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病害文件档案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1 小麦全蚀病 (2)

2 小麦白粉病 (5)

3 小麦纹枯病 (9)

4 小麦锈病 (14)

5 小麦黑穗病 (20)

6 小麦秆黑粉病 (24)

7 小麦赤霉病 (25)

8 小麦叶枯病 (28)

9 小麦颖枯病 (33)

10 小麦黑颖病 (35)

11 小麦黄矮病 (37)

12 小麦黄花叶病 (39)

13 小麦胞囊线虫病 (41)

14 小麦根腐病 (43)

15 小麦细菌性条斑病 (45)

16 小麦雪腐病 (46)

17 小麦冻害 (48)

18 小麦倒伏 (49)

1 小麦全蚀病

又称小麦立枯病、黑脚病。全蚀病是一种根部病害,只侵染麦根和茎基部1—2节。苗期病株矮小,下部黄叶多,种子根和地中茎变成灰黑色,严峻时造成麦苗连片枯死。拔节期冬麦病苗返青迟缓、分蘖少,病株根部大部分变黑,在茎基部及叶鞘内侧出现较明显灰黑色菌丝层。

1.1 症状

只侵染根部和茎基部。幼苗感病,初生根部根茎变为黑褐色,严峻时病斑连在一起,使整个根系变黑死亡。分蘖期地上部分无明显症状,重病植株表现稍矮,基部黄叶多。拔出麦苗,用水冲洗麦根,可见种子根与地下茎都变成了黑褐色。在潮湿情况下,根茎变色,部分形成基腐性的“黑脚”症状(图1.1)。最后造成植株枯死,形成“白穗”。

图1.1小麦全蚀病为害呈“黑脚”状图1.2小麦全蚀病为害

病健株比较情况

图1.3小麦全蚀病后期田间受害症状

1.2 病原

病原(Gaeumannomyces graminis)称禾顶囊壳,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图1.4)。匍匐菌丝粗壮,栗褐色,有隔。分枝菌丝淡褐色,形成两类附着枝:一类裂瓣状,褐色,顶生于侧枝上;另一类简单,圆筒状,淡褐色,顶生或问生。

在自然条件下不产生无性孢子。小麦变种(G.g.t)的子囊壳群集或散生于衰老病株茎基部叶鞘内侧的菌丝束上,烧瓶状,黑色,周围有褐色菌丝围绕,颈部多向一侧略弯,有具缘丝的孔口外露于表皮,大小385~71×297~505(μm),子囊壳在子座上常不连生。子囊平行排列于子囊腔内,早期子囊间有拟侧丝,后期消逝,棍棒状,无色,大小61~102×8~4(μm),内含子囊孢子8个。子囊孢子成束或分散排列,丝状,无色,略弯,具3~7个假

隔膜,多为5个,内含许多油球,大小53~92×3.1~5.4(μm)。成熟菌丝栗褐色,隔膜较稀疏,呈锐角分枝,主枝与侧枝交界处各生一个隔膜,成“A”形。在PDA培养基上,菌落灰黑色,菌丝束明显,菌落边缘菌丝常向中心反卷,人工培养易产生子囊壳。对小麦、大麦致病力强,对黑麦、燕麦致病力弱。禾谷变种G.g.g.)的子囊壳散生于茎基叶鞘内侧表皮下,黑色,具长颈和短颈。子囊、子囊孢子与小麦变种区不不大,唯子囊孢子一头稍尖,另一头钝圆,大小67.5~87.5×3~5(μm),成熟时具3~8个隔。在大麦、小麦、黑麦、燕麦、水稻等病株的叶鞘、芽鞘及幼嫩根茎组织上产生大量裂瓣状附着枝,大小15~22.5×27.5~30(μm)。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初白色,后呈暗黑色,气生菌丝绒毛状,菌落边缘的羽毛状菌丝不向中心反卷,不易产生子囊壳。

图1.4小麦全蚀病病菌

1.叶鞘内的子囊壳2.子囊壳放大3.子囊4.子囊孢子

1.3 发生规律

小麦全蚀病菌是土壤寄居菌,以埋伏菌丝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腐生或休眠,是要紧的初侵染菌源。除土壤中的病菌外,混有病菌的病残体和种子亦能传病,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感染,但以苗期侵染为主。病菌可由幼苗的种子根、胚叶以及根颈下的节问侵入根组织内,也可通过胚芽鞘和外胚叶进入寄主组织内。12~l8℃的土温有利于侵染。因受温度阻碍,冬麦区有年前、年后两个侵染高峰,冬小麦播种越早,侵染期越早,发病越重,全蚀病以初侵染为主,再侵染不重要。小麦、大麦等寄主作物连作,发病严峻,一年两熟地区小麦和玉米复种,有利于病菌的传递和积存,土质轻松,碱性,有机质少,氮、磷缺乏的土壤发病均重。不利于小麦生长和成熟的气候条件,如冬春低和气成熟期的干热风,都可使小麦受害加重。小麦全蚀病有明显的自然衰退现象,一般表现为上升期、高峰期、下降期和操纵期4个时期,达到病害高峰期后,接着种植小麦和玉米,全蚀病衰退,一般经1~2年即可操纵为害。

2 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各地小麦产区均有分布为害。被害麦田一般减产l0%左右,严峻地块损失高达20%~30%,个不地块甚至达50%以上(图2.1)。

图2.1 小麦白粉病为害情况

2.1 症状

小麦白粉病在苗期至成株期均可为害。该病要紧为害叶片,

严峻时也可为害叶鞘、茎秆和穗部。病部初产生黄色小点,而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病斑,表面生一层白粉状霉层(分生

孢子),霉层以后逐渐变为灰白色,最后变为浅褐色,其上生有

许多黑色小点(闭囊壳) (图2.2至图2.4)。

图2.2 小麦白粉病叶片受害症状图2.3小麦白粉病茎秆受害情况

图2.4 小麦白粉病穗部受害症状

2.2 病原

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称禾本科布氏白粉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菌丝生于寄主体表,以吸器伸入寄主表皮细

胞。病斑霉层内的黑色小颗粒为病菌的闭囊壳(图2.5)。菌丝体表寄生,蔓延于寄主表面在寄主表皮细胞内形成吸器汲取寄主营养。在与菌丝垂直的分生孢子梗端,串生10~20个分生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大小25~30×8~10(μm),侵染力持续3~4天。病部产生的小黑点,即病原菌的闭囊壳,黑色球形,大小

163~219μm,外有发育不全的丝状附属丝18~52根,内含子囊

9~30个。子囊长圆形或卵形,内含子囊孢子8个,有时4个。子囊孢子圆形至椭圆形,单胞无色,单核,大小

18.8~23×11.3~13.8(μm)。子囊壳一般在大小麦生长后期形成,成熟后在适宜温湿度条件下开裂,放射出子囊孢子。该菌不能侵染大麦,大麦白粉菌也不侵染小麦。小麦白粉菌在不同地理生态环境中与寄主长期相互作用下,能形成不同的生理小种,毒性变异专门快。

图2.5小麦白粉病病菌

1.分生孢子梗2.分生孢子3.闭囊壳和子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