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病害文件档案
小麦防治历
己唑醇5%稀释600~800倍,10%稀释1000-1500倍,40%稀释3000倍。
盛收(粉唑醇)稀释1500倍均匀喷雾
金果立(烯唑醇)1500-2000倍喷雾
一般在中原地带,4月份防治小麦各种病虫害比价多,原因是4月份气温开始转暖,如果4月份持续干旱,注意5月份及时防治蚜虫。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历
生育期
防治对象
防治措施
备注
播种~冬前苗期
(10月中旬~12月中旬)
小麦地下害虫(蛴螬、蝼蛄、金针虫)、
75-100克黄龙秀丰伴侣(2%戊唑醇+70%吡虫啉)拌种50公斤;或者75-100克黄龙秀丰拌种50公斤
施用黄龙秀丰伴侣能够防病治虫。
小麦全蚀病、纹枯病、赤霉病
越冬期(12月下旬~2月
抽穗~灌浆结实收获期(4月下旬~6月上旬)
小麦蚜虫,麦蜘蛛
同上(吡虫啉系列,啶虫脒系列,吡蚜酮系列)
气温高,久不下雨容易导致蚜虫和麦蜘蛛的发生,
小麦白粉病,锈病,纹枯病,
赤霉病
50%多酮(枯霉特)稀释800~1000倍均匀喷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5%三唑酮粉剂稀释800倍均匀喷雾
25%三唑酮粉剂稀释1200~1500倍均匀喷雾
除草
返青拔节孕穗期
(2月下旬~4月中旬)
小麦蚜虫,麦蜘蛛
鼎铜:1500倍均匀喷雾
龙啸:3000倍均匀喷雾
黄龙鼎金:5000倍均匀喷雾
牛灵:1500倍喷雾
10%吡虫啉1000倍喷雾
在拔节期防止倒伏可施用15%多效唑12-15g/桶
小麦全蚀病,白粉病,锈病,纹枯病,
三唑类系列产品
小麦病害资料档案
小麦病害资料档案小麦是世界上重要的谷类作物之一,具有广泛的食用和经济价值。
而小麦病害则是影响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为了更好地控制小麦病害,建立小麦病害资料档案是非常必要的。
一、小麦病害的种类及影响小麦病害主要包括禾谷类病害和非禾谷类病害两大类。
禾谷类病害有叶枯病、赤霉病、白粉病、条锈病等;非禾谷类病害有白菜黑腐病、甜菜细菌性皮腐病等。
这些病害在小麦生长的不同阶段均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甚至可能导致小麦生长停滞、产量减少或品质下降。
例如,叶枯病是小麦生长期较晚发生的病害,会导致叶尖或整片叶子出现枯黄现象,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植株死亡。
而赤霉病则是小麦生长期早期发生的病害,会导致小麦叶片上出现灰黑色霉状物,降低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白粉病则是比较常见的病害之一,会使小麦叶面出现白粉状,严重时导致叶片不正常形态,影响小麦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
二、小麦病害资料档案的建立要控制小麦病害,我们需要对病害的种类、病害发生的时间、病害的症状、病原菌的特征以及治疗方法等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并建立小麦病害资料档案。
小麦病害资料档案应该包括以下内容:1.病害的基本情况。
包括病害的名称、病原体、病害的发生途径、病害的症状、病害的发生时间以及发生地点等基本信息。
2.病害的预防和控制方法。
针对不同的病害,制定相应的防治方法。
例如,在防治白粉病时,可以采用药物喷洒、物理控制、遗传治理等多种方法。
3.防病害的农业措施。
在种植小麦时,我们可以通过改善土壤、调整种植密度、选择耐病品种等方式,预防和减轻小麦病害的发生和影响。
4.预防和控制小麦病害的技术方法。
可以通过生产换框、栽培管理、施肥等措施,控制小麦病害的发生。
5.病害的研究进展和趋势。
针对病害的研究进展和病害的趋势,我们可以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加强病菌监测、控制等方面的工作。
三、小麦病害资料档案的应用小麦病害资料档案的建立,对于小麦病害的预防和控制非常有帮助。
首先,小麦病害资料档案可以作为小麦种植的重要依据。
小麦主要病虫害
小麦主要病虫害汇报人:文小库2023-11-13•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蚜虫•吸浆虫锈病01条锈病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形成黄色或绿色条纹,后期条纹破裂并出现黑色孢子。
由真菌引起,通过气流传播,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容易发生。
使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及时进行药剂防治。
症状原因防治方法叶锈病叶锈病在叶片上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橙色或黄色斑点,后期出现黑色孢子堆。
由真菌引起,通过气流传播,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容易发生。
加强栽培管理,及时进行药剂防治。
症状原因防治方法秆锈病主要发生在茎秆和叶鞘上,形成长条形或椭圆形的红褐色斑点,后期出现黑色孢子堆。
症状原因防治方法由真菌引起,通过气流传播,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容易发生。
加强栽培管理,及时进行药剂防治。
03秆锈病0201白粉病02叶面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白粉状霉斑,逐渐扩大,严重时,霉斑连接成片,布满全叶。
叶片茎秆和叶鞘上出现灰白色的霉层,后期逐渐产生黑色小颗粒。
茎秆穗部也染病,造成穗粒数减少,千粒重下降。
穗部症状识别春季阴雨连绵,光照不足,小麦植株长势不良,抗病能力降低,有利于白粉病的发生和流行。
发生规律气候条件土壤肥力不足,特别是磷、钾肥不足,植株生长不良,容易感染白粉病。
土壤肥力部分小麦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较弱,容易感病。
品种抗性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增强小麦植株的抗病能力。
化学防治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洒药剂,如三唑酮、丙环唑等,每隔7-10天喷洒一次,连续喷洒2-3次。
防治方法赤霉病03症状识别幼苗出土前或出土后发生,造成麦苗枯萎、死亡。
苗枯麦株基部组织受害后,出现褐色病斑,严重时引起全株枯死。
茎基腐在小麦开花后至乳熟期,病株下部叶片和茎基部位产生淡褐色或红褐色斑点,后期引起全秆枯死。
秆腐小麦扬花时,在颖壳上产生淡褐色或红褐色小斑,并逐渐扩大成枯黄色或黄褐色病斑,严重时全穗枯死。
穗腐春季和初夏雨水较多,赤霉病发生较重。
不同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有差异,通常红皮小麦较白皮小麦抗病。
第二章 小麦病害 打印版
小麦病害 WHEAT DISEASES叶部病害锈病(条锈、叶锈、秆锈)、白粉病、叶枯病|(交链孢、德氏霉、壳针孢、格氏霉)穗部病害赤霉病、黑胚病、黑穗病(散黑穗、腥黑穗、秆黑粉)根茎部病害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胞囊线虫病全株性病害黄矮病、丛矮病、土传花叶病随着栽培制度的改进和肥水条件的提高,小麦白粉病目前已成为小麦的主要病害。
近年来,小麦纹枯病、全蚀病、小麦叶枯病、小麦黑胚病发生日趋严重,已经成为许多麦区的重要病害第三节小麦白粉病 Wheat Powdery Mildew第四节小麦叶枯病 Wheat Leaf Blight and Spot 表小麦几种叶枯病发生时期、危害部位和症状特点比较第五节小麦赤霉病 Wheat Scab小麦赤霉病不仅影响小麦产量,而且降低小麦品质,使蛋白质和面筋含量减少,出粉率降低,加工性能受到明显影响。
同时感病麦粒内含有多种毒素如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和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等,可第六节小麦黑穗(粉)病 Wheat Smuts小麦散黑穗病小麦腥黑穗病小麦秆黑粉病小麦散黑穗病(loose smut)普遍发生于各国产麦区。
一般发病比较轻,在1%-5%之间,个别发生较重的地区发病率在10%以上。
小麦腥黑穗病(Stinking Smut,Bunt)在世界各国麦区均有发生。
我国主要是光腥黑穗和网腥黑穗,矮腥黑穗病在我国尚未发生,是重要的进境植物检疫对象。
腥黑穗病病菌孢子因含有毒物质三甲胺,使面粉不能食用。
如将混有大量菌瘿和孢子的麦粒作饲料,会引起家禽和牲畜中毒。
小麦秆黑粉病(Flag Smut)过去在我国曾普遍发生于黄淮海冬麦区,以河南、山东等省发生较重。
解放后经大力防治,第七节小麦纹枯病 Wheat Sharp Eyespot第九节小麦病毒病 Wheat virus diseases小麦黄矮病:又称大麦黄矮病(Barley yellow dwarf disease)。
《小麦病虫害防治》word版参考模板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小麦赤霉病小麦赤霉病别名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遍及全国,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主要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为害最严重的是穗腐。
在大流行年份,产量损失可达10%-40%。
赤霉病不仅造成麦类产量的减少,而且商品价值降低,病粒失去种用和工业价值。
同时,由于病菌的代谢产物含有毒素,人畜食用后还会中毒。
一、症状:赤霉病是真菌病害,可以侵染小麦的各个部位,但主要侵染穗部,症状是穗腐。
在小麦开花至乳熟期,小穗颖片出现水渍状淡褐色斑点,进而扩展到全穗。
小穗发病后扩展至穗轴,病部枯褐,使被害部以上小穗,形成枯白穗。
气候潮湿时,感病小穗的基部出现粉红色胶黏霉层,后期产生煤屑状黑色颗粒。
红色霉层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座和分生孢子,黑色颗粒是病菌的子囊壳。
田间症状穗部症状二、病原特征:该病由多种镰刀菌引起。
有FusaHum graminearum Sehw.称禾谷镰孢,F.arde—naceum(Fr.)Sacc.称燕麦镰孢,F.culmorum(w.G.Smith)Sacc.称黄色镰孢,F.moniliformeSheld.称串珠镰孢,F.acuminatum(Ell.et Ev.)Wr.称锐顶镰孢等,都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
优势种为禾谷镰孢(F.graminearum),其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有隔膜3~7个,顶端钝圆,基部足细胞明显,单个孢子无色,聚集在一起呈粉红色粘稠状。
小型孢子很少产生。
有性态为Gibberella zeae (Sehw.)Petch.称玉蜀黍赤霉,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子囊壳散生或聚生于寄主组织表面,略包于子座中,梨形,有孔口,顶部呈疣状突起,紫红或紫蓝至紫黑色。
子囊无色,棍棒状,大小100~250×15~150(um),内含8个子囊孢子。
子囊孢子无色,纺锤形,两端钝圆,多为3个隔膜,大小16~33×3~6(um)。
三、发病流行条件:赤霉病的流行主要由菌源量、寄主感病、生育期和气候条件的相互配合程度,决定年度间、地区间流行轻重。
小麦病害报告表
小麦病害报告表引言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然而,小麦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各种病害的威胁,这些病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及时监测和防控小麦病害,我们对小麦田进行了病害调查,并编制了本报告表以总结和记录所观察到的小麦病害情况。
病害调查结果调查时间:2021年8月调查地点:XXX农田调查方法:采用田间实地调查方法,结合病害症状和病原鉴定,对小麦病害进行了初步鉴定和分类。
主要病害及其特征1.小麦赤霉病(Gibberella zeae):–病害特征:小麦叶片和穗部呈现红色或粉红色,感染后小麦籽粒表面出现黑色粉末状菌丝体。
–防治措施:及时清理田间杂草,合理施肥,使用抗病品种。
2.小麦白粉病(Blumeria graminis):–病害特征:小麦叶片上呈现白色粉末状,易脱落。
–防治措施:合理施肥,增强抗病力,定期喷施药剂。
3.小麦锈病(Puccinia striiformis):–病害特征:小麦叶片和茎部出现黄褐色斑点,斑点上出现橙黄色的孢子粉末。
–防治措施:合理轮作,增加栽培密度,定期喷施杀菌剂。
病害分布情况根据我们的病害调查数据统计,小麦病害在XXX农田中分布情况如下:病害名称感染区域感染程度小麦赤霉病田地1 重度小麦赤霉病田地2 轻度小麦白粉病田地1 中度小麦白粉病田地2 重度小麦锈病田地1 中度小麦锈病田地2 中度病害防治建议根据病害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以下病害防治建议:1.防治小麦赤霉病:–定期检查小麦田,及时发现病害并采取措施。
–合理施肥,增加小麦的抗病能力。
–使用抗病品种。
2.防治小麦白粉病:–定期喷施药剂,控制病害的扩散。
–注意小麦的通风透光,减少湿度。
–剪除受病害感染的植株。
3.防治小麦锈病:–加强农田管理,保持田间的清洁。
–增加小麦栽培密度,减少病害传播。
–定期喷施杀菌剂。
结论本次小麦病害调查结果显示,小麦赤霉病、小麦白粉病和小麦锈病是当前XXX 农田中主要的病害。
在预防和控制小麦病害方面,我们应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降低病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确保小麦的健康生长和丰收。
小麦病害资料档案(doc 50页)
小麦病害资料档案(doc 50页)部门: xxx时间: xxx制作人:xxx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勿作商业用途小麦病害目录1 小麦全蚀病 (2)2 小麦白粉病 (5)3 小麦纹枯病 (10)4 小麦锈病 (15)5 小麦黑穗病 (22)6 小麦秆黑粉病 (26)7 小麦赤霉病 (27)8 小麦叶枯病 (30)9 小麦颖枯病 (36)10 小麦黑颖病 (38)11 小麦黄矮病 (40)12 小麦黄花叶病 (42)13 小麦胞囊线虫病 (45)14 小麦根腐病 (48)15 小麦细菌性条斑病 (50)16 小麦雪腐病 (52)17 小麦冻害 (54)18 小麦倒伏 (56)1 小麦全蚀病又称小麦立枯病、黑脚病。
全蚀病是一种根部病害,只侵染麦根和茎基部1—2节。
苗期病株矮小,下部黄叶多,种子根和地中茎变成灰黑色,严重时造成麦苗连片枯死。
拔节期冬麦病苗返青迟缓、分蘖少,病株根部大部分变黑,在茎基部及叶鞘内侧出现较明显灰黑色菌丝层。
1.1 症状只侵染根部和茎基部。
幼苗感病,初生根部根茎变为黑褐色,严重时病斑连在一起,使整个根系变黑死亡。
分蘖期地上部分无明显症状,重病植株表现稍矮,基部黄叶多。
拔出麦苗,用水冲洗麦根,可见种子根与地下茎都变成了黑褐色。
在潮湿情况下,根茎变色,部分形成基腐性的“黑脚”症状(图 1.1)。
最后造成植株枯死,形成“白穗”。
图1.1小麦全蚀病为害呈“黑脚”状图1.2小麦全蚀病为害病健株比较情况图1.3小麦全蚀病后期田间受害症状1.2 病原病原(Gaeumannomyces graminis)称禾顶囊壳,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图1.4)。
匍匐菌丝粗壮,栗褐色,有隔。
分枝菌丝淡褐色,形成两类附着枝:一类裂瓣状,褐色,顶生于侧枝上;另一类简单,圆筒状,淡褐色,顶生或问生。
在自然条件下不产生无性孢子。
小麦变种(G.g.t)的子囊壳群集或散生于衰老病株茎基部叶鞘内侧的菌丝束上,烧瓶状,黑色,周围有褐色菌丝环绕,颈部多向一侧略弯,有具缘丝的孔口外露于表皮,大小385~71×297~505(μm),子囊壳在子座上常不连生。
第二章小麦病害
(1) 抗病性类型 (2) 抗病性遗传 (3) 抗病机制 气候条件
(1) 温度 (2) 湿度 (3) 日照
5.预测预报
* 小麦白粉病预测预报方法有发病程度预测和防治适 期预测两种。
发病程度预测 是将病情普查和系统调查结合起来, 然后根据多种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作出预报。
3.病害循环
病菌的越夏与初侵染源 病菌的越夏有两种方式:
(1) 在夏季气温较低地区 以分生孢子在自生麦苗
或夏播小麦上继续侵染繁殖,或以潜育菌丝状态越夏。
(2) 在低温干燥地区或在低温干燥条件下 以闭囊
壳混杂于种子间或在病残体上越夏,并成为秋苗发病 的初侵染源。
病菌传播和秋苗感染 分生孢子可借助高空气流 作远距离传播。首先感染越夏区的秋苗,引起发病并 产生分生孢子,后向附近及低海拔地区和越夏区传播, 侵害这些地区的秋苗。
一、小麦条锈病
Wheat Stripe rust
* 条锈病菌主要危害叶片,引起寄主光合作用面 积减少,叶绿素被破坏,光合效率下降,同时掠 夺植株的营养和水分,病菌产生的孢子堆突破表 皮,致植株蒸腾量大增,造成受害植株灌浆不良、 籽粒秕瘦、千粒重下降。流行年份可减产20%~ 30%,最严重时可造成颗粒无收。
5.流行预测
* 根据预报时间的长短,可分为冬前长期预测、早 春中期预测和穗期短期预测。
冬前长期预测 根据秋季小麦苗期发病轻重和 气象预报,对翌年该病的发生情况作粗略估计 。
早春中期预测 在小麦返青至拔节期,根据上 年秋苗发病情况、冬季温度、早春温度和湿度以及 病菌越冬情况和未来的天气预报对今后病害发生与 流行的可能性作出预测。
1.症状
典型病状 为病部表面覆有一层白色粉状霉层。组织受 侵后,先出现白色绒絮状霉斑,逐渐扩大并相互联合成长椭圆 形的较大霉斑或不规则型的霉层,表面渐呈粉状(分生孢子)。 严重时粉状霉层覆盖叶片大部或全部,霉层厚度可达2mm左右。 后期霉层渐变为灰色至灰褐色,上面散生黑色小颗粒(闭囊壳)。 霉层下面及周围的寄主组织褪绿。病叶早期黄化、卷曲并枯死。 茎和叶鞘受害后,植株易倒伏。重病株通常矮缩不抽穗。
小麦病害图谱大全(附防治方法)
小麦病害图谱大全(附防治方法)1、小麦锈病小麦杆锈病小麦叶锈病小麦条锈病危害特征•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
••秆锈病的孢子零散生于小麦的茎秆和叶片上,呈橘红色,孢子堆较大,最适宜温度为20℃。
•叶锈病的孢子堆分散或密集在小麦叶片上,呈红褐色,颜色比秆锈病淡,孢子堆也比秆锈病小,对温度的要求介于秆锈和条锈之间。
•条锈病的孢子堆在小麦穗部和叶片上沿叶脉排列成显著的条斑,颜色为黄色至枯黄色,孢子堆比叶锈病小、气温在5-15℃时,最适宜发育,气温低于0℃时发育受阻,有间歇的小雨和雾露天气可助长发育。
防治方法•种植抗病品种为主;消灭杂草和自生麦苗,控制越夏菌源;合理密植和适量适时追肥,避免过多过迟施用氮肥;锈病发生时,南方多雨麦区要开沟排水;北方干旱麦区要及时灌水,可补充因锈菌破坏叶面而蒸腾掉的大量水分,减轻产量损失。
•种子处理:15%三唑酮湿性粉剂60-100g拌麦种50kg,或11%三唑酮·福美双悬浮种衣剂145-200g/100kg种子,拌种时将药液稀释,然后将药液喷洒到种子上,边喷边拌,拌后闷种4-6小时播种。
•小麦返青拔节期后,小麦田发现中心病株,应及时用下列杀菌剂防治:三唑酮+百菌清;丙环唑,或氟环唑,对水均匀喷雾,间隔8~10天,连喷2次。
2、小麦白粉病小麦白粉病危害症状危害特征•白粉病在苗期至成株期均可为害。
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可为害叶鞘、茎秆和穗部。
•病部初产生黄色小点,而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病斑,表面生一层白粉状霉层(分生孢子),霉层以后逐渐变为灰白色,最后变为浅褐色,其上生有许多黑色小点(闭囊壳)。
•病斑多时可愈合成片,并导致叶片发黄枯死。
茎和叶鞘受害后,植株易倒伏。
重病株通常矮缩不抽穗。
抗病品种可看到枯斑反应,霉层很小很少,或只有枯斑枯点而无霉层。
发病严重时植株矮小细弱,穗小粒少,千粒重明显下降,严重影响产量。
防治方法•选种抗病丰产品种;在白粉病菌越夏区或秋苗发病重的地区可适当晚播以减少秋苗发病率;避免播量过高,造成田间群体密度过大;控制氮肥用量,增加磷钾肥特别是磷肥用量,可以减轻病害的发生。
小麦病害图谱大全(附防治方法)(2024)
加强国际合作
3
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小麦病虫害防治经验和技术 ,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合作交流,提升 我国小麦病虫害防治水平。
2024/1/30
29
提高农民病虫害防治意识与技能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多种渠道,向农民普及小麦病虫 害防治知识,提高农民的防治意识。
开展技术培训
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对农民进行小麦病虫害防治 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防治技能。
11
全蚀病
2024/1/30
症状
根系和茎基部出现黑色病斑,逐渐扩大并导致植株枯死。
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轮作倒茬;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播种前用种子重量0.2%的2% 戊唑醇湿拌种剂拌种。
12
2024/1/30
03
病害诊断与识别
13
症状观察与描述
观察小麦植株的整体生长情况, 注意是否有生长异常、矮小、黄
2024/1/30
27
06
小麦病虫害防治展望与建 议
2024/1/30
28
加强病虫害防治研究与创新
1 2
加大科研投入
提高小麦病虫害防治研究的经费支持,鼓励科研 机构和高校加强相关研究,培育抗病抗虫新品种 。
强化科技创新
推动生物技术在小麦病虫害防治领域的应用,研 发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农药和生物防治技 术。
2024/1/30
18
生物防治
2024/1/30
利用天敌
保护和利用天敌,如瓢虫、草蛉等, 控制小麦害虫数量。
生物农药
使用生物农药,如苏云金杆菌、白僵 菌等,防治小麦病害。
19
化学防治
种子处理
使用杀菌剂拌种或浸种,预防病害发生。
小麦病虫草害防治历图片版
小麦病虫草害防治市场部产品经理:刘恩勇1小麦主要病害:纹枯病、根腐病、全蚀病、黑穗病、叶枯病1.1纹枯病病原为Ceratobasidium cornigerum (Borud.) Rogers称喙角担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纹枯病田间发生发展大体分为冬前发生期、越冬静止期、返青上升期、拔节盛发期和抽穗后白穗显症期五个阶段小麦受纹枯菌侵染后,在各生育阶段出现烂芽、病苗枯死、花秆烂茎、枯株白穗等症状。
1、烂芽芽鞘褐变,后芽枯死腐烂,不能出土;2、病苗枯死发生在3—4叶期,初仅第一叶鞘上现中间灰色,四周褐色的病斑,后因抽不出新叶而致病苗枯死;3、花秆烂茎拔节后在基部叶鞘上形成中间灰色,边缘浅褐色的云纹状病斑,病斑融合后,茎基部呈云纹花秆状;4、枯株白穗病斑侵入茎壁后,形成中间灰褐色,四周褐色的近圆形或椭圆形眼斑,造成茎壁失水坏死,最后病株因养分、水分供不应求而枯死,形成枯株白穗。
图1、2:真巧拌种和不拌种的区别:左边为不拌种的,右边为拌种的1.2 根腐病病原菌为禾旋孢腔菌[Cochliobolus sati-vu (Ito et Kurib.)Drechsl.],属子囊菌,格孢腔菌目。
小麦根腐病又称根腐叶斑病或黑胚病、青枯病,是由一种或多种真菌引起的病害,能危害幼苗和成株的根、茎、叶、穗、种子。
种子带菌严重者播种后不能发芽,有的虽能发芽出苗,但生长细弱,幼苗僵化。
麦苗根茎部、根间、茎基部变褐色,主根及部分须根发黄枯死或次生根不生长。
成株后植株矮小,提前早衰,成穗短小而千粒重低,减产率在8%~19%之间。
图3:根腐病症状图1.3 全蚀病病原菌为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 graminis (Sacc.) Walker称禾顶囊壳禾谷变种和Gaeumannomyces graminis(Sacc.) Arx et Oliver var. tritici (Sacc.) Walker称禾顶囊壳小麦变种,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
麦
病
害
目录
1 小麦全蚀病 (2)
2 小麦白粉病 (5)
3 小麦纹枯病 (9)
4 小麦锈病 (14)
5 小麦黑穗病 (20)
6 小麦秆黑粉病 (24)
7 小麦赤霉病 (25)
8 小麦叶枯病 (28)
9 小麦颖枯病 (33)
10 小麦黑颖病 (35)
11 小麦黄矮病 (37)
12 小麦黄花叶病 (39)
13 小麦胞囊线虫病 (41)
14 小麦根腐病 (43)
15 小麦细菌性条斑病 (45)
16 小麦雪腐病 (46)
17 小麦冻害 (48)
18 小麦倒伏 (49)
1 小麦全蚀病
又称小麦立枯病、黑脚病。
全蚀病是一种根部病害,只侵染麦根和茎基部1—2节。
苗期病株矮小,下部黄叶多,种子根和地中茎变成灰黑色,严峻时造成麦苗连片枯死。
拔节期冬麦病苗返青迟缓、分蘖少,病株根部大部分变黑,在茎基部及叶鞘内侧出现较明显灰黑色菌丝层。
1.1 症状
只侵染根部和茎基部。
幼苗感病,初生根部根茎变为黑褐色,严峻时病斑连在一起,使整个根系变黑死亡。
分蘖期地上部分无明显症状,重病植株表现稍矮,基部黄叶多。
拔出麦苗,用水冲洗麦根,可见种子根与地下茎都变成了黑褐色。
在潮湿情况下,根茎变色,部分形成基腐性的“黑脚”症状(图1.1)。
最后造成植株枯死,形成“白穗”。
图1.1小麦全蚀病为害呈“黑脚”状图1.2小麦全蚀病为害
病健株比较情况
图1.3小麦全蚀病后期田间受害症状
1.2 病原
病原(Gaeumannomyces graminis)称禾顶囊壳,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图1.4)。
匍匐菌丝粗壮,栗褐色,有隔。
分枝菌丝淡褐色,形成两类附着枝:一类裂瓣状,褐色,顶生于侧枝上;另一类简单,圆筒状,淡褐色,顶生或问生。
在自然条件下不产生无性孢子。
小麦变种(G.g.t)的子囊壳群集或散生于衰老病株茎基部叶鞘内侧的菌丝束上,烧瓶状,黑色,周围有褐色菌丝围绕,颈部多向一侧略弯,有具缘丝的孔口外露于表皮,大小385~71×297~505(μm),子囊壳在子座上常不连生。
子囊平行排列于子囊腔内,早期子囊间有拟侧丝,后期消逝,棍棒状,无色,大小61~102×8~4(μm),内含子囊孢子8个。
子囊孢子成束或分散排列,丝状,无色,略弯,具3~7个假
隔膜,多为5个,内含许多油球,大小53~92×3.1~5.4(μm)。
成熟菌丝栗褐色,隔膜较稀疏,呈锐角分枝,主枝与侧枝交界处各生一个隔膜,成“A”形。
在PDA培养基上,菌落灰黑色,菌丝束明显,菌落边缘菌丝常向中心反卷,人工培养易产生子囊壳。
对小麦、大麦致病力强,对黑麦、燕麦致病力弱。
禾谷变种G.g.g.)的子囊壳散生于茎基叶鞘内侧表皮下,黑色,具长颈和短颈。
子囊、子囊孢子与小麦变种区不不大,唯子囊孢子一头稍尖,另一头钝圆,大小67.5~87.5×3~5(μm),成熟时具3~8个隔。
在大麦、小麦、黑麦、燕麦、水稻等病株的叶鞘、芽鞘及幼嫩根茎组织上产生大量裂瓣状附着枝,大小15~22.5×27.5~30(μm)。
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初白色,后呈暗黑色,气生菌丝绒毛状,菌落边缘的羽毛状菌丝不向中心反卷,不易产生子囊壳。
图1.4小麦全蚀病病菌
1.叶鞘内的子囊壳2.子囊壳放大3.子囊4.子囊孢子
1.3 发生规律
小麦全蚀病菌是土壤寄居菌,以埋伏菌丝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腐生或休眠,是要紧的初侵染菌源。
除土壤中的病菌外,混有病菌的病残体和种子亦能传病,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感染,但以苗期侵染为主。
病菌可由幼苗的种子根、胚叶以及根颈下的节问侵入根组织内,也可通过胚芽鞘和外胚叶进入寄主组织内。
12~l8℃的土温有利于侵染。
因受温度阻碍,冬麦区有年前、年后两个侵染高峰,冬小麦播种越早,侵染期越早,发病越重,全蚀病以初侵染为主,再侵染不重要。
小麦、大麦等寄主作物连作,发病严峻,一年两熟地区小麦和玉米复种,有利于病菌的传递和积存,土质轻松,碱性,有机质少,氮、磷缺乏的土壤发病均重。
不利于小麦生长和成熟的气候条件,如冬春低和气成熟期的干热风,都可使小麦受害加重。
小麦全蚀病有明显的自然衰退现象,一般表现为上升期、高峰期、下降期和操纵期4个时期,达到病害高峰期后,接着种植小麦和玉米,全蚀病衰退,一般经1~2年即可操纵为害。
2 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各地小麦产区均有分布为害。
被害麦田一般减产l0%左右,严峻地块损失高达20%~30%,个不地块甚至达50%以上(图2.1)。
图2.1 小麦白粉病为害情况
2.1 症状
小麦白粉病在苗期至成株期均可为害。
该病要紧为害叶片,
严峻时也可为害叶鞘、茎秆和穗部。
病部初产生黄色小点,而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病斑,表面生一层白粉状霉层(分生
孢子),霉层以后逐渐变为灰白色,最后变为浅褐色,其上生有
许多黑色小点(闭囊壳) (图2.2至图2.4)。
图2.2 小麦白粉病叶片受害症状图2.3小麦白粉病茎秆受害情况
图2.4 小麦白粉病穗部受害症状
2.2 病原
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称禾本科布氏白粉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菌丝生于寄主体表,以吸器伸入寄主表皮细
胞。
病斑霉层内的黑色小颗粒为病菌的闭囊壳(图2.5)。
菌丝体表寄生,蔓延于寄主表面在寄主表皮细胞内形成吸器汲取寄主营养。
在与菌丝垂直的分生孢子梗端,串生10~20个分生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大小25~30×8~10(μm),侵染力持续3~4天。
病部产生的小黑点,即病原菌的闭囊壳,黑色球形,大小
163~219μm,外有发育不全的丝状附属丝18~52根,内含子囊
9~30个。
子囊长圆形或卵形,内含子囊孢子8个,有时4个。
子囊孢子圆形至椭圆形,单胞无色,单核,大小
18.8~23×11.3~13.8(μm)。
子囊壳一般在大小麦生长后期形成,成熟后在适宜温湿度条件下开裂,放射出子囊孢子。
该菌不能侵染大麦,大麦白粉菌也不侵染小麦。
小麦白粉菌在不同地理生态环境中与寄主长期相互作用下,能形成不同的生理小种,毒性变异专门快。
图2.5小麦白粉病病菌
1.分生孢子梗2.分生孢子3.闭囊壳和子囊
2.3 发生规律
小麦白粉病菌的越夏方式有两种:一是以分生孢子在夏季气温较低地区的自生麦苗或夏播小麦上接着侵染生殖或以埋伏态
渡过夏季;另一种是以病残体上的闭囊壳在低温、干燥的条件下越夏。
在以分生孢子越夏的地区,秋苗发病较早、较重,在无越夏菌源的地区则发病较晚,较轻或不发病,秋苗发病以后一般均能越冬。
病菌越冬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以分生孢子的形态越冬;另一种是以菌丝状埋伏在病叶组织内越冬。
阻碍病菌越冬率高低的要紧因素是冬季的气温,其次是湿度。
越冬的病菌先在植株底部叶片上呈水平方向扩展,以后依次向中部和上部叶片进展(图2.6)。
图2.6小麦白粉病病害循环过程
1.菌丝体越冬2.分生孢子3.早春侵染小麦4.分生孢子经气流传播再侵染5.闭囊壳或茵丝在自生麦苗上越
夏6.分生孢子
阻碍春季流行因素有:①菌源,要紧是当地菌源大小;②温度,温度高,始病期就早,潜育期短病情进展快;③雨量,春季降雨量较多且分布均匀,病害发生较重;④日照,在春季发病期间日照少,阴天多,病害发生较重;⑤肥料,氮肥过多,发病重;
⑥水浇地比旱地发病重,但极旱条件下,发病重;⑦种植过密田块发病严峻。
孕穗末期至抽穗初期,小麦白粉病开始零星发生(图2.7)。
图2.7 小麦白粉病发生初期
在小麦的抽穗扬花期,小麦白粉病发生后期(图2.8)。
图2.8小麦白粉病为害后期叶片受害情况
在小麦灌浆期,小麦白粉病发生比较严峻(图2.9)。
图2.9 小麦白粉病后期茎秆受害情况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