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法律素质

合集下载

法律素质是公民素质的基本组成部分

法律素质是公民素质的基本组成部分

Hale Waihona Puke </&#83cript>
公民综合素质主要由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法律素质组成。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然要求公民法律素质与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同步进行、同时提高。 一、 提高公民法律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法律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的群众性基础。党的十五大重申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并首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党的基本纲领。这三个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党的十六大更发出了庄严的号召,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然后,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这些目标,不仅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努力奋斗,而且也有赖于相应知识、观念和能力的掌握、增强和提高。最简单不过的道理是,倘若科学文化知识贫乏、道德水平低下,建成富强、文明的现代化强国是不可能的话,那么,全民族民主法制意识薄弱而企求达到民主(法治)国家目标同样是一句空话!贯彻党的三个基本纲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才能实现三个基本目标,并通过全民族三个方面的素质相应提高作为保障,这是顺理成章的。(二)三个方面素质同步提高是党和国家的一贯要求。1982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大就明确提出,“要在全体人民中间反复进行法制的宣传教育。”1996年10月10日,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就指出,今后15年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实现以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公民素质的显著提高。这三个方面相提并论说的是那么的明白无误!1982年12月4日通过的现行宪法第二十四条也规定,国家要“普及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注意!如果把理想和道德教育合并的话,这里实际上可归结成三类教育,这三类教育不正是要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法律素质吗?从1986年开始,党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连续部署了四个五年普法。普法的过程就是用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江泽民关于民主法制建设的论述、宪法和法律法规教育人、改造人、培养人、塑造人的过程,也是把众多法律意识和具体法律规定内化为人的素质,从而确保法律正确实施的过程。正因为如此,从2001年开始的“四五”普法,就明确提出了“两个转变,两个提高”(即增强公民法律意识向提高公民法律素质转变,全面提高公民法律素质;从注重依靠行政手段向注重依靠法律手段转变,全面提高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的目标,鲜明地强调要全面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更是明确指出,“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出现这样提法当属首次。(三) 法律素质是现代法治社会公民的必备素质。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一是依法治国要求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不懂法不知法,何以当家作主?二是扩大基层民主,让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法律知识贫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从何谈起?三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初步形成,公民生产、生活、工作,处处遇法,事事有法,不具备法律素质,势必寸步难行。四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转发中宣部、司法部的“四五”普法规划中,明确要求“青少年学生要在法律素质的养成上下功夫。"今后,青少年应是“德、智、法”全面发展,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的需要。(四)公民法律素质提高是应对入世的客观需要。加入世贸组织充分展示了党和国家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积极姿态。WTO规则作为一部庞大的“法典”,涉及我国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应对入世,信守入世承诺,我们要清理、修订和完善涉外经济法律法规,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快专门人才培养,加强政府部门内协调配合,有步骤地扩大服务业市场开放,深入开展多、双边经贸合作等。这一系列相应措施,无一不与各级领导干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乃至全民族法律素质的提高息息相关。例如,今后新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都要符合WTO规则,这就要求人大、政府相关人员熟悉WTO各项规则,领会和吃透精神。又例如,入世后要求增加立法透明度,要充分征求各方面特别是管理相对人的意见。若管理相对人对WTO规则和有关法律知识漠然不知,怎么能谈得上民主参与呢?(五)法律素质已初步形成了独立的体系。公民综合素质中法律素质能否“三分天下有其一”,尚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误区之一,“法律素质只是思想道德素质的一部分。”江泽民同志和党中央多次指出,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1] [2] [3] [4] 下一页 《法律素质是公民素质的基本组成部分》

公民素养66条内容

公民素养66条内容

公民素养66条内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公民素养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什么是公民素养?简单来说,公民素养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中应具备的一些基本素质和能力,包括道德品质、法律意识、文化素养、社交能力等方面。

那么,具体来说,公民素养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公民素养66条内容。

一、道德品质1.诚实守信,言行一致。

2.尊重他人,不侵犯他人权益。

3.讲礼貌,有礼有节。

4.有爱心,关心他人。

5.有责任心,承担自己的责任。

6.守法,遵纪守纪。

7.勇于担当,不推卸责任。

8.公正、公平、公开。

9.廉洁自律,不贪污受贿。

10.保护环境,爱护自然。

二、法律意识11.了解法律,遵守法律。

12.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3.尊重法律,不违法乱纪。

14.了解法律程序,不轻信谣言。

15.熟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16.遵守道德规范,不违反社会公德。

17.不参与非法活动。

18.保护自己的隐私,不泄露他人隐私。

19.维护社会秩序。

20.不歧视、不侵犯他人权益。

三、文化素养21.了解本国的历史、文化、传统。

22.熟悉本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

23.了解世界的各种文化。

24.掌握基本的文学、艺术、音乐等知识。

25.学习外语,增强国际化视野。

26.阅读经典名著,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27.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28.尊重不同的文化,不歧视他人。

29.参与文化活动,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30.发扬民族文化,弘扬中华文化。

四、社交能力31.善于沟通,表达自己的观点。

32.尊重他人,不强加自己的意见。

33.善于倾听,理解他人的想法。

34.善于合作,与他人共同完成任务。

35.具有团队精神,不自私自利。

36.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不产生矛盾。

37.善于交际,能够与不同的人相处。

38.有礼貌,尊重他人的感受。

39.不轻易冲动,不激化矛盾。

40.能够处理突发事件,保持冷静。

五、思维能力41.有独立思考能力,不墨守成规。

42.具有创新意识,不断提出新的想法。

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公民意识与法律素养

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公民意识与法律素养

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公民意识与法律素养近年来,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已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话题。

公民意识和法律素养作为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公民意识是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方面。

公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权利和义务有所认识,并且愿意参与和担负起社会责任。

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可以从课内和课外两方面入手。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进行相关的教育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并且通过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公民责任的重要性。

在学校之外,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义工活动、社区服务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其次,法律素养是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

法律素养是指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和法治观念。

在课堂上,可以开设法律相关的课程,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法律常识和法律制度。

此外,可以通过模拟法庭、法律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和判断能力。

在课外,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法律常识竞赛、法治宣传活动等,增强学生对法律的兴趣和认识。

在培养中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律素养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注重实践引导。

光靠理论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真正感受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和法律意识。

其次,要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应该是公民意识和法律素养的主体,要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和思考的习惯。

再者,要注重持续性的培养。

培养公民意识和法律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坚持,并与学生的个性特点相结合。

最后,要注重评价机制。

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培养公民意识和法律素养的重要手段,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使之能够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公民意识与法律素养是教育改革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通过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律素养,可以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法治观念,为他们健康成长和未来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内容摘要:法制宣传教育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它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全民的法律素质。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尤其要增强公职人员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

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广泛深入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通过全民的法制宣传教育,使法律知识得以普及,公民的法律素质得以增强才能使社会各阶层自觉地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来履行自己的义务,维护好自身的权益,从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法制宣传教育,作为依法治国推进民主法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加强法制教育,把法律交给人民,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学法、知法、懂法的基础上,掌握法律武器,运用法律武器,依法参加国家管理,依法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力,从而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崇尚法制权威,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是实现依法治国推进民主法治进程的内在要求。

法制宣传教育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它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全民的法律素质。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尤其要增强公职人员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

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表明法制宣传教育的又一个春天已经到来。

新形势、新任务,如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确立新思路,研究新举措,开创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实现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的目标,这是摆在法制宣传教育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每一个普法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一、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

党的十四大正式确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已从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更是法制经济,从其几个基本的要素来讲,无论是市场主体的确立、政府宏观调控的实施、市场的构建、还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分配机制的激活都需要在法律的框架内来进行。

公民的法律意识与素养

公民的法律意识与素养

公民的法律意识与素养公民的法律意识和素养是指公民对法律的认知、理解和遵守的程度。

它是一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素质,对于一个国家的法治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至关重要。

在现代社会,公民的法律意识和素养越发展越高,社会将更加文明和公正。

一、法律意识对公民的重要性法律意识对于公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法律意识能够引导公民的行为。

一个有法律意识的公民能够自觉遵守法律,遵循社会规范,避免违法行为,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其次,法律意识可以增强公民的权益保护意识。

公民了解自己的权益和义务,懂得通过法律手段维权,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

最后,法律意识可以培养公民的公正意识。

通过了解法律的精神和原则,公民能够积极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公民的法律素养的培养途径1.教育体系的建设。

通过教育体系的完善,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和素养,可以从小学开始普及法律知识,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遵守法律。

同时,在高等教育阶段,加强法律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和法律思维能力。

2.媒体的宣传和教育。

利用互联网、电视、广播等媒体的广泛传播特点,加强法律知识的宣传和教育。

通过宣传法律案例和法律常识,帮助公民更好地了解法律,提高法律素养。

3.社会组织的参与。

社会组织可以通过举办法律讲座和辅导班等形式,向公民普及法律知识,解答法律问题,帮助公民增强法律素养。

同时,社会组织还可以举办法律援助活动,帮助那些无法承担法律费用的群体维权,提高社会公平正义。

三、法律意识和素养对社会的意义公民的法律意识和素养对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它有助于建设法治社会。

公民的法律意识和素养越高,社会的法治程度越高,社会稳定和谐度越高。

其次,它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法律意识和素养可以约束个人的行为,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公正,从而减少社会冲突和纠纷。

最后,它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稳定的法律环境可以吸引投资和增加经济活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公民的法律意识和素养对于一个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法制教育对公民素质培养的意义解读

法制教育对公民素质培养的意义解读

法制教育对公民素质培养的意义解读近年来,法制教育已经成为社会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法制教育对公民素质的培养也日益凸显其重要性。

本文将就法制教育对公民素质培养的意义进行解读。

首先,法制教育有助于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法律是社会秩序的基石,也是社会公平与正义的保障。

而公民作为社会的成员,应当具备基本的法律意识,遵守法律、尊重法律。

通过法制教育,公民可以了解到国家法律的制定过程、法律的内容和适用,进一步认识到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公民权益方面的重要性。

这有助于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使他们能够更加自觉地践行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其次,法制教育可以促进公民的法律素质提升。

法律素质是公民的一种基本素养,包括法律观念、法律知识、法治思维等方面。

通过法制教育,公民可以学习到更加深入的法律知识,了解到不同法律条文的具体内容和适用范围,培养正确的法律观念和法治思维。

这有助于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遵守法律,做到守法从我做起。

此外,法制教育还能够培养公民的法律适应能力和法律运用能力。

法律适应能力是指公民在面对法律问题时的应对能力。

通过法制教育,公民可以学习到合理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学会正确处理法律纠纷和争议。

同时,法制教育还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运用能力,使他们能够灵活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和福祉。

此外,法制教育对于公民参与社会治理也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每个公民都应当具备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意识。

法制教育可以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了解到自己作为一个公民的角色和责任,使他们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事务和公共事务的讨论和决策过程。

这样,公民可以更好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参与社会治理,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此外,法制教育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也有着重要影响。

在一个法治社会中,每个公民都应当守法从我做起,遵守法律、尊重法律。

而通过法制教育,公民可以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提高法律素养,减少违法行为的发生。

浅谈如何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浅谈如何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浅谈如何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汇报人:文小库 2024-01-04
目录
• 引言 • 法制宣传教育的现状 •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措施 •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意义 • 结论
01
引言
背景介绍
社会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法律 的需求越来越高,法制宣传教育 成为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的重要途 径。
法律意识
当前,部分公民的法律意识相对 薄弱,缺乏对法律的认知和尊重 ,因此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至关重 要。
法制宣传教育的重要性
01
02
03
维护社会稳定
法制宣传教育有助于提高 公民的法律素质,减少违 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稳 定。
促进法治建设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是推进 法治建设的重要环节,有 助于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通过法制宣传教育,使全民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 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建设法治国家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 要求。
完善法律法规
通过法制宣传教育,发现法律法规的不足之处,推动法律法规的完 善。
培养法治人才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培养具备法律素养的人才,为法治国家建设提 供人才保障。
05
结论
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展望
持续推进普法工作
01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活动,如法律知识竞赛、法治讲座等
,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和素养。
创新宣传手段
02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新媒体、网络平台等,扩大法制宣
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注重实际效果
03
加强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评业人才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一支具备专业知 识和技能的宣传教育队伍。

现代公民具备的五个公民素养

现代公民具备的五个公民素养

现代公民具备的五个公民素养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员,拥有一定的公民素养是非常重要的。

公民素养指的是一种满足现代社会基本要求的能力与品质。

那么,什么是公民素养呢?通俗点来说,公民素养就是以宪法法律为准绳,遵守国家规定的行为准则,具备正确的价值观、思想观、道德观、文化素养、社会责任感等软实力和实力,在与他人沟通、交往、合作方面表现出健康和谐的态度、行为和素养,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积极作用的素质和能力。

下面就来聊聊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五个公民素养。

一、法律素养法律素养包括遵纪守法意识、法律意识、法治思维以及法律知识等方面。

在现代社会,法律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是否文明、规范的重要标准,因此,拥有良好的法律素养非常重要。

我们应该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自觉抵制文化、道德与法律的“三观”错误,对于侵犯法律的行为,应积极维护合法权益,妥善解决纠纷。

同时,也要了解和学习相关法律知识,以便在需要的时候能够正确地维护自己的利益。

二、科学素养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拥有科学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知识等方面。

我们应该具备客观、理性、批判、创新的科学精神,学会运用科学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

同时,还需了解基础的科学知识,理解科技发展的意义和作用,掌握掌握先进科学技术,以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

三、文化素养文化素养是指有着优秀艺术、文学、哲学、思想等人文素养,能积极参与和推动文化活动发展的素养。

具备文化素养,能够理解并欣赏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通过学习和联系,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可以达到与人交流的目的,也有助于将自己的思想表达在文化活动中。

四、经济素养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拥有一定的经济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经济素养是指了解基本经济知识、有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管理技能、独立创业的素养、了解行情,适应商业规则和环境的综合能力等。

具备良好经济素养的人,懂得合理规避不必要的风险,有能力处理各种经济纠纷,并可以为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法律素养是什么

法律素养是什么

法律素养是什么法律素养是指一个人具备的关于法律理念、法律知识和法律技能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具备良好的法律素养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从个人发展的角度还是从社会公民的角度来看,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以下将从不同的层面来阐述法律素养的重要性。

首先,个人发展方面来说,法律素养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必备素质之一。

在现代社会,法律规范无处不在,法律是调节社会关系的基础。

一个具备良好法律素养的人,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遵守法律规定,减少违法犯罪的风险,从而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同时,法律素养还能够帮助个人更好地解决和处理自身的法律问题,以及更准确地评估和把握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拥有法律素养的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增强自信和自尊心,有助于个人的自我发展和成长。

其次,社会公民的角度来说,法律素养也是一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在一个法治社会中,法律规范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重要依据。

一个具备良好法律素养的公民,能够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到社会事务中,为社会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他们不仅能够遵守法律规定,维护社会秩序,还能够关心公益事业,参与社会公正和司法公正的维护。

通过了解和学习法律知识,公民能够更好地抵制和对抗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此外,法律素养还能够提高个人的思辨和判断能力。

学习法律知识需要进行大量的分析和推理,这能够培养人们的思辨能力和判断能力。

当人们遇到法律问题时,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思考和分析,不会被情绪和个人感受所左右。

同时,法律素养还能够培养人们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在解决法律问题和进行法律辩论时,需要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由,能够准确地表达和传达自己的意思。

这些都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不仅在法律领域中有用,在其他领域中也同样重要。

良好的法律素养还能够提高社会的法治意识和法律意识。

法治意识是指个人和社会普遍尊重和遵守法律的意识。

有了法治意识的人们能够自觉地遵守法律,不会为了个人的私利或其他原因而违法行为。

法律素质是公民素质的基本组成部分

法律素质是公民素质的基本组成部分

法律素质是公民素质的基本组成部分概述公民素质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拥有的知识、技能、道德水平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而法律素质,则是公民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法律素质是公民在法制社会中掌握和运用法律知识、遵守法律规定、维护合法权益和履行法律义务的能力,是公民与法律、法律与公民之间的关系。

法律素质的重要性法律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

法律是整个社会的基石,是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的重要保障。

具备良好的法律素质,能够遵守法律规定,自觉维护社会秩序,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2.掌握法律知识,保护合法权益。

法律素质高的公民能够理解和运用法律知识,合法维护自己的权益,并积极参与社会公正与公平的维护,推动社会的公正和平等。

3.履行法律义务,增强社会责任感。

法律素质高的公民具有强烈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责任感,能够遵守法律规定,履行法律义务,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高度的道德水平。

如何提高法律素质提高法律素质需要公民投入时间和精力,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学习、提高,掌握法律知识、法治观念和法律语言表达能力。

1.学习法律知识。

学习法律知识是提高法律素质的基础。

公民可以通过参加培训班、听取专家讲座、阅读法律书籍等方式获取相关知识,了解法律规定和法律程序,并掌握相关法律术语和法律语言表达能力。

2.加强法治观念。

公民应当认识到法律是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工具,遵守法律是自我约束和社会责任,同时也是维护社会安定和发展的基础。

加强法治观念,树立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有利于提高法律素质。

3.积极参与法律实践。

公民可以积极参与法律实践,例如参加执业律师实践、法律援助、志愿者义务等方式,锻炼法律技能,强化法律素质,积累法律实践经验。

结论法律素质是公民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实际意义。

提高法律素质需要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同时需要多方面学习和实践,了解法律规定和程序,掌握相关法律术语和语言表达能力。

我国公民法律素质的现状及制约因素的分析

我国公民法律素质的现状及制约因素的分析

我国公民法律素质的现状及制约因素的分析
我国公民法律素质是社会文明度和普遍法治水平的重要体现,公民法律素质的提升对
改善社会治安,维护公共权益,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但目前,我国公民法律素质
的现状存在许多不容乐观的现实情况。

首先,司法机关的监督落实不到位等综合原因。

目前,司法机关在部分法律素质教育
工作中,存在对司法责任和治安责任不够重视的情况,对监督落实的的规范和细节未能及
时关注,使得教育收效不够理想。

此外,法律素养观念也未得到足够重视。

由于很多公民尚未形成良好的法律素养观念,尤其是部分地区文盲、半文盲的比例高,给公民法律素质的提高带来了极大挑战。

再者,公民对法律常识了解尚不够深入。

由于教育投入不够,许多人尤其是青少年对
法律常识缺少深入认识,在许多认识不当的情况下,就会极大地影响其对法律的正确认识
和遵守。

此外,反腐倡廉文化发展进展不够理想。

当前反腐倡廉文化尚未树立起彰显正气与纪
律的正确定义,对有形利益及地位加以拒绝,张扬廉洁自律,维护公共权益的重要理念,
这也给公民法律素质的提升带来一定的障碍。

以上是我国公民法律素质的现状及制约因素的简要分析,它主要表示出司法机关的监
督落实不足、法律素养观念未得到足够重视、公民对法律常识了解尚不够深入以及反腐倡
廉文化发展方向给公民法律素质的提升带来了极大的障碍和影响。

为此,我们应该努力做
好法律素质教育,发挥行政、司法和教育机构的职能,完善立法,探索出更多提高公民法
律素质的效果良好的方法,从而共同推进法治国家建设的宏伟蓝图。

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方案

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方案

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方案一、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法治建设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法治素养是公民的基本素质之一,涉及到公民对法律的了解、遵守和维护的能力。

为了提升公民的法治素养,我们应该制定行动方案,积极推动法治教育和法治宣传工作。

二、立法措施1. 继续加大立法力度。

政府应该制定针对公民法治素养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公民应当具备的法治素养内容和培养途径。

2. 鼓励社会团体参与立法。

政府应该鼓励社会团体、专家学者等相关利益方参与法律的制定,多方共商,形成更加科学和完善的法律体系。

三、教育培训措施1. 加强中小学法治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加大法治教育的力度,开设法律课程,培养学生对法律的基本认知和法治观念。

2.建立公民法治培训机制。

政府和相关社会组织应建立公民法治培训机制,定期开展法治培训活动,提升公民对法律的认知和遵守能力。

3.开展法治宣传活动。

通过举办法律知识竞赛、制作法治宣传片等形式,向公众传递法律知识,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

四、加强司法保障1. 完善法律援助制度。

加大对贫困、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力度,确保每个公民都能依法维权。

2. 加强法官和律师的专业培训。

通过建立法律职业教育体系,提高法官和律师的专业水平,为公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法律服务。

五、社会参与1. 增加公众参与法治建设的机会。

政府应该鼓励公众参与法律草案的讨论和审议,听取公众意见,增加法律的可行性和公正性。

2. 组织法治志愿者队伍。

鼓励公民自愿参与法治宣传和普法工作,培养一支专业化、有责任感的法治志愿者队伍。

六、建立监督机制1. 加强法律监督力度。

建立健全法律监督机制,监督政府部门和行政机关按照法律法规履行职责。

2. 加强社会舆论监督。

鼓励公众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对法律行为进行监督和批评,推动法治建设的进步。

七、总结公民法治素养提升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团体、专家学者以及每个公民的共同努力。

通过立法措施、教育培训、司法保障、社会参与和建立监督机制等多方面的举措,我们可以逐步提升公民的法治素养水平,推动社会的法治化进程,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做出贡献。

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实施方案

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实施方案

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实施方案一、背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法治建设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由于我国法治文化的传统不深,加之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迁,公民法治素养的缺失和不足已经成为困扰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问题之一。

为了推进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促进法治文化的普及和深入,需要制订出有效的实施方案。

二、目标本行动计划的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识和法制素养,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促进全民法治建设。

三、实施方案1.宣传教育活动(1)开展法律宣传周活动,组织各类法律知识宣传、法制教育培训、法律咨询服务等活动。

(2)在校园和社区开展法治文化进校园和进社区活动,向学生和居民普及法治知识。

(3)开展法治知识竞赛、课堂讲解、互动问答等活动,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

2.培训活动(1)组织公民参加各类法律培训,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

(2)在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等场所开展法律法规知识培训,使公民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应用法律知识的能力。

3.监督举报活动(1)开展法律援助和法律救助活动,为公民提供法律服务和支持。

(2)组织公民参与行政和司法监督,鼓励公民积极参与行政和司法监控,提高监督举报的能力和素质。

四、预期成果通过本次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的实施,预期达到以下效果:1.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识,增强法制素质;2.深入普及法治知识,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3.积极推进全民法治建设,提高法治社会的水平。

五、实施机构本次行动计划主要由政府、法律机构、社会团体、企业和学校等部门联合开展,实施方案由指挥部进行统筹和协调。

六、实施推进实施方案的推进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制定和宣传方案。

在此阶段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计划,组建行动计划指挥部,进行宣传推广。

第二阶段:实施行动计划。

在此阶段内,组织各项活动和培训,向公民普及法治知识。

第三阶段:总结和展望。

公民素质主要内容

公民素质主要内容

公民素质主要内容公民素质是指一个人必须拥有的在社会中正常生活和工作所必须遵循的一系列基本品质和行为准则。

这些品质和行为准则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1. 法律意识公民应当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遵守法律法规,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

这是每个公民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

在生活和工作中,如果一个人没有法律意识,那么他的行为可能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会导致违法犯罪。

2. 社会责任感公民应该对社会有责任感,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为社会做出贡献。

这是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一种主人翁精神。

如果每个公民都能够尽自己的力量为社会做出贡献,那么社会就会更加和谐、安定。

3. 文明礼仪公民应该具备良好的文明礼仪,遵守社会公德,尊重他人,不侵犯他人的权益。

这是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如果每个公民都能够尊重他人,不侵犯他人的权益,那么社会就会更加和谐、平静。

4. 勤劳诚信公民应该勤劳工作,诚实守信,不欺骗他人,不造谣惑众。

这是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如果每个公民都能够勤劳工作,诚实守信,那么社会就会更加有序、稳定。

5. 爱国主义公民应该具备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尊重国家法律法规,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做出自己的贡献。

这是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情感。

如果每个公民都能够热爱祖国,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那么国家就会更加强大、富强。

总之,公民素质是每个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行为准则,它关系到每个公民的公民身份和社会地位,而且也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清单

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清单

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清单
公民法治素养的提升是每个公民应该关注和努力的目标。

以下是一份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清单,供参考:
1. 学习宪法和法律知识:了解国家的宪法和法律法规,包括基本权利和义务,法律程序等内容。

2. 尊重和遵守法律:遵守法律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要自觉遵守法律规定,不违法、不犯罪。

3. 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遵守交通规则,不乱扔垃圾,不随意占用公共资源,不干扰他人正常生活。

4. 参与公民教育和普法活动:参加举办的公民教育和普法活动,增强对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的理解。

5.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关心社会公益事业,参与志愿者活动,为社会做出贡献。

6. 监督和参与公共事务:关注政府工作,参与公共事务讨
论和决策,行使公民监督权利。

7. 维权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了解自己的合法权益,学会维权方式,如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8. 接受法治教育:参加相关法治教育培训,提高法律素养和法律意识。

9. 高度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积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了解相关法律政策,有理性的思考和表达。

10. 培养法治精神:培养公正、平等、尊重法律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促进社会法治化进程。

通过遵守法律、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以及提升法治意识,每个公民都可以为法治社会的建设作出贡献。

法律素养知识点总结归纳

法律素养知识点总结归纳

法律素养知识点总结归纳一、法律常识1.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所有其他法律、法规和规章都必须依从宪法。

1.2法律是国家通过立法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是对人民行为的规范。

法律的基本精神是平等、公正、合法。

1.3法律不允许任何人或组织违反,同时也规定了对违法行为的惩罚措施。

1.4法律对于每个公民都具有普遍适用性,不分年龄、性别、种族、职业、社会地位。

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1.5不了解法律也不能免除法律责任,个人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得以不知情作为藉口。

1.6未成年人在法律上享有一定的特殊权益和保护,但也必须遵守法律规定。

1.7个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应对一些常见的法律问题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比如合同法、劳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

1.8以及更多的法律方面常识。

二、法律意识2.1法律意识是指个人对法律的重要性和尊重程度,以及对法律规则的遵守和运用能力。

2.2个人应当具备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自觉抵制任何违法违纪行为,不做违法的事。

2.3在遇到法律问题时,要懂得维权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能因为自身的权益受到侵害而束手无策。

2.4法律意识也包括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5法律意识也要求个人能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不做损害社会利益、公共利益的行为。

2.6在社会生活中,对于那些存在合法诉求的事情,个人要有维权的责任和义务,不能因为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而放任不管。

2.7法律意识的培养需要从日常生活开始,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法律观念和法治精神。

三、法律运用能力3.1法律素养也包括了个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善于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2在遇到法律问题时,个人要能够主动去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以便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寻求保障。

3.3个人要熟悉一些基本的法律程序和诉讼流程,以便在必要时能够自行维权或者寻求法律援助。

3.4法律运用能力也包括在日常工作和社交中善于运用法律知识解决纠纷和冲突的能力。

公民法治素养总结

公民法治素养总结

公民法治素养总结公民法治素养是指公民在社会生活中,遵守法律、尊重规则,具备相关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能力和素养。

公民法治素养的培养不仅是国家建设法治国家的需要,也是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从法律的角度看,公民法治素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公民法治素养包括法律意识的培养。

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是公民法治素养的基础。

公民应当明白法律是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规范,遵守法律是对社会和他人的尊重,而不是一种约束。

法律意识的培养需要从小学开始,学校要注重法制教育,加强对法律知识的普及和引导学生自觉遵守法律。

公民法治素养包括法治观念的塑造。

公民应该树立法治意识,理解法治对于社会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到法治对于国家治理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加强对法治观念的宣传和教育,引导公民自觉遵守法律,加强对法律的信仰和敬畏,形成良好的法治道德和行为习惯。

公民法治素养还包括法律知识的掌握。

公民应该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知晓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遇到问题时能够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也应该了解对他人的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

公民法治素养还包括法治能力的提升。

公民应具备依法维权的能力,知道自己权益受侵害时的维权渠道和方式,同时也应该具备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传播能力,帮助他人增强法治素养,共同维护社会的法治秩序。

公民法治素养还包括对公共法律制度的参与。

公民要积极参与公共法律事务,关心国家法律的制定和完善,参与法律和政策的建议和征求意见,通过合法的渠道,发表自己的观点,推动法律的完善和社会的进步。

公民法治素养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全面推进。

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应该共同努力,加强对公民法治素养的宣传和教育,促进公民法治素养的提升,助力社会法治建设。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法制建设在我国日益完善,法律在社会管理和治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然而,由于法律知识普及程度的不足,许多民众对法律的理解和遵守意识相对较低,导致一些法律纠纷和犯罪现象频发。

因此,为了提高全民的法律素质,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加强法学教育,培养法律意识法学教育是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学校教育中,应加强法律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应从小学阶段开始,逐步将法律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遵纪守法的习惯。

在高中和大学阶段,可以开设更为专业的法学课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法律和法治国家建设。

此外,通过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引入优秀的法学教师,提升法学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有效性。

教师可以利用案例分析、讲解具体法律问题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律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到相关法律问题的解决中。

二、加强法律权益保护意识的宣传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也要注重提高全民对法律权益保护的意识。

可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如电视、网络、社交媒体等,普及各类常见的法律知识,让民众了解自己的权益和义务。

针对一些特殊群体和弱势群体,如妇女、儿童、老年人等,要加强法律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素质,帮助他们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同时,加强对法律案例的宣传和解读,能够让民众更加深入地了解法律的运用和规范。

可以通过媒体和官方渠道,发布各类法律案例及处理结果,让民众了解到法律对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和实际效果。

三、建立普法宣传教育基地和活动平台除了加强传统的宣传教育方式,建立普法宣传教育基地和活动平台也是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的有效途径。

可以将一些公园、博物馆等场所改造成普法教育基地,展示法治国家建设的成果和法律知识。

在这些基地中,可以设置互动、体验式的教学环境,吸引民众的参与和学习。

此外,还可以开展一系列的普法活动,如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活动,以及举办法律讲座、座谈会等,为民众提供更多的普法教育机会和交流平台。

案例讨论法律素养的养成(3篇)

案例讨论法律素养的养成(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素养是指个体在法律知识、法律意识和法律实践等方面所具备的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治建设的推进,法律素养的养成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将通过一个案例,探讨法律素养的养成过程,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案例背景某市某小区居民李某,因邻里纠纷与邻居王某发生争执。

在争执过程中,李某情绪激动,一怒之下将王某打伤。

事后,李某感到后悔,但又担心承担法律责任。

经过朋友介绍,李某找到了一位律师,希望得到法律帮助。

三、案例分析1. 法律知识的缺失在案例中,李某在发生纠纷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构成了侵权。

这说明李某在法律知识方面存在严重缺失。

在我国,法律普及程度有待提高,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基本的法律知识,导致在遇到问题时无法依法维权。

2. 法律意识的淡薄李某在事发后,虽然感到后悔,但仍然担心承担法律责任。

这表明李某的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对法律的敬畏之心。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认为法律是“摆设”,对法律的规定视而不见,甚至以身试法。

3. 法律实践的不足李某在遇到问题时,没有主动寻求法律帮助,而是等到朋友介绍后才找到律师。

这说明李某在法律实践方面存在不足。

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人遇到法律问题时,往往选择忍气吞声或自行解决,而没有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法律素养的养成1. 加强法律知识教育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承担起法律知识教育的责任。

在学校教育中,要将法律知识纳入课程体系,让学生从小就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规定。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法律意识,引导他们遵纪守法。

在社会教育中,要充分利用媒体、网络等渠道,广泛开展法律宣传活动。

2. 提高法律意识法律意识是法律素养的核心。

要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首先要让他们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和权威性。

同时,要加强对公民的法律教育,让他们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自觉遵守法律。

3. 丰富法律实践法律实践是提高法律素养的重要途径。

要鼓励公民积极参与法律实践,如参加志愿者服务、法律援助等。

公民法律素养的含义是什么

公民法律素养的含义是什么

公民法律素养的含义是什么公民法律素养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准之一。

我国高校大学生法律素养如何,将直接影响当前和未来一个阶段我们的法制建设,影响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公民法律素养的含义,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公民法律素养的含义所谓素养,是指人们在经常修习和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知识的内化和融合,它对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处事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具备一定的知识并不等于具有相应的素养。

只有通过内化和融合,并真正对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处事原则、行为习惯等产生影响,才能上升为某种素养。

重视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推进法制建设”。

通过大学法律教育,使大学生拥有较高的法律素养和较强的法治文明意识,这对于提高全体国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对于贯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动我国法制进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必须看到法律教育内化为法律素养的诸多制约因素公民法律素养的制约因素一是功利性极强的就业至上评价体系。

高校扩招后,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一些高校为给非法律专业学生挤出更多时间应付各种有利于就业的资格证考试,主动降低包括法律在内的其他软素质课程的教学与考查标准,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法律素养的提高;对于法律专业学生的法律教育,由于将主要精力放在法律条文的解读和案例分析上,忽视对个人法律素养起综合性、潜质性作用的哲学、史学、文学和自然科学等课程和知识的学习,相当一部分法律专业的学生虽然十分熟悉各种法律条文和案例,但法律素养不高。

二是泡沫化明显的法律专业重复建设。

近年来,受高校扩招、合并和人才市场需求拉动等多方面影响,法学教育泡沫化倾向相当明显,不少院校匆忙建立的法律系,师资力量薄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民法律素质
公民法律素质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综合性概念,涉及公民的法律信仰、法律意识、法律知识、法律情感、法律行为等各个方面。

由于公民群体性和层次性的不同,对公民法律素质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作为普通群众的公民,对其法律素质的要求更多地体现为对法律基本知识的一般了解,对法律规范的自觉遵守,对他人违法行为的力所能及的制止等。

作为一般国家公职人员的公民,对其法律素质的要求是,不仅应当具备普通公民应有的法律素质,而且还要具有高一层次的、特别是与其公职要求相适应的法律素质。

例如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警察,就应当掌握或了解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警察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行政诉讼法等法律知识,熟悉公安机关关于警察录用、基本素质考试考核、办理刑事案件程序等规章制度,在执行公务中必须严格依法办事,不能滥用权力,不能失职渎职。

作为领导干部的公民,除了应当具备一般群众和一般国家公职人员的法律素质,还要具备与其领导职务相称的有关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特别应当具备宪法意识和宪法知识,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观念,具有依法决策和依法管理的能力,养成学法、守法、用法和护法的行为习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方针指导下,1986年开始在全体公民中实施第一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规划。

经过十多年坚持不懈的普法工作,特别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依法治国方略以来,全体公民的法制观念明显增强,法律素质显著提高:一般公民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观念和习惯正在养成;各级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领导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司法、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不断提高,促进了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青少年的法制观念也得到进一步加强。

我国公民作为依法治国的主体,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也要看到,我国公民法律素质的整体状况,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形势以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使命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突出的表现是: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干部,特别是一些农村基层干部依法办事的意识不强,水平不高,仍然习惯于简单
的行政命令,甚至以言代法,以权压法,致使干群矛盾增多,影响社会稳定;一些地方和部门的保护主义以及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影响了法律的实施,破坏了法制的权威和法制的统一。

要根本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全面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

但是,这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一种观念的树立,一种意识的培养,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要充分认识法制宣传教育的长期性、艰巨性。

我们要实现全体公民法律素质的整体提升,强化依法治国的基础,要有长期努力的思想准备,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要认真组织学好法律。

“四五普法规划”指出:“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都要认真学习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知识,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努力做到学法、守法、用法、护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宪法的权威和作用,从最高法律规范的角度影响着公民对于法律的态度和看法,而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使公民的基本利益与宪法规范直接地连接了起来,成为公民评判宪法权威和作用的晴雨表。

在全体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首要的任务,就是要进行宪法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素质,首先要使广大公民了解宪法、掌握宪法,增强宪法观念,树立宪法权威。

除了首先深入学习宪法,还要组织广大公民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司法和行政执法人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认真学习国家基本法律知识,学习与公民工作、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

要注重培养公民的权利义务相统一的现代法制观念,增强公民遵纪守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和民主参与、民主监督的意识。

在全民学法过程中,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努力提高社会主义法制理论水平。

这既是适应领导工作的需要,也是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学法、用法和自觉遵守法律的需要。

领导干部只有带头学习、掌握各种法律知识,才能增强法制观念,提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自觉性,实现领导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转变。

要通过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法制讲座制度、理论中心组学法制度、法律培训制度、重大决策前的法律咨询制度及任前法律知识考试考核等制度,促进领导干部带头学法。

要坚持学法用法相结合,在法治实践中提高法律素质。

要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作用,通过使公民行使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立法、民主监督等,不断培养民主素养、法律精神和规则观念,潜移默化地接受法制权威和法律知识。

这里主要有两点:
一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我国法律的70%、法规的80%,是由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执行的,这些法律法规的绝大多数,都与公民的合法权益密切相关,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状况,明显影响着公民对于法律的看法和感受。

司法是解决纠纷、保障公民权利、实现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制度防线。

公正司法对于培养和教化公民,使之具备应有的法律素质,作用巨大。

可以说,每一个公正裁判的案件,都会不同程度地涉及其亲朋好友以及家庭、家族、社区、单位等,使人们对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形成具体的积极的看法,反之则会截然不同。

司法人员和行政执法人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忠实于宪法和法律,公正司法,严格执法,自觉维护国家法制的权威和尊严。

通过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的实践,不断提升公民对于司法的信任和法治的信心。

二是继续推进依法治理工作。

地方、行业的依法治理,既是公民学习依法治国理论的过程,更是公民参与依法治国的实践过程。

要通过引导公民直接参与依法治理的具体实践,使其一方面对实现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法制化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另一方面,也使其从中受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教育和训练,学到更多的法律知识,接受法治潜移默化的熏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