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07-2017年版新课标高中语文72篇必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之《六国论》(含答案)
《六国论》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六国论》理解性默写1.苏洵在《六国论》中用“,”来形容诸侯的祖辈父辈拥有“尺寸之地”的艰辛。
2.《六国论》总结前朝灭亡教训,给后来者以警告的文章。
《六国论》里论述六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3.苏洵《六国论》中“,”两句批评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认为这加速了燕国的灭亡。
4.苏洵的《六国论》论证严谨;开门见山指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又以问答方式补充出“”的观点,与后文分析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遥相呼应。
5.古人写文章常借古讽今。
苏洵在《六国论》中悲叹六国的形势理应对抗秦国,但“”,据此对治理国家的人提出建议:“”。
6.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
7.《六国论》中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出诸侯割地和秦国侵扰之间关系的句子是“,”。
8.苏洵在《六国论》中讲述赵国败亡的原因时说“,,”,指出杀害良将是导致国家灭亡的原因之一。
9.苏洵在《六国论》中认为,六国和秦国都是平起平坐的诸侯,实力比不上秦国,但“”,借此劝说北宋统治者,“”。
10.苏洵在《六国论》中指出,齐国不曾赂秦,而最终灭亡的原因是“”。
11.在《六国论》中,苏洵认为秦国战争以外所得土地远远多于战争所得,因此“,”,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12.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
13.《六国论》中呼告统治者不要被别国势力胁迫的语句是:。
14.苏洵在《六国论》中指出,六国君主如果能“,”,齐心协力对付秦国,秦国恐怕早就应付不暇了。
15.苏洵在《六国论》中用“,,,”的比喻表明割地赂秦必然招致灭亡。
16.苏洵的《六国论》观点鲜明,论据充足,论证方法丰富多样,其中使用了比喻论证来指出赂秦的诸侯国的国君对于祖先打下的江山毫不珍惜的句子:“,。
”17.在《六国论》中,苏洵认为六国中没有赂秦的国家是因为赂秦者而灭亡的,他的理由是:“,”。
部编本新课标教材高中语文背诵72篇目录
部编本新教材背诵72篇目录文言文(32篇)一、必修(10篇)1、《论语》2、《劝学》(《荀子》)3、《屈原列传节选》(司马迁)4、《谏太宗十思疏》(魏征)5、《师说》(韩愈)6、《阿房宫赋》(杜牧)7、《六国论》(苏洵)8、《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9、《赤壁赋》(苏轼)10、《项脊轩志》(归有光)二、选择性必修(10篇)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报任安书》节选(司马迁)3、过秦论(上)(贾谊)4、《礼运》(《礼记》)5、《陈情表》(李密)6、《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7、《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8、《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9、《石钟山记》(苏轼)10、《登泰山记》(姚鼐)三、选修(12篇)(注:以下12篇选修篇目,部分来自必修教材,部分来自选必教材,部分来自选修教材。
之所以定位为“选修”,是编者根据其特性而定。
)1.《老子》八章(第八章“上善若水”,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第十五章“古之善为士者”;第二十二章“曲则全”;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2.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3.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湘语文注:出自选必上,课文标题为《大学之道》)(选自《礼记》)4.中庸(喜怒而乐之未发……万物育焉;博学之……人十能之,己千之)(选自礼记)5.《孟子》一则(敢问夫子恶乎长……则不能也)6.逍遥游(惠子谓庄子曰……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7.谏逐客书李斯8.兰亭集序王羲之9.滕王阁序王勃10.黄冈竹楼记王禹偁11.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12.古代文论选段(毛诗序、典论·论文、诗品序、与元九书、题画、人间词话《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诗词曲(40 首)1、《静女》(《诗经》)2、《无衣》(《诗经》)3、《离骚》(屈原)4、《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5、《短歌行》(曹操)6、《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7、《拟行路难·其四》(鲍照)8、《春江花月夜》(张若虚)9、《山居秋暝》(王维)10、《蜀道难》(李白)11、《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12、《将进酒》(李白)13、《燕歌行》(高适)14、《蜀相》(杜甫)15、《客至》(杜甫)16、《登高》(杜甫)17、《登岳阳楼》(杜甫)18、《琵琶行》(白居易)19、《李凭箜篌引》(李贺)20、《菩萨蛮》(温庭筠)21、《锦瑟》(李商隐)22、《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23、《望海潮》(柳永)24、《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25、《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26、《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27、《登快阁》(黄庭坚)28、《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29、《苏幕遮·燎沉香》(周邦彦)30、《声声慢》(李清照)31、《书愤》(陆游)32.《临安春雨初霁》(陆游)33、《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3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35、《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36、《青玉案·元夕》(辛弃疾)37、《贺新郎·国脉微如缕》(刘克庄)38、《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39、《长亭送别》(王实甫)40、《朝天子·咏喇叭》(王磐)。
高中语文新课标必背古诗文72篇
高中新课标必背篇目72篇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整理编订王坤2020.08目录高中新课标必背篇目72篇 (1)文言文(32篇) (1)一、必修(10篇) (1)1、《论语》 (1)2、《劝学》(《荀子》) (2)3、《屈原列传节选》(司马迁) (3)4、《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3)5、《师说》(韩愈) (5)6、《阿房宫赋》(杜牧) (6)7、《六国论》(苏洵) (7)8、《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9)9、《赤壁赋》(苏轼) (10)10、《项脊轩志》(归有光) (11)二、选择性必修(10篇) (13)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3)2、《报任安书》节选(司马迁) (14)3、过秦论(上)(贾谊) (15)4、《礼运》(《礼记》) (17)5、《陈情表》(李密) (17)6、《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 (18)7、《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 (20)8、《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 (21)9、《石钟山记》(苏轼) (22)10、《登泰山记》(姚鼐) (23)三、选修(12篇) (25)1、《老子》 (25)2、《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27)3、《大学》(《礼记》) (28)4、《孟子》 (28)5、《逍遥游》(《庄子》) (29)6、《谏逐客书》(李斯) (30)7、《兰亭集序》(王羲之) (32)8、《滕王阁序》(王勃) (33)9、《黄冈竹楼记》(王禹偁) (35)10、《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 (36)古代文论选段 (37)诗词曲(40 首) (39)1、《静女》(《诗经》) (39)2、《无衣》(《诗经》) (39)3、《离骚》(屈原) (39)4、《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40)5、《短歌行》(曹操) (40)6、《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41)7、《拟行路难.其四》(鲍照) (42)8、《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42)9、《山居秋暝》(王维) (43)10、《蜀道难》(李白) (43)11、《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44)12、《将进酒》(李白) (45)13、《燕歌行》(高适) (46)14、《蜀相》(杜甫) (47)15、《客至》(杜甫) (47)16、《登高》(杜甫) (47)17、《登岳阳楼》(杜甫) (48)18、《琵琶行》(白居易) (48)19、《李凭箜篌引》(李贺) (50)20、《菩萨蛮》(温庭筠) (50)21、《锦瑟》(李商隐) (50)22、《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51)23、《望海潮》(柳永) (51)24、《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 (52)25、《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52)26、《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52)27、《登快阁》(黄庭坚) (53)28、《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 (53)29、《苏幕遮.燎沉香》(周邦彦) (54)30、《声声慢》(李清照) (54)31、《书愤》(陆游) (54)32.《临安春雨初霁》(陆游) (55)33、《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 (55)3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55)35、《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56)36、《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56)37、《贺新郎.国脉微如缕》(刘克庄) (56)38、《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 (57)39、《长亭送别》(王实甫) (58)40、《朝天子.咏喇叭》(王磐) (58)文言文(32篇)一、必修(10篇)1、《论语》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高中古诗文背诵72篇内容
高中新课标必背篇目72篇文言文(32篇)一、必修(10篇)1、《论语》2、《劝学》(《荀子》)3、《屈原列传节选》(司马迁)4、《谏太宗十思疏》(魏征)5、《师说》(韩愈)6、《阿房宫赋》(杜牧)7、《六国论》(苏洵)8、《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9、《赤壁赋》(苏轼)10、《项脊轩志》(归有光)二、选择性必修(10篇)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报任安书》节选(司马迁)3、过秦论(上)(贾谊)4、《礼运》(《礼记》)5、《陈情表》(李密)6、《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7、《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8、《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9、《石钟山记》(苏轼)10、《登泰山记》(姚鼐)三、选修(12篇)1、《老子》2、《季氏将伐颛臾》(《论语》)3、《大学》(《礼记》)4、《孟子》5、《逍遥游》(《庄子》)6、《谏逐客书》(李斯)7、《兰亭集序》(王羲之)8、《滕王阁序》(王勃)9、《黄冈竹楼记》(王禹偁)10、《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诗词曲(40 首)1、《静女》(《诗经》)2、《无衣》(《诗经》)3、《离骚》(屈原)4、《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5、《短歌行》(曹操)6、《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7、《拟行路难·其四》(鲍照)8、《春江花月夜》(张若虚)9、《山居秋暝》(王维)10、《蜀道难》(李白)11、《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12、《将进酒》(李白)13、《燕歌行》(高适)14、《蜀相》(杜甫)15、《客至》(杜甫)16、《登高》(杜甫)17、《登岳阳楼》(杜甫)18、《琵琶行》(白居易)19、《李凭箜篌引》(李贺)20、《菩萨蛮》(温庭筠)21、《锦瑟》(李商隐)22、《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23、《望海潮》(柳永)24、《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25、《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26、《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27、《登快阁》(黄庭坚)28、《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29、《苏幕遮·燎沉香》(周邦彦)30、《声声慢》(李清照)31、《书愤》(陆游)32、《临安春雨初霁》(陆游)33、《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3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35、《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36、《青玉案·元夕》(辛弃疾)37、《贺新郎·国脉微如缕》(刘克庄)38、《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39、《长亭送别》(王实甫)40、《朝天子·咏喇叭》(王磐)文言文(32篇)一、必修(10篇)1、《论语》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07《六国论》-2021年高考语文必背72篇古诗文合集(原文+注释+赏析+默写)(原卷版)
2021年高考必背72篇古诗文合集(原文+注释+赏析+默写)(全国通用版)07 《六国论》《六国论》正文翻译注释赏析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bì)在赂(lù)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
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兵:兵器。
善:好。
弊在赂秦: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赂,贿赂。
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
或曰:有人说。
这是设问。
下句的“曰”是对该设问的回答。
率:都,皆。
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
完:保全。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yì),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ju é)先祖父,暴霜露,斩荆(jīng)棘(jí),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jiè)。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xīn)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
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
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
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高中新课标必背篇目72篇(2017年新修订)
高中新课标必背篇目72篇目录文言文(32篇) (3)一、必修(10篇) (3)1、《论语》 (3)2、《劝学》(《荀子》) (4)3、《屈原列传节选》(司马迁) (4)4、《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4)5、《师说》(韩愈) (5)6、《阿房宫赋》(杜牧) (6)7、《六国论》(苏洵) (7)8、《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7)9、《赤壁赋》(苏轼) (8)10、《项脊轩志》(归有光) (9)二、选择性必修(10篇) (10)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0)2、《报任安书》节选(司马迁) (11)3、过秦论(上)(贾谊) (11)4、《礼运》(《礼记》) (12)5、《陈情表》(李密) (13)6、《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 (13)7、《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 (14)8、《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 (15)9、《石钟山记》(苏轼) (15)10、《登泰山记》(姚鼐) (16)三、选修(12篇) (17)1、《老子》 (17)2、《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18)3、《大学》(《礼记》) (19)4、《孟子》 (19)5、《逍遥游》(《庄子》) (19)6、《谏逐客书》(李斯) (20)7、《兰亭集序》(王羲之) (21)8、《滕王阁序》(王勃) (21)9、《黄冈竹楼记》(王禹偁) (23)10、《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 (23)古代文论选段 (24)诗词曲(40 首) (25)1、《静女》(《诗经》) (25)2、《无衣》(《诗经》) (25)3、《离骚》(屈原) (26)4、《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26)5、《短歌行》(曹操) (26)6、《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27)7、《拟行路难.其四》(鲍照) (27)8、《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28)9、《山居秋暝》(王维) (28)10、《蜀道难》(李白) (29)11、《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29)12、《将进酒》(李白) (30)13、《燕歌行》(高适) (30)14、《蜀相》(杜甫) (31)15、《客至》(杜甫) (31)16、《登高》(杜甫) (31)17、《登岳阳楼》(杜甫) (32)18、《琵琶行》(白居易) (32)19、《李凭箜篌引》(李贺) (33)20、《菩萨蛮》(温庭筠) (33)21、《锦瑟》(李商隐) (33)22、《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34)23、《望海潮》(柳永) (34)24、《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 (34)25、《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34)26、《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35)27、《登快阁》(黄庭坚) (35)28、《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 (35)29、《苏幕遮.燎沉香》(周邦彦) (35)30、《声声慢》(李清照) (36)31、《书愤》(陆游) (36)32.《临安春雨初霁》(陆游) (36)33、《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 (36)3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36)35、《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37)36、《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37)37、《贺新郎.国脉微如缕》(刘克庄) (37)38、《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 (37)39、《长亭送别》(王实甫) (38)40、《朝天子.咏喇叭》(王磐) (38)文言文(32篇)一、必修(10篇)1、《论语》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高中语文新课标必背古诗文72篇
高中新课标必背篇目72篇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整理编订姚志康2021.03目录高中新课标必背篇目72篇 (1)文言文(32篇) (1)一、必修(10篇) (1)1、《论语》 (1)2、《劝学》(《荀子》) (2)3、《屈原列传节选》(司马迁) (3)4、《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3)5、《师说》(韩愈) (5)6、《阿房宫赋》(杜牧) (6)7、《六国论》(苏洵) (7)8、《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9)9、《赤壁赋》(苏轼) (10)10、《项脊轩志》(归有光) (11)二、选择性必修(10篇) (13)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3)2、《报任安书》节选(司马迁) (14)3、过秦论(上)(贾谊) (15)4、《礼运》(《礼记》) (17)5、《陈情表》(李密) (17)6、《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 (18)7、《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 (20)8、《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 (21)9、《石钟山记》(苏轼) (22)10、《登泰山记》(姚鼐) (23)三、选修(12篇) (25)1、《老子》 (25)2、《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27)3、《大学》(《礼记》) (28)4、《孟子》 (28)5、《逍遥游》(《庄子》) (29)6、《谏逐客书》(李斯) (30)7、《兰亭集序》(王羲之) (32)8、《滕王阁序》(王勃) (33)9、《黄冈竹楼记》(王禹偁) (35)10、《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 (36)古代文论选段 (37)诗词曲(40 首) (39)1、《静女》(《诗经》) (39)2、《无衣》(《诗经》) (39)3、《离骚》(屈原) (39)4、《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40)5、《短歌行》(曹操) (40)6、《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41)7、《拟行路难.其四》(鲍照) (42)8、《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42)9、《山居秋暝》(王维) (43)10、《蜀道难》(李白) (43)11、《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44)12、《将进酒》(李白) (45)13、《燕歌行》(高适) (46)14、《蜀相》(杜甫) (47)15、《客至》(杜甫) (47)16、《登高》(杜甫) (47)17、《登岳阳楼》(杜甫) (48)18、《琵琶行》(白居易) (48)19、《李凭箜篌引》(李贺) (50)20、《菩萨蛮》(温庭筠) (50)21、《锦瑟》(李商隐) (50)22、《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51)23、《望海潮》(柳永) (51)24、《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 (52)25、《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52)26、《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52)27、《登快阁》(黄庭坚) (53)28、《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 (53)29、《苏幕遮.燎沉香》(周邦彦) (54)30、《声声慢》(李清照) (54)31、《书愤》(陆游) (54)32.《临安春雨初霁》(陆游) (55)33、《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 (55)3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55)35、《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56)36、《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56)37、《贺新郎.国脉微如缕》(刘克庄) (56)38、《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 (57)39、《长亭送别》(王实甫) (58)40、《朝天子.咏喇叭》(王磐) (58)文言文(32篇)一、必修(10篇)1、《论语》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六国论》(解析版)
《六国论》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一、知识点汇总1、课文详解《六国论》〔宋代〕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译文: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高中语文新课标必背古诗文72篇
高中新课标必背篇目72篇目录文言文(32篇) (3)一、必修(10篇) (3)1、《论语》 (3)2、《劝学》(《荀子》) (4)3、《屈原列传节选》(司马迁) (4)4、《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4)5、《师说》(韩愈) (5)6、《阿房宫赋》(杜牧) (6)7、《六国论》(苏洵) (7)8、《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7)9、《赤壁赋》(苏轼) (8)10、《项脊轩志》(归有光) (9)二、选择性必修(10篇) (10)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0)2、《报任安书》节选(司马迁) (11)3、过秦论(上)(贾谊) (11)4、《礼运》(《礼记》) (12)5、《陈情表》(李密) (13)6、《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 (13)7、《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 (14)8、《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 (15)9、《石钟山记》(苏轼) (15)10、《登泰山记》(姚鼐) (16)三、选修(12篇) (17)1、《老子》 (17)2、《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18)3、《大学》(《礼记》) (19)4、《孟子》 (19)5、《逍遥游》(《庄子》) (19)6、《谏逐客书》(李斯) (20)7、《兰亭集序》(王羲之) (21)8、《滕王阁序》(王勃) (21)9、《黄冈竹楼记》(王禹偁) (23)10、《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 (23)古代文论选段 (24)诗词曲(40 首) (25)1、《静女》(《诗经》) (25)2、《无衣》(《诗经》) (25)3、《离骚》(屈原) (26)4、《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26)5、《短歌行》(曹操) (26)6、《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27)7、《拟行路难.其四》(鲍照) (27)8、《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28)9、《山居秋暝》(王维) (28)10、《蜀道难》(李白) (29)11、《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29)12、《将进酒》(李白) (30)13、《燕歌行》(高适) (30)14、《蜀相》(杜甫) (31)15、《客至》(杜甫) (31)16、《登高》(杜甫) (31)17、《登岳阳楼》(杜甫) (32)18、《琵琶行》(白居易) (32)19、《李凭箜篌引》(李贺) (33)20、《菩萨蛮》(温庭筠) (33)21、《锦瑟》(李商隐) (33)22、《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34)23、《望海潮》(柳永) (34)24、《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 (34)25、《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34)26、《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35)27、《登快阁》(黄庭坚) (35)28、《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 (35)29、《苏幕遮.燎沉香》(周邦彦) (35)30、《声声慢》(李清照) (36)31、《书愤》(陆游) (36)32.《临安春雨初霁》(陆游) (36)33、《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 (36)3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36)35、《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37)36、《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37)37、《贺新郎.国脉微如缕》(刘克庄) (37)38、《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 (37)39、《长亭送别》(王实甫) (38)40、《朝天子.咏喇叭》(王磐) (38)文言文(32篇)一、必修(10篇)1、《论语》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六国论理解性默写、翻译
《六国论》理解性默写、翻译【部编版必修下册】班级:姓名:【习题】一)理解性默写:①表明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这一中心论点又分成两个分论点加以论述,这两个分论点分别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
②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作者在文中列举齐、赵、燕三国破灭的史实并对此加以分析。
作者认为,其中齐国灭亡的原因是: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赵国灭亡的原因是:用武而不终也;燕国灭亡的原因是: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③《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是:__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_,惜其用武而不终也_。
④其中描写祖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⑤说明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_”⑥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__”,⑦结尾指出“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_,是又在六国下矣_”,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
⑧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
杜牧《阿房宫赋》“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_,非天下也__”,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⑨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如苏洵《六国论》中“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⑩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寄寓了作者对所叙对象充满情感的句子,如《六国论》中“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_”,表达了苏洵对六国以地事秦的遗憾之情。
二)重点句子翻译: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翻译: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因而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翻译: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③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六国论理解性默写、翻译
《六国论》理解性默写、翻译【部编版必修下册】班级:姓名:【习题】一)理解性默写:①表明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这一中心论点又分成两个分论点加以论述,这两个分论点分别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
②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作者在文中列举齐、赵、燕三国破灭的史实并对此加以分析。
作者认为,其中齐国灭亡的原因是: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赵国灭亡的原因是:用武而不终也;燕国灭亡的原因是: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③《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是:__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_,惜其用武而不终也_。
④其中描写祖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⑤说明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_”⑥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__”,⑦结尾指出“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_,是又在六国下矣_”,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
⑧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
杜牧《阿房宫赋》“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_,非天下也__”,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⑨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如苏洵《六国论》中“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⑩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寄寓了作者对所叙对象充满情感的句子,如《六国论》中“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_”,表达了苏洵对六国以地事秦的遗憾之情。
二)重点句子翻译: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翻译: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因而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翻译: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③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高中语文必背古文讲解:《六国论》(文言挖空+文言语法+翻译+理解性默写+课文解读)
高中语文必背古文讲解:《六国论》(文言挖空+文言语法+翻译+理解性默写+课文解读)一、文言挖空翻译与课堂讲解1创作背景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兵器)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句式:判断句)。
或曰:六国互丧,率(全部,一概)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因为)失强援,不能独完(保全)。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小的收获)则获邑,大(大的收获)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它实际上)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祖辈父辈),暴(通:曝,冒着)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句式:省略句),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满足),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以至于)颠覆,理(按道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成语: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亲附,亲近)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
是故(所以)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句式:判断句)。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才招致)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句式:状语后置),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两次),李牧连却(使……退却)之。
洎(等到)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战败而亡,诚(确实)不得已。
向使(假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不去刺秦王),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遇)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高考古诗文必背72篇
72目录文言文(32篇)一、必修(10篇)1、《论语》2、《劝学》(《荀子》)3、《屈原列传节选》(司马迁)4、《谏太宗十思疏》(魏征)5、《师说》(韩愈)6、《阿房宫赋》(杜牧)7、《六国论》(苏洵)8、《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9、《赤壁赋》(苏轼)10、《项脊轩志》(归有光)二、选择性必修(10篇)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报任安书》节选(司马迁)3、过秦论(上)(贾谊)4、《礼运》(《礼记》)5、《陈情表》(李密)6、《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7、《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8、《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9、《石钟山记》(苏轼)10、《登泰山记》(姚鼐)三、选修(12篇)1、《老子》2、《季氏将伐颛臾》(《论语》)3、《大学》(《礼记》)4、《孟子》5、《逍遥游》(《庄子》)6、《谏逐客书》(李斯)7、《兰亭集序》(王羲之)8、《滕王阁序》(王勃)9、《黄冈竹楼记》(王禹偁)10、《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诗词曲(40 首)1、《静女》(《诗经》)2、《无衣》(《诗经》)3、《离骚》(屈原)4、《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5、《短歌行》(曹操)6、《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7、《拟行路难·其四》(鲍照)8、《春江花月夜》(张若虚)9、《山居秋暝》(王维)10、《蜀道难》(李白)11、《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12、《将进酒》(李白)13、《燕歌行》(高适)14、《蜀相》(杜甫)15、《客至》(杜甫)16、《登高》(杜甫)17、《登岳阳楼》(杜甫)18、《琵琶行》(白居易)19、《李凭箜篌引》(李贺)20、《菩萨蛮》(温庭筠)21、《锦瑟》(李商隐)22、《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23、《望海潮》(柳永)24、《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25、《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26、《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27、《登快阁》(黄庭坚)28、《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29、《苏幕遮·燎沉香》(周邦彦)30、《声声慢》(李清照)31、《书愤》(陆游)32、《临安春雨初霁》(陆游)33、《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3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35、《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36、《青玉案·元夕》(辛弃疾)37、《贺新郎·国脉微如缕》(刘克庄)38、《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39、《长亭送别》(王实甫)40、《朝天子·咏喇叭》(王磐)文言文(32篇)一、必修(10篇)1、《论语》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六国论》默写
《六国论》理解性默写1. 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他认为六国的最终灭亡,不是通常所认为的“,”,而是弊在赂秦。
2.苏洵在《六国论》中,用“,”描写六国的祖辈创业的艰难,但他们的子孙对得来的土地却不太珍惜。
3.苏洵认为,那些没赂秦的国家的灭亡也跟那些赂秦的国家有关,因为他们“,”,最终灭亡。
4.苏洵认为,齐国没有贿赂秦国,结果“”,原因是“”。
5.苏洵认为燕国虽小却最后灭亡,这是“”。
而燕国“”,才招来大祸。
6.苏洵对赵国开始的战略是很赞赏的,最初赵国曾与秦国交战五次,战绩是“”,但非常可惜的是“”。
7.苏洵认为用割让土地的方法求得安寝的方法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这是因为“,”。
8. 苏洵认为,如果六国国君丢掉幻想,不去取悦秦国,而是“”,那么一定会出现“”的结果。
9. 杜牧《阿房宫赋》主要借秦王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不顾百姓死活,而苏洵的《六国论》则是批评北宋王朝“,”,贿赂辽国和西夏,实在是不应该。
10. 苏洵在《六国论》中对北宋王朝的批评是很尖锐的,他说,“,”,还比不上六国国君的智慧。
11.苏洵认为,六国和秦国都是平起平坐的诸侯,实力比不上秦国,但“”,借此劝说北宋统治者,“”。
12.《六国论》中“认为不赂者以赂者丧”是因为:,。
13.《六国论》中论述齐国灭亡根源的句子是:。
14.苏洵在《六国论》中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的积威吓到的句子是:。
15.(2020年新高考卷Ⅱ)苏洵在《六国论》中分析道,秦国战争以外所得土地远远多于战争所得,因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16.《六国论》中苏洵运用逻辑推理,分析秦国的欲望无限,而诸侯的土地有限,所以必然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六国论》中引用古人名言论证赂秦危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国论》理解性默写精编全练-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六国论》理解性默写精编全练(附参考答案)1、《六国论》中设身处地为六国出谋划策,指出要好好对待贤才的句子是:,。
2、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他认为六国的最终灭亡,不是通常所认为的“,”,而是弊在赂秦。
3、《六国论》中苏洵认为,那些没赂秦的国家的灭亡也跟那些赂秦的国家有关,因为他们“,”,最终灭亡。
4、《六国论》中苏洵认为,齐国没有贿赂秦国,结果“”,原因是,“”。
5、《六国论》中苏洵认为燕国虽小却最后灭亡,这是“”。
而燕国“”,才招来大祸。
6、《六国论》中苏洵对赵国开始的战略是很赞赏的,最初赵国曾与秦国交战五次,战绩是“”,但非常可惜的是“”。
7、《六国论》中苏洵用精妙的比喻“,”,形象地批判了六国的赂秦行为。
8、《六国论》中苏洵认为用割让土地的方法求得安寝的方法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这是因为:“,”。
9、《六国论》中苏洵认为燕赵的灭亡令人同情,因为他们““,”,尽管如此也是打了败仗才灭亡的,是非常不得已的。
10、《六国论》中苏洵认为,如果六国国君把贿赂秦国的土地用来“”,把侍奉秦国的心意用来“”,结果一定会大不一样。
11、《六国论》中苏洵认为,如果六国国君丢掉幻想,不去取悦秦国,而是“”,那么一定会会出现“”的结果。
12、杜牧《阿房宫赋》主要借秦王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不顾百姓死活,而苏洵的《六国论》则是批评北宋王朝“,”,天天送贿赂给辽国,实在是不应该。
13、苏洵在《六国论》中讲述赵国败亡的原因时说““,”,指出杀害良将是导致国家灭亡的原因之一。
14、苏洵在《六国论》中对北宋王朝的批评是很尖锐的,他说:“””还比不上六国国君的智慧。
15、《六国论》中苏洵认为,六国和秦国都是平起平坐的诸侯,实力比不上秦国,但“”,借此劝说北宋统治者,“”。
16、《六国论》中心论点又分成两个分论点加以论述,这两个分论点分别是:,;。
17、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作者在文中列举齐、赵、燕三国破灭的史实并对此加以分析。
高中新课标必背篇目72篇
高中新课标必背篇目72篇目录文言文(32篇) (3)一、必修(10篇) (3)1、《论语》 (3)2、《劝学》(《荀子》) (4)3、《屈原列传节选》(司马迁) (4)4、《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4)5、《师说》(韩愈) (5)6、《阿房宫赋》(杜牧) (6)7、《六国论》(苏洵) (7)8、《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7)9、《赤壁赋》(苏轼) (8)10、《项脊轩志》(归有光) (9)二、选择性必修(10篇) (10)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0)2、《报任安书》节选(司马迁) (11)3、过秦论(上)(贾谊) (11)4、《礼运》(《礼记》) (12)5、《陈情表》(李密) (13)6、《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 (13)7、《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 (14)8、《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 (15)9、《石钟山记》(苏轼) (15)10、《登泰山记》(姚鼐) (16)三、选修(12篇) (17)1、《老子》 (17)2、《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18)3、《大学》(《礼记》) (19)4、《孟子》 (19)5、《逍遥游》(《庄子》) (19)6、《谏逐客书》(李斯) (20)7、《兰亭集序》(王羲之) (21)8、《滕王阁序》(王勃) (21)9、《黄冈竹楼记》(王禹偁) (23)10、《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 (23)古代文论选段 (24)诗词曲(40 首) (25)1、《静女》(《诗经》) (25)2、《无衣》(《诗经》) (25)3、《离骚》(屈原) (26)4、《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26)5、《短歌行》(曹操) (26)6、《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27)7、《拟行路难.其四》(鲍照) (27)8、《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28)9、《山居秋暝》(王维) (28)10、《蜀道难》(李白) (29)11、《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29)12、《将进酒》(李白) (30)13、《燕歌行》(高适) (30)14、《蜀相》(杜甫) (31)15、《客至》(杜甫) (31)16、《登高》(杜甫) (31)17、《登岳阳楼》(杜甫) (32)18、《琵琶行》(白居易) (32)19、《李凭箜篌引》(李贺) (33)20、《菩萨蛮》(温庭筠) (33)21、《锦瑟》(李商隐) (33)22、《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34)23、《望海潮》(柳永) (34)24、《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 (34)25、《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34)26、《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35)27、《登快阁》(黄庭坚) (35)28、《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 (35)29、《苏幕遮.燎沉香》(周邦彦) (35)30、《声声慢》(李清照) (36)31、《书愤》(陆游) (36)32.《临安春雨初霁》(陆游) (36)33、《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 (36)3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36)35、《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37)36、《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37)37、《贺新郎.国脉微如缕》(刘克庄) (37)38、《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 (37)39、《长亭送别》(王实甫) (38)40、《朝天子.咏喇叭》(王磐) (38)文言文(32篇)一、必修(10篇)1、《论语》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六国论默写及答案
六国论默写及答案六国论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创作的一篇文章,通常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名篇之一。
这篇文章描绘了战国时期六个国家的政治风貌和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六国论的作用不仅在于记录了战国时期的历史,更在于对当时的政治局势进行分析和评估,以反思并提出改进政治制度的建议。
为了更好地了解六国论,许多学生在学校里被要求默写和复习这篇文章。
在这里,我们将为大家提供六国论的默写和答案,并进一步研究这篇文章对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六国论的默写:“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
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凡迁国之善者,必能先制于其国,以迎其民。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之后而后求之于民。
民无信不立。
国家无信不宁。
言不相信,则无所建立。
”接下来是答案及其解释:“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这句话的意思是:“凡事预先考虑周全,则可能成功实现;如果不先考虑就轻率行事,就会失败。
”这是一种趋利避害的思想,它告诉我们必须预先做好准备工作,并考虑到不同情况下的各种可能性,才能达到成功的目标。
“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
”荀子的意思是:“如果你在说话之前提前思考、做好准备,那么你的想法会容易被理解,不会出错;如果在做事之前做好规划,那么你的计划会容易被实现。
”这句话鼓励我们在说话和做事之前要先想清楚,做好准备工作,才能做到效果最好。
“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你在行动之前制定了一条完善的计划,那么你在执行过程中会更加自信,并且不会迷失方向;如果你在前期制定了一条正确的路线,则不会迷失方向,更容易达到成功。
”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在做事之前先做好规划,并且在做事时要遵循规划,到达目的地。
“凡迁国之善者,必能先制于其国,以迎其民。
”荀子认为:“如果你想成功地移民(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更改居住地),那么你必须先在原籍国做好准备工作,吸引原来的民众,才有可能成功。
”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想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或者环境,就必须先在原来的地方立足;必须做好本地人的信任才能在新环境中生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必修(10篇)
07《六国论》(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锐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
割地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了,这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由于割地贿赂秦国吗?”我的回答是:“不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因为他们失去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保全。
”所以说,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啊!
秦国除用攻战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还得到诸侯的割地贿赂),小的就获得城镇,大的就获得都市,把秦国由受贿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有一百倍,把诸侯贿赂秦国所失去的土地与战败所失去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有一百倍。
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就不在于战争了。
回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因而才有一点点土地。
可是子孙们看待它却很不珍惜,拿它来送人,就像抛弃小草一样。
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然后才能睡上一夜安稳觉。
待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打来了。
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望没有满足;谁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犯谁就越急。
所以不用打仗,谁强谁弱、谁胜谁败就已分得清清楚楚了。
六国落到灭亡的地步,按理本来应当这样。
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像抱着柴草救火,柴草没有烧完,火就不会熄灭。
”这话说得在理啊!
齐国不曾割地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它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五国啊。
五国灭亡之后,齐国也就不能幸免了。
燕国和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自己的土地,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
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灭亡在后,这是用兵抵抗的效果啊。
到了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灭亡的祸患。
赵国曾经与秦国多次作战,败少胜多。
后来秦国又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打退了它。
等到李牧因受谗言被赵王杀害,都城邯郸就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兵抵抗却没能坚持到底啊。
况且燕赵正处在其他国家被消灭了的时候,可说是智谋已尽,力量单薄,战败而亡国,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啊。
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秦国,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与秦国较量,也许还不容易估量呢。
唉!如果六国把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非凡的人才,齐心协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担心秦国人连饭也咽不下喉呢。
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至于走向灭亡。
治理国家的人切不要让自己被敌人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可是还有能够不割地贿赂而战胜秦国的形势。
如果我们凭借偌大一个国家,却自取下策反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1.在《六国论》中,作者苏洵开篇即摆明观点,通过“先破后立”的方式直入主题点出六国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洵的《六国论》观点鲜明,论据充足,论证方法丰富多样,其中使用了比喻论证来指出赂秦的诸侯国的国君对于祖先打下的江山毫不珍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六国论》中,苏洵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出诸侯割地越频多秦国侵略得越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六国论》中,苏洵用假设论证的方法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朝廷继续采取割地求和的政策,那么恐怕也会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3.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4.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