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新初中七年级 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新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习惯说(清)刘蓉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
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
每履之,足苦踬③焉。
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
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
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④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
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注】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
②浸淫:渐渐扩展。
③踬:跌绊。
④习之中人: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一日/吾日三省吾身B.贵乎慎始/不义而富且贵C.顾而笑曰/顾野有麦场D.至使久而即乎其故/温故而知新(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俯而读仰而思思而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3)《习惯说》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请用原文回答,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答案】(1)C(2)俯而读 /仰而思 /思而弗得/ 辄起绕室以旋。
(3)故君子之学,贵于慎始。
一个人学习时,初始阶段的习惯非常重要。
(或:要重视学习开始阶段习惯的养成。
)【解析】【分析】(1)A项,前一句句意为:一天。
日:天。
后一句句意为: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日:每天。
B项,前一句句意为:所以,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贵:可贵。
后一句句意为: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
贵:富贵。
C项,前一句句意为:回过头笑着对我说。
顾:回头看。
后一句句意为:后头看到田野里有个打麦场。
顾:回头看。
D项,前一句句意为:以至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原来的状态。
故:原来的,旧的。
后一句句意为:已经攻克,鲁庄公问其中的缘故。
故:原因,缘故。
故选C。
(2)“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的意思是:(我)低下头就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
【精品】七年级上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精品】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割席断交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
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miǎn)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注释】①管宁:字幼安,汉末魏人,不仕而终。
华歆:字子鱼,东帝时任尚书令,入魏后官至司徒,依附曹操父子。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①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________②宁读书如故________(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子非吾友也。
(3)文中管宁、华歆对片金和轩冕过门这两件小事的不同反映,导致管宁和华歆断交,给你怎样的启示?【答案】(1)一同或一起,共同;从前或原来(2)你不是我的朋友了(意思对即可)(3)启示:志不同道不合,便难以成友。
真正的朋友,应该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奋斗目标上,一起追求、一起进步。
如果没有内在精神的默契,只有表面上的亲热,这样的朋友是无法真正沟通和理解的,也就失去了做朋友的意义了(意思对即可)【解析】【分析】(1)此题比较容易,没有古今异义词,如“共”:一同或一起。
“故”:从前或原来。
现代汉语都有其义项。
(2)此题中注意“子”是“你”之意。
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子非吾友也”判断句的翻译。
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3)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
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
如可从志不同道不合难以为友的角度作答。
故答案为:⑴一同或一起,共同;从前或原来⑵你不是我的朋友了(意思对即可)⑶启示:志不同道不合,便难以成友。
真正的朋友,应该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奋斗目标上,一起追求、一起进步。
山西省2024七年级语文上册专项练八课外文言文阅读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部编版:专项八课外文言文阅读(一)严沧浪①《诗话》谓:“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②,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③,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余谓北宋以前之词亦复如是。
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④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选自王国维《人间词话》,有删改) 【注释】①严沧浪:南宋诗论家,所著《沧浪诗话》主张以妙语论诗,产生了较大的历史影响。
②羚羊挂角:出自《埤雅·释兽》。
“羚羊夜眠以角悬树,足不着地,不留痕迹,以防敌患。
”比喻意境超脱,不着形迹。
③凑泊:凝合、聚合、拼凑、附着的意思。
④阮亭:清初杰出诗人王士祯的号,论诗提倡“神韵”。
1.下列选项与文中“言有尽而意无穷”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A.言不由衷B.言简意赅C.余韵悠长D.理屈词穷2.揣摩文中画线句的写法及作者的心理,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
作者将严沧浪的“兴趣”说、阮亭的“神韵”说与自己的“境界”说进行,强调了“境界”说触及诗词评论的根本。
通过文中“然”“犹不过”“不若”“拈”等词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发表以上言论时,之情溢于言表。
(二)示弟立志说 (节选)王阳明夫立志亦不易矣。
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
源不濬①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②。
是以君子之学,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
正目而视之,无他见也;倾耳而听之,无他闻也。
如猫捕鼠,如鸡覆卵,精神心思凝聚融结,而不复知有其他,然后此志常立,神气精明,义理昭著。
一有私欲即便知觉自然容住不得矣。
(有删改)【注释】①濬(jùn):深挖河道使水疏通。
②昏:昏聩,糊涂。
【通读文本识句读】1.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一有私欲即便知觉自然容住不得矣。
【联读分析明主旨】2.根据你的理解,完成下面对话。
小语:古人往往在家信中寄语子女弟侄,予以教诲与劝勉。
新初中七年级 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新初中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尊君在不/日中不至B.太丘舍去/相委而去C.王凝之妻/下车引之D.期日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未若柳絮因风起。
②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谢太傅与大家庭里的年轻人讲论诗文,并让孩子们各抒己见,体现出温馨和谐、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
B.甲文“公大笑乐”是因为谢道韫把纷纷飘扬的白雪比作凭风起舞的柳絮,描绘形象又灵动,他对谢道韫敏捷的文才感到很赞赏。
C.甲文末尾介绍“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意在突出谢太傅的家庭属于士大夫阶层,谢道韫小时候即出生于官宦世家,后来又嫁入豪门。
D.乙文中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正直率真,落落大方。
【答案】(1)B(2)①不如比作柳絮随风飞舞。
②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3)C【解析】【分析】(1)A项的“不”解释为:通“否”/没有。
不同;B项的“去”解释为:离开。
相同;C项的“之”解释为:助词的/代词。
不同;D.项的“日”解释为:太阳/日子。
不同。
故选B。
七年级语文上册 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狼蒲松龄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________________dān dān míng屠大窘奔倚________相向目似________(2)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①目似瞑,意暇甚________ ②并驱如故________③顾野有麦场________ ④一狼洞其中________(3)把下边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②其一犬坐于前(4)汉语里有关狼的成语比较多,请写出3个。
(5)《狼》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答案】(1)jiǒng;yǐ;眈眈;瞑(2)神情;原来;看;打洞(3)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②其中的一匹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面前。
(4)狼狈为奸、引狼入室、狼子野心、鬼哭狼嚎(5)面对像狼一样的邪恶势力,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后胜利。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和正确书写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和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注意“眈眈、瞑”二字和看有关系,都是目字旁。
(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 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课外文言文阅读(一)杯弓蛇影乐广①尝有亲客,久阔②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
”于时河南③听事④壁上有角,漆画作蛇。
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
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
”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沉疴⑤顿愈。
(选自《晋书》)【注释】①乐(yuè)广:字彦辅,河南阳淯(yù)(今河南南阳附近)人。
②久阔:久别不见。
阔,阔别,离别,疏远。
③河南:晋朝郡名,在今河南洛阳一带。
④听事:官府办理政事的厅堂,亦作“厅事”。
⑤沉疴(kē):久治不愈的病。
疴,重病。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乐广尝有亲客尝:曾经(2)广问其故故:原因(3)既饮而疾疾:生病(4)沉疴顿愈愈:治愈,恢复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
乐广猜想杯中蛇就是弓的影子了。
3.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示例]不要在没有了解事情的真相之前就疑神疑鬼、胡乱猜忌。
(或:凡事应作调查研究,千万不要见到一点行迹就疑神疑鬼。
)附参考译文:乐广曾经有一个亲密的朋友,分别很久不见再来,乐广问朋友不来的原因,友人回答说:“前些日子来你家做客,承蒙你给我酒喝,正端起酒杯要喝酒的时候,看见杯中有一条蛇,心里十分厌恶它,喝了那杯酒后,就得了重病。
”当时,河南厅厅堂的墙壁上挂着一张弓,弓上有一条用漆画的蛇。
乐广猜想杯中的蛇就是弓的影子了。
他在原来的地方再次请那位朋友饮酒,对朋友说道:“酒杯中是否又看见了什么东西?”朋友回答说:“所看到的跟上次一样。
”于是乐广就告诉他其中的原因,朋友心情豁然,疑团突然解开,久治不愈的病顿时好了。
(二)按图索骥伯乐《相马经》有“隆颡①跌日②蹄如累麴③”之语,其子执《相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谓其父曰:“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麴尔!”伯乐知其子之愚,但转怒为笑曰:“此马好跳,不堪御也。
新初中七年级(上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
新初中七年级(上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含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无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目:“非人战!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 [乙]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
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注释】①管宁、华歆:汉末魏初时名士。
②捉:检,拾。
③尝:曾经,④轩冤: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后借指官位爵禄。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字词。
①尊君在不 ________②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③华捉而掷去之 ________④宁读书如故 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3)结合[甲][乙]两文,说说我们应当树立怎样的交友之道?【答案】(1)同“否”;回头看;代词,代指金子;原来从前(2)①陈太丘(便)丢下(他)而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
②管宁把席子开,与华散分席而坐,说:“你(已经)不是我的友了。
”(3)①以礼相待②志同道合③诚信交友(或真诚交友)。
【解析】【分析】(1)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不”:通假字词,同“否”。
“顾”:古今异词,回头看。
(2)本题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句中的“舍:放弃。
去:离开。
乃:才。
子:指你。
”几个词是赋分点。
(3)《陈太丘与友期》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训练及答案一、文征明习字选自《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或答人简札..()()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答:二、铁杵磨针【原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媪](ǎo)年老的妇人.[杵](chǔ)棒槌。
[卒业]完成学业【阅读训练】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去:去() 方()欲() 还: ()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1)问之,曰:”欲作针.”()2)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答:4.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答:三、日攘一鸡【原文】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注解】①攘:这里是偷窃的意思【阅读训练】1、解释加点字:是.非君子之道.()()以待.来年然后已.( )2、翻译下面句子(4分)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译文:是非君子之道译文: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译文:四、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解】①讴:这里是歌唱。
②饯行于郊衢:饯,设宴送行。
郊衢,郊外的大道边.③抚节悲歌:抚节,打着节拍。
④薛谭乃谢求反:谢,道歉.【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①未穷.青之技()②秦青弗止.()③响遏.行云()2.翻译: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译文: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五、愚人食盐昔有愚人,至于他家。
初中七年级上册 语文文言文训练及答案(Word版)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选自《韩非子》)【乙】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①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球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选自《吕氏春秋》)【注】①遽(jù):迅速,急忙。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郑人有且置履者________②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________③其剑自舟中坠于水________④不亦惑乎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②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3)你认为【甲】文段中“郑人”可笑的地方表现在哪里?(4)有人说,【乙】文段写的是“蠢人蠢事”,请简要概括这个“蠢人”所做的“蠢事”。
(5)读了【甲】【乙】两则寓言后,你得到的共同的启示是什么?【答案】(1)将要;测量;坠落;迷乱,糊涂(2)①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②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写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3)尺码是根据脚量出来的,自己亲自去买鞋居然还要先量尺码;买鞋时,尺码忘带,还要回去拿;别人反问问题的症结所在,他还执迷不悟。
(4)一个渡江的楚人不小心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船上刻下记号,船停后,便从记号处跳入水中寻找落水的剑。
(5)做事不可以拘泥、死板,要善于变通。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①句意为: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
且:将要。
②句意为:先测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
度:测量。
③句意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
部编七年级 语文上册 文言文阅读训练含解析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训练含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疑人窃履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
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
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遂与之绝。
逾年而事暴,友人踵①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②以疑子,吾之罪也。
请为以如初。
”(选自《历代寓言大观》)【注】①踵:到,走到。
②缪:通“谬”,错误,荒谬。
(1)给下列划线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友人来过________A.走过,经过 B.胜过,超越 C.错误,过失 D.访,探望②逾年而事暴________A.暴露,显露 B.凶恶残酷的 C.突然 D.欺凌,损害(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3)联系全文,你认为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加以评价。
【答案】(1)D;A(2)我本来(就)怀疑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3)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也会有误解别人的事情发生,我们如果能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解析】【分析】(1)①这句话的意思是:他的朋友来拜访他;过:拜访。
故选:D;②这句话的意思是:过了几年有关这个仆人的事情暴露;暴:暴露。
故选:A。
(2)①句中重点词语有:“固”,本来;“窃”,偷。
句意为:我本来(就)怀疑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②句中重点词语有:“知”,了解;“缪”,错误;“罪”,过错。
句意为:是我不够了解你,才错误地怀疑你,这是我的过错。
(3)第一问: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关键语句来分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归纳即可。
阅读全文,了解内容,从“友人踵楚人之门,而悔谢曰”中可知,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
第二问:阅读全文,了解内容,结合“吾不能知子,而缪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这句话,我们围绕着“当误解别人时,我们要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等方面来评价即可。
初中七年级 语文上册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
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①,当极明邪?”徐曰:“不然。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物:指人和事物。
神话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树等。
(1)为句中加下划线字选择最合适的义项。
原文义项正确选项尝月下戏 A.曾经 B.经历 C.品尝,辨别滋味①________若令月中无物A.好像 B.你 C.如果②________不然 A.…的样子 B.这样 C.然而,可是③________A. 学而时习之B.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C. 曲肱而枕之D. 日月之行(3)翻译文中划线句。
①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②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4)言语,指会说话,善于言谈应对。
甲文和乙文均选自《世说新语》中的《言语》篇,请结合选文,说说谢道韫和徐孺子的回答有何共同的“妙处”?【答案】(1)A;C;B(2)D(3)①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的样子像什么?”②比如人的的眼睛中有瞳仁,如果没有它,(眼睛)一定不会明亮。
(4)作答时都运用修辞,形象生动。
谢道韫运用比喻,将“雪”比作“柳絮”,既表现出雪的轻盈,又有美的意境,形、神、韵兼备;徐孺子面对别人的提问,不是直接回答,而是运用类比,从月亮联想到眼睛,将月中物比作眼睛中的瞳仁,生动形象,从而使提问者明白。
【解析】【分析】(1)“尝月下戏”意思是“曾有一次在月亮地里玩耍”,所以“尝”解释为“曾经”;“若令月中无物”意思是:如果月亮里什么也没有,由此“若”应解释为“如果”;“然”是“这样”。
(2)“人语之曰”中的“之”是代词,指徐孺子。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①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②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斗牛力在角,尾搐③入两股间。
今乃④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苏轼《东坡志林》)【注】①曝:晒。
②拊(伯)掌:拍手。
③搐(chU):抽缩。
④乃:却。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八.好书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B.尾搐入两股间/屠自断其股C.处士笑而然之/舍然大喜D.不可改也/左将军王凝之妻也(2)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3)这则故事给人的启示是什么?【答案】(1)C(2)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3)这则故事来说明实践出真知,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
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解析】【分析】(1)A选项中“好〃都是"喜欢〃;B选项中的“股〃都是"大腿〃;C选项中的“然〃分别是“认为是对的〃和"的样子〃;D选项中的“也〃都是“表判断〃的意思。
故选C。
(2)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语句“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的意思是:(杜处士)尤其珍爱,用玉做了画轴并用锦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
据此,正确的句读是: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3)本文叙写了著名画家戴嵩的画遭到牧童的拍手大笑,暗含了实践出真知和艺术源于生活的深刻道理。
文章告诉人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要因事求人,取长补短。
(部编)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及答案
(部编)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及答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部编)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带翻译)(一)陆元方卖宅陆少保,字元方,曾于东都卖一小宅。
家人将受直矣,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买者闻之,遽辞不买。
子侄以为言,元方曰:“不尔,是欺之也。
”【注释】①陆少保:字元方,唐朝人,曾任少保(太子的老师),故又名陆少保。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曾于.东都卖一小宅/于.我如浮云B、子侄以为言./我言.秋日胜春朝C、是.欺之也/不知为不知,是.知也D、不.尔/尊君在不.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3、对于文中的陆元方,有人说他傻,有人赞他好。
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不学无术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
”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
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
”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闻.准入相/闻.之于宋君B、咏将去./去.后乃至C、准莫谕其意./意.与日去D、归取其传.读之/传.不习乎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3、从文中可以看出寇准具有哪些优秀品质(三)列子学射【身】修养自身。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中.矣/一狼洞其中.B、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兄子.胡儿C、弗知.也/不知.为不知,是知也D、退而习之./久之.,目似瞑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3、关尹子让列子“守而勿失”的是什么从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A、妻常之.田/夫君子之.行B、家以.农亩为业/静以.修身C、时.天暴雨/年与时.驰D、乃省./吾日三省.吾身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文言文训练童趣一、填空。
课文《童趣》选自《》,作者是代文学家。
课文详细叙述了两件自以为有“物外之趣”的事情:一是“戏蚊于帐中"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景象;二是“观虫斗草间”遇到“ "的经过。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童稚.( ) (2)鹤唳.() (3)土砾.( ) (4)丘壑.()(5)癞蛤蟆..()(6)藐.小( ) 三、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字词:余.忆童稚时( ) 项.为之强.()( ) 果.如鹤唳.云端( )()以.丛草为.林( ) ()方.出神( ) 兴.正浓()驱.之别院()则或.千或百()以丛草为.林()心之.所向()二虫尽为.所吞( )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物外之.趣()常蹲其.身() 怡然.称快()必细察其.纹理()果然.鹤也()四、古诗文中有很多表意精练的语句,被当作成语保存到现代汉语中来,试从文中摘录这样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五、翻译下列句子。
1、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2、故时有物外之趣.3、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4、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5、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六、将下列句中省略的内容补写在相应的括号中。
1、(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2、一日,见二()虫斗( )草间。
3、常蹲其身,使()与台齐.七、请用课文原句填空。
1、作者童稚时,时有物外之趣,关键原因是:2、第三段中的“林”“兽"“丘"“壑"俱全一妙境完全源于作者敏锐的童心,它们分别指的是:3、四段中的“庞然大物”指的是: 所拔的“山”指的是: ,所倒之“树"指的是:《论语》十则一、填空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论.语( )吾日三省.吾身()诲女.知之乎!()诲.女知之乎!()不亦说.乎()殆.()人不知而不yùn( )2、在括号中解释加点字,在横线上解释整个词语.(1)温故.知新()_____________ __(2)见贤思齐.()______________ _(3)任重道.远()____________ ___(4)三人行.,必有我师()____________ ___(5)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 _(6)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______ _(7)已所不欲.,勿施于人()______ _________(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_______ ________二、选择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七年级语文文言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着我们的思想认识、民族情感。
小编整理了关于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2(一)郑人逃暑①郑人有逃暑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
及至暮,反席于树下。
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
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 ①逃暑:避暑,乘凉。
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
③徙衽(rěn):移动卧席。
④濡(rú):沾湿。
⑤逾:同“愈”,更加。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者( ) 以( ) 从( ) 及 ( )患(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复徙衽以从阴3.郑人的“拙”具体表现什么地方?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4.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什么道理?(二)眉、眼、口、鼻四者,毕(都)有神①也。
一日,口为鼻曰:“尔何能,而位居吾上?”鼻曰:“吾能别香臭然后子可食故吾位居汝上。
”鼻为眼曰:“子有何能,而位在我上也?”眼曰:“吾能观美恶,望东西,其功不小,宜居汝上也。
”鼻又曰:“若然,则眉有何能,亦居我上?”眉曰:“我也不能与诸君厮②争得,我若居眼鼻之下,不知你一个面皮安放那里?”(选自罗烨《醉翁谈录》)[注释] ① 神:灵性。
② 厮:相互。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故吾位居汝上( ) 我若居眼鼻之下( )6.用“/”标出句子的朗读停顿吾能别香臭然后子可食故吾位居汝上7.请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尔何能,而位居吾上?译文:8.通读全文后,你从眉、眼、口、鼻之争中得到什么启示?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3-4(三)孟母三迁邹孟轲母,号孟母。
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
”乃去,舍市傍。
其嬉游为贾人⑴炫卖⑵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复徙舍学宫之旁。
其嬉游乃设俎豆⑶,揖让进退。
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
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含答案)
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题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管鲍之交(管仲)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己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史记·管晏列传》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少时常与鲍叔牙游游:游戏B.及小白立及:等到C.管仲既用既:既然D.齐桓公以霸霸:霸主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管仲和鲍叔牙是很好的朋友,彼此十分了解。
B.鲍叔牙虽然对管仲很欣赏,但是对他的一些小毛病却也很苛责。
C.管仲原本辅佐公子纠,后来能受到齐桓公重用,是因为鲍叔牙的推荐。
D.管仲为齐桓公的霸业立下汗马功劳,由此可见鲍叔牙识人的眼光很好。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4.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共有两处)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二、阅读下面一个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郑和,云南人。
成祖欲示中国富强。
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①通使西洋。
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②金币。
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
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③,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
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
帝大悦,爵赏有差。
十年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剌。
十四年冬,满剌加等十九国遣使朝贡。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
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
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节选自《明史·郑和传》》)[注] ①侪(chái):同辈。
②赍:携带。
③占城:仿越南南部。
5.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欲( ) (2)悦( ) (3)以( )6.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上)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班级:姓名: 学号:得
分:
本试卷共七段文言文,满分100分,祝同学们取得好成绩.
一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至3题(12分)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3分ﻫA、以.荻画地以:用
B、教以书.字用书:写
2、欧阳公“
C、使学为.诗为:作为
D、及.其稍长把及:等到ﻫ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 3分
A、欧阳修聪明过人
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
D、欧阳修刻苦攻读ﻫ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二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至7题(14分)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
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世说新语·容止》
4、简要分析魏王是个怎样的人。
(3分)
5、“捉刀”流传下来已成为一个固定词语。
不查词典,模仿推敲的写法,对“捉刀”进行解释。
()(4分)
[推敲] 传说唐代诗人贾岛骑着驴做诗,得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
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犹豫不决,就用手作推、敲的样子,无意
中碰上了韩愈,向韩愈说明原委。
韩愈想了一会儿说,用“敲”字好(见于《苕溪渔引丛话》卷十九引《刘公嘉话》)。
后人就用“推敲”来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例:反复推敲/推敲词句。
[捉刀]
6、用“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一成语形容文中的魏王是否恰当?为什么?(3分)
7、用匈奴使的眼光,对魏王作一个肖像描写。
(4分)
只见那床头捉刀人,
三
阅读文言短文《郑人买履》,完成8-11题(22分)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
8、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6分)
(1)先自度.其足()( )
(2)吾忘持度.( )( )
(3)宁信度.()()
9、翻译下列句子。
(6分)
郑人有欲买履者,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10、《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分)
11、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
......,说说句
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只允许回答三个
.......)(6分)
而置之其坐()ﻩ至之市() 而忘操之()
反归取之()ﻩ何不试之以足( )、
四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2——14题(14分)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12、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8分)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___②吾欲之.南海:__________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__ ④是故
..聪与敏___________
13、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采用的是一种___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__________。
(4分)
五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至17题(15分)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而观。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
15、给加点字解释(8分)
①华捉.( )而掷.( )去之②歆废.( )书而观.( )
16、翻译下列句子。
(4分)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17、假如你遇到如华歆那样的人,你会和他交朋友吗?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8至19题(10分)
(季梁)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①,方②北面而持其驾③②,告臣曰:‘吾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将奚为④北面?’曰:‘吾马良’。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⑤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ﻫ注释:①大行(háng):大路。
②方:正在。
③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
④奚为:何为,做什么。
⑤御者:车夫。
18.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吾欲之楚。
②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19.(6分)①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内容,这个成语是
②读了这则短文后,你受到什么启发?
答:
七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20至22题(13分)
北人生而不识菱1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ﻫ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2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1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2坐:因为。
20.理解文中加点词语,完成题目。
(6分)
(1)席上食.菱食(2)欲以去.热也去
2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22.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3分)
湛二中七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参考答案
1、C
2、D
3、多读古人的文章只是致力于读书.
4.他狡诈,怕自己形陋,叫人扮自己接待使者:他多疑,事毕后派间谍听消息;他残酷,怕匈奴使对自己不利,派人追杀。
5.曹操叫崔琰代替自己接见匈奴使臣,自己却持刀站立床头。
接见完毕,叫人问匈奴使臣:“魏王何如?”回答说:“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见于《世说新语·容止》)后来把代替别人做文章(代人做事)叫捉刀。
6.不恰当。
因为匈奴使就是从相貌上看出“此乃英雄也”的;而“人不可貌相”常用在外表上看不出,实际上却很有本领的场合。
7.能写出传神的眼神和气势,就是佳作。
8.(1)dúo量(长短)(2)dù尺寸\尺码(3)dù尺寸\尺码
9.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自己测量脚的尺码,然后把测量出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10.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11.而置之其坐(脚的尺寸)至之市(到、往)而忘操之(脚的尺寸)
反归取之(脚的尺寸) ﻩ何不试之以足(鞋子)
12.①边境。
②到。
③反而。
④所以。
13.您凭借什么到(南海)?
14.对比,立志。
15.给加点字解释
捉:捡掷:扔废:放下观:观看
16.句子翻译:
管宁划开席位分开而坐,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
17.略。
言之成理即可。
18、①我想要去楚国②马虽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
ﻫ
19、①南辕北辙或背道而驰
②要想达到预期的目标,必须认清努力方向。
如果行动与目标完全相反,即使有许多优点和长处,也不一定能获得成功。
20、(1)吃(2)除掉、去掉
21、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成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说成知道的。
(关键词:曰,土产,强,知)
22、略。
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