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

合集下载

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与分析方法

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与分析方法

学习者的特征是决定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正确认识学习者的特征有助于我们对学习者进行更为有效的指导,促进其“最近发展区”的形成和发展,并根据学习者的个体特点,恰当地进行个别化教学。

1 .学习者的心理发展特征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心理发展特征不同。

随着环境的变化、知识经验的不断丰富,小学儿童的心理也不断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一些特征:第一,思维方式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发展;第二,活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增强;第三,社会化及个性化水平不断提高,掌握了基本的道德准则及形成了一定的道德行为习惯。

跨入中学阶段,学习者的生理及心理发展逐步成熟,在这一时期,学习者的抽象逻辑思维迅速发展,辩证思维初见端倪。

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增强;自我意识发展迅速,“自我中心化”与“去自我中心化”交替呈现。

这一时期是心理发展的过渡期,有人亦称之为“危机期”,在这一时期,教师指导得恰当与否对学习者的心理健康、价值观等有重大影响。

2 .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学习者也是如此。

每一个学习者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这些独特的个体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认知差异。

个体之间的认知差异主要体现为认知水平和认知方式(cognitive style)两方面的差异。

学习者认知水平的差异又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般认知能力的差异及起点能力的差异。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学习者认知发展水平有早晚、高低、快慢之分;学习者认知结构有差异;认知策略有不同……这就是学习者的一般认知能力差异。

起点能力是学习者要获得某种专门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前所应具有的专门能力,即学习者的“现有发展水平”。

起点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具备性知识和应用性知识两方面的差异。

同一教学内容,有的学习者学过,有的没有;有的学过却不会用,有的却能触类旁通……学习者的认知方式也称为认知风格,它是指学习者在对信息进行组织和加工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表现了人的知觉、记忆、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特征。

心理发展阶段与个体差异

心理发展阶段与个体差异

心理发展阶段与个体差异心理发展是人类在不同生命阶段中,经历着心理、认知和情感等方面的变化和成长过程。

心理发展阶段与个体差异是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课题,研究人员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中发现了一些普遍的心理发展规律,同时也发现了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

本文将从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和成人期五个阶段分别探讨心理发展和个体差异的相关特点。

一、婴儿期婴儿期是出生后至两岁左右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婴儿主要通过感官和运动来接受和理解世界,逐渐形成表情、言语和身体动作之间的联系。

然而,个体在婴儿期的心理发展存在显著差异。

有些婴儿发展较快,能够在早期就开始发出简单的语音或表情,而有些婴儿则发展较慢,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达到相同的里程碑。

二、幼儿期幼儿期一般指两岁至六岁左右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幼儿逐渐掌握语言能力,开始通过言语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幼儿的认知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可以进行简单的逻辑思考和问题解决。

然而,个体在幼儿期的认知和语言发展存在差异。

一些幼儿可能在语言表达能力上卓越,能够运用复杂的词汇和语法结构进行交流,而其他幼儿可能在这方面进展缓慢。

三、儿童期儿童期一般指六岁至十二岁左右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进入学龄阶段,接受正规教育。

他们逐渐学会独立思考、合作与分享,并且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然而,个体在儿童期的心理发展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

一些儿童可能在学术方面表现出色,善于解决问题和记忆知识,而其他儿童可能更擅长艺术、体育或社交技能。

四、青春期青春期是十二岁至十八岁左右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个体经历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变化,进入到性成熟和身份认同构建的关键时期。

青春期是个体差异最为明显的阶段之一。

一些青少年可能经历早熟,早早进入成熟期,而其他青少年可能相对晚熟,需要更多的时间来适应身体和心理上的变化。

五、成人期成人期是十八岁及以上的阶段,个体进入到社会角色和责任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个体经历职业发展、婚姻和家庭生活等方面的变化。

幼儿心理发展表现为不平衡性和差异性

幼儿心理发展表现为不平衡性和差异性

幼儿心理的发展进程不是千篇一律地按一个模式进行的,也不总是按相等的速度直线发展的。

有些心理特性发展的早一些,有些心理特性发展的晚一些;有些心理特性的发展是先快后慢,有些心理特性的发展却是先慢后快,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

而且,不同的幼儿其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的发展速度是不一样的,他们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也各不相同。

如有的儿童早熟、早慧,有的迟开窍等。

即使在相同年龄的各个儿童之间,其心理发展也有着显著的差异。

如有的儿童对音乐听觉有特殊的敏感度,有的对艺术形象有深刻的记忆表象。

在性格方面也是如此,有的好动,善于与人交往,言语流畅;有的喜欢安静、独处,沉默寡言不合群,即所谓外倾、内倾之别。

幼儿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要求教育活动的内容、形式等不仅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而且要注意幼儿的个别差异,这样才能因材施教。

XX发展的特点儿童的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方面,即是其生理成熟与其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变化的复杂过程。

在这里,生理成熟是指儿童个体作为一个生物体,其生理结构和生理机能的发展是一种纯粹的生物性演变过程。

而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却是一个以个体的生理成熟为基础,并与其生理机能的发展混为一体、互为表里的过程。

生理机能是人的外在心理品质和行为表现的内部生理机制。

人类作为一种生物体,有其自身发展变化的生物学特点,而人类个体的发展变化, 作为生物性个体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必然受到人类发展特点的制约,表现出特有的规律性。

儿童发展的规律性,就是在儿童随其年龄增长、身体和心理变化中普遍存在的特点。

概括而言,儿童发展表现出如下五种普遍特点。

(一)顺序性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无论其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都表现出一种稳定的顺序。

例如,儿童身体发展方面,就整体结构的发展而言,其顺序是头部首先得到发展,而后是躯干和四肢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孩子越小,其头部在身高中比例越大的原因。

在骨骼与肌肉的协调发展中,首先得到发展的是大骨骼与大肌肉,而后才是小骨骼与小肌肉群的发展与协调。

学生心理发展特征

学生心理发展特征

学生心理发展特征
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描述:
1. 个体差异性:每个学生在心理发展上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差异,这主要是由于个体的遗传背景、环境因素以及个人经历等多方面的影响所导致的。

因此,在教育实践中,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个别化的教育措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1
2. 连续性和阶段性:心理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幼儿期到青春期再到成年期,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能力都会发生变化。

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任务,需要教育者和家长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和需求,提供相应的教育和支持。

3. 整体性和综合性:学生的心理发展包括认知、情感、社会和道德等多个方面,这些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学生的心理发展的整体。

因此,在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需要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4. 可塑性和可发展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能力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通过教育和培养来改变和提升。

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通过合适的教育方法和环境刺激,可以促进学生心理能力的发展,使其逐渐达到更高的水平。

5. 个体主动性和社会性:学生在心理发展中既是主体,又是客体。

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主动参与自身的心理发展,通过积极的
学习和实践来促进自身的成长。

同时,学生的心理发展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心理发展概述个体的心理发展心理发展及人生全程发展心理发展的感念: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人生全程发展八个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或学龄前期(3-6.7岁)、童年期或学龄初期(6.7-11.12岁)、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上)人生全程发展的主要观点:(1)个体心理发展是整个生命历程中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由若干发展阶段构成;(2)发展是多维度、多侧面、多层次的;(3)个体发展由多种因素决定,且存在极大的可塑性。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2. 定向性与顺序性;3. 不平衡性;4. 差异性。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童年期(学龄初期)是个体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

四年级(10-11岁)儿童思维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其抽象逻辑思维仍需以具体形象为支柱。

少年期(学龄中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这一时期,学生处于生理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

也被成为“心理断乳期”“危险期”。

这一时期,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但抽象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为支柱。

补充: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过渡性、闭锁性与社会性。

青年初期(学龄晚期)相当于高中时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与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青年,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对未来充满理想。

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教育必须以一定的心理发展特点为依据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注意学生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注意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与特点)。

教育心理学,讲义第九章 学生的个别差异与教育

教育心理学,讲义第九章 学生的个别差异与教育

第九章 学生的个别差异与教育本章中心讲授XXXXXXXXX 。

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包括:1.2.3.4.主要内容第一节 性别差异与教育第二节 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第三节 认知风格和认知类型的差异与学习第一节 性别差异与教育一、男女学生差异及背景男女学生智力和学科成就无显著差异。

以往在教育上一直存有某种程度的刻板印象,而将男女两性在心理上(如能力、成就、兴趣、态度等)所表现的差异现象,笼统地归因于性别本身的因素。

两性的心理差异,除了以生理为基础的行为(如体力)表现之外,以心理为基础的行为学生的个别差异与教育 性别差异与教育 男女学生差异及背景 学习中常见的性别差异现象 禀赋优异儿童的特点及教育 智能不足儿童的特点及教育 学习困难儿童的特点及教育 情绪困扰儿童的特点与教育 因材施教的运用原则和策略 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场依存与场独立 整体性策略与系列性策略 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 冲动型思维与反省型思维 内倾与外倾 认知风格和认知类型的差异与学习表现,其差异均不应完全归因于性别的因素。

应分析男女生在性向与成就上的差异现象,并进而探讨此类心理性别差异现象形成的原因及其在教育上的意义。

二、学习中常见的性别差异现象(一)小学阶段男女生间无显著差异1.一般智力上无差异小学阶段,两性间在智力上纵有差异存在,也只有质的问题,而非是量的问题;在智力测验中的语文理解方面,女生优于男生,而在推理与空间关系方面,则倾向男生优于女生。

2.学业成就上有差异小学阶段的女生优于男生。

在学业成就上女生优于男生的现象,只限于小学与初中前半段的儿童期阶段,到青少年期开始后的中学教育阶段,两性在学业成就上的优势即开始转移。

(二)中学以上男女间差异显著研究发现,小学阶段之后,女生在语文能力方面的优势即逐渐消失,而男生在数学能力方面的优势却继续增加。

此种学术性向两性间差异转变的现象,到中学以上迄至大学阶段就更趋明显。

此现象显示了两个教育心理学的问题:1.这现象显示大学生的素质较前降低,而素质降低的原因可能是中小学教育的问题;2.这现象显示大学女生的素质逊于男生,而两性能力差异转换的产生是在中学教育阶段;然中学教育不利于女生能力发展者是些什么因素呢?一般认为这是非智力因素形成的。

教师考试备考:学生的“个别差异”

教师考试备考:学生的“个别差异”

教师考试备考:学生的“个别差异”所谓个别差异主要是在不同层次上存在。

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不仅是自然性别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

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1.遗传。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是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2.环境。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性)。

3.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表现在:(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

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即人格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_李英霞

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_李英霞

青春期
不足:
潜伏期
前生殖器期
过于强调本能
许多假设不能验证 资料来源可能存在偏差
肛门期
口唇期
艾里克森——以主要矛盾为标准
心理•社会危机: 心理需求与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
人生每一时期都存在特定的矛盾
特定矛盾规定了该阶段的发展任务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 心理发展的八阶段论
1.信任对怀疑(0~2岁)
2.自主对羞怯(2~4岁) 3.主动对内疚(4~7岁) 4.勤奋对自卑(7~12岁) 5.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12~18岁)
• 肛门期(1~3岁)
–通过排泄获得 –大小便训练 • 过严过早训练--过分追求干净、洁癖 • 过宽过晚训练--浪费、无条理、放肆邋遢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说
• 前生殖器期(3~6岁)
–对异性父母产生性兴趣
男孩出现恋母情结,女孩出现恋父情结 –压抑自己的欲望,以反应生成的方式,以同性父母自居, 男孩开始具有男性特征,女孩开始具有女性特征 –超我形成
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 衡水学院教育系
李英霞
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
4.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4.从零乱到成体系
3.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2、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3.从被动到主动
2.从具体到抽象
1、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
1、从简单到复杂
儿童心理的发展特点
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
儿童心理的发展特点
• 1、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 • 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 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 • 按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固定 顺序进行。
• 阶段性是指学前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 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 心理特征。学前儿童从出生到成熟大约经 历了新生儿期、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

学生的身心具有个别的差异性举例

学生的身心具有个别的差异性举例

学生的身心具有个别的差异性举例学生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智力差异、人格差异和认知方式差异几个方面。

智力差异是生物一般性的精神能力差异。

人格差异主要源于个人的背景、教育、经历、培训等因素塑造的每个人具体而独特的个性特点和价值观。

认知方式差异是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它是一种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个别差异是在独特的自然基础上,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影响,并通过实践活动而形成和发展的。

人是社会的实体,同时也是自然的实体。

从人的社会方面说,心理的个别差异取决于个人所特有的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以及其他社会条件的影响。

个人的任何一种心理特点,都反映着他所经历的整个生活道路,都是广义教育的结果。

从人的自然方面说,神经系统活动的特点,对于心理的个别差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神经过程有强度、灵活性、平衡性三个基本特性;
每个人的条件反射形成的快慢和改造的难易,都表明各人在神经系统的上述特性及其组合上有先天的及经过后天塑造的个别差异。

XXX认为,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是人的气质上的个别差异的生理基础。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1、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乳儿期(0到1岁)、婴儿期(1到3岁)、幼儿期(3到6、7岁)、童年期(6、7到11、12岁,小学阶段)、少年期(11、12到14、15岁,初中阶段,青春期、危险期、心理断乳期)、青年期(14、15到25岁)、成年期(25到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3、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⑴连续性与阶段性;⑵定向性与顺序性;⑶不平衡性;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在发现幼禽的印刻现象时提出“关键期”的概念。

所谓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⑷差异性;4、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⑴童年期(小学阶段)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四年级儿童(10到11岁)的思维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其抽象逻辑思维仍需以具体形象为支柱⑵少年期(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但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为支柱;⑶青年初期(高中时期)这一时期,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5、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⑴遗传⑵环境⑶教育⑷主观能动性一、心理发展的理论心理发展的理论有㈠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㈡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㈠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叫做图式;而人类所有的心理反应归根到底都是适应,适应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同化和顺应。

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他提出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到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思维也开始萌芽,并获得了“客体永久性”概念2、前运算阶段(2到7岁)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早期的符号功能。

简述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对教育的启示

简述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对教育的启示

简述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对教育的启示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指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的各种趋势和特点,这些规律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和教育。

以下是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对教育的启示:
1. 顺序性: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因此,教育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即要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来安排教育教学计划,使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2. 阶段性: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同的阶段性特征,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独特的生理和心理发展任务。

因此,教育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每个阶段的学习和生活。

3. 不平衡性:学生的身心发展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度和特点,即学生在发展的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平衡性。

因此,教育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及时关注学生的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个性和全面发展。

4. 互补性:学生的身心发展在某些方面是互补的,即在某些方面优秀、在某些方面不足。

因此,教育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及时发现和培养学生的特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 个别差异性: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即每个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点都不同,因此,教育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对教育的启示是:教育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个性和全面发展;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发展状况,提供专业性和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每个阶段的学习和生活。

《教育心理学》第一二三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学习与学习理论、学生的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解析

《教育心理学》第一二三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学习与学习理论、学生的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解析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一、单项选择题1.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任务可分为关于()两个方面的主要任务。

A.教学与科研B.“教”与“学”C.学生与教师D.课内与课外2.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进行有意传递的信息是()。

A.教学媒体B.教学过程C.教学手段D.教学内容3.()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A.教学工具B.教学媒体C.教学环境D.教学设施4.在教育心理学看来,()既是课堂管理研究的范畴,也是学习过程研究和教学设计研究不容忽视的内容。

A.教学内容B.教学环境C.教学媒体D.教学过程5.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A.学习过程B.教学过程C.评价过程D.反思过程6.1877 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A.乌申斯基B.夸美纽斯C.桑代克D.卡普捷列夫7.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教育心理学》的作者是()。

A.康德B.桑代克C.皮亚杰D.夸美纽斯8.()认为教育心理学应该有自己的研究范式,而不是把普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直接进行运用。

与此同时,他重视文化对于人的塑造作用,以及教育教学的主导性作用。

A.桑代克B.杜威C.维果斯基D.加涅9.1924 年,()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A.廖世承B.房东岳C.杨贤江D.潘菽10.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为()。

A.初创时期B.发展时期C.成熟时期D.深化拓展时期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一、单项选择题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

A.身心变化B.机体变化C.心理增长D.心理变化2.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当某些代表新特征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取代旧特征,从而处于优势的主导地位。

这是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

A.定向性B.差异性C.不平衡性D.阶段性3.在正常条件下尽管个体心理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减缓,但心理发展是不可逆的,阶段与阶段之间也是不可逾越的。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发展和个别差异习题答案解析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发展和个别差异习题答案解析

40.心理学家把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其中14、15 岁~25 岁属于( C )A.童年期B. 少年期C. 青年期D. 成年期4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B )A.身心变化B. 心理变化C. 心理增长D.机体变化42.我国心理学家将11、12 岁-14 、15 岁的年龄时期,称作(B)A.童年期B. 少年期C. 青年期D. 学生期43.儿童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一般在(B)A.2 岁B.4 岁C.4-5 岁D.2-3 岁44.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A)A.2 岁B.4 岁C.4-5 岁D.2-3 岁45.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是(C)A.2 岁B.4 岁C.4-5 岁D.2-3 岁46.第一个提出发展关键期概念的人是(C)A.美国杜威B. 美国桑代克C. 奥地利劳伦兹D. 瑞士皮亚杰47.少年期是指11、12 岁-14 、15 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A)的特点A.半成熟、半幼稚B. 半幼稚C. 半成熟D. 一般幼稚、一般成熟48.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画出具体的线路图来,认知发展到(C)的儿童能做到这个程度A.感知运动阶段B. 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49.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其思维的典型特点是(A)A.自我中心性B.客体永久性C. 守恒性D. 可验证性50.皮亚杰认为11-15 岁的儿童进入到哪个阶段(D)A.感知运动阶段B. 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51.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心理学家是(B)A.布鲁纳B. 维果斯基C.桑代克D.劳伦兹52.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2-3 岁的发展任务是培养(A)A.自主性B. 主动性C.勤奋感D.自我同一性53.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12-18 岁阶段的危机冲突时(C)A.勤奋感对自卑感B.主动感对内疚感C.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D.自主感对羞耻感54.(A) 教养模式下的儿童是最成熟的,他们自信、独立性强,善于控制自己A.民主型B. 放纵型C.专制型D.权威型55.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以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和评价是(B)A.自我意识B. 自我认识C.自我体验D.自我监控56.生理自我在几岁左右基本成熟(C)A.1 岁B.2 岁C.3 岁D.4 岁57.个体倾向于利用自己身体或内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依据的学习风格属于(B)A.场依存型B. 场独立型C.冲动型D.发散型58.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小强倾向于仔细思考再做出决定,且错误较少,请问他的认知方式是(D)A.场依存型B. 场独立型C.冲动型D.沉思型59.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通常要求成功完成(C)的教学评估项目,才能进入新单元的学习A.50%-60%B.70%-80%C.80%-90%D.85%-95%60.智力的性别差异的研究结果表明,男女的智力的总体水平是(C)A.女优于男B. 男优于女C.大致相等D.有种族差异61.以下表述不符合个体心理发展关键期的是(D)A.某种能力获得的最佳时期B. 错过这个时期,个体难以获得某种发展C.不可逆转的时期D.0~3 岁的时期62.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 年龄阶段一般是指( B )A.3~6、7 岁B.6 、7~11、12 岁C. 11 、12 ~14、15 岁D. 14 、15 ~17 、18 岁63.维果斯基强调( C )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1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连续性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由低级向高级有序前进的过程,高级的心理是在低级的心理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又萌发着下一阶段的新特征,表现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

同时,心理发展又是一个逐渐地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新质逐渐占据的优势地位时,心理发展也就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表现为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2、稳定性和可变性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诸如发展的阶段、阶段的变化等,大体遵循一定的规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同时,各个阶段的心理特点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可变性是绝对的。

3、普遍性和差异性个体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规律性,但各种心理机能发展的进程、达到的水平则是因人而异的。

发展既有共同规律,又表现出个别差异,共性中包含着特殊性。

4、发展的不平衡性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为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在发展进行的速度、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以及最终达到的高度等方面都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

即使对同一个体而言,不同心理的各组成成分的发展速度有所不同,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也不尽相同,发展所需的最佳时期与条件仍然不同。

2学生身心发展的五大规律1、顺序性顺序性是指身心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即强调一定的方向性。

故给我们的教学启示是要循序渐进,做到盈科而后进,不能拔苗助长、凌节而施。

2、阶段性阶段性指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特征和不同的发展任务,故启示我们在进行教学时不能一刀切一锅煮。

如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故书本上有很多的插图帮助理解;而到了中学时期,学生思维主要是抽象逻辑思维占据主导地位,故书本内容大多以大篇幅文字出现。

3、不平衡性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同一方面和不同方面在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平衡,时快时慢。

所以把发展比较快的时期称作关键期,因此启示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抓住关键期,适时而教;如狼孩就是因为错过了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所以回到人群中之后难以融入。

高校教师资格证-高等教育心理学-专题13-大学生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高校教师资格证-高等教育心理学-专题13-大学生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高校教师资格证-高等教育心理学-专题13-大学生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单选题]1.白天进电影院,刚开始什么也看不清,过(江南博哥)了一会,慢慢能看清事物,这种现象属于()。

A.视觉明适应B.听觉适应C.嗅觉适应D.视觉暗适应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视觉的适应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暗适应是指从亮的环境到暗的环境,开始看不到东西,后来逐渐看到了东西。

[单选题]2.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是()。

A.等速B.先慢后快C.先快后慢D.匀加速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是先快后慢。

[单选题]3.当进入一间屋时,有人关注盆景,有人注意看条幅,这是个体知觉的()。

A.选择性B.恒常性C.理解性D.整体性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个体的关注点不同显示了知觉的选择性。

[单选题]4.教师讲课语言生动形象、简洁准确、富有吸引力、声音抑扬顿挫、并伴有适当的表情,使学生产生兴趣,易引起学生的()。

A.有意注意B.无意注意C.兴趣D.共鸣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无意注意一般是在外部刺激物的直接刺激作用下,个体不由自主地给予关注。

[单选题]5.学生能够一边听课一边做笔记。

这种现象属于()。

A.注意的范围B.注意的稳定性C.注意的转移D.注意的分配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生活中有大量的“一心二用”现象,如学生在课堂上边听课边记笔记,就属于注意的分配。

[单选题]6.天空出现朝霞,就会下雨;天空出现晚霞,就会放晴。

人们由此得出“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结论。

这主要体现的思维特征是()。

A.间接性B.抽象性C.概括性D.理解性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思维的概括性指思维所反映的不是个别的事物或事物的个别属性,而是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本质特征以及事物所具有的普遍的或必然的联系。

通过天空中出现朝霞就会下雨,天空出现晚霞就会放晴这一现象,人们能够从表面深入内部得出结论,这是思维的概括性特征。

教育心理学- 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

教育心理学-  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

形式运算阶段:11-成年岁
现实性
把这些球放到一个盒子里: 猜猜看,拿到黑球的可能是多少?拿 到白球的可能性是多少?拿到花球的 可能性是多少?
可能性
假设演绎思维
皮亚杰关于心理发展阶段论的观点:
1.心理发展表现为连续发展过程中 的阶段性。 2.每个阶段都具有独特的典型特征。 3.各阶段的发展次序的固定性。 4.前后相邻阶段之间具有连续性。
同一机能在发展的不同时间有不同的发展速度; 从身心总的发展来看,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也不 同。
0-6岁 第一发展加
童年期 平稳
青春期 第二发展加
成人期 缓慢
老年期 下降变化
速期
发展期
速期
发展期
一、心理发展概述 3、 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
普遍性: 例如民间流传的“三翻、六坐、八爬”
发展进程:例如有的孩子先慢后快 差异性: 发展内容:例如有的孩子语言优势
发展水平:例如有的孩子发展迟缓
一、心理发展概述
4、 心理发展进程中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三)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1.遗传决定论
高尔顿:遗传定律 霍尔: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詹森:智商80%来自遗传 2.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论)
华生:“给我12个健全的形体良好的婴儿…”
3.二因素论 施太伦:遗传+环境 吴伟士:遗传 x 环境
4、相互作用论(皮亚杰)
遗传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联系 遗传与环境相互渗透、相互 转化 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受到
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讨论】你是如何成为现在的你的?
二、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二)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三)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

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个体差异处理

 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个体差异处理

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个体差异处理一、引言教学过程是教育工作的核心环节,旨在通过系统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和思维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会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

这些差异包括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风格、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对教学效果和学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如何处理学生个体差异,成为教学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二、学生个体差异的类型及成因1. 认知能力差异:学生之间在智力水平、思维速度、记忆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速度不同。

2. 学习风格差异: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等各不相同,有的喜欢独立思考,有的善于合作交流,有的则更注重实践操作。

3. 兴趣爱好差异:学生对不同学科和内容的兴趣程度不同,有的对文学艺术感兴趣,有的对科学技术热衷,有的则对体育运动情有独钟。

4. 家庭背景差异:学生的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经济状况等因素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这些差异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遗传因素的影响,也有家庭、教育、社会等环境的影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并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措施,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三、处理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策略1. 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

例如,对于认知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采用分步教学、逐步引导的方法;对于学习兴趣不浓的学生,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其学习兴趣。

2. 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差异,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进行教学。

这样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取得进步。

3.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还能让学生在交流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4. 多元评价:改变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和工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心理发展是指人类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逐渐成熟和发展的过程。

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包括:连续性、递进性、个别差异和影响多元化。

第一,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

心理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在不断地积累、演化和改变中进行。

从出生开始,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都会发生变化,但这种变化是渐进的,而不是突变的。

例如,孩子在学习走路时会经历从爬行到站立再到行走的连续过程,而不是突然就会走路。

连续性的特征意味着心理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

第二,心理发展具有递进性。

心理发展是有序的,从简单到复杂、从低到高的递进过程。

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能力在不断地发展和提高。

例如,孩子在学习语言时,会先发出咿呀声、然后学会单词、句子,最后能够进行复杂的语言交流。

递进性的特征意味着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点,每个阶段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前一个阶段的基础上。

第三,心理发展具有个别差异。

每个人的心理发展都是独特的,存在个体差异。

在相同的年龄段,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认知水平、情感表达和行为方式。

这是因为个体在遗传、环境、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会对心理发展产生影响。

个别差异的特征意味着每个人的心理发展是独特的,具有个性化的特点。

第四,心理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心理发展受到遗传、环境、教育和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遗传因素决定了个体的生理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潜力。

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和文化等,会对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教育和社会因素则是通过教育和社会化过程塑造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

多元化的影响因素意味着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力量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总之,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递进性、个别差异和影响多元化等基本特征。

这些特征反映了心理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对于了解人类的心理发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教育和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者和从业者来说,理解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促进和引导个体的心理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学生的心理发展一、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概念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

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两大方面。

认知发展是与人的认知活动及其能力的形成与变化相联系的心理发展。

社会性发展涉及人的情感、个性、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心理发展。

(二)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的心理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带有规律性的特点:1、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的过程。

2、人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方向性和顺序性。

3、人的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4、人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个别差异。

(三)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两个方面,即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是指那些与遗传基因相联系的生物有机体内在的生理成熟。

环境因素是指影响生物有机体的所有的后天的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教育等。

形成了四种主要的观点:1、遗传决定论:认为心理发展的过程就是遗传素质自我发展和自我暴露的过程。

代表人物:英国高尔顿(, 1822-1911)美国心理学家霍尔()2、环境决定论:强调环境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忽视遗传素质和儿童年龄特征的作用。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华生曾断言:给我一打健康的,我保证能把其中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富商、甚至乞丐和盗贼。

3、二因素论:主张发展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共同决定,但未能看到两者的辩证关系。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盖塞尔()德国心理学家斯腾()4、相互作用论:主张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在影响心理发展过程中具有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任何一种因素作用的大小、性质都必须依赖另一因素的性质。

(四)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教育与学生的心理发展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教育作为一种决定性的条件制约着心理发展的过程和方向。

但需注意,教育只是心理发展的主要条件,但不是惟一的条件。

另一方面,教育必须以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为依据,遵循教学的准备性原则。

准备性原则,就是根据学生原有的准备状况进行新的教学,也称“量力性原则”和“可接受性原则”。

二、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进行了大量的富有创造性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的认知发展理论。

1、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皮亚杰认为发展就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的相互作用中的一种建构过程,其内部的心理结构是不断变化的。

心理发展的本质就是个体通过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accommodation)来实现与环境的平衡。

同化是指当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景时,主体能够利用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的过程。

顺应是指当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景时,不能利用原有的图式接受和解释该刺激,其认知结构由于刺激的影响而发展改变的过程。

图式(schema)是皮亚杰用于解释认知结构的术语,是人们为了应付某一特定情景而产生的认知结构。

认知发展1、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

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adapation)。

不管是指向外部的动作,还是内化了的思维动作,都是一种适应。

通过适应达到一种平衡。

2、认知发展阶段论皮亚杰认为随着个体的发展,认知结构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质的不同的发展阶段。

他把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sensorimotor stage,0-2岁)在该阶段中,儿童的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其中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他们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手段。

2)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 stage,2-7岁)在该阶段中,儿童开始能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的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物,但还不能很好的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

该阶段的儿童的认知活动有相对具体性,思维具有不可逆性(irreversibility),即只能前推,不能后退。

该阶段的儿童还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所谓守恒(conservation)是指不论物体的形态如何变化,其物质量是恒定不变的。

(3)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operational stage,7-11岁)在该阶段中,儿童的思维具有了一定的弹性,可以逆转,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等的守恒概念,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其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4)形式运算阶段(formal operational stage,11-16岁)这一阶段的儿童的思维已接近成人的水平,表现为以命题的形式进行思维,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理解符号的意义,能做一定的概括,能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皮亚杰认为该阶段过后个体的思维方式不再发生变化,而只是从生活经验中增加知识。

3、影响发展的因素皮亚杰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有四个:(1)成熟成熟是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发育,它是某些行为模式出现的必要条件,为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2)练习和经验练习和经验是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作用。

这时习得的经验主要是物理经验和逻辑数理经验两种,而不是社会性经验。

(3)社会性经验社会性经验是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传递。

社会环境不是发展的充分因素,它们想对主体的发展发挥作用,必须建立在它们能被主体所同化的基础上。

(4)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对心理发展的上述三种因素起着一种调节作用,使心理活动朝着一定的方向发展。

皮亚杰反对经验论,提出了建构论(constructivism),即认为新知识或新结构的形成时间上是一种建构的过程。

(二)维果斯基的理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Vygotsky,1986-1934)从种系和个体发展的角度分析了个体心理发展的实质,提出了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观。

他认为心理发展的实质就是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个体心理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低级心理机能是指作为动物的基本知觉加工和自动化过程,是个体早期以直接的方式与外界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特征。

高级心理机能是指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记忆、语言和思维等,是人在与社会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这两者的差距,就是所谓的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维果斯基认为,教学一方面要适应儿童的现有水平,但更重要的是发挥教学对发展的主导作用,使教学走在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从而带动儿童的发展。

最近发展区给我们的启示给学生提供教学支架(scaffolding)教学支架是指通过提供教学支持,帮助学生完成他们起初并能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成功通过最近发展区,并最终能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支架类型实例1、示范美术课教师在让学生自己尝试一种新画法之前给学生做了演示性绘画。

2、大声思维数学老师在黑板上解决应用题时,边示范边将她的解题思路大声的说出来。

3、提问在给学生做示范并大声思维后,数学老师向学生提出了几个关键性问题。

4、调整教学材料一名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生投篮技术时先降低了篮球筐的高度,当学生熟练后,再将球筐高度升起。

5、言语指点当幼儿园的孩子学习穿鞋带时,老师跟他们说:“鞋带像个兔宝宝,现在宝宝来到了洞口并跳了进去。

”6、提供线索当学生初学写作时,语文老师给学生提供若干写作的线索,如“写谁”、“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样写”等等,以帮助学生组织写作思路。

4、调整教学材料一名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生投篮技术时先降低了篮球筐的高度,当学生熟练后,再将球筐高度升起。

5、言语指点当幼儿园的孩子学习穿鞋带时,老师跟他们说:“鞋带像个兔宝宝,现在宝宝来到了洞口并跳了进去。

”6、提供线索当学生初学写作时,语文老师给学生提供若干写作的线索,如“写谁”、“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样写”等等,以帮助学生组织写作思路。

艾里克森(是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论家,他在批判弗洛伊德的发展观的基础上,强调社会文化背景对人格发展的作用,提出了关于个体发展的心理社会理论。

他认为儿童的自我是一种独立的力量,其作用在于帮助个体适应社会。

在个体与社会环境中获得满足,另一方面又会受到各种社会规范的限制和要求,使个体在社会事业上产生一种困难,艾里克森把它称为发展危机。

艾里克森认为,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会面临不同性质的危机。

因此,他将个体人格的发展分为八一、智力差异学生的智力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智力水平的差异、智力类型的差异和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一)智力测验与智力的分布智力测验通常采用标准智力测验量表来进行。

法国心理学家比内()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比内-西蒙量表”。

测量3-15岁儿童的智力水平。

1916年,推孟()对其进行修订,称为“斯坦福-比内量表”。

心理年龄(MA)智商(IQ)=———————╳ 100实际年龄(CA)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研制了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在计算智商时,是以同年龄组被试的总体平均数为标准,将个体的测验得分与其年龄组的平均分数作比较,根据其在该群体中所处的位置来判断其智力的高低,这样计算出的智商称为离差智商。

1938年,推孟等人用斯坦福-比内量表对2-18岁的2904名儿童进行了测验。

结果发现,儿童的智商呈常态分布。

智商级别百分比139以上极优 1(二)智力落后儿童的心理特点与教育 美国心理缺陷研究学会(1983)提出了智力落后者的三个特征: 1、他们的智力显著地低于平均水平,通常智商在70以下。

2、他们具有适应性行为障碍,即他们的个人和社会行为显著异常。

3、他们的智力落后,在其生命的头18年尤为突出。

智力落后儿童可按其智力水平分为三类:(1)轻度智力落后,智商50-70;(2)中度智力落后,智商25-50;(3)重度智力落后,智商25以下。

(二)智力超常儿童的心理特点与教育智力超常儿童,也称天才儿童,是指智商在130或140以上的儿童。

天才儿童较一般人有更出色的信息加工,表现在策略和元认知、动机以及信息加工效率等方面。

二、认知方式的差异认知方式也称认知风格或认知类型,是指个体进行信息加工时,通过其知觉、记忆、思维等内在心理过程在外显行为上表现出的习得性特征。

(一)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1、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的含义及测量这两种不同的认知方式最先由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研究知觉问题时发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