文章,并进一步把握《促织》的题旨。
3、《促织》的结尾,历来有争议,通过讨论,求得比较一致的看法。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教学要点。
简介作者及作品,通读课文,解决词句疑难。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
1、关于《聊斋》及作者:课文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简称《聊斋》。
(1)作者蒲松龄,山东淄州(今淄博市)蒲家庄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
从小热衷功名,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挤不进官场。
他的大半生基本上在家乡过着清苦的塾师生活,因而和人民接触的机会较多,对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有所不满。
蒲松龄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40岁左右基本完成,以后不断有所修改和增补,直到死前为止。
这部作品,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
(2)《聊斋志异》简介《聊斋》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书中极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
正如该书自序所说:“集腋成裘,忘续明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
寄托如此,亦是悲矣。
”《促织》是《聊斋》中的名篇,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2、通读课文,整体感知,疏通文义。
(1)、提出要求:①先看课文“阅读提示”,画出关键句子。
②对照注释逐段通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句子。
③阅读时思考下列问题:作者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全文;紧扣线索,简要归纳段意;结尾“异史氏曰”是否是多余笔墨(2)、通读课文: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自读课文。
四川省射洪县高中语文 促织教案 粤教版选修短篇小说欣赏

2、《促织》教学重点:1、疏通文义,积累知识,把握文章内容。
2、赏析文章的情节、描写特色及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教学设想:1、课文较长,故事情节曲折多变,但语言较浅近,可以让学生借助课文提示、注释,查阅词典,通读课文,理清脉络,编写情节提纲。
2、为使学生学得生动有趣,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引一则跟它相类的野史作比较,使学生了解同旨异体的文章,并进一步把握《促织》的题旨。
3、《促织》的结尾,历来有争议,通过讨论,求得比较一致的看法。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教学要点。
简介作者及作品,通读课文,解决词句疑难。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
1、关于《聊斋》及作者:课文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简称《聊斋》。
(1)作者蒲松龄,山东淄州(今淄博市)蒲家庄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
从小热衷功名,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挤不进官场。
他的大半生基本上在家乡过着清苦的塾师生活,因而和人民接触的机会较多,对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有所不满。
蒲松龄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40岁左右基本完成,以后不断有所修改和增补,直到死前为止。
这部作品,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
(2)《聊斋志异》简介《聊斋》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书中极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
正如该书自序所说:“集腋成裘,忘续明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
寄托如此,亦是悲矣。
”《促织》是《聊斋》中的名篇,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2、通读课文,整体感知,疏通文义。
(1)、提出要求:①先看课文“阅读提示”,画出关键句子。
②对照注释逐段通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句子。
③阅读时思考下列问题:作者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全文;紧扣线索,简要归纳段意;结尾“异史氏曰”是否是多余笔墨(2)、通读课文: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自读课文。
广东实验中学高中语文选修(粤教版)选修 短篇小说欣赏 第一单元 2促织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案

《促织》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疏通文意,概括情节发展过程。
2.过程与方法:分析小说情节曲折多变的高超手法;理解喜剧性的大团圆结局。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小说辛辣的讽刺意味,明确其深刻的社会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体会小说情节曲折多变的高超手法。
2.难点:理解小说喜剧性的大团圆结局。
三、教学用具:投影仪、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一)梳理情节抓线索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促织》的内容(板书:促织),知道了情节的巧妙安排是这篇小说的一大魅力。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品读情节(板书:情节),体会蒲松龄在小说情节安排上的高超手法。
上节课给课文的1-8段分别加了小标题,就是征——觅——卜——得——失——化(复得)——斗——献。
我们把这些动词串联起来,就形成了小说情节的发展脉络。
由此可以看出,这篇小说是以什么作为线索安排情节的?(促织,板书:以虫为线)那么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主人公成名的情感又有着什么样的变化呢?下面,大家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反映成名情感的句子,思考情节的每一环节中成名的情感是什么。
(板书:成名情感)成名情感:悲——悲————喜——悲——惊喜、不安——悲喜——喜(学生回答)好了,大家看黑板,成名的情感随着促织的得失而变化,那么如果把情节的发展与成名的情感变化合在一起用曲线图画出来,会是什么样子?从图可见,这篇小说的情节特点是什么?(曲折多变)(板书:曲折)每个转折点都跟促织的得失相关,得则喜,不得则悲。
(二)体会局部的一波三折过渡:当然,作者在情节上的精心安排不是只体现在整体的跌宕起伏,局部也有一波三折之妙。
我们举个例子,看“得虫”这一情节。
(P13倒数第4行)成名在驼背巫的指引下来到大佛阁捕虫。
首先“侧听徐行”“心目耳力俱穷”却“绝无踪响”——几近无望;突然蛤蟆“猝然跃去”引路,——惊愕之余心有所感(此为一转);然后“见有虫伏棘根”却没扑住——又喜又急(又一转);接着“掭以尖草,不出”——让人更着急(再把势头推向高处);最后“以筒水灌之,始出”——长松口气,喜上心头(最后一转);仔细看看“巨身修尾,青项金翅”,怎不令人“大喜”呢?好,从成名“按图索虫”这一部分就可以看出这篇小说情节局部上的一波三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促织》:变形的故事喜雨口号[注]蒲松龄一夜松风撼远潮,满庭疏雨响潇潇。
陇头禾黍知何似?槛外新抽几叶蕉。
【注】 口号:古人常用的诗题,意为随口吟成的诗。
久旱逢雨,诗人随口吟成此诗。
【赏析】 这首诗开篇就写松风,“撼远潮”将风声比作摇天撼地的海潮,有声势,有威力,使读者耳有所闻,眼有所见,感受松风的力量。
第二句写由风带来的疏雨潇潇而下,和题目作者的“喜”形成呼应。
“陇头禾黍知何似”采用疑问的形式,强调了诗人对“禾黍”的关注,表现了对农民的同情及关心;提出疑问却不直接作答,让读者通过“槛外新抽几叶蕉”感受到诗人喜的是禾黍因雨而抽叶,旱情因雨而得到缓解。
这样就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空间,诗意委婉含蓄,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思考】 “撼远潮”运用了什么手法?其作用是什么?【提示】 文中画线部分即思考答案。
一、字音科敛.丁口(liǎn) 迂讷.(nè) 具赀.(zī) 爇.香(ruò) 翕.辟(xī) 不啻.(chì) 藁.葬(ɡǎo) 惙.然(chuò) 交睫.(jié) 觇.视(chān) 惭怍.(zuò) 咫.尺(zhǐ) 厚赉.(lài) 蹄(qiào) 蠹.贫(dù) 东曦.(xī) 掭.以尖草(tiàn) 俾.入(bǐ) 邑庠.(xiánɡ) 抢.呼欲绝(qiānɡ) 二、组词⎩⎪⎨⎪⎧黠xiá(猾黠)黩dú(穷兵黩武)黜chù(罢黜)⎩⎪⎨⎪⎧璧bì(拱璧)壁bì(墙壁)僻pì(偏僻) 三、通假字(1)昂其直.,居为奇货 “直”通“值”,价钱 (2)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裁”通“才” (3)成妻具赀.诣问 “赀”同“资”,钱财 (4)翼.日进宰 “翼”同“翌” 四、一词多义(1)责⎩⎪⎨⎪⎧①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索取,动词②以塞官责. 差事,索取(的财物),名词③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 责备,责罚,动词 (2)令⎩⎪⎨⎪⎧①有华阴令.欲媚上官 县令,名词②急解令.休止 让,动词③群葩当令.时 时节,时令,名词④便言多令.才 美好,形容词 (3)岁⎩⎪⎨⎪⎧①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 年,名词②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表年龄的单位,量词 (4)顾⎩⎪⎨⎪⎧①成顾.蟋蟀笼虚 回头看,动词②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 看,环视,动词③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 但,动词④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考虑,顾虑,动词⑤三顾.茅庐 探望,拜访,动词 (5)复⎩⎪⎨⎪⎧①成反复.自念 回来,回去,动词②亦不复.以儿为念 再,又,副词③成子精神复.旧 恢复,动词 (6)靡⎩⎪⎨⎪⎧①靡.计不施,讫无济 无,没有,动词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 败退,动词③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倒下,动词④奢靡.之风日盛 浪费,动词 (7)发⎩⎪⎨⎪⎧①探石发.穴 打开,挖开,动词②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发射,射出,动词③无毫发.爽 毛发,名词 五、古今异义(1)因责.常供古义:责令。
今义:责任。
(2)两股.间脓血流离古义:大腿。
今义:臀部。
(3)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古义:青年男子。
今义:指十二三到十五六的青年期。
(4)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古义: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年轻人。
今义:行侠仗义的人。
(5)日与子弟..角古义:年轻人。
今义:弟弟、儿子、侄子等,泛指子侄辈;泛称年轻的后辈。
(6)不如拼搏..一笑古义:两个词,拼一拼,博得。
今义:使出全部力量搏斗或争取。
六、词类活用(1)岁.征民间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2)试使斗而才.才,名词作动词,有才能,这里指勇敢善斗。
(3)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笼,名词作状语,用笼子。
(4)辄倾.数家之产倾,使动用法,使……倾尽。
(5)成以其小,劣.之劣,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不好。
(6)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高,形容词使动用法,抬高,使……高。
(7)细疏.其能疏,名词作动词,陈述。
(8)益奇.之奇,形容词意动用法,觉得……奇特。
(9)成然.之然,意动用法,认为……对。
(10)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诏,名词作动词,下诏。
(11)裘马..扬扬裘、马,名词作动词,穿着皮衣,骑着高头骏马。
(12)成述其异.异,形容词作名词,非凡的本领。
(13)虫集冠上,力.叮不释力,名词作状语,用力。
(14)儿惧,啼.告母啼,动词作状语,哭着。
(15)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扑,名词作状语,用扑。
(16)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杖,名词作动词,挨棍棒。
七、特殊句式(1)令以责之(于)里正省略句(2)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省略句(3)折藏之,归以(之)示成省略句(4)留待限期,以(之)塞官责省略句(5)成益惊喜,掇置(于)笼中省略句(6)天将以(之)酬长厚者省略句(7)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被动句(8)掭以尖草状语后置句(9)问者爇香于鼎状语后置句(10)既得其尸于井状语后置句(11)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定语后置句[走近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
山东淄川(今属山东淄博)人。
清代小说家。
蒲松龄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七十一岁始成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触。
他以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又有《聊斋诗集》《聊斋文集》《聊斋俚曲》等。
郭沫若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资料链接]《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
故事主要来自民间传说,也有根据前人传奇或现实生活进行创作的。
形式多样,除小说外,还有笔记、杂文、寓言故事等。
作者继承“传奇”“志怪”的传统,以说狐谈鬼的方式,抒发内心的愤懑。
作品主要内容有:(1)揭露当时官场腐败黑暗,贪官污吏残害人民,如《席方平》《促织》《梦狼》等篇。
(2)暴露科举制度弊端及试官的昏庸无能,如《考弊司》《叶生》等篇。
(3)描写爱情作品,多为人与鬼狐的恋爱故事,数量多,成就最高,如《婴宁》《莲香》《阿宝》等篇,都写得委婉动人。
作者主要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驰骋丰富的想象,又与现实密切结合。
这部书基本倾向是进步的,但也宣扬了忠孝节义的封建道德和因果报应等迷信思想。
1.文章开头交代“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有何用意?[我的理解] 这几句话虽然精练简短,却是整个故事的起因,皇帝荒淫无道,下面官吏趁机搜刮百姓,表明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像成名这样的百姓,只能倾家荡产。
故事背景的简要交代为全文做了极好的铺垫。
2.“自昏达曙,目不交睫。
东曦既驾,僵卧长愁。
”这句话有何深刻含意?[我的理解] 成名一夜未眠,愁的不是儿子的生与死,而是还能上哪儿捉蟋蟀,眼看期限在即,交不了差,唯有死路一条,真是一筹莫展,愁肠百结。
儿子的生命竟然不如一只小小的蟋蟀。
作者写来真是满含悲愤。
3.小说最后的“异史氏曰”一段文字,是作者的评论,如何理解这段话的含意?[我的理解] 这段话是作者对故事的评论,这是笔记小说常用的一种形式,通过评语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段评论主要有三点:第一,从官贪吏虐追溯到天子宫廷,指出“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寄讽谏之旨;第二,就成名的一贫一富说明“天酬长厚者”,反映了“善恶有报”的宿命思想;第三,针对抚臣、令尹蒙受促织“恩荫”,证实“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说法,生动地表明封建官僚的升迁发迹是建立在百姓苦难之上的,在此作者抒发了愤懑不平之感。
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纯属虚构,现实性不是太强,你认为呢?[我的理解] 我不赞同。
从全文看,作者以血淋淋的事实告诉读者:成名因无法纳贡而“忧闷欲死”,继又“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甚至“转侧床头,惟思自尽”;接着成名之子因死一蟋蟀而吓得投井自尽,成名夫妇“抢呼欲绝”,“茅舍无烟,相对默然”,这正是统治者为一小虫而逼得成名家破人亡。
成子化蟋蟀,大家都清楚这是不可能的。
作者写此虚幻的事实,其意图在于证明,成子以自身性命化小虫去让皇帝玩赏,这正是鞭笞皇帝视民命如玩小虫。
这个“结局”非但没有削弱本文的批判力量,反而从更高的层次上强化了批判力量。
退一步讲,成名“因祸得福”即使是真,也是偶然的。
结尾明明指出“独是”以促织富,“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这有力地说明,百姓的生死祸福,竟系之于区区小虫,封建统治的腐败已到何种程度!所以本篇小说具有极强的现实性。
心理描写►写法指导这篇小说生动感人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
故事的开端写了官府逼迫之下成名的心理矛盾,这一方面是苦无生路,忧闷欲死,而另一方面是在痛苦中挣扎,千方百计搜寻,“冀有万一之得”,正是这种心理矛盾促使他按“神”示的图去庙宇寻觅促织,在寻求促织中的希冀、急切、惊愕、狂喜等情绪变化无不与他的心理矛盾有直接联系,情理自然,真实感人。
心理描写的另一特点,是围绕着人物的命运来写其心理变化。
成名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意外地捕到一只“巨身修尾,青项金翅”的促织,这时写了他的喜悦与珍惜,“虽连城拱璧不啻也”一句,道出其珍视的心理。
待虫毙于儿手,儿又不知去向,顿时陷入绝望之中,“如被冰雪。
怒索儿”正表现了他“由喜而怒”的心理变化。
“得尸于井”,发现幼子投井自杀,自然地“化怒为悲”,由“抢呼欲绝”的悲恸,继又转为无限的悲愁:“……相对默然,不复聊赖。
”发现幼子复苏,成名夫妇仅是“心稍慰”,因为缴纳不上促织会使家破人亡,因此,成名陷入焦虑,甚至“亦不敢复究儿”。
正在这时,又发生了意外情况:“门外虫鸣……虫宛然尚在”,绝望中出现了希望。
终于得到“意似良”的小促织,这才“转悲为喜”。
在“试斗”时,又发生了“惭——大喜——惊——惊喜”的心情变化。
成名的一系列心理变化与其悲欢离合的命运紧密相连,这就给人以更加真实的感觉,使人物形象也更为丰满。
►随堂练笔如果你考上大学,接到通知书,请你将喜悦——向往——留恋亲人的这几种心理变化描绘出来。
不少于100个字。
一、基础考查1.下列各项中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A.猾黠.(xiá)迂讷.(nà)觇.视(chān) 气息惙.然(chuò)B.不啻.(chì) 矜.持(jīn)邑庠.(xiánɡ) 抢.呼欲绝(qiānɡ)C.拾掇.(duo) 裨.益(bì)万椽.(chuán) 唇吻翕.辟(yǔ)D.惭怍.(zhà) 审谛.(dì)襟.袖(jīn) 掭.以尖草(tiān)解析:选B。
A项,“讷”读nè;C项,“翕”读xī;D项,“怍”读zuò,“掭”读tiàn。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宫中尚.促织之戏尚:崇尚,嗜好B.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责:负责C.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爽:差错D.巨身修.尾,青项金翅修:长解析: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