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建筑师及建筑共101页

合集下载

王澍建筑之根初探

王澍建筑之根初探

王澍建筑之根初探【摘要】王澍是中国当代著名建筑师,其建筑作品以注重当地文化和环境的融合而著称。

本文将从王澍建筑风格特点、建筑作品赏析、建筑思想与理念、对当代建筑的启示以及未来发展展望等方面对其进行初探。

通过对其作品的分析和思考,可以看出王澍建筑风格独特,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当代建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未来的发展中,王澍建筑有望继续引领建筑行业向着更加可持续和环保的方向发展。

王澍建筑之根初探,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思考现代建筑的多样性和价值,同时也体现了王澍建筑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关键词】王澍建筑风格、特点、影响、作品赏析、建筑思想、理念、当代建筑启示、未来发展展望、总结、思考、价值、意义。

1. 引言1.1 王澍建筑之根初探王澍是中国当代知名建筑师,他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风格在建筑界备受瞩目。

本文旨在对王澍的建筑之根进行初探,探讨他的建筑作品背后的核心思想和原则。

王澍建筑之根初探,不仅是对他个人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当代建筑发展的一种启示。

通过深入研究王澍的建筑之根,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他的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观念。

王澍建筑之根初探,将从不同角度解读王澍的建筑哲学,探讨他对建筑的独特见解和贡献,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通过对王澍建筑之根的初步探讨,可以更好地领略他的独特魅力和建筑风格,为今后更深入的研究奠定基础。

2. 正文2.1 王澍建筑风格特点及影响王澍的建筑风格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回归本源:王澍的建筑注重回归自然,强调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他常常利用当地的材料和工艺,打造出具有本土特色的建筑,让建筑与自然更加和谐统一。

二、简约而富有表现力:王澍的建筑风格简约朴实,但却不失美感和表现力。

他善于运用简单的线条和形态,通过对光影的利用和空间的布局,营造出具有独特韵味的建筑形态。

三、注重人文关怀:王澍的建筑作品不仅注重形式美感,更注重人与建筑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

他的建筑作品常常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让人们在其中感受到文化和人文的温暖。

建筑物的分类及构造101页PPT

建筑物的分类及构造101页PPT
建筑物的分类及构造
11、不为五斗米折腰。 12、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 贞秀姿 ,卓为 霜下杰 。
13、归去来兮,田蜀将芜胡不归。 14、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 15、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101

共生·传承·再创造——浅谈中国当代建筑

共生·传承·再创造——浅谈中国当代建筑

共 生 环 境 促 进 了文 化 多 元化 的 发 展 .对 世 界 文 明 、人 类 的 进 步 起 到 了 积 极 作 用 。但 另 一 方 面 , 正是 因 为 交 流 、 合 、碰 撞 融
的 加 强 , 我 国 许 多 地 区 产 生 了 “ 化 趋 同 ”的现 象 , 篇 一 律 域所 具 有 的优 势 、 色 和 功 能 方 面 的 含 义 。” 域 性 ”建 筑 是 一 在 文 千 特 地 的 “ 化 ” 市 在 不 断 地 繁 衍 。 其 是 在 经 济 较 发 达 地 区 盲 目 西 城 尤 座城 市 的 面 孔 ,也 是 一 座 城 市 文 化 底 蕴 的 展现 。 无 论 过 去 还 是
( )地 域 性 建 筑 一 所 谓 地 域 ,是 指 一 定 的地 域 空 间 ,也 叫 区 域 。 其 主 要 内涵
J 】山东建材学院学报 2 0(4 000) 建 筑 师还 要 重 视 学 校 特 色 和 历 史 文 化 背 景 ,将 该 校 历 史 文 化 特 科技实验楼 与孔子文化广场设计探索【
在 当 今 全 球 化 背 景 下 . 界 给 各 国提 供 了一 个 共 生 的环 境 。 有 : . 域 自身 具 有 一 定 的 界 限 2 地 域 内部 表 现 出 明显 的 , i 世 1地 Nf ; t 随 着 中 国经 济 的 迅 猛 发 展 . 民族 自信 心 、自豪 感不 断地 提 升 , 当 性和 连 续 性 , 域 之 间 则 具 有 明 显 的 差 异 ; 地域 具 有 一 定 的倡导的文章气脉上下贯通 、意 趣左右逢源的混沌审
美 思 想 十 分 相 似 。 整 个 校 园 建 筑 外 观 装 饰 明快 又典 雅 .没 有 现
代 豪 华 的追 求 .与孔 子 的 中庸 之道 一脉 相 通 。

中国现当代建筑师崔恺作品分析PPT学习教案

中国现当代建筑师崔恺作品分析PPT学习教案
第10页/共19页
三号公寓方法论总结: 人看山,山看人,室内看室外,室外
看室内,邻里之间在看与被看的互动 往来中享受无穷乐趣。 运用“看与被看”的手法,使得建筑 融于建筑之中。客厅和餐厅要相连, 这就提供了一个地方供社交活动。房 子外面,随着季节的变化,绿草、藤 蔓、黄叶和冰花相辉映,看到的是人 与环境的和谐关系。
处理手法:
较早地采用了隐喻的手法,立面上高低 错落的竖向墙板和巨型方格框架隐喻着 书和书架的意象,暗红色的陶土砖赋予 建筑本身科教文化的内涵。这种大胆的 红色砖墙外饰,使它在20世纪90年代初 的北京建筑群中显得格外耀眼!直至今 日这种砖的生产厂家仍然把它命名为 “外研红”。
外研社的社会论总结:
从业时间:1984年
所在单位:建设部第建2页/共筑19页设计院
二、代表作 外研社(入品选“北京九十年代十大建
筑”。) 昆山文体中心 首都博物馆新馆 拉萨火车站 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 西安阿房宫凯悦酒店 北京德胜尚城等 第3页/共19页
三、社会论·外研社办公大楼
建筑概述:
外研社办公楼的标志是它深红色 的、粗糙的外墙面(采用江南的 红砖),这在当年的北京是一个 创举。被誉为“中国出版业第一 楼”,也是建筑设计师崔恺的标 志性作品。 1995年开工,一二期分别建成于 1997和1999年。位于西三环北路 与厂洼路交叉口,魏公村桥西侧, 北京外国语大学西院东南角,南 邻久凌大厦,北面与北京电视台 遥遥相对。由建设部建筑设计院 和中旭建筑设计事务所联合设计。 两期建筑由廊桥连为一体,地下 1层,地上11层,全岩框架结构, 暗红色毛面陶土砖外饰。曾入选 “北京九十年代十大建筑”。第4页/共19页
第13页/共19页
八、崔恺的建筑思想:
建筑之于我是一种审美。

中国当代建筑师解读——马岩松(1)

中国当代建筑师解读——马岩松(1)

中国当代建筑师解读——浅看马岩松和他的MAD 师承扎哈,亦有库哈斯的传统,在35岁之前就能成名的建筑鬼才小生,疯狂、大胆、不羁,独具一格的设计理念和方式背后,是一双长着想象力的巨大翅膀。

语不惊人言不休的气势,但他说的有理,研究他建成与未建成的每个作品之后,会发现,在那些前卫的形式背后,有着他对过去、现在和未来建筑很率直的哲学心态。

这种另类作风难免有所争议,但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小生在外来的成名膨胀之背后,总有着一个清醒的逻辑,能独善其身,能自圆其说,而且还是说得有理。

当已步入古稀之年的北京胡同里出现巨大的金属泡泡,如同水滴一样的散落,看上去就好像是未来的梦幻世界,面对这样一种超前的想象,不敢说是好,还是不好。

传统是一种严谨的秩序,是历史的财富,但是陈旧的建筑,混乱的搭建,邻里关系的变迁,让过去城市中的细胞逐渐衰退而滥用,必然需要注入一种新的生命力,才不致让这笔财富失去其价值。

这些看上去来自外太空的小生命体,光滑的金属曲面折射着院子里古老的建筑以及树木和天空。

让历史、自然和未来并存于一个梦幻的世界里,是一种城市理想,是想把北京的古城和每个人的梦想连接在一起。

这至少激发了我们跳出一种定势的思维去思考未来城市的目标与定位。

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及方式上,马岩松说:“我喜欢历史,也喜欢中国传统。

中国的传统实际上应该是中国的创造力,它们的核心是创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实例都表明了人们对新技术和新创造的渴望。

我把这种对创新的渴望,理解成一种中国传统。

我从来不会从一种传统形式上寻找答案。

”所以,看MAD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对于现代主义的批判和反思,是一场革命。

在北京CBD上的浮游之岛、空中之城的未来实践中,就很明显地对现代主义所提倡的“机器美学”和“垂直城市”等传统立场质疑,认为未来的中国高密度大都市更需要的是一种自由的连续,而不是分割,更不是简单地追求高度,将数字工作站、多媒体商业中心、独立飞行停泊站、剧场、餐厅、公园、旅馆、图书馆甚至人工湖等城市功能相混合,以一种水平关系设置,将垂直城市软化并连接起来。

中国当代建筑师解读——张永和(1)

中国当代建筑师解读——张永和(1)

中国当代建筑师解读——张永和及其非常建筑工作室作为中国当代建筑界的海归派元老级人物,张永和在2000年第七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展上的亮相,带领了中国当代建筑正式登上了国际建筑舞台,他和他的非常建筑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拓荒者。

但有人认为,非常建筑的设计,在外观上没有那种给人视觉带来冲击的形式,缺少一种应该有的个人风格。

对于这个的解释,西方评论家在评论崔健时说过,他最大的贡献不在于他的作品有多么重要,是他在不断地扩展摇滚乐在中国意识形态中的空间。

而张永和的非常建筑最大的贡献也不在于他的作品有多么重要,而是他在不断扩展实验建筑在中国建筑产业中的空间。

对于张永和的评价,需要把他纳入到所涉及的多重工作中去把握。

他所起步的阶段正好是文革一段荒凉的时代之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全球化,亚太地区经济繁荣加剧,条件促使了新一代的建筑师开启建筑创作的新视野。

受到西化思想的熏陶,又对中国的传统及当代文化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他通过实实在在的建筑实验研究,探索着中国当代建筑的道路。

起初的张永和,着眼的是建筑空间的思考,还属于空想阶段。

《非常建筑》中讲到自行车与建筑的空间移位,讲到电影与建筑的空间叙事,都是跨领域的发散思考,就好像一个能有所为的艺术家童年的丰富想象经验。

他的这种自我思维打开的方式,可以让一个建筑设计者逐渐培养起对自身经历和生活环境的敏锐与洞察力,对生活深入细致的观察,和对人们活动每一个细节及其意义的研究来体察环境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些都是纯概念。

从这些概念中我们可以感知,张永和的建筑是从生活的经历和感受出发,在他的设计中没有过多抽象的定义。

而后,概念与建造得以实现。

席殊书屋的设计中,自行车与书架拼贴而成的“书车”,是街上车流在书店中的延续,赋予了书店一定的城市性。

书车为背靠背的双层书架,与原建筑的墙体厚度相同,又成为了活动的书墙,任意转换它们的位置可以获得书店内空间的变化,这样空间的灵活性就模糊了基地小的局限。

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移植评中国当代建筑师实践的现代性

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移植评中国当代建筑师实践的现代性

1从 “ 美移” 、 “ 日异” 、 “ 中译”到 中西二元并存 现代主义建筑何时在 中国发端 尚无定论 ,就如 同 中 国社会 接受西 方现 代思想 的过程需要 一定的 时间 ,
容纳现代生活和相应 的空 间尺 度 。总的来说 ,呈现
的是一种把建筑的外在风格和 内在功能进行融合 的现
象 。因此 ,转型时期的 中国建筑界在面对和处理现代
从传统营造到现代主义建筑 的转型也需要一定 时间的
过渡 ,所 以从表面上来看 ,清 末民初 的中国建筑界 并
主义思潮的移植这一现实的同时 , 产生 了一种潜在的 、
基于 自我适应和调整 目的的折 中价值观 ,即西方现代
没能迅速接 受现 代主义建筑的价值观 … 。本 文所谓 转 本体建筑价值观 和中国传统 形式语言 的合流 。这 种
时代建筑 T i me + A r c h i t e c t u r L i y a n g
从 现 代 主 义 建 筑 在 中 国 的移 植 评 中国 当代 建 筑 师 实 践 的现 代 性
A Vi e w t o wa r d s t h e Mo d e r n i t y o f P r a c t i c e s o f Co n t e mp o r a r y Ch i n e s e Ar c h i t e c t s b a s e d o n t h e T r a n s l a t i on P r o c e s s o f t h e
译 ”; 抽象性
ABS TR ACT T hi s e s s a y di s c us s e s t h e s t a t e o f
Tr a n s f e r ; Tr a ns f or ma t i on ; T r a n s l a t i o n; Ab s t r a c t i on

李祖原

李祖原

百科名片李祖原(1938年-) 台湾著名建筑师。

1938年生于广东,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附属高级中学毕业,国立成功大学建筑系学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建筑硕士。

致力于研究有继承中国传统特色的新建筑。

他主持设计的“台北101”是目前全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楼。

人物介绍李祖原李祖原(1938年-) ,台湾著名建筑师。

1938年生于广东,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附属高级中学毕业,国立成功大学建筑系学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建筑硕士。

致力于研究有继承中国传统特色的新建筑。

他主持设计的“台北101”曾是全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楼,直至2010年1月4日迪拜塔的建成(828米)才使得台北101退居世界第二高楼。

李祖原大师是世界著名的执著于具象设计、微物放大的台湾建筑师,毕生致力于研究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新建筑。

在中国当代建筑师中,很少有人像李祖原那样一贯坚持主张“中国式建筑”的实践;很少有人像李祖原那样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有着如此博大精深的理解;很少有人像李祖原那样如此执着地探索“意”与“象”的共生,并在建筑中力图表达意念;很少有人像李祖原那样在当代建筑中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探索东西方文化在更高层次上的契合;也很少有人像李祖原那样追寻当代建筑的理念,探索当代建筑的哲理。

大师一直坚持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从丁山香格里拉的大屋顶、沈阳方圆大厦到世界第一高楼——台北101大楼,都是大师“具”、“象”思路体现。

近是有人在网上指称:在全盘西化的08奥建筑中,只有一个建筑具有最亮色的民族特色,这个建筑就是北京摩根中心。

该建筑位于亚奥核心区的奥运会重要配套工程——北京摩根中心就是一条东方巨龙的具象,这个建筑群是李祖原堪称大师设计生涯中的扛鼎之作的,以中华民族的图腾“龙”作为建筑外型,此项目东西长近700米,共分五段,南侧高197米的A座,其楼顶部为‘龙头’造型,往北中间三段为‘龙身’,最北侧的B座为‘龙尾’。

这样一个体现民族精神、充满民族情感的民族特色的建筑,却遭到包括北京市国土局在内的几个所谓的“民族精英”的暗算,被他们联手做掉了,在其它奥运工程如火如荼建设中,而摩根中心这条东方巨龙却被困沙滩,停工长达近三年之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