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蕖》教案1_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下册《芙蕖》教案设计

八年级下册《芙蕖》教案设计

八年级下册《芙蕖》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芙蕖》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掌握生词和难点词汇的意思。

能够理解并朗读课文。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考能力。

1.2 教学内容课文《芙蕖》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练习朗读和背诵课文。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芙蕖》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生词和难点词汇。

2.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内容和表达方式。

运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3.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课文。

使用图表和图片等辅助教学材料,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网络资源和图书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活动4.1 教学步骤引入新课:介绍《芙蕖》的作者和背景。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回答问题。

分析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4.2 教学活动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生词和难点词汇。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朗读课文中的重要段落。

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学生课堂参与度和表现。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的朗读和写作能力。

5.2 教学反馈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反馈,鼓励学生的努力和进步。

学生通过作业和测验来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

学生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第六章:教学拓展与延伸6.1 教学拓展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如写一段以芙蕖为主题的小品文。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芙蕖》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芙蕖》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芙蕖》教案第一篇: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芙蕖》教案10.芙蕖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李渔;识记并理解重点文言词,理解课文内容。

2.领悟文章主旨,感受作者对芙蕖的特殊情感;学习以时间为序,纵横结合,全面介绍事物的写法。

3.学习作者不拘泥于古人,善于创新的精神。

2学情分析初中文言文在语文教材中分量,约占到语文教材的三分之一,在考试中所占的比分也越来越大。

古文学习晦涩难懂,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有所增加。

在学习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难解的问题,进行引导,探索解决问题的新的途径和方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展示的空间,也给学生探索发现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动学习,认真思考,积极主动的完成学习任务。

3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本文的立意。

2.把握文章结构,理解中心主旨;体会芙蕖的审美内涵。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激趣引入芙蕖又称荷花、莲花、水华、芙蓉、玉环等。

在众多的花卉中,荷花显得高贵、高雅,是纯洁和美好爱情的象征。

在佛教之中,佛教视莲花为圣花。

在道教之中,莲花成为仙花。

在民间,莲花象征着吉祥如意,赋予莲花“祥和、美好”的寓意。

在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的笔下,赋予莲花高尚、正直、廉洁的君子风范。

“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在诗人笔下,莲花色彩艳丽,摇曳多姿,高贵典雅。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我们吟诵着莲花诗文,欣赏着莲的图片,走进莲的世界,学习《芙蕖》。

活动2【练习】检查自学任务完成情况1.作者简介李渔(1611~约1679)字笠鸿,号笠翁,浙江省溪市人,清代戏曲理论家。

所著《闲情偶记》,有专论戏剧词曲部分,对撰写戏剧剧本多有精辟见解。

他力主戏文“贵浅不贵深”,他写的传奇《比目鱼》、《风尘误》等十种,合称《笠翁十种曲》,另有短篇小说集《十二楼》,作品多写才子佳人故事,情节离奇。

芙蕖北师大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芙蕖北师大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芙蕖北师大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本文具体地说明芙蕖属于草本花及其“可人”的种种优点,从观赏价值和有用价值方面阐述了它的种植之利甚大。

并对自己不能辟半亩方塘种植芙蕖而感到圆满,抒发了他酷爱芙蕖的感情。

以下是我整理的芙蕖北师大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芙蕖》教案一.语言积累与运用。

【阅读训练】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2)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3)及花之既谢(4)又备经年裹物之用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2)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3)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3.我们可以把《芙蕖》看作是说明文。

请梳理出本文的说明挨次。

4.我们也学过周敦颐的《爱莲说》,请从文体、题材、手法、立意等方面,将《芙蕖》与《爱莲说》作一比较鉴赏。

【参考答案】1.(1)详细,完备 (2)借指时候 (3)已经 (4)整年,全年《芙蕖》练习题一、基础学问1、依据拼音补全词语。

(1)芙qú【】之可人(2)群pā【】当令时(3)自夏cú【】秋(4)与翠叶并qíng【】(5)荷花之异fù【】(6)互芬齿jiá【】(7)dài【】至hàndàn【】成花2.辨析下列多义词的含义。

(1)事A.其事不一而足B.在花为分内之事(2)备A.请备述之B.又备经年裹物之用(3)实A.乃复蒂下生蓬,蓬中坚固B.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4)秋A.后先相继,自夏徂秋B.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5)可A.芙蕖之可人B.学不行以已3.下面每个句子都有三种译文,请选出最合适的一种。

(1)先享无穷逸致矣。

( )A.先享受无穷的闲适情趣了。

B.先享受无穷无尽的情趣了。

C.先享受没有穷尽的情趣了。

(2)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

八年级下册《芙蕖》教案

八年级下册《芙蕖》教案

通过学习《芙蕖》,让学生认 识到生活中的美好与珍贵,学 会珍惜当下,感恩生活。
02
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入
导入方式
通过展示荷花图片或相关视频, 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导入内容
简要介绍荷花的生长环境、形态 特征和象征意义,为后续课文学 习做铺垫。
精读课文
01
02
03
重点词汇
挑选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 词汇,进行解释和造句练 习。
难点
难点2:体会文章中的情感表达
文章中作者对芙蕖的赞美和情感表达比较含蓄,学生可能难以体会到。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讨论和思考,帮助 学生深入体会文章中的情感表达,理解作者对芙蕖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难点
难点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芙蕖》一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阅读能力的提 高。
激活学生的前知
通过提问和讨论,了解学生对 芙蕖和相关植物的已有认识, 以便更好地引导他们进入课文

教学策略
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和 案例分析等多种策略,帮助学 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组织学生活动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如小组讨 论、角色扮演等,鼓励学生积 极参与,提高课堂氛围。
反馈与调整
根据学生的反应和问题,及时 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确保教
写作练习
探究性学习
引导学生探究《芙蕖》所涉及的主题 ,如植物的生长、环境保护等,让学 生通过查找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进 行探究性学习。
要求学生模仿《芙蕖》的写作风格, 写一篇关于植物的短文,培养其写作 能力。
06

八年级下册《芙蕖》教案设计

八年级下册《芙蕖》教案设计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芙蕖》;(2)理解《芙蕖》的诗意和艺术特色;(3)掌握一些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芙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芙蕖》的诗意和艺术特色;2. 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 诗歌意境的深入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芙蕖》的原文及其注释;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3.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李清照及其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芙蕖》,提问:“芙蕖”是什么?引发学生思考。

2. 朗读诗歌(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停顿、重音等;(2)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理解诗意(1)教师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歌,解释生僻字词;(2)学生结合注释,自主学习,体会诗歌的意境。

4. 欣赏艺术特色(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艺术特色,如修辞手法、表达技巧等;(2)学生讨论、交流,分享自己的感悟。

5. 文学鉴赏(1)教师介绍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如关注、作者、背景等;(2)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自主鉴赏其他古典诗歌。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7. 作业布置(1)背诵《芙蕖》;(2)写一篇关于《芙蕖》的鉴赏文章。

8. 板书设计《芙蕖》李清照诗意:芙蕖之美,如画如诗艺术特色:修辞手法、表达技巧等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等。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否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芙蕖》;2. 学生对《芙蕖》的诗意和艺术特色的理解程度;3. 学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其他古典诗歌的能力;4. 学生写的关于《芙蕖》的鉴赏文章的质量。

语文北师大八年级下册《芙蕖》教案1

语文北师大八年级下册《芙蕖》教案1

《芙蕖》教案第一课时课题芙蕖学习目标1.知识能力:了解李渔,识记并理解文中关键字词。

2.过程方法:理解文言句子的含义,学习作者以时间为序,纵横结合,全面介绍事物的写法。

3.情感态度:学习作者不拘泥于古人,敢于创新的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 掌握关键字词音形义。

难点:理解文言句子的含义,学习作者以时间为序,全面介绍事物的写法。

教法选择导学法、诵读法课型新授课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熟读课文并按要求预习。

是否采用多媒体是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时数第 1课时备课总数第 44课时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一、揭示学习目标1.复习旧知,激趣导入:芙蕖,是一种寻常的植物,在我国清代戏曲家李渔看来,却浑身是宝,一切都显得那么不平常。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是怎样来展示这一切的。

2.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二、指导学生先学1.结合《配套练习册》了解作者及课文相关知识。

2.通读课文,感知文本。

三、学生先学,教师巡视1.借助课下注解及《配套练习册》相关资料解题并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2.教师范读,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重点研读第一段内容:熟读课文,结合注释尝试理解第一段内容。

四、检查学生先学效果1.了解作者:李渔(1611—1680),字笠翁,明末清初文学家。

原籍浙江兰溪,生于江苏如皋,晚年居杭州西湖。

《闲情偶寄》(后改名《笠翁偶集》)是我国第一部1.复习旧知识,背诵《爱莲说》一文。

2.借助屏幕展示的图片,加深对芙蕖印象。

3.默读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1. 给予鼓励性评价,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引入新课,渲染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课件展示图片,并补充荷花的别称(芙蓉,莲花),又被称为芙蕖。

3.课件展示目标。

从舞台艺术的角度来探讨戏剧理论的专著。

《笠翁偶集》诸篇,属于明清笔记小品一类的文章。

这类文章不拘俗套,文字清新活泼,与一般古文的风格不同。

本文节选自《笠翁偶集》“种植部”,它以说明为主,兼用描写、议论、抒情,体现了李渔创作的独特风格。

〖2021年整理〗《芙蕖》优秀教案1

〖2021年整理〗《芙蕖》优秀教案1

《芙蕖》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本文选自《李笠翁一家言·笠翁偶集》的“种植部”“草本类打中的《芙fú蕖qú》一文。

《李笠翁一家言》是李渔的诗文杂著总集,共十六卷。

其中的《笠翁偶集》原名《闲情偶集》或《闲情偶寄》,分“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部,包括戏剧理论、饮食、营造、园艺等方面的内容,大都是作者多年实践的心得,尤以戏曲部分,颇多独到见解,对戏剧理论有所丰富发展。

本文以说明为主,兼有散文的笔法,和纯粹的说明文有所不同。

芙蕖,即荷花。

郑玄说:“未开日菡萏,已发目芙蕖。

”芙蕖即荷花,又称芙蓉,藕花,莲花等学习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疏通文意,体会文章结构之新、语言之美。

2、感悟的作者对芙蕖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3、品读语言。

学习重点:芙蕖的“可目”与芙蕖的“可鼻”之处。

教学过程: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立意新颖,语言清新,结构新奇的文章——李渔的《芙蕖》。

“芙蕖”即莲花,是一种寻常的植物,但在我国清代戏曲家李渔看来,却是浑身都是宝,一切都显得那么不平常。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他是怎样来展示这一切的。

作者简介:李渔——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理论家。

一生著述甚丰,《闲情偶寄》是我国第一部把戏曲作为综合艺术加以研究的戏剧理论著作。

一、读通文意:1、朗读课文,在疑难处,做好标记;2、范读——齐读;3、同桌合作:解决自读时的疑难;参照注释,翻译课文,不清楚的问老师。

4、再读课文。

用一个关键词给每一段命一个小标题(尽量从文中找词语)。

(可目、可鼻、可人、可用)(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能够让学生疏通文本,了解内容。

)二、读出感情: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句子:用“从一句我读出对芙蕖的感情”说一句话。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悟的作者对芙蕖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三、读出精彩:试从字词句、写作手法着手,品读语言。

例:我喜欢“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一句,因为“飘飖”“袅娜”用词准确,且在动静的组合对比中写出荷叶摇曳、妩媚的意态。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芙蕖》教案-北师大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芙蕖》教案-北师大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芙蕖》教案-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芙蕖》的主旨–掌握比喻的用法–掌握诗歌的基本语言特点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和理解,学会推理和思考–通过语文课堂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文本朗读和讲解,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化感恩意识,关注周围的人和事物–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美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意识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芙蕖》的主旨和比喻的用法,掌握诗歌的基本语言特点。

2.教学难点理解比喻的用法,掌握抒情诗的基本语言特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老师播放一段与《芙蕖》相关的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2.学习比喻1.讲解比喻的概念,课前通过课件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比喻的特点和用法。

2.请学生找出文中的比喻,分析比喻的表达方式和含义,探讨作者传递的信息。

3.理解抒情诗的基本语言特点1.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抒情诗的基本语言特点。

2.学生自主分析古诗中的韵律、格律以及字词运用。

3.学生通过朗读古诗体验诗的形式与韵律之美,进一步领悟诗歌的特点。

4.理解《芙蕖》的主旨1.学生理解课文,梳理课文的线索和结构,找出文中的主旨。

2.小组合作,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出自己对《芙蕖》的主旨的理解。

3.学生通过讨论,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5.和扩展1.老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

2.拓展课外阅读,推荐一些抒情诗的经典作品,让学生更深入地领悟诗歌之美。

四、课后作业1.完成课文阅读。

2.围绕比喻和抒情诗的基本语言特点,自选一个话题进行创作。

3.查找一些经典优美的古诗,背诵并朗诵给同学听。

五、教学反思本课通过阅读古诗和分析比喻及抒情的基本语言特点等方式,让学生更为深入地了解了古代文人的思考方式和文化内涵,充分培养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艺术欣赏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

同时,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小组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吸收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初中语文初二语文下册《芙蕖》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初二语文下册《芙蕖》教案、教学设计
3.教师板书课题《芙蕖》,并简介作者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500字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要求他们注意生字词和优美的句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教师针对生字词进行讲解,让学生掌握字音、字形和字义,如“芙蕖”、“蔓延”等,并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
3.教师逐段解析课文,分析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比喻、排比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学生通过学习课文,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初二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关键时期,他们在上学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词汇量和阅读能力,对于课文的领悟能力和分析能力有所提升。在此基础上,本章节《芙蕖》的学习,学生具备以下特点:
1.学生对自然界的美有较高的感知力,对于描绘自然景物的课文内容容易产生兴趣,这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初中语文初二语文下册《芙蕖》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掌握《芙蕖》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理解并熟记生字词,如“芙蕖”、“蔓延”等,提高词汇量。
2.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旨和情感,培养良好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3.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课文,了解和掌握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比喻、排比等,提高写作技巧。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多媒体展示芙蕖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在直观感知中进入课文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阅读,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芙蕖教学设计

芙蕖教学设计

《芙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对照注释准确地翻译课文,流畅地朗读课文。

2.联系现代汉语学习理解文言文。

3.合作与交流,找出各段的中心句,体会井然有序的说明顺序。

4.学会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教学重难点重点:1.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的阅读能力2.提高学生的说明文阅读能力难点:比较生动说明和平实说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1.预习读课文,对照注释翻译课文,勾出需要重点掌握的词语和句子2.画出各段的中心句,初步理清文章的脉络3.查资料了解作者情况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导入古往今来,文人雅士对莲是爱得痴狂,周敦颐爱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圣洁,杨万里爱莲“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明艳,清朝戏曲理论家李渔酷爱莲花,竟然以此为命,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李渔的《芙蕖》二、了解作者,检查预习明确:(多媒体出示)李渔:字笠翁,号觉世稗官,清初著名的戏曲理论家和戏曲作家戏曲论著《闲情偶寄》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主张“上不取法于古,中不求肖于今,下不覬传后人”三、默读课文、注音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并标出需要注意的词语,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师生共同纠正明确:效颦pín葩pā妍yán飘飖yáo袅娜niǎonuó菡萏hàndàn迨dài徂cú馥fù颊jiá殆dài草菅jiān四谈谈大家见到的芙蕖.你对芙蕖了解多少,交流讨论教师小结(从芙蕖的外形、结构、用途及习性等方面介绍)明确::芙蕖又名莲花,荷花,芙蓉,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中国根茎(藕)肥大多节,横生于水底泥中,叶盾状圆形,表面深绿色,花高托于水面之上果实为莲子,圆形白色坚果,莲子与藕皆能食用五、学生对照注释翻译课文1.词类活用1)则又日高日上。

八年级下册《芙蕖》优秀教案

八年级下册《芙蕖》优秀教案

八年级下册《芙蕖》优秀教案导读:教学目标:在翻译全文的基础上,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结构之新、语言之美、立意之新,对课文主要内容能初步成诵。

教学设想:理由(一)、此文属课内自读课文,学生尚能自译,个别难句,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亦能弄懂。

理由(二)、此文虽以说明为主,但文章如行云流水,清新自然,内中有作者感情的流动,可谓文情并茂,只有反复朗读,方能体味本文语言风格,感受作者情感的节律。

如果仅把他当成一般说明文来上,停留在文字和结构的处理上,则将索然无味。

构思:以体会文章结构之新、语言之美、立意之新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以李渔的创作理论为线索,以朗读为手段来推进教学进程。

在实施中,又以分析文章结构为突破口,以分析文章语言、体味文章情感起伏为重点、难点,在分析文章立意中升华教学主体的认识。

特点:此设想线索清楚,知识点形成块状而又衔接自然,符合由浅入深、逐层深入的认识规律,并和单元知识《诵读的要领》相结合,充分利用了课文《自读提示》中对李渔创作理论的介绍,容易操作。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媒体:录音机、投影仪教学时速:一课时教学准备:一、布置预习。

借助工具书翻译全文,并熟读之,完成课后练习一。

二、制作投影片。

1、李渔创作理论投影一张。

2、课文内容提示投影一张。

三、准备课文配乐朗诵带一盒(配古筝曲为佳)。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语设计:半节课的翻译,半个小时的朗读后,今天我们来上《芙蕖》这篇文章。

芙蕖即荷花,又名莲花、芙蓉,在理学家的眼中,它是一位道德君子,在佛的世界里,莲是净土,佛们都端坐在莲台之上,莲是崇高圣洁的象征,是人心灵的伴侣,人们赞美它,歌颂它,芙蕖因而获得翠盖佳人、荷花仙子的美誉。

初中我们学过周敦颐的《爱莲说》,请同学背出其中描写荷花形象和品质的一句。

《芙蕖》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明末清初的李渔,李渔是一位戏曲理论家,作家。

他的主要贡献在他的创作理论,这节课,我们将结合一下李渔的创作理论,从结构、语言、立意上来欣赏这篇独具风格的小品文。

八年级下册《芙蕖》教案设计

八年级下册《芙蕖》教案设计

八年级下册《芙蕖》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芙蕖》。

(2)理解《芙蕖》的诗意和诗人的情感。

(3)掌握一些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如意象分析、情感分析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芙蕖》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通过诗歌来感受自然美,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芙蕖的喜爱之情,培养对自然美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芙蕖》。

(2)理解《芙蕖》的诗意和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把握《芙蕖》的意境和情感。

(2)运用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分析诗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芙蕖,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

(2)简介作者杨万里及《芙蕖》的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芙蕖》,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芙蕖》的意象和情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运用意象分析、情感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芙蕖》。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自然美的感受。

(2)推荐类似诗歌,让学生自主阅读。

6. 课堂小结: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芙蕖》。

2. 写一篇关于《芙蕖》的鉴赏文章,不少于300字。

3. 预习下节课内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诗歌鉴赏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芙蕖》的诗意和诗人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培养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运用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分析诗歌的能力。

在作业布置方面,注重学生的诵读和写作实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今后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提高课堂活力。

《芙蕖》教案

《芙蕖》教案

《芙蕖》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芙蕖》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更多《芙蕖》教案请关注北师版初二下册语文教案栏目。

《芙蕖》教案【一】一、学习目标1、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本文运用拟人、对偶、顶真、反问等修辞手法。

3、体会作者对荷花的赞美、热爱之情。

二、学法指导本文是一篇以说明为主的小品文。

学习这篇文章,首先要做好文言实词、虚词等基础知识的积累(查阅工具书和相关资料);其次,要分析、了解文章写作内容和写法特点(反复诵读,边读边思考);再次,对文章语言进行品味(品味、感悟)。

三、作者介绍李渔(1611——约1679),清代戏曲理论家、作家。

字笠鸿,又字滴凡,号笠翁,又号觉世稗官、别署笠道人、随庵主人、新亭樵客、澹慧居士、湖上笠翁等,时有才子之誉,称李十郎。

原籍兰溪(今浙江省兰溪县),生于雉皋(今江苏省如皋县)。

前半生家庭生活富裕,清人入关后,家道衰败。

他自幼聪明好学,曾参加过几次乡试,屡不及第,从此醉心于小说,戏剧的创作。

家设戏班,常往各地达官贵人门下演出。

曾居杭州10年,后又居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达20年,经营书铺,名“芥子国”,以刊书闻于时。

所作传奇《比目鱼》、《风筝误》等十种,全称《笠翁十种曲》。

另有短篇小说集《十二楼》(一名《觉世名言》),诗文杂著《李笠翁一家言》等。

四、题目解析本文选自《李笠翁一家言·笠翁偶集》的“种植部”“草本类打中的《芙(fú)蕖(qú)》一文。

《李笠翁一家言》是李渔的诗文杂著总集,共十六卷。

其中的《笠翁偶集》原名《闲情偶集》或《闲情偶寄》,分“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部,包括戏剧理论、饮食、营造、园艺等方面的内容,大都是作者多年实践的心得,尤以戏曲部分,颇多独到见解,对戏剧理论有所丰富发展。

本文以说明为主,辅之以讨论、慨叹,和纯粹的说明文有所不同。

芙蕖,亦作“芙渠”、“扶蓉”。

2024芙蕖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024芙蕖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024芙蕖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2.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课文的生字词和词语理解。

2.课文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3.课文的篇章结构和逻辑关系。

三、教学难点1.课文中深层含义的挖掘。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

2.课文音频、视频资料。

3.学生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课文背景。

2.课文阅读让学生齐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适时指导。

3.词语理解教师针对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词语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

4.感知情感教师引导学生感知课文中的情感表达,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5.修辞手法教师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让学生学会欣赏和运用。

6.课堂小结第二课时1.课文回顾教师带领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篇章结构教师分析课文的篇章结构,让学生了解文章的逻辑关系。

3.深层含义教师引导学生挖掘课文中的深层含义,让学生进行思考。

4.写作练习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写作练习,让学生进行仿写。

5.课堂讨论教师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

6.课堂小结第三课时1.课文复习教师带领学生复习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2.课外拓展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课外拓展,让学生了解更多相关知识点。

3.作业展示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课后作业,进行点评。

4.学生互评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互评,让学生学会欣赏和评价他人的作品。

5.课堂小结第四课时2.读写结合教师设计读写结合的练习,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3.课堂讨论教师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4.作业布置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练习。

5.课堂小结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写作、讨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全面掌握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八年级下册《芙蕖》教案设计

八年级下册《芙蕖》教案设计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芙蕖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懂得珍惜美好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2.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 理解芙蕖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难点:1. 芙蕖的象征意义。

2. 体会作者对芙蕖的赞美之情。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1. 导入新课:(1)展示芙蕖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景。

(2)简介芙蕖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查找生字词,并交流学习心得。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探讨芙蕖的象征意义。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互动。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芙蕖的作文。

六、教学反思:七、评价建议:1. 学生朗读课文的表现,是否能够流利、准确地表达出课文的内容和情感。

2. 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是否能够在实际语境中正确使用。

3.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能否正确阐述芙蕖的象征意义。

4. 学生合作探讨的能力,是否有深入的思考和积极的交流。

八、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寻找身边的芙蕖或其他植物,通过观察了解它们的生长环境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对自然的热爱。

回校后,让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心得,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九、教学进度计划:本节课计划用1课时完成,后续的教学内容将按照类似的教案设计进行,确保教学目标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芙蕖》教案1一、知识结构(一)字词颦葩妍迨菡萏徂擎馥颊擎菅(二)语法1.介宾短语后置2.使动用法3.意动用法4.名词作状语二、[疑难辨析]一、“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这个句子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关键是如何理解“当令时”。

“当令时”即“当令之时”。

当:值,遇到,在。

令:美好。

全句的意思是,许多花草最美好的时间,只在花朵开放的那几天。

二、“菡萏”应如何解释?“菡萏”课本上未加注解。

有的书则注为“荷花的别称”,这不妥当。

菡萏应当解释荷花的花苞,即没有开放的荷花。

三、课文解析芙蕖与草木诸花似觉稍异,然①有根无树,一岁②一生,其性同也。

谱云:“产于水者曰草芙蓉,产于陆者曰旱莲。

”则谓非草木不得矣。

予③夏季倚④此为命者,非故⑤效颦⑥于茂叔而袭⑦成说于前人也,以⑧芙蕖之可人⑨,其事不一而足,请备⑩述之。

荷花和其他草本的许多花相比,好像觉得稍有不同,但是(它)有根没有树干,一年生长一次,那些情况(却同其他草本花)一样。

花谱里说:“生长在水里的叫草芙蓉,生长在陆地上的叫旱莲。

”那就不能说(荷花)不是草本了。

我夏天全靠荷花才能活下去,(这)并不是故意机械模仿周敦颐《爱莲说》,套用前人已成定论的学说,(而是)因为荷花适合人(心意),它的优点不止一个,请(让我)(把这些优点)全部说出来。

【注释】①[然]然而、但是。

②[岁]年。

③[予]我。

④[倚]依靠。

⑤[故]故意。

⑥[效颦]“东施效颦”的简化说法。

比喻生硬地胡乱效仿,效果很坏。

⑦[袭]套用。

⑧[以]因为。

⑨[可以]适合人的心意。

可,适合,动词。

⑩[备]详尽。

【评点】第一层,揭示文章主旨,总领全文。

群葩①当②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③矣。

芙蕖则不然④。

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⑤高日上,日上日妍。

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迨⑥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⑦夏徂⑧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⑨者也。

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⑩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各种花适合时令的时间,只是在花开那几天,那几天以前(和)那几天以后(就)都属于无人过问的时候了。

荷花却不(是)这样:打从小荷叶出水的时候起,(小荷叶)就点缀在碧绿的水面上:到了那茎叶生长以后,就一天天高起来,一天天向上长,一天比一天美丽。

有风时(它)呈现出飘摇的美态,没风的时候(它)也显示出袅娜的丰姿。

这样,我们在荷花还未开的时候,(就已经)先享受(它那)无穷的飘逸超群的情致了。

到了荷花开花,(它那)娇艳的姿色(浓得好像)就要滴下来(似的),(一朵朵,一批比)先后开放,从夏天到秋天。

这在花来说(开花供人欣赏)是(它)分内的事,在人来说是应该得到的享受。

到了荷花谢后,(它)也(就)可以向主人宣告(已尽了责任,把他所有的姿色都献给了人们)没有什么过错了。

(可是它)却又在花蒂下面生出莲蓬,莲蓬中结出莲子,亭亭独立,还像那未开的花,同翠叶一起耸立(在水上),不到白露结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就不会停止。

以上都是说它适合观赏的事。

【注释】①[葩]花。

②[当]适合。

③[秋]时候。

④[然]这样。

⑤[日]一天天。

⑥[迨]及、到。

⑦[自]从。

⑧[徂(cú)]到、往。

⑨[资]财物,这里是比喻的说法。

⑩[乃]却。

[擎]向上举,这里指耸立。

[能事不已]能事,擅长的本领。

不已,不止。

【评点】第二层,着力说明芙蕖“可目”的优点。

先用作比较的方式,拿群葩的争艳之日短暂与芙蕖的“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进行比较,说明芙蕖可目的优点略胜一筹。

其次,又按它的成长过程,有条不紊地说明“可目”之能事。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①;避暑而暑为②之退③,纳凉而凉逐④之生。

适合人们鼻子(嗅觉)的,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的奇异香气,(用来)避暑,暑气因为它而减退,(用来)纳凉,凉气跟着它而产生。

【注释】①[馥]香气。

②[为]因为。

③[退]减退。

④[逐]跟随。

【评点】第三层,说明芙蕖“可鼻”的优点,用了对偶句式,突出芙蕖的芬芳和清凉。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①列②盘餐而互芬③齿颊④者也。

至于它适合(人们)口味方面,莲子和藕都(是)一起陈列在盘子里的菜肴,交互使人感到满口芳香。

【注释】①[并]一起。

②[列]陈列。

③[芬]使……感到芳香。

④[颊(jiá)]面颊,这里指嘴边。

【评点】说明芙蕖“可口”的优点,不在果腹而却芬香满口,虽为食用也不脱雅人之趣味。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①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②经年裹物之用。

只有经过霜打以后的残枯荷叶,衰败不堪,好像(已经)成为可以抛弃的废物了;可是摘下它收藏起来,还可以在一年中用来包裹东西。

【注释】①[似]好像。

②[备]准备。

【评点】说明芙蕖“可用”的优点,前后两句,一虚一实,宕荡起伏是①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②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③家常之用者也。

有五谷之实④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⑤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大于⑥此者乎?这样看来,荷花这种东西,(是)没有一时一刻不适合眼睛观赏的,没有一物一丝不具备家常用途的。

(它)有五谷的实用价值而没有五谷的名义,兼有许多花的长处而没有它们的短处,种植的利益,有比种荷花(更)大的吗?【注释】①[是]如此、这。

②[适]适合。

③[备]具备。

④[实]实用价值。

⑤[长]长处。

⑥[于]比。

【评点】总结全文,将上述“可人”的四项内容,归为“适耳目之观”与“备家常之用”两类。

并以一句反问句式,有力点出题旨。

予四命①之中,此命为最。

无如②酷好一生,竟不得半亩方塘③为安身立命之地。

仅④凿⑤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⑥,又时病⑦其漏。

望天乞水⑧以救之,殆⑨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⑩其命者哉。

我的四个生命攸关的东西,这荷花是头等重要的。

无奈(我)热爱(它)一生,却得不到半亩池塘(种荷花)作为安身立命的地方。

只能挖一个斗大的池子,种几株荷花勉强敷衍过去,又时常因水池向地底下渗水而发愁。

(时常)盼望下雨来救它,我大概就是所谓不善于培养(它)而把它的生命随便处置的人了。

【注释】①[四命]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

②[无如]无奈。

③[半亩方塘]指小池。

④[仅]只有。

⑤[凿]挖。

⑥[塞(sè)责]敷衍。

塞,来、应付。

⑦[病]以……为苦。

⑧[望天乞水]盼望下雨。

⑨[殆(dài)]大概。

⑩[草菅(jiān)]把……当作野草。

菅,草名。

有成语“草菅人命”。

【评点】再次总结全文,水到渠成地引出作者对芙蕖的酷爱之意。

【名言佳句】“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四、课文分析【作者小传】李渔(1611�约1680),字笠鸿、谪凡,号笠翁,明末清初浙江兰溪人,是一位有名的戏曲家、戏剧理论家,又是一个博学者,著有《笠翁十种曲》(传奇),多系写才子佳人的悲欢离合故事;《闲情偶寄》(小品),内容包括戏剧理论、饮食、园艺等。

本文节选自《李笠翁一家言·笠翁偶集》。

本文是一篇说明小品,作者通过对芙蕖的分项说明,将芙蕖的种种可人之处告知于人,说明种植之利。

全文共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1自然段。

这一部分以“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点明文章主旨,总领全文。

其中“可人”一词,囊括了“可目”、“可鼻”、“可口”等项,紧接用“不一而足”一语吸引读者,引起读者对种种可人之处的兴趣,最后用“请备述之”一语提起下文。

第二部分即第2至第5自然段。

这部分是文章的主体,承接前文来“备述”芙蕖“可人”之处。

课文的4个自然段以每一自然段为单位,逐一说明芙蕖“可目”、“可鼻”、“可口”、“可用”等长处。

第2自然段说明“可目”的优点,是作者所着力加以描写的。

他首先用比较的方法说明美丽的“群葩”争艳之日十分短暂,而“芙蕖则不然”,所谓“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两相比较,芙蕖“可目”之优点则胜一筹。

其次作者又按照芙蕖成长直至衰败之过程,有条不紊地说明“可目”之能事。

第3自然段说明“可鼻”的优点,用了对偶句式,突出芙蕖的清芬和清凉。

第4自然段说明“可口”的优点,不在果腹而却芬香满口,虽为食用也不脱雅人之趣味。

第5自然段说明可用的优点,前后两句,一虚一实,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第三部分即第6、第7自然段。

总结全文,将上述“可人”之四项,归为“适耳目之观”与“备家常之用”两类,与开头既有呼应,又略有变化,并以“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这一反问句式,有力地点出题旨,水到渠成地引出作者对芙蕖的酷爱之意。

本文在说明芙蕖的“可人”之处时,其分类的方法颇资探究。

一方面,作者把“可人”分为“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四项,而这四项,又可以从“适耳目之观”和“备家常之用”的“观”和“用”两大项来收束,其横式的分类法,就显得富有层次感。

另一方面,从“可目”这一类以及从“可目”直到“可用”这四类,内容的两次展开,又基本上符合荷初生小叶、逐渐长高、成花、盛开、凋谢、生莲结子、衰败这一纵式的递进生长过程,于是,两个纵式的递进与全文的模式并列交织起来,使文章结构显得相当有机协调,显示了作者构思中的匠心独运。

此外,本文的详略处理也颇值一提。

全文写“芙蕖”之“可人”,以“可目”为主,其他为宾。

因为芙蕖胜过群芳的地方,在“可口”、“可用”方面至为明显,略一指出就够了,“可鼻”方面,荷的香味较为一般,只有“可目”这点,似普遍,又似特殊,如不详写,则无法将其特性充分揭示出来,而且作为一种花,主要功用当然是供人观赏,所以本文以“可目”为重点,详加描写。

先写“群葩”争艳时间之短突出“芙蕖则不然”。

然后从荷的初生直写到其衰败,所谓从“荷钱出水”的“点缀绿波”,到“茎叶既生”的“飘摇”“袅娜”,再到“菡萏成花”的“娇姿欲滴”,直到“花之既谢”,还“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

这样的祥写不但显示荷的“可目”之久,而且描绘了荷在各生长阶段的多姿多彩,渲染了荷的“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的优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